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45[6]78  ...10>
搜尋「保障」 1 / undefined 次
首楞嚴義疏注經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1](之一)

第五返聞真實證此門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今以圓通義廣慶說相繼勅簡連環故最後說以表臻極真實故爾若前便說諸佛放光慶贊此門即餘聖無功若不慶贊不表此門是[2]圓通故今科為返聞真實也

文二正陳修證正敘因修遇佛稟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梵音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音從能所境智以立名值佛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違耳聞思修慧諸行通途無有一佛不以音聲而化群品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彼佛教從此入

如教修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入流猶返流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塵流轉起滅故云入流亡所所緣聲相由不[3]寂然不起即是動既亡動相靜亦不生以動靜境是耳家所取今觀無性本無所有畢竟叵得故云了然不生即所取無相也。《圓覺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復增觀行所緣既聞相不起此能聞相即是聞慧能所俱寂故云聞所聞盡此遣聞慧也一根既爾餘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圓覺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盡聞之處即思慧為名之為覺此之覺慧屬第六識是則捨聞而觀於義今亦不住此盡聞處更進觀行破此覺及所覺聞二俱不立故名為空此遣思慧即前文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圓覺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覺空之處思慧既盡唯與修慧相應觀行增微修慧圓極故云空覺極圓此能空修慧與所空覺亦俱不存云空所空滅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圓覺[4]離遠離幻亦復遠。」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既滅即結前三三空盡也既展轉空俱屬生滅至此已極故云既滅無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現云寂滅現前故上文云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入無生忍。」此乃圓觀聞性無前境界漸澄麁稍除細想以至無念如上文云靜深不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即始從觀行至相似覺名生滅位入隨分覺證無生忍名無生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佛無殊故經云初心畢竟二[5]如是二心前心難。」入此位後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之觀門即是圓修一心三觀為從聞思修返照離緣顯自聞性麁念不起念不生以至寂滅挾空義說是則一空一切空也聞性顯處中道理現名寂滅現前耳

具彰果德獲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前寂滅現前是斷德本覺妙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既是圓修三德圓證故超世間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佛與佛乃能究盡也十方圓明者證此境界見十法界三種世間無不是如無不成佛故無德不備明故無障不盡無緣慈悲是佛心相具足眾德是德之首勝中勝法故云殊本妙覺心即是己心與諸如來無二圓滿今日親證故名為合合故得樂故同慈力切眾生亦是此心無二無別故亦彼合合故見其本成佛道[A1]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6]應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

明妙用三十二應標舉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以如幻力熏修聞思修慧成金剛三昧能破無始微細無明圓證如來藏體依體起用隨緣能應國土身。《華嚴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類不出斯數非所現應有限量耳

列釋[A2]聖身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第十地菩薩坐華王座垂成正覺亦須別佛說教聞令斷最後微細無明故觀世音現第十重他受用身而為說法言勝解者於決定境忍可印持不為異緣之所引轉此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將圓滿時故名勝解然此菩薩登住已去雖為因位便能現上位身為彼說法[1]圓證一位即諸位更無淺深故能現耳

[2]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3]獨悟無佛世[4]樂靜獨處山林加二位名為有學此後斷惑便證無學約自乘理智將證未證名寂靜妙明菩薩現同類身先稱本後令近佛

[*]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支迦羅云獨覺亦云緣覺前但自悟今依教觀十二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以集諦為初門未發真前名為有學理智將圓菩薩身同必誘令進也

[5]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聞四諦聲教悟故名聲聞也發真之後三果三向俱名有學未發真前在忍位中用有漏智縮觀觀四諦作三十二行相見道一十六心無漏道發斷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證生空理名四諦空從初果後進斷俱生滅諦理名修道入滅將登無學名勝性現圓現身說法令其速證然後誘之不滯化城進大果

天質釋梵自在對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有希欲心明開悟身光清淨生於四禪不為欲界煩惱塵染為現梵王說四禪法出入禪支修證次第令其離欲生於梵世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眾生愛統諸菩薩現為帝釋說上品十善令戒根清淨生地居頂住善見宮為忉利王也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現二天身說法教化即夜摩覩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欲得為自在。」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樂變化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樂異熟果樂自樂他變為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樂他化二天所配即攝義不盡故從慈恩攝四天也

