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金剛般若經贊述

[9]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述曰此第二佛答此初也世親意云謂驚恐謂有眾生恐此經典非正道行故謂怖懼依般若修學不能斷疑故畏者由驚怖故畢竟不肯修學也若有遠離彼處名為不驚不怖不畏也

無著云謂聲聞乘世尊說有法及有空於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思量時於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為三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第一義等無自性故解云謂於遍計所執無體相故名不驚於依他起無自然生性故名不怖於圓成實中無彼所執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曰此第二讚釋勝也世親云,「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謂十方諸佛同說讚能為大因故名為第一顯此經勝餘經也。「非第一波羅蜜謂非餘人所得也無分別智證無我理唯十方佛得餘人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羅蜜唯佛所得也著釋云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於餘五中最勝故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述曰世親云上來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三段文第四校量於中初釋疑正校量

釋疑中有三一者於前捨身命以生疑謂有疑曰向說彼身苦以彼捨身苦身[11]而果報福是劣若爾依此法門演說諸菩薩行苦行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門不成苦果?」意云前說捨身命苦還得苦果身得福即劣若爾者菩薩為此法門故行諸苦行亦感苦身何福即勝謂如薩陀波崙菩薩於曇無竭菩薩所求般若波羅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是苦得福應少今答意若為慧行而捨身得福即多若雖捨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顯三者、「菩薩應離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薩為示無住理四者、「薩為利益勸益眾生住二空理此初也

辱波羅蜜謂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忍辱也。「如來說非非是餘人所得故或非求慧行故不名波羅蜜也謂前說捨身命者非慧行故不名波羅蜜故言說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述曰此第二指事於中初引昔一身次引餘多身此初也於中明離相成忍反說舉成前

歌利王者云苦楚多行楚毒故謂如來往昔為忍辱仙在山修道其王將諸[1]女入山遊獵王倦而睡女等於仙人所求聞正法王寤便看見圍繞其仙王便問仙:「汝何人也?」乃至問云汝是離欲凡夫不?」答言:「未離欲。」王聞生恚便割截之[2]無我相遂還如故今引之也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引餘多身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述曰此第三引初地菩薩得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義故也於中總示別示此初也

發心有五一者種姓發心謂地前二者信發心謂初三地相同世間修施忍故三者明發心謂四七地相同出世故謂四地作菩提分觀相同預流五地作四諦觀相同羅漢六地作緣起觀相同緣覺七地純無相觀正是菩薩也四者不退發心謂八十地五者無上發心謂佛地云五種菩提謂名種姓菩提等今言發心者謂信發心即初地菩薩內觀真如無住理故名為不住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法生心。」

此第二別示於住之中令不住於相令住無相釋所由總結此初也謂住色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著我故不應住也

應生無住心也。」

述曰此第二令住無相也謂觀無相名為無住要證此理方滅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述曰此第三釋上所由也謂若住色等生心者便為非真住故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述曰第四總結也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於中初令行無住施正破其疑別釋道理也謂有疑:「前言不住生心者云何為利眾生修行不名住於眾生事?」為斷此疑故有此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別顯道理於中初明法空明人空此初也一切諸相謂虛妄相;「即是非相謂無實相虛妄本空故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者。」

述曰此顯生空。「說一切眾生謂所執實眾生;「則非眾生非實有眾生也或復翻此釋應知上來依世親釋第一疑竟

依無著者經言如來說忍辱波羅蜜下第十三為忍苦故即是離障住處中第九為離不能忍苦故[3]餘人不能忍發勤苦行此般若波羅蜜者如來引[A1]昔事令能忍苦離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三種忍以離不忍苦障、「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明不忍因緣[4]有三種苦

前中有三一者明能忍謂達法無我如經如來說忍辱波羅蜜二者明忍相謂他於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相故不生瞋想亦不於忍辱波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5]生無想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有我等相」。三者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及言我念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

就第二不忍因緣有三一者流轉苦忍謂由不忍故即流轉生為對治此故令離一切相發無上心若住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如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心二者[6]眾生相違苦忍如經如是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謂既為眾生行無住施云何於彼應生瞋也三者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如經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謂若著於果報等施便於取用而有乏少若行無住布施舉事虛珍寶無量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異語者。」

述曰依世親釋此破第二疑謂有疑曰:「向說無相因得無相果於證果中無道云何彼於果能作因此文意云所證法既無相空寂無住等行云何能作因耶?」斷此疑故也此文有二明不妄語遣外此初也

論云以如來如實智不妄語佛菩提及小乘大乘受記之事皆不妄說以是四境故次第說四語今此經中加不誑語也

著云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者此行煩惱此行清淨故如語者為第一義諦相故不異語者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說此真語[1]此意總云如來三界獨尊天人既為法界主作五趣醫脫屣在家之上飾棄捨輪王之大祚道成正覺所欲皆成既不規名利復不求安樂何忽有妄語乎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述曰此第二遣外執也。「如來所得法謂所證理無實謂不可如言而取實。「無虛亦不可離言而別求由不虛故依佛教修學由不實離妄想而證真也謂凡夫妄想所執無有故不實如來無妄[2]說故不虛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述曰世親釋云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若聖人以無為真如得名彼真如一切時處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則非不住若一切時處實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為斷此疑故說入闇等於中有二明住事為生死因彰不住為出世業此初也偈云:「時及處實有而不得真如無智以住法餘者有智得。」此意云:「[A2]一切時處實有由無智以心住法故不解出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而不得之得者翻此說。」

無著釋云此為顯示第三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述曰世親就第三段第四校量中上來別破三疑竟自下第二正校量中校勝劣、「以要言之釋所以前中有二明行三種行功德至多舉事校量此初也三種行謂一者二者讀誦

無著云自下第十四為離寂靜味即十二離障中第十為離闕少智資糧故有耽禪定不肯聽聞而修智慧為闕少智資今令受讀誦發生智慧故方得菩提是福門故但能助道也

就此之中文有其五謂顯示與法相應有五種勝功德一者如來憶念親近如經讀誦修行則為如來以佛智慧二者攝福德如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三者讚歎法及修行如經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四者天等供養如經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五者滅罪如經讀誦此經為人輕賤」,乃至當得等故則初文也謂要受讀誦此經者是正報菩提之因真法供養所有世間財寶供養如來所不能及由如是故如來恒以佛智悉知是恒以佛眼悉見是人親近憶念是人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福勝彼何況書寫讀誦為人解說?」

