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疾病
#行號
10227c09明時,為令信樂典語眾生於菩薩身深生敬信,為欲悟入詁訓言音。求醫明時,為息眾生種種疾病,為欲饒益一切大眾。求工巧明時,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發眾生甚希醫明時,為息眾生種種疾病,為欲饒益一切大眾。
20233b10云有四種益。經 「何者為四?」贊曰:徵也。經 「一者國王軍眾強盛,無諸怨敵,離於疾病,壽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贊曰:釋也。隨所標四即為四段,此初也。國王大臣強盛,無諸怨敵,離於疾病,壽命延長,吉祥安樂
30233b14大臣利益有四,準〈懺悔品〉文,於其國土獲四種善利:一者王無病患離諸災厄,即此離於疾病。二者壽命長遠無有障礙,即此壽命延長。三無諸怨敵兵眾勇健,即此軍眾強盛無諸怨敵。患離諸災厄,即此離於疾病。二者壽命長遠無有障
40239c24令病苦得消除,諸根色力皆充滿。」贊曰:次下五頌半別明離苦。有五:此即第一一頌拔諸疾病苦。經 「若犯王法當刑戮,眾苦逼迫生憂惱,彼受如斯極苦時,無有歸依能救護。」贊曰五:此即第一一頌拔諸疾病苦。經 「若犯王法當
卷/篇章<12[3]45  ...6>
搜尋「疾病」 1 / 4 次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三身品末)

經 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

贊曰第五同異分別門分文為三三佛別故化身化二乘及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故諸論等云轉五識得成事智多以八相現諸事業故名同事應身為化地上菩薩令受法樂意樂同故故云同意又同有化菩薩之意法身如如所依之體諸佛無異故云同故無性攝論第九云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樂作業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法身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化身如受用說即法身由三無別受用變化但意樂作業。」此門意令知心化同異逆配此彼文雖通今此經中各據增勝別配三身理亦無失以其五識於因位時事業各別七意識恒執有我令自他差今在果位證平等理故五識所起化身同事第七所起他受用同意

經 善男子是初佛身隨眾生意有多種故現種種相是故說多。」

贊曰第六一多分別門亦分三前門談體此門說用以諸異生異趣異見云意有多隨意有多故現化身有種種或說八相或隨諸類而以現形設若二乘已得聖者亦是一分異生所知障在故云隨所化眾生意

經 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相是故說一。」

贊曰應身所化地上菩薩得弟子名證平等故名一意現一相者但現佛相無六趣別所現佛身非無大小勝劣差別十地位別有勝劣故

經 第三佛身過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是故說名不一不二。」

贊曰以真如妙體超過一切種相謂非去來非青黃赤白等一切種相執相境界故者非彼執心所緣之境故。《唯識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是故說名不一不二。」一二相形真中絕待故故非一二故此意令知現身同異

經 善男子是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是法身者是真實有無依處故。」

贊曰第七有依非依門文亦分此意令知本末差別謂變化身從應身起應依如起復他受用從他起化。《華嚴經說是摩菟摩化謂從他起化法身本有不依他起故是真實若自受用亦名法身非從他變無依處又遍法界亦無別方所依之處或可此門約性相別自受用身亦應身攝如為依始從彼起緣生非實大莊嚴論第三云平等謂自性身一切諸佛等無別故受用身謂食身此身與平等食由依起故應知受用身復是化身因。」又云食身以自利為相化身以利他為相故通二說。」論云言食身者於大眾中作法食故。」

經 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說於常以有義故說於無常。」

贊曰第八常無常門文分為二初總標次別解此總標也以有義故而說於常通於三身說無常者不遍法身下云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說為常。」或可如如智合名法身四智無常故總標云或說無常約如如但云是常非是行法或約非煩惱為之行法云非行法

經 化身者恒轉法輪處處隨緣方便相續不斷絕故是故說常。」

贊曰下別釋也三身為三初明化中初辨常後無常此辨常也化身八相但舉一相謂轉法輪或此望生令得利益為轉法輪所現諸相皆名轉法輪咸令所化有情益故隨生住處及隨應化處各各有多名為處處隨緣所化緣方便隨能化方便十二種方便等相續不斷是故說常即相續常如常受樂常施食等

經 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顯現故說為無常。」

贊曰明無常也非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用不顯現者所成功德非頓現起隨利生緣方始起故如薩婆多云世尊有受用法逮初成佛時一時起得用不頓起。」此亦如是或約現涅槃云用不顯現是應身用故

經 應身者從無始來相續不斷。」

贊曰下明應身初明常後明無常此初常也初牒身名次顯應體應身依法起法是應本性故從本性稱無始攝大乘所依常故應化亦常。」故今所依無始應身亦無始若爾化身亦應無始應說不說互相影顯故若自受用那相續若他受用此處滅餘處復續

經 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

贊曰法身用力無畏等不共之法應身能攝為依持故

經 眾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說常。」

贊曰常也眾生界無盡故現命無盡由此說常約緣常有隨緣應說常無性攝論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經說如來身常?」此問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於等流身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不永絕故無性釋謂此二身雖是無常然依法身常法身常故亦說為常言身常者或體是常或依常身故名身常是異門常非自性常。」乃至云如世間言常受樂雖非受樂常無間斷而得說言此常受樂佛受用身當知亦爾。」大莊嚴論第三云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由無間常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由相續常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此中食身攝自他受用說為自利即自為他說法名為食身即他受用攝論等同

經 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顯現故說為無常。」

贊曰辨無常也不顯現言具如前解

經 法身者非是行法無有異相。」

贊曰辨法身常初辨常後釋難初中初標無異相次正釋常初也唯就如如名為法身云非行法無生滅異相又釋如下云法身者二無所顯。」無者非有非無四種二相又非行法者非煩惱有為有漏行法能證無分別智亦法身故

經 是根本故猶如虛空是故說常。」

贊曰辨常住如如是諸法之真性云是根本無形相故如虛空所以名常是故說常總結

經 善男子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勝境界。」

贊曰釋伏難分文為三初釋難展轉解後總結成此初也外伏難有二何故不以餘智餘法名為法身以無分別智及法如如合名法身意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過此離法如如亦更無勝境過此是故合二名為法身又云若爾能所緣者別如何合名法身次展轉釋

經 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種如如如如不一不異。」

贊曰展轉釋也智如二種不一不異何以故如是智境智是有為故不一然智託境生如是智性故不異如若異智不是彼性如破勝論地性應非他性以異地故如水火等故此亦然成唯識第八云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

經 是故法身慧清淨故滅清淨故是二清淨。」

贊曰結成初成後結成云由有能證淨故慧清淨由有所證淨故得滅清淨是故法身是二清淨此中先取二清淨却取是故法身是二清淨合名法身

經 是故法身具足清淨。」

贊曰結也言具足是圓滿義以智境勝更無淨勝過此是故法身具足清淨

經 復次善男子分別三身有四種異:」

贊曰第九四句分別門有二一標總數二別解釋此初也

經 有化身非應身有應身非化身有化身亦應有非化身亦非應身。」

贊曰開四句

經 何者化身非應身?」

贊曰別解釋四句為四段初句有三一徵二釋三結此徵也

經 謂諸如來般涅槃後以願自在故隨緣利益。」

贊曰解四句解初句也謂諸如來通一切般涅槃後謂八相中現涅槃相後以願自宿大悲願自在之力隨機感緣或留影像或餘類身不作佛形現形不定而為利益化非應據實證得涅槃之後所起成道八相化身亦是此句然為簡他受用平等智起唯色相佛住有餘依亦應化身故說現種種相入滅已後所留影等及遺形骨為化非應舊經云以願自在故遺身」。不爾中二句應說言般涅槃後但是證得無上果後之所起故

經 是名化身。」

贊曰

經 何者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

贊曰此下略解第二句也此是地前所見之身謂作佛形逗於地前四善根位菩薩所見名應作餘形故非化梵網經》「周匝千華臺一國一釋迦一臺有千葉千百億釋迦。」即是千箇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界有一大化身由此經言三千大千一佛化境」,若二乘等所見一但化一四天下非大千故據地上見他受用身亦名應身非化今略不論

經 何者化身亦應身謂住有餘涅槃之身。」

釋第三句謂為二乘所現之身作人天類故是化現成正覺故名應於王宮身現成佛故名住有餘涅槃之身初地至七地受分段身菩薩所見他受用身亦此句攝義亦無違準此即攝佛欲盡除八地已上所見他受用彼不名化故

經 何者非化身非應身謂是法身。」

贊曰第四句初直解後釋難此初也即自受用及自性法身合名法身然佛三身諸說不定佛地論成唯識說佛四身區分無雜餘即通說攝大乘論自受自性合名自性法身他受用身名為應身說有人天菩薩聲聞間雜見故若自受用等覺菩薩尚不能知況有餘眾生設他受用為地上現亦無聲聞等有之者佛地論》。有其三釋第三釋正謂二乘人迴心向大以彼名說。《楞伽亦爾攝大四善根位所見佛身亦他受用攝何以得知自受用身亦自性法身攝彼論第九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淨四無量勝處彼論第十又云諸佛法界即是法應知恒時能作五業又彼論若受用身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眾會間雜可見故。」明非自受若爾彼論復云受用非自性身以色身可見故。」豈自受用無色身耶他受用身但唯有色名為有色不爾應云以五蘊故非自性身何但言色唯彼三身義同此經又解彼論自他受用合名受用自性法身唯真如理云諸佛法界即是法身說具功德者彼自釋云謂佛法身成實勝義真如所顯。」即意說法身自性功德相應說身差別相應無失準此意勝鬘所說出纏名法身與恒沙性功德相應非相功德六因明受用非自性身且約他受用非謂自受非受用攝準此即與大莊嚴論》、《法華經論》、《般若經論說三身與此經別故各相從法華經論說化身即此亦應亦化同應身亦可自他受用俱名應身說壽量無邊是應身故法身唯如經云非實非虛然上諸文竝約多分於中或有於他受用身處說自受用自受用處說他受用或法身處說應化身或於應化身處說法身由是性相同處而說文有相雜準此應知

經 善男子是法身者二無所有所顯現故。」

假釋難也難意既云非應非化是法身者如何前云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又云是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法身既非應化二身此如何如世間人身身各別事業意體各各不等又如前說日月水鏡因光現影亦不得成今為釋之文分為四初標次徵三釋後成即標也標意法身即是遠離無二復由如智如如而證方能顯得故能為依起諸事業言別者相用別論門言如日月因光水鏡現影等者相性合論門若說自性法顯應者攝相歸性門故無性攝論諸佛法界即法應知恒時能作五業一救濟災橫業令見佛者盲者得眼聾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論自問云如說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說盲得眼等能見法身為法身業見法身者昔大願引發勢力成滿法身次第發起變化身由此能令盲得眼等由昔資糧引發勢力證得法身任運起用如機關輪以末歸本見法身實唯見化。」故下結成云是故當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有中間為滅道本故於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事業。」言二無所有者真諦三藏云:「如下五種二無所有所顯現故者出過五種二境之外曰顯現五種二是無所有也。」標中通二一境二無所二智二無所有由如境勝超此五二無無分別智順證此五二無境故法身顯現不明其餘方便行大悲願等然此二無即生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顯之

經 何者名為二無所有?」

贊曰徵也

經 於此法身相及相處二皆是無。」

贊曰分二初境無二後明智無二此境無二初總後別此總也相即人我相處即法我彼人我依法我起故名相處成唯識論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人我體無但妄想如目有[1]見毛輪相。」故諸經論名相無由法如如遠離二無云二皆無成唯識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經 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數非非數非明非暗。」

贊曰別顯二無非有非無者離有無四句一有二無三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但舉第四顯離前三非一非異者復離此一異四二異三亦一亦異四非一非異亦舉第四顯離前三非數非非數者超分別情數名非是無分別境云非非數又超過數量故非是法攝故非非數云非明非闇者即諸經不垢不淨始離染時非今始淨云非明設在染時非染云非闇由此勝妙心言[2]大乘無三種二無有無二相非有相者一切法遍計所執皆無有故亦非無相以空所顯自性有故有為無為無二相者以業煩惱非所為故非有為相於能示現似有為法得自在故非無為相異性一性無二相者佛身體是其一故非異相無量依止各差別證得故非一相俱一無故名無二相

經 如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處不見非有非無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數非非數不見非明非。」

贊曰明如如智即無分別智如境而證故不見此總別五無圓修道滿

經 是故當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有中間。」

贊曰下結成也此成境智二種平故合為法身境智二種非一非異不可分無有中間彼此差別故合名法身

經 為滅道本故於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事業。」

贊曰此結成法身為應化依能起種種利益事業境清淨故為滅諦本智清淨故為道諦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為滅道本應化依此起種種事業攝大乘略明五故云種種言五業者一救濟災患為業令盲者得眼等故二救濟惡趣為業拔不善處置善處故三救濟非方便為業令諸外道捨非方便求解脫行置於如來聖教中故救濟薩迦耶為業授彼能超三界道故無性釋云謂於其中偽身見轉即是三界有漏諸於彼說授出離法故。」五救濟二乘為業拔欲趣餘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處令修大乘行故令得二乘豈非業耶此即是前第三四業

經 善男子是身因緣境界處所果依於本難思議故。」

贊曰第三大段答因即顯依因得果答修行問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說修行次此意令修因者須知次第因次第者由依果次第故。《辨中邊論第三云器說為異熟是彼增上愛樂增長淨如次即五果。」論釋云器謂隨順善法異熟謂得勝身以為道器謂由彼器增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此意由依勝身與昔善力合今善法成增上品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今世於善法深生愛樂長謂現世數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淨謂斷障得永離繫此五如次即是五果異熟(即前器)二增上果即善法成上品由善異熟增上力故善法成上品是增上果三等流果即由先世數修善力令今世於善法深生愛是前等流果四士用果由現數修能令善根速得圓滿是士用果此依法士用說五離繫果由前斷障得永離繫是離繫果今者此段意明此義彼論次文辨果差別有其十種一後後果謂因種姓得發心果如是等果展轉應知此意說前前為因後後為果以後後位因前得故故後後位即是前果此總說也二最初果謂最初證出世間法即初地三數習果謂從此後諸有學位(即十地位)四究竟果謂無學法(即佛地)五隨順果謂因漸次應知即是後後果攝六障滅果謂能斷道即最初果能滅障故說為障滅(此意舉初以顯後智亦爾)七離繫果即數習及究竟果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繫故八殊勝果謂神通等殊勝功德九有上謂菩薩地超出餘乘未成佛故十無上果謂如來地此上更無餘勝法故此中後六是前四果差別義說大文分三初總標二別釋三勸修此初標也有五義一身者即器異熟二因緣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緣增上果由善身器為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即舉等流果所緣之境即彼諸善菩提涅槃竝是其境緣此勝法起愛樂故四處所者即士用果由數修善菩提速圓是所求處乘意樂大菩提故五果依於本是離繫果依本者此離繫果不離法如如難思議故者總歎難思非二乘等境

經 若了此義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

贊曰下釋也初釋器異熟果依於此下釋因緣即增上果不退地心已下明士用果善男子如是法身已下明離繫果其境界者總此諸法差別十者是此五果差別之義此即初也若了此義者初總勸信也是身即是大乘為增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是如來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諸善漸漸增長為如來性又未現起諸無漏種及真如體為如來性事性理性俱名佛性是如來藏異熟果識。《楞伽經中說阿梨耶識者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漏第八虛妄故名空識中無漏諸種子體不空如來藏離虛妄故。」言具足者即具足有有漏無漏二種子故

經 依於此身得發初心修行地心而得顯現。」

贊曰下釋因緣即增上果由異熟果身增上力故便得發初心修行地心

經 不退地心亦皆得現一生補處心金剛之心。」

贊曰明士用果士用果中有差別果中八一後後果二最初果三數習果四究竟五障滅果六有上果七無上果八殊勝此不退地是最初果得於初地證不退故總為數習果及有上果後後果通佛地

經 如來之心而悉顯現無量無邊如來妙法皆悉顯現。」

贊曰四究竟果及第七無上果中初總後別此總也

經 依此法身不可思議摩訶三昧而得顯現此法身得現一切大智。」

贊曰明別究竟果及無上果於中復三一得定智二現應化顯四德此得定智也亦是得障滅果得定智

經 是故二身依於三昧依於智慧而得顯現。」

贊曰現應化

經 如此法身依於自體說常說我依大三昧故說於樂依於大智故說清淨。」

贊曰三顯四初別明後總結此別明也自體如如故說為常常故說我由三昧故得大樂簡因及二名大三昧由智斷障故得淨德:《寶性論攝大乘等說信為淨德因此何說智除不信之渾濁故及別因故信為淨德因約斷染及通故智為淨德因又常我約體淨者以因及體互相影說

