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五()(王法正論品竟)

四天王觀察人天品第十一

四天王觀察人天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三解妨言來意者上來九品明經正宗益時會自下二十一品並是流通利益末葉正宗之內有果境三今流通中亦有三種初十六品學行流通十女菩薩等四讚歎品讚歎流通、〈付屬一品付授流通初學行中分觀察品勸修行四天王〉、〈無染著〉、〈如意三品明守護大辯才〉、〈吉祥女〉、〈增長財〉、〈堅牢地神〉、〈正了知五品增福智王法正論〉、〈善生〉、〈諸天藥叉護持品正明持學授記等四品成前勸意諸佛說法令生得樂三身壽量是樂果懺悔滅障等是樂因二是所行法學行意者明能學人既由勝法成其勝人又由人故能弘正法故次讚歎人及於法說讚既付授傳習然正宗已明樂果及樂因竟此一品觀察人天令除障惱常得安樂故勸應可弘於此經故此品起

釋名者觀謂慧照察謂察視人天是所觀四天王是能觀此則人法帶數為名此品廣明彼事故云四天王觀察人天品〉。

解妨者經云觀察擁護此贍部洲我等諸王名護世能行之者通於三洲及欲色天何故但唯觀勸此洲就佛所住且言觀此實通於餘又餘三洲及欲色天苦事既微厭慧不猛惡趣雖苦無勝慧心能發心必須厭深慧猛是故偏說觀贍部洲四天護境各有封疆何故四王俱言護此據世俗境各護一洲敬法尊人同護於此又所住境雖各一方攝諸龍鬼通為護四護勝法偏言觀此此與後品俱四天王品何別此品四王讚勸行經發願護持品世尊讚美令廣願護故二品別

經 爾時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俱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禮佛足已

贊曰此品之文大分為四一四王讚經尊勝世尊我等四王下四王述自修又復於此下四王勸人弘經大眾聞下時會依教修學初文有四一四王虔敬二讚法為尊三彰經力能四請佛恒說此初初列四名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如次東南西北典領大都妙高第四層級時復亦住持雙山頂今此先列多聞王者以其深信有勝名故持國王領健達縛畢舍遮增長王領鳩畔荼薜荔多廣目王領一切諸龍及布呾多聞王領一切藥叉及羅剎[A1]後虔敬

經 白言:「世尊金光明最勝王經》,一切諸佛常念觀察一切菩薩之所恭敬一切天龍常所供及諸天眾常生歡喜一切護世稱揚讚歎聞獨覺皆共受持。」

贊曰讚法為尊一切佛所護念即是佛所護念一切大乘根品熟者為說此經。「一切菩薩顯聖敬重

經 悉能明照諸天宮殿能與一切眾生殊勝安止息地獄餓鬼傍生諸趣苦惱一切怖畏悉能除殄所有怨敵尋即退散饑饉惡時皆令豐疾疫病苦皆令蠲愈一切災變百千苦惱咸悉消滅。」

下彰經力能初與人天樂。「止息息除六苦一止息四惡趣苦二止息五怖畏三止息刀兵苦四止息飢饉苦五止息疫病苦六止息災變苦

經 世尊金光明最勝王經能為如是安穩利饒益我等。」

下請佛恒說初牒前勝能請說由安穩是總利樂是與樂饒益是息苦

經 惟願世尊於大眾中廣為宣說我等四王并諸眷屬聞此甘露無上法味氣力充實增益威精進勇猛神通倍勝。」

下正請恒宣說請說。「我等四王明利益

經 世尊我等四王修行正法常說正法以法化我等令彼天藥叉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荼俱槃荼緊那羅莫呼羅伽及諸人王常以王法而化於世遮去諸惡所有鬼神吸人精氣無慈悲者悉令遠去世尊我等四王與二十八部藥叉大將并與無量百千藥叉以淨天眼過於世觀察擁護此贍部洲世尊以此因緣我等諸王名護世者。」

下述自修行有四一王自正能自弘經我等令彼下諸臣佐隨同修正行遮去下法王能除惡世尊下明王得名意明由弘正法以化眾生名行不虛名護世二十八部者孔雀王經四方各四維各一上下各四成二十八部以淨天眼者非是修生此是報得能過於人故

經 又復於此洲中若有國王被他怨賊常來侵及多饑饉疾疫流行無量百千災[1]厄之事。」

贊曰第三勸人弘經有三初覩世間難生二勸人弘經對遣三令人王保國敬重修行初覩難生也

經 世尊我等四王於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恭敬供養若有苾芻法師受持讀誦我等四王共往覺悟勸請其人時彼法師由我神通覺悟力故往彼國界廣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經典由經力故令彼無量百千衰惱災厄之事悉皆除遣。」

下弘經對遣有四一指能除法若有勸人流行時彼法師下正弘此經由經力故下除難安樂

經 世尊若諸人王於其國內有持是經苾芻法師至彼國時當知此經亦至其國。」

下令人王保國敬重修行有二一德人至國二令王敬人能弘道人至法隨非道弘人人無法法既弘益故應敬重持人初也

經 世尊時彼國王應往法師處聽其所說聞已歡喜於彼法師恭敬供養深心擁護令無憂惱演說此經利益一切世尊以是緣故我等四王皆共一心護是人王及國人民令離災患常得安穩。」

下令王敬重有三初勸往聽除災勸供給得樂後勸敬重他附初文有五一令尊法往聽二令聞已慶喜於彼法師下令敬養衛護演說此經下令演法利人是緣故下四王為除災難

經 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持是經者時彼人王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令無乏少我等四王令彼國王及以國人悉皆安穩遠離災患。」

下勸供給得樂有三初明行法時彼人王下令供給我等四王下明王臣得樂

經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是經典者人王於此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等當令彼王於諸王中恭敬尊重最為第一諸餘國王共所稱歎。」

下勸敬重他附有四初舉所敬者人王於此勸應敬讚我等當令彼下明其敬讚當令彼下明敬者得尊他附

經 大眾聞已[A2]喜受持

下第四時會依學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六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四天王護國品第十二

四天王護國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解妨言來意者前品讚經勝妙勸他弘持下三品明經可尊行者得護初一天護後二呪護又前品四王勸他此品願自守護前品令他行二利此品明自行二利前品自意勸此品佛勸廣護故前品後有此品生

釋名自在光潔神用名天眾天所歸為君統攝稱為王也天之王故依士釋方城不同統領分四復帶數名護謂防禦攝養防禦為彼除攝養增其福慧四天為能護國者是所護能所合稱此廣明彼四天王護國品〉。

解妨此品守護亦通人王并餘神眾何故但云四王護國人王行法護國因彼四王神是四王臣故但說四王護國行法四王守護則是護人何名護國人為國本如說有情名為佛土故雖護人則名護國三乘聖眾釋梵諸天見行法人咸應衛護何故但說四王護國理應皆有且說宜聞人復四王標名護世為顯名行相符故標四王不說餘護天人敬重四眾弘經亦護正法何故唯言四王護國護法意為益物法住能令國安為彰利他大悲偏言護國非法

經 爾時世尊聞四天王恭敬供養金光明經》,能擁護諸持經者讚言:「善哉善哉!」

贊曰此品中大分為六初世尊讚歎令修二四王奉教願護時四天王下四王荷恩歎佛佛更勸護結成聞是頌下四王慶喜護持六大眾聞經得益初段分二初讚成後勸護讚中初總讚後別讚此總也一讚護法二讚護人又一讚勸他二讚自護又一讚宿世善二讚今護人法故重言善哉

經 汝等四王已於過去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敬供養尊重讚歎植諸善根修行正法常說正法以法化世。」

贊曰別讚初讚福業修行正法等讚智業汝等長夜下讚悲業此初二也於諸佛所修於三業供養恭敬身業重意業讚歎語業仁王般若經》,以一僧祇供養諸佛得至初地為四天王

經 汝等長夜於諸眾生常思利益起大慈心願與安樂以是因緣能令汝等現受勝報。」

行悲業初讚。「以是因緣下結

經 若有人王恭敬供養此金光明最勝經典等應當勤加守護令得安穩汝諸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無數百千藥叉護是經者即是護持去來現在諸佛正法汝等四王及餘天眾并諸藥與阿蘇羅共鬪戰時常得勝利汝等若能護持是經由經力故能除眾苦怨賊饑饉及諸疾是故汝等若見四眾受持讀誦此經王者應勤心共加守護為除衰惱施與安樂。」

勸護有三初勸護人王、「汝諸四王下勸護正法、「是故汝等下勸護四眾持經之人勸護法中初護法、「汝等四王及餘天眾下明護法益護法益中初降自勝怨;「汝等若能下除他三一怨賊二飢饉三疫病護四眾文可知

經 爾時四天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金光明最勝經王未來世若有國土城邑聚落山林曠野隨所至處流布之時。」

贊曰第二四王奉教願護初願以身護法爾時世尊復若四天下願以呪護願身護中有二初願身護人爾時四天王下願身護法法藉人以弘宣故先護人人由法以成德次須護法人之中雖亦護法意明護人故讚護法可初願雙護人法後重校量重勸護法法是佛師故更重勸且依初釋護人分四一四王願護爾時佛告下世尊讚成爾時四天下教人王弘法之儀爾時四天王下明人王依法修行得護初願護有二初標願守世尊若彼國王下正願守護標中一願護之儀二明所護法三明所護法時四明護法處五明所護人六明擁護相此初四也

經 若彼國王於此經典至心聽受稱歎供養復供給受持是經四部之眾深心擁護令離衰。」

下明所護人初明所護人、「於此經典明護所以

經 以是因緣我護彼王及諸人眾皆令安穩遠離憂苦增益壽命威德具足。」

下明擁護相

經 世尊若彼國王見於四眾受持經者恭敬守護猶如父母一切所須悉皆供給。」

贊曰願守護有三一所護之人見於四眾下明得護所以我等四王下廣明護相得護因有二初明王得遇勝緣恭敬下明正修勝行

經 我等四王常為守護令諸有情無不尊敬故我等并與無量藥叉諸神隨此經王所流布潛身擁護令無留難。」

贊曰廣明護相護法後護人此護法令他敬法必須自尊若不行何以勸物是故我等潛護斯經

經 亦當護念聽是經人諸國王等除其衰患悉令安穩他方怨賊皆使退散。」

贊曰後護人有二初標守護、「若有人王下重成護人

經 若有人王聽是經時隣國怨敵興如是念:『具四兵壞彼國土。』」

贊曰重成護人有四隣敵心念興兵二經威彼自潰三此王命師討罰四神助令彼歸降初也

經 世尊以是經王威神力故是時隣敵更有異怨而來侵擾於其境界多諸災變疫病流行。」

下是第二彼潰有二緣一他寇來侵有鍾鼓日侵二自境災疫

經 時王見已即嚴四兵發向彼國欲為討伐。」

下第三命師討罰討者除也誅也伐者征也敗也欲敗去之今經作罰,《說文》「罪之小者曰。」《廣雅》「折伏也。」今既興兵應為伐字或彼但興念未集兵戈此王興師欲折伏之故為罰也

經 我等爾時當與眷屬無量無邊藥叉諸神各自隱形為作護助令彼怨敵自然降伏尚不敢來至其國界豈復得有兵戈相伐?」

下第四神助令彼歸降有二初興念則降尚不敢來下永無相討

經 爾時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汝等四王乃能擁護如是經典。」

贊曰就護人中第二世尊讚成有三初讚天護法二讚法難聞三明弘經利益

初也

經 我於過去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修諸苦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一切智今說是法。」

下讚法難聞多劫修行方得成佛成佛已久今說是經故難聞也

經 若有人王受持是經恭敬供養者為消衰患令其安穩亦復擁護城邑聚落乃至怨賊悉令退散亦令一切贍部洲內所有諸王永無衰惱鬪諍之事。」

贊曰弘經利益有二初明現弘經益大王若求來下明未來弘益初中但說人王自聽後文并勸供養持者現在佛自弘經不假他力未來餘人持讀須王加護資別故此明現益初王得益後人得益王得益中初明王行行為消衰患下明得益益中初總後別總中有二初舉一亦令例餘初中有四一除衰二得益三得護無怨

經 四王當知此贍部洲八萬四千城邑聚落萬四千諸人王等各於其國受諸快樂皆得自所有財寶豐足受用不相侵奪隨彼宿因而受其報不起惡念貪求他國咸生少欲利樂之無有鬪戰擊縛等苦。」

下別得益有十得益境二得益果三受安樂四豐珍財五無相奪六任宿業七無現貪八皆少欲九無怨十無諸苦約得益中初總後別此總也

經 其土人民自然受樂上下和穆猶如水乳相愛重歡喜遊戲慈悲謙讓增長善根。」

下國人益初行行

經 以是因緣此贍部洲安穩豐樂人民熾盛大地沃壤寒暑調和時不乖序日月星宿常度無風雨隨時離諸災橫資產財寶皆悉豐盈無慳鄙常行惠施具十善業若人命終多生天上增益天眾。」

下明益初現得益有十一無兵戈故安穩二足五穀故豐樂三人物慇四土地爽愷五四時順序六七耀依度七風雨隨時八無諸災橫九資[1]琉侓盈無貪樂施十一常行十善。「若人命終死後

經 大王若未來世有諸人王聽受是經恭敬供養并受持經四部之眾尊重稱讚復欲安樂饒益汝等及諸眷屬無量百千諸藥叉眾是故彼王常當聽受是妙經王由得聞此正法之水甘露上味增益汝等身心勢力精進勇猛福德威光悉令充滿是諸人王若能至心聽受是經為廣大希有供養供養於我釋迦牟尼應正等若供養我則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養三世諸佛則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聚。」

贊曰明未來益有二行勝行由得聞此下成勝因勝因有二益天勢力後為供養佛供養佛中初明正行供養、「能供養下明得大福聚勸成弘經

經 以是因緣汝等應當擁護彼王后妃眷屬令無衰惱及宮宅神常受安樂功德難思是諸國土所有人民亦受種種五欲之樂一切惡事皆令消殄。」

下明弘經得益有二初四王衛護眷屬是諸國土下國福人安

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於未來世若有人王樂聽如是金光明經》,為欲擁護自身后妃王子乃至內宮諸婇女等城邑宮殿皆得第一不可思議最上歡喜寂靜安樂於現世中王位尊高自在昌盛常得增長復欲攝受無量無邊難思福聚於自國土令無怨敵及諸憂惱災厄事者。」

贊曰教人王弘法之儀有四一標王願心世尊如是下教其軌則世尊時彼香烟下依行感瑞時彼諸佛聞此妙香下明諸佛讚揚此標王願心

經 世尊如是人王不應放逸令心散亂當生恭敬至誠殷重聽受如是最勝經王。」

下教其軌有三初天教聽軌次佛教令迎後天教為初天教聽軌中初總教後別示此總也

經 欲聽之時先當莊嚴最上宮室王所愛重顯敞之處香水灑地散眾名華安置師子殊勝法以諸珍寶而為校飾張施種種寶蓋幢旛無價香奏諸音樂其王爾時當淨澡浴以香塗著新淨衣及諸瓔珞坐小卑座不生高舉自在位離諸憍慢端心正念聽是經王於法師所起大師想復於宮內后妃王子婇女眷屬生慈愍心喜悅相視和顏軟語於自身心大喜充。」

下別示別示中一示所嚴處香水示嚴處軌其王爾時下示嚴王身不生高舉下示嚴王心作如是念下示王安穩示嚴心中一令除掉舉二令捨憍慢三端心聽法四恭敬法師五等起慈心六喜悅相七和顏軟語八身心遍喜

經 作如是念:『我今獲得難思殊勝廣大利益此經王盛興供養。』既敷設已見法師至當起虔敬渴仰之心。」

下示王安想初於法起想、「敷設已下於法師起想此聽法軌則瑜伽三十八說菩薩如是於善說法深生敬重常樂聽聞諸善說法無有勞倦亦無厭足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往法師所無詰難心有敬重心無高慢專為求善非顯己德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為利養恭敬因緣菩薩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正法云何無染心謂聽法時其心遠離貢高輕慢怯弱雜染由六相故離貢高染謂聽法時應時而慇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為損害不為隨順不求過失由其四相離輕慢染於聽法時恭敬正法恭敬說法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說者於聽法時不自輕蔑由此一相離怯弱云何無散亂心謂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二專一趣心三聽者屬耳四掃滌其心五攝一切心聽聞正法說法軌則略如法華經法師品有三種一入如來室二著如來衣三坐如來座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切法空是說法之心欲與生樂拔眾生苦起慈悲慈悲說法他害不瞋遭苦能受深理能印方能相續覩三事空無染無著方能實

經 爾時佛告四天王:「不應如是不迎法師時彼人王應著純淨鮮潔之衣種種瓔珞以為嚴飾自持白蓋及以香華備整軍儀盛陳音樂步出城闕迎彼法師運想虔恭為吉祥事。」

贊曰下佛教令迎有二初誡不應不迎、「時彼人王下示正軌正軌中有五初明迎軌則四王以何因緣下釋迎所以於說法師下明迎心想後宮眷屬下明得利益四王當知下結成勸意此初也

經 四王以何因緣令彼人王親作如是恭敬供?」

下第二釋迎所以有三初徵由彼人下釋四王當知下結迎遠近此初也

經 由彼人王舉足下足步步即是恭敬供養承事尊重百千萬億那庾多諸佛世尊復得超越如是劫數生死之苦復於來世如是劫數當受輪王殊勝尊位。」

贊曰釋迎所以有二此總有三一成勝因二越諸苦三得勝報

經 隨其步步亦於現世福德增長自在為王應難思眾所欽重當於無量百千億劫人天受用七寶宮殿所在生處常得為王增益壽命言詞辯了人天信受無所畏懼有大名稱咸共瞻天上人中受勝妙樂獲大力勢有大威德相奇妙端嚴無比值天人師遇善知識成就具足無量福聚。」

