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注大乘入楞伽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云何象馬獸因何而捕取云何卑陋人願佛為我說。」

象馬等獸因何捕取遞相殺戮卑陋賤人何業所致

云何六時攝云何一闡提女男及不男此並云何生?」

上句問外道有六節為師又云西域兩月為時年分六節次句問一闡提如下一闡提中別答次句問黃門男女正法念經所明

云何修行進云何修行退?」

學者修行云何而有進退之異

瑜珈師有幾令人住其中。」

瑜珈此云相應謂與一切乘境果等相應也瑜珈師地五分十七地中所明

眾生生諸趣何形何色相富饒大自在此復何因得?」

眾生諸趣形相富饒自在之因

云何釋迦種云何甘蔗種?」

如來世俗種姓事在他經略如釋迦譜》、《方誌等所明

仙人長苦行是誰之教授?」

仙人修苦行謂得長生彼師以何法教授弟子

何因佛世尊一切剎中現異名諸色類佛子眾圍繞。」

佛於處處應物現形凡聖圍繞因如是

何因不食肉何因令斷肉食肉諸眾生以何因故食?」

食肉制斷食肉因緣如下斷食肉中別答

何故諸國土猶如日月形()箜篌細腰鼓。」

世界形相差別不同者明唯心所造故也。《嚴經種子差別故果實生不同行業若干佛剎種種異。」具如世界成就品所明因陀羅者即帝釋別名也

云何變化佛云何為報佛真如智慧佛願皆為我說。」

佛名義也隨機赴感應化佛酬其往因名報佛體性無二真如佛本覺顯照智慧佛

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誰當持正法?」

盧舍那佛成菩提界及問涅槃後誰持正法略如摩訶摩耶等經付法藏傳所明

世尊住久如正法幾時住?」

如來住世久近及正法住時分長短

悉檀有幾種諸見復有幾?」

上句問悉檀云義宗下句問世諦諸見天台宗有四悉一世界二對治三為人四第一義故云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無著。」

何故立毘尼及以諸比丘?」

毘尼是戒比丘於此戒中分分得解脫也

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

世間五通及出世六通云何而得言六通者謂天眼他心宿命神足漏盡也此六該三乘人但深淺明昧有異世間通無漏盡雖分得前亦唯有漏攝

復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

七地心量地謂功用位極也意該前後

僧伽有幾種云何成破僧?」

僧有幾種明真偽及問破壞僧令不和合獲大罪報或說二種僧羯磨僧法輪僧或說三種僧合僧假名僧真實僧或說四種僧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真實僧也破壞僧義雜心所說

云何為眾生廣說醫方論?」

世出世間醫方論也各有多方故云廣說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餘經有此言故大慧問之謂化迹有德體無異如下四等中別答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常說實一切唯是心?」

如來何不常為眾生說真實法復為眾生說斷說常說我無我妄想心量法何為也如下未來世有諸邪智已下別答

云何男女林訶梨菴摩羅。」

世間果實何故不同也訶梨者呵梨勒果菴摩羅者阿摩勒

雞羅娑輪圍及以金剛山()願佛為我說。」

亦云鐵圍乾闥婆者諸天樂神也後二句總結請也

爾時世尊聞其所請()當次第說即說頌言

聞大慧能問如是微妙心法故讚善哉誡令審諦無以生滅心行聽實相法也自後凡三十九偈皆如來為說

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自性。」

上正問有為生法無為不生法涅槃虛空剎那流轉法皆是妄想所現各無自性

波羅蜜佛子聲聞辟支佛外道無色行。」

所問正是人及人所行法也佛子聲聞外道是人諸波羅蜜是三乘人所行法色行是外道所行法此人及人所行法以無自性結之此佛略答之微旨也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

