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5455[56]5758  ...100>
搜尋「疾病」 1 / undefined 次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諸蘊分位有幾種

有多種謂得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說如前

依何分位建立得此復幾種

依因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三種謂種子成自在成就現行成就

依何分位建立無想定滅盡定及無想[3]此三各有幾種

依已離遍淨貪離上貪出離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無想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在異生相續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名滅分位建立滅盡定此復三種自性者唯是善補特伽羅者在聖相續通學無學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識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依已生無想有情天中名滅分位建立無想此亦三種自性者無覆無記補特伽羅唯異生[4]彼非諸聖者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後想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

依何分位建立命根此復幾種

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謂定不定故愛非愛故歲劫數等所安立故

依何分位建立眾同分此復幾種

依諸有情相似分位立眾同分此復三所謂種類同分自性同分工巧業處養命同分

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

依現在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剎那生相續分位生

依何分位建立老此復幾種

依前後分位建立老此復三種謂異性轉變老受用老

依何分位建立住復幾種

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復三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立制住

依何分位建立無常此復幾種

依生已壞滅分位立無常此復三種謂壞滅無常轉變無常離無常

依何分位建立名身此復幾種

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身此復三種謂假設名實物名身世所共了不了名身如名身句身文身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標句音所攝字所攝

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

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三種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

依何分位建立流轉此復幾種

依因果相續分位建立流轉此復三種謂剎那展轉流轉生展轉流轉染污清淨展轉流轉

依何分位建立定異此復幾種

依法別相分位建立定異此復三種謂相定異定異果定異

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

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

依何分位建立勢速此復幾種

依迅疾流轉分位建立勢速此復三種諸行勢速士用勢速神通勢速

依何分位建立次第此復幾種

依一一行流轉分位建立次第此復三種謂剎那流轉次內身流轉次第成立所作流轉次第

何分位建立時此復幾種

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時此復三種謂去

何分位建立方此復幾種

依所攝受諸色分位建立方此復三種謂上

何分位建立數此復幾種

依法齊量表了分位建立數此復三種謂一數二數

依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幾種

所作支無闕分位建立和合此復三種謂集會和合一義和合圓滿和合

依何分位建立不和合此復幾種

與和合相違知不和合若分位若差別

於諸蘊中何義幾蘊是有色

即以此性還說此性色自性義是有色義一蘊是有

何義幾蘊是有見

眼所行義一蘊一分是有見

何義幾蘊是有對

展轉相觸據處所義及麁大義是有對義麁大義者當知遠離三種微細此三微細如前應知一蘊一分是有對

何義幾蘊是有漏

重所隨非彼對治煩惱所生義一切一分是有漏復有有漏義謂若是[1]煩惱能生四種過失是有漏義何等名為四種過失寂靜過失內外變異過失發起惡行過攝受因過失當知初過失纏現行所第二過失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第三過失煩惱因緣所作第四過失引發後有所

何義幾蘊是有為

從因已生及應生一切是有為

何義幾蘊是有諍

多隨瞋恚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諍

何義蘊是有愛味

多隨愛見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有愛味

何義幾蘊是依耽嗜

多隨欲貪自在轉義一切一分是依耽嗜

何義幾蘊是世間

戲論依義一切一分是世間

何義幾蘊是墮界

三界所攝世間義切一分是墮界

何義幾蘊是過去

已受用因果義一切是過去

何義幾蘊是未來未受用因果義一切是未來

何義幾蘊是現在

已受用因義及未受用果義一切是現在

何義幾蘊是內

六處并屬彼義一蘊一分四蘊全是內

何義幾蘊是外

內相違義一蘊一分是外

何義幾蘊是麁

不光潔積聚相增長義一切一分是麁

何義幾蘊是細

麁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細

何義幾蘊是劣

無常不淨染污義切一分是劣

何義幾蘊是妙

劣相違義一切一分是妙

何義幾蘊是遠

處所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何義幾蘊是近

遠相違義一切一分是近

何義幾蘊是欲界繫

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欲界繫

何義幾蘊是色界繫

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色界繫

何義幾蘊是無色界繫

已得無色界繫對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得已出三時現行義一切一分是無色界繫復有差別謂輕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屬并彼果法所不攝義是欲界繫屬色煩惱與彼相違所攝義是色界繫離色煩惱彼所攝當知是無色界繫

