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龍舒淨土文序
- 丞相周益公贊
- 晉軒李居士贊
- 重刊龍舒淨土文目錄
- 1 淨土起信
- 2 淨土起信
- 3 淨土起信
- 4 淨土起信
- 5 淨土起信
- 6 淨土起信
- 7 淨土起信
- 8 淨土起信
- 9 淨土起信
- 阿彌陀經脫文
- 備說
- 1 淨土總要
- 2 淨土總要
- 3 淨土總要
- 4 淨土總要
- 5 淨土總要
- 6 淨土總要
- 7 淨土總要
- 1 普勸修持
- 2 普勸修持
- 3 普勸修持
- 4 普勸修持
- 5 普勸修持
- 6 普勸修持
- 7 普勸修持
- 8 普勸修持
- 9 普勸修持
- 1 修持法門
- 2 修持法門
- 3 修持法門
- 4 大菩薩修行兼修淨土法門
- 5 大菩薩修淨土法門
- 6 修持法門
- 7 修持法門
- 8 修持法門
- 9 修持法門
- 10 修持法門
- 11 修持法門
- 12 修持法門
- 13 修持法門
- 14 修持法門
- 15 修持法門
- 食肉說
- 觀音坐相說
- 東晉遠法師
- 東晉劉遺民
- 東晉闕公則
- 晉翰林學士張抗
- 宋江陵僧曇鑒
- 南齊楊都僧慧進
- 後魏壁谷僧曇鸞
- 隋開覺寺僧道喻
- 唐京師僧善導
- 唐台州僧懷玉
- 唐汾州僧啟芳圓果
- 唐真州僧自覺
- 唐睦州僧少康
- 唐并州僧惟岸
- 唐長安尼淨真
- 唐房翥
- 唐長安李知遙
- 唐上黨姚婆
- 唐并州溫靜文妻
- 唐張鍾馗
- 唐張善和
- 後晉鳳翔僧志通
- 國初永明壽禪師
- 宋明州僧可久
- 宋會稽金大公
- 宋潭州黃打銕
- 宋臨安府仁和吳瓊
- 宋荊王夫人
- 宋觀音縣君
- 宋馮氏夫人
- 勸士人
- 勸有官君子
- 勸在公門者
- 勸醫者
- 勸僧
- 勸參禪者
- 勸富者
- 勸貪吝者
- 勸孝子
- 勸骨肉恩愛者
- 勸婦人
- 勸僕妾
- 勸農者
- 勸養蠶者
- 勸商賈
- 勸工匠
- 勸多屯蹇者
- 勸骨肉怨憎者
- 勸漁者
- 勸網飛禽者
- 勸為厨子者
- 勸作福者
- 勸誦經人
- 勸貴人
- 勸大聰明人
- 勸賣酒者
- 勸開食店者
- 勸屠者
- 勸在風塵者
- 勸罪惡人
- 勸病苦者
- 勸疾惡欲為神者
- 勸軍中人
- 勸惡口者
- 勸童男
- 勸室女
- 八八兒口生蓮華
- 青草堂後身曾魯公
- 戒禪師後身東坡
- 哲老後身多憂苦
- 古老後身耽富貴
- 西方如現受官
- 三菩薩修兜率
- 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 十二緣圖
- 三界六道輪迴圖
- 陳企念佛却鬼
- 鄒賓王念佛夢覺
- 張繼祖念佛薦亡
- 劉慧仲念佛安寢
- 阮嫂念佛眼明
- 閻羅王勸婆念佛
- 邵安撫念佛脫難
- 念佛風疾不作
- 夢中念佛脫恐懼
- 念佛屋不壓死
- 念佛痁疾遂愈
- 念佛痼疾皆愈
- 繡佛舍利迸出
- 佛像常有舍利
- 夢佛遂得聰辯
- 念佛治病得愈
- 念佛孫兒免難
- 習說
- 葛守利人說
- 施報說
- 至人延年說
- 食肉說
- 戒殺盜婬說
- 飲食男女說
- 貪折前程說
- 福慧說
- 習慈說
- 為君子說
- 為聖為佛說
- 阿羅漢說
- 楞伽經說
- 二天人說
- 小因果說
- 情說
- 即是空說
- 六根說
- 真性說
- 心乃妄想說
- 五蘊皆空說
- 廢心用形說
- 用形骸說
- 齊生死說
- 我說
- 周大資劉侍制大慧杲禪師題跋三段
- 天台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 真州長蘆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 杭州永明壽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淨土
- 承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 廬陵李氏夢記
- 旴江聶允迪跋
- 四明斷佛種人跋
- 獅子峯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
-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
-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 讚佛偈
- 念佛號并菩薩號
- 念佛菩薩號
- 念佛菩薩如前
- 普勸修持
- 口業勸戒
- 超脫輪迴捷徑
- 念佛報應因緣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八
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迹則不勝其遠。然佛之慧性含虛空世界。故無所不在。是以一切眾生舉意動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懇切。無不應驗。故此卷敘現世感應。
觀音感應記云。饒州軍典鄭鄰死至陰府。以誤追來放還。閻羅王告云。汝還人間。勉力為善。汝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見念阿彌陀佛。誠可薦拔亡者。可增延福壽。不特身後生西方而已。
陳企念佛却鬼
予同郡望江陳企嘗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懼。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後半年附本家孫女名妙光云。我因念阿彌陀佛。已生極樂世界。舉動言語一如平生。親戚相知皆來看。至兩三日家人云。惜乎爾在生時。不曾傳得喜神供養。企遂現。儼然如平生。唯面帶少顏。蓋西方長生不老。其頭如佛之螺髻。蓋成佛漸也。望江[A1]士人周憲叔為予言之。
