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 | |
---|---|
1 | 增上力故,生諸惡趣或貧窮家。或復有苦雜因所生 |
2 | 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匱乏。彼作是思:定無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廣說如經。
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者,謂現所受苦。皆由宿作為因者,謂由宿惡為因。由勤精進吐舊業故者,謂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諸不善業。如是於後不復有漏者,謂一向是善性故,說後無漏。由無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由業盡故苦盡者,謂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謂證餘生相續苦盡。謂無繫外道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
由見現法士夫作用不決定故。
所以者何?彼見世間雖具正方便,而招於苦;雖具邪方便、而致於樂。
彼如是思:若由現法士夫作用為彼因者,彼應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為因。
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現法方便所招之苦,為用宿作為因?為用現法方便為因?
若用宿作為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於[1]後不復有漏,乃至廣說,不應道理。
若用現法方便為因者,汝先所說,凡諸世間所有[2]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為因,不應道理。
如是現法方便苦宿作為因故,現法士夫用為因故,皆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我今當說如實因相。或有諸苦唯用宿作為因。
猶如有一,自業增上力故,生諸惡趣或貧窮家。
或復有苦雜因所生。謂如有一,因邪事王,不獲樂果而反致苦。
如事於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由事農業、由劫盜業、或於他有情作損害事,若有福者,獲得富樂,若無福者,雖設功用而無果遂。
或復有法,純由現在功用因得。
如新所造引餘有業;或聽聞正法,於法覺察;或復發起威儀業路,或復修學工巧業處;如是等類,唯因現在士夫功用。
自在等作者論者,由如有一,或沙門、或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變化為因,或餘丈夫變化為因,諸如是等。
謂說自在等不平等因論者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教如前說。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
彼由現見於因果中,世間有情不隨欲轉,故作此計。
所以者何?現見世間有情,於彼因時欲修淨業,不遂本欲,反更為惡。
於彼果時,願生善趣樂世界中,不遂本欲,墮惡趣等。
由見此故,彼作是思:世間諸物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為彼物父,謂自在天,或復其餘。
自在天等變化功能,為用業方便為因?為無因耶?
若用業方便為因者,唯[4]此功能用業方便為因,非餘世間,不應道理。
若無因者,唯此功能無因而有,非世間物,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為墮世間攝?為不攝耶?
若言攝者,此大自在則同世法,而能遍生世間,不應道理。
若不攝者,則是解脫,而言能生世間,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有用故變生世間?為無用耶?若有用者,則於彼用無有自在,而於世間有自在者,不應道理。
若無用者,無有所須,而生世間,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為唯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耶?
若唯大自在為因者,是則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則有出生;若時有出生,是時則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為因者,不應道理。
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唯取樂欲為因?為除樂欲更取餘為因?
若唯取樂欲為因者,此樂欲為唯取大自在為因?為亦取餘為因耶?
若唯取大自在為因者,若時有大自在,是時則有樂欲;若時有樂欲,是時則有大自在;便應無始常有出生,此亦不應道理。
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應道理。
又於彼欲無有自在,而言於世間物有自在者,不應道理。
如是由功用故,攝不攝故,有用無用故,為因性故,皆不應理。
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又應問彼:汝何所欲?此呪術方為是法自體?為是非法自體?
若是法自體者,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而能轉彼非法以為正法,不應道理。
若是非法自體者,自是不愛果法,而能轉捨餘不愛果法者,不應道理。
如是記已,復有救言:如世間毒,呪術所攝,不能為害。當知此呪術方亦復如是。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如呪術方能息外毒。亦能息內貪瞋癡毒?為不爾耶?
若能息者,無處無時,無有一人貪瞋癡等靜息可得,故不中理。
若不能息者,汝先所說,如呪術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業者,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呪術方為遍行耶?不遍行耶?
若遍行者,自所愛親不先用祠,不應道理。
若不遍者,此呪功能便非決定,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此呪功能,為唯能轉因?亦轉果耶?
若唯轉因者,於果無能,不應道理。
若亦轉果者,應如轉變即令羊等成可愛妙色,然捨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造呪術者,為有力能及悲愍不?
