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智度論

[47]大智度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卷第四)

[48]

復有菩薩摩訶[49]

[50]

[51]

問曰

若從上應先菩薩次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52]優婆次第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先說比丘次三眾後說菩薩

答曰

菩薩雖應次佛以諸煩惱未盡故先說阿羅漢諸阿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而煩惱未盡是故先說阿羅漢

佛法有二祕密[53]

[*]示中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盡無餘故

祕密中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斷具六神通利益眾生

[1]示法故前說阿羅漢說菩薩

復次菩薩以方便力現入五道五欲引導眾生若在阿羅漢上諸天世人當生疑怪是故後說

問曰

在阿羅漢後可何以[2]在優婆塞優婆夷後

答曰

四眾雖漏未盡盡在不久故通名聲聞眾

於四眾中[3]說菩薩者則不便如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彌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彌後此諸菩薩亦如是雖應在學人三眾上以不便故後說

復次有人言:「菩薩功德智慧超殊阿羅漢辟支佛是故別說。」

問曰

聲聞經中但說四眾此中何以別說菩薩[4]

答曰

有二種聲聞道[5]菩提薩埵道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6]四眾是聲聞道菩薩摩訶[7]是菩提薩埵道

以是故聲聞法中經初佛在某處某處住爾所菩薩俱」,但言某處[8]某處與爾所比丘俱」。如說:「佛在波羅柰與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國中與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與五百比丘俱。」如是種種經初不說與菩薩若干人俱

問曰

諸菩薩二種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薩總說在優婆塞優婆夷中出家菩薩[9]在比丘比丘尼[10]今何以故別說

答曰

雖總在四眾中當別說何以故是菩薩必墮四眾中有四眾不墮菩薩中

何者是有聲聞人辟支佛[11]求生天人[*]求樂自活人此四種人不墮菩薩[12][13]何以故是人不發心我當作佛

復次菩薩得無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斷出三界不墮眾生數[14]何以故聲聞人得阿羅漢道[15]滅度已尚不墮眾生數中何況[16]菩薩

[17][18]優波尸難中[19]偈說

已滅無處更[20]出不  
[21]永滅不[22]出不
[23]入涅[A1]常住不  
[24]願大智說其實!」

佛答[25]

滅者即是不可量  
破壞[26]因緣及名相
一切言語道已過  
一時都盡如火滅。」
[27]

如阿羅漢一切名字尚斷何況菩薩能破一切諸法知實相得法身而不斷耶

以是摩訶衍四眾中別說菩薩

問曰

何以故大乘經初菩薩眾聲聞眾兩說聲聞經[28]說比丘眾不說菩薩眾

答曰

[29]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陿小佛乘廣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

復次聲聞[30]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

如是等種種分[31][32]二道故摩訶衍經聲聞菩薩眾兩說[33]摩訶[34]偈中說

得此[35]大乘人  
能與一切樂
利益以實法  
[36]得無上道
得此大乘人  
慈悲一切故
頭目以布施  
捨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  
護持清淨戒
[37]牛愛尾  
不惜身壽命
得此大乘人  
能得無上忍
若有割截身  
視之如斷草
得此大乘人  
[38]進無厭[39]
[40]力行不休息  
[41]抒大海[42]
得此大乘人  
廣修無量定
神通聖道力  
清淨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  
分別諸法相
[43]壞實智慧  
是中已具[44]
不可思議智  
無量悲心[45]
不入二法中  
等觀一切法
[46]驢馬駝象  
雖同不相[47]
菩薩及聲聞  
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為軸  
智慧為兩輪
精進為[1]  
戒定以為[2]
忍辱心為鎧  
總持為轡勒
摩訶衍[3]人乘  
能度於一切!」

問曰

如聲聞經初但說比丘眾摩訶衍經初何以不[4]說菩薩眾

答曰

摩訶衍廣大諸乘諸道皆入摩訶衍聲聞乘[5]小不受摩訶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大海能受眾流以其廣大故摩訶衍法亦如是[6]偈說

摩訶衍[7]如海  
小乘[8]跡水
[9]故不受大  
[10]其喻亦如是。」

[11]

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

答曰

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12]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偈說

一切諸佛法  
智慧及戒定
能利益一切  
是名為菩提
其心不可動  
能忍成道事
不斷亦不破  
是心名薩埵。」

復次稱讚好法[13]名為」,好法體相名為」。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為一切[14]賢聖[15]所稱[16][17]名菩提薩埵[18a]所以者[19]一切諸法中佛法[20]是人欲取是[21]為賢聖所讚歎

[18b]

如是人[22]一切眾生[23]死故[24]佛道是名菩提薩埵

復次三種道皆[25]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三者辟支佛道[26]支佛道聲聞道雖得菩提而不稱為菩提[27]功德中菩[28]稱為菩提是名菩提薩埵

問曰

齊何[29][30]菩提薩埵

答曰

有大誓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三事名為菩提薩埵

復次有人言:「初發[31][32]:『我當作佛[33]度一切眾生。』從是[34][35]名菩提薩[*]偈說

「『[36]初發心時  
誓願當作佛
[37]過諸世間  
應受世供養。』

從初發心到第九無礙入金剛三昧中中間名為菩提薩埵。」

是菩提薩埵有兩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38]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譬如得四道人[39]名實僧以實僧故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問曰

云何知是菩薩鞞跋阿鞞跋致

[40]

般若波羅蜜阿鞞跋致品[41]佛自說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轉是相是不退轉

復次若菩薩一法得好修好是名阿鞞跋致菩薩何等一法[42]一心集諸善法如說:「諸佛一心集[43]善法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有菩薩得一是阿鞞跋致相[44]一法正直精進佛問阿難:「阿難汝說精進?」「如是世尊!」「阿難汝讚精進?」「如是善逝!」「阿難常行常修常念精進乃至[45][46]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7]廣說

復次若得二法是時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實知空亦念不捨一切眾生如是人名為阿鞞跋致菩薩

復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眾生悲心[48]骨入三者得般[49]三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復次阿毘曇中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何名菩薩自覺復能覺是名菩薩。」

必當作佛是名菩薩。」

菩提名漏盡人[50]智慧是人從智慧生智慧人所智慧人所養故是名[51]菩薩。」

[52]:「發阿鞞跋致心從是已後名菩薩。」

[*]:「若離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薩何謂五法離三惡[53]生天上人間離貧窮下賤常得尊離非男法常得男子身離諸形殘缺陋諸根具足[54]憙忘常憶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離一切惡法[55]惡人常求道攝取弟子如是名為菩薩。」

[*]:「從種三十二相業已來是名菩薩。」

問曰

何時種三十二相[56]因緣

答曰

過三阿僧祇劫後種三十二相業因緣

問曰

幾時名阿僧」?

