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真理
#行號
10730a23得二種涅槃是同也。理雖是一而門有異者。既有巧拙兩度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別也。真理無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譬如州城開四門使君是一而從四門入者。門雖有殊而所見使君只是兩種四門能通之別也。真理無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
20730b03常樂涅槃是一也。理雖是同而門有異。教門既有偏圓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異也。佛性真理不二故。所通之真性理是一也。譬如臺城有四門。門雖不同所見天子是一也。別教四門。如四門能通之異也。佛性真理不二故。所通之真性理
卷/篇章<12[3]45  ...12>
搜尋「真理」 1 / 2 次
四教義

四教義卷第三

[3]大門[4]第三明四門入理者尋真性實相之幽微[5]妙絕一切世間[6]能契但以大聖明鑒通理之門乃於無言之理赴[7]以教為門是以稟教之徒因門契理故法華[*]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又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淨名經明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其意也今略以五意解釋一略辨四門相正明四門入理[8]明四悉檀起四門教約十法成[9]門義[10]信法兩行四門不[11]第一略辨四門相者[*]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12]因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故名為門若外人邪因緣無因緣法四句因此四句各見四種邪法之理因此生十四難六十二見起諸結[13]沈輪生死是邪道四門今所不述若佛法四門即是正因緣四句法能通行人同入第一義涅槃也故大智論云四門入清涼池又般若如[14]火炎四邊不可觸又云般若波[15]有四種即四門[16]仰尋佛法既有四教不同今約[17]教明門各有四[18]一三藏教四二通教四門三別教四門四圓教四門明三藏教四門即為四一有門二空門[19][*]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一有門者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之有若稟此教能破十六知見見陰界入一切有為諸法[20]悉皆觀無常苦空無我得世第一法發真無漏因有見真有即第一義諦之門也故大集[*]經云深之理不可說第一[21]義諦無聲字[22]如比於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此即諸阿毘曇論之所申也二明空門者即是三藏教明[23]正因緣假實法生滅入空若稟此教能破假實之惑見假實空發真無漏因空見真空即第一義之門也故須菩提在石室觀生滅無入空因空得道名見佛法身恐此是成實論之所申也三明有空門者即三藏教明因緣生滅之有空若稟此教能破偏執有無之惑見因緣有空發真無漏因有空見真有即第一義之門也此是迦旃延[24]道故作昆勒論還申此門也四非有非[25]門者即三藏教明[26]生滅非有非[27]空之若稟此教能破有無邊邪執見因緣有非無發真無漏因非有非無見真非有非即第一義之門也惡口車匿因此入道見論[28]有人言犢子阿毘曇申此意也論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我非三世即[29]見有非無為法即是非[30]空也此恐未可定二明通教四門者即是智[31]論明[32]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於此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中論明此四句皆名諸法之實相即通教明正因緣法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體法即空之句也若三[33