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報應品
- 3 習相應品
- 4 往生品
- 5 歎度品
- 6 舌相品
- 7 三假品
- 8 勸學品
- 9 集散品
- 10 行相品
- 11 幻人無作品
- 12 句義品
- 13 摩訶薩品
- 14 斷見品
- 15 大莊嚴品
- 16 乘乘品
- 17 無縛無脫品
- 18 摩訶衍品
- 19 四念處品
- 20 發趣品
- 21 出到品
- 22 勝出品
- 23 含受品
- 24 會宗品
- 25 十無品
- 26 無生品
- 27 天主品
- 28 幻人聽法品
- 29 散華品
- 30 顧視品
- 31 滅諍亂品
- 32 寶塔校量品
- 33 述誠品
- 34 勸受持品
- 35 梵志品
- 36 阿難稱譽品
- 37 校量舍利品
- 38 挍量法施品
- 39 隨喜迴向品
- 40 照明品
- 41 信謗品
- 42 歎淨品
- 43 無作實相品
- 44 諸波羅蜜品
- 45 歎信行品
- 46 魔事品
- 47 兩不和合品
- 48 佛母品
- 49 問相品
- 50 大事起品
- 51 譬喻品
- 52 善知識品
- 53 趣一切智品
- 54 大如品
- 55 阿毘跋致品
- 56 轉不轉品
- 57 燈炷品
- 58 夢中入三昧品
- 59 恒伽提婆品
- 60 學空不證品
- 61 夢中不證品
- 62 同學品
- 63 等學品
- 64 願樂品
- 65 稱揚品
- 66 囑累品
- 67 無盡方便品
- 68 六度相攝品
- 69 大方便品
- 70 三慧品
- 71 道樹品
- 72 菩薩行品
- 73 種善根品
- 74 遍學品
- 75 次第學品
- 76 一心具萬行品
- 77 六喻品
- 78 四攝品
- 79 善達品
- 80 實際品
- 81 照明品
- 82 淨佛國土品
- 83 畢定品
- 84 四諦品
- 85 七喻品
- 86 平等品
- 87 涅槃如化品
- 88 薩陀波崙品
- 89 曇無竭品
- 90 囑累品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住王舍城。
[41a]今當說。
[41b]問曰:
[41c]何以不直說般若波羅蜜[42]法,而說「[43]佛[41d]住王舍城」?
[44]答曰:
說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
又[46]以怖魔軍眾、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禪定故,在是中住。
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六[47]種欲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48]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49]住王舍[50]城。
復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
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1]者,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
略說「住」竟。
問曰:
如舍婆提、迦毘羅[3]婆、波羅㮏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此城為王舍?
答曰:
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4]梨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并兼諸國,王有天下,取諸國[5]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
復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6]宜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復次,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婆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
居家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
諸出家仙人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噉肉。」共諍云云。
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
諸居家婆羅門言:「信。」
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為證,後日當問。」
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仙人:「明日論議,汝當助我。」
如是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噉肉不?」
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噉肉。」
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應殺生噉肉不?」
婆藪仙人言:「為天祀故,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
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9]入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
諸出家仙人言:「汝應實語,若故妄語者,汝身當陷入地中。」
婆藪仙人言:「我知為天故殺[10]羊、噉肉無罪。」即復陷入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11]頸。
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得現世報,更以實語者,雖入地下,我能出汝,[12]令得[13]免罪。」
爾時,婆藪仙人自思惟言:「我貴[14]重人,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15]圍陀法中,種種因緣讚祀天法,我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言:「應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
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16]催去!不用見汝!」於是舉身沒地中。從是[17]以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當下刀時言:「婆藪殺汝。」
婆[18]藪之子,名曰廣車,[19]嗣位[20]為王,後亦厭世法,而[21]復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值希有處,汝應是中作舍住。」作是語已,便不復聞聲。未經幾時,王出田獵,見有一鹿走疾如風,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22]軟,好華遍地,種種[23]林木、華果茂盛,溫泉、[24]涼池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華、天香,聞天伎樂。
爾時,乾闥婆伎適見王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我正當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尋跡而到。
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汝行若見希有難值之處,汝[25]應是中作舍住。』我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即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26]是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27]元起造立宮舍,故名王舍城。
「耆闍」名鷲,「崛」名頭。
問曰:
何以名鷲頭山?
