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妙法蓮華經玄贊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2]()

一乘之義正是經宗今且略以五門分別出體性二釋名字三明說意四彰差別問答辨

體性者略為三類一總含體二隨勝體三真實體

一總含體者一切無漏若種若現有為無為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佛德皆名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無上乘勝鬘一乘者即大乘此本論云開是無上義」,《辨中邊論無上乘品有三無上正行無上謂十度隨修差別有六正行二所緣無上有十二種所緣三修證無上謂種姓修證等十種修證通攝一切菩薩所有境行勝鬘又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有歸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又云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六法為大乘故說」,故知一切根本方便一切無漏若種若現有為無為[4]若因若果能成佛德並名一乘三種意生身皆入初地故

二隨勝體此有六類一攝事歸理體,《》、《勝鬘等中多以法身佛性名為一乘勝鬘一乘者即大乘大乘者[5]即佛乘佛乘者即涅槃界。」又云於恒沙劫行六波羅蜜不如有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何況有[6][7]為他廣」,以有為行比無為乘故。《涅槃經一乘者即是佛性」,此滅化城至於寶所唯以真如法身平等名為一

二攬餘歸智體亦以真智名為一乘上文自云方便知見皆已具足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不能測佛智」,體多是正體後得若在因位智劣識強果位中智強識劣故

三隱劣從勝體下經自云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餘二即非真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8]導師方便說」,〈分別功德品有為無上正等菩提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不如有人一念生信所得功德不可比喻」,由以佛果理智二種名為一乘理凝本有離纏而號涅槃智照新生[9]圓而稱正覺乃四德之鴻源三明之妙[10]為彼智見出[11]現於以理智二為一乘體智性智相合名為智

四二運用廣體唯以因智名為一乘火宅喻中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唯因行故

五勝出分段體通取因果出分段死所有理智以為一乘開示悟入四義之中前三為果二後一為因二如前已說略不論。《勝鬘亦云如取為緣有漏業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無明習地為緣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三種意生身生」,故意生身所乘之乘名因中二,《大乘中萬行真如俱名大乘故

六引攝殊勝體以詮旨二名為一乘教隨物設趣妙難知理假智冥體深頗測方便品初以所詮智慧能詮教門名為一乘,《無量義經七名中彼第十[12][13]亦名一乘由此蓮華有二義一體出水二能開敷初喻智慧喻慧門若但以真如為一乘[14]出水之一[15]開敷之二能[16]今蓮華既具四義何獨法唯二種

三真實體者根本大乘教及能[17]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咸有運載之功能故根本教者此品初云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言阿含甚深」。華開敷義以喻妙法下文亦言法華經藏[18][19]幽遠,《攝大乘阿毘達磨大乘經便教者此品下云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婆提舍經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順眾生說以故說是經。」《勝鬘[20]正法住等為大乘故說此六處」,[21]三藏皆大方便根本理者謂法性真如六度等行乘此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此經上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下文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本論[22]念觀者謂大乘人觀法無我真如法界等故無性[*]或乘大性故名大乘」,《辨中邊真如法界名所緣無上方便理者謂四諦理二乘所觀皆方便理勝鬘聲聞知有作四聖諦佛知無作[1]四聖諦」,《涅槃亦言聲聞有苦有諦而無有實菩薩具有」,本論亦云念觀者聲聞觀人無我等由此二理皆理一乘」。根本行者謂六度等菩薩萬行,〈菩薩地說七地所修四菩薩行安樂行品皆菩薩行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即行大乘。《攝大乘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辨中邊說十波羅蜜名正行無上方便行者,《勝鬘[*]正法住等為大乘說」,依三藏教進善滅惡修無漏皆行大乘。《法花論方便者聲聞觀蔭厭苦離苦菩薩修六度四攝二利由此二行皆一乘故。」根本果者佛身所有菩提涅槃即前所說法報二身理智二見下經云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壽量品說法化身皆果一乘。《辨中邊說十修證第七淨土第九佛地第十示現菩提方便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經下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羊車鹿車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方便施設中路化城為至寶所息處故說二唯有一非餘。《勝鬘亦云聲聞緣覺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言得蘇息處四智究[2]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二乘果亦是一由頓悟者正學根本教理行果兼為伏化二乘者故亦學方便教其漸悟者初學方便後迴心已方學根本所學法同初後全別故知但有二種佛性理智二因漏現有為無為根本方便所有教果能成佛者皆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德及十地者[3]為一乘未乖正理。《法華經及餘教中隨依於此三種體中一門出未必攝盡若依此解總含諸文無不盡矣

然此[4]性合有五門一詮旨分別教及理二因果分別通行及果三智福分別通福及智四覺寂分別通滅道諦菩提涅[5]五二利分別通自利利他此說一乘義通貫若言佛乘舉果攝因名[6]云菩薩乘舉因攝果稱名便不通義可兼有又由行者修習二智正體後得觀於二理生空法空斷於二障煩惱所知息於二死分段變易證於二果菩提涅槃圓得二滅無餘無住行於二利自利利他稱果滿也所斷二障集諦所攝所息二死苦諦所攝所修二智所證菩提道諦所攝所觀二理得二滅所證涅槃滅諦所攝所行二利滅道諦攝合此滅道名為一乘故此本論解遮中云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唯一佛乘故。」《涅槃經中既以摩訶般若[7]解脫三事圓滿名大涅槃故此一乘二諦為體

釋名字者乘是運載義廣雅乘駕,《周禮[8]運載行者至彼岸故故此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六度萬行亦乘亦大法性真如所乘大性理俱能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為乘。」

因行能自運至果可名[9]佛果自運息應非是乘體

有五義一者運載[10]以名因中[11]二運[12]果廣[13]運他由此亦名乘二者體能通二運體並名乘果中體有能非無亦乘攝如割名為刀有能即刀攝非要廣現割有能非是刀佛果德體能為二運非要廣用方名為乘三者二乘唯自運小尚得乘名[14]廣運他何理非乘攝四者因中理智能雙運二用勝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種類亦乘攝[15]因中二運常增進作用現勝得名乘果中自運窮未來令他增進得乘稱初之四義隨他不正答後之一義隨自正義答對法論自他並利所依止」。一有三義一簡別故名一二破別故名一三會別故名一簡別故名一者昔日說三今時說一故知所詮理極一而為實能詮之教二即稱權無別二理以為極也無我脫雖悉皆等然至佛果方名為極故所詮理佛智名一非別簡三唯無二極故論解遮云無二乘者無二涅槃體[16]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火宅之內許以三車出門已後但與牛[17][18]雇其除糞經二十年假名為子』,故二乘者是後真子付家事因又以果一簡別因三即有二一理簡教二果簡因。『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破別故名一者二乘不知二為方便執二乘果以為真極今說二涅槃但為化說二菩提但是羊鹿權教所設非是二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真勝極也破彼情執有二果極故說為一即經所言諸求三乘人有懷疑網者佛當為除斷[1]令盡無有餘』,鶖子亦言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初聞佛法遇便信受乃至斷諸疑悔』,葉亦言又今我等[2]涅槃證於菩薩法不生好樂[3]之心』」。《攝論亦云斷除四[4]乘作意等」,即是此執本論末後亦云方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不說破三等。」有說言破三執故非唯破二如薩婆多執佛化身以為真佛今說為化故破三執亦不然,《法華但以自修所得一乘為宗破彼乘令入於一非以所知一身為宗會破彼身令入一身又無執彼化身為極趣求至彼更不趣求餘身今破彼執令求一身故但破執二乘為極不破執彼二身極也亦有解云聞昔說三執三皆今說一極故破三執此乃地前菩薩起若破執大極還為說一乘更增其病何名為破又未出宅許以牛車既亦破大後出宅與是何等車若言與白牛棄本黃牛故既爾即應捨頓學漸白牛相因行何殊既還本牛明不破大若執一極不違趣大何須破之執二為極不趣大故可須破也若隨位得即執為極未見趣大乘因中有此執設爾許亦破即應破無窮由此但破執二為極又非破執四乘為為無種姓說人天乘解有四乘不執極故執二為極不異破二無執人天[5]乘為極者執者不解乘解乘不執故一對四一是方便[6]應破一執而歸四乘故亦非[7]執不定乘同執三故勝鬘唯云阿羅漢辟支佛有恐怖[8]有歸言得四智及涅槃者是佛方便」。此經亦唯此一[9]餘二[10]非真。」密遣二人息處說二羊鹿非真不說三言從勝至劣佛乘第一獨覺第二聲聞第三無第二獨覺無第三聲聞非無三乘之中大乘體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無二亦無三[11]此有難言經說別體三寶不破別體而歸一體何故破二乘而歸一此亦不然[12]別體三寶為極亦同破之若別相三寶體亦無三極故雖爾亦無求住別體然可會之入於同體廣如經說非權實宗會別故名一者教理行果皆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乘中所修成得教理行果為大方便依此本論初[13]上離分段死見道已前教理行果為不退地之根本因

總依諸文會一有四一者會教,《無垢稱佛以一音演說法生各各隨所解」,此經下云一雨普潤三草二木生長不同」,此會教同而機有異三乘取教有偏普故二者會理,《寶性論如㝹象三獸[14]河性無差得有[15]淺深」,下經云[16]於高原穿鑿須水若見乾土知水尚遠若見濕[17]知水不遠若見於[18]知水極近水性無差得之有異」,此會理同而證有異三乘證理有圓缺故三者會行鶖子自言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自亦言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勝鬘亦言此六處為大乘故說」,故知行同而修有三乘修行有分全故四者會果此經下息處故說二中路設化城為引至寶所方為究竟處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權設鹿後皆與牛」,《勝鬘亦言聲聞緣覺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即會二乘菩提涅槃若理若智皆歸一乘故知果同而證有異三乘取果有初後故雖依諸教總會此法華中顯會教理密會行果會教理者即前所標諸佛智慧及智慧門一雨普潤會教也牛車寶所會理也此以所詮名之為理非要真如欲顯所得甚深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亦顯法華開方便門顯真實相即是法華開敷秀密亦通會行果二同[19]設是方便[20]入佛慧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即會行中設化城為至寶所即會果勝鬘中顯會行,「六處正為大乘故說」,正會行故;「二乘四智非為究竟名向涅槃界」,會果故。《勝鬘正說一乘因果故顯會行果密會教理法華正顯昔權今實故顯會教令其修證密會行果由此一乘據實通會教理行果總解諸文於理名矣故云會別名之為一此經正取一乘因果為真乘教為方便故不相違今此小義雖未動於智海如愚所知頗亦絕於今古博識深智當自詳之三義之中初二解通定性定性後一多唯依不定性大乘無上雖即一乘非經所須故略不說

明說意者攝大乘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此中十因一為引攝一類不定種姓聲聞獨覺令依大乘般涅槃故法華一會多為此類說於一乘。《法華論名退已還發大菩提心由鶖子等昔皆求大退修小果退還發非諸不定姓皆退還發心[1]應名不定種姓二為任持所餘不定種姓地前菩薩第六住前猶在退位恐於大乘精進[2]且壞退依二乘般涅槃故故此經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本論亦言如來為二種人正與解釋」,此二皆是不定種姓為此二種故說一乘三法等故行乘雖異所趣真如無差別法華論說多與此同四無我等故若有真實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我既無異故說一乘五解脫等故三乘並於煩惱障中而得解脫解脫[3]差別故六姓不同故二乘之中不定種姓有差別故聲聞身具有聲聞及佛種姓由有此姓故說一乘第七佛於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我即是彼彼即是我我既成佛彼亦成佛第八二乘於佛得同自體意樂同名菩薩得受記別故謂於此會佛與二乘[4]佛記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因得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二乘者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受記別九化故如世尊說汝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後依二乘而般涅槃即為調伏所化聲聞佛菩薩等自化其身為彼同類於無餘依現般涅經百千劫耽寂滅酒醉逸而臥後從彼起現受佛記令諸不定種姓二乘盡作是往昔耆尊入涅槃者今皆復起現受佛況我今者不希作佛而入涅槃今此會中富樓那等即其類也。《法華論中為化聲聞授記即此是故亦為降彼二乘者慢我亦得汝之涅槃故廣如楞伽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經百千劫耽三昧酒醉逸而臥從彼起方發大心皆佛菩薩之所化作不爾者實入無餘[5]涅槃身智都盡後從彼起法從何生故知是化十究竟故由過此外無別勝乘依理究竟最為殊勝故說為今此會中依論但與二人記別一不定二應化者為不定姓者即第[6]第二第八少分為應化者[7]第九義及餘少分於一乘非全撥[8]無定[9]故此一乘是密意說。《解深密經勝義無自性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10]依諸淨道清淨者唯依此一無第二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於定不定有性無性合說一涅槃亦言一乘一道四果聖人皆得作佛不解我意故但應如[11]所說善」。今此十義說於一乘,《法華論中無此具足,《顯揚說六因莊嚴論八義說於一乘不過此十故不敘

