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偈曰:復有五種業。
釋曰:復有餘師說,業有五種。不定受業分為二,謂於報或定、於報或不定。此中現法應受業者,於此生造業,即於此生熟。生應受業者,於此生造業,於第二生熟。後應受業者,於此生造業,從第二生後熟。有餘師說:現法應受業,果報於餘生亦有,由隨此功力立名故。勿最強力業果報劣薄,毘婆沙師不許此義。何以故?彼說有業果報親近果報非勝,有業翻此。譬如外種子,葵三月半結實,麥等六月結實。
偈曰:餘師說四句。
釋曰:譬喻部師說有四句,有業於位定於報不定,若業現報於報不定,有業於報定於位不定,有業二處皆定。若現報等,於報亦定。有業於二處皆不定,若業不必應受,於報亦不定。
於彼人,此業成八種:現報有二種,定不定,乃至定不定亦爾。彼說現報等為定,第四不定,於一剎那中得引四業,俱起不得。云何得?於三教他自行邪婬,此四若一時究竟。
是四業中,偈曰:引聚同分三。
釋曰:何以故此現報業不能引聚同分?現有同分故。
於何界何道中,幾種業可引?
偈曰:一切處四引。
釋曰:於三界及一切道中,四種業皆有引義。此四或善或惡,此引如相應。此開,今更立遮。
偈曰:地獄引善三。
釋曰:於地獄中三種善業有引,現報無引,於中無可愛報故。
偈曰:凡於離欲處,堅不引生報。
釋曰:凡夫人若於此地已得離欲,若堅住無退失,於此下地中不得造生報業,能造餘三。
偈曰:聖不造餘報。
釋曰:堅言流至此句。若聖人於此地已得離欲,無復退墮,不能造二業,謂生報及後報。何以故?此人不能更感下地生故,但能造現報業及不定報業,於隨現生處。
偈曰:欲頂退不造。
釋曰:若聖人有退墮,已離[3]欲界及有頂,於此二界不得造生報及後報業。何以故?此人已退果,無捨壽義。此義後當廣說。
於中陰有引業義不?有。
偈曰:二十二種業,於欲中陰引。
釋曰:若欲界中陰,能引二十二種業。此云何?胎位有五,謂柯羅邏、頞浮陀、俾尸、伽訶那、波羅捨佉。已生位有五,謂嬰兒、[4]童子、少壯、中、老。於此位中,中陰眾生有時引柯羅邏受業,或不定或定,乃至老位應受,及中陰中應受。
偈曰:此業但現報。
釋曰:此中陰所引業定有十一種,應知必是現報。
何以故?
偈曰:彼是一果報。
釋曰:此聚同分[5]唯有一一業所引故。是中陰聚同分,及中陰後類十位,是故不說別業感中陰,由此二同生報業所引故。
復有何相應,知此業是定?
偈曰:重惑及淨心,或是恒所行,於功德田定,能損自父母。
釋曰:是業由重[6]惑所造、或由重善心所造、或恒時所行、或於有功德田所起,應知此業必定。此中有功德田,謂三寶或人差別。人差別者,若人至果勝類、或定勝類。此中若無重惑心及重善心,此業或善或惡,必成定業,若恒所行亦爾。復次若依自父母,以率爾心造隨類違損業,此業亦必定受報,餘業則不定。
復次現法應受業,其相云何?
偈曰:此業成現報,由田意勝異。
釋曰:現報業者,或由田勝異成。如傳說,有一比丘於大眾中行女人言故,現身即轉根成女。此傳有文。由故意勝異者,如傳說,有一黃門,由解脫牛黃門事故,現身即轉根成男。
復次偈曰:永離欲地故。
釋曰:若業或善或惡,[7]依此地生,由永離欲,此地此業則成現報業。
此業何相?
