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金剛般若經贊述
No. 1700 [cf. No. 235]

[1]刊行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般若六百卷以金剛為精髓所謂深妙玄約群聖猶迷」,非虛言也

在昔無著稟偈於彌勒天親受旨乎賢兄二論之出世譬之猶雙懸日月燭照幽冥也及法之東漸也翻譯注疏其類寔繁

傳說我三藏法師是常啼菩薩之後身信乎其執——破骨出髓之夙志忘軀殉法委運祈通其譯諸經託終於此法以大呈嘉瑞及其上遷也亦誦真文以逝其有大因緣於般若而獨得其宗旨者可以見已而於本最注意焉

是以疏主受旨特述三注」、贊述」、會釋」;而其直就經文為釋者贊述為然然人徒知有此書而莫之或目也況能研索之乎

越前藝公嘗有歎於此欲上梓行世搜索四方得五本焉既已參互校訂之矣念我興福更有善本癸酉之夏來謀之余嘉其志出一本相示——蓋學頭所歷傳公大喜持去至於季秋再來告其讎對卒業乞余題語余深懼以鄙言冠祖典不遜之罪不可逃也固辭不敢

乙亥之夏刻竣復持至求予必一言以證考訂無私予感其篤志喜法之弘傳也乃忘僣越略敘來由以塞其責云

刻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我曹眾生從無始際[A1]溺於生死海中頭出頭沒靡有出期大聖世尊憫之宣暢摩訶衍於中演說破有之教者摩訶般若經四處十六會說而此金剛般若者其第二處第九會說實是覺海之要津入道之寶戶也是以支那日本諸大德疏此經者僧肇淨影等慮數十家本朝鏤梓行世者亦頗多矣唯大唐慈恩窺基法師有疏二卷東域錄中稱贊述傳本邦以來蓋千有餘年而未梓行于世學者憾之豈非缺乎

余同國社友丹山子——諱順藝者——天資聰敏好學[A2]遊學本黌年于茲慨此典未現流於世探其善本刻苦校讎頗延歲月旁加邦讀付諸剞劂氏將上令余作序余雖不敏曷不喜此典流後代布海內乎

且茲經——天台宗祖智者大師有疏一卷華嚴宗祖至相大師有疏二卷三論宗祖吉藏法師有疏四卷今此書——即法相宗祖基法師之所撰則四家大乘師之疏得此而恰完矣竊思我社諸子依此經疏研尋則一三乘教義相二宗法門坐而得之是余深所冀也丹山子此舉亦茲意耳

因不恥鄙聊述開刻之事緣以辯其簡端云爾

維歲文化十年癸酉仲冬閏月越州香月院釋深厲誌于京兆高倉學寮

校訂例言六則

─斯書余所索得凡六本其三是南都古本而興福寺學頭歷傳本又其最可據者今以此為主以參訂餘本其涉兩可者並存之又雖可疑而諸本皆同者則姑從原文不敢臆斷——且揭注之上方更竢善本

─本經新翻未容潤飾故此疏就什譯以解蓋以其譯在初流傳最廣耳然有什本所闕一二以餘本補之者今圈其右方而注之於格上

─此疏所牒經文每舉其首尾略去中間就現藏補填全文以便撿閱

─本經諸家所刊行有數本今直就大藏出本經讎之於疏所牒挍其同異大藏又參訂宋本明本麗本焉並揭注之上方疏中所引二論文又有不同前三本者其所正釋故不煩加挍注觀者當自撿知

─余所得六本皆略有國訓而莫全備者請典壽律匠撿閱之參訂合議悉附邦讀以便初學更見古點本可依者當是正之

─凡上梓者必借書手而往往不免脫謬余不自揣書之拙親寫繕完以授剞劂缺於觀美庶不致誤人

[1]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

彰因起明年主釋本文

初中有二

明經因起即謂空有二因乃有阿僧伽佛去世後九百年上請慈尊為開中道說,《瑜伽十七地》、《中邊分別論等竝彌勒所談竝如廣章有少差異如別紙

明論因起者,《攝大乘云有二種藏聲聞藏菩薩藏於中有三謂素怛覽阿毘達磨毘奈耶華嚴》、《般若名菩薩藏中素怛覽,《解深密》、《阿毘達磨經阿毘達磨藏,《毘奈耶瞿沙經名第三藏然上諸經[3]依梵本各有多頌以漸隱沒卷軸便[4][5][6]所以漸約也毘達磨經中有攝大乘品》,[7]佛當加持菩薩所佛去世後九百餘年無著菩薩撮集諸經統攝其義為二萬七千頌名對法論》;後有其資名浮陀僧訶此名[8]師子造六萬三千頌與前師造兩本別行後有菩薩名安慧[9]為一部故稱為雜集》,瑜伽十支中之一支[10]三十唯識等各[11]一支故如迦[12]三百年後造發智論》,而後有六足諸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二明年主者明經明論

經者然此般若上代已來總有五譯出其年代具如玄記》。然三藏貞觀十九年初從西至最初翻譯其論也,《對法為先貞觀二十[13]三年三藏隨駕玉華先帝乖[14]崇功德共藏譯論遍度五人更問良因令弘讚[15]般若之序三藏聖教序》。其時太子亦[16]顯揚論序》,[17][18]翻經論竝讚幽靈既有違和不暇廣[*]于時帝問藏云更有何[19]而可修耶?」藏報云:「可執筆以綴般。」帝既許之藏便譯出其夜五更三[20]翻譯[21][22]讀之即遣所司寫一萬本既不重詞句遂疎後欲重譯無由[23]採前布也[24]積代梵本文竝付三藏[25]諸本龜資梵文即羅什譯同崑崙之本與真[26]翻等經文[27]隨文乃知真謬題名[28]三藏獨名能斷》,即先所譯無著論本亦名能斷》,意然也

彼意說金剛有三義所破義無著論本云正見[29]邪見行解云正邪雖異[30]作是同故行[31]兩種見即喻金剛雖一有殊雖曰金剛亦有[32]能破之故如白羊角即破金剛也

能摧義無著云[33]是智因故[34][35][36]不可壞解云思兩慧能伏染故漸生修慧故名能摧[37]為智因也[*]即謂修慧既是定心正能破障故名[*]或修慧中有有漏無漏二別以分細[*]就無漏中有折伏道斷惑道二分亦[38]然煩惱障通理事兩觀伏以欣上厭下伏故所知障唯理觀伏可知也又約無間解脫亦分細[39]至佛果位解脫道中名斷者三種斷中斷性斷類名斷而非斷用及斷體以非所斷不名為斷體已斷非正斷故[40]名為能斷也

三者闊狹義無著論云如彩[41]金剛[42]頭寬而腰狹解云地前佛果喻寬十地喻[43]地地之中各修一行為首故或七地已前分是寬皆隨義[44]准之應知今若所破名金剛金剛之般若[45]摧名金剛金剛即般若也然經云般剌若者因中慧[46]薩筏若者此云一切智是果中智也言般剌慎若者斷惑慧即此中所標故云能斷也

[47]論者然今唐國有三本流行於世謂世親所制翻或兩卷或三卷成無著所造或一卷或兩卷成剛仙所造即謂南地吳人非真聖教也此或十一卷或十三卷成也

若唯[48]有以非空[49]心更長唯學空而非有真智無因而不生起滅妄想於空門起真心於有府有空雙鏡[50][51]二種謂隨機如四諦二空等理謂顯理[1]而如說無相實相等佛以一音等,《華嚴云如來一語中演出無邊契經海等,《法華唯明攝入以[2]一乘,《勝鬘通據出生及攝入也法華若人行五波羅蜜不及受聽聞法華約菩提涅槃總名一故牛車喻於菩[3]經云吾為汝等造作此車故應當等心各各與之勝鬘行六波羅蜜不及[4]手捉經彼據真如為乘也彼經文具顯[5]相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第三判本文者此經始終有其三分[6]由致分、「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發請廣說分、「佛說是經已喜悟修行分前中有明通由致、「爾時世尊別由致

前中有五為令生信總顯已聞如是我聞」。說者[7]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總說一時」。化必有主主若勝法可尊故標於」。化必有處要託勝處說妙法故言舍衛國祇樹給[8]獨園」。明教所被機千二百五十人俱」,據實亦[9]菩薩[10]如婆伽婆說亦有八部[*]如下流通分說今此略故但舉聲聞也文可知

言說處者謂筏蘇顯[11]輕呼舊云五天竺者訛也今釋顯度者此云[12]此五國中多有賢哲如月照暝能除炎熱故以為名舊云月支等者竝非也其舍衛國者訛也應云室羅筏悉底布羅此云豐德城[13][14]多聞豐欲[15]豐解脫故此城之主即是鉢剌[16][17]侍特王此云勝軍即謂中印土之都城之名也國名憍薩羅為別恒河南憍薩羅故以城名標別也其南憍薩羅國城無有別名號即以國為名故祇樹者即謂誓多太子之林誓多者此云戰勝也給孤獨園者謂須達多於太子處所買得也今合標彼故雙舉廣說緣起如餘疏陳

[18]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述曰第五[*]教所被機也謂佛[19]兼會名之為」,龍樹釋云[20][21]豐德城二者同時同此說聽[22]一時故三者同心共取一味法故四者同見同證一解脫理[23]五者同戒各具別解脫戒故六者同解脫三乘同坐解脫床故具如是義總名為」。