經 是故如來常住自在安樂清淨。」

贊曰結自在則我德

經 依大三昧一切禪定首楞嚴等一切念處大法念等大慈大悲。」

贊曰下明殊勝果分文為三初法次喻後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殊勝功德後明智品殊勝功德依定發慧故先明定品定品分三初標次列後結或初辨所次辨能依後結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唯雖多有八一禪二定三念處四大慈悲五陀羅尼六六神通七八自在八一切法平等攝受此初四也禪即四靜慮定謂四無色薩遮尼經》「云何如來禪定有次第定及首楞嚴等或即大乘光定集福德王定賢守定健行定。」傳言首楞嚴者即健行定音蘇楞伽摩此云健行舉其上首定實無邊所以言等總別略標禪定是總首楞嚴是別一切念處謂三念處四念處及六念等言大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師故先說法念或此即壞緣法念住,《薩遮尼第七云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作二種想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至坐道場未曾中失。」此據果說乃至云不以肉眼天眼眼觀何以故三眼無相貌故以法眼觀。」此通因說舉一等餘大慈大悲者即四無量以與樂拔苦勝故舉明。《薩遮尼經第六有三十二種大悲觀,《思益經第二有三十六種大悲廣如彼說

經 一切陀羅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攝受。」

贊曰第五總持德一切神通者通德薩遮尼第七云天眼通者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乃至亦見菩薩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無餘等。」乃至餘五悉廣如彼一切自在者即十自在等已如上薩遮尼第七云得四如意成四自在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法自在四神力自。」命如前釋身自在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亦現威儀為眾生故若欲與諸一切眾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即知出世世法得無礙辯隨眾生意說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神力自在者廣現神通等是一切法平等攝受者得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攝受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種相普於有情其心平等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於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五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以利心俱於諸有情住平等心。《大莊嚴第七五平等,《法華論攝大乘各三平等或可一切法平等者但諸定品一切功德法平等攝或此攝受屬下結文云攝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現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攝受。」

經 如是佛法悉皆出現。」

贊曰結也

經 依此大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

下明智品殊勝功德文三如定此即總標及別明也大智即一切智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種智或大智即真如智性故十力等三廣如餘辨

經 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悉皆顯現。」

贊曰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者無上依經佛告阿難:『有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來殊勝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此二廣如餘經論辨今但略明三十二相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說世尊足下具有安平相世尊足下有千輻輪文相手足柔軟相手定指間有鞔網相手足諸指圓滿纖長足跟廣長與趺相稱足趺充滿與跟相稱(伽無此相)世尊雙𨄔如瑿泥耶仙鹿𨄔雙臂修直平立摩膝陰相峯密毛孔各一毛生十二髮毛端皆上靡十三身皮細滑十四身皮金色十五七處充滿肩項圓滿十七髆腋充實十八世尊容儀洪滿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廣端嚴二十尊體相縱廣量等二十一世尊頷臆并身上半如獅子王二十二常光一尋二十三齒相四十齊白深密二十四四牙鮮白二十五得五味二十六舌相薄長覆面輪際二十七梵音和雅隨眾樂聞二十八目睫紺青齊整不亂二十九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皎潔十面如滿月眉如帝弓三十一眉間毫相光逾於珂雪三十二烏瑟膩沙猶如天蓋。」瑜伽開合有異。《瑜伽開第十八洪滿端直為身不僂曲復開二十三為齒無隙齒鮮白開二十一頷臆為二合第七足趺與跟相稱合四牙入齒合十九修廣端嚴入縱廣量等無面如滿月此隨世俗說相不同故說有別依前列相頌曰等現柔網纖跟趺𨄔臂密生靡潤滑皮金七眉滿體儀修廣高師子光具齒牙味舌音睫晴輪毫相蓋四十九云所化有情於其種種惡業現行深生喜樂是種種現行惡業是所對治感相隨好種種善業是能對治。」又云如是一切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用淨戒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況能感大丈夫相?」《大般若又云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為甚奇希有之法。」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四殷重五無餘之所感得寶女經第四修因并相少有差別。《無上依經第二明所修因瑜伽四十九同說相少別由翻者耳又說修行四正業得三十二相一者決定無雜,《瑜伽論決定修作二者諦觀微密伽名委悉修作者常修無間伽名恒常修作四者不顛倒心伽名無罪修作第一業得足下平相第二業得九一足下輪文二足踝滿三手足十指網四皮細軟五七處滿六兩肩平兩腋滿臂𦟛圓八舌廣長九師子臆第三業得五指纖長二脚跟長三身端不曲四橫竪等量五顏貌圓淨第四業得餘相瑜伽。《十住毘婆沙第六亦明三十二相等因,《薩遮尼乾子經第六亦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廣如彼相好總用眼舌身男四根依處及舌根為若諸菩薩種姓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淨勝意樂地乃名為得若在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若在如來當知相好善淨無上何故但立此三十二為大丈夫相四十九云如是諸相是有色故劣中勝品諸有情類易了知故雖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為大丈夫相立此為大丈夫相。」《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云云何如來八十隨好善現指爪狹長足指圓纖𦟛柔軟手足各等相間充密手足圓滿如意軟淨筋脈盤結深隱不現兩踝俱隱行步直進如龍象王行步威容如師子王行步安平猶如牛王步進止猶如鵝王十一迴領右旋如龍象王十二支節漸次圓𦟛好妙十三骨節交結猶若龍盤十四膝輪妙善堅固圓滿十五隱處姣好圓滿清淨十六身皮潤滑塵垢不著身容敦肅常不怯弱十八身支堅固稠密相著十九身支安定敦重不掉二十身相猶如仙王嚴淨二十一身光周匝恒自照耀十二腹形方正無欠柔軟二十三臍深右旋圓淨光澤二十四臍厚不窊不凸妙好二十皮膚遠離疥癬點贅二十六手掌充滿足下安平二十七手文深長直潤不斷二十八脣色光潤如頻婆果二十九面門不長不短大小如量三十舌相軟薄廣長赤色三十一發聲威振明朗清徹三十二音韻美妙如深谷響三十三鼻高修直其孔不現三十四尊諸齒方整鮮白三十五諸牙圓白光潔峯三十六世尊眼淨青白分明三十七眼相修廣如青蓮華三十八眼睫齊整稠密不白三十九眉長不白緻而細軟四十雙眉綺靡修次紺色四十一雙眉高顯潤如初月四十耳厚廣大輪埵成就四十三兩耳綺麗齊平離過四十四容儀見者無生染愛四十五額廣圓滿形相殊妙四十六身分上半如師子王四十七首髮脩長紺青稠密四十八髮香潔潤澤旋轉四十九首髮齊整不亂不五十首髮堅固不斷不落五十一首髮光滑塵垢不著五十二身分堅固逾那邏延十三世尊身體長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諸竅清淨圓好五十五身支勢力殊勝無等五十世尊身相樂覩無厭五十七面圓脩廣如秋滿月五十八顏貌舒泰含笑先言五十九面貌光澤遠離頻蹙六十身支清淨無垢無六十一諸毛孔中常出妙香六十二面門常出勝妙之香六十三首相圓妙猶如天蓋六十四身色紺青如孔雀項六十五法音隨眾應理無差六十六世尊頂相無能見者六十手足指約分明嚴好六十八行足去地四指文現六十九自持非他身無傾動七十德遠振見喜怖安七十一聲不高下出和悅七十二隨類言音隨意樂說七十三一音演說隨類得解七十四說咸依次必有因緣七十五平觀有情讚毀等現七十六所為先觀威儀善淨七十七世尊相好無能觀盡十八世尊頂骨堅實圓滿七十九顏容常少好巡舊處八十手足胸臆喜旋德相。」《瑜伽十九云謂兩手足具二十指及以節爪皆悉殊好即為二十兩手兩足表裏八處竝皆殊即為八種兩踝膝股六處殊好即為六種兩臂肘腕即為六種腰縫各一兩核為二藏為一兩臀為二臗臚臍三即為三好兩脇腋乳為六隨好腹胸項脊各一隨好除𩒐已下六十隨好上下齒鬘為二隨好𪙫腭為一兩脣為二頤善圓滿為一隨好兩頰為二目為二兩眉為二鼻二孔為二額妙為一鬢兩耳為四隨好頭髮為一頭有二十合前八十。」略為頌曰手足二十八踝膝股臂肘腕成十二腰縫核陰臀臗臚臍有十脇腋乳為六腹胸項脊四𩒐已下六十鬘腭脣頤六頰目眉鼻八額鬢角耳五頭髮殊妙一。《無上依經又有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八者即如大乘所說佛十八不共法無有誤失無卒暴音無妄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相無不擇捨七者欲無退進無退念無退定無退十一智慧無退十二勝解無退十三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四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世無著無礙十七知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無礙如本師無垢稱經疏并如俱舍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處復為十八又有經云獨得法者如彼經說如來獨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一也如來獨得無有邊際變化神通二也如來獨得無量無盡神通處三也如來獨得心自在法四也自在無邊知化他心通五也自在無礙天耳神通知無色界眾生種子七也通達聖眾般涅槃後八也智慧明了無有不定答九也大波羅蜜善能答問十也分別說法無有過失一也開化眾生無有空過十二也如來獨得第一導首十三也如來獨得不可害滅十四如來獨得金剛三昧十五也一切諸法非色非心心不相應如來了知十六也無礙解十七也三不染法十八也斷滅習氣九也一切種智二十也如來獨得金剛聚身二十一也未曾作意一切事成二十二也切諸相與處相應明淨具足二十三也所授記別無有不定二十四也於勝負心佛不聽許不得見佛二十五也轉一切種勝妙法輪二十六也荷負眾生能捨重擔二十七也般涅槃後更起心二十八也如來獨得修因圓滿無餘二十九也如來獨得至果圓滿無三十也如來獨得利益他事圓滿無餘十一也如來獨得辨才無盡三十二也如來獨得說一切法悉能如理三十三也。」解云中雖有三十三數,《般若唯取果有三十二修因滿非果德故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悉皆顯現者第三結也諸功德勝過一切名希有超諸情計名不思然準瑜伽三十六無上菩提有五希奇於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二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於多煩惱難伏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此等希有不可思議皆依大智而得顯現

經 譬如依如意寶珠無量無邊種種珍寶悉皆得現。」

贊曰舉喻觀佛三昧海經》,如意寶珠是金翅鳥王心輪王出世以為珠寶若無輪王入海海龍王為鎮海珠。《大智度論佛舍利劫末之時變成如意寶珠利益眾生依珠能出一切所須。」此大智定亦復如是

經 如是依大三昧寶依大智慧寶能出種種無量無邊諸佛妙法。」

贊曰法合可知

經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

贊曰下明離繫果初標次釋後成此標也法身三昧智由定智為能證法身所證故得解脫即三事涅槃或體或義而下言雖有三數而無三」,或據義說或法身定慧及與解脫非定一故無三體非謂唯法身

經 過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名中道。」

贊曰下釋過一切相自體勝故離十相謂六塵男女生滅不著於相離諸執故不可分別非心言故非常非斷離二邊故中有四一離諸相二不執著三非心言境四離二邊由斯四義故名中道境契於正智正智名中道中道之境亦名中道

經 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雖有三數而無三體增不減。」

贊曰重釋成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釋前無分別雖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數差別而非分別心緣非語境故云體無分別雖有三數而無三體釋過一切相雖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數而無條然別體不增不減釋非常非斷不增故非常不減故非斷

經 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能執。」

贊曰前不著相三昧智慧無能執法身無所執如夢幻者喻非夢不分別意取夢所見境

經 法體如如是解脫處過死生境越生死暗。」

贊曰成前中道法體如如法身是解脫生死之處即是解脫過死生境出有漏果離苦諦越生死闇離苦諦因斷集諦故是中道

經 一切眾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薩之所住處。」

贊曰此即勸修也明不修不返顯修者即得初法後喻此法也明眾生不修不得此大涅槃諸佛菩薩常所住處此明得果次第未辨修行次第何故勸修果起依修欲生下修行次第所以明也故下喻意合明因果也

經 善男子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處求覓遂得金鑛。」

贊曰下喻明前明五果喻亦有五如有人即譬前依於此身異熟果願欲得金喻得發初心增上果處處求覓遂得金礦等流果喻前修行地心中資糧位依憑教力起信心知自身中有佛性法身理事兩性俱如金礦為障所覆如得金礦

經 既得鑛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

贊曰修行地心中加行位心漸次學除所取能取住唯識觀等如擇精者

經 爐中銷鍊得清淨金。」

贊曰為燒練喻不退地心一生補處心金剛心得淨金喻如來地心士用果

經 隨意迴轉作諸鐶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性不改。」

贊曰望得涅槃為離繫果得常樂我淨如作鐶釧等然不失真如性若望菩提總士用果諸鐶釧等即定智生一切功德不失定慧性竝如金不改上來大段科解相看行相漸深求遠意亦應允當若依古釋即譬喻下屬下修行初喻次法準舊可知行文下自有譬喻故不依古

經 復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勝解脫修行世善。」

贊曰第三大段答因中有二初辨次此下修證次第準諸文例應先修因後方得果今此乘前明三身後即先明得果次雖知得果次第然若不修行如何得果今次明修證次第又如瑜伽三十八云已說菩薩所應學處如是應學我今當說。」此意前菩提品明二斷二智菩提最勝是所應學令生忻如是應學即令忻求起修妙行故今此下明修行次第將欲趣果由四種力一因二善友力三作意力四資糧力此四是因資糧已滿便成正覺此一是果今此文中分之為二初法說後喻說法說之中如前分五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勝解脫是所學處上菩提大般涅槃超過二乘名勝解脫修世善者謂善法欲遠加行因隱彼種姓寄現行緣以為因力瑜伽三十八於其八種勝解依處具足成就淨信為先決定喜樂一者於三寶功德勝解依處二者於佛菩薩威力者於真實義四者於因五者於果六者於應得義七者於應得方便八者於善言善語善說求勝解脫即決定喜樂故。《唯識論第六云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忍即信因欲謂果心淨信體此云求者即忍樂欲為善本故欲為勤依因修世善

經 得見如來及弟子眾得親近已。」

贊曰友力文分為四初得親近二請求勝法三彼聞思惟四正為解說此初也此中應說善友之相善友作業親近善友初二如瑜伽四十四廣辨親近善友者彼云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恒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正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敬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經 白佛言:『世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淨行?』」

贊曰請求勝法。《瑜伽三十八云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云何而求義故求初問求何法次問求軌儀後問求法所為何所求者當於五明處求求法軌儀者謂諸菩薩於善說法當應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為欲聽聞一善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火熱鐵地無餘方便可得聽聞是善說法即便發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過於自身及諸資具所有愛重百千萬分於善說法常樂聽聞無有勞倦亦無厭淨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往法師所無詰難心有敬重心無高慢心專為求善非顯己德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為利養恭敬因緣無雜染心遠離貢遠離輕慢遠離怯弱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為損害不為隨順不求過失悟解心專一趣心聆音屬耳掃滌攝持聽聞正於所聞法作四種相一妙寶想以難得故二良藥想除病義故三如財物想不散義故四如涅槃想滅苦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作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因故作良藥想由法是神通因故作如財物想由法是正無盡因故作涅槃想。」次明求聞法意求內明時為正修行法隨法行為廣開示利悟於他因明時為欲如實了知外道所造因論是惡言為欲降伏他諸異論於真實教未淨信者令其淨信已淨信者倍令增廣求聲明時令信樂典語眾生於菩薩身深生敬信為欲悟入詁訓言音求醫明時為息眾生種種為欲饒益一切大眾求工巧明時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發眾生甚希奇想為以巧智平等分布饒益攝受無量眾生云何而說為何義說正所應求即是所說為此義求為此義說此意為自他利求還令眾生行自他利故說今言何者善不善問所求法何者正修即問聽法等儀則問何者得清淨行即所為求

