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9]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10]

[11]九十波逸底迦法

故妄語[12]學處

已說三十事  
捨與墮相應
九十單墮罪  
隨次今當說
王舍城人眾  
及以諸苾芻
借問羅怙羅  
佛今在何處
此中有世尊  
報言在彼處
大師由此事  
為說兩伽[13]
故作妄語人  
違於一實法
現世造眾惡  
當來受苦報
寧吞熱鐵丸  
猛焰極可畏
不將破戒口  
非法噉人食
由苾芻妄語  
佛制於學處
差別有九殊  
乃至於二種
於無根五法  
波羅市迦等
戒見軌邪命  
是九種應知
他勝等五法  
見等三不同
於斯作異言  
應知妄成八
戒見軌邪命  
及以見聞疑
苾芻虛誑時  
斯成有七種
已說正當說  
不實有三時
復有見等三  
說妄言有六
如是一一減  
智者應可思
說語若他知  
便成二種妄
何謂五種妄  
他勝等應知
說上人法時  
名入於他勝
若於兩種謗  
不實誑前人
根與無根殊  
名入於眾教
若在僧伽前  
法說為非法
由其對眾[14]  
名入吐羅中
若褒灑陀時  
問言清淨不
默然而覆過  
是名入惡作
作此妄言時  
便成四種別
所餘諸妄說  
咸入墮中收
此五種妄說  
其體重輕異
不相交雜故  
各陳其入言
於不見等處  
顛倒說見等
故心說他解  
墮落罪便傷

毀呰語學處

雖毀呰傍生  
喚為禿角等
懷羞情不忍  
何況毀於人
由斯世尊說  
常饒益眾生
苾芻毀[1]  
便招於墮罪
苾芻毀呰意  
[2]婆羅門種
汝梵志出家  
此便生惡作
若問剎帝利  
戲心得惡作
薜舍戍達羅  
若問成根本
毛木匠織師  
客縫竹作等
如斯諸種類  
問時便得墮
汝梵志工巧  
清淨應須學
沙門汝何用  
即招惡作罪
汝是剎帝利  
[3]矟弓射等
此事應可為  
說時便惡作
如是[4]達羅  
薜舍所作業
織竹等雜作  
便獲根本罪
汝自業應作  
乞索教讀等
若作如斯語  
同前得惡作
跛瞎𤼣躄行  
侏儒及聾瘂
毀他如是說  
墮落火便燒
汝疥癩癰疽  
癢瘙痔嘔逆
作如是等語  
此人便得墮
汝罪不清淨  
有疑悔惡作
汝有忿恨惱  
得罪亦同前
苾芻毀呰意  
惡說罵詈等
與鄙語相應  
墮罪便相害
如是族[5]  
作業形容病
罪及煩惱言  
咸名毀[*]
意欲簡前人  
是何者佛護
答言剎帝利  
如是等無愆

[6]語學處

苾芻離[*]  
欲使他分[7]
由為觸惱心  
定招於墮罪
汝剃髮賤人  
問言誰語汝
報云某甲道  
此招於惡作
於前學處中  
說族工巧等
應知罪相似  
智者不應為

發舉殄諍羯磨學處

和合眾作法  
同心許其事
若更毀破者  
墮罪遂便傷
大眾共一心  
如法如軌則
斷除四種諍  
評論等應知
同心共秉法  
於事無猶豫
若云不善時  
得破羯磨罪
未作作了想  
或疑而毀破
斯便得惡作  
異此便無咎
若作此斷事  
作餘斷事想
應知了未了  
得罪並同前
主人秉羯磨  
持欲及見等
并客來苾芻  
是謂五差別
若識初中後  
是名為主人
此中作法人  
謂秉羯磨者
為他將欲者  
此名持欲人
現前居眾中  
是名為見等
我愛如是見  
作如此平章
不識初中後  
應知此名客
初三若毀破  
俱得於墮罪
後二若毀時  
並皆招惡作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8]學處

為女說法時  
[9]齊五六語
除有[10]男子  
過時得本愆
一切色無常  
受想行亦爾
及識為五語  
明慧者應知
眼耳鼻及舌  
身意並無常
此名為六語  
智者應當識
欲說於五句  
故心言第六
或可擬說六  
故七咸同罪
若口[11]無過  
及以語怱怱
智女更問時  
為說便非犯

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學處

與未近圓者  
同句而誦法
隨說即招愆  
同誦開無過

向未近圓人說他麁罪學處

知他犯麁惡  
告未具得罪
大眾與法者  
說時無有過
何者名麁[12]  
謂波羅市迦
僧伽伐尸沙  
非餘事應識

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學處

前人未近圓  
苾芻向彼說
實得上人法  
得波逸底迦
若是五種蓋  
凡人法共知
非此名上人  
靜慮等境界

謗迴眾利物學處

說他與眾物  
迴將入別人
若作妄言時  
便遭墮罪割

輕呵戒學處

半月半月說  
戒經長淨時
若其輕慢言  
定得於本罪
[1]戒經內  
說此小隨小
令人惱悔生  
是名輕慢戒
厭疑生惱觸  
憂熱遍燒煎
能令起悔心  
隨說皆招罪
但是律教中  
所有諸小戒
苾芻輕慢說  
亦皆成本愆

[2]生種學處

所有種子類  
及以有情村
根莖節開子  
自他損皆犯
若從根得生  
此說名根種
謂是香附子  
[3]等應知
莖種從莖出  
插地即便生
謂菩提石榴  
柳等咸應識
節種截取節  
入地能生長
蘆荻蔗竹等  
由斯故得名
裂種杏麻豆  
子謂穀麥等
有釋異種子  
牛糞等生蓮
羊毛生細稊  
是一師別釋
有情蟲蟻等  
總攝諸
[*]村者謂樹等  
有情之所依
想疑而損之  
皆招於墮罪
如是種果等  
稱境定招愆
別種別[4]  
應知亦得罪
苾芻持五種  
安在臼中舂
若種損壞時  
五罪一時得
若不損壞者  
但招五惡作
置火及投湯  
同前皆本罪
若作故損意  
青草處遊行
有壞時便墮  
不傷招惡作
若於青草處  
曳物而傷損
或湯粥汁等  
澆瀉亦同愆
若以一方便  
斬斷於一樹
便招一惡作  
一波逸底迦
若以二方便  
斬斷一樹等
便得兩惡作  
一墮罪應知
隨方便多少  
得爾許惡作
隨其事差別  
悉皆招本罪
葉果未開花  
[5]藕諸根等
[6]及蘋藻  
隨壞墮相中
皴皮及[7]  
蓮花等已[8]
若斷惡作罪  
佛言輕重異
若須淨齒木  
及皮葉花根
取時為淨言  
不應云斬折
水藻及浮萍  
地雞并鹹鹵
青苔白醭[9]  
牽挽不應為
何者是淨言  
云汝應知是
解是與淨等  
淨了皆無過
作淨二五殊  
火刀[10]鳥甲
墮破并拔出  
捩斷擘不中
營造伐樹時  
應從樹神乞
以諸花果食  
設祭可隨時
應為誦正法  
謂三啟等經
宜應具告知  
十善十惡報
行善招樂果  
異斯生惡趣
顯其功德施  
復說慳貪罪
歡喜等園中  
天女恒遊戲
長時極樂果  
[*]有施能招
鎮懷飢渴[11]  
不聞漿水名
輪迴諸趣中  
受苦無窮盡
無始來串習  
數為煩惱逼
自他無利益  
並由慳所纏
七日不改變  
復無流血等
大樹宜應截  
有異不應傷

