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2021[22]2324  ...100>
大智度論

[8]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十六之餘(卷二十二)

念法者如佛演說行者應念:「是法巧出今世果[A1]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

巧出二諦不相違故所謂世諦第一義諦[9]智者不能壞愚者不起諍故法亦離二邊所謂若受五欲樂若受苦行復離二邊若常若斷若我若無我若有若無如是等二邊不著是名巧出」。諸外道輩自貴其法毀賤他法故不能巧出

得今世離愛因緣世間種種苦離邪見因緣種種論議鬪諍身心得安樂如佛說

持戒者安樂  
身心不熱惱
臥安覺亦安  
[A2]亦遠聞。」

復次此佛法中因緣展轉生果所謂持戒清淨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如實知如實知故得厭得厭故離欲離欲故得解脫[10]解脫果報得涅槃——是名今世果」。

外道法空行苦無所得如閻浮阿羅漢得道時自說

我昔作外道  
五十有[11]
但食乾牛屎  
裸形臥棘上

我受如是辛苦竟無所得不如今得見佛聞法出家三[12]所作事辦得阿羅漢。」以是知佛法得今世果

問曰

若佛法得今世何以故佛諸弟子有無所得者

答曰

者能如佛所說次第修行無不得報如病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若不隨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法不良也

復次諸未得道者今世雖不得涅後世得受福樂漸次當得涅槃終不虛如佛所說:「其有出家為涅槃者若遲若疾皆當得涅槃。」

如是等能得今世果

熱惱熱惱有二種身惱心惱身惱者縛牢獄[13]刑戮等心惱者婬欲瞋恚嫉妬因緣故生憂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戒清淨故身無是繫縛牢獄[*]刑戮等心離五欲除五蓋得實道故無是婬瞋恚慳貪嫉妬邪疑等惱無惱故無熱

無漏禪定生喜樂遍身受故諸熱則除譬如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

復次諸煩惱若屬見若屬愛是名佛法中無此故無熱惱」。

不待時佛法不待時而行亦不待時與果外道法日未出時受法日出時不受法或有日出時受日未出不受有晝受夜不受有夜受晝不受佛法中無受[1]隨修八聖道便得涅槃譬如火得薪便然無漏智慧生時便能燒諸煩惱不待時也

問曰

如佛有時藥時衣時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時當得何以言無時

答曰

隨世[2]為佛法久住故結時戒若為修道得涅槃及諸禪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時也諸外道法皆待時[3]佛法但待因緣具足若雖持戒禪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禪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復待時

復次久久得果名為時[4]得不名時譬如好染一入便成心淨人亦如是聞法即染法眼淨是名不待時」。

能到善處是三十七無漏道法能將人到涅槃譬如入恒河必得至大海諸餘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邪見雜故將至惡處[5]將至天上墮受苦皆無常故不名善處

問曰

無有將去者云何得將至善處

答曰

雖無將去者但諸法能將諸法去無漏善五[6][*]中強名眾生將去入涅槃如風吹塵如水漂草雖無將去者而可有去

復次因緣和合無有作亦無有將去者而果報屬因緣不得自在是即名為去

通達無礙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A3]

問曰

何等是佛法印

答曰

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7]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

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

問曰

何以故但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

不作法無因無緣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不名為無常

復次不作法中不生[8]顛倒以是故不說是無常可說言無我有人說:「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說一切法中無我

寂滅者是涅槃三毒[9]火滅故[10]寂滅印」。

問曰

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

答曰

初印中說五[*]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

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破內我法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

行者觀作法無常便生厭[11]世苦既知厭存著觀主謂能作是觀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12]無我於五[*]十二入十八十二因緣中內外分別推求觀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無我作如是知已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問曰

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

答曰

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

問曰

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

答曰

現在色亦無住時四念處中說若法後見壞相知初生時壞相[13]隨逐微細故不識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有故後應常新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

復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現在色無有住住中亦[14]有生滅一念中住亦是有為法故——是名通達無礙」。