經 諸佛如來及弟子眾見彼問時如是思惟:」

贊曰善友為思

經 「『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淨欲聽正法。』即便為說令其開悟。」

贊曰正為解說即善友作未解令悟已解令廣知為開

經 彼既聞已正念憶持。」

贊曰第三作意力起如理作意為正念持不捨

經 發心修行得精進力除嬾惰障滅一切罪。」

贊曰第四資糧力即三大劫所修萬行為菩提資糧五位之初名資糧者別得總名如色處等以創發心求菩提故與資糧名餘得別有勝別行故此資糧力中分二初地前地上此初也地前有四一發心修行二得增上力三者除障四者滅罪發心修行十住所以十住之初名發心住創發無上菩提心故已前雖發未入僧祇此入僧祇初故得發名發心多種善法欲位種姓發心十住位勝解行發心入初地已名證得發心今此勝解發心得精進力忍第一位以得五力信為勤依非正伏惑勤能伏惑故此說之除懶惰障者舉精進行正相違障據實分別一切二障此位俱伏此除苦因滅一切罪者苦果至增上忍及世第一位一切惡趣八難苦果皆得不生多說見道離此二者據斷種說據伏位及決定得成唯識論雖見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說能起煩惱根本故。」又云二惡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果等。」

經 於諸學處離不尊重息掉悔心入於初地。」

贊曰明入地上十地為十文各有二初除障後得地由於初地得四證淨故於學處離不尊重學處即戒或一切應修名為學處體不離三寶及以淨戒得證淨故離不尊重心斷分別故息掉悔心即異生性障雖異生性具攝一切分別二障然由掉悔障定增故此令修定因定發智合此定智故成於法身故偏說除理實通餘體又將斷正斷俱得斷將斷位長在前正斷位促正入地心此多依初而說斷障故先言息掉悔心後說入初餘皆準知

經 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

贊曰由第二地持戒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中有三差別饒益有情菩薩行勝初地滿心將入二地修戒力增將欲能斷正現行故能饒益生說除利生障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

經 於此地中除不逼惱障入於三地。」

贊曰即闇鈍障。《唯識等中約障總持聞思勝慧名闇鈍此約障忍名逼惱或彼約障本是愚癡故名闇鈍障此據其末即瞋恚等名逼惱障或由三忍以貪樂等具不能忍苦即貪逼惱見他怨害而不能忍即瞋逼惱聞於二諦不能印忍即愚癡逼惱入三地時得此三忍除逼惱障

經 於此地中除心軟淨障入於四地。」

贊曰心淨謂菩提分法軟謂微細煩惱現行障軟煩惱是此淨障或此煩惱依心王故從主為名名心軟淨障

經 於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於五地。」

贊曰此地所修無差別道即無分別智能證無差別如故得真俗無別生死涅槃無別故後得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名為方便槃方便體根本即無分別智起用即悲智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障涅槃非障厭於生死樂彼涅槃心者是障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經 於此地中除見真俗障入於六地。」

贊曰所言真俗如常辨各有四種諸論之中約通相故且說五地作四諦觀然能真俗二合而除真俗相違障不爾不能真俗合觀由作四諦觀故然未能除染淨二相以染淨相依真俗生今從根本名真俗障據實即是麁相現行障此染淨相望生滅相染淨為麁由所知障現行執此麁相而起名麁相現行障地將除入六正斷或據方便由入五地除真俗相違障能合觀二故入六地前後互影故此別說

經 於此地中除見行相障入於七地。」

贊曰見行相障者即細相現行障執生滅相由六地中作緣生觀雖除染淨相見有生滅相無相道不見生滅妙無相道即不見生滅此見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或六地中作緣生觀見生死流轉不見有無為今七地中除斯二相長時能作無相觀故唯識論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執有滅者取還滅細滅相故。」《般若心經等亦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盡者即滅滅即無為不見滅相即妙無相道舉不見滅影不見生名細相現行障形前麁相說此名細見行相障即據所執而說行相即是生滅行相見行相之障

經 於此地中除不見滅相障入於八地。」

滅相即無相由七地中多取滅相純於無相作意勤求未能任運空中起有勝行障無功用無相妙觀不見滅相者是無相觀入八地非但不見滅相亦不見相土二相故於此二亦得自在故八地中斷二種愚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且舉初影除於

經 於此地中除不見生相障入於九地。」

不見生相者對前滅相應是諸法生相入八地樂觀寂滅故不見有緣生之相約總相說然第八地於利他中猶不欲行即不別見有眾生捨益眾生行故第八地論云諸佛七勸方出無相觀故第八地能伏此不見眾生障得入九地。」又釋由不見眾生異於身有彼生即我故不見身外有別眾生以此故能常益今八地初見身外有別眾生故障此不見眾生相故名為障即不見眾生之障名不見眾生障辨中邊論為常益有情故觀畢竟空。」《成唯識亦云九於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入九地能畢竟斷。」

經 於此地中除六通障入於十地。」

贊曰於諸法未自在障於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且舉六神通影大法智雲又釋於諸學處離不尊重息掉悔心是牒前修因入於初地明所得果即後後果由善根位離不尊重三寶正法故除懶墮障滅一切罪又復能離自在障故息掉悔心天親般若論於內心修行執我為菩薩即障於心違於不住道。」不住道者即是初地執我能修違初地道無著菩薩般若論喜動障由謂我能修斯勝行多生喜動。」喜動即掉舉以此為障障入初地由除此障得入初地即離不尊重等皆是地前非入初地下十障皆應準知於初地中行三施故能利有情故除相違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除逼惱有情障已得入三地三地修定除心軟淨心即心學除諸定障離硬強心名為心軟得入四地入四地中修菩提分觀名善方便故除此障已得入五地入五地中能令真俗互相隨順而不相違故除見真俗障得入六地入六地中作緣生觀除見四諦染淨行相障得入七地入七地時多作無相觀除見緣生生滅相障得入八地入八地中任運能觀無相之理除增減相淨法生時真如不增煩惱滅時真如不減生者增也舉其不增影彰不減得入九地入九地中應說不欲行利有情障就滿位說能伏除彼六神通障應說入第十地能除六通障以第十一障是第十地滿位能除故說十地除所知障隱第九障所以不論此解順文前解順理兼準舊經解為勝何以故舊經地地皆言斷已能入非是伏或可伏盡名為斷已由此二釋任情取捨

經 於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來地。」

贊曰下明果位初明除障得滿佛地後顯佛地具三清淨此即初也除所知障無間道斷二障微細種及習氣就勝障菩提云除所知除根本心即種習所依除染第七種恒染俱故無間道斷餘七有漏善及無記及相應心所名根本心第八通二依六識唯習依斷有二說唯識第十明

經 如來地者由三淨故名極清淨云何為三者煩惱淨二者苦淨三者相淨。」

贊曰顯三清淨文段分三謂標煩惱淨二障及業苦淨即二死相淨即習氣由斯三淨更無過名極清淨

經 譬如真金鎔銷治鍊既燒打已無復塵垢。」

贊曰喻顯喻顯有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身本淨後一喻如如智現行始淨法身本淨有其三種即前三淨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惑業二因果相從故一法合又三淨即法身般若解脫三義法身本常如金若鑑照如水解脫無礙如空皆據性得一如義說初喻分二初喻今淨後成本有此初譬如真金喻道前如鎔銷練治喻道中燒已喻道後

經 為顯金性本清淨故金體清淨非謂無金。」

贊曰喻成本有猶此等文舊人或云三身現或復當常鎔銷練治為顯金性本淨故度行於法為了因除垢染故得金體淨非謂無金

經 譬如濁水澄渟清淨無復滓穢。」

贊曰段如前義可準知

經 為顯水性本清淨故非謂無水。」

贊曰成本有

經 如是法身與煩惱雜苦集除已無復餘習顯佛性本清淨故非謂無體。」

贊曰合準喻

經 譬如虛空煙雲塵霧之所障蔽若除屏已空界淨非謂無空。」

贊曰空相似染道前屏除道中除已是空界淨道後勝鬘經喻相似

經 如是法身一切眾苦悉皆盡故說為清淨謂無體。」

贊曰法合文相可知

經 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見大河水漂泛其身。」

贊曰上喻法如如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亦即顯涅槃性皆本淨至果顯淨名所顯顯由智證次辨智性亦無始有在因位時名不空如來藏至染盡位者大菩提四智心品是所生得所生據現非種始生種本有故故下文云是覺清淨非謂無覺。」善戒經姓種姓者從無始來法爾所得六處殊勝。」六處言意說六處中意處含持種子此性種姓無始法爾是性所得故依修行得至大果文分為三初喻次合後結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二現處無明喻三厭怖生死喻四修行望出喻五得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有能修行者喻於睡夢中現處無明喻在無明闇如夜睡夢此生死因故,《唯識論引經云故契經說諸異生類恒處長夜無明所盲醉纏心曾無醒覺。」見大河水漂汎其身厭怖生死喻見其苦果如河漂汎或喻四流漂生五趣見謂知覺心生厭怖

經 運手動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

贊曰行悕出喻運手喻修妙行動足喻捨三障死不續喻截流金剛位滿言而渡在無間道菩提在未來因圓能至云得至彼岸

經 由彼身心不懈退故從夢覺已不見有水此岸別。」

贊曰得果知妄喻由謂因由由三大劫三業重修舉身心二影顯語業勤行不遂致作佛故者決定所以決定由精進不懈退故從夢覺已在解脫道不見生死水之此岸不見涅槃果之彼岸以如如如如智俱無二相俱平等故彼岸五種一境二教四行五果此五窮達名到彼岸

經 非謂無心生死妄想既滅盡已是覺清淨謂無覺。」

贊曰法合但合大意非必段別合非謂本來無無漏心但由妄想無明重障障不令生故。《成唯識第五引經云真義心當常能為障礙勤修三學妄想滅已至妙覺位是覺清淨非謂本來無覺自性前云非謂無心心積集義通因果名後云非謂無覺覺覺了義唯據果稱各據一義

經 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說為清淨是諸佛無其實體。」

贊曰結也如是法界界通理事寶性論解阿毘達磨經無始時來」,即依如理解。《攝大乘》、《成唯識即說本識名無始界,《寶性論中據迷悟依說,《攝大乘據流轉依說各依一義故法界言通於二種今此說界既結第四即唯有為無漏第八通結四即通理事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說為清淨非是諸佛本無此實無漏之體望有漏俱名實

經 復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淨能現應身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智障清淨能現法身。」

第四大段結前因果告示令知復分三牒前因果勸令信解善男子以是義故重更廣明是故諸佛下結成勝妙此初於中復二初牒因果後勸令信解初中復初牒出體門即離障得身次牒身相依起後牒依因得果得果中初得果次不異牒出體門初總標告諸功德法所成之身總名法身次下別明斷障得身斷煩惱等障具足法身令心不決名之為惑惑體即障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二所得果為煩惱障體業謂造作謂有漏三業業體即障智謂無漏本後二智智體非障猶所知障礙智不生名為智智之障名智障此從所障智以為名若名所知障所知非障覆所知境礙智不生所知之障名所知障由惑障淨智慧得生為應身由業障淨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淨覆理顯得現法身

經 譬如依空出電依電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現應身依應身故能現化身。」

贊曰此牒依起身門初喻後法空體遍常又性本淨故喻法身應化無常故喻電光依起可知

經 由性淨故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昧清淨能現化身。」

贊曰牒依因得果門得果

經 此三清淨是法如如不異如如一味如如脫如如究竟如如。」

贊曰牒得果門中雖有三數而無三體初攝用歸性次結不異此初此三清淨不離如如故是法如如如體不不異如如一無漏故一味如如離縛故脫如如證實際滿故究竟如如

經 是故諸佛體無有異。」

贊曰結不異也前五如如故諸佛體不異意顯如同修之皆故云諸佛體無有異

經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於如來是我大師若作如是決定信者此人即應深心解了如來之身無有別異。」

贊曰勸令信解令信解意為修之方便言善男子呼虛空藏菩薩若有已下一切男女但能說佛是我師者定信者此人即應能深解了如來無別或云如來是我大師能決定信應如所說深心解或勸地前應決定信如來無異地上菩薩深心解了如來無別

經 善男子以是義故於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斷即知彼法無有二相亦無分別聖所修行。」

贊曰下重更廣明有二初廣前因果無異第二如是見者下廣前信解就初分五初於境起勝行次如如於彼不能斷障如如一下得因圓如如法界下得果滿一切諸障下結不異此即初也以是義故標舉之於諸境界所知境由於此境不正思惟見異相不能修行能正思惟即知無二境邪分別智無二相便能起修是聖所修行

經 如如於彼無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諸障悉皆除滅。」

贊曰能斷障能於彼彼見無二相故云如如於彼所斷障多復云如是如是連環而起故却牒前

經 如如一切障滅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淨。」

贊曰得因圓在金剛定無間道位牒十障滅云如如一切障滅所證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別復云如是如是

經 如如法界正智清淨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攝受皆得成就。」

贊曰得果滿在解脫道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功德不離三身故云具足攝受皆得成就

經 一切諸障悉皆除滅一切諸障得清淨故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

贊曰結無異也一切障滅得一切障淨故證清淨如如即此清淨是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真實之相不二相

經 如是見者是名聖見是則名為真實見佛以故如實得見法真如故。」

贊曰廣前信解分文為三初令如證知是故諸佛下明同諸佛然諸如來下結成見實此初也初令如證知次徵所以後正解釋聖者正也見者解也能如所證而知之者即是正解或以凡夫能如證信解同聖者之證見故真見佛釋可知

經 是故諸佛悉能普見一切如來。」

贊曰同諸佛文分為三初佛能普知次二乘不了三凡夫不測此即初也以見如如理圓不二故見一切諸佛如來

經 何以故聲聞獨覺已出三界求真實境不能知見。」

贊曰二乘不了初徵後釋何以故佛普知定性二乘聖者雖出三界無種智故設求真實境不能以本智知不能以後得見或不能現量知不能比量見

經 如是聖人所不知見一切凡夫皆生疑惑倒分別不能得度。」

贊曰凡夫不測初法後合此法也無姓愚夫不能得測或復疑或顛倒執此計為我故

經 如兔浮海必不能過所以者何力微劣故。」

贊曰初標次徵後釋以無大姓唯有有漏智力微劣故所不能度故。《解深密經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護法菩薩等凡謂無性愚謂趣寂又此或據凡夫二乘根未熟位不能解了根熟能知或如法華經中所說三乘不知據未圓滿知唯佛圓滿知言彼不知將成汝能依言而解甚為希有

經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不能通達法如如故。」

贊曰法合也無本智故不能通無後得智故不能達

經 然諸如來無分別心於一切法得大自在足清淨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

結成見實由佛無分別不見二相證法如如故達諸法實空相故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得智如如故具足深智慧由此唯是佛境界不共餘人同。《金剛般若經》「如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即非般若波羅蜜多是名波羅蜜多。」親菩薩釋云:「說波羅蜜唯獨佛彼岸非波羅非彼餘人之彼岸故名波羅蜜者結是佛彼岸。」此亦如是

經 是故諸佛如來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難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無比不可思議過言說境是妙寂靜離諸怖畏。」

贊曰結成勝妙於無量至苦行是行因不惜身命由四因緣一為求法如雪山童子二為報恩如法護王子等三為救貧如金色師子等四為救命如薩埵王子等方得此身顯得果最上無比等是歎勝果究竟故無上無倫匹故無超情計故不思議越語詮故過言說境涅槃故是妙寂靜生死息故離五怖畏謂不活畏死畏惡道畏惡名畏大眾畏

經 善男子如是知見法真如者無生老死壽命無限無有睡眠亦無饑渴心常在定無有散動。」

贊曰下品第三大段結勸修行文分為三一結前信解令依行然諸如來下結前得果令求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義初中有初舉信解益次不信有損三說利勸行初也但能一念如是知見法真如當得菩提永無生老死等為遠因故必當得故法華藥王品聞此經者不老不死不久取草坐於道場。」若如來德前已說竟後文復說此說者是信解者當所得果或再三重舉如來之德令生信解得金剛身故無生老死五蓋故無睡眠破魔軍故無飢渴餘文可知雖然前解結好