若言有者,離殺彼命,不能將彼往生天上,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彼所造呪能有所辦,不應道理。
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決定故,於果無能故,呪術者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我今當說非法之相。若業,損他而不治現過,是名非法。
又若業,諸修道者共知此業感不愛果,又若業,一切智者決定說為不善。又若業,自所不欲。又若業,染心所起。又若業,待邪呪術方備功驗,又若業,自性無記。諸如是等皆是非法。
邊無邊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依止世間諸靜慮故,於彼世間住有邊想、無邊想、俱想、不俱想,廣說如經。
由此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當知此中,已說因緣及能計者。
是中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若憶念壞劫,於世間起有邊想。
若憶念成劫,則於世間起無邊想。
若依方域周廣求世邊時,若下過無間更無所得,上過第四靜慮亦無所得,傍一切處不得邊際;爾時則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處所起無邊想。
若為治此執,但依異文,義無差別,則於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從前壞劫以來,為更有世間生起?為無起耶?
若言有者,世間有邊,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非世間住,念世間邊,不應道理。
如是彼來有故,彼來無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不死矯亂論者,謂四種不死矯亂外道,如經廣說應知。
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最勝生道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問苦集滅道,便自稱言:不死亂者。隨於處所,依不死淨天不亂詰問,即於彼所問,以言矯亂,或託餘事方便避之,或但隨問者言辭而轉。
是中,第一、不死亂者,覺未開悟;第二、於所證法起增上慢;第三、覺已開悟而未決定;第四、羸劣愚鈍。
又復第一,怖畏妄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故不分明答言我無所知。
第二,於自所證未得無畏,懼他詰問,怖畏妄語,怖畏邪見,故不分明說我有所證。
第三,怖畏邪見,怖畏妄語,懼他詰問,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
如是三種,假託餘事以言矯亂。第四,唯懼他詰,於最勝生道及決定勝道皆不了達,於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說言我是愚鈍,都無所了。但反問彼,隨彼言辭而轉,以矯亂彼。
此四論發起因緣,及能計者,并破彼執,皆如經說。
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見住。
若有人來有所詰問,即以諂曲而行矯亂。當知此見是惡見攝,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斷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乃至我有麁色四大所造之身,[3]住持未壞,爾時有病、有癰、有箭。若我死後,斷壞無有,爾時我善斷滅。
如是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廣說如經。
謂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
彼如是思:若我死後復有身者,應不作業而得果異熟。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則應無受業果異熟。
觀此二種,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身死已,斷壞無有,猶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還合;彼亦如是,道理應知。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為蘊斷滅?為我斷滅耶?若言蘊斷滅者,蘊體無常,因果展轉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應道理。
若言我斷,汝先所說麁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癰、有箭,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不應道理。
如是若蘊斷滅故,若我斷滅故,皆不應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
又依世間諸靜慮故,見世施主一期[2]受命恒行布施無有斷絕,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匱乏。
彼作是思:定無施與、愛養、祠祀。
復見有人,一期壽中恒行妙行,或行惡行;見彼命終,墮於惡趣,生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於天上樂世界中。
彼作是思:定無妙行及與惡行,亦無妙行、惡行二業果異熟。
復見有一剎帝利種命終之後,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或婆羅門命終之後,生剎帝利、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
吠舍、戍陀羅等,亦復如是。
彼作是思:定無此世剎帝利等,從彼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來;亦無彼世剎帝利等,從此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去。
又復觀見諸離欲者生於下地。
又見母命終已,生而為女,女命終已,還作其母;父終為子,子還作父。
彼見父母不決定已,作如是思:世間畢定無父無母。
或復見人身壞命終,或生無想,或生無色,或入涅槃,求彼生處不能得見。
彼作是[3]念:決定無有化生眾生,以彼處所不可知故。或於自身起阿羅漢增上慢已,臨命終時,遂見生相。
彼作是念:世間必無真阿羅漢,如是廣說。
問:復何因緣,或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體相?
答:以於如來所說甚深經中,相似甚深離言說法不能如實正覺了故。又於安立法相不如正理而思惟故,起於空見。
彼作是念:決定無有諸法體相。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為有生所受業及後所受業,為一切皆是生所受耶?
若俱有者,汝先所說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無有妙行、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不應道理。
若言無有[4]後所受者,諸有造作淨與不淨種種行業,彼命終已,於彼生時,頓受一切淨與不淨業果異熟,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凡從彼胎藏及從彼種子而生者,彼等於此為是父母?為非父母耶?
