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智度論

[14]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釋論第十四之餘(卷第八)

[15]

爾時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16]亦至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7]

問曰

上已舉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復放常光而照十

答曰

有人見異光明謂非佛光

見佛常光轉大心則歡喜此實佛光便[18]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云何為常光」?

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菩薩生便有此三十二相之一名為丈光相

問曰

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

答曰

一切諸佛常光無常照十方世界

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或一丈百丈[19]萬億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諸佛常法

但於五濁世為眾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見天身眼則失明以光盛眼微故

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為之現無量光明

復次有人見佛常光歡喜得度譬如國王以常食之餘賜諸群下得者大[1]佛亦如是有人見佛種種餘光心不歡喜見佛常光[2]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3][4]從其舌根出無量千萬億[5]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華是諸華上有化佛結[6]趺坐說六波羅蜜眾生聞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

問曰

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廣長舌[7]如輕

答曰

上三種放光照十方[8]眾生令得度脫今欲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解難知難可信受是故出廣長舌為證舌相如是語必真實

如昔一時佛於舍[9]婆提國受歲竟阿難從佛遊行諸國欲到婆羅門城

婆羅門城王知佛神能化眾[10]感動群心今來到此誰復樂便作制限:「若有與佛食聽佛語者五百金錢。」

作制限後佛到其國將阿難持鉢入城乞食城中眾人皆閉門不應佛空鉢而出

是時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11]𤄜淀出門棄之見佛世尊空鉢而老使人見佛相好金色[12]肉髻丈光鉢空無食見已思惟:「如此神人應食天廚今自降身持鉢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信心清淨欲好供養無由如願慚愧白佛思欲設供更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須者可!」

佛知其心信敬清淨伸手以鉢受其施佛時即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還從眉間相入

阿難合掌長跪白佛:「唯然世尊笑因緣願聞其意!」

佛告阿難:「汝見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

難言:「。」

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入無餘涅槃。」

時佛邊有一婆羅門立[13]

汝是日種剎利姓  
淨飯國王之太子
而以食故大妄語  
如此臭食報何重?」

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

婆羅門言:「若人舌能覆鼻言無虛妄何況乃至髮際我心信佛必不妄語不解小施報多如是!」

佛告婆羅門:「汝頗曾見世所希有難見事不?」

婆羅門言:「我曾共婆羅門道中行見一尼拘盧陀樹蔭覆賈客五百乘車蔭猶不盡是謂希有難見事也!」

:「此樹種子其形大小?」

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

佛言:「誰當信汝言者樹大乃爾而種[14]!」

婆羅門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虛妄也。」

佛言:「我亦如是見老女人淨[15][16]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又是如來福田良美之所致也。」

婆羅門心開意解五體投地悔過向佛:「我心無[17]愚不信佛。」

佛為種種說法得初道果即時舉手大發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

城中一切諸婆羅門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迎佛供皆言:「得甘露味誰當惜此五百金錢!」人皆去制限法破

是婆羅門王亦共臣民歸命佛法[18]人一切皆得淨信

如是佛出廣長舌相為不信者故

問曰

如為婆羅門出舌相覆面今舌相光明何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覆面髮際為小信故今為般若波羅蜜大事興故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

問曰

是一城中人盡得見此覆面舌相猶尚為難何況今說摩訶般若波羅一切大會此及他方無量眾集而得盡見

又以人目所[19]不過數里今言遍三千大千世界無乃大而難信

答曰

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見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不加神力雖復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

若波羅蜜後品中說:「一切眾人皆見阿閦佛與眼作對。」

亦如佛說阿彌陀佛世界種種嚴淨阿難言:「唯願欲見。」佛時即令一切眾會皆見無量壽佛世界嚴淨

見佛舌相復如是

佛以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然後便笑笑因緣如上說

問曰

前已出舌相光明今何以故舌[20]復放光明

欲令一切得重信故

又以舌相色如珊金光明淨共相發起故復放光

復次諸光明變成千葉金色寶華從舌[21]出此千葉金色寶華光明徹照如日初出

問曰

以故光明中變化作此寶華

答曰

佛欲坐

問曰

諸床可坐何必蓮華

答曰

床為世界白衣坐法

又以蓮華[22]欲現神力坐其上令[23]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中蓮華大不過尺漫陀耆尼池及阿[1]達多池中蓮華大如車蓋天上寶蓮華復大於此是則可容結[*]趺坐佛所坐華勝於此百千萬倍