偈曰:若業於報定。
釋曰:若業於果報定、於位不定,此業是所說現報業。若業於餘位中定,此業定於餘位中與報,有此業人無離欲故。若不定云何?此業無報,由永離欲故。
此田何相?於中所造業,必定得現報。若總說,大比丘眾以佛為現前上首,若約人差別有五。
偈曰:滅定無諍慈,見羅漢果起,於彼損益業,果於現法受。
釋曰:若人出無心定觀,即得最極心寂靜,由此定似涅槃故。此人因此定,如往還於涅槃。若人出無諍三摩提,觀無量眾生,無諍利益善意所隨逐最猛盛,無量福德熏修所變相續正起。若人出無量慈觀,無量眾生安樂善意所隨逐最猛盛,無量福德薰修所變相續正起。若人出四諦觀,見諦所破惑滅盡無餘,故新得轉依,清淨相續即起。若人出阿羅漢果觀,修道所破惑滅盡無餘,故新得轉依清淨相續即起。是故於此五人,或作善利益事、或作惡損惱事,此業果報於現世必定應得。餘人所修得道未究竟故,若出未圓滿自性果觀,新得轉依清淨不爾,是故彼不及前人福田。
若果報受為勝,是故此義應思:有業但以心受為果報非身受不?有業但以身受為果報非心受不?說有。
偈曰:若善業無覺,許受為果報,此受是心法。
釋曰:無覺業者,從中間定乃至有頂,此無覺善業[*]唯以心受為果報。云何非身受?此身受必與覺觀俱起故。
釋曰:若惡業,定以身受為果報。云何心受非彼報?此業以苦受為報。若苦受在心地則成憂根,此憂根非果報,於前已說。
釋曰:心心謂意識。何以故?若人在於五識,則無[*]癲亂事,五識無分別故。
偈曰:此從業報生。
釋曰:此心[*]癲亂,從眾生業報生。若人以物呪及增加所作散壞他心,或不求欲眾生令飲毒飲酒,或恐怖眾生,於獵等時,或在[3]曠野等處縱火焚燒,又以坑穽陷墜眾生,或由餘業令眾生失念。因此業報,此眾生於未來世心則[4]癲亂。
偈曰:怖打不平憂。
釋曰:怖者,諸鬼神作可畏形相來逼,此人見即驚怖。打者,諸鬼神因人惡行起憎恚心,於此人末摩作打拍事。不平者,風熱淡互相違反,令身四大皆不調適。憂者,如婆師絺等。
若意識[*]癲亂,此心[*]癲亂從業報生,云何言心受非果報?我等不說此心是果報。何為四大違損是果報?從此心起故,說心從果報生。由業所生四大不平等故心狂亂、不自在、失念,說此心名[*]癲狂。若作如此,四句得成。有心狂故亂非散故亂,廣說應知。狂亂非散亂者,心不自在無染污。散亂非狂亂者,心自在有染污。狂亂亦散亂者,心不自在有染污。無狂亂亦無散亂者,心自在無染污。
何眾生有狂亂心?
偈曰:欲界除鳩婁。
釋曰:於欲界中有,[*]唯除北鳩婁。何以故?於天中亦有狂天,何況於人、畜生、鬼神道中。地獄眾生皆恒狂亂,是彼眾生萬種損惱恚害,末摩[6]最重難忍,苦受所逼,於自身亦不了別,何況能識是非等事。何心何啼天地獄傳此中應說。
於聖人亦有心狂亂,由四大不平等故,除佛世尊。若約先定業受報已畢,若約不定業則無果報。不由怖畏,已度五怖畏故。不由損害,永無惡行能生鬼神憎恚心故。不由憂惱,證見法如實性故。
復次於經中說有三曲:身曲、口曲、意曲。復有三麁:身麁、口麁、意麁。復有三澁:身澁、口澁、意澁。此中次第應知。
偈曰:說曲麁澁業,諂曲瞋欲生。
釋曰:若身業從諂曲生,說名身曲業,邪曲性類故,口意曲業亦爾。若身業從瞋恚生,說名身麁業,忿怒性類故,口意麁業亦爾。若身業從貪欲生,說名身澁業,染污性類故,口意澁業亦爾。
偈曰:黑白等差別,復說業四種。
釋曰:有黑業黑果報;有白業白果報;有黑白業黑白果報;有不黑不白業不黑不白果報,生能滅盡[7]餘諸業故。
偈曰:非善欲色有,善次第應知,黑白有二業,能滅彼無流。
釋曰:非善業者,一向名黑,本性黑故。果報亦黑,果報非可愛故。此業[*]唯欲界。有色界善業一向白,非黑所雜故。果報亦白,果報可愛故。云何不說無色界業?若是處有二種果報,謂中陰、生陰。有三種業,謂身口意。此中說黑白業,餘處不說。有餘師云:此亦於餘經中說。
