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妙法蓮華經玄贊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1]()

提婆達多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論解六記中第四無怨記云提婆達多記者示佛世尊無怨惡故」,故此品來二者四品讚重流通中此為第三持此經人可尊重不悋軀命以求此法於怨家所以身為床故此品來三者顯此經妙用利益無邊成道亦疾即是海會大眾龍女成道故此品來

釋名者,「提婆天也。「達多授也佛之黨弟斛飯王之子從天乞得授與之故名天授

解妨者此品亦明龍宮涌出龍女成道故唯以天授為名天授良緣乃釋迦之師傅餘雖顯勝德非佛自事故不以為品名又從初立[2]天授往事龍宮古涌出等現事故何故龍宮涌出龍女道成不別為品合天授耶文殊順緣之善友非違己之良緣天授不然顯經可重故以違緣為品目勸人持經不以順緣為品名經良友故合為品

爾時佛告()無有懈惓」。

贊曰此品大文分初明天授與佛自身違緣善友欲顯但能持經不問怨親皆是善友後明文殊與一切眾生順緣善友說經益多速疾之力初復分三初明佛昔重法以求經次明天授由經當來作佛,「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後結聞經獲益,「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下是初文有二初明往昔求法後明結會今古偈後文是初中復二初長行及偈明求後二頌求法所由初長行分三初明求次明仙許後明隨順求法有三初明求法次明修行後明訪求,「擊鼓宣令下是此初也。「音渠[3]正應作」,《玉篇》「懈也[4]也極也止也」。[5]或作」,不知字所從

於多劫中()心不退轉」。

贊曰下明修行有四一位高能下二劣心能勝三難財能四難位能捐此初二也

為欲滿足()委政太子」。

贊曰此後二也。「世人下難位能捐難財能施中初施意後所所施中初外財後內財。「棄也癈捨也君為政在臣為事[6]棄君政非己任也

繫鼓宣令()供給走使」。

贊曰此明訪求

時有仙人()當為宣說」。

贊曰此明仙許

王聞仙言()身心無倦」。

贊曰下明隨奉有二初難行能為後難事能久此初也。「中間所經無量事業謂打罵之曾不退等

于時奉事()令無所乏」。

贊曰難事能久

爾時世尊()身當為奴僕」。

贊曰五頌半頌中分三初二求法一頌半仙許二頌隨此初也。「擊也有作都迴反槌㰅也字從木追有作直淚反關東謂搥關西謂棏。「音竹革反。「」「並非經義

時有阿私仙()吾當為汝說」。

贊曰此仙許。「[7]此云無比

時王聞仙言()身心無懈惓」。

贊曰此隨順。「[8]音讀,《玉篇》「菓謂桃李之屬蓏謂[9]瓞之屬」。又有核曰菓無核曰蓏又木實曰菓草實曰蓏又木上曰菓地上曰蓏

普為諸眾生()今故為汝說」。

贊曰此二頌求法所由勸示勤學

佛告諸比丘()善知識故」。

贊曰此明結會今古有二初結會後領荷領荷有二領十一別德後領二種別德謂成覺度生

告諸四眾()住不退轉」。

贊曰下明天授由經當來作佛行損害故近雖沈沒由經力故當成勝果。《無垢稱[10]現作魔王者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唯有香象能與香象捔力鬪戰非驢所堪。」故知天授示現為授記有二初記現在後記滅後現在有一自體二界名三住壽四利益

時天王佛()不退轉」。

贊曰此記滅後一法住二起塔三供養四利益

佛告諸比丘()蓮華化生」。

贊曰下第[11]段結聞經獲益信心不疑當具五德不墮三惡趣二生佛前三常聞此經四生[12]受樂五佛前化生凡難有八謂三惡趣為三四生佛前佛後五諸根不具邪見世智辨聰七邊地即攝北洲八長壽天成實論說四輪[1]八難一住善處謂生中除五難謂三惡趣邊地長壽天二依善謂遇佛除生佛前[2]三發正願正見除邪見世智辨聰四宿植善根除諸根不具今言不墮地獄等者離三途難。「佛前除生佛前後。「常聞此經」,除邪見智辨聰。「生人天受樂」,除諸根不具。「佛前化」,除邊地北洲及長壽天

於時下方()當還本土」。

贊曰下品第二大明文殊順緣善友說經益多速疾中分初智積請歸二釋迦留止三文殊涌出四智積談議此初也驗此文意智積請歸明說經訖故知八品正宗為勝

何故白多寶釋迦留待

侍者請還故白多寶主之道釋迦留之

釋迦牟尼佛()可還本土」。

贊曰二釋迦留

爾時文殊師利()詣靈鷲山」。

贊曰下第三文殊[3]有二[*]出詣山後下華致此初也

初標經首及答彌勒並在會何故此言龍宮涌出

利益多端去住[4]佛創說一乘便即隱而不現今為證驗方出龍宮此亦何失從海[*]傍詣靈山

從蓮華下()却坐一面」。

贊曰此下華禮既致禮世尊亦慰問菩薩

分身既在不獨兩尊何故文殊獨禮二聖

逐近偏未必要須普禮相隣致敬不假普禮分又現前易禮遠處難歸故知東土上人偏禮二聖觀音奉珠但為兩分分身猶在亦復何愆

智積菩薩()其數幾何」。

贊曰下智積談有二初辨所化多少後辨所化遲速智積問下是初顯二益一所度眾二所化皆從聲聞以入大故後亦二益一道成二轉惡身去畜生之貌轉女人之質是經力所致然也初文有六一問化多少二答數無[5]三龍宮涌出四文殊指示智積讚揚六文殊告化此初也。「仁者」,《周禮[6]仁者有六德一曰仁」,鄭玄愛人[7]及物曰仁上下相親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人曰仁仁忍也好生惡殺曰仁善惡含忍曰仁。」

文殊師利()自當有證」。

贊曰答數無[8]須臾,《玉篇俄頃也」。有云自當證知聲不及此

所言未竟()大乘空義」。

贊曰龍宮湧出有二初湧出詣山後文殊化德

文殊師利()其事如是」。

贊曰文殊指示

爾時智積()令速成菩提」。

贊曰智積讚揚

文殊師利()妙法華經」。

贊曰文殊告化

智積菩薩()速得佛不」。

贊曰下辨所化遲速有四初智積問二文殊答三智積疑四龍女現此初也

文殊師利()能至菩提」。

贊曰文殊答十六德一龍二女三小四慧利五知根得總持法此聞持也七得定八了法九得不退十辨才十一慈念十二具德十三迅十四所說深遠十五仁慈謙沖十六和雅如上此女速至菩提。「剎那頃時之極小也俱舍論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於中半減夜。」華嚴經說十信菩薩八相成道」,今或說此勸示眾人。《伽耶山頂經》「淨光天子問有幾發心文殊答有四一證發心謂入初地二行發心次六地三不退發心八九地四一生補處發心謂第十地。」今此龍女或即第四發心化為龍女小而能學法華速得菩提勸獎眾人非為實爾。《殊問菩提經:「此四中初過聲聞次過獨覺次過不定地後安住定地。」據增勝為論違前經。《法印經菩提心有七,《發菩提心論有十發心,〈菩薩地有四緣十種發心恐繁且止

智積菩薩()便成正覺」。

贊曰智積疑也有四一時長二行廣三處遍四意大方得菩提故生疑也

言論未訖()度脫苦眾生」。

贊曰下龍女有四一龍女現讚二鶖子申疑三龍女道成四時眾獲益此初有二初現已歸後以頌讚歎三頌半中初二半讚後一申誠此諷誦偈

爾時舍利弗()是事難信」。

贊曰下鶖子申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所以者何()速得成佛」。

贊曰此釋有三一穢身不得能依勝法依勝人故二時少不得果妙大故三障礙不得離障無礙方圓覺故。《超日明三昧經[9]比丘謂慧施曰不可女[10]身得成佛道有三事隔五事礙故何謂為三在家從父母制出嫁從夫制夫亡從子制。」亦同俗書三從之義五礙同此即彼經云不得作梵天者清淨行無有垢行修四等心善達四禪及昇梵天婬恣無度乃為女人故不得作梵天不得作帝釋者勇猛小欲乃作帝釋雜惡多態為其女故不得作魔王者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奉事父母謙順長年乃作魔王輕慢不順毀失正教為女人故不得作輪王者行菩薩道慈愍群萌供養三先聖師父乃作輪王[1]四天下化行十尊崇道德為輪王故無有淨行為女人故不得作佛者行菩薩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甲消五蔭化六衰行三三昧解二無我證無生忍體達一切乃得成佛女無此事故不得成。」〈菩薩地一切女人成就煩惱諸染污智諸佛不以惡身能證無上大菩提故說女人不得作佛。」

爾時龍女()復速於此」。

贊曰下龍女道有二初獻珠發喻後示現道成此初有四一獻珠二返問三直答四結喻

當時眾會()演說妙法」。

贊曰示現道成有二一見因二見果

爾時娑婆()悉遙敬禮」。

贊曰下時眾獲有四一喜禮二得益三無垢界動四眾會信受此初也

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贊曰彼土眾生得益也

無垢世界()而得受記」。

贊曰無垢界動有二初明見動後明此益由見彼動便證道果

智積菩薩()默然信受」。

贊曰眾會信受也

持品

二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

來意有三者初科四品明讚重流通中初之三品讚重人法勸人流通此之一品時眾奉持者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三上來初八品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次上三品歎人美法勸募持行一品稟命捨權持行實故此品來三者論云持力有三法師〉、〈安樂行品〉、〈勸持品〉。〈法師通能所持,〈安樂唯所持此品唯明能持。」故此品來

釋名者:「者住令不[2]書寫供養乃至修行皆名為持非唯十中一受持也前明募說亦讚書讀等人今此云持故知持通十行令法久住眾生利益總名持故亦有經題名為勸持品」,本論亦言勸持品」,因前佛勸而令持之或此品中佛顧菩薩亦即勸持理雖未爽然經多分單名

爾時藥王()說此經典」。

贊曰此品大文分初二萬菩薩請此方持以眾生等多諸惡故次四類聲聞請他方持此處難化不能堪故後顧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此彼俱持力勢大故初文有三初請護持次明惡人後明不怖棄命持經此初也

後惡世()遠離解脫」。

贊曰此明惡人一世惡二生惡三根性惡四煩惱多惡五貪名利惡六不欲解脫惡增不善根即多煩惱

雖難可教化()不惜身命」。

贊曰此明不怖棄命持經由具六惡雖難可化我不怖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棄命持法

爾時眾中()廣說此經」。

贊曰下第二段四類聲聞請他方持有三初五百次八千尼眾此初也

復有學無學()心不實故」。

贊曰此八千初標[3]此國有八惡願於餘國持一處惡二人惡。「困極也又作音扶列反輕薄易怒貌。「姎也,「音於悅反三慢四德惡五瞋惡六濁惡近外道故起諸見也七諂惡,「諛也佞也傾身似有下也睎意噵言謂之諂身語諂也八心不實口有心無。《智度論:「世間眾生善好者小弊惡者或雖行善貧賤鄙陋或雖富貴端[4]行不善或樂布施而乏資財或富有財慳貪自弊或見𡩷默無說便謂憍高不為卑下接物或見卑下引接恩慧普滋便謂欺誑諂曲或見能善言論便謂恃此小智憍慢或見質直無偽便共欺誑調挵將為癡鈍陵辱或見調善柔軟便共蹴踏罵毀若見持戒修行便謂所行矯異輕賤不敬如是十種弊惡眾生實難教化。」為此等輩難可教願他國持。《法鼓經迦葉白言世尊終不能攝受惡人寧以兩肩荷負須彌至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謗法污法非法音聲世尊我寧屬他為他僕使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背法法壞法非法音聲世尊我寧頂戴大地山海經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自高毀他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恒受聾盲瘖瘂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為利出家受他信施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捨身疾般涅槃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螺聲之行而身行諂曲口言虛妄如是諸惡非法音聲。」故此聲聞不願於此持法華經》。