答曰:
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31]因名之為鷲頭山。
復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32]噉之,還在山頭,時人[33]遂名鷲頭山。
問曰:
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萬物,無不蒙明。
[37]如漚祇尼大城、富樓那跋檀大城、阿[38]藍車多羅大城、弗迦羅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豐樂而[39]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40]大城?
波羅柰、迦毘羅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鳩樓城等,雖[41]有住[42]時,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處?見佛諸經多在二城說,少在餘城。
答曰:
佛雖大慈等及,以漚祇[43]尼等[44]諸大城是邊國故不住。
問曰:
答曰:
[10]又是憍薩羅國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為法[11]王,亦[12]住此城,二主[13]應[14]住一處[15]故。
問曰:
若知恩故多住[17]舍婆提者,迦毘羅婆城近佛生處,[18]何不多住?
答曰:
佛諸結盡無復餘習,近諸親屬亦無[19]異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生。
問曰:
何以不護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
迦毘羅婆弟子多。佛初還國,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羅門法,苦行山間,形容憔悴。父王見之,以此諸比丘不足光飾世尊,即選諸釋貴人子弟,兼[20]人、少壯,戶遣一人,強令出家。其中[21]有善心樂道,有不樂者,此諸[22]釋比丘不應令還本生處。舍婆提弟子輩不爾,以是故佛多住舍婆[23]提,不多住迦毘羅婆。
復次,出家法應不近親屬,親屬心[24]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羅門子為學問故,尚不應在生處,何況出家沙門!
復次,[25]如舍婆提城大,迦毘羅婆不爾。舍婆提城九億家,[26]是中若少時住[27]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28]住。
復次,迦毘羅婆城[29]中佛生處,是中人已久習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30]時住說法,不須久住,度已而去。
舍婆[31]提人,或初習行,或[32]久習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學種種經書故,研心令利,入種種邪見網中,事種種師,屬種種天。雜行人多,以是故佛[33]住此久。
如治[34]癰師,知[35]癰已熟,破出膿,與藥而去;若[*]癰未熟,[36]是則久住塗[37]慰。佛亦如是,[38]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餘處;[39]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則須久住。
佛出世間,正為欲度眾生,著涅槃境界安隱樂處[40]故,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毘羅[41]婆。
佛於[42]摩伽陀國尼連禪河側漚樓頻螺聚[43]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法[44]身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
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緣,於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
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如偈說: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故。如偈說: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復次,以坐禪精舍多故,餘處無有。如竹園、鞞婆羅跋[46]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47]阿、薩[48]簸恕魂直迦鉢婆羅。[49]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園在平地;餘國無此多精舍。
舍婆提一處,祇[50]洹精舍;更有一處,摩伽羅母堂,更無第三處。
毘耶離二處:一名摩[52]呵槃,二名[53]彌猴池岸[54]精舍。
如是諸國,或一處有精舍,或空樹林。
[56]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禪人所宜,[57]其處安隱,故多住[58]此。
復次,是中有[59]富那羅等六[60]師,自言我是一切智人,與佛為對;及長[61]爪梵志,[62]婆蹉姓、[63]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論議師;及長者尸利崛多,提婆達多、阿闍[64]貰等,[65]是謀欲害佛,不信佛法,各懷[66]嫉妬!有是[67]人輩故,佛多住[1]此。譬如毒草生處,近邊必有良藥。
以是大智多聞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復次,頻婆娑羅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6]餘結髮千阿羅漢。是[7]時佛為王說法,得須陀洹道,即請佛言:「願佛及僧就我王舍城,盡[8]形壽受[9]我衣被、[10]飲食、臥具、醫[11]藥,給所當得。」佛即受請,是故多住王舍城。
[12]復次,閻浮提四方中,東方為[13]始,日初出故;次第南[14]方、西[*]方、北方。東方[15]中,摩伽陀國最勝。摩伽陀[16]國中,王舍城最[17]勝,是中有十二億家。
佛涅槃後,阿闍[*]貰王以人民轉少故,捨[18]王舍大城,其邊更作一小城,廣長一由旬,名波[19]羅利弗多羅,猶尚於諸城中最大,何況本王舍城!