答曰

天人中能知算數[57]極數不[58]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一一名二二二名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1]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

如是數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滿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滿行第三阿僧譬如算數[2]算一乃至算百百算[3]還至一如是菩薩一阿僧祇過還從一起

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阿僧祇中心雖[4]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三阿僧祇中[5]了了自知得作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於來世當作佛。」

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6]那尸棄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

[*]那尸棄佛至燃燈佛為二阿僧祇是中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髮掩[7]是時燃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

從燃燈佛至毘婆尸為第三阿僧祇

若過三阿僧祇劫是時菩薩種三十二相業因緣

問曰

三十二相業何處可種

答曰

欲界中非色無色界於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種於四天下閻浮提中[8][9]子身種[10]非女人佛出世時種不出世不得種緣佛身[11]緣餘不得

問曰

是三十二相業[12]因緣於身業意業[13]

答曰

意業種非身口業以故是意業利故

問曰

意業有六識是三十二相業為是意識種是五識種

答曰

是意識非五識[14][15]五識不能分別以是[16]意識種

問曰

何相初種

答曰

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種[17]何以故先安立然後能種餘相。」

有人言:「紺青眼相初種得此眼大慈觀眾生。」

[18]此兩語雖有是語不必爾也若相因緣和合時便是初種[19]何必安立足為初

問曰

一思種為多思種

答曰

十二思種三十二相[20]一一思種[*]一一[*]一一相百福德莊嚴

問曰

幾許名一福德

答曰

有人言:「[21]業報轉輪聖王於四天下受福樂得自在是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

[22]有人言:「作釋提桓因於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23]。」

[*]有人言:「[24]他化自在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

[*]有人言:「除補處菩薩餘一切眾生所得福報是名一福。」

[*]有人言:「天地劫盡一切眾生[25]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報立是名一福。」

[*]有人言:「是福不可量[A2]不可以譬[26]如三千大千[27]世界一切眾生皆盲無有一人能治令差是為一福一切人皆被毒藥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應死一人[28]捄之令脫一切人破戒破正見一人能教令得淨戒正見如是等為一福。」

[*]有人:「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是菩薩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種是三十二相因緣是故是福無能量唯佛能知。」

問曰

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

答曰

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辦三十二相

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29]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界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讚佛

答曰

釋迦[30]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31]若更以餘偈讚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問曰

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32]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33]心純淑而弟子[34]純淑

答曰

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心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為眾生故

從鞞婆尸佛至迦葉佛於其中間九十一大劫種三十二相業因緣[35]六波羅蜜滿何等六[36]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37]波羅般若波羅蜜

問曰

[*]波羅蜜云何滿

一切能施無所遮礙乃至以身施時無所惜譬如尸毘王以身施鴿釋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毘是王得歸命救護陀[1]大精進有慈悲心視一切眾生如母愛子時世無佛釋提桓因命[2][3]

[4]:「何處有佛一切智人?」處處問難[5][6]知盡非佛即還天上愁憂而坐

變化師毘首羯磨天問曰:「天主何以愁憂?」

:「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憂。」

首羯磨言:「有大菩薩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具不久當作佛。」

帝釋以偈答曰

菩薩發大心  
魚子菴樹華
三事因時多  
成果時甚少!」

毘首羯磨答曰:「是優尸那種尸毘王持戒大慈大悲禪定智慧不久作佛。」

釋提桓因語毘首羯磨:「當往試之知有菩薩相不汝作鴿我作鷹汝便[7]怖入王[8]當逐汝。」

毘首羯磨言:「此大菩薩云何以此事惱?」

釋提桓因說偈言

我亦非惡心  
如真金應試
以此試菩薩  
知其心定不。」

說此偈竟毘首羯磨即自變身作一赤眼赤足鴿釋提桓因自變身[9]一鷹急飛[10]鴿鴿直來入王[11][12]舉身戰怖動眼促

是時眾多人  
相與而語曰
是王大慈仁  
一切宜保[13]
如是鴿小鳥  
歸之如入舍
菩薩相如是  
[14]佛必不久。」

是時鷹在近樹上語尸毘王:「還與我鴿我所[15]!」

王時語鷹:「我前受此非是汝受初發意時受此一切眾生皆欲度之。」

鷹言王欲度一切眾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獨不見愍而奪我今日食?」

王答[16]:「汝須何食我作誓願:『其有眾生來歸我者必救護之。』汝須何食亦當相給。」

鷹言:「我須新殺[17]。」

王念言:「如此難得自非殺生[18]由得我當云何殺一與一!」

思惟心定即自說

是我此身肉  
恒屬老病死
不久當臭爛  
彼須我當與。」

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與鷹

語王言:「王雖以[19]肉與我當用道理令肉輕重得與鴿等勿見欺也!」

王言:「持稱!」

以肉對鴿鴿身轉重王肉轉輕[20]令人割二股亦輕不足次割兩[21]𨄔[22]兩乳[23]舉身肉盡鴿身猶重王肉故輕

是時近臣[24]安施帳幔却諸看人:「王今如此無可觀也!」

尸毘王言:「勿遮諸人聽令入!」而說偈言

[25]天人阿修羅  
一切來觀我
大心無上志  
以求成佛道
若有[26]佛道  
當忍此大苦
不能堅固心  
則當息其意。」

是時菩薩以血塗手[27]欲上定心以身盡以對鴿

鷹言:「大王此事難辦何用如以鴿還我!」

王言:「鴿來歸我終不與汝喪身無量[28]無益今欲以身求易佛。」

以手攀[*][29]菩薩肉盡筋斷不能自制欲上而墮[30]心言:「汝當自堅得迷悶一切眾生墮憂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31]一切何以[32]此苦甚少地獄苦多以此相比於十六分猶不及一我今有智慧精進持戒禪定猶患此苦何況地獄中人無智慧者!」

是時菩薩一心欲上復更[*]語人:「扶我!」是時菩薩心定無悔

龍王阿修羅鬼神人民皆大讚言:「[33]鳥乃爾是事希有!」

即時[34]地為六種[35]大海波揚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及散名華天女歌讚:「必得成佛!」

是時[36]念我四方神仙皆來讚言:「是真菩薩必早成佛。」

鷹語鴿言:「[37]試如此不惜身命是真菩薩!」

即說偈言

慈悲地中生  
一切智樹牙
我曹當[38]供養  
不應施憂惱!」

毘首羯磨語釋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可令此王身得平復。」

釋提桓因言:「[39]我也[40]王自作誓願大心歡喜不惜身命感發一切令求佛道。」

帝釋語人王言汝割肉辛苦心不惱沒耶?」

王言:「我心歡喜不惱不沒。」

帝釋言:「誰當信汝心不沒者?」

時菩薩作實誓願:「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即出語時身復如本

人天見之皆大悲歎未曾有:「此大菩薩必當作佛我曹應當盡[41]供養願令早成佛道當念我等!」

[42]時釋提桓因毘首羯磨各還天上

如是[43]種種[44]是檀波羅蜜滿

問曰

尸羅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

不惜身命護持淨戒如須陀須摩王以劫磨沙波陀[45]王故[46]乃至命不犯禁戒

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1]晨朝乘車將諸婇女入園遊戲出城門時有一婆羅門來乞語王:「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貧窮當見愍念[2]少多!」

[3]:「[4]敬如來告當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5]浴嬉戲

有兩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於婇女中捉王將去譬如金翅鳥海中取龍諸女啼[6]一園[7]城內外搔擾悲惶鹿足負騰躍虛空至所住[8]置九十九[9]