自下八行半偈是如來次第牒領大慧百八句問也須彌山在大海中故言須彌巨海山牒領上須彌也巨海者上問中無洲渚剎土地領上土地

星宿與日月天眾阿修羅()滅及如意足。」

羅力如意足上問中無義應有也

菩提分及道禪定與無量()心生起言說。」

蘊及往來領上眾生生諸趣心生起言說上誰起於語言

心意識無我五法及自性()眾生有無有。」

種上無文一佛領上迦葉等是我眾生有無領上我無我

象馬獸無因云何而捕取()伎術諸明處。」

心無境界領上一切唯是心餘皆牒領上問

須彌諸山地巨海日月量上中下眾生身各幾微塵?」

須彌諸山地已下凡九偈大慧問名相何以不問諸山大海日月星宿眾生剎土及由旬斗斛斤兩四大諸根如是塵量所成既言我名大慧通達大乘何故不問正微塵積聚數量之名意為問有不周為遣物情計諸物既積微所成何有體性

一一剎幾塵一一弓幾肘()蟣羊毛穬麥。」

最細微塵名兔毫塵七兔毫塵成一羊毛頭七羊毛頭塵成一隙中塵七隙中塵成一七蟣成一虱七虱成一穬麥七穬麥成一一十二指成一搩兩搩成一肘四肘為一五百弓名一拘樓舍十拘樓舍名一由旬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化佛剎謂此等諸法積微成體何故不問各具幾塵所成

半斗與一斗是各幾穬麥()是等各幾數?」

皆是梵家積斗斛之名或云千萬那由他名頻婆羅

幾塵成芥子幾芥成草子()云何不問我?」

上皆是如來說也如是名相亦應問

云何得財富云何轉輪王云何王守護云何得解脫?」

從此以下凡二十偈復領大慧所問財富領上富饒

云何長行句婬欲及飲食()何因種種味?」

種味上問中無

女男及不男佛菩薩嚴飾()云何有因作?」

因作有因作領上二俱異

云何轉諸見云何起計度()云何起三昧?」

諸想領上云何為想滅起三昧領上云何從定覺

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及所問非我。」

身我領上無眾生相云何領上何因建立相非我領上成無我

云何為胎藏及以餘支分()聰明魔施設。」

牒上云何唯假設聰明魔上問無

云何樹行布是汝之所問()汝今咸問我。」

初地至七地是有心地觀三界心意識量結上百八問於餘義者微塵積數等皆是三界妄想相是七地所觀法故言云何使其得住七地中汝今咸問我總結所牒文

如先佛所說一百八種句()佛子應聽受。」

佛所說離見相句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自然遠離諸惡見過亦離世間言所成法都無實當為汝說誡令諦聽故龍勝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誦躍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常句非常句。」

自下如來約心真如門答也眾生於真實無生妄起生見本自非生故云生句非生句有生法可言有常以生無故則無有常故云常句非常句此二句既爾餘諸句類皆以下句遣上句妄見若無則真實自現

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

為成生句從而來住異二句上問中無本無今有名生法非凝然名異法有暫用名住

剎那句非剎那句()恒句非恒句。」

上無中句凡有三常一外道計四大性常二業習氣相續得果不斷故常三如來藏體真常住故常此三常皆愚夫虛妄見舊注凡有三常不同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方便句非方便句。」

大煩惱有六隨煩惱二十上無方便文

善巧句非善巧句()三輪句非三輪句。」

願句三輪句上無文

標相句非標相句有句非有()水句非水句。」

如恒河一水四見不同

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種句()果句非果句。」

諦句牒上如實句果句上無文

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相句非相句。」

有三種謂體相標相法相前是形色體相是標相此則法相

支分句非支分句禪句非禪句()記句非記句。」

攝受句記句上無文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味句非味句。」

味句上無文

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因果句非因果句。」

有為句因果句上無文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種種句非種種句。」

種種句上無文

演說句非演說句()文字句非文字句。」

住持求那譯云處句也

上約心真如門總答一百八句皆言非者如馬鳴云當知真如自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從本已來一切染法及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大慧此百八句()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