贊曰別釋初現益當於無下後益後益有十三一得勝處二受勝報三得辨才四他信受五離怖畏六得名聞得敬奉八受勝樂九成大力十有威嚴十一得相好十二遇善友十三具福德

經 四王當知彼諸人王見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利益故應自往奉迎法師若一踰繕那乃至百千踰繕那。」

下結迎遠近

經 於說法師應生佛想。」

贊曰第三明迎心初得見益

經 還至城已作如是念:『今日釋迦牟尼如來正等覺入我宮中受我供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即是值遇百千萬億那庾多諸佛世尊我於今日即是種種廣大殊勝上妙樂具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我於今日即是永拔琰摩王界地獄餓鬼傍生之苦便為已種無量百千萬億轉輪聖釋梵天主善根種子當令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出生死苦得涅槃樂積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之聚。』」

還宮生想有七一得見本師我聞法已下得大菩提想即是值遇下得見諸佛想我於今日下供養諸佛想我於今日下永離惡趣想得越惡趣琰魔王界即三惡分判彼趣正鬼趣攝。《瑜伽論生那落迦作靜息王者化王界生不爾何故生最下化獄?」又違二十唯識不許同彼受苦。《長阿含十九約他相故說王受苦想便為已種下得諸王位想當令無量下令他得利想

經 後宮眷屬及諸人民皆蒙安穩國土清泰無諸災厄毒害惡人他方怨敵不來侵擾遠離憂。」

下第四明得利益

經 四王當知時彼人王應作如是尊重正法於受持是妙經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所獲善根先以勝福施與汝等及諸眷屬。」

下結成誡勸初結誡後結得益結勸中初結敬法師次結敬四後令迴施

經 彼之人王有大福德善業因緣於現世中得大自在增益威光吉祥妙相皆悉莊嚴一切怨敵能以正法而摧伏之。」

下結得益可知

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能作如是恭敬正法聽此經王并於四眾持經之人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時彼人王欲為我等生歡喜當在一邊近於法座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置處所設四王座我與彼王共聽正法其王所有自利善根亦以福分施及我等世尊時彼人王請說法者昇座之時便為我等燒眾名香供養是經。」

下後天教為我有二初牒彼所行時彼人王下次教為我軌則軌則中有六示嚴處所二令淨莊嚴三令敷四座四我與同聽五令彼福施六令供養

經 世尊時彼香煙於一念頃上昇虛空即至我等諸天宮殿於虛空中變成香蓋。」

下明依行感瑞有二初四天述感應佛告四天王佛述感應天述中初總後別總中有二初香煙至處二香煙祥瑞

經 我等天眾聞彼妙香香有金光照曜我等所居宮殿乃至梵宮及以帝釋大辯才天大吉祥堅牢地神正了知大將二十八部諸藥叉神大自在天金剛密主寶賢大將訶利底母五百眷屬無熱惱池龍王大海龍王所居之處世尊如是等眾於自宮殿見彼香煙一剎那頃變成香蓋聞香芬馥覩色光明遍至一切諸天神宮。」

下別明約香所依烟說有金色光不爾塵鼻根所得如何言見

經 佛告四天王:「是香光明非但至此宮殿變成香蓋放大光明由彼人王手執香爐燒眾名香供養經時其香煙氣於一念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妙高山王百億四洲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藥叉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茶緊那羅莫呼洛伽宮殿之所於虛空中充滿而住種種香煙變成雲蓋其蓋金色普照天宮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香雲香蓋皆是金光明最勝王經威神之力。」

下佛述感有二一香烟遍至大千、「是諸人王下明香周十方界初中有四一非局情由彼人王下明香周遍種種香烟下明祥瑞如是三千下結歸經力

經 是諸人王手持香罏供養經時種種香氣非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於一念頃亦遍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百千萬億諸佛國土於諸佛上虛空之中變成香蓋金色普照亦復如是。」

下明周十方界有二初至處於諸佛上下祥瑞

經 時彼諸佛聞此妙香覩斯雲蓋及以金色於十方界恒河沙等諸佛世尊現神變已彼諸世尊悉共觀察異口同音讚法師曰:『善哉善哉大丈夫能廣流布如是甚深微妙經典則為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之聚。』」

贊曰弘經軌中第四諸佛讚揚有二初讚現成勝、「爾時十方下讚未來果讚因果者欲令人王依教行故初讚因中初讚法師因後讚聽者因此法師者通其說法者亦通供養者種法行皆名法師由王能為供養廣流此經法師正能流通此法然準文勢合但讚王見瑞應而讚歎故或復瑞應由經威力故讚法師通二處好有三初覩瑞彼諸佛下讚流通經則為成就下讚成因文顯可知

經 若有聽聞如是經者所獲功德其量甚多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他敷演如說修行何以故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下讚聽有三初舉劣況勝次徵所以後正為釋

經 爾時十方有百千俱胝那庾多無量無數恒河沙等諸佛剎土彼諸剎土一切如來異口同音於法座上讚彼法師言:『善哉善哉!』」

下讚未來果有二初諸佛同總讚

經 「『善男子汝於來世以精勤力當修無量百千苦行具足資糧超諸聖眾出過三界為最勝尊。』」

下別讚別讚中初讚因益

經 「『當坐菩提樹王之下殊勝莊嚴能救三千大千世界有緣眾生善能摧伏可畏形儀諸魔軍覺了諸法最勝清淨甚深無上正等菩提男子汝當坐於金剛之座轉於無上諸佛所讚十二妙行甚深法輪能擊無上最大法鼓能吹無上極妙法螺能建無上殊勝法幢能然無上極明法炬能降無上甘露法雨能斷無量煩惱怨結。』」

下讚果讚果中有四一坐道樹能摧伏下降天魔覺了諸法下得菩提善男子下轉法輪轉法輪有八初一法輪體中六法輪義、「能令無量下法輪用輪義中一開權二法螺立教三法幢得菩提智四法炬得涅槃理五法雨能生善六斷煩惱能破惡

經 「『能令無量百千萬億那庾多有情度於無涯可畏大海解脫生死無際輪迴值遇無量百千萬億那庾多佛。』」

贊曰法輪用有三渡大海苦諦脫生死斷集諦由惑繫縛輪迴生死斷集諦云解脫也業非縛義非生死本故不云業或亦攝業同集諦故。「值遇佛下得善友

經 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世尊金光明最勝王經能於未來現在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是故人王若得聞是微妙經典即是已於百千萬億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於彼人王我當護念復見無量福德利故我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萬億諸神於自宮殿見是種種香煙雲蓋神變之時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是王清淨嚴飾所止宮殿講法之處如是乃至梵宮帝釋大辯才天大吉祥天堅牢地神正了知大二十八部諸藥叉神大自在天金剛密主賢大將訶利底母五百眷屬無熱惱池龍王海龍王無量百千萬億那庾多諸天藥叉如是等眾為聽法故皆不現身至彼人王殊勝宮殿莊嚴高座說法之所世尊我等四王及餘眷屬藥叉諸神皆當一心共彼人王為善知識因是無上大法施主以甘露味充足於我是故我等擁護是王除其衰患令得安穩及其宮殿城邑國土諸惡災變悉令消滅。」

下願護中第四人王修行得益前佛說行經益此下人王依修得益有三初讚法是故人王下讚人彼人王下守護初出守護所因;「我等四王正明守護有四一明守護時我當隱蔽天等來降王宮世尊我等下諸天共結善是故我等下正明守護第二段中初四天王來如是乃至下明梵釋等至餘段可

經 爾時四天王俱共合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於其國土雖有此經未甞流布心生捨離不樂聽聞亦不供養尊重讚歎見四部眾持經之人亦復不能尊重供養遂令我等及餘眷屬無量諸天不得聞此甚深妙法背甘露味失正法無有威光及以勢力增長惡趣損減人天生死河乖涅槃路。」

贊曰第二明令人王護於中有三一不護有損世尊若有人王下明弘護得益世尊如大梵天下校量明勝勸令弘經初中有二初棄法不弘有二棄法次棄人遂令我等下明由斯有損初天損後人損天損中有五初失法利失威光三增惡趣四感人天五失正路如文可知

經 世尊我等四王并諸眷屬及藥叉等見如斯捨其國土無擁護心非但我等捨棄是王有無量守護國土諸大善神悉皆捨去既捨離其國當有種種災禍喪失國位一切人眾皆無善心唯有繫縛殺害瞋諍互相讒諂枉及無疾疫流行彗星數出兩日竝現薄蝕無恒白二虹表不祥相星流地動井內發聲暴雨惡風不依時節常遭饑饉苗實不成多有他方怨賊侵掠國內人民受諸苦惱土地無有可樂之。」

下人損有二初天神捨離既捨離已下國土衰損於中有三初標次辨、「世尊我等四王下結辨中有四一失國位一切人眾下人行惡三疾疫生彗星下惡相現有十一彗星橫數流二兩日竝現三日月薄蝕四虹表不祥五星流失常六大地振動七井出異聲八風雨乖度九苗稼不實十他方賊十一自國不樂

經 世尊我等四王及與無量百千天神并護國土諸舊善神遠離去時生如是等無量百千災怪惡事。」

經 世尊若有人王欲護國土常受快樂欲令眾生咸蒙安穩欲得摧伏一切外敵於自國境永得昌盛欲令正教流布世間苦惱惡法皆除滅世尊是諸國王必當聽受是妙經王亦應恭敬供養讀誦受持經者我等及餘無量天眾是聽法善根威力得服無上甘露法味增益我等所有眷屬并餘天神皆得勝利何以故以是人王至心聽受是經典故。」

贊曰下明弘護得有三初王起善願世尊是諸國王下教使弘經我等及餘下四王蒙益有三初標何以故者反徵、「以是人王下後釋標中云是聽法由人王聽法。「我等已下明我四天王等得益

經 世尊如大梵天於諸有情常為宣說世出世帝釋復說種種諸論五通神仙亦說諸論梵天帝釋五通仙人雖有百千俱胝那庾多無量諸論然佛世尊慈悲哀愍為人天眾說光明微妙經典比前所說勝彼百千俱胝那庾多倍不可為喻何以故由此能令諸贍部洲所有王等正法化世能與眾生安樂之事為護自身及諸眷屬令無苦惱又無他方怨賊侵害有諸惡悉皆遠去亦令國土災厄屏除化以正法無有諍訟是故人王各於國土當然法炬明照無邊增益天眾并諸眷屬。」

下第三校量明勝勸令弘經有三初校量明勝次四王領益後勸弘經初中有四初舉劣世尊梵天明勝何以故下釋所以是故下結應持

經 世尊我等四王無量天神藥叉之眾贍部洲內所有天神以是因緣得服無上甘露法味大威德勢力光明無不具足一切眾生皆得安復於來世無量百千不可思議那庾多劫常受快樂復得值遇無量諸佛種諸善根然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無量無邊勝利皆是如來正等覺以大慈悲過諸梵眾以大智慧逾於帝釋修諸苦行勝五通仙百千萬億那庾多倍不可稱計為諸眾生演說如是微妙經典。」

下領益有二初天得益令贍部洲下明人得益天得益中初得益皆是如來下讚

經 令贍部洲一切國主及諸人眾明了世間所有法式治國化人勸導之事由此經王流通力故普得安樂此等福利皆是釋迦大師於此經典廣為流通慈悲力故。」

下結人益於中但明得因益不言其果以前明故一得因益結由經

經 世尊以是因緣諸人王等皆應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此妙經王何以故如是等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利益一切是故名曰最勝經王。」

下後勸弘經有三釋別

經 爾時世尊復告四天王:「汝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諸天大眾見彼人王若能至心聽是經典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者應當擁護除其衰患能令汝等亦受安樂。」

贊曰段第二四王奉教願護中有二初身護後法上明身護此下明法護前明身護護弘法人及護國土此但護於弘法之者又身護除諸衰禍災疫一切不安此除貧苦令得財佛讚云:「汝能破裂一切眾生貧窮苦網令得福樂。」得福樂已即能弘經故次云:「亦令此經廣行於世。」於中有三初世尊重勸次四王法時多聞天王說此呪下世尊讚歎此初有二初勸護人王後勸護四眾此護人王中有四初勅四王眾二所護之者三正令擁能令汝等下明令護所以

經 若四部眾能廣流布是經王者於人天中廣作佛事普能利益無量眾生如是之人汝等四王常當擁護如是四眾勿使他緣共相侵擾彼身心寂靜安樂於此經王廣宣流布令不斷利益有情盡未來際。」

下勸護四眾文中有一所護者於人天中下歎功能如是之人下正令擁護於此經已下明令護意

經 爾時多聞天王從座而起白佛言:「世尊我有如意寶珠陀羅尼法若有眾生樂受持者功德無量我常擁護令彼眾生離苦得樂能成福智二種資糧。」

贊曰第二四王法護分四初標呪功能欲受持下二持呪方軌時有薜室囉下明得呪益假使日月下立誓守護初文有三初說呪人次標呪名若有眾生下說呪能

經 欲受持者先當誦此護身之呪。」即說呪曰

南謨薜室囉末拏也莫訶曷羅闍也(但是也上之字皆須引聲)怛姪他囉囉囉囉 矩怒矩怒 區怒區怒 寠怒寠怒 颯縛颯縛 羯囉羯囉 莫訶毘羯喇麼 莫訶毘羯喇麼 莫訶曷囉社曷𠸪[1]又曷𠸪[*]又 覩漫(自稱己名)薩婆薩埵難者 莎(此之二字皆長引聲)

世尊誦此呪者當以白線呪之七一遍一結繫之肘後其事必成應取諸香謂安息栴檀龍腦蘇合多揭羅薰陸皆須等分和合一處手執香罏燒香供養清淨澡浴著鮮潔衣於一靜室可誦神呪。」

下明持呪方軌方軌有三初教護身次教請護後正教本呪初教護身有三初標呪名次正說後世尊誦此呪下教誦軌薜室羅末拏也(此云多聞)莫訶(此云大)曷羅闍也(此云王)餘文可知言多揭羅者此云零凌香

經 請我薜室羅末拏天王。」即說呪曰

南謨薜室囉末拏()也 南謨檀那馱也 檀泥說囉()也 阿揭撦 阿鉢唎弭多 檀泥說囉 鉢囉麼 迦留尼迦 薩婆薩埵呬哆振哆 麼麼(己名)檀那 末奴鉢喇拽撦碎閻摩揭撦 莎訶

此呪誦滿一七遍已。」

下教請護標請次說呪此呪誦滿一七遍下結誦法

經 次誦本呪欲誦呪時先當稱名敬禮三寶及薜室羅末拏大王能施財物令諸眾生所求願滿悉能成就與其安樂如是禮已次誦薜室囉末拏王如意末尼寶心神呪能施眾生隨意安。」爾時多聞天王即於佛前說如意末尼寶心呪曰

南謨曷喇怛娜 怛喇夜()也 南謨薜室囉末拏()也 莫訶囉闍()也 怛姪他四弭四弭 蘇母蘇母 栴荼栴荼 折囉折囉 薩囉薩囉 羯囉羯囉 枳哩枳哩 矩嚕矩嚕 母嚕母嚕 主嚕主嚕 娑大也頞貪 我名某甲 昵店頞他 達達覩莎訶 南謨薜室囉末拏也 莎訶 檀那馱也 莎訶 曼奴喇他鉢唎脯喇迦()也 莎訶

持呪持先誦千遍然後於淨室中瞿摩塗地作小壇場隨時飲食一心供養常然妙香令烟不誦前心呪晝夜繫心唯自耳聞勿令他解。」

下第三正教本呪有四初標示先當下令歸禮發願三令誦本呪,「如是禮已次誦薜室下是爾時多聞天王下正說呪曷喇怛那此云寶怛喇夜也云三即禮三寶後云檀那云財馱也云施曼奴云意喇他鉢咤云我晡喇迦也云滿總意云財施滿我意。「受持呪下明持呪法

經 時有薜室囉末拏王子名禪膩師現童子形來至其所問言:『何故須喚我父?』即可報言:『我為供養三寶事須財物願當施與。』時禪膩師聞是語已即還父所白其父言:『今有善人發至誠心供養三寶少乏財物為斯請召。』其父報曰:『汝可速去日日與彼一百迦利沙波拏(此是根本梵音唯見[1]隨方不定或是貝齒或是金銀銅鐵等錢然摩揭陀現今通用一迦利沙波拏有一千六百貝齒總數可以準知若準物隨處不定若人持呪得成就者獲物之時自知其數有本云每日與一百陳那羅」,即金錢也乃至盡形日日常得西方求者多有神驗除不志心也)。』其持呪者見是相已知事得成須獨處淨室燒香而臥可於床邊置一香篋至天曉觀其篋中獲所求物每得物時當日即須供養三寶香華飲食兼施貧乏皆令罄盡得停留於諸有情起慈悲念勿生瞋誑諂害之若起瞋者即失神驗常可護心勿令瞋恚。」