統攝鬼神對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大將[6]天帝所管將也分住三十二天各領鬼神鎮護四方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於須彌山各居一所領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眾救護國界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世益人菩薩身[7]先令成就後使厭離

人位帝王臣佐對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往也人皆歸往也粟散皆人之[8]以上化下物無不從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長者具有十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博聞強識求仕宦居財大富秉志廉貞故名居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域也大曰封也有功者封於是也邑即是縣五官六官各有所典皆為宰官斯則葺治邦家訓風俗剖判決斷民無[A3]撓也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婆羅門淨行呪禁算藝調養方法皆為數術菩薩乘機現相獎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

出家在家對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尸羅云戒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惡故名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女聲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嚴軌物成化進行彌速遠出三界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五戒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為提謂長者等在家眾受三歸已即授五為優婆塞經說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岳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1]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則壞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羅根本故好學此者現清淨[2]與說此優婆夷云清淨女亦近事女

女主童身對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掌理王之內政謂之內宰政者所以政不正也卿大夫曰家天子諸侯曰國天子后妃曰女主諸侯曰國夫人[3]夫尊於妻榮於室受命於后妃故云命婦大家后妃所師之女也如曹惠姬宮禁國圍色增逸不資聖化曷慕清貞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童男童女貞節越俗標格於人菩薩處之勸勵彌篤

鬼神天龍藥叉樂神類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能厭樂龍能怖[4]樂神蕩藥叉勇健各慕出倫非聖不拔

無酒疑神蟒形類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脩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修羅醜狀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5]𧈻腹行之類因多毀戒微行惠施墮此道中各願出類皆從其

人非人等雜趣類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

人身難得見佛受化非天之著樂餘之多苦故樂修也有形有色蘊如下休咎精明無形無色蘊如下空散消沈等有想有四如下鬼神精靈等無想無四蘊即下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此上皆非人也斯則形想雜類蠢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機即化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以如幻力熏聞思修成金剛三昧證真起用自在如是

十四無畏有難必濟有危必救恐怖獲安總號無畏大悲為體文三

標舉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前觀行證真具德從體起[6]令眾生得一十四種無畏功德

列釋聞聲離苦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由我不觀所聽音聲但觀聞性音聲自寂聞相無生塵境不自然解脫自既如是故令十方一切眾生聞我音聲即得度苦

遭難消[7]災惡國難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

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覺知今復本聞知見歸湛湛性圓遍無塵可得塵火既歇何物能燒故令眾生大火不壞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

聲能漂蕩如水騰波觀聽旋真塵相不虛明寂湛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鬼不能害。」

妄想生滅能殺法身能害慧[8]斷絕真性無傷故入鬼國鬼不能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熏修妄聞成真聞性一根亡對諸根亦融心水虛明智光無動為自他而當被害故能觸物無滯遊刃有餘

鬼獄惡賊難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1]鬼及毘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聞熏觀門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圓遍而無明邪暗永不能生藥叉等類咸受幽氣明能破暗故令惡鬼目不能視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塵累相縈如禁繫六根質礙如枷鎖既而入流亡所繫礙不成是故念者枷鎖解脫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聲能劫心害善為賊聲銷意慈力遍熏平等在懷善惡同貫故令涉險賊不能劫

三毒惡心難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聲塵既亡色境銷歇貪欲念慮擬從何生故令眾生遠離貪欲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音聲差別三昧能塵既不生根無所偶順違之境不得瞋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離諸瞋恚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2]。」

消除塵暗旋復真明世界身心洞然無一切唯覺誰為癡暗故令闡提咸生實信

隨欲應求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通形礙旋復真聞所以不動道場涉入世界身無限量遍至十紹繼法王種姓不斷由三昧力福慧具故應求男者皆無虛願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祕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A4]有相之女。」

