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龍舒淨土文序
- 丞相周益公贊
- 晉軒李居士贊
- 重刊龍舒淨土文目錄
- 1 淨土起信
- 2 淨土起信
- 3 淨土起信
- 4 淨土起信
- 5 淨土起信
- 6 淨土起信
- 7 淨土起信
- 8 淨土起信
- 9 淨土起信
- 阿彌陀經脫文
- 備說
- 1 淨土總要
- 2 淨土總要
- 3 淨土總要
- 4 淨土總要
- 5 淨土總要
- 6 淨土總要
- 7 淨土總要
- 1 普勸修持
- 2 普勸修持
- 3 普勸修持
- 4 普勸修持
- 5 普勸修持
- 6 普勸修持
- 7 普勸修持
- 8 普勸修持
- 9 普勸修持
- 1 修持法門
- 2 修持法門
- 3 修持法門
- 4 大菩薩修行兼修淨土法門
- 5 大菩薩修淨土法門
- 6 修持法門
- 7 修持法門
- 8 修持法門
- 9 修持法門
- 10 修持法門
- 11 修持法門
- 12 修持法門
- 13 修持法門
- 14 修持法門
- 15 修持法門
- 食肉說
- 觀音坐相說
- 東晉遠法師
- 東晉劉遺民
- 東晉闕公則
- 晉翰林學士張抗
- 宋江陵僧曇鑒
- 南齊楊都僧慧進
- 後魏壁谷僧曇鸞
- 隋開覺寺僧道喻
- 唐京師僧善導
- 唐台州僧懷玉
- 唐汾州僧啟芳圓果
- 唐真州僧自覺
- 唐睦州僧少康
- 唐并州僧惟岸
- 唐長安尼淨真
- 唐房翥
- 唐長安李知遙
- 唐上黨姚婆
- 唐并州溫靜文妻
- 唐張鍾馗
- 唐張善和
- 後晉鳳翔僧志通
- 國初永明壽禪師
- 宋明州僧可久
- 宋會稽金大公
- 宋潭州黃打銕
- 宋臨安府仁和吳瓊
- 宋荊王夫人
- 宋觀音縣君
- 宋馮氏夫人
- 勸士人
- 勸有官君子
- 勸在公門者
- 勸醫者
- 勸僧
- 勸參禪者
- 勸富者
- 勸貪吝者
- 勸孝子
- 勸骨肉恩愛者
- 勸婦人
- 勸僕妾
- 勸農者
- 勸養蠶者
- 勸商賈
- 勸工匠
- 勸多屯蹇者
- 勸骨肉怨憎者
- 勸漁者
- 勸網飛禽者
- 勸為厨子者
- 勸作福者
- 勸誦經人
- 勸貴人
- 勸大聰明人
- 勸賣酒者
- 勸開食店者
- 勸屠者
- 勸在風塵者
- 勸罪惡人
- 勸病苦者
- 勸疾惡欲為神者
- 勸軍中人
- 勸惡口者
- 勸童男
- 勸室女
- 八八兒口生蓮華
- 青草堂後身曾魯公
- 戒禪師後身東坡
- 哲老後身多憂苦
- 古老後身耽富貴
- 西方如現受官
- 三菩薩修兜率
-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 十二緣圖
- 三界六道輪迴圖
- 陳企念佛却鬼
- 鄒賓王念佛夢覺
- 張繼祖念佛薦亡
- 劉慧仲念佛安寢
- 阮嫂念佛眼明
- 閻羅王勸婆念佛
- 邵安撫念佛脫難
- 念佛風疾不作
- 夢中念佛脫恐懼
- 念佛屋不壓死
- 念佛痁疾遂愈
- 念佛痼疾皆愈
- 繡佛舍利迸出
- 佛像常有舍利
- 夢佛遂得聰辯
- 念佛治病得愈
- 念佛孫兒免難
- 習說
- 葛守利人說
- 施報說
- 至人延年說
- 食肉說
- 戒殺盜婬說
- 飲食男女說
- 貪折前程說
- 福慧說
- 習慈說
- 為君子說
- 為聖為佛說
- 阿羅漢說
- 楞伽經說
- 二天人說
- 小因果說
- 情說
- 即是空說
- 六根說
- 真性說
- 心乃妄想說
- 五蘊皆空說
- 廢心用形說
- 用形骸說
- 齊生死說
- 我說
- 周大資劉侍制大慧杲禪師題跋三段
-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 真州長蘆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 杭州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 廬陵李氏夢記
- 旴江聶允迪跋
- 四明斷佛種人跋
- 獅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
-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
-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 讚佛偈
- 念佛號并菩薩號
- 念佛菩薩號
- 念佛菩薩如前
- 普勸修持
- 口業勸戒
- 超脫輪迴捷徑
- 念佛報應因緣
# | |
---|---|
1 | 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 |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一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設文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秖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斯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持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祇得依樹附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真州長蘆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於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域。此不可得而致詰也。故經云。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大聖之意非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直為可厭。又非以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直為可忻。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託淨緣以為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妖媱。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切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煩喧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則慇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煩喧。極樂優游豈止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決擇生死。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弘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眾皆樂捿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不知淨土長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此大權菩薩。其惑五也。故經應當發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繫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周塵剎。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心遍行三昧。灑定水於三千。出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阿彌。蓋解脫之要門。修行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自度故也。嗚呼人無遠慮。[A1]必有近憂。一失其身。萬劫深悔。故率大海眾。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回向同緣願生彼國。切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功。則十萬遙程不勞而至矣。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三十許。風貌清美舉措閑雅。揖謂宗賾曰。欲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錄。秉筆問曰。公何名。曰普慧。(宗賾)書已。白衣者又云。家兄亦告上名。(宗賾)問曰。令兄何名。云普賢。言訖遂隱。(宗賾)覺而詢諸耆宿。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宗賾)以為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必有賢聖幽贊。然則預此會者豈小緣哉。今乃以二大菩薩為此會首云。