下明得呪益有二初見多聞子益後見多聞王益見子益中有五一王子來問即可報下持呪者答時禪膩師下子還白父父報曰下父令子與其持呪者下行者得有九一見驗當須獨處下得財三得四延壽五離難六得寶藏七得神通得遂願九解異語得財中初受財之儀得物時下得已供養於諸有情下起慈悲勿生下令離惡

經 又持此呪者於每日中憶我多聞天王及男女眷屬稱揚讚歎恒以十善共相資助令彼天等福力增明眾善普臻證菩提處彼諸天眾見是事已皆大歡喜共來擁衛持呪之人又持呪者壽命長遠經無量歲永離三塗常無災厄令護得如意寶珠及以伏藏神通自在所願皆若求官榮無不稱意亦解一切禽獸之語。」

下明得護中有四初令念讚恒以十善令修善資令彼天等下令天善資亦令得彼諸天眾下得守餘文段顯

經 世尊若持呪時欲得見我自身現者可於月八日或十五日於白㲲上畫佛形像當用木膠雜彩莊飾其畫像人為受八戒於佛左邊作吉祥天女像於佛右邊作我多聞天像并畫男女眷屬之類安置坐處咸令如法布列華彩燒眾名香然燈續明晝夜無歇上妙飲食種種珍奇發殷重心隨時供養。」

贊曰下見多聞王有五初標欲求見二教求見儀三令誦神四王為現身五遂其所願教求見儀中時節二畫佛三畫法四者持戒五畫侍者身布列下令修供養

經 受持神呪不得輕心請召我時應誦此呪

南謨室唎健那()也 勃陀()也 南無薜室囉末拏也 藥叉囉闍(引下同)也 莫訶囉闍 阿地囉闍也 南麼室唎耶𧜟 莫訶提弊()𧜟 怛姪他 怛囉怛囉 咄嚕咄嚕 末囉末囉 窣率吐窣率吐 漢娜漢娜 末尼羯諾迦 跋折囉薜瑠璃也 目底迦楞訖㗚多設唎囉𧜟蒲() 薩婆薩埵呬哆迦()摩 薜室囉末拏 室唎夜提鼻跋𡅘婆()也 瞖呬瞖呬 麼毘藍婆 瞿㗚拏瞿㗚拏 袜(麻八切)娑袜喇娑 達馱呬麼麼 阿目迦那末寫(自稱己名)達哩設那迦末寫 達哩設南 麼麼末那 鉢喇曷羅大也 莎訶

下令誦呪初教誦軌次正說呪

經 世尊我若見此誦呪之人復見如是盛興供即生慈愛歡喜之心我即變身作小兒形作老人苾芻之像手持如意末尼寶珠并時金囊入道場內身現恭敬口稱佛名。」

下王為現有五初見其求軌二內起歡心三所現之四至求請所五禮敬三寶配文可知

經 語持呪者曰:『隨汝所求皆令如願或隱林藪或造寶珠或欲眾人愛寵或求金銀等物欲持諸呪皆令有驗或欲神通壽命長遠及勝妙樂無不稱心。』我今且說如是之事若更求餘皆隨所願悉得成就寶藏無盡功德無窮。」

下遂其所願有三初總標或隱林藪下別我今且說下結略

經 假使日月墜墮于地或可大地有時移轉此實語終不虛然常得安穩隨心快樂。」

下立誓守護文段有三初總立誓願次別明獲益我說實語下結不虛妄

經 世尊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是經王者誦此呪時不假疲勞法速成就世尊我今為彼貧窮困厄苦惱眾生說此神呪令獲大利皆得富樂自在無患乃至盡形我當擁護隨逐是人為除災亦復令此持金光明最勝王經流通之者及持呪人於百步內光明照燭我之所有千藥叉神亦常侍衛隨欲驅使無不遂心我說實語無有虛誑唯佛證知。」

下別明獲益中有五明行法易成世尊我今下舉呪利益至盡形下明身守護亦復令此下益其光我之所有下眷屬侍衛結不虛妄文相可知

經 時多聞天王說此呪已佛言:「善哉大王汝能破裂一切眾生貧窮[A3]網令得富樂說是神呪復令此經廣行於世。」

贊曰就護法中第三大段世尊讚歎讚歎有二初讚利生、「復令此下讚利法

經 時四天王俱從座起偏袒一肩頂禮雙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妙伽他讚佛功德:「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目淨修廣若青蓮齒白齊密猶珂雪佛德無邊如大海無限妙寶積其中智慧德水鎮恒盈百千勝定咸充滿下輪相皆嚴飾轂輞千輻悉齊平手足縵網遍莊嚴猶如鵝王相具足佛身光耀等金山清淨殊特無倫匹亦如妙高功德滿故我稽首佛山相好如空不可測逾於千月放光明皆如焰幻不思議故我稽首心無著。」

贊曰品大段中第三四王荷恩歎佛有二初長行歎佛儀後正頌讚前說呪但說多聞今讚歎即通四王欲令專心祈請易成故呪但一說聞法得益通故所以四王俱讚又佛能說經故唯讚佛不讚餘也總有五頌初四頌別讚相好後一頌總讚申禮別中有二初讚後一句禮讚中有七半頌讚面相一句眼相一句齒相一頌定慧大海是總十力無畏等為妙寶慧為本如水定依於智據在佛果智為主故如大法智雲含眾德水等半頌輪相半頌鞔網相三句身光相一句申禮相好下總讚有二初三句讚後一句禮三句中初一句總後兩句光又解初一頌化身次一頌報身兩頌合讚報化後一頌法身法身中一句體兩句起報化用後一句申禮

經 爾時四天王讚歎佛已世尊亦以伽他而答之曰:「金光明最勝經》,無上十力之所說汝等四王常擁衛應生勇猛不退心此妙經寶極甚能與一切有情樂由彼有情安樂故常得流通贍部洲於此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類餓鬼傍生及地獄如是苦趣悉皆除住此南洲諸國王及餘一切有情類由經威力常歡喜蒙擁護得安寧亦使此中諸有情除眾病苦無賊盜賴此國土弘經故安穩豐樂無違惱。」

品大段第四佛更勸讚結成文分為二初結集家敘結前生後後佛正說有十五頌分之為四初五頌讚經次五頌勸人護次二頌勸天護次三頌結初中有三初半頌讚經勝半頌勅令護後四頌明經用於中初二頌總明大千後二頌別明贍部總明中初半頌能與樂次半頌生善即弘經故後一頌拔苦明此洲中初一頌得樂次半頌離苦後半頌

經 若人聽受此經王欲求尊貴及財利國土豐樂無違諍隨心所願悉皆從能令他方賊退散於自國界常安穩由此最勝經王力離諸苦惱無憂怖。」

下勸人護通王及人此中勤護聽受等皆是能讚經能意令弘護於中分二初二頌法說後三頌喻合法中初一頌聽受得樂有三一得樂一無違一隨心後一頌離苦一離怨賊侵敗苦故得國安二離諸災疫苦則離苦惱等

經 如寶樹王在宅內能生一切諸樂具最勝經王亦復然能與人王勝功德譬如澄潔清冷水能除饑渴諸熱惱最勝經王亦復然令樂福者心滿足如人室有妙寶篋隨所受用悉從心勝經王亦復然福德隨心無所乏。」

下喻合中但喻合得樂於中三初寶樹合得樂次冷水合無違後寶篋合隨心

經 汝等天主及天眾應當供養此經王若能依教奉持經智慧威神皆具足現在十方一切佛咸共護念此經王見有讀誦及受持稱歎善哉甚希有。」

下勸天護亦通臣主分二初一頌增福智後一頌佛所護

經 若有人能聽此經身心踊躍生歡喜常有百千藥叉眾隨所住處護斯人於此世界諸天眾其數無量不思議悉共聽受此經王歡喜護持無退轉若人聽受此經王威德勇猛常自在益一切人天眾令離衰惱益光明。」

下三行結初一頌人聽得護次一頌天得不退非但聽受等不退亦令諸天威德無退後一頌合結王得色力福智故威德勇猛常得自在天得增益故離大小五衰惱相常益光明

經 爾時四天王聞是頌已歡喜踊躍白佛言:「我從昔來未曾得聞如是甚深微妙之音生悲喜涕淚交流舉身戰動證不思議希有之。」以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是殊勝供養佛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各有五百藥叉眷屬常當處處擁護是經及說法師以智光明而為助衛若於此經所有句義忘失之處我皆令彼憶念不忘并與陀羅尼殊勝法門令得具足復欲令此最勝經王所在之處諸眾生廣宣流布不速隱沒。」

贊曰品大段第五四王慶喜護持有四初聞頌心歡即心歡身躍白佛下發言陳白有三一聞未曾二身心歡喜仁王經》,初地菩薩為四天得證不退故聞深法悲喜流淚舉身戰動三者得未曾得即證不思議事以天曼陀下散華供養作是殊勝下請願護持初身護以智光明下智護有三一令憶二與總持三令弘法流通不絕

經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無量眾生皆得大智聰叡辯才攝受無量福德之聚離諸憂發喜樂心善明眾論登出離道不復退轉證菩提

下品大段第六大眾聞經得益一得智二得辨三得福四離苦五得樂六得五明七得涅槃路八得不退轉九速證菩提文顯可知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七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無染著陀羅尼品第十三

無染著陀羅尼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難言來意者,〈四天王觀察人天品下十六品初明學行流通有五觀察品勸修行四天王護國品下三品明守護大辨才下五品明為增弘經行人福智王法正論下三品明正持學授記等四品成前勸修守護等意四王護國等三品明守護中一令守護供養二令離染不退三令離障如意上已明守護供養此明令離染不退有染著即有退屈以執著故如無著菩薩若論解離不忍苦障中云不住一切法發阿耨菩提等為對治不忍流轉苦眾生相違苦匱乏受用苦等。」今此亦爾故下文云若諸菩薩能安住者於無上菩提不復退轉成就正得無所依自性辨才獲希有事安住聖道。」故說此呪護令離染不退修行有此品生

釋名者梵云仳[跳-兆+東]𪏭沙此云無染著舊云銀主者非也所弘之法從最清淨法界平等所復由呪力能令離染無所住著故云無染陀羅尼者義如常辨

三解難者總持有此無染著何陀羅尼是能令菩薩得無生忍陀羅尼瑜伽四十五云云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自體堅固忍行具足妙智乃至言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於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此經既云陀羅尼者非方處乃至云無有法生亦無有法滅等故知是也或是神呪總持,〈菩薩地云何菩薩呪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此經復云身亦不被刀杖毒藥水火猛獸之所損害」,故神呪攝或可通二無簡故瑜伽四總持體非皆念慧呪總持即說是定得忍總持說是妙慧。」云何爾耶體性不同有依因出體即說是定有依能簡擇出體即說是智有依記憶出體即說是念有依果出體即以所持之法名為總持各據一義皆悉不違智度論解總持以禪定得智慧火故。」又云智慧在菩薩心中名般若小乘人之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羅尼。」故知瑜伽呪總持說定得忍總持云慧」,各隨義說又呪持中云得如是等持自在故令神呪神驗等者據因而說非是剋體大莊嚴論得有三種一報得二習由現聞持力得故三修得由依定力得故。」由此故知云獲得如是等持自在加被神呪皆悉神驗者由得定故發勝念慧能持諸呪是約因出體得忍總持者忍是果呪是忍因由念慧力持此得忍呪故名能得菩薩無生忍陀羅尼所持之呪及能持體俱以念慧為或但能持以念慧為體所持呪非如以總持持於文義所持文義非念慧故或呪是因由此呪力能得四種總持持彼四法令不忘瑜伽得忍總持是妙慧亦從因說諸菩薩成就自體堅固忍行具足妙慧處空閑寂無言說」,乃至云於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呪章句能諦思惟如是句義不從他聞自在通達了知如是諸呪章句都無有義成就堅固忍行行者是因因即妙慧得妙慧獨處空閑寂無言說等是修行處及修行於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呪章句等是得忍因所學之法能思惟者是能修行即因也莊嚴論由現聞持力得故」,故知羅陀尼名非唯目於總持念慧總持念慧因及所持法皆亦名總持故定及呪皆名總持又所持法義是總神呪與忍是別以神呪及得忍呪亦俱有法義故若云定慧是總持因云何薩地若諸菩薩具四功德方獲總持非隨闕。」因有遠近定慧近因彼四因者一於欲不貪二他勝不妬三等施無悔四於正法深生忻樂此四遠因此四總持於何位得瑜伽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地菩薩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若過第一無數大劫已入淨勝意樂地所得決定已下雖得而不決定如說法義呪陀羅尼當知亦爾。」準此即是得忍總持在地前得餘入地得據實而言若約勝劣圓缺所得位不定解深密經於第三地得聞持陀羅尼亦云於第九地得四陀羅尼若約初證理俱在初地約修習得俱通地前約任運得八地上瑜伽言忍地前得餘入地得互影彰爾

經 爾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子:「今有法門名無染著陀羅尼是諸菩薩所修行法過去菩薩之所受持是菩薩母。」說是語已

贊曰大文分六一佛標名宗二問答名體三請佛陳說四讚仰為宣五顯勝勸修六聞教喜學此即初也有七一明教主二所逗機三標呪名四指應五舉曾勸六明學意以是菩薩母故過去菩薩皆悉已學故今菩薩所應修行七結前文段可悉

經 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是何句世尊陀羅尼者非方處非非方處。」作是語已

下問答名體初問後答問中有二一問名是何句義是意云何名無著等復因何義句是能詮之名非名句中名已下問體以諸法體即是真如非有非空等不可言說如何可說此陀羅尼非方處者離有非非方處者離空準下佛答有其七句此略舉初句為問以影於餘或舍利分悟世尊具悟故說有多

經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舍利子汝於大乘已能發趣信解大乘尊重大乘。」

下答有二後答此讚也有二言善哉者讚問。「汝於大下讚德有三初讚捨小已能發趣故次讚悟大信解大乘故以信得解非智證入華經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趣大以後經二萬劫始到十信初心故涅槃經阿羅漢人二萬劫到。」所言到者到阿耨心故未證悟若約七地過種姓地在勝解行地若約五位未住資糧位但在善法欲十信方得在資糧故後讚堅固尊重大乘故

經 如汝[1]所言陀羅尼者非方處非非方處法非非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事非非事非緣非非緣非行非非行無有法生亦無法滅。」

下答有二初答體、「即是諸佛下答名義中有二初述成然為下答說所以初述成非方處等如前已解第二非法等離詮非非法非所詮非非法非是不離非詮之法是智證故第三離三世以常故非三世應有非非過去等非離世法故以影略故第七句經亦同此解第四事理對是理非事又云非非事者不離事法故第五為無為對非有為緣生非非有為了因顯故或不離緣生法故第六常無常對行者遷流真如非行非非行同前釋第七相非相對以真如理離生滅等十相故諸法體生後無名滅如既不生故無法滅舉此例餘第七離生滅相此約三性中歸圓成實解一切諸法所歸趣故若約遍計及勝義勝義七句總遮若約二諦相形總通遮表如初非方處據勝義遮方處表非方處非非方處約俗諦中以總持體所持之法是依聲故總持自性是念慧故念慧非方以依方處故餘準可知然據經意約真勝義心言路絕總取遮表不依依他及遍計或通依三俱得無失

經 然為利益諸菩薩故作如是說於此陀羅尼功用正道理趣勢力安立。」

下答說所以據勝義非方處非非方處等忘言絕相然今為利益諸菩薩故於方便道理依俗諦中作如是說依何說法耶謂於此陀羅尼即指所說法體依四種義安立施設名之為說下言安立者施設別名依此四義而安立故言四種義者一功用即依總持有能得果之功用二正道即此功用體離二邊證正理故名為正道即念慧等三理趣則是真如及所持法義等是念智等境總名理趣四勢力由此法義能念慧等滅惡生善證理得果故名勢即法威力欲明能詮契順諸法故或即總持念慧法二有能攝持生善滅惡之勢力也

經 即是諸佛功德諸佛禁戒諸佛所學諸佛祕諸佛生處故名無染著陀羅尼最妙法門。」是語已

下答問句義初答義、「故名無染著下答句句即名也前功用等四義在佛即俱名功德等或能為因依此能得佛不共法等名功德能令離過名禁戒為佛師故名所學法身妙理深難測故名祕意成報化佛故名生處由能詮教詮此義故名無染著法門等或即念慧名為法門與所持法為門即法之或依此總持能出生功德等妙法即妙法之門或此妙法通能所出即通依主持業兩

經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唯願善逝為我說此陀羅尼法若諸菩薩能安住者於無上菩提不復退轉成就正願得無所依自性辯才獲希有事安住聖道皆由得此陀羅尼故。」