何義幾蘊是善

能感當來樂果報義煩惱苦永斷對治義一切一分是善

何義幾蘊是不善

能感當來苦果報義及能發起諸惡行義一切一分是不善

何義蘊是無記

彼俱相違義一切一分是無記復有差別謂離過失義及過失功德對治隨順義是善與此相違義是不善彼俱相違義是無記

何義幾蘊是學

學方便善義一切一分是學

何義幾蘊是無學

學究竟善義一切一分是無學

何義幾蘊是非學非無

離前二種所有善染污無記法義一切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何義幾蘊是見所斷

現觀智諦現觀所應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

何義幾蘊是修所斷

從現觀後修道所斷義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何義幾蘊是無斷

一切染污永斷對治義及已斷義一切一分是無[2]

何義幾蘊是無色等

如前所說色等相違義當知是無色等義

如是等類應當分別諸蘊差別

如說積聚義是蘊義何等名為積聚義耶

種種所召體義更互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

何緣色蘊說名為色

於彼彼方所種[3]增長義及變礙義故名為色此變礙義復有二種手等所觸便變壞義方處差別種種相義

何緣四無色蘊總說名名

順趣種種所緣境義依言說名分別種種所緣境義說為名

諸蘊誰所攝為何義故建立攝耶

性所攝非他性為遍了知種種自類是故建立

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

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1]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

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五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不應謂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非於無色有如乳[2]等異

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

又違教故唯心實有不應道理違何等教[3]如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

此中何所相違

若唯有心二不俱有即貪等應不依識若汝復謂以識為先不應理無差別過前已說故又復經[4]與觸俱生受思等又餘經說如是諸法恒共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說言如是諸法而可分析令別殊異又佛世尊為欲成立此和合義說燈明喻是故不可離彼俱生而說和合

雖復經言如是六界說名士夫然密意說故無過失

此中有何密意

欲顯說色[5]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經密意

復有違彼聖教可得何等聖教謂世尊言生酥三譬喻故或有處所四大種以之為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唯大種或唯有唯有想耶是故當知如是等經皆有密

故名所攝四無色蘊心與心[6]更互相道理成就

中嗢[A1]南曰

五種性不成  
分位差過失
因緣無別故  
與聖教相違

如是已決擇蘊事善巧界事善巧今當決

何等是眼界

若眼未斷或復斷已命根攝受如眼界乃至意識界及法界一分知亦爾

何等是色界

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於此為增上是名色界如色界乃至觸界當知亦爾

此十八界幾是實有幾是假有

實有者或十七或十二六為一故一為六故此約世俗安立道理

若有眼亦眼界耶設有眼界亦眼耶

應作四句或有眼非眼界謂阿羅漢最後是名初句或有眼界非眼謂生有色界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若諸異生生無色界是第二句或有眼亦眼界謂除爾所相是第三句或有無眼亦無眼界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於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是第四句如眼界一切內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身界應分別謂無先來不生身餘隨所應當具宣說於四外界隨其所亦當具說若聲聲界正宣擊時當言俱若不宣擊當言隨逐餘界唯界非聲

此十八界幾是同分幾彼同分

有識眼名為同分所餘眼界名彼同分如眼界乃至身界亦爾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非於色等外諸界中當知法界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