嫌毀輕賤學處

苾芻作嫌言  
及為麁罵語
所得輕重罪  
略言其大綱
大眾作白二  
差遣分[12]
分房行餅果  
分餘雜物人
羯恥那器具  
藏守支伐羅
及以分衣人  
并守雨衣者
毘訶羅波羅  
斯人所遣使
行器持竿水  
及以驅烏人
若遣分臥具  
[13]并行利
眾差如是人  
嫌時皆本罪
如斯十二類  
嫌罵者招本
餘使得輕愆  
善可觀其事

違惱言教學處

違教得本罪  
教謂他問時
惱謂說異言  
不陳決定語
他問如是言  
欲惱便餘答
除獵人來問  
恐彼害前生
我視虛空爪  
實理有情無
此人方便言  
報彼非成咎
如其他問時  
惱意默然住
由斯墮惡趣  
苦逼痛方言

不舉敷具學處

若於露地中  
安僧床座等
除有人[1]  
捨去罪[2]
若離於本[3]  
欲行向界外
未離床等分  
便招惡作愆
若棄出行時  
[4]得惡作
[5]水濕澈  
斯便得墮罪
說有三種壞  
謂蟲風及雨
表裏俱損時  
此說為蟲壞
被風吹[6]  
是名為風壞
雨濕第二重  
名雨壞應識
若在於房中  
被蟲等損壞
招惡作等罪  
准說並同前
初不思而去  
塗中忽爾憶
自忖由癡等  
當須苦責心
若遇餘苾芻  
見已應相就
為護臥具故  
慇懃好[*]
若彼為領知  
到處不藏舉
波逸底迦箭  
便中不憶人
俗人來請食  
借座當須與
求寂等將去  
苾芻不自持
俗侶詣伽藍  
設食供僧眾
應與其座席  
宜差守護人
若是看病人  
病老朽破戒
又復未圓具  
斯皆勿[*]
二人同一座  
小者應收舉
若彼夏相似  
後起者應持
若聽法等時  
上座年衰老
舉安僧座席  
小者應[7]
佛制諸苾芻  
於尊老給侍
當為依止事  
利益兩俱兼
若有難事至  
牆根及樹根
著座不招愆  
無緣勿斷食
行時支伐羅  
所有其勢分
必無看守者  
臥具准應知
讀誦正法時  
應可昇高座
居處令安隱  
敬重大師言
應可為高座  
四足安師子
高下任時宜  
正方應好作
傍邊安蹋道  
前為承足花
踞坐誦尊言  
讀時前置[8]
背後安花障  
兩畔任懸繒
上蓋准時宜  
置在長廊下
簷下長懸索  
用擬[9]花鬘
好心來聽經  
當前列行坐
俗家敷寶座  
欲坐者隨聽
攝念可應居  
諸行無常想
當如是作意  
此是施主物
雖是寶莊嚴  
坐時無有過
在藥叉龍宮  
天堂皆許坐
令彼福增長  
此教是牟尼

不舉草敷具學處

若其於寺中  
用眾草敷具
去時無難事  
自舉[*]人看
此亦同前說  
與褥席不殊
同彼罪應知  
護戒者當識
舍中不除去  
或棄主人遮
敷在毘訶羅  
不除招惡作
習定者經行  
敷長十二肘
勤修念誦者  
亦十二應知
[10]用草敷  
不置便生病
防難為[11]  
無斯致惱緣

牽他出僧房學處

若瞋他苾芻  
從住[12]牽出
其人得墮罪  
仍除有難緣
設不自手牽  
令他苾芻挽
二人俱得罪  
謂波逸底迦
若令求寂等  
牽苾芻出寺
苾芻招本罪  
求寂得輕愆

強惱觸他學處

若以好[13]  
或冷或熱等
故惱他苾芻  
令食招根本
若食堂煖舍  
浴室近門傍
[14]道簷前  
此分皆不合
於座及臥具  
他未有心移
先住苾芻來  
無令後人去

故放身坐臥脫脚床學處

若在上房住  
不坐脫脚床
[15]承床足  
坐時無有過
所言脚[16]  
於孔中抽出
謂在故房上  
多時朽爛棚
若無承足物  
或可仰安床
不畏損他人  
量時應受用
或時以鐵釘  
釘脚不令脫
[17]情安逆[18]  
或用草繩纏

用蟲水學處

水中有  
將澆地樹等
自作若使人  
悉皆招墮罪
蟲水有想疑  
斯還得本罪
無蟲蟲想疑  
便招惡作過
從他借罐綆  
他與用無傷
[1]好觀瞻  
濁時安[2]
若水有濁塵  
臨之不鑒面
此可慇懃濾  
清淨方無咎
若井泉知淨  
法瓶等緻密
眾及於別人  
五水隨情用
濾羅有五種  
謂澡罐[3]
法瓶并水羅  
及以衣角[4]
澄心當好視  
蟲若小毛端
並須依教看  
無勞數觀察
齊幾當觀水  
如轉六牛車
竹載摩揭陀  
是名觀分齊
若其於水器  
起心疑有蟲
宜應更善觀  
無疑方可用
乃至俱盧舍  
或時一驛路
彼處決知有  
無羅亦可行
若即許還來  
半驛去無咎
[5]有相識  
傳羅隨意去
順流河岸行  
一一俱盧舍
善觀應可飲  
異此即不應
泝流隨取處  
觀濾並如常
陂池水不流  
觀於一尋內
井等取水處  
說佛語伽[6]
隨處有天神  
應從彼求乞
[*]持向口  
飲水佛不聽
葉等必其無  
屏處非遮限
宜應將絹布  
葉繫[*]持口
及以蓋瓶瓨  
異斯招惡作
瓨等有垢膩  
用意淨洗治
隨時可[7]  
為欲令清淨
俗人所作事  
求寂不應為
求寂之所為  
苾芻有不合
苾芻望於尼  
事有犯非犯
皆須善觀察  
准教可應行
於池井等中  
見有[*]菜等
澄濾隨情飲  
應知此名淨
俗人施水處  
准法好須觀
雖在非時中  
隨情應飲用
牧牛人等處  
苾芻少乏水
酪漿及乳等  
洗足亦隨[8]
盛酒大小行  
此器宜應棄
[9]油等物  
火炙水[10]
或令魚鼈舐  
垢膩盡皆無
置水此器中  
非時用成淨
女人求水時  
苾芻應可授
不宜相續注  
勿生癡染心[11]

[12]造大寺過[13]學處

造大毘訶羅  
起基安水竇
著戶[14]及扂  
并可置明窓
若欲起牆壁  
應和草作泥
壘至橫扂邊  
二三重勿過
若於上更著  
即招於墮罪
甎石及木成  
雖多無有犯

眾不差教[15]苾芻尼學處

具戒有聞持  
年至二十夏
[16]善圓滿  
不曾身污尼
善說八他勝  
八敬能開演
具七可應差  
異此便不合
善解[17]呾羅  
毘奈耶母論
此合教授尼  
除諍能調伏
除此更有餘  
第二略教授
大眾若有教  
上座可傳言
尼眾清淨不  
又復和合不
此中無苾芻  
於尼行教授
姊妹牟尼教  
常須不放逸
無令戒損失  
此是[18]三塗
由尊二十夏  
能調所化生
於律教善明  
王苾芻應識

教授至日沒學處

被差行教授  
雖可具尸羅
及明須早歸  
無容侵日沒
日沒作沒想  
或可生猶豫
仍為教授事  
得墮罪無疑
未沒作沒想  
未沒起疑心
被惡作箭中  
當受於大苦
若尼門不掩  
或可門相近
或為多教授  
日沒並無傷
尼可作供養  
應隨自己能
尊人當受食  
令其福增長

謗他為飲食故教[*]學處

若以嫌[19]  
輕毀教授人
由生不善心  
當遭獄火焰
彼有[20]染心  
教尼求飲食
見實而說者  
此誠無有過

與非親尼衣學處

若是非親尼  
不合與衣服
由彼心貪覓  
來處不籌量

與非親尼作衣學處

於非親尼處  
不應為作衣
由作惡形儀  
令俗生譏醜

與尼同道行學處

苾芻向餘處  
共尼同伴行
賊等多怖時  
共行無有過
若病無人持  
不應棄於路
苾芻苾芻女  
展轉互相[1]
尼自將路糧  
苾芻得為淨
苾芻持尼淨  
此並勿生疑