下第三請佛陳說有二初請說、「若諸菩薩下第二請意意有二初能學人能安住者下明修教得利益有六一得不退隨信住等四種不退得正願謂十大願。《發菩提心論一者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一切悉共迴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增長生生不忘為陀羅尼之所守護二願我迴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於一切生處常得供養一切諸佛恒常不生無佛國土三願我得生諸佛國已常得親近隨侍左右如影隨形無剎那頃遠離諸佛四者願我得近佛已隨我所應為我說法即得成就菩薩五通五願得通已即達世諦假名流布了第一義得正法智六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生說法示教利喜皆令開解七願我開解諸眾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八願諸佛所聽正法已即能隨轉清淨法輪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我法者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九願我能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已常隨將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捨身命財攝受眾生荷負正法十者願我能荷負正法已雖行正法心無所行如諸菩薩行於正法而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菩薩地願大意三得無所依即無住涅槃四自性辨才四無礙辨不由師悟故名自性或非有因為他利起此四辨故名自性五獲希有事菩薩地四十六云菩薩修習無上菩提有五希奇一於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二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於多煩惱難伏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六安住聖道住極喜地得二空智名安住聖道或可為五得無所依自性辨才合之為一不由他緣云無所依性能利他云自性或初得住不退二於初地得正願三於五地得無差別道云得無所依四於第九地得四自性辨才五於第十地獲希有事十地經於第十地有希奇事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華周圓如十阿僧祇一切眾寶間錯莊嚴時菩薩其身殊妙稱可華座等故六於佛地安住聖道安住以無進求故名安住。「皆由得等者

經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下第四讚印為宣有三初讚印次更歎正宣此初可知

經 若有菩薩得此陀羅尼者應知是人與佛無若有供養尊重承事供給此菩薩者應知即是供養於佛。」

下更歎有三初歎能證得若有供養者下歎能供養者以證得者如佛所得必當得故理平等故應取下文以是因緣獲無上果釋與佛無異及即是供養佛

經 舍利子若有餘人聞此陀羅尼受持讀誦生信解者亦應如是恭敬供養與佛無異以是因獲無上果。」

下歎能學及供養者釋文準

爾時世尊即為演說陀羅尼曰

怛姪他 珊陀喇儞 嗢多喇儞 蘇三鉢囉底瑟恥哆 蘇那麼 蘇鉢喇底瑟恥哆鼻逝也跋羅 薩底也鉢喇底慎若 蘇阿嚧訶 慎若那末底 嗢波彈儞 阿伐那末儞 阿毘師彈儞 阿鞞毘耶訶羅 輸婆伐底 蘇尼室唎多() 薄虎郡社() 阿毘婆馱 莎訶

下正宣

經 佛告舍利子:「此無染著陀羅尼句若有菩薩能善安住能正受持者當知是人若於一劫百劫若千劫若百千劫所發正願無有窮盡亦不被刀杖毒藥水火猛獸之所損害何以故舍利子此無染著陀羅尼是過去諸佛母未來諸佛母現在諸佛母。」

下第五顯勝勸修初讚法功能後校量勝劣初中有七告所被機[A4]染著下指所讚法若菩下明能學人能善安住下明依修學善安住以此呪為所依能正受持依起法行正受聞慧正持思修慧當知是人下得益有二一攝內能令發願無有窮盡得不退故二身亦不被又防外非惡所侵何以故」,所因舍利子下解所以

經 舍利子若復有人以十阿僧企耶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奉施諸佛及以上妙衣服飲食種種供養經無數劫若復有人於此陀羅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子此無染著陀羅尼甚深法門是諸佛母。」

下校量勝劣於中分四一舉施福二正校量三徵勝由四答所以文準可知

經 時具壽舍利子及諸大眾聞是法已皆大歡喜咸願受持

下第六大段聞教喜學

如意寶珠品第十四

如意寶珠品三門分別一來意者就流通中有其三種第一學行流通有五於中第二守護流通於中復三第一令守護供養第二守護令離染不退第三此呪守護令離災難所求如意如文具彰故此品生

二釋名者云震多此云如意本音但名意心思量義者義加末尼者此云寶珠此是喻陀羅尼者是法如珠能令離諸災難所求遂心此呪亦從喻為名應云如意寶珠陀羅尼品〉,故下云如意寶珠神呪以文略故又釋即此總持名為如意寶珠法從喻名故云有陀羅尼名如意寶珠此名非六釋

三釋難者執金剛主所說神呪名曰無勝餘說亦別云何但云如意寶珠品有二解一云品名從初不可具辨二云初二得其總名餘者從其別稱實總得名如意珠四持之內是何總持是呪陀羅尼:〈四天王品中四王所說亦名如意寶初中此何別同名義別如文可

經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阿難陀曰:「汝等當知有陀羅尼名如意寶珠遠離一切災厄亦能遮止諸惡雷電。」

贊曰品文分四一佛說二眾三佛印四奉行佛說有三一標示許說二大眾樂聞三佛正為說初中有四一標呪二示功用三告同說四許為陳此初二

經 過去如來正等覺所共宣說。」

下第三告同說

經 我於今時於此經中亦為汝等大眾宣說於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令得安。」

下第四許為陳有二初許陳能於明利益

經 時諸大眾及阿難陀聞佛語已各各至誠瞻仰世尊聽受神呪

下大眾樂聞

經 佛言:「汝等諦聽於此東方有光明電王名阿揭多南方有光明電王名設羝嚕西方有光明電王名主多光北方有光明電王名蘇多末尼。」

下佛正為說有四一說電王名二聞得益三正說呪四誦呪法此說電名雲相擊出聲名雷俱舍論如雲聲是」。出光名電主電神名王故起世經東方無厚閉電共於西方墮光明電相觸相著相揩相打如是故於虛空雲際之中出生光明名曰閉電東方閉電名無厚南曰順流西曰墮光明曰百千樹電光。」從其主神以立名也與此經名別者或神有多或翻譯別阿揭多者此云蘇多(此云如)末尼(如前)

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電王名字及知方處者此人即便遠離一切怖畏之事及諸災橫悉皆消殄若於住處書此四方電王名者於所住處無雷電怖亦無災厄及諸障惱非時枉死悉皆遠離。」

下明得益有二初聞名益若於住處下明書名益聞電王名已離恐怖何假說呪方離怖耶由持呪力能令彼王守護離怖又復初神護離怖後呪護離然呪護勝經品得名

經 爾時世尊即說呪曰

怛姪他 儞弭儞 弭儞弭 尼民達哩 窒哩盧迦盧羯儞 窒哩輸攞波儞 曷𠸪叉曷𠸪叉 我某甲及此住處一切恐怖所有苦惱雷電霹靂乃至枉死悉皆遠離 莎訶

下說呪及誦呪法

經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即從座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於佛前略說如意寶珠神呪於諸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令得安樂有大威力所求如願。」即說呪曰

怛姪他 喝帝毘喝帝儞喝帝 鉢喇窒體雞 鉢喇底(丁里切)蜜窒囇 戍提目羝毘末麗 鉢喇婆莎(蘇活切)囇 安荼(入聲)囇般荼麗稅(平聲)帝 槃荼囉婆死儞 曷囇羯()囇劫畢麗 氷揭羅惡綺 達地目企 曷𠸪叉曷𠸪叉 我某甲及此住處一切恐怖所有苦惱乃至枉死悉皆遠離願我莫見罪惡之事常蒙聖觀自在菩薩大悲威光之所護念 莎訶

下眾說呪有六初觀音說文有三初請說次正說後誦呪法初請中有三一請二請說三述益梵云阿縛盧枳帝濕筏邏阿縛盧枳帝此云觀餘云自在以天眼耳及他心通恒觀世間隨皆能救云觀自在觀世音從一說也其名不具非正翻也配文可知

經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菩薩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說陀羅尼呪名曰無勝於諸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願。」即說呪曰

怛姪他 母儞母儞 母尼麗末底末底 蘇末底莫訶末底 訶訶訶磨婆以那悉底帝()波跋 跋折攞波儞 惡蚶(火舍切)姪㗚荼()莎訶

世尊我此神呪名曰無勝擁護若有男女一心受持書寫讀誦憶念不忘我於晝夜常護是人於一切恐怖乃至枉死悉皆遠離。」

下第二文亦有三請說次正說後誦持益配文可知言執金剛祕密主者有云觀音異形稱為祕密常執金剛杵守護三寶依自并所持為名密迹金剛力士經此執金剛及梵王各是賢劫千佛之一佛也廣如彼說

經 爾時索訶世界主梵天王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陀羅尼微妙法門於諸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願。」即說呪曰

怛姪他 醯里弭里地里莎訶 跋囉蚶魔布麗 跋囉蚶麼末尼跋囉蚶麼揭鞞 補澁跛僧悉怛囇莎訶

世尊我此神呪名曰梵治悉能擁護持是呪者令離憂惱及諸罪業乃至枉死悉皆遠離。」

下第三文段同前

經 爾時帝釋天主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陀羅尼名跋折羅扇儞是大明呪能除一切恐怖厄難乃至枉死悉皆遠離拔苦與樂利益人天。」即說呪曰

怛姪他 毘儞婆唎儞 畔柁磨彈滯 磨膩儞㨖㨖儞瞿哩 揵陀哩栴荼哩 摩登蓍()十羯死 薩羅跋喇鞞()呬娜末住答磨嗢多喇儞 莫呼刺儞達刺儞計斫羯囉婆枳 捨伐哩奢伐哩 莎

下第四說文亦同前言帝釋天主者即是主釋者是能此云能帝是總言也後云天主者能作天主

經 爾時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有神呪名施一切眾生無畏於諸苦惱常為擁護令得安樂增益壽命無諸患苦乃至枉死悉皆遠離。」即說呪曰

怛姪他 補澁閉 蘇補澁閉 度麼鉢喇訶囇 阿囄耶鉢喇設悉帝 扇帝涅目帝忙揭例窣覩帝 悉哆鼻帝 莎

下第五說文段有二略無誦益初段中初列名次請儀後述益指文可知

經 爾時復有諸大龍王所謂末那斯龍王電光龍王無熱池龍王電舌龍王妙光龍王俱從座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如意寶珠陀羅尼能遮惡電除諸恐怖能於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願乃至枉死悉皆遠離一切毒藥皆令止息一切造作蠱道呪術不吉祥事悉令除滅。」

下第六說文三如前初段有五此初列名、「俱從座起二請儀三述益

經 我今以此神呪奉獻世尊唯願哀愍慈悲納。」

下四請納

經 當令我等離此龍趣永捨慳貪何以故由此慳貪於生死中受諸苦惱我等願斷慳貪種子。」即說呪曰

怛姪他 阿折囇 阿末囇阿蜜㗚帝 惡叉裔阿幣裔 奔尼鉢唎耶法帝 薩婆波跛 鉢喇苫摩尼裔 莎訶 阿離裔般豆蘇波尼裔 莎訶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口中說此陀羅尼明呪或書經卷受持讀誦恭敬供養者終無雷電霹靂及諸恐怖苦惱憂患乃至枉死皆悉遠離所有毒藥蠱魅厭禱害人虎狼師子毒蛇之類乃至蚊虻悉不為害。」

下五發願於中有四初標二徵三釋我等願斷下結餘文可知

經 爾時世尊普告大眾:「善哉善哉此等神呪皆有大力能隨眾生心所求事悉令圓滿為大利除不至心汝等勿疑。」

下佛印

經 時諸大眾聞佛語已歡喜信受

下品第四段奉行

大辯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

大辨才天女品三門分別來意釋名解難來意者流通分中有三初修行流通於中復云此下五品則是第三令增福智增福智中有四一增辨才二增衣服三增飲食四增智何故如是欲流通法以利於他必藉辨才為生說故雖有妙辨若無衣服相不端嚴闕飲食四大虛惙又恐不能忍匱乏苦退行二利設復能行恐有[1]怖求染心而說故增飲令離斯緣雖有資緣若無智慧不能了達世俗勝義倒說法故故增智慧然二利行利為先說法利生必資四辨故先明辨有此品生

釋名者梵云摩訶(此云大)薩羅悉知婆底(此云辨才)提婆仳(此云天女)初散釋大義略四大莊嚴復有四大一勝出大於三有五趣中而勝出故二寂靜大隨向無住處涅槃故三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長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捨眾生故。」辨才即[2]四辨才即捷智才即藝能有捷智藝能故云辨才即此辨才為四種大之所攝故名為大辨神用自在光潔名亦即第一義天天有大辨才大辨才天即故云大辨才天女真諦三藏云:「此第九地菩薩具四辨才復能施他故立此號。」

三解難四辨才中為是何耶具足有四以得知下云具足莊嚴言說之辨」,詞無礙辨於此經中文字句義」,即法義二辨經體有二一能詮文二所詮義俱名經也。「能善開悟」,樂說無礙辨故總結云復與陀羅尼總持無」,陀羅尼即四能持無礙即所持四無礙辨四無礙解與四無礙辨有何差別了四無滯名解說四無滯名辨辨依解起解藉辨體是慧故諸經論中或互相從但合說四持四不忘名四總持即兼念慧今此天女具辨總持何不名大總持天女總持是因所持四法是果從果勝號不依因名又解為利他持自利勝故從他勝名大辨才故下陳如請云唯願智慧辨才天以妙言詞施一。」下教請中亦云敬禮辨才天令我詞無礙據實祈求能施一切

經 爾時大辯才天女於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

贊曰就此品文大分為一標益辦才世尊我當下示求方軌爾時佛告下世尊讚勸就初段中復分為二初請說之儀後益修行者此即初也

經 若有法師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者。」

下第有二初益持說之人又此金光明下益聞學之者此初復有二一應益人

經 我當益其智慧具足莊嚴言說之辯」。

下二所益法有三一總標具足下別舉總持無礙者結別中初與詞無礙辨若彼法師下與餘辨才及陀羅尼此即總標及別詞無礙辨也此九地上得四辨才十八變中施他辨才故也云具足莊嚴即八語具等

經 若彼法師於此經中文字句義所有忘失令憶持能善開悟復與陀羅尼總持無礙。」

第二與餘辨才等於文字句即法文即是字體用合明此能詮依體非能詮句是能詮於諸義略名不說皆令憶持即法義持文義是所持能憶持者即總持也因果合說能善開悟即樂說辨復與陀羅者即呪及忍二總持也總持無礙者結也

經 又此金光明最勝王經》,為彼有情已於百千佛所種諸善根當受持者於贍部洲廣行流布不速隱沒。」

下第二益聞學之者於中分二一明為應修行者法久流行復令下明能令學者得大利益初文有二初明所為次法久流行此同般若》「能生一念淨信之心當知已曾供養多佛。」

復令無量有情聞是經典皆得不可思議捷利辯才無盡大慧善解眾論及諸技術。」

下學得益有三初現得辨才次當證佛果後現增壽等得辨中初得捷利辨才即樂說及詞辨以一剎那能現諸聲名為捷利樂說辨中復有七種一迅辨懸河連冷不遲𠺶故二捷辨須言即言不謇吃故三應辨應時機故四無疎謬辨說的當故五無斷盡辨連環不絕故六豐義味辨足義理故七最上妙辨世莫過捷利即初二辨無盡即第五大慧即所餘善解眾論等即法義辨不思議者是通四句妙用莫測名不思議

經 能出生死速趣無上正等菩提。」

下當證佛

經 於現世中增益壽命資身之具悉令圓滿。」

下後增現壽等

經 世尊我當為彼持經法師及餘有情於此經典樂聽聞者說其呪藥洗浴之法。」

贊曰示求方軌有二初示持經及求辨方便時法師授記下正求辨才初段有四初總標示法二別教其方三天女勸行四世尊讚勅初復有四初標舉行人二標所示法三標法功能四標勸修學此即初二

經 彼人所有惡星災變與初生時星屬相違病之苦鬪諍戰陣惡夢鬼神蠱毒厭魅呪術起如是諸惡為障難者悉令除滅諸有智者應作如是洗浴之法。」

下標法功能言星屬者人生日屬二十八宿於中或有星度相違人不解行斯洗法障難亦除云呪術起屍者西方呪術能起死屍遊行處處或半全用害於人依斯洗法此等皆除餘文可解此即總教說聽二人及求辨者皆應依此洗浴之法

經 當取香藥三十二味所謂昌蒲(坡者)牛黃(瞿盧折娜)苜蓿香(塞畢力迦)麝香(莫訶婆伽)雄黃(末㮏眵羅)合昏樹(尸利灑)白及(因達羅喝悉哆)芎藭(闍莫迦)苟杞根(苫弭)松脂(室利薛瑟得迦)(咄者)香附子(目窣哆)沈香(惡揭嚕)栴檀(栴檀娜)零婆香(多揭)丁子(索瞿者)欝金(荼矩麼)婆律膏(揭羅娑)葦香(㮈剌柁)(𩾲路戰娜)細豆蔲(蘇泣迷羅)甘松(弭苫哆)藿香(鉢怛羅)茅根香(嗢尸羅)𭇣(薩洛計)艾納(世黎也)安息香(寠具攞)芥子(薩利殺跛)馬芹(葉婆儞)龍華鬚(那加雞薩羅)白膠(薩折羅婆)青木(矩瑟他)等分。」

下別教其方文分為四一教洗法如是浴已下教令發願復說頌曰下明依得益次誦護身下教其護身洗法有八標列洗方二示㨶篩日三教呪香藥四教作壇場五教作香湯六教其結界七正教洗法八示洗竟法此初也初標次列婆律膏者是龍腦香脂葦香者葦內有此香竹黃者竹內所出細豆蔻者中有麁細故茅根香者似兜婁婆香[1]叱脂(此云)龍華鬚(此云)