第四彰差別[12]此說一乘勝鬘》、涅槃經所說一乘差別之相此通理唯佛性此唯攝入彼通出生此唯有性通無性此唯不定性彼通定性此多說教彼多說行此說一乘為實二乘為彼說一乘為權四乘為實勝鬘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餘乘等也」。[13]量義所說一乘辨差別如釋名中已廣解釋是差別相及第五問答辨等皆如別章不繁具舉

舍利弗()若二若三」。

贊曰此與記中第四令住一乘以此一乘為眾說法都無第二獨覺第三聲聞從勝至劣為次第故不以修習淺深難易為次第也故此經中第一周云餘二[14]非真」,第二周云密遣二」,第三周云息處[15]說二」,不說於三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但應如今所說義會彼所修教理行果為今大因勸住大

舍利弗()法亦如是」。

贊曰[16]下第五依法顯今釋迦依一切佛說法軌則初說方便後說真實勸彼生信引他成已大文有初明十方佛法式如是次明三世佛法式如是後明我由此法式亦如是此初雖離三世更無十方離於十方更無三世橫竪有殊故分差別。《攝大乘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由此現在十方佛亦無窮法式皆

舍利弗()一佛乘故」。

贊曰下明三世佛法式有二初別明三世法式後結所為皆初中有三初過去次未來後現在三中各二初明佛說法法式同後明所度眾生得道同此明過去佛法式同初以種種因緣等說法為方便者皆為後得一佛乘故本論云方便者小乘中觀陰厭苦離苦得解脫故大乘中諸波羅蜜四攝法攝取自身他身利益對治法故。」「因緣本論於其六義第二說中解故指前云如向[1]種種因緣者謂三乘法彼三乘唯名字章句非有實義故以彼實義不可說故。「譬喻如依牛有乳生蘇熟蘇乃至醍醐[2]醍醐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譬喻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同大乘無上聲聞同者示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差別故在此譬喻示現此中意說凡夫如牛聲聞如乳[3]如酪小菩薩如生蘇大菩薩如熟蘇佛如醍醐醍醐為第一[4]亦爾由本一牛腹[5]乳性展轉增勝乃至醍醐故從凡夫乃至成佛相貌有差體性平等本無二今此經文唯有此三本論釋經更有念念觀者於小乘中人無我等於大乘中真如法界實際人無我法無我等觀故經以方便因緣譬喻言詞為次第本論釋經以譬喻因緣念觀方便為次第故引釋與論不同學者應悉

是諸眾生()一切種智」。

贊曰此明過去已度眾生得道皆同初雖作二乘後皆作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即佛正智種別能知一切法故正是牛車

舍利弗()一佛乘故」。

贊曰此明未來佛法式同

[6]諸眾生()一切種智」。

贊曰此明未來當度眾生得道皆同

舍利弗()一佛乘故」。

贊曰此明現在佛法式同饒益者利益之安樂者與樂也苦與樂與智與福[7]世出世果與小果大果如次配之

是諸眾生()一切種智」。

贊曰此明現在眾生得道皆同

舍利弗()入佛知見[8]」。

贊曰此結所所為眾生究竟之時但為菩薩當作佛[9]因發心所修諸行皆向大故皆名菩所為法者皆為一乘以佛知見示彼眾生故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經文無開以總義故示義如前論更不解復解悟者令外道眾生生覺悟故迴邪入復解入者令得聲聞果者入大菩提故迴小向大本論一番[10]開解無上義二番解示同義有疑修行三番解悟不知義未發心令[11]令外道生覺悟[12]番解入不退位已發心令入法令得聲聞者入大菩提且隨文別第一番配在正解大事之中第二番配在結大事文中第三配[13]依法之中論文並於大事中解理亦無失

舍利弗()一切種智故」。

贊曰此明我由斯法式亦如是唯佛有種種勝解智力故知諸眾生種種欲有遍趣行智力故知深心所著著謂所樂著所修行也或即情欲所起樂著即眾生處處著引之出故並是勝解智力所知有種種界智力故知其本性既知不定種姓界欲所修故初說三乘為方便今說一乘為究竟皆為眾生得一佛一切種智故上文皆言得一佛乘一切種故知種智即一佛乘

舍利弗()何況有三」。

贊曰此第六遮無第二獨覺乘何況第三聲聞乘也由此經云羊車鹿車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故唯破不說更別破牛車故此無二乘涅槃究竟故論云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如來證大涅槃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三事體義皆具足故二乘不然唯假擇無大智法身非諸聲聞緣覺等有大涅槃唯一佛乘故。」「一佛乘依四種義如前[14]論以與授記中六義配[15]前所說何等法乃至何體法等五義何等法者謂前第一未聞令聞謂說未曾有法令聞故何法者謂第二說初以方便種種言詞喻說故何似法者謂前第三依何等義為一大事故何相法者謂第四令住一乘隨眾生根器有於佛性故令住諸佛法故何體法者謂第六遮遮無二體唯一乘體即是諸佛如來平等法身也三乘因果觀行不同可有差別非此所遮今所遮者遮無二種法身之體三乘真如法身同故非謂遮無二乘體故一切皆無以此義理推論可解不爾論文稍隱難解唯無第五諸佛法式故以餘五次第配之便可解矣

舍利弗()命濁」。

贊曰就第三段開斯實相啟彼權門中有二上來已解取與二記下第二段破四種疑論科五分中下第五斷疑分論說四種疑者一何時說二云何知增上慢三云何堪說四云何不成妄語此破初疑論云:「諸佛如來於何等時中起方便[1]」,謂佛於何時中初說二乘權後明一乘實此下答中有二初標五濁時後明所由此初也

五濁[2]以五門分一釋名二出體三對治四廢立五相攝

釋名者濁者滓穢義如食滓穢下惡可污名之為濁此言意說劫增之時三災漸輕煩[3]轉薄眾生向好惡見漸微命根轉長漸向勝以上好可欣名之為清眾生無苦化佛不出世諸化佛出世必向[4][5]災漸起煩惱轉厚眾生向惡染見漸盛根轉短漸漸向劣下惡可厭故立濁名五者是數帶數釋也[6]別名[7]皆持業或以別簡總亦依主釋

出體者,《地持:「謂今世人多皆短壽極長百歲是名命濁。」此以本識名言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命根為體善業力弱命根漸短由殺生業之所感故若諸眾生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脩義理不怖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脩惠施不作功德不脩[8]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濁雖第八識名為有情今說由近惡外緣故五薀假者作惡無善名有情濁合以第八識及五薀為性若此眾生增非法貪或惠刀劍成施器杖諍訟鬪亂諂曲妄語攝受邪法及餘惡不善法是名煩惱濁除五見外所餘一切煩惱隨煩惱皆煩惱濁體此非法貪惠刀劍等令行殺害或慳好財但捨刀因非法貪諍訟等起乃至及餘惡不善通攝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由性數習惡境牽煩惱尤重若於今世法壞法沒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以五見而為體性多近外道惡見數生若飢饉劫起疾病劫起刀兵[9]是名劫濁此以色薀四塵為體或通五薀仍是不相應時為其依四五薀而建立故煩惱增多惡業尤重便招惡果三災遂生

對治者謂隨其相說對治法,《智度論中立四悉檀,「悉檀宗也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諦悉檀劫濁眾生濁世界悉檀治之識器世間眾生世間悉皆虛幻厭怖脩道即永離命濁以各各為人悉檀治之識知人由善業所得脩持淨戒行不殺等命自長故或為三乘之人各說自乘之法令得自乘涅槃之果便除生死所有命濁煩惱濁見濁對治悉檀治之脩習隨應對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濁故入第一義證會真宗

廢立者何故唯立五濁不增減眾生有二一惡行謂在家白衣二邪謂出家外道白衣無慧煩惱增時名煩惱外道邪解浪推求時立為見濁又諸鈍惑名煩惱濁諸餘利惑名為見濁由此二因得當果時離合不同復分二濁合二內果名眾生濁惡眾生故合二外果總名劫惡器具故[10]時分時無別時依法辨故劫濁故以惡器為體此惡眾生及與外果雖復總陳是二濁果未辨何者正惡果體今顯根本故立命濁或內惡果名為命濁外惡果者名為劫濁此惡因果由誰而有謂惡眾生故名眾生濁由此五濁據增行相欲令生厭故偏說五

何故[11]名為障今離以為濁業亦是障攝不立於濁中

障是礙義三皆是礙礙聖道故濁滓穢義業濁義微故不立濁又劫中刀兵亦即業濁劫濁寬故從寬為名立亦無爽

相攝者,《薩遮尼乾子經立十二濁一示現劫濁二示現時濁三示現眾生濁四示現煩惱濁五示現命濁六示現三乘差別濁示現不淨國土濁八示現難化眾生濁九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示現外道亂濁十一示現魔濁十二示現魔業濁善男子諸佛國土皆是出世功德莊嚴具足清淨無有諸濁如是過[12]皆是諸佛方便示現為利眾生[13]言示現故知業等亦可立濁此十二濁唯大乘有隨佛化土勝劣二法示現立之開合不同五濁唯據穢土相增義門乃通大小乘有其劫及時即劫濁眾生及難化眾生即眾生濁煩惱及說種種煩惱即煩惱命即命濁外道亂即是見濁此八[14]即五濁餘之四種謂三乘差別不淨國土及魔業非五濁攝五濁據勝唯實雜染二濁通能化能障佛示現故若依毘尼母》,五濁中無見濁立業濁若依彼經煩惱及業[1]合為一果中分三一正報體謂命二內[2]謂眾生[3]三外果體謂劫濁障據類同合立三障或并法障濁據滓穢或合或[4]隨機不同遣生厭怖不可為。《十地[5]第一卷云:「清淨者不濁義濁有六種離此諸濁故[6]清淨一不欲濁二威儀濁三蓋濁四異[7]起妬勝心破壞心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於彼說中心不樂住六癡濁謂愚癡等。」此唯據行濁不通依諸法有六對治故離懈怠故嚴故堅固故功德具足故智具足故此六所治故立六濁不須和會餘如別章恐繁且法爾佛[8]必五濁時故言諸佛出[9][10]

何因彌勒八萬歲時生釋迦佛百歲時出

願力異故俱是濁世並化三乘初權後實並化身故若諸報佛及化佛不化二乘初權後實未必濁時佛方出若化二乘初權後實必濁時出惡生難化漸入道故此言濁者入減劫中漸生此五即名濁時故彌勒佛初減八萬漸向五濁方出世故非要人壽三二十歲小災起時方名劫濁故諸論云劫減佛興世劫增時轉輪王」。

若劫減時佛方出世劫增輪王何故[11]佉與彌勒同世又佛不出家當為輪王日月燈明八子皆統四天下也

[*]佉劫增時出命長故逢彌勒非彌勒佛不減時出又佛不出家應為金輪之位非定作也燈明八子義理亦同彼是報身故無此失此說金輪必劫增出銀銅鐵輪王出時不定[12]以無憂王世佛滅百年鐵輪王

