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龍舒淨土文序
- 丞相周益公贊
- 晉軒李居士贊
- 重刊龍舒淨土文目錄
- 1 淨土起信
- 2 淨土起信
- 3 淨土起信
- 4 淨土起信
- 5 淨土起信
- 6 淨土起信
- 7 淨土起信
- 8 淨土起信
- 9 淨土起信
- 阿彌陀經脫文
- 備說
- 1 淨土總要
- 2 淨土總要
- 3 淨土總要
- 4 淨土總要
- 5 淨土總要
- 6 淨土總要
- 7 淨土總要
- 1 普勸修持
- 2 普勸修持
- 3 普勸修持
- 4 普勸修持
- 5 普勸修持
- 6 普勸修持
- 7 普勸修持
- 8 普勸修持
- 9 普勸修持
- 1 修持法門
- 2 修持法門
- 3 修持法門
- 4 大菩薩修行兼修淨土法門
- 5 大菩薩修淨土法門
- 6 修持法門
- 7 修持法門
- 8 修持法門
- 9 修持法門
- 10 修持法門
- 11 修持法門
- 12 修持法門
- 13 修持法門
- 14 修持法門
- 15 修持法門
- 食肉說
- 觀音坐相說
- 東晉遠法師
- 東晉劉遺民
- 東晉闕公則
- 晉翰林學士張抗
- 宋江陵僧曇鑒
- 南齊楊都僧慧進
- 後魏壁谷僧曇鸞
- 隋開覺寺僧道喻
- 唐京師僧善導
- 唐台州僧懷玉
- 唐汾州僧啟芳圓果
- 唐真州僧自覺
- 唐睦州僧少康
- 唐并州僧惟岸
- 唐長安尼淨真
- 唐房翥
- 唐長安李知遙
- 唐上黨姚婆
- 唐并州溫靜文妻
- 唐張鍾馗
- 唐張善和
- 後晉鳳翔僧志通
- 國初永明壽禪師
- 宋明州僧可久
- 宋會稽金大公
- 宋潭州黃打銕
- 宋臨安府仁和吳瓊
- 宋荊王夫人
- 宋觀音縣君
- 宋馮氏夫人
- 勸士人
- 勸有官君子
- 勸在公門者
- 勸醫者
- 勸僧
- 勸參禪者
- 勸富者
- 勸貪吝者
- 勸孝子
- 勸骨肉恩愛者
- 勸婦人
- 勸僕妾
- 勸農者
- 勸養蠶者
- 勸商賈
- 勸工匠
- 勸多屯蹇者
- 勸骨肉怨憎者
- 勸漁者
- 勸網飛禽者
- 勸為厨子者
- 勸作福者
- 勸誦經人
- 勸貴人
- 勸大聰明人
- 勸賣酒者
- 勸開食店者
- 勸屠者
- 勸在風塵者
- 勸罪惡人
- 勸病苦者
- 勸疾惡欲為神者
- 勸軍中人
- 勸惡口者
- 勸童男
- 勸室女
- 八八兒口生蓮華
- 青草堂後身曾魯公
- 戒禪師後身東坡
- 哲老後身多憂苦
- 古老後身耽富貴
- 西方如現受官
- 三菩薩修兜率
-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 十二緣圖
- 三界六道輪迴圖
- 陳企念佛却鬼
- 鄒賓王念佛夢覺
- 張繼祖念佛薦亡
- 劉慧仲念佛安寢
- 阮嫂念佛眼明
- 閻羅王勸婆念佛
- 邵安撫念佛脫難
- 念佛風疾不作
- 夢中念佛脫恐懼
- 念佛屋不壓死
- 念佛痁疾遂愈
- 念佛痼疾皆愈
- 繡佛舍利迸出
- 佛像常有舍利
- 夢佛遂得聰辯
- 念佛治病得愈
- 念佛孫兒免難
- 習說
- 葛守利人說
- 施報說
- 至人延年說
- 食肉說
- 戒殺盜婬說
- 飲食男女說
- 貪折前程說
- 福慧說
- 習慈說
- 為君子說
- 為聖為佛說
- 阿羅漢說
- 楞伽經說
- 二天人說
- 小因果說
- 情說
- 即是空說
- 六根說
- 真性說
- 心乃妄想說
- 五蘊皆空說
- 廢心用形說
- 用形骸說
- 齊生死說
- 我說
- 周大資劉侍制大慧杲禪師題跋三段
-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 真州長蘆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 杭州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 廬陵李氏夢記
- 旴江聶允迪跋
- 四明斷佛種人跋
- 獅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
-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
-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 讚佛偈
- 念佛號并菩薩號
- 念佛菩薩號
- 念佛菩薩如前
- 普勸修持
- 口業勸戒
- 超脫輪迴捷徑
- 念佛報應因緣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二(附錄)
獅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身為苦本覺悟早修)
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總歸磨滅。自未入胞胎之日。寧有這男女之形。只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彫殘苦。上無絲線可掛。下沒根株所生。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危脆似草頭露。倏忽便無。長年者不過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別了下床時幾一息不來便覺千秋永別 (雪峰頌。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嘆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九孔常流不淨。六根恣逞無明。髮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津液污如行廁。裡面盡蛆虫聚會。外頭招蛟虱交攢。沾一災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牽歸餓鬼。耳隨聲去入阿鼻。口頭喫盡味千般。死後只添油幾滴(長魁詩云。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敗壞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屍看)此身無可愛惜。諸人當願出。如何迷昧底。尚逞風流。