
- 經典資訊
- 人天眼目序
- 臨濟宗
- 四料揀
- 克符頌
- 翠巖頌
- 佛鑑
- 總頌
- 三句
- 垂手過膝
- 三玄三要
- 汾陽頌總
- 慈明
- 四喝
- 寂音尊者頌
- 汾陽
- 智海普融
- 賓主句
- 慈明頌
- 竹庵
- 四賓主
- 賓主問答
- 浮山頌
- 翠巖
- 雪竇
- 華嚴
- 四照用
- 照用問答
- 慈明頌
- 興化驗人
- 汾陽十智同真
- 古宿十智同真問答
- 松源嶽十智問答
- 或菴頌
- 寂音
- 竹庵
- 大慧
- 古德十首
- 古德
- 汾陽四句
- 三種師子
- 汾陽三訣
- 慈明
- 法昌遇
- 東山簡
- 安住京
- 汾陽三句
- 翠巖真答
- 汾陽十八問
- 九帶
- 佛正法眼藏帶
- 大圓智頌
- 大慧杲
- 佛法藏帶
- 大圓頌
- 大慧
- 理貫帶
- 大圓頌
- 大慧
- 事貫帶
- 大圓頌
- 大慧
- 理事縱橫帶
- 大圓
- 大慧
- 屈曲垂帶
- 大圓頌
- 大慧
- 妙叶兼帶
- 大圓頌
- 大慧
- 金鍼雙鎖帶
- 大圓頌
- 大慧
- 平懷常實帶
- 大圓頌
- 大慧
- 黃龍三關
- 真淨文頌
- 景福順
- 南堂靜
- 圓悟勤
- 湛堂準
- 海印信
- 萬庵
- 南堂辨驗十問
- 臨濟門庭
- 要訣
- 古德綱宗頌
- 雲門宗
- 三句
- 普安道頌三句
- 翠巖真
- 問答
- 抽顧
- 北塔祚頌
- 真淨文
- 又關棙子
- 一字關
- 綱宗偈
- 機緣
- 巴陵三句
- 雪竇頌提婆宗
- 又頌吹毛劍
- 湛堂準頌祖意教意
- 雲門門庭
- 要訣
- 古德綱宗頌
- 曹洞宗
- 五位君臣
- 大陽頌
- 問答
- 寂音正五位之訛
- 五位序
- 五位頌
- 克符道者
- 汾陽昭
- 慈明總頌
- 浮山遠
- 草堂清
- 宏智覺
- 自得暉
- 明安五位賓主
- 洞山功勳五位
- 功勳問答
- 曹山五位君臣圖
- 五位功勳圖
- 石霜答五位王子
- 五位王子頌
- 誑生
- 朝生
- 末生
- 化生
- 內生
- 善權志五位王子頌
- 永嘉欽功勳五位
- 寂音說王種內紹外紹
- 曹山三種墮
- 正命食
- 不斷聲色墮隨墮尊貴墮
- 寂音三墮頌
- 百丈端
- 一披毛戴角隨䫫自在
- 二見色聞聲隨處自在
- 三禮絕百僚尊貴自在
- 總頌
- 三種滲漏
- 泐潭照三滲漏頌
- 洞山三路接人
- 曹山三種綱要頌
- 明安三句
- 琅瑘覺答三句
- 曹山四禁語
- 門風偈
- 妙唱不干舌
- 死蛇驚出草
- 解針枯骨吟
- 銕鋸舞三臺
- 古今無間
- 五轉位
- 匣內青蛇吼
- 金針去復來
- 秦宮照膽寒
- 五天銀燭輝
- 深巖藏白額
- 曹洞機
- 宗旨
- 古德分三種功勳
- 宏智四借頌
- 曹洞門庭
- 要訣
- 古德綱宗頌
- 寶鏡三昧
- 溈仰宗
- 三種生
- 想生頌
- 相生
- 流注生
- 圓相因起
- 暗機
- 義海
- 五冠了悟和尚與仰山立玄問玄答
- 辨第八識
- 仰山臨終付法偈
- 龍潭智演為四頌
- 三燃燈
- 古德頌
- 三照語
- 溈仰門庭
- 要訣
- 古德綱宗頌
- 法眼宗
- 華嚴六相義
- 六相義頌
- 論華嚴六相義
- 即物契神頌
- 示機
- 毘盧頂上
- 迦葉門前
- 三界惟心
- 萬法惟識
- 總
- 韶國師宗風
- 韶國師四料揀
- 聞聞
- 聞不聞
- 不聞聞
- 不聞不聞
- 法眼門庭
- 要訣
- 古德綱宗頌
- 宗門雜錄
- 拈花
- 三身
- 四智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六塵 六識五識轉成所作智
- 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
- 八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
- 第九阿陀那識
- 石頭參同契
- 五問
- 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派序
- 宗門雜錄
- 大元延祐重刊人天眼目後序
- 龍潭考
- 重修人天眼目集後序
- 挂堂叟瓊林記
- 諸祖之頌
- 鼓山珪十無頌
- 五家要括
拈花
[12]王荊公問[13]佛慧泉禪師云。禪家所謂世尊拈花。出[14]在何典。泉云。[15]藏經[16]亦不載。[17]公曰。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18]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經[19]文所載甚[20]詳。梵王至靈[21]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22]舍身為床座。請佛為[23]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24]佛請問。所以祕藏世無聞[25]者。
三身謂[27]法報化也。法身毘盧遮那。[28]此云遍一切處。報身盧舍那。[29]此云淨滿。化身釋迦牟尼。[30]此云能仁寂默。在眾生身中。即寂智用也。寂[31]即法身。智[*]即報身。用[*]即化身[32](事苑)。
金光明最勝王經云。一切如來有三種身。具足攝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諸眾生。修種種法。得自在力。隨眾生意。隨眾生界。現種種身。是名化身。應身者。謂諸如來。為諸菩薩說於真諦。令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33]權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34]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35]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法身者。為除煩惱等障。為[*]具諸[36]善法故。[37]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38]名假有。後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復次諸佛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39]又纓珞經云。五分法身。以識性別。戒香攝身。定香[40]攝意。慧香攝亂。解慧攝倒見。度知攝無明。是五分香。[41]纓珞其身。