又如此[2]華臺嚴淨香妙可坐

復次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3]王心生八子子生天地人民

是梵天王於諸婬瞋已盡無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禪淨行斷除婬名為行梵道。」

佛轉法輪或名法輪名梵輪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於寶[4]上結[*]趺坐說六波羅聞此法者[5]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釋迦文尼佛化作無量千萬億諸佛何一時能說法耶阿毘曇:「一時無二。」若化佛語時化主應默化主語時化亦應云何一時皆說六波羅蜜

答曰

如此說外道及聲聞變化法耳

如佛變化無量三昧力不可思議是故佛自語時無量千萬億化佛亦一時皆語

又諸外道及聲聞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復作化

諸外道及聲聞滅後不能留化如佛世尊[6]身滅度後復能留化如佛無異

復次,《阿毘曇一時無二心今佛亦如是當化語時亦不有心心念化欲令化語即便皆語

問曰

佛今欲說般若波羅蜜何以令化佛說六波羅蜜

答曰

是六波羅蜜及般若波羅蜜一法無異

是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名波羅如檀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沒在世界有盡法中或得阿羅漢辟支佛道般涅槃若得般若波羅蜜共合是名波羅蜜能至佛道以是故般若波羅蜜與六波羅蜜法無異

般若波羅蜜有二種一者莊嚴者未莊嚴如人著好瓔珞莊嚴其身有人不著名未莊嚴亦如國王將諸[7]名王來若無[*]是名獨身

[8]是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9]亦爾

問曰

佛有如是大神力無數千萬億化佛乃至十方說六波羅蜜度脫一切應盡得度不應有殘

答曰

有三障三惡道中眾生不能解人中天上若大小若大老若大病及上無無想天——皆不能聞不能知

問曰

諸能聞能知者何以不皆得道

答曰

是亦不應盡得道何以故結使業障故人於結使重常為結使覆心以是故不盡得道

問曰

[10]十方諸佛亦應遣化說六波羅蜜我等亦無三障何以不聞

答曰

[11]眾生生在惡世則入三障中

生在佛後不善業報或有世界惡罪業障或有厚重結使障墮在佛後人多為厚重結使所障婬欲薄而瞋恚厚瞋恚薄而婬欲厚婬欲薄而愚癡厚愚癡薄而瞋恚厚如是等展轉互有厚薄

是結使障故不聞不知化佛說法不見諸佛光明何況得道

譬如日出盲人不見便謂世間無有日月[12]有何咎

如雷電震地聾人不聞[13]有何過

今十方諸佛常說經法常遣化佛至十方世界說六波羅蜜罪業[14]盲聾不聞法聲以是故不盡聞見雖復聖人有大慈心不能令皆皆見若罪欲滅福將生者是時乃得見佛聞法[15]

[*]

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16]世界六種震動

[*]

問曰

此三昧何以名師子遊戲」?

答曰

如師子搏鹿自在戲樂佛亦如是入此三能種種迴轉此地令六[17]震動

復次子遊戲譬如師子戲日諸獸安隱佛亦如是入是三昧時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三惡眾生一時得息皆得安隱

復次佛名人師子師子遊戲三昧是佛戲三昧也入此三昧時令此大地六種震動切地獄惡道眾生皆蒙解脫得生天上名為戲

問曰

佛何以[18]入此三昧

答曰

欲動三千大千世界出三惡[19]眾生[20]二道中故

復次上三種變化出自佛身人或信心不[21]今動大地欲令眾生知佛神力無量能令外物皆動信淨心喜皆得離苦

問曰

有諸阿羅漢及諸天亦能動地何以獨言是佛神力

答曰

諸阿羅漢及諸天不能具足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種震動

問曰

何以故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欲令眾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故有諸人言:「大地及日月須彌大海是皆有常。」是以世尊六種動示此因緣令知無常

復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塵[1]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眾生見佛神力敬心柔[2]然後說法是故六種動地

[3]云何六種動

[*]

[4]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邊涌中沒中涌邊沒

[*]