爾時佛姨母()目不暫捨」。

贊曰下第三段尼眾請持有二初授記後持經初文有二初二類得記後二類喜領初文復二初母初中復二初請後記此初也佛之小母母之雁行故稱姨也

於時世尊()三菩提記耶」。

贊曰下記初問後授記此初也梵云[1]答摩云日炙種亦云甘[2]男聲[3]佛是釋迦姓之本望也今云[*]答彌於女聲[*]日炙甘[*]種是佛母故以彌聲呼訛云憍曇彌若毀之曰泥土種牛糞種[4]瞿曇廣此所因西域記》。

憍曇彌()俱為法師」。

贊曰下記中初彰已說與授因記後受果記此初也

汝如是漸漸()三菩提」。

贊曰此正記果初姨母[5]

爾時羅睺羅母()獨不說我名」。

贊曰有二初念後記此初也

佛告()阿僧祇劫」。

贊曰此記中初因果中初體後壽

爾時()心安具足」。

贊曰此二類喜領長行後頌

諸比丘尼()廣宣此經」。

贊曰第二持經

爾時世尊()摩訶薩」。

贊曰下第三段顧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持中有二初佛視後請此初也以身加之發起眾心令持經所以視之故論本中名勸持品」,以身勸

是諸菩薩()我當云何」。

贊曰下請持行有三一讚德二念請三言請此初二也德中初位次,「阿惟越致此云不退八地已上轉法輪下是所成德心念有二如文可知

時諸菩薩()遙見守護」。

贊曰此言請中初請持略有七行無施他聽聞供養三行易而略之後請護

即時諸菩薩()我等當廣說」。

贊曰下有二十頌分三初一頌標當說次十八頌釋當忍受後一頌結誓此初也

有諸無智人()我等皆當忍」。

贊曰下十八頌釋當忍受中分二初十六頌行忍持二頌勸說持初文有四一頌罵打忍九頌半慢謗忍三頌毀辱忍二頌半擯默忍此初。「音莫下[6]二反。「音力智反詈亦罵也今解惡言及之曰罵誹毀呪咀曰詈

惡世中比丘()我慢心充滿」。

贊曰下九頌半慢謗忍有三[7]舉慢相次七頌誹謗一頌半結成忍此初也邪智故世智[8]聰諂曲故讚朋所事餘之二慢其相可知

或有阿練若()如六通羅漢」。

贊曰下七頌誹謗忍中有四二頌顯惡人一頌明假行二頌誹謗行二頌說惡行此初也梵云阿練此云閑寂處離村一俱盧舍六百餘步

是人懷惡心()好出我等過」。

贊曰此明假

而作如是言()分別說是經」。

贊曰此誹謗

常在大眾中()說外道論議」。

贊曰此說惡[9]。「音府謂反亦謗也。《玉篇》「甫違反」。「補矌反,《玉篇》「毀也詛也」,對人說其惡也

我等敬佛故()皆當忍受之」。

贊曰結成忍也

濁劫惡世中()護持佛所囑」。

贊曰下三頌毀辱忍分三一所忍事一忍辱意一結護。「[10]愛反甲也

世尊自當知()皆當忍是事」。

贊曰此擯默忍也為此經故擯出我者我當忍之斥逐也

諸聚落城邑()願佛安隱住」。

贊曰此二頌勸說持

我於世尊前()佛自知我心」。

贊曰此結誓

安樂行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一者初科三流通中上來四品讚重流自下七品學行流通學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雖已讚重若不說所學能行弘經之行末世多難頻生傷毀不能弘通故說七品學行流通安樂行〉,湧出〉,〉,分別功德〉,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常不輕〉。安樂一品所學弘經之行,〈湧出等六能行持經之人人由法以成德法藉人以弘宣若無所學之行其人何由建德安樂品為所學行若無能行之人[1]因廣布湧出等為能行人故前品後此品來也二者後科十九品為正宗中有三來十二品明一乘境訖次下二品明一乘行安樂[2]明所行行湧出品明能行故次此二品來三者為除七染慢中第六集功德人謂有功德人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增上慢為此說髻中明珠與之三乘果者名集功德人昔雖總相為說大彼心未定退趣一乘而將為勝取非大說功勳小但賜餘物如今既發心定欣大乘建功既大故解明珠與之論云第六人者說大乘法以此法門一乘與之令二乘同十地行滿今者如來密與解釋如解明珠與[3]。」此品明之故此品來四者論解第十無上七力中持力者法師〉、〈安樂行〉、〈〉。安樂行是所持行持品既明能持有所持之行故此品來即四安樂行文是是文殘前說明珠是後文故五者論云者示現說無上故說髻中明珠與之以此法賜如解珠與所說之法更無上故。」雖文有異俱說珠故是前義殘故此品來

名者離危怖曰」,適身心為」。威儀可語言有則心除諂慢之流志蘊慈悲之緣涉靡輟名之為」。安樂是果行是因安樂之行是依主釋若修因時離諸危適悅身心名安樂行即持業釋。「通平行此經時獲安樂故

釋妨難者此品亦明解寶珠事何故不為品名因明勝行讚經勝德非欲對機正明珠事故但以此安樂行為名

爾時()能說此經」。

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啟請後開示此初有二初讚揚希有後請說軌儀云何後世無傷損說

佛告()安住四法」。

贊曰下開示有二告所問因安樂四行後於品末頌中有二十一頌半因便總告果安樂之相,「讀是經者常無憂惱下是初告有三一標答二顯三結答其後顯安樂果頌次前一頌半滅度後下是此即初文。「四法者下四段文有長行及偈各是一行一正身行二正語三意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諸善利他由此四行攝諸行盡由質直故無惡不離自利行滿由慈悲故無善不生利他行滿經從勝說第三質直第四慈悲實皆通也[4]下經文初身行中亦明心行者行之時其心安住空有之門由住二門以為根本引餘行生非是初行亦通於心行唯明離惡身行修善身行故於四行中皆應說有空有二種唯在初行中說空有行者例餘三行皆應具有故住空有二是修四行之通運身心四名法者法謂[5]軌持法是所依三業能依此二俱是所行之安謂安處住者依[6]能行行者安處三依四行中名安住四法或法者因義諸菩薩先觀人法[7]事體空遂能身離邪惡之儀語合正善之則滅諂誑之想起慈[8]等之心息自瘡疣離他譏毀大教弘而未已多生益而無墜此中之大意也又前法師品〉「入如來室」,即此第四大慈悲心。「著如來和忍之衣坐如來法空之座」,是此第一通滅妄想於空門起真心於有府故可以身語調而利濟心意順而道圓是此之所由

一者()演說是經」。

贊曰釋身行中有三一標行處親近處二別釋三結之[9]末後五句頌是也或有[10]經本為長行者今取作為正此標也。「謂處所即前法也三業諸行所依行處可親近處。「謂遊息或復道如世說言:「汝向何處行在?」意言何道理中行在其說經者於一切時心常遊息此處所中或安心神於是道理處所中故名行處。「謂親輔,「謂習近,「義同前者身心所應親輔所習近處名親近處謂內所行寢息身心行親近謂外境外緣[11]是此二種麁相差別身行有親疎有總別獨名親近處餘三不爾但爾總得安樂行名

文殊師利()摩訶薩行處」。

贊曰別釋分二初明行處後親近處行處即是四行通因起四行時應依此門而方起也行處有三一問二釋三結此初也

若菩薩()心亦不驚」。

贊曰下釋[*]修有行[12]修空行[13]後雙拂二行此初也唯修有行以非空滯生死而無所證修空行以非有滯涅槃而無所利顯成無住有雙觀不同凡夫及二乘也垢稱》「行不住道」。又唯修有行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長但習空行而非有真心無因而不生故滅妄想於空門起真心於有府空雙觀方成中道即是此之行處也有行有四一住忍地且如說法之時怨害能[14]苦逼能受諦法能印二柔和善順身隨妙行語起善言心無惡想外離麁[A1]名曰柔和內契玄宗名為善順三而不卒暴卒謂卒暴謂縱橫終不卒爾縱橫非理三業舉措既未圓善一一起時皆須審諦安徐思智為前導然後動發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名為不卒設思而起亦不非理名為不[1]。「音麁沒反若倉[2][*]」。「[3]》「則沒子出二反」,俱非此用。《玉篇倉卒」,亦為[*]。「音薄報反古作𭭮四心亦不驚[4]大義曾所未聞他所詰徵違宗返己供養親近打罵疎背名利毀辱擯默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一切安固不動心亦不驚故有頌言:「諸佛常遊於世間 利樂一切有情類 八法熱風邪分別 不能傾動不拘礙。」或住忍辱地總句語常柔和善順身安而不卒暴內心恒亦不驚三業順此理而行於有何經弘而見擁忍辱名地者地是所依生長之義忍為依生長善故喻之於地[5]從喻為名行忍之時如地而忍順違不動鑿深谿而不怒搆崇堂而不愛遇萬物而皆載任德用而逾大掘擾發於甘泉蒔竟無希賚故行三忍標以地名熟思熟可謂菩薩摩訶薩矣或地是位義於一切位常行忍故

又復於法()如實相」。

贊曰[6][7]者分別執著之義於法無所行者於一切法中唯見眾生及法皆空而不分別執著為有而觀諸法如實相者既觀我法二空為門復觀諸法如來藏性法之真理如實體相我法體無名之為空其如來藏名為空性不觀二空門不見空真性故此二種同名空觀

亦不行不分別」。

贊曰上來所觀空有滯空有之中故今雙[8]謂雖觀空而亦不行滯著空中謂雖觀有而不分別滯著有中應俱無住而明觀法若有所住者則為非住故下頌雖依人法二空解此二種總是於法而無所行攝於理無違又復於法無所行觀諸法空頌言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故亦不行不分別如次不行我我所[9]觀眾生為空頌言亦不分別是男是女等由觀此二我法為空便證二空如實之性又於法無所行者謂不行所說法中唯觀實相真如亦不行者不行我能說中亦不分別所授化者即觀三事法二種體性為空而觀真如實相為有又一切法有二一妄二真於諸妄法應無所行捨諸妄故於法真性應常觀察求證達雖作此行亦不作真智行於實相為亦不作俗智行於分別為空般若應無所行而行」,是名為行不行故無所不行不分別故無所不分別不行不分別故妄幻皆除無所不行不分別故真[10]由此雙修照辨一切於事依他住忍地等於理成實觀如實相所執人皆照為空