述曰世親釋云此舉事校量也於中初明施命至顯信經福勝日以三時捨身者假設有斯也。「信心不逆謂若有人聞此經典雖未能受讀誦但生淨信隨喜功德比前其福過彼何以故然也謂於生死中雖捨身命無能契菩提法身一生信心雖亦未生慧解然由信故因即聽聞生長智慧定當成佛福即多也已生隨順之意故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

述曰世親云自下釋二釋所以中有六復次一者示現希聞而能生信法故謂大機能入小機不能如經以要言之二者示現持真妙法故謂受持妙法即是荷擔菩提如經如是人三者示現是人必定成就無量功德謂此經在處皆可尊重如經在在處四者示現遠離一切諸障故謂轉障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五者明速證佛菩提法如經若復有人於後末世示現成就種種勢力得大妙果故謂明經威勢如經善女人於後末世

就初中有二彰經德大持誦福圓此初也。「不可思議非情思之可議;「不可稱量非語言而可稱說;「為大乘者說謂定性大乘;「為最上乘者說謂不定性大乘謂亦有二乘性故此妙法最極難量小乘意樂下劣不能於此經而發趣故云為發大乘者說也

無著云此讚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讚歎教法嘆修行者、「若樂小法者雙明二種此初嘆法也。「為發大乘者說等者成前不可思議等也

若有人能受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可思議功德。」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明持誦福圓也謂由此法為大乘說故有受持等者必獲無上菩提不可思議功德故於彼生少信者便勝捨多身命也

無著云就此第二嘆修行之中有三持誦等故佛所攝受明此人成就勝德明肩負菩提重擔此初二文也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述曰世親云此為第二示現受持真妙法故於中初明大機持誦為荷菩提顯二凡夫不能聽受此初也謂受持之者當能證獲菩提雖現未得後必得故故言荷擔謂荷負擔謂擔揭言受持者則為負揭得菩提故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文,「樂小法謂即二;「著我等者謂即凡夫也

無著云此大文第三雙明前二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脩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述曰世親第三在處皆可尊重也

無著云此為第四天等供養也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讀誦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四轉障也對法論說故思造業有五謂一者他所教勅謂自無喜樂二者他所勸請謂俛仰而作無所了知謂嬰孩畜生之類四者根本執謂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類五者顛倒分謂不識[1]多分在家之類前三造業未必墮地獄後二造業定墮地獄此後二業造已應受由能受讀誦此經故轉先重業現世為人輕毀故應墮惡道之業竝即消滅此據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增上心持誦之罪頓消滅亦非為人輕毀轉重令輕也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滅也又釋若時俱不定者即總消滅報定時不定者即當來應受之者轉之現世輕受也由如是故少信受其福多前所捨身命也

無著云此為第五滅罪於中有三明滅罪於後末世等顯示多福故當知是經等顯示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前中有二明罪滅、「我念過去等顯示威力此初也謂由聽聞持誦此經故依學無分別智證二空理二障都亡盡名真滅罪也謂由愚癡故分別惡業罪生聽聞經得智慧故斷除分別即是罪從心生還從心滅也由持此經當得真滅罪故於現在中亦得迴重輕受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無空過者。」

述曰此依世親第五文速證佛菩提法也於中初舉自所得福校他受持德此初也阿僧祇劫者小乘教說從一至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萬十萬成如是六十番積數故名一阿僧祇也今大乘准華嚴》,一百二十番積數成一阿僧祇萬萬為億億億成兆等也

於燃燈佛前即謂第三僧祇已前也第三僧祇初逢燃燈佛故那由他者千萬數謂在燃燈佛前逢八百四千萬億箇那庾多佛於中[2]一一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然此但其數不論恒沙者謂所逢佛極少也謂此且說隨於一地二地等中所逢諸非謂前二僧祇但逢爾所佛也且依古舊相傳說釋迦佛於初僧祇逢五恒河沙佛二僧祇逢六恒河沙佛第三僧祇逢七恒河沙者是則前二僧祇逢無量佛何獨爾許耶故知且據隨何時分逢者說也

涅槃說初依菩薩逢五[3]沙佛第二依六恒沙乃至第四依菩薩逢八[*]沙佛其第四依者即第十地菩薩故知二僧祇逢無量佛也然有宗說初僧祇逢七萬五千佛第二僧祇逢七萬六千佛第三僧祇逢七萬七千佛也

無著云顯示威力謂遠絕高勝故名威力於中有二此初文也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讀誦此經所得功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親釋此第二以他受持功德而校量也謂供養諸佛但是福門助菩提法聽聞持誦能生慧破裂生死故也謂菩薩雖復餘行百千諸若不修習慧波羅蜜終不能得識達道理契證真如斷除分別生死根本是故聽聞速證菩提也

無著云此文第二文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述曰世親第六文也於中明勢力廣大聞或狐疑顯所得果妙思量境此初也

此意云謂無始來於一切眾生所有殺盜等心行殺盜等業為怨為害聞一讀此經發菩提心永除怨害於一切眾生所永無殺盜等心與諸眾生為父為母濟教導恒為勝友方便共為親眷而行孝義示為[A3]友而行篤信示為臣輔而有忠良為君王方便撫救乃至示為男女或下賤等若作長者長者中尊無垢稱廣說其行來成佛功德無窮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如是功德廣大無邊但由聽聞而得生故故若具愚夫無智聞或狂疑也言狂亂者謂或聞經不信返生憎謗因狂亂故也或由不信來感得狂亂之果也

無著云此第三顯示多福也於中亦二明德多難信聞或狂疑明福果甚深不可量測此初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經詮無相之義之者當獲菩提大果教義既自難量果報亦難思測也故經說有三種物覆之即好露之即惡謂愚癡人外道典籍及婦人也有三種露之即好覆之即惡[1]智慧人佛法經典及日月謂此般若未開卷時與外典無別開卷已或講或讀能破眾生百千罪障能得菩提故受持者功德甚多縱捨多身命不可比量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周說也謂上來未解發心者教令進發未解修行者教令修未能伏斷諸障者教降伏竟今此一周為已發心菩薩言我能發心乃至第三已斷障者言我能斷由生分別故則障於菩提分別者所知障正障於不住道也謂若發心修行等以無分別智冥契真理不生分別言我能名不住道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若有分別則為非證故名為障也