問曰

何以故正有六種動

答曰

地動有上

下者二種[5]或東涌西沒[6]南湧北沒或邊中

中者有四或東西或東西或南

上者六種動

有種種因緣令地大動如佛告阿難:「八因八緣令地震動。」如別說

復次有人言:「四種地動火動龍動金翅鳥動天王。」二十八宿[7]月一周繞

若月至昴宿宿氐宿婁宿室宿胃宿是六種宿中爾時地動若崩是動屬火神是時無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麥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柳宿尾宿箕宿壁宿奎宿危宿是六種宿中爾時地動若崩是動屬龍神是時無雨江河枯竭不宜麥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參宿鬼宿宿軫宿亢宿翼宿是六種宿中[8]若地動若崩是動屬金翅鳥是時無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麥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心宿角宿房宿女宿虛宿井宿畢宿觜宿斗宿是九種宿中爾時地動若崩是動屬天帝是時安[9]宜五穀天子吉大臣受福萬民安

復次地動因緣有小有大有動一閻浮有動四天下[10]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小因緣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是為小動大動大因緣故如佛初生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是為大動

今佛欲大集眾生故此地六種震動

復次,《般若波羅蜜中授諸菩薩記當得作佛佛為天地大主是時地神大喜:「我今得主!」是故地動譬如國主初立臣民喜慶皆稱萬歲踊躍歌舞

復次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福德因緣故有此大地山河樹木一切眾物而眾生不知無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動此世界眾生福德令知微一切磨滅皆歸無常

[*]

地皆柔[*]令眾生和[11]

[*]

問曰

地動云何能令眾生心得和悅

答曰

心隨身故身得樂事心則欣悅[12]悅者共住之人及便身之具能令心悅今以是三千大千世界雜惡眾生其心麁獷無有善事是故世尊動此大地令皆柔[*]心得利益

譬如三十三天王歡樂園中諸天入者心皆柔[*]歡樂和悅麁心不生若阿修羅起兵來時都無鬪是時釋提婆那民將諸天眾入麁澁園以此園中樹木華實氣不和悅麁澁惡諸天人眾鬪心即生佛亦如是以此大地麁澁弊惡故變令柔[*]使一切眾生心得喜悅

又如呪術藥草熏人鼻時恚心便即時鬪諍復有呪術藥草[13]令人心和悅歡喜敬心相向呪術[14]草藥尚能如此況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

[*]

[15]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16]

[*]

問曰

若佛入師子遊戲三昧能令地獄餓鬼畜生及餘八難皆得解脫生四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者何用修福行善乃得果報

答曰

此如上說福德多者見光得度罪垢深者地動乃[17]

譬如日出照蓮華池熟者先開生者未敷佛亦如是先放光明福熟智利先得解其福未熟智心不利是故未得佛大慈等度一切無憎愛也

亦如樹果人動其熟者先墮佛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如動之者佛先度者果熟未度者果生

何以故善心因緣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無色界

答曰

佛欲度此眾生令得道證無色界中以無身故不可為說法色界中則無厭心難可得道禪樂多故慧心則鈍

復次佛以神通感動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眾生心信得歡喜故生欲界天[18]四禪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無色界

問曰

[19]無常無我云何生天人中死誰生者

答曰

是事,〈讚菩薩品中已廣說當略答汝言五眾無常無我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有常無常有空無空我無我若如外道求索實我是不可得有假名種種因緣[20]和合而有[21]此名字

譬如幻人相殺人見其死幻術令起人見其生生死名字有而無實世界法中實有生實相法中無有生死

復次生死人有生不生死人無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如說[22]偈言

佛法相雖空  
亦復不斷滅
雖生亦非常  
諸行業不失
諸法如芭蕉  
一切從心生
若知法無實  
是心亦復空
若有人念空  
是則非道行
諸法不生滅  
念有故失相
有念墮魔網  
無念則得出
心動故非道  
不動是法印。」

[*]

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却住一面

[*]

問曰

諸天生時有三事自[1]知所[2]來處知所修福田知本所作福德

是人生時無此三事何識宿命

答曰

人道不定或有識者[3]識者

復次假佛神力則識宿命

問曰

諸天有報五神通自識宿命能到佛所人雖蒙佛神力得知宿命所住處遠云何能至佛

答曰

或有人生報得神通如轉輪王人等或有人假佛神力

問曰

人生十月年乳[4]十歲後能自出今蒙佛威神三惡八難皆得解脫生天人中即至佛所天則可爾人法未成云何得來

答曰

五道生法各各不同

諸天地獄皆化生

餓鬼二種生若化生

人道畜生四種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

卵生[5]如毘舍佉彌伽羅母三十二子(毘舍佉[6]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為力士彌伽羅大兒字也此母人得三道[7])——是等名卵[8]