經 若於如來起諍論心是則不能見於如來。」

贊曰不信有損起諍論心不能信解是即當來不能見證三身如來亦不能依教比見如

經 諸佛所說皆能利益。」

贊曰說利勸行後釋此標也

經 有聽聞者無不解脫諸惡禽獸惡人惡鬼不相逢值由聞法故果報無盡。」

贊曰釋得益初得涅槃次離損害後報無盡。《般若論法為了因亦為餘生因。」聽經故得解脫者了因果報無盡者謂得菩提是生因。《辨中邊》「行此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利他不息。」聽聞大乘果報勝故超二乘大悲利他以不息故無盡由此諸惡皆不相逢

經 然諸如來無無記事一切境界無欲知心。」

贊曰結前得果令求證於中分二初結所得意令生欣後明聞得益勸人修學結所得果中有無量種但結前所得中十八不共法及大慈悲自利利他功德影顯餘故初結十八不共後結慈悲初中有五無無記事者不明記無妄失念下有四威儀中無非智攝即智為前故一切境界無欲知心即欲無或一切境皆任運知不假尋求方能解了

經 生死涅槃無有異想如來所[1]記無不決定。」

贊曰即無種種想及復三世智無滯礙故所說法無不決定并一切種妙智能知蘊等諸法門故所說決定或四無畏或復語業智為前導故說決定

經 諸佛如來四威儀中無非智攝。」

贊曰身業智為前導故無非智攝

經 一切諸法無有不為慈悲所攝無有不為利益安樂諸眾生者。」

贊曰結前所得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利益拔苦安樂與樂大悲故拔苦利益大慈故與樂安樂又佛本願只欲利修大慈悲求無上果故所施為無非是為慈悲攝者又舉不共者自利勝舉慈悲者利他勝故略結兩門

經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光明經聽聞信解。」

贊曰此明聞得益勸人修學分為四一明聞得益二徵三釋四成初中聞經信解後明得益聽聞聞慧信即思慧即修慧或舉最劣但因聞慧能信能解或但信解非是證解尚獲斯福何況勝行

經 不墮地獄餓鬼傍生阿蘇羅道常處人天生下賤恒得親近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常生諸佛清淨國土。」

贊曰得益離於八難初離三惡道即為三阿蘇羅若依小乘鬼畜趣攝依大乘是天趣攝即邊地攝生人天者翻前惡趣及邊地不生下賤即除諸根不具生盲生聾恒得近佛者離佛前後難聽聞正法者離世智辨聰難常生佛國離長壽諸天難成實論四輪摧八難一住善處謂中國除五謂三惡趣長壽天邊地難二依善人謂遇除生佛前後三發正願謂正見除邪見智辨聰四宿植善根除諸根不具今聞此經但能信解具推八難故威力勝能除障故但除障亦疾得菩提下釋成中辨

經 所以者何?」

贊曰徵也聞經能信解能除八難之所以者何謂也

經 由得聞此甚深法故。」

贊曰釋也由受持大乘集十功德一成就一切善根種子二臨命終得一切喜樂三於一切處得隨意生於一切生處得自性念生智五所生之處常得值佛六恒在佛邊聞大乘法七成就增上信根八成就增上慧根九得遠離惑智二障十速得成就無上菩提由此所以故遠離八

經 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如來已知已記當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贊曰成前所能聞此經生信解者則為如來已知名身已見色身明此人功德唯佛知見餘不能知言知即得何假言見言見亦得何須云知準天親般若經論佛非見果知以願智現見。」但言知者謂佛見果比知其因故今言見者願智舉心能了若爾但見何須言知謂但見色今亦能知四蘊身故非作但佛知即為佛記憶又復當得不退菩提雖未即當能證得隨其何位當證四不退謂信行四種不退信不退十信第六心住不退十住第七心證不退初地行不退入八地

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經耳者當知是人不謗如來不毀正法不輕聖眾。」

贊曰重更廣成前二勝益欲令聽受修行此經有三勝益一不謗三寶二增長善根令行六度故此初一也由知佛常住不謗如言究竟滅知說決定故不謗法知能得成故不謗僧又由聞信能為不壞信因故不謗毀輕賤三寶

經 一切眾生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令增長成熟故。」

贊曰增長善根此未發心求菩提者令發心求即令種善根已發心求令勝解行位初僧祇令長第二僧祇令成就第三僧祇然上二類但言聞經者得六波羅蜜令他人行此互影顯自他俱然

經 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勸修行六波羅蜜多。」

贊曰後能令行六度此意明自聞信能成此三既聽聞已後化他作斯之三事又能信破四種障初不謗佛等除闡提不信障種善根除外道著我障皆行六度除聲聞畏緣覺捨心既有多益故應修行行自他利

經 爾時虛空藏菩薩梵釋四王諸天眾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佛足

贊曰第四大段領解持學文分為四一虔恭領解世尊我等下發願持學三世尊讚印四勸廣流通初中初虔恭後領解此虔恭也既聞勝法表進菩提故從座起顯當作佛現吉祥偏袒右肩心符教理故合掌心尊重故恭敬逾深故頂禮佛足

經 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說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經典於其國土有四種利益。」

贊曰領解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標也啟悟所白佛呼尊號故云世尊指所悟解故云若說如是金光經標利益數故云有四種益

經 何者為四?」

贊曰徵也

經 一者國王軍眾強盛無諸怨敵離於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

贊曰釋也所標四即為四段此初也國王大臣利益有懺悔品於其國土獲四種善利一者王無病患離諸災厄即此離於二者壽命長遠無有障礙即此壽命延長三無諸怨敵兵眾勇健即此軍眾強盛無諸怨敵四者安穩豐樂正法流通即此吉祥安樂正法興懺悔品文開之成八此文有六如文可

經 二者中宮妃后王子諸臣和悅無諍離於諂王所愛重。」

贊曰第二臣作利益有三和悅無諍下云更相親穆尊重愛念」,一更相言貫尊重及愛念二離於諂佞由輕財重法不求世利故無諂佞由此嘉名普暨眾所欽三王所愛重準下亦為沙門婆羅門大國小國之所尊敬今舉勝者略不言餘既王愛重一切尊敬故亦得壽命延長安穩快樂

經 三者沙門婆羅門及諸國人修行正法無病安樂無枉死者於諸福田悉皆修立。」

贊曰國人利益有四一修行正法謂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行十善尊敬三寶二無病不逢七難七難者,《藥師經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非時風雨難遇時不雨難人眾疾疫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由王軍眾強盛無外逼難臣佐和悅復無諂佞無自叛難祥安樂興顯正法無非時風雨等難三無枉死者不逢九橫九橫者藥師經》:一橫遭病患致亡二橫被王法誅戮三橫為非人所損四橫為火所焚燒五橫為水之所溺六橫為惡獸所噉七橫墜山崖八橫為毒藥等殺橫為飢渴所困今此金光明經行於國內無九橫故無枉死云橫者非無宿因而受惡約今生論雖不造惡而逢此緣名之為橫聞經悉除國王流通正法臣佐輕財重法后和悅無復諂佞人人修行正行故致斯福四修植福田

經 四者於三時中四大調適常為諸天增加守慈悲平等無傷害心令諸眾生歸敬三寶願修習菩提之行。」

贊曰總為諸天之所加護不但加護國王臣人亦加護持經之者不爾下文不應云我等亦常為弘經故隨敬如是持經之人所在住處為作利益。」準文應云四者常為諸天增加守護於三時中四大調適悲平等無傷害心等以文言便後說守護由經力四大調適故天增護但屬於後諸天復令諸眾生等歸敬三寶修菩提行準舊經令諸眾生誠心歸仰歸仰三尊」,其文少闕文但言天天謂諸菩薩一切如來尊重名天故為欲色諸天及諸賢聖常所守護

經 是為四種利益之事。」

贊曰結也

經 世尊我等亦常為弘經故隨逐如是持經之所在住處為作利益。」

贊曰第二發願持隨逐是人有二意一為聞經二為守護

經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

贊曰第三世尊讚印能行利益故讚善哉述其經順正理故即云如是

經 汝等應當勤心流布此妙經王則令正法久住於世。」

贊曰第四勸廣流通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盡滅業障品)

夢見懺悔品第四

夢見懺悔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釋難來意有四一上之二品明所得果次下五品明所修行分之為四初二品明地前行次一品明十地行次一品因為釋疑令起願次明護法行以陀羅尼護其行法令不退地前行中初一方便行後一正起行將希勝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斷惡二者修惡若未除難修妙行六門陀羅尼經我之所有眾魔之業若未先悔終不發心緣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悔滅又如四正勤二斷惡後二修善是故將修妙行先教懺悔然懺悔心難以頓發故託夢金鼓說法警之故下文云此之勝業汝過去供佛及由諸佛威力加護。」為欲滅業障之先非故此品生此品中及滅障品亦有生善謂發願等以從正所明名為離惡行又各從初名為懺悔〉、〈業障品〉,非無修善二者所修勝行莫過三學謂戒由戒能為離惡道因由定能為出欲界因由慧能為離三界因又復由戒能為定足定為慧足由戒為本方得定慧故。《遺教當知此戒諸善功德安穩住處能生諸定禪及滅苦智慧。」此懺悔者是戒學攝修學之始是故先明有此品生三者佛有三身如次即斷智慧德謂由戒滅惡為斷德因定能起化為恩德因慧能決斷為智德法身斷德為根本故先明其因故此品生四為機宜一為妙幢宿善根力詣佛陳彰為時會宜先聞說夢懺悔法方能覺悟故此品依真諦釋有八因緣

二釋名者梵云颯拏達利舍拏阿鉢底提舍那颯拏此云夢利舍拏此云見阿鉢底此云罪提舍那此云人有所犯須向他說罪即得除故云說罪而言懺悔者順古人翻非為正說若云懺悔梵音云懺摩義當此云容恕或愧謝或云懺略此云知厭離亦義云改悔言懺悔者音訛略也正應云夢見說罪品〉。夢之見罪之夢者是總見者是別以別屬總云夢之見夢見說罪品〉。

釋難者妙幢聞說未了故中間還家因夢聞說懺除始復詣佛陳耶鼓元因夢見覩善緣逼使還家若當身在眾中不睡夢如何起妙幢身當在座何不直示悔方要待歸寢夢中方現金鼓教懺時眾宜聞說夢方始發其懺端復為妙幢宿聞已慇心懺悔宿緣并佛威力現鼓出懺悔音何不現鼓眾中妙幢夜獨夢見會機別宜展轉聞復為妙幢願緣說已餘方領解妙幢夢中聞說懺悔即成自懺罪不此由宿願因夢驚覺寤方能懺非夢聞說即是懺悔故下蓮華喻讚品願我當於未來世生在無量無邊劫夢中常見大金鼓聞顯說懺悔音。」乃至云夜夢常聞金鼓音則隨應而懺悔。」既云願聞悔音晝則隨懺為先聞非即正懺不爾夢成懺悔事者何須更說滅業障品〉?若云令餘發心懺悔豈可夢懺罪竝除耶

此品之中大文分四一妙幢夢聞懺悔得益二詣佛陳說覺悟於餘三世尊讚印示其所以四大眾聞說皆願奉行

經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聞妙法已歡喜踊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

贊曰第一妙幢夢聞懺悔得益分二初聞法心歡思惟而去夜夢金鼓說懺悔音初即經家敘後彼得夢初也聞壽無量疑斷心歡一心思惟大悲世尊權巧方便我等亦當如是期願行自他利

經 於夜夢中見大金鼓光明晃曜猶如日輪

贊曰夢鼓說懺於中有四一夢見金鼓二因覩三寶三聞鼓說法四聞已念持此初也

經 於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於寶樹下坐瑠璃座無量百千大眾圍繞而為說法

因覩三寶

經 見一婆羅門桴擊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明懺悔法

贊曰聞鼓說法

經 妙幢聞已皆悉憶持繫念而住

贊曰已念持

經 至天曉已與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持諸供具出王舍城詣鷲峰山

贊曰詣佛陳說初詣後陳說此詣佛也初詣時二徒眾三持供具四至處五覩佛六見儀七供養八右九退住此初四

經 至世尊所禮佛足已布設香華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贊曰後五段也

經 合掌恭敬瞻仰尊顏

贊曰此正陳說請陳後正說初中復二初請儀後請說此初

經 白佛言:「世尊我於夢中見婆羅門以手執桴擊妙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明懺悔法我皆憶持。」

贊曰請說有二初陳夢所見聞後請許宣說此初也

經 唯願世尊降大慈悲聽我所說。」

贊曰許宣說

經 即於佛前而說頌曰:「我於昨夜中夢見大金其形極姝妙周遍有金光猶如盛日輪光明皆普曜充滿十方界咸見於諸佛在於寶樹下各處瑠璃座無量百千眾恭敬而圍繞。」

正說初經家序後正陳說總有一百五十六行於中初四行五字成句四句為一頌成四頌次有二十二行七字成句合十一頌次有三十八頌五字成句次九十二行字為句合有四十六頌若準西方為頌之法皆四句成一頌論句則有五種一者處中句二初句三後句四短句五長句若八字成梵云案多制多此名處中句不長不短如是四句成於一頌名室盧迦頌有三十二字六字以上成名為初句若二十字以上成為後句若減六字成名短句過二十六字以上成名長句頌準可知今此經中依勘梵本或有十七字為一句或有十五字乃至呼三字為一句今若長句處勒為七言頌若短句處勒為五言故總有九十九頌分之為二四頌略標聞見後九十五頌廣陳所聞初中分三初一句夢時次二行三句標所見一頌標所聞所見中六句見鼓三句見佛句覩僧六句見鼓中初半行見鼓形一行見鼓光夢見金鼓者表將聞佛說懺悔音以可寶重故見形妙者表是大士梵音聲故周遍有光者表能詮教性能顯理周故猶如盛日輪者表能詮教用能除一切不善闇故光明皆普耀等者表一味音怨親等濟故餘見佛及大眾者即佛僧寶聞鼓說法即是法寶因聞教得覩三寶當亦自成

經 有一婆羅門以杖擊金鼓於其鼓聲內說此妙伽他。」

贊曰標聞法也有二初半見能擊鼓人次半頌聞鼓說法有一婆羅門表能感教機以杖擊者表聞教者以善根杖感擊世尊能詮教鼓或婆羅門表當見佛俱舍論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為梵輪梵所轉故。」準知世尊亦名真婆羅門真淨行以大悲杖擊後得智鼓流教法聲聲上假立伽陀等故此即諷誦伽陀頌也

經 金光明鼓出妙聲遍至三千大千界。」

下廣陳所聞有九十五頌大分為二十一頌總標勝利次八十四頌別明勝利總標中復分為三初半頌標鼓勝音次七頌半標別勝利後三頌標下勝因此初也

經 能滅三塗極重罪及以人中諸苦厄由此金鼓聲威力永滅一切煩惱障斷除怖畏令安隱譬如自在牟尼尊。」

贊曰初標別勝利中有三復次說懺願等然初二復次影略互明第三復次懺等俱廣今此標中初四頌半合標初二略明懺等勝利次三頌標下第三廣明懺等勝利初段分二初兩頌半標離苦兩頌標得樂初離苦中一頌半離苦一頌讚此離苦中初半頌離苦果次一頌離苦上中惡業招三塗報云極重罪下品惡業招人中苦即愛別離老病死等離苦因中句離因一句舉喻喻有兩義一喻眾生得滅苦因如牟尼尊二喻金鼓亦如牟尼能說聖法滅眾生苦

經 佛於生死大海中積行修成一切智能令眾生覺品具究竟咸歸功德海。」

贊曰讚佛初半頌讚自利德後半頌讚利他德品具者能令眾生修大菩提相應眷屬一切功德皆悉滿足即大菩提究竟咸歸功德海即大涅槃也或覺品具是能令修因滿歸功德海是能令得果滿

經 由此金鼓出妙聲普令聞者獲梵響證得無上菩提果常轉清淨妙法輪。」

贊曰明得樂初一頌得自利樂後一頌得利他樂此得自利樂有三一令得梵音二證菩提三得涅瑜伽論九十五以轉法輪有自他轉轉之中有五種相第一為得所得之境第二為得之方便第三為得所得第四對他相續令他於自所證深生信解第五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此常轉妙法輪即第三為得所得大涅槃果前有菩提後有隨機說法故轉法輪即涅槃也其法輪義本法華經疏