者有五義名稱大大眾大人所知識故位次大皆住聖果非凡位故功德大或諸漏盡證智斷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廣業故徒眾大千二百五十人故龍樹釋云如有七寶處為最大乃至無好物處[24]為最大如是有三寶時佛為最大乃至於末後時破戒僧為最大故經云[25]迦華雖萎萃猶勝諸華鮮潔時破戒惡行諸比丘猶勝外道持戒者故今言大者且對有學也

比丘此有五義怖魔創心出家四魔怖故乞士以乞自活[26]自他故淨命離五邪命正三業故邪命者為利養故而現希奇如坐行人念數珠等為利養故自說[A3]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利養故高聲現威為得利養故說先所得以動人心持戒性威儀曾不缺故破惡修道獲果斷煩惱故

僧伽名」,證理法事二俱和故

千二百五十人初成道[27]一時中度五[28]俱隣等[29]二時度耶舍等五十人第三時度舍利子等一百第四時度目犍連等一百人第五時度優樓頻螺迦葉等五百人第六時[30]迦耶迦葉二百九十五人第七時度那提迦葉等二百人如是總有千二百五十人此舉常隨徒眾也准下亦有比丘尼眾等今此略故也

阿含經唯為發趣求聲聞乘說般若空教唯為發趣求大乘者說故下云為大乘者[31]最上乘者說也;《涅槃》、《法華》、《解深密[32]趣一切乘者[33]說有為無為名之為有及我所說為空故今列聲聞眾者即是為令發趣求大乘故菩薩已發趣故此略[34]標也

上來明通由致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35]第二[36]別由[37]此文有十明化主謂世尊」,辨化時謂食時」,[38]服謂著衣」,顯執器謂持鉢」,陳化壤謂入舍衛大城」,明求膳謂乞食辨均普謂[39]城中次第乞已」,彰攝化謂還至本處」,顯濯足謂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陳安住謂敷座而坐」。

世尊具六德[40][41]魔者可知六德者,《佛地自在義[42]不繫屬諸煩惱故熾盛炎猛智火所燒練故端嚴義具諸相好所莊[1]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2]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3]重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4]

[5]食時謂齋時也此下[6]一一皆有所表無垢稱經佛告阿難陀諸佛凡所[7]威儀進止無非佛事也故今云食時也此顯食訖說經日即正中其所說大乘無相[8]捨離空有二邊執故食時者謂即說經[9]別時分也此表欲說無相之教先觀無相之理如欲說無量義經》,先入無量[10]處三昧觀無量[11]義處之理佛以慧為命無相為食欲說無相之教先以慧觀無相妙理後方說之故言食時也

著衣事衣有三[12]伽梨欝多羅僧安陀[13]此中初衣著入王城聚落次衣處眾[14]次衣可知今欲入城即顯著初衣也法中亦有三衣精進[15]名甲鎧謂能[16]勵宣說利樂等不避寒熱等事[17]著衣也柔和忍辱謂由忍辱故拒外怨害不能侵猶如著衣寒熱不觸也慚愧之上服由崇重賢善拒暴惡羞恥為相[18]如衣也今此表佛策勵宣說無相妙[19]故言著衣也

持鉢應量器一者應自所食量二者應外所施量故不大不小名應量也為表佛無分別智內證於理如鉢受食心起於智故復名持

入舍衛大城表欲入正法大城飡無相食也或正法如無垢稱云為(去呼)護法城也菩薩如守城或正法如城中人菩薩如城即為(平呼)護法城也或入法界大城飲無相味為表此故入舍衛大城也

乞食正表以無分別智內證無相理也

次第乞謂從一巷至一巷一家至一家等為顯於一一法皆遍證至無相理也

還至本處為表將說無相之教須起後得智為他廣演也

洗足為顯外有洗足即除內心有染聞法自滅也

敷座而[20]謂欲顯所說法最勝故世尊自敷其座[21]尊位不令餘人敷座具也。「而坐無著論釋云顯示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此顯世尊[22]身正念者為表內能覺了[23]能說無相法故也。《能斷金剛住背面念背謂疎遠義面謂[24]向義謂以智觀理如鏡鑒面也所言背者背生死面者向涅槃背者[25]煩惱面者[26]離有[*]面者中道如是應知或云對面念是視矚義以智達理如視矚其面故也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述曰此大文第二發請正說分中依世親科文有其二謂從此唱至果報亦不可思議是初周說爾時須菩提乃至云何應住已下訖至應作如是觀是第二周說也謂初周中三問[27]發心者如何成發心乃至已修行者如[28]斷障二周中說者若菩薩於自身三[29]修行生如是心云我能發心乃至云我[30]斷障為除如是增上慢故第二周說也謂即初周說法明未發心者教發第二周[31]法者謂已發心者言我能[32]故為說也或修行斷障二周[33]舊釋云初周為生[34]第二周[35]斷障障即所知也故下論云於內心修行我為菩薩」,[36]於不住道也謂菩薩不住道無分別智內[37]方證得故非起我能心也又解為利鈍兩機初後二眾故作兩周說也

就初周中有二謂始從應如是降伏乃至如所教住是正宗;「可以身相見如來下明斷疑謂能斷[38]般若所斷者謂二障[39]

前中有四善現虔恭讚請如來嘆印許陳敬諾希聞隨問別答

前中復明虔恭[40]讚嘆正陳請此初[41]

然無著菩薩說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羅蜜即[42]成立謂種姓不斷等此七[43]初三科判此經總有三段後四彰此經中所有之義非別[44]判文三段文者善現讚嘆名為種姓不斷善現發請名為發起行相發問修行之相故[45]如來印答[46]作如是觀名行所住處謂依佛所說此一部義以行其行即是[47]所住處也

對治者非別有文即於行所住處中有能所對治也論云彼如是相應行[48]相行諸住處時有二種對治應知[49]邪行及共見正行此中見者謂分別也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50]生如是心所有眾生此是邪行對治生如是心是菩[51]邪行[52]說言,「若菩薩有眾生想此為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我應度眾生故於第二住處中若說應行布施」,此為邪行對治非無布施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住於事此為共見正行對治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應行布施故就此之中有能對治所對治應准釋之

不失者不失正道此遮增減執也謂於行所住處之中執有人故名為增執撥無真如妙法故名為減執若作此者便失正道今遮二執故云不失故論云於中若說言,「如來說福德性非福德性此遮增益邊以無彼福聚分別自性[1]若復說言,「是故[2]如來說如來福德」,此遮損減邊以彼[3]不如言詞有[4]自性而有可說事以如來說福德聚故乃至云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如是等皆應准釋名為不失也

地者此有三種信行地謂凡夫修[5]唱乃至是名一切法淨心地十地始從譬如人身長大佛地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乃至經末也

名者謂釋能斷之名可知也

然南地有金剛仙釋》,科此論總為十二分者但是此方凡情浪作圖度不可依據也

爾時長老西方以耆尊為長老也若少而有德故有大德之名非此[6][7]。「須菩提訛也應云蘇補底此云善現即世尊弟子之中解空第一也應佛之世即能[8]或善能現前了達空義或初生現時其室[9]相師占之名為善現現者出也生時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長大善解空義故名善現新翻能斷名具壽善現者命有二種出世命謂慧二者世間命謂連持色心相續若單標慧命不攝世間若獨言不通出世顯雙具二故云具壽也即善現有二一者得出世慧命二者[10]得世間長命故亦云長老也

即從[11]為表捨二乘之非實趣一乘之究竟也。「偏袒右肩[12]彼以右為吉祥故也為表般若能與眾作吉慶也。「右膝著地顯降伏生死過失也無始來以右手脚造眾罪故為表此法能伏生死苦也。「合掌為表聽者之心與法冥合。「恭敬表法可尊也

無著論云有六因緣故須菩提問一者斷疑謂諸眾生無始已來無明在身煩惱迷覆而生疑惑謂於四諦或於三寶等而生疑惑不能生信若發問時有是諸疑惑[13]皆悉斷故為起信解故者謂若雖有信於諸經法不知於何而起信解故為發問令於般若起信解故為入甚深謂若雖於般若生於信解然於甚深之義未能進解故為發問令解甚深義也為不退轉故者謂雖於甚深而得解悟然逢蚊虻鬪諍疲懈等緣或時退轉一為發問永無退為生喜故者[14]眾生久[15]生死恒懷無量種種憂苦[16]發問憂苦永除故生歡喜也為正法久住故者謂若不說如是般或諸正法速即隱滅無人住持一為發問當令正法永得久住也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述曰依世親科初周之中有二當宗請說分、「可以身相廣破眾疑分

初中有四虔恭讚請嘆印許陳敬諾希聞隨問別答

初中有四彰所在謂大眾中顯虔恭明讚嘆正發請上來二文竟為第三讚[17]希有世尊謂住劫之中[18]時方有佛[19]世也只如賢劫千佛之中已有四佛出世謂此住劫之中初之五劫無[20]世現第六劫中人壽四萬歲時拘留孫佛[21]第七劫中人壽三萬歲時拘那含牟尼[22]出世第八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第九劫中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23][24]第十劫中人壽八萬歲初減劫時彌勒佛[25]至第十五劫九百九十四佛共出一劫至後住劫中有樓至佛獨出[26]住劫從此已後更經十二大劫方有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從此已後更經三百劫方有餘佛出[27]諸佛[28]出於懸遠值遇[29]等也

善護世親云,「加彼身同行」,加其身加其同梵行者謂有菩薩曾已發心[30]遇諸佛機根已熟者如來[31]護念之[32]加其身令得自利增長善法加同行謂即菩薩有同共梵行者令轉教授之加其利他也

