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一

增長勝力品第十六之[3]

論曰云何名為深心覺了?《無盡意經:「復次是心於諸所作離欺詐故離欺詐者不起諂不起諂者能決定故能決定者除誑幻故除誑幻者住清淨故住清淨者常正直故常正直者無邪曲故無邪曲者性明了故明了者善悟解故善悟解者得真實故真實者不可壞故不可壞者獲堅牢故堅牢者得不動故得不動者不捨眾生此說是為深心覺了。」是經復說:「最上殊勝深心修習安住寂靜慈覆眾生於賢善者恭敬尊重非賢善者悲心濟拔無捄護者為作捄無依歸者為作依歸於漂泊者為作洲渚無主宰者為作主宰無伴侶者為作伴侶邪曲者使令正直於暴惡者使令柔順於諂諛者使令中正於虛誑者使令誠諦於姦宄者使令淳質不知恩者使令知恩於苦惱者令得安隱不饒益者為作饒益於我慢者使令謙下於毀訾者使令讚美於錯謬者為作教詔無守護者為作守護於相違者不見過於諸師尊起清淨行方便善巧等心恭敬於所教誨憶持不忘。」

論曰如是漸次深心修作則能增長勝力大悲現前法集經:「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世尊菩薩修學不須多法若持一法則能善知一切佛法是一法者所謂大悲若諸菩薩能行大悲則能攝取一切佛法如在掌中世尊如轉輪王所有輪寶隨其所至皆悉隨菩薩若起大悲則於諸佛法自然獲得復如是世尊譬如日出光照世間諸有情類所作事業皆得成辦菩薩若以大悲照於一切菩提分法則易修作亦復如是世尊譬如諸根以意為本悉能取於自分境界菩薩住於大悲則於一切菩提分法各各修作如理而世尊譬如依彼命根有餘諸根菩薩若有大悲則能修諸菩提分法。』」無盡意經:「如人之命根以出入息而為其本如是菩薩修學大乘即以大悲而為其本又如長者唯有一子愛念情重未曾暫捨菩薩獲得大悲於諸眾生愛之若子亦復如是。」

論曰此云何觀謂以慈修心於諸眾生愛猶己子過去世時無量苦惱現生之中病苦大未來長時輪回險難十地經:「無智愚癡異生之類有無數身已滅現滅當滅如是滅已不能於身而生厭患轉更增長眾苦機隨生死流不能出離不能棄捨諸蘊執不能遠離大種毒蛇不能觀察六處空不能斷除我及我所不能拔出見慢毒不能息滅貪恚癡火不能破壞無明黑不能枯涸渴愛巨浪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入邪稠林隨逐魔黨於輪回海一向漂沒明卵[1]厚膜纏裹老病死苦常所逼切今為愍諸有情等而作救護積集無量福智資糧以是善根皆悉令得究竟清淨。」彼經復:「是諸有情馳騁生死險難惡道地獄傍生琰魔羅界愚癡暗蔽闕大導師乃至沒於愛河洄澓流轉不暇省滅欲恚害尋無由棄捨貪欲習氣身見羅剎之所執持我慢洲渚無所依怙不能超越六處聚落無少善根而能濟渡是故我今以大悲力拔彼眾生令脫苦難離垢寂靜當令安住一切智智大寶洲故是諸有情憂悲苦惱隨轉連縛貪愛桎梏之所檢繫無明諂誑長時覆翳於三界獄不求出離我皆令脫種種怖畏現前苦惱使無障礙得安隱樂。」

論曰如是於他堅固深心則能增長大悲福最上問經:「晝夜六時著新淨衣禮敬諸佛常生尊重次第修作成普賢行。」[2]三聚:「頭面接足禮敬諸佛則能懺除一切罪三聚者謂懺悔勸請隨喜福等。」優波離所問經中但明勸請一種義利解諸魔網無常故又等行禮敬一切諸佛無盡意經自他懺悔所獲福行如普賢行四伽陀中隨喜福行月燈經隨喜品自餘經中具明三種次明廣大供養回向行相寶雲:「若諸菩薩以所生花及諸焚香栴檀香劫樹寶樹乃至無主宰者無執持者晝夜六時運心供養佛菩薩等。」[3]三三昧耶經十方世界國土所有地生寶山水生寶山一切妙藥諸清淨水上妙飲食及諸金寶乃至北俱盧洲林藤地味自然香稻最上愛樂所受用長時運心如前供養。」