須陀須摩王涕零如雨鹿足[10]語言:「剎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兒人生有死合會有。」

須陀須摩王答言:「我不畏死[11]甚畏我從生[12]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13]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當布施。』不慮無常[14]負彼心[15]是故啼耳!」

鹿足王[16]:「汝意欲爾畏此妄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便來還若過七日不還我有[17]翅力取汝不難。」

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18][19]不如法當見[20]忠恕如我今日身非[A3]正爾還去。」

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願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也當設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

王言:「不得爾也!」而說偈言

實語第一戒  
實語昇天梯
實語[21]小而大  
妄語入地獄
我今守實語  
寧棄身[22]
心無[23]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王即發去[24]鹿足王所[*]鹿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25]汝是大人!」

爾時須陀須摩王讚實語:「[26]實語是為非實語非人。」如是種種讚實語呵妄語[A4][A5]鹿足聞之信心清淨語須陀須摩王言:「好說此[27]今相放捨[28]汝既得脫[29]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如是語已[30]王各得還去

如是等種種[31]本生中是為尸羅波羅蜜滿

問曰

羼提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

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為迦梨王截其手心堅不

問曰

毘梨耶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

若有大心[32]力如大施菩薩為一切故以此[33]誓抒大海令其乾盡定心不懈如讚弗沙佛七日七夜翹一腳目不眴

[34]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

[35]一切外道禪定中得自在[36]又如尚闍梨仙人坐禪時無出入息鳥於螺[37]中生子不動不搖至鳥子飛去

問曰

般若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

菩薩大心思惟分別如劬嬪陀婆羅門大臣分閻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盡作七分般若波羅蜜如是

是菩薩六波羅蜜滿在迦葉佛所作弟子持淨戒功德生兜率天上

問曰

菩薩何以生兜率天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38]有福德應自在生

答曰

有人[39]因緣業熟[40]是中生

復次下地中結使厚濁上地中結使兜率天上結使不厚不利智慧安隱故

復次不欲過佛出世時故[41]於下地壽終時佛未出世若於上地未盡復過佛出時兜率天壽與佛出[42]

復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天於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於彼天下[43]生中國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毘羅婆國行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為人說法中夜入無餘涅槃好中法故中天上生

如是菩薩兜率天上生竟

以四種觀人間一者觀二者觀土地三者觀種姓四者觀生處

云何觀時時有八種佛出其中第一人長壽八萬四千歲時第二人壽七萬歲第三壽六萬歲第四人壽五萬歲第五人壽四萬第六人壽三萬歲第七人壽二萬歲第八人壽[44]百餘歲菩薩如是念人壽百歲出時到是名觀時

云何觀土地諸佛常在中國生多金銀寶物飲食豐美其土清淨

云何觀種姓佛生二種姓中若剎利若婆羅門剎利種勢力大[45]婆羅門種[46]智慧大故隨時所貴[47]佛於中生

云何觀生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毘羅婆淨飯王后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於兜率[48]失正慧入於母胎

問曰

何以故一切菩薩末後身從天上來不從人中來

答曰

上道故[1]道之中天道最上

復次天上下時種種瑞應未曾所有若從人道人道不能有此

復次人敬重天故

問曰

一切人以垢[2]相續入母胎一切[3]慧相應云何名菩薩正慧入母胎

答曰

有人言有相續一切眾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薩憶念不失名正慧入母胎

中陰中住則知中陰住入胎時知入胎歌羅[4]時知住歌羅[*][5](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時也)頞浮陀[6](二七日時如璽胞[7])時知住[8][9]伽那時知住伽那(三七日[10]如凝酪[11])[12]時知住五[*]出生時知出[13]是中憶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

復次餘人在中陰住時若男於母生欲染心:「此女人與我從。」於父生瞋恚[14]於父生染欲心:「男子與我從事。」於母生瞋恚如是瞋恚心染欲心菩薩無此

菩薩先已[15]知是父是父[16]母能長養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淨心念父母相續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

是菩薩滿十月正慧不失念[17]行七步發口言:「是我末[18]。」

乃至將示相師:「汝觀我子實有三十二大人相不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應有二法若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當成佛。」

諸相師言:「地天太子實有三十二大人若在家者當作轉輪王若出家者當成。」

王言:「何等三十二相?」

[19]師答言

一者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著地間無所受容一針

二者足下二輪相千輻輞轂三事具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諸天工師毘首羯[20]不能[21]作如是妙相

問曰

何以故不

答曰

是毘首羯磨諸天工師不隱沒智是輪相善業報

[22]天工師生報得智慧[23]相行善根智慧得

是毘首羯磨一世得是智慧是輪相從無量劫智慧生

以是故毘首羯磨不能化作何況餘工師

三者長指指纖長端直次第[24]𦟛指節參差

四者足跟廣平相

五者手足指縵網相如鴈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

六者手足柔[25]細劫波毳勝餘身分

七者足趺高滿相足蹈地不廣不狹足下色如赤蓮華足指間網及足邊色如真珊瑚[26]如淨赤銅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毘琉璃色其足嚴好譬如雜寶屐種種莊飾

八者伊泥延[A6]𨄔如伊泥延[27]鹿[A7]𨄔隨次𦟛纖

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

十者陰藏相譬如調善象寶馬寶

問曰

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8]諸弟子何因緣見陰藏

答曰

為度眾人決眾疑故示陰藏相

[29]有人言:「佛化作馬寶象寶示諸弟子言我陰藏相亦如是。』」

十一者身廣長等相如尼拘盧陀樹菩薩身[30]為中四邊量等

十二毛上向相身有諸毛生皆上向而[31]

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亂青瑠璃色[32]上向

十四者金色相

問曰

何等金色

答曰

若鐵在金邊則不現今現在金比佛在時金則不現佛在時金比閻浮那金則不現閻浮那金比大海中轉輪聖王道中金沙則不現金沙比金山則不現金山比須[33]則不現須彌山金比三十三諸天[34]金則不現三十三諸天瓔珞金比焰摩天金則不現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則不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薩身色則不現如是色是名金色相

十五者丈光相四邊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嚴第一如諸天諸王寶光明

十六者細薄[35]塵土不著身如蓮華葉不受塵水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不著足隨藍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

十七[36]七處[37]滿相兩手兩足兩肩項中七處皆[*]滿端[38]淨勝餘身體

十八者兩腋下[*]滿相不高不深

十九者上身如師子相

二十者[39]身相於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

二十一者[40]好相一切治肩無如是者

二十二者十齒相不多不少餘人三十二齒身三百餘頭骨有九菩薩四十齒頭有一骨菩薩[41]頭骨少餘人齒骨少頭骨多以是異於[42]人身

二十三者齒齊相諸齒等無麁無細不出不入[43]齒密人不知者為一齒[44]間不容一毫

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勝雪山王光

二十五者師子頰相如師子獸中王平廣頰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

有人言佛以食著口中[1]一切食皆作最上味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2]相人不能[3]其因[4]不得最上

[5]有人言若菩薩舉食著口中是時咽喉邊兩處流注甘露和合諸味是味清淨名味中得上味

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薩大舌從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髮際若還入口口亦不滿

二十八者梵聲相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6]其一深如雷[7]徹遠聞聞者悅樂[8]入心敬愛[9]諦了易[10][11]無厭菩薩[12]音聲亦如是五種聲從口中出迦陵[13]伽聲相如迦陵[*]伽鳥聲可愛鼓聲相[14]大鼓音深遠

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蓮華

三十者[15]睫相如牛王眼睫[16]不亂

三十一者髻相菩薩有骨髻如拳等在[17]

三十二白毛相白毛眉間生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五尺

相師言地天太子三十二大人相如是菩薩具有此相

問曰

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

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相[18]菩薩相者[19][20]分明不失處[*]具足[*]深入[21]隨智慧行不隨世間[22]隨遠轉輪聖王相不爾

問曰

[23]云何名」?

