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45[6]78  ...10>
搜尋「疾病」 1 / undefined 次
妙法蓮華經玄贊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1]()

佛欲重宣此義()[2]有一大宅」。

贊曰下頌總有一百六十五頌分之為二初八十四行半頌頌前法喻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即是父下有八十行半頌第三大段勸信解於此經欣當成之佛智初中有三初六十五頌半頌上喻說次十八行頌頌上合說後一行頌頌前結說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是也六十五頌半頌喻說中分二初五十三行半頌喻昔權後十二行頌喻今實初文分初半頌頌三界佛有喻第二有三十二頌半頌五趣危亡喻第三有十四頌見設權方第四有六頌[3]依言勉難喻初喻長行有六今但頌二一家主一宅相前云多有田宅,「此中有一大宅三釋如前

[4]其宅久故()基陛頹毀」。

贊曰第二三十二頌半五趣危亡喻中長行有四今分為三初三頌宅宇危朽次半頌人眾甚多後二十九頌諸方災起不頌第四眾子遊居宅宇危朽中分二七句通明三界五蘊無常五句別[5]色身無常無我不淨空義。「宅久故[6]而論之識蘊無始念念生滅猶如幻事為久故橫而論之亦成頓弊非漸漸滅。「者敗也壞也。「堂舍高危色蘊無常以舍替閣高必易傾危必不安猶如聚沫不堅實故。「柱根摧朽行蘊無常念念遷謝業盡都死故名摧朽。「者折倒朽毀壞也如芭蕉故。「梁棟傾斜受蘊無常既失正受何可安哉如浮泡故。「基陛隤毀亦即行蘊業思名基陛以安命根之柱故也。「者墜,「者壞也行攝法多業果二別故開為二句

牆壁[A1]()雜穢充遍」。

贊曰:「牆壁[A2]想蘊無常。「[A3]音父美反毀也覆也。「恥格反裂也。《玉篇》「分也」。已上七句合明三界五蘊無常隨應有處皆如是故已下五句別明色身無常等義三句無常一句無我句不淨由此三義是故成空。「泥塗喻肉。《》「鞔覆也」。「者隤也毀落也。「音池爾反說文》「[7]衣作褫」。《切韻》「山崩曰陊」。《玉篇》「折薪隨其木理作[8]」。或有為」,不知所從應為」。《廣雅》「[(毤-八+ㄙ)-毛+ㄆ]」。《方言》「壞也」。《說文》「山崩曰」。或為」。「覆苫喻皮膚聊亂而且墜。《爾雅白蓋謂之苫」。編白蓋為之䨱屋曰苫。「椽梠,「音力舉反桷端木今謂[9]。「音楚楚佳二反。「音徒活反又吐活反喻骨[10]脈相連無常椽既差矣骨節無常梠亦脫[*]脈無常。《瑜伽第十九引經頌言有城骨為墉 筋[11]而塗飾 其中有貪 慢䨱所任持。」

慈氏釋言城謂八識骨充塼石筋代繩絍肉當塗[12]形骸為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四種惡法之所任二是在家起謂貪與瞋二是外道起慢與䨱在家由著欲惡行相應於正法中尚不信受況能修善設有勸說反生瞋恚外道恃惡說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三寶所三寶往化彼由䨱故尚不悔過發露諸惡況能信解修諸善法二種心城尚不能況能取為已有?《涅槃亦言是身如城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為却敵樓櫓[13]頭為殿堂心王處中故以肉為泥皮為䨱苫[*]為椽梠。」以上色身無常之法。「周障屈曲,「音之尚反,《說文》「障隔也蕃隔曰障」。《玉篇》「之讓之楊二反有作璋擁塞隔界也」。此喻無我宅中周匝有障屈曲難明知無我若有我者純一無曲亦無障。「雜穢充遍喻不淨也若欲界身三十六物所充滿故由此三義故亦成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贊曰頌人眾甚多

鵄梟鵰鷲()交橫馳走」。

贊曰下第三段有二十九頌諸方災起分三初十七頌半總明虫鬼交加變怪之相次十頌半別明虫鬼叢雜紛起所由後有一頌結成上難總明變怪即是總辨十煩惱相別明紛起即是別明三界惑相長行災起唯說火焚今加虫鬼說諸惡相欲令眾生厭怖深故如三毒等毀責之故立種種名初中分三初有六頌明怪鳥毒虫稍遲鈍故喻貪等五次十頌明靈神異鬼[14]捷利故喻於五見後一頌半通結此二初中復[15]五頌半別明半頌結之初文分五初半頌喻貪一頌半喻瞋一頌喻癡一頌喻疑一頌半喻慢[16]此初二此中配屬無別教文但行[17]相應即義相配順古且然論本不釋理未必爾[18]順故未必不然貪愛有四一現有愛二後有愛三貪喜俱行愛四彼彼喜樂愛皆據別行相以現可見故。「鷲梟鵄鵰如次配上品四愛,「烏鵲鳩鴿如次配下品四愛或性鈍現怪貪大力貪動身貪非法貪發語貪卑下貪多婬貪如次配八八鳥多貪故以為喻瞋喻有十一一蚖音愚袁反又五丸遺教經》,黑短蛇也。《漢書》「玄蚖」,韋昭解:「蜥蜴也」。崔豹蛇醫[1]大者長三其色玄紺[2]蠑蚖蜥蜴蝘蜓四種別名。」《玉篇》「蛇醫也在舍為守宮在澤為蝘蜒。」准此遺教應言黑蚖」。錯為今解蚖有二一蜥蜴二黑短蛇遺教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故彼不錯但名黑蚖非蠑蚖也有為黿」,愚袁反謂是水虫惡性之物理亦不然彼為黿字非此二蛇自餘凡蛇也三蝮蝮蛇也。《爾雅》「蚖博三寸首大如擘江准以南謂[3]𮓸為蝮有牙[4]鼻上有針一名反鼻蛇色如[5]綬文文間有鬣大者七八尺螫手則斷手嶺南多有。」四蝎五蜈蚣。《字林》「[6]蝍蛆甚能制」。[7]身赤足者良黃足者不堪用人多炙之令赤非真六蚰蜒江南大者即蜈蚣守宮山東云𧋐𧐎」,陜以西謂壁宮以血塗女人臂必有私情洗之不落可以守亦云在石為[8]蜥蜴在澤為蝘蜓在舍為守宮通名蠑蚖八百足九鼬余救反。《》「虫名似鼠作鼬獸名[9]𮙩」。《玉篇》「𮙩似貍搏鼠」,切韻。「似鼫啖鼠」,亦呼為鼪鼠由此經本有作𮙩」。字林」,古文作[10]非但余救反亦余季反建平名也。《山海經》「鬲山多蜼」,郭璞[11]:「似獼猴[12]蒼黑色尾長四五尺似獺尾頭有[13]天雨即自倒懸於樹以尾塞鼻江東養之捕鼠為物捷健。」《爾雅》「蜼仰鼻而長尾」。今依切韻𮙩此乃猿類狀如[14][15]非惡性故不取之應作𮙩去聲呼乃是黃[16]𭦫之儔性能傷殺其形小依古文作」。若依玉篇𧲹」。字林」。有作」,不知所從十貍野猫也」。。《說文[17]從豸里聲」。十一鼷。《說文》「小鼠」。《玉篇》「有螫毒食人及鳥獸至盡不知亦不痛。」《春秋所云食郊牛角者」,今謂甘口鼠此等多毒故以喻瞋瞋之別相緣十事生一己身二所愛有情三非愛有情四過去怨親五未來怨親六現在怨親七不可意境八嫉妬九宿習十他見總瞋為一別行為十合配十一隨煩惱中忿恨等五名諸惡虫輩」,逢緣生起名交橫馳走」。又猛利瞋被惱瞋報怨瞋現相瞋害毒瞋不斷瞋嫉妬瞋煩惋瞋私切瞋損殺瞋計瞋如次配之。「交橫馳走」,結上瞋也

尿屎臭處()而集其上」。

贊曰此喻於癡三十六物如尿屎等癡增上故寶著其身如蜣蜋虫集其惡處不覺不淨耽迷生死愚於三際[18]九種故名諸虫類非一瑜伽第九說。「臭處不可愛樂可厭[19]。「謂惡氣。「音昌與反息也謂惡氣。《切韻[20]恕反」。《玉篇》「居也止也」。既作去音便惡處所

狐狼野干()骨肉狼藉」。

贊曰此喻疑也音扈都反。《玉篇》「妖獸鬼所乘」。[21]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必守丘野干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22]能緣木巢於危巖高木[23]形稍大野干形小而兩形相類大小有殊禪經見一野狐又見野干」。可知矣此疑三寶三世三界故說三獸。「音慈呂反又鋤呂反。「音在爵反。《玉篇》「味也唶也」。或為。「」,噬也噍也唅之名咀噬之名嚼以足躡履名踐蹋[*]骨名䶩傷皮肉名齧。「[24]甞至齒作嚌不知字所從[25]」,應作[26]𪘨齧挽曰䶩其䶩有作截音未詳。「音五結反。「齩也多噬為齧至齒為嚌由此骨肉遂致狼藉疑發於口如咀嚼心疑諦理如踐蹋疑苦集之軟法如䶩甞至齒疑滅道之堅法如齧傷皮肉因此生死之尸狼藉擾攘

由是群狗()變狀如是」。

贊曰初一頌半喻後半[27]結之慢有七九名群狗多因疑生[28]名由是。「擊打也。「持取也。「補各反手擊也。《玉篇》「拍也捬也」。「音子活反手取也。《釋名》「卒也謂暫卒取之」。《玉篇》「四圭曰撮同」,謂三指撮也手把作[29]」,子括今非彼義高舉陵他名搏望他順已名卑劣慢不如於他如飢羸𨷂小悕望故心雖高而悚慄名[30]觸緒事生名處處心恒不足如求食皆卑慢相心慢蔑他名鬪諍身起慢相名摣。「音側加反,《釋名》「叉也」,謂五指俱往叉取。《玉篇》「五指捉擊也[31]」。《切韻》「以指按作戲」。「音尺制反。《字書》「」。《玉篇》「引而縱之」。又尺析反曳也謂五指捉曳指按而曳撦攞引縱或復向前而䶧名卑身就他故向後而挽名掣我慢却偃踞故有作,《說文》「齒不正也」,非此義起慢言名啀齜嘷吠聚露脣齒名啀齜聲大吼名嘷吠。「音五佳反犬鬪也。「士佳反齒不正作齜䶥開口見齒作齜啀[1]不知字所出[2]者熊虎聲,《玉篇》「咆也」。鳴也。「若哭作號」,結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食噉人肉」。

贊曰下十頌明靈神異鬼喻於五見分五初三頌半喻邪二頌半喻戒取一頌半喻身見半頌喻見取兩頌喻邊見初中分二一頌總喻邪見自體二頌半喻差別行相此初也。「刃知,「美祕反。《說文》、《玉篇》「老物精也」。《通俗文》「澤怪謂之魑魅」。張平[3]西京賦山神虎形名魑澤神猪頭人形有尾名魅」。「[4]兩反。「音良獎反。《通俗文》「木石變怪名魍魎」。《春秋玉篇水神也」。添夜叉惡鬼總有五類喻邪見緣撥五門緣撥五法心心所等有五行相謂謗因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見損傷善法[5]良田無所不生名處處有損害逾廣如噉人肉

毒虫之屬()各自藏護」。

贊曰下二頌半差別行相中分二初一頌明由邪見生鈍煩惱亦由煩惱復生邪見後一頌半明由邪見生諸惡見及不善[6]所餘煩惱名為虫。「音撫夫反信也。《玉篇》「姥伏也卵孚也生也」。《通俗文》「付反卵化曰孚」。《廣雅》「生也」。方言》「鷄伏卵而未孚是也」。「音濡主反又而遇反。《蒼頡篇》、《玉篇》「[7]謂養子也」。「雖平二音應從平音。《玉篇》「生產進也生養造也因物造變謂之生」,產亦生也鳥養卵名孚獸養子名乳由邪見故長諸煩惱如孚生諸煩惱如產生逐撥五門之邪見煩惱別別生長名各藏護藏護者資養義諸煩惱虫獸之屬生長邪見名自藏護等

夜叉競來()甚可怖畏」。

贊曰明由邪見生諸惡見及不善行諸惡見等如夜叉日日增長名競來因起煩惱更生惡行名爭取食是資長義故惡身行滿名食既飽邪見轉多名惡心轉熾遂形於語名鬪諍聲業惡行邪見所增損害彌多名甚可畏故由邪見生三惡行非由邪見親發身語勢遠生故作是說