此是結勸諸菩薩等應當如是學菩薩修菩薩行舉先佛者皆發明誠信故

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三

釋此品有四門一來意二解妨難三釋名釋文初來意者上品明總問答竟此下諸品皆別問答故次來也二解妨難云一百八句既已總明何故下諸品一一別問詞意皆不出總中豈非繁重乎總別該攝斷常之見方銷真俗圓融去取之情始絕耳三釋名者論依一心開二門上品已明心真如門總攝一切法此品即明心生滅門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論云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二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二義一者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乃至三細六麁升沈苦海。「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是故十法界中若聖若因若果依正染淨舉在是矣故名集一切法品〉。次經文下即正釋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從此品訖斷食肉凡十四品明別問答品品多云重白世尊」。今此首章即別問答心意識也謂初剎那識異於木石生得染淨自能為無量無數染淨識本從初剎那不可說劫乃至金剛喻定經一剎那有不可說不可說識生諸有情色心二法者則有染有淨有生有滅此識約生滅門中有幾種生住滅(然遠劫無始[*]何名為初耶謂此即是忽起一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真如妙性本自無生一念隨緣事分起盡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無明緣成於諸生住異滅此非凡小及因位菩薩智慮所故論云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二乘智慧所覺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佛窮了。」

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相續即流注也一本亦云流注言流注者唯目第八識三相微隱(即業相轉相現相也起信論所明)種現不斷名為流注由無明緣初起業識說為生相續長劫故名為住到金剛定等覺一念斷本無明名流注滅相生住滅者謂餘七識心境麁顯故名為相雖七緣八望六為具有四惑亦名麁故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合生七說名相生長劫熏習名為相住末向本漸伏及斷至七地滿名為相滅依前生滅立迷悟依依後生滅立染淨依後短前事分二別即是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也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上雖答云識有二種生住滅未辨何識為生滅此復言三種相欲簡諸識之中有生滅不生滅者真相者如來藏心在纏不染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即是賴耶極微細相名為業相轉相者依前業相成能緣及所緣境生七轉識同名轉相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如來藏心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然雖三相名殊同是一心隨緣不變之二義也謂真心不變即隨緣故名轉相業相以隨緣即不故名真相論云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是不變即隨緣也雖有染心恒常不變。」是隨緣即不變也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

如來上明諸識有三種相是已處中說而此又明諸識廣略者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故也言廣說有八者一曰眼識了別於色二曰耳識了別於聲三曰鼻識了別於四曰舌識了別於味五曰身識了別於觸六曰意識了別諸法七曰末那識(此云染污意)恒審思量唯緣藏識見分亦名傳送識八曰阿賴耶識(此云藏識)謂此八識各是眾生無始已來不了自心隨妄緣起於中第八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所緣即境也色是眼識自分所緣乃至三境是阿賴耶識自分所緣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此八識外實無我法問曰如何變耶答曰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境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此身相及外世界色空等法亦復如是唯識所變故執有我及諸法悟來方知唯心識變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轉八識成四智菩提安住祕藏究竟涅槃故曹溪大圓境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其名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興永處那伽定。」即此轉識成智義也

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者求那譯本云略有三種於現識上加一真識也若作三種釋真謂性淨本覺現謂賴耶現識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緣第八故名分別事識真謂本覺者即識實性也此譯即云現識屬賴耶分別事識屬前六識不言第七者謂第七末那計內為我屬賴耶計外為我所屬前六識真即識實性亦屬賴耶淨是故但云略則唯二與處中說數無相

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此舉喻以明現識也謂現識如鏡所現境界如像起信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又云第八藏識為依止故轉生七於中第六造引滿業感總別報如鏡現像毫釐不差。」言總別報者一謂總報屬第八識二謂別報在前六識且以有漏善業言之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有瞋忍等於人總報而有妍醜等名別報業亦名引滿業即能招第八引異熟果名為引業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為滿業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雖造滿業亦非自能由意識引方能作故其第七識唯有俱生惑智二障報障彼七俱無雖具四惑但緣內故屬於有覆無記性攝則不能造善惡二業唯前六識起惑造業業成難逃感諸異報如鏡現像不漏絲毫楞嚴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或注此經指第七識而為能造善惡業者教無明文(宗鏡錄七十三卷首一處因憑古注而云七識造業。」又與本錄節次引經論義明諸識處皆相違斷可見也)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言賴耶現識及分別事識無異相皆由最初一念為緣令真如心不守自性隨緣成有諸識熏習更互為因流轉不息華嚴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彼疏釋云言以此者謂以上八識自為能所熏展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我人故云無能轉者又云識外無法亦為無者故曰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也