故二乘有法執為涅槃所拘便即取寂凡夫有生執為生死所縛不能出離菩薩具大悲智故不為兩邊所拘故名不住也若行而有執是則為涅槃所縛若不行而執為生死所拘名為有住要熾然行三而不起我能之執方得住於不住道也

或前為初機利機為後機鈍機也就此之中當宗正明燃燈佛廣釋眾疑初中有善現為問如來為答此初也

無著云此第十五為證道時遠離喜動故即是離障住處中第十一為遠離自取故有此文謂菩薩於發心修行時自見得勝處作是念我能發心修行如是自取為勝言餘不是為令遠離此取故名為遠離自取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者相則非菩薩。」

述曰世親云就此佛答之答其初問以例餘二舉一隅故釋違不住義此初也

此意云發心修行等本擬除既存我執病乃轉生欲令雖復發心內亡其我勿念我能修行亦然降伏例爾故答初餘令例知也然此文中准前亦有四心我應滅度是第一心;「一切眾生是廣大餘二准文詳之易了

無著釋云即此之中答前三問也當生如是心答初問。「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此答第二問謂度眾生時不生自取云我能然要須外不作有眾生相內不起我能執契順真理而度有情方名修行。「若菩薩有我相等第三問要證人法二空之理二障乃能除名降伏若云我能便非契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述曰世親云此釋障不住道義也謂以無分別智內證之時法本空無所有不作我能發心之念故言無有[2]發心之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述曰世親云就此第二廣破眾疑有六第一疑云:「既言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云何釋迦如來於燃燈佛所以華供養及布髮掩泥如是行菩薩行耶?」、「須菩提菩薩亦如是疑云:「若無菩薩者諸佛亦不成大菩提眾生亦不入大涅槃等若如是者為何義故菩薩發心欲令眾生入涅槃等耶?」此二種疑依前當宗正明處起下有四疑因展轉釋疑而生至下當悉此即為破初疑也於中有三

一者破謗無菩薩故謂作是念:「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是則無菩薩何如來燃燈佛所行菩薩行?」如經言如來於燃燈佛所

二者為除謗無諸佛故論云:「無菩薩者是誰成佛是則諸佛亦無也。」故論:「若無菩薩即無諸佛。」有如是謗謂一向無諸佛也如經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三者為破謗無菩提故論云:「若無諸佛者是則無菩提而可得諸佛不得菩提也。」如經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前中有三佛問善現答佛成此初問無著菩薩云此第十六為求教授故即離障住處中第十二為離無教授故也謂前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於燃燈佛所何求耶亦無言教而可求聞故為離此障故有此文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為離無教授故如經言如來於燃燈佛所二者明菩提不可說燃燈佛語不稱菩提不如言故如經言若有法如來得三者釋諸法離言義如經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四者有言釋迦於燃燈佛所不得菩提後時自得正覺為離此取如經若有人言如來得菩提五者顯示真如不二故如經須菩提如來所得前中亦有三如世親科此初問也

世親釋意云妄執是有所得如來當於燃燈佛所發心證法二空之理於其所執都無所得然於無所得以得菩提也有法得菩提不謂問善現云於真理中有法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第二答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三如來成於中初印可釋成此初也謂真如理中無有所得亦無授記我皆空故。《維摩若依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依如滅得授記如無有滅等也真如[1]無授記故但說真理之中無有實法而可發心非謂亦無真智能契菩提名為菩提故於事菩提亦不無也

無著云正契真時無法可得故言無有法而可發心非謂事中亦無言教而可聽聞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號釋迦牟尼。』」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釋成中有二却顯順成此初也謂若於燃燈所有法得菩提者是則為有所得有所得者即謂所執有所執有故不契真如不契真如此為凡類如何與我授記但由心證真如法二塵都無所得無所得故名契會真會真故二執都盡[2]盡故得可成佛所以燃燈與授記也知我會真無所得故

無著云此為第二燃燈語不稱菩提不可如言而取於中有二反釋順成此初也彼意釋迦如來不於燃燈之說如言而得菩提謂智證真無所得故若菩提燃燈可說釋迦如言而取者則有分別執心未契真如何燃燈與我授記以不如言而取得故與我記也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述曰此第二順成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述曰此世親第二文為除謗無佛疑也於中初[3]法身遮虛說此初也

謂有疑曰:「若無菩薩無人成佛佛亦應無。」為破此疑言有法佛由眾生妄執故以五蘊為身智者了之速朽速壞無有實唯有真理常而復真如故是常不變異也真故離妄不顛倒也此之真理水火不能害風賊不能壞有佛無佛其性恒然若說不說其義不改但凡夫妄倒故執身為身觀身理淪溺長久聖者正知故不著於身觀真理既能契悟生死永消妄覆都盡理明顯故名曰如來以此即明不無佛也

無著云此第三釋離言義也謂何故彼法[4][5]謂諸法之本[6]而復淨智契而方真言詮而可悟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不實語。」

述曰此遮虛說也遮他言成無得此初也如來既真如豈言說而稱實故若說者是不實語但是分別故

無著云第四破外疑疑云:「釋迦於燃燈所不得菩提後時自得。」為斷此取故也於中亦為二彼外取自彰無得既無有法可得何有後自取也故作此言名為不實今此經中漏實語餘本皆有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述曰此第二文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中無實無虛。」

述曰此世親第三文也中初破外疑執舉喻彰身前中有三所得無實無虛顯法唯是佛得總結成此初也

無著云此為第五明真如不二義中有三明真如依言離言彰法性[1]是佛得總結此初也

世親釋曰謂有謗云如來不得菩提」,為斷此疑故云如來所得菩提無實無虛謂如來得彼菩提故故曰不非實有為相故故曰不實

無著釋云可如言而取故不實亦非離言以求故不虛凡夫言而虛妄故不實諸佛說而可依故不凡夫言不得故不實寄佛語而可詮故不虛也若離言而有求即菩提無因名為不實要因聞教方得證故菩提有因名為不虛若如言而取著生死無出故不可如言即稱法必因言方契真也但順佛言而修後證會時自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述曰此第明法唯佛得也。「一切法謂真理萬法之本體故名為一切;「皆是佛法獨唯佛證不得故