是名菩薩()行處」。

贊曰結也

云何名菩薩()親近處」。

贊曰下明親近有二一問二釋此問也

菩薩()變現之戲」。

贊曰下釋有二初離外惡緣不可親近處返顯不離外善緣可親近處即是人境後外觀真法可親近返顯外觀妄法不可親近處即是法境互影顯彰即分為二然觀真法應通餘通引四故寄初行明不唯初行初文有初釋後結。「離諸惡緣」,初修戒行。「常好坐」,次修定行後親近處觀空境等方修慧初文分三初四為一段次一為一段五為一段初中復二初明離四後明不離此中三離一損害緣二惡見緣三壞亂緣薩雖復普化群生始行之人應為簡擇久學者亦復如是又此許令說法導利和其光不得隨順同塵交好所以離之初不遮後遮同不遮異遮順不遮違化不許好故不相違。「若近王等唯自增損」,中說若入王宮有十種過吳王同輦一代為榮[*]讓妻千齡受恥外道邪人恒伺法短故律不聽自手與食況應親近尼揵子離繫外道也。「文筆經書詩歌之類為文碑誌之屬為筆書者周禮六藝曰六書謂象形等。「著也著於竹帛等音中解今舉彼類西方與此不同。「路伽耶陀先云惡答對人正言路迦也底迦云順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惡徵問人正言縛摩路迦也底迦云左順世外道執與前乖者名左順世也下一者言貫上二處那羅等者[11]其身變現戲者作世幻術。「音許容反惡也。《玉篇》「肝鞏反恐懼也」。此從初有作」,危咎也惡不過也。《阿含經智者常懷憂如似獄中囚愚者常喜悅如光音天掉戲之人如無鉤象穴鼻駝牛難可禁制。」又偈云汝已剃髮著染衣執持瓦鉢行乞食云何樂著戲咲法既無法利失功德。」由此不應相扠撲等。「音丑佳反拳加人又作。「音蒲角反應作𢷏

又不親近()諸惡律儀」。

贊曰第四惡業緣旃陀羅云屠者不律儀也正言旃荼羅云嚴幟惡業自嚴行持標幟搖鈴持竹為自標故此中舉六雜心有十二謂屠羊養猪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屠犬伺獵;《涅槃經十六牛羊猪雞為利故肥已轉賣為利故買買已屠殺即為前九鉤魚十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膾三捕鳥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呪龍。《第八有十四屠羊養猪捕鳥捕魚獵鹿[1]劫盜𮫨害牛縛象立壇呪龍讒構好為損等此文意說意思廣重損害寔深計利養命終身不輟皆名不律儀故言好為損等故此經言諸惡律儀。「音徒賢反取禽獸也又徒見反地平畋畋今從有作田為田除害也。「音語居反亦捕應作」。《玉篇》「語去反捕魚也又作漁。」又作」,非也

如是人等()無所悕望」。

贊曰此明不離許和光而化之[2]同塵[3]親狎

又不親近()無所悕求」。

贊曰此第二段初離後不離第五劣友緣,《涅槃經菩薩怖畏二乘如惜命人」,《寂調音天子所問經佛告文殊師利譬如有人飢渴羸瘦寧忍飢渴終不食於雜毒之食菩薩亦爾寧慳嫉破戒惡口懶墮[4]念無智終不悕求二乘果地佛告天子如貪人食是輪王毒二乘者持戒精進即是菩薩破戒懶墮故不應親近來為說法不悕親[5]利養恭敬。」

文殊師利()以為親厚」。

贊曰下第三段初離第六長染緣第七非器緣第八譏呵緣第九非軌緣第十散亂緣後明自行五離中此文有二第六長染緣第七非器緣。《十誦律:「譬如熟食人之所食一切女人亦復如令人愛著不能捨離。」《智度論:「清風無形猶可[6]蚖蛇含毒猶可觸女人之心難可得執劍向敵猶可勝女賊害人難可禁。」《四分律:「數往白衣家有五種過一數見女人二見數相親三轉親[*]四便生慾想五或時致死次死苦惱故應遠離。」五種不男者謂生便除去嫉妬半月灌灑由有二過男女煩惱恒俱行故好人難得非法器故不應親近

不獨入他家()不樂與同師」。

贊曰此中有第八譏[7]第九非軌緣第十散亂緣瑜伽論:「應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離十四垢業者,《長阿含身語惡業有四邪婬妄語不依此四作諸惡事惡因有四謂貪不依[8]起惡業離六損財法一耽酒二博戲三放蕩四迷著伎樂五惡友相損六漸隨彼此六之中各有六種如是合名十四垢。」藏隱六方者,《長阿含:「羅悅城中有長者子名曰善生積世相傳於清旦時恒禮六令六方神常護家業所[9]諧偶忽然值有是法不佛答言與汝不同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西方親友為北方僕使為下方沙門高德為上方方之中各有五事。」言常藏隱在此六中生憍舉隨其所應若能住此六方之中言藏隱遠四惡友者,《長阿含:「一者如親惡友畏而伏之實無親意二者美言惡友言順意違三者敬順惡友心雖敬順然於所作善惡皆從無相諫心四者[10]同事惡友為惡事伴或同飲酒博戲婬逸及歌舞等。」此四之中各各有四言四可惡而[11]遠之攝四善友者長阿含說:「一止非善友惡事相止故二慈愍[12]苦事相怜故三利[13]樂事相與故四同事善友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各有四皆廣如彼不能繁引

常好坐禪()初親近處」。

贊曰[14]修定行及結也。「常離[15]閙獨處閑居」,誡初學者應自靜住誡久學者身雖處鬧心常靜故實四行諸惡皆離諸善皆修且談說經多所起者故上下文唯說[16]行以勸修習唯爾許說經比丘於餘戒行已具持故明人境下明法境

復次()不轉」。

贊曰第二親近處學慧行中有二初教觀後結之教觀中初空觀有觀真俗二諦觀也空觀有十八句為三一云此中唯觀[17]計所執空顯真如無相一體之法下有觀方教作俗事觀十八句中分為八類此有二類初三句依三性以顯真由真體妙自性難知故依詮顯初句依遍計所執無以顯人法皆空故第二依圓成實性第三依依他[18]起性法顛倒如淨法不顛倒故次三句依常住以顯真有為有三品中品可[1]可隨下品退可隨上品進轉無為不爾

如虛空()不起」。

贊曰此有三類初一句離二得以顯真如太虛空無能得所得性次一句舉內證以顯真如名言不及智證故次三句非有為以顯真如。《涅槃經無因緣故名無生以無為故名無出造業故名無作。」此名無起體非因緣生體先有從他新出亦非從業新所起作

無名()無障」。

贊曰此有三類初二句離詮旨以顯真[2]相故次一句離妄法以顯真無妄能取所取相故後四句舉體妙以顯真。《大品經說超三世故無量越十方故無邊離惑障品名無礙離所知障品名無障此中總顯法性真如是如實相無所執人法亦非依他顛倒之體體性常住非二得得故唯內智證非因緣造離名離義離能所取非三世十方攝無惑智二障應以此理而觀真性即前所云於法無所行觀諸法如實相或初三句顯我如實性故自在故次三句顯常無進退故次七句顯無生等故次五句顯淨離妄三世十方等故由對二性故成四德或初六句空行次五句無相行境後七句無願行境觀真如起三觀故

但以因緣有()故說」。

贊曰此有觀也觀一切法真空以起欣此觀一切法妄有而生厭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作是觀以因緣有從二障倒或四七倒心亂倒生故說為有非真實有深生厭[3]仁王經:「世界虛幻起譬若虛空華如影實皆無因緣故誑有。」《攝論亦言:「亂相及亂體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心逢俗境應作是觀或此釋伏難謂有難言若此性空語言道斷云何復說為空等[4]由待從彼顛倒所生虛妄有法說為空性非空體有空亦空故。《中論頌云:「若有所不空當有所空所空不可得何況得於空。」由此即答空亦無體此依三論非中道宗又有解云此待妄有顛倒生法故說為空非空定空因緣者因由緣藉之義。《無垢稱:「說法非有亦非無一切皆待因緣立。」此意說真非體實無但非體定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

常樂觀如是()第二親近處」。

贊曰結也

爾時世尊()及親近處」。

贊曰初二十七行半頌前中分二初二十三[5]頌頌前二處後四頌半頌得安樂果初中復二初一頌半勸示後二十一頌半頌前二處此初也

常離國王()皆勿親近」。

贊曰下頌二處初十三頌半頌外人境有法二處次二頌半頌初內有空法行處後五頌半頌外真法境親近處長行中初說行處次說親近處親近處中初離外妄有後觀外真空今頌初離外妄親近處次方明內行處後頌外真法親近[6]乍觀文勢初雙頌行親近二結文雙結故然初文內無行處文但以頌言於此惡緣無所畏心無所悕望而為說法」,義由柔和及善順等方無怖畏無所悕望名為行處故文雙舉實唯近處三頌半外親近處中分二初十二半頌近後一頌結初文復二初六頌半頌離五後六頌頌離四緣不頌散亂緣初復分初四頌半頌離後二頌不離此初也[7]頌半離四緣一損害二壞亂三惡業惡見後三頌離一緣謂劣友前開後合非次頌

若是人等()而為說法」。

贊曰頌不離也觀空有以遊止心故無畏等名為行處

寡女處女()一心念佛」。

贊曰此六頌頌離四處一長染二非器三非軌四譏訶[8]一頌長染非器二緣二頌重頌惡業。「音苦迴反師也。「音古外反割也切為膾。「音戶練反行賣也自媒也一頌重頌壞亂長染一頌頌非軌。「音必郢反蔽也若隱僻作」,[9]卑政反又蒲定反一頌譏。「五家為隣五隣為里二十五家里居方居一里之中乞食法有十三種一住正戒二住正威儀三住正[10]四住正見五依法六依時七依處八依次九離貪十離取著十一離瞋惱十二離麁[11]三離憍慢心此中初四住正乞食次四住軌後五捨煩惱如經廣說乞食為二事為自資行正道故二為利生具檀捨故受者施者各成六度所以行乞。《纓珞經乞食為二十事。《寶雲經說隨所乞得分為四分一分擬與同梵行者一分擬施貧下乞兒一分擬施水陸眾生一分自食然以一食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自食當懷食如食曠野子肉等願得法身離諸過念報施主恩如是想食又如無垢稱說大迦葉問[1]無垢示之

是則名為()能安樂說」。

贊曰結也無所畏等名為行處離惡外緣名為近處

又復不行()菩薩行處」。

贊曰此頌有空法行處初頌法空後一頌半生空前說二處即有觀故頌更不頌住忍辱等

一切諸法()是名近處」。

贊曰此五頌半頌外真法親近處為三初一半頌十八句中生法二空離有為無為次二頌如山心定後二頌亂頌餘句隨其所應如義應知

若有比丘()無有怯弱」。

贊曰此四頌半明安樂果分二初一頌半標後三頌釋離過非故所以無怯。「畏也劣也多畏也

文殊師利()說法華經」。

贊曰結也

文殊師利()安樂行」。

贊曰第二正語行初標勸次別示後五頌顯安樂果此初

若口宣說()好惡長短」。

贊曰下別示行有二初離惡後脩善,「善脩如是安樂心下是初離七惡此即初四。《智度論人相者不自讚毀不讚毀他」。「若毀法,《喻經如二人洗父之脚互相誹毀便令損。」

於聲聞人()怨嫌之心」。

贊曰此離三過音於願反無平音[2][3]」,[4]」,屈草自覆作」,故無也。「音戶兼反不平也非但獨離爾所語惡隨說經要且說爾所下皆准知明善亦爾

善脩如是()一切種智」。

贊曰此脩善一順意為說[5]以大乘三令得種

爾時世尊()隨問為說」。

贊曰十六頌半分初十一頌半頌前後五頌安樂果頌前分八此文有二一頌安座處[*]頌半軌儀著新淨衣」,浣故名淨。《正法華淨潔被服」。此下復云內外俱淨」。有作新染非也

若有比丘()和顏為說」。

贊曰第三若逢緣至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入於佛道」。

贊曰第四問答得所令他得利益

除懶墮意()咸令歡喜」。

贊曰初一頌第五自除惡染後一頌半第六示其所說嬾墮是放逸與懈怠別

衣服臥具()安樂供養」。

贊曰初一頌第七自不悕求後一頌半第八教安心想。《智度大慈怜愍為眾說法不為衣食名聲勢力大慈悲故心清淨故得無生忍。」如有頌言:「多聞辨智巧言語 美說諸法轉人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雲雷而不雨 博學多聞有智慧 訥口拙言無巧便 不能顯發法寶藏 譬如無雷而不雨 不廣學問無智慧 不能說法無[6] 是弊法師無慚愧 譬如小雲無雷雨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洪雨 法之大將持法鏡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誦廣宣振法鈴 如海中船[7]一切 亦如蜂王集諸味 說如佛言隨佛意 助佛明法度眾生 如是法師甚難值。」得入旃檀林而但取其葉既入七寶山而更取水精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樂返求利供是皆為自欺故令不悕而為說法