如是應念法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佛所演說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說法義所謂持戒禪定智慧八聖道及解脫果涅槃等行者先當念佛所演說次當念法

念佛所演說者佛語美妙皆真實有大饒益

佛所演說亦深亦淺觀實相故深說故淺重語無失各各有義故佛所演說住四處有四種功德莊嚴慧處諦處捨處滅處

有四種答故不可壞定答解答反問答置答

佛所演說或時聽而遮或時遮而聽或聽而不遮或遮而不此四皆順從無違

佛說得諸法相故戲論有義理說故破有無論

佛演說隨順第一義雖說世間法亦無咎與二諦不相違故

隨順利益說於清淨人中為美於不淨人中為苦惡於美語苦語中亦無過罪佛語皆隨善法亦不著善法

雖是垢法怨家亦不以為高雖種種有所訶亦無有訶罪雖種種讚法亦無所依止

言說中亦無增無減或略或廣

佛語初善久研求亦善佛語雖多義味不薄

雖種種雜語義亦不亂

雖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愛著雖殊異高顯亦不令人畏難

雖遍有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

佛語如是有種種希有事能令人衣毛為竪流汗氣滿身體戰懼亦能令諸天心厭聲滿十方六種[1]亦能令人於無始世界所堅著者能令所不堅著者能令樂

佛語罪惡人聞之自有罪故憂怖熱惱善一心精進入道人聞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後亦好

復次會眾中各各欲有所聞佛以一言答各各得解各各自見佛獨為我說

於大眾中雖有遠近聞者聲無增減滿三千大千[2]世界乃至十方無量世界應度者聞不應度者不聞譬如雷[3]霆振聾者不聞[4]得悟

如是種種念佛言語

何等是法義慧等為道諸善法及三法印中說

一切有為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名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假使人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聖人知是三種法相於一切依止邪見[5]鬪諍處得離譬如有目人見群盲諍種種色相愍而笑之不與共諍

問曰

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何以[6]說三實

答曰

佛說三種實法印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

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

是念法三緣智緣盡諸菩薩及辟支佛功德

問曰

以故念佛但緣佛身中無學諸功德念僧三昧緣佛弟子身中諸學無學法餘殘善無漏法皆念法三昧所緣

答曰

迦栴延尼子如是

摩訶衍人說:「三世十方諸佛及諸佛從初發意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緣。」

如佛所說及所說法義[7]從一句一偈乃至八萬四千法聚智慧等諸善法乃至無餘涅槃是念法三昧所緣

諸菩薩辟支佛及聲聞眾除佛餘殘一切聖眾及諸功德是念僧三昧[8]

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

行者應念如佛所讚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菩薩僧功德是聖僧五眾具足如上說

問曰

[9]以五眾讚佛云何復以五眾讚僧

答曰

隨弟子所得五眾而讚具足具足有二種一者實具足二者名具足[10]弟子所可應得者盡得而讚是名[11]具足佛所得而讚[*]實具足

復次為欲異於外道出家眾在家眾故作如是讚外道在家眾讚其富貴豪尊勢力出家眾讚其邪見苦行染著智慧執論諍[12]念僧[13]或有持戒禪定智慧等少不足稱以是故佛自讚弟子眾一切功德根本住處戒眾具足乃至解脫知見眾具足住是戒眾中不傾動引禪定弓放智慧箭破諸煩惱賊得解脫於是解脫中生知見譬如健人先安足弓放箭能破怨[14]得出二怖免罪於王拔難於陣決了知見賊已破滅心生歡喜故以五眾讚

應供養者五眾功德具足故如富貴豪勢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眾亦如有淨戒禪定智慧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勢力故應供養恭敬合掌禮事

世間無上福田者施主有二種貧者富者貧者禮事恭敬迎送而得果報富者亦能恭敬禮事[15]財物供養而得果報是故名為世間無上福田

譬如良田耕治調柔以時下溉灌豐[16]所獲必多眾僧福田亦復如以智慧犁耕出結使根以四無量心磨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穀子溉以念施恭敬清淨心水若今世若後世得無量世間樂及得三乘果