大圓鏡智[42](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平等性智[43](觀一切法悉皆平等) 妙觀察智[44](善觀諸法無礙而轉) 成所作智[45](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故。轉八識而成四智)。
[46]妙藏詮註云。佛轉八識而成四智者。[47]用八為大圓鏡智。七為平等性智。六為妙觀察智。前五為成所作智。識[*]惟分別。智能決斷。大乘莊嚴論云。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古德云。眼等五識為成所作智。意為妙觀察智。化身攝。末那為平等性智。報身攝。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法身攝。智通禪師。讀楞伽經[48]至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49]詣曹溪問六[50]祖。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51]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1]智。若離三身。[2]便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3](八)平等性智心無病[4](七)妙觀察智見非功[5](六)成所作智同圓鏡[6](五)五八[7](果)六七[8](因)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9](轉名不轉體)。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10](傳燈)。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六塵 六識五識轉成所作智
般若經云。六根六塵成十二處。添六識和合為十八界。起信論云。以四種法熏習義。一淨謂真如。二染謂無明。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塵謂六塵。楞[11]嚴云。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也。華嚴云。眼耳鼻舌身[12]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起[13]信又云。三界虛偽[*]惟心所作。離心[14]則無六塵境界也。毘婆沙論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15]即心是意。意即是識。皆同一義。如火灸。亦名焰亦名熾。般若又曰。若如實知自性皆空。是為能學六根六塵六識者也。祖師云。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謂之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然雖如是。蹉過者極多。錯會者不少。
○ 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
楞伽云。末那者。此云染污意。恒審思量。故亦名傳送識。佛[16]與大惠謂。廣說有八。略說有二。內現識計為我屬賴耶。外分別事識計為我屬前六識。真即識實性。亦屬賴耶淨分。故有麁細者。謂三細六麁。麁細二識者。皆依無明住地而起。以根本無明。動彼靜心。而起細識。依此細識。轉起麁心。[17]以無明為本。依無明為因。生三細不相應心。依境界為緣。生三麁相應心。故云。麁細二識。各具二因。方得生住。現識者。起[*]信云。不相應心也。依不思議熏故得生。依不思議變故得住。此現識所現境界。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也。分別事識者。起信云。相應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故得住也。此[18]一識者。皆是無明。熏習真如。成染緣起也。論曰。當知無明能[19]主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諸經要集云。識自下上至[20]臍已上滅者生人中。上至心滅者不失人身。上至頭面滅者生天。至頂滅者永斷輪迴。自上下至腰滅者鬼趣。下至足滅者地獄。論曰。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惟一真心矣。
○ 八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