經 以布灑星日一處擣篩取其香末。」

下第二示㨶篩日二十八宿中南方星名即舊經云於鬼星日

經 當以此呪呪一百八遍呪曰:」

怛姪他 蘇訖栗帝 訖栗帝訖栗計 劫摩怛里 繕怒羯㘓滯 郝羯喇滯 因達囉闍利膩 鑠羯㘓滯 鉢設姪囇 阿伐底羯細 計娜矩覩矩覩 脚迦鼻麗 劫鼻囇劫鼻麗 劫毘羅末底(丁里切)尸羅末底刪底度囉末底里 波伐矩畔稚囇 室囇室囇 薩底悉體羝 莎訶

下第三教化香藥

經 若樂如法洗浴時應作壇場方八肘可於寂靜定穩處念所求事不離心應塗牛糞作其壇於上普散諸華彩當以淨潔金銀器盛滿美味并乳蜜於彼壇場四門所四人守護法如常四童子好嚴身各於一角持瓶水於此常燒安息香五音之樂聲不絕旛蓋莊嚴懸繒綵安在壇場之四邊復於場內置明鏡利刀兼箭各四於壇中心埋大盆應以漏版安其上。」

下第四教作壇場於中有八一初半頌示壇量可於寂靜下半頌示壇處所應塗下半頌示塗壇法四次半頌教供養五次半頌教守六次一頌半教莊嚴七次半頌教避惡次半頌作洗處

經 用前香抹以和湯亦復安在於壇內。」

下第五教作浴湯

經 既作如斯布置已然後誦呪結其壇結界呪:」

怛姪他 頞喇計 娜也泥() 呬麗 弭麗祇麗企企麗 莎訶

下第六教其結界初半頌結前生後次正示結呪

經 如是結界已方入於壇內呪水三七遍散灑於四方次可呪香湯滿一百八遍四邊安幔障然後洗浴身呪水呪湯呪曰:」

怛姪他() 索揭智() 毘揭智() 毘揭荼伐底() 莎訶()

已下第七正教洗法有二初結前入下作法有四一呪水作淨二呪洗浴湯教蔽形醜四却示其呪

經 若洗浴訖其洗浴湯及壇場中供養飲食棄河池內餘皆收攝。」

下第八示洗竟法

經 如是浴已方著淨衣既出壇場入淨室內師教其發弘誓願永斷眾惡常修諸善於諸有情與大悲心以是因緣當獲無量隨心福報。」

已下別教其方中第二令發願有五一結前二方著淨衣發願儀軌既出下發願處所呪師教[A5]下依師教此據初學永斷發願發願有三初願修自利於諸下願行利他以是因緣下修行得果

經 復說頌曰:「若有病苦諸眾生種種方藥治不若依如是洗浴法并復讀誦斯經典常於日夜念不散專想慇懃生信心所有患苦盡消除解脫貧窮足財寶四方星辰及日月威神擁護得延年吉祥安穩福德增災變厄難皆除遣。」

下第三明依修得益總有三頌分三初半頌標眾生有苦次一頌明依法學後一頌半明學得益益有八一離病二除貧三豐財得護五延壽六吉安七福增八難盡如文可知

經 次誦護身呪三七遍呪曰:」

恒姪他 三謎 毘三謎 莎訶 索揭滯毘揭滯 莎訶 毘揭荼(亭耶切) 伐底 莎訶 娑揭囉 三步多也 莎訶 塞建陀 摩多也 莎訶 尼攞建他也 莎訶 阿鉢囉市哆 毘𠼝耶也 莎訶 呬摩槃哆 三步多也 莎訶 阿爾蜜攞 薄怛囉也 莎訶 南謨薄伽伐都 跋囉蚶摩寫 莎訶 南謨薩囉酸(蘇活切)莫訶提鼻裔 莎訶 悉甸都漫(此云成就我某甲) 曼怛囉鉢柁 莎訶 怛喇都仳姪哆 跋囉蚶摩奴末覩 莎訶

下第四教其護身有二初標教護身後正說護呪

爾時大辯才天女說洗浴法壇場呪已前禮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受持讀誦書寫流布是妙經王如說行者若在城邑聚落曠野山林僧尼住處我為是人將諸眷屬作天妓樂來詣其所而為擁護除諸病苦流星變怪疫疾鬪諍王法所拘惡夢惡神為障礙者蠱道厭術悉皆除殄饒益是等持經之人苾芻等眾及諸聽者皆令速渡生死大海不退菩提。」

下示方便中第三天女勸有三初結前示法前禮佛足下陳勸學有三初白儀次啟白有苾芻下所陳行若在城邑下明令得益得益有三初供養守護除諸病苦下為除災殃饒益是下令得勝益

爾時世尊聞是說已讚辯才天女言:「善哉善哉天女汝能安樂利益無量無邊有情說此神呪及以香水壇場法式果報難思汝當擁護最勝經王勿令隱沒常得流通。」爾時大辯才天女禮佛足已還復本座

下示方便中第四世尊讚勅有四初總相讚天女汝能下別指讚有三初讚示法益說此神呪下讚別示方果報難思讚當得果汝當擁護下勅護四經爾時下蒙讚復座

經 爾時法師授記憍陳如婆羅門承佛威力大眾前讚請辯才天女曰:」

贊曰示求方軌中第二正求辨才文分為四一陳如讚請求爾時辨才下天女依請教示爾時憍下陳如聞法喜讚四第八卷初陳如教請如被初中有二此標請

經 聰明勇進辨才天人天供養悉應受名聞世間遍充滿能與一切眾生願。」

下正明讚請三頌分二初兩頌讚後一頌請讚中分三一頌讚內德次半頌讚住處後半頌讚威儀此讚內德有四一句讚智勤德一句讚福田一句讚遠聞德一句讚滿願德

經 依高山頂勝住處葺茅為室在中居恒結軟草以為衣在處常翹於一足。」

下讚處及儀表能出生死云住高山據實隨處而現離憍慢故恒居茅室表和忍故軟草為服恒勤利物故常翹一足

經 諸天大眾皆來集咸同一心伸讚請唯願智慧辯才天以妙言辭施一切。」

下申請有二半頌申同讚請半頌願惠所求準下讚求中不唯詞無礙就說法利生詞無礙勝故偏陳

爾時辯才天女即便受請為說呪曰

怛姪他 慕囇只囇 阿伐帝 阿伐吒伐底 馨遇隷名具隷 名具羅伐底 鴦具師末唎只三末底 毘三末底 毘三末底惡近()唎莫近唎 怛囉只 怛囉者伐底 質質哩室里蜜里 末難地曇(去聲)末唎只八囉拏畢唎裔 盧迦逝瑟跇(丑世切) 盧迦失囇瑟耶 盧迦畢唎裔 悉馱跋唎帝 毘麼目企(輕利切)輸只折唎 阿鉢唎底喝帝 阿鉢唎底喝哆勃地 南母只南母只 莫訶提鼻 鉢唎底近()唎昏(火恨切)拏 南摩塞迦囉 我某甲勃地達哩奢呬 勃地阿鉢喇底喝哆 婆()跋覩 市婆謎毘輸姪覩 舍悉怛囉輸路迦 曼怛囉畢棏迦 迦婢耶地數 怛姪他 莫訶鉢喇婆鼻 呬里蜜里呬蜜里 毘折喇覩謎勃地 我某甲勃地輸提 薄伽伐點提毘焰 薩羅(蘇活切)(丁焰切) 羯囉滯雞由囇 雞由羅末底 呬里蜜里呬里蜜里 阿婆訶耶弭 莫訶提鼻 勃陀薩帝娜 達摩薩帝𭒅 僧伽薩帝娜 因達囉薩帝娜 跋嘍拏薩帝娜 裔盧雞薩底婆地娜 羝釤()薩帝娜 薩底伐者泥娜 阿婆訶耶弭 莫訶提鼻 呬里蜜里呬里蜜里 毘折喇覩 我某甲勃地 南謨薄伽伐底(丁利切)莫訶提鼻薩囉酸底 悉甸覩 曼怛囉鉢陀彌 莎訶

爾時辯才天女說是呪已告婆羅門言:「善哉大士能為眾生求妙辯才及諸珍寶神通智慧廣利一切速證菩。」

下天女示法有三一說呪爾時辨才下讚請前請唯求辨才何故天讚通有餘有二解一解如前釋願惠所求中辨雖但求辨因辨得餘因果通讚取前釋好

經 如是應知受持法式。」即說頌曰:「先可誦此陀羅尼令使純熟無謬失。」

下三教修習法初標舉即說頌下教習總有十九頌半大分為八初半頌教先誦呪

經 歸敬三寶諸天眾請求加護願隨心禮敬諸佛及法寶菩薩獨覺聲聞眾次禮梵王并帝釋及護世者四天王一切常修梵行人悉可至誠慇重敬。」

下第二次有兩頌歸[A6]教求護分三初半頌標次一頌一句所歸後一句結

經 可於寂靜蘭若處大聲誦前呪讚法應在佛像天龍前隨其所有修供養。」

下第三一頌略示作法於中有四一句作法處一句教誦呪讚即前讚請一句示坐處一句教供養

經 於彼一切眾生類發起慈悲哀愍心。」

下第四半頌起慈悲

經 世尊妙相紫金身繫想正念心無亂世尊護念說教法隨彼根機令習定於其句義善思惟復依空性而修習應在世尊形像前一心正念而安坐即得妙智三摩地并獲最勝陀羅尼。」

下第五有六頌半令託境安心修本所求中有二初二頌半求佛總持次四頌求佛四是佛果故求總持中有四初半頌觀佛一頌總持初半頌法及呪忍次半頌義三半頌行法處及修法四半頌得果以其智定眾德本故若得總持必成智定

經 如來金口演說法妙響調伏諸人天舌相隨緣現希有廣長能覆三千界。」

下四頌求辨才中復有三初一頌辨所求辯及辯具次兩頌令求此二後一頌所求果遂此初也說法即法義二辨妙響即詞調伏即樂故舌相即辨具

經 如是諸佛妙音聲至誠憶念心無畏諸佛皆由發弘願得此舌相不思議宣說諸法皆非有譬如虛空無所著諸佛音聲及舌相繫念思量願圓滿。」

下令求此二初半頌求詞無礙辨半頌求具半頌求餘三辨半頌結由願得

經 若見供養辯才天或見弟子隨師教授此祕法令修學尊重隨心皆得成。」

下後一頌果遂辨才見有師弟修行則授法令修必得果遂

經 若人欲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獲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無量無邊諸功德隨其內心之所願能如是依行者必得成就勿生疑。」

下第六三頌別示所求有三初一頌求智及福次一頌求世出世後一頌例求一切

經 當於淨處著淨衣應作壇場隨大小以四淨瓶盛美味香華供養可隨時懸諸繒綵并旛蓋塗香抹香遍嚴飾供養佛及辯才天求見天身皆遂願。」

下第七兩頌廣作法

經 應三七日誦前呪可對大辯天佛前若其不見此天神應更用心經九日於後夜中猶不見更求清淨勝妙處如法應畫辯才天供養誦持心無捨晝夜不生於懈怠自利利他無窮盡獲果報施群生於所求願皆成就若不遂意經三月六月九月或一年慇懃求請心不移天眼他心皆悉得」。

下第八教求時限有三品別初一頌上品求次兩頌中品求後一頌下品或由根有上中下或由障輕重或由宿智多少

經 爾時憍陳如婆羅門聞是說已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告諸大眾作如是言:「汝等人天一切大眾如是當知皆一心聽我今更欲依世諦法讚彼勝妙辯才天女。」

下第三陳如聞法喜讚大分為四初標欲讚即說頌下正讚欲祈請下結勸修爾時佛告下世尊讚成初中有三初聞法心歡告大眾下告眾令我今下陳欲讚歎勝義絕言故云依俗

經 即說頌曰:「敬禮天女那羅延於世界中得自我今讚歎彼尊者皆如往昔仙人說。」

下正有二初頌讚後呪讚初有二十二頌大分為三初一頌標讚次二十頌正讚後一頌歸初也

經 吉祥成就心安穩聰明慚愧有名聞為母能生於世間勇猛常行大精進。」

下正讚分二初三頌總讚內外德後十七頌別讚內外文有三初一頌內次一頌半外後半頌總結此初也有四一句心安吉祥德一句聰慧名聞德一句長養有情德一句常勤無倦德

經 於軍陣處戰恒勝長養調伏心慈忍現為閻羅之長姊常著青色野蠶衣好醜容儀皆具有眼目能令見者怖。」

下讚外德有三初半頌戰勝降怨德半頌隨類受生德半頌具諸形相德

經 無量勝行超世間歸信之人咸攝受。」

下總結也

經 或在山巖深險處或居坎窟及河邊或在大樹諸叢林天女多依此中住假使山林野人輩亦常供養於天女以孔雀羽作幢旗於一切時常護世師子虎狼恒圍繞牛羊雞等亦相依大鈴鐸出音聲頻陀山眾皆聞響或執三戟頭圓髻左右恒持日月旗黑月九日十一日於此時中當供養或現婆蘇大天妹見有鬪戰心常。」

下別讚內外有二初四頌半讚外德十二頌半讚內初中有三初一頌半住處供次兩頌羽儀翼從後一頌乘便明供養時及辨形不定

經 觀察一切有情中天女最勝無過者。」

下讚內德有二初十頌半讚大智尊勝德後二頌讚大悲救苦德初中有三初半標勝次九頌別讚後一頌結勝此初也

經 權現牧牛歡喜女與天戰時常得勝能久安住於世間亦為和忍及暴惡大婆羅門四明法幻化呪等悉皆通。」

下別讚有十一一降怨能久住下住世勝大婆下解了勝明法即四薜陀論舊云韋陀或毘伽羅論訛謬也一頡力薜陀此云壽明釋命長短事二耶樹薜陀此云祠祀明釋祀祠之事三婆摩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阿達薜陀云術明釋伎術事此經云幻化呪等皆通達則第四明也

經 於天仙中得自在能為種子及大地。」

下四仙中勝能為種等釋勝所以

經 諸天女等集會時如大海潮必來應。」

下五盟信勝

經 於諸龍神藥叉眾或為上首能調伏。」

下六調伏勝

經 於諸女中最梵行出言猶如世間主於王位處如蓮華若在河津喻橋栰。」

下七梵行勝初言無諂妄如世主二不染世法如蓮華三常行濟物如橋筏

經 面貌猶如盛滿月具足多聞作依處辯才勝出若高峯念者皆與為洲渚。」

下八為依勝初端嚴次多聞後辨才具德為依常如洲

經 阿蘇羅等諸天眾咸共稱讚其功德乃至千眼帝釋主以慇重心而觀察。」

下九稱讚勝

經 眾生若有希求事悉能令彼速得成亦令聰辯具聞持持大地中為第一於此十方世界中如大燈明常普照乃至神鬼諸禽獸咸皆遂彼所求心。」

下十遂求勝有三謂初半頌標頌釋半頌結

經 於諸女中若山峯同昔仙人久住世如少女天常離欲實語猶如大世王普見世間差別類乃至欲界諸天宮唯有天女獨稱尊不見有情能勝者。」

下十一德尊勝有二初頌別明勝後頌總結指勝

經 若於戰陣恐怖處或見墮在火坑中河津險難賊盜時悉能令彼除怖畏或被王法所枷縛或為怨讎行殺害若能專注心不移決定解脫諸憂苦。」

下二頌讚內德中第二讚大悲救苦德有二初別陳後半頌結例

經 於善惡人皆擁護慈悲愍念常現前是故我以至誠心稽首歸依大天女。」

下總結歸禮

經 爾時婆羅門復以呪讚讚天女曰:「敬禮敬禮世間尊於諸母中最為勝三種世間咸供養貌容儀人樂觀種種妙德以嚴身目如修廣青蓮葉福智光明名稱滿譬如無價末尼珠我今讚歎最勝者悉能成辦所求心真實功德妙吉譬如蓮華極清淨身色端嚴皆樂見眾相希有不思議能放無垢智光明於諸念中為最勝猶如師子獸中上常以八臂自莊嚴各持弓箭刀矟斧長杵鐵輪并[1]端正樂觀如滿月言詞無滯出和音若有眾生心願求善士隨念令圓滿帝釋諸天咸供養皆共稱讚可歸依德能生不思議一切時中起恭敬莎訶(此上呪頌是呪亦是讚若持呪時必須誦之)

下重以呪讚文相可知

經 若欲祈請辯才天依此呪讚言詞句晨朝清淨至誠誦於所求事悉隨心。」

下喜讚中第三結勸修學

經 爾時佛告婆羅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眾生施與安樂讚彼天女請求加護獲福無邊。」(此品呪法有略有廣或開或合前後不同梵本既多但依一譯後勘者知之)

下第四世尊讚成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五(本尾)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八)(卷第五末)