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戲論習氣為。」

此又廣明諸識生住因也通而言之細二識皆依無明住地而起以根本無明彼靜心而起細識依此細識轉起麁心故以無明通為其本若別言之依無明為因生三細不相應心依境界為緣生三麁相應心云麁細二識各具二因方得生住言不思議熏者謂無明能熏真如不可熏處而能熏名不思議熏又熏則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議熏言不思議變者謂真如心受無明熏可變異而變異故名不思議變又變即不變不變之變名不思議變。《勝鬘經不染而染難可了知謂此不思議也然此熏變甚微且隱故所起現識行相微細於中亦有轉識業識舉麁顯細故但云現識起信不相應心」。

言分別境界者即是現識所現種種境還能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也言無始戲論習氣者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戲論習氣無始已來熏習不斷未曾離念故此境界及妄念戲論熏動心海種種識生以妄念及境界麁而且顯故所起分別事識行相麁起信相應心此謂現識依不思議熏故得生依不思議變故得住分別事識依境界故得生依心海故得住也

上佛言諸識有二種生住滅已下至此謂無明熏習如成染緣起也故論云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是名相滅。」

自下明若達妄源成淨緣起也言阿賴耶識和合心海中妄念分別種種習氣若滅即一切根識言一切根者謂意根起識而能分別一切諸法名一切根識即第六意識及所依第七末那現行識相滅名相生住滅識滅也所言種種習氣者約唯識宗說諸習氣總有三種一名言習氣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二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有支習氣謂招三界異熟果種有支有二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業隨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別諸說習氣皆准應知

大慧相續滅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所依因及所緣滅即相續滅者謂所依無始根本無明習氣因滅及所緣妄境界染法緣即微細流注生住滅識滅也言所依因無始戲論習氣所緣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經自牒釋所滅無明及妄境界為因緣義故論云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心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金莊嚴具亦復如是。」

此引二喻喻上染淨二緣起也謂真妄體非一異但妄滅而真不亡義如次文釋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

若言泥團與微塵實異者泥團應非微塵所成而實彼成故不可言異也若實不異則泥團與微塵應無分別既其因果麁細有殊亦不可言一也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然彼真相不滅。」

法合喻明非一異也謂諸轉識與藏識若異依無明風熏動之時藏識之體應不隨緣則墮常過然如來藏藏識是善不善因非不隨緣也若不異者轉識滅時藏識亦應滅墮斷過然藏識真相竟不滅爾起信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大慧識真相不滅()即不異外道斷滅戲論。」

如下經云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為藏識。」故論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一非異名為具分賴耶藏識。」是以此藏識中不生不滅淨分真相竟不滅但生滅染分業相滅也若真相滅者藏識實性亦應滅爾藏識實性滅則與外道斷滅見同是故論云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又云唯癡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即無始相續識滅。」

謂諸外道見身壞命終六識不能取境生相續識隨四大緣離散之時即計無始相續識永滅更無業報受生相續是故名為墮落斷見故下偈云色識雖轉滅而業不失壞令於諸有中色識復相續。」若色識轉滅諸業失壞者是則無生死亦無常無常即斷常二見亦俱離也豈同外道妄計斷滅耶

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唯說作者為生因。」

諸外道說六根能取境界之六識執從神我邪因等生不說眼等諸識從色等因緣唯計作者為生因故故名外道

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勝性亦云勝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丈夫即我之別名自在謂大自在天及計時節微塵等為能作者更餘異計如下廣

復次大慧有七種自性()緣自性成自性。」

下重明染淨二緣真妄識體此七自性成上妄識生滅身也謂煩惱體性能集善惡等業故名煩惱為集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來苦果性故言性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言相自性既有形相即從四大種生故言大種自性既有四大即從因緣所成故言因自緣自性成自性然妄無別體隨所執得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如來自證智所行。」