曚董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帶麝帶香。羅衣罩了膿血。囊錦被遮却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接人來到耶。更鬢班齒損。無常鬼寄信相尋。箇箇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淨土文。皮包血肉。骨纏[A1]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從前金玉附他人)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脚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 (古頌云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A2]限來時各自飛。)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盡皆悽慘。世上纔經七日。陰間押見十王。曹官抱案沒人情。獄率持叉無笑面。平生作善者。送歸天道僊道人道。在日迹惡者。狎入湯塗火塗刀塗。鑊湯沸若崖崩。劍樹勢如山聳。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烟生。遭剉磕則血肉淋灕。入寒氷則皮膚凍裂。身碎業風吹再活。命終羅剎喝重生。人間歷盡百春秋。獄內方為一晝夜。 (延光集。鑊湯爐炭喧幽壞。劍樹刀山聳太清。受罪要終入萬劫。獄率牛頭始放行)魂魄雖歸鬼界。身屍猶臥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虫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胖脹不堪觀。醜惡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斷送埋萬里荒山。昔時要悄紅顏翻成灰爐。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寒山頌云。胭脂畫面嬌千樣。龍麝薰衣悄百般。今日風流都不見。[A3]綠楊芳草[A4]髑髏寒)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淚雨洒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闌而鬼哭神號。歲久而鵶餮雀啄。荒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下梢頭難免如斯。到這裏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鴉餐皮肉盡。風吹日炙髑髏乾。目前試問傍觀者。自把形[A5]骸子細看。)大家具眼休更埋頭。翻身逃出迷津。彈指裂開愛網。向休鬼窟裡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請迴光返照。便知本體元無。若未能學道參禪也。且勤持齋念佛。捨惡歸善改往修來。移六賊為六通神。離八苦得八自在。便好贊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沈淪。上助諸佛轉法輪。下拔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教一日換了彼。縱有千佛。難救汝。火急進步。時不待。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寒山云。百骸潰散離塵泥。一物長靈復是誰。不得此時通線路。骷髏著地幾人知)。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
慈照宗主淨土十門告誡云。念佛人臨終三疑不生淨土。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者疑。我雖念阿彌陀。或有心願未了。及貪嗔癡未息。恐不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諦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沈淪之苦。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花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余多見世人。因病持齋方獲少愈。復有醫者。以酒食血肉佐藥。其病復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無益也。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此文帖向目前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又問曰。平生未曾念佛人還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也。余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却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鍾。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受持。是為臨終大事。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此十念者。顯是籍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作此願已便止。不必禮拜。要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唯將不廢。自要其心。得生彼國)。
讚佛偈(并回向發願文。共四篇事盡理到。皆先覺所撰。凡修淨業者隨意互用)
於是念佛或百聲千聲。以至萬聲。菩薩號各十聲或百聲畢。回向發願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