善付[33]謂根未熟菩薩即是雖已發心機根未熟此有二種一者曾未有功德二者曾來雖有功德[34]退失以此二人付授根熟菩薩其教導於未得已退[35]令得[36]曾得已退者令其進修故名付[*]又得不退者令不捨[37]前將根未熟付授根已熟者[38][39]世尊以法付授根未熟者令不捨大乘於大乘中欲令勝進名為付[*][40][A4][41]准論付囑有二一者菩薩之中有得退未得退者但令其不捨大乘令其勝進名為付囑也然無著釋意與此稍殊彼意說云如來初成道時菩薩曾於過去已積善根根已成熟者佛即為說彼行所住處於住處中說聖道為能對分別為所對治又說斷除增減二執不失正道凡夫修菩薩修及佛地又說成立般若名故如是名為善護念也善付囑者即根未熟菩薩未能發心修行故如來臨涅槃付囑已攝受菩薩令其以此五種義為說[1]令成熟佛法也已攝受者即謂根[2]菩薩故也

護念有六一者謂如來能為現在及未來二時護念也謂於現在令其安樂之時即不令作惡招未來惡果名為利益非如慈母令兒子現在得樂故反令造惡也二者差別善能知機差別為說故名善護念也三者謂以般若攝益有情更無過上故也固者謂世間物可有破壞唯其般若畢竟堅牢也普遍者謂遍能攝益於自他故非如二乘但自利也異相者謂信行地中凡夫修位有種種別隨其差別以別異法而為說故也

[3]囑者亦有六種入處者謂所歸投處名為入處處謂安處也謂佛付囑根未熟者言,「我涅槃後歸餘菩薩諸佛故以諸善友為所歸投也法爾得者謂已根熟於他之所法爾能為[4]如母於子也轉教者謂令傳說般若深法使傳燈紹繼不絕故也不失者即是入處由有所歸投不失正法正道也悲者即是法爾由有悲能法爾攝益他尊重者即轉授也由尊重般若故而能展轉傳教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述曰此第[5]正發請也。「善男子等者即謂[6]波索迦等也若不受別解脫戒不能親近承事故不名為善也。「生也起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正也;「等也;「」,又名正;「[7]」,稱覺應云無上[8]正等[9]及等正覺謂初是總名次簡外道邪覺次簡二乘偏覺次簡菩薩缺舉圓[10]滿故如是名為無[11]正等正覺也謂此體者即是法身勝鬘如來者即是法身法身即涅槃界也言發心者謂趣向於[12]故名為發

云何住問住[13]心而成發也謂於何處安住其心而成發也?「[14]云何修行」,既發心已如何修行耶?「云何降伏其心既修行已煩惱所知如何除斷耶?「云何住即謂深念眾生心也。「云何修行謂求菩提心也。「云何降伏謂厭離有為心也又斷一切惡者即是云何降伏其心修一切善者云何修行度一切眾生者云何住又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亦此配之

此上竝依世親意釋依無著者與上不同彼云,「應住者謂欲願故欲者正求也謂即正求佛故願者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謂發[15]斷一切惡等故。「應修行謂相應三摩鉢帝故三摩鉢帝者無分別三摩提也謂為對治分別故而起無分別三摩提[16]無分別智也此意云由有分別故是非遂生是非生故煩惱起煩惱起故造惡業造惡業故生死今為斷彼故起無分別行也分別者即所知障故應降伏者謂折伏散時折伏散時者若彼三摩鉢帝心散制令還住也此意云折伏分別心不令散亂故名為降伏正起無分別三摩鉢[17]故名為修行也

[18]:「何故不得言若善男子等於三乘菩提應云何住等[19]言於大乘耶勝鬘荷四重擔者即有[20]無姓皆攝益。」故答:「論釋云不可得義謂善現既是聲聞若問大乘住行為不可得若問二乘住行者非為難事世尊不嘆善哉也為三種菩提差別故善問故唯問發行菩薩乘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述曰此第二嘆印許於中有三一者二者三者許陳。「謂善哉也謂若善現少有合理佛但印可必重嘆為問既極深廣故佛重讚善哉也。「謂印述其言;「許陳為擬宣說。「審也其諦審聽受故曰諦聽」。故經說言,「聽者端視如飢渴一心入於語義中踊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乃為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述曰此第三敬諾希聞唯者敬詞[21][22]其事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述曰此第四隨問別答於中初答云何住、「復次答云何修行、「須菩提[23]菩薩應如是答降伏

就初之中有四明廣大明第一心明常心明不顛倒心初也上依世親科依無著者就第三彼修行所住處中差別言之有十八約地言之有三初十六是地前資糧加行二位凡夫修行信行地第十七證道是十地菩薩行即淨心第十八上求地即佛地也

謂我莊嚴佛土已下文若約住處言之有六謂一攝住處波羅蜜淨住[1]於中初二住處即是十八中初二第三欲住處者即十八中二謂欲得色身法身故第四[2]礙住處者即餘十二第五淨心住處者即第十七證道第六竟住處者即第十八上求佛地總雖有八住後二不離前六故通一切住處故但言住處言之有六種也[3]如初二住處中即有廣大及甚深二種住處如論具顯[4]應然就六住處之中初四是信行地於中初二資糧位次二加行位也

然無著之意不同世親十八差別一一皆有答前三問也故論云[5]菩薩應生如是心者顯菩薩應如是住中欲願也若菩薩眾生相轉即非菩薩者示應如是修行中相應三摩鉢帝時也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者示應如是降伏其心中攝散時也其世親以十八差別中初二差別合答三問不同無著一一皆答三問[6]應知

此答云何住者如何安處其心而成發也謂諸修行者欲證菩提作大利樂要先發起大菩提心方興正故經說言,「如竹破初[7][8]餘節速能破道初除障餘障速能除」。若發菩提心一切功德自應圓滿故發菩提心經說譬如[9]海初有一滴能為諸寶作所依處最初發心亦復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漸起即為荷負諸眾生因此心亦爾能為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又如空界無不含容菩提心亦復如是遍空有為皆厭離故如空菩提皆求證故盡空眾生皆深念故此初發心雖為下劣一念[10]聚尚說難盡況經多劫發心修行利樂功德

因何發心一者見聞佛等功德神力二者聞說菩薩藏教三者見聞佛法將滅念言法住能滅大苦四者末劫多見眾生癡無慚愧憂苦惡行放逸懈怠不信念言濁世多起如是惡煩惱時我當發心令餘學我起菩提願由此便發大菩提心

將欲發心先具[11]起三妙觀

十勝德者親近善友謂情同道合雖遠名近若非同合雖近不名善友也涅槃善知識者法而說如說而行謂自不殺生教他不殺生乃至自不邪見教他不邪見等名如說而行也又善知識者猶如初月至十五日漸圓勝故供養諸佛謂行十種供養謂現前不現前等修集善根謂凡所為作共集善故志求勝法謂好作勝善[12]好聞勝法如是等心常柔和謂性不[A5]猶如良馬遭苦能忍謂為菩提不憚寒熱等苦故慈悲淳謂濟拔一切深心平等謂怨親無二惡齊故[13]信樂大乘求佛智慧。《法華故彼云,「又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三妙觀者厭離有為觀生死惡趣無暇等眾苦逼迫自身之中五四大能生惡業[14]常流臭穢不淨三十六物之所集起無量煩惱燒煮身心如沫如泡念念遷謝癡覆造業六趣輪迴諦審思惟深心厭捨求菩提謂觀佛果相好功德莊法身本淨具戒等蘊[15]無量勝法二妙智慈愍眾生開導愚迷令行正路諸有情類遇皆除惱見是功德修集[16]名希眾生謂觀眾生癡愛所惑受大劇苦不信因造惡業因厭捨正[17]信受邪道四流所流[18]所漏雖畏眾苦還為惡業而常自行憂悲苦惱愛別離苦見已還愛怨憎會苦覺已彌怨為欲起業生苦無厭求樂犯戒懷憂縱作無間業頑弊無慚謗毀大乘[19]生慢雖懷聰敏具斷善根[20]自貢高常無改悔八無暇[21]法無修雖聞不持翻習邪業得世妙果謂證涅槃受彼樂終還生惡趣見是等深心悲[22]

次應發心如是發願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隨意樂諸佛之名如釋迦佛初發希願舍頌》「於三無數劫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23]」。無著菩薩由此說言,「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先起信精進慧根降伏障染次發大願常逢善友以為勝緣雖遇惡友方便[24]沮壞不棄捨大菩提心所修善法運運增長以不退屈而為策發齊是名為最初修行

依如上說初發心已[25]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諸菩薩數於生死海作出限量勇猛定當速登彼岸

今此一唱名廣大心者謂十方無邊世界無邊眾生無邊如是無邊眾生我無始來於彼起於十惡今發心已於此眾生皆擬濟拔攝受故名廣大心也竝欲度脫故

無著論云有想無想等境界所攝[1]故者謂觀此三為境界故有想者謂七有想無想者謂五無想非想非無想者除前二此依有宗釋乘解者謂識處名有想無所有處名無想少所有第三非想者非前識處故非非想者非前無少所有處故也餘如論易詳又論問云彼卵生等四如何得入無餘涅槃答有三因緣故難處生者待時故謂彼答意云生等難處眾生待出難處時即令入無妨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述曰此第一心也涅槃有四自性清淨[2]在纏名如來藏有餘依謂生死因盡無餘依謂生死果盡無住處謂大悲般若二行親證或加方便淨涅槃為五謂菩薩作是意樂無邊眾生皆欲具得無餘涅槃故名第一心也