與苾芻尼同乘一船學處

苾芻若與尼  
乘船或上下
於斯便不許  
[2]者無愆

獨與女人[3]處坐學處

緣彼鄔陀夷  
共女[*]處坐
因招眾譏謗  
聖制不應然

獨與尼屏處坐學處

又與笈多尼  
獨在屏處坐
據緣但道一  
餘三並墮愆

知苾芻尼[4]歎得食學處

苾芻知彼尼  
[*]歎故得食
除其先有意  
食便招墮罪
[*]歎有二種  
具戒及多聞
具戒從預流  
乃至阿羅漢
多聞[*][5]  
毘奈耶母論
實有如斯德  
[*]食許無愆
若實無有德  
為利受尼[*]
知而噉食者  
即招其本罪

展轉食學處

苾芻無疹病  
非衣作行時
足已更生貪  
食時便得罪
一食不能安  
此說名為病
但獲衣方肘  
是謂施衣時
僧房制底處  
其地如小席
掃拭及[6]  
此名為作務
若半[7]繕那  
苾芻去還返
斯名道行事  
更食者無罪
若得有衣請  
更受無衣者
受後招惡作  
食時便獲本
先得無衣請  
後有支伐羅
兩處縱俱飡  
[8]食非遮限
前得有衣請  
後請亦有衣
兩處食隨情  
此皆無有過
若棄無衣處  
行就有衣家
開難緣及衣  
非餘事應識
若知於俗舍  
[9]請盡僧伽
授事及餘人  
至時鳴[10]
苾芻於自黨  
若客新來至
請處應教示  
默去不應為

施一食過受學處

外道所居處  
苾芻在彼停
無病一日飡  
異斯便不合
無病別日住  
便得惡作罪
如更受他食  
咽便招本愆
施主意平等  
或是親族處
假令多日食  
斯非是愆咎

過三鉢受食學處

施主非隨意  
若得飯
二三持滿鉢  
若過招本罪
大鉢若取三  
二大及中一
兩大兼一小  
二中并一大
二中兼一小  
滿鉢取持歸
斯皆得本愆  
三小咸無過
親族歡懷與  
受多無有過
受已應持去  
平分與苾芻

足食學處

苾芻足食竟  
不合更重[11]
不作於餘法  
咽咽罪隨生
五種珂但尼  
斯非是足限
正食若足已  
此亦不應飡
五種[12][13]  
米飯麥豆飯
肉及諸[*]  
是正食應知
根莖葉花果  
名五珂但尼
此據嚼齧義  
五正通含噉
知是[*][*]  
有授者相近
已作遮止法  
從座捨威儀
於如是五處  
名足食苾芻
此中隨一無  
則不名為足
足罷竟去休  
此說名遮足
若道且言者  
聖說許無愆
若作餘食法  
非側非背後
不安在懷中  
非空非置地
兩手極淨洗  
然後方受食
食了不離座  
是未足應知
執食可蹲[14]  
對苾芻應告
我作餘食法  
仁當憶念知
彼人當取食  
若二若三口
語言持取去  
隨意可應飡
若彼雖足食  
然未離於座
應就彼人前  
作法皆如上
彼人不合食  
應告食人言
將去任情飡  
名第二餘法
若得非正食  
謂是乳酪類
薄粥薄  
並非成足食
若竪匙不住  
此名為薄粥
指鉤不見迹  
謂薄應知
若作足食想  
及以生猶豫
食便招本罪  
便開地獄門
若食雖未足  
而為足食心
及起疑意時  
皆招惡作罪

勸足食學處

知他足食竟  
不為餘食法
內懷於惡心  
勸食便生罪
知足食想疑  
慇懃勸彼足
欲令他犯過  
當來苦自傷
不應以雙足  
蹈於食[1]
病者便非過  
無病起譏嫌
苾芻若無病  
連鞋不應食
病應抽出足  
蹋鞋上非愆
授食在背側  
[2]或隔障
及不仰手時  
斯皆不成受
授者立相近  
當前無障隔
皆須仰手受  
極可用心請
指食令安鉢  
如其墮葉盤
此即名為受  
無疑應可[3]
微塵有多種  
花果飲食衣
有觸與無觸  
淨與不淨別
土塵事多種  
有淨及不淨
覩色不分明  
此則無勞受
[4]若分明  
不受不應食
[5]食污衣須洗  
不洗便生過
若行鹽等竟  
雖小不應起
及時應可坐  
准次勿相排
年卑居老上  
知想或生疑
突色訖里多  
日日恒增長
持食與他人  
便作希望意
彼人重授與  
不淨不應[*]
決捨絕希望  
後從他獲得
此名清淨食  
受時無有過
勿語益送人  
與我如是食
隨行得應噉  
病人非在遮
苾芻若食了  
可留一大抄
普施於眾生  
不應為簡別
若客至將行  
撿挍人并病
及以看病者  
隨情在前食
因籠拏開粥  
僧眾並隨聽
由斯影勝王  
施地佛聽受
因論於食法  
及與藥相應
淨地等要門  
隨事皆須識
飯餅及肉魚  
豆飯并
斯謂為時藥  
養命噉恒須
[*][6]及芭蕉  
醋果并[7][8]
棗等烏曇跋  
並曰非時漿
俗人及求寂  
[9]當淨濾
酪漿蔗醋漿  
斯等非時飲
說有七日藥  
[10][11]諸糖
石蜜及沙糖  
許服皆無過
又有盡壽藥  
謂是根莖等
如法應守持  
無限常聽服
根雞舌薑等  
莖謂不死條
黃薑等可知  
并諸香雜水
七葉苦[12]  
果謂胡椒等
及以三果類  
准病服皆聽
[13]及阿魏  
[14]諸樹汁
油麻灰等五  
復有五種鹽
菴末羅苦木  
七葉尸利沙
如斯樹等皮  
皆名盡壽藥
如是諸藥類  
不擬將充食
但欲排飢渴  
希心趣涅槃
[*][*]及石榴  
菴婆芭蕉等
根謂蓮藕類  
是時攝應知
如斯時藥等  
展轉更相[15]
各從前藥勢  
服用者無傷
熊羆及龜鼈  
并江猪等脂
並隨身治病  
非時咸可服
醫言食生肉  
人蛇象不聽
魚肉若持來  
[16]當隨食
門前制底舍  
空露地水堂
簷下及房中  
並不應煮食
作淨有五種  
生心等軌則
若為作食厨  
眾僧共立淨
住處絣繩墨  
草創立基時
解法營作人  
興心應作法
我今於此處  
立作眾淨厨
三心念口言  
謂是生心淨
造寺半已了  
知事對僧前
我今普告知  
應如是三說
此處我守持  
將為淨食處
作如是告白  
名為共印持
若人造寺宇  
房門[1]亂開
[2]室相不齊行  
此名牛臥淨
若有僧住處  
苾芻久棄捨
後至過便無  
斯名廢故淨
若僧秉白二  
羯磨眾詳許
知法並同心  
名為作法淨
如是五淨厨  
苾芻不作法
停食[3]及煮食  
悉皆成不淨
為淨二五殊  
刀火[4]鳥甲
墮拔截擘壞  
作法者無愆
火壞五咸淨  
餘損子皆成
傷皮有不成  
於中驗生性
當於上座所  
行食者應言
三鉢羅[5]法哆  
是名行食法
上座當告言  
應平等行與
須正意而食  
了說願伽[6]
正說福頌時  
苾芻不應食
若不聞聲者  
食時無有過
正說伽[*]  
聞時應諦聽
頌了隨情食  
更說非遮限
有能者應說  
眾首或餘人
演法應時機  
當隨施主望
凡是說法人  
應須與伴助
由非獨一己  
令法有光輝
為眾誦經時  
夜無燈不許
[7]為百目  
或復作籠遮
所食魚肉等  
與俗勝人同
他持施鉢中  
應食全無罪
他為作肉食  
若有見聞疑
此則不應飡  
為愍眾生故
得虎狼等殘  
若有聞疑見
由彼心不捨  
此皆不合飡
不許無悲心  
耽味害他命
准法依三淨  
食肉許無愆
蒜葱等諸藥  
為病在隨聽
欲令身命存  
斯名善法器
病者食蒜時  
當護其臭氣
選處應將息  
隱密可應為
為病服食了  
可洗身令淨
臭氣皆除滅  
方入本房中
若服蒜葱[8]  
為令身淨故
停七三[9]  
如次可應知
巡家行乞食  
[*]亂有多門
應將飯等記  
無令路差失
乞食秉鳴錫  
欲使施人知
及怖於[10]  
不許行撾打
苾芻於俗舍  
若食餅果根
勿嚼作大聲  
或時將汁[11]
自非有要事  
不應相觸食
食時須用心  
勿濺傍邊者
儉時若得食  
施主歡隨施
亦可多將去  
分張與苾芻
若上座受請  
食半與餘人
為濟儉年時  
活諸同梵行
欲令壽命久  
餘人得應食
若在牟尼教  
一日實難逢
若於鉢縫中  
見有餘殘食
應以物擿去  
三洗用無愆
食罷口應淨  
用齒木土等
淨水漱三度  
若過亦隨情
苾芻得食已  
疑有餘人觸
應覓未具人  
重受隨情食
有事須行去  
無人持路糧
自携為換想  
噉時無有過
若無人可換  
一日不應飡
他日噉虎拳  
不合過斯食
三日兩虎拳  
已後當隨意
自作宜應食  
希望性命全
須根地可[12]  
欲果樹宜[13]
苾芻應自取  
除飢得延命
斯等是遮戒  
為難暫開聽
若是性罪者  
命斷不應作
親識遠方來  
屏處應同食
室羅末尼羅  
同飡開怖處
受已莫放器  
左手急堅持
齊手可應飡  
食時須用意
如其不蓋覆  
置食被烏殘
[A1]處應除  
餘者隨情食
僧祇若別人  
[*]酥油沙糖等
如其誤觸[14]  
不應便即棄
若是四方僧  
或復別人食
知淨宜應受  
異此即不應
食雜沙糖等  
水洗宜應食
雖在非時中  
此無不淨過
糖與相和  
應將淨水[1]
苾芻須淨濾  
非時飲[A2]
苾芻自為己  
於沙糖守持
隨開於五人  
相知更互食
病斷食少食  
熱悶及[2]
於此五人聽  
餘者皆不合
勝果卒難逢  
及上[3]食等
苾芻雖足食  
不加法亦飡
若乞食苾芻  
巡家乞得食
有人請入舍  
隨言使福增
舍中食餘飯  
施主遣將歸
縱觸還應食  
儉歲聽非過
寺三時設食  
祭彼護寺神
時非時藥叉  
[4]彼須應食
訶利底母兒  
佛遣多祭食
為護於住處  
[5]教法光輝