幾界合而能取幾界不合能取

合能不合能取五及一少分非能取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

幾唯所取非能取亦所取亦能取耶

一切皆所取謂五及一少分唯所取十二及一少分亦是能取

由助伴故能取幾獨能取耶

十及一少分由助伴故能取一及一少分獨能取

幾唯欲界繫

幾唯色界繫

幾唯無色界繫

亦無

幾唯欲色界繫

十一

幾唯色無色界繫

幾通三界繫

幾執受幾非執受

五執受五執受非執所餘一向非執受何以故以離於彼能執受執受於彼不可得故

云何種種界謂即十八界展轉異相性云何非一界謂即彼諸界無量有情種種差別所依住性云何無量界謂總彼二名無量界如佛世尊於惡叉聚喻中說我於諸界不宣說界有邊際

中嗢[A2]南曰

何等實有性  
四句與同分
執受非  
種種等非一

何等是界義

因義種子義本性義[1]微細義[2]持義是界義

以何義故涅槃虛空亦說名界

由彼能持苦不生持身眼等運動用義

為顯何義建立界耶

為顯因緣義及顯根境受用義

此十八界由誰分別

若略說當知由六法界謂眼等法有眼等界淨界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界本性界謂即如所說十八界無始時來於後後生其性成就及住種性不住種性補特伽羅始時來涅槃非涅槃法其性成就熏習界謂即此諸界淨不淨法先所熏習於生死中得勝劣生涅槃因性已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感果已滅未與果界謂即此諸界感得果或滅未滅如是略說諸界有六若廣說者其數無量

此十八界幾有色幾無色乃至幾無斷耶

如前所說相應隨順建立

如說眼見諸色乃至意了諸法此為眼等是見者乃至是了者耶為彼識耶

約勝義道理非是眼等亦非彼識何以故諸法自性眾緣生剎那滅故無作用故約世俗道理眼等最勝故可於彼立見者等何以故若有眼等諸根識決定生無所[3]或有識流眼等根若缺不缺俱可得故此中實義唯於見等說見者等

此十八界幾種次第宣說因緣此復何等

略有二種三種次第宣說因緣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云何三種次第宣說因緣所依境界俱依差別故所以者何由識與根同一處義故說名依境界是所緣義故亦名依

云何六種次第宣說因緣謂彼所行眾多差別數數行故先說眼等是初因緣

又隨世間俗事轉故說彼次第由諸世間先互相次相慰問次設飲食次過晝分夜分現敷設種種軟妙臥具氈褥被枕觸習侍是第二因緣

又喜樂差別為依止故次第宣說是第三因緣

又嚴飾差別所攝受故第宣說諸受欲者必以安繕那等先[4]次以耳璫耳輪等莊嚴其耳非於餘根如是嚴飾是第四因緣

又依作業飲食習欲等事次第宣說由諸眾生皆先依止身語二業若淨不淨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飽醉已習近諸欲是第五因緣

又由作業差別攝受故次第宣說所以者何由眼能見種種諸色往還無失威儀不亂記識他身曾見不見及怨親中了悟方所宣示於他起想言說覩眾舞樂[5]力戲等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有無量種眼界作業由耳能聞種種音聲[6]了悟善說惡說種種義理起諸言論因聞種種微妙樂音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耳界作業比前狹劣鼻界能嗅種種諸尋香而往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鼻界作業方前狹劣舌界能甞種種諸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舌界作方前狹劣身界能觸種種所觸受諸喜雖能長養依身然彼樂具或於一時復為損害如是等類身界作業最為狹劣名第六次第宣說因緣

於此眼等六種因緣差別中意遍行故最後宣說

為攝如是次第因緣中嗢[A3]南曰

眾多順世俗  
喜樂與莊嚴
隨二種作業  
故次第宣說

復次此十八界當知能攝一切經中所說餘

[7]生色界者已於境界而得離欲何緣復生鼻舌兩界

為令所依身端嚴故又色界中於此二種未離欲故

生第二靜慮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於彼有色諸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

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復為無尋無伺三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無尋無伺由彼有情於諸尋伺以性離欲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復現行亦無過失