論曰如上所明廣大親近承事供養佛菩薩如是聞已畢竟一心依教而行發願回向[4]普賢行經》、《[5]金剛幢經十地經中說復次菩薩摩訶薩住極喜地引發十種廣大誓願所謂承事供養一切如來而能成就清淨勝解如是行相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所有諸佛出興於世作大供養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一大願

為欲受持一切如來所說法眼善能守護諸佛正教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攝受正法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二大

為於諸佛出現於世最初安住兜率天宮神託陰住胎誕生長年出家修行苦行坐菩提降伏諸魔轉正法輪示涅[6]最先加行往詣供養於一切處同時而轉最上法輪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所有諸佛出現世間請轉法輪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三大願

為欲引發廣大無量諸菩薩行及無分別諸波羅蜜圓滿清淨所攝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如實無倒顯示教誡諸菩薩行使令發心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所行正行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四大願

為欲成熟諸有情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六趣之所繫屬名色所攝使令永斷一切趣數皆悉入於諸佛法中畢竟安住一切智智使無遺餘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成熟有情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五大

為欲入解十方世界若廣若狹若麁若細覆或仰雜亂而住猶如帝網分位各異以相應智現前了知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悉能入解如是世界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六大願

為欲嚴淨諸佛國土從一佛剎至一佛剎皆以光明周遍瑩飾離諸煩惱成清淨土大智有情充滿其中普入諸佛廣大境界隨諸有情意樂歸向平等顯示皆令歡喜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及佛剎數普令嚴淨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七大願

為欲與諸大菩薩眾同一意樂積集善根一所緣住平等性常得值遇諸佛菩薩隨其所欲不相捨離示佛威力等同發心而復獲得不退神通即能往詣一切世界於大眾中現同類身樂修菩薩所行正行悟不思議大乘妙法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等諸菩薩悟入大乘無有休息是為發起第八大願

為欲乘御不退轉輪諸菩薩行身語意業皆不唐捐若暫見所作於佛法中便得決定聞言音即生淨信能起正智永斷煩惱願令是身如大藥樹救諸疾苦如如意寶濟諸貧廣利眾生修菩薩行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不虛所行無有休息為發起第九大願

為於十方一切世界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其所化毛道眾生或一或多皆能顯示降生成等正覺轉大法輪入般涅[*]示佛境界智惠威力隨諸有情之所意樂於剎那頃普令覺悟盡眾生界真實回向唯一菩提廣大[*]咸以一音宣說法要令諸有情心皆悅以神通力悉能充滿一切世界示大智力則能建立一切諸法示大涅[*]而不泯絕一切諸行盡虛空界同等法性窮未來際一切劫數成三菩提無有休息是為菩薩引發十種廣大誓願

論曰如是觀想深心精進於一切處作是回[1]觀音解脫經:「以我所作一切善根平等回向令諸眾生離墮落怖令諸眾生脫諸眷屬恩愛怖令諸眾生滅愚癡怖令諸眾生斷繫縛怖令諸眾生離斷命怖令諸眾生離貧窮怖令諸眾生離夭壽怖令諸眾生離毀謗怖令諸眾生離輪回怖令諸眾生離大眾威德怖令諸眾生離諸死怖令諸眾生離惡趣怖令諸眾生離黑闇怖令諸眾生離冤憎會怖令諸眾生離愛別離怖令諸眾生離憎嫉怖令諸眾生離身心逼惱怖令諸眾生斷除憂悲苦惱怖。」又此略明回向普賢行中偈云

清淨勇猛文殊尊  
普賢勝[2]亦如是
彼二大士說回向  
我當隨順而修學
十方三世諸如來  
所說回向清淨教
我今積集諸善根  
悉同最上普賢行。」

[3]恭敬作禮品第十[4]