濕生者[9]羅婆利[10](揜烏甘反)頂生轉輪聖王——如是等名濕生

化生者如佛與四眾遊行比丘尼眾中有比丘尼名阿羅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時人皆化生——如是等名為化生

胎生者如常人生

化生人即時長[11]能到佛所[12][13]報得神通能到佛所復次佛借神[14]力故能到佛

[*]

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種震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及餘八難處[15][16]生天上齊第六天

[*]

問曰

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數眾生甚多何以復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眾生

答曰

佛力無量度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猶以為少以是故復及十方

問曰

若釋迦文尼佛以大神力廣度十方復何須餘佛

答曰

眾生無量一時熟故[17]眾生因緣各各不同如聲聞法中說:「舍利弗因緣弟子除舍利弗諸佛尚不能度何況餘人?」

復次今但說東方一恒河沙等不說若二四乃至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世界又以世界無邊無量若有邊有量生可盡

以是故十方無量世界諸佛應度

[*]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盲者得視者得聽啞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裸者得衣飢渴者得飽滿病者得愈形殘者得具

[*]

問曰

眾生苦患有百千種若佛神力何以不遍令得[18]

答曰

一切皆救今但略說麁者如種種結使略說為三毒

問曰

但言盲者得視則足何以故言生盲」?

答曰

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猶尚能令得視何況輕者

問曰

云何先世重罪而[19]生盲

答曰

若破眾生眼若出眾生眼若破正見言無罪福是人死墮地獄罪畢為人生而盲

若復盜佛塔中火珠及諸燈明若阿羅漢辟支佛塔珠及燈明若餘福田中奪取光明

如是等種種[20]世業因緣故失[21]

世若病若打故失[*]是今世因緣

復次十六種眼病闍那迦藥王所不能治者佛世尊能令得視

復次先令得視[22]得智慧眼

聾者得聽亦如是

問曰

若有生何以不說生聾

答曰

多有生盲生聾者是故不說

問曰

以何因緣故聾

答曰

是先世因緣師父教訓不受不行而反瞋以是罪故聾[A1]截眾生耳若破眾生若盜佛塔僧塔諸善人福田中揵[23]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種種先世業因緣

世因緣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緣得聾

問曰

啞者[24]能言作何等罪故啞

答曰

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與惡藥令不[25]或聞師教父母教勅斷其語非其或作惡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語[26]地獄罪出生世為人啞不能言如是種種因緣故啞