易知故名」,如水異火以相故知

菩薩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

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莊嚴身者[*]亂故若少者身不端[*]若多者佛身相亂是三十二相端[*]不亂不可益不可減如佛法不可增不可減身相亦如是。」

菩薩何以故以相嚴身

答曰

有人見佛身相心得[24]信淨以是故以相嚴身

復次諸佛以一切事勝[25]身色威力[26]家屬智慧禪定解脫眾事皆勝若佛不莊嚴身相是事便少

復次有人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是身中若身相不[27]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此身中譬如人欲[28]豪貴家其女遣使語彼人言:『若欲[*]我者先莊嚴房室除却污穢塗治香熏安施床被褥綩綖幃帳[A8]幡蓋華香必令嚴飾然後我當到汝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遣智慧使未來世中到菩薩所若欲得我先修相好以自莊嚴然後我當住汝身中若不莊嚴身[29]我不住也。』是故菩薩修三十二相自莊嚴身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時菩薩漸漸長大見老病死苦厭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食難陀婆羅門女益身十六功德石蜜乳食竟菩提樹下破萬八千億鬼兵魔眾[30]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得何功德故名為佛

答曰

得盡智無生智故名為

[31]有人言:「[32]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33]一者[34]教敬重佛無喜二者不受教不敬[35]佛無憂敬重不敬重心無異——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諸法總相別相悉知故故名為佛。」

何以故未得佛道名為菩薩得佛道不名[36]菩薩

答曰

未得佛道心愛著求欲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37]菩薩已成佛道更得佛種種異大功德故更有異名名為佛

譬如王子未作王名為王子已作王不復名王子既為王雖是王不名王子菩薩亦如是未得佛道名為菩薩已得佛道名為佛

聲聞法中[38]摩訶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說菩薩相義如[39]

訶衍人言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輩是生死人不誦不[40]摩訶衍經非大菩薩不知諸法實相自以利根智[41]於佛法中作論議諸結使根等於中作義尚處處有失況欲作菩薩論議譬如少力人[42]小渠尚不能過何況大河於大河中則知沒失

云何失

答曰

[43]上言:「三阿僧祇劫過名為菩薩。」三阿僧祇中腦布施心無有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如昔菩薩為大薩陀婆渡大海水惡風壞船語眾賈:「捉我頭當渡汝等。」眾人捉已刀自殺大海水法不停死屍即時疾風吹至岸邊大慈如是而言非者誰是菩薩

二阿僧祇劫行滿未入第三阿僧祇時燃燈佛所受記為佛即時上昇虛空見十方佛於虛空中立[44]然燈[45]然燈佛言汝過一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名釋迦[46]。」得記如是而言爾時未是菩薩豈非大失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三阿僧祇劫中未有佛相亦無種佛相因緣云何當知是菩薩一切法先有相[1]後可知其實若無相則不知。」

摩訶衍人言:「受記為佛上昇虛見十方佛此非大相耶為佛所記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2]捨此大相而取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亦有天魔王亦能化作此相難陀提婆達等皆有三十相婆跋隸婆羅門有三相摩訶迦葉婦有金色相乃至今世人亦各各有一相二相若青[3]長臂上身如師子如是等種種或多或少汝何以重此相

何經中言三阿僧祇劫中菩薩不種相因緣如難陀澡浴鞞婆尸佛願得清淨端[*][4]辟支佛塔青黛塗壁作辟支佛像因而作願:『願我恒得金色身相。』又作迦葉佛塔中級以此三福因緣世世受樂處處所生恒得端嚴是福之餘生迦毘羅婆釋種中為佛弟[5]得三十大人相清淨端[*]出家得阿羅漢佛說於五百弟子中難陀比丘端[*]此相易得云何言於九十一大劫中種餘一生中得』?是為大失!」

汝言:『初阿僧祇劫中不知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當作佛不自[6]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能為人說。』

佛何處說是語何經中有是語若聲聞法三藏中說若摩訶衍中說?」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雖佛口三藏中不說義理應!《阿毘曇鞞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

答曰

訶衍中說:「初發心是時知我當作佛。」如阿遮羅菩薩於長手佛[7]初發心時乃至金剛座處成佛道於其中間顛倒不淨心不

首楞嚴三昧四種菩薩四種受記未發心而授記有適發心而授記有於前授記他人盡知己身不知有於前授記他人己身盡知汝云何[8]二阿僧祇劫[9]記而不自[10]稱說」?

[11]佛言無量阿僧祇[12]作功德欲度眾生」,何以故[13]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問曰

訶衍中雖有此語我亦[14]不能都信

答曰

為大失是佛真法佛口所說汝無反[15]從摩訶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能都信

復次摩訶衍論議此中應廣說

復次說是三十二相業因緣欲界中種非色無色界中種無色界[16]以無身無色是三十二相是身莊嚴[17]中不得種可爾色界中何以不得種色界中大有諸梵王常請佛初轉法輪是智慧清淨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種三十二相因緣

又言:「人中得種非餘道。」[18]伽度龍王十住菩薩阿那婆達[19]王七住菩薩羅睺阿修羅王亦是大菩薩[20]何以餘道不得種三十二相因緣」?