]共稟此教而根緣不同各於一句入第一義故四句皆名門也此具如青目注解又注云諸法實相有三種故知此四[34][35]即是三乘同入此四門得見第一義也三明別教四門者若用中論亦名[36]假名而辨四門者即別教之四門大智[*]論四句亦得也別教四門意正出大涅槃經但多散說約乳明四句譬即是別教四門也若明佛性如乳有酪性石有金性力士額珠即是有門若明石無金性乳無酪性眾生佛性猶如虛空涅槃空迦毘羅城空即是空門也涅槃[*]又云佛性亦有亦無者[37]云何為有一切眾生悉皆有[38]云何為無從善[39]方便而得見故又譬如乳中[40]有酪性亦無酪性即是亦有亦無門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非雙遣故經譬云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門也別教菩薩別稟此四門之教因見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之[41]即是別教之四門也今一往約涅槃經[42]別別教四門之相但此經文或可[43]圓教四門至下圓教四門自當料簡同異也問曰若別教四門但出涅槃[*][44]爾前諸摩訶衍經何意無別教四門也答曰大涅槃經解釋前教之經此前[45]摩訶衍豈無別教四具出經文事[46]繁也四明圓教四門者四門明入佛性第一義一往與別教四門第一義諦見佛性得常[47]涅槃名義是同尋意趣有異問曰以何相知異[1]答曰別有異意乃多途今略約圓教七義分別知別教四門與圓教四門有殊也七義者若明一切法即真性實相佛性涅槃不可[2]而明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二若初心即開佛知見圓照而辨四門者即圓教四門也三若明不思議不斷煩惱[3]入涅槃[4]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四若明圓行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五若明圓位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四門也六若明圓體而辨四門者[5]圓教[6]門也七若明圓用而辨四門者即是圓教[*]門也第二正明四門入理者若外人四門心行理外諸顛倒[7]與顛倒[8]相應不得入真性理所以者隨心異故見理亦異是故各說謂得一究[9]道因起諍論也今明佛[10]四門皆得入一理但有[11]種不同一者三藏通教兩種四門同入偏真之理二者別圓兩教四門入圓真之理一明三藏四門通教四門同入偏真[12]理者各因四門同[13]入偏真第一義得二種涅槃是同也理雖是一而門有異者[14]有巧拙兩度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別也無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譬如州城開四門使君是一[*]從四門入者門雖有殊而所見使君只是一也三藏教四門如從州城四邊偏門[*]入通教四門如從[15]門而入偏正雖殊入見偏真第一義諦得二種涅槃是一也二明別教四門圓教四門入中道實相真性理者各因四門而入見實相佛性得常樂涅槃是一也理雖是同而門[16]教門既有偏圓之殊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異也佛性不二故所通[17]真性理是一也譬如臺城有四門門雖不同所見天子是一也別教四門如從臺城四邊偏門而圓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偏正雖殊入見真性解脫實相之理是一也第三明用四悉檀起四門之教者若外道四門皆不見根執心取相定說如舊醫常用乳藥治一切此不因四悉檀而起四門也今佛法四門皆因四悉檀而起也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二明悉檀起通教四門三明悉檀起別教四門四明悉檀起圓教四門一明四悉檀起三藏教四門者即是生生不可說有四悉檀[18]亦可得說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門者若眾生心樂有法即用世界悉檀說毘曇有若宜聞生善即用各各為人悉檀說於有門若執無因緣邪因緣或執空取著起諸結業即用對治悉檀為說有門若聞即[19]悟見第一義即用第一義悉檀為說有門拘隣[20]五人聞說四諦即見第一義諦須陀洹果若不能用四悉檀赴緣而說