論曰此明次第禮敬諸佛增長福行當云何[5]觀察世間經偈云

若一剎那頃  
承事於諸佛
我說所得報  
永離八無暇
形色極殊好  
成就相莊嚴
安住佛法中  
無復諸懈怠
是人於現[A1]  
受用皆充足
常為眾所尊  
無病身光潔
後生長者家  
尊崇無與等
廣興於惠施  
珍寶無慳悋
復作轉輪王  
統御四天下
人民咸善順  
國土皆豐樂
威德力具足  
七寶皆殊絕
於一切時中  
而勤修供養
得生忉利宮  
自在彌盧頂
為帝釋天主  
奉持清淨教
若人於佛塔  
合掌而右旋
於俱胝劫中  
受福無窮盡
又復於佛塔  
發心而致禮
於無量劫中  
離生盲跛躄
堅固諸善根  
具勇猛精進
速得成菩提  
斯由禮佛塔
若於惡世中  
向佛暫歸命
則為已親近  
百千俱胝佛
是人於世間  
最勝無過上
自在人中仙  
端正無倫匹
若人以花鬘  
奉施於佛塔
從此人中沒  
生三十三天
乘上妙輦輿  
珍寶而嚴飾
宮殿樓閣中  
天女常圍繞
有清淨池沼  
八德水盈溢
底布以金砂  
琉璃玻[6]𭹳
受上妙快樂  
惠命皆長久
從此天中沒  
得生豪貴家
於百千億劫  
受勝福無極
常以妙花鬘  
處處而供養
為轉輪聖王  
及帝釋天主
大自在天子  
世主大梵王
由作是施故  
獲如上功德
以上妙細㲲  
施佛大導師
是人於世間  
義利皆成就
又復以衣鬘  
持以施佛塔
遠離下種族  
永不生於彼
眷屬常圍繞  
無別離苦惱
常得大國王  
供養而稱讚
或生天龍中  
及世間智者
具勇猛威神  
福報無與等
若國城種族  
於世尊塔廟
是人以少香  
其微如芥子
以決定信心  
而興於供養
所獲之功德  
今當聽我說
永離諸垢穢  
堅固清淨心
除病惱憂悲  
容儀極高爽
得作轉輪王  
具大智威德
隨其所至處  
福力皆成就
若王若人民  
咸樂常尊奉
以上妙衣服  
奉施於佛塔
是人於當生  
身肢極光潔
哥尸迦天衣  
俱時而顯現
常出適意香  
聞者生歡悅
又復以金縷  
織成殊勝衣
巧妙善安布  
師子眾形相
後生於天中  
所願無不果
珍寶眾纓絡  
隨念於掌生
若人以妙幡  
懸施於佛塔
隨彼所意樂  
往生諸佛國
當獲金色身  
眾相悉具足
上饌眾甘味  
咸樂持奉獻
又復以繒㲲  
茸毳諸珍服
兜羅哥尸迦  
作幢而施佛
是人於當生  
庫藏皆充溢
離眷屬惱害  
堅固無量智
上下悉[1]  
眾樂常瞻奉
不為火所燒  
及刀杖加害
若持一燈明  
供養於佛塔
由作是施故  
獲壽命長久
清淨心明了  
形色皆圓滿
是人於後身  
生金河淨剎
妙臂出光明  
有大堅固力
遊行於世間  
而無諸恐怖
假使那由他  
若干諸佛剎
芥子滿其中  
稱量可知數
我說是福報  
窮劫不能盡
以廣大繒蓋  
持以施佛塔
是人不久得  
具三十二相
常出妙光明  
無比難思議
其光常晃耀  
瑩徹若金河
猶俱蘇摩花  
開敷相間飾
名稱普周遍  
具殊特神通
受用無有邊  
得最上安隱
常得諸天人  
親近而承事
少欲具威儀  
堅持於淨戒
住寂靜林中  
樂修諸禪定
智惠無所減  
不捨菩提心
知足無希求  
等行於慈行
若人作音樂  
供養人中尊
離煩惱憂[2]  
獲聲相圓滿
眼目極明顯  
諦視無雜亂
耳常聞妙聲  
清淨心如悅
鼻高脩且直  
嚴相皆具足
其舌常[A2]  
紅潤若珊瑚
音響如天人  
聞一俱胝量
離無舌醜報  
永不生蛇中
最上殊勝身  
端直無跛曲
常生善淨意  
暫無少間斷
諸天人龍神  
摩睺羅迦等
隨所行世間  
安慰而守護
由作是施故  
獲如上福報。」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一

𭹳
餘【大】,二【明】
㲉【CB】【嘉興乙-CB】【明】,穀【大】,殼【麗-CB】(cf. 《嘉興藏》(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藏正編第165帙第4冊第91圖左欄第8行); T10n0287_p0550c06)
Triskhandhaka.
Trisamayarāja.
Bhadraoaryā.
Vajradhvaja-pariṇāmanā.
盤【大】*,槃【明】*
Avalokiteśvara-vimokṣa.
得【大】,德【明】
Vandanānuśaṁsāḥ saptadaśaḥ paricchedaḥ.
七【大】,七之一【明】
Avalokana-sūtra.
𭹳【大】,瓈【明】
端【大】,莊【明】
慼【大】,戚【明】
生【CB】【麗-CB】,在【大】(cf. K41n1488_p0569b22) 嫩【CB】,嫰【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