復次,是中人多聰明,皆廣學多識,餘國無此。
復[20]次,[21]有人應得[22]道者,待時、待處、待人。[23]佛豫知釋提桓因及八萬諸天,應在摩伽陀[24]國石室中得道,[25]是故佛[26]多住王舍城。
復次,[27]其國豐樂,乞食易得,餘國不如。[28]又以三因緣故:
二者、樹提伽[30]雖人中生,常受天[31]富樂;又多富貴諸優婆塞。
三者、阿波羅[32]邏龍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飢饉故,常降好雨,是故國豐。
[33]如佛涅槃後,長老摩呵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國豐樂,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34]思已,憶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約勅常設千比丘食。頻婆娑羅王雖死,此法不斷,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餘處無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時,諸外道來共論議,若共論議,集法事廢;若不共論,便言諸沙門不如我。如是思惟,擇取最上千阿羅漢,將就耆闍崛山,集結經藏。
如《阿含》及《毘尼》中說,言毘耶離國時[36]時有飢餓。如《降難陀婆難陀龍王[37]兄弟經》中說,舍婆提[38]國飢[39]餓,餘諸國亦[40]時時有飢餓;摩伽陀國中無是事,[41]以是故知摩伽陀國豐樂,乞食易得。
復次,王舍城在山中閑靜;餘[42]國精舍平地故,多雜人入出,來往易故不閑[43]靜。
又[44]此山中多精舍,諸坐禪人、諸聖人皆[45]樂[46]閑靜,多得住[47]中;佛是聖人、坐禪人主,是故[48]多住王舍城。[49]如是等種種因緣,[50]故多住王舍城。
問曰:
若住王舍城,可爾。[51]何以不多住竹[52]園,而多住耆闍崛[53]山?
答曰:
問曰:
餘更有四山,鞞婆羅跋恕等,何以[55]不多住,而多[56]住耆闍崛[*]山?
答曰:
耆闍崛山於五山中最勝故。云何勝?耆闍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難上,以是故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57]以是故,佛多在耆闍崛山中,不[58]在餘處。
復次,長老摩訶迦葉[59]於耆闍崛山集三[60]法藏,可度眾生度竟,欲隨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闍崛山,語諸弟子:「我今日入無餘涅槃。」如是語已,入房結[61]加趺坐,諸無漏禪定自[62]熏身。
摩訶迦葉諸弟子入王舍城,語諸貴人:「知不?尊者摩訶迦葉今日入無餘涅槃。」
諸貴人聞是語,皆大愁憂言:「佛已滅度,摩訶迦葉持護佛法,今日復欲入無餘涅槃!」諸貴[63]人、諸比丘晡時皆共集耆闍崛山。
長老摩訶迦葉晡時從禪[64]定起,入眾中坐,讚說無常:「[65]諸一切有為法,因緣生故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無常。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有智者不應著我[66]我所;若著我[*]我所,得無量憂[67]愁苦[68]惱。一切[69]世間[70]中,心應厭求離欲。」
如是種種說[71]世界中苦,[72]開導其心,令入涅槃。說此語[73]竟,著從佛所得僧伽[74]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鳥現,[75]上昇虛空,四種身儀:坐、臥、行、住,一身現無量身,滿東方世界,於無量身還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
眾心厭世,皆歡喜已,於耆闍崛山頭,與衣鉢俱,[1]作是願言:「令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我是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如是思惟已,直[2]入山[3]頭石內,如入[4]軟埿;入已,山還合。
後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十尺[5]時,彌勒佛[6]出;佛身長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圓光十里。是時,眾生聞彌勒佛出[7]世,無量人[8]隨佛出家。
佛在大眾中,初說法時,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六通具足;第二大會,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道;第三大會,九十三億人得阿羅漢道。自是[9]已後,度無數[10]人。
爾時,人民久後懈厭。彌勒佛見眾[11]人如是,以足指扣開耆闍崛[12]山。是時,長老摩訶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禮彌勒足;上昇虛空,現變如前,[13]即於空中滅身[14]而般涅槃。
爾時,彌勒佛諸弟子怪而問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變化!」彌勒佛言:「此人是過去釋迦[15]文尼佛弟子,名摩訶迦葉,行阿蘭若,少欲知足,行頭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脫大阿羅[16]漢。彼時人壽百年,少出多減,[17]以是小身能辦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時諸弟子皆慚愧,發大厭心;彌勒佛隨[18]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有種辟支佛善根;有得無生法忍,不退菩薩;有得生天人中受種種福樂。