[21]即是差機說法是眾生怨[22]魔外道一手作[23]涅槃[*]經云說法者諸佛[*]之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也[24]用四悉檀起空門者類前有門用四悉檀起空門義即成也而諸成論師云毘曇有門但是調心不能得成實見空乃得道耳諸數論師云我用小乘明義見有得道[25]用大乘明義故說見空得道今謂此並不得三藏教意大集經常見之人說異念[26]斷見之人說一念斷二見雖殊得道無異大智論云聲聞經中處處明法空義豈得言見空得道[27]大乘約此四悉檀意作成壞義數人四義成成論四義壞成論四義成數人四義壞是則成壞敵等何者是成論成何者是數人壞若解三藏教巧拙度則成論空門義成數人有門義三明用[28]檀起有無門[29]類前有門用悉檀意則有空門得[30]故為[31]毘曇論之所通也四明用[*]檀起非有非無門者亦類前有門用四悉檀意可見也二明[32]悉檀起通教四門者通教四門[33]幻化但有名即是生不生不可說而眾生四種根緣不若用四悉檀赴緣即得起四門也用四悉檀起[34]教類前可知也三明用四悉檀起別教四門者不生生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故得赴緣起[35]說四門也但地論師明[36]耶識是如來藏即是用別教有門[37]入道三論[38]汝是不[39][40]亦是唼水義三論師明諸法畢竟無所有此是別教空門[41]論師[*]汝是外人冥初生覺義亦是黃蜂[42]𧑀執諍不穆何可融會[43]今謂此是不得別教四門之意不知四悉檀說此有空兩門義四明[*]檀起圓教[44]四門者不生不生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起圓教說四門也第四[45]十法成四門義者外人亦說四門但不為十法所成故諸顛倒流轉生死不得解今佛法四門皆為十法所成必得涅槃不同外人也就此即為四一十法成三藏教四門二十法成通教四門三十法成別教四四十法成圓教四門一明十法成三藏教四門者四門即為四一明用十法成毘曇有門見有得道者十法名目具如前出但知正因緣法成見有得道者知無明因緣生一切破一切外人計無因緣[1]因緣生一切法也二真正發心成見有得道者知無明因有三界一切生死苦覺悟心生欲斷無明結業正求涅槃此心真正過一切天魔外道之心也三止觀進行成見有得道者因止觀能發無漏定慧不同外人不知[2][3]乳酪猶難得況復生[4]四破法遍成見有得道用生滅無常破身邊二見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六十二見無量諸見皆知從無明因緣生心不愛著涅槃[*]經云[5]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從緣生法悉皆無常云何外道有常樂我淨如此諸見四[6]倒悉能遍破不同外道也五善知通塞成見有得道者知無量諸見皆有道滅故為通悉有苦集故為塞不同外道如彼蟲道不知是字非字也六善修三十七品成見有得道者三十七品調適行對涅槃開三[7]不同外人如佛為須跋[8]經中作[9]子吼八正道外人尚無一分決定不得四沙門果也七對治助開成見有得道者五停心觀發諸禪定背捨勝處不同外人根本味禪[10]起愛見慢之三病也八善知次位成見有得道者知七賢七聖之位心不叨濫起增上慢不同外人[11]見取計生死法為涅槃也九安忍強軟兩賊成見有得道者能忍八風內外三障四魔心不退轉不同外人不能安忍[12]微細遮道法十順道法愛不生成見有得道者四善根人發得善有漏五陰大涅槃經說我弟子有外道則無若不生法愛則不頂墮進入忍法成世第一法發苦忍真明十六剎那證須陀洹果若入超[13]即成羅漢故知十法成見有得道聲聞乘辟支佛[14]乃至大乘故知毘曇見有得道此非虛說也二明十法成空三明十法成有空門四明十法成非空[15]悉得見第一義證二種涅槃類有門[16]十法所成意可知也今佛法中義學坐禪若不深得此意但言見有見空得道與外人有何殊也故大智論云若無方便入阿毘曇[17]墮有中入空門即墮無中入昆勒門即墮有無中中論云若非有非無即是愚癡論二明十法成通教四門三明十法成別教四門四明十法成圓教四門皆得入道類前可知若偏取四門執諍戲論[18]十法入道意者[19]邪見之[20]所燒也故大智論云般若波羅蜜譬如大[21]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是事前於四教中已處處分別[*]五明信法兩種四門不同者外人不信三寶不學佛法邪信[22]行雖有四門非佛弟子成信法兩行今明佛弟子深信佛教[23]修集法能發無漏故成信法兩行若信行人即是四種教門若法行[24]即是四種