須菩提[2]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述曰此第三總結成也。「言一切法謂佛所證法;「即非一切法非餘人所得法或非分別之相法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述曰親釋云此第二舉喻彰身也佛舉喻現順成喻報身餘經亦云」;「法身此二種身由離所知煩惱二障如次得人身長謂法報二身也。「則非大身謂非諸妄想分別身也

無著釋云自此已下是第十七為入證道故又即八種住處中第五為淨心住處故謂上來十六差別四住處是信行地地前凡夫一僧祇修此為淨心地十地菩薩修也於中初顯示入證道時得智菩薩亦如是明離慢此初也

謂入地菩薩得二種智一者攝種姓智二者平等智

若得智得生如來家得決定紹佛種此為攝種姓智謂清淨法界是佛所居名如來家地菩薩以無分別智於中證會說之為生此菩薩決定得紹佛種故名為攝種性智知地前菩薩未生如來家故雖是佛子稍疎遠故不名紹佛種也二乘人雖亦佛子但求自利亦非堪紹故,《攝論說聲聞人如無智婢子也一切凡夫雖亦佛所攝受亦所覆護生憐愍未發菩提心故亦非堪紹唯入地菩薩從真法界親所生故堪紹佛種也論云於此家長夜願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妙身者[3]地前菩薩[4]此家長夜精懃欲願得入初地便得妙身也

平等智復有五種平等因緣謂一者麁惡平等謂入初地已人身第八有三惡趣竝已捨故總皆平等也二者法無我平等謂得二空平等理故三者斷相應平等謂斷性即是所得擇滅也與斷相應故名斷相應平等也四者心相應平等謂見道前學觀真如有欲入初地已證真法界[5][6]證平等而相應也五者一切菩薩證道平等謂如百川異同歸大海之湛萬行雖異一入初地同證真大海也得此平等故得為大身也

解云得攝種姓智者名曰報身得平等故名為法妙身大身如次為喻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述曰世親云此為第二段釋疑也於中有三

一者於本宗上生疑謂前說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是則菩薩既無亦應無菩薩可成菩提若無眾生者教化誰令入於涅槃若無菩薩者誰莊嚴淨土耶

因此破疑而起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不見存我為菩薩等者是則如來不見故名為無眾生等為實無眾生等故佛不見耶

三者疑云:「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為此疑故如經若有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就初有三疑一者無菩薩諸佛亦不成菩提二者若無眾生不入涅槃三者若無菩薩亦無嚴淨[7]國土

此則釋初兩疑於中初此初也此意若菩薩執云我得菩提有異眾生可度不名菩薩以有我人等故若爾者如何能得菩提能令眾生入涅槃耶謂有假眾生譬如幻人為幻人說法故謂有五蘊和合假眾生故令得無餘涅槃無如所執實眾生故不見有眾生而滅度也謂有假菩薩而求證故諸佛得菩提而無所執實菩[1]故亦無菩薩也涅槃經[2]十三五陰和合稱言某甲凡夫之人謂為實有稱言某甲有智之人解陰無有某甲名字離陰亦無有某甲名字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述曰此第二釋也。「無有法名為菩薩謂若有其實法[3][4]成其眾生故可名菩薩法既無有其實亦無所成菩薩也。「佛說一切法無等者證真時達無我理不見有人法二故是為菩薩也

無著云上來譬如人身妙[5]身等示入證道此為第二明離慢謂地前我能修行等而障不住道入地已去證達法界二空平等分別我法一切都亡永無我能之慢故云離慢也論云,「若菩薩有眾生念則不得妙身大身故」,「於中妙身者謂至得身成就身得畢竟轉依故大身者一切眾生身攝身故」。子云轉依者即謂所得菩提涅槃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述曰世親云此破疑也謂有疑曰若無菩薩者不應嚴淨佛土也」。於中有二此初也此意云[6]欲嚴淨佛土必須嚴淨自心聽經學慧證法真理蠲除二障心淨故外土亦淨所以蠡髻見淨舍利覩穢但由內心有其垢淨不同外土亦有淨穢兩異也故若嚴淨佛土者先除我法二執分別亡故內具莊嚴外住七寶若言我當莊是則我執未亡不名菩薩也故論云習唯識通無垢稱心淨故等又云持戒等十善道等是菩薩淨土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明無相是真莊嚴明達理是真菩薩此初也。「如來說莊嚴謂無相之莊嚴;「即非莊嚴非有相之莊嚴;「是名莊嚴是真實莊嚴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若菩薩達我法空證無我理是真菩薩亦真莊嚴若有我本非菩薩亦非莊嚴也

無著云自此已[7]皆求佛地謂從此已下訖至經末差別之中是第十八住處之中是第六究竟住處地之中是第三佛地也於中有六一者土淨具足如經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二者無上見智具足如經,「如來有肉眼不三者隨形好身具足如經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四者相身具足如經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五者語具足如經汝勿謂如來作是念六者心具足如經頗有眾生於未來此為初也

此意云謂諸菩薩於前十地修行圓滿斷除人法二執成就菩提法身為國土淨具足於中文科為四一者為國土淨具足三摩鉢帝故如經若菩薩作[8]二者為斷彼故安立第一義如經如來說莊三者為二種無我故如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四者為於彼二種無我中二種正覺故如經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此等云何顯若言我成就即為人我取莊嚴國土者法我取此非菩薩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述曰世親云此破第二疑也謂有疑曰:「前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清淨佛國者何以故為諸法無故不見為諸佛自不見耶?」今此之文有其二明佛有能見故說五種眼、「如恒沙中明有所見前中五眼即為五段一一中初善現答此初明有肉眼也