鳩槃荼鬼()縱逸嬉戲」。

贊曰下二頌半喻戒取中分二初一頌半喻總行相後一頌喻別行相此初也然諸古師先無正文多取小乘以解戒相今依新文大乘義解學者應知。「鳩盤荼者可怖畏鬼此喻戒取重執隨順諸見戒生不緣餘法如踞土。《字林》「坐虛也」。「音居御反垂足實坐倚也亦蹲也。「音丁果反小土聚隅也堅土。《玉篇》「丁戈反小塊累也亦堅土也堁也」。有作聚土也非也若單執戒為勝因生取名離地一尺執順戒之禁為勝因生取名二尺或執為勝如一尺更執為因如二尺戒取必須具此二相不爾是邪見所攝不須別配上界二取不說餘惑[8]上界故雖執欣求出世滅果[9]生人天名往還沈惡道名返常沈生死虛功苦行名遊行執為最勝乖背正道名縱逸執為正因染著生死名嬉戲

捉狗兩足()怖狗自樂」。

贊曰別明行相外道所求涅槃解脫非真勝法生死可惡喻如於狗得彼戒禁猶如兩足涅槃因如足戒禁別故稱兩或執為勝為因名兩堅著戒禁如[10]狗足執行順己如撲足倒。「音蒲角反倒也。《通俗文》「爭倒曰」。有作」,音普卜反打也。《玉篇》「擊也手搏」。今非此義亦非宣揚苦行及彼涅槃以示眾生如令失聲執著若戒若禁能到涅槃如以狗足加[11]之頸以此安處而修苦行以求涅槃義同怖弄於狗耽翫不捨雖苦謂樂以娛己情故名自樂

復有諸鬼()叫呼求食」。

贊曰此喻身見俱生身見無始恒行故名長大分別起者與不善性無慚愧俱喻如裸形裸是露義羞恥故無明所覆名黑[12]無正理名瘦堅執五蘊曾不暫輟名常住中諸煩惱因之而起我語取因此而生名發惡聲處廣起我見滋長如叫求食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贊曰喻見取也頭如山咽喉極小如針許大不堪受食取亦爾執自見等為因為勝謂大如山不受他見如針極小

復有諸鬼()或復噉狗」。

贊曰下二頌喻邊見分二初頌喻總行相後頌喻別行相此初也。「首如牛頭」,頭有二角一邊見中含斷故斷必依我見後起如依牛頭有二角故。「或食人肉喻斷見也損害善深由執斷故全不肯脩如食人肉。「或復噉狗喻常見也不妨善生損害淺故猶如噉狗

頭髮蓬亂()叫喚馳走」。

贊曰喻別行相因此邊見生六十二見中四十七見髮蓬亂因此見故共諸外道互相非[1]殘害[2]𠒋外道妄見名[*]𠒋[*]𠒋惡險阻也無正教食及正理水以資長故如飢渴所逼內心既爾外發聲計著如叫喚急隨之行如馳走

夜叉餓鬼()恐畏無量」。

贊曰此結成也外道起煩惱虛妄顛倒故如夜叉餓鬼俗起煩惱耽著無知故如諸惡鳥獸牒上所明由起彼故不達正理貧無智慧如飢在俗遍生死四位處處遇惡緣以惑生如飢急四向外道不得正視涅槃因妄行苦行而觀正理如看窓牖不正行故如是諸難恐畏無量略說苦惑諸難尚爾況諸惡業理喻何窮。「[3]有作[*]」,小視凡相竊視南楚謂之[*]

是朽故宅()其焰俱熾」。

贊曰下十頌半別明虫鬼叢雜紛起所由有三初二頌明主在無災主無災起次一頌明由火焚蕩宅宇崩摧後七頌半屬此[4]披虫鬼擾攘初文也。「音之欲反屬謂由屬意說菩薩因位在宅及成佛已在世利物生死煩惱災難便息佛入涅槃菩薩隱沒物益寢息死煩惱災難遂生[5]主在宅中嚴治脩織勗勵子息災難不生主若離家無人脩既無勗勵子息放逸災起宅崩故三界由佛若在災難不生由佛若無災難斯故言屬于一人喻佛菩薩也不由外道唯由佛法故言一人音時燭[6]謂攝屬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說佛為主屬佛故。「其人近出」,入涅槃隱離三界生為近出如宅無主。「忽然火起喻諸煩惱損敗身器如火損舍應為無端而有名忽然火起從生至死觸途皆起名四面一時因此發生無量惡業名焰俱熾

棟梁椽柱()牆壁崩倒」。

贊曰由火焚蕩宅宇崩摧。「棟梁者受蘊。「者骨節是色蘊。「是行蘊。「爆聲者喻生苦。「音博教反火深[7]又普駁反,《說文》「灼也」,[8]散起。《玉篇補角蒲角頗角三反灼也熱也」。亦為憤起也古作」「[9]形同。「震裂者喻[10]震者驚擗之義老苦在身如雷驚擗可怖故或為。「摧折喻病苦摧殘身命衰折盛壯。「墮落喻死苦壞壽命故生老病死并柱合是行蘊無常於三蘊後想蘊之前明四相者欲明生等遍五蘊故。「牆壁崩喻於想蘊內外無常上來受想四蘊無常在識宅有前文已明宅中火起說五蘊有生無常敗壞深可厭

宅中災難俱是煩惱何故或說為火或說為虫鬼耶

燒迫身心喻之於火知損害譬之虫鬼欲令驚怖厭深所以種種為喻識為所依喻之於宅煩惱依起譬火虫四蘊俱是能依故說由火摧落說虫鬼亦依火遊

諸鬼神等()不能自出」。

贊曰下七頌半屬[*]披虫鬼擾攘有三一頌半喻欲界災三頌半喻色界災二頌半喻無色界災此初。「諸鬼神等喻欲界出家外道在家俗人眾苦所逼遂揚聲大叫等者等取虫獸十地論:「外道知生[11]生厭故揚聲大叫。」今通在家又在家起貪等鬪諍道起諸見鬪諍。「揚聲大叫此為總句由起貪等性鈍煩惱如鵰鷲等由起諸見疾利煩惱如鳩盤荼等此為別句雖苦所逼揚聲大叫在家俗人癡愛故生惱出家外道以苦欲捨苦此皆名為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者怱恾驚懼也又為。「流也周流周遍驚懼不安之狀下有惶怖應為周章下悶走已為周[12]此應為」,體亦即怖惶者驚懼故惶悚怖怕也此依初揚聲大叫解若依後解在俗及外道起利鈍惑常鬪諍故以此怱遽於生死[13]於旦夕豈知惑火以焚燒虫鬼毒之傷害而求出離者也設欲求出無方自得

惡獸毒虫()亦住其中」。

贊曰下三頌半喻色界災有三一頌喻俗人外道俱生彼一頌喻雖有淨定折伏煩惱煩惱還起一頌半喻雖求離欲執彼為勝煩惱復生此初也色界定深猶如孔穴在俗生彼如虫竄之外道鬼生故言亦住。「音七亂反逃也。《玉篇》「蔽也」。

薄福德故()飲血噉肉」。

贊曰此喻雖有淨定折伏煩惱煩惱還起聖人有淨定煩惱不生彼雖有淨定無真福慧名薄福德更為貪邊見等煩惱所燒為火逼不能斷滅此等煩惱仍起見取互相非[*]名相殘害執自勝道如飲血見細故起戒取堅執如噉肉緣事麁故音土敢反食也或作音屯敢反

野干之屬()四面充塞」。

贊曰雖求離欲執彼為勝煩惱復生也。「野干欲界疑。「所餘煩惱。「並已死[1]伏斷故取定為勝起色界中愛疑等種種煩名大惡獸此展轉增長如競來食噉火既炎燒炙彌廣[2]生惑不可愛樂如臭烟臭烟繁欝名𤑫𤊹。「𤑫音薄紅反唯有蓬𦮔二字氣如蓬亂應為有作玉篇即熢火之熢亦無蓬音。「𤊹音蒲沒反大也盛也若塵起作[3]𡋯」。[4]香作」。今之臭氣馞馞如蓬繁亂[5]氣臭大勃起如有作㶿不知所出遍四定生無一處非有如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隨取而食」。

贊曰下二頌半喻無色界災初一頌半喻下三地惑後一頌喻生有頂地惑此初也。「蜈蚣等類喻彼凡為下色界惑火所燒求生無色如走出穴生下三處。「鳩盤荼鬼喻彼外道外道多執二上地以為涅槃撥諸凡夫不執以為殊勝涅槃因凡起惑如鬼見虫隨取而食者資長義隨逐彼生惑更增故

又諸餓鬼()周章悶走」。

贊曰此喻有頂煩惱生彼外道名為餓鬼三有頂故名頭煩惱更生名火然無正教食法水充濟名飢渴煩惱所逼如熱惱[6]不安處周章[7][8]周流義還淪五趣名悶走有本為[*]是惶怖義上來說喻意令厭怖種種變名智者應悉

其宅如是()眾難非一」。

贊曰此文第三結成上難難既眾多不能具述。「音有二職隆之仲二反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

贊曰下第三大段有十四頌見設權方喻長行有四此中亦初三頌見苦悲生喻次五頌示大不[9]次三頌思方拔濟喻後三頌正說三乘喻初文有二初二頌頌見苦後一頌頌悲生見苦中初二句喻佛出三界次一頌半喻更聞眾生處難所悲之事此初文也。「上也典也領也守也門有二種一教門二行門佛住果中出因門外即是位居妙亦是理出教門一乘門也故言門外長行言我雖[10]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今言在外立有四義一住待之狀待子出宅故二將行之貌將行入救故名為立立者不行之相待機熟而垂濟故未即行四立者起成之義眾生在生死未起未成[11]如坐佛已起而成故立也

聞有人言()歡娛樂著」。

贊曰此喻聞眾生處難前長行云長者見是大火」,〈方便品我以佛眼觀」,今言聞者有二義一自影彰不但自見眾生沒苦亦聞他三世佛所傳說親疎相顯二眼覩苦生親故名見[12]待機濟[13]與聞名無始已來放縱馳起煩惱分別名先因遊戲受三界苦果名來入此宅從無始來因惑業故感於識等背理乖真義名來入入者處義非先出故今始名入彼修解脫分即名為出為不修故名為入三乘種姓未發現行發大心退求小果名稚小。「音直利反弱也愚癡所蔽名無知於此[14]果放逸六情名歡娛貪染諸境名樂著

長者聞已()令無燒害」。

贊曰此頌悲生入宅救之悲生名驚隨順生死名入火宅由此入故後亦與子同時方出循環赴救不顧其難名宜救濟應時濟故

告喻諸子()相續不斷」。

贊曰下五頌喻示大不[*]有二初四頌密示眾苦以授大後一頌無怖取大初復有二初一頌半總告惑苦還生後二頌半別告惡處令厭此初也。「說眾患難宅壞火災虫鬼紛擾。「者外道諸見。「毒虫者白衣餘惑此二為緣所生一切煩惱災火連綿不息。「蔓莚者連續之貌有解上去下平呼既如草蔓亦如莚廗之長也或為」,如草蔓延長連續不斷亡怨反。「餘戰反。《西京賦其形蔓莚」。廣雅》「[15]遍也」,二皆去聲呼之如野火連綿勢長不斷絕之義[16]宅火火蔓莚因火宅壞名苦次第相續不絕意顯示因惑生苦緣生之中無明行後識等五有後有生老死因苦生惑生死相續無斷絕期受後有愛老死還有無明故說生死名為輪轉

毒蛇蚖蝮()況復大火」。

贊曰此別告也毒蛇等瞋也。「夜叉惡業也。「[17]戒取也野干疑也。「[*]慢也。「鵰鷲貪愛也。「百足之屬是等種種煩惱也既乏法食飢渴故生惱急紛披甚可怖畏。「覩其惑相此是苦難極惡處所已不可樂況大火因所感燒之果宅晝夜煎迫何可貪哉或復如是煩惱虫鬼擾攘惡相苦已難處況此乃是損害燒煮後世中災難大火不作此解虫鬼即火所差別難處有二義一難可安處,《莫我遑處」,居也安也二苦難處所