以是故,知[19]是耆闍崛山福德吉處,[20]諸聖[21]人喜住處。[22]佛為諸聖人[23]主,是故佛多[24]住耆闍崛[25]山。
復次,耆闍崛山,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處;如《富樓那[26]彌帝隸耶尼子經》中說:「佛語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27]住。一切眾生以結使纏縛,不作見佛功德,以是故不見我。』」
復次,耆闍崛山清淨鮮潔,[28]受三世佛及諸菩薩,更無[29]如是處,是故多住耆闍崛山。
復次,諸摩訶衍經多在耆闍崛山中說,餘處說少。何以故?是[30]中淨潔有福德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31]住處,十方諸菩薩,亦讚[32]歎恭敬此處;諸天、龍、[33]夜叉、阿修羅、[34]伽留羅、乾闥婆、甄[35]陀羅、摩睺[36]羅伽等大力眾神,守護供養恭敬是處。[37]如偈說:
復次,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41]大力菩薩,常來見釋迦[42]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佛說諸摩訶衍經,多[43]在耆闍崛山。諸摩訶衍經,《般若》為[44]最大,今欲說故,云何不住耆闍崛[45]山?
「共」名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為「共」。
云[53]何大?一切眾中[54]最上故,一切障礙斷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為大。
云何名「比丘」?
如經中說:「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是[58]時有梵志女,名淨目,來見舍利弗,問舍利弗言:『沙門汝食耶?』答言:『食。』淨目言:『汝沙門下口食耶?』答言:『不![59]姊。』『仰口食[60]耶?』『不!』『方口食[*]耶?』『不!』『四維口食[*]耶?』『不!』淨目言:『食法有四種,我問汝,汝言不;我不解,汝當[61]說。』舍利弗[62]言:『有出家人合藥、種[63]穀、[64]殖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學種種呪術,卜[65]筮吉[66]凶,如是等[67]種種不淨活命者,是名四維口食。姊!我不墮是四不淨食中,我用[68]清淨乞食活命。』是時淨[69]目聞說清淨法食,歡喜信解。[70]舍利弗因為說法,得須陀洹道。」
如是清淨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
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1]羌、虜,[2]各有[3]名字。)
復次,受戒時自言:[4]我某甲[5]比丘,盡形[6]壽持戒,故名比丘。
復次,「比」名怖,「丘」名能,[7]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8]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說:「有人能剃頭著染[9]衣,一心受戒,是[10]人漸漸斷結,離苦入涅槃。」
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11]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12]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是僧四種: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實僧。
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淨,能別好醜,未得道,是名有羞僧。
云何名無羞僧?破戒,身、口不淨,無惡不作,是名無羞僧。
云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
云何名實僧?若學人、若無學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僧。
是中實聲聞僧六千五百。菩薩僧二種:有羞僧、實[14]僧。以是實僧故,餘皆得名僧。以是故名[15]比丘僧。
云何名「分」?多眾邊取一分,是名「分」。
是諸比丘,千萬眾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阿[21]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是名「阿[*]羅漢」。
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
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
一切結、使、流、受、扼、縛、蓋、見、纏等斷除故,名無煩惱[25]也。
問曰:
何以說「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答曰:
外道離欲人,一處一道心得解脫,非於一切障法得解脫。以是故,阿羅漢名「[*]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
復次,諸阿羅漢二道心得解脫:見諦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脫。學人心雖得解脫,非好解脫。何以故?有殘結使故。
復次,諸外道等助道法不滿,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30]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淨;如人祀天,言能脫憂衰,能得常樂國中生;亦更有言八清淨道:一、自覺,二、聞,三、讀經,四、畏內苦,五、畏大眾[31]生苦,六、畏[32]天苦,七、得好師,八、[33]大布施——但說第[34]八名清淨[35]道。