如是舍利弗()分別說三」。

贊曰下釋五濁佛出所由牒指前標所說五濁故言如。「劫濁亂時牒前劫濁飢饉疫病刀兵起時,「眾生垢重牒眾生濁垢謂六垢污染身心點染不淨名之為垢[13]難破名之為重一害二恨三惱四諂五誑六憍於有情所樂為損惱名害由忿為先結怨不捨[14]已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佷戾發囂暴凶鄙麁言[A1]螫名惱此三以瞋為為網他或藏已失或取他意矯設異儀險曲名諂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名誑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此二貪癡二法為體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名憍以貪為體由諸眾生六垢重故不識沙門不修善法故眾生濁貪嫉妬即煩惱濁耽著已得財法不能惠秘吝名慳於諸未得有及有具希欲名慳雖即貪已得未得染希別故分成二。「音秦悉秦血辭栗三反或作」「[15]𧪠害也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憂[16]為嫉妬嫉雖即妬緣他正法名體稱嫉緣他榮樂名利稱妬。《說文》、《玉篇害賢曰害色曰妬。」「成就諸不善根不善根有謂貪由具二義立不善根一是根本煩惱能生他故簡諸隨[17]不得立二遍六識[18]過失深廣餘慢見疑非不善根唯意有故由具此二義唯三名不善根根者出生義生惡緣故亦即煩惱濁唯說三濁不說見命濁者劫濁攝命[19]命多短故煩惱濁攝見及舉不善根煩惱之本攝一切煩惱故由於彼時人天減少惡道增多眾生難可卒以大乘而可教化故以智方便於一佛乘分別說為三令漸入道故下經云但讚佛乘眾生沒苦不能信受」,故方便說

舍利弗()非辟支佛」。

贊曰自下釋第二第二疑云如來既不為增上慢人說者云何知彼是增上慢文中有三初顯非真二乘聖相次顯增上慢者相後結成二真聖相此初文也聲聞辟支真聖趣寂若遇佛者多不愚法其不定姓可迴心者不問近遠必能聞知佛化菩薩事故名自謂是真二聖而得遇佛都不聞知化菩薩事[20]弟子亦非真二聖

又舍利弗()皆是增上慢人」。

贊曰此顯增上慢者相凡夫得第四禪未離三界染謂真二聖是阿羅漢最後之身究竟涅槃求正覺心不信向是增上慢

所以者何()無有是處」。

贊曰此結成二聖相但是真聖而遇我者趣寂多是不愚法人雖不能行聞之亦信不定種姓理信脩[21]故真二聖若不信者必無[22]有是彼非道理故其趣寂者不能證入初猶未信名損驚怖返道疑生後必信之成不愚法故此結云不信一乘無有是處」。

除佛滅後現前無佛」。

贊曰自下釋第三云何堪說謂有疑云從佛聞法而起謗云何如來不成不堪說法人此意說言亦有趣寂真實二聖而愚法者聞法起謗亦不聞知但化菩薩事[1]世尊不能[2]得化何故佛不成不堪說法人既成不堪說法人翻結之曰如何世尊可堪為眾生說法而稱種智也故佛答言除佛[3]滅度後現前無佛雖真趣寂而遇我者多不愚法皆定[4]知化菩薩事若不遇我而趣寂者有愚於法即不能知但化菩薩此文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成此初

所以者何()是人難得」。

贊曰[5]釋前標我滅度後以無良緣[6]方便誘諸趣寂中多愚於法於此等經受持解義乃為難不解意故故我滅後有真二聖不聞不知但化菩薩

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贊曰[7]成前此愚法者若我滅後更遇餘佛方便說化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故亦能知但化菩薩不逢佛者即有不知是故我今非不堪說瑜伽:「若已建立阿賴耶識依無色界亦入滅定信有藏識不斷絕故。」或復此疑非疑趣寂即疑增上慢既不化得何世尊不成不堪說法人故此釋言我在[8]得除我滅後等

舍利弗()唯一佛乘」。

贊曰此下釋第四疑前說三乘今說為一今說法異今說法[9]云何世尊不成妄語故佛答言我已證汝全未知行位未到但當一心信我所汝創發心初可信故阿羅漢迴心經二萬劫始至三大阿僧祇劫初信心之位故應信勿生疑惑佛語無妄理唯一乘不定種姓究竟成果智亦唯一乘無二乘般若佛說四事無虛妄者菩提授記大乘」,今即大乘及授記故成不妄[10]此品初首初歎法妙及法師妙已有定疑分於定記分有此四疑初疑[11][12]上生於何時[13]初說方便[14]真實[15]第二疑於取記上生有增上慢從[16][17]云何知是若依初解第三疑於因記上生佛心本定為二人說不為愚法故生此疑云何堪說若依後解亦取記上生第四疑於一切上生初說後說自相違故云何不成妄語

爾時世尊()優婆夷不信」。

贊曰下有一百二十一頌中後之三頌入品第四段勸發喜心令知作佛即初一百一十八頌頌前長行第三開斯實相啟彼權門分二初一百一十五頌頌前二記後之三頌頌破四初中復二初四頌頌取記中惡人退席後一百一十一頌頌與授記四中初[18]頌增上慢後之三頌頌罪根深重四頌如次慢此頌慢也出家之人道證為首少得謂多[19]起增上慢在俗男子多計著我自恃高心故生我慢在俗女人多生卑慢無恃勝道少計著我隨順夫朋亦懷不信

如是四眾等()於戒有缺漏」。

贊曰下三頌頌罪根深重犯戒覆罪法障別故[20]戒也少犯為缺多犯為漏可毀責故戒名缺壞見名漏或煩惱[21]起仍不見自恃高心戒中既云除增上慢自稱得方犯重罪故此尤過不是尸羅不清淨故三昧不現前攝今言犯戒總相而說不知犯相

護惜其[22]()佛威德故去」。

贊曰覆罪玉內有病為瑕玉外有疾為玼犯戒亦世譏嫌如玼內起過如瑕身語過如玭[23]內心過如瑕即前漏也犯性罪名瑕犯遮罪名玼其玉[24]病應為今為疵者法內之人有煩惱病[25]有瑕法合說疵者病故護惜不陳[A2]酒滓曰糟極沈濁故米糩名糠無用故不但小智背法自行佛威拂之令避廗去恐聞妙法誹謗增罪於彼無益故威逼之令其起去

斯人尠福德()唯有諸真實」。

贊曰法障夙造匱法業法障在身不堪聞[26]尠少也。「」、「俱得

舍利弗善聽()而為眾生說」。

贊曰下第二段一百一十一頌頌與授記長行有六亦分六初六頌頌說次七頌半[27]令住次一頌半頌遮次十八頌半頌依何等義七十頌半頌[1][2]七頌頌未[3]令聞於六不同中前後不同故頌曰:「六說七半 次一頌半遮 十八半何等 七十半七二。」初六頌說中分二初四頌半頌所以者何下釋文後一頌半頌前標中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初中復三一頌頌無數方便」,二頌種種因緣譬喻言詞」,即譬喻因緣念觀方便也一頌半頌演說諸法」。此初也前長行中標云諸佛隨宜所說」,釋中[4]我以無數方便」,今此頌釋云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前後影彰他自互顯亦不相違

眾生心所念()令一切歡喜」。

贊曰頌種種因緣等[5]於中有二初頌知機後頌因緣譬喻心所念行道遍趣行也。「諸欲種勝解也。「諸性種種界也。「先世善惡業處非處及自業也說佛有五智力種種念觀能知眾生此之五種故以因緣譬喻言詞方便說法皆令歡喜釋前種種言詞所

或說脩多羅()優婆提舍經」。

贊曰[6]一頌頌演說諸法依諸處說十二部經次第一契經經云脩多羅」;二應頌經云祇夜」;記別此中無四諷誦經云伽陀」;五自說此中六緣起經云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三名同此十方廣此中無十一希法未曾有」;十二論議經云優婆提舍經」。此義中以三門分別一辨相二釋名三差辨相者契經有二相一通二別。《涅槃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脩多羅」,攝十二盡名通相也以教貫理及攝生故。《對法[7]:「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名為契經此唯長行名為別偈頌便非別契經攝。」

應頌有二相為益後來二顯前未了義。《對法等云謂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前長行義名益後來」。又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長行雖說未了故名顯前未了義」。《涅槃唯說初之一

記別有三相一記弟子死生因果二分明記深密之義三記菩薩當成佛事。《對法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別德失生處差別」,此記弟子死生因果又云又了義經說名記別記別開示深密義故」,即此第二記深密義故此本論云:「授記有四[8]決定心與記等。」《涅槃經:「如來為諸大人授記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9]當於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彌勒是記別」,此即第三記當成佛

諷誦相者,《顯揚等云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然以[10]句結或以二句三四五六句等說並為諷誦」。

自說相者,《瑜伽等謂於是中不顯請為令當來正法久住正教久住不請而並名自說。」

緣起有三相一因請而說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說法。《對法論:「因緣者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即初二義名為緣起。《涅槃經[11]:「如諸經偈所因根如舍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還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莫輕小罪 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是名[12]。」即是第三因事說法

喻相者,《瑜伽[13]:「謂諸經律所有譬喻而說諸法。」

本事相者,《瑜伽論:「謂除佛本生宣說前際若人若法諸所有事。」《涅槃經中唯說往法如我出世所可說法名曰界經[14]𤘽樓秦佛名甘露鼓𤘽那含牟尼佛名曰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不說往人據實通也

本生相者,《顯揚論:「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說佛為菩薩[15]若身若行皆本生故。」《涅槃經中唯說菩薩往身不說菩薩往行作鹿作熊作麞作乃至廣說作金翅鳥等

方廣有二相一說菩薩道二法廣多極高大故時長遠故此通聲聞亦有方廣今取涅槃具二為正

希法相者[16]經中宣說諸佛及聖弟子八眾所有共不共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之是為希法。《涅槃經中唯說佛事如佛初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彌猴獻白狗聽法魔變為青牛行瓦鉢間令相棠觸無所傷損但說弟子及非弟子希有之事皆名希法

論議有二相一佛自說二弟子說。《瑜伽論:「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呾理迦一切了義經皆名摩呾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法相又聖弟子已見諦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性此亦名為摩呾理迦亦名阿毘達磨。」今此且引攝義周文其餘偏教恐繁不引

釋名者先釋總名先德翻為十二部經」,部含二義一部𭿾二部類此是部類十二義類有差別古人疑云十二部𭿾由此道士說三十六部老莊之徒各為一部今言十二分」,分謂分段文義差別有十二分段故者乃濫契經今翻為」,十二通稱更無所濫帶數釋也釋別名者總為三類諷誦自說緣起希法方廣此之六名唯依主釋應重述頌乃至方理之廣故論議一種唯持業釋[1]體即議故或諷誦亦持業[2]可諷可誦故不同應頌彼頌是教此誦是言故契經記別譬喻本事本生此之五名通持業依主兩釋能契即經契理之經乃至本體即生本世之生故

差別者一體差別二教差別[3]別者應頌之中定無諷誦諷誦之中定無應頌初後別故單重別故本事之中定無本生本生之中定無本事資別此之四部唯具十一所餘八部皆具十二隨其所應有前所說差別相故。《涅槃經:「從如是終至奉行皆脩多羅」,故通十二相即無唯取長行為契經故二偈便非餘七教皆具十二[4]此可知其應頌中具十一者,〈譬喻品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即有記別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自說,〈方便品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即是自說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緣,〈方便品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即是因緣之應頌也因鶖子請而說法故應頌之中亦有譬喻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復頓弊即是譬喻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本事序品中云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即我身是」,即是本事之應頌也頌之中亦有本生,〈常不輕品彼時不輕我身是」,[5]本生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方廣,〈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即是方廣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希法,〈化城品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即是希法之應頌也應頌之中亦有論議,〈壽量品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此即論議之應頌也自餘三教皆具十一准此應知然此經中具十二分一部皆是契經通相重宣此義處並是應頌[6]為授記解深義處皆是記,〈化城品中東方梵天以偈頌[7]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皆是諷誦。〈方便品初即是自說故前偈云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鶖子三請勒三請等所說權實處皆是緣[8]。〈譬喻品等皆是譬喻說諸弟子過去事處皆是本事自說佛身過去事處皆是[9]說一乘處皆是方廣說現神通處皆是希法。〈壽量品中佛自往復說三身相可名論議

