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能與彼而作助伴。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無倒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本地分中菩薩地[10]第十五初持瑜伽處[11]戒品第十之一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
謂九種相戒,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難行戒,四、一切門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種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樂戒,九、清淨戒。
云何菩薩自性戒?
謂若略說具四功德,當知是名菩薩自性戒,何等為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違犯。
由諸菩薩從他正受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外觀他深生愧恥。
由諸菩薩善淨意樂故,於所學戒若有違犯,即內自顧深起慚羞。
由諸菩薩於諸學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初無違犯二因緣故,離諸惡作。如是菩薩從他正受、善淨意樂為依止故,生起慚愧;由慚愧故,能善防護所受尸羅;由善防護所受戒故,離諸惡作。
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此二是法;犯已還淨、深敬專念無有違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又於是中,從他正受、善淨意樂、深敬專念無有違犯,由此三法,應知能令不毀菩薩所受淨戒;犯已還淨,由此一法,應知能令犯已還出。
如是菩薩具四功德自性尸羅,應知即是妙善淨戒,正受隨學,能利自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諸天人等,令得義利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無量淨戒,攝受無量菩薩所學故。應知即是饒益一切有情淨戒,現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應知即是能獲大果[1]勝利淨戒,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
是名菩薩自性戒。
云何菩薩一切戒?
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2]在家分戒,二、[3]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
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4]律儀戒,二、[5]攝善法戒,三、[6]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7]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尼戒、正學戒、勤策[8]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
此復云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於聞、於思、於修止觀、於樂獨處精勤修學。
如是時時於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於尊長勤修敬事。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
於諸妙說,施以善哉。於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讚美。
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於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
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於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於身語意住不放逸。
於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9]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於自愆犯審諦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於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
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10]苦[A2]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
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
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A3]喜進學。
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11]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云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
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捨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捨[12]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13]位。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於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於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餘諸欲。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於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於餘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眾中,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唯於是[14]尸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為欲引發證得自在。
又諸菩薩,雖處雜眾,而不樂為乃至少分不正言[15]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復暫起不正言論、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於彼獲得無復作心。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能如昔於彼現行深生喜樂,於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