我滅度後()說不能盡」。

贊曰此五頌安樂分三一頌標二離惡二獲善

又文殊師利()求其長短」。

贊曰第三意離諸惡自利行長行中有二一示行二示示行有二初教離惡後教脩善,「當於一切眾生下是離惡有四此為初二初行有並意業一離嫉妬二離諂曲三離[8]第二行不相非下皆語業

若比丘()有所諍競」。

贊曰後二離惡不惱他二不戲論。「音側莖反捔也。「二皆得

當於一切()亦不多說」。

贊曰脩善有三一脩意業住三想中二修身業恭敬禮拜三脩語業平等說法少說貴說

文殊師利()尊重讚歎」。

贊曰安樂果中有一無惱亂二得善友三得眾聽四轉入此四果皆與前行相應恐文繁廣故略不說

爾時世尊()云汝不得佛」。

贊曰六頌分初二離惡次三脩善後一勸脩此初初頌離七惡以質直後頌離三過以傳。「偽詐不實也。「音莫結反,《說文》「相輕侮也」。切韻無也若輕作」。

是佛子說法()說法無障礙」。

贊曰明脩分三初一於生脩四行次一敬菩薩一於佛起父想

第三法如是()無量眾所敬」。

贊曰此勸脩

又文殊師利()生大悲心」。

贊曰第四心脩諸善利他行長行中分三初明行法殊師利是菩薩等下明安樂果於無量國下歎經勝妙初文有二初教慈悲後教作此初也行法緣慈欲與法樂故於在家出家起慈此於菩薩種姓中起不怖生死故於非菩薩謂一闡提二乘等身多怖眾苦故起悲心行眾生緣悲及法緣悲實慈悲二類雙運今據增上亦不相違。《嚴經:「佛子菩薩有十種大悲常觀眾生一觀無所歸依二隨逐邪道三貧無善根四長寢生死五行不善法六欲縛所縛在生死海八久遠長病九無欲善法十失諸佛法。」

應作是念()不信不解」。

贊曰下教作念有二初念惛迷後念化導此初也。「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法華經開昔逗小說三乘示今逗大明一實不近善友耳不曾心曾不知不自覺悟又不問人設聞不雖信不解惛迷之相

其人雖不問()住是法中」。

贊曰此念化謂所化人今雖不[1]後彼住於九地或是七地或凡聖地或隨何方域地我成佛已必當引之住大乘法中

文殊師利()無有過失」。

贊曰下明安樂分二初總標無失離諸危怖後明有得勝果安樂此初也

常為比丘()皆得歡喜」。

贊曰下明有得勝安樂果有二初明得三德後釋所由此初也一得名利[2]天隨侍三問難歡

所以者何()聽所護故」。

贊曰此釋所由義深故佛護佛護故有得

文殊師利()受持讀誦」。

贊曰下歎經勝有二初標勝妙後喻合成此初也

文殊師利()降伏諸國」。

贊曰[3]喻合有二初喻法合昔授權方後喻法合今施實教,「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下是初文復二初喻後合喻中有五一法王施化二眾魔拒逆喻三聖者伏除喻四隨功授道喻五末賜此經喻此初也。「強力勝生死故輪王有四瑜伽金輪望風順化銀輪[4]使方降銅輪振威乃伏鐵輪奮戈[5]。」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喻今化二乘既是化佛即取鐵輪王為喻兵戰故。「威勢謂神通智慧。「諸國謂生死業惑降伏者斷滅義

而諸小王不順其命」。

贊曰眾魔拒逆喻分段變易生死及煩惱所知障品三種魔類並示現天魔等名諸小王拒逆佛化可除斷名不順命

時轉輪王()而往討伐」。

贊曰聖者伏除喻步四名種種兵喻聲聞緣覺各有有學凡聖令其伏斷名往討伐

王見兵眾()即大歡喜」。

贊曰隨功授道有二初歡喜[6]此初也除斷惑並分段生死三魔之類非伏天魔及所知障品三種魔軍名戰有功順契佛心大歡喜

隨功賞賜()奴婢人民」。

贊曰[*]有三初喻無為功德合中言賜涅槃城故次喻內有為行德五根五力等後喻差別果德解脫等如次配經三箇總相配喻或斷德生空理如田眾生畢竟空為宅中擇滅如聚落無學果滿擇滅涅槃如城邑慚愧忍辱為衣服五分法身六恒住為嚴具禪定解脫等為種種珍寶七聖財為金銀等六通為象馬車乘生空智為奴驅策現前八勝處為婢勝伏所緣故十遍處等為[7]處處遍滿故

唯髻中明珠至()必大驚怪」。

贊曰末賜大乘喻也明珠即是法華大乘是佛心首所持故言髻中見功猶小不斷智障品之四魔法華會前尚住權智未為說此。「王眷屬謂大菩薩。「必驚怪見不順機而說妙法故生疑怪

文殊師利()王於三界」。

贊曰下合亦五合法王施化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贊曰此合眾魔拒

如來賢聖諸至與之共戰」。

贊曰此合聖者伏除

其有功者()令皆歡喜」。

贊曰此合隨功授初喜後賜。「禪定等合喻中下二。「槃城合初准前喻配義可知也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贊曰此合末賜此經

文殊師利()而今與之」。

贊曰下喻法合今施實教有二初喻法合今與實[8][9]集功德人增上慢後喻合[10]第一十無上中說無上也初文有二初喻後合初也。「諸兵眾者謂十地菩薩[1]實破四魔破分段故既小能破變易四魔為說無量義經亦名妙法蓮華二乘聖者隨其所應全破分破分段三魔當必能破變易四魔發心悕大當必破故如世軍將功勳小者待施功而愛[*]志意驍雄預賜勳傭之旨獎進其心故說為與此猶未入十地之位且賜明珠之教入十地已分破變易四魔乃賜明珠之體

如來亦復()亦大歡喜」。

贊曰下合有二一喜二與此初也此明已破分段四魔起大心當破變易有大功勳故佛歡喜與此法華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不發大心當破變易四魔名大功勳者而皆賜此經趣寂聲聞不與之故退心有學亦與之故或復今者且據退心二乘無學已破分段四魔名大功勳不說趣寂四魔有二分段二變易如破魔章說今隨要者分段三魔體性可悉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變易三魔理亦可知八地已上諸大菩薩示現為天魔無垢稱:「示現為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唯有龍象能與龍象為戰諍故。」如前已說然彼降位降時不理趣疏》。今依大集經知苦斷集證滅脩道如次能壞蘊煩惱死及與天復次觀有漏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次壞蘊煩惱死及天魔次觀空無相無願具此三已迴向菩提次壞四復次觀身如次壞四。《度論:「菩薩得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故破蘊魔得道及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入不動三昧故破天魔。」

此法華經()而今說之」。

贊曰此明與之此經是佛之因多饒怨謗而今與之如解明珠

文殊師利()今乃與之」。

贊曰此喻合與第一即說無上有二初所詮理最先故得無上

文殊師利()而敷演之」。

贊曰此能詮教最先故無上

爾時世尊()佛所讚經」。

贊曰合初十四頌半頌第四行中分二初四頌頌安樂行十頌半頌經勝德初文有二初一頌總標三頌別頌此初也。「慈也。「悲也

後末世時()令住其中」。

贊曰此三別頌一頌一句頌起慈悲一頌三句頌起思念

譬如強力()明珠賜之」。

贊曰下十頌半頌經勝妙中有二初四頌喻後六頌半合此初也初三頌喻權後一頌喻實權有三一王二功三賜

如來亦爾()說此諸經」。

贊曰下六頌半頌中分二初三頌半頌合昔權後三頌頌合今實此初也今亦唯有三一頌半法王一頌功一頌賜。「說此諸經說此會已前

既知眾生()為汝等說」。

贊曰此合今實有二一頌半頌合今實一頌半頌合與第

我滅度後()如是四法」。

贊曰此第三段結成四行

讀是經者()如日之照」。

贊曰下二十一頌半是第二大段明通安樂果中分三初四頌半明寤時果次十六頌明夢中果後一頌結前果此初也一頌半自體無六惡一頌眾生敬慕天為僕使一頌外三惡不侵一頌無畏聰慧

若於夢中()而為說法」。

贊曰下夢中果分五此初二文初一半見佛後一半見自說法

又見諸佛()合掌聽法」。

贊曰此六頌半見佛授記曲分為四一頌半見佛說法頌身處證悟一頌標記二頌正授

又見自身()常有是好夢」。

贊曰此二頌半見身寂靜脩行見佛

又夢作國王()如烟盡燈滅」。

贊曰此四頌見身捨俗成道分四[2]見脩行一頌成道一頌半利生半頌入滅

若後惡世中()如上諸功德」。

贊曰此結前果[3]

法華玄贊卷第九()

保安三年十二月廿一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左借名所所或本也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九()

[4]從地涌出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一者七品明學行流通中前之一品明所學行下之六品明能行人能行人中分此之一品正明現在具安樂行流通之。〈壽量分別功德品因釋此疑展轉生;〈隨喜法師功德品明助正依安樂行流通之人所得功德。〈常不輕品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樂行行忍辱等流通此經得佛果勸諸眾生應勤脩學故此品來者兩品明一乘行中前品明所行行此品明能行人故此品來三者論云七者示現教化眾生無上故地中涌出無量菩薩摩訶薩此中明佛已曾教化無量菩薩行此四行[1]出持經勸諸眾生云何不學」,故此品來

釋名者,「謂上昇,「謂顯現從地上昇而顯名從地涌出品。《玉篇》「騰也」。涌如水上故應作」。「跣也非騰義

解妨者何故不言從傍來乃言從地踴出明依四行以持經踴出生死之地故又明不離此界佛曾所化已超生死之地故不言從傍來但說從地踴出

爾時他方()而廣說之」。

贊曰此品之中大文分四一他土請持二如來不許三此方踊出四菩薩疑生此初也

爾時佛告()廣說此經」。

贊曰如來不許有二初止後顯且說極多故言六萬實非唯爾顯佛化功止他不許縱令他護亦有何愆

佛說是時()同時踊出」。

贊曰此方[*]有八一從地踴出[2]昇空讚禮三神力促時四眾人共見五導師省問六世尊慰答七四人隨喜八如來讚之初文分五一地二聖踴三相好四住處五群輩此初二表破生死故地裂顯趣菩提故踊出

