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俱舍論頌疏

[1]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六[2]

釋曰決斷名智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大文分二一明諸智差別二明智所成功德

就明[3]智差別中一明忍智見二明十智相殊三明十智行相四諸門分別

此下第一明忍智見差別論云:「前品初說諸忍諸智於後復說正見正智為有忍非智耶為有智非見耶?」頌曰

聖慧忍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二有漏慧  
皆智六見性。」

釋曰初兩句及第三句餘二[4]明無漏有漏已下明有漏慧也聖慧忍非智者聖慧忍謂見道中八忍也忍非智性決斷名忍起之時與疑得俱未成決斷故不名智

盡無生非見者盡無生智不名為推度名見此之二智已息求心非推度故不名見餘二者謂餘無漏慧皆通智見二性已斷疑故推度性故

有漏慧皆智六見性者謂有漏慧皆智性攝於中唯六亦是見性謂身見等五及世間正見如上聖慧及有漏慧皆擇法故並慧性攝

從此第二明十智相殊就中四一明漸增至十二明盡無生別三明建立為十四明法類智別治

就明漸增中三一明二智三二明三增至九三明九增至十

旦初明二智三智者論云:「智有幾種相別云何?」

智十總有二  
有漏無漏別
有漏稱世俗  
無漏名法類
世俗遍為境  
法智及類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諦為境。」

釋曰智十總有二有漏無漏別者一世俗智二法智三類智四苦智五集智六滅智道智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智如是十智總為二種一有漏智二無漏智

有漏稱世俗者前有漏智名為世俗多緣瓶等世俗境故

無漏名法類者前無漏智分為二謂法智類智也

世俗遍為境者謂世俗智遍緣一切有為無為之法為所緣境

後三句者明法類智境也[5]緣欲界苦等四諦為境若類智緣上界四諦為

從此第二明三增至九論云:「即於如是三種智中。」頌曰

法類由境別  
立苦等四名
皆通盡無生  
初唯苦集類。」

釋曰初兩句者謂明法智類智緣四諦境有差別故分為苦道四智也

皆通盡無生者此上六智至無學身非見性者名為無生故此二智以六智為體也

初唯苦集類者無生智初起之時唯苦集[6]以緣有頂苦集二諦作六行相觀有頂蘊為境界故初起之時唯苦集類後起時方能遍緣四諦故通六智:「何緣初位唯緣有頂苦集為境?」:「有頂苦集從無始來未能全斷今時初斷故先緣彼自生慶。」

從此第三明九增至十論云:「於前所說九種智中。」頌曰

法類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於勝地根位  
去來世不知
法類不相知  
聲聞麟喻佛
如次知見道  
二三念一切。」

釋曰法類道世俗有成他心智者謂法智道智世俗智此之四智成他心智若知他無漏心以法他心智知也若知他有漏心以世俗他心智知故由四智成他心智

於勝地根位去來世不知者明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7]不知於勝地勝根位及去來心皆不能知不知勝地者謂下地他心智不知上地心也不知勝根者信解時解脫鈍根他心智不知見至不時解脫心[A1]勝位者謂不還聲聞無學獨覺大覺他心智前前不知後後者心不知去來心者謂唯現在他心心所為境界故

法類不相知者法智所攝他心智不知類品心類智所攝他心智不知法[8]謂法智他心智以欲界全分對治為所緣境類智他心智以上界全分對治為所緣境故此二智互不相緣

聲聞麟喻佛如次知見道二三念一切者聲聞知見道二念心知苦法忍及苦法智也[1]知見道三念[2]初二念及第八集類智心也佛知見道一切心:「聲聞知初二念心已何故不即知第三苦類忍耶?」:「初二念心是法分心第三念等是類分心類不同所緣境別故不能知若為更知類分心故別修類分他心加行經十三念(聲聞由上加行或中加行故十三念也)行方滿彼已度至第十六心雖知此心非見道。」:「何故麟[*]能知第八集類智心?」:「謂此麟[*]知法分心初二念已為欲更知類分心故別修類分他心加行經五念心加行即滿(謂麟覺根勝故但由下加行五念心也)故能知彼第八集類智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故於見道一切能知