根圓遍融通照明含現十方無二無別唯一寶覺名大圓鏡復能承順微塵諸佛受領含容無量法門不失不壞名為空藏以女德坤資生承順柔明貞正相好圓備由此念求故能生也

稱名獲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所比多眾方便權也智慧實也下能比一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先出所以觀音所修從三慧入是眾行之根本也佛佛演教皆以音機機領悟盡由聞慧誰人出不由[A5]何莫由斯道也況能於聲塵而亡所得復根結而歸真際元明心妙一多之境融通本湛覺圓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周遍法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

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

正比福等謂由自證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結所以也

結成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如文

不思議德用殊絕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顯大圓鏡體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體一也以內蘊曰德外施曰用前雖隨機現應適時御物拔苦與樂數仍有限而未備陳自在現化無方之德妙妙無比難可思議故今述也文二

標舉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內德不充外用不以金剛三昧熏本四無量心由斯果證德現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議無作而現

列釋現形說法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此敘德本也聞性本真非麁非妙由絕待故故云妙非麁曰精離相曰遺一根既返六根咸脫故不分隔成一寶覺下列所現云

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祕密神呪。」

標也妙容多現不可以形量拘祕呪無邊可以言說取此則由三昧力熏本慈無量心現種種形說種種呪令諸見聞獲其妙樂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囉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護眾生得大自在。」

首出眾聖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導明智身也物無虛見見必利益故能救護

無畏眾生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由如幻力熏本等悲能一身現無量身無量身現一身十方微塵無剎不現說一一呪拔眾苦惱無畏眾生得大自在

捨寶求哀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由三昧力熏本喜心故能所遊世界眾生見者咸生歡喜不惜身財以求哀愍

所求隨欲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由圓照力熏本捨心既而果證得以珍寶上施諸佛下及眾亦令所求世出世法無不隨願此上喜捨二段互言皆得復次總上諸文對三觀者泯相澄神觀故寂滅現前由起幻消塵觀故獲二殊勝由絕待靈心觀故四不思議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觀也詳文可見

總結釋結答所問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謂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緣心自在此即一經所宗首楞嚴定文殊所讚得真圓通諸佛交光同慶此說後學至此冀留心無謂聊爾也

敘歎得名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眼觀耳聽略舉六根之二也或觀此聽聞一根旋復六用不成故十方圓明唯一寶覺由此得名亦遍一切

[1]慶說難思正在觀音旁兼餘聖文四

佛交光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并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耳根圓通五根總攝稱可諸佛說證皆同及大菩薩阿羅漢者即前二十五聖說圓通人印說皆是無非圓通故放寶光流灌其頂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號圓通彼我同暢智周萬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網圓張大教也

大眾蒙益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耳聞圓觀頂觸智光觀音三昧一時同獲則二十四聖同會觀音一門皆得名為金剛三昧也

雨華飾界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方虛空成七寶色

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今將顯現如空寶嚴萬行集成故華間錯

合國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塵銷復法界圓成故山河不現合成一界也梵摩云淨具云唄匿正云婆師此翻讚歎

佛勅文殊料揀佛勅文殊指說顯同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修行之要入實為期今皆獲故無優劣然有日劫相倍故成前後差別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無前後之差別耳

應根令揀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若以三科七大專門獨善隨根各入此皆方便若於此界現在未來設教通方上中下機咸得悟入永為眾生成道方便者於二十五何門為勝由先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選通途法門使其成就

[*]說偈料揀旨伸敬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1]斷割無疑與奪眾心誰不緘默故承佛旨敬而說偈

正說偈辭真妄雙源略明真妄將揀行門先明真妄者若無迷悟豈有修行蓋迷一真遂成諸[2]終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門遂分遲悟所極處名大涅槃故下文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由妄有生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菩提涅槃二轉依號。」故先明也文三唯一真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此顯一真性海離名絕相非真非妄不悟不迷唯一圓常無所得即下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也覺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下句重歎不可思議絕諸對待故曰妙也

因迷起妄正明起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圓澄覺體本來明照妄覺不了認為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從畢[3]無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謂從真而生也暗相既現明性即隱隱故曰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世界初起頑空先現從妄想生云迷妄有也如下文云乃至虛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依空立世界者世界之體即是四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覺明空昧相待成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妄想[4]結成外國妄心知覺成內眾生依正既彰總名世界

貼喻釋成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虛空[5]體是不覺不覺生覺海一漚。《起信即依覺故而有不覺。」下文云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諸世界在虛空耶。」法喻可見