若言是父母者,汝言無父無母,不應道理。
若言彼非父母者,從彼胎藏及彼種子所生,而言非父非母,不應道理。
若時為父母,是時非男女;若時為男女,是時非父母;無不定過。
又汝何所欲?為有彼處受生眾生,天眼不見?為無有耶?
若言有者,汝言無有化生眾生,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是則撥無離想欲者、離色欲者、離三界欲者,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有阿羅漢性,而於彼起增上慢?為無有耶?
若言有者,汝言世間必定無有真阿羅漢,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若有發起不正思惟,顛倒自謂是阿羅漢,此乃應是真阿羅漢,亦不中理。
又應問彼:汝何所欲?圓成實相法、依他起相法、遍計所執相法為有?為無?若言有者,汝言無有一切諸法體相,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應無顛倒,亦無染淨,不應道理。
如是若生後所受故,非不決定故,有生處故,有增上慢故,有三種相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妄計最勝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婆羅門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劣種類;婆羅門是白淨色類,餘種是黑穢色類;婆羅門種可得清淨,非餘種類;諸婆羅門是梵王子,[5]從大梵王口腹所生,從梵所出,梵所變化,梵王體胤。
謂鬪諍劫諸婆羅門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諸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為唯餘種類從父母產生?為婆羅門亦爾耶?
若唯餘種類者,世間現見諸婆羅門從母產生,汝[3]謗現事,不應道理。
若婆羅門亦爾者,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種類,不應道理。
如從母產生,如是造不善業,造作善業,造身語意惡行,造身語意妙行,於現法中受愛不愛果,便於後世生諸惡趣,或生善趣。
若三處現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於母胎,從之而生。
若世間工巧處,若作業處。
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機捷,若增進滿足。
若為王顧錄以為給侍,若不顧錄。
若是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
若修梵住已,生於梵世,若復不爾。
若修菩提分法,若不修習。
若悟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若復不爾。
又汝何所欲?為從勝種類生,此名為勝?為由戒聞等耶?
若由從勝種類生者,汝論中說:於祠祀中,若戒聞等勝,取之為量。如此之言,應不中理。
若由戒聞等者,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類,餘是下類,不應道理。
如是產生故,作業故,受生故,工巧業處故,增上故,彼所顧錄故,梵住故,修覺分故,證菩提故,戒聞勝故,不應道理。
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妄計清淨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我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
謂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嬉戲娛樂,隨意受用,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是亦名[4]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於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
如於孫陀利迦河如是,於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應知亦爾,第一清淨。
復有外道,計持狗戒以為清淨,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糞穢戒等,計為清淨。
謂說現法涅槃外道,及說水等清淨外道作如是計。
問:彼何因緣,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
彼謂得諸縱任自在、欲自在、觀行自在,名勝清淨。然不如實知縱[5]任自在等相。
又如有一,計由自苦身故,自惡解脫;或造過惡,過惡解脫。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若有於妙五欲嬉戲受樂者,為離欲貪?為未離耶?
若已離者,於世五欲嬉戲受樂,不應道理。若[6]未離者,計為解脫清淨,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諸得初靜慮、乃至具足住第四靜慮者,彼為已離一切貪欲?為未離耶?
若言一切離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靜慮,不應道理。
若言未離一切欲者,計為究竟解脫清淨,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由內清淨故究竟清淨?為由外清淨故究竟清淨?
若由內者,計於河中沐浴而得清淨,不應道理。
若由外者,內具貪瞋癡等一切垢穢,但除外垢、便計為淨,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為執受淨物故而得清淨?為執受不淨物故得清淨耶?
若由執受淨物得清淨者,世間共見狗等不淨,而汝立計執受狗等得清淨者,不應道理。
若由執受不淨物者,自體不淨而令他淨,不應道理。
又汝何所欲?諸受狗等戒者,為行身等邪惡行故而得清淨?為行身等正妙行故得清淨耶?
若由行邪惡行者,行邪惡行而計清淨,不應道理。
若由正妙行者,持狗等戒則為唐捐,而計於彼能得清淨,不應道理。
如是離欲不離欲故,內外故,受淨不淨故,邪行正行故,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1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科判,《瑜伽師地論》資料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