教差別一大全小九即此經文小乘唯無授記自說方廣三種不遮大乘有十二分二小全大九,《涅槃第三云護大乘者受持九部」,彼除因緣譬喻論議不遮小乘有十二分三大全小十一,《[10]三十八云方廣一分唯菩薩藏所餘諸分有聲聞藏。」四大一小十一瑜伽八十五云[11][12]餘名聲聞乘相應契經。」何故此文大全小九依授弟子得成佛記名為記別說聲聞無彼先未求大菩提故譬如以寶示其愚人愚人便聲聞聞記亦復如是故說為無非記別弟子謝往死生之事亦無又聲聞乘多聞[13]若不待請而即為說憍慢便生無自說其實亦有又聲聞人但證小果不得正覺理非至極行不苞弘說無方廣其實亦有正法廣陳之方廣也故此頌中唯為聲聞說於九部理通十二。《涅槃經中小全大九者因犯制戒說為因緣菩薩無犯故略云無非無因請因事說法之緣起夫說譬況開中下根至如鶖子利[14]品尚多不待喻況諸菩薩多分不待故說為無理亦有也又大菩薩性皆利根舉宗便解不假徵[15]方生慧心說無論議理實非無又護法者多誦素呾纜藏緣起譬喻多調伏藏論議多是對法藏攝言大唯九理非無十二。《瑜伽三十八大全[16]十一者小乘亦記弟子謝往及不待請佛悲深故具有記別及自說等故有十一無方廣者不求正覺說理麁淺名之為實亦有也。《瑜伽八十五文與前無別然以十一說為聲聞對之方廣說為菩非菩薩藏無餘十一皆是隨於一別之義說數不同理實聲聞菩薩二藏皆具十今隨所要且略分別自餘廣[1]如章應

鈍根樂小法()為是說涅槃」。

贊曰此一頌半頌前標中隨宜所說意趣難解[2]一鈍根難悟二樂小怖大三耽生死[3]出世四逢緣不修五現眾苦迫此五[4]義為說涅槃以鈍根故著於生[5]雖逢諸佛往[6]已化不行大乘深妙之由行惡故退還受苦由勸離苦故初為說二乘涅槃信解品最初逢佛退流生後化二乘正與此同

我設是方便()當得成佛道」。

贊曰下第二段有七頌半第四令住中分四一頌標[7]半會一頌勸住此初也初設二權為令究竟入於佛慧住一乘故

所以未曾說()決定說大乘」。

贊曰此釋前標會於已前汝根未熟未悟大乘不堪為說汝今根熟正是其時故為說也化城品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我此九部法()以故說是經」。

贊曰下四頌半會中分三一頌顯小法非真說為大本一頌半顯大法勝妙為勝人說二頌結成勝妙人法勸捨非妙人法此初也隨順初機說此九部為入大本非究竟也故應住大

有佛子心淨()說是大乘經」。

贊曰顯大法勝妙為勝人說勸捨劣法勿成惡人悟漸悟一切菩薩皆名佛子此有五德一心專求大乘佛之智慧非樂下劣除二障二柔軟下心耐勞倦堪能作大業精勤不息故三利根性多拔苦[8]與他樂一切均平聞法速入四無量諸佛所久遇良緣恒自磨[9]五而行深妙道齊修福慧寶規真覺。《發菩提心經說具十種法堪發菩提心一親近善友二供養諸佛三修習善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10]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求佛智慧皆此五攝心淨攝二句愛樂大求佛智慧柔軟攝二句心常柔和遭苦能忍利根攝二句慈悲[*]深心平等無量佛所攝二句親近善友供養諸佛深妙通攝二句修習善根志求勝法有具此五德成十法之子方為說大乘令其[11]發趣

[12]如是人()故為說大乘」。

贊曰結成勝妙二勸捨非妙二記五德人來世成佛以深心念佛[13]持淨戒故念佛有二語念二心念或心緣事佛願救希成智念理身求證滅障定慧既爾又持淨戒三學既成故為之記此等聞得佛順心故歡喜佛既知心故為說大

聲聞若菩薩()皆成佛無疑」。

贊曰此勸住也讚法聞益勸住大乘

十方佛土中()引導於眾生」。

贊曰此第三一頌半頌第六遮。「無二無第二獨覺乘無三無第三聲聞乘從勝向劣佛乘為此據無二極乘除方便說方便說中可有三故以假三名引導生故用假羊鹿之名引生出於火宅非有實二以度眾生此說二乘涅槃菩提俱無實體並稱假名然涅槃可證而縛除種智不成以無故化城入之以息苦羊鹿有名而不登

三事稱大般但得解脫言入城二空智名牛但得生智[14]羊鹿

解脫諸苦息名入[15]種智二乘無故不上羊鹿又解[16]乘同息苦彼亦分得與入名真智種類獨佛圓雖亦分得不名上理實無別[17]障因果彼皆除解脫化城稱暫入智障因果彼不滅二車種智不言登

說佛[18]慧故()濟度於眾生」。

贊曰下第四段有十八頌半頌第三依何等義中有一頌半頌標一大事十七頌頌開示悟此初也佛之智慧如前所說合有五種今此多說佛果二法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合多智慧或唯真智不取真如佛出世者為顯此一令生欣趣唯此一實究竟極果勝妙無上餘之二乘體非真極究竟勝妙故經下文以前五度校量此經不說般若故終不以小乘濟[19]或此一事多說智性涅槃經中師子吼說佛性即空空即智慧此智性亦名智慧今此多取[20]解為正二乘無故既言餘二則[1][2]故知不[*]破三會三以歸於一

佛自住大乘()以此度眾生」。

贊曰下十七頌頌開示悟入中分四一頌開五頌悟頌入十頌示此初也大乘合取正智假者佛身恒安處此涅槃菩提名住住即依止安處之義所得唯是法身或大乘者唯取正智證會名之為住以此法身萬德具足真德性故故佛報身如其所證法身還以無量定慧莊嚴定即福也即智也攝持一切有為德盡內冥涅槃已滿真智遂生具福慧嚴菩提復滿德既圓故以二法開於眾生名之為度顯二體性是無上故令生欣樂

自證無上道()此事為不可」。

贊曰下有五頌悟中有三一頌半顯平等二頌半顯勝德一頌令悟此初也。「無上道者正智勝故,「無上大乘[3]勝故無上言貫通二處二皆平等無能所取無有自他物我異故[4]大乘者即無上道運用勝故既證此平等理智何有自他物我二別內智若不平等自取大乘外智不平[5]令他取小則墮慳法貪求名利[6]既未盡何名證得正覺大乘廣運一切此為不

若人信歸佛()而獨無所畏」。

贊曰下二頌半顯勝德有二初一頌半顯內離染無所畏德後一頌顯外莊嚴說實法德此初也若人信佛初發心也。「歸佛者後脩正行來不為欺陵輕賤而不授大純化以小不誑逗初許與大後不與之所以者何以佛亦無貪惜大乘誑而不與亦無嫉妬畏彼證大而欺網之由斷一切法中惡惡者煩惱生死惡法已永斷故既無如上所說諸事正智圓滿故於十方都無所畏作師子吼我是一切智者[7]一切見者平等化者若有上事惡既未盡智果未圓如何於十方能作無畏吼故俗中云父聞子健恨不殺身自外何悋故無貪

我以相莊嚴[8]()為說實相印」。

贊曰顯外莊嚴說實法德形骸相好端嚴其身身光智光復能朗照器及眾生二種世間此眾人皆尊敬我名世間解若內有染外無此相外現此相明內無染故我今者說實相印實相印者謂即二空大乘之理此理印印大教故大教決定勝實非權小乘中說三法印印定教法

舍利弗當知()如我等無異」。

贊曰此一頌令悟汝應如我悟先所不知大乘真智昔立[9]令一切眾生與我無異願令悟故願以信勝解為性

如我昔所願()皆令入佛道」。

贊曰此一頌令入今者果滿遂昔願心故化眾生入於佛道道者因義令入八地或初地上不退轉佛之因故

若我遇眾生()[*]不受教」。

贊曰下有十頌頌示有二初八頌示初不同後二頌示後還同初中復三一頌示不同意六頌示不同相一頌結不同此初也若教眾生盡以大乘智者可爾無智愚人錯學亂行心迷不信[*]誹謗便返增惡不能領亦如覆㮎水於[10]塘致㮎即膠故由此返增愚人之咎故不純以大乘教

我知此眾生()癡愛故生惱」。

[11]下有六頌示不同相中分二初一頌標無善有惡故不同後五頌釋有惡無善故不同初也未曾脩善本即是出世方便善根無始雖起多分暗劣唯生得善無無漏因由著五境堅執不捨以此為緣癡便發業愛便潤生故諸生死生老死支一切苦惱苦樹增由無出世方便善本有癡愛二以為其著五欲境不肯捨故發業無明多由迷內發潤生貪愛多緣五欲生今據欲界無明發業通言著欲說重處故

以諸欲因緣()世世常增長」。

贊曰下五頌釋有惡無善故不同中有二初四頌有惡故不同後一頌無善故不同初中復二初一頌半由處俗塵五欲沈沒故不同後二頌半求邪出離錯行亂學故不同[12]由諸欲故純起不善業墜墮惡趣由雜業故輪迴六趣備受諸苦四生生長皆有業故苦八苦五苦迫故偏指一生現苦為論言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微者劣也謂胎藏不淨纏裹可厭可惡微劣生故瑜伽論說初受生者本居中有中有極長七日命終極多不過七七日住造惡業者中有如黑羺光或陰暗夜造善業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隨當生相所住無礙見已同類及當生處造惡業者眼視不淨伏[1]往天趣者[2][3]仰面往人趣者傍[4]面而行若造不律儀生地獄中見昔同喜樂馳趣遂被拘礙純苦鬼界[5]傍生若餘雜業隨業善惡何處生長於其父母隨男隨女生憂生喜以潤當生攬父母之遺體迷醉之時便被拘礙一七日內名羯剌藍此云雜穢父母不淨共和名雜[6]惡名穢若已結凝箭內稀故二七日內名頞部曇此云疱猶如[A3]豆瘡疱之形表裏如酪未至肉故三七日內名閉尸云凝結猶如就血稍凝結故西域呼就血云閉尸若已成肉仍[7]柔軟四七日內名健南此云凝厚漸凝厚故若已堅厚稍堪摩觸五七日內名鉢羅賖佉此云形位如埿團[8]相連一身四支內風向外擊生根形差別相故即前肉[9]增長支分相現六七日內名髮毛爪位髮毛生故七七日內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明盛顯故至此初[10]方釣三月種種成就若不增減如是合經三十八七日在腹圓滿更經四日頭趣向雙足向上胎衣遂裂逼趣產門種種眾苦于時迫迮或由先業母食灰鹽子髮毛稀尠或由先業母食煖熱子黑黯色或赤色生或由先業母食冷食或近寒室子多頑白母習婬欲子多疥癩癬病等生母多跳躑威儀不憗子支缺減[11]戾不安男居右脇倚腹向脊女居左脇倚脊向腹隨於父母生愛染故初既攬父母不淨以為身後以母之不淨[12]資長現緣既爾故業不百惡所感三十六物不淨為體如是惡身不可愛樂輪轉不窮名世[13]增長