無著論云,「何故不直說涅槃耶若如是便與世尊所說初[3]等方便涅槃不別故謂初禪等涅槃是世間道離欲但是士夫果今言離繫果故也。「何故不說有餘涅槃界共果故無餘涅槃惑苦依盡所顯故是不共果。「[4]非一向謂非一向苦依盡故[5]云何故不說無住涅[6]為顯三乘共通故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述曰此顯常心也謂菩薩[7][A6]他度即我[A7]外無他故能常度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述曰此第四不顛倒心若起我等四執即分別之障未除妄想以之更長故是顛倒既無有四執故名不顛倒服藥本除其病無實反增故世親云我者總觀三世五蘊差別[8]見過去我相續至現在不斷名眾生相見現在命根不斷住故名命者相見命根斷滅過去[9]生六道名壽[10]然婆伽婆說命者即是此名人相著稍不同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法布施。」

此依世親答第二問也然標布施者有二一者順在家三福業事出家六波羅蜜之施為先故二者體寬通攝六故也

在家三福業者謂施[11]此三能於今世後世可愛樂故賢良[12]子所稱讚故名為福業非福翻此初行施者謂諸眾生無始已來生死繫都為慳貪創令行施使於未得財色等不生貪著於已得財色等不起慳悋名之為施戒者謂教[13]八等戒修者謂修行諸善禪定等出家六波羅蜜者謂出家修行先行施度謂從淺至深從麁至細[14]從易至難故經據勝者謂眾聖之府據最勝故各依一義不相違

第二體寬通攝六故者世親云,「檀度攝於六資生無畏此中一是名修行」。無著意亦同謂檀度有三一者資生此有二種謂內財外財施二者無畏謂令離苦得樂等不令怖畏故法施謂隨機應病為說法故於中資生攝一謂檀度無畏攝二謂[15]於已作惡未作惡令不生怖畏故法施攝謂進正說法時不疲倦故觀知機簡擇故也無性論亦作是說施性中現有六波羅蜜多財施無畏施法施所攝故解云釋此與波若次同有釋此說三種施中一一皆攝於六由如是義故唯檀施也

不住於事應行布施謂不著自身也謂行施時不求自身端妙等故但為菩提也。「應無所住著報恩[16]。「不住色等者不著外增上果錢奴婢等行施也故論云,「自身及報恩果報斯不著護存已不施防求於異事」,此中初兩句配[17]次兩句釋前意於中初一句釋不著自身次一句釋不著報恩及果報如論易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述曰此答第三問也於中有二正答前徵疑難此初也應云不住相想」,想者分別心所著境言不住者除內分別心於外不著[18]相也謂不見受者施者及所施物故而熾然施也若見空而不施即是空執若但施而不見空便有病要見空而且施方貫中道成波羅蜜[19]唯識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謂安住與依止意樂及事業[20]巧便迴向竝清淨由七度[21]此言無相者即是彼第五巧便最勝

下釋疑中有一者舉喻三者四者上來依世親意釋竟依無著者自不住於事[A8]明十八住處中第二波羅蜜相應[22]六種住處中第二淨心住處也於中文有二、「乃至[23]正明淨心住處,「不住[1]已下明於此不堪為令堪故顯示不住行施也

又論云從此已下,「有五種隨所相應而解釋應知謂從第二住處已去也五種者謂一者依義依謂所依即以所對治為所依也二者說相相謂狀也三者攝持謂依處所得當來菩提名為攝持也四者安立謂安立處真如妙理也五者顯示謂顯示相應三摩鉢帝及折伏散時也然就此正明淨心住處中不住於事是依義依所對治住有能對治不住故行布施者是說相亦是攝持欲願當來菩提果故不住行施者是第四安立謂不著自體等三事即是安立第一義故以第一義為無住也無垢稱,「無住即無本謂行施安立於心住於無住故云不住行施也。「住相想此是顯示也謂相應三摩[2]鉢提[3]散心於此二時不住相想故判文如此

釋者論說六波羅蜜有二種果一者未來現在如論具顯不住於事」,此說不著檀波羅蜜未來果;「應無所住此不著餘五度未來果也若求現在果故行施名為住色等行施也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者名為行施也子云准此故知,「應無所住脫一法字也理應云,「無所住法行於布施餘見論文自當決了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

述曰依世親釋答第三問中上來正答前徵竟自下釋疑文有其四法說喻說合說勸信此初也謂有疑曰:「若三事體空故而行施者如何能成施福?」如來為釋此故答云若無住相施其福最多也何以故者佛語須菩提云我何[4]教令無住相施[5]謂有相[6]是順世間施可破壞故可毀責故得世間果不堅住故是可思議[7]無相施者順出世間不可破壞當得出世菩提果故堅牢久住情不能思算數所不能量也又有相[8]有其分限是有拘礙無相施者無其分限寬廣無邊無有拘礙是故得福最多故不可以情思算數計量多少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西北方四維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述曰此第二舉喻於中初舉東方虛空次舉餘九方一一中皆初善現順佛而答也此意若山河大地月等諸事物皆有大小分限如有相布施有虛空無其大小分量限礙故喻無相布施故有經說唯有虛空可喻法身也謂十方虛空皆無邊限不可算量同無相施福多無限不可計量也然世親之意於其事物有種種不同謂若男若女若好若惡若此若彼等由有相行施等故所[9]差別眾多分限若以心契無相無差別理而行施者福無限礙來成佛其福遍滿[10]自他差別也無差別理者謂空無我理也普遍一切如虛空故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述曰此第三合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述曰此第四勸信也謂勸令如佛所教行無相施福定無不久當成廣大果也此意云汝等雖復未但應如佛所教後證之時方自了達也來依世親釋竟依無著者就此一段明[11]處中正明[*]住處、「不住相已下為令堪故世尊顯示不住行施福德最多也謂或有菩薩聞說無相施故不生堪忍欲樂修習而作是說本所行施求自體殊勝及以得恩竝諸果報既無相施何所得耶謂但貪有相施福德而求自體等於無相施不能堪樂故俗有言曰:「少不學長無能有不施思所窮老不死無名。」所以有菩薩貪其福德也

世尊為令堪故而以虛空為喻也謂說猶如虛空三因緣一者遍一切處謂於住不住相中福生故解云此說虛空遍一切處無間有色色之處皆能遍故不同於色不遍[A9]亦不長久行無相施其若虛空成佛已去[12]遍一福量圓滿長久不絕也於住不住相中福生故者謂行無相施時近即感得十王果報遠能獲悟菩提法身其十王果為住福也提法身是不住福若有相行施尚不得十王寧得佛菩提二者寬廣高大殊勝故者虛空能廣能高又復殊勝風所不飄水所不火所不燒物所不壞但由高殊勝故無相施亦復如是三者無盡究竟不窮故者謂如虛空畢竟常住永無窮盡無相施福復如是無限無盡不窮竭故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依世親上來當宗正明竟自下廣破眾疑於中論有十三分今科為十二謂初周說中於此已下有四重校量

第一校量者謂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第二校量者謂如一恒河沙一一沙數復是一恒河如是恒河一一沙數是一世界爾所世界中皆置七寶滿而以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也此二以財施校量也

第三校量者謂以一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受一四句偈第四校量者一日三時於一一時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聞此經典信心不逆此二以法施校量也謂以內身行法供養故或初二外財施以校量次二內財施以校量也於四之中第[1][2]合為一文故總為三段[3]一段中皆有四文謂初三破第四正校量故合之為十二[4]

就初校量之中文有四一者謂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不[A10]須菩提白佛[5]眾生得聞如[6]三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正校量就四之中初三破疑後一正校量不破疑也

前三之中於無相因以生疑於無相因果以生疑於無相果以生疑[7]之中世尊却問善現順答如來[8]此初也此有疑曰:「若不住於相行布施者所行之因既是無相何故所得之果是有相?」謂覩佛化身有三相故而生疑也三相者謂佛未成道已前名為生相成道已後說法度人名住入涅槃時名為滅相異合說如常釋之謂現形權應隨機接物以示三相之身眾生覩之謂得有相之果便與無相之因不順今為解此疑故言不可以相見如來也謂法身無相是如來故離彼三相是法身如來故也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述曰此第二善現順答也於中初正答釋意但為善現俊爽孤標佛兼加衛[9]聰敏[10]得意[11]順佛故言不也。「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謂所說三相之身相者即非是法身之無相也。「所說[A11]謂三相身即是有相也。「即非身相無相身也以無相為相故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述曰此第三佛重印成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謂虛妄有三一者如法身無生滅故名為真實[12]事法皆名虛妄即此所說也二者諸無漏法[13]名真實諸有漏法[*]名為虛妄中邊分別論界虛妄心所也三者依他圓成名為真實遍計所執名為虛妄故此下文我相即是非」,乃至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今言虛妄者即有為無漏皆名虛妄也。「若見諸相謂三相,「非相謂法身無相也上來依世親釋竟

自下依無著釋者此一段[14]即十八住處中第三為欲得色身住處也於六種住處中第三欲住處欲住處中有二[15]得色身及法身此初也於中文有其三如前科判言欲得色身者謂有菩薩既發心已修行時見佛三相之身相好具足便欲求得故佛意曰三相身者不是如來却問須菩提成顯此義為遮欲得色身菩薩故也依義攝持安立顯現等五義竝如論自配[16]說相即非相者是攝持也謂由欲願攝持當來菩薩果故名攝持餘思可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述曰依世親意就初校量此破第二疑也上來既說行無相因得無相果義既甚深不同有相佛滅度後一切眾及佛在世諸惡眾生不生信心如來是不成空說耶設生[17]來世惡人如何能信