是諸菩薩()虛空中住」。

贊曰此相好及住行安樂行所得果故相好證真性而得一乘故住空

是諸菩薩()所不能知」。

贊曰此群輩一來由二列數三結之列數有八輩一恒河沙二分恒沙三那由他四萬五千六百七十八單

是諸菩薩()於二世尊」。

贊曰第二昇空讚禮有三一詣塔二禮足三敬讚

是諸菩薩()謂如半日」。

贊曰第三神力促時有三一讚長時二受亦久三促時論說此經所說劫晝夜月時年此以晝夜合數不廢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或復五十五十月及時年讚德逾深時長可悉讚神力亦等讚時神力變其本心聖通延促光景眾生愛法[3]是忘疲況聖冥加輒生勞厭故諸四眾謂如食頃法食資持通制御故經多劫年命不虧

爾時四眾()國土虛空」。

贊曰第四眾人共

是菩薩眾中()唱導之師」。

贊曰下第五導師省問有四一列名二德行三直省四偈此初二也[4]勝廣離惡進善故名四

在大眾前()生疲勞耶」。

贊曰三直省偈問。《玉篇》「問也辭也言也」,[5]通問曰訊

爾時世尊()入於佛慧」。

贊曰第六世尊慰有二初標後釋釋中有三一見佛樹二即便受化三迂會亦從初雖不從亦從也初二讚菩薩後一說聲聞或初二說迂會後一說趣寂。「不愚法入解佛慧非入證也

爾時諸大菩薩()我等隨喜」。

贊曰第七四人隨喜

於時世尊()發隨喜心」。

贊曰第八如來讚

爾時彌勒()問訊如來」。

贊曰下品第四大段菩薩疑生分八一心念二語演三他問四傍答五讚許六正答七眾念八申請初也

時彌勒菩薩()願兩足尊說」。

贊曰下語演有十九頌半分三初一頌總申疑請次十六頌半請所疑事後二頌申眾疑意此初也

是從何處來()為從何所來」。

贊曰下請所疑事分五二頌來處九頌來數二頌化二頌半國名一頌不識此初有三一來二讚德三來處

一一諸菩薩()猶不能盡知」。

贊曰來數一頌總七頌別一頌結

是諸大威德()脩習何佛道」。

贊曰此化有五問

如是諸菩薩()未曾見是事」。

贊曰此國名

我於此眾中()願說其因緣」。

贊曰此不識也

今此之大會()唯願決眾疑」。

贊曰第三段申眾疑意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何所來」。

贊曰第三他問

爾時諸佛()因是得聞」。

贊曰第四傍答

爾時釋迦()如是大事」。

贊曰下第五讚有二初讚後許此初也阿氏多云無能彌勒名也。「阿逸多訛也

汝等當共()大勢之力」。

贊曰下許有二此長行。「被精進鎧」,鎧謂兵甲兜[1][2]勇銳欣樂聞法心不退轉名堅固意以義深遠恐其疑退此說四力一者慧力量品如來祕密法報二身智性相故二神通即彼神通佛化身也三奮迅力決定所作。「音俯問反揚也。「音息晉反[3]疾也今從後反師子將欲決定所作先奮迅頓巽身毛疾揚其身後方定作我今決定說自所作三身妙事四威猛力作所作示所有威制伏摧破摧破自餘不信者故或由智慧故奮迅由神通故威猛或智慧者法報二身下三化身神變記心誡三輪如次之功用也

爾時世尊()汝等一心聽」。

贊曰初二頌勸勿生疑許可為說後二頌顯佛實語誡一心聽

爾時世尊()令發道意」。

贊曰下第六正有三初告我化次明住行後末後一頌結勸生信此初也

此諸菩薩()正憶念」。

贊曰下明住行此有二一住處二解經。「通利聞慧,「思惟思慧,「憶念脩慧

阿逸多()求無上慧」。

贊曰此有四一樂二精進三樂深智四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令發大道心」。

贊曰七頌半頌中分五此一半頌標佛化

此等是我子()為求佛道故」。

贊曰初一半頌樂靜後一頌精進。「音古對反心亂也音奴効[4]不靜為鬧亦為

在娑婆世界()悉當得成佛」。

贊曰初一頌半住處深智後二頌結成我化於此伽耶處所昔來所化非今現在伽耶如言常在靈山非山常在在山處故此城亦爾

我今說實語()教化是等眾」。

贊曰結勸生信

爾時彌勒()三菩提」。

贊曰第七眾念

即白佛言()四十餘年」。

贊曰第八申請有二初長行有三初舉事難次舉喻難正申[5]初文有二初舉成道處所年歲後正申難此初也。「伽耶城極險固少居唯婆羅門[6]有千家此並仙人之[7]不事公[8]貴庶宗[9]城居勝[10]舉國[11]即在摩竭提國之內境佛菩提樹次南極近故言不遠又言伽耶是佛生處迦維羅國之都城佛於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成道俱中天竺相去極近故言不遠。「得大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於此義中略有二說一者有諸部說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本起因果經說十九出家。《思惟[12]無相三昧經說三十成道。《智度論佛臨涅槃告須跋陀羅我年十九出家已求佛道出家已來過五十歲。」不說成道之時佛實年八十矣此有解云十九出家後五年事仙人行樂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故告須跋陀羅過五十歲。《智度論中用於此義即依此今言成道四十年者纔年七十矣二者亦有諸部及大乘中說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出曜經》、《須密論並說二十九出家,《悲華經》、《善見論說三十五成道。《本起經:「佛欲出家指耶輸腹云却後六年汝當生男遂懷羅睺。」六年苦行成道之夜羅睺始生但言羅睺六歲在胎不說十一年在母腹故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六年之內兼脩樂行阿藍迦藍處坐得無所有處定欝頭藍子處學得非想處定菩提留支法師引經偈云:「八年作嬰[13] 七年作童子 四年學五明 十年受五欲 六年行苦行 三十五成道 四十五年中 教化諸眾生。」真諦三藏及和上西域記並說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金光明經說佛壽八十今言成道過四十餘年即年七十有五並初成道年合四十一年名過四十

世尊云何()三菩提」。

贊曰下正申難初申三事後結難信申三事者一時小事大二時促眾多三時短德勝此初也至上位當成菩提名事大也

世尊()不得其邊」。

贊曰時促眾多也於此少時」,貫下兩文

斯等久遠()常脩梵行」。

贊曰時短德勝觀其久來逢緣樹善非少時脩

世尊()世所難信」。

贊曰結成難信由此三事難信佛化

譬如有人()是事難信」。

贊曰下第二舉喻。「色美喻佛相好莊嚴,「髮黑表佛設年八十而無老相於一切時好巡舊處故。《大般若說八十種好中云:「常小不老好巡舊處」。「二十五」,表佛雖出生死示居二十五有上表佛成道極近設年八十但如二十五指百歲人表所化菩薩德高位遠百福莊嚴云我生育令其道長是事難信

佛亦如是()甚為希有」。

贊曰下第三正申有三初牒所疑事今日下正申疑意我等雖復下申疑所由此初有二初牒佛成[1]時促後牒菩薩七德甚大菩薩七德者一脩時長二勤精進三定自在四得神通五久脩梵行六能習法七巧問答為人寶

今日世尊()大功德事」。

贊曰正申疑意

我等雖復()亦不生疑」。

贊曰申疑所由有三初明自能通次申他惑起後正請除雖自無疑示相不了請決我疑信隨宜說信成就故達佛所知證成就故佛言不虛四無謬故

爾時彌勒()如實分別說」。

贊曰下十四頌分三初五頌頌舉事難次二頌頌喻為難後七頌頌申疑請此初有三一頌出家時三頌菩薩德高難信一頌眾大請決

譬如少壯人()舉世所不信」。

贊曰此頌喻。「髮白面皺此與長行[2]相影顯父言色美髮黑具相巡舊之徵子稱髮白面皺久脩猶缺之狀髮白有聖道久脩之徵面皺帶相好未圓之兆故也。「音側救反

世尊亦如是()於下空中住」。

贊曰下七頌頌申疑請分二初四頌[3]所疑事後三頌正申疑請此初有三初半頌佛成道近三頌讚菩薩有[4]後半頌明住處

我等從佛聞()而住不退地」。

贊曰正申疑請為四初半頌自無疑次半頌他有惑次一頌疑者失後一頌正申請

壽量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踴出下六品能學行人中分四第二段壽量分別功德〉,釋前疑展轉生起前明踴出皆言佛化高眾大時會[5]生疑今辨法身本無起滅佛近成報身久證化於此眾何所疑哉踴出後明壽量品〉。二者十九品為正宗下之五品明一乘果中分二初二品明已滿果後三品明未滿果初中又二初正明已滿果後辨時眾因此證獲不同故此品來三者論說對治七慢之中第七無功德於第一乘不集善根而不取為第一增上慢為對治此說醫師喻論又云第七人者根未熟為令熟故示現涅槃量現在未集善根者名根未熟令集諸善根希取第一乘示現佛入涅槃分限名量集善根後方調化醫師既在此品故此品四者論云八者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現三種佛菩提三身在此故此品來為文殘七喻之中唯說後文醫師不說初文三佛故五者第九示現涅槃無上故醫師喻除七慢中說醫師者化根未熟示現入滅令其根熟今說醫師現佛入涅化滅實不滅非如二乘滅而為滅故名無上此乃七喻之中義殘也

釋名者,「如來化身之通名。「者所受之命。「謂齊此品明三種佛身命體齊限任法性願緣應群機受自體今明此三佛命之齊故名如來壽量品。「音植酉反。「音呂張謂貶量校量佛壽量褒貶計校籌度三佛之壽命或力讓反義如前釋故名壽量品

解妨者何故不以醫師為品名以壽量為品號因三身之壽命方假喻於醫師故從本壽量為名不以醫師為品號初科品云先陳壽量除根未熟不集功德之人增上慢何故非是法華正宗乃是流通分攝當機應時即熟一乘正逗聲聞故為正宗示滅後化初根未熟故非正說故雖說於壽量不授記於聲聞故雖說於醫師亦無聲聞授記以此智積前者請歸不爾中途請還何速由斯此品但是流通說為正宗便無是妨

爾時佛告()誠諦之語」。

贊曰此品有三初釋迦三勅次彌勒四請後如來正告此初三身妙體[6]在果窮上智猶不能測愚何因可解恐彼心疑口謗因法而有毀故勅丁寧方申正說亦恐耳不專於法意不矚於玄宗又眾生性鈍聞不能解令法入心故再三告示[7]三身故為三告

是時菩薩()信受佛語」。

贊曰此彌勒四請佛既慈悲三告大眾何得虛然故加四請表悕法心重三告示說三身四請三身各祈四德悕四智濟四生是此意[1]

爾時世尊()神通之力。」

贊曰下如來正告初長行中分二初勅聽標示後正說壽此初也。「三請者從初也。「祕密報二身深妙體故。「神通者化身應物現故佛所藏護名祕義深難解名密妙用無方曰神體無障擁名通此之二體威勢難屈故名為力對法等說有四祕密於方廣中佛之祕密皆應決了一令入祕密謂為聲聞說色等有為令無怖漸入聖教非一切二相祕密謂依三自性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破所執有相說之為無一切無三對除祕密佛為對除諸過失故說種種教且除八障說最上乘一除輕二除輕法故說我曾名勝觀如來法身無別故三除懈怠如說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等四除小善生喜足於一善根或讚或毀五除貪行稱讚佛土富樂莊嚴六除慢行稱讚諸佛或有增勝七除惡作悔脩善障說於佛等雖行輕毀然彼有情亦生天趣八除不定性障令捨聲聞下劣意樂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四轉變祕密如說覺不堅為堅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如是等隱密名言解之令異此中祕密即是第三對除祕密由輕佛德及貪慢行者說他佛身以為自體稱讚佛故如下經言於此中間說燃燈佛如是皆以方便分別神通者所化多眾神力化之令生發意