觀門是則信行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25]教各有四種教門一往則有十六[26]教門十六種信行人約四教各有四種觀門一往[27]十六[*]觀門十六種法行人若細分別四[28][29]能所信法兩行教門無量無邊行亦無量無邊觀門無量無邊法行亦無量無邊[30]論三藏四門五百羅漢各說身因即是五百觀門況復此經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善財入法界見無量善知識各各說所得法門皆從四教三十二門[31]出也四不可說故文殊師利說一切[32]無言無[33]諸戲論名入不二法門淨名杜口默然無說文殊稱歎是真入不二法門當知一切法門皆不可說也

[34]四教義卷第三

大門【大】,〔-〕【甲】
也【大】,也第一卷竟【甲】,不分卷【甲】
妙絕【大】,絕妙【乙】
不【大】,之【甲】【乙】
緣【大】,緣起教【甲】【乙】
明四【大】,〔-〕【甲】
四【大】,〔-〕【甲】
明【大】,〔-〕【甲】
同【大】,同也【甲】
因緣【大】,〔-〕【甲】
業【大】,〔-〕【甲】
大火炎【大】,火聚【甲】
羅【大】,羅蜜【甲】【乙】
別【大】,〔-〕【甲】【乙】
四【大】,〔-〕【甲】
門【大】,〔-〕【甲】【乙】
亦【大】*,〔-〕【甲】*
悉皆觀【大】,皆悉【甲】,悉皆【乙】
義諦【大】,實義【甲】
陳【大】,聲聞弟子陳【甲】
折【大】,析【甲】
此【大】,〔-〕【甲】
無【大】,空【甲】
緣【大】,因緣【甲】【乙】
空之【大】,無【甲】
度【大】,文【甲】
非【大】,非是【甲】
見【大】,〔-〕【甲】
度【大】*,〔-〕【甲】*
切【大】,切實一切【甲】【乙】
乘【大】,棄【甲】
句【大】,〔-〕【甲】
門【大】,〔-〕【乙】
為【大】,〔-〕【甲】
即【大】,〔-〕【甲】
心【大】,〔-〕【甲】【乙】
巧【大】,〔-〕【甲】【乙】
亦【大】,〔-〕【甲】
教【大】,說【甲】
文【大】,〔-〕【甲】
是【大】,〔-〕【甲】
若【大】,〔-〕【甲】
諸【大】,〔-〕【甲】
盛【大】,成【甲】【乙】
樂【大】,〔-〕【甲】
耶【大】,〔-〕【乙】
復【大】,謂復【甲】
圓【大】,而【甲】【乙】
而【大】*,〔-〕【甲】*【乙】
即【大】,即是【甲】
四【大】*,明四【甲】*
想【大】,相【甲】
理【大】,〔-〕【甲】
道因【大】,遂【甲】
法【大】,性【甲】
二【大】,兩【甲】
之【大】,〔-〕【乙】
入偏真【大】,見【甲】
既【大】,見【甲】
四【大】,〔-〕【甲】
異【大】,異者【甲】
之【大】,至【甲】
緣【大】,緣故【乙】
是【大】,〔-〕【甲】【乙】
等【大】,〔-〕【甲】
法【大】,〔-〕【甲】
天【大】,共天【甲】
牢【大】,勞【甲】【乙】
明【大】,〔-〕【甲】
採【大】,探【甲】【乙】
斷【大】,斷也【甲】
明【大】,探明【甲】【乙】
悉【大】*,四悉【甲】*
者【大】,〔-〕【甲】
道【大】,起【甲】【乙】
毘曇【大】,昆勒【甲】【乙】
用【大】,四【甲】
如【大】,知【甲】
通【大】,〔-〕【甲】【乙】
教【大】,別教【甲】
梨【大】,黎【甲】
入道【大】,通【甲】
云【大】*,曰【甲】*
見【大】,〔-〕【甲】
空【大】,宗【甲】
地【大】,通地【甲】
黃【大】,〔-〕【甲】【乙】
也【大】,耶【甲】
四門者【大】,〔-〕【甲】
約【大】,〔-〕【甲】【乙】
邪【大】,耶【甲】
攢【大】,鑽【甲】
乳酪【大】,漿【甲】
蘇【大】,酪酥也【甲】
諸【大】,〔-〕【甲】
顛【大】,〔-〕【甲】【乙】
脫【大】,解脫【甲】
陀【大】,〔-〕【甲】
獅【大】,師【甲】
定【大】,〔-〕【甲】【乙】
取【大】,計【甲】
微細【大】,細微【甲】
果【大】,果人【甲】
乘【大】,〔-〕【甲】
非有【大】,門空【甲】
有【大】,〔-〕【乙】
則【大】,即【甲】【乙】
得【大】,深得【甲】
為【大】,皆為【甲】
火【大】,〔-〕【甲】
焰【大】,火炎【甲】,火焰【乙】
邪【大】,〔-〕【甲】
修集【大】,習【甲】
人【大】,〔-〕【甲】
四【大】,〔-〕【甲】
種【大】*,〔-〕【甲】*
即【大】,則【甲】
則【大】,所【甲】【乙】
能所【大】,〔-〕【甲】【乙】
宜【大】,直【甲】【乙】
顯【大】,離【甲】【乙】
法【大】,〔-〕【甲】
盡【大】,空【甲】
四教義卷第三【大】,〔-〕【甲】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