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1314[15]1617  ...18>
搜尋「和平」 1 / undefined 次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五

爾時佛告大王:「當於爾時散彈長者於十二年飢儉亢旱供養千聖獨覺于時帝釋助作功德來降大雨者大王莫作異見其散彈長即我身是大王我於過去非唯以此布施而證菩提勿作異見由我正信善根積集善根功德因緣故更修無量福業而證無上菩提。」

攝頌曰

馬王仙作證  
蛇命鳥王恩
鸚鵡尾提訶  
龜蘇二商主

佛言:「復次大王我求無上菩提故利益攝受一切有情大王諦聽中阿笈摩僧祇得分藥叉經中廣說我於爾時作一馬王名婆羅而為利益化諸有情

復次大王我求無上菩提故攝受利益有情之事大王諦聽乃至古昔於婆羅痆斯城不遠有仙人住心行慈愍悲念有情去彼不遠有二農夫耕墾種植遂共相爭互為瞋鬪遂即相打俱到仙所並請為證一人即往王邊以事白王王即告曰:『汝等相爭何人證?』白言:『大王我等二人爭是誰先過?』仙人:『若依轉輪王法我為作證若行別法我不為證。』王言:『如是。』仙人答曰:『此人瞋彼彼人瞋彼既打此此還打彼。』王言:『若如是者二俱合罰。』仙人曰:『我先有言:「若依轉輪王法斷事我以為證汝若不依我不為證。」』時王白言:『云何作轉輪王法而斷事耶?』仙人答曰:『若轉輪王法除無益事令住有益。』其王告二人曰:『汝去更勿如是。』」佛告大王:「爾時仙人以法作證者勿作異見即我身是我於過去雖作證見依法為證作真實證由彼因緣集善根政信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又為求無上菩提故攝受有情薩爾時在不定聚捨自身命饒益一切有情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大叢林中有師子王於中居止復有五百商人經過險路語聲故有大蟒蛇驚動睡覺五百商人悉被蟒蛇圍遶爾時商人甚大驚怕發聲號叫求諸天神其師子王聞此叫聲來至乃見蟒蛇圍彼商人去此不遠有少年象爾時師子即往象邊告言:『此諸商人今被蟒蛇圍遶欲食汝能捨命救彼商人耶?』其象答曰:『欲遣如何?』師子[A1]:『我須上汝頭上後脚捉頭以我雙爪打彼蛇腦後之兩足入汝頭中汝當必我打蛇腦蛇當定死其蛇口吐毒氣我亦應死。』象曰:『且為利益拔濟多人寧顧身命?』師子王昇象頭上擲身打彼蟒蛇師子按足象便命過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氣子身亡三箇一時並皆捨報諸商人等遂全身命商人欲發空中諸天告商人曰:『此師子王是賢劫菩薩今為汝等捨自身命拔救諸汝等宜應供養菩薩然後進發。』時諸商人即以種種供具供養師子王身遶已而去。」佛告大王:「爾時師子王者勿作異觀即我身我於爾時在傍生趣能救五百商人自身命害彼毒蛇由我慈心攝受有情德因緣積集善根正信力故而證無上菩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有好叢林有菩薩在不定聚傍生之中作共命鳥一身兩頭一名達摩二名阿達摩是時達摩食好甘菓後時阿達摩便食毒果兩俱悶亂相平論一作邪願:『願我所生之處常共汝為惡友能為損害。』二者發願:『願我生生之處常行慈心利益汝身。』」佛告大王:「於汝意云何爾時名達摩者即我身是其名阿達摩者提婆達多是我為慈悲心故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A2]有好流池薩爾時於不定聚作其鳥身於五百鳥中而為鳥王其中有一老鳥不能遠求食飲常食小鳥及諸鳥卵徐劣而行既食飽已一足而立時諸小鳥常被食噉心大愁苦詣王邊作鳥語聲白言:『鳥王具說如前悲苦惱。』鳥王即為尋訪斯事是誰食噉諸鳥子等菩薩雖在惡趣心常無異如是訪察見老鳥詐劣徐行在池岸邊翹足而立時鳥王菩薩即便覺知是損害之者而說頌