欲界善業名黑白業,非善所雜故。果報亦黑白,果報相雜故。若分別此業,須約相續,不得約性。何以故?無一業如此種類及果報,此業是黑即是白。無如此義,互相違故。若爾,惡業為善業所雜故,應成白黑業。惡為善所雜,此義不成,於欲界中惡力強故;[*]唯善可雜,由力弱故。
無流業者,若起能滅盡此三。何以故?此業非黑,無染污故。非白,無白果報故。此不白言,是不了義說,有別意故。佛世尊於《大空經》中,依無學法說:阿難!如此法,一向白、一向善、一向無訶。於阿毘達磨藏中說:何者為白法?善法及無覆無記法。無果報者,不墮於界故,與生死相違故。
偈曰:於法忍離欲,於八次第道,十二種故意,此能滅黑業。
釋曰:於見諦道中有四法忍,於離欲欲界中有八次第道,於此中是故意有十二種,此業一向能滅黑業。
偈曰:於第九故意,能滅黑白業。
釋曰:於第九離欲,欲界次第道故意,能滅黑白業及黑業。
偈曰:白業離欲定,後次第道生。
釋曰:若人定定作離欲,是第九次第道。此中有四種故意,一向能滅白業。
云何但第九次第道能滅白業,不由餘?此善非自性滅,已滅可更現前故。雖然,緣彼為境惑滅故,故說彼滅。是故乃至餘一品惑,猶以彼為境未滅,未可說彼已滅。
偈曰:餘說地獄報,及欲受報二。
釋曰:有餘師見,應受地獄報業,離地獄於欲界餘道應受報業,次第應知是黑業是黑白業。何以故?[*]唯地獄定是惡業報故,說受地獄報業名黑業。離地獄於欲界餘道中,有善惡業報,是故受彼報業名黑白業。
偈曰:餘說見滅黑。
偈曰:餘欲業黑白。
釋曰:欲界業異見諦所滅業,名黑白業。此異云何?謂修道所滅。何以故?此業有善有惡。
於經中說:有三牟那,謂身牟那、口牟那、意牟那。
此中偈曰:無學身口業,意應知次第,三牟那。
釋曰:無學身口二業,名身口牟那。無學心名意牟那,非意業。何以故?心是真實聖者,此由身口故定可比量。復次此身口二業離惡為性,意業但思,非有教故不能比量為離,故說牟那。是故[*]唯心能離故,說名牟那。
云何說無學不說餘?阿羅漢是真實聖者故。一切,或言分別滅故。
偈曰:三淨。
釋曰:於經中說:有三種清淨,謂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此三種清淨,偈曰:一切三善行。
釋曰:一切身善行,名身清淨。一切口意善行,名口意清淨。能除遮惡行及惑污故,或暫或永。此正說何?為眾生信樂邪牟那及邪清淨,為令思量遠離故。
經中復說有三種惡行。
偈曰:惡身口意業,說名三惡行。
釋曰:身口意業若不善,次第應知名身口意惡行。
偈曰:非業貪瞋等,說意惡行三。
釋曰:亦有惡行非業性,謂三意惡行別類,非故意故。譬喻部說:貪等名意業,於故心作。經中說:若執如此,惑業成一性。若爾,何有若惑成業?無如此義。於經中由故意因此門起故,大師由彼顯故意,毘婆沙師說如此。若不爾,惑業成一體,十二緣生分則不成就故。不許如此,由此於果報非可愛,聰慧人所訶故,說身口意行名惡行。
偈曰:翻此名善行。
釋曰:由翻惡行應許為善行,謂善身口意業,及無貪無瞋正見,無利益損惱他事故。云何正見邪見得成?善惡性為損益根本故。
是所說惡行及善行,此中偈曰:由攝彼麁品,故說十業道,如理謂善惡。
釋曰:前所說惡行及善行中,由攝明了易知善惡二業,是故經中說十業道,如理應知,若善從善行出,若惡從惡行出。於中何惡行及善行非所攝?於惡業道中,是身惡行一分非所攝,謂前分後分,所餘染污亦爾,此非麁顯故。若身惡行,能令他失離壽命財物妻妾,說名業道,欲令他分別離此故。於惡行別立意惡行一分名故意。於善業道中,是身善行一分非所攝,謂前後分,及離飲酒等、布施供養等。口善行如愛語等,意善行如故意。
如此業道中,偈曰:六惡有無教。
釋曰:[*]唯六不善業道,定以無教為性,謂殺、盜、[2]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若教他作,無根本有教故。
偈曰:一二種。
釋曰:邪婬恒以有教無教為性。何以故?此自身所成就故。若令他作歡喜,不如自作故。