第一義諦道理無二為人不同證有優劣此七成上真識不生不滅法身也所行一本作境界即所行境界也謂發心菩薩緣第一義法性如來藏心故名心所行勝解行地薩等各起十種智慧緣於真如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薩正證真如見二種無我故名二見所行八地菩薩[A1]二乘超七地故名超二見所行十地超九地九地名一子地後二所行即佛地也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法自性第一義心。」

此七種第一義是三世諸佛所證第一義法性如來藏心非緣慮妄識也

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

自下明真心之德用也以有此第一義心故能成就如來法身及世出世間最上菩提涅槃淨妙等一切諸法若無此心則不能成

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不與外道惡見。」

言以聖慧眼入一切法自相共相種種安立唯是一心其所安立悉令悟入佛之知不與外道惡見同又云此七種第一義心是聖人慧眼所見建立七種不同為自相成法身為共相餘義如上說

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此徵釋惡見謂彼外道等不知境界一切諸法皆是自心分別所現於自性第一義說為有無

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及無知愛業緣。」

佛說若了自心所現境界如幻不實則一切妄想等悉滅也言三有苦者果也無知謂無明也謂煩惱也謂有漏善惡等業也三皆因也故論云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唯一真心矣!」

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依緣生住有已即滅。」

言起邪見人不越在家出家二眾也亦二外道二眾也非有者謂計虛空自然為因及有者謂計微塵世性自在天等為因也即是計無因邪因為能生因也於正因果外計顯現諸物依時而住皆外道所計也或計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依因緣生住無常變生已即滅不了常住真心即二乘所計也皆迷自心所現耳

大慧彼於若相續若作用()不見根本故。」

牒破也言若相續者即總牒其因果不斷也若作用者即牒其生滅之間暫有用也若諸若陰界入滅名涅槃若趣向涅槃名道有漏諸業若修道所得名果若冥初等二十五諦上皆牒計也言是破壞斷滅論者破計謂外道無種生即是破壞因果也又言從有種生生已滅名斷滅論也言何以故等者徵結也謂上妄計即體非有故云不得現法何獨現計本無窮其初因亦不可得云不見根本故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種不能生芽。」

次引喻明言如瓶已破不作瓶用事以譬無種則無法不作陰界入因事又如雖有燋種不作芽事以譬雖有自在天等為種不能作陰入相續生因事

此亦如是若陰界處法()但是自心[A2]虛妄所。」

後言法合也以上二因不成故即無陰入性可滅今外道說有陰入性言三世中滅得涅槃者是自心妄想也彼陰入無相續生以有種無種不成因故故言但是自心虛妄所見

復次大慧若本無有識()[A3]作事業悉空無益。」

言重復次於前文破轉計也謂彼轉計所與無種有種三緣和合而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然龜本無毛沙本無油合亦不三緣體空如何生果汝宗則壞違決定義喻斥不成故言宗壞以違汝決定能生之又於一相中妄計三緣違我大乘決定之所作事業悉空無益者事即是果業乃是言因果事業並唯妄說都無實義

大慧三合為緣是因果性()熏習餘氣作如是。」

此牒示其過也謂彼外道以三合為緣是因果性可說為有成三世法此即邪謬相及自惡見作是說耳

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妄稱一切智說。」

言凡夫外道為惡見迷醉所噬不能自知愚癡無智妄稱一切智說外道指六師為一切智人二乘執權智為實智也

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如是思惟恒住不捨。」

自下言正見人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幻夢等不離自心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觀察無有間斷是名正觀

大慧此菩薩摩訶薩()轉依次第成如來身。」

此菩薩摩訶薩者即上正見沙門婆羅門也行無相道者謂萬行齊修三輪體寂也漸昇諸地者謂初登歡喜地乃至第七遠行地也證無生法者謂得無功用道登第八不動地入金剛喻三昧者謂初地菩薩創得無分別智斷異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薩如實修漸斷諸障增勝功德第十一地等覺菩薩金剛喻定頓斷俱生二障種子也轉依次第成如來身者即等覺後念解脫道斷二障習氣即得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果也一謂轉染得淨二謂轉迷得悟又菩提名生二障障不生[1]斷障得生涅槃名顯得本性清淨客塵翳故[*]斷而彼顯轉依位別通有六種故云轉依次第成如來身也餘義如文可以意得