復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說清淨,有但布施、禪定說清淨,有但布施、求智慧說清淨。
如是等種種道不具足,若無功德、若少功德說清淨。是人雖一處心得解脫,不名好解脫,涅槃道不滿足故。如[36]偈說:
是中應說《須跋陀梵志經》:「須跋陀梵志,年百二十歲,得五神通,阿那跋達多池邊住。夜夢見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墮、地破,大海水竭,大風起吹須彌山破散。
「覺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爾?我命欲盡?若天地主欲[38]墮?』猶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惡夢故。
「先世有善[39]知識天,從上來下,語須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後夜半當入無餘涅槃,是故汝夢,不為汝身。』
「是時,須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國,樹林中見阿難經行,語阿難言:『我聞汝[40]師說[41]新涅槃道,今日夜半當取滅度!我心有疑,請欲見佛,決我所疑。』
「阿難答言:『世尊身極,汝若難問,勞擾世尊。』須跋陀如是重請至三,阿難答如初。
「佛[42]遙聞之勅語阿難:『聽須跋陀梵志來前,自在難問,是吾末後共談,最後得道弟子。』
「是時須跋陀得前見佛,問訊世尊已,於一面坐,如是念:『諸外道輩,捨恩愛財寶出家,皆不得道,獨瞿曇沙門得道。』
「如是念竟,即問佛言:『是閻浮提地六師輩,各自稱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語實不?』
「『若無八正道,是中無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須跋陀!是我法中有八[1]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餘外道法皆空,無道、無果,無沙門,無婆羅門。如是我大眾中,實作師子吼!』
「須跋陀梵志聞是法,得阿羅漢道。思惟[2]言:『我不應佛後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結[3]加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燒身而取滅度。」
以是故,佛言:「無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滿,皆不得度。」佛說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藥師,以一種藥、二種藥,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藥師輩,具足眾藥,能差諸病。
問曰:
若一切三界煩惱離故,心得解脫,何以故佛言「染愛離,心[4]得解脫」?
答曰:
愛能繫閉心,有大力,以是故說;不說餘煩惱。愛斷餘則斷。
復次,若人言王來,知必有將從;染愛亦如是。又如[5]捉巾一頭,餘則盡隨;愛染亦如是,愛斷則知餘煩惱皆已斷。
復次,諸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屬見煩惱覆慧。如是愛離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6]如是無明離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脫。
復次,是五千阿羅漢,應不退法,得[7]無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不[8]退故。退法阿羅漢得時解脫,如[9]劬提迦等,雖得解脫,非好解脫,[10]以退法故。
若有恭敬供養、瞋恚罵詈撾打者,心等無異;若得珍寶、瓦石,視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塗[13]身[14]者,亦等無異。
復次,婬欲、瞋恚、憍、慢、疑、見,根本已斷故,是[15]謂心[16]調柔軟。
復次,是諸阿羅漢,欲染處不染,應瞋處不瞋,[17]應癡處不癡,守護六情,以是故名[18]心調[19]柔軟。如[*]偈說:
諸餘凡人輩,不能守護六情,欲、瞋、慢、癡、疑、[20]見不斷故,[21]不調[22]柔,如惡弊馬。以是故,諸阿羅漢名心調[23]柔軟。
「摩[25]訶」言大,「那」名[26]不,「伽」名罪。[27]諸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28]名[*]不罪。
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29]無數阿羅漢中最大力,[30]是以故言如龍、[31]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復次,如善調象王,能破大軍,直入不迴,不畏刀杖,不難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修禪定、智慧故,能破魔軍及諸結使賊。罵詈、撾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難。
復次,如大龍王從大海出,起於大雲,遍覆虛空,放大電光,明照天地,[32]澍大洪雨,潤澤萬物。諸阿羅漢亦復如是,[33]從禪定、智慧大海水中[34]出,起慈悲雲,潤及可度,現大光明,種種變化,說實[35]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36]牙。
問曰:
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辦?