諸子無知()嬉戲不已」。

贊曰此一頌無悕取大

是時長者()益我愁惱」。

贊曰下第三段有三頌思方拔濟喻有二初一頌轉益悲後二頌正思拔濟此初也眾生受苦煩惱增長轉益菩薩之悲心也

今此舍宅()設諸方便」。

贊曰正思拔濟者樂著。「者醉亂嬉戲縱逸餘意可皆丁含反愛樂也翫著作」。三字皆得。「音無[1][2]著也亂也古文」。有作」「」,不知所從。「」《說文》「於酒也」。

告諸子等()妙寶好車」。

贊曰下第四段三正說三乘喻分三一頌總告許車一頌陳車在外一頌說車所從此初也

羊車鹿車()汝等出來」。

贊曰陳車在外果出於因門理逾於教外故言出門外車體無漏不繫名外若離三界無施化處在三乘門外也佛住宅外故呼子出如前釋

吾為汝等()可以遊戲」。

贊曰說車所從涅槃寶所無為先有不言我作車是菩有為之體所以言作作是起義,「牛車由教行生故名為作羊鹿二車名教施亦言我作雖並是作牛車作體羊鹿作故皆名作稱機而濟名隨意樂

諸子聞說()離諸苦難」。

贊曰下第四大段有六頌半頌依言[3]難喻分二初一頌半[*]災難後五頌父遂心安此初也。「即時奔競互相勸[4]。「馳走而出精進勇猛也到空地隨其所應離三障處二空之地即二乘無學及入初地出分段死之苦難無復生故惡果名苦惡因名難

長者見子()我今快樂」。

贊曰下有五頌父遂心安分二一頌半見已自慶三頌半喜極告他此初也。「四衢四諦理也子既出住四衢父遂坐師子座得無畏故表心安由此次言爾時諸子知父安坐」,故師子座是父座也善適父心故言快樂即是昔者得菩提後生猶在因[5][*]時示將垂義同將行救待於子所以言立今子果滿已出火宅[6]無行待心安稱坐

此諸子等()四面俱起」。

贊曰下三頌半極告他分二初二頌明諸子昔日在難一頌半明我今救得稱心此初也善根難起名生育難。「者長養無明長蔽善根不大名愚小無知沈沒三界名入險宅或昔教化而今悉忘故名為小來[7]火宅在俗驅如多毒虫外道[8]如魑魅可畏煩惱熾盛如大火猛焰逢緣即生如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我今快樂」。

贊曰此明我今救得稱心自喜慰情復告他人知自意快

爾時諸子()三種寶車」。

贊曰已上五十三行半頌頌昔說權方下第二段有十二行頌今說實長行有四今此亦然初三頌諸子索三次一頌半釋成父志次六頌父但與一後一頌半越本子心前後不同故文分二初一頌半標索三車後一頌半牒先父許此初也體父之意無憂慮故言知父安坐

如前所許()唯垂給與」。

贊曰牒先父許故敢承望當機學時願垂賜與。「者敬諾之辭敬諾於父用悕三乘

長者大富()造諸大車」。

贊曰第二釋成父志也長者大富有為無為庫藏眾多給一國猶用不盡何況諸子故以珍實而作大車教之脩習果滿生故總而言之切種智無漏五薀為此車相捨無常色獲得常色識亦如是故若說真如為此車體即是寶所云何言作化城教設亦可說言我所化作豈說寶所亦是作也牛車既作明體菩提

莊挍嚴飾()處處垂下」。

贊曰下第三段有六頌父但與一分四初四頌裝挍次一頌牛相次半頌儐從後半頌總標與車有九嚴此中有六一總嚴二欄楯三𤧑鐸四交絡[9]鬘蓋真珠羅網是也。「音式枝六華纓以金華飾纓故名金華諸瓔非別物

眾綵雜飾()以覆其上」。

贊曰此有三嚴七雜嚴眾綵等是八茵蓐,《說文》「車中重廗」,長行綩莚。《切韻茵者褥也」。蓐者草褥褥作草華之文或以草為褥名為茵蓐,《玉篇》「衣身也」。若作」,虎皮也。《釋名文鞇車中所以坐者用虎皮為之文綵因以下輿相連[1]」。「三蒼應作[2]茵蓐。「通五色綾錦之屬。「者軟綿之類將此綾錦軟綿之類作其茵蓐知蓐作草華之文九䨱[3]即替丹枕長行取滅定倚息疲倦此取善巧智用遍在淨命茵蓐之上故喻䨱癿所望別故亦不相此有六德一神用[4]方名上妙二微密難知名細三積功累行用因華作脩習所成名㲲。「音徒協反,《切韻》「細毛布也」。謂不然別有㲲華織以為布今白㲲是作者褐也四逈過一初神德難思名價直千億五自性[5]皎名鮮白六體離二障名淨潔以上六德後智妙用遍被淨命之中名䨱褥上

有大白牛()以駕寶車」。

贊曰此牛相有四一白牛二肥壯即膚充也三筋力四端美

多諸儐從()等賜諸子」。

贊曰上半儐從下半標與。「音必刃反相也。《玉篇》「導也」。出接賓曰儐入贊禮曰相又儐進之也陳也[6]」。今前導為儐後隨為從以上所說車之相貌與長行同具牒指數與前異者隨文略解諸有讀者應對長行一一解釋恐繁且止

諸子是時()自在無礙」。

贊曰第四越子本心也。「遊四方喻化四生得智覺故嬉戲得滅理故快樂獲神通故自在離諸障故無礙或自在有十一財二心三壽五生六勝解七願八神力九法十智餘處說復有四自在一相二土三智四業今皆獲得

告舍利弗()世間之父」。

贊曰上六十五頌半頌喻說下十八頌頌合說准前為二初十一頌頌合昔權後有七頌頌合今實[7]權有四初一頌頌合三界佛有次三頌頌合五趣危[8]次五頌半頌合見設權後一頌半頌合依言[*]此初文也前長行

一切眾生()無有慧心」。

贊曰下第二有三頌合五趣危亡分三初一頌合人眾甚眾子遊居無種姓者雖不同真子亦養子故一頌合宅宇危朽一頌合諸方災起此初文也深著世樂起惡深也亦有本云深著五欲」,取初為正通三界故無有慧心無善意也

三界無安()熾然不息」。

贊曰初一頌宅宇危朽五蘊俱為四苦所逼遷謝變改後一頌諸方災起遍生老病死四位之中皆有猛火煩惱熾然。「音處志反盛也

如來已離()安處林野」。

贊曰下第三有五頌半合見設權方分三初三頌合見苦悲生次一頌合示大不悕後一頌半合正說三乘無思方拔濟初復有三初一頌明自出宅次一頌宅屬於我後一頌明[A4]此初也證涅槃故寂然出生死故閑居常在定中深放曠故。「安處林野」,定是功德之叢林故如有頌言:「象王居曠野 放暢心無憂 智者處山林 逍遙寂靜樂。」

今此三界()悉是吾子」。

贊曰宅屬於我生皆我子

而今此處()能為救護」。

贊曰[A5]力能非餘能也

雖復教詔()貪著深故」。

贊曰[9]頌合示大不悕。「者訓。「者明雖明訓之不信大耽欲深故或云教招」,「者誘也明白引訓故

是以方便()出世間道」。

贊曰合正說三乘也

是諸子等()不退菩薩」。

贊曰第四合依[*]心決定者不疑四諦得證真諦具六通者得阿羅漢餘二果可知論說不退住初地[10]出分段生故三明者宿命天眼明漏盡明如次能知去來今世除三際愚所知勝故三獨稱明

汝舍利弗()得成佛道」。

贊曰下有七頌頌合今說實分二初兩頌合父但與一後五頌歎乘德勝此初也

是乘微妙()為無有上」。

贊曰五頌歎乘勝德分四初一頌歎乘四德次一頌聖所稱歎次一頌娛樂之具後兩頌第一之樂初也此有四德一微妙深勝故二清淨離障故三第一最勝故四無上莫過故

佛所悅可()供養禮拜」。

贊曰聖所稱歎不但佛悅而可歎之亦可為眾生三業俱[11]

無量億千()及佛餘法」。

贊曰頌娛樂之具

得如是乘()直至道場」。

贊曰頌第一之。「日夜劫數常得遊戲三乘俱登初地已乘此一乘種智經兩阿僧祇方至佛位若二乘者乘無漏教及有漏乘一大阿僧祇方入初地如是總名日夜劫數三種意生身乘此無漏寶一乘故直至道場佛之位菩提涅槃薀生道處名為道場或乘種智之因乘故至佛位中大般涅槃之道場或至佛果真如道場此乃因乘方至果由是上來總說教果俱是乘體

以是因緣()除佛方便」。

贊曰頌長行中大段第三結答之文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以是上來所說理[1]十方界而諦審求更無二乘之體除佛方便教說有三亦更無三極果之體除說其因方便有三

告舍利弗()令出三界」。

贊曰正喻化中大文有三上來已總略指答為許說之由正說法喻令其開曉自下第三有八十行半頌勸信解於此經欣當來之佛智有二初有十四頌半顯法有權實令捨權取實後有六十六頌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初中復二初二頌明父子情深見苦能拔十二頌半正顯權令其取捨此初也。「音力委反積也

我雖先說()唯佛智慧」。

贊曰下十二頌半正顯權令捨權取實中有二初一頌半總標昔權今實後十一頌別顯今實昔此初也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但能盡彼分段生死以得涅槃後有不續其變易生非別業招不障無學入無餘故此隱不說汝之滅度而實不是大般涅槃實滅度也等所應更脩作者唯佛智慧性為法身為大慧智證理故二障不生便得解脫名大涅槃三事具足故

若有菩薩()皆是菩薩」。

贊曰下十一頌昔權中有二初九頌半明[2]實昔權一頌半結之初中復二初二頌顯今實七頌半顯昔權此初也

若人小智()真實無異」。

贊曰下七頌半顯昔權中有二初六頌明權四諦後一頌半釋得權處初文有四二頌苦諦一頌半集一頌半滅諦一頌道諦此初也。「深著愛欲所愛內身所欲外境皆苦諦故初頌說苦意不棄世諦而入真諦故後頌眾生歡故得入聖得未曾有。「真實無異釋苦是諦是實義。《遺教經:「佛說苦諦不可令樂是實苦故。」

若有眾生()方便說道」。

贊曰此集諦也苦因者集諦煩惱也。「者因義即體集諦苦諦因故又說道諦斷於集故

諸苦所因()名第三諦」。

贊曰此滅諦也貪為苦本本在苦生若滅貪本苦果便滅所依止者苦果身也為滅集苦說滅諦也

為滅諦故()名得解脫」。

贊曰此道諦也道證滅離苦縛故名證涅槃得解脫也

是人於何()一切解脫」。

贊曰釋得權處初二句問後四句答但離虛妄煩惱分段生死名得解脫證得有作四聖諦故未得二障二業二死皆都滅盡一切解脫法無作四聖諦故有作四諦者分段生死為苦諦煩惱為集諦有無餘依涅槃為滅生空智品[3]為道諦無作四諦者變易生死為苦諦所知障為集諦無住涅槃為滅諦法空智品為道諦勝鬘云如:「是八聖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佛說是人()令至滅度」。

贊曰明今實昔權中第二結也此意有二一佛說二乘住未實滅度斯人未得無上道故我意亦不欲[4]二乘住權即至無餘之滅度意欲令取大般涅槃無上之道不令住權便究竟滅

我為法王()故現於世」。

贊曰上十四半明法之權實令捨權取實下六十六頌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分四初二頌半明我識根器所以能說汝等不識勿妄宣傳八頌明信者位高皆久植德本次三十六頌半無智之人不信罪相後十九頌於有智者應為說之初中復二初一頌我識根器所以能說後一頌半汝等不識勿妄宣傳此初也。「為法王故通識藥,「[A6]於法自在[5]安隱眾生別識根器能應機說現世間

汝舍利弗()勿妄宣傳」。

贊曰此明汝等不識勿妄宣傳。「法印者一乘妙理印大乘教令決定故我為利益故說此印汝既不識藥之與病勿妄傳授恐[6]生故

若有聞者()阿鞞」。

贊曰下第二段有八頌信者位高皆久植德本中有六頌一頌位高能信一頌半往遇佛緣曾聞方信一頌半若有能信汝之所說即見我等一頌智深能信識淺不能一頌決定姓二乘所不能信後二頌不定姓二乘方順生信此初也有聞此經心生隨喜身心二頂敬而信之當知是人住不退地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亦有本云阿惟越致[1]跋致從阿鞞跋致為餘音訛也行四不退中皆能爾故根機熟故