[6]妄歸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下文云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無本畢竟不故虛空如漚不滅而滅三有如幻不無而

修證異同理同行異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同歸一理理則無殊行有偏圓遲速不等。《圓覺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聖同凡異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若聖人根性或是已證聖性若順若逆俱得入覺更無淺深初心入道故須揀選取令速進如上文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7]。」

[8]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9](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10](之二)

料揀諸聖依塵顯悟門色境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優波尼沙陀因觀不淨白骨微塵析色明空塵色既盡妙色密圓今此揀云由妄想所結染污真性其體本麁性是質礙不能明徹如何以此不明徹法而取圓通

聲境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陳如悟四諦聲妙音密圓於是得今此揀云音聲不離諸雜語言語言即是名句文耳名句詮顯各有分限以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故非一能含一切也猶是也

香境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香嚴童子宴晦清齋聞香入鼻此無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塵氣[11]妙香密圓今此揀云香之一法合有離無既非其未為圓觀

味境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獲圓通?」

藥王藥上因嘗眾味了味無生即身心非離身心由味覺明位登菩薩味性本無待根方覺無根無味故非圓味時者嘗時也

觸境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跋陀婆羅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妙觸宣明由是證果今明此觸因所觸身而得顯發無所不性非常定故不圓通

法境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摩訶迦葉因觀世間六塵變壞以空寂修於滅盡妙法宣明銷滅諸漏今揀雖稱妙法乃是內塵憑仗此修豈越能所非能所故非圓通遍圓涉通也

依根證入門眼根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阿那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見循元由斯得證今云見性雖有洞然照了之義而又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故云四維虧一半也

鼻根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周利槃特因作數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返息循空因是得道今云鼻息雖通出入出入各據而不相交支分既離豈成圓

舌根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憍梵鉢提觀味之知非體非物味旋知成無學果今云舌入非是無端自有由味境合方有覺知境滅知亡未為通貫

身根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畢陵伽婆蹉因觀痛覺覺清淨心無覺無痛遺身純覺獲無學果今云能覺身根與所覺觸互相假有各無自性義例相類俱非圓觀知無知異各有涯量互不相冥為所揀

意根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須菩提曠劫已來心得無礙由是觀察十方成空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同佛知見今謂意根雜亂思念若以寂定湛旋畢竟無有知見依此修行想念何逃可若望湛覺真明必無知見即無知覺明也應知有知見者未脫妄想

依識修斷門眼識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舍利弗曠劫已來心見清淨由遇佛故見覺明圓光極知見今揀眼識雜在三和之內窮其本性無相可得自體不常如何圓遍

耳識

心聞洞十方[1]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何獲圓通?」

普賢菩薩本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得大自在今揀太高收機不盡法界為體心聞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賢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機於斯絕分故云不能入以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方現其非同觀音觸物隨現

鼻識

鼻想本權機秖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見出入息化為光明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空淨揀觀鼻非為究竟故云權機若令攝心必成所住真元無住所住便非經云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舌識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富樓那辯才無礙祕密法門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今揀說法不離聲名句文開悟人須先成熟不由無種便能入道若散心說但成有漏非曰圓通

身識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優波離因持清禁由是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無今揀持犯細行唯檢於身身若不生將何檢束故於法法不能圓遍

意識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大目犍連因於修定旋湛意識光發宣得大神用今揀神通乃是宿因本有由加行力之所顯發何關修定軌則意識然後得生法者軌則義分別者意識也意識念分別一切不離塵境故非圓通

依大歸性門地大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持地菩薩因平心地見內外塵本無自性不相觸摩皆如來藏今揀地性堅礙有為體非通達不成聖性故非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觀見身中水與外香水性合真空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今謂此觀不離尋豈是真實如如之性即尋伺也

火大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火頭金剛觀多婬心成智慧火心煖觸無礙流通生大寶焰今謂此由多婬生厭離故觀成性火此即厭求之心豈稱圓非是真實離念之門初機不合故須揀也

風大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琉璃光菩薩因觀身心世界皆是妄緣風力所[1]風力無依本無所有於動見不動即證實相今謂風性是動由動有寂動寂相對對即非真豈同圓觀入流亡所