如薄拘[17]比丘鞞婆尸佛時以一呵梨勒果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中受福樂果常無疾病今值釋迦牟尼佛出家漏盡得阿羅漢

如沙門二十[1]鞞婆尸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眾僧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蹈地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見歡喜與二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中精進第一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報是故名世間無上福田

僧中有四雙八輩者所以說世間無上福田以有此八輩聖人故名無上福田

問曰

如佛告給孤獨居士世間福田應供養者有二種若學人若無學學人十八無學人有九。」今此中何以[2]但說八

答曰

彼廣說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說故八彼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向須陀洹攝或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向阿那含攝[3]五種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脫見得是信解脫見得[4]學人攝九種福田阿羅漢攝

復次行者應念僧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恭敬順從無違我先伴種種眾惡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惡道伴[5]得聖人伴安隱至涅槃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6]清淨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說法藥當順從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緣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

復次僧有無量戒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

如一富貴長者信樂僧白僧執事:「[7]次第請僧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彌受請

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

:「以檀越不喜請年少[8]。」

便說偈言

鬚髮白如雪  
齒落皮肉皺
僂步形體羸  
樂請如是輩。」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從坐起而說偈言

檀越無智人  
見形不取德
捨是[9]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10]相者如佛說偈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是時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此檀越品量僧好惡。」即復說偈

讚歎呵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為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鬚髮白如秀眉垂覆眼皮皺如波浪其脊曲如弓兩手負杖行次第而受請舉身皆振[11]止不自安譬如白[12]隨風而動搖

檀越見此輩歡喜迎入坐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

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

汝莫[13]疑畏我等非非人欲平量僧是事甚可傷

我等相憐愍故現如是化汝當深識之聖眾不可量如說

「『譬如以蚊[14]𭉨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15]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16]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  
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於智  
不在於老少
有智懃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則為大失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為智者之所笑

汝不聞佛:『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17]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

又有四種人如菴羅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聖功德成而威儀語言不似善人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不成就有威儀語言不似善人聖功德未成就有威儀語言似[18]而聖功德成就

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稱量於僧汝若欲毀僧[19]是則為自毀汝為大[A4]過事不可追方來善心除去諸疑悔聽我所[20]

「『聖眾不可量  
難以威儀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聞
亦不以威[21]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嚴容  
復不以辯言
聖眾大海水  
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讚是僧  
施之雖少得[22]
是第三寶聲遠聞  
以是故應供養僧
不應分別是老少  
多知少聞及明闇
如人觀林不分別  
伊蘭瞻蔔及薩羅
汝欲念僧[1]如是  
不應以愚分別聖
摩訶迦葉出家時  
納衣價直十萬金
欲作乞人下賤服  
更求麁弊不能得
聖眾僧中亦如是  
求索最下小福田
[2]施者十萬倍  
更求不如不可得
「『眾僧大海[3]  
結戒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檀越聞是事見是神通力身驚毛竪[4]白諸沙彌言:「諸聖人我今懺悔我是凡夫[5]心常懷罪我有少疑今欲請問。」

而說偈言

大德[6]過疑  
我今得遭遇
若復不諮問  
則是愚中愚!」

諸沙彌言:「汝欲問者便問我當以所聞答。」

檀越問言:「於佛寶中信心清淨於僧寶中信心清淨何者福勝?」

[7]:「我等初不見僧佛寶有增減何以故佛一時舍婆提乞[8]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數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9]數數[10]負其債?』

佛時說偈

「『時雨數數墮  
五穀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  
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  
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  
誰數數生死?』

婆羅[11]聞是偈已作是念:『佛大聖人具知我心。』慚愧取鉢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

佛不受作是言:『我為說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

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

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12]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13][14]水中!』