「『食噉諸鳥卵  
并餘小鳥等
翹足一脚立  
猶如持戒者
徐徐而縮脚  
微劣詐言談
曲項嬌為斯  
必是多姦詐。』

爾時老鳥便作是念:『今者鳥王既察知我今歸依。』鳥王告曰:『汝可設計勿令諸鳥知汝怨事。』老鳥聞已速即逃去于時眾鳥安隱無。」佛告大王:「爾時鳥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我為鳥王之時由能慈攝一切有情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正見力故證得無上正等菩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叢林之中薩爾時在不定聚作鸚鵡鳥常解人語然於彼時婆羅痆斯有王名曰梵德正紹王位法化世而有一鳥欲害鸚鵡鸚鵡飛投大王手中告言:『大王莫非法化世。』時王見鳥來投手中心生憐念即於鸚鵡邊而受五戒以法化世勅群臣曰:『今於一切鳥獸以無畏施。』」告大王:「莫作異見爾時鸚鵡解為人語者見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婆羅痆斯有梵德王正紹王位去此不遠有尾提訶國起逆其梵德王常欲伐彼不臣其梵德王兵眾強盛尾提訶國雖兵馬驅勝而常心行慈悲於梵德王其梵德王貪愛其國興舉四兵往擊尾提訶國其王聞梵德王四兵欲來即令掃灑城邑無諸瓦石懸繒幡花辨諸飲食又勅諸臣等令城內人民出城預前二十五里花迎接復作百種言詞讚美王德其梵德王聞此事已瞋心乃息便作是念:『既逆善言不相違逆今可迴軍。』時尾提訶國群臣等讚梵德王曰:『願王過國所有軍眾廣陳設會。』提訶王說伽他曰

「『大王受懺摩  
我當親奉敬
諸事隨王作  
幸賜為親友。』

爾時梵德王復以伽他答曰

「『由忍得解脫  
瞋心寂無起
為一切能故  
能勝一切人。』

爾時二王共為和合其梵德王即歸本國提訶國一切人民皆悉無畏。」佛告大王:「爾時尾提國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為調伏其心由彼積集正信善根故而證無上菩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菩薩爾時在不定聚大海中作一龜王復於後時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獸打破船舶其龜取五百商人置於背上渡出海中爾時商人皆悉安隱全其身命。」佛告大王:「然於彼時大龜王者作異見即我身是為由慈攝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時毘提訶國有五百群其中有二兄弟最為大臣兄名蘇斯那名斯那其名斯那者心常好覓人過無利益其蘇斯那者於一切時常行利益為由蘇斯那常行利益故其斯那既無利益惱亂人城中眾俱來白王說彼所作無利益事王即令擯出境外便往婆羅痆斯城事梵德後於異時其蘇斯那聞弟被擯出境在婆羅痆斯梵德王所以為臣佐即白毘提訶王:『今欲往彼婆羅痆斯看弟作其和順之事。』城中人眾皆生怪愕:『其弟常於兄處作無益其弟王擯出國境此兄尚於弟處能行饒益共為和可。』」佛告大王:「莫作異見於彼時中名蘇斯那大臣者即我身是常為利益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有一大城城中有二商人居止將五百乘車載其寶貨行至曠野險路具如中阿笈摩其一商人已被藥叉噉食第二商主平安得出曠野之中。」佛告大王:「其第二商主平安得出曠野之嶮者莫作異觀即我身是為慈攝有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