一切世間()三菩提」。

贊曰下正說壽量論為二段初明菩提無上後諸善男子。「[2]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重顯報化二身差別之相涅槃無上初文之中論分三段現三佛菩提故一應化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即此文是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次下文是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淨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所以者何文是此依初無上具有三身以為三義身增減諸教不同或總名一佛寶或分別為二。《佛地論一生身二法身法身實報皆名法身實功德故他報化身俱名生身般若論說二一真佛二非真佛初是法身後餘二身或分為三即此所說三佛菩提或說四種,《楞伽經一應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是報身後一是法身。《金光明經又說四種一化非佛為物所現龍鬼等形不為佛身化非應二應身非化謂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依定而現非五趣攝名應非化即四善根所見一大千一應身也三亦應亦化謂諸聲聞所見佛身[3]脩成故名為應見人同故名為化四非應非化謂佛真身前三是化後是法報。《佛地論亦說四一受用非變謂自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化地前類三亦受用亦變化謂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四非受用非變化謂法身。《華嚴說有十佛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佛地論名現等覺佛二願佛願出生故名弘誓願佛三業報佛信成就故諸行皆因且說一信彼名業異熟佛四持佛隨順世間不斷絕故彼名住持佛五涅槃佛示滅度故彼名變化佛六法界佛於一切處無不現故七心佛善安住故此上二名同彼八三昧佛成就無量功德無所著故彼名定佛九性佛善決定故彼名本性佛十如意以普覆故彼名隨樂佛前五世俗佛五勝義佛隨其所應三身所攝前五是化[4]以名世俗故法界一種是法身攝性一種通法及受用餘三一向是受[5]論云[6]五是勝義故雖法及受用不同形前變化皆勝義也無垢稱觀如來品經及。《楞伽經:「大慧法佛說法離攀緣離能觀所觀離所作相量故等大慧報佛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因自心現熏習相故說譬如幻師幻作種種形像諸愚癡人取以為實而彼諸像實不可得是名分別虛妄法體大慧化佛說施精進禪定智慧入等法。」《般若[7]:「應化非真佛非說法者推功歸本唯法身故彼經宗說真法身故乘文便故略明佛義三身成佛如彌勒疏》,別義如佛地唯識法苑雖說佛身增減不同今以類論莫過二種一真二化地前菩薩及二乘見名為化身法二身名為真身由此理故明三佛菩提中分二初明三乘所見其所疑身後明三乘所不知真身此初也

然善男子()那由他劫」。

贊曰下明三乘所不知真身分三初標成道來久次解成道已來時節後結成前說,「如是我成道已來甚大久遠下是此初也論釋唯說報身成道據實報身脩生覺滿名成法身脩顯證圓名成亦有何失此中雖標報身成久後釋亦顯法身體義

譬如五百()知其數不」。

贊曰下解成道已來時節有二初分明說報佛菩提成道來久為物說近;「後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下密說法身由證此故成道實久應物權初是能證智後是所證理斷二德及智處如次明故初文有三初舉喻問彌勒等答後佛廣釋此初也

彌勒菩薩()無量無邊」。

贊曰此彌勒等有三一總陳無量二明二乘不知三結無邊有云阿惟越致」,應從阿鞞跋致」,不退轉地

爾時佛告()阿僧祇劫」。

贊曰下佛廣釋分二初告報身成道實久諸善男子於是中間下告化身釋彼疑難初文有二初明成道來劫後明恒所住處此初有二初標明告後釋劫多

自從是來()導利眾生」。

贊曰[1]恒所住處也自受用身實遍法界相狀難見仍隨小情以釋自體舉用顯之[2]別所在起用處身即在故亦如虛空廣遍無礙之處相彰實報法體俱[3]證之處便顯故自報身舉用別顯又說導利十地菩薩他受用舉他所知以明成久非自報也

諸善男子()方便分別」。

贊曰下告化身釋彼疑難有三初標釋次別釋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下結釋此初也他眾有疑成道既久常此教化中間所有燃燈毘婆尸等成道入滅說法度生復是誰耶今標釋於是中間說燃燈佛等成道入滅如是皆以智慧方便善巧分別說於他佛非離我身別有彼佛

諸善男子()諸根利鈍」。

贊曰下別釋疑有二初明所由隨所應度下顯差別初也由諸眾生發心脩行願見佛者名為來至我所[4]根利鈍差別為利根者說成道久為鈍根者現成道近為利說成正覺為鈍現入涅槃為利現大身為鈍現小身為利說深法為鈍說淺法各隨所應感現差別

隨所應度()發歡喜心」。

贊曰此顯差別由諸來者根性異故世尊自說名字不同成道已來久近年歲大小身量不同此為成道並現入滅示相不同說一二乘三四乘法方便不同應可彼心皆令歡喜只如澄空璧彩洞皎無涯任水旋光暉華有極水清而月影便現水濁乃月影便沈破器現不明猶來有別此乃報化之差別也此文二釋一者不廢釋迦實成道久化現新成者何廢四意趣中平等意趣四祕密中對治祕密除輕佛法障并破慢行說他為自稱讚諸佛或有增勝不爾燃燈佛前誰受記別此亦化現何所相違

諸善男子()作如是說」。

贊曰此結釋也[5]故德薄罪多故垢重應小器而近登正覺對大根實成道已久方便化生令入道故時時現出令渴仰故

諸善男子()皆實不虛」。

贊曰下第二密說法身由證此故成道實久應物現權初標應物說示不同皆不虛唱次釋證法身故能現此據實真理本無此事以諸眾生下釋應物現權所由此初有三一標二顯三結不虛。「謂言說。「謂示現即內體。「謂事業說己身者謂說我身曾為薩埵王尸毘王等說他身者如說彌勒往為一切智光仙[6]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等示己身者現為釋迦身自出世勝鬘遙請佛現空等示他身者現為毘[7]佛出現世間開塔現多寶[8][9][A2]事者現為釋迦降魔成道說法現通等事示他事者示作大通智勝現通動地放光成道等事業為度眾生能現此事實不虛

所以者何()無有錯謬」。

贊曰由證法身然真理本無此事也有何所以能為說皆不虛也由如實見此真理故此有五句如實見言貫通五處初句依妄處以顯法身論云三界相者說眾生界即涅槃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相之性故。〈方便云世間相常住即此是也。」第二句依常淨以顯法身論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者謂常恒清淨不變故退謂沈淪出謂離繫即生滅謂生死法有退有出真無此事是常清淨。」第三句依不即不離以顯法身論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謂如來藏真如之不即眾生界不離眾生界無在世故不即眾生界無滅度故不離眾生界。」第四句依離四相以顯法身論云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謂離四種相四種相者是無常生相實有滅相是虛住相為如變相為法身無彼故四皆非。」第五句依佛內證非凡所得以顯法身論云不如三界見三界者如來[1]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是故經言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論解此唯屬第五句乍似總結以上諸句此句說言如來正智能分明見不如三界之妄相而能證見三界之體性真如法身故言如來明見無錯

以諸眾生()未曾暫廢」。

贊曰下釋應物現權所由。「種種性者界也。「者勝解。「謂心行。「憶想謂遍趣行由此等故佛事無廢種種說示前說報身實成道久佛眼觀其諸根利鈍故說示不同此說法身實無諸相由隨眾生性欲等異故說示不同

如是我成()常住不滅」。

贊曰明三乘所不知真身中第三結成前說

諸善男子()復倍上數」。

贊曰上明菩提無下第二大段重顯報化二身差別之相槃無上中分二初法說二身常住起滅喻說二身常住起滅初文復二初明二身常住起滅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釋成前說法爾不虛初文復二初明報身隨眾生界及本願力皆無盡故壽命常後明化身隨眾生身及意樂故現有起此初也本行菩薩道時願度眾生盡方入無餘以眾生界無盡期故今得果圓願行無萎故壽不盡復倍上數

然今非實()教化眾生」。

贊曰下明化身隨眾生身及意樂故現有起滅有三二釋三成,「是故如來以方便說下是此初然今報身非實滅度便虛唱言當取滅此乃化相方便示現化眾生[2]

所以者何()妄見網中」。

贊曰下釋有二初明本性惡後明更生惡此初也本惡有一薄德不能感得勝人勝法二不種善根無因可果生無財無法意小志四下賤自輕蔑身五著欲煩惱惛醉入於憶想妄見網中邪詐聰明錯行亂學

若見如來()恭敬之心」。

贊曰此明更生有五一憍恣放逸二懷厭不樂親近攝三懷怠懈怠所纏不能自察四不生難遭之想見佛不生希遇之心五不生恭敬心不起渴慕脩隨順業此說由彼本性惡故見佛更生初三種惡故不生難遭之恭敬之心

是故如來()而言滅度」。

贊曰[3]有三初標次釋後結

又善男子()皆實不虛」。

贊曰釋成前說法爾不虛此意說言報身法爾願度一切眾生皆盡常住不滅法爾化身隨順眾生愛憎欣厭示有生死。《涅槃經如來不入涅偈言:「假使烏角鵄 同共一樹栖 猶如親兄弟 爾乃永涅槃 假使蛇 同處一穴遊 相愛如兄弟 爾乃永涅槃 假使一闡提 現身成佛道 永受第一 爾乃永涅槃 如來視一切 猶如羅睺羅 云何捨慈悲 永入於涅槃?」對前三喻一一應說此後一頌恐厭文繁故總說一然則入大涅槃三事圓滿二乘之所未得化相入滅從此滅已他方復化此復生身智既不永無[4]二乘入滅此故名涅槃無上

譬如良醫()善治眾病」。

贊曰下第二段喻說二身常住起滅有二初喻說常住起滅後喻問答辨此不虛喻有十二一善達機宜二慈矜起化喻三觀機道隱喻四逢緣惑起喻五濟生成道喻六見佛[5]欣喻七應機說法喻八根熟道成喻九未熟[6]厭法十令悕示滅喻十一戀佛愛法喻十二得聖見佛喻此初也只如二乘練根相對生少得者為鈍生多得者為利勤墮相對[*]者為利生多得者為鈍今說後對此初二合是初生見佛俱教發心第三第四喻合是第二生根熟勤脩者不失[7]心而漸未熟懶墮者失本心而復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喻合是第三生根熟勤[8]見釋迦佛而無學滿即發大心受變易生未熟懶墮者雖見今佛而猶未證住凡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合是第四生昔根未熟懶墮者值彌勒佛並皆得道亦發大心先受變易生根熟勤得道者亦得見彼佛故言並令得見彌勒即我異名說故或總說三生初四喻是初生佛初現涅槃彼不見佛便起煩惱次五喻是第二生是釋迦佛中現涅槃根熟勤[1]道者住有學位漸斷煩惱名為除愈非皆斷盡成無學道其根未熟墮者猶住凡位而猶未證後三喻是第三生根熟勤者並得無學未熟墮者亦得有此二末後俱見釋迦並發大心故授記中無學有學並皆雙有為此等類示有涅是此中喻之大意也良醫具四德一識病體二識病因三識病滅已不生四識病滅已更生。《涅槃經:「大慈愍眾生 故今我歸依 善拔眾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復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眾生 眾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故以良醫喻之於佛智慧者識[2]生死聰達者應機[3]明練方藥能諳教及理善治眾病謂更無發者同醫四德