大辨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

經 第八卷大辨才品

經 爾時憍陳如婆羅門說上讚歎及呪讚法讚辨才天女已

下第四陳如教請加被前請求辨才之法此請求時加被令得大分為四初結前生後南謨下正教請被爾時辨下天女讚勸修行四陳如歡喜頂受初中有二此初結前

經 告諸大眾:「仁等若欲請辨才天女哀愍加護於現世中得無礙辨聰明大智巧妙言辭博綜奇才論議文飾隨意成就無疑滯者。」

下生後有三初告眾仁等下標舉所求應當生啟請標所求法中初總舉四辨及智聰謂能領明謂能悟智謂能決。「巧妙下別舉四辨巧妙詞無礙博綜法義無礙論議文飾樂說無礙

經 應當如是至誠殷重而請召言:」

下生下如文

經 [2]南無佛陀也南謨達摩也南謨僧伽也謨諸菩薩眾獨覺聲聞一切賢聖。」

下正教請有二初請佛加被令得敬禮諸佛妙辨下請辨才天等加被令得初復有三初歸敬三寶次讚佛語等為請所由敬禮敬禮下正請世尊加被令得此初也

經 過去現在十方諸佛悉皆已習真實之語隨順說當機實語無虛誑語已於無量俱胝大劫常說實語有實語者悉皆隨喜。」

下讚佛語等為請所由初讚實語次讚語具後讚利益讚語有三初讚因已於下讚果有實語下讚隨喜明世尊等有喜無量不嫉生得故請加被

經 以不妄語故出廣長舌能覆於面覆贍部洲及四天下能覆一千二千三千世界普覆十方世界圓滿周遍不可思議。」

下讚語具初以不妄語故讚因、「出廣長舌以下讚果此意佛說令求定得不妄故我今請

經 能除一切煩惱炎熱。」

下讚利益以能益所以請加願得佛所得禮三寶故求語具重言敬禮準下諸所有辨皆願求得以佛勝故是根本故先偏請求

經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如是舌相願我某甲皆得成就微妙辨才至心歸命敬禮諸佛妙辨才諸大菩薩妙辨才獨覺聖者妙辨才四向四果妙辨才四聖諦語妙辨才正行正見妙辨才。」

下請辨天等加被令得於中有二初禮所求敬禮無欺下請加令得初禮所求辨中敬禮二字舉能敬世尊下二十二類辨才是所禮求所有勝業下即請彼能成之者資我令得六頌中初一頌半聖者辨才天及神仙辨才聖中初一頌能成之人次半頌明辨所說略舉三類影一切法正行有六一最勝正行二作意三隨法四離二邊五差別六無差別正行依行六度各有六正辨中邊論第三明正見有十一則於苦諦觀為如病如癰如箭如障無常無我為八見觀集為結見觀滅為離繫見觀道為能離繫見加上十一

經 梵眾諸仙妙辨才大天烏摩妙辨才塞建陀天妙辨才摩那斯王妙辨才聰明夜天妙辨才四大天王妙辨才善住天子妙辨才金剛密主妙辨才吠率怒天妙辨才毘摩天女妙辨才數天神妙辨才室唎天女妙辨才[3]則末多妙辨才醯哩言辭妙辨才諸母大母妙辨才哩底母妙辨才諸藥叉神妙辨才十方諸王妙辨才。」

下所餘梵眾即仙以離欲故或梵天與仙各別初解為正大天烏摩者此是欲界大自在天女名烏摩烏摩此云止以女欲嫁其父大天止而不許故云大天止塞建陀者此云蘊西方呼腸及肩等名為蘊謂積物故摩那斯此云慈心吠率怒此云多手那羅延天之別名毘者此云種種摩此云業此則舊云毘首羯摩天也[1]侍數天者室利天此云吉室利末多此云吉祥慧醯哩(此無可翻)訶里底此云青色

經 所有勝業資助我令行無窮妙辨才。」

下請加令得

經 敬禮無欺誑敬禮解脫者敬禮離欲人敬禮捨纏蓋敬禮心清淨敬禮光明者敬禮真實語敬禮無塵習敬禮住勝義敬禮大眾主。」

下二十五頌請加令得大分為七初十二頌歸禮菩薩請加令得次一頌半請聲聞加次二頌半請色界天加次二頌請欲天加次五頌請八部加次一頌請餘人天加次一頌請法界有情加初中分三初七頌請加令得菩薩辨次三頌請加令得如來辨次二頌請加令得佛及聲聞等辨初中復二初二頌半總禮讚一切菩薩請加次四頌半別禮天女請加初總也讚禮十德一離慢無誑德二證真擇滅德異二乘故三不染五塵德四能離纏蓋五無漏恒行德六破愚生智德七說必契境德八離諸習氣德九任運證真德十將導有情德十句經文如次配釋

經 敬禮辨才天令我辭無礙願我所求事皆悉速成就無病常安隱壽命得延長善解諸明呪勤修菩提道廣饒益群生求心願早遂我說真實語我說無誑語天女妙辨才令我得成就願天女來令我語無滯速入身口內聰明足辨。」

下別請天女分文為五一請詞無礙次一頌請無病延年為利有情不貪世命次一頌請解明呪勤習菩提四次一頌明己實求請加令得五次一頌請求天女入身加

經 願令我舌根當得如來辨由彼語威力調伏諸眾生我所出語時隨事皆成就聞者生恭敬所作不唐捐若我求辨才事不成就者天女之實語皆悉成虛妄。」

下請如來辨文分為三初二句請次一頌半明求辨意次一頌反成天語不虛我求必就

經 有作無間罪佛語令調伏及以阿羅漢所有報恩語舍利子目連世尊眾第一斯等真實語願我皆成就。」

下請加令得佛及聲聞等辨初半頌請佛辨一頌半請餘辨佛調無間語羅漢報恩語互相影舉一切諸語斯等或等餘羅漢或等如前二十二辨

經 我今皆召請佛之聲聞眾皆願速來至成就我求心所求真實語皆願無虛誑。」

下此請聲聞加

經 上從色究竟及以淨居天大梵及梵輔一切梵王眾乃至遍三千索訶世界主并及諸眷屬我今皆請召惟願降慈悲哀憐同攝受。」

下請色界天加

經 他化自在天及以樂變化覩史多天眾慈氏當成佛夜摩諸天眾及三十三天四天王眾天一切諸天眾。」

下請欲界天加

經 地水火風神依妙高山住七海山神眾所有諸眷屬滿財及五頂日月諸星辰如是諸天眾令世間安隱斯等諸天神不樂作罪業敬禮鬼子母及最小愛兒龍天藥叉眾乾闥阿蘇羅以緊那羅莫呼洛伽等我以世尊力悉皆申請願降慈悲心與我無礙辨。」

下請八部加初四頌標名後一頌申請

經 一切人天眾能了他心者皆願加神力與我妙辨才乃至盡虛空周遍於法界所有含生類與我妙辨才。」

下請餘人天及法界生

經 爾時辨才天女聞是請已告婆羅門言:「善哉大士若有男子女人能依如是呪及呪讚如前所說受持法式歸敬三寶虔心正念於所求事皆不唐捐兼復受持讀誦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所願求者無不果遂速得成就除不至心。」時婆羅門深心歡喜合掌頂受

下第三天女讚勸修行有二初天女讚歎若有男子下印勸令修時婆羅門下第四陳如歡喜領受

經 爾時佛告辨才天女:「善哉善哉善女天汝能流布是妙經王擁護所有受持經者及能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說如是法施與辨才不可思議得福無量諸發心者速趣菩提。」

下品第三大段如來讚勸初讚天女、「諸發心下勸依修學

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大吉祥天女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解妨言來意者修行流通有五此令修福智中第二與其衣服財物若無福利恐外希求妨其弘經故教依經修學之時自得衣服無外求之患復得修於福智成斯勝行故此品來

釋名者梵云摩訶(此云大)室利(此云吉祥)提婆仳此云天女總名大吉祥天女此品明彼吉祥天女事故以為名

解妨者前品益其辨才品益其飲食皆不別分為品此益衣服何別分耶前後相準不應別分但為廣略有殊故開合異前品略明益辨文少不可別開求辨文合說後品弘經即增地味不說求已方加故亦不別此益衣服初標益衣服文既廣長故開為二俱益弘經何故辨才衣服各待請已方增後品益於地味不待求而即化有萬途理不一準又益辨衣服為難待求方得增地味而為易故不待求神自主故益為易持經之人自應供養所有四何故求已方增資財上行持經自應得於四事欲令成於福行故復令其請求又自專弘經者未以求於四事為求四事者令使行經故待依經學求方與此吉祥女為天趣攝為鬼趣耶真諦三藏云:「此初地菩薩應作樹神王領諸神隨所至處與他勝樂樂即功德之果故名功德天外國呼神亦名天也。」準此所解即示鬼趣作樹神中王今解準經但云天女不說為神如下地神即名神設有處說名樹神王者如四天王亦名四天神王以主神故名為神王非必鬼趣天女亦爾是天趣攝

經 爾時大吉祥天女即從座起前禮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若見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我當專心恭敬供養此等法師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及餘一切所須資具令圓滿無有乏少。」

讚曰與財物中分之為此初一品明弘經者應得四事下之一品明得之方初分為四一見弘經者能供四事世尊下辨能供因并為報德若復下勸應行學佛告下佛讚勸成此即初也復分為三一請益儀白佛言下見修行我當下與其益益中有二初與世間益亦得值下與出世益世益有二初與現益復於下與後益現中初與財

經 若晝若夜於此經王所有句義觀察思量安樂而住令此經典於贍部洲廣行流布為彼有情已於無量百千佛所種善根者常使得聞不速隱沒。」

下與法利法利有二一令行法者得安樂住二令教法為久流行有三初令法久住次辨能信受因後常聞不沒

經 復於無量百千億劫當受人天種種勝樂得豐稔永除饑饉一切有情恒受安樂。」

下與後益有三一得勝身常得豐稔下常豐樂一切有情下能利物

經 [1]亦復值遇諸佛世尊於未來世速證無上大菩提果永絕三塗輪迴苦難。」

下得出世益有三一值佛二得菩提永絕三塗下證涅

經 世尊我念過去有瑠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正等覺十號具足我於彼所種諸善根由彼如來慈悲愍念威神力故令我今日隨所念處隨所視方隨所至國能令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快樂乃至所須衣服飲食生之具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寶悉令充足。」

下辨能供因并為報德有四一陳往遇佛我於下述昔殖因由彼念彼佛恩令我下令我能益故我為報昔佛恩故供養利益弘經之人故下佛讚。「汝能如是憶念昔因報恩供養隨所念他心通所緣隨所視方天眼通所見隨所至神境通所至此中八寶餘多說七七寶說處亦復不佛地論》「隨方所重說七有別。」故不相

若復有人至心讀誦是金光明最勝王經》,亦當日日燒眾名香及諸妙華為我供養彼琉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正等覺復當每日於三時中稱念我名別以香華及諸美食供養於我亦當聽受此妙經王得如是福。」

勸應行學若準真諦前益法師此益聽者意通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五一勸自讀亦當下教讀誦儀復當下復應供我亦常下勸於聽此意已解者勸讀誦未解者勸聽受得如是福結得利益

而說頌曰:「由能如是持經故自身眷屬離諸衰所須衣食無乏時威光壽令難窮盡能命地味常增長諸天降雨隨時節令諸天眾咸歡悅以園林穀果神叢林果樹竝滋榮所有苗稼咸成就欲求珍財皆滿願隨所念者遂其心。」

重頌有八一身眷無衰二衣食不乏三威光長壽四地味增多五雨降隨時六天神歡悅七百穀滋茂八所念皆成

經 佛告大吉祥天女:「善哉善哉汝能如是憶念昔因報恩供養利益安樂無邊眾生流布是經功德無盡。」

下佛讚勸成

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第十七

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三門分別來意釋名者昔少有加多云增先無令得稱長財謂七珍物謂四事若能弘經天女能令財物增長此品廣明故云增長財物品〉。餘如前三解妨者此品亦能與其飲食增其地與後品何別能與者異故又真諦三藏:「此品正與衣服珍財飲食是兼後品正與飲食餘者是兼。」

經 爾時大吉祥天女復白佛言:「世尊北方薜室羅末拏天王城名有財去城不遠有園名曰妙華福光中有勝殿七寶所成世尊我常住彼。」

下明其得法品文分四一明請求之軌於爾時下明其得益既得如是下教其受爾時下世尊讚益就請軌中復分為三一指住處欲令標心有在

經 若復有人欲求五穀日日增多倉庫盈溢者。」

下二舉祈願人

經 應當發起敬信之心淨治一室瞿摩塗地畫我像種種瓔珞周匝莊嚴當洗浴身著淨衣塗以名香入淨室內發心為我每日三時稱彼佛名及此經名號而申禮敬南謨瑠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持諸香華及以種種甘美飲食至心奉獻亦以香華及諸飲食供養我像復持飲食散擲餘方施諸神等實言邀請大吉祥天發所求願:『若如所言是不虛者我所請勿令空爾。』于時吉祥天女知是事已便生愍念令其宅中財穀增長即當誦呪請召於先稱佛名及菩薩名字。」

下三示其方法於中復二初標勸祈修必得願遂即當誦下正教其法此初標也應淨室飾身供養祈求我必滿願即下淨室為壇懺禮供養誦呪敷座非是前後所明各別然準經文標示正教隨便即說不依行次標中分七一勸發信心要由信心方能受行故淨治下標作壇場應當洗浴下令嚴身體入淨室示行法處發心為我下示其修法修法有一標心所為每日下修之分限稱彼下略示歸禮持諸香華下教供養供養有三一供三寶、「亦以香華下供養天女持飲食下令供養眷屬及一切神實言教令祈請于時吉祥下標因修得果下教誦呪歸禮

經 一心敬禮南謨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南謨寶髻佛南謨無垢光明寶幢佛南謨金幢光佛謨百金光藏佛南謨金蓋寶積佛南謨金華光幢佛南謨大燈光佛南謨大寶幢佛南謨東方不動佛南謨南方寶幢佛南謨西方無量壽佛南謨北方天鼓音佛南謨妙幢菩薩南謨金光菩薩南謨金藏菩薩南謨常啼菩薩南謨法上菩薩南謨善安菩薩。」

下第二正教修法依作法有十一種初應先教誦呪令就二作壇場三嚴淨其身四應受八戒五二時之中為自及天女供養三寶及自供養天女六為天女及以自身三時之中禮佛法僧七自懺己愆八普為迴向發所求願九於天女前歸禮請名十正誦神呪十一希天滿願今文不依文分九一禮敬三寶此經及寶華佛亦應禮敬以前標說此略不論準前求辨才亦禮敬三寶及諸天神皆請加被今此不請者以增財易故

經 敬禮如是佛菩薩已次當誦呪請召我大吉祥天女由此呪力所求之事皆得成就。」

下第二教其誦呪者有五初結前生後次當教其請召

經 即說呪曰

南謨室唎莫訶天女 怛姪他 鉢唎脯𠷈拏折囇 三曼䫂 達唎設泥(去聲下皆同) 莫訶毘訶囉揭帝 三曼哆毘曇末泥 莫訶迦里也 鉢喇底瑟侘鉢泥 薩婆頞他婆彈泥 蘇鉢喇底脯囇 痾耶娜達摩多 莫訶毘俱比帝 莫訶迷咄嚕 鄔波僧呬羝 莫訶頡唎使 蘇僧近()里 呬羝三曼多頞他 阿奴波剌泥 莎訶

下三示所誦

經 世尊若人誦持如是神呪請召我時我聞請已即至其所令願得遂世尊是灌頂法句定成就句真實之句無虛誑句是平等行於諸眾生是正善根。」

下四能行願遂。「世尊是灌頂五歎呪功能有六一灌頂法句明是勝人法如受王位國師乘象取四海水吉祥茅草以灌其頂示吉祥相此表得聞此陀羅尼當受佛二定成就句者決滿所求三真實句者契真故四無虛誑者不誑他故五平等行者一切有情皆得行故六正善根者世出世善之根本故

經 若有受持讀誦呪者應七日七夜受八支戒。」

下第三教應受戒此據在家二眾法說家五眾不必須受

經 於晨朝時先嚼齒木淨澡漱已。」

下第四教嚴淨其身亦應洗浴著淨衣服

經 及於晡後香華供養一切諸佛。」

下第五教修供養言及於晡時者明晨朝亦爾言供養法及菩薩并吉祥天

經 自陳其罪。」

下第六教自懺己愆

經 當為己身及諸含識迴向發願令所希求速得成就。」

下第七普為發願

經 淨治一室或在空閑阿蘭若處瞿摩為壇栴檀香而為供養置一勝座旛蓋莊嚴以諸名華布列壇內。」

下第八教立壇場立壇場法有五一依閑寂清淨之處二瞿摩塗地三畫吉祥女形四為敷高座五懸列旛蓋燒香散

經 應當至心誦持前呪希望我至。」

下第九希天滿願請召天女示呪中明此至心言即指前說也

經 我於爾時即便護念觀察是人來入其室座而坐受其供養。」

下第二大段依請得益一吉祥來應

經 從是以後當令彼人於睡夢中得見於我。」

下二令夢得見

經 隨所求事以實告知若聚落空澤及僧住處隨所求者皆令圓滿金銀財寶牛羊穀麥飲食衣服皆得隨心受諸快樂。」

下三正明得果

經 既得如是勝妙果報當以上分供養三寶及施於我廣修法會設諸飲食布列香華。」

下第三大段教其受用有六一應用上好為自及我而修供養此中文倒應云可用上分為自及我廣修法會設諸飲食布列香華供養三

經 既供養已所有供養貨之取直復為供養於。」

已下二應貿供養餘更為供養

經 我當終身常住於此擁護是人令無闕乏所希求悉皆稱意。」

下三成前勸令供養所以

經 亦當時時給濟貧乏不應慳惜獨為己身。」

下四應給貧窮不獨供己

經 常讀是經供養不絕。」

下五既得資緣應正弘經

經 當以此福普施一切迴向菩提願出生死速得解脫。」

下六總以前福布施迴向

經 爾時世尊讚言:「善哉吉祥天女汝能如是流布此經不可思議自他俱益。」

下第四大段世尊讚益

堅牢地神品第十八

堅牢地神品三門分別一來意者前雖益其衣服未得飲食資持此益飲食資身安樂故得弘法故前品後有此品生釋品名者云堅牢是地義即堅牢地之神或復由神能令地堅牢名堅牢地之神亦依主釋能堅牢地是神用故三解妨者天女益於財物標云增長財物品此地神加於飲食何故不言地神益飲食滋味品天女分成兩品故增財物簡之。〈地神品既不分無濫不言飲食