從此第二明盡無生智論云:「無生智二相何別?」頌曰

智於四聖諦  
知我已知等
不應更知等  
如次盡無生。」

釋曰謂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盡智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斷集不復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道不應更修名無生智論云:「如是十智相攝云何謂世俗智攝一全一少分(攝他心智名一少分)法智類智各攝一全七少分(苦等四智盡智無生智及他心智攝此七少分也)苦集滅智各攝一全四少分(四少分者謂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道智攝一全五少分(五少分者謂法智類智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也)他心智攝一全四少分(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也)盡無生智各攝一全六少分(六少分者謂四諦[3]法智類智也)。」

從此第三建立十智論云:「云何二智(有漏無漏)建立為十?」頌曰

由自性對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A2]因圓  
故建立十智。」

釋曰由七緣故立二為十由自性故立世俗智體是有漏世俗法故對治故立法類智對治欲上界故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體雖無別而行相別故立二智謂苦智作苦空等四行也集智作因集等四行別也行相境別故立滅道智言行別者謂滅智作滅靜等行道智作道如等行言境別者謂滅智緣滅諦無為境道智緣道諦有為境也加行故立他心智本修加行謂知他心故約加行名他心智[A3]故建立盡智[A4]身中最初生故因圓故立無生智一切聖道為因生故

從此第四明法類兼治論云:「[4]上所言法智類智對治欲上界法為有少分治上欲耶?」頌曰

緣滅道法智  
於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斷  
類無能治欲。」

釋曰修道所攝滅道法智斷欲界已兼能對治上界修斷欲之滅道勝上界故除自怨兼除他敵故由此類智無能治

從此大文第三明十智行相就中三一明十智行相二明行攝淨盡三明實體能所

[5]初行相者論云:「於此十智中誰有何行?」頌曰

法智及類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餘  
四諦智各四
他心智無漏  
唯四謂緣道
有漏自相緣  
俱但緣一事
盡無生十四  
謂離空非我。」

釋曰法智及類智行相俱十六者謂法智緣欲界四諦作苦空等十六行相類智緣上界四諦亦作十六行相也

世俗此及餘者世俗[*]作此十六行及作所餘自共相行以世俗智緣一切法故

四諦智各四者苦等四智各有自諦四種行相[6]

他心智無漏唯四謂緣道者此明他心智若無漏唯四行相謂緣道諦作四行相有漏自相緣者有漏他心智緣自相境緣心心所自相法故如境既自相行相亦自相也

俱但緣一事者有漏無漏二他心智俱緣一事謂緣心時不緣心所緣受等時不緣想論云:「諸他心智有決定相謂唯能取欲色界繫(簡無色界不知上故)及非所繫(緣無漏故也)他相續中(緣他身也)現在(不緣過未)同類(法分他心智知法分心類分他心智知類分心有漏他心智知有漏心無漏他心智知無漏心也)心所法(不緣色故)一實自相所緣境(唯緣一事名為一也不緣假法名實也不緣共相名自相也)無相相應(三解脫分別也謂緣道諦作四行相與無願解脫門相應不作空非我行不與空解脫門相應不作滅諦四行相不與無相解脫門相應之也)無生所不攝(他心智是見性故彼不攝[7])不在見道無間道中(修他心智容預時修見道速疾非容預故無間道中正斷惑故亦非容預故彼二位無他心智)餘所不遮如應容(餘修道位加行解脫勝進三道此位不遮容有他心智也已上論文也)。」

盡無生十四謂離空非我者盡無生智十六行中除空有餘十四行相由此二智於出觀[1]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等言涉於世俗故於觀中離空非我

從此第二明行攝淨盡論云:「為有無漏越此十六為更有餘行相攝不?」頌曰

淨無越十六  餘說有論故。」

釋曰上句述正宗下句敘異說淨無越十六者無漏[2]大毘婆娑諸論師言無有無漏行相越此十六行相也

餘說有論故有餘西方師說有無漏行相越此十六識身足本論說故彼論說云:「頗有不繫心能分別欲界繫法耶(彼論問也)能分別[3][4]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緣故有如是處有如是事如理所引了別(已上本論答前問)。」西方論師意彼論既於非常等八行相外言別有有是處有是事二行相知離十六行相外別有有是處有是事二無漏行相也

從此第三明實體能所論云:「十六行相實事有幾(一問)何謂行相(二問)能行所行(此有兩問一問能行二問所行也)?」頌曰

行相實十六  
此體唯是慧
能行有所緣  
所行諸有法。」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次句答第二問次句答第三問第四句答第四問行相實十六行相名既十六其實體亦十六也苦諦有非常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集諦有四如種理故因(種子生芽道理)等現理故集(因集果令現也)相續理故生(令果相續)成辦理故(為緣令果成辦也)滅諦有四諸蘊盡故滅三火息故靜(貪瞋癡火)無眾患故妙脫眾災故離道諦有四通行義故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此體唯是慧者此十六行相體唯是慧慧觀四諦作此行相