若有信受()亦聞是法」。

贊曰第二昔遇佛緣曾聞方信有宿因故

若人有能信()并諸菩薩」。

贊曰第三若信汝說則見我身比丘菩薩三寶無異故三寶同體故若別體者當必見故見之因我等皆欲令聞此法理無別故

斯法華經()迷惑不解」。

贊曰第四智深能理深妙故淺識不能謂愚凡夫

一切聲聞()力所不及」。

贊曰第五決定二乘所不能悟乖本心故不愚法者可有信義無順修行

汝舍利弗()[A7]智分」。

贊曰第六不定姓二乘方順生信汝最上根尚信我語方漸證入況餘不定聲聞姓耶菩薩聞之能思擇。「音常兩反,《玉篇》「時亮反」。「幾也且也

又舍利弗()莫說此經」。

贊曰下第三段三十六頌半無智之人不信罪相有二初二外道凡夫若有七惡應勿為說後三十四頌半脫其為說彼懷不信惡因果相中有二初一頌具四惡應勿為說後一頌具三惡亦勿為說此初也四惡者一憍族姓色力聰叡財富而醉逸者二慢具七慢以陵人少德謂多五千之輩三懈怠逸縱蕩而無厭者四我見外道之徒若深厭生死欣求出世自卑尊人下心[2][3]不縱逸遣惑觀無我信順此經方應為說故具四惡不應為說下皆准知

凡夫淺識()亦勿為說」。

贊曰此有三惡一淺識[4]聰明識達不遠二深著五欲在家五欲耽醉身心煩惱重者三聞不能解愚鈍凡夫無種姓者愚法定姓二乘之屬勿為說

若人不信()世間佛種」。

贊曰下三十四頌脫其為說彼懷不信惡因果相有二四頌半不信故種惡因後三十頌不信故受惡果初復有二初一頌不信故善滅三頌半不信故惡生此初也滅有漏因名斷世間種滅無漏因名斷佛種由信此初熏有漏善種子故生於人天受勝妙資長無漏法爾種子後漸入聖新生無展轉乃至成佛之果故信此經能為世間近人天因遠成佛因當來成佛利樂無若自不信毀謗障礙不令流行令他不豈非斷於二類種耶乃為[5]壞天人眼目或斷一切世間之佛種[6]破無漏種子法故由此經說若有勸發菩提心者佛種不斷故謗此經斷菩提心名斷佛種法不行故亦斷法種既不發心不證聖道亦斷僧種今從勝說唯斷佛種

或復頻蹙()如斯經典」。

贊曰下三頌半不信故惡生有二初二頌於法不信起三惡後一頌半於人不信起四惡行此初也頻蹙者身不信相若蹙眉作顰今云頻者數數蹙亦併也眉併一處。「音子六反亦作𮜦」。「疑惑者心不信相。「誹謗者語不信此中應言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或復頻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文中倒也

見有讀誦()汝今復聽」。

贊曰於人不信起四惡行也於四人不信一讀二誦四持理准總應於行十種法行人邊俱起不信此中略故但舉四人起四惡行惡行者一輕賤二憎嫌三嫉妬四結恨說此四最輕罪因其實打罵殺縛盜劫謗說過忿害等惡皆重罪因略而不舉聽其果

其人命終()至無數劫」。

贊曰下三十頌由不信故受惡果相分二初二十八頌明不信果後二頌結成初中復二初二十二頌別歷三趣受異熟果相後六頌總歷四趣受增上等流二果之相初中有三一頌半受地獄果相次十頌半受畜生果相後十頌受人中果相不說餓鬼餓鬼多由貪生信此經生貪者少故略而不說實非無也下文亦有前第一卷說五趣以六門分別上已釋三門一名二體三開合訖今更辨餘三門一處所二果相三壽量處所者捺落迦有三一根本二近邊三孤獨根本即是八熱八寒八熱者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號叫五大號叫六燒[7]七極燒[*]無間此八苦器處所縱廣皆十千由旬八寒[8][*]三𠿒哳沾四郝郝凡五虎虎凡[9]青蓮華七紅蓮華八大紅蓮華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有等活等活下四千踰繕那有黑繩等七如是以下六捺落迦相去皆隔二千由旬其八寒地獄皆小於熱地獄此上所說根本地獄有義地獄上下重疊略計無間底去地并有十二萬八千由此釋不然妙高去水下但說八萬即踞金輪定不可爾故有釋言此下過三萬二千由旬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餘七餘七傍相當非上下初寒與等活齊初寒下二千有餘七寒七寒亦傍相當非上下其八地獄廣十千由旬不說上下。《瑜伽但言下三萬二千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餘那落迦初寒在等活傍此下二千有餘寒那落迦那落迦處廣十千。」不別說上下相去皆四千及一一地獄皆十千婆沙有二說。《乃云下過二萬至無間底極為淺近」,邊即是八熱門外面各四門。《俱舍說為十六增也謂煻煨屍糞鋒刃烈河孤獨即是山間壙野樹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處傍生之類本居大海流住餘處。《正法念說下過五百由旬有琰摩王國後流餘處住四大洲八中洲一一各有五百小洲為眷屬天住六欲無色界四大王眾天居妙高山半腹之中第四層級。《俱舍說住初金山頂三十三天住妙高頂自餘諸天皆漸次住已上空中須彌山頂去下八萬踰繕那已上諸天皆去地一倍夜摩天去地一十六知足天去地三十二萬除無雲天乃至已上皆准當知無色界天在欲色界隨先入定處而便受果故非天根本住在妙高山北北海之下餘傍小者隨在四洲如前已說

受果相者謂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極治罰苦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噉苦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飢渴苦人趣有情多分受用匱乏追求種種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用衰惱墜沒之苦八熱地獄受苦相者一等活苦相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所生種種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殘害悶絕躃地虛空中有大聲言:「此諸有情可還等活可還等活。」次彼有情歘然復起如前苦具還受殘害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二黑繩苦相謂彼有情多分為彼所攝獄[1]以黑繩拼之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圖畫文像彼既拼已隨其處所若鑿若𣃆若斫由如是等種種因緣長時受苦業盡方出三眾合苦相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聚集和合爾時便有彼攝獄[*]驅逼令入兩鐵羺頭大山之間彼既[A8]已兩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門中血便流注如是兩鐵羝頭馬頭象頭師子頭虎頭亦爾復令和合置大鐵槽中壓之如壓甘蔗既被壓已血便流注復和合已有大鐵山從上而墮令彼有情躃在鐵地若斫若㓨或擣或裂既被斫㓨及擣裂已血便流注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三一兩山迫二鐵[2]三鐵山墮四號叫苦謂彼有情尋求舍宅便入大鐵室中纔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燒[3]極燒然遍極燒然既被燒已苦痛逼切發聲號叫長時受業盡方出五大號叫苦相與此差別謂彼室宅其如胎藏苦既過前發聲遂大[*]苦相謂彼獄[*]以諸有情置無量踰繕那三熱大鐵熬上左右轉之表裏燒薄如炙魚以大鐵串從下貫之徹頂而出覆而炙令彼有情諸根毛孔口中悉皆焰起復以有情置於如前大熱鐵地或仰或覆以三熱大鐵[4][5]或打或築遍打遍築令如肉[A9]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三一左右燒薄二鐵串貫炙三鐵棒[6]極燒[*]苦相與前差別謂以三[7]大熱鐵串從下貫之徹其兩膊[8]頂而出由此眼耳鼻口毛孔猛焰流出又以三熱大銅[9]鍱遍裹其身又復倒擲如前三熱彌滿灰水大鐵鑊中而煎煮之其湯湧沸令此有情隨湯飄轉或出或沒令其血肉及以皮脈悉皆銷爛唯骨璅在尋復漉之置熱鐵地上令皮肉血脈復生如故還置鑊中餘如大熱那落迦說長時受苦業盡方出此苦有一三[*]串貫二鐵鍱纏裹三熱湯煎煮八於無間大那落迦所受苦相謂於東方多百踰繕那三熱[10]鐵地上有猛熾火㓨騰焰而來㓨彼有情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復徹其髓燒如脂燭如是舉身皆成猛焰如是餘方火㓨亦爾由此彼有情與猛焰和雜唯見火聚從四方來火焰相雜無有間隟所受苦痛亦無間隟唯聞苦痛號叫之聲知有眾生又以鐵箕盛滿三熱猛焰鐵炭而簸揃之復置熱鐵地上令登大熱鐵山上而復下下而復上從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11]張牛皮復更仰臥熱鐵地上以熱鐵鉗鉗口令開又以三熱大熱鐵丸置其口中燒其口及以咽喉徹於腑藏從下而出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喉及口徹於腑藏下而出所餘苦惱如極燒然長時受苦盡方出此苦有六一四方火㓨二鐵炭揃三上下鐵山四鐵釘釘舌五令吞鐵丸六洋銅灌口今此略說麁顯苦具非於大那落迦中無餘苦具上說根本八熱苦相

邊苦相者一一大那落迦皆有四方四岸四鐵牆圍繞從四門出二門外皆有四園一謂煻煨煻煨齊膝彼諸有情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骨並即[1]舉足還生二謂[2][*]糞為泥此諸有情為求舍宅從前出已漸漸遊行陷入其[3]足俱沒又於泥內多有[4]矩吒虫身長一尺[5]白頭黑穿皮入肉斷筋破取髓而食三鋒刃園此別有三一銛刃有利刃劍仰刃為路彼諸有情從前出已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骨悉皆銷爛舉足之時還復如故二劍葉林彼諸有情從前出已往趣彼陰纔坐其下微風遂起劍葉墮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便即躃地[A10]揸掣背[6]而噉食之三鐵㓨林鐵設[7]末梨林狀如[8]莢㓨樹彼諸有情從前出已便來趣之由狗等趁遂登其上當登之時一切㓨鋒[9]下而㓨彼欲下樹嘴復迴向上貫㓨其身遍諸支節爾時便有鐵嘴大鳥上彼頭上或上其髆探啄眼精而噉食之四烈河園有廣大河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尋求舍宅從彼出已來墮此中猶如以豆置之大鑊[*]猛熾火而煎煮之隨湯騰湧周旋迴[10]於河兩岸有諸獄[*][11]杖索及以大網行列而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復置廣大熱鐵地上仰彼有情而問之言:「汝等今者欲何所須?」彼答言:「我今竟無覺知然為種種飢苦所逼。」時彼獄[*]以鐵鉗鉗口令開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餘如前說若彼答言:「我今渴苦。」[*]即以洋銅灌口長時受苦業盡方出其孤獨那落迦所受苦相處所雖小種種苦具無不具足妙吉祥問大採[12]豆子廣說其相

八寒相者一皰那落迦受生有情極重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二皰裂那落迦猶如皰潰血流出其瘡卷縮三𠿒哳沽四郝郝凡五虎虎凡此三那落迦受罪有情苦音差別以立其名六青蓮華那落迦由重廣大寒苦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膚破裂或五或七紅蓮那落迦過此青已色[13]紅赤膚分裂或十或多八大紅蓮那落迦謂彼身分極大紅赤皮膚分裂或百或多

其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受種種苦以不[14]在他所驅馳多被鞭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苦惱

其餓鬼趣略有三種一由外障礙飲食二由內障礙飲食三飲食無有障由外障礙飲食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趣中常與飢渴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猶如灰炭頭髮蓬亂其面黯黑脣口乾焦以其舌舐略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到泉池為餘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名由外障礙飲由內障礙飲食者謂彼有情咽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噉若飲如是等名由內障礙飲食此前文說其咽如針皆是此輩飲食無有障礙者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然由此常受飢渴大苦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分食糞飲[15]尿或復一分唯能飲噉極可厭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縱得餘食竟不能噉如是等輩是名飲食無有障礙

人趣中多受是苦謂俱生飢渴[16]乏苦小來貧窮故所欲不果匱乏苦麁疎飲食匱乏逼切追求攝受匱乏苦為他卑下被主逼切等苦時節變異若寒若熱匱乏苦黑闇等中障所作事業皆悉休廢匱乏苦又受變壞老病死苦由那落迦等中謂死為樂故於彼趣不立為苦

其天趣中無解支節苦而有死墮苦如經中說有諸天子將欲沒時五相先現一衣垢染現二華鬘萎顇三兩腋汗流四身便[*]臭穢五天及天子不樂本時彼天子偃臥林間所有[A11]女與餘天子共為遊戲彼見此已生大憂苦復受陵篾悚慄之苦由有廣大福聚成就及廣大五欲天子生時所餘薄福諸舊天子見已惶怖受大憂苦此上所說通六欲天其下二天又受斫截破壞驅擯殘害之苦由與非天共戰諍時天與非天互相違拒即執四仗——謂金頗胝琉璃——共相戰鬪爾時諸天及與非天或斷支節或破其身或復致死若傷身斷續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便殞歿天與非天互有他勝然天多勝力勢強故然其彼二若為他勝即退入自宮[A12]之同類竟不慰由此因緣便懷憂慼若天得勝便入非天宮中為奪其女起此違諍若非天得勝即入天宮為求四種蘇陀味故共相戰諍復有強力天子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是故諸天受三種苦謂死墮苦陵篾苦斫截破壞殘害驅擯苦上說欲界苦色無色界有情無是等苦由彼有情[1]受苦器故然由麁重苦故說彼為苦有煩惱故有定障故於死及住不自在由此三界皆有苦故不可愛樂唯無漏界一切麁重諸苦永斷是故唯此是勝義樂上說果相