為破此疑故佛答云未來有菩薩備三德者曾已積集善根故能生實想亦不空說也偈言空以有實謂以有能生實想故佛不空說也

言三德者謂戒慧學又說一者修行謂具三學二者逢善友謂值諸佛三者離空有執謂證二無我理

今此文中初此初也言說章句」,謂能詮教也。「生實想謂能起智順其無相因果也謂有惡眾生於其無相[18]智順於其有相返生順智故善現作此問

無著[19]意者上來三差別竟此為第四欲得法身住處也六種住處中第三欲住處有上來欲得法身也於中有二一者欲得言說法身二者欲得證得法身言說法身者能詮教證得法身者謂所詮理此意云上為修行求證色身佛言有相虛妄法身是實此便求法身無相將欲證其無相先起四親近行謂近善知識從彼求聞思惟修習故先欲得言說法身也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

述曰此第二答中無著世親皆有三段且世親者明修行、「當知是人明逢善;「如來悉知已下明具福德達二空理不著有也無著科者顯示修行顯示集因後顯示善友攝受兩科[1]復有異皆是答須菩提生疑問[2]

莫作是說佛語善現莫言不生實相亦有生實相者故[3]著釋者須菩提問佛云頗有眾生能[4][5]言說法身不佛答云有得也

後五百歲者釋迦滅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未度比丘尼已前時正法一千年也然法有三種謂教證法於中正法住時三種有像法住時而無證法更不得果故但有教像似於正法時故名像也於末法時唯教法而無行設有持戒修行者多為名聞利養今言後者即是第三五百年後正法滅時能斷云正行滅時也月藏經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謂修行者多分竝得解脫出離故第二五百年禪定[6]修行者多分得禪不得聖故第三五百年聞堅固謂多[7]經論博達多智故第四五百福德堅固謂多福德[8]塔寺等故第五五百年鬪諍堅固今言後五百年者謂於五時中皆有持戒修福等也謂於後五百年有具戒慧者於無相因果經教中能生淨信起隨順智以為實[9]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五佛而種善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至一念生淨信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無著天親隨義如前科判謂說若有於此經句生一念信尚曾供養無量諸佛況起多念乃至聽聞等者曾集善根更多也若生實想曾善又多也何故爾耶謂雖於此生一念信熏習在身當來成熟能破無量廣大生死故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述曰此第三明達二空理離空有邊無著云[10]下明善友攝受也於中初此初也世親云,「如來悉知簡肉眼見以智知故;「悉見簡比量智皆現量見故諸眾生達二無我所有持戒等福德如來悉以佛智現[11][12]餘經中說菩薩生福德者謂初起取福德者謂久熏修今此但總云得如是無量福德也

無著釋云,「悉知知名身四蘊為名故;「悉見見色身謂於一切行所作中知其心見其依止故即是顯示善友所攝也取無量福者,「謂福正起,「即是彼滅時[13]持種子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明無我明無法相四種此意云後五百歲時有菩薩了達身之生起衰滅[14]成無本非有我又了怨親是非之類本由自心都無定實既聞人法二空之[15]積持戒等福所以如來以佛[16]見也謂總緣三世五蘊差別一一陰是我是妄[17]是名為我相見身相續不斷謂從過去我而至現在名為眾生相見現在一報命根不斷名為命者見命根斷滅後未來復生餘六道中者名為壽者[18]者也

著釋稍不同謂取我自體相續名為我我所取為眾生想此二[19]我即及我所也謂我乃至壽住取為命[20]展轉趣餘趣取為人想解云彼說壽者此說為人也上來四執妄情謂有總了為空故云無我相等也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相之中明四法相結成如筏喻前中有二明空有相明依言離言相初中有二總標別釋[21]此初也此文闕略故科有參若觀餘本不爾也謂初標四法相別釋釋中有二云有法相即著我有非法相亦著我人者即釋前不著空有相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釋前依言離言相也此標中但標空有相略無[22]依言離言相中具有也

無法相謂凡情妄[23]執法我為有名為法相既達為空知法體而非實故云無法相無其所執實有法相故。「亦無非法[24]謂愚者妄情撥圓成而是無名非法相無有體故智者了[25]圓成是有故無非法相無其所執為空相故二無我理是實有故此中更應云無相亦非無相」。[26]無相謂無我理不可以言宣說為有為無諸小菩薩乍謂可說名之為相聖者了之[27]不可說故云。「亦非無相以於無言處依言相說也謂愚者既聞不可說故即謂有言皆非智人達之故依言辭而說然不執著故言亦非無[28]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

[1]述曰釋前不著空有相中有二別釋此初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

述曰此別釋謂若執法我為有即亦著我執圓成為亦著人取是執義雙無二執故即契中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二執也偈云,「一切空無物法二我無也。「實有二無我理體非無也。「不可說不可以言說為有為無也法性離言故依言辭而說者知也又云若取法相則為著我等者此義云何?「但有無明使無現行麁煩惱[2]無我見解云,「但有無明使謂無明住地即是分別法執也。「無現行麁煩惱謂無現行煩惱障也但有種子隨逐故此意云由有法執現行故煩惱障隨[3]

無著論亦云然於我想中隨眠不斷故則為有我取是故經言諸眾生若取法相則為著我意亦同世親由法執取法相故我等便生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述曰此釋第二依言離言相也。「不應取法不應如聲取法謂不如言而取故;「不應取非法隨順第一義智正說如是取者謂必因言而悟真故

是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述曰此結成筏喻謂將欲證真必因言說及其正證即不假如筏至岸即無所用也上來依世親釋竟

依無著者論云,「[4]取顯示實相對治五種[5]取故」。何者五取一者外道二者內法凡夫及聲聞三者增上慢菩薩四者世間共想定無想定第一者我等想轉第二者法相轉第三者無法相轉此猶有法取有法取者取無法故第四者有想轉謂執有想定第五無想轉執無想定故是諸菩薩於彼皆不轉也於中言生實想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不實想[6]言於此修多羅章句中者此為說相顯示言說法身故即彼[7]生實[8][9]生者是欲願攝持是諸菩薩無復我想轉等是安立第一義不應取法非法者顯了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述曰依世親此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上言無[10]因還得無相何故釋迦佛於道場成覺說法度人雙林入滅等耶?」真諦引經偈言:「七年作嬰兒八年作童子四年學五明十年受欲樂二十九出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中廣度諸眾生。」等即是有相之果豈彼不行無相因耶為破此疑故有此文也於中初佛問善現答初也然佛有三種一者法身謂離妄之二者報身會真之妙智三者化身應物之權謂法身妙理菩薩所不測報身實智二乘所不知故應物現形隨方[11]化接有覩斯質便謂實證菩提真能說法便是有想今破此疑故約真如法身以問善現也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述曰第二答中有二此初也現意云若據世諦化二身可有得菩提有說法若約第一義諦者真如法身內自堪本無得菩提亦無能說法。「無有定法法身無相中無有定法得菩提亦無定法而可說也但欲無定可得可說不遮世諦報之身亦有不定得不定說也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述曰此釋也於中兩重展轉釋前此初也謂何以故無定法可說內既不可說於外亦不可取故於外若有可取是應於內亦有可說既無可取明無[12]說也。「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謂愚夫執人法為有名之為法圓成是無[13]非法聖者達人法為無名為非了圓成為有[*]非非法法身寂淨不可說非法亦不可說非非法也故論云,「應化非真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化既非真佛真說即明亦是假佛假說也內既無二[14]於聖者亦不二取謂取法及非法也離言無其說相故何故釋中但言不言證[15]若不證者即不能說故謂要先證方能說也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述曰此又釋前也謂諸聖者皆以無分別智契證方能斷惑而立差別[16]聖人說彼無為法彼聖人所證法既不如是說何況如是取何以故彼法遠離言說相非可說故來世親釋竟

無著意者此段經文即是第四欲得法身於中上來明得言說法身竟此第二明欲得證得法身於中有二謂一者智相至得法身住處謂無分別智能契得真如法即以智相為住處也二者福相至得法身住處此明初也謂前欲得色身佛言色身虛教求法身欲求法身先修諸真之智即是菩提法身故名智相由求智相法身故佛以真如法身為問謂外事中而有[1]執他可得菩隨眾生機有可說法於內無相法身之中本無智身菩提可得亦無法而可說故以為問也善現答[2]義亦同然解佛意故約真如理彼二俱無也謂於內真如理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故即無說無取也於外聽者依真如理不可取故無聞無得也此即說聽皆依真如也世親釋意說證真如故不說法非法離妄執故不取法非法謂法者所執人法為有故非法者所撥圓成為空故也依等五義配文者如論自顯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依世親釋初校量之中上來三段[3]釋疑下正校量也外意云之中既無說無取無菩薩而可得者所行無相之福豈不空施世尊挾此意故問善現也於中初佛問善現答如來成此初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述曰此第二答是福謂舉財施福德。「即非福德性謂非是感出世之福德性也謂要聽聞發生無分別智方得出世無相果故。「故如來說福德多謂是故如來說此財施福能感世間福德多