其人多諸()乃至百數」。

贊曰二慈矜起化喻有二乘種方稱為子故言十二十菩薩性為不定故言至百數脩百行故初教發心位也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贊曰三觀機道隱喻眾生根機時猶未熟他方機[4]化身遂隱往他方化或往淨土穢土行化名為餘國

諸子於後()宛轉于地」。

贊曰四逢緣惑起無佛已後因惡知識煩惱遂起迷醉其名飲他毒藥宛轉生死之地。《涅槃經無救護 猶如困病人 無醫隨自 食所不應食 眾生煩惱病 常為諸見害 遠離法醫師 服食邪毒藥。」根熟未熟雖俱起惑根不熟者惑重退流根已熟者惑輕脩行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

贊曰五濟生成道昔日所化示居生死之家此緣方熟故為現身或昔化境本住名家

諸子飲毒()更賜壽命」。

贊曰六見佛[*]欣喻初喜後請。「失本心謂根未熟失淨起染。「不失心得本淨心諸根熟類。「歡喜意業、「禮拜身業、「問訊語業三業歸依請說法要。「更賜壽命」,[5]乞慧壽

父見子等()無復眾患」。

贊曰七應機說法喻有二初求妙巧之方後施善權之教依三世佛教法經方內求好理藥並求好行草其戒定慧學名色香美味或息惡務利生三法無所[6]名皆具足如次配之智慧簡擇義同於」,播揚麁妙義同」。令前三學三行相隨順行名為和合學者惑滅勸之服行

其諸子中()病盡除愈」。

贊曰八根熟道成謂諸根熟得道之輩色香二種喻福及得道兩釋如前已解。「音以主反差也」。《玉篇益也勝也」。心憂為」,病差」。

餘失心者()而謂不美」。

贊曰九未熟厭法有二初不肯服後釋所由即根未熟[*]求法後不肯脩行煩惱深故而厭於

父作是念()令服此藥」。

贊曰十令悕示滅喻有三初念設權方次教留遺法示言入滅此初也煩惱深故妙教不遵設權方令其脩服

即作是言()勿憂不差」。

贊曰教留遺法道成既久寄言衰老入滅時近[7]留教汝可依行煩惱必滅故勿憂患

作是教已()汝父已死」。

贊曰示言入滅還隱前化名至他國遣言教使唱言入滅云汝父死父實不滅暫息化故

是時諸子()無復恃怙」。

贊曰十一戀佛愛法喻有二初念佛慈[8][A3]孤子悲感依教惑苦皆除此初也初是念佛後是戀法佛在慈悲救濟救護使無惑苦今既佛滅無依無怙孤子何賚

常懷悲感()毒病皆愈」。

贊曰此悲感依教惑苦皆除加行諦觀名為醒悟入聖依服惑苦皆除。「喻煩惱,「喻眾苦

其父聞子()咸使見之」。

贊曰十二得聖見佛喻若令得聖二乘無學而見佛者變易生死見佛化身淨土久住義同來歸而[*]彼見或為地前得入十地報土見佛此雖化佛上位階降理准亦爾

諸善男子()虛妄過者」。

贊曰此喻問答辨此不虛一問二答三成此說化身如醫示死報身如父實體常存涅槃之義如別章說

爾時世尊()常住此說法」。

贊曰二十五頌分二初二十頌半菩提無上後五頌涅槃無上初文有三初十頌半明報化二身八頌明報化二土後之二頌結勸無疑復有三初三頌報化二身次六頌報身佛無緣不見有緣得見後一頌半結報身佛見與不見所由此初也初二頌報後一頌化

我常住於此()雖近而不見」。

贊曰下六頌明報身佛無緣不見有緣得見中有二初一頌無緣不見後五頌有緣得見此初眾生顛倒自不見佛況加神通隱令不恐見生過神通蔽之亦如日月自明者不覩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眾見我滅度()不自惜身命」。

贊曰下五頌有緣得見為二初二頌待生根熟有緣三頌現身說法此初也有七緣根熟一修供養行二生渴仰心三信伏不謗[1]質直離憍[2]五柔軟慈悲堪耐六一心欲見專念希逢七不惜身命輕身重道

時我及眾僧()但謂我滅度」。

贊曰現身說有二初半頌現身後二[3]半說法法有二初一頌說身在此現有涅槃後一頌半化入涅槃他方利益於靈山處現現有靈山

我見諸眾生()乃出為說法」。

贊曰結報身佛見與不見所由

神通力如是()天人常充滿」。

贊曰下八頌明報化二土有二初五頌報化土相後三頌無緣不見有緣得見淨土所由初文有五此初二也初頌住處次頌眷屬。「劫盡者化土。「安隱者淨土菩薩天人常在會中

園林諸堂閣()如是悉充滿」。

贊曰此中有一土相一供養一離怖化土憂怖苦惱充滿淨土離之土相之中有事有功德無垢稱總持園苑大法林樹等皆當准說其淨土義如別章說論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諦攝非如化土世俗諦收。」「音有二一盧各縱賞也二五教反[4]勝處可生欣樂

是諸罪眾生()不聞三寶名」。

贊曰下三頌無緣不見有緣得見分二初一無緣不後二有緣得見此初也有惑四障故不聞三寶名有三障名罪眾生業障名惡業

諸有修功德()為說佛難值」。

贊曰有緣得為二初頌修三因見佛居淨土後頌見佛壽有短長修三因者一功德二柔和三質直身語意三業修善利生滅惡三種或戒定慧學或施戒修如次應知為應恒見說壽無量為不應[5]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佛語實不虛」。

贊曰結勸無慧光照[6]度一切故久修業得以此悲願故壽命長

如醫善方便()無能說虛妄」。

贊曰下五頌涅槃無上有二初一喻後四合此初也。「謂根未熟者

我亦為世父()速成就佛身」。

贊曰此四頌合為四一現身異一為惡生一說法異願作佛

分別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一者二品傍釋涌出疑中前說權實兩理智二身總萬德之鴻基綰三明之極窮神盡妙聞之者悟心契智符真之者道證[*]明階位故此品來[7]二者果五品分二中初二品明已滿果因前品正明已滿果此品辨時眾因此證獲不同故此品三者論解十無上中第十勝妙力無上餘殘脩多羅說論復自云自此以下示現法力及修行力法力即經之威神修行力即能所行之勝德法力者[8]五門一證二信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證謂諸菩薩中聞壽量者有十一位證聖信謂八世界微塵數菩薩發心信解供養謂天雨華等此上三門皆在此品初聞法謂此品中後二長行偈隨喜品中聞法隨喜者讀誦持說謂法師功德品明讀誦持說等人所獲功德至文當論自解云:「初四門彌勒品示現皆告彌勒故後一常精進品示現唯告常精進故由此法力唯攝三品其修行力攝十一品法師〉,安樂行〉,〉,神力〉,藥王〉,〉,觀音〉,陀羅尼〉,妙莊嚴〉,普賢〉,囑累〉,合十四品皆是第十勝妙力無上。」明證供養三種壽量後有此品來

名者,「謂功勞聞法力用,「謂道德體即福由聞妙法功力所得之德故名功德音府文反。「音方列反或作」,或作𧧸」,此辨釋義音扶問反,「音憑列反分別諸功德事此品辨釋分別彼功德事故名分別功德品

解妨者何因聲聞聞實權而悟領乃為授菩薩聞真化而解知不為記別菩薩之記佛已數彰但說證因不說當果聲聞初悟作佛事難因證未成且記當果因說乘權實菩薩記證雙無說身真化聞記證俱[*]菩薩先[9]權實但聞身而道證聲聞未證化唯聞乘以得記薩無取捨聲聞未證故初科云何故說權實以記聲聞乃為宗旨說真化以證菩乃屬流通法華開[1]正對權實以陳不說[2]真應豈說身以為宗旨但是因[*]釋彼眾疑而非開[*]之標故非宗也

爾時大會()得大饒益」。

贊曰品分為二初一長行頌明時會獲益現前階降後諸長行與頌明校量勝劣後時利益初文有四一標時益二佛告益三供養益四頌受益此初也

於時世尊()清淨法輪」。

贊曰下佛告益有二初明證得後明信發初文有二初之六門依位證得後之五門依生證得此初依論法力五中此中有三一證初十一位是二信八世界發心是三供養雨華等依義殊勝論作此解無領受故無生法本論說初地據初得位長時在七地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無生是境無所執生法者是教詮無生教地前昔聞未能智今智證印名無生法忍。「印證義即三無遍計所執名相無生依他起性自然無生圓成實性惑苦無生聞持在三地,《佛地等說。《十地論說在五地三地離定障五地定自在故樂說辨才在五地解五明論辨才具故。《唯識等說在第九地據成滿故旋陀羅尼在七地。「音似泉反還也若如水迴[3]」,辭選反又似泉反今從還旋還旋巡空及有情中行覆蔭故七地長時無相及觀有情故。《彌勒上生說彌勒得在第十地據成滿故不退法輪在八地具四不退故清淨法輪在十地無相離障為清淨體此是功德法但隨義說證不須次第配地

復有小千()三菩提」。

贊曰此之五位依生證得論云此得初地菩提離分段死隨分得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得果滿佛位菩提。」亦有釋言涅槃經》,八生是四恒人解十六分中之一分義四生是五恒人解八分義三生是六恒人解十二分義二生是七恒人解十四分義一生是八恒人解十六分雖有此釋言八恒是第十地今依本論得初地菩提不說得佛位故不作是釋

復有八世界()三菩提心」。

贊曰此明信

佛說是諸()讚歎諸佛」。

贊曰第三供養有七一雨華二雨香三作樂四雨嚴具燒香六菩薩上天七歌讚佛德末尼珠雖適心而未勝如意[4]最勝香來[5]說九方

爾時彌勒()歡喜充遍身」。

贊曰第四領受十九頌分三初二頌聞法歡喜次十五頌頌益瑞後二頌結成歡喜此初也

或住不退地()清淨之果報」。

贊曰下十五頌益瑞中分三七頌證一頌信七頌供此初有三初三頌位證三頌生證一頌

復有八世界()皆發無上心」。

贊曰頌信也

世尊說無量()歌詠諸如來」。

贊曰頌供有二初一[6]頌歎後六供養供養有初半雨華一半雨香。「音敷賓反。「撫云反。《玉篇》「繽紛亂也」。半頌[7]半頌雨一頌燒香一頌半上天半頌歌讚

如是種種事()以助無上心」。

贊曰結成歡諸具善根者聞佛名故助佛無上心行順佛心或令彼具善根助彼眾生生無上心名為助也

爾時佛告()無有限量」。

贊曰下第二段校量勝劣明後時益中分二初長行及頌壽量生隨喜信解益生下於一部中隨喜功德後一長行頌聞壽量解持讀誦益生下於一部中法師功德初解隨喜者正修行者初長行有三初總明信解次校量勝劣後顯無退此初也隨喜功德後得菩提何量之有

若有善男子()所不能知」。

贊曰此校量勝其一乘體即有為慧及無為智所以除般以最勝故此經雖說出生一乘體性寬勝鬘一乘雖通攝入唯無為慧以為一故彼恒河沙劫行六波羅蜜不如有人手執經卷不說除般若故知此經通取理智以為一乘二乘理智會歸一故若唯取真理同勝鬘經以為一乘亦應總以六度校量通出生義何故除慧天親金剛般若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數勝力勝勝時故三無似勝勝喻故四因勝因果故此文有二算數譬喻乃至餘二亦不及之故言乃至