其壽量者贍部洲人壽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或時壽無量歲謂成壞劫或於一時壽八萬謂住劫初減時或於一時壽[2]漸減至十歲三災[3]東毘提訶人壽增定二百五十歲西瞿陀尼人壽增定五百歲北拘盧洲壽定千歲

又人間五十年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數為月以此月積為年彼壽五百歲人間百歲是三十三天一日一以此數為月年壽命千歲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壽各增前倍又四天王眾天滿足五百歲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積為月年彼壽五百歲如是以三十三天壽量成黑繩地獄壽以時分天壽量成眾合壽量以知足天壽量成號叫壽以樂變化天壽量成大號叫壽量以他化自在天壽量成燒然壽量極燒然壽量半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謂如從八萬減至十歲十歲復增至八萬歲名一中劫無間劫量非天壽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餓鬼壽量不定

又寒地獄於八熱大地獄次第相望壽量近半近邊孤獨二地獄中壽量不上說欲果五趣壽量梵眾天壽二十中劫一劫梵輔天壽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壽六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壽八十中劫二劫以上諸天壽量相望各漸倍增唯除無雲當知彼天壽減三劫空無邊處壽二萬劫識無邊處壽四萬劫無所有處壽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上來所說除北[4]盧洲餘一切處悉有中夭雖一切化生身死皆無滓然即今時人鬼傍生皆有滓身天及地獄與識俱沒無滓穢身正法念等說一百三十六地獄者八大地獄一一皆有十六近邊四門園觀計有一百二十八所并根本八都計合成一百三十六不數八寒及孤獨處若計此者地獄甚多。《瑜伽論此下過三萬二千有等活」,明知地獄在此洲下小乘說不同若依正法念經》,在須彌山下有大地獄上說壽量

其身量者贍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時高大或時卑小然隨自肘三肘半量餘三洲人亦隨自肘三肘半量或高大四天王天身量如一拘盧舍四分之三十三天身量復增一足一足者一拘盧舍分為四分一分中半名為一足帝釋身量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此上欲天身量當知漸漸各增一足梵眾天半踰繕梵輔天一踰繕那大梵天一踰繕那半光天二踰繕那以上諸天各漸倍增唯除無應知彼天減三踰繕那無色無形不說身量然論復言色無色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仁王經列無色界眾。《阿含經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佛邊側立皆是化隨時大小非業果身其大地獄中身量不定若作[5]增長極重不善業感身廣餘則不爾其寒地獄獨一近邊傍生鬼亦爾諸非天身量如三十三天此說根本非天若在此[6]身量便小不定略依要義分別諸趣餘一切義如理當知

釋經文者梵云阿鼻至此云無間。《瑜伽以彼受苦無間隟故[7]無間故由謗經故受一劫一中劫也命極至此劫盡更生是展轉至無數劫。」《般若經中說謗大乘故此方地獄盡生於東方如是展轉遍十方十方獄盡還生此中故此說云如是展轉至無數劫非但唯墮無間獄中亦墮餘處此中偏舉一重處故此雖一業從初受為但名生報三乘通逆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薩遮尼乾子經說大乘五逆一破塔壞寺焚燒經像盜用三寶財物二謗三乘法言非聖法障礙留難隱蔽覆藏三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呵責說其過失禁閉窂獄或脫袈裟逼令還俗責役驅使債其發調斷其命根四謂殺父害母出佛身血阿羅漢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見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故今不信此經入無間獄已如是展轉乃至無數。《俱舍論:「逆之中破僧最重定受無間一劫之苦。」今乃過彼故言劫盡更生等

從地獄出()受斯罪報」。

贊曰下第二段有十頌半受畜生報有四初三頌半受狗野干果二頌受[1]驢果二頌受野干果三頌受蟒身果此初也。「音丑救反六畜也許救反養也許郁丑六二反聚也今從初[2]大乘一業能感多果從初為名皆彼果此中言從地獄出當墮畜生下准此知[3]𩑔音苦骨反三蒼頭禿無毛。《通俗文》、《切韻白禿也音同窟」。又𩑔瘦者皮肉乾枯之貌有枯竭故前釋善今此𩑔或讀作五鎋應為髻字仍未詳音。「音力脂反,《方言面似凍梨」。有作,《玉篇》「力奚反黑也」。《字林》「黑黃也」。《通俗文》「斑黑曰黧」。或作亦色斑駁也全黑為黮。「有二音一徒感反與𧝓同[4]𮪓黮色又他感反[5]桑之葚色也若青黑色作」,於檻反。「[6][7]惱也戲相擾作[8]擾亂作嫪奴巧反,《玉篇嬈或作擾音戲弄也」。[9]有十果一𩑔三色黧黮四疥癩五觸嬈嬈打惱也人所惡賤,「音惡故反七常困飢渴八骨肉枯竭九生被楚毒十死被瓦石此等惡果各應說因之所招感恐繁故止

若作馲駝()獲罪如是」。

贊曰此二頌駝驢此有四果一負重二杖捶三念食四無。「[10]音洛亦為[11]有作」,馬色也非此。「」「皆得

有作野干()或時致死」。

贊曰受野干果有四一疥癩二無一目亦無雙者若偏信小乘唯不信大乘故無一目三打擲四致

於此死已()獲罪如是」。

贊曰受蟒身果有五一身大二聾三騃,「音五駭反癡也四無足五小虫食有作」,音於阮反今此體屈故應作」。有作」,[12],《玉篇》「孔也四方高中下曰宛」。《切韻》「屈草自覆也」。非宛轉字故應從」。「玉篇所甲反雁口食曰唼今既入口應作𠯗」,子答反作唼者即鳥食𭊹喋字,「𭊹音所甲反。「[13]甲反。《字林唼血亦作唼

若得為人()所依怙」。

贊曰下有十頌惡人果有二初七頌有惡報後三頌無善初中有四三頌惡形容一頌無依託頌薄福祐一頌橫羅殃此初也有十七果一鈍二矬昨和反短也三醜陋盧候反亦醜四𤼣力員反手拘病[14]乃是應從此」,非此義乃是綴鷹拘也今既是病𤼣五躄必益反手拘名𤼣脚跛名躄有作」,腹中癖病非脚跛六盲七聾八背於武反背曲不申也九人不信十口臭十一鬼著十二貧窮十三下賤十四他使里反十五多病十六痟瘦,「音相焦反渴病十七無依怙胡古反恃也或開瘦為一瘦病與痟病別便成十八上來一頌意業一頌語業果一頌身業果由意為導首引痤陋等故

雖親附人()尋復忘失」。

贊曰無依託也音符遇反近也有二果可知

若脩醫道()而復增劇」。

贊曰薄福祐二果可知

若他反逆()橫羅其殃」。

贊曰橫羅殃也音初教反或作[15]𥘤或作」。《玉篇》「掠也強取物也竊私也」。「橫羅非理來也

如斯罪人()永不聞法」。

贊曰下三頌無善果有三一頌不見佛一頌不聞法頌常根缺此初二也

於無數劫()諸根不具」。

贊曰此根缺也初頌有一佛前後難第二有六難地獄餓鬼北洲長壽天為生難處世智辨聰為狂聾心亂永不聞法第三頌有一根不具難合有八難故無善也

常處地獄()獲罪如是」。

贊曰下有六頌總明歷四趣受增上等流果分四初半頌地獄半頌餓鬼一頌畜生四頌惡人此初三。「園觀古段反樓觀也若舍作舘。「餘惡餓鬼等也以謗正法慳貪自居不順脩學故生鬼趣前據此少故不別說

若得為人()以為衣服」。

贊曰下四頌惡人有四一頌惡嚴一頌惡服半頌惡狀頌半惡行此初二也瘖亦瘂不能言也」,《字林》「喑喑也」。「音子夜反。「有作」,字林》「乙白反笑聲也」。《切韻》「[16]口不能言」。「音七餘反亦癰也

身常臭處()獲罪如是」。

贊曰此惡狀及惡行也。「深著我見」,癡增上故貪瞋可知

告舍利弗()莫說此經」。

贊曰上二十八頌明不信果此二頌結成

若有利根()乃可為說」。

贊曰六十六頌示人之是非令學是除非中有四上已三下第四段有十九頌於有智者應為說有二初十七頌應為說相後二頌結初中有三初一頌半從來未發心驗有佛種姓乃可為說次十頌半雖已發心有六度習乃可為說後五頌雖有性復能有重法求法之心方可為說此初驗有六一利根聞速解故二智慧別是非故明了不迷暗故四多聞先有學植故五強精彩齊爽故六為說法華好求佛道非求餘道樂超塵俗或性求覺路不樂愚乃可為說

若又曾見()乃可為說」。

贊曰雖已發心有六度習中有六一頌半曾種施習一頌精進習一頌半定習三頌戒習一頌半忍習二頌慧習此初也曾見佛故久種施習為說之此下所驗隨舉是事菩薩地撿說之

若人精進()乃可為說」。

贊曰初一頌[*]一頌半定也

又舍利弗()乃可為說」。

贊曰此三頌戒習初一頌半捨惡近善緣,〈安樂行品當說其後一頌半堅持淨戒,「音古屑反亦清也

若人無瞋()乃可為說」。

贊曰初一頌半忍後二頌慧習也質直安受苦忍常愍耐怨害忍敬佛諦察法忍

若有比丘()乃可為說」。

贊曰[1]五頌復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頌半專求大乘二頌半諦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頌求法頂受後一頌半不求餘經。「餘經小乘經。《善戒經:「內學大乘未究竟不得學餘餘四明論若內究竟於日日中二[2]大乘內明一分學餘[3]。」此中全不許學餘經一偈依初學者令專求故久學兼脩

如人至心()乃可為說」。

贊曰此明諦求有二初一頌諦求後一頌半不求外典至心不輕捨外道教乃可為說至誠感神念作聖故

告舍利弗()妙法華經」。

贊曰於有智者應為說中有二上來應為說相此乃結之[4]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

保安三年十二月四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本卜者皆點本已高名本也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

[5]信解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難來意有一云鶖子上根聞法說而喜領四人中承喻曉而忻悟[6]信解品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有七增上慢為對除此說七譬喻中前品為第一求勢力人起顛倒求功德增上慢求人天妙境界果報為此說火宅喻此品為第二求聲聞解脫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與如來乘無別以如是顛倒取對治專求聲聞解脫為此說窮子喻前以無為乘及後乘無異說乘是一勸令入於大乘彼便迷執今說如長者之比窮子有為乘及初乘是異勸令捨於執著故前品後有此品生

釋名者略有四門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音鞵買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於菩提心不喜樂便於正覺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體疲懈既聞喻說同前鶖子疑悔皆除故稱信解信即忍欲之淨心解乃印希之妙智已作佛解佛說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淨復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心淨解乃所達之理明解深信淺初後並說由信故為入大乘之基由解故作證真宗之本兩能雙舉故名信解信即印順所聞之名解乃悟趣[7]權實之稱於權於實俱信俱解三信顯由解明自悟前云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A13]智分故顯由佛四人方信有信已自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則順他以心淨解乃顯[A14]而能知於人於法並信並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簡鈍根正見信而不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鈍根邪見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十地菩薩證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闡提輩不信不解今為雙簡是信之[8]非信不解非解不信信而解故名為信解皆取第三句信者定趣之淨心解乃悟會之深智於教於理俱信俱解是比解故隨增義者解教實權之趣信歸一乘之旨理未證故不說解以義通論俱緣教理信亦解持業為名

解妨者毘婆沙聲聞有三品上根唯一謂舍利弗獨六十劫曾練根故中根亦一謂大目連所餘聲聞皆屬下性何故今時四人領悟並為中品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聲聞以比況中品獨是目連發向大[1]歸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空善現辨說滿慈持律婆離頭陀迦葉各有一勝何必齊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

何故七喻論名窮子經中題品乃言信解

信解為本方能說喻論從破病窮子為名經從根本法名信解名據勝立未勞為例

爾時慧命()歡喜踊躍」。

贊曰此品大文有三初敘四人之喜敬次申四人之領述後陳四人之荷恩下頌中云世尊大恩下是初中有二初明歡喜後明虔仰此初也。「應云具壽世俗之[2]皆愛身恒之壽聖者之[3]並寶智慧之命[4]歎願雙成故言具壽單言慧命義便[5][6]又真諦般若名淨命據斷德惠命據智德」,今言具壽顯智斷二德單言惠命義闕也餘三以姓為稱簡小以大標名善現以德彰題以慧命標德近聞喻說得未曾有遠聞[7]記復生歡喜踊躍義通近遠俱說或未曾有法即是[*]