問曰

狂者得正」,云何為狂

答曰

先世作罪破他坐禪破坐禪舍以諸呪術呪人令瞋鬪諍婬欲

今世諸結使厚重如婆羅門失其[27]其婦復死即時狂發裸形而走

又如翅舍伽憍曇比丘尼本白衣時子皆死大憂愁故失心發狂

有人大瞋不能自制成大癡狂

有愚癡人惡邪故灰塗身拔髮裸形狂癡食糞

有人若風病若熱病病重成狂

有人惡鬼所著或有人[28]癡飲[29]水而狂

如是失心如是種種名為狂得見佛故狂即得正

問曰

亂者得定」,狂則[1]以何事別

答曰

有人不狂而[2]散亂志如獼猴不能專住是名亂

復有[3]務怱怱心著眾事則失心力堪受道

問曰

亂心有何因緣

答曰

善心轉隨逐不善是名心亂

復次是人不觀無不觀死相不觀世空愛著壽命計念事務種種馳散是故心亂

復次不得佛法中內樂外求樂事隨逐樂因是故心亂

是亂人得見佛故其心得定

問曰

先言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

答曰

狂有二種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惡邪故自裸人不知狂

如說南天竺國中有法高坐說五戒義是眾中多有外道來聽

是時國王難曰:「若如所說有人施酒及自飲酒[4]狂愚當今世人應狂者多正者而今狂者更少不狂者多何以故爾?」

是時諸外道輩言:「善哉斯難甚深是禿高坐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

是時法師以指指諸外而更說餘事王時即解

諸外道語王言王難甚深是不知答恥所不知而但舉指更說餘事。」

王語外道:「高坐法師指答[5]將護汝故不以言說向者指汝言汝等是狂不少也汝等以灰塗身裸形無恥人髑髏盛糞而食拔頭髮臥刺上倒懸熏冬則入水夏則火炙如是種種所行非皆是狂相復次汝等法以賣肉賣鹽時失婆羅門法於天祠中得牛布施即時賣之自言得法牛則是肉是誑惑人豈非失耶又言入吉河水中罪垢皆除』,是為罪福無因無緣賣肉賣鹽此有何罪入吉河水中言能除罪若能除罪亦能除福有吉者[6]此諸事無因無緣強為因緣是則為狂如是種種狂相皆是汝等法師將護汝故指而不說是名為裸形狂。」

復次有人無衣或弊衣[7]以佛力故其得衣

問曰

飢者得飽渴者得飲」,云何飢

答曰

福德薄故先世無因今世無緣故飢渴

復次是人先世奪佛阿羅漢辟支佛及父母所親食雖值佛世猶故飢渴罪重故

問曰

今有惡世生人得好飲食佛世生而更飢渴若罪人不應生值佛世若福人不應生惡世何以故爾

答曰

業報因緣各各不同或有人有見佛因緣無飲食因緣或有飲食因緣無見佛因緣

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臥有阿羅漢人乞食不

又如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禪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

至釋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

長者子出家學道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

他日持鉢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廐[8]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有罪過。」[9]感結三日不食

守象人怖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10]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禪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布施不持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禪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乞食不能。」

以是事故因緣不同雖值佛世猶故飢渴

問曰

此諸眾生云何飽滿

答曰

有人:「佛以神力變作食令得飽滿。」

復有人:「佛光觸身令不飢渴譬如如意摩尼珠有人心念則不飢渴何況值佛!」

病者得愈」,病有二種

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

今世病有二種一者內病[11]不調結堅宿[12]二者外病奔車逸馬[13]塠壓墜落兵刃刀[14]種種諸病

問曰

以何因緣得病

答曰

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閉繫種種惱故今世得病

現世病知將身飲食不節臥起無常以是事故得種種諸病

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令病者得愈

如說佛在舍[15]婆提有一居士請佛及僧於舍飯食佛住精舍迎食有五因緣一者欲入定二者欲為諸天說法三者欲遊行觀諸比丘房四者諸病比丘五者若未結戒欲為諸比丘結

是時佛[16][17][18]入諸比丘房見一比丘病苦無人瞻視臥大小便不能起居

佛問比丘:「汝何所苦獨無人看!」

比丘答言大德我性嬾他人有病初不看視是故我他亦不看!」

佛言:「善男子我當看汝。」

時釋提婆那民[19]佛以手摩其身摩其身一切苦痛即皆除愈身心安隱是時世尊安徐扶此病比丘起將出房澡洗著衣徐將入更與敷褥令坐

佛語病比丘:「汝久來不勤求未得事令得未到[A2]令到識事令識受諸苦患如是[1]當更有大[2]!」

比丘聞已心自思念:「佛恩無量神力無數以手摩我苦痛即除身心快樂!」

以是故以神力令病者得愈

形殘者得具足」,云何形殘[3]」?

若有人先世破他[4]截其頭[5]手足破種種身分[6]壞佛像佛像鼻及諸賢聖形像或破父母形像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

復次不善法報受身醜陋

若今世被賊或被刑戮種種因緣以[7]致殘毀或風寒熱病身生惡瘡體分爛壞是名形殘

蒙佛大恩皆得具足

譬如祇洹中奴[8][9](揵抵[10]言續[11])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見之心著即微呼之欲令從己[*]不從夫人大怒向王讒之[12]其罪王聞即節節解之棄於塚間命未絕頃其夜虎羅剎來欲食之[13]時佛到其邊光明照之身即平[14]其心大喜佛為說法即得三道佛牽其手將至祇[15]是人言:「我身已破佛續我身今當盡此形壽以身布施佛及比丘僧。」明日波斯匿王聞如是事來至[*][*]抵言:「向汝悔過汝實無罪相刑害今當與汝分國半治。」[*]抵言:「我已厭矣王亦無罪我宿世殃咎罪報應爾今以身施佛及僧不復還也。」

如是若有眾生形殘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即時平[*]故言乃至形殘皆得具足蒙佛光明即時[*]

[*]

一切眾生皆得等心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親親及善知識是時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16]快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皆得好慧持戒自不嬈眾[17]

[*]

問曰

是諸眾生未離欲無禪定不得四[18]無量心云何得等心」?