復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叢林之中饒河㵎花菓滋茂爾時菩薩在不定聚作六牙象王在其林內其象王妻名曰拔陀於母象中為最尊貴是時象王出群在於閑僻之有別雌象端正悅意詣象王處共為私既為夫婦甚加憐愛行住相隨意不相心相繫著時拔陀母象便生嫉妬即自思:『作何方計便我當得殺六牙象王并彼母?』正住思惟心大嫉妬無計可得遂便發:『願我生生之處能害二人。』作是願已於山頂上投身而下便即命終生毘提國大夫人腹而處其胎十月滿已誕生一女眾相具足漸漸長大嫁與隣國梵德大王為第一夫人由彼宿業於六牙象等生大瞋恨然而夫人有宿命智即白梵德王言:『於彼方所六牙大象我今要此象牙願王令取。』于時王勅諸城所有獵師皆悉喚集令取六牙大象獵師集已告曰:『汝等往取象牙將來。』時諸獵王既勅已依命即去其獵師大將告獵人:『汝等並散各歸本業我獨自往取其象牙。』是時大將即取祭祀之物并著衣甲毒箭等造詣方所見彼象王并及母象二俱別住於閑靜處各離象群而住見已遠至遙望時獵師身被忍服覆其弓箭所有衣甲藏在草中欲為殺害爾時母象遙見獵師即告夫:『我等速向餘處今有人來欲殺我等。』象王:『其人作何形貌?』答曰:『身被忍衣外現慈。』『若如是者當須無畏在袈裟中無不善事此之幢相覆蓋之人心住慈悲當須無怖生疑惑如月無熱斯人亦如是。』于時母象及以象王並無疑惑隨意遊行爾時獵師既得其便即放毒箭射彼象王中於要處母象告:『如何乃言著袈裟人無有害心?』爾時象王以頌答曰

「『心非生過患  
亦非衣所作
此過由煩惱  
由心離慈愍
如金裹銅葉  
入火銅性現
患人雖不了  
智者善能知
弓箭人俱毒  
咸由彼為惡
袈裟本寂靜  
皆悉由心作。』

爾時母象心生瞋恚告其夫曰

「『我不違君語  
如君今所說
我欲碎斯人  
節節令其斷。』

[A3]時象王聞此語已生如是念:『作何醫療此煩惱事若是菩薩婦起怨害心者此不應也。』說伽他曰

「『如被多鬼所著心  
見醫即作非供養
醫人見彼[A4]非恨  
應生如是歡喜心。』

爾時母象聞其菩薩象王所說默然而住諸群象詣象王處便作是念:『勿此母象損害獵師。』若菩薩在傍生趣中常行菩薩行是時象王往獵師邊以人言音告獵師曰:『汝莫怪。』恐損獵師象王以鼻遶取獵師抱在胸又令母象別向餘處然後告曰:『丈夫母象已去汝若須我身上物者任意取之。』是時獵師心極怪愕:『此乃是人我非人也我是人中汝是象中人汝在傍生有是情智我居人反無斯慧。』悲啼泣淚菩薩問曰:『為何啼?』獵師答曰:『汝已損我。』時象王聞已作是思:『我現相救不曾有損。』復更思惟:『不是雌象而來損耶?』又問獵師曰:『誰損汝耶?』獵師答曰象王汝身有無量功德無辜加害即是損汝身被箭所傷可有治療我心被射愚癡無智難可療治。』而說頌曰

「『我今觀察象王行  
功德廣大猶如海
起害之人[A5]發慈  
此之菩薩心難得
假說我今身是人  
了無如是真智覺
但有如斯瞋害毒  
身空無有少功德
莊嚴形貌似人身  
不如生在傍生趣
汝在傍生有人智  
象王為最象中尊
不言形貌即成人  
不以傍生非是人
若有人慈功德者  
彼乃當知即是人。』

爾時象王告曰:『不勞廣說多言語不用多述巧言辭汝今云何箭射我速說斯事令我知。』獵師答曰:『我奉王教須汝身牙緣此射之。』王告曰:『仁所須者幸時早取菩薩為懷無不捨者任汝拔牙將所利益。』說伽陀曰