薄德少福人()諂曲心不實」。

贊曰此二頌半求邪出離錯行[14]學故不同初一頌半明起身邊邪見成六十二見後之一頌因起見戒取所餘[*]或初一頌總明起五見後一頌半別明起五見彼諸眾生無始已來[15][16]故為苦所迫雖祈出要不悟邪正錯入外道不正見中錯行錯學名為邪見五見皆[17]此依後科非要撥無方名邪見邪見煩惱拘礙眾生難可出離不能解脫名為稠林此為總見後方別。「若有若無等者此有二解依後科者見之中四見為有皆執有故邪見為無多撥無故,「言顯示種種煩惱若依初科,「邪見稠林者撥無邪見。「若有執我後身為有見也;「若無執我後身為無斷見也此二為邊見等取身見見取戒取由六十二見以邪見邊見二為自體故別舉之以餘二見而為眷屬依於身見以為根本如六十二見章廣述云何六十二見頌曰:「二四八[18] 見生死遍常 梵餘大種心 戲憤恚一分 有色有邊等 各死生想地 一種小無量 純樂等有想 即有色邊等 生無想俱非 人欲天色界 四無色斷滅 從無想天沒 尋伺計無因 憶上下傍俱 壞劫有邊等 怖無知行諂 懷怖戇矯 人欲天欲樂 四靜慮涅槃。」此諸見中幾前際過去攝幾後際未來攝幾現在通二際中攝遍一分無因邊矯亂前際所餘四十皆後際見攝 此六十二經論俱言邪見見二見所攝 誰幾見攝遍一分各四[19]有想成十六[20]非各八七斷皆邊見即彼二無因[21]亂各四五現涅槃論皆邪見所由執神我起我見已便起如是六十二見後起見取執見等法為勝為因又起戒取執戒等法為因為勝著此妄法曾不肯捨我慢自恃矜誇自高而陵薎他互於所師諂曲相讚矯求名利心何曾實以具如是耽欲著邪故不堪任即化大法

於千萬億劫()如是人難度」。

贊曰此一頌無善故不同善人皆修四親近行一親近善友二聽聞正法三如理思惟四如說修此等惡人千萬億劫不聞佛名何得親近一切善友既不見佛亦不聞法既無聞慧入法初因思惟脩習理不可得故如是人甚為難度如何初首即教大乘

是故舍利弗()示之以涅槃」。

贊曰此結不同由如此故為設方便初示涅槃且令[22]苦息

我雖說涅槃()開示三乘法」。

贊曰上顯初不同此二頌示[23]令同勸捨解脫身取佛法身所說二乘涅槃猶如化城是非真法從無始性常寂故即是自性清淨涅性離言法非今新有如寶所者乃是真真滅既爾故行道已來世證此法本性得成佛道我本智慧巧用方便初開二權後示一實總名開示三乘之法[1]

法華經玄贊卷第四()

保安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移點已了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為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四()

[2]一切諸世尊()唯一無二乘」。

贊曰下第五段七十頌半頌第五[3]有三[4]頌半頌十方佛法次三十八頌半頌三世佛後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此初也[5]一無二乘云何破三[6]歸一

過去無數劫()其數不可量」。

贊曰下三十八頌半頌三世中分三初二十七頌半頌過去次六頌半頌未來後四頌半頌現在初中有二初四頌半頌佛說法初權後實二十三頌頌眾生聞法皆究竟得一切種智初中有四一頌佛多一頌開權一頌顯實頌半釋開權顯實之意此初也

如是諸世尊()演說諸法相」。

贊曰明初開權

是諸世尊等()令入於佛道」。

贊曰明後顯實

又諸大聖主()助顯第一義」。

贊曰釋開權顯實之義知諸眾生未能頓學一乘教識其根欲故初以權方便助顯一乘令入實又菩薩根性有二一不定[7]二定為不定性初權後實顯暢一乘前二頌為定性者說頓教一乘此文是也謂知眾生心性頓欲故以異方便不從權取實顯助一乘一乘者第一義諦真如等是初三後一是權實之方[8]便頓說一乘故名異方便

若有眾生類()皆已成佛道」。

贊曰下二十三頌頌眾生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初二頌佛在次二十頌滅後後一頌結此初也逢佛聞法修行六度四攝無量等名種種福德修佛之因菩薩行故皆已成

諸佛滅度已()皆已成佛道」。

贊曰下二十頌頌佛滅後分五一頌慈心四頌半造塔六頌半造像七頌供養一頌稱佛此初也[9]強非菩薩心柔軟非善亦非菩薩要善而耎方菩薩心順理益物極柔和故。「成佛道」,植佛因故後文且據佛滅之[10]難作故是別行故非是佛在作此諸行而非佛因在易修故准上六度佛滅後行是總行故亦成佛道

諸佛滅度[A4]()莊校於諸塔」。

贊曰下四頌半造塔成佛分二初四頌明造塔後半頌初文有三初二頌造塔數多八珍嚴瑩次一頌九物為塔後一頌下至戲笑劣物為此初也。《佛地論數七寶無玫瑰仍琉璃與珠別珠謂赤真珠今此若以琉璃為珠即為七寶不爾故八琉璃與珠別故頗梨多白紅色車渠青白間色馬腦有多[11]純白或純青黃或眾色間玫瑰赤色。《說文》「齊珠也」。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圓好曰瑰者可知。《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梵之福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起塔處能起於塔二補[12]故寺三和合聖眾四佛初成道諸天人等請轉法輪名四梵之福比丘白[13]梵福多少佛言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猶不如一梵王之故勸造塔當得菩提

或有起石廟([14])[15]瓦埿土等」。

贊曰此一頌九物為塔。「石廟者石佛堂古云支提云制多翻為靈廟應作[16][*]貌也白虎通》、《玉篇》「云先祖尊貌所在故謂之[*]。」木櫁,《字林》「香木」,《切韻」,《玉篇」,樹似槐而香極大伐之五年始用若取其香皆預[17]久乃香出

若於曠野中()皆已成佛道」。

贊曰初一頌[18]至戲咲劣物為塔後半頌結之論云沙為佛塔已成佛道者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諸凡夫及決定種姓聲聞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頭等亦如。」

若人為佛故()皆已成佛道」。

贊曰下六頌半明造像中有二初五頌造後一頌半結初中分四一頌[1]刻彫二頌十物嚴飾一頌綵畫一頌戲作此初也明作佛像非作餘故言為佛為求作佛為思敬佛故名為佛又說為佛而作諸像為莊嚴佛故名為佛。《造像功德經:「造像得十一種果世世所生眼目淨潔面目端正二生處無惡三常生貴家四身體姝好紫磨金色五常豐珍翫六生賢善家七後生為王王中最勝八金輪化王[2]九後生梵天壽命一劫十不隨惡道十一後生之中還重三寶喜持妙[3]造功德」,[4]一之梵福多四天下大海十倍

或以七寶成()皆已成佛道」。

贊曰此二頌十物嚴飾作像。《切韻》「鈆即錫也」。有云鈆之間」,《玉篇》「青金也」。

綵畫作佛像()皆已成佛道」。

贊曰此頌畫佛

乃至童子戲()而畫作佛像」。

贊曰此頌戲作

如是諸人等()度脫無量眾」。

贊曰此結。「具足大悲心凡所作[5]必帶悲心方[6]彼岸故成佛道

若人於塔廟()敬心而供養」。

贊曰下有七頌明供養有二初五頌半明供養後一頌半結成初中有五一頌四物供養一頌半音樂供養一頌歌唄供養一頌華供養頌身業行敬供養此初也。《發菩提心經:「以華施得七覺華故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以幡施得陀羅尼[7]眾惡故以蓋獲四無量覆眾生故。」《業報差別經說各得十[8]

若使人作樂()盡持以供養」。

贊曰此以音樂供養。「音五覺反以生樂故亦慮各黃帝世伶倫作樂,《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禮記》「[9]戚羽毛謂之樂」。鄭玄[10]八音克諧謂之樂。」「動也鳴也凡出音曰鼓今木有皮動之即鳴。「者曲形而似角。「者螺也涅槃經吹貝知時。「管也,《玉篇》「編小管所」,又箾也。「七孔籥[11]名直,《玉篇》「五孔竹羌笛三孔」。「禁也君子守[12]自禁神農所作箜篌琵琶相可知矣。「[A5]如鈴而大,《》「小鉦也」。軍法十長執鐃五人為伍五伍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執鐸銅拔兩扇相擊出[13]有作無所從或為。《[14]心經:「音樂女色不以施人亂眾生故」,此供養佛故不相違如金藏中音樂供[15]

或以歡喜心()皆已成佛道」。

贊曰此以歌唄供養當得大士梵音聲故梵云婆陟此言讚歎,「唄匿訛也[16]登漁山聞巖岫誦經清婉遒亮遠谷流響遂擬其聲而製梵唄故今俗中謂之漁梵冥合西域三契七聲聞俱胝耳等所作也

若人散亂心()漸見無數佛」。

贊曰此以華供養與前四事中華施何別彼專善心此以散心故不相違略言供養畫像供養餘像亦得

或有人禮拜()或復小低頭」。

贊曰此明身業行敬供養上歌唄是語[17]其能發心即是意業自餘皆是外財供養三業行供[18]

以此供養像()如薪盡火滅」。

贊曰結成供養

若人散亂心()皆已成佛道」。

贊曰此稱佛作佛且舉一稱尚得作佛何況多稱藥王藥[19]我常稱五十三佛名故今得作佛」,即其事也

於諸過去佛()皆已成佛道」。

贊曰頌眾生聞法得種智中此為第三結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20]()亦方便說法」。

贊曰下六頌半頌未來法中分二初三頌半標同今[21]後三頌重釋前義初中有三一頌標同初方便一頌半標後成說實一頌釋前所由此初也

一切諸如來()無一不成佛」。

贊曰此頌標後成說實令聞法者皆得作佛佛及眾生二俱合說

諸佛本誓願()亦同得此道」。

贊曰釋前所由由本願故

未來世諸佛()其實為一乘」。

贊曰下三頌重釋前義有二初一頌明初方便皆為一乘後二頌明悟三性諸法歸趣所以如此初也

諸佛兩足尊()導師方便說」。

贊曰明悟三性諸法歸趣所以初權後說一乘真如妙理體性常住佛能證知遍計所執生法二我體性是無佛證無我理故亦知此無凡虛妄執。「佛種從緣起無漏依他報佛種因緣所生從緣所起因脩作故由證斷能執心染分依他知所執無從於淨分依他因緣修佛種者為一乘故何者一乘重顯常法即圓成實,「法住法位真如住在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為法住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相者體性世間本體即是常住真如實性一乘體也於金剛座道場之中知此諸法本體性已於無名相法中導師方便以名相說一切法中略有二種一空二有空無差別總立一性名遍計所執有法有差別分之為二一者常[1]無常常者名圓成實性無常者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復分為二有漏二無漏有漏為依他起性無漏為圓成實性今依前門無常為依他依他有漏皆悉除斷就中但取無漏無常淨分依他究竟滿位成菩提故故言佛種從緣起也意顯能證常[2]法性真如[3]我理故乃能了知二我為無依於善友修習智慧從緣起法菩提覺滿為證一乘真如妙理妙理即是法住法位世[4]常住相大般涅槃於道場中既證知已今為眾生方便說之令欣趣證今此依他即菩提圓成即涅槃合成一乘圓成勝故獨名一乘由斷有漏依他起性[5]計所執證此二果由了依他所執性故初說阿含次說般若》,純有空教名為方便今三俱說故名真實三性之義如別章

天人所供養()亦說如是法」。

贊曰下有四頌半頌現在有三初一頌半標一頌開權顯實二頌顯意此初也

知第一寂滅()其實為一乘」。

贊曰此初開後還顯實

知眾生諸行()隨應方便說」。

贊曰此顯初權後實之意。「眾生諸行者總句心行相也下是別句或勝解也。「心所念遍趣行也業力者自業也。「[6]謂勝解也。「性力謂種種界也。「精進力者謂處非處等或精進等體即性力以種[7]體即五根故下一力字貫通上也。「根利鈍根勝劣力也佛有此智能知之故所以初權後還真實前未來佛由悟三性此現在佛由知眾[8]互相影顯故初方便後說真實