是等非禪中等是於一切眾生中無怨無恚以此等故善心相視

復次等心者中有言:「云何等心相視如父[19]是名等心。」

問曰

視一切眾生便是父母兄弟姊妹不

不也見老者如父母長者如兄少者如[20]妹亦爾等心力故皆如親親

問曰

何非父母言父母乃至非親親言親親墮妄語耶

答曰

一切眾生無量世中無非父母兄弟姊妹親親者

復次[21]法相無父母兄弟人著吾我倒計故名為父母兄弟今以善心力故視如父如母非妄語也

復次如人以義相非父事之為父非母事之為母兄弟子亦復如是如人有子行惡黜而棄之姓善行養以為子

如是相視則為等心[22]

視他婦如母  
見他財如火
一切如親親  
如是名等見。」

是時眾生等行十善業道者

身業道三種不盜不邪婬口業道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道三種不貪不惱害邪見

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讚不殺者人不殺[23]其歡喜乃至邪見[24]有四種

問曰

後三業道非業前七業道亦業云何言十善業道

答曰

[25]少從多故通名業

後三雖非業能起業又復為業故生故總名業道

淨修梵行無諸瑕穢[26]

上說行十善[27]此理已[28]今何以復言淨修梵行」?

答曰

有人行十善業道斷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婬欲故淨修梵行」。

無諸瑕穢行婬之人身惡名臭以是故讚斷婬人無諸瑕穢」。

[*]然快樂

問曰

此何等樂

答曰

是樂二種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業道清淨無穢是名內樂

問曰

此樂何界繫欲界繫色界[29]無色界繫

答曰

是樂欲界繫亦不繫非色無色界

今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禪」,若是色界繫應言[30]」。以是事故知非色界繫此欲界心生喜樂一切滿身譬如煖蘇漬身[*]和樂

不繫者得般若波羅蜜相觀諸法不生不滅得實智慧心無所著無相之樂為不繫

問曰

佛言涅槃第一樂何以言三禪樂」?

答曰

[31]二種樂[32][*]

[*]盡樂一切五[*]盡更不生是無餘涅槃

能除憂愁煩惱心中歡喜是名樂受是樂受滿足在第三禪中

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禪樂」。

問曰

初禪二禪亦有樂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禪」?

答曰

樂有上下者初禪中者二禪上者三禪

初禪有二種樂根[33][34]識相應樂根意識相應喜根

二禪中意識相應喜根

三禪意識相應樂根

一切三界中除三禪更無意識相應樂根是五識不能分別不知名字相眼識生如彈指頃意識已生

[1]是故五識相應樂根不能滿足樂意識相應樂根能滿足樂

以是故禪中諸功德少樂多故無背捨勝處一切入

過是三禪更無樂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一切眾生皆得好慧持戒自守嬈眾生[2]

問曰

何以故次樂後皆得好慧」?

答曰

人未得樂能作功德既得樂已心著樂多故不作功德是故樂後次第心得好慧

好慧者持戒自守不嬈眾生

問曰

持戒是名自守亦名不嬈眾生何以故復自守不嬈眾生

答曰

身口善是名」;撿心就善是名自守」,亦名不嬈眾生」。

一切諸功德皆戒身定身慧身所攝

好持」,是戒身攝;「好自守[3]是定身攝;「不嬈眾生」,禪中慈等諸功德是慧身攝

問曰

亦無有人言不好持戒今何以言好持戒」?