即從座起()而白佛言」。

贊曰此明虔仰表有九義一從坐起表從二乘發大心二整衣服表具任持菩薩戒故三偏袒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四右膝著地降昔執二乘心故五一心表專求大不受餘經一句偈故六合掌表心冥佛說識權實故七曲躬恭敬表自身心皆俯順八瞻仰尊顏表心觀教理覩法化二身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我等居僧之首()三藐三菩提」。

贊曰下第二段申四人之領述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初法領次喻領後合領法領有二初彰昔不悕後顯今獲得,「我等今於佛前下是彰昔不悕者佛昔說權我得權故法華會前未悕得證一乘實法而當作佛今獲得今聞一乘當得作佛領佛初權後實化初文有二初略後廣此略有四一居僧之[8]重位隆二年並朽邁齒過力屈三自謂已得涅槃苦盡心泰四無所堪任性拙情疎由此四義不復志求無勝進意故昔不悕

世尊往昔()心不喜樂」。

贊曰下廣不悕初談往事後釋所由此初也初中復二但脩自行佛說般若等時唯念空無相作等是後不樂大乘於菩薩法等是世尊往昔為諸菩薩說般若時久我不欣悟有勞倦遂作三觀其空攝二行謂空無我觀眾生為空無相攝四滅諦四行觀涅槃為無相無作即是無願攝所餘十行苦諦下集道各四觀諸有為一切無願此通有漏無漏三慧所攝不言三昧故餘義皆如瑜伽第十二略纂釋此依聲聞三種觀說說菩薩觀也於菩薩法謂三十七菩提分略為七位一四念住以慧為體謂由念力慧於境住二四正斷謂律儀斷斷斷防護斷脩習斷以精進為體進起用能脩斷故三四神足謂欲以定為體為此四種而脩定故四五根謂信如名以五為體出生善五五力體即五根難屈伏故離根別立六七覺支謂擇法精進輕安是別境擇法三是善數輕安是遍行謂喜七八聖道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其正思惟以慧為性能發語言通佛有故正語業以無瞋癡所發身語為體無貪所發名為正命離五邪命故俱以無表色思為餘如自名三十七種合體有九一慧精進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捨八輕安無表色遍行有一謂喜別境有三謂念善有四謂信輕安色法有一謂無無垢稱疏》,菩薩所脩與聲聞異故菩提分名菩薩法第二遊戲神通者,《華嚴經菩薩有十法名遊戲神通一現捨天壽現受生三現為童子種種戲咲四現作出五現作苦行六現向菩提樹七現降八現樂寂靜成無上道九現轉法輪十現入涅槃。」與論所說八相有異第三淨佛國土者,《無垢稱經第一有十八種因合為八類謂發起無上菩提心純意樂善加行增上意樂此四各如自名六度為六合名止息四無量四攝事巧方便菩提分此四合名發起凡所脩善皆脩迴向此如自名說息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此三名寂彼經香臺品說八一思於有情作諸善事不希善報二思代彼受苦我之善[1]悉迴施與三思於有情[2]心平等[3]無罣礙四思於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五信解增上於未聞經無疑無謗六於他利養無嫉妬心[A15]利養不生憍慢調伏自心常省已過不譏他犯八恒無放常勤脩善此是八法無毀無傷從此命終生餘淨土廣如淨土章中所說第四成就眾生者外化利物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地四菩薩行謂菩提分行此名菩薩法諸神通行波羅蜜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於此四種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樂之無堪趣故

所以者何()好樂之心」。

贊曰此釋所由有二[4]道已滿無苦心安二年已邁齒過力屈故於大法既非[A16]無一樂心

我等今於佛前()不求自得」。

贊曰顯今獲獲得大乘當作佛也有三一得記心[5]總領初周二聞法生喜別領喻說二領悟三慶獲善利無量珍寶即大乘也

世尊我等今者()以明斯義」。

贊曰下別陳有二初總談說喻後正陳喻詞此初也以佛前言諸有智者以喻得解故今亦以喻領佛意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贊曰下陳喻詞初喻昔不悕後喻今獲得,「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下是即是初喻昔住權[6]不悕後喻聞今實而獲得初文有六一最初發心喻捨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年既長大下中還見佛喻[7]念子[8]不肯脩大喻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下化以二乘喻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下示大不悕此即初文初之四段同前所說二萬佛所化以大乘第五段方便引導生我法中六段法華會前為說般若但念空等不生欣樂今獲得中方是令憶本所行道為說法。「者弱,「者小最初為十六王子時發大心[9]密說故未廣脩行名為幼稚

捨父逃逝()五十歲」。

贊曰第二退流生死喻也。《對法引經云:「若有成世間增上品正雖經歷千生終不墮惡道」。彼據上品最初發心今說下品發心是以退流生死未堅固不專樂佛名為捨父背教違理常行惡行喻如逃逝逃者避也逝者往也行也去也。「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故法為自國久令安樂故。《涅槃經中以佛法為他國[A17]分故生死為自國[A18]分故以此以彼相待不同此以有性及發心已後為自他彼以無性及未發心前為他自亦不相違前雖以三界總為佛之大宅以為他國者淨體殊國分他又依凡說亦不相違又依大悲生死為宅若依大智乃稱他國下喻說中總有五國一久住他國二遇向本國三乃遍他國四經歷國邑五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初及第三以生死為他國第二以佛法為本國第四亦總說佛[10]說法利寬如國第五即人王之國或喻佛法國之四眾。「或十乃至五十馳流五道名言種子各十業道之所資故

年既長大()遇向本國」。

贊曰下第三段中還見佛喻即是未退[11]菩提心前更重見佛世世[12]曾從佛化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文有其三初子長還國次父先求覓後子遇到城此初也於中有六一根性漸年既長大習種姓也二未脩福加復窮困三輪轉四生馳騁四方四規出苦道以求衣食五聞思慧心由種姓逼日日善生漸漸遊行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初教發大心雖退流生死今者還遇佛法內住昔所脩名到本國。「馳奔騁走也

其父先來()中止一城」。

贊曰第二父先求有三一求子止城二資財甚眾三客利豐廣此初也。「者化身佛雖先來已經化眾生自退故名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生死中也。「者大乘。《無垢稱經為護法城」,今以大乘法為城也將說大乘教發心故城喻大乘法

其家大富()悉皆盈溢」。

贊曰下資財甚有八此中有二一七寶喻七聖財豐足二有為倉無為庫諸德悉皆盈溢。《博物志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虎魄一名紅珠。」《廣志[13]:「此物生處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膠凝堅乃成其[14]西方人用以為盌。」

多有僮僕()牛羊無數」。

贊曰此有六種一調伏煩惱為僮僕驅策隨心故二方便善巧為臣佐三妙願及力為吏民四五通為象馬五五乘為車乘六八萬四千眾行為牛羊無數

出入息利()亦甚眾多」。

贊曰此客利豐廣真俗諦教名入出利入佛法中出生死故或三乘教名出出生死故人天教為入生死故令善漸生故名為息息者長生之為愍眾生教被生死故遍他國三乘聖眾處處宣揚佛之正法名商估賈客宣尼求善[1]而估之」,即同於此此類非一名眾甚多。「[2],《說文》「行賣也」,《玉篇》「通四方之珍異曰[*]」。有作」,商量也非此義音公戶反字書無此字爾雅郭璞音義釋言:「注中商賈作此字」。《切韻》「市稅也者坐賣也」。《周禮九軄六曰司市掌以商賈以通貨賄鄭玄、《玉篇》「通物曰商坐賣曰賈」。白虎通[*]之言商商其遠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賈者固也言固物以待民來求其利也賈亦通語耳」。左傳[勞-力+(乞-乙+止)]之在鄭賈人褚中以出[3]。《史記[4]賈人來販賤賣貴是也客通名耳

時貧窮子()所止之城」。

贊曰子遇到城內道三乘名為聚落此為總句所有說法神通之事名為國邑此中意說遍遊內道以求出要名遊聚落前文已說子長還國歸佛法訖故知聚落不通外道或聽說法之淺深或觀神通之勝劣名歷國邑寬喻說法邑小喻神通識眾聖以否[A19]至佛法大乘教內名到父城依後解云逢佛法初聽大乘名到父城佛自住大乘即是中途還逢大乘

父每念子()心懷悔恨」。

贊曰第四段不肯脩大喻有四一父恒念子二子見驚走三父令急捉四子遂憂惶初文有二初總明思念後別明思念此初也。「五十年流五道。「未曾向人說如此事我自昔來未曾對眾說我曾教發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與之大乘財寶及一乘樂但竊思念不[5]於言悔不早覓子教恨子不早覓我故名悔恨

自念老朽()每憶其子」。

贊曰下別思念有二初念付財後念己樂此初也修行日久道先圓故名為老朽福慧無窮故多財雖有菩薩未化聲聞令繼佛位故言無子或子少故亦名無子一旦終沒示入涅槃大乘財物悉皆喪失彼機未熟無所[6]委付權實之法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復作是念()無復憂慮」。

贊曰此念[A20]無子付財所以憂慮子脫順領豈不樂哉[7]音他但反安和之義

世尊爾時()住立門側」。

贊曰下第二段子見驚走有三初到父門次明見父後明却走此初也。「音餘封反亦賃也[8]心精進以求出要心如傭賃展轉非是本心故求大乘種姓所排幸至大乘名遇到父以大乘種子近生遠熟故幸初逢於中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大乘教行能詮於理能證於果名之為門彼時未能專求普習行行證果但知總相片聽少教脩微少因名為門側時未全能聽習大教行大乘行示當亦聽行故名為立片時安處之為住又小機未會於大不名正入其微亦信習故名門[A21]上來乃以佛法為於中一切大乘為城大乘之中真實了義中道大乘名為父舍即以教行名之為門

遙見其父()恭敬圍繞」。

贊曰下明見父有七此文有二一見父安坐二貴賤承奉由去大乘不退位遠去真理遠義名遙見佛以四無畏為床亦四靜慮為床以無貪無瞋為寶机以承戒足戒學跡故具戒學者為婆羅門慧學者為剎利定學者為居又大乘獨覺聲聞三乘之眾恭敬圍繞

以真珠瓔珞()侍立左右」。

贊曰此文有一嚴飾身體三念住為珠瓔二臣佐供妙願及力為吏民示現調伏煩惱為僮心持四攝為執白拂體潔除垢故離身心名侍左右

覆以寶帳()威德特尊」。

贊曰此中有三一莊嚴外物二出內財產三結類尊高無量為寶帳七淨為華總持為幡五分法身及妙定潤其身心如香水灑地教他以七覺如散眾華外用萬行以為嚴瑩列寶物上名莊嚴外施法財名出身自蘊德名內取以釋內內自取故與以釋外外與他故又出內如前眾生機熟名取應時化名與上為出內。「有如是等下結類尊高。「切韻》「所綺反掃也落也」。又所買反通俗文》「以水[9]塵曰灑」。《玉篇》「汛也汛音思見反散也」。此是初現化身淨土勝妙之相子見走未見報身亦非穢土

窮子見父()悔來至此」。

贊曰此明却走有三一悔來二起念三疾走此初也。「比知非眼見非智證以聞思比知也十力無畏名大力勢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見力勢[A22]能脩[A23]能證故懷恐怖此見化身淨土之相由勸作佛思不能行之當證名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強使我作」。

贊曰此起念也者法身王。「者報身等是相似義或王者法之王王等者如世之王非我精勤之所能證名非傭力得物之處。「貧里者二乘也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縱任有地」,地即依止生長道處。「音息利反伸也陳也伸陳役得自縱任義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久住大乘佛脫強抑勸我脩作非我所樂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音巨良反或其兩反及其[1]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贊曰此疾走也揣不能修行大行速退大心規求作處疾走去此時猶未住二乘中

時富長者()心大歡喜」。

贊曰自下第三父令急捉有三一見喜二念生三令捉此初識大乘姓近生緣熟故見生喜

即作是念()猶故貪惜」。

贊曰念生也。「忽自來」,其根熟故。「甚適我願」,順本心故。「雖年朽」,道成久故。「猶故貪惜」,大悲深故子情戀大悲深重故言貪惜

即遣傍人()疾走往捉」。

贊曰令捉有二[2]後捉理本絕言以言顯之不稱正教名傍人一乘教也或行可脩名為正教且開悟故名傍人悲心疾起名為急追令入大乘順先所習名曰將還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何為見捉」。