別眾食學處

不飡別眾食  
[6]除病等緣
僧中取[7]少多  
或此送無犯
乃至一匕鹽  
或一握草葉
送向於餘處  
亦得表情和
有人不盡[A3]  
四人名別眾
病作道行時  
事如前已說
若是乘船去  
至半踰[A4]
或可覆還來  
食皆無有過
若眾多施主  
別別供苾芻
隨彼施主心  
此謂時差別
諸外道沙門  
彼若施僧食
悲心應為受  
由彼不信故
界中別眾食  
有苾芻[8]
得罪若三人  
食便無有過
有別定屬利  
食時與眾乖
此順施主心  
縱食非成犯

非時食學處

從過中已後  
至明相未出
苾芻不應食  
若食罪侵身
有病在非時  
醫人令遣食
當於隱[9]  
無令俗見譏

食曾觸食學處

苾芻觸食等  
此則不應飡
食前食後殊  
說觸有兩別
若在食前受  
食後噉便愆
若食後受[10]  
夜分過不合
若手有雜膩  
謂除眾難緣
不觸於鑰匙  
及以觸衣鉢

不受食學處

飲食若不受  
怖罪者不[11]
食咽罪便傷  
除水及齒木
葉及淨齒木  
有汁還須受
若是生種者  
仍須將火淨
苾芻行乞飯  
有餘仍未熟
宜應自煮食  
受取[12]應飡
得魚肉果等  
先煮已色變
牛乳等三沸  
更自煮非愆
他人來設食  
有事便棄去
應為北洲想  
觀時自取食
以藥灌鼻時  
若咽當須受
若能不咽者  
不受亦無傷
食有蠅蟻等  
附近不成觸
觸處除應食  
鼠鳥受應知
若手與手受  
或物與手請
或手與物請  
或物與物受
若入厭賤國  
遠置亦成受
更有餘成受  
謂象馬獼猴

索美食學處

苾芻身無病  
為己不應乞
[13]并乳酪  
諸肉及以魚
為病故乞求  
縱食而非犯
無病乞惡作  
若食罪便中
俗舍巡行乞  
執鉢默然住
他問何所須  
欲者隨情說

[14]蟲水學處

若知水有蟲  
受用全不合
謂外內二種  
洗浴飲應知
有蟲無蟲水  
此並如前說
羅漉須依法  
由是性罪故

有食家強坐學處

苾芻在食家  
不應屏處坐
令他生惱意  
仍除難怖緣

有食家強立學處

若女人丈夫  
欲貪相樂著
說此名為食  
屏立亦招愆[15]

[16]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

苾芻若自手  
不與外道食
擘破與隨聽  
欲令除惡見
[1]器在地  
悲心應授與
為生哀愍想  
不得現虔恭

觀軍學處

若觀軍鬪戰  
苾芻皆不許
必有緣須[A5]  
此則在隨開

軍中過二宿學處

有緣須往時  
齊兩夜應宿
如其更過宿  
除難便成犯

動亂兵軍學處

軍旅象馬眾  
[2]及兵力
國主及大臣  
見時便得罪
軍旅謂整[3]  
兵力謂驍勇
若立標旗處  
於此號[4]
人主大臣請  
有障難及怖
假使住多時  
斯亦非成犯

打苾芻學處

不以瞋恚意  
故打他苾芻
[5]本要期心  
不遵於聖教
假令將一指  
若打即招愆
況復手足拳  
杖木等相害
若將掃帚打  
隨有幾多莖
觸彼苾芻身  
還招爾許罪
如是把豆等  
隨打罪應知
若不墮彼身  
准數皆惡作
若為彼[6]  
或時因誦呪
苾芻將物打  
斯等並無愆

以手擬苾芻學處

若於苾芻處  
努手相擬時
即便招墮罪  
還如打中說

覆藏他麁罪學處

知他有麁罪  
元不許覆藏
若有怖畏時  
縱覆皆無犯
從波羅市迦  
乃至眾教罪
及此重方便  
覆至曉招愆

共至[7]家不與食學處

不作嫌恨心  
故令他斷食
彼人無有病  
必得罪相中

觸火學處

若不是開緣  
然火皆不許
及滅火觸火  
有難便非過
皮毛爪洟唾  
擲著火中燒
熟炭不守持  
觸皆招惡作

與欲已更遮學處

僧伽有事時  
苾芻先與欲
後時便不許  
墮罪必侵身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

未進近圓人  
與之同室宿
[*]齊二夜  
第三便墮罪
說有四種室  
一是總覆障
二總覆多障  
三多覆總障
四多覆多障  
於此四室中
苾芻睡臥時  
獲罪隨輕重
如是四種[8]  
至三明相出
於中罪輕重  
護戒者應知
有三種明相  
謂青黃及赤
青光纔現時  
即得根本罪
若在高閣處  
言聲不了知
及餘諸屋中  
共宿成無過
不應於一床  
二人等同臥
於褥權開許  
衣等隔中間
燃明室中臥  
有病在隨聽
及以瞻病人  
餘人皆不許
無病晝日睡  
嬾墮者便遮
禪誦若勤修  
片時隨意臥
闇中禮尊者  
不應首至地
當以虔敬心  
發言稱[A6]
共求寂道行  
同眠應警覺
若困不能者  
起坐隨情睡
求寂一切時  
慇懃當守護
猶若輪王子  
斯為佛樹[9]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