「『利益一切有情等  
速離漂流生死海
[A6]證無上菩提智  
唯願早入涅槃城。』

爾時獵師心生羞恥告象王曰:『我須汝牙。』王告曰:『任意拔將。』答曰:『我不能拔若令我願住慈悲我方能拔若其不住慈悲之心正拔之時手必墮落。』象王告曰:『若汝不能拔我自拔與。』象王曰:『為我牙根入肉深遠。』拔之時白血流注拔已欲與獵師象王身色鮮白如優曇鉢花血流遍身如山雪覆如襇文

爾時象王自心覩見身相如是恐有退轉堅其心不令嬈亂由彼菩薩多習性故而行其施豈有退邪至於死路唯歸佛陀於彼時有種種異相為空中諸天心得滿足便生喜悅現希有事然由象王作是苦行空中有天而說頌曰

「『我等諸天見  
象王行苦行
當正拔牙時  
受於無量苦
內心猶喜悅  
必不退菩提。』

別有一天而問彼天曰

「『如此拔牙身受苦  
云何能發趣菩提
猶如地獄受苦人  
必不能發慈悲意。』

爾時象王拔牙已默然而住獵師念曰:『云何拔牙執持而住欲生悔耶不與我耶?』于時象王觀知彼意即持優曇鉢花白色六牙引其前足而以六牙欲捨與之告曰:『待住少時住少時我今極痛。』象王又作此念:『受者現前何須久住如何不施本為此牙欲殺於我既無牙何慮餘事。』告獵師曰:『汝應善聽。』說伽他曰

「『賢首汝應棄惡事  
所持利劍弓箭物
被此袈裟仁者衣  
我今見此心歡悅
或有施淨受亦淨  
或有施淨受不淨
我今觀汝淨應供  
施者受者二俱淨。』

爾時象王見彼被離欲衣心自喜悅即與六告曰

「『若實毒箭射我身  
不生少許瞋恨意
此實願速證菩提  
當救輪迴得解脫。』」

佛告大王:「於意云何彼時六牙大象王者作異見即我身是我以慈悲苦行布施故由未證菩提由彼因緣正見積集善根而證無上菩提

復次大王我曾作兔捨其身肉布施與彼仙人之時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我於往昔父母二俱無目常以肩背負擔將行供養經無量時而由未證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我為利益諸有情故大王諦聽間邪見而依俗法父母將老或令飢餓溺在河中或將入火燒身之事言得生天我設方並令禁斷此非法事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更有無量因緣並於那迦藥叉經中廣說

大王菩薩在不定聚作獼猴王於五百獼猴中為尊貴婆羅痆斯被梵德王怕懼之時於爾時捨自身命救五百獼猴廣說應知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生於雉身本生經中廣說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生在象中本生經中廣說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生在龍趣名曰矚波龍子龍本生經中廣說

復次大王菩薩在不定聚時作鵝王身本生經中廣說。」

爾時勝光大王白佛言:「大德世尊於何時初發無上菩提之願?」佛告大王:「乃往古昔無量劫時有王名曰光明其光明王有一象寶色鮮白如優鉢花七支圓滿形貌端嚴人所喜見時王即勅調象之人:『令調此象堪乘之將來見我。』其調象人受王勅已即將調既成就已還詣王所王即乘象并調象王在後坐出城遊獵種種禽獸然而象王聞母象氣尋香而走王見象走其疾如風象師曰

「『我見虛空轉  
四方上下迴
山地如陶輪  
樹亦空中去
象足不曾移  
猶如騰空去
觀前山走來  
後山無不動
須勒象令住  
極打令其怕
象王既未調  
死生今在即。』

爾時調象師白王曰

「『我誦大仙所說呪  
并以鐵鉤鉤極打
誦呪鉤打唯加急  
所用之法皆無益
無索無鉤能禁制  
王知無物何能止
貪欲入心無調者  
欲在心中如掘釘
此欲發時甚廣大  
無有能為止息者。』