釋曰:是六種業道,若自作亦各二種,謂有教無教。若正起有教時彼即死,則具有教無教;若起有教後方死,但是無教。
釋曰:善有色七業道,必定二種,謂有教無教,受所得戒依屬有教故。
偈曰:無教從定生。
釋曰:定所生定無流所攝諸護,說名定生,彼[*]唯無教,但依屬心故。
偈曰:近方便有教。
釋曰:業道前方便,必有教為性。
偈曰:無教或有無。
釋曰:若最重上心、[3]惑所污[*]惑蜜味心,清淨作方便加行,則有無教;若異此則無。
偈曰:後分則翻此,前分三根生。
釋曰:翻前分方便義,應[A2]知是業道後分。何以故?此後分必無教為性,有教或有或無。若人已作業道,後更起同類法,則有有教;異此悉無。
復次此業道前分、根本後分,從何位可得安立?譬如有人欲殺禽獸,從[4]床起捉直行往彼所,揣觸其身即[5]買牽還,將入屠所欲就殺之,即便捉[6]仗與一下手或再下手,乃至未令命斷,名殺前分。是事能令命斷,此中是有教無教身業共一剎那起,是名根本業道。何以故?由二種因緣,是人為殺生罪所觸,由作[7]加行及果究竟故。從此剎那後,無教剎那悉是業道後分。乃至治洗販賣,或煮自食稱讚其美,如此等有教剎那悉成後分。如此於餘六業道中,前分、根本、後分義,如理應知。不平貪等三無前後分,由現前起即成業道。
汝今應說,此為是眾生正在死有有教無教成業道、為已死成業道?若爾,何有?若所殺眾生正在死有,能殺及令殺人若[8]共一時死,應有犯殺生罪。悉檀義不爾,若已死成業道,是悉檀所說,謂若由此害事,能令彼離壽命,是有教身業;及共一剎那起無教,是名業道,此言不應說。復次於阿毘達磨藏中說:為有如此義不?是眾生已被殺,是人未離殺生事?有,譬如已令此眾生離命根,能殺加行未捨未息,此中後分由前分名說。此文句與毘婆沙義相違。是根本此時中未滅故,是故如無失道理,應許如此。云何無失?此中用前分名說根本,此則無失。若爾,如此相有教,云何成根本業道?云何不成?無能故。若爾,無教云何成業道?是故加行果成就時,此二成業道。
業道者,有時是餘業道前分,或是餘業道後分。是殺生事位,有時成業道,有時成前分。譬如有人欲殺怨家,作惡方術殺禽獸祠鬼神,或由偷他物,或於彼婦作邪婬,共彼人欲殺怨家,或說妄語兩舌惡口軟語,破彼親友隨多少能為救護者,或於彼起不平貪,或於彼生瞋,或為殺彼增長邪見。如此於餘業道,如理應思,貪等不應成前分。何以故?若由[*]唯發起心,是人正行前分,無如此義,若離行事。
經中說:比丘!殺生有三種:一從貪欲生,二從瞋恚生,三從無明生,乃至邪見亦爾。此經中如此殺生相云何?殺從貪生者,若為得彼身分、為得物、為戲樂等事,令他失命,或為救濟自身及自眷屬。從瞋生者,如為報怨。從癡生者,如大祠捨施人,由行善法意故。又如諸王,隨法文句量故,行重罰怨家及惡人,諸王得生大福德。又波尸國人殺業亦從癡生。何以故?彼說如此言:若二親老困及有重疾,必應為捨命。有頻那柯外道說:蛇蜈蚣[1]嚙毒等恒能傷害人,此必應殺;鹿羊鳥牛等,為供人庖廚故受生,若殺無失。若殺生從邪見生,亦是從癡生。
盜從貪生者,隨其所求不與而取,或為得別利養愛重好名,為救濟自身及自眷屬。從瞋生者,如為報怨。從癡生者,如諸王由隨法文句量,為罰惡人故奪其物。又如婆羅門言:一切物梵王已捨與婆羅門,由婆羅門力弱,諸蠻[2]謾取受用。是故若婆羅門奪取,奪取自物;若食,食自物;若衣,衣自物;若施,施自物,於彼無非他財想。若盜從邪見生,亦是從癡生。
邪婬從貪生者,於他妻妾先起貪愛方行邪婬,及為得利養愛重,為救濟自身及自眷屬。從瞋生者,如為報怨。從癡生者,如波尸國人娶母等事。又如於瞿娑婆祠中,有餘女吸水[*]嚙草,是人行著其親,[3]或著姑姨姊妹同姓等。又如頻那柯外道說:女人如臼花菓熟食水渚道路等。
妄語等從貪瞋生如前。妄語從癡生者,如皮陀言:
若妄語從邪見生,亦是從癡生。兩舌等若從邪見生,亦是從癡生。一切從四皮陀所出邪論言,皆是無義語。
不平貪等,云何從貪等生?
