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搜尋「幸福」 1 / undefined 次
大乘緣生論
No. 1653 [No. 1652]

大乘緣生論[4]一卷(聖者欝楞迦造)

從一生於三  
從三轉生六
六二二更六  
從六亦生六
從六有於三  
此三復有三
三復生於四  
四復生於三
從三生於一  
彼一復生七
於中所有苦  
牟尼說皆攝
十二種差別  
智士說為空
緣生支力故  
應知十二法
[6]與業識  
名色根三和
[7]渴及以取  
[8]生熟次終
初八九煩惱  
第二第十業
餘七皆是苦  
三攝十二法
初二是過去  
後二未來時
餘八是現在  
此謂三時法
煩惱業感報  
報還生煩惱
煩惱復生業  
亦由業有報
離惱何有業  
離業何有報
無報則離惱  
此三各寂滅
五支因生果  
名為煩惱業
七支以為果  
七種苦應知
因中[9]無果  
果中亦無因
因中亦無因  
果中亦無[10]
智者空相應  
世中四種支
因果合故有  
煩惱業果合
應許為六分  
有節所攝故
二節及三略  
因果雜為節
三四節總略  
二三二三二
苦位有五法  
作者及藏界
境轉生流行  
[11]惑發起果
[12]流果為二  
相應根分中
一一三二分  
熱惱缺短果
轉出等流果  
相應餘分中
二一一一法  
此有十二種
和合[13]故緣生  
無眾生無命
空無[14]慧以  
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中  
四種無知空
餘支亦如是  
斷常二邊離
此即是中道  
若覺已成就
覺體是諸佛  
覺已於眾中
聖仙說無我  
曾於城喻經
導師說此義  
迦栴延經說
正見及空見  
破邏[15]拏經(張宿[16]名也)
亦說殊勝空  
緣生若正知
彼知空相應  
緣生若不知
亦不知彼空  
於空若起慢
[17]
於蘊不生厭  
彼名惡趣空
則迷緣生義  
緣生不迷故
離慢彼知空  
及厭於蘊故
不迷於業果  
業作緣續生
亦非不緣此  
空緣當有此
業報受用[1]  
十二支差別
[2]已說緣生  
彼煩惱[3]業苦
三中如法攝  
從三生於二
從二生於七  
從七復生三
有輪如是轉  
[4a]一切皆因果
[4b]
從空生於空  
從法生於法
藉緣生煩惱  
藉緣亦生業
藉緣亦生報  
無一不有緣
誦燈印鏡音  
日光種子醋
蘊續不移[5]  
智慧觀彼二

緣生三十論本竟

緣生三十論我當隨順次第解釋

從一生於三  
從三轉生六
六二二更六  
從六亦生六

從一生於三者[6]無知此無知者說名無明於苦集滅道中不覺知故名為無知由故則有福非福不動說名三行及身行口行心行等從其轉生從三轉生六者從三行生六識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二彼六識身轉生二種所謂名二更六者名色二種轉生六處所謂眼處耳處鼻處身處意處從六亦生六者從彼六處轉生六觸所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從六有於三  
此三復有三
三復生於四  
四復生於三

從六有於三者從彼六觸轉生三受所謂樂苦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復有三者還從彼等三受轉生三種愛所謂欲愛有愛無有愛[7]三復生於四者從彼三種愛轉生四取所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復生於三者從彼四取轉生三有所謂欲有色有色有

從三生於一  
彼一復生七
於中所有苦  
牟尼說皆攝

從三生於一者還以彼等三有作緣生當來一種生彼一復生七者還從[8]當有老惱等七種於中所有苦牟尼說皆攝於中無明為始苦為終無量種苦世尊略說皆此所攝

十二種差別  
智士說為空
緣生支力故  
應知十二法

十二種差別智士說為空者此無知等差別有十二支彼一切皆自性空應當知如此所說唯是空法從空生空從法生法由緣生支法故[9]知十二法者若以次第生支力彼十二法如是應知彼中迷惑相者是無彼行句處積集當有相者是行彼識句處次受生支轉出相者是識彼名色句處名身色身和合相者是名色彼六處句安置根相[10]是六處彼觸句處眼色識共聚相者是彼受句處愛非愛顛倒受用相者是受愛句處無厭足相者是愛彼取句處執持攝取相者是取彼有句處名身色身相者是彼生句處蘊生起相者是生彼老句處成熟相者是老彼死句處命根斷者是死愁句處怱遽相者是愁彼歎句處哭聲者是彼苦句處身逼惱相者是苦彼憂句處心逼惱相者是憂彼諸熱惱句處損害相者是