又諸菩薩,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於一切兇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於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心、欲饒益心。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復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於彼尚無少恚恨心,況當於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復發言毀辱訶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1]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諸菩薩,於菩薩學正修學時,若於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現在正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先於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即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為所依止,如如[2]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己惡,少欲喜足,堪忍眾苦,性無憂慼,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於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
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若於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多。
又於一切犯戒因緣根本煩惱、少分煩惱忿恨等生,亦不忍受。
又於他所發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
又於所起懈怠、懶惰,亦不忍受。
又於所起等至味著、等至煩惱,亦不忍受。
又於五處如實了知。謂如實知善果勝利,又能如實了知善因,又能如實知善因果倒與無倒,又如實知攝善法障。
是諸菩薩能於善果見大勝利,尋求善因;為攝善故,如實了知倒與無倒;由此菩薩獲得善果。不於無常妄見為常,不於其苦妄見為樂,不於不淨妄見為淨,不於無我妄見為我。如實了知攝善法障;為攝善故,速疾遠離。
菩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謂施[3]漸次、若戒漸次、若忍漸次、若精進漸次、若靜慮漸次,及五種慧。
又諸菩薩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種饒益有情戒。於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種。
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為助伴。謂於思量所作事業,及於功用所作事業,悉能與彼而作助伴。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無倒事業加行,或於守護所有財物,或於和合展轉乖離,或於義會,或於修福,皆為助伴。於諸救苦亦為助伴。謂於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給,盲者啟導,聾者撝義,手代言者曉以[4]想像,迷方路者示以遇途,支不具者[5]惠以荷乘,其愚騃者誨以勝慧。為貪欲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貪欲纏苦。如是若為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疑[6]纏等苦。欲尋思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欲尋思苦。如欲尋思,恚、害、親里、國土、不死、輕侮相應、族姓相應所有尋思,當知亦爾。他蔑、他勝所苦有情,開解令離被蔑、勝苦。行路疲乏所苦有情,施座施處,調身按摩,令其止息勞倦眾苦。
又諸菩薩,為諸有情如理宣說。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7]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或復方便善巧宣說。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如是於行慳行,有情為欲令彼斷慳行故;於現法中求財寶者,為欲令彼正少功力,集多財寶,守護無失;於佛聖教懷憎嫉者,為欲令彼得清淨信,證清淨見,超諸惡趣,盡一切結,越一切苦;應知亦爾。
又諸菩薩,於其有恩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報。暫見申敬,讚言善來,怡顏歡慰,吐誠談謔;[1]祥處設座,正[2]筵令坐。若等若增[3]財利供養現前酬答,非以下劣。於彼事業雖不求請,尚應伴助。況[4]于有命。如於事業,如是於苦,於如理說,於方便說,於濟怖畏,於衰惱處開解愁憂,於惠資[5]具,於與依止,於隨心轉,於顯實德令深歡悅,於懷親愛方便調伏,於現神通驚恐引攝,如應廣說,當知亦爾。
又諸菩薩,於遭怖畏諸有情類,能為救護。謂於種種禽獸、水火、王賊、怨敵、家主、宰官、不活、惡名、大眾、威德、非人、起屍、魍魎等畏,皆能救護,令得安隱。
又諸菩薩,於處衰惱諸有情類,能善開解,令離愁憂。或依親屬有所衰亡。所謂父母、兄弟、妻子、奴婢、僮僕、宗長、朋友、內外族因、親教、軌範及餘尊重,時有喪亡,善為開解,令離憂惱。或依財寶有所喪失。謂或王賊之所侵奪,或火所燒,或水所溺,或為矯詐之所誑誘,或由事業無方損失,或為惡親非理橫取,或家[6]生火之所耗費,於如是等財寶喪失,善為開解,令離憂惱。由是因緣,諸有情類生軟中上三品愁憂,菩薩皆能正為開解。
又諸菩薩,備資生具,隨有來求,即皆施與。謂諸有情求食與食,求飲與飲,求乘與乘,求衣與衣,求莊嚴具[7]施莊嚴具,求諸什物施以什物,求鬘塗香施鬘塗香,求止憩處施止憩處,求諸光明施以光明。
又諸菩薩,性好攝受諸有情類,如法御眾,方便饒益。以無染心先與依止,以憐愍心現作饒益,然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若自無有,應從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求索與之。於己以法所獲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與眾同用,自無隱費。於時時間,以其隨順八種教授而正教授,五種教誡而正教誡。此中所說教授、教誡,當知如前力種性品已廣分別。
又諸菩薩,於有情心性好隨轉。隨心轉時,先知有情若體若性。知體性已,隨諸有情所應共住,即應如是與其共住;隨諸有情所應同行,即應如是與彼同行。
若諸菩薩欲隨所[8]化有情心轉,當審觀察,若於如是如是相事現行身語生他憂苦,如是憂苦若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於如是事現行身語,護彼心故,方便思擇勵力遮止令不現行。如是憂苦若能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於如是事現行身語,住哀愍心,不隨如是有情心轉,方便思擇勵力策發要令現行。
復審觀察,若於如是他有情事現行身語令餘有情發生憂苦,如是憂苦[9]若不令他、或餘有情、或不令二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於如是事現行身語,護餘心故,方便思擇勵力遮止令不現行。如是憂苦若能令他、或餘有情、或能令二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於如是事現行身語,住哀愍心,不隨如是有情心轉,方便思擇勵力策發要令現行。
復審觀察,若於如是菩薩自事現行身語生他憂苦,如是現行身語二業非諸菩薩學處所攝,不順福德、智慧資糧,如是憂苦不能令他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爾時於如是事現行身語,護他心故,方便思擇勵力遮止令不現行。與此相違現行身語,如前應知。如生憂苦,如是廣說生於喜樂,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又隨他心而轉菩薩,知他有情忿纏所纏,現前忿纏難可捨離,尚不讚歎,何況毀呰,即於[10]爾時亦不諫誨。
又隨他心而轉菩薩,他雖不來談論慶慰,尚應自往談論慶慰,何況彼來而不酬報。
又隨他心而轉菩薩,終不故意惱觸於他,唯除訶責諸犯過者,起慈悲心,諸根寂靜,如應訶責令其調伏。
又隨他心而轉菩薩,終不[11]嗤誚輕弄於他,令其𧹞愧不安隱住,亦不令[12]其心生憂悔。雖能摧伏得勝於彼,而不彰其墮在負處。彼雖淨信,生於謙下,終不現相而起自高。
又隨他心而轉菩薩,於諸有情非不親近,不極親近,亦不非時而相親近。
又隨他心而轉菩薩,終不現前毀他所愛,亦不現前讚他非愛;非情交者不吐實誠,不屢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許[13]應他飲食等,終無假託不赴先祈,為性謙[14]冲如法曉[15]諭。