今我亦如是()皆令得歡喜」。

贊曰下三十頌半頌我亦如是釋迦同中分二初二頌後二十八頌半廣釋此初也初頌今實後頌昔權皆令歡喜漸入道故

舍利弗當知()貧窮無福慧」。

贊曰下廣分二初二十一頌半頌初以三乘方便誘引即長行云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9]而為說法」;後有七頌頌今說真實長行云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即頌初權後實之義就初文分四初三頌半見生處危難次三頌思救不可得十一頌半請念設權方後三頌半正說三乘化初中有二一頌無善二頌半有惡初也。《般若經說佛有五眼一肉眼非脩定四大所造或長養或異熟淨色為性天眼斷於定障修習所起唯是長養四大所造淨色為性三法眼觀事有慧四慧眼[10]空理[11]佛眼因積而果圓攬前四為體龍樹解云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為佛眼。」初二體色次二體智後一通二[12]人等有肉天等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薩有法佛有佛眼由此說五。《瑜伽十四說有三眼一肉眼能照顯露無障礙色二天眼照隱顯有無障色三慧眼能照一切種若色非色法眼體慧合慧為一不同色眼境有隱顯故略不論佛眼即前四[13]或談因非故亦不說。《華嚴經說十眼一肉眼見一切色二天眼見死此生彼三慧眼[14]眾生諸根差別四法眼見一切法第一義五佛眼見佛十力六智眼分別了知一切種[15]明眼見一切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見涅槃法九無礙眼見一切法無有障礙十普眼謂見法界平等法門十中第一是五中第[16]見諸色故[17]第二是前第二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九五眼是前法眼此第四第八是前慧眼見真諦故或第四第八第九三眼是前慧眼俱見理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見法界平等性故。「以佛眼觀以五眼中佛眼觀也十中佛眼不見眾生見十力故六道眾生無始不修福智二未獲七種聖財及人天七法財謂施方便故無福及慧

入生死險道()[1]無所見」。

贊曰下二頌半有惡為二初一頌半現苦沈溺煩惱增後一頌設求出要而行邪行此初也間犛[2]由自愛尾藏身護尾人貪其尾遂殺其身眾生亦爾貪著五欲以自藏身遂以貪愛而自弊敗反自弊困墜墮惡道有本云自蔽」,蔽掩障也如犛牛愛尾以弊其心遂致喪命眾生亦爾貪愛蔽心,《說文》「西南夷長髭牛也」。有作人間捕鼠者非此中義有作」、「𤚐」,不知所[3]

不求大勢佛()以苦欲捨苦」。

贊曰設求出要而行邪行佛有神通威勢及以智慧斷苦之法而不求趣翻墮外道邪見網中諸身苦行以捨生死苦此為未可所以六年麻麥尚不證於菩提坐臥荊棘何容得於道果如狗逐塊塊打轉多豈同師子逐人非塊

為是眾生[4]而起大悲心」。

贊曰下三頌思救不可得為三初半頌思起因行頌得果已思一頌半思救不[5]此初見諸眾生有此二緣遂起悲心發心修行思惟將救

我始坐道場()思惟如是事」。

贊曰得果已思佛成道已樹下經行觀樹喜自道圓經行思惟利物又觀樹心凝妙理經行[6]化群生又觀樹[*]蔭四生經行思施福諸經說佛成道已後說法時節各各不此云三七日,《彌沙塞律三昧七日地經七日不說法顯示自受法樂故令眾生增愛敬故律及薩婆多傳過六七四十二日方說法梵天來請憍陳如等根方熟故又有說云夏安居後方度五人。《二由經成道後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論說五[7]七日不說法此皆諸部宜見不同未可和會然今解者大乘以法華為正此說通行四諦法輪故三七日若唯說大乘法輪,《十地為正第二七日說十地故

我所得智慧[8]()云何而可度」。

贊曰救不可得有四因故一法深難解二根鈍難救三著樂難捨四癡盲難悟云何可

爾時諸梵王()請我轉法輪」。

贊曰下十一頌半請念設權方中分四初二頌諸天請次三頌示相思惟次四頌半化遇良緣後二頌念隨權誘此初也。「大自在天色界天今對三乘法爾說法皆待請故。《智度論:「淨居天勸出家四天王獻鉢帝釋獻寶梵王請轉法輪佛初不許梵王說有三重請慇懃佛方許之初說三乘。」《勝天王般若:「四天王等獻鉢天帝釋獻座佛為受之各見獨為受之皆發勝心。」然下大通智勝唯梵王請[9]通諸天者彼舉勝非無餘天請彼佛也

我即自思惟()疾入於涅槃」。

贊曰下三頌示相思惟有二初二頌即說大乘眾生有後一頌且說三乘眾生有益此初也以諸眾生處俗現在苦中出家妄行苦行無暇頓能信大乘法若為說者返生誹謗疑惑破壞脫生不信却墮惡道又在俗者沒苦故不信[10]外道出家者破法故不信有此損寧不說法疾入涅槃何得翻損諸眾生也[11]即同智論初不許也

尋念過去佛()亦應說三乘」。

贊曰且說三乘眾生有益同諸佛故[12]此同智論重請方許

作是思惟時()而用方便力」。

贊曰下有四頌半化遇良緣有三初一頌半佛現讚揚次半頌勸同諸佛後二頌半引己為證後實初權此初二也十方佛現歎佛稱善第一師得無上法勸隨諸佛後實初權迦能姓牟尼寂號今略言文如音訓說爾隨喜皆云善哉

我等亦皆得()分別說三乘」。

贊曰下二頌半引己為證後實初權中有三[13]一頌引己為證次一頌釋此所由後半頌結歸真此初也引已初時說三乘也

少智樂小法()但為[14]菩薩」。

贊曰此釋所由及結歸真實以不定人創在凡夫智樂小無欣大意不信自作佛故初說三乘雖復初權後必真實但化菩薩

舍利弗當知()喜稱南無佛」。

贊曰下二頌念隨權誘分二初頌聞之敬讚後頌思順彼行此初也有本云稱南無諸佛」,喜稱為正正言納慕亦言納莫此云敬禮若言伴談或言伴題此云禮拜云和[1]訛略也

復作如是[2]()我亦隨順行」。

贊曰思順彼行也既遇良緣勸我權化思生濁劫應順彼行

思惟是事已()為五比丘說」。

贊曰下三頌半正說三乘化分三初一頌半正起權化次一頌三寶遂興後一頌會成今古此初也梵云婆羅痆斯云波羅奈訛也中印度境往昔[3]地有兩群鹿各五百餘佛為一群鹿王提婆達多復為一王時此國王畋遊原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4]獵中原縱獠飛矢凡我徒屬命盡斯晨即日腐臭無所充膳願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迴駕而返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願暫差替誕訖當往鹿王怒曰誰不寶命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5]急告[6]菩薩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7][8]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人傳聲唱彼大鹿王今來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馳王之聞也以為不誠門者白王王乃信王曰鹿王何遽來耶鹿王曰有雌鹿當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聞歎我人身鹿也[9]育之心爾鹿身人也有代命之德於是悉放諸鹿不復輸命即以其林為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焉鹿野之號自此而興初薩縛喝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10]曰悉達多訛略也)太子踰城之後棲山隱谷[11]身殉法淨飯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人曰我子一切義成捨家脩學孤遊山澤獨處林藪故命爾曹隨知所止內則叔父伯舅外則君而且臣凡厥動靜宜知進止五人銜命相望營衛因即懃求欲期出離每相謂曰[12]修道者苦證耶樂證耶二人曰安樂為道三人曰勤苦為道二三交諍未有以明於是太子思惟至理為伏苦行外道[13][14]以支身彼二人者見而言太子所[15]非真實法夫道也者樂以證今乃勤苦非吾徒也捨而遠遁思惟果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驗苦行非受乳糜而證果斯三人者聞而歎曰垂成焉今其退矣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亦捨而去於是相從求訪二人既相見已匡坐高論更相議曰昔見太子一切義成出王宮就荒谷去珍服[16]鹿皮精勤勵志貞節苦心求深妙法期無上果今乃受牧[17]女乳糜敗道虧志吾知之矣無能為彼二人曰君何見之晚歟此猖蹶人耳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遁迹山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行何可念哉增磣切菩薩[18]尼連河坐菩提樹成等正覺號天人師寂默宴然惟察應度思曰彼欝頭藍子者證非想定堪受我法空中諸天尋聲報曰欝頭藍子命終已來經今七日如來歎惜斯何不遇垂聞妙法遽從變化重更觀察有阿藍迦藍得無所有處定可授至理諸天又曰命終已[19]五日如來再歎愍其薄祐又更諦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者可先誘導如來爾時起菩提樹趣鹿野園威儀寂靜神光晃曜豪含玉彩身瑩金色安詳前[20][21]五人[22]之五人遙見如來互相謂曰一切義成彼[23]歲月遽淹聖果不證心期已返故尋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禮如來漸近威神動五人忘制拜迎問訊[24]從如儀如來漸誘示之妙理相傳解云言五人者陳如二十力迦葉三頞鞞有云即馬勝比四跋提五摩訶男拘利應勘婆沙》。何故唯五人有云迦葉佛時同學九人四人利根已前得道五人鈍根故今始悟願逢釋迦佛出成道故又經云釋迦過去作大魚身願先食我者先度[25]五人先食故先度。」經云六人曾供養佛五人取稻華供養人待熟五人初悟一人在後即須跋陀羅。」又即五夜叉食慈力王肉也五人中陳如得初果四人[26]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西域記夏安居畢方得道跡」。法寂滅相即是真如不可言宣性離言故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名方便力趣波羅捺為五人

是名轉法輪()法僧差別名」。

贊曰三寶遂興也此法輪義略以五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轉相四差別五三乘

出體者,《舍論第二十四說所說[27]沙門性亦名婆羅亦名為梵輪真梵所轉故於中唯見說名為法輪由速等似輪或具[28]。」即於此中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1]如世間輪有速等相見道似彼故名法輪謂見諦道速疾行故有取捨故降未伏故鎮已伏故上下轉故具此五相似世間輪顯宗:「如聖王輪取前捨後見道亦爾捨苦等境取集等故。」此意顯示見四諦理必不俱時如聖王輪降未伏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等故八聖[2]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懃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名法輪寧知法輪唯是見道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說名已轉正法輪故天親論主依經部宗破薩婆多言:「三轉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可說唯於見道立法輪名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為法輪可應正理云何名轉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名法輪於所化生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此有釋言初說見道名為法輪非薩婆多正義,《雜心亦敘不正義云:「牟尼說見道速疾名法輪。《俱舍[3]或諸聖道皆是法輪等此是薩婆多師本意。」顯宗:「婆沙師本意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4]說三轉三道攝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非唯見道以八聖道支獨名法輪妙音所說非正義故。」《成實論:「初轉生聞慧第二轉生思慧第三轉生修慧。」亦無十二行相唯作一空行今者大乘總貫諸[5]法輪有五一輪自性謂擇法覺[6]正見正智等。《瑜伽九十五云:「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自他三轉通見及脩無學道故諸聖慧眼能摧煩惱說名輪。」《俱舍亦言:「一切聖道名法輪故或體唯取八聖道支具轂輻圓滿義故正見思惟說名為轂是根本故正語命說名為輻因轂有故正念定說名為輞錄餘故不同小乘此八聖道別脩行相雖在脩道體實通餘見無學道世尊應無八聖道故。」二法輪因謂能生後聖道諸教脩等。《無量義經十七名中亦名法輪故諸經論中說佛教法名法輪故。《俱舍亦言此即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法輪故。」《亦說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前為後因合為果因故名為方便。」[7]三周正轉無學隨其次第見現觀名[8]方便。」三輪眷屬謂諸聖道助伴五。《瑜伽等說:「聖所愛戒及信等法助觀增明助道除惑非正斷故。」四法輪境謂四聖十二因緣三性等法。《瑜伽又說:「為得[9]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經亦說大通智勝轉十二因緣」,《解深密經依顯了相說三無性皆依遍計所執已名法輪故」。五法輪,《瑜伽又說為得所得者謂大菩提」,後文又說四沙門果所攝受聲聞菩提獨覺菩若諸如來無上菩提是法論果。」《瑜伽又說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又云三周正轉無學隨其次第見現觀名得方便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此五體不過四種一教二理三行四果