空大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虛空藏菩薩由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得無生忍今謂虛空昏暗無明所生非是覺明[*]本覺須揀也

識大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修唯識觀盡空如來國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今謂識性念念生滅攀緣不息體非常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還成虛妄豈是圓通

根大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大勢[2]菩薩由念佛三昧都攝六淨念相繼入無生忍今謂凡是有為皆屬行陰遷變念性生滅正是無常如何以無常因獲常住果故非圓通然念佛法門此方最雖云生滅要因念想專注在懷兼佛願力[3]生淨土[4]彼國已進行彌速即證有期今顯圓根觀音為上抑揚之道故須揀也

頌觀音圓通廣顯圓門標嘆所入法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

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聲以為佛由從耳根發識聞聲引生第六識中聞慧緣名句文熏成解心種子納為教體故云教體在音聞也教體既成然後思惟修習入三摩提成大解脫

略歎能入人

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初一句總標次二句嘆三十二應次二句嘆十四無畏兼四不思議次二句嘆德號妙音是體觀世音是用亦是真俗二諦亦是自利利他梵是淨義釋成體也海潮要不失時釋成用也世下二句結嘆利益初得世間安樂終獲究竟涅槃

[5]圓通根顯聞性[*]真實圓真實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解脫德如前觀音所陳三昧所得殊勝赴感不差周遍皆應十方者十界也擊鼓者機動也時聞者應不失也此則應身無量無感不應故云圓真[6]

通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是則通真實。」

般若德也前四句揀不通口鼻下二句經文語倒故先舉所例口鼻舉能例身根蓋翻譯者略順根次也隔垣下四句正顯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真實

常真實正顯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是則常真實。」

法身德也聲於聞中自有動靜說為有無非謂聞性是有無也世人若以不聞聲時號無聞者聞性已滅聲塵更起遣誰更聞是知聲有聞性不生聲無聞性不生滅既而遍離由是得名常真實也

釋成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此時豈憶靜搖應知聞性不斷故云不為不思無也覺觀出思惟者此既不與念想相應即出覺觀思惟之表譯人迴文不盡令語倒覺觀即尋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應故名為出又覺是本覺即聞性也觀即是照此即文順

揀非顯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旋流獲無妄。」

前二句通明此方由聲教聲名句文能詮法義眾生由此聞而解了故云宣明次四句正揀過非苟隨聲教不能亡緣入流返照即迷本聞性循聲轉也故舉阿難雖得多聞不能亡相為聲所轉生滅妄想無由得免後二句結非顯是旋流者返流斯則入流亡所唯照聞性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云無妄

明觀行告語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金剛如幻已見上文三世如來一門超出故云佛母又金剛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斥失

汝聞微塵佛一切祕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雖持法不能捨聞而觀自性故成過矣若將世間隨聲聞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己聞性成真三昧故云聞聞

正示正明觀行脫塵旋根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覺知之聞隨聲而有非本然性如上文云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即因聲而有分別若能離緣觀性聞相不起動靜境亡能所不拘名解脫縛既無得脫亦不名一根既然六根皆爾

塵銷覺顯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淨。」

見聞覺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是空華見聞體虛本不可得復加幻喻三界虛偽唯心所作。」上文云見聞覺知虛妄病緣故有十方諸有漏國翳除華滅復塵消妙覺明心顯然圓淨此分證也。」

覺極無礙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淨極滿淨解脫圓也光通達謂滿覺般若備也謂真理法身極也三德既圓三障永盡大夢[1]如蓮華開返觀世間欲誰留礙極證也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幻師性也有隨緣義故名為巧幻法無明也男女六根也一機即幻法機息幻無妄滅根復幻師無明也幻法心識也餘同前配所幻男女必有所依喻真性也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初句總標次句合幻次句合男女後二句合息機等耳根無明若破餘根亦破故皆不成

觀成利益

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一根若復塵垢自消上文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故云成圓明淨妙此則三德圓顯不縱橫竝別故名為妙後二句結成位前句斷德未後句智德備滿互現可知