無著云,「自下第二為無上見智淨具足故」,於中文有其三明為無上見淨具足故說佛有五眼、「恒河中明為無上智淨具足故說佛知眾生、「若有人滿明為福自在具足故初中五眼為五段如前可知也謂外有疑:「向說以無分別智內證真理是真莊嚴於諸外相證真理時都不見故謂佛唯有慧眼觀理無餘眼也。」為釋此故說佛有五眼也論意如此

論云,「於中略說有四種眼謂色攝第一義諦世諦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色攝復有二謂法果修果此為五眼麁境界故是初色」。解云天二眼色根為性謂淨色四大所或異熟長養說名肉眼此謂法果也此通餘界及四禪若修禪除擁而得者此謂修果唯四禪地有謂於諸色內外兩邊裏表下皆悉能見也

論云,「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諦攝在先於中為人說若彼法為彼人施設此智說名法眼要慧眼觀理故法眼知機說法得不顛倒為人說也此意云所詮能詮觀理觀事觀理如次慧法眼也論云,「一切應知中一切種無功用智說名佛眼」。

龍樹菩薩說約人差別謂在凡夫名肉天眼在二乘名慧眼在菩薩名法眼在如來名佛眼此亦無妨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述曰此明有後四眼也釋義如上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述曰世親云上來說如來有五眼有能見自下明知眾生種種差別亦顯有所見謂雖無遍計所執實眾生而可度可見非無因緣假眾生而可見也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故謂於因果之上不見彼所執實[1]得故名眾生及國土空非佛無眼而不見亦非實無眾生可見有彼因緣顛倒虛妄假法故

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佛問恒沙善現答是沙寄恒沙為喻問善現答甚多第五佛廣成此初也

無著云上來為應知中證故安立見為教彼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者謂以肉天眼為其前導故而起慧法眼觀理知機為他說法故也前說為見淨顯證故今說為智淨者顯教授故謂眾生中若有貪心無貪心等如來悉觀知而教授令捨染進善也所有沙佛說是沙不謂於因緣沙中佛說為所執實沙不問意如此也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是寧為多不?」

述曰此第三寄沙喻多也此且舉少分談實眾生無有邊限非只如爾許沙也

甚多世尊!」

述曰此第四文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如來悉知。」

述曰此第五如來成於中初此初也。「若干種心謂六識差別顛倒心諸虛妄心皆顛倒故以離實念故說名顛倒離實念者謂遠離四念處故名不住彼實智如是等心如來悉知也

無著云,「若干種心者應知有二種謂染及淨即是共欲心欲心等」,記如是等眾生心如來知故竝教令斷惡[2]名為智淨故論云,「為教彼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述曰此釋中明顛倒心非真住顯虛妄之相此初也。「如來說諸心住者謂虛妄心;「為非心謂非真住心住四念處名真住故住真如理名真住故;「是名為心謂是虛妄顛倒心也

無著云,「此智淨中說心住即非心如是見淨中何故不說眼則非眼耶以一住處故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子云凡夫之心初妄後可成真故於智淨中說心住非心住佛眼一得已去圓滿[3]更無初後轉[4]異故不說眼即非眼也[5]文難曉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述曰世親云,「此示彼相續顛倒以過去未來故不[6]現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諸識虛妄以世觀故」。

無著云過去未來已滅未生故現在者第一義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述曰世親釋云此為第二段疑第三文也復有疑:「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為斷此疑故示現心住雖顛倒所行福德非也以是佛智根本故由行施時不著自身等但求無上菩提所以功德甚多也此中初佛問善現答如來此初也謂若將七寶等施為求般若聽聞修學當成佛故其福甚多也

無著云此即無上見智淨中第三為福自在具足故也謂若為般若行施等故福法成滿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述曰此第三如來成也。「若福德有實謂說若為般若故行施如為自體故行施實有者佛則不說為得福多也以三事體空行施不同著果報等行施故如來說福多也以此准知前以財等施校量不及受持此經者謂不能亡相故不求菩提故也謂若捨身命之時但於少少飢餓眾生有益非能廣利若持般若者當得成佛濟利甚多故功德勝也若橫望言之身極苦望竪說者不及持經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述曰世親云上來破於本處生疑竟自下第二有四疑展轉釋疑故生也此為大段第三破疑顯是展轉中第一大段也於中[1]以相好身為佛疑二者、「汝勿謂疑佛有三者、「頗有眾生疑無人信此為初也

疑曰:「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為佛耶?」解云此於前說云如來者即諸法真如以生疑也就此之中有二破於色身生疑破於相好生前中復二佛問善現答此初也

問意:「法身真佛可以作報身形好而見不又可圓光一尋等隨好色身以見法身佛不?」

無著此第三為隨形好身具足故問意云:「佛隨機故而有報化隨好之色身真理法亦有色性無差別之好今問法身可差別之形好以見不?」為令眾生內證法身圓滿故外得形好之身具足故有此文也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此初也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名具足色身。」

述曰此釋也。「如來說具足色謂報化隨好之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法性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是名報化身也

無著云隨機現形有報化之形好證無相而有法身之好色性由內證法性色身故外具形好之身皆得圓滿然形好之身即非法性之具足色身也謂法身猶如虛空雖無形相而於鏡中現虛渙影像法身亦爾雖無形相而於鏡智現報化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破於相好生疑也中初此初也問意云:「可以三十二相見法身無相佛不?」

無著云此第四為相身具足故問意云:「佛有三身謂法身化身化身有三十二差別之相法身亦有無差別法性之相?」今問法身可以差別之相好以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標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述曰此第二釋也世親云,「如來[2]諸相具足謂差別三十二相也。「即非具足非法身無差別相具足也。「是名諸相具足是外形相也

無著云法身雖無形相而有法性之相謂理媚曰相也於外化中亦有形為令眾生得此種圓滿故謂內證真理無相之相故而外具有相之相也然有相之相即非無相之相是名諸相具足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段疑第二文也謂有疑曰:「若如來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見若相成就不可得見云何如來說法耶?」為破此疑故也於中初勅勿懷疑人言謗佛結成此初也佛告善現云:「汝勿謂法身如來作是念言我當有所說法身佛本無有念無有所說故。」

無著云此第五為語具足故報隨機而有言說法身幽寂無說無形證無言理外能為他說為令得此故言為語具足故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述曰此第二文謂若有法身有所說法者即謗法佛也寞無言故