苾芻作邪行  
說欲非障法
此能為障礙  
由癡無所知
乃至於三諫  
若其見不捨
此是罪中極  
宜應速驅擯

隨捨置人學處

知此惡見人  
未為隨順法
及不捨惡見  
皆不應共住
不共作讀誦  
亦不為親友
共受法食者  
得波逸底迦
為斷彼惡見  
或親或病人
讀誦在隨[10]  
受用便不許

攝受惡見求寂學處

若是未圓人  
將求圓寂處
愚癡說欲法  
非障道應驅
苾芻離惡黨  
益物以為心
共斯無智人  
[1]宿便招墮罪

著不壞色衣學處

苾芻得新衣  
當須為壞色
新衣謂是白  
染壞色有三
青謂污色青  
泥者謂赤石
樹皮花葉等  
染色號[2]袈裟

捉寶學處

乍可觸瞋蛇  
醦毒難治療
不觸於珍寶  
及以寶莊嚴
末尼[3]珠等  
珊瑚寶[*]
刀矟諸戰[4]  
鼓等皆不觸
寶物真珠等  
觸穿皆[5]
若其觸未穿  
此便成越法
鼓樂絲竹等  
[*]弓箭類
若成及未成  
觸皆招惡作
若觸彈毛弓  
亦得惡作罪
何況刀矟等  
擎持罪不傷
像等有舍利  
觸時得本罪
若無身骨者  
觸時便惡作
歌舞吟詠類  
觀聽皆不許
談話并相撲  
斯非寂止緣
自為歌舞樂  
旋遊於制底
由不護根門  
步步皆招罪
由斯亂心故  
不許貪聲色
[6]求脫三有  
終希趣涅槃
寺內見遺財  
所謂金銀等
應將草等覆  
護防[7]八日
若有主來求  
記驗同應與
若無貯僧庫  
藏舉勿令虧
後主來求索  
化彼少智人
半價或全酬  
更增便不許

非時[8]學處

若非是開緣  
半月內洗浴
病道行作業  
及以風雨時
[9]洗不安  
是病當開限
道行及作事  
斯並如前說
驚飈動衣角  
說此謂風時
[10]水霑[11]  
是雨宜應識
如其風雨雜  
說此謂相兼
齊兩月半來  
是名為熱節
[12]從脫衣服  
至水未霑[13]
洗浴得輕愆  
[*]招墮落
渡河非是犯  
悶絕水澆身
或可越陂塘  
為難皆無犯
苾芻行水內  
及以乘船時
若在大海中  
大小便無犯
若有女人洗  
王及諸兵眾
并有儜惡人  
遠避不應浴
不應水中戲  
游泳或沈沒
以水相澆擲  
打水作音聲
若其為學浮  
或時須療病
當於隱密處  
雖浮亦不遮

殺傍生學處

苾芻殺傍生  
自作或遣使
當招極苦處  
惡道火燒然

故惱苾芻學處

於同梵行所  
不應令悔恨
作惱心便犯  
異此許無愆
汝未二十歲  
不成受近圓
汝鄔波馱耶  
破戒眾不集
若以惡作心  
說時[14]便獲罪
若說實事者  
此成無有過

以指擊[15]他學處

少智雖一指  
[16]便招過
如無戲弄意  
[17]許非愆

水中戲學處

苾芻水中戲  
此彼岸往還
於此有開遮  
並如前已說

與女人同室宿學處

若無障隔處  
不共女同房
若牢關閉門  
此成無有過
女於善惡言  
解了名及義
此便生重罪  
餘者得輕愆
全覆全障等  
室相如前說
要待全身臥  
是謂眠應知
若其眠睡著  
波逸底迦風
能於地獄裏  
吹火鐵床中
於樓閣有女  
應可去其梯
[A7]遣苾芻看  
縱臥成無犯
若於晝日臥  
與上事皆同
并須結下裙  
異斯招惡作

恐怖苾芻學處

為尊重[18]  
不惱亂眾生
自作若使人  
不應為恐怖
或作諸鬼形  
若羅剎等像
或以聲氣觸  
怖彼罪侵身
可意人主天  
食香梵志等
報言來害汝  
便招惡作愆
欲前人得益  
現極苦令怖
說於三惡道  
雖怖亦無傷

藏他衣鉢學處

藏他衣鉢等  
戲笑不應為
若作罪侵身  
為益便無過

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處

先與苾芻衣  
不語用得罪
若是同意者  
雖用理無違

以眾教罪謗清淨苾芻學處

若以眾教罪  
謗他清淨人
此成燒煮過  
餘皆得惡作

與女人同道行學處

若無男子伴  
共女涉道行
得波逸底迦  
里數如常說
行到[1][*]  
即便招墮罪
若其[*]村未至  
惡作罪應知
若於險路處  
女人為引[2]
或作防援者  
此皆無有過

與賊同道行學處

與賊同行去  
即得於墮愆
若開無犯者  
如前已宣說
商人偷稅道  
此尚名為賊
何況破[*]村坊  
打道白劫者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

若年減二十  
未合與近圓
由於飢渴等  
不能堪忍故
若實年不滿  
後為此想說
此不名圓具  
苾芻皆得罪
若彼有疑心  
不滿不滿想
告言年滿者  
受時便有過
於滿作滿想  
告言我年足
或可迷而說  
此皆無有犯
近圓非一事  
隨說有多門
護戒者存心  
理應詳審問

壞生地學處

於地作故心  
自掘教人掘
損濕招本罪  
皮壞得輕愆
說有二種地  
生及與不生
若經水雨霑  
三月名生地
若其無雨霑  
事須經六月
此據曾耕壞  
餘地不論時
生者招本罪  
餘者得輕愆
砂石土及泥  
輕重皆須識
若於地釘橛  
便得根本罪
拔橛及搖泥  
此皆招惡作
隤牆及崩岸  
得波逸底迦
若損破裂者  
此皆成越法
若作遊行心  
崩崖動泥等
記數損地罪  
不損者無過
為眾修園圃  
淨語令掘地
無蟲者許為  
有命皆不合

過四月索食學處

若有四月請  
苾芻應可受
除極請更請  
常請及別請
所言我常請  
謂恒時請食
於中別請者  
應知施別人
極請謂慇懃  
更請數數食
除如是請食  
餘食咸招罪
請與上妙食  
苾芻索麁者
索時得小罪  
食便[3]無有
請與麁鄙食  
更乞上妙者
索時得小愆  
食時便罪大
與乳便索肉  
施酪反求酥
乞小食本愆  
不遮於病者
或信或富人  
施主有廣意
[4]令彼福增長  
久受亦無[5]

遮傳教學處

汝於此學處  
[6]言令遣學
對諸苾芻前  
鄙賤云愚小
斯將墮罪劍  
[7]斬愚癡身
墮在惡道中  
受苦常燒煮
愚謂漫思度  
癡謂不了經
不分明不善  
不解於經律
作愚癡等言  
口說一一語
前人若聞解  
得波逸底迦
問知三藏人  
求解者無犯
智者言應用  
闇處作燈明
如其彼妄陳  
此人應[8]
縱使云愚等  
道實理無傷