又二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彌陀。十萬億剎之遐方。的是唯心淨土。淨穢雖隔。豈越自心。生佛乃殊。寧乖己性。心體虛曠不礙往來。性本包容何妨取捨。是以舉念即登寶界。還歸地產之家鄉。彈指仰對於慈容。實會天真之父子。幾生負德枉受沈淪。今日投誠必蒙拯濟。三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依承。歷塵劫而稱讚。
念佛號并菩薩號同前
比丘(某甲)為渡眾生。歸命一心稽首禮讚阿彌陀佛三乘聖眾。願淨光慈誓攝我。我今為脫娑婆苦報求生淨土滿菩提。願發志誠心修行淨業。願以禮念如來聖號諷經誦呪眾善功德。投入如來誓願海中。承佛慈力。諸罪消滅。淨因增長。正念現前。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口業清淨。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異香天樂來迎接我。如一念頃得生佛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即證無生。廣度有情同歸淨土。惟願如來特垂救濟。十方三世云云。
又三
念佛菩薩號如前
上來誦經持呪禮懺念佛功德。普為眾生一心歸命。正趣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願海。仰冀世尊以大願輪慈誓攝受。令我三業善根增進。於此惡趣速盡報緣。一切生因畢竟永斷。臨命終時正念往生。見佛了心環度一切。我業障罪悉皆懺悔。願垂接引。隨佛同歸護佛法神普及恩有俱蒙利樂悉展威靈。於三昧中共垂衛護。願佛慈悲哀憐攝受。十方三世云云。
又四
念佛菩薩如前
上來誦經念佛功德。祝獻護法諸天。報答四恩三有。利樂法界眾生。我等一眾懺悔罪根。莊嚴淨土。願此身報盡。臨捨壽時。承此善根。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廣度群生。大作佛事。十方三世云云。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二(終)
普勸修持
南謨阿彌陀佛
藏經云。念此佛者現世消災保壽。此佛有大誓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如每朝合掌向西。至誠念佛十聲。念上四句偈一遍。西方七寶池生蓮花一朵。他日於其中託生。衣食隨意化成。長生不老。龍舒淨土文說感應甚多。王日休勸予為西方二圖。願發大菩薩心者。稍大寫刻板。小者印十。大者印一。小者循門而施。大者擇而與之。小者以勸僕妾之徒。大者以勸[1]識字人。若能以全部刻板廣傳。其為福德不易量也。因附口業圖于後。若併以印施。使知所勸戒尤善。
口業勸戒
口誦佛名如吐珠玉(天堂佛國之報)
口宣教化如放光明(破人迷暗)
口談無益如嚼木屑(不如默以養氣)
口好戲謔如掉刀劍(有傷人)
口道穢語如流蛆蟲(地獄畜生之報)
口說善事如噴清香(稱人長同)
口語誠實如舒布帛(實濟人用)
口言欺詐如蒙陷阱(行則誤人)
口稱惡事如出臭氣(說人短同)
人生不過身意口業。殺盜婬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貪嗔癡為意三業。總謂之十惡。若持而不犯。乃謂之十善。據佛所言。口業果報多於身意二業。以發意則未必形於外。出口則遂見矣。舉身為惡猶有時艱阻。不若口之易發故也。未問隔世之事。且以現世言之。今人有一言稱人。其人終身受賜。福及子孫者。有一言陷人。其人終身受害。累及子孫者。口業豈不重哉。出乎爾者反乎爾。在彼固可畏矣。然有已怨天者窮怨人者。無智惟自戒慎可也。故述賢聖之意。為勸戒圖。
超脫輪迴捷徑
大藏十餘經云。西方淨土事。人皆蓮華中生。衣食化成。長生不老。其修行法門有九品。今即出眾人可通行也。
阿彌陀佛有大誓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現世可以消災解冤增福保壽。每朝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一切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各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回向發願偈一遍。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教人念得大福報。至誠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進。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則上品上生。罪惡人修亦下品生。
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生蓮華一朵。標其姓名。他日於其中託生。比陰府記姓名待其命盡來追者。大不同矣。
念佛報應因緣
梁氏女雙瞽而眼明。憑氏夫人久病而痊愈。陳仲舉冤鬼遂去。劉慧仲夜臥不驚。此生前念佛之效也。姚婆見佛像於空中。曇鑑得蓮華於瓶內。懷玉承金臺迎接。智舜覩孔雀之飛鳴。此臨終往生之効也。志通有五色祥雲。李氏得三根不壞。寶藏有童子出於頂上。公則有金色現於洛中。此身後示視之效也。生淨土者有進無退。直至於成佛。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故勸人修者福德不可窮盡。大慈菩薩偈云。能勸一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又云。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古詩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已上詳見龍舒淨土文王日休勸緣。
嘉禾在城興聖禪寺德海書 四明友雲王鴻刊
文祿三年(甲午)菊月十二日畢書 筆者朝鮮國僧託蓮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7 冊 No. 1970 龍舒增廣淨土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