能行有所緣心所法名有所緣此是能行能行境

所行諸有法者一切諸法皆名所行緣境故

從此第四諸門分別於中六一明性依地二明念住攝智三明十智相緣四明十智緣境五明人成智六約位辨修

且初明性依地身者論云:「已辨十智行相差別辨性攝依地依身。」頌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餘七九
現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餘八通三界。」

釋曰性俗三九善者性謂三性門俗智通三[5]智唯善也

依地俗一切者依地門世俗[*]依九地謂從欲界乃至有頂言一切

他心智唯四者他心唯依四靜慮起五通所依止觀等故由此餘地無他心

法六餘七九者法智依六地謂未至四靜慮也所餘七智通依九地謂四諦類智盡智無生智此七智通依未至四靜慮下三無色名九地也

現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者依身門中他心智依欲色界身俱可起故不依無色彼無通故

法智但依欲者法智唯依欲界身起以緣欲界四諦境故

餘八通三界者除他心智及法智外所餘八智通三界身皆得起

從此第二明念住攝智論云:「已辨性地身當辨念住攝。」頌曰

諸智念住攝  
滅智唯最後
他心智後三  
餘八智通四。」

釋曰滅智攝在法念住中以緣擇滅唯是法故若他心智後三念住攝以能知他受心法故不知色故除身念住所餘八智通四念住

從此第三明十智相緣論云:「如是十智展轉相望一一當言幾智為境?」頌曰

諸智互相緣  
法類[A5]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滅非。」

釋曰法類道各九者法智能緣九智除類類智能緣九智除法智道智能緣九智除世俗智

苦集智各二者集二智一一能緣二智為境謂世俗智及有漏攝他心智也

四皆十滅非者四謂世俗無生智此四皆緣十智為境滅智不緣十智為境故言滅非滅智唯緣擇滅境故

從此第四明十智緣境就中有二一正明十智緣境二明俗智緣境

且正明十智[1]論云:「十智所緣總有幾法(一問)何智幾法為所緣境(第二問也)?」頌曰

所緣總有十  
謂三界無漏
無為各有二  
俗緣十法五
類七苦集六  
滅緣一道二
他心智緣三  
盡無生各九。」

釋曰初三句答第一問餘五句答第二問所緣總有十謂三界無漏者標所緣法也智所緣總有十法謂有為法分為八種界所繫及無漏有為此四各有相應不相應故成八種無為有二一者是善謂擇滅二者無記謂虛空非擇滅也

俗緣十法五者俗智緣十法智緣五謂欲界二無漏道二及善無為故為五也

類七苦集六者類智緣七謂色無色界無漏道各二為六及善無為為七苦集六者集二智各緣六法謂三界所繫各二法也

滅緣一道二滅智緣一謂善無為道智緣二謂無漏道[2]

他心智緣三者謂他心智緣欲界色界無漏三相應法也

盡無生各九無生智能緣九法除無記無為也

從此第二明俗智緣境論云:「頗有一念智緣一切法不(問也)不爾(答也)豈不非我觀知一切法皆非我耶(難也)此亦不能緣一切(答也)不緣何法(一問)此體是何(第二問也)?」頌曰

俗智除自品  
總緣一切法
為非我行相  
唯聞思所成。」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下三句答第二問世俗智觀一切法為非我時不緣自品故除自品言自品者謂俗智自體相應俱有也不緣自體者謂境有境別故不緣相應者謂同一所緣故不緣俱有者謂極相隣近故此無我觀俗智為體唯是聞思所成慧也

從此第五明人成智者論云:「已辨所緣應思擇誰成就幾智耶?」頌曰

異生聖見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後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離欲增他心
無學鈍利根  
定成九成十。」

釋曰異生聖見道初念定成一者謂異生位及聖見道初苦法忍名為初念此之異生及初念聖定成一智謂世俗智

二定成三智者入見道至第二念苦法智位定成三謂世俗智法智苦智

後四一一增者苦法智後有四位第四念苦類智位第六念集法智位第十念滅法智位十四念道法智位此上四位皆增一智第一位成前三智增一類智總成四智第二位成前四智又增集智於第三位成前五智又增滅智於第四位成前六智增道智故見道位總成七智