勸修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勸復顛倒聞根返觀聞性聞性圓成菩提可冀後一句結指印成

結顯同此證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前二句總指一切諸佛皆從此門得涅槃也過去下別列三世并引文殊皆同此證也

重明差當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深同說法。」

前四句頌佛令揀成就下二句正指圓門顯是雅當自餘下五句明二十四聖各隨所因事相而成觀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長修學淺深二機同入之法門也反顯觀音即是淺深二機同說久長修學之法門耳

結願勸學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如來藏即一體三寶是所入之理具足無漏性功德故願加下五句正結願但以下二句勸學最後一句文殊指己選圓通心真實無妄非挾情故

時眾獲益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一會之眾根器各異大小不同前文觀音說竟佛放光互來灌頂兼灌大菩薩及阿羅漢彼光者一時俱獲金剛三昧此即顯會二十四聖諸別觀門一時圓入觀音修證今此阿難及諸初心聞說偈已隨其位次悟入有異阿難等方悟圓通從耳根入猶未有證故云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其天龍眾及小有學乘地前十恒河沙獲法眼淨即入初地見道位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無學未發心者其數無量皆發道意即悟解大乘也

[1]離魔業行前雖廣說圓通修證凡夫始學障難尤深況末代邪宗紛然競起邪言惑正[*]逼真濫述既多朋流者眾若不甄[*]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驗之邪元自露故九十六種外道皆能修禪而無戒德。《涅槃經魔尚能變身為佛豈不能為四依菩薩惑亂世間故佛廣說若言聽畜八不淨物者是魔所說。」身外之物尚不許畜何況婬盜殺妄根本貪嗔世有愚人為魔所惑誹謗戒律言是小乘自稱大乘無礙自在下經廣破此等竝是魔業故佛深誡是稱決定大乘明了之教阿難大權愍我將來必陷魔難故慇懃致請永為真誡耳

文二阿難觀時請問敘所悟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圓通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迹領悟既深得無疑惑未來多難更欲伸陳悲欣者欣今所悟悲後行人

陳所願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菩薩有二類智增先取佛果後度眾生二悲增度生心切故意留惑潤生三界今願未度而度眾生悲增也

述所請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此諸眾生根劣也去佛漸遠時劣也邪師說法難多也此則時澆解昧惑障尤多修定攝心難為進況遭魔惑邪見彌增加行修證如何無退

如來廣為宣說讚請許宣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道場加行事理兩修內秉戒根外假心呪內外相濟道力易成為汝宣揚當善思念

正為廣說自行離魔總明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諸行或對機不同三決定須說又是決定成佛之因佛佛皆爾故云三決定義

別示戒學以定慧二門前已說故[2]律談常同涅槃矣文四欲因[*]是非標示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婬為生死根本反之則不續矣。《圓覺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3]舉過顯非欲為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魔不斷婬而修禪魔定順惑易得成就功深者為上品功淺者為中下雖不斷欲而修定修福隨福優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隨得少定[*]邪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未來多惑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末世眾生無正法眼多被魔惑廣行貪婬假稱善友誘化無識失正遭苦宜深察之不令得便

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此戒雖與小乘名同而持隨有異此則一一內防心念輕重等持彼則事[4]緣成輕重隨戒故云先斷心婬故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與小乘持戒全別

誡勸彰過患喻顯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5]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秖名熱[*]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成故。」

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禪慧豈有清淨妙體從婬欲生飯異因[6]論劫數

結失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非戒不禪非禪不慧戒根不淨所習禪慧那得淨乎以不淨故雖有如無戒定慧自成輪轉終非聖果

勸令除斷

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真持戒人尚無持相豈令身心犯乎重禁如下文云殺盜婬等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是名妙發三摩提。」

結歸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正云波卑夜此云惡者波旬訛也

離殺[*]是非標示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相殺相償結詶連禍苟或止故不相續餘如文

[*]舉過顯非殺為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1]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帶殺修禪報為神道功深福厚為大力鬼即五岳四瀆係祠祀者功淺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邊羅剎國類因修定故皆有業通迅疾無礙不斷殺故受此惡趣為天驅役若不修禪及不修但行殺害直入地獄無此差降