即如佛教持食著無虫水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熱鐵

婆羅門見已驚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

還到佛所頭面禮佛足懺悔乞出家受

佛言:『善來!』即時鬚髮自墮便成沙門漸斷結得阿羅漢道

復有摩訶憍曇彌金色上下[15]寶衣奉佛佛知眾僧堪能受用告憍曇彌:『以此上下衣與眾僧。』以是故佛寶僧寶福無多少。」

檀越言:「若為佛布施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羅埵逝婆羅門食不教令僧食?」

諸沙彌答[16]:「為顯僧大力若不見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無以知僧力為大若為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僧力為大譬如藥師欲試毒藥先以與鷄鷄即時死然後自服乃知藥[17]威力為大是故檀越當知

「『若人愛敬佛  
[18]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為寶故!』」

爾時檀越聞說[19]歡喜言:「我某甲從今若有入僧數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敢分別!」

諸沙彌言:「汝心信敬[20]上福田久當得道何以故

「『多聞及持戒  
智慧禪定者
皆入僧數中  
如萬川歸海
譬如眾藥草  
依止於雪山
百穀諸草木  
皆依止於地
一切諸善人  
皆在僧數中!』

復次汝等曾聞佛為長鬼神將軍讚三善男——阿泥盧陀難提迦翅彌羅不佛言:『若一切世間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長夜得無量利益。』以是事故倍當信敬僧是三人不名佛說念三人有如是果報何況一心清淨念僧是故檀越[21]力念[22]如說

「『是諸聖人眾  
則為雄猛軍
摧滅魔王賊  
是伴至涅槃!』」

諸沙彌為檀越種種說僧聖功德檀越聞已舉家大小皆見四諦得須陀洹道以是因緣故應當一心念僧

念戒者戒有二種漏戒無漏戒有漏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定共戒

行者初學念是三種戒學三種但念無漏戒

是律儀戒能令諸惡不得自在枯朽折[23]禪定戒能遮諸煩惱何以得內樂故不求世間樂無漏戒能拔諸惡煩惱根本[24]

問曰

云何念戒

答曰

如先說念僧中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A5]戒如服藥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隨禁三寶於我為無所益又如導師指示好行者不用導師無咎以是故我應念戒。」

復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譬如百穀藥依地而生持戒清淨能生長諸深禪定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門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緣如說:「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脫涅槃。」

行者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智者所讚戒

無諸瑕隙名為清淨戒

何名不缺戒五眾戒中除四重戒犯諸餘重者是名」,犯餘罪是[1]」。復次身罪名」,口罪名」。復次大罪名」,小罪名」。

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

為涅槃為世間向二處是名」。

隨戒不隨外緣如自在人無所繫持是淨戒不為愛[2]所拘是為自在」。

[3]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4]所繫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5]因緣而不生著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著戒」。

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讚戒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讚戒」。

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

復次智所讚者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讚戒無漏戒有三種如佛說正語正業正命是三業義如八聖道中說是中[6]廣說

問曰

若持戒是禪定因緣禪定是智慧因緣八聖道中何以慧在前在中定在後

答曰

行路之法[7][8]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懃精懃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

見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觀五受眾皆苦名苦苦從愛等諸結使和合生是名集等結使滅是名涅槃如是等觀八分名為是名正見行者是時心定知世間虛妄可捨涅槃實法可取[A6]定是事是名正見

知見是事心力未大未能發行思惟籌量發動正見令得力是名正思惟

智慧既發欲以言宣故次正語正業正命戒

行時精進不懈不令住色無色定中是名正方便

用是正見觀四諦常念不忘念一切煩惱是賊應當捨正見等是我真伴應當隨名正念

於四諦中攝心不散不令向色色定中一心向涅槃是名正定

是初得善有漏名為煖法頂法忍法中義次第[9]後心入無漏心中疾一心中具無有前後分別次第

正見相應正思惟正方便正定三種戒隨是[10]分行

正見分別好醜利益為事正思惟發動正見為事正語持是智慧諸功德不令散失正方便策令速進不息正念七事所應行者憶而不正定令心清淨不濁不亂令正見七分得成如無風[11]中燈則照[12]了了