釋名者名梵輪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二名法輪法者可軌持義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輪有四義一圓滿義具轂或擇法覺等體用周備名之為二摧壞義此四種法若伏若斷若助未斷煩惱皆能摧故三鎮遏義已伏煩惱令勢[10]四不定義從自見至自脩自脩至[11]無學從自無學智[12]言教從言教解於諦理他從諦理起於正行他從正行起於果智如是展轉復為他說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降未伏諸煩惱故能鎮已伏諸煩惱故往復往故。《瑜伽論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身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法即是持業釋也。「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宣言教顯揚妙理運聖道於聲前起真智於言後圓摧障惱名轉法輪所轉即法法輪之轉二釋皆得

轉相者九十五說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13]於他所證深生信解此意總說化身化相自證果時令聲聞等亦有所證依菩薩報身成義或亦依實菩薩轉義依始終究竟作論不依一會得成三轉所緣境者謂四聖諦依安立諦非安立諦依於三性皆此攝故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此自三周轉法輪相為得無上菩提因故最初轉者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此說一智總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覺非於一諦別起四智由真見道唯一剎那不同小乘上下別觀依詮證滅說通三世非是滅諦通三世有第二轉者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遍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脩習未脩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謂我已遍知未知苦諦乃至廣說我已脩習未脩道諦亦有四行類前應知

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種是其無學真聖慧觀此文意初轉之時見道以前加行智位雖知四諦但是轉因猶非正轉未摧壞故由此但名[1]損力益轉位所攝入見道中真無間道正名為轉正斷惑故其解脫道及相見道亦名初轉雖不斷惑斷麁重故鎮已伏故亦非別知四諦相故此後脩道未斷惑前所起行相應遍知等是正轉相正起真智乃至金剛心斷諸煩惱亦此轉起別行相但擬趣[2]斷惑道故折伏正斷俱名轉故至其無學解脫道後起我已作所應作智後更不斷但鎮已伏無降未伏然見道前雖有伏道不與轉名非無漏故前無無漏故不同脩如是菩薩自為三轉初轉在見道名印相轉次轉在脩道名應脩轉後轉在無學道名已作轉一轉時於一一諦生四行相三轉竪論成十二相如是四諦合四十八不過十二以數等故總名三轉十二行相。《俱舍亦說眼別觀諦故彼以法忍法智類忍如次為四若作此釋[3]作八諦觀於一一諦便無四行相或忍智一一皆具四行相照境分明[4]名眼對治無知名智對治無明名明對治邪覺名覺不同於[5]得自所[6]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謂即雙取菩提涅槃前為後因前無間道為解脫道因此說菩薩自三周轉法輪之或說法身涅槃名無上菩提無學位菩提報身已作之智證法身故。《俱舍等無佛自轉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如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此說世尊自得道故復為於他三轉法輪俱舍說三周循歷四聖諦故謂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名初轉謂此應遍知乃至此應脩習是第二轉此已遍知乃至此已脩習是第三轉如次顯示見道脩道無學道三此是佛為他三轉者初名示相示四諦相故次名勸勸脩諦行故後名作證為作證明知彼滿故由彼憍陳最初悟解入見道已問彼言汝已解耶彼答已解故得解名二第三轉已遂得阿羅漢生解脫智處得無為果是名轉在他身於佛所證深生信解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那起世間心我已解法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證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瞬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世間心者緣事之心非要散[7]此前第四樹聖道於他五人身中令於佛自所證深生信解第五令他地神等知阿若憍陳所證深生信解差別者雖轉四法相不殊三乘之人各各證果聲聞姓人已[8]三生或六十劫先脩習已聞佛所依蘊界證四諦理名聲聞法輪[9]姓人已於四生或於百劫先脩習已[10]聞佛所說依十二緣起脩證四諦名獨覺法輪菩薩姓人已於一大阿僧祇劫先脩習已聞佛所說依三性等證四諦理名菩薩法輪不爾三乘俱觀四諦俱時證聖何差別?《大般若世尊初於波羅奈國轉四諦法輪時無量眾生發聲聞心證聲聞果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起無上正等覺心證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當得菩提。」故知鹿野創轉三乘通行法輪不爾者第二七日已說十地何故不名轉法輪也彼非三乘同所脩故[11]與初轉法輪之名然實他身三時智起亦有經生而證聖果名三轉者其解憍陳等佛於鹿苑一時之間令其次第得此三果名為三。《無垢稱經:「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能本性寂希有法智天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即此經言便有涅槃言音[1]出現及阿羅漢法之與僧三寶現也佛為佛寶涅槃及言果法教法名為法寶阿若多等名之為僧阿羅漢者即是陳如復言僧者餘之四人住有學故能證智所證諦即行理法四法已周並佛及僧能化所化既有體合名三寶出現世間

三乘者佛及菩薩並以聲聞說法令他得智斷惑可名轉法輪獨覺不爾。《涅槃經[2]:「緣覺說法能令人得燸等法」,由聲聞等不識藥不與聲[3]轉法輪名理亦何爽

從久遠劫來()或常如是說」。

贊曰結會今古非但今日方讚涅槃永盡眾苦久來常說故古同今

舍利弗當知()[4]便所說法」。

贊曰下有七頌今說真實頌如是皆為得一切種智中分四初二頌根熟來逢一頌念之應度三頌正說真實一頌結成法儀此初也見先以權教度者曾於佛所已聞權教根熟故今來逢我故上文云是會眾生曾見諸佛亦曾見釋迦」,今總言諸佛

我即作是念()今正是其時」。

贊曰念之應度為說佛慧令生脩學今根已熟何得不教

舍利弗當知()不能信是法」。

贊曰下三頌正說真實分二初一頌明鈍不堪授二頌明利則堪授此初也有五過失不堪受大一鈍根聞法不解或阿顛底迦二小雖復聰明情見不廣或趣寂者[5]謂起計[6]有二相[7]學亂行或不定種姓執有非空根未熟故四憍者恃己盛事諸富貴者醉逸縱任或根未熟有性凡夫稟性醉逸五慢者恃己陵他五千之輩或復具起七種慢等諸煩惱者不能信大不應授與

今我喜無畏()悉亦當作佛」。

贊曰此明堪授初頌明捨權[8]後頌除疑記喜者喜無量不嫉眾生成佛事。「無畏者決定義作師子吼理決定故。「於菩薩中者對勝人前故二乘發心皆菩薩故依真實理說一乘道名為正直不隨機權說有三故名捨方便但說無上一乘之道即顯今直唯說一道非於餘故地前頓悟菩薩疑自獨得菩提聲聞無分不定種姓菩薩疑於佛果自亦無分欲退向小故今聞法此疑皆除現前名高千二百聲聞疑不得作[9]今正為說悉當作佛涅槃由此說須陀洹八萬[10]乃至辟[11]十千劫到到於十信初發心也此等脩行極為遲鈍不如初脩始業菩薩此據不定非諸二乘皆定作涅槃第三十四云:「我於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生到於一有我諸弟子不解我意於大眾中唱如是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等故。」

如三世諸佛()說無分別法」。

贊曰結成法儀也大乘妙理體無分別三乘不異悉皆作佛故說之也

諸佛興出世()斯人亦復難」。

贊曰下第六段有七頌頌前第一未聞令聞分四二頌法說四希二頌半喻顯二希一頌半勸信一頌歎結此初也一佛出希二說[12]難聞希四能聽希佛出希者如賢劫千佛今第九住劫已四佛出後第十劫彌勒佛出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此劫壞已鶻盧支佛獨王一劫經十二劫後始有星宿劫千佛中初淨光稱王佛出後更三百劫空過無有佛故佛希也如迦葉佛住壽七日不說此法及今釋迦成佛四十年方說此經故是說希常處八難叵與佛相逢故難聞希雖逢出日更聞小乘不希大故能聽希

譬如優曇華()過於優曇華」。

贊曰喻顯二希也一頌頌法出希一頌半頌聞讚希聞法及讚[13]過優曇[14]行真法行為供養三世佛故自聽聞教他聞合名聞慶慰聞此云歡喜讚歎聞此云讚此四種皆真行故

汝等勿有疑()無聲聞弟子」。

贊曰勸信勿疑

汝等舍利弗()諸佛之祕要」。

贊曰歎結深妙此為諸佛祕藏勝道

以五濁惡世()終不求佛道」。

贊曰下第二大段有三頌頌破四疑分三初一頌佛何時出化以三乘出五濁世次一頌云何知增上慢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一頌云何堪說除佛滅後現前無佛此初也

當來世惡人()破法墮惡道」。

贊曰頌釋云何知增上慢當來惡人不信此法者多是增上慢不但增上[1]所餘惡人亦不能佛在慢者上已說相滅後難知故此獨

有慚愧清淨()廣讚一乘道」。

贊曰[2]云何堪說有具四德一慚崇重賢善復顧自身羞恥過罪二愧輕拒暴惡復顧世間羞恥過罪三清淨內外無瑕棄世名利志求佛道不顧二乘能信此經不愚法類乃可為說設愚法者若遇餘佛便得決了一乘道也

舍利弗當知()自知當作佛」。

贊曰[3]三頌[*]品第四[4]勸發喜心令欣作初一頌半明佛法皆同不學不了一頌半勸知生喜欣求作佛如文可解

[5]法華經玄贊卷第四[6]()