答曰

有如婆羅門著世界法者言:「捨家好持戒是為斷種人。」

又以自力得[4]作功德如是有福出家乞食自身不給能作諸功德如是為呵好持戒

亦有著世界治[5]道人呵好自守者言:「人當以法治世賞善罰惡法不可犯不捨尊親立法濟世所益者大何用獨善其身自守無事世亂而不理人急而不救!」如是名為呵好自守

亦有人呵好不嬈眾生者言有怨不能報有賊不能[6]惡人不能治有罪無以肅不能却患救難默然無益何用此為!」如是為呵好不嬈眾生[7]

人而無勇健  
何用生世間
親難而不救  
如木人在地!」

如是等種種不善語名為呵不嬈眾生

諸天人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是善法身心安隱無所畏難無熱無惱好名善譽人所愛敬是為向涅槃門命欲終時見福[8]心喜無憂無悔若未得涅生諸佛世界若生天上以是故言:「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

大智[9]卷第[10]

𢲅 [糸*監]
(大智…八)十八字【大】,大智度卷第八釋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餘【宋】,大智度卷第八釋初品中放光之餘【元】【明】,大智度卷第八釋初品中丈光第十一【宮】,(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大光品第十一,八)十五字【石】
【經】【大】*,〔-〕【宋】【宮】*,不分卷【聖】
世界【大】下同,國土【聖】【石】下同
【論】【大】*,〔-〕【宋】【宮】*
畢【大】,必【元】【明】【聖】【石】
千【大】,千丈【宋】【元】【明】【宮】
喜【大】,歡喜【聖】【石】
必【大】,畢【宋】【宮】
熙【大】,嬉【宋】【宮】
而【大】,微【元】【明】
光【大】,光明【宋】【宮】
加【大】*,跏【宋】【元】【明】【宮】*
似【大】,以【石】
眾生【大】,乃至【宋】【宮】
婆提【大】,衛【聖】【石】
人【大】,生【元】【明】【聖】【石】
𤄜淀【大】,潘澱【元】【明】,䊩淀【聖】
毛【大】,毫【元】【明】
偈【大】,此偈【聖】【石】
甚【大】,〔-〕【宋】【宮】
信【大】,〔-〕【聖】【石】
佛【大】,〔-〕【宋】【元】【明】【宮】
狀【大】,伏【石】
城【大】,城中【宋】【元】【明】【宮】【聖】【石】
覩【大】,見【聖】【石】
根【大】,相【宋】【宮】
相【大】,根【石】
軟【大】,濡【聖】【石】
花【大】,〔-〕【宋】【元】【明】【宮】
那【大】,婆【聖】
華【大】,蓮【元】【明】
天【大】,〔-〕【宋】【宮】
華【大】,蓮華【聖】
畢【大】,必【元】【明】
自【大】,〔-〕【宋】【元】【明】【宮】
官【大】*,營【元】【明】【聖】【石】*
如【大】,來如【聖】
亦爾【大】,〔-〕【宋】【宮】
令【大】,今【宋】【元】【明】【宮】【聖】【石】
今【大】,來【聖】【石】
日【大】,日月【石】
聲【大】,聲聲【宋】【元】【明】【宮】
盲聾【大】,襲盲【聖】【石】
大智度經論卷第九終【聖】
世界【大】下同,國土【石】下同
反【大】,種【石】
故【大】,〔-〕【宋】【元】【明】【宮】
道【大】,〔-〕【宮】
二道【大】,三道【宋】,二善道【元】【明】
深【大】,染【宮】
土【大】,垢【石】
軟【大】*,濡【石】*
云何六種動【大】,〔-〕【石】
涌【大】下同,踊【宋】【元】【石】下同
動【大】,〔-〕【石】
南湧北沒【大】,南北【宋】【元】【明】【宮】
月【大】,日【宋】【元】【明】【宮】
爾【大】,是【石】
豐【大】,風【元】【明】
(一千…界)十字【大】,有動小千國土有動二千國土有動三千大千國土【石】
悅【大】,悅者【石】
悅者【大】,如【宮】
能【大】,〔-〕【宋】【元】【明】【宮】
草藥【大】,藥草【石】
是【大】,是時【石】
處【大】,〔-〕【宋】【元】【明】【宮】,者【石】
悟【大】,度【宋】【元】【明】【宮】