贊曰自下第四子遂憂惶有三一子驚愕二使逾急三子悶此初也心不悕大行名驚愕。「音五各亦驚也心口不伏脩行求退名稱怨大我情不欲大名不相[3]無端強授我之大乘名何為見[4]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

贊曰此使逾悲心擊故教被彌切抑令修學名強牽將還用為今時入大乘之因所以[5]非佛于時不知根器而抑將還

于時窮子()悶絕躄地」。

贊曰子悶絕也不樂大無所傷犯名念無罪不令我學返拘以大乘名被囚執菩薩苦行實難可行[A24]力分恐將苦[A25]名必定死心彌不樂名轉惶怖休心不[6]退入生死悶絕躄地。「生死處故。「音房益反撫心今既倒地正應作」。亦有作」,邪僻之非此中理

父遙見之()莫復與語」。

贊曰下第五段化以二乘喻有六一教發權心窮子歡喜下彼興小意爾時長者將欲誘引下令脩脫分爾時窮子先取其價下子遂依行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下勸入善根即時長者更與作字下便成聖位初文有二初令後使放令放有二初標止被大化教發權心後釋所由此初也子行猶遠名父遙昔者已云遙見父故且止大教暫示勿故言不須莫抑授大乘令脩大行勿強將來用二乘權[7]三歸五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灑面且令悔滅制伏十纏之惑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少漸厭苦復本所忻名得醒悟停授大乘莫復與語。「醉除也此時似醒入聖真悟

所以者何()云是我子」。

贊曰釋令放意識聲聞性遠生近熟名知意劣自德甚大彼怯能成名為子難。「健也。《淮南子》「智出萬人謂之豪」,亦為[8]𠢕。「音奴旦反患也痾也知有大姓名審知子堪當繼位密潛化名為方便未告大眾云先我化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使者語之()隨意所趣」。

贊曰此使放也大教停被任學二乘名隨所趣

窮子歡喜()以求衣食」。

贊曰第二彼興小適本機宜故歡喜初發小心[9]得未曾有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菩提之意名從地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二乘功德少故名貧里規無漏法名求衣食

爾時長者()無威德者」。

贊曰第三段令修脫分說五停心念處等故文有二初密遣二人後二人依教初中有三一遣二人二令傳語三擬問答此初也實無二體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故言二人智慧狹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名無威德或教偏故色悴[*]故無[10]或自德[*]而稱悴他利寡而無威此皆發小心後初教行二乘行時。《廣雅憔悴」,切韻三蒼作顦顇」。「愁憂」,患也病也,《玉篇[1]」,憂也傷也

汝可詣彼()將來使作」。

贊曰令傳語也教令彼聞名汝詣[2]方便漸化故言徐語二乘學地名為作處無漏之法勝過初教人天之善名倍與直彼心能遂而修學者來修學名使作也

若言欲何()亦共汝作」。

贊曰此擬問答彼設若問修行何法答言除糞斷煩惱也修行大乘如作寶器學小乘者猶如除不但行能斷惑教亦助[3]借威勢故故言供作

時二使人()具陳上事」。

贊曰二人依教以教扣機如求窮子以法稱器令彼聞知故言得之述斷煩惱名陳上事

爾時窮子()尋與除糞」。

贊曰此第四段子遂依行。「先取價初發二乘菩提之[4]學聞思慧此真勝德名為取價[5]位方作五停心念處觀等漸折伏煩惱名尋除糞。「者為也順用佛言故名尋與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贊曰自下第五勸入善根有三一心傷二身近三共語初也愍無相好福慧怪無求大之心

又以他日()污穢不淨」。

贊曰下身近一見子二身同此初也除糞已上是遠世化解脫分滿位[6]愍已後是近世化創教令入四善根位異前解脫分名為他況此皆是多劫脩行分位既異故別說知根未熟潛施密化又不以大乘教但以二乘生空教化故言於窓牖中正視故。「[7]也向也將成道時方向鹿園相見此乃猶未是今生事故名遙見或由彼去聖位尚遠亦名遙見未得勝福故名羸瘦。「弱也不得勝智故名憔悴煩惱名糞土惡業名塵坌。「音蒲悶反穢也𡋯土曰坌苦果名污穢合此三種皆名不淨

即脫瓔珞()除糞之器」。

贊曰此身同也化身具德相好圓明居淨土中子見驚走現穢土穢垢[8]化相隱之如脫瓔珞嚴身之具亦如神力隱身常光但放一尋佛勝身相好但爾名脫上服相同有漏著麁弊垢衣示有煩惱惡業如塵坌身先說[9]名為右手用之先故。「除糞器二乘因行伏煩惱故以教詮顯義同手執佛自示同斷煩惱行說權教故

狀有所畏()得近其子」。

贊曰下共語初總與語勸勉後別與語教示此初也怖眾苦慈悲接[10]如狀有所畏示現讚勵慶慰勸行精進名語勤作此乃世世從佛化[11]故得近子

後復告言()當加汝價」。

贊曰下別與語教有三一不令西東二隨須即與三假稱父子此初也。「音當沒反,《說文》「相謂也」,字書[12]」,今取相謂呼也勿復退墮却入生死修外道法名勿餘去。「加汝價與汝脩慧四善根故加於前位聞思慧故

諸有所須()好自安意」。

贊曰此隨須即瓫器謂禪定米麵謂解脫勝處四無量等因定所有諸功德也此位亦學分脩習故[13]謂生空本後有漏二智猶如鹽梅調和諸味此智亦爾調功德故決意忻趣生疑難。「老弊使人二乘之五通四種神足作用弱故立老弊名以與汝等汝可勤學以自安意此說利根超得果者次第得果瓫器謂初未至定麵謂四諦五根力等觀[*]謂生空無我等行相老弊使人四神足等曾解脫分位所脩之法

我如汝父()如所生子」。

贊曰假稱父子初標後釋我道滿名老汝道軟如少子之情既切眷念之意逾深既以如父子之亦何憂於困乏亦不自輕己專求出要名無欺身常精進名無怠心無煩惱瞋恨語無[14]怨惡之言此即折伏三業惡也汝已能為方便諦觀折伏煩惱名都不見汝有如此惡如餘外道家脩行之作人亦都不見汝有諸惡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自今已後汝既近[15]如諸聖人我所生子亦無有異未得見諦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即時長者()名之為兒」。

贊曰自下第六便成聖位有三一初入聖二住修道三成無學此初也住凡位如[16]兒仍非是兒入聖已是真兒方號為兒故便作字轉親近故此住初果

爾時窮子()常令除糞」。

贊曰住修道也此明金剛道前雖得入聖欣於此遇自知不及諸菩薩故尚自謂是客作賤人於二十餘年喻二乘位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業道故常令除糞恒斷煩惱或二十年者加行無間二位之中伏斷除惑或住修道上下界諸俱生惑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二類斷故或無間解脫道斷種麁重二位別故

過是已後()猶在本處」。

贊曰此明金剛道成無學已得親近佛識達生空同得解脫名相體信入學佛法出利群生無怖無染名無障難又心相體信出二利亦[1]尚住二乘生空之理[2]大果名止本處。「是本所求」,所學處故

世尊爾時()當體此意」。

贊曰下第六大段示大不悕喻有二初明示大後明不悕文復二初標後釋此初復二初知時後正。「有疾十二年後眾生煩惱展轉增多生病故佛亦有疾此於法華會前知入涅槃時近所應度者皆將度訖名知死不久菩薩如來有為無為一切功德名倉庫盈溢滿也其中大乘許多二乘許少如來許多菩薩許少無為許多有為許少。「所應取者利萬德,「所應與者利他萬德。「汝應諳識悉應知之述自先心當體此意即令諳識大乘義旨二利萬德此乃為說大般若等令其識達大乘道理而未付之教發大心[3]含言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無令漏失」。

贊曰此釋示大如世父子身雖有異心事不殊佛與二乘為不異者一解脫等二生空真如等三意樂等佛得眾生平等意故宜加用心求解大法無令漏失勿忘不學

爾時窮子()一飡之意」。

贊曰下明不悕有二初領而不悕後猶住本處此初也菩提等法華會前領解空義守護大乘愚於法知大乘理然無一念發大乘心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飡之意故前說言生一念好樂之心」。「音虛機反亦應作」,希願也

然其所止()亦未能捨」。

贊曰此猶住本位[4]其所止」,猶住二乘二乘劣心亦未能捨

復經少時()自鄙先心」。

贊曰下第二大段喻今獲得有二初父付後子獲,「世尊是時窮下是父付又二一知時到二集眾付初也。「經少時般若會後法華會中少長進名為漸已[5]二空其意弘遠名為通。「者開達,「者安[6]。「成就大志發大心近生遠熟故。「自鄙先心悔昔住小。「者輕嫌輕嫌先時脩小乘心故鶖子先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每自剋責。」正與此同

臨欲終時()皆悉已集」。

贊曰下集眾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華會去涅槃時纔有五年名將臨命終昔退大聲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國王等四喻四眾或如自名即實彼類

即自宣言()我之所生」。

贊曰下正告初牒昔後告今,「忽於此間下是牒昔有初牒最初發心次牒退流生死後牒權中餘四久事謂中途遇佛不肯脩大化以二乘示大不悕此即初也二乘作佛其事極難故自宣之不遣餘說最初我為十六王子時教之發大心彼之善根我口所生從佛法音而得生故從佛法所生爾乃是真生故

於某城中()五十餘年」。

贊曰牒退流生死。「某城者大乘也最初一逢已教發趣大乘之心若定性大乘及上品發心未必退沒今說不定姓及下品發心故彼已復經退流生死故名某城捨吾逃走。「音郎丁反。《切韻》「伶者樂人」,非此所明。「音匹丁反三蒼云伶俜猶聯翩也」。亦孤獨貌,《切韻》「若行不正作竛竮」。「音郎丁反,「[7]音普丁反[8]作彾𢓳又行不正作跉䟓跉䟓即令𢶫音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說有解云跉跰足履危險之貌亦有本作跉俜此是孤單之狀或躡五趣危險辛苦或孤單辛苦馳流五趣捨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單義雖可然不知何據音亦補諍反跉不正迸散亦非此義此中意言捨父母走常有不失侶孤危行不能正怖懼辛苦

其本字某()懷憂推覓」。

贊曰此牒權中餘四久事中途既遇我我極諳委世世從我所教化故由此諳憶自他兩名。「昔住本城中途逢時還教大乘故舍利弗脩行經六十劫方退就小中間許時逢教大乘我住本城。「懷憂推覓慈悲深故如似懷見不肯脩大乘方便化以二乘彼雖得慈悲深故復示其大而彼不悕如是種種名為推覓

忽於此間()是子所知」。

贊曰此告今也。《地論:「法華會上不定種姓根機成熟應捨分段受變易身迴心向大。」故言於此會遇得之感應相符故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實是我子等我之菩提涅槃財物子所應得是子所有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內功德是子所知我今皆付

世尊是時()自然而至」。

贊曰此子獲也識自先來無心規佛何期根熟任運聞經當得作佛名本無心有所悕求佛果實藏自然而得

世尊大富長者()我等為子」。

贊曰下第三段合領有二初合昔不悕後合今獲得,「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下是初文有五第一合初發心世尊我等以三苦故合退流生死迷惑無知下合不肯修大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不合第三中還見佛中間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不說前喻具陳世世從化前已有故此初文也子義如前初教發心實住凡位故言似子似聖真[1]或此總相說諸二乘似菩薩子佛常說二乘亦是佛子故鶖子前言今聞法華方知真佛子」。

世尊()受諸熱惱」。

贊曰二合退流生死三苦者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謂苦受自相及順苦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五蘊一分是苦苦性乖緣逼迫名之為苦此苦即苦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樂受自相及順樂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於孌壞位能生憂惱故名壞苦又由愛故令心孌壞亦名壞苦五蘊一分是壞苦性即八苦中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皆是壞苦捨受自相及順捨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或於一時由前二苦麁重所隨不離前二無常易脫所隨逐故名為行苦不唯捨受獨名行苦有漏五蘊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攝一切五取蘊苦皆是行苦唯識第八緣生之中文不同由退流故受此生死或此不說昔日退流但總相言三苦逼迫受諸熱惱