汝言人中閻浮提種欝怛羅[21]不可種。」

有義彼中人無吾我著樂不利根故劬陀尼婆提二處福德智慧壽命勝閻浮提何以不得種

復次汝言:「一思種一相。」是心彈指[22]六十生滅一心中不[23]不能分別云何能種大人相此大人相不應不了心得種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種一相如重物一人不能擔必須多人力如是種相要得大心多思和合爾乃得種以是故名百福相大心[24][25]福德是名[26]福相不應一思種一相餘事尚不得一思種一事何況百福相

何以故言釋迦文尼菩薩心未純淑子心純淑彌勒菩薩心純淑弟子心未純淑」?是語何處說三藏[27]摩訶衍[28][29]是事言自出汝心汝但見釋迦文尼菩薩於寶窟中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讚勒菩薩亦種種讚弗沙佛阿波陀[30]中不說汝所不知無因緣故汝便謂彌勒弟子心未純淑」,如是皆為違失

汝言:「菩薩一切物能施無所愛惜如尸毘王為鴿故割肉與鷹心不悔恨。」

如以財寶布施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種種施中心不著是為上布施汝何以讚中布施為檀波羅蜜滿此施[31]心雖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為父母親屬不惜或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為鴿不惜是中布施

問曰

菩薩為一切眾[32]為父[33][34]為主者為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不惜身為檀波羅蜜滿

答曰

雖為一切眾是心不清淨不知[35]身無吾我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36]實性不可說不可說異[37]是三事[38]心著[39]清淨於世界中得福[40]不能直至佛如說般若波羅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是為具足檀波羅蜜滿

如是乃至般若波羅蜜,「能分[41][42]城郭聚落作七分為般若波羅蜜滿。」[1]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如大海水諸天聖人阿羅漢辟支佛乃至初行菩薩尚不能知其邊涯十地住菩薩乃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是名般若波羅蜜滿」?是事是算數法能分[2]地是世俗般若波羅蜜[3]少許分譬如大海水中一渧[4]

實般若波羅蜜名三世諸佛母能示一切法實[5]是般若波羅蜜無來處無去處一切處求不可得如幻如響如水中月見便失諸聖人憐愍故雖一相以種種名字說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智慧寶汝言大失

汝言四種觀:「觀時觀土地種族觀生處人壽八萬歲佛出[6]二萬歲中佛出世人壽百歲是佛出[*]。」

若諸佛常憐愍眾生何以[7]八種時中出世餘時不出佛法不待時[8]藥服時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時

問曰

雖菩薩憐愍眾生諸佛不待時過八萬歲人長多樂染愛等結使厚根鈍非可化時百歲後[9]人短壽苦多瞋恚等諸結使更厚此樂時苦時非得道時以是故佛不出世

答曰

諸天壽出千萬歲有先世因緣雖多[10]愛厚能得道何況人中不大樂三十六種不淨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壽過八萬[11]應出[12]是中人無病心樂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應易得道

復次子鼓音王佛時人壽十萬歲[13]王佛時壽七百阿僧祇劫阿彌陀佛[14]人壽無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過八萬歲佛不出世」?

摩訶衍經有此事我法中無十方佛過去釋迦文尼[15]陳若等一百佛未來彌勒等五百佛

答曰

摩訶衍論中種種因緣說三世十方佛何以故十方世界有老癡等[16]諸苦惱以是故佛應出其國如經中:「無老煩惱者諸佛則不出世。」

復次多病人應有多藥師

汝等聲聞法,《長阿含中毘沙門王以偈白佛

稽首去現在諸佛亦復歸命釋迦文佛。」

[17]經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言稽首釋迦文尼佛[18]言歸命」,以此故知現在有餘佛無餘國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後別歸命釋迦文尼佛此王[19]未離欲在釋迦文[20]所得道[21]敬愛心重[22]於餘佛所直[23]

問曰

佛口說[24]世間無一時二佛[25]亦不得一時二轉輪王出」,以是故應現在有餘佛

答曰

雖有此言汝不解其義佛說一三千大千世界中無一時二佛非謂十方世界無現在佛也如四天下世界[26]無一時二轉輪聖王出此大福德無怨敵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轉輪聖王佛亦如是於三千大千[27]世界亦無二佛出[28]及轉輪聖王經說一種汝何以信餘四天下更有轉輪聖王而不信餘三千大千[*]世界中更有佛

復次一佛不能得度一切眾生若一佛能度一切眾生者可不須餘佛但一佛出如諸佛法度可度眾生已而滅如燭盡火滅有為法無常性空以是故現在應更有餘佛

復次眾生無量苦亦無量是故應有大心菩薩出應有無量佛出世度諸眾生

問曰

如經中說無量歲中佛時時出譬如漚曇婆羅樹華時時一出若十方佛充滿佛便[29]易出易得不名為難值

答曰

不爾為一大千[*]世界佛無量歲時[30]不言一切十方[*]世界中難亦為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進求道以是故語言:「佛無量歲時[*]。」又此眾生[31]罪報故墮惡道中無量劫尚不聞佛[32]何況見佛以是人故佛出世難

問曰

若現在十方多有諸佛菩今一切眾生罪惡苦惱何以不來度之

答曰

眾生無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雖有種[33]無見佛功德故不見佛如偈說

好福報未近  
衰罪未除却
[34]
現在不能見  
大德有力人
大德諸聖人  
心亦[35]分別
慈悲一切人  
一時[36]令欲
眾生福德熟  
智慧根亦利
若為現度緣  
即時得解脫
譬如大龍王  
隨願雨眾雨
罪福隨本行  
各各如所受。」

問曰

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若無福德智慧佛不度若爾者自有福智慧不待佛度

答曰

此福德智慧從佛因緣出若佛不出世諸菩薩以十善因緣[37]無量[38]後世罪福報種種因緣[39]教道無菩薩有種種經中說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緣

復次人雖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報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為大益譬如人雖有目日不出時不能有所見要須日明得有所見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為如佛說:「[1]二因二緣能生正見從他聞法內自如法思惟。」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2]知從佛得[3]