答曰:
[38]信、戒、[39]捨、定等諸善法[40]得故,名為所作;[41]智慧、精進、解脫等諸善法[42]得故,[43]是名已辦。二法具足滿故,名「所作已辦」。
復次,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44]一種屬見。屬愛煩惱斷故名所作,屬見煩惱斷故名已辦。
復次,色法善見故名所作,無色法善見故名已辦。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等二法亦如是。
復次,不善、無記法斷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辦。聞、[45]思慧成就故名所作,[46]修慧成就故名已辦。種種三法亦如是。
復[47]次,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得故名所[48]作,苦法忍等諸無漏善根[*]得故名已[49]辦。
[50]成學[51]道故名所[*]作,無學道[*]得故名已[*]辦。
漏盡故名所作,得共解脫故名已辦。
如是等所作已辦義,自在說。
五[54]眾麁重常惱故名為「擔」。如佛所說:「何[55]謂擔?五[*]眾是擔。」諸阿羅漢此擔已除,以是故言「棄擔」。
「能擔」者,是佛法中二種功德擔應擔:一[56]者自[57]益利,二[*]者[1]他益利。一切諸漏盡、不悔解脫等諸功德,是名自利[2]益;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能與他人,是名利[*]益[3]他。是諸阿羅漢,自[4]擔、他[*]擔能擔,故名能擔。
復次,譬如大牛壯力,能[5]服重載;此諸阿羅漢[6]亦如是,得無漏根、力、覺、道,能擔佛法大事擔。以是故諸阿羅漢名能擔。
復次,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一切財寶勝故,今世後世常得樂故,[10]能到甘露城故,[11]以是三因緣故[12]名己利。如〈[13]信品〉中偈[14]說:
復次,若人今世得樂,後世得樂,及[15]涅槃常樂,是名己利;餘非己利。如[*]偈說:
復次,八正道及沙門果,是名諸阿羅漢己利。是五千阿羅漢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己利。
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云何欲有?「欲界繫業取因緣,後世能生,亦是業報,是名欲有。」
色有、無色有亦如是。是名為「有」。
結盡者,結有九結:愛結、恚結、慢結、癡結、疑結、見結、取結、慳結、嫉結。
是結使盡及有,是有盡及結使,以是故名有結盡。
問曰:
諸阿羅漢結使應永盡,[18]得一切煩惱[19]離故。有不應盡。何以故?阿羅漢未滅度時,眼根等五[20]眾、十二入、十八[21]持諸有成就故。
答曰:
如佛語:「檀越施食時,與五事:命、色、力、樂、[23]𥊳。」食不能[24]必與五事,有人[25]大得飲食而死,有人得少許食而活。食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26]得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為戒垢」。如人從高處墮未至地,言此人死,雖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諸阿羅漢結[30]使已盡,知有必當盡[31]故,言「有結盡」。
如摩犍提梵志弟子,舉其屍著床上,[34]輿行城市中多人處,唱言:「若有眼見摩犍提屍者,是人皆得清淨道,何況禮拜供養者!」多有人信其言。諸比丘聞是語,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
佛說偈言:
問曰:
諸阿羅漢所作已辦,更不求進,何以故常在佛邊,不餘處度眾生?
答曰:
一切十方眾生,雖盡應供養佛,阿羅漢受恩重故,應倍供養。所以者何?是阿羅漢從佛得成,受無量功德,知結使斷,信心轉多,是故諸大德阿羅漢,[38]佛邊受功德樂味,供養恭敬,報佛恩故,在佛邊住。
諸阿羅漢圍繞佛故,佛德益尊。如梵天人遶梵天王,如三十三天遶釋提桓因,如諸鬼神遶毘沙門王,如諸小王遶轉輪聖王,如[39]病人病愈住大醫邊;如是諸阿羅漢住在佛邊,諸阿羅漢圍繞供養故,佛德益尊。
問曰:
若諸阿羅漢所作已辦,逮得己利,不須聽法,何以故說般若波羅蜜時,[40]共五千阿羅漢?