行【大】,得【宋】【元】【明】【宮】
眾【大】*,陰【宋】【元】【明】【宮】【石】*
和合【大】,合會【石】
有【大】,〔-〕【石】
偈言【大】,〔-〕【宋】【元】【明】【宮】
知【大】,〔-〕【宋】【宮】
從【大】,〔-〕【宋】【元】【明】【宮】
有【大】,或【元】【明】【石】
餔【大】,哺【宋】【元】【明】【宮】
者【大】,〔-〕【宮】【石】
母【大】,母人【宋】【元】【明】【宮】【石】
果【大】,〔-〕【宋】【元】【明】【宮】【石】
生【大】,生人【宋】【元】【明】【宮】【石】
揜【大】,𢲅【宮】
揜烏甘反【大】,〔-〕【明】,揜+(音)【宋】【元】【宮】
大【大】,〔-〕【宮】
有【大】,有大【宋】
人【大】,人人【宮】
通【大】,〔-〕【宋】【元】【明】【宮】
得【大】,時【宋】【元】【明】【宮】
得【大】,〔-〕【石】
又【大】,有【石】
解【大】,〔-〕【宮】
令【大】,今【石】
先【大】,〔-〕【宮】
明【大】*,眼【元】【明】【宮】【石】*
後【大】,復【明】
稚【大】,椎【明】
不【大】,〔-〕【石】
得【大】,能【石】
地獄【大】,受地獄【宋】【元】【明】【宮】【石】
福【大】,稻【宋】【元】【明】【宮】
癡飲【大】,飲癡【宮】【石】
雨【大】,〔-〕【宮】
是【大】,自【石】
多【大】,〔-〕【宮】
劇【大】,遽【宋】【元】【明】【宮】
狂愚【大】,癡狂【石】
已【大】,以【石】
如【大】,如是【宋】【元】【明】【宮】
藍【大】,[糸*監]【宋】【元】【明】【宮】
中【大】,〔-〕【宋】【元】【明】【宮】【石】
即【大】,既【宋】【元】【明】【宮】
呪【大】,術【石】
藏【大】,臟【明】
疹【大】,疾【宋】【元】【明】【宮】
塠壓【大】,堆壓【宋】【元】【明】【宮】,堆𤵭【石】
杖【大】,伎【宋】【元】【明】【宮】
婆提【大】,衛【石】
手【大】,〔-〕【宋】【元】【明】【宮】【石】
持【大】,特【石】
排【大】,俳【石】
盥【大】,與【石】
方【大】,方來【石】
苦【大】,苦痛【元】【明】【石】
者【大】,〔-〕【宋】【元】【明】【宮】【石】
身【大】,身或【石】
其【大】,〔-〕【宮】【石】
破【大】,〔-〕【宋】【元】【明】【宮】
致殘毀【大】,到形殘【石】
犍【大】*,揵【宋】【元】【明】【宮】*
(揵抵秦言續也)【大】,揵抵秦言續也【宋】【宮】
秦【大】,此【明】
也【大】,〔-〕【宋】【元】【明】【宮】
被【大】,狀【元】【明】
是【大】,〔-〕【宋】【元】【明】【宮】
復【大】*,服【石】*
洹【大】*,桓【石】*
惔【大】*,淡【宋】【宮】,恬【元】【明】*
生【大】,生者【石】
無量心【大】,等【石】
母【大】,如母【宋】【元】【明】【宮】【石】
姊【大】,如姊【石】
法相【大】,相法【宋】【元】【明】【宮】
偈【大】,〔-〕【宋】【宮】
代【大】,伐【石】
亦【大】,為【宮】
沒【大】,〔-〕【宮】【石】
者【大】,〔-〕【宋】【元】【明】【宮】
業【大】,〔-〕【石】
足【大】,定【宋】【元】【明】【宮】
繫【大】,〔-〕【宋】【元】【明】【宮】
如【大】,如比丘得第三禪【宋】【元】【明】【宮】
有【大】,〔-〕【宋】【元】【明】【宮】
受【大】*,痛【石】*
喜【大】,善【宮】
五【大】,三【宋】【宮】【石】
以【大】,〔-〕【石】
者【大】,〔-〕【宋】【宮】【石】
者【大】,〔-〕【宋】【元】【明】【宮】
財【大】,財物【石】
法【大】,〔-〕【宋】【元】【明】【宮】
繫【大】,擊【元】【明】
說【大】,說偈【元】【明】
德【大】,〔-〕【宋】【元】【明】【宮】【石】
度【大】,度經【石】
八【大】,九【石】
復【CB】【麗-CB】,從【大】(cf. K14n0549_p0572c05) 事【CB】【麗-CB】,時【大】(cf. K14n0549_p0574b13)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