:「若爾者何故前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彼推功歸本故要內證真於外可能說所以喚法身無說是真說也。」

:「何故楞伽經云法身說離相離言法報身說十地法六波羅蜜法化身說三乘法耶此法身亦說故。」:「說有二種一者起作說謂有說說也二者無起作說謂無說說前是報後即法身彼據不說之說此約有說之說故不相違云何法身為不說說謂由眾生證達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說如聞說法而了達故名之為說也猶如有人若語若不語他解了名說法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述曰此第三結也。「說法者謂總舉說法也。「無法可說謂真理中無有少法可說也謂要達遍計所執空無而說是名說法也若執真如為實無說即非說法也

無著云化有說法身無說若言法身有說如報化者即為謗法佛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述曰舍衛漏此文世親此第三疑中第三文也謂有疑曰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於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耶?」就釋此疑中善現問如來答此初也

無著云第六心具足中復有六種一者念處二者三者施設大利法四者攝取法身五者住生死涅槃六者行住淨此為初也問意云如來在世慈悲平等為眾生說有能聽聞而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隨法行當得成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諸惡眾生聞說此經之時有能生信起於思念如佛在世時不?」答言有為顯有眾生能思念故名為念處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述曰第二佛答中此初也。「彼非眾生謂非是闡提無佛性等眾生;「非不眾生聽聞般若發心成佛眾生也

無著云彼非眾生者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世諦故眾生生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述曰此釋也初言眾生」,謂凡夫眾生眾生者謂發菩提心修行眾生也如來說非眾生謂非是闡提無佛性眾生[1]眾生是名眾生是發心眾生也此上意云[2]經典生信心者即是發心修行成佛眾生非是無性眾生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述曰世親云此大段中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轉釋中第二疑也於中曲有二疑此初也

謂有疑曰:「若如來不得一法名無上正等正覺者云何離於上上證轉[3]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此文中有二善現問如來[4]廣辨其義此初。「為無所得耶謂耶是問詞不是不定詞直問佛云如來無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若不定為問云為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故今問意云真如理中佛得無上菩提不

無著云此是心具足中第二為正覺故即謂能證所證觀照[5]解深密,「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大智度,「說智及智處名為般若謂此為令眾生斷除二障得二菩提而有此文故言為正覺故也於中文有其五顯示阿耨多羅[6]謂無上覺即是法身菩提也[7]已下顯示三藐三菩提謂正覺即是報身菩提也以無我人下雙成上二中初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二印問愜真也謂真理之中無如所執少有所得名為菩提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為第三廣辨其義也於中有三明不增減顯無差別、「修一切善彰方便滿足此初也。「法平等謂真如理無增減故;「無有高下謂有為法有取捨菩薩於十地中得勝無漏而捨劣故無為無勝劣可取捨故言無高下

無著云此顯示三藐三菩提即謂正遍知。「是法平等者」,謂一切諸佛共得菩提智無勝劣故也。「無高下謂一切諸佛起化身類共等乃至壽命亦等也子云平等者謂法[8]下者約報謂一切佛報身報身等身亦爾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顯無差別也謂一切諸佛法無我執故法身平等無有差別若勝若劣也

無著自下雙成[9]成上阿耨多羅法身菩提成上三藐三菩提報身菩提此初知也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彰方便滿足也於中初正顯結成此初也謂要近善知識聽聞[10]如法修習法隨法行善根滿足故契證真名為成就阿耨菩提也

無著云此成上三藐三菩提也於中初正成結釋此初也前言無我等除其有執也今言修善者破其空執也人空故須遣自妄心圓有故存其善法所以唯學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長唯學空而非有真智無因而不生滅妄想於空門起真心於有府有空雙觀方成中道也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求菩提善法或無漏法順無漏法也;「說非善非是有漏生滅[11]善法也;「是名善法是出世善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述曰親云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謂有疑曰:「若一切善法滿足得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何以故以所說法無記法故。」謂此意云能詮教有名體是無記如何聽聞而生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舉功以受持校量此初也

無著云此即心具足中第三為施設大利法故於中有二大利法、「汝等勿謂彰所利生初中先舉財施以受持校量顯於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親云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經稍略餘本不同此也世親云此法雖言無記而能得菩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為菩提因故又言無記者不然汝法是無記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釋佛語是善也又大乘義一得佛已聲及名句竝是善是故一受持時即為菩提廣大因故勝餘無量珍寶布施也此正破前疑

百分不及一等者論家有四種校量勝謂一者數勝二者力勝三者相似勝四者因勝解云數勝者謂以數校量謂小乘有六十二數華嚴有一百二十番數此方有十五故謂一萬等如是諸數校量者於生死果報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經當得成佛所有功德非此數等之所校量云數勝也

力勝者名為情計勝謂布施等所獲世間人天善果情計可知今此受持之因情計所不計度也

不相似勝者謂喻勝也間福果喻可能喻持之因所得勝果無喻[1]可喻也

因勝者謂時勝世間福果可以時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盡未來際無時分限不可校量也

如論四名[2]立數時等名也無著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是施設大利法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當度眾生。』」

述曰世親云此即曲文中第三段疑也即是展轉中第三段疑於中曲有四至文當悉此即初也謂有疑曰,「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云何如來名為度眾生耶?」就破此疑中勸彼除疑廣成自義此初也化二身隨機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當度眾生謂慈悲本願緣故法身真理湛寂無如何有念當度生耶但起智作證即名為度故又化身隨現可示度生之思念報體久無分別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隨求雨故又凡夫執由[3]而念我當度諸佛分別永亡當度之思不有但隨所化應機示念也如是[4]汝無作念也又真理之中都無所得無眾生當可度也

無著[5]此為第二明所度眾生科釋其文[6]意無別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述曰此第二成自義中慰喻其心示實道理成無實度說假我非真此初也謂真理中無有眾生如來可度隨於外化可度假生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眾生。」