如是無漏戒在八聖道中亦為智者所讚

問曰

無漏戒應為智者所讚有漏戒何以讚

有漏戒似無漏隨無漏同行因緣是故智者合讚如賊中有人叛來歸我彼雖是今來向我我當[13]可以破賊何可不念諸煩惱賊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若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與餘有漏法異故行者受用以是因緣故破諸結使得苦法忍無漏法財以是故智者所讚

是名念戒

念捨有二種捨一者[14]二者捨諸煩惱施捨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15]種捨和合名為捨

財施是一切善法根本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緣故得差煩惱今以何因緣故得是四念則是先世世於三寶中少有布施因緣故。」所以者何眾生於無始世界中不知於三寶中布施福皆盡滅是三寶有無量法是故施亦[16]必得涅槃

復次過去諸佛初發心時皆以少多布施為因緣如佛說:「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緣。」

復次人命無常財物如電若人不乞猶尚應與何況乞而不施以是應施作助道因緣

復次財物[17]種種煩惱罪業因若持戒禪定智慧種種善法是涅槃因緣以是故財物[18]應自棄何況好福田中[19]不布施

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擔十斤金行道中更無餘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殺弟取金此曠路中人無知者。」弟復生念欲殺兄取金兄弟各有惡心語言視[20]皆異弟即自悟還生悔心:「我等非人與禽獸何同生兄弟而為少金故而生惡心!」兄弟共至深水邊兄以金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尋復棄金水中兄復言:「善哉善哉!」兄弟[21]互相問何以[22]言善哉[23]:「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24]得棄之故言善哉!」二辭各爾

以是故知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25][26]

[27]行寶藏  
亦為善親友
[28]終始相利益  
無有能壞者
施為[1]密蓋  
能遮飢渴雨
施為堅牢船  
能度貧窮海
慳為凶衰相  
為之生憂畏
洗之以施水  
則為[2]生福
慳惜不衣食  
終身無歡樂
雖云有財物  
與貧困無異
慳人之室宅  
譬如丘塚墓
[3]者遠避[4]  
終無有向者
如是慳貪人  
智者所[5]
命氣雖未盡  
與死等無異
慳人無福慧  
於施無堅要
臨當墮死坑  
戀惜生懊恨
涕泣當獨去  
憂悔火燒身
好施者安樂  
終無有是苦
人修布施者  
名聞滿十方
智者所愛敬  
入眾無所畏
命終生天上  
久必得涅槃!」

如是等種種訶[6]讚布施是名念財

云何念法施

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法施因緣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

復次:「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何以故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為學佛道弘大慈[7]度眾生生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如市易法

財施施多財物減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

財施是無量世中舊[8]法施聖法初來[9]名為新法

財施但能救諸飢渴寒熱等法施能除九十八諸煩惱等病

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財施法施行者應念法施

何等是法施

答曰

佛所說十二部經淨心為福德與他說是名[10]復有以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11]網明菩薩中說:「有人見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是等[12]口雖不說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

是法施應觀眾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應隨所利益而為說法譬如隨[13]服藥則有益

有婬欲重[14]瞋恚重有愚癡重有兩兩雜三三雜婬重者為說不淨觀瞋重者為說慈心癡重者為說深因緣兩雜者說兩觀三雜者說三觀[15]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為增

若著眾生相[16]為說但有五眾此中無我若言無眾生[*]即為說五眾相續有不令墮斷滅求富樂者為說布施欲生天者為說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為說天上事[17]患居家者為說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為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間為說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

依隨經法自演作義譬喻莊嚴法施為眾生說

如是等種種利益故當念法施

捨煩惱者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斷除[18]是名為捨念捨是法如捨毒蛇如捨桎梏得安隱歡喜