何緣眼界耳界鼻界各生二非餘

為令依止得端嚴故

耳與鼻諸識生時為依二分當言一耶當言二耶

當言唯一何以故若彼一分無障不壞識明了生若彼有障或復失壞識不明了生故又識非色故無有如色由方所別成二分義

眼與眼識若是因果云何俱有若俱有者云何得成因果兩性

識依眼生非如種[1]因果道理何以故眼與眼識非正生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時而有因果性成猶如燈焰光明道理如眼與眼識身與彼諸識當知亦爾若異此者雖有自無所依故眼等諸識應不得生

若於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

此非一向如眼界舌界及彼識當知亦爾身界決定轉如是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觸界亦爾

若於色界或生或長當言眼界決定轉

決定轉如眼界如是耳身界身識界亦爾除香味界及彼識界餘一切界亦決定轉於無色界或生或長除意界法界意識界[2]定不轉唯除自在所獲諸當知三界於彼定轉

界事善巧如蘊善巧亦應宣說嗢[A4]南頌

如界善巧處事善巧嗢[A5]南頌當知亦爾

云何[3]謂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當知亦爾

觸處何差別

處如前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

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

有眼非處謂若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非眼謂所餘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若眼已得不捨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捨及餘耳等不住處相

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

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知必定非處

處名何義為顯何義建立處耶

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為欲顯示等無所緣增上三種緣義故建立處

廣分別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又世尊言有八勝處廣說如經如是十遍又有四處謂空無邊處等又有二處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等法處名說者如所說相隨其所應當知皆在十二處

又處依止如界應知

復次云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如是等相名緣生法

當知此中因名緣起果名緣

此無明隨眠不斷有故彼無明纏有此無明纏生故彼諸行轉如是諸行種子不斷諸行得生諸行生故得有識轉如是所餘諸緣起支流轉道理如其所應當知亦

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餘有支實有法

復由五相建立緣起差別何等為五苦引因依處眾苦生因依處眾苦引因眾苦生因眾苦生起

眾苦引因依處者謂於現法中名色為緣六處生起不斷不此為所緣及依處故一切愚夫於內自體愚癡生起是名無明無明緣故次後諸乃至後時有觸緣受此中六處名無明等引因依處

眾苦生因依處者謂諸愚夫觸為緣故於現法中諸受生起此為依處外境界發起諸愛由愛為緣次後有取為緣故[4]有有如是愛等三種生因觸緣受為所依處

[5]引因者謂無明緣乃至觸緣受現法中識為福非福及不動業之所熏習後後種子之所隨逐能引當來餘身識等生老死苦是故說此為彼引因

眾苦生因者謂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名當來眾苦生因即先所作業為煩惱攝未來世生將現前故當知名有

眾苦生起者謂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名為眾苦生起即識名色六處受先種子性隨所依曾得眾苦引因之名今已與果名生復得苦名

復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6]心所覆蔽為性

非唯明無亦非邪智

何以故

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軟中上品由無性都無軟中上品異故

又不可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由無性法於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7]不可建立

又異生心善無記於一切處常離慧明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

又無性法非有為攝非無為攝既非有為無為所攝不能為染亦不為淨

又於離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時明不得起

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無有無法而可滅故

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為除慧明所攝諸智餘一切智皆邪智耶為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耶為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

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

若唯染污邪執性智是邪智者唯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是名無明由有如實不了行故邪執事是名為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餘見各於自事邪執行轉然彼諸見不離愚癡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污性智名為無明不應道理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於無明外立見隨眠

又佛世尊曾無一處於諸見上示無明名

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為自性無二智體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

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非癡增上癡為導首故有貪等一切煩

又應可說如餘煩惱相應之慧由相應得成染污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

又如諸餘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

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1]

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癡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與諸語業俱名語行想與意業俱名意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