又諸菩薩性好讚揚真實功德,令他歡喜。於信功德具足者前,讚揚信德令其歡喜;於戒功德具足者前,讚揚戒德令其歡喜;於聞功德具足者前,讚揚聞德令其歡喜;於捨功德具足者前,讚揚捨德令其歡喜;於慧功德具足者前,讚揚慧德令其歡喜。
又諸菩薩性好悲愍,以調伏法調伏有情。若諸有情有下品過下品違犯,內懷親愛無損惱心,以軟訶責而訶責之。若諸有情有中品過中品違犯,內懷親愛無損惱心,以中訶責而訶責之。若諸有情有上品過上品違犯,內懷親愛無損惱心,以上訶責而訶責之。如訶責法,治罰亦爾。若諸有情有下、中品應可驅擯過失違犯,菩薩爾時為教誡彼及餘有情,以憐愍心及利益心,權時驅擯,後還攝受。若諸有情有其上品應可驅擯過失違犯,菩薩爾時盡壽驅擯,不與共住、不同受用,憐愍彼故不還攝受,勿令其人於佛聖教多攝非福,又為教誡利餘有情。
又諸菩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現神通力,或為恐怖、或為引攝。謂為樂行諸惡行者,方便示現種種惡行諸果異熟。謂諸惡趣,小那落迦、大那落迦、寒那落迦、[1]熱那落迦,既示現已,而告之言:汝當觀此,先於人中造作增長諸惡行故,今受如是最極暴惡、辛楚、非愛苦果異熟。彼見是已,恐怖厭患,離諸惡行。復有一類無信有情,菩薩眾中隨事故問,彼作異思拒而不答。菩薩爾時或便化作執金剛神,或復化作壯色大身巨力藥叉,令其恐怖。由是因緣,捨慢生信,恭敬正答;其餘大眾聞彼正答,亦皆調伏。或現種種神通變化,或一為多,或多為一,或以其身穿過石壁、山巖等障往還無礙,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現無量種神變差別,或復現入火界定等,或復示現共聲聞等種種神通,方便引攝,令諸有情踊躍歡喜。諸未信者,方便安處信具足中;諸犯戒者,方便安處戒具足中;諸少聞者,方便安處聞具足中;多慳悋者,方便安處捨具足中;諸惡慧者,方便安處慧具足中。
如是菩薩成就一切種饒益有情戒。
是名菩薩三種戒藏,亦名無量大功德藏。謂律儀戒所攝戒藏,攝善法戒所攝戒藏,饒益有情戒所攝戒藏。
若諸菩薩欲於如是菩薩所學三種戒藏勤修學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義能授能開。
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如是請言:我今欲於善男子所、或長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唯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
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隨其所有功[2]德因力,生殷淨心或少淨心。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或蹲、跪、坐,對佛像前,作如是請:唯願大德,或言長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薩淨戒。如是請已,[A4]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或法弟聽,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
自此已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能授菩薩作如是問,乃至第三授淨戒已。能受菩薩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淨戒已。能受菩薩不起于坐。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薩,今已[3]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為某名菩薩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如是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
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於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當知是名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薩俱起供養,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於餘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對治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計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又此菩薩安住如是菩薩淨戒,先自數數專諦思惟:此是菩薩正所應作,此非菩薩正所應作。既思惟已,然後為成正所作業,當勤修學。
又應專勵聽聞菩薩素怛纜藏及以解釋,即此菩薩素怛纜藏、摩怛履迦,隨其所聞當勤修學。
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於如是所受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
有慳貪者,慳貪[2]弊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毀淨戒者,於諸學處無恭敬者,於戒律儀有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有嬾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3]睡樂、[4]倚樂、臥[5]樂,好合徒侶樂喜談者,不應從受。心散亂者,[6]下至不能[7]搆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不應從受。有[8]闇昧者,愚癡類者,極劣心者,誹謗菩薩素怛纜藏、[9]及菩薩藏摩怛履迦者,不應從受。
又諸菩薩,於受菩薩戒律儀法,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而於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宣示開悟。所[10]以者何?為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誹謗。由誹謗故,如住菩薩淨戒律儀,成就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亦為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惟未永棄捨,終不[11]免離。
又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12]唯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以受戒法如應正授。
如是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13]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麁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捨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
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即便棄捨別解脫戒。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14]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
略由二緣,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雖復轉身遍十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由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為欲[15]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16]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科判,《瑜伽師地論》資料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