如是等種種多有違錯欲作般若波羅蜜論議故不能復廣論餘事

大智[4]卷第四

𭔊 [仁-二+韱]
(大智…四)十五字【大】,大智度論卷第四釋初品中菩薩【元】【明】,大智度論卷第四釋初品中菩薩第八【宋】,大智度論卷第四釋初品中菩薩第五【宮】,(大智度初品菩薩釋論第五,四)十二字【聖】,大智度經釋初品菩薩品第七【石】
【經】【大】,〔-〕【宋】【聖】
薩【大】,薩者【聖】
【論】【大】,〔-〕【宋】【聖】
(問曰…別說)三百四十八字【大】,〔-〕【聖】
先【大】,先從【石】
現【大】*,顯【宋】【元】【明】【宮】*
現【大】,顯【宋】【元】【明】【宮】【石】
乃【大】,反【宋】【元】【明】【宮】,乃至【石】
間【大】,聞【宮】
眾【大】,〔-〕【石】
菩提【大】,佛【宮】,((菩提…佛人))二百五字=((佛道苦說四眾當知是求聲聞道者若別說菩薩摩訶薩眾當知是求佛道者復次諸菩薩有二種出家在家在家菩薩已揔在優婆塞優婆夷中出家菩薩已揔在比丘比丘尼中復次有菩薩必在四眾中有四眾不必在菩薩中何者是如求))九十三字【聖】
四眾是聲聞道【大】,若說四眾當知是求聲聞道者若別說【宋】【元】【明】【宮】
(是菩…道)六字【大】,眾當知是求佛道者【宋】【元】【明】【宮】
某處【大】,〔-〕【石】
總【大】,總說【宋】【元】【明】【宮】
今何以故別說【大】,〔-〕【石】
有【大】*,〔-〕【聖】*
中【大】,眾中【聖】
(何以…故)十四字【大】,是故別說無咎【聖】
何以故聲聞人【大】,所以者何【聖】
滅度已【大】,〔-〕【聖】
菩薩【大】,菩提薩埵【聖】
波【大】,婆【聖】
延【大】,延經【宋】【元】【明】【宮】
偈說【大】,所說偈【聖】
出不【大】,不生【宮】,生不【聖】
已【大】,當【聖】
出不【大】,復生【聖】
既【大】,已【聖】
惟【大】,唯【宋】【元】【明】【宮】
曰【大】,〔-〕【宋】【元】【明】【宮】【聖】
因緣及名相【大】,名相及因緣【聖】
(如阿…中說)百五十九字【大】,如阿羅漢一切名字尚悉斷何況諸菩薩能知一切諸法實相得法身能而不斷是故此中別說菩薩問曰若從上數應先菩薩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次佛故若從下數應先優婆夷優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薩今何以故先說聲聞四眾後說菩薩答曰菩薩雖應次佛以諸煩惱未盡故先說阿羅漢諸阿羅漢智慧雖少而已成熟諸菩薩智慧雖多而煩惱未盡是故先說阿羅漢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顯示中佛辟支佛阿羅漢皆是福田以其煩惱滅盡無餘故祕密中說諸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斷具六神通利益眾生以顯示法故前說阿羅漢後說菩薩復次菩薩以方便力現入五道受五欲引導眾生若在阿羅漢上諸天世人當生疑悋是故後說問曰在阿羅漢後可爾何以乃在優婆塞優婆夷後答曰四眾雖漏未盡盡在不久故通名聲聞眾若於四眾中聞說菩薩者則不便如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彌前佛以宜法不便故在沙彌後此諸菩薩亦如是雖應在學人三眾上以不便故在後說復次有人言菩薩功德智慧超殊阿羅漢辟支佛是故別說問曰何以故大乘經初菩薩聲聞眾別說聲聞經初獨說比丘眾不說菩薩眾答曰欲辨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夾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益一切復次聲聞乘中多說眾生空佛乘中多說眾生空法空如是等種種分別二乘是二道分別說故摩訶衍經中聲聞菩薩眾合說如讚摩訶衍讚偈中說【聖】
初【大】,〔-〕【元】【明】
辯【大】,辨【元】【宮】
乘【大】,乘中【石】
別【大】,別三乘分別【宋】【元】【明】【宮】,別二乘分別【石】
是【大】,〔-〕【石】
讚【大】,〔-〕【石】
衍【大】,衍讚【石】
大乘人【大】,摩訶衍【石】
令【大】,今【宋】【宮】
犛【大】,猫【宋】【宮】【聖】【石】
精【大】,大精【石】
惓【大】,〔-〕【石】
力行不【大】,行之無【石】
如【大】,如人【石】
者【大】,〔-〕【石】
無【大】,不【石】
得【大】,足【宋】【元】【明】【宮】
力【大】,轉【宋】【宮】【聖】
驢馬駝象【大】,駝象驢馬【聖】【石】
比【大】,匹【宋】【元】【明】【宮】
駛【大】,快【宋】【元】【明】【宮】【聖】【石】
銜【大】,釘【宮】
人乘【大】,乘人【宋】【宮】
但【大】,獨【石】
陿【大】*,俠【宋】*【元】*【明】*,夾【聖】*
偈說【大】*,說偈【聖】*
如海【大】,法如大海【聖】
牛【大】,譬如牛【聖】
小【大】,二乘小【聖】
其喻亦如是【大】,取譬為喻亦如是【聖】
問【大】,以是故小乘眾不受菩薩問【宋】【元】【明】【聖】【石】
或【大】,成【元】【明】
名為【大】,故名【聖】
明註曰賢聖北藏作聖賢
之【大】,〔-〕【石】
讚【大】,讚其心【石】
故是【大】,是故【聖】
(所以…讚歎)二十六字【大】,〔-〕【宮】
何【大】,〔-〕【聖】
第【大】,最第【宋】【元】【明】【聖】
法【大】,〔-〕【聖】
(復次…薩埵)二十四字【大】,〔-〕【宮】
為【大】,為脫【聖】
脫【大】,〔-〕【聖】
索【大】,求【聖】
是【大】,名【聖】【石】
辟支佛道聲聞【大】,聲聞辟支佛【聖】
佛【大】,佛道【聖】
提【大】,提薩埵【聖】
來【大】,〔-〕【宋】【宮】
名【大】,名為【石】
心【大】,心度一切眾生【聖】【石】
願【大】,願言【聖】【石】
度一切眾生【大】,〔-〕【聖】【石】
已【大】,〔-〕【聖】【石】
來【大】,來得【聖】
若【大】,佛【宮】
已【大】,以【石】
實【大】,〔-〕【聖】
(名實…僧)十六字【大】,實僧諸未得道者以實僧名故得名為僧【聖】,實道人諸未得道者以實僧道故得名道人【石】
曰【大】,曰鞞【聖】,曰佛自說是【石】
佛自說【大】,〔-〕【石】
常【大】,〔-〕【宋】【宮】
諸【大】,〔-〕【聖】
等【大】,等是【聖】
令【大】,能令【聖】【石】
得【大】,至【聖】【石】
經【大】,經中【聖】【石】
骨入【大】,入骨【宋】【元】【明】【宮】【聖】
舟【大】,舟服【聖】
智慧【大】,〔-〕【聖】
菩薩【大】,菩提薩埵【石】
又【大】*,有人【石】*
常【大】,當【石】
捨【大】,〔-〕【聖】
離【大】,捨【宋】【元】【明】【宮】【聖】【石】
業【大】,〔-〕【宮】
者【大】,法【元】【明】【聖】【石】
復【大】,〔-〕【宋】【元】【明】【宮】
千【大】,十【宮】
法【大】,人【聖】
竟【大】,竟(二至百百如五十五數法)【聖】