爾時調象師作種種法不能止息而令象迴又白王言:『其象走困願王攀取樹枝放象隨。』即逢一樹王及象師攀枝而住喻如從死而得再生王告象師曰:『汝不調此象成就便即將來與我乘騎。』白王曰:『我調成就然為彼象聞雌象氣貪欲醉故不受言教其象雖去憶本處至第七日必還來到所以者何由見母象共行欲已思憶象坊。』至第七日其象還[A7]時調象人速詣白王王曰:『汝教此象好成就。』其人白王:『我調象已。』責曰:『云何調伏?』白言:『請王驗試即知虛實。』其調象人即燒大鐵丸色赤如火令象取食象即詣前欲取吞其教象人復白王言:『象若食之象必不。』時王告象師曰:『如斯調伏當時為迷亂我。』先白王:『我但調伏其身不能調心。』王曰:『汝頗見有能調心者?』象師白王言:『唯佛世尊能調身心一切有情欲調其心由不能調而皆却退有諸外道修行苦行貪欲叢林在心而不能拔亦有捨境離欲貪處而不堅持復還退失阿素落等及以天人師子雜獸龍蛇鳩鴿乃至飛鵝雜類等一切含識皆被欲縛始已來如輪迴轉少年容貌乃至於老調伏其心種種苦行或有仙人飡風食菓皆不調心雖無相誰有天人能得自在言大王者有大威力諸鬪戰中最能殊勝亦不調心佛世尊無有貪欲心得自在。』」爾時大王聞佛世尊有精進力廣行惠施修諸福業即發無上菩提之願說伽他曰

「『修無量福求佛果  
得成善逝自在尊
若未能度彼岸者  
我當誓度令至岸
聞佛離欲發菩提  
復行惠施正法化
願我當來得成佛  
利益有情貪欲滅。』」

佛告大王:「於意云何彼時名光明王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初發無上菩提之。」

爾時勝光王復白世尊曰:「最初於誰行施得證無上菩提?」佛告大王:「乃往古昔無量劫時有城名曰毘訶彼地其城有一陶輪工師佛出世號曰釋迦牟尼證無上正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亦有聲聞弟子名舍利弗大目乾及侍者阿難陀時釋迦牟尼佛正真等正共無量苾芻眾俱遊行人間至彼城中時彼佛忽有風患即告阿難陀曰:『汝可往彼陶輪家乞酥油蜜漿。』爾時阿難陀聞佛教勅即往詣陶輪家在門外立白言:『長者世尊患風強病今須酥油蜜漿。』時陶輪師聞具壽阿難陀所說即將酥油蜜等長者共兒相隨往佛所以酥蜜等遍塗佛身溫水沐浴持沙糖水奉上世尊為療病故即得痊愈爾時陶師長跪發願說伽他曰

「『我以蘇蜜施如來  
願獲廣大功德利
種族名號聲聞眾  
悉如今日釋迦尊
善能調伏有情類  
遠離眾苦歸圓寂。』

其陶輪子亦發是言:『願我當來如佛侍者。』」告大王:「我於爾時初施釋迦如來得證無上菩提其子者即阿難陀是。」

王復問世尊曰:「初乃至成佛供養幾許諸佛而證無上菩提?」告大王:「我從釋迦如來最初阿僧企耶乃至護世佛時以清淨心如是供養七萬五千佛於爾許時供養不曾心異唯求無上正等菩大王第二僧企耶我初供養燃燈佛乃至寶髻佛以清淨心如是供養七萬六千佛我雖經歷多生心無有異常以清信供養諸大王第三阿僧企耶初供養寶髻佛乃至安隱佛如是供養七萬七千佛如是又至迦攝波佛我雖供養無有異心常以淨信供養諸佛為菩薩時如是供養皆蒙諸佛為我受記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滿我所願思求正覺堅固釋持慈攝一切有情故。」爾時勝光王聞佛說已心大歡喜頂禮雙足奉辭而