偈曰:從彼次第生,貪等三根生。
釋曰:從貪次第生故,說彼從貪生。從瞋次第生故,說彼從瞋生。從癡次第生故,說彼從癡生。
說惡業道已,善業道云何?
偈曰:善業道前後,無貪瞋癡生。
釋曰:共前分後分,一切善業道,從無貪無瞋無癡生,善故意所生故。此善故意,必定與無貪等三善根相應故。前分等三,其相云何?此中若遠離惡業道前分即是善業道前分,若遠離根本即是根本,若遠離後分即是後分。譬如沙彌欲受大戒,入不共住禮拜比丘請優波陀訶,乃至說一羯磨及第二羯磨,此名前分。第三羯磨竟時,是有教業共一剎那無教,是根本業道。從此後乃至說四依,依此根本所有有教業及無教業,[6]乃至相續未斷,是名後分。
是所說言,非一切業道由貪等究竟。此中何業道,由何惡根得究竟?
偈曰:殺生瞋惡口,成就皆由瞋。
釋曰:殺生瞋恚惡口,必由瞋得究竟。捨心澁心現前,此三得成故。
偈曰:邪婬貪欲盜,由貪故究竟。
釋曰:由貪欲現前故,邪婬貪欲偷盜得成就。
偈曰:邪見由無明。
釋曰:若人起最重品癡,能成就邪見。
偈曰:許所餘由三。
釋曰:何者為餘?謂妄語、兩舌、無義語,此三由三惡根隨一成就,或由貪或由瞋或由癡。
是業道約四節所說,謂三三一三,如此次第應知。
偈曰:眾生受用依,名色及名聚。
釋曰:殺等依止眾生起,邪婬等依止受用物起,邪見依止名色起,妄語等依止名聚起。
若人起定心,為殺彼人,或與彼同時死、或在彼前死,為有根本業道不?
偈曰:俱死及前死,無根。
釋曰:是故顯此問。若人行殺生事,果亦究竟,不犯殺生罪。有如此義不?有,若能殺人,或在前死、或同時死。若爾,何因?所殺人猶活未死,殺者與殺生罪不相應。若殺者同時死,亦不相應。
云何不相應?
偈曰:別依生。
釋曰:由此依止,於彼行殺事。此依止已斷滅,有別依止生,異先聚同分。此依止不行殺事故,是故無與業道相應義。
復次若為殺他故,集眾為軍、或掘坑或獵或偷破。多人聚集同為此事,於中一人若行殺生事,何人得殺生罪?