杭州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設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存龜鑑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A2]辯才證法華三昧。能知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讚歎。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勅。定不謬誤也。仍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跡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迴否。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却致永劫沈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右賾禪師語見禪師勸化集中。智者大師及壽禪師語見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淨土決疑集中。侍郎名古在搢紳間。為神仙所知。鍾離真人嘗與[1]諸云。風燈泡沫兩相悲。未肯遺榮自保持。頷下藏珠當猛取。身中有道更求誰。才高雅稱神仙骨。智照靈如大寶龜。一半青山無賣處。約君携手話希夷。由此觀之。可見侍郎為非凡。且益知西方淨土所宜歸心也。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余獨謂。禪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夫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塵幻境相與淪胥。生死輪迴窮劫不斷。故釋氏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即到彼岸。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今之學者不過禪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禪。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則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未免鑽故紙之病。護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裡一如。則未免自纏縛之苦。總以觀之。論其所入則禪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方念佛時。口誦心惟。諸惡莫作。豈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湛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纏無脫。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之極致也。八功德水金蓮華臺又何必疑哉。淨土樞要之作勤矣。
廬陵李氏夢記
彥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彥弼亦病。粥藥不進。至十九日早夢。一人褐衣神貌清癯。以手撫摩彥弼肢體。而呼彥弼令速起。彥弼惕然問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龍舒也。彥弼因告以疾病。雖欲支持莫能。將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記省𨷂中雅教汝捷徑否。彥弼曰。然。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輟。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悟。索粥食之。病果隨愈。後見龍舒畫像。儼然如夢見者。彥弼稔聞。居士潛通六藝。尤精於易。誨人不倦。所至學者輻湊。謝君以靜逸堂待之。戶外之屨常滿。正月十一日令子姪往承其教。不久回云。居士夜來講書罷如常。持誦禮佛至三鼓。忽厲聲念阿彌陀佛數聲云。佛來接我。言訖立化。是夕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傳為勝異。識與不識咸來瞻敬。恨不欵奉談塵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滅前三日。遍囑諸人勉進道業。有此後不復再見之語。初十日訪趙公省幹。借淨室云。道業辨去。時好。乃書曰。課積計九百二十萬五百貼于壁。噫自非根性融明達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彥弼一病垂死。棺槨衣衾已陳于前。荷居士陰賜。極接遂獲平愈。可謂生死骨肉者矣。或曰。夢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誣也。抑知居士悲願甚深切欲及人。雖在常寂光中。不妄念力。其勸修淨土成佛之緣。可不勉勵而進哉。謹刻公像。并著感應事跡。用廣其傳。非敢飾辭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載之。伏冀見聞敬信同霑利益。王神昭著寔證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虛中。號龍舒居士云。是歲下元廬陵李彥弼謹記。
居士平昔以淨土之說懇切勸人。嘗盤桓於鄉里。允迪於是時年方二十餘。適預計偕。東上且未知有佛法。弗獲識公。面迨犬馬之齒。至三十連嬰災患。殊覺人生沈淪於煩惱大苦海中渺無邊岸。遂一意祖襲居士之說。為超脫計。如是者纔三數年。居士遂立化於廬陵郡。郡之人皆繪像以事之。蓋乾道癸巳之正月也。後五年丁酉歲。先兄知府兵部被檄較試廬陵。得所刻本以歸(允迪)恐此一段奇事久之湮沒。無以傳遠。遂刻諸石。寘城北報恩寺之阿彌殿。今此願施居士所著淨土文一萬帙。輒復以居士慈相及丞相周益公而下贊述。附于卷首。皆襲廬陵刻本也。庶幾見者聞者增益信心勉強精進。則西方淨土誠不難到。嘉泰癸亥文林即新監湖廣總領所襄陽府戶部大軍倉[A4]旴江聶允迪合十指爪稽首謹跋。
允迪舊常見初機參禪人。但知歸敬禪宗。至言西方淨土。則指為著相。力肆排斥。殊不知。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欲令眾生了悟生死脫離輪迴苦趣耳。參禪一法固為了悟生死而設。修淨土一法亦是令眾生了悟生死也。參禪有省。則現世了悟生死。得生淨土。則見阿彌陀佛。而後了悟生死。況便證無生忍。居不退轉地。直至成佛而後已。初機參學人何苦獨取禪宗一法。而力排淨土之說耶。大善知識未嘗不以此勸人。今略採二三說。附于龍舒淨土文之末。以辨明之。
四明斷佛種人跋
龍舒居士作淨土文一十卷。其間始從淨土起信。終至我說。可謂條布有序。或事或理。坦然歷歷明白者矣。而又更何言哉。此十卷文乃是居士存日親自刻梓。欲其流布天下使人人皆同念佛生于樂國。其用心亦豈易及。惟於第十一續添一卷。有人疑非居士本志。此必是第四卷文初。剏屬藁所棄者耳。想後人尊居士故。不忍棄之。乃為十一卷名而續添之。況其修持法門意趣。悉與第四卷同。但其文意嚴紋有異耳。予乃執卷而熟翫之。亦謂此言頗當正。議擬間忽有人得居士親筆墨本者。若合符契。如失還得。今雖刻板已畢。亦乃銳意去之。復將法門中諸師原先附本。勸發之語如次整正足之。以完部帙。諒無差失。如後人見此。慎[A5]毋以此編為不足云。
旹洪武癸酉仲夏吉日 四明斷佛種人跋
龍舒增廣淨土文第十一卷(終)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7 冊 No. 1970 龍舒增廣淨土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