諸有隨生何界何地當知有支即此所攝

復次十二支中二業所攝謂行及有三煩惱謂無明當知所餘皆事所攝又二業初是引業所攝謂行後是生業所攝謂有三煩惱中一能發起引業謂無明二能發起生業謂愛餘事所攝支中二是未來苦支所攝謂生老死五是未來苦因所攝謂現法從行緣識乃至觸緣受又即五支亦是現在苦支所攝由先世因今得生起果異熟謂識名色六處又現在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餘支是因所攝緣起

復次無知略於五處為能生因能生疑能生愛能生非處信能生見生增上慢

於前際等所有無知是能生疑謂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如是等疑於三世轉如經廣說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名前後際待過去世是後際待未來世是前際故若疑過去當知此疑前際無知所生若疑未來當知此疑後際無知所生若於內疑惑此誰所有我為是誰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此沒已當往何所當知此疑是前後際無知所生

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當知能生內外等愛及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

又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是諸有情由於業自造無知為緣於魯達羅天毘瑟笯天世主天等非正處生妄勝解歸依敬信

又若於佛等無知乃至於道無知當知能生諸見所以者何由於三寶及四諦中不正通達故乃至能生六十二見及起如是見立如是論[2]乃至廣說所有邪見

又若於因無於因所生法善不善等無知廣如經說由此無知故於往善趣道往善趣方便生增上慢所以者何由於善不善等法愛非愛果不如實知故於自餓投火墜高巖等非方便中起方便想行如是事求生天又於六觸處中所有無知於不如實通達得沙門果中起增上慢所以者何由實無有於六觸處如實通達智而生增上慢故當知此中若生天方便增上慢若沙門果增上慢總合此二名增上慢

如是無明能生五種雜染

謂疑雜染愛雜染信解雜見雜染增上慢雜染由疑雜染所雜染一切愚夫獲得疑惑信順於他引趣異於現法中多受苦惱不安隱住由愛雜染所雜染故引生後有生老病等一切大由信解雜染所雜染故或謂無因或計自在天等不平等因謂為正因撥無一切士用而住由見雜染所雜染故隨意造作一切惡行能感當來諸惡趣苦由增上慢雜染所雜染故令士夫用異果無果

[3]緣起善巧如本地[4]已廣分別所餘[A6]起善巧決擇文不復現[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天【大】,〔-〕【宋】【元】【明】【宮】【聖】
性【大】,生【宋】【元】【明】【宮】【聖】
處【大】,失【元】【明】
斷【大】,斷觀【元】【明】
殖【大】,植【宋】【元】【明】【宮】
所【大】,法【宋】【元】【明】【宮】
酥【大】下同,蘇【宋】【聖】下同
謂【大】,說【元】【明】
言【大】,言三和合【宋】【元】【明】【宮】
所【大】,法【宋】【元】【明】【宮】【聖】
所【大】,法【聖】
種性【大】下同,種姓【宮】【聖】下同
任【大】,住【元】【明】
缺【大】下同,闕【明】下同
莊【大】,粧【元】【明】
角【大】,捔【宋】【元】【明】【宮】
此【大】,見【元】【明】
問【大】,何【元】
芽【大】,子【宋】【元】【明】【宮】,牙【聖】
餘【大】,除【元】【明】
眼【大】,服【元】
後【大】,復【宋】【元】【明】【宮】【聖】
苦【大】,若【明】
心所【大】,心法【宋】【元】【明】【宮】【聖】
轉【大】,縛【宋】【元】【明】【宮】【聖】
應【大】,違【聖】
愛【大】,受【宋】【元】【明】【宮】
此【大】,次【元】【明】【宮】
分【大】,分說【宋】【元】【明】【宮】
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拕【大】,柁【宮-CB】 拕【大】,柁【宮-CB】 拕【大】,柁【宮-CB】 拕【大】,柁【宮-CB】 拕【大】,柁【宮-CB】 起善【CB】【麗-CB】,善起【大】(cf. K15n0570_p0951b06; T30n1579_p0612c2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