默聽評論學處

更互不為忍  
瑕隙共相求
默然行竊聽  
住時便得罪
他於屏房語  
不作聲而聽
了義便招本  
聞聲但小愆
若於簷閣中  
或出或行道
惡心聽得罪  
善意者無愆

不與欲默然起去學處

若論如法言  
或作單白等
不語傍人道  
默然而捨去
勿為別眾[1]  
去可語餘人
由其不囑授  
獨入無邊海

不恭敬學處

於眾及別人  
不為恭敬事
慢眾得本罪  
別人招惡作
大眾守寺人  
違言亦得罪
別人眾中老  
并及己尊師
他有違逆言  
情不欲依順
宜應善開示  
此則許無愆

飲酒學處

諸酒飲若醉  
茅端不滴口
不飲不與人  
由斯放逸故
苾芻口有病  
醫遣[2]無犯
假令命即死  
無容輒吞咽
諸麴等雜物  
醞釀方得成
眾人共許者  
是名為大酒
若以皮果花  
汁等用成就
此名為雜酒  
斯皆能醉人
或可以糖蜜  
[*]等作成
並在此中收  
為其昏醉故
如其於酒體  
未成或可壞
飲時無有過  
由其非醉[3]
諸有醋漿類  
及以酪中漿
水和澄濾飲  
非時亦無過
諸酒變成醋  
飲皆無有犯
醋漿盛貯久  
並是醋應知
[4]秫等非制  
說二酒應知
變壞或未成  
明其非醉性
酒有色氣味  
能醉招大愆
若不能醉人  
便招三惡作
如是三二一  
飲時皆得罪
隨招一二三  
不醉非根本
若皮花果等  
能為醉惱緣
如其麴等和  
此還招惡作

非時入聚落不囑苾芻學處

非時有苾芻  
[*]村不囑語
有緣便罔過  
無事即招愆
始從過午後  
終至明相初
此即謂非時  
大師如是說
苾芻若非時  
生疑入得罪
時作非時想  
及疑招小愆

食前食後詣餘家學處

苾芻為請首  
向俗家中食
此人曾不許  
更轉向餘家
若於赴請者  
告言隨意食
或主人聽去  
向餘處非愆

入王宮學處

王門或宮門  
及以近門處
明相未出至  
斯皆得本罪
城門與王門  
及以宮門閫
去斯門不遠  
此名為勢分
未曉到城門  
復為未曉想
若入過門閫  
便招惡[5]
若為餘想疑  
並皆招惡作
言寶未藏者  
謂是未舉置

不攝耳聽戒作不知語學處

已於別脫經  
半月曾多聽
言我今方了  
[6]咸在斯
此法在經中  
自覺世尊說
先當令悔厭  
方遣說其愆

用骨牙角作針筒學處

角牙骨所成  
[7]不合用
斯人便自入  
違教罪[*]
[*]須打破  
其罪應須說
棄斯憍逸緣  
若留不成悔
[*]有四種  
鍮銅赤銅鐵
刀子應鐵作  
有三品應知
大者長八指  
小者六餘中
應為烏㭰形  
[8]似雞[9]
或向餘[*]村等  
苾芻雖事[10]
針須[11][12]  
為要擬縫衣

過量作床學處

苾芻為[13]大眾  
作諸床座等
高善逝八指  
越此不應為
善逝八指長  
當中人一肘
長者宜應截  
說罪准常[14]

草木綿[15]床學處

眾僧床臥具  
不應[16]雜綿
故欲惱餘人  
罪箭便來射
[17]及荻苗  
木綿羊毛等
斯皆須撤[18]  
餘罪方應說
[19]云何名為貯  
謂布於床上
粘著苾芻衣  
令他意不喜

過量作尼師[20]但那學處

若作尼師[1]  
大覺三張手
廣便一手半  
過此不應為
長時應截却  
其罪便須悔
問言除却[2]  
方可為蠲愆

過量作覆瘡衣學處

若作覆瘡衣  
長佛四張手
寬須張手二  
越此遂招愆

過量作雨浴衣學處

如其作雨衣  
長佛六張手
廣應二手半  
異此不應為

與佛等過量作衣學處

怛他揭多衣  
不合同量作
長十廣有六  
斯名佛衣量
生在苦毒處  
曾無有少樂
鎮被火燒煮  
斯名訓釋辭
若諸犯戒者  
[3]於三惡趣
愚人罪不悔  
由斯墮義成

第四部別悔法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

已說於墮罪  
方陳四別悔
略言其自相  
委悉可應知
非親苾芻尼  
[*]村乞食處
自手受取食  
便招別悔愆

受尼指授食學處

若其於俗舍  
苾芻正飡食
尼來指授時  
與斯酥酪等
舉眾皆須報  
姊妹勿為言
若不一人遮  
合眾皆招罪
內中外三舍  
三處苾芻飡
上座作遮言  
乃至最[4]
汝且莫為言  
片時待食了
或可問中外  
頗有遮尼不
若不問而食  
家中得本愆
若一不遮時  
外邊招惡作
始從於眾首  
皆犯於別悔
此別別[5]  
異前波逸底
若在尼寺中  
施受全無過
自己財將施  
并由重信心

學家受食學處

若於學人家  
知眾與羯磨
苾芻飢渴逼  
雖請不應飡
[A8]葉等物  
縱受亦無傷
受床座誦經  
並開非是過
若於他舍食  
餅惠學家兒
擘破乃令飡  
勿使空懸望

[6]若住處外受食學處

若在阿[*]  
此中多恐怖
苾芻不應出  
寺外受[7]
若無觀林者  
苾芻出受食
寺中餘處飡  
並悉招其罪
苾芻犯罪訖  
應還至寺中
應報諸人言  
我說鄙賤事

第五部眾學[8]

四種別悔法  
如犯狀已陳
自餘眾式叉  
次第今當說
下裙圓整著  
不高亦不下
不象鼻蛇頭  
不作多羅葉
亦不為豆團  
如是應當學
支伐羅[9]  
好圓整應知
不太高及下  
[*]正覆身
少為言語聲  
亦不高遠視
但覩六尺量  
可長於[10]
是往俗舍像  
如是應當學
俗家不覆頭  
亦不偏抄服
及不雙抄舉  
不叉腰撫肩
不作蹲地行  
亦不足指去
不跳不[11]  
不作[12]身行
亦不搖身行  
不掉臂而去
不作搖頭入  
不連手肩排
未許不輒坐  
坐須善觀察
若重放身時  
此能生大過
不疊足重踝  
亦不急踡脚
不得長舒足  
勿使露身形
[13]明恭敬食  
不應令鉢滿
應留一指許  
并羹次第飡
行食未當前  
不得預張鉢
鉢不安食上  
恭敬可為飡
團不極小大  
不得預張口
如其口含食  
[14]輒為言
不以飯覆羹  
亦不菜蓋飯
更作希望意  
由此益貪心
[15][口*((甫-、)/寸)]  
不呵不吹氣
不以飯置脣  
不應毀呰食
不脹[16]嚙半  
不舒舌彈舌
不為窣覩波  
後破方飡噉
不舐手舐鉢  
不振鉢振手
當作鉢中想  
繫念可應飡
不為輕慢心  
觀他比坐鉢
污手不捉器  
亦不灑餘人
不於俗舍中  
棄其穢惡水
鉢不除殘食  
無替鉢不安
不應立洗鉢  
不安崩墮處
逆流不酌水  
是護鉢應知
次明說法事  
[A9]立前人坐
或己坐他臥  
無病並不應
己下他在高  
人前自居後
他道己非道  
覆頂等同前
他乘象馬輿  
及著鞋履等
著冠帽繫頭  
及以花鬘飾
持蓋仗劍甲  
斯皆是慢儀
除身帶病人  
說法便招[1]
不立大小便  
[2]青草上
一二指洟唾  
除病並招愆
不上過人樹  
[*]除有難緣
式叉羯[3]  
是悉應當學