經 住壽不可思議劫隨機說法利群生能斷煩惱眾苦流貪瞋癡等皆除滅。」

贊曰得利他一為眾生住壽二為說法三斷煩惱眾苦即惑業苦三此斷所緣縛所緣縛盡能緣貪等皆亦隨滅即斷能緣縛既離諸縛故得安樂

經 若有眾生處惡趣大火猛焰周遍身若得聞是妙鼓音即能離苦歸依佛。」

贊曰下三行頌標下廣懺悔等有二初一頌標有罪聞法解懺離苦後兩頌因聞鼓聲得於安樂此初此是妙幢自夢金鼓餘人不聞如何得有處惡趣大火遍身聞妙鼓音離苦歸佛」?此前後說他得益等皆是妙幢菩薩夢見實非餘人得聞鼓音此意即表若眾生類得聞佛說得如是益

經 皆得成就宿命智能憶過去百千生悉皆正念牟尼尊得聞如來甚深教由聞金鼓勝妙音常得親近於諸佛悉能捨離諸惡業純修清淨諸善品。」

贊曰標得樂分六初半頌得宿命次一句得正念次一句聞法次兩句近次一句離惡次一句修善

經 一切天人有情類殷重至誠祈願者得聞金鼓妙音聲能令所求皆滿足。」

贊曰下三頌標下令餘種勝因有三初一頌標願遂心一頌標得離苦次一頌標得安樂此初也

經 眾生墮在無間獄猛火炎熾苦焚身無有救護處輪迴聞者能令苦除滅。」

贊曰標得離且據重說離無間苦或可初半頌離無間後半頌通離諸處及諸趣之苦

經 人天餓鬼傍生中所有現受諸苦難得聞金鼓發妙響皆蒙離苦得解脫。」

贊曰標得樂初半頌牒所離苦後半頌辨所得樂

經 現在十方界常住兩足尊願以大悲心哀愍憶念我眾生無歸依亦無有救護為如是等類能作大歸依。」

贊曰下八十四頌別明勝利分之為四初二十五頌第一復次明懺願等唯願十方佛下十三頌第二復次明懺願次七言下四十三頌第三復次明懺願等若有男子及女人下四頌說勝勸修然三復次懺願等中初復次中多懺煩惱障第二復次多懺業障第三復次多懺報障其中略廣有此不同懺悔正云說罪應以善悔及所起善語業為性若兼能起亦有意業若申禮敬亦有身業具足應以善悔及所起三業為初復次中有三初二頌請求加護述正歸次十四頌明懺悔後九頌明發願初中分四初二句舉所歸投次二句請垂悲念二句申無救護次二句請作歸依有情之中有無足多足四足二足人天二足於餘為勝佛於二足更復為尊哀其有苦慜彼無樂即慈悲願記不捨名為憶念投起名歸恃怙名依拔苦為救與樂為護

經 我先所作罪極重諸惡業今對十力前至心皆懺悔。」

贊曰下十四頌明懺悔分三初一頌標次十二頌辨後一頌結此初標也毀責過失之名極重惡業亦毀責過失語設輕小罪亦名極重作罪惡業通論三業悉懺云皆

經 我不信諸佛亦不敬尊親不務修眾善常造諸惡業。」

贊曰下別辨為十二初一頌明懺不信無慚等所造惡業不敬即不崇賢不務修善即不重善由此造惡

經 或自恃尊高種姓及財位盛年行放逸常造諸惡業。」

贊曰第二頌懺由憍慢等造惡罪一恃德尊高二恃種姓貴勝三恃多財恃官位五恃盛年及長壽無病自舉陵他因慢起惡恃此醉傲即由憍造惡復行放逸不能防修故造惡業

經 心恒起邪念口陳於惡言不見於過罪常造諸惡業。」

贊曰第三頌懺心口二業所造惡

經 恒作愚夫行無明暗覆心隨順不善友常造諸惡業。」

贊曰第四頌懺由癡造惡業

經 或因諸戲樂或復懷憂惱為貪瞋所纏故我造諸惡。」

贊曰第五頌懺因貪瞋故造惡業戲樂即貪憂惱即瞋貪嗔即種子纏即現行或八纏等舉二攝餘

經 親近不善人及由慳嫉意貧窮行諂誑故我造諸惡。」

贊曰第六懺由近惡友及小隨惑畜積不捨鄙悋稱慳不耐他榮妬忌稱嫉為罔羂他曲順彼意稱諂心懷異謀矯現有德

經 雖不樂眾過由有怖畏故及不得自在故我造諸惡。」

贊曰第七懺由怖畏故造惡業雖不樂造過或怖命財難等故造惡業或處卑賤被他驅逼不得自在故造惡業

經 或為躁動心或因瞋恚恨及以饑渴惱故我造諸惡。」

贊曰第八懺由大隨惑等故造惡為飢渴欲所逼惱故造諸惡業

經 由飲食衣服及貪愛女人煩惱火所燒故我造諸惡。」

贊曰第九懺由貪故造諸惡業

經 於佛法僧眾不生恭敬心作如是眾罪我今悉懺悔於獨覺菩薩亦無恭敬心作如是眾罪我今悉懺悔。」

贊曰第十懺由不敬三寶故造諸惡

經 無知謗正法不孝於父母作如是眾罪我今悉懺悔。」

贊曰第十一懺由五逆所造惡業依大乘經所說五逆非三乘通說言五逆者薩遮尼乾子經》,一不得破塔壞寺焚燒經像及用盜三寶財物二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礙留難隱弊覆藏三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訶嘖說過禁閉俗驅使責調斷命四不得殺父害母出佛身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不得謗無因果夜常行十不善業今此謗法即第二逆不孝父母即第四逆

經 由愚癡憍慢及以貪瞋力作如是眾罪我今悉懺悔。」

贊曰第十二懺由三不善根故造惡業言憍慢者由癡不善根起故兼舉之依初科此之一頌結前所造皆悉懺悔

經 我於十方界供養無數佛當願拔眾生令離諸苦難願一切有情皆令住十地福智圓滿已成佛導群迷。」

贊曰下九頌發願願以後智或欲勝解為願自性既禮敬陳彰亦及所起三業為體然後智欲願願自性身語願所起意業願相應及所起故俱名願不爾何收中分四此初二頌利生一頌願令離苦一頌願令得樂

經 我為諸眾生苦行百千劫以大智慧力皆令出苦海我為諸含識演說甚深經最勝金光明能除諸惡業。」

贊曰次二頌願起行一頌願為生修福智一頌願為生說正法

經 若人百千劫造諸極重罪暫時能發露眾惡盡消除依此金光明》,作如是懺悔由斯能速盡一切諸苦業勝定百千種不思議總持根力覺道支修習常無倦。」

贊曰次三頌願他修行初二頌願勸他滅惡後一頌願勸他修善

經 我當至十地具足珍寶處圓滿佛功德濟度生死流我於諸佛海甚深功德藏妙智難思皆令得具足。」

贊曰次二頌願自果滿頌願因滿利生後頌願果圓自具令言雖通自他今意取令自具前已願生令住十地智圓滿已成佛導群迷竟

經 唯願十方佛觀察護念我皆以大悲心哀受我懺悔。」

贊曰下有十三頌第二復次多懺業障文分為四初十頌明懺悔次一頌明隨次一頌明發願後一頌迴向懺悔中分三此初一頌請護述依

經 我於多劫中所造諸惡業由斯生苦惱哀愍願消除。」

贊曰次八頌正明懺悔復分為四此初一頌總標懺願

經 我造諸惡業常生憂怖心於四威儀中曾無歡樂想。」

贊曰次一頌述己憂深

經 諸佛具大悲能除眾生怖願受我懺悔令得離憂苦。」

贊曰乞願許悔

經 我有煩惱障及以諸報業願以大悲水洗濯令清淨。」

贊曰次下五頌願懺令除復分為此初一頌願懺滅三障佛以大悲滅三障復除罪垢故喻如水

經 我先作諸罪及現造惡業至心皆發露咸願得蠲除未來諸惡業防護令不起設令有違終不敢覆藏。」

贊曰次二頌願懺三世罪亦除也過現已造懺之願除未來未造懺防令不起

經 身三語四種意業復有三繫縛諸有情無始恒相續由斯三種行造作十惡業如是眾多罪我今皆懺悔。」

贊曰次二頌願懺三業罪十住毘婆沙第四所明懺悔云三三合九從三煩惱起。」合九種者即前三業及三世并三報業謂順生現後受業合之為九今者加三障除三報業此經據總彼論約受有別故俱成九各不相違此九皆從貪瞋癡起從三煩惱起又彼論問三順受中有定不定云何懺悔除耶彼論答云亦非皆滅若定報願得今身償故此亦據報定時不定說時報俱定彼即不論彼約中容懺悔者說能增上懺罪皆除故。《涅槃經若入我法不決定。」瑜伽論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報。」此意約未種解脫分者依之立定報業若種解脫分者則總不定不爾有情如何三生修即入聖非皆唯有三生定報故十業道義如別章

經 我造諸惡業苦報當自受今於諸佛前至誠皆懺悔。」

贊曰次一頌屬自結懺

經 於此贍部洲及他方世界所有諸善業今我皆隨喜。」

贊曰第二復次中第二隨喜隨者順也喜者慶悅故隨即以信勝解三法為成唯識若印順者體即勝解若樂順體即是欲。」忍既信因欲即信果故信及因果為其隨體喜即喜受或此喜者非必喜受但心心所總聚假立慶悅名喜或即不嫉喜無量以不嫉為體此釋為正因隨生喜隨之喜或亦隨亦喜名為隨喜

經 願離十惡業修行十善道安住十地中常見十方佛。」

贊曰第三發願

經 我以身語意所修福智業願以此善根速成無上慧。」

贊曰迴向以後智為體又解二頌俱是發願初因後果

我今親對十力前發露眾多苦難事。」

贊曰下四十二頌是第三復次廣明懺願多懺報文分為五初四頌悔過次十一頌歎佛功次二十五頌發願次一頌隨喜次一頌迴初懺悔中文復分三此初半頌歸誠總標

經 凡愚迷惑三有難恒造極重惡業難我所積集欲邪難常起貪愛流轉難於此世間耽著難一切愚夫煩惱難狂心散動顛倒難及以親近惡友難於生死中貪染難瞋癡暗鈍造罪難八無暇惡處難未曾積集功德難。」

贊曰次三頌別悔諸難三頌十二句一句為一難一凡夫不了苦果難二長時恒造惡業難由計我所積集難四由貪流轉三界難五於世樂果耽著難六由依凡身起惑難七邪心散動起倒難八由惡友所攝難九不了生死染著難十由因三毒造罪難十一生於無暇惡報難十二無始未殖善因難此意由惡業故生無暇由不修善故起過故今悉懺

經 我今皆於最勝前懺悔無邊罪惡業。」

此後半頌結悔悔諸過

經 我今歸依諸善逝我禮德海無上尊如大金山照十方唯願慈悲哀攝受。」

贊曰下十一頌歎佛功德文分為三初一頌總標歸禮讚次五頌隨分見德讚後五頌顯德無窮讚初也

經 身色金光淨無垢目如清淨紺瑠璃吉祥威德名稱尊大悲慧日除眾闇。」

贊曰隨分見德讚讚十三種德此中有四初一句讚體金光德次一句讚目紺淨德次一句讚威勢名聞德次一句讚悲智破闇德

經 佛日光明常普遍善淨無垢離諸塵牟尼月照極清涼能除眾生煩惱熱。」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讚遍智離染德次半頌讚令證涅槃德牟尼能以涅槃清涼除眾生煩惱之熱

經 三十二相遍莊嚴八十隨好皆圓滿福德難思無與等如日流光照世間。」

贊曰此有三初一句讚三十二相德次一句讚八十隨好德次半頌讚成就有情德大莊嚴論譬如盛日四攝相應發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就眾生故。」增一阿含經日出有四事一者日出時眾瞑悉除二農夫作務三百鳥悉鳴四嬰兒啼哭佛告諸比丘:『若日出時眾瞑除者喻佛出世除去癡闇靡不明照人民之類普共田作者譬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飲食床席臥具病緣醫藥百鳥鳴者如高德諸法師等能為四眾說微妙法嬰兒啼者此喻弊魔見佛出世心大愁惱。』」

經 色如瑠璃淨無垢猶如滿月處虛空妙玻瓈網映金軀種種光明以嚴飾。」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讚隨感應現德涅槃經月喻品說見半滿等次半頌讚焰網莊嚴德妙頗瓈白紅色法華經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

經 於生死苦暴流內老病憂愁水所漂如是苦海難堪忍佛日舒光令永竭。」

贊曰此一頌讚斷他生死德言暴流者即四暴流一欲暴即欲界修惑二有即上二界修惑三見即三界見道煩惱四無明暴流即三界見修無明準此前三皆除無明然諸論中說惑為暴流據因此說生死苦為暴流即談果也可因果合名生死老病憂愁漂溺有情如暴深廣難度如苦海。《瑜伽論第七十云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處所無邊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難度相似故四不可食相似故此意大海俱苦皆不可食生死亦皆不可樂五大寶所依相似故(此意一切眾寶皆依於海於生死中方得三乘功德故也)。」五義之中今取前四云難堪忍佛慧日光爍令涸竭

經 我今稽首一切智三千世界希有尊光明晃耀紫金身種種妙好皆嚴飾。」

贊曰下五頌顯德無窮讚分二此初一頌歸禮總讚

經 如大海水量難知大地微塵不可數如妙高山叵稱量亦如虛空無有際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於無量劫諦思惟無有能知德海岸盡此大地諸山嶽析如微塵能算知端渧海尚可量佛之功德無能數一切有情皆共讚世尊名稱諸功德清淨相好妙莊嚴不可稱量知分齊。」

贊曰下四頌陳德別讚四頌為四此初一頌讚德過喻分次一頌讚過情計分次一頌讚德過算分次一頌讚德過說大同金剛般若經論過於四分又初一頌即如次讚佛常樂我淨四德或通讚德有其四種一德深如海二德眾如塵三德高如山四德廣如空寶雲經第四云菩薩復有十譬如大海何等為十一是大寶藏二深廣難度三廣大無邊四次第漸深五不與煩惱同處而宿六寂滅一相七眾流競注皆悉容受八潮不失時九能為他人作歸依處而無竭盡云何是大寶藏亦如大海眾寶出人取不減菩薩亦爾無邊眾生信心修行功德寶藏亦復不減譬如大海深廣難度薩亦爾智度大海天魔外道無能度者如海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廣大無邊如海漸菩薩亦爾成一切種智以漸轉深譬如大海不宿死屍菩薩法海一切結漏煩惱死屍及惡知識亦不同宿譬如大海眾流注中皆同一味菩薩亦爾一切功德至種智海亦同一味譬如大海能容眾流然不增減菩薩亦聽受一切佛法亦為眾說而無增減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亦爾於所成就眾生潮不過限譬如大海一切大身依止窟宅薩亦爾為一切大心眾生作依止窟宅譬如大海無有窮盡菩薩亦爾為一切眾生隨應說法無有窮盡。」準此文意即是說佛云何知言種智一味結漏死屍皆不容宿故菩薩留惑至惑盡故未成一切種智故云菩薩者就因為名或通因果有此十義故讚如海此經中且約第三一義如海餘略不言若準大莊嚴論譬如大海忍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復如是諸來違逆心不動故譬如大地初發心亦復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山王禪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復如是物無能以不亂故。」彼有喻六度四攝四無量等略喻第三第四如空十地經無盡句中第三虛空界盡以影餘故

經 我之所有眾善業願得速成無上尊。」

下二十五頌發願分二初五頌自他利後二十頌唯利他願初中復二初三頌求果願後二頌求因願初果願中有二此半頌求果自利願

經 廣說正法利群生悉令解脫於眾苦降伏大力魔軍眾當轉無上正法輪久住劫數難思議充足眾生甘露味猶如過去諸最勝六波羅蜜皆圓滿滅諸貪欲及瞋癡降伏煩惱除眾苦。」

贊曰此二頌半求果利他願於中初半頌願令得擇滅次半頌願令降天魔次半頌願令得涅槃次半頌願令修六度次半頌願令除六障如文句知

經 願我常得宿命智能憶過去百千生亦常憶念牟尼尊得聞諸佛甚深法願我以斯諸善業奉事無邊最勝尊遠離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