述曰此第二文也於中初成無實度說我非真此初也謂如來[A4]說實有眾生實可度者是則我執未亡不名為佛也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述曰此第二說我非真中說我非真凡夫妄取明凡亦非實但假施此初也。「如來說有我謂因緣和合而假說之;「則非有我非實執之我也。「凡夫以為有我所執取故此意云如來說有我者除無我怖故所以初修習必依於我後漸契我相自遣若言無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述曰第二明凡亦非實但假施言也謂於貪嗔未亡之類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實凡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述曰世親云此即展轉疑中第三段疑也於中曲有三段此即[7]初文也謂有疑曰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以非彼體以如來法身為體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知則知如來法身為福相成就。」此疑意云化二即以法身為體其外報化身既有相好外比知內法身亦應有其相好也如覩人面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來善現不正答如來却質善現正答舉頌以成此初也問意云可於報化身三十二相觀法身如來[8]

無著云此即心具足中第四為攝取法身故謂欲令諸眾生內觀真理清淨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相而觀法身如來就此之中文有三問答略顯舉頌廣成釋外[9]前中有四如文可知然准餘本無善現不正答亦無如來却質之文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述曰義可知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述曰舉二頌以成前義於中初偈顯不應以色以觀法身如來若取色不契真理是行邪不見[1]法佛次偈明法身妙體超尋思故凡夫不可見亦非分別之識所能知故。《涅槃,「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無著云初偈顯示如所不應見不可見故次偈顯示不應見及不能見因緣云何不可見諸見世諦故何因緣故不可見以彼法真如相故非言說而知唯自證故如是等說如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段釋展轉疑中曲文第二疑也謂有疑曰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則失福德及果報也。」此疑意云[2]說如須彌山王七寶有人持用布施不及人受持此經至四句是則福德不得大菩提果准此即福德空果報亦空則法斷滅是則佛相好身亦無有法身空理也就斷此疑之中有三顯相好非無、「汝若作是念明因果不失、「菩薩以滿校量功德前中有二述彼疑勸勿邪念此初也述彼疑云:「既以法為是則無報化形相身也。」

無著云此即為攝取法身中第三文釋外疑難也論云,「若爾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具足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離此著故明相具足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為因也以相是色性於中有二逆招彼心勸令除念此初謂述彼念言法身如來以具足相為因故得應除能斷及婆伽婆文竝無字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第二文也世親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報身化身具足相得故

無著云,「莫作是念勸令勿生前念以相為因而得法身何以故如來不以具足相為因得菩提故故論云相是色性故謂要以智為因方得菩提非用相也相是色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明因果不失也於中初述彼心勸勿念釋所以此初也謂有念曰不依福德得大菩提者是則福德無果報亦無若爾發菩提心者便說諸法斷滅也以無福德因及果故

莫作是念。」

述曰此第二勸勿念也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述曰此第三釋所以也謂諸菩薩知因知果去離斷常但無所執實福德因及果非無因緣假因果也但遮作用緣無功能緣故

無著云自下明心具足中第五為不住生死涅槃故於中有二[3]捨生、「若菩薩以滿明不捨涅槃上來初文謂不捨生死故不住涅槃也不捨涅槃不住生死為令得此故有此文。「於法不說斷謂發心菩薩知因說果去離斷常故不說斷滅也謂雖得涅槃還住生死[4]不令斷生死若斷滅生死者即同二乘住涅槃故此故名不說斷滅相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功德校量也中初正校量釋所以前中初舉施以福校量此初也

無著云此第二明不捨涅槃也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述曰此第二以福校量也謂因了達二我空故而得於忍其福過彼所施功德也得成忍者忍有三種一者性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人法二相本無體二者自然無生忍觀依他假因緣非自然生故三者惑苦無生忍觀於真如惑苦本不生故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述曰此第二釋所以之中佛略標釋善現問此初也。「不受福德故謂菩薩所行福德不著自體等故但希出世故云不受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5]述曰此第二善現問也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述曰此第三佛答也以不貪著自體等而行福德故名為不受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述曰世親云此第三大段中曲文第三釋疑也謂有疑曰:「若諸菩薩不受彼果報云何諸菩薩福德眾生受用?」此意如釋迦佛捨第五分壽留福德與未來眾故知菩薩亦受福德如何言不受耶如是等菩薩受福德無量故

就釋此疑中有四明報化外利物故亦受福德法身無去來故無受福德、「碎為微[A5]明法身一化身有、「若人言佛說我等明我法無實、「有人以滿明化身有無[1]此初也

若來謂成道來;「若去入滅去;「若坐說法利益時;「若臥謂唱滅相化身有此而法身無故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如天上月影現水中水清即現水濁便隱月體本無來去水致有生滅法身本湛寂由心故見去來也子云法身本無來由眾生向佛故見來此即不來來猶如[2]遠質以臨臺睇影顏而府[A6]法身本無滅眾生厭佛故不去之中而見猶如汎駛舟而東邁矚凝沼而西流此即不去去也

無著云此心具足中第六為行住淨故於中復有三種一者威儀行住二者名色身自在行住三者不染行住此初也化身有威儀行住等法身無此也行者即謂去來住者即謂坐臥也法身無有威儀故云無去來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述曰世親云此第二明法身一化身多也中有二以微塵為喻以世界為喻前中佛問善現答此初也

然此喻中含其二一者聚塵為界喻如攝指成拳二者散界為塵喻如開拳作指名聚喻名開喻

聚喻者塵喻煩惱多聚塵成一世界喻斷多煩惱成一法身也

若開喻者世界喻法身界作多塵如依一法身起無量化身也今問不挾此二意也

無著云此為第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於中有二明二種方便、「人言明入相應三昧不分別前中有二明破色身方便明破名身方便前中初細末方便明無所見方便前中復二此初也謂以世界漸次析至於極微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述曰此第二也世親云但寄微塵為喻非如言而有實如衛世師等所執微塵也。「佛說微塵眾謂寄微塵以喻化身也,「則非微塵非如外道等所執實微塵也

無著云但破一合執故觀解分析至不可析假說微塵非實有也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名世界。」