修道定成七此約修道未離欲位亦成七智如見道

離欲增他心者於離欲位成前七智增他心總成八智

無學鈍利根定成九成十時解脫者定成九智除無生智不時解定成十智

從此第六約位辨修就中分六一約見道辨二約修道辨三約無學道辨四約餘位辨五約依地辨六明四修義

且初約見道辨者論云:「於何位中頓修幾智(此總問也)且於見道十五心中。」頌曰

見道忍智起  
即彼未來修
三類智兼修  
現觀邊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滅後
自諦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釋曰見道忍智起即彼未來修者於見道中八忍七智忍正起時修未來忍智正起時修未來智此之忍智先未曾得故不相修唯修同類

三類智兼修現觀邊俗智者滅三類智時能兼修未來現觀邊俗智此世俗智於一一諦現觀後邊方能兼修立現觀邊世俗智號也現觀邊者即三類智也謂世俗智於無始來曾知苦斷集今三類智亦知苦斷集證滅與世俗智同為一事有事現觀故三類智邊能修世俗智:「於道類智時何不修俗智?」:「智於道中曾無事現觀故道類智不修世又必無於道遍事現觀故謂於三諦可遍知苦可遍斷集可遍證滅當諦事故修俗智必無於道可能遍修種性多故道類智不修俗智。」:「何故於三諦有遍聲非道諦耶?」:「以其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而無能修一切道諦亦於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故無遍聲。」

不生自下地者此世俗智三類智邊得非擇故名不生此不生法於一切時無容起以見道是無漏俗智是有漏故於見道此無容起以不起故得非擇滅自下地修世俗智唯自下地謂依未至見道現能修未來二地俗智謂修未至及欲界修未至者是修自地修欲界者是修下地如是乃至依第四禪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七地俗智謂色界六欲界一地修第四禪是修自地修餘六地名修下地

苦集四滅後者此世俗智苦集邊修四念住滅邊修者唯法念住

自諦行相境者此世俗智隨於何諦現觀邊修即以此行相此諦為境

唯加行所得者此世俗智見道力得故唯加行得

從此第二約修道辨論云:「次於修道離染位中。」頌曰

修道初剎那  
修六或七智
斷八地無間  
及有欲餘道
有頂八解脫  
各修於七智
上無間餘道  
如次修六八。」

釋曰修道初剎那修六或七智者修道初剎那者道類智是也此智現前修未來智或或七未離欲者未來修六謂四諦智類智已離欲者七更加他心

斷八地無間者謂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此八地中無間道也

及有欲餘道者謂未離欲名為有此有欲聖所有加行解脫勝進名為餘是前無間道外故名為餘

有頂八解脫謂斷有頂八解脫道除第九也

各修於七智者此上所明八地無間道及有欲餘道并有頂八解脫各修未來七智也若無間道及有欲餘道者謂四諦智法智類智及世俗智有頂八解脫修七智者於前七智除世俗智加他心智

上無間餘道如次修六八者上無間者謂是斷有頂九無間道也此上無間未來修六謂四諦智法智類智言餘道者謂斷欲界第九解脫道及第九勝進道又斷上七地諸解脫道及勝進斷上八地(加有頂也)諸加行道又斷有頂前八品惑諸勝進道此上諸道皆名餘道之餘道未來修八於前六智加世俗智及他心智

從此第三約無學辨修論云:「次辨離染得無學位。」頌曰

無學初剎那  
修九或修十
鈍利根別故  
勝進道亦然。」

釋曰無學初剎那者謂斷有頂第九解脫道此無學位未來修智或九或十謂鈍根者除無生智若利根者具修十智於無學位諸勝進道或九或十准前說之

從此第四約餘位辨修論云:「次辨餘位修智多少。」頌曰

練根無間道  
學六無學七
餘學六七八  
應八九一切
雜修通無間  
學七應八九
餘道學修八  
應九或一切
聖起餘功德  
及異生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應思。」

釋曰練根無間道學六無學七者有學練根諸無間道未來修六謂四諦智法智類智無學練根諸無間道未來修七智於前六上更加盡智

餘學六七八者餘謂餘道是練根諸解脫道及加行道並勝進道故名為餘有學練根諸解脫道未離欲者未來修六謂四諦智法智類智已離欲七更加他心若加行道未離欲者未來修七謂四諦智法智類智及世俗智已離欲八更加他心諸勝進道未離欲者未來修七已離欲八如加行說