鄒賓王念佛夢覺
予嘗勸鎮江士人鄒賓王。以西方說。且言。若無[A2]閒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謨阿彌陀佛十遍亦得。賓王信之。其夜遂夢。與一士人同赴法正。恐懼間遂念阿彌陀佛至十聲乃覺。豈非佛以此堅其信心乎。
張繼祖念佛薦亡
予嘗與鎮江士人張繼祖。言西方事。繼祖信之。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陀佛追薦。一夜夢其乳母。借背子衣之來謝繼祖而別去。此念佛追薦之效也。
劉慧仲念佛安寢
予舊相識劉仲慧湖州長興人。以夜夢多恐懼。予勸以念阿彌陀佛。慧仲至誠聲念一百八遍。當夜遂安寢。次日如前念誦。自此皆得安寢。以此見佛力廣大無所不可。此予序所謂安靜形神者也。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懷寧縣營田莊有阮念三。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眼。此予親見之。
閻羅王勸婆念佛
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年七十許。死至陰府。命未盡。當還。閻羅王問云。汝能念經否。對云。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經。但念阿彌陀佛。既放還。蔣婆謂。閻羅王教我念佛。更無可疑。故常念此佛名。近百二十歲方終。其生淨土必可必矣。豈非以其念佛而又延壽乎。何其壽之多也。金壇士人弱延芝為予言之。
邵安撫念佛脫難
晉江邵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官員。問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云。不知。令引彪去看。見一大鑊煮蛤蜊。見彪乃作人聲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念佛風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鎮江。閘中𨷂水不能行。乃於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予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夢中念佛脫恐懼
予於夢寐中有恐懼。時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未嘗不即安穩。或即覺惺。足以見佛與菩薩。威神之速如此。但辨信心。效無不應。
念佛屋不壓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於舊屋之下。屋忽傾倒。小兒走去。老婦在下。乃有二木相拄護於老婦之上。得不壓死。此念佛之效也。妙定居士為予言之。
念佛痁疾遂愈
有官員李子清。寄居秀州。頗好道家。嘗從學於予。前年久苦痁疾。予告之云。但恐子清不信。若信之必效。予乃授以一方。令臨發時專念阿彌陀佛而服此藥。子清從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復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篤信佛理。常以淨土文置於袖中。
念佛痼疾皆愈
梁氏女兩目俱盲。念阿彌陀佛三年。繫念不絕。雙目開明。又馮氏夫人亦念佛。久病遂愈。見第五卷。
繡佛舍利迸出
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繡丈六身阿彌陀佛。繡方及半。舍利迸出。其親戚鄭逢原為予言之。
佛像常有舍利
真州鍾離少師宅。自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彌陀佛像長四寸八分。龕飾甚嚴。常頂載行道。其像眉間常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出寶珠集。
夢佛遂得聰辯
隋慧思禪師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其後聰辯過人。祥瑞不一。出往生傳。
念佛治病得愈
近年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有病者請往常得痊愈。秀州人皆能言之。
念佛孫兒免難
予鄉村落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彌陀佛。其孫兒方二三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尋訪不見。後數日人告之云。在溪外。果尋得之。見足跡。遍於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久而無恙。人以為其祖至誠阿彌陀佛所感也。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八(終)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47 冊 No. 1970 龍舒增廣淨土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8-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