無知與業識  
名色根三和
領渴及以取  
集出熟後邊

於中無知者是無明業者行識者是了別色五蘊聚[11]者是處三和者是觸領納者是受渴者是愛取者是執持受用者是有者是生熟者是老後邊者是死

又此等差別相攝我當次第說之於中煩惱業差別

初八九煩惱  
第二第十業
餘七皆是苦  
三攝十二法

三煩惱者無明二業者[12]報者名色六處老死等此十二法三種所又時差別

初二是過去  
後二未來時
餘八是現在  
此謂三時法

無明行初二種過去時老死後二種未來名色六處有八種現在時

又此等各各次第相生

煩惱業感報  
報還生煩惱
煩惱復生業  
亦由業有報

煩惱報三種如前所說由彼煩惱故有業由業故有報還由報故有煩惱由煩惱故有由業故有報

問曰由煩惱盡各各寂滅其義云何[13]

離惱何有業  
離業何有報
無報則離惱  
此三各寂滅

若其此心無煩惱染則不集業若不作業則不受報若滅報者亦不生煩惱如是此三各各寂滅

又此等有因果分

五支因生果  
名為煩惱業
[1]以為果  
七種苦應知

五種因名為煩惱業者如前所說無明有是也七種果轉生者亦如前所說七種所謂識名色六處老死是也

又此因果二種空

因中空無果  
果中亦無因
因中亦無因  
果中亦無[*]
智者空相應(梵本一偈今為一[2]句矣)

若此所說因果二種於中若因空果亦空空因亦空因空因亦空果空果亦空於此四句際當與相應

又此更有[3]分別

世中四種支  
因果合故有
煩惱業果合  
應許為六[4]

世中四種支因果合故有者所說三世五種共七種果總略為四種次第有四種分中無明過去時二法為初分名色六處現在時為第二分亦是現在時為第三分老死未來時二法為第四分謂四種分也煩惱業果結許為六分者煩惱報三種結為二根則為六分於中無明乃至受以無明為根愛乃至老死為愛根無明根中無明是煩惱分行是業分名色六處受是報分愛根中愛取是煩惱分有是業老死是報分

又節分總略

有節所攝故  
二節及三略
因果雜為節  
三四節總略

有節為本發起二節所謂有生兩間是第一識兩間是第二節此二[5]並為業果愛中因果共雜是第三節此之三節為四種總略無明行二種是第一總略六處受五種是第二總略有三種是第三總略老死二種是第四總略此謂三節及四總略

又此等法中位時差別

二三二三二  
苦位有五法
作者及藏界  
境轉生流行

法者無明行說為二種名色六處說為三受說為二種有說為三種又二者老死說為二種此等五法是苦位中作者胎藏境界發轉出生於中流行如數當知中無明行二種說為苦位中作者名色處三種說為苦位中胎藏受二種說為苦位中境界有三種說為苦位中發[6]死二種說為苦位中流行