偈曰:軍等同事故,悉得如作者。
釋曰:如作者犯罪,如此一切人同犯一罪,共一事故。若由義,此彼更互相殺。若人由他勢力所逼引令入中,是人亦與此罪相應。若人依此誓[1]去,謂隨有命,為救自命,我亦不殺。[*]唯除此人。
若人自作殺生事,此行幾量成業道?乃至邪見成業道?此相應說。
偈曰:殺生有故意,他想不亂殺。
釋曰:若人有故意,我必應殺彼,於彼有彼想,[*]唯殺彼不漫殺[2]餘,由此三義殺生成業道。若爾有人,心疑不決而殺生,謂此為是眾生、為非眾生?為是彼、為非彼?此人於殺已決方殺,謂若是若非我必須殺。此人已作捨心,若殺生得殺生罪。
於剎那剎那滅五陰中,云何斷波羅那?此名有何義?以風為義,此風依身依心起。若人斷此風,譬如風滅燈光、手滅鈴聲。斷此風亦爾,是名斷波羅那。或以命根為義,是一剎那命根正欲生,若遮礙此,即犯殺生罪;異此不犯。
此命屬何人?由命斷彼死,說此命屬彼人。何物為彼?此義於[3]破說我中當共思量。佛世尊說:
是故有命根身名活,無命根身名死。尼乾陀子說:若不以知為先殺生,殺者亦得罪,譬如不以知為先觸火亦被燒。於彼若遇見他婦及觸,此義亦應然。拔尼乾陀子髮,教彼修苦行。彼腹脹死,施主應得罪,母及胎互為困苦因故。犯罪人由與殺事相應故,如火燒自[4]依。若人教他殺,不應得罪。譬如教他觸火,由教故自不被燒。無意土木等亦應得罪,如屋倒殺生故。又於犯死罪理,不應但由立譬得成。
說殺生罪已。
偈曰:偷盜於他物,力闇取屬己。
釋曰:不亂言流。若人由強力,或由闇竊取他財物屬己,於他物中若有取意,由力由暗除亂取,因此量成盜業道。
若盜藪[5]抖波物,從佛得罪。何以故?一切供養物,於般涅槃時佛世尊悉已受。有餘師說:若人能護此物,從此人得罪。若掘窖得無主物,從國主得罪。若人偷迴轉物,若已作羯磨,從至不共住人得罪;若未作羯磨,從一切佛弟子得罪。
偈曰:行非行邪婬,說此有四種。
釋曰:四種行不應行名邪婬:一行不應行,謂他所攝,若母女父母親。二行不應行,謂非分,若自婦於下道及口。三行不應行,謂非處,若露處、支提處、修梵行處。四行不應行,謂非時,若自婦有胎時、飲兒時、受護時。若由夫聽許故得護,此為非時,餘部說如此。
不亂言流。若往他婦所,作自婦想,不成業道。若作他婦想,往餘他婦所,餘師說由行於他婦及受用此類,故成業道別。處欲作,於別處行故,無業道罪,譬如殺生,餘師說如此。若於比丘尼行此事,從何處得罪?從國主得罪。何以故?此事非國主所忍許故。若自婦有戒尚不可行,何況比丘尼。若於童女行此事,於父母所許人得罪。若未許人,於守護人得罪,乃至於王得罪。
偈曰:別想說此言,於解義妄語。
釋曰:是其所說義,於此義中起別異想說言,所依人若解此言義,此言成妄語。若所依人不解此言義,此言云何?此言則成無義語。所說言者,有時多文字成語,於此語中何字成業道?最後字共無教成業道。或隨處,彼人已解義,前文字但是前分加行。說解義者,為得聞已解義、為得聞能解義?若爾,何有?若已解義,語義是意識境界故,言語與耳識俱滅故,應但以無教為業道。若能解義,則無此失。云何成能解?解語人在於耳識,此人為能解,如執無失可許。
如此於經中說:言說有十六種,不[6]見說見,乃至不知說知;見說不見,乃至知說不知。此八非聖言說。不見說不見,乃至不知說不知;已見說見,乃至已知說知,此八是聖言說。
此中見聞覺知相云何?