佛言:「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述曰此第三佛為校量之中正校量釋所以此初也。「乃至四句偈謂下至受持四句也謂領納在心名受記令不忘稱持。「四句偈謂明此宗義之處義[4]足者即為一句如說廣大第一不顛倒此四心各為一句也又如不住於事應行布施即為一句如是准知此經宗者謂無分別破於分別為宗也如言色觸等者是集名雖有多句義非足故終不成句也如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等亦非句義也謂由受為他說故能生智慧證無相果此福不空唯此二種能趣菩提故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述曰此釋也謂由因聽聞此經故依教思惟修習引無分別智契會真智圓滿故從此生理[5]妄覆名之為出[6]此總合說故但言[7]一切諸佛化二佛從此經生也。「及諸佛阿耨菩提[8]諸法身佛從此經出[9]論云於實名了因謂於無為實相了因所得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

述曰更釋受持福勝之意也謂以無分別智契證智圓明名為佛此唯十方諸佛同得名為餘人不得故即非佛[10]一法唯佛自解餘人不解名非佛此第一法即以持此經及為他說為因故說此二福德勝上來世親釋[11]

依無著者彼說欲得證得法身中有二上來明智相法身竟此明[12]福相至得法身住處也謂外有疑曰:「上說於真如理中無智相法身可得又無法可說者欲受持此經為欲得福耶?」故如來為校量也謂於如來言說法身若有諸[13]之者能生福至得法身故若受持一四句者生福甚多依等五義如論應詳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

述曰依世親說此下有二校量合二為一文於中二釋疑校量釋疑有一者約二乘以生疑謂前說一切聖人以無為法得名無為法中無說無取者何故預流等云我能[14]自果復云我得我證耶第二疑云若言無說無取者何故如來[15]於燃燈佛所聞法故從七地入八地耶是即有說有取故第三若無說無取者何故菩薩[16]莊嚴淨國土等耶此三種疑皆於前說一切聖人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生疑也不同前[17]量中所生疑者皆於應不住相想以生也此破初疑之中有四一一文中[18]佛問現答此為初問也

流有二種一者生死流出世流類若望生死即是逆流若望出世便是預流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而無所入不入色是名須陀。」

述曰此第二善現答標答釋答也此答意云若正在觀中證理之時而無趣入不作趣入之解故但為其立名稱曰預流也又若入色香等是有分別正證之時但冥契理而不入色聲等法故名預流也皆據觀中而答也謂在觀時不作能得能證故名與前無違也上來世親意

無著[1]上來四差別竟此第五為修道[2]勝得中無慢也若八種住處之中第四離障礙住處中有十二此初離慢障也謂諸聖者云我能得我是預流等故名之為慢今答若在觀中之時而無我得之慢也然前[3]果出觀[4]第四果者煩惱定無所知容起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

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須菩提言:「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壽者。」

述曰此後之三果皆應准前通釋然前三果之中皆應有即為著我譯家略故無也就第四果中初佛問善現答中初正答阿羅漢善現引[A12]為證令他信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述曰此第二引證也我是第一離欲謂能離煩惱障及定障故也以是俱解脫故不同慧解脫但離煩惱障也就引己為證之中有三佛與勝名彰不念釋成前義。「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等者是則有我人等執還有煩不能無諍世尊[5]不說我為無諍行也有諍故世尊說即知我[6]不念得無諍行也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述曰依世親釋此破第二疑也於中初言然燈者即謂定光釋迦佛昔為菩薩之時七地將滿當爾摩納仙人聞定光佛欲來入城遂從一女人買華將以散佛又表己之深敬布髮掩泥[7][8]為說法即入八地第三僧祇初也其賣華女人聞言供佛遂不取錢便共同願因此而來恒為夫婦作善知識即耶[A13]

謂外有疑:「[9]聖人以無為差別故[10]無說無取故釋迦於燃燈所而取法定光復為說耶?」為破此疑故以為問也言有所得者謂分別心妄所執法也無所得者謂智證真時無彼分別之心所得法也但言無彼分別心之所得名無所得不遮智內冥真亦為所得也意云佛於定光所聞法時無於分別所執有所得法但智內冥真如[11]執中都無所得證智不可說不可取故亦無說無取也故今問言佛於燃燈佛所智證於法時為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此第二答可知也論云不取理實智不取不分別之心執取也。「理實智謂以智證實理時分別取執者都無所得也世親釋竟

無著者此第五為不離佛出時故離障住處十二中此第二離少聞障也謂若行無所得名為多聞若作有所得是少聞然佛於定光佛不作分別取執有所得故是離少聞障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述曰依世親此破第三疑也謂有疑曰:「無為法中既不可取不可說者何故菩薩取莊嚴淨佛國土復云何受樂報佛取自法王身復云何餘世間復取是法王身耶?」此中有二破彼疑菩薩取莊嚴淨土破疑佛取自法王身

初中有[12][13]善現答世尊示勸此初問也菩薩取莊嚴佛國土者謂初地已上菩薩生報淨土隨其分量於一一地見佛不同自身有異既處淨土之中即是取自莊嚴淨佛土[14]前言聖人以無為有其差別無說無取耶今破此疑者謂諸菩薩以無分別智內證莊嚴故於外事形相之中即得七寶莊嚴於內證莊嚴之時無說無取也若於外事形相之中而言我莊嚴佛土者可為取菩薩便是住色等境中既證無相之莊嚴何名取淨土故偈云智習唯識通」。「智習」,謂修習無分別智;「[15]」,謂智相應淨識;「謂達即真莊嚴也攝大乘解十八圓滿淨土中[16]出世善根之所集起者此說淨因也謂要發菩提心修行出世善根積集長即能證會故名為因廣大自在淨識為謂以淨識為淨土體也心淨即佛土淨故也又云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而為所乘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空無相願為所入門。「菩薩莊嚴佛土佛問善現云:「於外形相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名莊嚴。」

述曰第二答中總答別釋

諸菩薩要內證莊嚴方住外七寶非如觀西方池水等名莊嚴也有形相莊嚴即是住於色等境界中故言莊嚴佛土謂內莊嚴也即非莊嚴非外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是無相無取真莊嚴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法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述曰此第三示勸也。「如是生清淨心謂應修習淨智淨識清淨。「不應住色等生心謂不於外形相起莊嚴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謂要以智證於無住無住即無[1]

無著釋者十八差別之中此為第七願淨佛土離障住處十二之中第三為離小攀緣作念修道故小攀緣者謂作有形相莊嚴淨土如求西方觀日水等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述曰此破第二取自法王身疑也於中初[2]疑曰:「前說聖人無為而有差別無說無取何故報身自受用法樂取自法王身謂身無限遍周法界故一切世間復取彼云是法王身。」為除此疑也如山王無取謂如須彌山居眾[3]山上而彼無心我是山王眾生有分別心自取彼為山報佛亦爾已無分別心故自不言我是法王身眾生有分別故起分別云彼是法王無分別心故不自取為法王身也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述曰此第二答也。「佛說非身謂非有分別身;「是名大身是無分別身也

無著釋云此為第八成[4]眾生又是離障住處中第四離捨眾生障故此意云如來雖知不取形相名離小攀緣然其報身廣大無量羅睺阿修羅王如須彌山大眾生尚不見其自體何況欲界小眾生是則如來捨離眾生不度為此故有此文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述曰世親釋就大文第二重校量之中上來破疑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復二以財施校命施校初中復二正校量隨說是經已下釋所以前中有三世尊寄喻以問現順佛以答第三如來正為校量此初也

耨達池出四大河所以偏[5]恒河為喻者,《含經說有四義一者有多沙故二者世間以為福故謂將為淨於彼求福故三者經劫名不改故四者佛近彼說法故也。「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謂取一恒河中沙也謂方廣深[6]四十里為一恒河沙也。「如是沙等恒河以一恒河中沙一一沙復作一恒河也取此無量恒河中沙一一沙是一佛世界以此[7]數恒河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A14]不如持此經乃至一四句偈也何以故此少分持功德與菩提為因一切外緣所不能壞其財施者為生死因易可破壞賊等所侵故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況其沙!」

述曰此第二善現答也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述曰此第三佛正校量中有三佛問菩提答佛校量也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何況有人盡能受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述曰自下第二釋所以也

於中有三復次何以多財布施不如少受持耶由釋此意故有三復次也謂一者在處處勝在人人尊故、「當何名此經[8][9]摧二障故勝三者、「三千大千已下明財施為染因法施為淨因故勝此即初也於中復明在處處勝明在人人尊。「如佛塔廟此是十方諸[10][11]身故謂碎身舍利但一化佛之體般若經一切諸佛真法身故也

依無著釋者此一段文即是十八差別中第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故第四離障住十二中第五離樂外論散亂也謂令依此般若修學不令習讀外典籍故文中有二以四種因緣顯示此法勝異、「當何名此經為對治如言而執義就前四因緣中即為一者攝取福德如經得福多彼二者天等供養如經隨所有處等[1]如經成就最希有[2]如來念如經則為有佛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述曰依世親此第二復次釋所以也謂諸煩惱如山如石而有金剛能破或煩惱如金剛般若能除斷故或如彩畫之金剛廣如無著謂由有此種種堪能故受持般若功德勝多財施也於中善現問如來答此初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名字汝當奉持。」

述曰第二如來答中示名勸持釋所以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述曰此釋中初明諸佛同說同[A15]不獨有說此初也。「佛說般若波羅十方佛同說也謂雖無分別而說亦有因巡而談如說但無分別取自法王非無因巡而有自體也。「[3]非般若波羅蜜非一佛獨陳也此意云由般若是諸佛本母能出生諸佛故諸佛同讚故若有受持乃至四句者勝以多供養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述曰此第二顯[A16]不獨說於中初佛問善現答問意云:「有一法如來獨說耶?」善現答云:「」。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述曰此第三復次釋所以也於中[4]釋前受持福多所以轉釋疑前中有此初也