贊曰下二頌求因願略有四願半頌求宿命智願次半頌求六念願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且舉二次半頌求善友願次半頌求離惡修善願

經 一切世界諸眾生悉皆離苦得安樂所有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圓滿。」

贊曰下二十頌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頌願他得世果四頌願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十四頌願得現在果後二頌令得未來果現果分二七頌願令離苦後七頌願令得樂初中有三此初一頌總標拔苦

經 若有眾生遭病苦身形羸瘦無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諸根色力皆充滿。」

贊曰次下五頌半別明離苦有五此即第一一頌拔諸

經 若犯王法當刑戮眾苦逼迫生憂惱彼受如斯極苦時無有歸依能救護。」

贊曰下三頌第二拔刑罰苦有二初一頌標有苦無救

經 若受鞭杖枷鎖繫種種苦具切其身無量百千憂惱時逼迫身心無暫樂皆令得免於繫縛及以鞭杖苦楚事將臨刑者得命全眾苦皆令永除盡。」

贊曰下二頌願為斷除於中初一頌半令離枷鎖鞭杖苦次半頌令離殘害斷命苦

經 若有眾生饑渴逼令得種種殊勝味盲者得視聾者聞跛者能行瘂能語。」

贊曰此中有第三令離飢渴苦第四令離不具諸根苦

經 貧窮眾生獲寶藏倉庫盈溢無所乏皆令得受上妙樂無一眾生受苦惱。」

贊曰下初半頌第五令離貧窮苦後半頌第三結令離苦

經 一切人天皆樂見容儀溫雅甚端嚴悉皆現受無量樂受用豐饒福德具。」

贊曰下七頌願令他得樂有十二此中有二初半頌令得人天敬愛樂次半頌令得豐諸珍玩樂

經 隨彼眾生念妓樂承妙音聲皆現前念水即現清涼池金色蓮華泛其上。」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令得伎樂隨念樂次半頌令得池沼隨心樂

經 隨彼眾生心所念飲食衣服及床敷金銀珍寶妙瑠璃瓔珞莊嚴皆具足。」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令得四事隨念樂次半頌令得七寶珠瓔嚴具樂

經 勿令眾生聞惡響亦復不見有相違所受容貌悉端嚴各各慈心相愛樂。」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令得美名和穆樂次半頌令得端嚴慈愛樂

經 世間資生諸樂具隨心念時皆滿足所得珍財無悋惜分布施與諸眾生。」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令得資什隨心樂次半頌令得無貪樂施樂

經 燒香末香及塗香眾妙雜華非一色每日三時從樹墮隨心受用生歡喜普願眾生咸供養十方一切最勝尊三乘清淨妙法門菩薩獨覺聲聞眾。」

贊曰此有二樂初一頌令得香華隨意樂次一頌令得供養三寶樂

經 常願勿處於卑賤不墮無暇八難中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親承十方佛願得常生富貴家財寶倉庫皆盈滿顏貌名稱無與等壽命延長經劫數。」

贊曰下二頌願他得未來果有五初半頌令得不生八難樂次半頌令得常遇世尊樂次半頌令得常生富貴樂次一句令得形妙名聞樂次一句令得壽命延長樂

經 悉願女人變為男勇健聰明多智慧一切常行菩薩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贊曰下四頌令得他出世果有六此中有二初半頌令得男身聰慧樂次半頌令得常行覺品樂

經 常見十方無量佛寶王樹下而安處處妙瑠璃師子座恒得親承轉法輪。」

贊曰此有二初半頌令得見佛出現樂次半頌令得親承演說法樂

經 若於過去及現在輪迴三有造諸業能招可厭不善趣願得消滅永無餘一切眾生於有海生死羂網堅牢縛願以智劍為斷除離苦速證菩提處。」

贊曰此有二樂初一頌令他得除自苦樂次一頌令他得除生死樂

經 眾生於此贍部內或於他方世界中所作種種勝福因我今皆悉生隨喜。」

贊曰此一頌是第三廣懺願中第四隨喜

以此隨喜福德事及身語意造眾善願此勝業常增長速證無上大菩提。」

贊曰此一頌第五四回向即十度中第七方便方便有二回向方便二拔濟方便此回向也後智為體上句雖有願言下句意明方便不爾與前發願何別前已發願言我之所有眾善業願得速成無上尊等竟故此回向

經 所有禮讚佛功德深心清淨無瑕穢回向發願福無邊當超惡趣六十劫。」

贊曰下四頌大段第二別明勝中第四明勝勸修有五初一頌明修前業能越惡趣

經 若有男子及女人婆羅門等諸勝族合掌一心讚歎佛生生常憶宿世事。」

贊曰此一頌明修前業能得宿命

經 諸根清淨身圓滿殊勝功德皆成就願於未來所生處常得人天共瞻仰。」

贊曰此初半頌明修前業得勝身福滿次半頌得天人敬仰

經 非於一佛十佛所修諸善根今得聞百千佛所種善根方得聞斯懺悔法。」

贊曰明得聞此法即供養多佛此意明但得聽聞尚曾供養多佛況能聞已而修行此同般若法華勸進修習故

經 爾時世尊聞此說已讚妙幢菩薩言:「善哉善!」

贊曰下品第三大段世尊讚印即文分為三此初讚也

經 善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讚歎如來真實功德并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滅除罪障。」

贊曰印也前之頌中妙幢說聞此法滅罪得福恐人不信故佛為印

經 汝今應知此之勝業皆是過去讚歎發願宿習因緣及由諸佛威力加護此之因緣當為汝。」

贊曰許說夢因即下蓮華喻讚品

經 時諸大眾聞是法已咸皆歡喜信受奉行

贊曰第四大段大眾喜行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滅業障品第五

滅業障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難言來意者有三一明滅惡之中前品夢聞悔過以為警覺今者正示悔法滅除故前品後有此品生第二來意者妙幢久種善根因夢自能悔過餘眾不能自悟佛教方解懺除更放光召其有緣因請佛為廣辨故前品後有此品生三者欲求勝果必殖妙因障難既存何能起行欲起妙行先令滅障妙幢但陳其夢未自懺除欲自發露故請佛說悔滅之法故前品後有此品生

釋品名者諦云:「業障滅品此西國音此經云滅業障此方語梵云羯磨(此云業)阿跋囉拏(此云障)毘那奢(此云滅)。」業謂造作障謂障礙由作不善能礙聖道業即是障持業釋也滅通能所若能滅名滅即懺悔等曰由此懺等能滅業障即業障之依主釋或所滅名滅滅者除也由懺等四令業障滅業障即滅持業釋也或滅業障總屬於能即於能滅說所滅法由懺悔等四能滅業障滅業障品〉。理門論於其能破立所破聲。」

解難者障有多種且惑業苦總名為障今何但言滅業障耶有二解一云惑業苦三總得名業如言煩惱障即大隨惑二所發業并及於果總名煩惱障準彼相從業因業果總名為業若爾何故不云滅惑苦障隨舉於一皆有難故或可業礙聖道勝惑名故所以業有定業惑中不說有定惑苦由業生故但從勝名滅業障一云雖惑業苦俱得障名業障增強但偏懺業以業招生親於惑故下請云曾所造作業障罪者何懺悔」,不問惑苦故又若有極重不善之業必招難身無暇入聖故經但云滅業障品〉。釋為究下文具懺惑業苦故惑業苦三攝盡二障未知所知障今亦懺不既趣佛果二障俱懺故說云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皆懺悔。」三性之業為總懺不三性俱懺由於二障發三性業故招人天業亦皆懺故今此與前兩品何別傳云真諦有八解不同一初夜中妙幢夢見後大眾晝日修行二云初是略釋後是廣釋三初是懺悔後一罪滅四云初是暫伏後是永除五初明經能滅罪後明弘經者罪滅六初明法身示現明化身為說七初妙幢獨聞後大眾共感初品由妙幢願後品由大眾機此八釋中二七八三釋為正餘者不正今釋不同如來意辨

經 爾時世尊住正分別入於甚深微妙靜慮

贊曰此品之內大文分四一放光集眾二天帝啟請三如來為說四得益喜行下云時諸大眾聞佛說已咸蒙勝益歡喜奉持是初分三初入定放光次光明利益後尋光詣佛初又分三一入定二放光三照境此初也諸後得智緣俗名為分別得稱境而知故名住正或正謂根本分別即後得了俗由證真故名為後得住謂依止即後得智依本智起靜謂寂靜慮謂審慮靜簡散心慮簡無心界定皆具足諸支雖通名靜慮世尊所起多第四定以最勝故入者證也後智了機及能被法二乘不知名為甚深超三界故名為微審了機法應物示證所以云入又解正分別示起加行為利生故名正分別入即能入靜慮所入超過二乘名甚深勝於菩薩名微妙據實放光是神境通通依靜慮故先言入

經 從身毛孔放大光明無量百千種種諸色

贊曰二放光也有三初出處從身毛孔次所出放大光明後光體無量諸色

經 諸佛剎土悉現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

贊曰三照境也有二初照境分諸佛剎[A1]悉現光中二殊勝校喻不及

經 五濁惡世為光所照

贊曰第二明光利有四一總明時處時即五濁時處即穢

經 是諸眾生作十惡業五無間罪誹謗三寶孝尊親輕慢師長婆羅門眾應墮地獄餓鬼

贊曰二明所照境即光所照正佛意為斷業惑苦各據重明云照五濁十惡五逆及三惡趣十惡五濁及五逆業廣如餘辨言無間者,《俱舍十七云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此唯因無間隔義乃至云彼有無間得無間名與無間法合故名無間。」

經 彼各蒙光至所住處

贊曰三明光能照

經 是諸有情見斯光已因光力故皆得安樂正姝妙色相具足福智莊嚴得見諸佛

四正明光益於中復四一得安樂二得端嚴三得福智四得見佛覩光安樂已離前障何更為說懺悔益宜覩光而罪滅即得見光宜聞法而罪除即為說法或覩暫滅令永除又光為現世法通未來

經 是時帝釋一切天眾及恒河女神并諸大眾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繞三匝退坐一面

尋光詣佛

經 爾時天帝釋承佛威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

贊曰帝釋啟請有四一請法儀二所請主三所為四所請法此初二初中三一能請人所承力三正軌則

經 云何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攝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業障罪者云何懺悔當得除滅?」

贊曰此後二也所為機中有二初能行法人次所利攝此中修行亦自所習但菩薩為懷利他為故但舉為他理實亦自行請法可知

經 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為無量無邊眾生令得清淨解脫安樂哀愍世間福利一切。」

贊曰第三如來為說有六答所請法若有淨信下讚勝勸行爾時天帝下依勸修學我念往昔已下引己為若有苾芻下明行法利益爾時釋梵下釋梵述成答所請中初讚後答讚中初總後別讚別讚中初讚自利謂汝今修行是二讚利他欲為無量等是讚利他中初讚利後釋所以云為無量眾生者,《瑜伽四十六有五無量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法界無量四調伏界五調伏方便界有情界即所利生世界即所可化處法界即三性法謂由此法成染淨故所調伏界即種姓差由此種姓有堪能故調伏方便界即能成就有情之法無量即眾生界無邊即世界俱通二令得安樂等是所調伏界并所除障即法界無量汝今修行即調伏方便界垢稱經應以是法而化有情即修是法。」樂道菩提涅槃唯識第十云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故二轉依俱名安樂具離二障名清淨解脫。」哀愍即大悲拔苦福利大慈與樂

經 若有眾生由業障故造諸罪者。」

贊曰有二初略明但令滅惡善男子有四業下廣明亦令生善初中復二初正明懺悔若人成就四法下明能行之人或初明暫除後明永滅就懺悔中復分為五一明應懺之人應當策勵下明懺悔方軌從無始下正明懺悔以是因緣下結勸修何以故一切諸法從因緣生下釋其所此即初也由業障故者宿業種造諸罪者更起現此由宿因作業決定不爾菩薩及諸如來一切時觀見應起業制令不作何故得由決定故不爾佛等何故待作後方教懺若爾一切業皆定作應無不定雖定造業感果不定所以經論又約感果分定不定者即假者造業之人又解由業障故即善惡業造諸罪者即感果業是能造果是所造又解通前二義故

經 應當策勵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口自說言:」

贊曰正明方有四一令作意即是加行并審決思即應當策勵是二明時節晝夜六時明動發思正起三業此身意語偏袒等是身業一心專念是意業口自陳說是語業

經 「『歸命頂禮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贊曰所對懺者於中分初虔恭禮讚彼諸世尊已下投誠請證此初也文分為二初現世如是等下過未初中復二初禮次讚此禮也盡壽投誠故云歸命表敬之極故云頂禮讚中初讚自利得菩提後讚利他轉法輪等此即初也

經 「『轉妙法輪持照法輪雨大法雨擊大法鼓大法螺建大法幢秉大法炬。』」

贊曰此讚利初明說法次明利他說中八句初三句次五句釋此中二釋初轉法輪在見道法輪在修持在無學義通三乘見諦道中俱觀四諦上下轉等獨得轉名修道離障重觀妙理獨得照名無學能攝有無為德獨得持雨大法雨勝解行位擊大法鼓在見修位吹法螺下在無學位又釋初三準解深密經是三時教此中持應在後以文言便持在照下五句中第一即轉法輪法華經論已斷疑者令成就智身故」,即是令得二乘果擊大法鼓者即照法輪,《法華經論已成就智身者示二種密境界故」。說二乘者是趣大方便彼不能知云密境界三無性等亦密意今此但有示二乘密境界無不絕大法鼓次吹大法螺等三是持法輪初是說法得智後觀理即是令得菩提涅槃。《法華經據圓滿能故於法幢後方說吹螺此約能為他說教令得二果故於法幢前說吹螺如妙光菩薩持妙法華經化八王子皆成佛道。〈解品中迦葉等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經 「『為欲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常行法施誘進群令得大果證常樂故。』」

贊曰利他令他得世果名利益得出世果名安樂以教授機為法施未發心令發心名誘已發心令成就名進已成就者令得解脫名令得大果證常樂故涅槃自性常菩提三種常四智所依故俱名常樂如前釋

經 「『如是等諸佛世尊以身語意稽首歸誠至心禮敬。』」

贊曰過未諸佛

經 「『彼諸世尊以真實慧以真實眼真實證明實平等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善惡之業。』」

投誠請證以佛具二智云真實慧圓五眼故云真實眼能真實證具前二義平等心證平等理故依三念住故能知見此意由佛具二智故悉知眾生圓五眼故悉見眾生故今投誠請佛為證即無著般若經論見智淨具足住」。見即五眼智即二智由肉天眼見一切眾生色蘊色身由法眼故見一切眾生四蘊名身即見身語業是肉天眼見意業是法眼總見佛眼。《瑜伽八十二云成就明眼具三眼故。」三即肉慧中本後分為法體是一故在果名佛眼體即三眼故不云五由佛具智故知者知寂靜不寂靜即知住念住非念住壞緣法念通根本智及具五眼能悉知見身語心行善不善業依三念住怨親等視故請為證又真實證明有其二義一述佛明證二請為證明若但為應在後明由通二義故中間說亦同十住毘婆沙十方一切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黑惡

經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隨惡流轉共諸眾生造業障罪。』」

贊曰正明懺悔文復分三初總標次別懺後順同此初也隨惡者隨惡友隨惑流轉者受生死果種子為流現果為轉隨惡惑業集諦流隨惡果苦諦轉依於苦諦復共眾生起於集諦造於諸業

經 「『為貪瞋癡之所纏縛未識佛時未識法時識僧時未識善惡。』」

贊曰次別懺也又分為初舉造業因次所造業後所成果亦即如次懺惑此即懺惑起業因也由斯三毒之所纏縛不自在故起諸惡本名不善根十住毘婆沙》「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合九種者即身等三業有現生後及三界業故云三皆貪等起云從三起無明勝本偏云未識三寶善惡