宗鏡云。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亦名含藏識。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夫。總有四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德。七八二識不相離。解深密經云。此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令生第八異熟心。是果。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21]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伽陀云。諸法於藏識。識於法亦爾。更互為因相。亦互為果相。楞伽云。若不著二乘外道諸見。方能如實修行。摧破他論惡見。及[22]舍我執等。能以妙慧。所依識者。即四智轉八識也。入如來自證地者。言與諸佛同得同證也。楞伽[23]經佛語大惠云。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24]之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注云。彼諸識等。各了自境者。此[25]名八識俱能分別自分境故。不知[*]惟是自心妄現也。謂色是眼識境。乃至賴耶見分。是第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藏識境。然此八識。離如來藏。無別自體。以眾生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諸佛證得之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則八識起執藏之號。七識得染污之名。六識起遍計之情。五識狥根塵之相。若了知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末那為平等之[26]源。一自它之性。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迹。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但伏六識不取塵境。故名識滅。是故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狂心不歇。歇則菩提。垢淨心明。本來是佛。
○ 第九阿陀那識
亦名純淨識。合論曰。寄說阿陀那識(此云執持)為第九純淨識。如五六七八等識。常依九識[27]以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故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何謂九為淨識。為二乘人久在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使令悲智漸漸得生達識成智。深密經頌云。阿陀那識甚[1]微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按三身四智諸說。採摭經論援據詳明。與溈仰辨識處。大相關係。可資深禪正修者。不蹈旁蹊而行正路。故予有取焉。往往同流之士必謂。吾單傳直指之宗。何藉此為。殊不知。學道者。為心意識之所困苦甚矣。虛明自照。本自無它。境風搖搖。倏然走作。通人達士。猶未免焉。況其下者乎。可無方便觀照之力乎。倘因其披剝之說。破其虛妄。擣其窠窟。即吾受用處。皆大圓鏡智也。精金萬[A1]鍛。不[2]再鑛矣。
寂音曰。予甞深考此書。凡四十餘句。而以明暗論者半之。篇首[10]便曰。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11]乃知。明暗之意根於此。又曰。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調達開發之也。至指其宗而示其趣則曰。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故其下廣序明暗之句。奕奕[12]綴聯不已者。非決色法虛誑。乃是明其語[13]耳。洞山悟本得此旨故。有五位偏正之說。至於臨濟之句中玄雲門之隨波逐浪。無異味也。而晚輩承其言。便想像明暗之中有相藏露之地。不亦謬乎。
五問
此蓋當時義學之徒。相與造說。誣罔先聖。非毀禪宗。而自聰禪師問達觀頴和尚。凡五問欲杜邪謬。故[14]辯詳之。
僧自聰問達觀頴和尚曰。諸經論家多言。西天自迦葉至師子尊者。祖師相傳。至此斷絕。其實如何。答曰。吁如此說者生滅心也。[15]不知為法惜人。螢鬪杲日。雀填滄海。枉勞形耳。且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度婆舍斯多。兼出達磨達。其緣[16]具在唐會稽沙門靈徹序[17]金陵沙門法炬所編寶林[18]傳。并據前魏天竺三藏支疆梁樓續法記。具明師子尊者遇難以前傳衣付法之事。從大迦葉為首。直下血脈。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菩提達磨。即唐土初祖也。原支疆梁樓三藏來震旦。抵洛陽白馬寺。[19]時即前魏帝道卿公景元二年辛巳歲也。師子入滅方二年矣。以是顯知。經論諸師誣罔後昆。吁哉奈何。問曰。達磨大師。自西天帶楞伽經四卷來是否。答曰非也。好事者為之耳。且達磨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有四卷經耶。聰曰。寶林傳亦如是說。頴曰。編修者不暇詳討矣。試為子[20]評之。夫楞伽經三譯。而初譯四卷。乃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之所譯。次十卷元魏時菩提流支譯。流支與達磨同時。下[21]藥以毒達磨者[22]是也。後七卷唐天后代於闐三藏實叉難陀譯。以此證之。先後虛實可知矣。仰山寂禪師。亦甞[*]辯此。其事甚明。