又果差別

迷惑發起果  
報流果為二
相應根分中  
一一三二分

如前所說此無明根及愛根於無明根初分中迷惑發起報等流名四種果一一三二數分之道隨其次第當與相應於中無明是迷惑果行是發起果名色六處是報果是等流果

復有餘殘果

熱惱缺短果  
轉出等流果
相應餘分中  
二一一一法

如前所說第二愛根分中熱惱缺短轉生流果等隨其數分二一一一於此法中當與相應於中愛取是熱惱果有是缺短果生是轉出果老死是等流果如是此等則有八果

此有十二種  
和合[7]故緣生
無眾生無命  
空無以慧知

如是無明(古譯無明今無知乃正也)為初老死為後有十二和合勝故各各緣生而無眾生無壽命以慧應知於中無眾生者以不牢固故無壽命者以無我故空者無作者以無作者故

無我無我所  
無我無我中
四種無知空  
餘支亦如是

無知是無我此中無知是無我所以無我故無我中無無知四種無知無我所中亦無無知空如四種次第無知空如是行等餘支亦皆是空應當知之

斷常二邊離  
此即是中道
若覺已成就  
覺體是諸佛

有是常執無是斷執此二邊由[8]緣故生彼諸有中若離二邊即契中道若不知此是義則諸外道墮於二邊若覺悟已是則一切諸佛如佛於世間能成就非餘

覺已於眾中  
聖仙說無我
曾於城喻經  
導師說此義

彼亦是此中道覺已於諸眾中佛說無我無我所汝等比丘當知謂著我我所愚童凡夫寡聞之類隨假施設中復我及我所比丘生時但苦生滅時但苦滅如城喻經中導師已說義

迦旃延經說  
正見及空見
破邏具拏經  
亦說殊勝空

此等三經及以餘處如是之相世尊[1]廣說

緣生若正知  
彼知空相應
緣生若不知  
亦不知彼空

於前所說緣生若有正知彼知無異彼復何知謂知於空緣生若不知亦不知空者於此緣生若其不知亦於彼空不能解入應知之

於空若起慢  
則不厭於蘊
若有彼無見  
則迷緣生義

於空若起慢則不[2]若起空慢則於五蘊中不生厭離若有彼無見則迷緣生義者若復由於無見迷此緣生義故則於四種見中隨取何見一者斷見二者常見三者自在化語四者一切宿業作

緣生不迷故  
離慢彼知空
及厭於蘊故  
不迷於業果

緣生不迷故離慢彼知空者於前所說各各緣生中若無迷心及於執取我我所中若得離慢彼則如法能入於空及厭於蘊故不迷於業果者五蘊中執取我我所故則遍世間輪轉不息於彼蘊中厭離故[3]果相續則無顛倒亦不迷惑

[4]此義云何

業作緣續生  
亦非不緣此
空緣當有此  
業報受用具

業作緣續生亦非不緣此者煩惱業報如前所說彼以如是善不善業推遣眾生傍及上下相續而生若非此業則不作緣若不然者則不作業受報已作業而失空緣當有此業報受用具者若由此等善不善業有報受用[5]自性是空本無有我作緣發生彼性空亦應當知彼義今更略說

十二支差別  
前已說緣生
彼煩惱業苦  
三中如法攝

無明為初老死為後是十二支緣生差別前所說彼中三是煩惱二是業七是苦皆已攝入

從三生於二  
從二生於七
從七復生三  
有輪如是轉

無明取三種所生行有二種彼二所生識名色六處老死七支彼七支中如前所說還生三種彼三復其二更七是故二種次第不斷此之有輪如是轉

因果生諸世  
無別有眾生
唯是於空法  
還自生空法

因果生諸世無別有眾生者無明五種名因名色六處老死七種[6]此等所有普遍世間若我若眾生若壽生者若丈夫若人若作者是等分別唯虛誑應當知之彼云何生唯是於空法還自生空謂自性空中假名煩惱業果唯有空假名煩惱業果法生此是其義