能【大】,能了【石】
了了自【大】,自了了【聖】
剌【大】*,罽【元】【明】【石】*
泥【大】,埿【聖】
種【大】,種非拘耶尼欝怛羅越弗婆提唯在閻浮提【宋】【元】【明】,種非拘耶尼欝單羅曰弗婆提雖在閻浮提【石】
男【大】,男女中男【聖】
非女人【大】,〔-〕【聖】
種【大】,得種【宋】【元】【明】【石】,可種【聖】
因緣【大】,〔-〕【宋】【元】【明】【宮】【聖】
業【大】,業因緣【聖】【石】
何【大】,所【聖】
故【大】,者何【聖】
故【大】,故是業【石】
何以故【大】,所以者何【聖】
此兩語【大】,〔-〕【宋】【元】【明】【宮】【聖】
(何必…初)七字【大】,〔-〕【宋】【元】【明】【宮】
一一【大】*,一【宮】*
有【大】,〔-〕【宋】【元】【明】【宮】【聖】
復【大】*,更【石】*
德【大】,〔-〕【宋】【元】【明】【宮】【聖】
作【大】,〔-〕【聖】
共【大】,等【聖】
知【大】,可知【聖】【石】
世界【大】,國土【聖】
能【大】,〔-〕【聖】【石】
火【大】*,火禪【石】*
牟【大】,文【聖】
多【大】,〔-〕【宮】
未【大】,不【聖】【石】
自【大】,〔-〕【宋】【元】【明】【宮】
未【大】,不【石】
集【大】,〔-〕【宋】【元】【明】【宮】【聖】【石】
檀【大】*,檀那【聖】【石】*
禪【大】,禪那【聖】
羅【大】,隣【聖】【石】
盡【大】,〔-〕【宋】【元】【明】【宮】【聖】
墮【大】,終【宋】【元】【明】【宮】【聖】
念【大】,命【聖】
不【大】,都無【石】
疑【大】,疑處【石】
佯【大】,揚【宋】,楊【聖】【石】
腋【大】,掖【聖】
作【大】,作大【聖】
逐【大】,遂【石】
掖【大】,腋【宋】【元】【明】【宮】
底【大】,下【聖】
信【大】,護【宋】【元】【明】【宮】,𧩨【石】
作【大】,信【聖】
受【大】,愛【宋】
言【大】,曰【石】
熱【大】,血【聖】
無【大】,何【宋】【元】【明】【宮】
熱【大】,煖【聖】【石】
王【大】,〔-〕【宮】
𨄔【大】,踹【元】【明】
臗【大】,寬【宋】,𭔊【聖】【石】
項【大】,頸【宋】【元】【明】【宮】
戚【大】,[仁-二+韱]【聖】
天人【大】,人天【聖】
求【大】,索【聖】
稱【大】*,秤【石】*
物【大】,人【石】
爾【大】,力少不能得上爾【石】,是【聖】
責【大】,情【聖】
度【大】,渡【宋】【元】【明】【宮】
怠【大】,迷【石】
一【大】,〔-〕【宋】【元】【明】【宮】
大【大】,天【宋】【元】【明】【宮】【聖】
振【大】,震【宋】【元】【明】【宮】
念我【大】,〔-〕【元】【明】【聖】【石】
終【大】,眾【宋】【元】【明】【宮】【聖】【石】
供養【大】,養護【宮】【聖】【石】
須我也【大】,如【石】
此【大】,〔-〕【聖】
心【大】,一心【宋】【元】【明】【宮】
是【大】,〔-〕【聖】
種種【大】,〔-〕【聖】【石】
是檀【大】,是為檀那【聖】【石】
大【大】,天【石】
乃至捨【大】,欲棄身【聖】【石】
語【大】,語是王【聖】【石】
匃【大】,自【宮】
王【大】,王語【宋】【元】【明】【宮】
諾【大】,〔-〕【宮】
澡【大】,滲【聖】【石】
慟【大】,動【聖】
驚【大】,京【聖】【石】
止【大】,山【宋】【元】【明】【宮】【聖】【石】
諸【大】,〔-〕【聖】
王【大】,〔-〕【宋】【元】【明】【宮】
甚畏【大】,自根【宋】【元】【明】【宮】【聖】
已【大】,以【聖】
門【大】,城門【聖】
辜【大】,孤【宋】【元】【明】【宮】【聖】【石】
招【大】,貽【聖】
言【大】,語須陀須摩王【石】
兩【大】,〔-〕【元】【明】【宮】
物【大】,初【宋】【宮】
治【大】,治多【宋】【元】【明】【宮】
忠恕【大】,中怒【聖】,中恕【石】
小而大【大】,為大人【宋】【元】【明】【宮】
壽【大】,〔-〕【聖】
有悔恨【大】,恨也【聖】
鹿【大】*,麁【宮】*
赴【大】,起【聖】
實語【大】,〔-〕【石】
今相放捨【大】,〔-〕【聖】
汝既得脫【大】,汝得解脫【宋】【元】【明】,〔-〕【宮】
九【大】,九百九【聖】
百【大】,九百九十九【聖】
本生中【大】,〔-〕【宋】【元】【明】【宮】
勤【大】,勢【聖】
一【大】,〔-〕【宋】【宮】
禪【大】,禪那【石】
如【大】,若【石】
又如【大】,〔-〕【聖】
髻【大】,結【聖】
大【大】,若【宮】
言【大】,言作【石】
在【大】,〔-〕【聖】【石】
若【大】,〔-〕【宋】【宮】
時【大】,時相【聖】
必【大】,〔-〕【宋】【元】【明】【宮】
一【大】,〔-〕【宋】【元】【明】【宮】
故【大】,故佛於中生【聖】
姓【大】,〔-〕【宋】【元】【明】【宮】
者【大】,〔-〕【石】
天【大】,天上【聖】
六【大】,五【石】
有【大】,〔-〕【聖】
邪【大】,〔-〕【聖】
羅【大】*,邏【宋】【元】【明】,〔-〕【宮】【聖】*
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時也【大】,〔-〕【石】,歌羅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時也【聖】
(二七…也)九字【大】,〔-〕【聖】【石】
狀【大】,狀名【宋】【元】【明】【宮】
頞浮【大】,頞【宋】,浮【石】
陀【大】,陀二七日如胞狀名【聖】,陀二七日時如璽胞狀名【石】
時【大】,〔-〕【聖】
也【大】,名也【明】,名【宋】【元】【宮】【石】【聖】
皰【大】*,䶌【聖】【石】*
生【大】,生時【石】
女【大】,女人【石】
了【大】,〔-〕【宮】
是【大】,〔-〕【宋】【元】【明】【宮】【聖】【石】
出【大】,出母【聖】【石】
身【大】,〔-〕【宋】【宮】
相【大】,〔-〕【宋】【元】【明】【宮】
磨【大】,摩所【聖】
化【大】,〔-〕【聖】
是【大】,〔-〕【宋】【元】【明】【宮】
輪【大】,〔-〕【聖】
𦟛【大】,嚴【聖】
軟【大】,濡【聖】【宮】【石】
爪【大】,扴【石】
鹿【大】,鹿王【宋】【元】【明】【宮】【石】
時【大】,〔-〕【聖】
復【大】,更【聖】【石】
齊【大】,臍【宋】【元】【明】【宮】
穉【大】,靡【元】【明】【聖】【石】
靡【大】,旋【元】【明】【聖】
山【大】,山金【元】【明】
瓔珞【大】,纓珞【宋】【明】【宮】
皮【大】,肉【聖】
者【大】,者身【宋】【聖】
隆【大】*,平【元】【明】【聖】【石】*
正【大】*,政【聖】*
大【大】,大身【元】【明】【聖】【石】
圓【大】,團【聖】
骨【大】,〔-〕【宮】【聖】
餘【大】,〔-〕【宋】【元】【明】【宮】
齒密【大】,蜜【石】
齒【大】,〔-〕【聖】
是【大】,〔-〕【宋】【元】【明】【宮】
是【大】,〔-〕【聖】
發【大】,得【宮】
故【大】,故無相人不能發其因故【聖】
復【大】,復次【聖】