大治五年庚戌十月二十六日乙未申時師寺善明房得業奉讀受已了覺印之

同年十月三十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覺印本者皆點本也以此可悉之也

保安三年五月三日書畢法隆寺僧覺印之

𭿾
本【大】,〔-〕【甲】,品【乙】
沙【大】,大慈恩寺沙【甲】
若因若果【大】,〔-〕【乙】
即佛乘佛乘者【大】,〔-〕【乙】
人【大】,人上【甲】
為他廣【大】,廣為他【乙】
已【大】,已是【乙】
圓而【大】,而圓【乙】
揚【大】,稱【甲】
現於【大】,〔-〕【乙】
四【大】,一【乙】
亦名【大】,名亦【乙】
得【大】,唯得【乙】
失【大】,夫【乙】
然【大】,〔-〕【乙】
入【大】,〔-〕【乙】
深【大】,牢【乙】
幽遠【大】,深蜜【乙】
云【大】*,言【乙】*
小【大】,小乘【乙】
亦【大】,五【乙】
四聖諦【大】,〔-〕【乙】
竟【大】,竟名向涅槃【乙】
助【大】,而【乙】
體【大】,體中【乙】
槃【大】,槃諦【乙】
若【大】,〔-〕【乙】
法身解脫【大】,解脫法身【乙】
乘【大】,〔-〕【乙】
乘佛果【大】,佛乘者【乙】
以名【大】,故名【乙】
通【大】,〔-〕【乙】
至【大】,廣至【乙】
運他【大】,他運【乙】
況【大】,設【乙】
者【大】,〔-〕【乙】
經【大】,經既【乙】
車【大】,我【乙】
云【大】,〔-〕【乙】
令盡無有餘【大】,〔-〕【乙】
得【大】,〔-〕【乙】
之心【大】,〔-〕【乙】
處【大】,〔-〕【乙】
乘為【大】,〔-〕【乙】
乃【大】,力【乙】
破【大】,執【乙】
有歸依【大】,〔-〕【乙】
事【大】,〔-〕【乙】
則【大】,〔-〕【乙】
此有【大】,有此【乙】
執【大】,執執【乙】
已【大】,以【乙】
度【大】,渡【乙】
淺深【大】,深淺【乙】
譬【大】,譬如【乙】
土【大】,泥【乙】
知水【大】,水知【乙】
我【大】,〔-〕【乙】
得【大】,〔-〕【乙】
此【大】,故此【乙】
且壞【大】,思惟【乙】
無【大】,解脫無【乙】
授【大】,受【乙】
涅槃【大】,〔-〕【乙】
一【大】,一第【乙】
即【大】,〔-〕【乙】
其【大】,〔-〕【乙】
性【大】,性無性【乙】
(依諸…第二)十四字【大】,〔-〕【乙】
是【大】,此【乙】
者【大】,〔-〕【乙】
量義【CB】【乙】,量【大】
則【大】,〔-〕【乙】
故【大】,〔-〕【乙】
自【大】,〔-〕【乙】
所【大】,〔-〕【乙】
醍醐【大】,〔-〕【乙】
支【大】,支佛【乙】
乘【大】,乘名【乙】
中【大】,中中【乙】
此【大】,是【乙】
世出【大】,出世【乙】
道【大】,之【乙】
往【大】,住【乙】
開解【大】,解開【甲】
發【大】,發心【甲】
四【大】,三【乙】
在【大】,此【乙】
已【大】,〔-〕【乙】
如【大】,〔-〕【乙】
說【大】,〔-〕【乙】
義【大】,〔-〕【乙】
惱【大】,〔-〕【甲】
劫【大】,劫初【乙】
小【大】,小三【乙】
釋【大】,釋此【乙】
者【大】,〔-〕【乙】
齊【大】,齋【乙】
劫【大】,劫兵【乙】
謂【大】,為【乙】
惑【大】,或【甲】
失【大】,者【乙】
唯【大】,雖【甲】
濁【大】,〔-〕【乙】
各【大】,名【乙】
報【大】,報根【乙】
濁【大】,〔-〕【乙】
開【大】,開體【甲】
論【大】,〔-〕【乙】
名【大】,言【乙】
想【大】,相【乙】
出【大】,出佛【乙】
於【大】,〔-〕【乙】
惡【大】,〔-〕【乙】
儴【大】*,𧟄【乙】*
是【大】,〔-〕【乙】
強【大】,施【甲】
恨【大】,根恨【乙】
𧪠【大】,愱【甲】,〔-〕【乙】
慼【大】,戚【乙】
惑【大】,或【乙】
有【大】,〔-〕【乙】
疾【大】,疫【乙】
聖【大】,〔-〕【乙】
覺【大】,學【乙】
有是處【大】,是道理【乙】
是【大】,〔-〕【乙】
得化【大】,化得【乙】
滅度【大】,度滅【乙】
聞【大】,〔-〕【乙】
此【大】,〔-〕【乙】
善【大】,善善【甲】
結【大】,〔-〕【乙】
化【大】,〔-〕【乙】
異【大】,〔-〕【乙】
語【大】,〔-〕【乙】
於【大】,〔-〕【乙】
記【大】,記六故【乙】
中【大】,〔-〕【乙】
說【大】,〔-〕【乙】
既【大】,故【乙】
坐【CB】【乙】,生【大】
去【大】,〔-〕【乙】
一【大】,〔-〕【乙】
多【大】,〔-〕【乙】
犯【大】,犯等【乙】
漏【大】,〔-〕【乙】
瑕【大】,瘕【乙】
缺【大】,前缺【乙】
外【大】,內【乙】
如【大】,如如【乙】
法【大】,〔-〕【乙】
頌【大】,頌半頌【乙】
依【大】,〔-〕【乙】
後【大】,後結【乙】
聞【大】,聞皆【乙】
云【大】,〔-〕【乙】
(於中…譬喻)十四字【大】,〔-〕【乙】
一頌半【大】,〔-〕【乙】
論【大】,〔-〕【乙】
謂決定心【大】,〔-〕【乙】
儴【大】,蠰【乙】
一【大】,〔-〕【乙】
言【大】,云【乙】
緣【大】,緣是【乙】
論【大】,〔-〕【乙】
𤘽【大】,鉤【乙】
時【大】,〔-〕【乙】
諸【大】,諸法【乙】
論【大】,論釋【乙】
釋【大】,〔-〕【乙】
差【大】,〔-〕【乙】
准【大】,唯【乙】
是【大】,〔-〕【乙】
諸【大】,請【乙】
言【大】,曰【乙】
起【大】,起解【乙】
本【大】,事【乙】
瑜【大】,喻【乙】
方【大】,方便【乙】
一【大】,〔-〕【乙】
淺【大】,賤【乙】
根上【大】,〔-〕【乙】
詰【大】,請【乙】
小【大】,〔-〕【乙】
釋【大】,義【乙】
由【大】,申【乙】
怖【大】,希【乙】
義為【大】,〔-〕【乙】
死【大】,死中【乙】
日【大】,自【乙】
釋【大】,釋四頌【乙】
樂【大】,〔-〕【乙】
瑩【大】,鎣【乙】
淳【大】*,純【校異-原】*
發趣【大】,趣發【乙】
記【大】,見【乙】
脩【大】,〔-〕【乙】
上【大】,登【乙】
化【大】,假【乙】
二【大】,三【甲】
惑【大】,或【乙】
智【大】,〔-〕【乙】
生【大】,生齊【乙】
初【大】,初是【乙】
非【大】,二非【乙】
是【大】*,〔-〕【乙】*
勝故【大】,〔-〕【乙】
(又大…勝故)十二字【大】,〔-〕【乙】
等【大】,〔-〕【乙】
惑【大】*,或【乙】*
一切【大】,〔-〕【乙】
身【大】,〔-〕【乙】
誓【大】,〔-〕【乙】
坳【大】,拗【乙】
曰【大】,曰曰【乙】
初【大】,初也【乙】
面【大】,面而【乙】
向【大】,〔-〕【乙】
仰面【大】,〔-〕【乙】
面而行【大】,〔-〕【乙】
傍生【大】,〔-〕【乙】
厭【大】,厭可【乙】
極【大】,〔-〕【乙】
分【大】,介【甲】【乙】
團【大】,摶【乙】
復【大】,後【甲】【乙】
繚【大】,了【乙】
以【大】,〔-〕【乙】
世【大】,〔-〕【乙】
亂【大】,〔-〕【乙】
德【大】,智【乙】
福【大】,德福【乙】
邪【大】,邪見【乙】
劫【大】,劫二四八十劫【乙】
有想【大】,想有【乙】
俱【大】,想【乙】
邪【大】,指【乙】
苦息【大】,息苦【甲】
後【大】,〔-〕【乙】
不分卷【甲】
不分卷【甲】
依【大】,〔-〕【乙】
初【大】,〔-〕【乙】
既【大】,既云【乙】
以【大】,〔-〕【乙】
性【大】,〔-〕【乙】
便【大】,〔-〕【乙】
剛【大】,綱【乙】
行後【大】,後行【甲】
色【大】,〔-〕【乙】
持【大】,特【乙】
佛【大】,佛言【乙】
至【大】,至塼至【乙】
磚【大】,塼【乙】
廟【大】*,厝【乙】*
研【大】,研之【乙】
下【大】,半【乙】
刻彫【大】,彫刻【乙】
九後生【大】,王中最勝八輪化王非後【乙】
復【大】,故【乙】
一之梵福【大】,〔-〕【乙】
善【大】,善作善【乙】
到【大】,〔-〕【乙】
轉【大】,縛【乙】
德【大】,功德【乙】
干【大】,于【甲】
云【大】,〔-〕【乙】
俗【大】,塔【乙】
正【大】,正以【乙】
聲【大】,聲聲【乙】
菩提【大】,〔-〕【乙】
養【大】,〔-〕【乙】
思【大】,思王【甲】
業【大】,業此身業也【乙】
養【大】,〔-〕【乙】
上【大】,尚【乙】
至【大】,〔-〕【乙】
實【大】,〔-〕【乙】
者【大】,〔-〕【乙】
住【大】,〔-〕【乙】
無【大】,二無【乙】
間【大】,〔-〕【乙】
遍【大】,〔-〕【乙】
力【大】,力者【乙】
性【大】,姓【乙】
生【大】,生平【甲】
力【大】,〔-〕【乙】
空理【大】,理空【乙】
五【大】,伍【乙】
言【大】,云【乙】
眼【大】,〔-〕【乙】
諸【大】,諸惠含惠為一不同色眼境有隱顯故略不諸佛眼即前四或說因非果故亦不說【乙】
光【大】,〔-〕【乙】
一【大】,一第二【乙】
中【大】,〔-〕【乙】
瞑【大】,冥【乙】
牛【大】,牛牛【乙】
從【大】,提【乙】
故【大】,故至【乙】
可【大】,〔-〕【乙】
想【大】*,相【乙】*
箇【大】,〔-〕【乙】
至【大】,〔-〕【乙】
說【大】,〔-〕【乙】
外道【大】,〔-〕【乙】
即同智論初不許也【大】,〔-〕【乙】
此同智論重請方許【大】,〔-〕【乙】
初【大】,〔-〕【乙】
教【大】,教化【乙】
南【大】,南等【乙】
念【大】,〔-〕【乙】
此【大】,此昔【乙】
狡【大】,狹【甲】
急告【大】,告急【乙】
薩【大】,薩鹿王【甲】
形【大】,形之子【甲】
今【大】,當【乙】
慈【大】,字【乙】
古【大】,舊【乙】
亡【大】,忘【乙】
修道【大】,道修【乙】
即【大】,節【乙】
麥【大】,米【乙】
行【大】,〔-〕【乙】
被【大】,披【乙】
牛【大】,〔-〕【乙】
浴【大】,俗【乙】
經【大】,〔-〕【乙】
進【大】,進時【乙】
彼【大】,彼人【乙】
斯之五人【大】,〔-〕【乙】
來【大】,來者【乙】
侍【大】,待【乙】
五人先食故先度【大】,〔-〕【乙】
在【大】,在得【乙】
(沙門…轉故)十八字【大】,〔-〕【乙】
輻【大】,輪【乙】
如世間輪【大】,〔-〕【乙】
道支【大】,支道【乙】
言【大】,云【乙】
說三【大】,三說【乙】
文【大】,父【甲】
支【大】,〔-〕【乙】
云【大】,言【乙】
為【大】,〔-〕【乙】
所得【大】,〔-〕【乙】
遠【大】,〔-〕【乙】
自【大】,〔-〕【乙】
發【大】,〔-〕【乙】
於他【大】,他於【乙】
損力益【大】,益力損【乙】
聖【大】,生【甲】
所【大】,不【甲】
者【大】,〔-〕【乙】
證【大】,〔-〕【乙】
應【大】,〔-〕【乙】
心【大】,之心【乙】
於【大】,〔-〕【乙】
覺【大】,覺法輪【乙】
聞佛所說【大】,〔-〕【乙】
不【大】,不縛【乙】
出現【大】,當【乙】
言【大】,云【乙】
聞【大】,聞同【乙】
便【大】,便方便【乙】
者【大】,〔-〕【乙】
執【大】,執空有此相謂起執【乙】
學亂行【大】,行亂學【乙】
就【大】,〔-〕【乙】
佛【大】,〔-〕【乙】
劫【大】,劫到【乙】
支【大】,支佛【乙】
法【大】,此【乙】
歎【大】,難【乙】
華【大】,〔-〕【乙】
慢【大】,慢不但增上慢【乙】
頌【大】*,〔-〕【乙】*
中【大】,〔-〕【乙】
大【大】,〔-〕【乙】
法華【大】,妙法蓮華【甲】
末【大】,〔-〕【甲】
䖧【CB】,蛆【大】(cf. K17n0614_p0557b16) 己【CB】,已【大】 豌【CB】,䔲【大】(cf. X26n0519_p0464b03; T48n2016_p0711b28) 已【CB】,巳【大】 鐃【CB】,鏡【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