復次念捨煩惱亦入念法中

問曰

若入念法中[19]何以更說

答曰

捨諸煩惱是法微妙難無上無量是故更別說

復次念法與念捨異念法念佛法微妙諸法中第一念捨念諸煩惱罪惡捨之為快行相別是為異

如是等種種因緣行者當念捨

念捨者初學禪智中畏生增上慢

念天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問曰

佛弟子應一心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

答曰

知布施業因緣果報故受天上富樂以是因緣故念天

復次是八念佛自說因緣念天者應作是:「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緣故生彼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智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天以是五法故生富樂處我亦有是我欲生彼可得生我以天福無常故不受。』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問曰

三界中清淨天多以故但念欲天

答曰

聲聞法中說念欲界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婬欲[20]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淨五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眾生[21]入涅槃為是眾生故說念天如國王子在高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綿[22]墮則不死差於墮地故

復次有四種天名天生天淨天[23]生淨

天者[*]國王名天子」。

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淨天者人中生諸聖

[24]生淨天者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所謂須陀洹[25]斯陀含一種或於天上得阿那阿羅漢道[*]生淨色界中有五種阿那不還是間即於彼得阿羅漢無色界中一種阿那含離色界生無色界是中修無漏道得阿羅漢入涅槃

念是二種天生天[*]生淨如是等天是名念天

念安那般那禪經中說

念死有二種死一者二者他因緣死是二種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殺必當自死如是有為法中不應彈指頃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1]是種種憂惱凶衰身心望安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篋云何智人以為安若出氣保當還入入息保[2]睡眠[3]復得還覺是皆難必何以故是身內外多怨故。」如說

或有胎中死  
或有生時死
或年壯時死  
[4]老至時
亦如果熟時  
種種因緣墮
當求[5]離此  
[6]怨之惡
是賊難可信  
[7]時捨則安隱
假使大智人  
威德力無上
無前亦無後  
於今無脫者
亦無巧辭謝  
無請求得脫
亦無捍挌處  
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淨戒  
精進可以脫
死賊無憐愍  
來時無避處!」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

如佛為比丘說死[8]有一比丘偏袒白[9]:「我能修是死[*]!」

佛言:「汝云何修?」

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歲活!」

佛言:「汝為放逸修死[*]!」

有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一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10]!」

有言:「從旦至食時。」

有言:「一食頃。」

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

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於入氣不望出!」

佛言:「[11]是真修死相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如幻欺誑無智。」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

問曰

法是三世諸佛師何以故念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

答曰

是法雖是十方三世諸佛師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譬如雪山中有寶山寶山頂有如意寶珠種種寶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還者近而還者有一大德國王憐愍眾生為作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歲小兒皆得上山隨意取如意珠等種種寶物佛亦如是世間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至梵天王求諸法實相亦不能得何況餘佛以大慈[12]憐愍眾生故具足六波羅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梯阿若憍陳如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乃至七歲沙彌蘇摩等皆得諸無漏法實相[13]實相雖微一切眾生皆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次第念法次第念僧僧隨佛語能解法故第三餘人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稱為寶人中寶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眾中寶者是僧

復次以佛因緣故法出世以法因緣故有僧

行者念:「我云何當得法寶得在僧數中當除却一切麁細身惡業。」是故次第說持戒

復次云何分別有七以有戒故

欲除心惡破慳貪故念捨欲令受者得樂故破瞋恚信福得果報故破邪見

住持戒布施法中則為住十善道離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種果若上行[14]得淨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次第念天

行禪定故得二種天滅諸惡覺但集善法攝心一處是故念天次第念安那般那

念安那般那能滅諸惡覺如雨淹見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

復次行者或時恃有七念著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時當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當懈怠著此法如阿那律佛滅度時[15]