其一【大】,一甚【宋】【元】【明】【宮】,一者甚【聖】【石】
二【大】*,二者【聖】【石】*
三【大】*,三者【聖】【石】*
四【大】*,四者【聖】【石】*
五【大】*,五者【聖】【石】*
者【大】,者欲聞【石】
音聲【大】,聲音【明】,〔-〕【石】
毘【大】*,頻【聖】*
如【大】,譬如【聖】
牛【大】,牛王【石】
好【大】,厚【宋】【宮】【聖】
頂【大】,頭【聖】【石】
菩薩相者【大】,〔-〕【聖】
一淨【大】,一者淨【聖】,一者明【石】
分明【大】,分明了了【聖】【石】
六【大】,六者【聖】【石】
七【大】,七者【聖】【石】
云何名相【大】,何以故名為相【聖】,相義云何【石】
信淨【大】,淨信【宋】【元】【明】【宮】,清淨【石】
故【大】,是故【聖】,故是【石】
姓【大】,性【石】
嚴【大】,端嚴【宋】【元】【明】【宮】
娶【大】*,取【宋】【元】【明】【宮】【石】*,聚【聖】*
者【大】,〔-〕【石】
已【大】,〔-〕【聖】,竟【石】
次【大】,〔-〕【宋】【元】【明】【宮】【石】
佛【大】,〔-〕【聖】
一者受教敬重佛無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無憂三者敬重不敬重心無異【大】,(一者受教敬重佛無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無憂三者敬重不敬重心無異)【聖】
受【大】,愛【聖】
重【大】,〔-〕【聖】
為【大】,〔-〕【聖】【石】
為【大】,〔-〕【宋】【元】【明】【宮】
摩訶【大】,〔-〕【元】【明】【聖】【石】
是【大】,是(阿毘曇毘婆沙中說如是)【聖】
讀【大】,誦【聖】
慧【大】,〔-〕【宋】【元】【明】【宮】【聖】
跳【大】,趠【聖】
如【大】,〔-〕【宋】【元】【明】【宮】
然燈【大】,燃撜【聖】,定光【石】
然燈【大】,燃燈【聖】,定光【石】
牟【大】,文【聖乙】【石】
然【大】,燃【聖】
大【大】,人【聖】
眼【大】,眼若【聖】【石】
一【大】,〔-〕【宋】【元】【明】【宮】【聖】
子【大】,〔-〕【聖】
稱【大】*,種【聖】*
邊【大】,所【石】
言於【大】,於言【聖】
受【大】,授【石】
稱說【大】,稱記【宮】,種說【聖】
次【大】,次如【石】
劫【大】,劫中【石】
言【大】,言於【宋】【元】【明】【宮】
不能【大】*,不【宋】【元】【明】【宮】【聖】*,未能【石】*
復【大】,復人【聖】【石】
中【大】,〔-〕【宋】【元】【明】【宮】【聖】
故於【大】,故無色界【元】【明】【聖】,政故無色界【石】
娑【大】,婆【宋】【元】【明】【宮】
多【大】,〔-〕【宋】【元】【明】【宮】
何以【大】,以何【石】
曰【大】,越【明】
頃【大】,須【石】
住【大】,住是一心中無力不住【宋】【元】【明】【宮】,住是一心無力不住【石】
思【大】,思生【聖】【石】
福德【大】,〔-〕【宋】【元】【明】【宮】
百【大】,有【石】
中【大】,中及【石】
中【大】,〔-〕【石】
是事此【大】,〔-〕【聖】,此事此【石】
那【大】,〔-〕【宋】【元】【明】【宮】
心雖大【大】,雖心大【宋】【元】【明】【宮】【聖】,雖大心【石】
生【大】,生故【聖】【石】
母【大】,〔-〕【宋】【元】【明】【宮】
為主者【大】,〔-〕【聖】
己【大】,自【聖】
物【大】,物是物【聖】
於【大】,〔-〕【聖】,心著【石】
心著是【大】,故名【石】
為【大】,〔-〕【聖】
德【大】,〔-〕【宋】【元】【明】【宮】【聖】
別【大】,〔-〕【宋】【元】【明】【宮】
地【大】,〔-〕【宮】
是【大】,是亦非【石】
地是世俗般若波羅蜜中少許分【大】,(地是世俗般若波羅蜜中少許分)【聖】
中【大】,邊【聖】
兩【大】,二【聖】
相【大】,相能出【聖】
世【大】*,〔-〕【宋】【元】【明】【宮】*
正【大】,止【宋】【元】【明】【宮】
好【大】,〔-〕【聖】
時【大】,〔-〕【宋】【元】【明】【宮】
染【大】,深【石】
佛【大】,〔-〕【聖】
世【大】,〔-〕【宋】【元】【明】【宮】【聖】
明【大】,若燈明【宮】,明若燈之明【聖】【石】
時【大】,國【元】【明】,〔-〕【宋】【宮】【聖】
拘【大】,憍【石】
諸苦惱【大】,〔-〕【宋】【元】【明】【宮】
經說【大】,經【宋】【宮】,說【聖】
(言歸命…尼佛)三十五字【大】,〔-〕【宮】
未離欲【大】,〔-〕【聖】
尼【大】,尼佛【宋】【元】【明】【宮】
敬愛心重【大】,〔-〕【聖】
歸【大】,愛著歸【聖】
首【大】,首以來離欲故【聖】
一【大】,〔-〕【聖】【石】
出【大】,出世間【聖】
中【大】,〔-〕【聖】
世界【大】*,國土【聖】*
佛【大】,〔-〕【宋】【元】【明】【宮】
易出易得【大】,易得易出【石】
時【大】*,〔-〕【宮】*
眾【大】,眾多【宋】【元】【明】
名【大】,〔-〕【宋】【元】【明】【宮】
餘【大】,〔-〕【宮】
現在【大】,現前【宋】【元】【明】【宮】,現在不能見大德有力人=大德有人力,現前不能見【聖】
無【大】,不【聖】
令欲【大】,欲令【宋】【元】【明】【宮】【聖】【石】
無量【大】,等【石】
意【大】,〔-〕【聖】
教道【大】,教導【宋】【元】【明】【宮】,導教【聖】
二因二緣【大】,內外因緣【宋】【元】【明】【聖】【石】
故【大】,〔-〕【宋】【元】【明】【宮】
度【大】,〔-〕【聖】
度【大】,度經【石】
槃【CB】,樂【大】 CBETA 按:「不」,對校房山本(F15n0695_p0041a19)、麗本(K14n0549_p0529c06)、思溪乙本(日本增上寺藏宋版大藏經第37函第4冊第12圖第12行)、磧本(Q14n0567_p0178c04)、《普寧藏》(日本增上寺藏元版大藏經第104函第4冊第12圖第4行)、嘉興乙本(日本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藏正編第125A帙第1冊第95圖左欄第5行)、宮本(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db2第2218帖第10圖第6行)皆有「不」字;然依文義,「不」字疑衍。 己【CB】【麗-CB】,已【大】(cf. K14n0549_p0532a12) [-]【CB】,[*]【大】 鹿【CB】【麗-CB】,麁【大】(cf. K14n0549_p0532b02) 𨄔【CB】【房山-CB】,膊【大】(cf. F15n0695_p0045a08) 𨄔【CB】【房山-CB】,膊【大】(cf. F15n0695_p0045a08) 幔【CB】【麗-CB】,慢【大】(cf. K14n0549_p0535a14)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