未來多惑正明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言食肉得菩提路。」

殺生食肉是眾生冤何不斷得菩提路

[*]

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眾生肉名為釋子。」

涅槃第四迦葉問云:「何如來先許比丘食三淨肉?」佛言:「隨事漸制故耳。」復有七種九種今言五者隨經增減意配數佛以方便權許令食非究竟說

示過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

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過去未來事與善定相似如起信說

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誡勸重彰過患順明口過喻顯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塞耳修禪高聲行殺求不聞之道彌露之苦豈不悲夫

況顯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草不踐非獨護譏亦深慈念草尚不踏況損命也

反顯身過正明所離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

絲綿裘毳眾生身分身既不服真解脫者以不遊三界詶宿債故經語甚倒知之

反喻所以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

服眾生分為眾生緣辟穀[2]尚有不至況食況服能出離乎

令除斷

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心無貪慮身不服行斷性苟亡自然真脫

結歸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離盜因[*]是非標示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不與而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

[*][*]其邪行為邪因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禪智雖貪盜不除縱亡婬殺亦落邪道精靈妖魅及諸邪人皆能惑亂令眾歸[3]不惜衣食盡命供給若不修禪直入地獄

未來多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A6]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姦欺盈抱潛護如淳詐偽充懷隱藏若拙苟求不與之利詃誘無識之人猛熾其貪顯異其語令彼愚者頓棄家財仍遭王難故云耗散

示其正修正示行緣明正行

我教[4]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比丘依法循乞不自熟食為捨貪過深厭自生不戀三界如旅泊人一往而已

斥邪行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假衣服以作相販如來以造業反毀具戒為權小高現異儀為至極誑妄愚者入惡無窮。《涅槃邪正品我滅度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等形以有漏身稱是無漏壞我正法至說言無四重僧殘不定捨墮懺悔眾學諍等法亦無偷闌五逆一闡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是說者竝是魔說佛法中有犯如上等罪應當苦治若不持云何當得見佛性耶

別示轉業正示方法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殺生偷盜執對不亡三界緣障菩提路然身苦體能報此因宿債苟除世間永脫故云長揖

反結酬償

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前云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今云縱成無為必酬宿債此示業報不亡成無為後現有為身尚還宿債況全未離有為而欲妄逃業果其可得引證酬業如別處說

結成明誡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誡勸喻顯不斷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禪定水於破戒巵欲求滿果塵劫不平誰之過矣豈不慎乎斯則內德無實外相惑人器已穿善法多漏耳

勸令除斷

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不將如來不了義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此文勸離四過謂貪配文可見心不起嗔身不加報故云二俱捐捨以觀眾生及與我身平等無二是身心不加報耳故云與眾生共不了義說為己解者不將佛方便說迴作自己心中獨悟之法以此詃惑無識初學此文亦證不了教中得食淨[1]必至了[2]一切皆斷不執不了教將為究竟說也執權謗實亦此類也楞伽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妄稱一切智說。」暉解云無智之人不了如來方便說法而乃妄稱一切智人作究竟說

歸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離妄因[*]是非標示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妄語之因起貪癡慢如不斷此故成愛見

[*]妄為苦[*]顯偽作標列設誑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

以愚癡心大我慢因求尊勝貪彼供養此即愛見之惑強而且盛因起妄語稱得三乘賢聖果證得道果尚不許說豈況未得而妄說耶

結成招苦

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成三昧。」

一顛迦即是斷善根者其大妄語與此罪同。《涅槃邪正品:「若有說言:『我已得成阿耨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阿耨菩提。』當知是人犯波羅夷罪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不見故不得成就阿耨菩提。」故知略不修斷[A7]稱即是佛者皆大妄語犯波羅夷非佛弟子

明真化列化事

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四攝利人作種種化初同其道後勸佛乘盡為益他非貪利己

誡明言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3]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真聖利物終不可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聖真因唯聖自故云密因未學之前不可輕說陰有遺付不顯稱也此開臨終密有表示遣囑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結責

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結成明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喻其不斷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修禪定之檀刻妄語之人糞遙觀可意近逼穢聞欲求道香終無得理

舉其防微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三乘所證為上人法此文舉淺況深餘小妄語尚不可為況大妄耶