七滅諍法

已於眾學法  
略言其大綱
七滅諍相應  
次第今當說
所謂評論等  
有隨法能除
方便七種殊  
由人有差別
應差中正人  
攝斂身語者
眾內當差舉  
稱理和其諍
無欲無瞋癡  
并以無恐怖
及移不可移  
除諍應差此
評論諍若起  
可將現前除
及以法現前  
當依大師教
由現前能除  
故斯名現前
為少慧念者  
[4]陳其一隅
若九人十人  
是大眾差遣
此差五或過  
名為差重差
凡差重差人  
正直明三篋
上座不朋一  
能為滅諍人
若無其五德  
設已差應退
[5][6]者應差  
令作行籌者
彼可作二籌  
顯法及非法
法籌應可直  
香滑稱人心
非法籌須曲  
臭澁情不樂
左手蓋而行  
法籌應顯露
僧伽應[7]  
從初次第行
先呈其法籌  
三語慇懃與
如其取法籌  
數多於非法
是名為法滅  
諍息理應知
苾芻毀破時  
便招其墮罪
非法籌多此  
名非法滅諍
諍雖非法滅  
毀破得小愆
斯乃是多人  
毘奈耶滅諍
已說評論諍  
二法可應除
子細述其緣  
具如廣文說
次明[8]非言  
以其三法滅
謂將可惡法  
詰他清淨人
謂是現前事  
憶念及不癡
現前如上陳  
餘二今應辯
應知念調伏  
如友苾芻尼
謗毀實力子  
大師因此制
應與實力子  
作憶念調伏
令在上座前  
如是言應說
大德僧伽聽  
被他妄說我
我乞憶念法  
僧伽應愍聽
如斯三請已  
應令一苾芻
秉法為彼人  
作憶念羯磨
次作不癡法  
[9]羯苾芻
由彼先癲狂  
今秉不癡事
[10]上座前  
白言我昔日
被狂亂所惱  
[11]不覺知
他便數數詰  
云我為惡行
我今乞不癡  
毘奈耶應與
所言犯罪諍  
由四法能除
自言及現前  
草掩求其性
既作於罪已  
或詰或不詰
當在苾芻前  
合掌除其罪
言大德存念  
我今犯斯罪
問言見罪不  
報言我今見
於後不犯不  
報言我不犯
彼說奧[12]  
此答言娑度
犯他勝等罪  
對眾而自陳
此並是自言  
能令諍消殄
[13]羅苾芻  
被他言所及
由衣招詰責  
行向釋迦城
現前能滅諍  
名為現前法
此亦是現前  
重更言其軌
今說草掩法  
更相鬪諍人
上座應就之  
正理當教示
報言法難逢  
何為作二黨
無事為諍競  
輕慢大師言
言作如是事  
我汝咸有犯
[1]其後邊罪  
應可願蠲除
作斯言告時  
如其不違逆
是名住本性  
此朋應亦然
彼朋意靜息  
不為違戾言
因此諍能除  
名為草掩息
自言犯斯罪  
對眾便言無
猶如手苾芻  
說有言非有
與作求罪性  
苾芻令彼臣
大聖誨親言  
良由具悲性
彼亦上座前  
應可從眾乞
大眾宜於此  
作法並同前
欲殄作事諍  
應須眾咸集
如不作違拒  
是諍息應知[2]

[3]已上兩卷明波羅底木叉戒本[4]次下一卷明跋窣覩等[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6]