偈曰:眼耳及意識,所證并餘三,此名見聞知,次第或說覺。
釋曰:若眼識所證為見,耳識所證為聞,意識所證為知,鼻舌身識所證為覺。何以故?香味觸本性無記故,譬如死屍,是故緣彼識說為覺,毘婆沙師說如此。此中以何為證?有二種證,謂《阿含》及道理。《阿含》云:摩羅枳母!汝意云何?是色非汝眼昔所曾見、非今正所見、非汝作心我當應見,汝為因此色得起欲起、愛起、喜起、著起、結起貪不?不爾。婆檀多!是聲非汝耳昔所曾聞,乃至是法非汝意昔所曾知,廣說乃至。不爾。婆檀多!摩羅枳母!汝意云何?為於此中於見[*]唯有見生,於聞[*]唯有聞生,於覺[*]唯有覺生,於知[*]唯有知生。於經中說如此。既於三塵說見聞知,故知於餘三塵同立覺名。若不許如此,此三在見等三外故,於香等應無言說,是名道理。此經非證,有別義故。何以故?於此經中非佛世尊欲判四言說相故。說此言說何為?佛言:摩羅枳母!於六境界中,及於見等四種言說中,為但見等言說起、為更增足愛不愛等因?於此說中見經義如此。
若爾,何相為見,乃至何相為知?有餘師說:五根所證為見,從他傳得為聞,是時所籌量自意所許為覺,自心所證為知。是五塵隨一所見故,因此義立見言說。若事非自所證,但從他傳得,說此名聞。若事約五塵,由自思量所立、自所許故,說此名覺。第六塵異五故,但意識所證,說此名知。是故於香等無無言說。是故汝所立道理,不成道理。先舊諸師說如此:眼根所證說名見,從他傳得說名聞,是自所思說名覺,對自身所受所得說名知。
勿廣論此,更釋此論。若人由身顯義異,為有妄語不?有。是故阿毘達磨藏說:為有不由身行殺生事犯殺生罪不?有。若由言行,為有不由言行妄語事犯妄語罪不?有。若由身行,為有不由身口行[1]此事犯殺生妄語罪不?有。如由仙人心忿責,此中引布薩譬[2]為證。若由身口不行,無欲界無教,不以有教為先故。云何此無教成業道?汝今於中應作功用。
說妄語已。
偈曰:破語有染心,所說壞他愛。
釋曰:解義言無亂言流。若有染污心,為壞他和合及相喜愛,是名破語。
偈曰:惡語非他愛。
釋曰:有染污心,解義不亂,此三言流。此三何義?若人有染污心,於解義人,是所欲說處、是所欲說語即說,是名惡語。
偈曰:諸染非應語。
釋曰:一切染污言,與義不相應故,名非應語。亦名散語,於義不相攝故。
偈曰:餘說異三染。
釋曰:有餘師說:從妄語等口業,若有染污,口業;異彼,是名非應語。
偈曰:佞悲歌舞曲,邪論。
釋曰:譬如邪命比丘為得利養作諂佞言,復有人為別離憂所逼作悲思言,復有人由欲染心故歌,復有舞兒於舞時為染污他作諸詞曲,復有人執邪論起見弘說此論,乃至俗話等言異妄語等三,所有染污言,皆名非應語。轉輪王時有歌,云何非非應語?是時彼人所歌,一切與出離義相應,不與邪味相應。是時有求婦迎婦等語,雖是非應語而非業道,餘師說如此。
偈曰:貪欲者,他財不平欲。
釋曰:於他財物非道理非平等求得,為屬自己,作是意願:如此等物皆悉屬我。或[3]由力或由闇,此貪欲名業道。有餘師說:一切欲界愛欲皆是貪欲業道。何以故?於《五蓋經》依愛欲有如此言:此人捨於世間貪欲蓋。若一切愛皆是貪欲,非一切悉是業道,由攝重品惡故。勿一切轉輪王及北鳩婁人有貪欲業道,餘師說如此。
偈曰:瞋恚捨眾生。
釋曰:緣眾生過失起害捨心,於損傷他事中心強疾故成業道。
偈曰:於善惡無見,邪見。
釋曰:於善惡二業撥云無業,是名邪見。如經言:無施、無供養、無嗅多、無善行、無惡行,於世間無沙門婆羅門是阿羅漢。此邪見具足,謂撥業、撥果、撥聖人。於經中有多種文句,此偈但顯重。
是十業道體相,如此業道是何義?