重喻大過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1]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噬臍人欲誰成就?」

初喻大妄止成苦本喻求道終無得理如人噬臍了不相及。《春秋若不[2]後君噬臍。」

斷成[3]

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切時中悉無虛偽若斯人也真求道歟豈不速至乎若示相標形詐稱得道內懷諂曲[4]名聞豈曰修行法華濁世惡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乃至衲衣在空閑假名阿練若當知是等盡行魔。」

結歸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5]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6](之二)

六之一【大】,十一【甲】
真【大】,真實【甲】
隨【大】,動【校異-甲】
經【大】,〔-〕【甲】
不【大】,無【甲】【乙】
現【CB】【嘉興-CB】【卍續-CB】【甲】【乙】,見【大】(cf. J17n0021_p0647c06; X11n0266_p0002a01)
此【大】,〔-〕【甲】
覺【大】*,覺身【甲】*
覺【大】,角【校異-甲】
喧【大】,誼【甲】
聞【大】,聞身【甲】
天帝【大】,帝釋【甲】【乙】
同【大】,國【宮】
王【大】,主【宮】
藏【大】,臟【甲】【乙】
男【大】,男女【校異-甲】
命【大】,餘【甲】
苦【大】,若【甲】
𧈻【大】,蚊【宮】
用【大】,相【宮】
厄【大】,危【宮】
惑【大】,或【甲】
茶【大】,荼【宮】
疑【大】,癡【宮】
二【CB】【嘉興-CB】【卍續-CB】【宮】【甲】*,一【大】*(cf. J17n0021_p0649c01; X11n0266_p0006b16)
測【大】,側【宮】
不【大】,無【甲】
竟【大】,究【宮】
凝【大】,礙【宮】
暗【大】,惛【校異-原】,𣇲【宮】,昏【甲】【乙】
二反【大】,三返【宮】【甲】
入【大】,入也【甲】【乙】
(首楞…一)十二字【大】,〔-〕【宮】
六之一【大】,第十一【甲】
六之二【大】,第十二【甲】
既【大】,倏【甲】
于【大】*,於【甲】*
動【大】,轉【甲】
至【大】,〔-〕【宮】
直【CB】【嘉興-CB】【卍續-CB】【考偽-原】【甲】【乙】,旦【大】(cf. J17n0021_p0651a08; X11n0266_p0009c13)
生【大】,往【甲】
辨【大】*,辯【甲】*
實【大】,也【甲】
寤【大】,覺【甲】
辦【大】,辯【甲】
符【大】,扶【校異-原】,扶【甲】【乙】
辯【大】*,辨【宮】*
遂【大】,逐【甲】
砂【大】*,沙【甲】*
孰【大】,寧【甲】
力【CB】【嘉興-CB】【卍續-CB】【宮】,方【大】(cf. J17n0021_p0652b24; X11n0266_p0013b02)
昇【大】,升【宮】
附【大】,依【校異-原】
比【大】,化【甲】
肉【大】,內【宮】
教【大】,義【甲】
末【大】,未【甲】【乙】
直【大】,真【甲】,直【校異-甲】
早【大】,旱【甲】
巨【CB】【宮】,叵【大】(cf. X10n0265_p0797a09)
規【大】,現【甲】,規【校異-甲】
末題新加
六之二【大】,十二【甲】
枉【CB】【嘉興-CB】【卍續-CB】,抂【大】(cf. J17n0021_p0647c06; X11n0266_p0001c24) 一【CB】【嘉興-CB】【卍續-CB】,〔-〕【大】(cf. J17n0021_p0647c11; X11n0266_p0002a12) 枉【CB】【嘉興-CB】【卍續-CB】,抂【大】(cf. J17n0021_p0648a25; X11n0266_p0003b02) 敬【CB】【嘉興-CB】【卍續-CB】,敵【大】(cf. J17n0021_p0649a10; X11n0266_p0005a19) 戶【CB】【嘉興-CB】,尸【大】(cf. J17n0021_p0649a18) 己【CB】,已【大】 自【CB】【嘉興-CB】【卍續-CB】,白【大】(cf. J17n0021_p0653b16; X11n0266_p0015b11)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