諸阿羅漢雖所作已辦,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試。如佛問舍利弗,如《波羅延經》阿[42]耆陀難中偈[*]說:
「是中,云何學人?云何數法人?」爾時,舍利弗默然。如是三問,三默。佛示義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43]世尊!有生。有生者,欲為滅有為生法故,名學人;以智慧得無生法故,名數法人。」[44]是經,此中應廣說。
復次,若有漏、若無漏,諸禪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堅深故,諸阿羅漢佛邊聽法。
復次,現前樂故,如《難陀迦經》中說:「以今世樂故聽法。」
復次,諸阿羅漢在佛邊聽法,心無厭足,如《蜫盧提迦經》中說:「舍利弗語蜫盧提[45]迦:『我法中聽法無[1]厭。』」
復次,如佛大師,自一心從弟子[2]邊聽法,不應難言阿羅漢所作已辦,何以聽法?譬如[3]飽滿人[4]得好食,猶[5]尚更食,[6]云何飢渴人而言不應食!以是故,諸阿羅漢雖所作已辦,常在佛邊聽法。
復次,佛住解脫法中,諸阿羅漢亦住解脫法中,住法相應,眷屬莊嚴。如《栴檀譬喻經》中[7]言:「有栴檀林,伊蘭[8]圍之;有伊蘭林,栴檀圍之。有栴檀,栴檀以為叢林;有伊蘭,伊蘭自相圍繞。」佛、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佛住善法解脫中,諸阿羅漢亦[9]住善法解脫中,住法相應,眷屬莊嚴。
佛以大[10]眾圍繞,如須彌山王,十寶山圍繞;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圍繞;如師子王,師子眾圍遶。佛亦如是,佛為世間無上福田,與諸弟子圍繞共住。
問曰:
何以言「唯除阿難」?
答曰:
上所讚諸阿羅漢,阿難不在其數。何[12]以故?以在學地,未離欲故。
問曰:
大德阿難第三師,大眾法將,種涅槃種已無量劫,常近佛,持法藏。
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離欲作學人?
答曰:
大[13]德阿難本願如是:「我於多聞眾中最第一。」亦以諸佛法,阿羅漢所作已辦,不應作供給供養人,以其於佛法中能辦大事,煩惱賊破,共佛在解脫床上坐故。
復次,長老阿難種種諸經,[14]聽、持、誦利、觀故智慧多,攝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盡道。以是故,長老阿難是學人須陀洹。
復次,貪供給世尊故,是阿難為佛作供給人;如是念:「若我早[15]取漏盡道,便遠世尊,不得作供給人。」以是故,阿難雖能得阿羅漢道,自制不取。
復[16]次,處、時、人未合故。何等處?能集法千阿羅漢未在耆闍崛山,是為處;世尊過去時未到;長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長老阿難漏不盡。要在世尊過去,集法眾[17]合,婆耆子說法[18]勸諫——三事合故,得漏盡道。
復次,大德阿難厭世法少,不如餘人。[19]是阿難世[20]世王者種,端[21]正無比,福德無量;世尊近親,常侍從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寶藏,漏盡道法,我不[22]畏失。」以是事故,不[23]大慇[24]懃。
問曰:
大德阿難[25]名,以何因緣?是先世因緣?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緣立名?
答曰:
問曰:
云何先世因緣?
答曰:
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27]目乾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三事供養佛及比丘僧,便發願言:「我於當來老、病、死、惱五惡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釋迦[28]文;我[29]佛弟子[30]名,亦如今佛弟子[31]名。」以佛願故,得字阿難。
復次,阿難世世立願:「我在釋迦文佛弟子多聞眾中,願最第一,字阿難。」
復次,阿難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緣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見者皆歡喜故,字阿難[32](阿難者,秦言歡喜)。
是為先世因緣字。
云何父母作字?