大慧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但住心量觀察三有又云令達唯心漸入諸地謂此一心法門是凡聖之本迷之墮世間生死悟之證出世菩提故先聖曰世間不越三科出世不過二果。」二果者即如上釋成如來身二轉依果也三科者即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諸妄心法也故云欲得佛身應當遠乃至觀察令達唯心於自心宗勸善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大慧於此雖通請說心意識五法自性相意欲如來且成前問是故結請但云順諸佛藏識海浪法身境界也言稱真實義諸佛教心者揀非虛妄心識也凡言心者略示名通有四種梵音各別翻譯亦殊紇利陀此云肉團心是色身中五藏心也如此方黃庭經五藏論中說緣慮心此是八識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數亦云心所於中或無記或通善染之殊諸經論中自心所法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質多耶云集起心唯是根本第八識也積集諸法種子起現行故乾栗陀耶此云貞實心亦云堅實心此是真實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而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即此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也雖然四種體同迷悟真妄義別如取真金須明識瓦礫及以偽寶盡除之縱不識金金體自現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諸色相故。」

佛言有四因緣眼識轉轉生也謂不覺外塵是自心現而執取故謂無始已來取著於色妄想熏習不斷故謂識本性如是故識以了別為自性故謂樂欲見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緣()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言以此四緣令心水流生轉識浪如眼識既爾諸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諸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無有前後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前波起後波隨言微塵毛孔者即色塵身根也

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

外塵風擊如來藏心海起諸識浪造業感報生死不絕亦如之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差別境相有意識。」

此明諸識展轉互為因也言因所作相非一非異者因即第八如來藏識也所作相謂七轉識從第八所生也非一者諸識行相不同也非異者同皆緣起無自性也言業與生相相繫深縛者謂第八識變起根身器界名為生相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由此執為實實法第六意識引起前五造引滿業感諸異報生死不絕故云業與生相相繫深縛皆不了色等諸塵自心妄現故五識身轉也大慧眼等五識與五塵俱時或因了別色等差別境相而意識生也是故當知根塵境一切諸法皆是眾生自心妄識互為因果之所現也伽陀諸法於藏識識於法亦爾更互為因相亦互為果相。」

然彼諸識不作是念()無差別相各了自境。」

彼諸識等各了自境者此明八識俱能了別自分境故不知唯是自心妄現也謂色是眼識境乃至賴耶見分是第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藏識境然此八識離如來藏無別自以眾生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諸佛證得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則八識起執藏之七識得染污之名六識起遍計之情五識徇根塵之相若了之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末那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迹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名為識滅。」

上明諸識展轉為因各了自境妄想流注欲轉諸識成智用者以根本藏識微細難知故舉二乘修劣三昧不知諸識習氣種子依藏識不自謂我滅諸識入於三昧而實未也但伏六識不取塵境彼將為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定慧之力皆不能。」

此顯有能知者謂如是諸識所依藏識行相微細唯佛究竟知其邊際及住地菩薩方能分知其餘聲聞獨覺外道修行而得三昧智慧悉不能了

唯有修行如實行者()自心所見能知之耳!」

言能知難知之所以也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者有了因也無邊佛所廣集善根有緣因也本有正因由是現前自然明見妄習流注故云能知

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如實修行大善知。」

下中上修言隨人分量也分別流注上二種生住滅也餘義如文皆當親近善知識者如馬鳴曰:「諸佛法者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辨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不遇諸佛菩薩知識示教利喜慈悲攝護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汎論偈頌有四種不梵音亦異仍具八意不復備引今此直明其大略但字滿三十二即為一頌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不頌長行重頌長行也或為鈍根重說或為後來之或為增明前說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他誦持故今此經內於前四中二三所攝然凡言長行偈諷相望有五對之例有無廣略離合先後隱顯至文當審詳之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對現境說五。」