若善男子()無有是處」。

贊曰此顯無退行隨應無退

爾時世尊()行五波羅蜜」。

贊曰十九頌半分二初十四頌校量後五頌半明能信者頌初一初復有二初十二頌行五度後二頌校量一信初中復三一頌標十頌五度一頌結成此初也

於是諸劫中()以迴向佛道」。

贊曰下十頌五度中分五此三頌[1]弟子者聲聞也田有三種一尊勝二貧苦三中容父母恩初尊勝攝今供初田恩兩勝如是等中攝醫藥故四事便具

若復持禁戒()一心不懈怠」。

贊曰一頌二頌忍一頌勤

又於無數劫()盡諸禪定際」。

贊曰此三頌

是人於百千()如上之所說」。

贊曰此一頌結成也

有善男子等()其福為如此」。

贊曰此二頌校量一信

其有諸菩薩()說壽亦如是」。

贊曰下五頌半明能信者分三一頌信者三頌發願半結成發願有二一總二別此初二也

若有深心者()於此無有疑」。

贊曰結成[2]六德一深心竭情愛法二清淨不求名利三質直四多聞五總持六解佛語方信無疑

又阿逸多()一切種智」。

贊曰下第二段解持讀誦益長行中有七一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三行者即為頂戴於佛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七行者所在處應起塔供養此即初文有二初聞起無上慧後於一部起聞持等能生種當必得故

阿逸多()深信解相」。

贊曰二行者為見報身淨土有四一見報佛二見淨土三見菩薩眾四結成前當必見故見解佛智如報佛故此以智見非以眼見

又復如來()頂戴如來」。

贊曰三行者即為頂戴於佛聞經隨喜已深信解況讀誦受敬重佛故名為頂戴

阿逸多()供養眾僧」。

贊曰四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有三初標次釋後結初也

所以者何()供養眾僧」。

贊曰下釋有二一略二廣此略也。「全身在此即為起塔,「學所歸即為僧坊受持讀誦真行供養故說即為此二供養

則為以佛()作是供養已」。

贊曰下廣釋有二初釋則為起塔供養後釋則為造僧坊供養此初也有三一量二具三時是人定超於欲界故且舉極小至於梵天[3]行者善根小故舉小為喻內法供養勝外財故

阿逸多()及比丘僧」。

贊曰此釋則為造僧坊供養有二[*]後多指少指有四一數二量三僧住四資具。「三十二安四方僧生八道故。「八多羅修八解脫故多羅樹高七仞相傳解一仞七尺八多羅樹計可知矣餘各有表隨義應悉。「如是僧坊堂閣下是多指即是造如前僧坊[4]數多

是故我說()供養眾僧」。

贊曰第三結也

況復有人()一切種智」。

贊曰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有三初法次喻合疾成種智

若人讀誦()善答問難」。

贊曰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道場謂正等覺性是菩提此是涅槃有二初明六度利他結已趣道場此初也造塔僧坊供養者讚三乘者無畏施說此法華法施[5]慧如次利他忍中同止耐怨害忍忍辱無瞋安受苦忍志念堅固諦察法得深定勤攝善皆為利他故

阿逸多()坐道樹下」。

贊曰結已趣道場趣真及化二道場故覺樹自榮如生樹故

阿逸多()如佛之塔」。

贊曰七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爾時世尊()如上之所說」。

贊曰十九頌半分五初一頌標指前三次七頌半頌前第即已起塔僧坊供養次三頌頌第五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次三頌頌第六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後五頌第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此初也

是則為具足()具足諸供養」。

贊曰下七頌半頌第四中分二初四頌半即為起塔供後三頌即為起僧坊供養此初有三頌造塔一半供養一頌結

若能持此經()種種皆嚴好」。

贊曰即為起僧坊供養

若有信解心()其福亦如是」。

贊曰頌前第五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但論一施說五度

況復持此經()功德不可量」。

贊曰頌第六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等皆精進度

若見此法師()經行及坐臥」。

贊曰頌第七在處應起塔供養分四[1]半敬如佛一頌知道成一半應起塔一頌佛遊處

法華玄讚卷第九[2]()

保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為

朱本者皆點本也左借名□有□他本也點本高名書也([A4])

天承元年(辛亥)五月二十一日奉傳受藥師寺善明房得業已了攝釋并抄出傳受已了覺印之

[這-言+蔗] [霸-革+(看-目)] 𭭮 [菟-、+ㄙ] 𮫨 [務/(企-止+?)] 𭝯 𭱕
本【大】,〔-〕【甲】
名【大】,〔-〕【聖】【甲】
眷【大】,卷【聖】
劬【大】,約【聖】
作【大】,〔-〕【聖】
今【大】,令【聖】
私【大】,𥝶【聖】
瓜【大】,苽【聖】
瓜【大】,爪【聖】
示【大】,〔-〕【聖】
三【大】,三至【甲】
人天【大】,天人【聖】
摧【大】,擢【甲】
佛【大】,〔-〕【聖】
涌【大】*,踴【聖】*
咸【大】,成【聖】
央【大】,殃【聖】
云仁者有【大】,〔-〕【聖】【甲】
以【大】,〔-〕【聖】
殃【大】,央【考偽-大】
座【大】,度【聖】
人【大】,〔-〕【聖】
主【大】*,王【聖】*
壞【大】,懷【聖】
釋【大】,釋釋【聖】
正【大】,政【聖】
喬【大】*,高【聖】*
蔗【大】*,[這-言+蔗]【聖】*
中【大】*,內【聖】*
彌【大】,儞【聖】
傳【大】,轉【考偽-大】
霸【大】,[霸-革+(看-目)]【聖】
頌【大】,〔-〕【聖】
辨【大】,詐【甲】
行【大】,行誹謗【甲】
苦【大】,告【聖】
法【大】,德【聖】
行【大】,〔-〕【聖】
之【大】,〔-〕【聖】
准【大】,雖【聖】
軌持【大】,持軌【聖】
止【大】,正【聖】
三【大】*,二【聖】*
悲【大】,〔-〕【聖】
於【大】,於頌【聖】
經本【大】,〔-〕【聖】
狹【大】,狎【考偽-大】
次【大】,後【聖】
後雙拂二行【大】,〔-〕【聖】
容【大】,忍【聖】
卒【大】,〔-〕【聖】【甲】
猝【大】*,粹【聖】*
猝【大】*,卒【聖】*
於【大】,聞【聖】【甲】
云【大】,六【聖】
修【大】,明【聖】
也【大】,行也【聖】【甲】
觀【大】,〔-〕【聖】
執【大】,〔-〕【聖】
咸【大】,滅【聖】
畫【大】,書【聖】
㝹【大】,[菟-、+ㄙ]【聖】
許【大】,悕【聖】
不【大】,〔-〕【聖】
志【大】,忘【聖】
俠【大】*,狹【甲】*,狎【考偽-大】*
捉【大】,提【聖】
訶【大】,呵【聖】
四【大】,四事【聖】
作【大】,作䜞【甲】
同事【大】,為伴【聖】
常【大】,當【聖】
善【大】,〔-〕【聖】
人【大】,人善【甲】
此【大】,此明【聖】
闠【大】,憒【聖】
惡【大】,要【聖】
遍【大】,〔-〕【聖】
起性染【大】,染性【聖】
遷【大】,還【聖】【甲】
名【大】,名無【甲】
捨【大】,捨佛性論三倒想倒見倒心倒謂皮肉心三煩惱也以不順名倒【聖】【甲】
耶【大】,耶答【聖】
行【大】,〔-〕【聖】
處【大】,〔-〕【聖】
頌半【大】*,半頌【聖】*
為【大】,〔-〕【聖】
音【大】,〔-〕【聖】
念【大】,命【聖】
獷【CB】,礦【大】,穬【聖】
疾【大】,病【聖】
又【大】,〔-〕【聖】【甲】
者【大】,〔-〕【聖】【甲】
枉【大】,抂【聖】
各【大】,荅【聖】
妙【大】,好【甲】
渡【大】,度【聖】
誑【大】,誰【聖】
聞【大】,問【聖】【甲】
諸【大】,〔-〕【聖】
明【大】,〔-〕【聖】
遣【大】,建【聖】
定【大】,至【聖】
賞【大】*,償【聖】*
庶【大】,民【甲】
論【CB】,記【大】,治【聖】【甲】
六【CB】【聖】【甲】,立【大】
與【大】,興【甲】
也【大】,〔-〕【聖】
頌【大】,〔-〕【聖】
不分卷【聖】【甲】
不分卷【聖】【甲】
涌【大】*,踴【聖】*
昇空【大】,下華【聖】
已【大】,以【考偽-大】
高【大】,有【聖】
執【大】,訊【聖】,言執曰訊【甲】
䥐【大】,牟【聖】,[務/(企-止+?)]【甲】
令【大】*,合【聖】*
松【大】,𥝶【聖】
反【CB】【聖】,友【大】
難【大】,疑【聖】
減【大】,咸【甲】
族【大】,祚【聖】
王【大】,主【聖】
仰【大】,抑【甲】
強【大】,族【聖】
咸【大】,減【聖】
無相【大】,〔-〕【聖】【甲】
孩【大】,姟【聖】
道【大】,〔-〕【聖】
互【大】,牙【聖】【甲】
牒【大】,明【聖】
十【大】,七【聖】
生疑【大】,疑生【聖】
位【大】,住【聖】
說【大】,告【聖】
也【大】,〔-〕【聖】
我【大】,義【聖】
見【大】,現【甲】
身【大】,佛【聖】【甲】
用【大】,〔-〕【聖】
此【大】,以【聖】
論【大】,〔-〕【聖】【甲】
明【大】,〔-〕【聖】
云【大】,六【聖】
圓【大】,圓用【聖】【甲】
五【大】,其【聖】【甲】
少【大】*,小【聖】*
人【大】,〔-〕【聖】
鉢【大】,𭝯【聖】
佛【大】,〔-〕【聖】
示【大】,示為【聖】
能見能證【大】,能證能見【聖】
爾【大】,故弋【聖】
下【大】,下釋【聖】
同【大】,不同【聖】
咸【大】*,感【聖】*
厭法【大】,不證【聖】
本【大】,〔-〕【聖】
修【大】,〔-〕【聖】
修【大】,得【聖】
觀【大】,貫【聖】
垂【大】,乘【聖】
會【大】,合【聖】
今【大】,〔-〕【聖】
闕【大】*,𨷂【聖】*
今【大】*,令【聖】*
哀【大】,衰【聖】【甲】
修【大】,順【聖】
渴【大】,誦【聖】
頌【大】,〔-〕【聖】
縱【大】,恣【聖】
恒【大】,恒見【甲】【聖】
疑【大】,極【甲】【聖】
二者【大】,三者一乘【甲】
有【大】,〔-〕【聖】
知【大】,知乘之【聖】
誘【大】*,秀【聖】*
真應【大】,應真【聖】
㳬【大】,𭱕【聖】
珠【大】,〔-〕【聖】
非【大】,飛【甲】【聖】
標【大】,〔-〕【聖】
作【大】,〔-〕【聖】
貧【大】,〔-〕【聖】
有【大】,〔-〕【聖】
微【大】,漸【甲】
顯【大】,其【甲】【聖】
安【大】,定【聖】
一【大】,〔-〕【甲】
末【大】,〔-〕【甲】【聖】
獷【CB】,礦【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云【CB】,々【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