經 爾時堅牢地神即於眾中從座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下品文分二初益飲食資持白佛言下與呪現身加被初中復四初標益弘經若有方處下正明得益爾時世下佛重述成爾時堅牢下地神願護中有二初儀軌後標益此初也

經 世尊金光明最勝王經》,若現在世若未來若在城邑聚落王宮樓觀及阿蘭若山澤空有此經王流布之處世尊我當往詣其所養恭敬擁護流通。」

下標益有二初明弘經時處世尊我當下標益弘經

經 若有方處為說法師敷置高座演說經者。」

下第二正明得益有三初明供養弘經之人既受如是下明得供養更廣弘經既聽受已下明聞經得益初復分五一指弘經人及處

經 我以神力不現本身在於座所頂戴其足。」

下二明神頂敬

經 我得聞法深心歡喜得餐法味增益威光悅無量。」

下三明神蒙法利

經 自身既得如是利益亦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踰繕那至金剛輪際令其地味悉皆增益至四海所有土地亦使肥濃田疇沃壤倍勝常亦復令此贍部洲中江河池沼所有諸樹藥草叢林種種華果根莖枝葉及諸苗稼形相可愛眾所樂觀色香具足皆堪受用若諸有情受用如是勝飲食已長命色力諸根安隱增益光暉無諸痛惱心慧勇健無不堪能又此大地凡有所須百千事業悉皆周備。」

下四益其供養供養有五一益地味益地味故令地所生皆悉美好乃至下益分限亦復下明益百若諸有情下益受用若說法師及敷座人聽法之眾咸得此益故云若諸有情此大地下明益資具

經 世尊以是因緣諸贍部洲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無諸衰惱所有眾生皆受安樂。」

下五結得

經 既受如是身心快樂於此經王深加愛敬在之處皆願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下第二明得供養更廣弘經於中分三初明說聽加敬願持又復於彼下明其地神請說并是故世尊下後勸聽經此初也

經 又復於彼說法大師法座之處悉皆往彼為諸眾生勸請說是最勝經王何以故世尊由說此經我之自身并諸眷屬咸蒙利益光暉氣力勇猛威勢顏容端正倍勝於常世尊我堅牢地神蒙法味已令贍部洲縱廣七千踰繕那地皆悉沃壤乃至如前所有眾生皆受安樂。」

下明地神請說并益復二初請說世尊我堅牢下與益請說有三初願請何以故下釋與益可知

經 是故世尊時彼眾生為報我恩應作是念:『當必定聽受是經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作是念即從住處城邑聚落舍宅空地詣法會所禮法師聽受是經。」

下後勸聽經有三初念報恩應作是念下起決心聽作是念往法會聽

經 既聽受已各還本處心生慶喜共作是言:『等今者得聞甚深無上妙法即是攝受不可思議功德之聚由經力故我等當值無量無邊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承事供養永離三塗極苦之復於來世百千生中常生天上及在人間受諸勝樂。』」

下第三明聞經得益有三初勸慶相賀時彼諸人下傳說利他世尊隨諸下明其得益初中復五一慶聞深法即是下慶獲福廣由經力下慶當遇佛永離下慶免三塗復於下慶當勝報

經 時彼諸人各還本處為諸人眾說是經王一喻一品一昔因緣一如來名一菩薩名一四句頌或復一句為諸眾生說是經典乃至首題名字。」

下次傳說利他

經 世尊隨諸眾生所住之處其地悉皆沃壤肥濃過於餘處凡是土地所生之物悉得增長滋茂廣大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多饒珍財好生惠心常堅固深信三寶。」作是語已

下明其得

經 爾時世尊告堅牢地神曰:「若有眾生聞是光明最勝經王乃至一句命終之後當得往生三十三天及餘天處若有眾生為欲供養是經王故莊嚴宅宇乃至張一傘蓋懸一繒旛由是因緣六天之上如念受生七寶妙宮隨意受用各各自然有七千天女共相娛樂日夜常受不可思議殊勝之樂。」作是語已

下第三佛重述於中有二初述成聞經益若有眾生述成供養益述聞生上得益不言受樂者略故也

經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以是因緣若有四眾昇於法座說是法時我當晝夜擁護是人自隱其身在於座所頂戴其足。」

下第四地神願護於中有三一願護法師

經 世尊如是經典為彼眾生已於百千佛所種善根者於贍部洲流布不滅是諸眾生聽斯經於未來世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天上人中常受勝樂得遇諸佛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歷三塗生死之苦。」

下二願護正法護正法者為利有情。「是諸眾生下三明令生得益有二初得樂果後離苦報樂果有二受世果、「得遇諸佛下得出世果下離苦報

經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呪能利人天安樂一切。」

下大段第二與呪現身加於中分三初啟白若有下說呪後佛此初也

經 若有男子女人及諸四眾欲得親見我真身應當至心持此陀羅尼隨其所願皆悉遂心所謂資財珍寶伏藏及求神通長年妙藥并療眾病降伏怨敵制諸異論當於淨室安置道場洗浴身已著鮮潔衣踞草座上於有舍利尊像之前或有舍利制底之所燒香散華飲食供養於白月八日布灑星合。」

下說呪復三初標告示法次別說教之後結勸令學初中有三初總告隨其所願下述呪功能當治淨下示持呪法法有六一皆治淨室立壇場二洗浴嚴其身三所居座四對尊儀五備供六誦呪時白月八日西方月法黑半左前白半在後與此不同但依白月八日誦呪灑星者即此鬼星也然未知月大小殊若為白八常鬼星合準應但取白八與鬼星合日未必白八日常與鬼星合先誦護身呪次誦見身呪後誦共語呪

經 即可誦此請召之呪:」

怛姪他 只里只里 主嚕主嚕 句嚕句嚕 拘柱拘柱 覩柱覩柱 縛訶()縛訶 伐捨伐捨 莎訶

[A7]此之神呪若有四眾誦一百八遍請召於我我為是人即來赴請。」

下別說教之三呪即為三段此初有三初標次說後誦法言即可不是八日初即誦此誦名神呪乘文便勢說即可誦此不爾護身呪何時說故應先誦護身呪

經 又復世尊若有眾生欲得見我現身共語者亦復如前安置法式誦此神呪:」

怛姪他 頞折泥() 頡力剎泥室尸達哩訶訶呬呬 區嚕 伐囇 莎訶

世尊若人持此呪時應誦一百八遍并誦前呪我必現身隨其所願悉得成就終不虛然。」

下請共語呪文三如前法中云并誦前呪者不是但誦請語呪時即來共語要先誦請現身呪方誦此呪又非先誦請現神呪一百八遍後誦請語時復誦於前一百八遍

經 若欲誦此呪時先誦護身呪曰:」

怛姪他 爾室里 未捨羯㨖𭡠㨖矩㨖 勃地() 勃地囇 [A8]㨖婢㨖矩句㨖 佉婆() 只哩 莎訶

世尊誦此呪時取五色線誦呪二十一遍作二十一結繫在左臂肘後即便護身無有所懼。」

下教護身呪三文如前

經 若有至心誦此呪者所求必遂我不妄語以佛法僧寶而為要契證知是實。」

下後結勸令學

經 爾時世尊告地神曰:「善哉善哉汝能以是實語神呪護此經王及說法者以是因緣令汝獲得無量福報。」

下後佛讚成也

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第十九

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五品益福智中前益四辨及以衣服飲食今此益其智慧由有智力能正說法受用衣食無智慧恐倒說法染著衣食為離此過與其智慧有此品生又解前辨才益辨即智天女地神益衣食者是福今為雙益故此品生神或是三地菩薩得智光故智光炎慧名義周故或是五地了達真俗故或第十地難思知境能通達故。《大集經第二十一明此大士過去尸棄等佛所願作鬼神即舊經等云散支大將也

釋品名者僧慎爾耶此云正了知藥叉此云勇健威攝諸鬼智異群神統領降故稱大將今明此將能益智慧故名此品

解難者前與辨才亦是智慧此云與智前何別雖俱是智而體用別四辨明用明體故四辨後得智此通根本故此依初解品來意[1]依第二解總別有殊亦無前妨

經 爾時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并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於大眾中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讚曰此品分二初以智慧益爾時正了下更以呪力加初段分三初標能擁護世尊何故下明能護所以以是義故下明所護得益初復分二此請護儀

經 白言:「世尊金光明最勝經王若現在世及未來世所在宣揚流布之處若於城邑聚落澤空林或王宮殿或僧住處世尊我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并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俱詣其所各自隱形隨處擁護彼說法師令離衰惱常受安樂。」

下明擁護有二初護法師及聽者下護聽眾等護法師中有三一所弘經及時所在宣攝下弘經處世尊下明擁護

經 及聽法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於此經中乃至受持一四句頌或持一句或此經王首題名及此經中一如來名一菩薩名發心稱念恭敬供養者我當救護攝受令無災橫離苦得樂。」

下明護聽眾等文亦有三初聽受人下所受持法我當下明擁護

經 世尊何故我名正了知?」

下第二明能護所於中有三初徵此之因緣下釋世尊如我下結此徵也

經 此之因緣是佛親證我知諸法我曉一切法隨所有一切法如所有一法諸法種類體性差。」

下釋有二初明佛證知世尊下自述所以此佛證也初明能知二智,「隨所有下明所知法知後得證知曉本智曉達隨所有者隨福所有一切種類即盡所有性如所有者如諸一切所有道理即如所有性前諸法體後諸法道理前俗諦法後真諦法解深》,如所有性從勝義性但說真如如次即前二智所行上別明所知法,「諸法種類下總明所知諸法若俗諦法有多種類體性差別諦雖無體性差別是彼真性隨彼能依說所依義亦有差別又準對法》,盡所有即蘊處界如所有即四諦十六行等故有差別

經 世尊如是諸法我能了知我有難思智光有難思智炬我有難思智行我有難思智聚於難思智境而能通達。」

下自述所以有三初標我能了者本智我能知者後智次釋能智光後智照了大乘教理行果非下所測故曰難思智炬本智破無明闇智行了差別智聚了自體聚後結能了我於智境而本智能通後智能達或智行即行解智用智聚即體性唯識論體依聚義名之為身」,即體也餘如前釋

經 世尊如我於一切法正知正曉正覺能正觀世尊以是因緣我藥叉大將名正了知。」

結成初牒指前四智知曉覺察如次配之依前解世尊以是下結得名所以

經 以是義故我能令彼說法之師言辭辯了具足莊嚴亦令精氣從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難思智光皆得成就得正憶念無有退屈益彼身令無衰減諸根安樂常生歡喜。」

下明所護得益復二初法師益以是因緣下聽者益法師益中初牒所以以我有四種智故能益法師能益法師有八一益辨才亦令下益身力三益威光四益智慧且舉智光智俱明故云皆得五益念力六益不退彼身下增壽無減諸根下益其安樂

經 以是因緣為彼有情已於百千佛所植諸善根修福業者於贍部洲廣宣流布不速隱沒諸有情聞是經已得不可思議大智光明及以無量福智之聚於未來世當受無量俱胝那庾多劫不可思量人天勝樂常與諸佛共相值遇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閻羅之界三塗極苦不復經過。」

下益聽者於中復二初由益法師令法久住亦由聽受者於百千佛所殖諸善根故感說法者及此經法因緣所以義以是得智等所以能流布及由聽受者善根力不速隱沒彼諸下明聞法得益有六一得前四及以下得成福智三得生人天四得值諸佛五證菩提六離惡道如文可解以聽者得此影知法師亦得此益以劣影勝義準定

經 爾時正了知藥叉大將白佛言:「世尊我有陀羅尼今對佛前親自陳說為欲饒益憐愍諸有情故。」即說呪曰

南謨佛陀()耶 南謨達摩()耶 南謨僧伽()耶 南謨跋囉蚶(火含切)耶 南謨因達囉耶 南謨折咄喃 莫喝囉闍喃 怛姪他 呬哩呬哩 弭哩弭哩瞿哩 莫訶瞿哩 健陀里 莫訶健陀里達羅弭雉 莫訶達羅弭雉 單荼曲勸第(去音) 訶訶訶訶訶 呬呬呬呬呬 呼呼呼呼呼 漢魯曇謎瞿曇謎 者者者者 只只只只 主主主主 旃荼欇(之涉切) 鉢攞 尸揭囉(上音) 尸揭囉 嗢底瑟他呬 薄伽梵僧慎爾耶莎訶

若復有人於此明呪能受持者我當給與資生樂具飲食衣服華果珍異或求男女童男童女金銀珍寶諸瓔珞具我皆供給隨所願求令無闕乏此之明呪有大威力若誦呪時我當速至其所令無障礙隨意成就若持此呪時應知其先畫一鋪僧慎爾耶藥叉形像高四五尺執鉾鑹於此像前作四方壇安四滿瓶蜜水或沙糖水塗香末香燒香及諸華鬘又於壇前作地火鑪中安炭火以蘇摩芥子燒於罏中口誦前呪一百八遍一遍一燒乃至我藥叉大將自來現身問呪人曰:『爾何所須?』意所求者即以事我即隨言:『於所求事皆令滿足。』或須金銀及諸伏藏或欲神仙乘空而去或求天眼通或知他心事於一切有情隨意自在令斷煩惱速得解脫皆得成就。」

下第二以呪力加被有六一請說顯意即說下正說呪若復下勸修益若持此下示行法乃至下明得益有三一現身二問答或須下隨與一與七二與伏藏三與神通四與自在五與解準前與辨才此中得智亦應誦呪請現身加令得智慧略故不說云令斷煩惱速得解是令求智意

經 爾時世尊告正了知藥叉大將曰:「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一切眾生說此神呪擁護正法福利無邊。」

下六佛讚成也

王法正論品第二十

王法正論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流通有三初十六品學行流通中有五此即第三品正明持學持學有二初二舉昔後一勸今舉昔有二一為增上生道二為決定勝道此品為又解四天王護國品說人王若能尊人重法正行弘經天等擁護若不如是天等捨故今此品舉昔人王正行弘經勸勉時會有此品起

釋品名者先離後合王有三號曰皇皇者天王也二曰帝帝者主也三曰王王者歸也為眾所歸亦通名君又縱任自在名之為王法謂軌則正即簡邪亦名聖也愛語中起四淨語及八聖語淨語即不妄語聖語即見言見等論謂決擇循環研覈諸法道理王即能行法人法正論者即所行法應云王正法正論順天竺語云法正論論是能論正法是所論王之正法正法之論竝依主釋今此正辨王之正法論不欲別解王及正法論也

解妨者地神請佛說王正法不自說指[A9]事耶欲明三世法皆同故尊勝故不自親說但舉往事若爾何故不舉過去佛說而引力尊幢王耶理國依俗故舉過去梵王所說據實梵王亦佛邊聞為四王說如下善生於寶積所聞金光明》,云佛說往力尊王并子妙幢今誰是耶有釋妙幢即今妙幢又云即釋迦佛詳此二釋無文遮許取捨任情

經 爾時此大地神女名曰堅牢於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

讚曰此之品文大分為三初地神陳請次世尊為說後大眾喜行初復分四此一請儀

經 白佛言:「世尊於諸國中為人王者若無正法不能治國安養眾生及以自身長居勝位。」

二舉所為

經 惟願世尊慈悲哀愍當為我說王法正論治國之要。」

下三陳所請

經 令諸人王得聞法已如說修行正化於世令勝位永保安寧國內居人咸蒙利益。」

下四明所益

經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堅牢地神曰:「汝當諦過去有王名力尊幢其王有子名曰妙幢灌頂位未久之頃爾時父王告妙幢言:『有王法正論名天主教法我於昔時受灌頂位而為國我之父王名智力尊幢為我說是王法正論我依此論於二萬歲善治國土我不曾憶起一念心行於非法汝於今日亦應如是勿以非法而治於國云何名為王法正論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下次世尊為說有三初對眾勅聽過去下述昔緣起爾時力尊下陳昔正法述昔緣起有八一能所教人爾時下明所授之法世主即梵王修四無量方為世主[1]教慈悲起必能拔苦與樂我於下明得法之緣我之父下明得聞法處我依下明我能行學汝於今下誡子隨修云何名下聞勅請教汝今下勅聽許說此意於父邊聞復教其子者明父子恩深教必實益故勸聞者敬重依行