問曰。傳法偈無翻譯。暨付法藏傳中無此偈。以[23]致諸家多說無據。願垂至[24]誨。答曰。噫子孫支分是非[25]蜂起。不能根究耳。只如達磨未入此土。已會唐言。何以知之。初見梁[26]武時對問。其事即可知矣。後又二祖可大師。十年侍奉。以至立雪斷臂。志求[27]祖乘至勤誠矣。後達磨告曰。吾有一袈裟。付汝為信。世必有疑者云。吾西天之人。[28]子此土之子。得法實[29]信。汝當以[30]吾言證之。又云。自釋迦聖師至般若多羅。以及於吾。皆傳衣表法。傳法留偈。吾今付汝。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因引從上諸祖偈。一一授之。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以此則知。達磨付二祖決矣。此乃單傳口授。何暇翻譯哉。
問曰。天台[1]尊者一心三觀法門。與祖師意如何。答曰。子若不問吾難[2]以言也。吾甞[3]見教中云。吾有正法眼藏[4]付囑大迦葉。且不在三乘五教之內。原佛祖之教。皆有傳授。昔聞大師。於藏中得龍樹所造中論。覽至第四卷。破諸法性有定性則無因果等事。如頌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次頌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5]繇此述一心三觀。曰空曰假曰中。若據教意。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成其意耳。智者離為三觀似枝蔓。又未詳傳授。因此便言。遠稟龍樹。以樹為祖。近稟思大則可知矣。若間世承稟。吾恐後世必有聰利之人。空看佛經。自稟釋迦。豈其然乎。良[6]繇智者具大福德智慧辯才。累為帝師故。成一家之說。辭博理微。而後世子孫。稱傳祖教。乃番毀師子尊者。親付法與婆舍斯多。以至此土六祖傳衣付法。以為邪解。嗚呼吾若備論。即成是非。子自詳之。
問曰。自達磨至此土。因何諸[7]祖師言教。與西天諸祖洎六祖已上不同。牛頭一宗北秀荷澤。南岳讓青原思。言句漸異。見解差殊。各黨師門互毀盛至。如何得息諍去。答曰。怪哉此問。且祖師來此土。[8]如一樹子就地下種。因緣和合而生芽也。種即達磨并二祖也。枝葉即道副總持道育之徒也。洎二祖為種。三祖為芽。乃至六祖為種。南岳讓為芽也。其牛頭神秀荷澤等。皆枝葉耳。然六祖下枝葉繁茂。生子亦多。其種又逐風土所宜。[9]採取得葉貴葉。得枝貴枝。亦猶樹焉在南為橘。在北為枳。雖形味有變。而根本豈變乎。又類日焉在東為朝。在西為暮。日亦逐方而轉。則輪影也。其空則不轉必矣。[10]得何怪哉。子但了其內心。莫隨其外法。內心者脫其生死。外法者逐其愛惡。愛惡生則去佛祖遠矣。為子[11]等閑籤出正宗及橫枝言句。各於後述其[*]繇序。令學者明其嫡庶者矣。
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派序
皇朝景德間吳僧[12]道原。集傳燈三十卷。自曹溪下列為兩派。一曰南岳讓。讓出馬大師。一曰青原思。思出石頭遷。自兩派下又分五宗。馬大師出八十四員善知識。內有百丈海。出黃蘗運大溈祐二人。運下出臨濟玄。故號臨濟宗。祐下出大仰寂。故號溈仰宗。八十四人。又有天王悟。悟得龍潭信。信得德山鑒。鑒得雪峯存。存下出雲門宗法眼宗。石頭遷出藥山儼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閑。閑得文賁。便絕。唯藥山得雲巖晟。晟得洞山[13]价。价得曹山寂。是為曹洞宗。今傳燈却收雲門法眼兩宗。歸石頭下誤矣。緣同時道悟有兩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宮人。崔子玉之[14]後。嗣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文幾千言。其略云。馬祖祝曰。他日莫離舊處。故還渚宮。一曰江陵城東天皇寺道悟。[15]婺州東陽人。姓張氏。嗣石頭。元和二年丁亥化。[16]律師符載所撰碑。二碑所載。生緣出處甚詳。但緣[*]道原採集傳燈之日。非一一親往討尋。不過宛轉[17]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誤可知也。自景德至今。天下四海。以傳燈為據。雖列剎據位立宗者。不能略加究辨。[18]唯丞相無盡居士。及呂夏卿二君子。每會議宗門中事。甞曰。石頭得藥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說宛轉且[19]天王道悟下。出個周金剛。呵風罵雨。雖佛祖。不敢嬰其鋒。恐自天皇或有差誤。寂音尊者亦甞疑之云。道悟似有兩人。無盡後於達觀頴處。得唐符載所撰天皇道悟塔記。又討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記。[20]齎以遍示諸方曰。吾甞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下。因甚垂手處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記證之。朗然明白。方[21]知吾擇法驗人之不謬耳。寂音曰。圭峯答裴相國。宗趣狀列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稟徑山。今妄以雲門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咲。略書梗概以傳明達者。庶知五家之[22]正派如是而[23]已。
宗門雜錄卷之五(終)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8 冊 No. 2006 人天眼目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3-05-1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