經 「『由身語意造無間罪。』」

贊曰懺業障於中分三初舉業障次證佛證後正懺悔初中有謂總如次三文別中初五逆業、「見有勝已已下餘業此初文也薩遮尼乾子經有大乘五逆

經 「『惡心出佛身血誹謗正法破和合僧殺阿羅殺害父母。』」

贊曰此之五逆三乘通說大乘不共逆中當第四逆誹謗正法亦是破謗佛八正為非正道說五法為正道云誹謗正法言五法者大乘未見其文準一切有部大毘婆沙一百一十六,「云何五法盡壽著糞掃衣二盡壽乞食三盡壽唯一座四盡壽常居逈處五盡壽不食一切魚肉味鹽蘇乳等。」《正理律攝說五有別具如彼明或誹謗正法是大乘第二逆在此破僧前明以謗佛正法同故在此而說非屬破僧

經 「『身三語四意三種行造十惡業自作教他作隨喜於諸善人橫生毀謗斗秤欺誑以偽為不淨飲食施與一切於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惱害。』」

贊曰第五逆也謂長夜常行十不善業初總舉明後略別明於諸善人下略別生毀謗者語不善業斗稱欺誑以偽為真是盜業不淨飲食施諸眾生是貪不善業好施惡故更相惱害嗔不善業

經 「『或盜窣堵波物四方僧物現前僧物自在而。』」

贊曰是第一逆用盜三寶財物

經 「『世尊法律不樂奉行師長教示不相隨順行聲聞獨覺大乘行者喜生罵辱令諸行人心生悔惱。』」

贊曰是第二逆初違教即隱蔽覆見行聲聞等下毀人并含第三逆

經 「『見有勝已便懷嫉妬法施財施常生慳惜明所覆邪見惑心。』」

贊曰明懺餘業初舉起業因愱慳即隨惑十纏無明邪見即本惑據勝說

經 「『不修善因令惡增長於諸佛所而起誹謗說非法非法說法如是眾罪。』」

贊曰即所起業新薰不善令增本有不善業等令長次於佛法起不善業

經 「『佛以真實慧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知悉見。』」

贊曰請佛證知

經 「『我今歸命對諸佛前皆悉發露不敢覆藏作之罪更不復作已作之罪今皆懺悔。』」

正陳懺悔

經 「『所作業障應墮惡道地獄傍生餓鬼之中蘇羅眾及八難處願我此生所有業障皆得消所有惡報未來不受。』」

贊曰懺報障

經 「『亦如過去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已懺悔我之業障今亦懺悔皆悉發露不敢覆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

贊曰懺中後順同也三世為三此同過去舉他、「我之業障下自作

經 「『亦如未來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皆懺悔我之業障今亦懺悔咸悉發露不敢覆所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如現在十方世界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亦懺悔我之業障今亦懺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

贊曰餘二準同

經 善男子以是因緣若有造罪一剎那中不得覆藏何況一日一夜乃至多時。」

贊曰第四結勸修行於中分二初舉罪勸悔若有願生下舉益勸修初中復二以是因緣結前因緣是所以由惡業感惡果既有此損所以如菩薩欲修菩提必須懺悔故是因緣。「若有造罪正勸勸文有三謂法法中有三初令不暫停次令還出淨懷於愧信後勸應如前悔剎那多種經一生滅之剎那時尚不應停而況多時如毒箭中不可暫忍

經 若有犯罪欲求清淨心懷愧恥信於未來必有惡報生大恐怖應如是[1]。」

贊曰後二文由愧拒惡由信因果有善惡報故生大怖

經 如人被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復如是即應懺悔令速除。」

贊曰喻合可知

經 若有願生富樂之家多饒財寶復欲發意修習大乘亦應懺悔滅除業障。」

贊曰下舉益勸修有三初舉有漏益勸修後舉無漏益勸有漏之中初舉欲界後舉色界欲界中次天人中四姓初舉吠舍戍陀二勸次舉淨行剎帝利勸此初二

經 欲生豪貴婆羅門種剎帝利家及轉輪王七寶具足亦應懺悔滅除業障。」

贊曰後二也

經 善男子若有欲生四天王眾三十三天夜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亦應懺悔滅除業障。」

贊曰舉欲天勸

經 若欲生梵眾梵輔大梵天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天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天善見色究竟天亦應懺悔滅除業。」

贊曰舉色天勸瑜伽》、《雜集》、《智度》、《阿含》、《起世》、《正法念》、《正理》、《婆沙》、《樓炭經說如彼正理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廣善所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靜慮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名為大於自地內光明最小故名小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意地樂受說名為淨於自地中唯此淨最小故名小淨此淨轉增量難測名無量淨此淨周普故名遍淨離雲居故名無雲福轉勝故名福生有色異生其福最故言廣果離欲諸聖以聖道水灌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又此天中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煩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離得無熱名彼天形色端正妙好過下二天名善現形色轉勝眾所樂觀故名善見彼天形色最為勝妙餘不及故名色[A2]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

若欲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亦應懺悔滅除業障若欲願求三明六通聲聞獨覺自在菩提至究竟地。」

贊曰舉無漏果勸初通說聲聞次明俱脫到於彼岸小中二然獨覺中部行獨一雖兩種別竝得俱脫三明六通如餘處辨

經 求一切智智淨智不思議智不動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應懺悔滅除業障。」

贊曰舉大果勸初四智智性名智。「三藐已下智相名智一切智根本智能證也重言智者智性所證也意明智性是根本故即此智性離二障故名淨智非餘所知名不思議離生滅不動即當阿耨多羅也三藐等如常所釋無著菩薩般若經論具智斷德是無上菩或復總別配四智品一切智智總大莊嚴論第三說智淨是觀察轉五識得能於大眾說法斷疑雨大法雨能令他淨故名淨智又總一切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於所識境恒無障礙此自無染故亦名淨不思議者成事智轉第六得於一切世界作種種變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動智者是圓鏡智轉第八得故彼論云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釋云彼鏡智以不動為相恒為餘三智之所依不動者是相續一類唯捨受義三藐等者是平等智轉第七得故彼論云眾生平等修淨證菩提。」釋云若修習此智最極清淨即得無上菩提以無究竟故由眾生無盡故無究竟無究竟故不住涅槃此意由眾生故究竟不得入於涅槃復言正遍智者唐梵俱

經 何以故?」

贊曰下釋懺悔滅障所以即是釋難文復分二初釋難若有善男子下結成懺悔能滅諸惡初中有三一依因緣門釋第二何以故下依無相門釋善男子一切諸法下依真如門釋此依因緣門初徵後釋此徵也徵意云善惡各別前後生滅何所以故懺悔能滅又徵意云惡現在時懺心未起起懺心時已生者謝無未生者住未來復無現在時復不俱明闇不竝又現在者纔生即從何所以而說懺滅

經 善男子一切諸法從因緣生。」

贊曰初釋後引證此釋難雖前後生滅一切諸法由因緣力故生亦由因緣力故滅此但舉因緣生必定有因緣滅故影略言不說滅也滅不待因據見生說若未來應生落謝應能感果由懺因緣令彼不起亦名為滅即待因滅也

經 如來所說異相生異相滅因緣異故。」

此引證一切如來皆同此說故云如來所相謂體相異法體出生異法體滅壞猶如明生而闇法滅有能生因緣有能滅因緣緣是所以義所以有異故懺法生不善法滅

經 如是過去諸法皆已滅盡所有業障無復遺。」

贊曰釋第二徵有三初牒前所徵過去已滅次辨今懺善心得生後辨懺心所滅之此初也如是過去諸法皆已滅盡者牒前已滅現行之法云所有業障彼所薰種可有當生無復遺餘令彼當生無復遺餘不約現行已滅說斷

經 是諸行法未得現生而今得生。」

贊曰辨今懺善心得生此因緣法昔不緣合未得現生而今現緣合懺善心得生

經 未來業障更不復起。」

令未來應生業障更不復起復者重也未來未生應生之現更不現已薰業種應招未來果之業障更不復能招後果起有一業感多生已感者已滅滅應感更不復起曾未招者彼所招果是餘已生果惡之類是餘能招惡業之類云更不復起即有漏心懺伏斷無漏心懺除斷三門說懺皆通漏無漏故

經 何以故?」

贊曰第二依無相門釋初假徵後正釋此假徵也徵意云俱生滅法何以故異法因緣有生法生異法因緣有滅法滅

經 善男子一切法空。」

贊曰正釋初釋後引此釋一切所有生滅法相皆悉空故即相無自性

經 如來所說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亦無生滅亦無行法。」

贊曰此引證也一切如來說我壽者悉皆是無故彼所起善惡之業亦無生滅或我壽等即解深密等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滅自性涅槃等是所滅之障既無生滅能滅之行法亦無生滅是一切法故普賢觀經以此五蘊空無自性」,至云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無住無壞無觀心無法不住法中如是相者名大懺悔

經 善男子一切諸法皆依於本亦不可說。」

第三依真如門說懺除所以初釋次徵此釋也一切法本體即真如,《勝鬘經為持為建立故。」《維摩經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以本真如無生無滅不可言說故一切法皆歸於本無生無滅亦不可說亦彼生滅皆同無故前無相門說無生滅影知真如門亦無生無滅故略不說於真如門明不可影無相門亦不可說此為除彼能所詮相遍計性故攝妄皆盡

經 何以故?」

贊曰徵也何所以故如無生滅亦不可說

經 過一切相故。」

贊曰通也由真如理出過生滅相過者離也出離生滅相出離言說境無量義經無相不相故名無相。」《攝論無二相等故」。《普賢觀經以此身心如空中風住無相理歸命如如一切三寶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見十方佛

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於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無眾生而有於本。」

贊曰結成懺悔初結懺悔後結成真說此初也結真懺悔有二一結無漏即如是入於微妙真理是入者證也以無分別入真如理破二障斷二結有漏即生信敬心雖未能證而但信解無相真如依勝解力亦能除惡我我所無依圓性有故云名無眾生而有於本真妄對明言依他有據實不無此初門依欲第三依無相通二不說依於初世俗觀者以虛妄執不能除障故

經 以是義故說於懺悔滅除業障。」

贊曰成真說教與機行理相應故義謂義利由三相應有義利故說於懺悔

經 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業障永得清淨。」

贊曰上明懺悔法下明能行之人於中有初標次釋後攝此標也

經 云何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於甚深理不生誹謗三者於初行菩薩起一切智四者於諸眾生起慈無量是謂為四。」

次釋有三謂徵釋結文段可知此意應同妙法華經普賢所問:「云何能得是法華經?」:「成就四法。」此中第一即彼入正定聚深信三乘名正念成就不歸外道名不起邪心二即佛所護念能於深理不生誹謗是根熟故佛所護念第三殖眾德本能於初行菩薩起一切智心即種殖善本第四即彼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起慈無量能與他樂亦起於悲能拔他苦且據初說云慈無量據具因說成就四法能除業障若分成就亦分能懺

經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專心護三業不誹謗深作一切智想慈心淨業障。」

贊曰頌攝於三業正念成就隨根成就名護三業頌攝行法持法有差別故長行令行頌攝令持

經 善男子有四業障難可滅除。」

贊曰上略陳懺悔滅惡已下廣明四行辨生善於中分初明所除障後明能除行[A3]中復三初總次別徵後別解此初也

經 云何為四一者於菩薩律儀犯極重惡二者於大乘經心生誹謗三者於自善根不能增長四者貪著三有無出離心。」

贊曰後二文也徵者可知瑜伽論第七十九說彼云復次菩薩略有四種增上品障若不淨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何等為四一者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不積集善根四者有染愛心。」起染污犯者起上品纏染污心犯四他勝處云上品故非諸染心犯皆此攝故此經云菩薩律儀犯極重惡」,若通染心犯皆此攝名極重二者謗法據謗三乘皆是重障亦是大乘五逆攝故今言大乘約自所學若生誹不依行故三自不久集福慧資糧設先小不能數起云於自善根不能增長。《瑜伽約先不曾修云未集善根此經約曾不能數或據上品云未曾修非下劣善亦不修習四貪著三界無求出離涅槃之心涅槃名出離三界故。《瑜伽云有者即三有

經 復有四種對治業障云何為四一者於十方世界一切如來至心親近說一切罪二者為一切眾生勸請諸佛說深妙法三者隨喜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贊曰下明能除文段分二初佛總標後天帝別請初中復謂標文顯可知此之四行於一切位皆悉通行亦如瑜伽七十九明

經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世間所有男子女於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云何能得隨喜一切眾生功德善根?」

贊曰天帝別請初天帝請後佛為說此請也第一說一切即懺悔是前已偏明故今不問餘三未說故今請之初問有三意一問一切眾生有不修善云何隨喜一切眾生二問隨喜之法問得幾所福佛標說中先明勸請次辨隨喜云何天帝先問隨喜後請勸請機樂欲故勸請難故逐易先問佛據福勝所以先標

經 佛言:「善男子若有眾生雖於大乘未能修習然於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作隨喜時得福無量。」

贊曰下佛有四一答初問并教儀則二正教隨喜明隨喜得福多少四即勸修此即初也儀則可知設有未修當可能修故能隨喜又得福

經 應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現在修行施戒心慧我今皆悉深生隨喜。』由作如是隨喜福必當獲得尊重殊勝無上無等最妙之果是過去未來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悉隨喜。」

贊曰答第二問意隨喜之法文段分四一隨喜凡夫福二隨喜菩薩福三隨喜如來福四隨喜三乘福此初也初隨喜現在後隨喜過未謂世間修三福業事戒施修俱福云三福業過未可知或戒定慧學施者無貪即戒學迹貪障出家故偏明之略不說無瞋

經 又於現在初行菩薩發菩提心所有功德百大劫行菩薩行有大功德獲無生忍至不退一生補處如是一切功德之蘊皆悉至心隨喜讚歎過去未來一切菩薩所有功德隨喜讚歎亦復如是。」

贊曰隨喜菩薩初隨喜現在後隨喜過未初中七位一初發心位二勝解行位即過大劫等三增上意樂位即獲無生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位即至不退轉二地至九地七至究竟位即第十地因究竟也略無種姓及如來地種姓即前隨如來地在後明故然於善中各有四種教他慶慰隨喜此中舉二影顯餘二讚歎即慶慰或可於懺悔等各別有四於隨喜中自作教他亦二攝故更不別說過未可知

經 復於現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正遍知妙菩提為度無邊諸眾生故轉無上法輪行無礙法施擊法鼓吹法螺建法幢雨法雨哀愍勸化一切眾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無盡安樂。」

贊曰隨喜如來隨喜如來中初隨喜自利即證菩提二隨喜利他為度已下利他中初說法次未信令信已信令入皆蒙法施已入令熟即悉得充足已熟解脫即無盡安樂應有隨喜過未諸佛在後總於三乘中說故此不明

經 又復所有菩薩聲聞獨覺功德積集善根有眾生未具如是諸功德者悉令具足我皆隨。」

贊曰隨喜三乘有二初隨喜向後隨喜此隨喜向也

經 如是過去未來諸佛菩薩聲聞獨覺所有功亦皆至心隨喜讚歎。」

下隨喜果十住毘婆沙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行即是習行三乘人向具足三乘者果一切凡夫或無性乘或見道前然是無性乘好以有習行三乘者故諸見道前是習行攝故

經 善男子如是隨喜當得無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斷煩惱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為供養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隨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諸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能攝三世一切功德。」

贊曰答第三問福多少文中有四一舉福無邊二校量勝劣徵所以四為釋成文顯可知

經 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若有女人願轉女身為男子者亦應修集隨喜功德必得隨心現成男子。」

贊曰四勸修文亦可知

經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已知隨喜功德請功德唯願為說欲令未來一切菩薩當轉法現在菩薩正修行故。」

贊曰第二問勸請有五一天帝為問二如來為答三明福多四引[A4]為證五勸修行此初問也有二初結前次請後請中初申請後請意

經 佛告帝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行聲聞獨覺大乘之。」

下如來為答分三初令修行次教儀軌後正教勸請令修行中初舉所求果後令起修二乘道者令生遍智有法不知智非無上故又為成就彼二乘故亦應說學人天之即是三乘方便所修故不別說

經 是人當於晝夜六時如前威儀。」

下次教儀

經 一心專念作如是言:『我今歸依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無上法輪欲捨報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誠頂禮勸請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然大法燈照明理趣施無礙法莫般涅槃久住於世。』」