有為法如雲  
智者不應信
無常金剛來  
破聖主山王!」

是名八念次第

問曰

[16]聲聞八念菩薩八念有何差別

答曰

聲聞為身故菩薩為一切眾生故聲聞但為脫老死故菩薩為遍具[17]一切智功德故——是為差別

復次是中亦說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18]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應具足檀波羅蜜至應具足八念不可得故。」初有不住後有不可得[19]此二印以是故異。「不住」、「不可得如先說[20](丹注云八念竟)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𭉨
(大智度論…二)二十一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釋初品中八念下第三十六)二十字【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釋初品中八念下第二十九)二十字【宮】,(大智度論卷二十二,釋初品中八念下)十五字【元】,(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釋初品中八念之餘)十七字【明】,(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第二十九,卷二十二)十八字【石】
是【大】,〔-〕【宋】【元】【明】【宮】
得【大】,〔-〕【宋】【宮】
五【大】,餘【宮】
日【大】,月【元】【明】
拷【大】*,考【宋】【元】【明】【宮】*
待【大】,行【宮】【石】
俗【大】,〔-〕【宋】【宮】
節【大】,節也【石】
即【大】,即時【宋】【元】【明】【宮】
時【大】,〔-〕【宋】【元】【明】【宮】
眾【大】*,陰【石】*
是【大】,〔-〕【宋】【元】【明】【宮】
心著【大】,著心【石】
衰【大】,毒【宋】【宮】
名【大】,名為【宋】【元】【明】【宮】
厭【大】,〔-〕【宋】【元】【明】【宮】
切【大】,切法【石】
以【大】,已【石】
無【大】,〔-〕【宋】【元】【明】【宮】
動【大】,振【宋】【元】【宮】,震【明】
世界【大】,國土【石】
霆振【大】,霆震【元】【明】,電震【石】
聽【大】,聰【宋】【元】【明】【宮】
各【大】,〔-〕【宋】【元】【明】【宮】
故【大】,〔-〕【宋】【元】【明】【宮】
經【大】,〔-〕【宋】【元】【明】【宮】
緣【大】,緣論【石】
已【大】,〔-〕【宋】【元】【明】【宮】
佛【大】,〔-〕【宋】【元】【明】【宮】
名【大】*,〔-〕【宋】【元】【明】【宮】*
競【大】,竟【宮】
眾【大】,〔-〕【石】
敵【大】,賊【石】
以【大】,施【石】
渥【大】,泥【宋】【宮】
羅【大】,盧【石】
億【大】,億耳【元】【明】
故【大】,〔-〕【石】
五種【大】,五【宋】【元】【明】【宮】,六種【石】
五【大】,六【石】
今【大】,令【石】
當【大】,當得【宋】【元】【明】【宮】
我【大】,人我【元】【明】
故【大】,故諸阿羅漢沙彌【石】
少【大】,耆【宮】【石】
年【大】,年之【宋】【元】【明】【宮】
掉【大】,桃【石】
楊【大】,華【宋】【宮】
生【大】,由【石】
𭉨【大】,觜【元】【明】
與人【大】,〔-〕【石】
貴【大】,〔-〕【石】
也【大】,〔-〕【石】
善【大】,如善【宋】【元】【明】【宮】
是則為【大】,則為是【宋】【元】【明】【宮】
說【大】,說偈【宋】【元】【明】【宮】【石】
德【大】,儀【宮】
報【大】,果【宋】【元】【明】【宮】
當【大】,應【石】
報【大】,教【宋】【元】【明】【宮】
水【大】,中【宋】【元】【明】
掌【大】,手【宋】【元】【明】【宮】
人【大】,〔-〕【石】
已【大】,以【石】
曰【大】,言【宋】【元】【明】【宮】【石】
一【大】,〔-〕【宋】【元】【明】【宮】