藉緣生煩惱  
藉緣亦生業
藉緣亦生報  
無一不有緣

若有煩惱則有種種無量業及種種業所生果報彼皆因共緣應當知之無有一法無因緣者又為明彼義今更說譬喻

誦燈印鏡音  
日光種子醋
[7]續不移轉  
智應觀彼二

如誦有教誦者受誦者所有教誦不移轉受何故教誦者仍安安故其教誦者亦不相何以故自不自故如燈次第生非是初燈移轉亦非第二無因而生如是印與像二種面與鏡二種音與響二種日與火二種種子與芽二種醋與舌[8]二種[9]二種此等所有皆不移轉亦非不生亦非無因而生彼二種五蘊相續次第轉非初蘊而移轉而第二蘊亦非不生亦非無因而生智者於此蘊相續次第不移轉應當正觀又內外相應有十種皆當知於中外十種者一者非常故二者非斷故三者不移轉故四者因果相繫無中間故五者非彼體故六者非別異七者無作者故八者非無因故九者剎那滅故十者同類果相繫故彼外所有種子滅無餘故非常[10]出生故非斷種子滅無餘其牙本無今有生故不移轉彼所相續無有斷絕因果相[11]無中間種子牙[12][13]非彼體從出生故非別異因緣和合故無作者種子為因故非無因種子牙莖枝葉花菓等展轉相生故剎那滅甜醋醎苦辛澁隨因差別果轉出故同類果相[14]於中內十種者一者死邊蘊滅無餘故非常二者得次生支蘊故非斷三者死邊蘊滅無餘已次生支蘊本無今有生故不移轉四者蘊相續無有斷絕因果相[*]故無中間五者死邊次生支蘊差別故非彼體六者從彼出生故非別異七者因緣和合故無作者八者煩惱業為因故非無因九者迦邏羅頞浮陀箄尸[1]出胎嬰孩童子少年長宿等展轉相生故剎那滅十者善不善薰隨因差別果轉出故同類果相繫

又有三偈

如燈焰轉生  
識身亦如是
前際與後際  
亦無有積集
不生亦有生  
破壞不和合
所生亦無住  
而此作業轉
若於彼緣生  
而能觀知空
若知彼施設  
則契於中道

於中無明有是為集諦名色六處老死是為苦諦彼十二支道諦者令彼滅證方便所謂念處[2]如意足八聖道名為道諦

大乘緣生論[3]一卷

一卷【大】,〔-〕【宋】【元】【明】【宮】
(開府…譯)四十六字【大】,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宋】【元】【宮】,唐特進試鴻臚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明】
知【大】,智【宋】【元】【宮】
領【大】,飲【宋】【元】【宮】
生熟次終【大】,出熟後邊【宋】【元】【明】
空【大】,說【宋】【元】【宮】
果【大】*,果因果二俱空【宋】【元】【明】【宮】*
惑發起果【大】,發起果報【宋】【元】【宮】
等【大】,報【明】
故緣生【大】,緣生故【明】
慧以【大】,以慧【宋】【元】【明】【宮】
遇【大】,具【明】
名也【大】,〔-〕【明】
(於蘊…空)十字【大】,則不厭於蘊若有彼無見【明】
具【大】,故【宋】【元】【宮】
先【大】,前【明】
業苦【大】,苦業【宋】【元】【宮】
一切皆因果【大】,因果生諸世無別有眾生【明】
從空生於空從法生於法【大】,唯是於空法還自生空法【明】
時【大】,轉【明】
謂【大】,一謂【宋】【元】【明】【宮】
從【大】*,〔-〕【宋】【元】【明】【宮】*
一【大】,一生【宋】【元】【明】【宮】
當【大】,〔-〕【宋】【元】【明】【宮】
者【大】,〔-〕【宋】【元】【明】【宮】
根【大】,相【宋】【元】【明】
七【大】,十【宋】【元】【宮】
言【大】,曰【宋】【元】【明】【宮】
分【大】,支【明】
句矣【大】,偈半【宋】【元】【明】【宮】
分別【大】,別分【宋】【元】【明】【宮】
支【大】,分【明】
節【大】,節此二【宋】【元】【明】【宮】
轉【大】,〔-〕【宋】【元】【明】【宮】
故緣生【大】,緣生故【宋】【元】【明】【宮】
此【大】,此此【宋】【元】【明】
已【大】,以【明】
厭【大】,厭者【明】
業【大】,此業【宋】【元】【明】【宮】
又【大】,又問【宋】【元】【明】【宮】
自性【大】,則自性【宋】【元】【明】【宮】
名【大】,〔-〕【宋】【元】【明】【宮】
眾【大】,蘊【明】
唌【大】,涎【宋】【元】【明】【宮】
二種【大】,〔-〕【宋】【元】【明】【宮】
牙【大】下同,芽【宋】【元】【明】【宮】下同
繼【大】*,繫【宋】【元】【明】【宮】*
差【大】,莖【宮】
故【大】,所【元】【明】
繫【CB】【麗-CB】【宋】【元】【明】【宮】,繁【大】(cf. K36n1337_p1114b03)
奄【大】,奢【宋】【元】【明】【宮】
勤【大】,斷【宋】【元】【明】【宮】
一卷【大】,〔-〕【明】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