下正教勸請初教勸請次教迴向下自別說迴向之何故請中先明迴向下是總明此是別說影於懺悔隨喜之善皆應迴向初中有初請後請意請中有二初歸誠請時次正申請請中二初請說法後請久住三業俱請若初成道未轉法輪請轉法輪若欲捨報身請久住也

經 「『度脫安樂一切眾生如前所說乃至無盡安。』」

下請意此指例前咸令信受皆蒙法悉得充足無盡安樂」,故云乃至無盡安樂

經 「『我今以此勸請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勸請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勸請功德回向無上正等菩。』」

下迴向

經 [1]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

下明福多少校量顯之有二初舉小校後舉多顯勝初中有四一舉施福二正校量三徵所以四且略釋文段可知般若經論判校量所以

經 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若人以滿恒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是故善男子勸請功德無量無邊難可譬。」

下廣校量有三初舉施次校量後釋所釋所以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文顯可知釋法施勝財施為劣大同瑜伽論第七彼云由五因緣於諸財施法施為勝一者財施於他身中發起惡行法施決定起諸善。」即此第一。「二者財施於他身中發起煩惱法施能令對治煩惱。」即此第二。「三者財施於他身中無間引發有罪安樂法施能令無間引發無罪安樂。」即此第三。「四者財施若佛現在若不現在易可獲得法施若無諸佛現在難可獲得。」此經所無。「五者財施施而有盡施施而無盡。」即此第四此經第五彼論所無

經 如我昔行菩薩道時勸請諸佛轉大法輪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釋諸梵王等勸請於我轉大法輪善男子請轉法輪為欲度脫安樂諸眾生故我於往昔為菩提行勸請如來久住於世莫般涅槃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辨大慈大悲證得無數不共之法我當入於無餘涅槃我之正法久住於世。」

下引證有三一初別明請說請住果我法身者合明二請果此等皆由下結初別明果中初請說法果、「我於往昔下後說請住果請住果中有四初智德次恩德次不共德佛所成德非二乘有菩薩不圓皆云不共後法不滅文顯可知

經 我法身者清淨無比種種妙相無量智慧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一切眾生皆蒙利百千萬劫說不能盡法身攝藏一切諸法切諸法不攝法身法身常住不墮常見雖復斷滅亦非斷見能破眾生種種異見能生眾生種種真見能解一切眾生之縛無縛可解能植眾生諸善根本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無作無動遠離憒鬧寂靜無為自在安樂過於三世能現三世出於聲聞獨覺之境諸大菩薩之所修行一切如來體無有異。」

下合明二因果分二初明佛自成就德、「能破眾生下明令他成就德自成就德中有二一總說三身別說三身初一句總我法身者清淨無比」。諸功德法依聚體義合名法身離二障故名為清淨已下別說三身種種妙相等報身智德超情計境故一切眾生下應化恩德超言說境故法身攝藏下法身斷德以真如理體遍常故攝諸法餘法翻此故不攝如雖常非常見雖斷非斷見者境真實故能緣非邊滅性名滅證此滅性常非常見能令染斷非斷見諸邊見者非常見常非斷見斷所以名不稱中道無漏智故能破眾生下令他成就德中一令他捨邪歸正德二令他離縛斷障德能殖令他成就應身德四令他圓證法身德,「令解脫已下是以解脫為後邊故就法身德中為五一具四德二超三世三越二乘四菩薩境五佛同證非惑業作云無作非今始生云無動此常德煩惱皆盡云遠離闠鬧寂靜無為顯法身自體淨德具大我德云自在非逼惱故云安樂是大樂德即令他修大悲大信大智大定如次能證餘句可

經 此等皆由勸請功德善根力故。」

下結

經 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久住於世莫般涅槃。」

下第五勸修行初指前我所得、「是故下次正勸行勸行中有三初舉應行之人次舉小福、「何況下後況勝福而不行耶文段可知

經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回向一切智智?」

下第三明迴向文分為二初天帝請後如來答此初也

經 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願回向者當於晝夜六時慇重至心作如是說:『我從無始生死以來於三寶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與傍生一摶之食或以善言和解諍訟或受三歸及諸學處或復懺悔勸請隨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攝取回施一切眾生無悔悋心是解脫分善根所攝。』」

贊曰如來答中有三一舉修行人當於晝夜下儀軌作如是說下正教迴向於中復三初令運心持所修善[A5]作意下令其迴向於中復二初迴施眾生次迴向菩提

經 「『如佛世尊之所知見不可稱量無礙清淨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迴施一切眾生不住相不捨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迴施一切眾生。』」

下後正教迴向中第三教作心想成前迴向於中復二初如佛修又如過下如菩薩修如佛修中有三初迴施願皆獲得下發願共諸眾生下迴向迴施中初舉佛所行我亦如是下同佛作想不住相心如天親般若經論自身及報恩果報斯不著防求於異事護存已不。」若著自身及財護惜財物為存活故不能行施若求果報及報恩便捨菩提別求異事是故不住相不捨相心者不住空見而不修都無所住應修其心

經 「『願皆獲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寶滿眾生願富樂無盡智慧無窮妙法辨才悉皆無滯。』」

贊曰次發願願中初願成福智慧無盡下願得

經 「『共諸眾生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復出生無量善法亦皆回向無上菩提。』」

下如佛修中第三迴向有二迴過去已修善趣菩提因此善根下迴現及未來生趣向菩提

經 「『又如過去諸大菩薩修行之時功德善根悉皆迴向一切種智現在未來亦復如是然我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贊曰教作心想成前迴向中第二如菩薩亦分為三初指三世菩薩所修然我所下同修同修中有二此初同迴向

經 「『是諸善根願共一切眾生俱成正覺如餘諸佛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不可思議無礙清淨於無盡法藏陀羅尼首楞嚴定破魔波旬無量兵眾應見覺知應可通達如是一切一剎那中悉皆照了於後夜中獲甘露法證甘露義。』」

後同發願於中後四初總願成正覺餘諸佛下別願所成德我及眾生下願同佛證猶如無量壽下指同諸佛願所成中初別指後願證得別願所成中略舉八德現坐道樹下此通說應化二不可思議無礙清淨此總句通於上下坐道場及菩提樹不可思無礙清淨所住總持等亦不可思議離障故無礙除習故清淨三住於無盡法藏陀羅尼謂一切功德藏陀羅尼即四總持二義三能得菩薩無生忍四明呪四首楞嚴定是梵語此云健行定。《大般若四百一十四約自性云能攝一切等持境能辨無邊行為一切等持導首。《成唯識論約能行之人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名健行定。」五破四魔十軍軍者,《雜藏經憂愁飢渴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輕蔑彼汝等軍如一切無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坏瓶投水。」能了法應見謂見色法應知謂知非色法通了於二上是俗諦應可通達通達真諦一剎那中悉皆照了者真俗雙行故又解五眼故應見具本智故覺具後智故知六通故通達七獲甘露法菩提八證甘露義涅槃

經 「『我及眾生願皆同證如是妙覺。』」

下願同佛

經 「『猶如無量壽佛勝光佛妙光佛阿閦佛功德善光佛師子光明佛日光明佛網光明佛寶相寶焰佛焰明佛焰盛光明佛吉祥上王佛妙聲佛妙莊嚴佛法幢佛上勝身佛可愛色身光明遍照佛梵淨王佛上性佛。』」

下指同諸於中復二初例四方後總例此初西方舉三佛東方舉五佛南方亦舉五佛北方舉八

經 「『如是等如來正遍知過去未來及以現在示現應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為度眾生我亦如是。』廣說如上。」

下結例

經 善男子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於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得無量無邊大功德聚。」

下品中第三大段如來為答有六此即第二讚勝勸行初舉持經福廣校量意遣修行文段分四一明持經福多譬如三千已下舉喻校量顯勝故善男子下廣成福勝是故當知下總結令知此初也

經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時皆得成就人身得人身已成獨覺道若有男子女人盡其形壽恭敬尊重四事供養一一獨覺各施七寶如須彌山此諸獨覺入涅槃後皆以珍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十二踰繕那以諸華香寶幢旛蓋常為供養善男子於意云何是人所獲功德寧為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復有人於此金光明微妙經典眾經之王滅業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所獲功德於前所說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勸請十方一切諸佛轉無上法輪皆為諸佛歡喜讚歎善男子如我所說一切施中法施為勝。」

下第二舉喻校量有五一舉福田若有善男子下修供養善男子問多少天帝下彼答得福多善男子校量顯勝顯勝中有三一明福勝二假徵為釋釋中有二初修正行佛讚故勝善男下由法施過財故勝

經 是故善男子於三寶所設諸供養不可為比勸受三歸持一切戒無有毀犯三業不空不可為比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隨力隨能隨所願樂於三乘中勸發菩提心不可為比於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得無礙速令成就無量功不可為比三世剎土一切眾生令無障礙得三菩提不可為比三世剎土一切眾生勸令速出四惡道苦不可為比三世剎土一切眾生勸令除滅極重惡業不可為比一切苦惱勸令解脫不可為比一切怖畏苦惱逼切皆令得解不可為比三世佛前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勸令隨喜發菩提願不可為比勸除惡行罵辱之業一切功德皆願成就所在生中勸請供養尊重讚歎一切三寶勸請眾生淨修福行成滿菩提不可為比是故當知勸請一切世界三世三寶勸請滿足六波羅蜜勸請轉於無上法輪勸請住世經無量劫演說無量甚深妙法功德甚深無能比者。」

下廣成福勝有十一不可比,「下總結竝可知言不可比者由此經能令行此等勝行故不可比非此等行不可為比亦能令得無上菩提豈不可比

爾時天帝釋及恒河女神無量梵王四大天眾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佛言:「世尊我等皆得聞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悉受持讀誦通利為他廣說依此法住何以故世尊我等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順此義種種勝相如法行故。」爾時梵王及天帝釋等於說法處皆以種種曼陀羅華而散佛上

第三大段依勸修行有五一願修行爾時梵王已下諸天供養三千大千下現諸瑞時天帝釋下諸天解悟佛言如是佛為印可初中初舉行法之者從坐而起下請行儀則白佛言下正願修行願修行中有三初願修次徵後釋諸天供養文相可

經 三千大千世界地皆大動一切天鼓及諸音樂不鼓自鳴放金色光遍滿世界出妙音聲

下明現諸瑞應準文釋意其義可知

經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此等皆是金光明經威神之力慈悲普救種種利益種種增長菩薩善根滅諸業障。」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諸天解悟佛印可知

經 何以故善男子我念往昔過無量百千阿僧祇劫有佛名寶王大光照如來正遍知出現於世住世六百八十億劫爾時寶王大光照如來為欲度脫人天釋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眾生令安樂故當出現時初會說法度百千億億萬眾皆得阿羅漢果諸漏已盡三明六通自在無於第二會復度九十千億億萬眾皆得阿羅漢果諸漏已盡三明六通自在無礙於第三會復度九十八千億億萬眾皆得阿羅漢果圓滿如上。」

贊曰下第四大段引己為證明聞經福多初徵次引引中有六初明所逢佛二陳己得益三彼佛現證四佛指處方五說聞名得益六結成福勝明所逢佛中有四一時節有佛名下名號住世六百下住爾時寶王下說法利即三會益文相可知

經 善男子我於爾時作女人身名福寶光明第三會親近世尊受持讀誦是金光明經》,為他廣說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時彼世尊為我授記:『此福寶光明女於未來世當得作佛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捨女身後是以來越四惡道生人天中受上妙樂八十四百千生作轉輪王至于今日得成正覺名稱普聞遍滿世界。」

下陳己得益有五一說自身於第三下聞經修學時彼佛下得授佛記捨女身後下獲勝福報至于今日下得成菩提

經 時會大眾忽然皆見寶王大光照如來轉無上法輪說微妙法

下彼佛現證

經 善男子去此索訶世界東方過百千恒河沙數佛土有世界名寶莊嚴其寶王大光照如來今現在彼未般涅槃說微妙法廣化群生汝等見者即是彼佛。」

下佛指處方往受女身即猶地前何得三祇彼佛不滅化應現相出沒隨機報法常存故言現在

經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寶王大光照如來名號者於菩薩地得不退轉至大涅槃若有女人聞是佛名者臨命終時得見彼佛來至其所既見佛已究竟不復更受女身善男子金光明微妙經典種種利益種種增長菩薩善根滅諸業障。」

下第五聞名得益有二得至涅槃二不受女報善男子下結勝

經 善男子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隨在何處為人講說是金光明微妙經典其國土皆獲四種福利善根云何為四一者國王無病離諸災厄二者壽命長遠無有障礙者無諸怨敵兵眾勇健四者安隱豐樂正法流何以故如是人王常為釋梵四王藥叉之眾共守護故。」

下大段第五明行經利益有四一國王益二臣佐益三沙門婆羅門益四人庶益國王益中有三一明人王得益二問梵釋護不三世尊重勸初中有二初標後釋標中有二一所行法人後明國王益王益有一標得益二徵問三釋四又徵如是人王下明護

經 爾時世尊告天眾曰:「善男子是事實不?」

第二問梵釋護不有三一佛問令護二諸天答護三佛讚印初也

經 是時無量釋梵四王及藥叉眾俱時同聲答世尊言:「如是如是若有國土講宣讀誦此妙經是諸國王我等四王常來擁護行住共俱王若有一切災障及諸怨敵我等四王皆使消憂愁疾疫亦令除差增益壽命感應禎祥願遂心恒生歡喜我等亦能令其國中所有軍兵悉皆勇健。」

下諸天答護中有四初標答若有國土下明得護所以是諸國王下明所護之王我等四王下明能護者一為侍衛其王下為除惡增益壽加善加善有四一增壽二現瑞三令勸兵勇

經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汝當修行。」

下佛讚印

經 何以故是諸國王如法行時一切人民隨王修習如法行者汝等皆蒙色力勝利宮殿光明眷屬強盛。」時釋梵等白佛言:「如是世尊!」

世尊重勸初假徵令護所由次佛為說應護所以,《起世經》、《長阿含經等皆云人若修善增天勢力。」又如下王法正論廣明後梵釋領文段可知

經 佛言:「若有[1]講誦此妙經典流通之處於其國中大臣輔相有四種益云何為四一者更相親穆尊重愛念二者常為人王心所愛重亦為沙門婆羅門大國小國之所遵敬三者輕財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眾所欽仰四者壽命延長安隱快樂是名四益。」

下明臣佐益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臣佐敬順方得是益顯可知

經 若有國土宣說是經沙門婆羅門得四種勝云何為四一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無所乏二者皆得安心思惟讀誦三者依於山林得安樂住四者隨心所願皆得滿足是名四種勝。」

下明沙門等益國安人富臣人信敬得如是文亦四段如前可知

經 若有國土宣說是經一切人民皆得豐樂無諸疾疫商估往還多獲寶貨具足勝福是名種種功德利益。」

下明人庶得益初標所由明得益是名下結

經 爾時梵釋四天王及諸大眾白佛言:「世尊是經典甚深之義若現在者當知如來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住世未滅若是經典滅盡之時法亦滅。」

下第六梵釋述成有二初梵釋陳後如來印勸初陳彰有二初明此經在世行證二種正法不滅若是經典此經若行證二種正法亦滅意欲令人久流勝教

經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是故汝等於此金光明經一句一頌一品一部皆當一心正讀誦聞持正思惟正修習為諸眾生廣宣流布長夜安樂福利無邊。」

下如來印勸初印、「善男子下勸勸中有二初明所流經皆當下令起法行復二初自利行為諸眾生下令利他行

經 時諸大眾聞佛說已咸蒙勝益歡喜受持

下品中第四大段時會得益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三()

𨄔
翳【CB】,醫【大】,瞖【考偽-甲】
路【CB】【考偽-甲】,略【大】
冠註曰記字疑疏本作說字
冠註曰懺疏牒作悔
冠註曰善字上疏牒有若字
冠註曰講誦疏牒作講讀
土【CB】,士【大】 究【CB】,空【大】(cf. T27n1545_p0883b13) 初【CB】,物【大】 己【CB】,已【大】 今【CB】,令【大】(cf. T16n0665_p0416a0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