頌明前現識之海性自常住為彼六塵境界之風所飄動故此七種識現識之體以為內因六塵境界以為外緣興盛六種麁重相故云譬如巨海浪由斯猛風起洪波鼓溟壑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云何名為境界之風風形狀當如何耶謂青赤等種種顯色能起眼識珂貝等珠出種種勝妙音聲能起耳識檀乳等香熏布種種芬芬香氣能起鼻識石蜜等諸安觸著和種種善美樂具能起身識鹹淡等味隨其所應出種種味能起舌現在之花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為彼識所緣境界能起意識今此文中舉塵取識應審觀察彼末那識即是意識微細分位無別體耳如是六塵能動心體令使散亂譬如猛風故名為風故云青赤等諸色珂貝乳石蜜鹽味眾花果

如是七識及與藏識同耶非同非異離二邊故譬如日與光明水與波浪非同非異七識藏識非同非異義亦復如是故云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意等七種識應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

如是七識從何處所來入藏識作七種流轉起動無斷絕時如是七轉識不從內不從外來不從中間來唯藏識體變作七譬如海水動作波浪故云譬如海水動種波浪轉藏識亦如是種種諸識生心意及意識為諸相故說

如是現識及七轉識種心識唯有生滅無常相耶亦有實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識從無始來三際不動四相不真實常住自性清淨功德滿足無有二故云八識無別相無能相所相譬如海波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諸識本寂妄塵無體由不覺故前五識轉現塵境第六分別起惑造業第七傳送執我我所能廣積集同為能熏第八藏識受熏持積集不亡展轉為因流轉不息故云心能積集業意能廣積集了別故名識對現境說

是知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量有據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垢淨心明本來是佛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

自下三重問答躡前而起總一十八偈各有經家生起此即初番問生起也下准此

青赤諸色像眾生識顯現如浪種種法云何願佛說?」

上云青赤等塵發生諸識如海波浪皆非一異又云心積集等行相有殊故致斯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青赤諸色像浪中不可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

上二句明色即是空故不可得次一句空即是色故起眾相下一句釋第三句

而彼本無起自心所取離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

此一偈法合重明青赤諸色像浪中不可得二句也

身資財安住眾生識所現是故見此起與浪無差別。」

色身正報也資生財物及安住處報也此一偈法合重明言心起眾相造業感依正不同皆是眾生自心妄現

爾時大慧復說頌言:「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識如是起何故不覺知?」

此約法喻而難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阿賴耶如海轉識同波浪為凡夫無智譬喻廣開演。」

依彼大海譬喻演使愚夫通曉

爾時大慧復說頌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間燈亦然應為愚說實。」

大慧因上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即是如來方便不說實法故問如日光出時等照於萬物如來既出世應為諸愚夫平等說真實

已能開示法何不顯真實?」

言如來已為眾生開示諸法何故不為愚夫說真實法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心境界亦然。」

此一頌半上二句法說謂非器不堪聞實非不平等次三句舉三喻況彼心無實第三一句以法合喻故云亦然

境界不具故[A4]而轉生()無有定次第。」

一頌半言外境緣若不具足內識即次第轉成唯識依止根本識諸識隨緣現俱或不俱如波濤依水。」謂緣若同時具足即俱現如鏡現像無有前後此偈明緣不同具即次第而轉生也以第六識分別諸法塵云識以能了知意緣阿賴耶起我我所執云意復意謂然五識隨現塵何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及畫師弟子()綺煥成眾像。」

二頌言畫色本無形隨形即畫像以況如來本無法隨機即說法豈得止說一種法也

言說則變異真實離文字()於彼為非說。」

三頌半正明如來應機說異也上二句總標說意次五句謂對利根說一乘真實法次五句謂對餘鈍根說種種如幻法一一如文二句謂所說法不應機者翻為妄語故云非

譬如眾病人良醫隨授藥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

是一頌又以良醫隨病授藥不同如來應量說法有異故不得如日平等照物以結前問

世間依怙者證智所行處外道非境界聲聞亦復然。」

依怙者即如來也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今【大】*,合【校異-原】*
超【CB】【宮-CB】,起【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5649帖第16圖第31行)) 〔-〕【CB】,心【大】(cf. T16n0672_p0594a01) 所【CB】,而【大】(cf. T16n0672_p0594a03) 第【CB】【宮-CB】,等【大】(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5649帖第25圖第26行))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