謂碎世界以作塵者其二喻一者勝喻謂因少受便生多功德世界者喻少[5]碎為塵者喻生多福二者如以財施故多煩惱因謂由所受施人因此而起種種鬪諍故謂世界者喻財施碎為塵者喻生長煩惱世界既為塵因財施亦作染因也今此意云持法雖少生福甚多財施[6]但增煩惱故說雖多財施不及受持一四句也故寄此意以為問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述曰此答中初順佛稱多釋非如。「是微塵謂碎世界以作塵。「說非微塵非如衛世等所執有實微塵也謂但寄微塵以喻貪等非即如言而有微塵故也又釋但借微塵以喻貪等非即[7]塵是[8]體也。「名微塵謂是寄喻之微塵也。「說世界以世界喻財物施。「非世界是貪等因財施為貪因但借世界為喻故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述曰此第二轉釋疑也謂前所說受持經生福甚多即謂其福德有相果故今破之謂法身是如來非三十二相化身也於中初。「說三十二相謂化身相;「即是非相非法身相;「是名三十二相是化身三十二相也上來依世親釋竟

依無著者經言大千世界已下此一段文十八差別中第十為色身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9]是離障住處中第六為離於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此意云眾生於色身及名身摶取中無巧便故作一合相今起方便破一合相故有此文也

然破中有二一者破色身二者破名身色身有二一者細謂微塵如經所有微塵寧為多不」?二者破麁色身如經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破名身者如經說世界非世界以名無形段不可有其麁細故以世界為喻也

經可以三十二相等者第十一為供養給侍如來故又是第七為離不具足福資糧故意云若欲供養如來求福資糧者不應以相第一義法身故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述曰依世親釋來以財校量竟自下以身命校量於中初校量釋福德多所以此初也

無著釋云第十二為遠離利養[10]疲乏熱惱故於精進[11]退若不發故又離障礙住中此第八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解云此說若有眾生欲味著懈怠或味著利養不發精進或曾起功德而復退失為令遠離此等故而以身[12]校量意令進趣故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述曰世親云自下釋所以於中有四[13]悲捨苦身聞法悲淚、「世尊若復明於此生信則生實相、「世尊是實相者下拂疑除病、「世尊我今得聞進發信心此為初也謂須菩提聞說捨身忍苦又聞此經深義能得菩提嘆自[1]故懷悲泣也

無著釋云自此下有其三文悲苦捨身聞法傷感與世親同、「復有人明發起精進生如義想、「我今得為令在坐味著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此為初也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述曰第二文也謂有聞經生信心者當來定得無分別智除妄分別證達二空名生實相由如是故雖復捨多身命不如受持也[2]欲捨身恒輪生死非求慧行不趣菩提故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

述曰此第[3]拂疑除病也。「是實相無相為相也。「即是非相謂則非是虛妄分別所執差別之相。「說名實相謂無虛妄之說名實相也謂有聞說實相言故謂是虛妄分別所執之相今言不是故有此文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不足為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述曰此為第四進發信心即是無著第[*]為令菩薩生慚愧也謂說[4]未來惡世尚有眾生能生實相況今現在菩薩聞說般若而不進修謂惡人信解乃可希奇菩薩受持蓋不足嘆故有此文也就此文中善現問如來答問中有三標問此初也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世親云明所取空明能取空子云此唯說法空也無著云明人空明法空離人家執故此初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空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述曰此第三結也謂若有分別即有業生死起既除分別之相妄想生死都無則名諸佛也此意云捨多身[5]非證理之因若暫聽經便是離相之福謂因受持聽聞故當證二無我理是勝因[6]捨命之福[7]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8]