經 「『爾時力尊幢王即為其子以妙伽他說正論:』」

下陳昔正法文分為二此佛標序

經 「『我說王法論利安諸有情為斷世間疑滅除眾過失一切諸天王及以人中王當生歡喜心合掌聽我說。』」

下正陳彼說有七十三行頌初二頌力尊勅聽後七十一頌為陳正論勅聽中初一行述論益次三句教所備後一句勅聽為說前長行中但為其子云何勸聽更有天主人王長行文略頌中廣故正為誡子意謂此論稱理廣益天主人王皆當歡喜故汝今應合掌聽說

經 「『往昔諸天眾集在金剛山四王從座起請問於大梵:「梵主最勝尊天中大自在願哀愍我等為斷諸疑惑。」』」

下七十一頌為陳正論大文分三初二頌論起所因次二頌發問生起六十七頌正陳其論初中有五初二句眾集次一句能請人次一句所問者次二句讚彼論次二句請為說

經 「『「云何處人世而得名為天復以何因緣號名曰天子云何生人間獨得為人主云何在天上復得作天王?」』」

下發問生起總有四問如文可知意各有三一問其號依德立即并問立號所由所由則是問王行何正法得名王等若不爾者四天但問其名云何天主言問我治國法薩遮尼乾子經第二云王言大師彼諸王等何故名王答言大王王者民之父以能依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名之為王。」此即總標次則釋云大王當知王之養民當如赤子移乾去濕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當王者得立以民為國民心不安國將滅矣是故王常當慮民如念赤子不離於心當知國內人民苦樂水旱風雨飢飽老少病患獄訟有罪無罪有功無功如是知者名不離心是知已以力將護所應與者及時給與所應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人利禁肅貪暴人得安樂是名護國名之為王。」今此問答意亦同彼第三問意現在當來由何業行生處人世得名為天等由何業行生在天上得作天王故下答云由先善業力生天得作王西方國法是物各有十名今人王舉三王舉一以影於餘

經 「『「如是護世間?」問彼梵王已爾時梵天主即便為彼說:「護世汝當知為利有情故問我治國法我說應善聽。」』」

下六十七頌正陳其論有三初二頌序昔許說次六十頌半天主正陳是故汝人王下四頌半勸勉依學初中分二初一頌力尊標序次一頌天主許說誡聽

經 「『「由先善業力生天得作王若在於人中統領為人主。」』」

下天主正陳有二初三頌答名及業二問即令修善更作來因三十三天主下五十七頌半通答問得號所由即陳正論即令修其現益初復有二初一頌答後二問後二頌答初二問此初也

經 「『「諸天共加護然後入母胎既至母胎中諸天復守護雖生在人世尊勝故名天由諸天護持亦得名天子。」』」

下答前有二初一頌半答第一問後一半答第二問然由先善業力言流至諸天共加護

經 「『「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及一切諸天亦資自在力除滅諸非法惡業令不生教有情修善使得生天上人及蘇羅眾并健闥婆等羅剎旃荼羅悉皆資半力父母資半力令捨惡修善天共護持示其諸善報若造諸惡業令於現世諸天不護持示其諸惡報。」』」

下通答得號所由陳其正論文復分二初五頌略標後五十二頌半廣釋標中有三初二頌標諸天助王行正法他益有三初一頌天助次一頌王化化中初半滅惡後半生善次一頌半標人神共護自益或亦是益他由人神助力令王化他捨惡修善共護自益言羅剎旃荼羅者荼羅此云嚴幟執守惡者即羅剎中執惡之此意惡此尚護況餘善者諸天共護一頌半標由令行善化人得諸天護初半標後一頌別示善惡所得因果造善可護造惡如何護由昔修善今得為王故造惡時天示惡相護令改修

經 「『「國人造惡業王捨不禁制斯非順正理治擯當如法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內姧詐日增多王見國中人造惡不遮止三十三天眾咸生忿怒心因此損國政諂偽行世間他怨敵侵破壞其國土居家及資具積財皆散種種諂誑生更互相侵奪由正法得王而不行其法國人皆破散如象踏蓮池惡風起無恒暴雨非時下妖星多變怪日月蝕無光五穀眾華果苗實皆不成國土遭饑饉由王捨正法。」』」

下五十二頌半廣釋分二初三十五頌明王違正法故禍臻後十七行半明王依正法故福臻瑜伽六十一及王法正理論》,明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王可愛法各有多門廣如彼辨別配此行相稍難此名王法正論〉,瑜伽王法正理論名目相順何不依彼以釋理不一途。《仁王般若》、《薩遮尼乾子等皆明王行治國之法非彼皆同然配無違且依此經分之為二初三十行廣明違正論如是無邊過下五頌結成違正法廣明分三初八頌明見人造惡不遮失若王捨正法下九頌明王自行非法失國中最大臣下十三頌明見臣造過不除失初中復四初一頌明見惡應遮若見惡下一頌不遮惡廣王見國中下因茲天忿因此損國政下五頌遂有禍生禍生有五一頌怨敵壞國二財散相三禍起所因四災變竝現五國土飢饉五行如次配準可知第三禍因中初半因半喻

經 「『「若王捨正法以惡法化人諸天處本宮見已生憂惱彼諸天王眾共作如是言:『此王作非法惡黨相親附王位不久安諸天皆忿恨。』由彼懷忿故其國當敗亡以非法教人流行於國內諍多姧偽疾疫生眾苦天主不護念餘天咸捨國土當滅亡王身受苦厄父母及妻子兄弟并姊妹俱遭愛別離乃至身亡歿變怪流星墮二日俱時出他方怨賊來國人遭喪亂國所重大臣枉橫而身死所愛象馬等亦復皆散失處有兵戈人多非法死惡鬼來入國疾疫遍流。」』」

下王自行非失分四初二句明王捨正二次兩句天見心憂三次兩頌諸天共議四次六頌災禍遂起於中復九初一頌鬪諍等多次半頌諸天棄捨次一頌半違迫事生國土滅求不得苦王身受苦者即怨憎會苦父母等別離愛別離苦乃至身亡即是死苦次半頌災怪竝生次半頌怨賊來侵次半頌大臣橫死次半頌畜產散失次半頌人非法次半頌疾疫遍國

經 「『「國中最大臣及以諸輔相其心懷諂佞竝悉行非法見行非法者而生於愛敬於行善法人苦楚而治罰。」』」

下十三頌見臣造過不除失一頌大臣造過次一頌倒賞罰次十頌有惡果生若王作非法下一頌結其過失初二也

經 「『「由愛敬惡人治罰善人故星宿及風雨皆不以時行有三種過生正法當隱沒眾生無光色地肥皆下沈由敬惡輕善復有三種過非時降霜雹饑疫苦流行穀稼諸果實滋味皆損減其國土中眾生多國中諸樹林先生甘美由斯皆損減苦澁無滋味先有妙園林可愛遊戲處忽然皆枯悴見者生憂惱稻麥諸果實美味漸消亡食時心不喜何能長諸大眾生光色減勢力盡衰微食啗雖復多不能令飽足其國界中所有眾生類少力無勇勢所作不堪國人多疾患眾苦逼其身鬼魅遍流行隨處生羅剎。」』」

下有惡果生於中分五初一頌三事乖時一星二風三雨二次一頌三種過起一正法隱歿二有情無光三地肥沈減三次二頌復三惡生一非時霜雹二穀稼損減眾生四次三頌外果衰微有三一頌諸果無味一頌林樹皆枯一頌食不資大次三頌內報亦退有四一頌形色飢羸尫微一頌身無勇勢半頌疾患苦迫半頌鬼魅流

經 「『「若王作非法親近於惡人令三種世間因斯受衰損。」』」

下第四結其過失三種世間者三界由王依法增益人天行非法故三界衰或人畜百穀為三世間[1]畜損百穀不廣如上辨

經 「『「如是無邊過出在於國中皆由見惡人棄捨不治擯由諸天加護得作於國王而不以正法守護於國界若人修善行當得生天上若造惡業者死必墮三塗若王見國人縱其造過失十三天眾皆生熱惱心不順諸天教及以父母此是非法人非王非孝子。」』」

下五頌大段第二結成違正法有四一頌結不罰惡一頌結不修善一頌結善惡報二頌結違教非人

經 「『「若於自國中見行非法者如法當治罰不應生捨棄是故諸天眾皆護持此王以滅諸惡法能修善根故王於此世中必招於現報由於善惡業行捨勸眾生為示善惡報故得作人王天共護持一切咸隨喜。」』」

下十七頌半明依正法故福臻分之為二初四頌標行正法後十三頌半依標廣釋標中有二此二頌標罰惡罰惡有二初頌罰惡人後頌得天護次二頌標勸善勸善有二初一頌勸修善後一頌得菩提

經 「『「由自利利他治國以正法見有諂佞者應當如法治假使失王位及以害命緣終不行惡法見惡而捨棄害中極重者無過失國位皆因諂佞人為此當治罰若友諂誑人當失於國位斯損王政如象入華園天主皆瞋恨阿蘇羅亦以彼為人王不以法治國是故應如法治罰於惡人。」』」

下廣釋有二初五頌半釋罰惡八頌半釋行善釋初有五一頌見惡必治一頌是不典捨次一頌明罰所以次一頌重更成前三句法一句喻次一頌半結應治罰行惡有幾幾種治罰薩遮尼乾子經第四云行惡眾生有五一於王無益二者造作無利三者起逆四者邪行五者邪命於王無益有十一種一者返逆二者教他返逆與王毒藥四奪王資生五破所應作六侵奪王妻七違王命八出王密語九覘伺國土者罵王十一毀訾造作無利復有十種一迭共相殺二迭相劫奪三迭相侵妻四虛誑證他五虛妄誑他六壞他親友七惡口罵他八斗稱欺誑九迭相毀訾十迭相焚燒。」返逆眾生謂諸邊地城邑小王聚落主等不順根本大王教命邪行者謂諸無戒即諸惡律儀兒獵師畜養猪羊雞犬鵝鴨諸損害他自恣作惡邪命者種種非法求諸利養非法活命各各不能自活中住治罰有三一者呵責者奪資生三牢獄打縛呵罵驅擯五種眾生隨上中下三種治罰返逆之者行法行王先以善言如法開示若聞王命即捨逆心請諸罪王前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依其國土王領之處不減不奪不驅出何以故為令知王有三種事故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大力未降伏者為令降伏已降伏者令不更作反逆者令不敢起彼有罪人得免其罪還復王位人民安穩彼如法王得福無量善名流若聞命不伏罪當重治除不斷命不壞諸盡奪資生國土人民驅擯他處何以故餘眾生不起逆故是名行法行王治彼起逆眾生之罪邪行眾生唯呵責治罰汝若更作與汝重罪邪命眾生應當隨順如法僧眾當和合喚令現前取其自言隨犯輕重當如法治拒違僧命不從師友善知識語惱亂眾僧不得修道者若彼國王是法王者僧當往語令王教勅王應喚彼破戒比丘善言勸喻令順僧命若其不從當集二眾現前對實得其罪助如法眾治彼比丘不得斷命乃至不得奪其資生得呵責得驅擯大王若二朋黨諍訟應當如法斷諍事若王不知當問國內大德沙門知法知義有大智悲當行正法利益眾生善名斷諍能如法語者問其正法知犯非犯如是知已如法為滅薩遮經五云行法行王行八種心能護眾生一者念諸眾生如念子想二者念於惡行眾生如病子想三者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勝樂眾生生歡喜心五者念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六者能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七者能於資生之中生如藥想八者能於自身生無我想。」既具此八名法行王云何得行禁閉打縛驅擯等耶於諸非法惡行有情愍念令悔方便治罰故不相違故彼經第三云如父母於惡行子為念子故欲令改悔方便苦治除不斷命不壞諸根餘打罵等從心苦不名捨心不名惡心以念子重為令改悔更不復作而彼父母不名非法不失慈心法行王亦復如是為令捨惡從善令其餘惡眾生不作非法非常惡心捨此眾生亦不故心為惱眾生而行惱切以慈悲心行惡口等治罰眾生不名非法不失慈心。」其經亦云為政者棄一惡人以成一家棄一惡家以成一鄉不知政者人物失所使天下怨訟。」法行王既有慈悲以何等心治行惡人薩遮尼第三云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然後當治一依實非不實二依時非不時三依義非無義四依濡語非麁[A10]五依慈心悲嗔心謂依法詰問取自言依實過治王有力時應治其罪無力不治從惡心作當如法非此不治應知其過正說不穩善說苦言如是呵責非不呵責是名濡語非但呵責斷其罪過除却斷命割截支體依慈悲心繫閉打縛呵嘖奪財驅擯他方為令改悔非惡心。」行法行王既無染[1]心治罰惡人何不斷命割截諸根彼經云以無染心無惡心不能得起如是心念斷命截根應觀眾生至於死時自業過生嗔恨心死已命斷生惡道中惡心隨逐長夜不斷是故不應斷命截斷命截根一作已後不可救故繫閉罵等非永棄故是故佛聽。」又彼經問云所有臣佐宰官禁司不慮國計但求利己或復私忿以害公政[2]受貨賕以抂治之增長百姓迭相欺亂以強凌弱以貴凌賤以富欺貧曲抂直富者獲甲貧者受屈諂佞掌政賢隱退或時在朝懼罪自默或行財貨以用安己百姓貧苦不堪充濟厭苦思亂不聞王斯由臣吏不行忠節欺上亂下冐受王祿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數中答言大王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罰何以故以其受王名官重祿捨公念私不存公政禍亂之生莫不由之此是國之最大惡賊王是法王不得斷命是故攝在劫奪數中上品治罰廣有多門具如薩遮尼乾子經

經 「『「以善化眾生不順於非法寧捨於身命不隨非法友於親及非親平等觀一切。」』」

下八頌釋行善有二初一頌半釋行善後六頌半釋得益初中復三初半頌化人不順非法行次半頌修政不隨非法友後半頌賞罰不簡親非親

經 「『「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法王有名稱普聞三界中三十三天眾歡喜作是言:『贍部洲法王彼即是我子以善化眾生正法治於國勸行於正法當令生我宮。』天及諸天子及以蘇羅眾王正法化常得心歡喜天眾皆歡喜共護於人眾星依位行日月無乖度和風常應節甘雨順時行苗實皆成善人無饑饉者一切諸天眾充滿於自宮。」』」

下釋得益有六初一頌得名稱普聞益次一頌得為天子益次一頌當得生天益次一頌半諸天喜護益次二頌護國於中復四半頌星辰依度益半頌風調雨順益半頌人民豐樂益半頌能護諸天益令天眾常充滿故王能行善得諸天護何能護諸天益王行正法即廣流佛教泰人安常令修善故多生天又弘佛法天聞得益薩遮經行法行王無量天護云何護天由法行王能與諸天正法淨食所謂為說如來正教甘露法門禪定解脫十善道等令其得離諸惡道苦以是為護。」故法行王即身能集無量功德資益現在未來復能集諸善果此下亦云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應尊重法寶由斯眾安樂。」〈四王護國品亦廣明之

經 「『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應尊重法寶由斯眾安樂常當親正法功德自莊嚴眷屬常歡喜能遠離諸惡以法化眾生恒令得安隱令彼一切人修行於十善率土常豐樂國土得安寧以法化人善調於惡行當得好名稱安樂諸眾。』」

讚曰明正法中有三已上第二廣陳正下第三勸勉依學分三初一頌勸弘法利次半頌勸親法自利後三頌明其利益初半頌眷屬離非次半頌眾生身樂次一頌國豐人泰次一頌得好名聞

經 爾時大地一切人王及諸大眾聞佛說此古昔人王治國要法得未曾有皆大歡喜信受奉

下品第三大段大眾喜行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五末()

[跳-兆+東] 𭇣 𭒅 𭡠
冠註曰厄疏牒作變
冠註曰琉恐玩字或產字誤,侓恐豐字誤
冠註曰又恐叉字
貝【CB】,目【大】,冠註曰目齒經本校譌云疑當作貝(cf. T39n1788_p0294b13)
冠註曰所言疏牒作所說
冠註曰怖恐悕字
冠註曰四辨才之才恐當作辯
冠註曰叱脂此云等檢他本亦爾
羅【大】,羂【考偽-甲】
冠註曰南無疏牒作南謨
冠註曰則字準疏應作利
冠註曰侍數天者下恐字脫
冠註曰亦復疏牒作亦得
難【大】,雖【考偽-原】
明【大】,由【考偽-原】
疫【大】,衰【校異-原】
慈【大】,惡【考偽-原】
云【大】,私【考偽-原】
娑【CB】,婆【大】(cf. 《佛光大辭典》:梵語 rāksasa。惡鬼之名。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 歡【CB】【卍續-CB】,歎【大】(cf. X20n0363_p0711a18) 苦【CB】【卍續-CB】,若【大】(cf. X20n0363_p0719c23) 無【CB】,呪【大】(cf. T39n1788_p0299a29) 其【CB】,具【大】(cf. T39n1788_p0303a10) CBETA 按:「教」疑為「敬」之訛。 尊【CB】,導【大】(cf. T16n0665_p0441a05) 婢【CB】,底【大】(cf. T16n0665_p0441a15) 往【CB】【卍續-CB】,住【大】(cf. X20n0363_p0741b17) 獷【CB】,穬【大】(cf. T09n0272_p0333b1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