來【大】,〔-〕【石】
如【大】,來如【石】
門【大】,門埵逝【石】
是【大】,此【石】
若【大】,著【宋】【元】【明】【宮】
虫【大】*,蟲【元】【明】*
寶衣【大】,衣寶【宋】【元】【明】【宮】
言【大】,〔-〕【宋】【元】【明】【宮】,欲【石】
師【大】,之【宋】【元】【明】
亦【大】,方【石】
是【大】,此【石】
無【大】,於無【宋】【元】【明】【宮】【石】
任【大】,住【元】【明】
僧【大】,僧僧【宋】【元】【明】【宮】
減【大】,滅【石】
故【大】,〔-〕【宋】【元】【明】【宮】
為【大】,名【石】
結【大】,等【宋】【元】【明】【宮】
戒【大】,戒中【石】
鎖【大】,瑣【宮】
漏【大】,漏戒【石】
應【大】,當【石】
應【大】,〔-〕【石】
以【大】,用【石】
增【大】,憎【宮】
分【大】,五【宋】【元】【明】【宮】【石】
房【大】,房舍【石】
明【大】,則【石】
內【大】,由【宋】【元】【明】【宮】【石】
施【大】,施捨【宋】【元】【明】【宮】【石】
三【大】,三者【石】
盡【大】,虛【石】
是【大】,〔-〕【石】
尚【大】,常【宋】【元】【明】【宮】
而【大】,〔-〕【宮】
瞻【大】,占【宋】【元】【明】【宮】
更【大】,〔-〕【石】
故【大】,〔-〕【宋】【元】【明】【宮】
相【大】,〔-〕【宋】【元】【明】【宮】
危【大】,殺【石】
不【大】,不布【宋】【元】【明】【宮】【石】
說【大】,說偈【元】【明】【石】
名【大】,為【元】【明】【石】
終始【大】,始終【宋】【元】【明】【宮】
好【大】,善【石】
生福【大】,福生【石】
求【大】,求索【石】
之【大】,〔-〕【石】
擯【大】,殯【宮】
慳【大】,〔-〕【石】
悲【大】,悲心【元】【明】
法【大】,〔-〕【石】
未【大】,難【宋】【元】【明】【宮】
法【大】,〔-〕【石】
網明【大】,明網【宮】
口雖【大】,雖口【宋】【元】【明】【宮】
病【大】,病人【石】
有【大】,有人【石】
人【大】,入【宋】【元】【明】
者【大】*,〔-〕【宋】【宮】*
惱【大】,煩惱【石】
却【大】,〔-〕【石】
今【大】*,令【石】*
即【大】,〔-〕【宋】【元】【明】【宮】,則【石】
任【大】,住【明】
褥【大】,蓐【宮】
生淨【大】*,淨生【宋】【元】【明】【宮】*
生淨【大】,淨生【明】
家【大】,〔-〕【宮】
恃【大】,持【宋】【宮】
出【大】,何出【石】
保【大】,〔-〕【宋】【元】【明】【宮】【石】
老至時【大】,至時老【石】
免【大】,勉【宮】
怨之惡【大】,惡之怨【宋】【元】【明】【宮】
時捨【大】,捨時【宋】【元】【明】【宮】
相【大】*,想【明】*
佛【大】,佛言【石】
相【大】*,想【宋】【元】【明】【宮】*
是真【大】,真是【宋】【元】【明】【宮】
悲【大】,悲心【石】
實相雖微【大】,雖【宋】【元】【明】【宮】
者【大】,〔-〕【宋】【元】【明】【宮】
說【大】,說偈【石】
說【大】,〔-〕【石】
一切智【大】,足一切【宋】【元】【明】【宮】
以【大】,〔-〕【宋】【元】【明】【宮】
以【大】,有【宋】【元】【明】【宮】
丹注云八念竟【大】,〔-〕【宋】【元】【明】【宮】
熱【CB】【麗-CB】,執【大】(cf. K14n0549_p0716a05; T25n1509_p0221b27) 聲【CB】【麗-CB】,覺【大】(cf. K14n0549_p0716a17; T25n1509_p0153c18) 難【CB】【麗-CB】,離【大】(cf. K14n0549_p0717a14; T28n1547_p0444c27) 已【CB】,己【大】 瞻【CB】【麗-CB】,膽【大】(cf. K14n0549_p0722a08; T25n1509_p0224a22) 決【CB】【麗-CB】,快【大】(cf. K14n0549_p0722c07)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