釋曰:貪欲等三是業家道,故說業道,發起故意依彼起故。前七亦業亦道,能顯本意故,是彼種類故,是故名業,業道如前。無貪等及離殺生等,應知亦如此。
前後二分云何非業道?由彼生,為成此,及依[A3]此為根本故,如麁攝為業道故。此如前說。復次由彼增減,於世間一切內外物,勝劣顯現故,立彼為業道。若爾,譬喻部師執但貪愛等是意業,此三於彼云何成業道?汝應問彼師。此亦可答,彼是業亦是惡趣道故,彼名業道。復次更互相乘故,皆名業道。
是所說十惡業道,此一切與善法行相違故,故說名惡。
偈曰:斷根由邪見。
釋曰:於十惡中由何惡斷善根?由最上上品圓滿邪見。若爾,於阿毘達磨藏中云何說言:何者最上上品惡根?是彼能斷滅善根。若人正至離欲欲界位,最初所除,由邪見為惡根所引起故,於惡根中立邪見事。譬如火能燒國土,劫能引火令起故,說國土為劫所燒。
何者是所滅善根?
偈曰:欲界生得善。
釋曰:[*]唯欲界中善根被斷,與色無色界善根不相應故。若爾,《假名分別論》云何將?彼論云:[*]唯由此量,是人已斷三界善根,上界善根至得。依最遠相離義故說此言,由令相續非彼器故。[*]唯生得善根被斷滅,是一切加行得善已退失故。
此邪見能斷善根,緣何境界?
偈曰:謂撥無因果。
釋曰:此邪見若能撥因,謂無善惡行。若撥果,謂無善惡行業所有果報。此二邪見,似次第道及解脫道。餘部師說:如此緣有流為境不緣無流,緣同分界不緣非同分界,[*]唯由相應隨眠故,故彼力弱。
偈曰:一切次。
釋曰:諸師分別說:如此一切邪見,九品善根一時能斷,譬如見諦滅惑。復有餘師說:次第斷,由九品邪見,九品善根被斷。譬如修道滅惑,乃至最上上品邪見,斷最下下品善根。若執如此,毘婆沙伽蘭他則被守護。伽蘭他言:何者善根?最細恒隨。是斷善根人,最後所斷。由彼斷滅,此人得斷善根名。若爾,此伽蘭他義云何將?伽蘭他言:何者最上上品惡根?若是惡根能除滅善根,名最上上品。約圓滿事故說此言。何以故?由此滅無餘故。無一品類在不被斷,為彼作生因。如見諦道中間不出觀,斷善根亦爾。復有餘師說:此事有二種。復有餘師說:先斷除護類善根,後斷自性善根。復有餘師說:若護是心果,由捨此心護亦被捨。
於何處善根可斷滅?
偈曰:人道。
釋曰:於人道中,非惡道有,染無染智不堅牢故,於天道證見業果報故。於三洲非北鳩婁,彼本來無惡意故。餘師說:[*]唯剡浮洲人。若執如此,與伽蘭他相違。伽蘭他云:剡浮洲人,若與最少根相應,[*]唯與八根相應。東毘提訶、西瞿耶尼亦爾。
釋曰:若斷善根,[*]唯男女能斷。餘師說:智根、精進根昧鈍故,女人不斷。若爾,此執與伽蘭他則相違。伽蘭他云:若人與女根相應,此人必定與八根相應。於男女中貪愛行,不能斷善根,意地動弱故。
若爾,何行人能斷?
偈曰:見行。
釋曰:此人惡意甚深堅牢故。是故黃門等不能斷,是貪愛行部類故,猶如惡道。
此斷善根體相云何?
偈曰:此非得。
釋曰:是時善根至得斷不更生,非至得生。於非至得生時,說善根已斷。
此善根已斷,云何更相續?
偈曰:接善疑有見。
釋曰:此人於因果中若生疑心、或生有見,此名正見。是時正見至得更起故,說接善根。昔時九品已斷,[1]今一時相接,由次第現前,譬如得無病及力。
是彼人接善根,偈曰:今非作無間。
釋曰:餘斷善根人,於今生有接善根義。若作無間業人,今生無接善根義。依此人,故經中說:此人不應今生得接善根。此人或從地獄正退正生,是時應接善根。正生謂住中陰,正退謂將死。此中若由因力斷善根,是退時接善根。若由緣力斷善根,是正生時接善根。由自力、由他力亦爾。復次若人由自意壞斷善根,此人於現世得接善根。若人由自意壞及他教壞斷善根,此人於捨身後得接善根。若人由見壞,由見戒壞亦爾。
有斷善根不墮邪定聚,此義有四句。第一句者,如富樓那等。第二句者,如未生怨王等。第三句者,如提婆達多等。第四句者,除前三句。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9 冊 No. 1559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