應八九一切者應謂無學上句餘字流入此中謂約餘道應八九一切也謂無學位退法等五修練根時前八品解脫道未來修八謂四諦智法智類智他心智盡智於退法等四第九解脫道未來修九於前八上加世俗智於第五堪達種性第九解脫道未來修十又無學練根諸加行道未來修九除無生智若勝進道是鈍根者未來修九若利根者未來修十

雜修通無間學七應八九者此明雜修無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也有學雜修諸無間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未來修七謂四諦智法智類智及世俗智(釋學七也)無學雜修諸無間道及修五通諸無間道未來所修鈍八利九八者除他心智及無生智九者唯除他心(釋應八九也)

餘道學修八者餘道謂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及加行道并勝進名為餘道學修八者學位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及加行道并勝進道未來修八除盡無生智

應九或一切者應謂無上句餘字流至此中謂無學雜修及修五通諸解脫道並加行道及勝進道未來所修鈍九利十此上修通諸解脫道應知唯取宿住神境他心修解脫道也謂天眼天耳二解脫道無記性故不名為修

起餘功德者謂餘四靜慮四無量心等諸功德也

及異生諸位者謂異生位修四靜慮及修通等也

所修智多少皆如理應思者上兩句修智多少如道理思之謂聖起餘功德若有學聖未離欲七已離欲八若無學聖鈍九利十其異生位若未離欲唯世俗若已離欲加他心智

從此第五約地辨修論云:「諸未來修為修幾地(一問)諸所起得皆是修耶(第二問也)?」頌曰

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為離得起此  
修此下無漏
唯初盡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釋曰前七句答第一問第八句答第二問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者此明修有漏也諸道謂世俗及無漏道此有兩類修有漏諸道依此地能修未來此地有漏諸道得此地能修未來此地有漏依此地於九地中隨依何地也得此地者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得上地也得上地時能修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離下地縛必得上故

為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者此明修無漏也此有三類修無漏道為離此謂為離此地也得此謂得此地也起此謂此諸道起此地也此上三類皆修未來此地無漏及下地無漏以無漏道非繫地攝故得傍修論云:「為離此言通二四道(二謂有漏無漏也四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也)。」

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得者唯初盡智現在前時力能遍修九地有漏不淨觀等無量功德以彼自心初為王位一切善法起得來朝

生上不修下者上言遍修若生上地必不修下修九地者約欲界說

曾所得非修者若法先時曾得棄捨今雖還得不名所修曾來未得今時方得名為所修用功得故

從此第六明四修論云:「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種依何法立?」頌曰

立得修習修  
依善有為法
依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釋曰習二修依有為善以可修習得愛果故故有為善可名為修若現若未俱有得得皆名得修法體現前名為習修亦名行修法現行故約世分別於未來世唯有得修起得得故現具二修有法俱得名為得修體現行故名為習修遣二修依有漏法謂有漏法有對治道名為治修縛義邊名除遣修西方諸師於四修上防護修及觀察修防護諸根觀察身故。《婆娑:「觀二修即治遣修攝。」[1]

俱舍論頌疏【大】,〔-〕【甲】
此下乙本有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分別智品第七之一十七字
諸【大】,〔-〕【甲】
兩【大】,〔-〕【甲】
法【大】,法類【甲】
類【大】,類也【甲】
不知【大】,〔-〕【甲】
品【大】,智【甲】
覺【大】*,角【甲】*
知【大】,〔-〕【甲】
智【大】*,〔-〕【甲】*
知【大】,如【甲】
初行【大】,〔-〕【甲】
也【大】,〔-〕【甲】
之【大】,也【甲】
時【大】,〔-〕【甲】
為【大】,名【甲】
〔-〕【CB】【甲】【乙】,故苦【大】(cf. T29n1558_p0136c18; T29n1563_p0950b20)
故苦故【CB】【甲】【乙】,故【大】(cf. T29n1558_p0136c18; T29n1563_p0950b20)
九【大】,〔-〕【甲】
緣境【大】,〔-〕【甲】
二【大】,各二【甲】
此下甲本有俱舍頌疏第二十六八字,乙本有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六十一字
知【CB】,智【大】 辦【CB】,辨【大】 辦【CB】,辨【大】 辦【CB】,辨【大】 道【CB】,法【大】(cf. T29n1558_p0137c27; T29n1560_p0322c2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