昔[33]有日種王[34]名師子頰,其王有四子:[35]第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有一女,名甘露味。
白飯王有二子:跋提、提沙。
斛飯王有二子:提婆達多、阿難。
甘露飯王有二子:摩訶男、阿泥盧豆。
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羅。
是中悉達[37]陀菩薩漸漸長大,棄轉輪聖王[38]位,夜半出家,[39]至漚樓鞞羅國中尼連禪河邊,六年苦行。是時,淨飯王愛念子故,常遣使問訊,[40]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41]死?」
使來白王:「菩薩唯有皮骨筋相連持[42]耳,命甚[43]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復久也。」王聞其言,甚大愁念,沒憂惱海。「我子既不作轉輪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無所得而死!」如是憂惱,荒迷憒塞。是時,菩薩棄苦行處,食百味乳糜,身體充滿;於[44]尼連禪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樹下,坐金剛[45]座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結[46]加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終不起也。」是時,魔王將[47]十八億眾到菩薩所,敢與菩薩決其得失。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薩叵勝,當惱其父。」至淨飯王所,詭言:「汝子今日後夜已[48]了。」王聞此語,驚怖墮床,如熱沙中魚。王[49]時悲哭而[50]說偈言:
是時,菩提樹神大歡喜,持天曼陀羅華,至淨飯王所,說偈言:
王言:「前有天來言『汝子已[2]了』,汝今來言『壞魔得道』;二語相[3]違,誰可信者?」
樹神[4]又言:「實不妄語。前[5]來天者詭言已[6]了,是魔懷嫉,故來相惱。今日諸天、龍神華香供養,空中懸繒;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聞其言,於一切苦惱心得解脫。
王言:「我子雖捨轉輪聖王,今得法轉輪王,定得大利,無所失也。」[7]王心大歡喜。是時,斛飯王家使來,白淨飯王言:「貴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8]難。」
是為父母作字。
云何依因緣立名?
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醜,容貌顏狀,皆於身中現。其身明淨,女人見之,欲心即動,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是阿難能令他人見者心眼歡喜,故名阿難。於是造論者讚言:
如是阿難[11]雖能得阿羅漢道,以[12]供給供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德故,雖[13]非無學,[14]在無學[15]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數中;以是故[16]共數五千[17]中。以實未是阿羅漢故,言「[18]唯除阿難」。
[20]復有五百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21]皆見聖[22]諦。
問曰:
答曰:
女人[24]多短智慧,[25]煩惱垢重,[26]但求喜樂;愛[27]行多故,[28]少能斷結使,得解脫證。如佛說:「[29]是因緣起法,第一甚深難得;一切煩惱盡、離欲得涅槃,[30]倍復難見。」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
優婆塞、優婆夷有居家,故心不淨,不能盡漏,[31]止可得四聖諦,作學人。如偈說:
以是故,諸比丘尼雖出家棄世業,智慧短,是故有五百[33]阿羅漢比丘尼。[34]白衣二眾,居家事[35]懅故,得[36]道亦各五百。
問曰:
答曰:
大眾已讚,則知餘亦讚。
復次,若別讚,外道輩當呵言:「何以讚比丘尼!」生誹謗故。若讚白衣,當言:「為供養故。」以是[38]故不讚。
問曰:
諸餘摩訶衍經,佛與大比丘眾[39]俱,或八千人,或六萬、十萬人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一大。如〈囑累品〉中說:「餘經悉忘失,其罪[40]少少;失般若波羅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大,是第一經[41]中當第一大會,何以故聲聞眾數少,[42]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五百?
答曰:
以是大經甚深難解故,聲聞眾少。譬如王有真寶,不示凡人,示大人[43]信愛者。如王謀議時,與諸大臣[*]信愛智人共論,諸餘小臣則不得入。
復次,是六千五百人盡得道,雖不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皆能信,得無漏四信故。餘經聲聞眾雖[44]大多[45]雜,不盡得道。
復次,是中先讚千萬阿羅漢中,擇取最勝五千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爾。勝者難得,故不多。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