[薁-ㄇ+囗] [米*升] 𭪿 秫 𮂶 𮖺 [口*((甫-、)/寸)]
聖本首缺
中【大】,第三【聖乙】
九十波逸底迦法【大】,〔-〕【宋】【元】【明】【宮】,不分卷【明】,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學處【大】,學處第一【宋】【元】【宮】
他【大】,陀【明】
重【大】,量【宋】【元】【明】【宮】
滅【大】*,減【宋】【元】【明】【宮】【聖】【聖乙】*
問【大】,阿【宮】
牟【大】,矛【宋】【元】【明】【宮】
戍【大】,成【宮】
工【大】,巧【聖】,功【聖乙】
間【大】*,聞【聖】【聖乙】*
坼【大】,析【宋】【元】【明】【宮】,折【聖】【聖乙】
語【大】,〔-〕【聖】【聖乙】
唯【大】*,惟【明】【宮】*
智【大】,知【宋】【元】【明】【宮】
吃【大】,喫【明】
罪【大】,惡【宋】【元】【明】【宮】
須【大】,煩【宋】【元】【明】【宮】【聖】【聖乙】
壞【大】,懷【明】
芋【大】,芽【元】【明】
想【大】,相【明】
諸【大】,藷【宋】【元】【明】【宮】【聖】【聖乙】
梢【大】,蕱【宋】【元】【明】【宮】
黃【大】,菓【聖】【聖乙】
開【大】,門【明】
葛【大】,菌【宋】【元】【明】【宮】
蔫【大】,䔍【聖】【聖乙】
火【大】,炎【聖】【聖乙】
飯【大】,餅【宋】【元】【明】【宮】
餅【大】*,飯【宋】【元】【明】【宮】【聖乙】*
囑【大】*,屬【宋】【元】【明】【宮】*
隨【大】,墮【宮】
居【大】,處【宋】【元】【明】【宮】
霑【大】,露【聖】【聖乙】
有【大】,是【宋】【元】【明】【宮】
反【大】,返【宋】【元】【明】【宮】【聖】【聖乙】
代【大】,伐【聖】【聖乙】
案【大】,安【聖】【聖乙】
挂【大】,桂【聖】【聖乙】
鞕【大】,硬【宋】【元】【明】
間【大】,蘭【宋】【元】【明】【宮】
處【大】,去【宋】【元】【明】【宮】
惡【大】,衣【宋】【元】【明】【宮】
閤【大】,閣【宋】【元】【明】【宮】【聖】【聖乙】
版【大】,板【宋】【元】【明】【宮】
脫【大】,脚【聖】【聖乙】
任【大】,順【明】
榍【大】,㨝【聖】【聖乙】
濾【大】,慮【聖乙】
黑【大】,果【聖】【聖乙】
君【大】*,軍【明】*
疊【大】,㲲【宋】【元】【明】【宮】
旅【大】,侶【宋】【元】【明】【宮】
陀【大】,他【宋】【元】【宮】
曝【大】,暴【聖乙】
情【大】,聽【宋】【元】【明】【宮】【聖】【聖乙】
盛【大】,宬【宮】
梳【大】,㧧【聖】【聖乙】
卷第二終【明】
卷第三首【明】,造號譯號同異如首卷
限【大】,〔-〕【聖】【聖乙】
扉【大】,扇【聖】【聖乙】
授【大】*,〔-〕【聖】【聖乙】*
詞【大】,辭【明】
蘇【大】*,素【宋】【元】【明】【宮】*
三塗【大】,三途【宮】,二途【聖】【聖乙】
嫉【大】,疾【宮】【聖】【聖乙】
貪【大】,食【聖乙】
舁【大】,輿【宋】【元】【明】【宮】,舉【聖】【聖乙】
渡【大】,度【宋】【元】【明】【宮】【聖】【聖乙】
屏【大】*,展【聖】【聖乙】*
讚【大】*,贊【宋】【元】【宮】*
呾【大】,怛【聖乙】
洒【大】,洗【宋】【元】【明】【宮】
瑜【大】,踰【宋】【元】【明】【宮】
食非遮限【大】,皆無有過【聖】【聖乙】
普【大】,並【宋】【元】【明】【宮】【聖】【聖乙】
健【大】,犍【元】【明】
食【大】*,餐【宋】【元】【明】【宮】*
蒱【大】*,蒲【宋】【元】【明】【宮】【聖】【聖乙】*
尼【大】*,那【宋】【元】【明】【宮】*
踞【大】,居【宋】【元】【宮】【聖】【聖乙】
葉【大】,業【聖】【聖乙】
遠【大】,達【聖】
食【大】,飡【宮】
相【大】,想【明】
食污衣【大】,衣食污【宋】【元】【明】,食衣污【宮】
萄【大】*,桃【宋】【元】【宮】【聖】【聖乙】*
蘡【大】,茵【宋】【元】【明】【宮】【聖】【聖乙】
薁【CB】【麗-CB】,[薁-ㄇ+囗]【大】,菊【宮】(cf. K23n0925_p1091a16)
柔【大】,揉【宋】【元】【明】【宮】
酥【大】,蘇【聖】【聖乙】
蜜【大】*,密【明】*
爪【大】,瓜【宋】【元】【明】【宮】
礦【大】,鑛【宋】【元】【明】【宮】
蠟【大】,臘【聖】【聖乙】
雜【大】,離【宮】
淨【大】,諍【聖】【聖乙】
料【大】*,撩【宋】【元】【明】【宮】,[米*升]【聖】【聖乙】*
室相不齊行【大】,作意在初宵【聖】【聖乙】
及煮食【大】,過明相【宋】【元】【明】【宮】
蔫【大】,蔦【聖】【聖乙】
法哆【大】,佉多【宋】【元】【明】【宮】
他【大】*,陀【明】*
蟲【大】,象【聖】【聖乙】
韮【大】,韭【明】
二【大】,一【宋】【元】【明】【宮】【聖】【聖乙】
犬【大】,大【元】【明】
飲【大】,軟【宋】【元】【明】【宮】【聖】【聖乙】
掘【大】,堀【聖】【聖乙】
昇【大】,升【明】
者【大】,著【宋】【元】【明】【宮】【聖】【聖乙】
投【大】,捉【聖】【聖乙】
塗【大】,途【聖】【聖乙】
飲【大】,飯【宋】【元】【明】【宮】【聖乙】
住【大】,任【宋】【元】【明】【宮】【聖】【聖乙】
令【大】,今【元】
唯【大】*,惟【宮】*
少多【大】,多少【聖】【聖乙】
想【大】,相【宮】
密【大】,察【聖乙】
持【大】,時【宋】【元】【明】【宮】
飡【大】,食【聖】【聖乙】
取【大】,可【宋】【元】【明】【宮】
酥【大】,蘇【宋】【元】【宮】【聖】【聖乙】
用【大】,用有【宋】【元】【明】【宮】
卷第三終【聖】【聖乙】,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卷第四首【聖】,但首缺
槃【大】,盤【明】【聖】
王【大】,主【宋】
裝【大】*,莊【宋】【元】【明】【宮】*
旗【大】,其【明】
違【大】,為【明】
椎【大】,推【聖】
俗【大】,食【宋】【元】【明】【宮】
舍【大】,合【宋】【元】【明】
芽【大】,牙【宋】【元】【明】【宮】
意【大】,聽【明】【宮】
宿【大】,速【明】
袈裟【大】,加沙【宮】【聖】
真【大】,珍【明】
仗【大】*,伏【聖】*
得【大】,不【明】
唯【大】,惟【明】【宮】
經【大】,逕【聖】
浴【大】,俗【明】
不【大】,人【元】【明】
滴【大】,𤁷【聖】
身【大】,衣【明】
始【大】,如【明】
臍【CB】【磧-CB】*,臍【大】*,齊【聖】*,齊【麗-CB】*
便【大】,僧【宋】【元】【明】
攊【大】,歷【宮】【聖】
攊【大】,歷【宮】,擽【聖】
靨【大】,黶【宋】【元】【明】【宮】
佛【大】,像【明】
一【大】,二【宮】
道【大】,導【宋】【元】【明】【宮】【聖】
無有【大】,招本【宋】【元】【明】【宮】
令彼【大】,欲令【宋】【元】【明】【宮】
過【大】,遮【宋】【元】【明】【宮】【聖】
告【大】,若【明】
自【大】,由【宋】【元】【明】【宮】
反【大】,返【宋】【元】【明】【宮】【聖】
法【大】,生【宋】【元】【明】【宮】
含【大】,合【元】【明】
因【CB】【宋】【元】【明】【宮】,困【大】
秫等非制【大】,遮非醉𥝰等【宮】
作【大】,行【宋】【元】【明】【宮】
科【大】,𮂶【聖】
筒【大】*,䇶【聖】*
或【大】,復【宋】【元】【明】【宮】
毛【大】,尾【宋】【元】【明】【宮】
急【大】,象【聖】
將【大】,持【宋】【元】【明】【宮】
个【大】,箇【宋】【元】【明】,筒【宮】
大眾【大】,眾家【宋】【元】【明】【宮】
途【大】*,塗【明】*,逢【宮】
貯【大】,𮖺【宋】【元】【明】【宮】
貯【大】,絮【宋】【元】【明】【宮】
臺【大】,黃【宋】【元】【明】【宮】
去【大】,却【宋】【元】【明】【宮】
云何名為貯【大】,何名為絮𮖺【宋】【元】【明】【宮】
但那【大】,壇【宋】【元】【明】【宮】
但【大】,壇【宮】
未【大】,來【明】
墮【大】,墜【宋】【元】【明】【宮】
下【大】,上【宋】【元】【明】【宮】
墮【大】,隨【宋】【元】【明】【宮】
蘭【大】*,闌【聖】*
其【大】,人【宋】【元】【明】【宮】
法【大】,處【宋】【元】【明】【宮】
披【大】*,被【宋】【元】【明】【宮】*
一【大】,二【宋】【元】【明】【宮】【聖】
庂【大】,仄【宋】【元】【明】【宮】
柱【大】,拄【宋】【元】【明】【宮】,努【聖】
下【大】,不【宋】【元】【明】【宮】
合【大】,欱【明】
欱【大】,欲【元】【明】
鰓【大】,腮【宋】【元】【明】【宮】
罪【大】,非【明】
於【大】,污【宋】【元】【明】【宮】
闌【大】,蘭【宋】【元】【明】【宮】
且【大】,具【宋】【元】【明】【宮】
具【大】,其【元】【明】
德【大】,得【明】
總【大】,盡【宋】【元】【明】【宮】
非言【大】,不教【宮】
惡【大】,西【聖】
在【大】,置【宋】【元】【明】,敬【宮】
非【大】,罪【元】【明】
箄【大】,篦【宋】【元】【明】【宮】
哥【大】,歌【宋】【元】【明】【宮】
陳【大】,除【宋】【元】【明】【宮】
不分卷【聖】
已上兩卷明波羅底木叉戒本了次下一卷明跋窣覩等事【大】,(已上兩卷明波羅底木叉戒本了次下一卷明跋窣覩等事)【宋】【元】【明】【宮】,〔-〕【聖】
了【大】,意【明】
事【大】,事也【宋】【元】【明】【宮】
中【大】,第三【明】
㭰【CB】【麗-CB】,𭪿【大】(cf. K23n0925_p1092a23) 亦【CB】【麗-CB】,水【大】(cf. K23n0925_p1092b06) 集【CB】【麗-CB】,情【大】(cf. K23n0925_p1092b19) 繕【CB】【麗-CB】,膳【大】(cf. K23n0925_p1092b21) 往【CB】【麗-CB】,住【大】(cf. K23n0925_p1093b01) 畔【CB】【麗-CB】,呼【大】(cf. K23n0925_p1094a03) 或【CB】【麗-CB】,成【大】(cf. K23n0925_p1095a07) 果【CB】【麗-CB】,華【大】(cf. K23n0925_p1097b14) 己【CB】,已【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