𭝹
【原】大日本續藏經,【甲】東大寺藏本,東大寺本缺序文
東大寺本缺題號以下至毘奈耶瞿百五十八字
大乘基撰【大】,〔-〕【校異-原】
唯【大】,惟【甲】
此【大】,八【甲】
翻【大】,〔-〕【甲】
偏【大】,漏【甲】
佛當【大】,當佛【考偽-原】
覺【大】,〔-〕【甲】
糅【大】,採【甲】
三十【大】,顯揚【甲】
為【大】,〔-〕【甲】
旃【大】,栴【甲】
三年【大】,〔-〕【甲】
和頻【大】,頻和【甲】
制【大】,製【校異-原】
製【大】*,制【甲】*,制【校異-原】*
當【大】,帝【考偽-原】
雜【大】,新【甲】
善【大】,吾【甲】
點【大】,玷【甲】
了【大】,子【甲】
索【大】,素【甲】
改【大】,收【考偽-原】
爾【大】,示【甲】
討【大】,計【甲】
諦【大】,帝【甲】
舛【大】,殊【甲】
不【大】,本【校異-原】
行【大】,〔-〕【甲】
還【大】,遷【甲】
該【大】,詠【甲】
物【大】,揚【甲】
者細【大】,細者【考偽-原】【考偽-甲】
二【大】,二者【甲】
牢【大】*,窂【甲】*
者不可壞【大】,〔-〕【甲】
稱【大】,〔-〕【原】
行【大】,得【考偽-原】
牢【大】,堅【甲】
不【大】,下【甲】
畫【大】,盡【甲】
形【大】,時【甲】
狹以【大】,以挾【甲】
准之【大】,之准【甲】
破【大】,〔-〕【甲】
薩筏【大】,筏薩【甲】
論者【大】,〔-〕【甲】
學【大】*,覺【甲】*
之【大】,想【甲】
說【大】,謂說【甲】
有【大】,有有【甲】
而如【大】,如而【甲】
彰【大】*,障【甲】*
提【大】,提以【甲】
手捉經【大】,投經卷【甲】
其【大】,具【甲】
前【大】,所【甲】
聽【大】,聞【甲】
孤【大】,〔-〕【甲】
有【大】,〔-〕【甲】
眾【大】*,眾爾【甲】*
輕呼【大】,𭝹【甲】
月【大】,月為【甲】
謂【大】,德謂【甲】
豐多聞【大】,〔-〕【甲】
境【大】,境豐多聞【甲】
摩【大】,犀【考偽-原】
侍特王【大】,恃【甲】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之二十字東大寺作經與大至人俱之六字即於經首有經字而只舉前後文置至字省略中間自下牒經爾今以〔〕幟其省略之部覽者應知
共【大】,若【甲】
者【大】,者同處【考偽-原】
同【大】,問【甲】
竟【大】,竟念【甲】
故【大】,〔-〕【甲】
鋤【大】,褐【甲】
博【大】,愽【甲】
齊【大】,濟【甲】
初【大】,第【甲】
人【大】,〔-〕【甲】
第【大】,第五人【甲】
迦耶迦葉等【大】,〔-〕【甲】
說【大】,〔-〕【甲】
為【大】,〔-〕【甲】
說謂【大】,〔-〕【甲】
不【大】,示【甲】
曰【大】,曰此【甲】
明【大】,〔-〕【甲】
致【大】,到【甲】
衣【大】,串【甲】,出【考偽-原】
其【大】,某【甲】
四【大】,四四【甲】
四【大】,〔-〕【甲】
永【大】,欲【甲】
嚴【大】,飾【甲】
知【大】,如【甲】
尊【大】,貴【甲】
廢【大】,癡【甲】
言【大】,〔-〕【甲】
一一【大】,二【甲】
有【大】,〔-〕【甲】
理【大】,理謂【甲】
差【大】,之【甲】
義【大】,〔-〕【甲】
義處【大】,處義【甲】
僧【大】,謂僧【甲】
惠【大】,會【考偽-原】
說【大】,炳【甲】
亦【大】,〔-〕【甲】
策【大】,榮【甲】
如【大】,〔-〕【甲】
如衣也【大】,如衣也(是右)【甲】
法【大】,法法【甲】
坐【大】,〔-〕【甲】
覩【大】,觀【校異-甲】,覲【考偽-甲】
端【大】,瑞【甲】
能說【大】,〔-〕【甲】
觀【大】,親【甲】
捨【大】,擔【甲】
者【大】,〔-〕【甲】
未【大】,舉【甲】
何【大】,何喜【甲】
種【大】,動【甲】
能【大】,能喜【甲】
說【大】,說說【甲】
發【大】,發心【甲】
別【大】,列【甲】
是【大】,〔-〕【考偽-原】
為【大】,為喜【甲】
障【大】,斷動【甲】
冥【大】,瞋【甲】
道【大】,過【甲】
也【大】,〔-〕【甲】
明【大】,〔-〕【甲】
文【大】,二文【甲】
得【大】,〔-〕【甲】
之【大】,之中【甲】,之中【考偽-原】
判文【大】,文判【甲】
者【大】,〔-〕【甲】
訖【大】,說【甲】
行【大】,〔-〕【甲】
相行【大】,〔-〕【甲】
謂【大】,〔-〕【甲】
應【大】,〔-〕【甲】
是【大】,〔-〕【甲】
復【大】,後【甲】
故【大】,〔-〕【甲】
如來說【大】,說如來【甲】
雖【大】,〔-〕【甲】
自性而有【大】,〔-〕【甲】
從【大】,從此【考偽-原】
〔-〕【CB】【校異-原】,有【大】
同【CB】【甲】,周【大】
現【大】,〔-〕【甲】
空【大】,〔-〕【甲】
為【大】,〔-〕【甲】,〔-〕【考偽-原】
座【大】,塵【甲】
示【大】,盡【甲】
者【大】,〔-〕【考偽-原】
謂【大】,謂諸佛【甲】
殖【大】,墮【考偽-原】
為【大】,〔-〕【甲】
嘆【大】,〔-〕【甲】
減【CB】【考偽-原】,咸【大】(cf. T52n2113_p0577b13; X64n1266_p0632b11)
出【大】,〔-〕【甲】
世現【大】,現世【考偽-原】
世【大】,〔-〕【甲】
出世【大】,世出【甲】
佛【大】,〔-〕【甲】
出【大】,出世【校異-原】
出【大】*,出世【甲】*
一【大】,〔-〕【考偽-原】
世【大】,〔-〕【甲】
出於【大】,於出【甲】
難【大】,〔-〕【甲】
逢【大】,篷【甲】
即【大】,者【甲】
切【大】,〔-〕【甲】,〔-〕【考偽-原】
囑【大】*,屬【甲】*
唯【大】,經【甲】,得【考偽-原】
者【大】,諸【甲】
於【大】,於若於【甲】
乘【大】,乘等【甲】
今【大】,令【甲】
即【大】,退【甲】
世【大】,也【甲】,此【考偽-原】,世親【考偽-原】
云【大】,意【考偽-甲】
亦【大】,示【考偽-原】
熟【大】,就【甲】
付【大】,利【甲】
攝【大】,攝利【甲】
四【CB】【甲】,三【大】(cf. T33n1700_p0128b28)
烏【大】,隖【甲】
提【大】,薩【甲】
正等【大】,〔-〕【甲】
覺【大】,覺及等正覺【甲】
滿【大】,〔-〕【甲】
上【大】,正【甲】
波【大】,般【校異-原】
何【大】,門【甲】
〔-〕【CB】【甲】【考偽-原】,世【大】(cf. T33n1700_p0129b14; T33n1700_p0129b17)
正【大】,心【甲】
引【大】,列【甲】
帝【大】,〔-〕【甲】
問【大】,同【甲】
獨【大】,得【原】
姓【大】,情【甲】
者【大】,〔-〕【甲】
然【大】,〔-〕【甲】
菩薩【大】,〔-〕【甲】
處【大】,〔-〕【甲】
障【大】,動【甲】
且【大】,但【甲】
例【大】,倒【甲】
言【大】,言住【甲】
論【大】,次【甲】
節【大】,破【甲】
餘節【大】,節餘【甲】
大【大】,下【甲】
福【大】,〔-〕【甲】
十【大】,十勝【考偽-原】
好聞【大】,如同【甲】
九【大】,九有【甲】
孔【大】,吼【甲】
畏【大】,畏無【甲】
名希【大】,各【甲】,希【考偽-原】
道【大】,法【甲】
漏【大】,流【甲】
執【大】,報【甲】
妄【大】,竟【甲】
匱【大】,遺【甲】
愍【大】,敏【甲】
佛【大】,〔-〕【考偽-原】
沮壞【大】,阻懷【甲】
即【大】,〔-〕【甲】
別【大】,〔-〕【甲】
謂【大】,謂世【甲】
禪【大】,被【甲】
非一向者【大】,〔-〕【甲】
子【大】,子為【甲】
槃【大】,槃故【甲】
攝【大】,持【甲】
執【大】,報【考偽-原】
後【大】,復【考偽-原】
者【大】,〔-〕【甲】
也【大】,〔-〕【甲】
君【大】,者【甲】
持【大】,持戒【甲】
從易至難【CB】【考偽-原】,從難至易【大】(cf. X45n0772_p0916a10)
忍戒【大】,戒忍【考偽-原】
也【大】,〔-〕【甲】
之【大】,三【考偽-原】
外【大】,於【考偽-原】
多【大】,也【甲】
巧便迴向竝【大】,并【甲】
復【大】,得【甲】
行【大】,行乃【甲】
不於前【大】,不住於相想【考偽-原】
於【大】,〔-〕【考偽-原】
鉢提【大】,〔-〕【甲】
攝【大】,想【甲】
以【大】,以故【甲】
故【大】,耶【考偽-原】
施【大】,施也【甲】
可【大】,〔-〕【甲】
施【CB】【甲】,我【大】
有【大】,有其【校異-原】
此【大】,此無【甲】
淨【大】*,淨心【甲】*
周【大】,同【甲】
二【大】,一【甲】
三【大】,二【甲】
一【大】,〔-〕【甲】
段【大】,疑【甲】
頗【大】,頗有【甲】
是【大】,是等【考偽-原】
此【大】,初【考偽-原】
印【大】,引【甲】
聰敏【大】,想驚【甲】
情【大】,〔-〕【考偽-甲】
答【大】,善【甲】
餘【大】,〔-〕【甲】
皆【大】*,亦【甲】*
文【大】,文有【甲】
欲【大】,〔-〕【甲】
所【大】,所化【甲】
信【大】,信者【甲】
智順【大】,順智【考偽-原】
論【大】,釋【校異-原】
雖【大】,〔-〕【甲】
已【大】,也【甲】
依【大】,作【甲】
得【大】,〔-〕【甲】
聞【大】,問【甲】
堅【大】,得【甲】
因【大】,閑【甲】
造【大】,〔-〕【甲】
相【大】,想【甲】,想【校異-原】
此【大】,〔-〕【甲】
量【大】,量智【甲】
彼【大】,見彼【甲】
攝【大】,授【甲】
成無【大】,〔-〕【考偽-原】
復【大】,後【甲】
智【大】,智悉【甲】
取【大】,耶【甲】
替【大】,贊【甲】
我即【大】,即我【甲】
相【大】,想【考偽-原】
之【大】,〔-〕【考偽-原】
標【大】,〔-〕【甲】
執【大】,〔-〕【考偽-甲】
相者【大】,也【甲】
此【大】,之【甲】
言【大】,言妄【甲】
為【大】,約【甲】
想【大】,相【考偽-原】
(述曰…也)二十字【大】,〔-〕【甲】
亦【大】,示【考偽-原】
起【大】,〔-〕【甲】
此【大】,此取【甲】
邪【大】,〔-〕【甲】
故【大】,〔-〕【甲】
當【大】,〔-〕【甲】
想【大】,相【甲】
當【大】,〔-〕【甲】
想【大】,相【考偽-原】
化接【大】,攝化【考偽-原】
可【大】,〔-〕【甲】
名【大】*,名為【甲】*
說【大】,諦說【甲】
云【大】,言【甲】
故【大】,〔-〕【甲】
執他【大】,報化【考偽-原】【考偽-甲】
言【大】,意【校異-原】
釋疑【大】,〔-〕【甲】
圓【大】,圓義【甲】
先【大】,無【甲】
今【大】,令【甲】
出【大】,生【甲】
者【大】,〔-〕【甲】
也【大】,也故【甲】,也故【校異-原】
初【大】,第一【甲】
竟【大】,〔-〕【甲】
為【大】,欲【考偽-原】
受【大】,受持【考偽-原】
取【大】,〔-〕【甲】
昔【大】,〔-〕【甲】
取【大】,耶【甲】
段【大】,疑【甲】
皆【大】,皆初【考偽-原】
者【大】,〔-〕【甲】
勝得【大】,得勝【甲】
三【大】,二【甲】
容起【大】,客趣【甲】
即【大】,則【甲】
無【大】,〔-〕【原】
當【大】,〔-〕【甲】
佛【大】,〔-〕【甲】
言【大】,〔-〕【甲】
無說【大】,〔-〕【甲】
所【大】,取【甲】
三【大】,二【甲】
問【大】,同【甲】
故【大】,〔-〕【甲】
識【大】,識通【甲】
云【大】,〔-〕【甲】
因【大】,相【甲】
有【大】,〔-〕【甲】
山上【CB】【考偽-原】,山【大】(cf. T02n0125_p0664a03; T02n0125_p0686a02; T02n0128bp0841c14)
就【大】,熟【考偽-原】
將【大】,〔-〕【甲】
淺【大】,〔-〕【校異-原】
爾【大】,示【甲】
下【大】,下然【甲】
能【大】,〔-〕【甲】
佛【大】,〔-〕【甲】
法【大】,〔-〕【甲】
作【大】,治【甲】
者起【大】,〔-〕【甲】
則【大】,體【甲】
初【大】,初中【甲】
持【大】,〔-〕【甲】
雖【大】,〔-〕【甲】
微【大】,〔-〕【甲】
貪【大】,〔-〕【甲】
即【大】,〔-〕【甲】
及【大】,〔-〕【甲】
若【大】,〔-〕【甲】
命【大】,〔-〕【甲】
一【大】,一者【甲】
揚【大】,傷【考偽-原】
以【大】,〔-〕【甲】
三【大】*,二【甲】*
未來【CB】【考偽-原】,未【大】
命【大】,命本【甲】
多【大】,多於【甲】
也【大】,〔-〕【甲】
此下東大寺本奧書云,承和十一年三月六日書寫東大寺僧延嚴之文,又云仁和元年七月卅日問了講師書寫
汩【CB】,汨【大】 甚【CB】,菩【大】(cf. TW33n1700_p0124c02) 己【CB】,已【大】 親【CB】,義【大】 獷【CB】,穬【大】(cf. T10n0279_p0429c27)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已【CB】,巳【大】 一【CB】,【大】 者【CB】,有【大】 相【CB】,〔-〕【大】(cf. T33n1699_p0104c13; T33n1699_p0113c23) 己【CB】,已【大】 輸【CB】,輪【大】 尚【CB】,由【大】 己【CB】,已【大】 己【CB】,已【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