述曰此第二以世界喻法身也中有二此初也。「如來說世界寄世界為喻也。「則非世界非如外道等執以眾多實極微成實世界也彼執兩兩極微生第三如是等故

無著云此破名身方便也世界者謂眾生世間也彼唯名身得名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A7]說非明執實此初謂若如其所執有世界者即非是執是正見故非虛妄也以無實執實故一合相也。「合相謂我執謂執一身總聚五蘊以為我故名一合相也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述曰此第二說非也謂佛但於假蘊因緣和合之上假說一合非則如其所執一合相也則非一合相非是所執一合相也但假說一合既非即明世界亦非有實也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

述曰此第三明執實也謂如來假說一合相凡夫於中起執為實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述曰世親云第三明法我無實於中有二明無我、「發阿耨多羅明無法前中初敘其外疑問其解不善現懸解答明不閑此初也[3]乘人等說言必有體心不緣言有體故佛說我見等明有我實心不緣無故所執之義必成其有[4]令能彼言故云若有人言也

無著云此下第二明入相應三昧不分別於中初明如所不分別為入之方便發菩提心下明何人何法不分別前中初此初也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

述曰此第二答也謂於諸法本無我眾生妄情執為實有佛為破彼執故隨其情說其解而說為我非謂言詮即有實體令心取何廢無真大乘之義緣無得生心詮不稱實故謂世尊隨情逐解假說我如其執即實有體故云即非我見人見等也是名我見等者謂如來假說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無法也於中初勸知見總結之此初也謂若發心者證真如時不見所執法相名為正智也

無著云,「發菩提心顯示何人是無分別也。「於一切法顯示於何法不分別。「應如是知等者顯示增上心增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勝解於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毘鉢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以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彼名勝解謂知與見但是一無分別智與意相應今言依止觀為別者據前加行而說謂前欲修止故發智名之為知欲修觀故生智名之為見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述曰此總結也。「所言法相者謂假說法相也。「即非法相非是實執之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述曰世親云此為第四子段中第四文也於中初福校量明離相而說初也謂法身不受福德其化身福德無盡也以化身福德無盡故能為人說故發心成佛持及為人演[A8]其福勝以七寶布施也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述曰此明離相而說也謂化身說法不取於相而已無分別執故不言我是化身等是故得福多也。「如如不動謂下一字是真如字是比喻謂化身說法之時不取有為[1]如真如湛寂不動也

無著云此段文下即是第六行[2]淨住中第三為不染行住故不染復有二種一者說法不染即上來所陳演說此經福勝七寶布施也謂有大利益故決定[3]應演說而無所染也二者流轉不染謂說九喻此顯示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可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者則為染說以顛倒義故又如是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為無染說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如露亦如應作如是觀。」

述曰世親云此釋展轉疑中大文第四也謂有疑曰:「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云何如來入涅槃?」為破此疑故立九喻玄記

無著云[4]第二為流轉不染故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阿脩羅聞佛所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述曰此第三大段喜悟修行分也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下終

東大寺本缺題號以下至名為遠離自取也 cf. p. 44b 段
大乘基撰【大】,〔-〕【校異-原】
而果報福【大】,果報而福【考偽-原】
綵【大】,婇【考偽-原】
當【大】,當時【考偽-原】
謂【大】,謂為【考偽-原】
者【大】,〔-〕【考偽-原】
不【大】,〔-〕【考偽-原】
對【大】,對治【考偽-原】
也【大】,等已【考偽-原】
想【大】,相【校異-原】
為【大】,而【考偽-原】
一一皆【CB】【考偽-原】,二法【大】(cf. T08n0235_p0750c28)
恒【大】*,恒河【校異-原】*
如【大】,謂【考偽-原】
〔-〕【CB】【甲】【考偽-原】,有【大】
現【大】,理【考偽-原】
既【大】,都【甲】,都【校異-原】
有【大】,〔-〕【校異-原】
不【大】,分【甲】
別【大】,可【考偽-原】
要【大】,如【考偽-原】
法【大】,〔-〕【考偽-原】
(所言…身)八十三字【大】,〔-〕【甲】
謂【大】,諸【甲】
為【大】,為為【甲】
與【大】,〔-〕【考偽-原】
所【大】,與所【考偽-原】
佛【大】,〔-〕【校異-原】
提【大】,薩【甲】
十三【大】,三十【甲】
皆【大】,者【考偽-原】
法【大】,〔-〕【校異-原】
大【大】,大身【甲】
如【大】,若【校異-原】
下【大】,上【甲】
是【大】,是念【校異-原】
不【大】,可【考偽-原】
起【大】,趣【校異-原】,趣【甲】
足【大】,具足【考偽-原】
別【大】,〔-〕【考偽-原】
意【大】,意如是【考偽-原】
可【大】,〔-〕【甲】
文【大】,又【校異-原】,又【甲】
非【大】,說【甲】
眾生【大】,〔-〕【考偽-原】,〔-〕【甲】
此【大】,於此【考偽-原】
轉【大】,〔-〕【甲】
即【大】,印【考偽-原】
相【大】,相耶【甲】
語【大】,〔-〕【考偽-原】
次【大】,復次【考偽-原】
高【大】,無高【原】
上【大】,〔-〕【甲】
計【大】,繫【考偽-原】
惡【大】,〔-〕【原】
以【大】,〔-〕【甲】
人【大】,文【考偽-原】
遣【大】,未遣【考偽-原】
重【大】,勸【考偽-原】,言【考偽-原】
云【大】,〔-〕【校異-原】
大【大】,〔-〕【校異-原】
為【大】,〔-〕【校異-原】
不【大】,〔-〕【甲】
意【大】,疑【考偽-原】
法佛【大】,佛法【甲】,佛法【校異-原】
可【大】,向【考偽-原】
不【大】,〔-〕【甲】
然【大】,故【考偽-原】
(述曰…說)二十五字【大】,〔-〕【甲】
盡【大】,量【甲】
趕【大】,趣【甲】
小【大】,初【甲】
令能【大】,今牒【考偽-原】
猶【大】,喻【校異-原】
淨住【大】,住淨【考偽-原】
意【大】,〔-〕【考偽-原】
即【大】,〔-〕【校異-原】
己【CB】,已【大】 如【CB】,〔-〕【大】 朋【CB】,明【大】 若【CB】,菩【大】 塵【CB】,麈【大】 己【CB】,已【大】 CBETA 按:依文義此「質」似應為「執」。 說【CB】,〔-〕【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