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贊曰三合不肯修愚癡名迷猶豫名惑樂小法故不肯修大

今日世尊()一日之價」。

贊曰四合化以二有二初依佛語得之不多後敘小情遂以為足此初也。「思惟思修諦觀。「亦除蠲除戲糞斷煩惱障勤加精進多劫專得至涅槃。「一日價所獲不多大涅槃體三大劫得名無數價今六十劫即得解豈非涅槃一日之價又大涅槃三事圓滿名無數價今乃唯得解脫不得大慧法身解脫之中唯得惑障解脫不得智障解脫唯得離分段生死解脫非得離所知障及變易解脫豈非涅槃一日之價涅槃之體即解脫故

既得此已()所得弘多」。

贊曰此敘小情遂以為足窮賤心故

然世尊()寶藏之分」。

贊曰自下第五示大不悕有三初知我樂小佛不說我得不悕二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三但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故不悕此初也。「弊欲樂惡悕求小乘也佛知樂小觀根未熟遂放捨我不分明為我說我亦有佛故我不悕佛無不擇捨故擇而捨我

世尊()無有志求」。

贊曰自得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也。「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初說方便權教意顯真實一乘佛之智慧我已得涅槃價故所以自謂滿足已為大不知實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我等又因()無有志願」。

贊曰但為菩薩不正為我說故不悕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此說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我等輩為菩薩說不正為我說我等於此[2]不志願瑜伽唯為發趣求大乘者說諸法空」,正同於此

所以者何()真是佛子」。

贊曰釋第三不知我樂小以方便力分明為我正說二乘之法不正分明為我等輩說亦應宜聞甚深般若佛但[3]含總相隨我宣說般若等經我等不知身有佛分有佛種故真是佛子修學般若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今我等方知()說大乘法」。

贊曰下合今獲有三初知佛不慳大乘故得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後結領今得此初文也初標後釋文意可知方便品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今知佛不慳但我自樂小不能學大乘若有樂大乘心佛則為我說以不慳故。「音力進反鄙悋也若惜作悋惜已[4]故作鄙悋

今此經中()大乘教化」。

贊曰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經中唯說一[1]故知但以一乘為宗不說一身以為宗也昔時毀呰聲聞但為化菩薩令學一乘故佛意既然故我今得即領前言如是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今此本言說於大乘」,[2]經中亦有本言說大乘法」,於此經[3]義勢相似

是故我等()皆已得之」。

贊曰此結領今。「佛子得菩薩所得一乘因果我今聞經發心求趣如彼所得皆已得之決定得故名皆已得菩薩昔時初發心位如我今日彼既究竟得故我亦然名皆已得理無異故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4]()

保安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書寫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本者皆點本也以朱書之也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僧覺印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丁卯申時奉傳授善明房得業已了

         攝釋等皆見之覺印

[(毤-八+ㄙ)-毛+ㄆ] 𮕶 𮓸 𧐎 𮙩 𭦫 𭦪 𫾕 [序-予+(乏-之+(舉-與))] 𭞽 𮜦 𭪿 𮪀 𮪓 𮩲 𭊹 [示*少] [勞-力+(乞-乙+止)]
本【大】,〔-〕【聖】【甲】
有一大宅【大】,基陛隤毀【聖】【甲】
頌【大】,半【聖】
(經其…贊曰)十二字【大】,〔-〕【聖】【甲】
明【大】,顯【聖】
竪【大】,堅【聖】【甲】
奮【大】,奪【聖】【甲】
阤【大】,杝【聖】
雀【大】,崔【聖】
筋【大】*,昕【聖】*
肉【大】,完【甲】
鞔【大】,慢【聖】
竅【大】,寮【聖】
稍【大】,梢【聖】
二【大】,二稍初【甲】
此初二也【大】,〔-〕【聖】
相【大】,〔-〕【聖】
符【大】,𮕶【聖】
也【大】,〔-〕【聖】
魅【大】,魁【聖】
𮓸【大】,蚖【聖】
最【大】,〔-〕【聖】
綬文【大】,綾綬【甲】
蝍蛆【大】,蛆蝍【聖】
綠【大】,緣【聖】【甲】
蜥蜴【大】,蜴蜥【聖】
猿【大】,猨【聖】
雖【大】,蜼【聖】
云【大】,〔-〕【聖】
面【大】,而【聖】
兩【大】,雨【聖】
狗【大】,㣘【聖】
此【大】,〔-〕【聖】【甲】
𭦫【大】,𭦪【聖】
云【大】,字【甲】
七【大】,十【聖】【甲】
皂【大】,貌【聖】,形【甲】
云鵄【大】,鵄【聖】,之【甲】
狐【大】,〔-〕【聖】
如【大】,知【聖】
狐【CB】,孤【大】,狐【考偽-大】
諸【大】,詣【聖】
為䶩【大】,〔-〕【甲】
𪘨【大】,䶩【聖】
頌【大】,〔-〕【聖】
故【大】,〔-〕【聖】
攥【大】,𫾕【甲】
障【大】*,慞【聖】*
把【大】,挹【聖】
又【大】,人【聖】
皐【大】,㘁【聖】
子【大】,〔-〕【聖】
文【大】,亡【甲】
壞【大】,懷【聖】
行【大】,行此初也【甲】
乳【大】,乳孚也【聖】
通【大】,遍【聖】
去【大】,却【考偽-大】
捉【大】,提【聖】
狗【大】*,苟【聖】*
迷【大】,違【聖】
斥【大】*,[序-予+(乏-之+(舉-與))]【聖】*
𠒋【大】*,㐫【聖】*
闚【大】*,𨶳【聖】*
紛【大】*,芬【聖】*
由【大】,摘【聖】
反【大】,反又市玉反【甲】
烈【大】,裂【甲】
披【大】,皮【聖】【甲】
二【大】,一【甲】
老【大】,者【聖】
老【大】,〔-〕【聖】
章【大】,慞【聖】
忙【大】,恾【聖】
先【大】,光【聖】
定【大】,宅【聖】
𡋯【大】,𡋯若逆作悖若【甲】
火【大】,大【甲】
或【大】,惑【聖】【甲】
恒【大】,𠈗【聖】
章【大】,悼【聖】
是【大】,〔-〕【聖】
悕【大】*,希【聖】【甲】*
能【大】,〔-〕【聖】【甲】
佛【大】,〔-〕【甲】
法【大】*,住【甲】*
故【大】,〔-〕【聖】【甲】
苦【大】,若【聖】
也【大】,〔-〕【聖】
宅火【大】,火宅【聖】【甲】
槃【大】,盤【聖】
兗【大】,宛【聖】
嗜【大】,耆【聖】【甲】
免【大】*,勉【聖】*
勉【大】*,免【聖】*
數【大】,假【甲】
無行【大】,行無【聖】【甲】
入【大】,人【聖】
邪【大】,耶【聖】
鬘【大】,𭞽【甲】,幰【甲】
著【大】,著也【甲】
茵蓐【大】,茵鞇蓐褥【聖】
葩【大】,癿【聖】【甲】
無【大】,莫【聖】
澄【大】,微【聖】
檳【大】,擯【聖】
昔【大】,音【甲】
亡【大】,已【聖】
一【大】,〔-〕【聖】
已【大】,〔-〕【聖】【甲】
仰【大】,依【甲】
故【大】,教【聖】
今【大】,〔-〕【聖】
以【大】,〔-〕【甲】
令【大】,〔-〕【聖】
法【大】,法法【甲】
禍【大】,損【聖】【甲】
毘【大】,鞞【聖】
愛【大】,受【聖】
懃【大】*,勤【聖】*
現【大】,耶【聖】
挑【大】,桃【聖】
損【大】,據【聖】
燃【大】*,熱【聖】*
皰【大】*,胞【聖】*
六【大】,右【聖】
卒【大】*,率【甲】*
糟【大】,槽【聖】
燃【大】*,然【聖】*
椎【大】,推【聖】
棒【大】,捧【聖】
推【大】,椎【聖】
支【大】*,岐【聖】*
及【大】,反【聖】
鐵【大】,鐵全【甲】
大【大】,火【聖】
攝【大】,𧚥【聖】
銷【大】,消【聖】
屎【大】*,屍【聖】【甲】*
首【大】,手【聖】
蠰【大】,孃【聖】
嘴【大】,𭪿【聖】
胎【大】,腹【聖】【甲】
柆【大】,位【聖】
皂【大】,猊【聖】
向【大】,何【聖】
沒【大】,復【聖】
執【大】,熱【甲】
菉【大】,淥【聖】
變【大】,孌【聖】
自【大】,有【聖】
尿【大】,溺【聖】
匱【CB】【聖】,遺【大】
受苦【大】,苦憂【聖】
重【大】,量【聖】
起【大】,起了【聖】
拘【大】,狗【甲】
若【大】,〔-〕【聖】
洲【大】,洲等【聖】
火【大】,大【聖】
駝【大】,𮪀【甲】,馳【聖】
二【大】,〔-〕【聖】
𩑔【大】,頌【聖】
𮪓【大】,𩣺【聖】【甲】
桑之葚【大】,棄葚【聖】,桑椹【甲】
奴【大】,駑【聖】
了【大】,鳥【校異-原】
嬲【大】,嫐【聖】
狗【大】,拘【聖】
駱【大】,馲【聖】,驝【甲】
駝【大】,馲【聖】,𮩲【甲】
遠【大】,袁【聖】【甲】
丈【大】,文【聖】【甲】
乃是【大】,〔-〕【甲】
[示*少]【大】,鈔【聖】
啞【大】,瘂【聖】
下【大】,下有【聖】
分【大】,分一分【聖】
經【大】,〔-〕【聖】
不分卷【聖】【甲】
不分卷【聖】【甲】
喻【大】,喻品【甲】
權實【大】,實權【聖】
解【大】,觀【甲】
性【大】,〔-〕【甲】
徒【大】,輩【聖】
輩【大】,徒【聖】
歎願【大】,欲顯【聖】
闕【大】*,𨷂【聖】*
(又真諦…闕也)三十三字【大】,〔-〕【聖】【甲】
授【大】*,受【聖】*
望【大】,德望【聖】
根【大】,報【聖】
其【大】,〔-〕【聖】
心【大】,〔-〕【聖】
道已【大】,已道【聖】
領【大】,〔-〕【聖】
而【大】,事【聖】
每【CB】【麗-CB】【聖】,母【大】(cf. K09n0116_p0742b12; T09n0264_p0149b16; T33n1715_p0635a24)
下【大】,不【聖】
尚【大】,當【甲】
說法【大】,〔-〕【甲】
大【大】,〔-〕【甲】
已【大】,〔-〕【甲】
曰【大】,〔-〕【聖】
器西【大】,〔-〕【校異-原】,〔-〕【聖】
價【大】,估【聖】
商【大】*,𧷮【聖】*
之【大】,〔-〕【聖】
翟【大】,瞿【聖】
彰【大】,形【甲】
委付【大】,付委【聖】
坦【大】,怛【聖】
賣【大】,力【聖】
歛【大】,斂【聖】
亮【大】,高【聖】
初【大】,初令【聖】
犯【大】,忓犯【聖】
捉【大】,投【甲】
逼【大】,通【聖】
學【大】,學大【聖】
巧【大】,教【聖】
𠢕【大】,務【甲】
名【大】,〔-〕【甲】【聖】
威【大】,威德【聖】
作【大】,〔-〕【聖】
彼【大】,彼也【聖】
斷【大】,斷假【聖】
心【大】,心後【聖】
位方始【大】,始方【聖】
子【大】,〔-〕【甲】
導【大】,道【甲】【聖】
塵【大】,麁【甲】【聖】
權【大】,摧【聖】
引【大】,別【甲】【聖】
時【大】,之【甲】
吐【大】,叱【聖】
醋【大】*,酢【聖】*
怨惡【大】,惡怨【聖】
聖【大】,聖人【聖】
假【大】,養【聖】
疑【大】,𢋊【聖】
悕【大】,𢛘【聖】
奄【大】,罨【聖】
然【大】,然然【甲】
解【大】,意解【聖】
泰【大】,太【聖】
竮【大】,𥩵【聖】
亦作彾𢓳【大】,〔-〕【聖】
子【大】,子故【聖】
故【大】,〔-〕【聖】
奄【大】,唵【聖】
悋【大】,是吝【聖】
乘【大】,垂【聖】
此【大】,北【甲】
中【大】,中今此經中【聖】【甲】
末【大】,〔-〕【聖】【甲】
圮【CB】,𡉏【大】 圮【CB】,𡉏【大】 圮【CB】,𡉏【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於法【CB】,法於【大】 己【CB】,已【大】 入【CB】,人【大】 摶【CB】,搏【大】(cf. T30n1579_p0296a26) 黧【CB】,梨【大】(cf. T54n2128_p0626a09; T30n1579_p0296c20) 婇【CB】,綵【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臧【CB】,藏【大】 己【CB】,已【大】 側【CB】,則【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