時具壽阿難陀即以伽陀請世尊曰

唯願世間尊  
為我分別說
何處初發意  
為求大菩提
更願無上士  
為說本事緣
曾供養幾佛  
復經幾許時?」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無上兩足尊  
慈愍有情者
於彼發菩提  
誓度三有海
聞佛心離欲  
廣說醉象緣
厭離貪欲習  
因發菩提心
堅固發誓願  
惠施如河沙
光明王世時  
專求正覺等
初見釋迦佛  
我作陶輪師
酥油蜜漿等  
最初為供養
亦曾為上女  
正信三寶尊
我見憍陳佛  
以燈油奉施
無勝佛世時  
我曾作三藏
共大眾相競  
惡罵僧為女
由斯口惡業  
變我身為女
却迴心淨已  
還變為丈夫
乃往過去世  
曾為王子時
寶髻佛兄弟  
我以燈明施
三月曾供養  
安隱佛世尊
佛滅度之後  
以舍利起塔
曾作富長者  
三月供養佛
世尊滅度後  
建塔九十肘
後見有勝佛  
梵志中為最
舉手合掌敬  
供養人中尊
昔時作梵志  
書論悉明解
我逢利益佛  
施座奉如來
往修苦行時  
曾住仙人法
見憍陳世尊  
捉身欲山下
我曾作仙人  
遇逢樂見佛
諸佛至居處  
以根菓供養
往昔作仙人  
見善眼世尊
以著樹皮衣  
持施覆其身
昔曾作人王  
供養勒叉佛
頓捨四兵眾  
求無上菩提
從初釋迦佛  
至於護世佛
七萬五千佛  
我皆盡供養
此是一僧祇  
如是行供養
一心無異別  
恒發菩提願
次見燃燈佛  
多聞甚可愛
以七青蓮花  
作梵志持供
我曾作國王  
見佛名有相
於佛修行處  
供養此如來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住修
以妙色珍寶  
音聲而供養
我曾作國王  
佛號超師子
我以寶幡蓋  
供養此如來
我曾作國王  
佛名安隱日
王有一千城  
皆令修供養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梵志
以浴室香湯  
依時沐浴佛
我昔作國王  
城中而供養
三千梵志佛  
及一尸棄佛
我曾作長者  
於財增城中
供二十五佛  
修行於梵行
我曾作長者  
於彼大城中
供養尸棄佛  
建立寺舍塔
其寺供七佛  
奉施珍寶具
及以奴婢等  
莊宅花園林
曾作王信敬  
於尸棄佛所
復在彼城中  
唯求正等覺
昔曾作梵志  
有佛名歡喜
為求菩提故  
以果先供養
曾作長者時  
有佛名善眼
我以摩尼寶  
供養此如來
亦曾作商主  
有佛名善生
坐於菩提樹  
以餅先供養
於千商人中  
曾作千商主
見佛坐菩提  
號名善意佛
香泥塗佛上  
復以扇招涼
佛邊坐聽法  
聞法心開悟
昔作商人主  
有佛名釋迦
我以眾寶花  
以花散佛上
昔作商人主  
有佛名高登
以幡花音樂  
供養如是佛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最上
超越諸有海  
當施眾車輅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最尊
佛行百里內  
地散諸妙花
我於過去世  
聞佛欲來過
遠將勝幡蓋  
并四兵圍遶
有佛欲渡河  
我當作舡師
見佛心歡喜  
渡佛到彼岸
我曾作商主  
有佛名賢車
為佛造橋梁  
令佛安隱渡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大梵
牛頭香造寺  
以供養於尊
著僧伽胝衣  
以覆如來上
儉世檀香浴  
降雨人歸佛
我曾作國王  
有佛名淨月
國有多疾疫  
供佛疫皆除
我昔作王時  
有佛名調帝
請佛說妙法  
為求菩提道
我昔作王時  
有佛名梵尊
施佛僧伽胝  
用覆如來上
當時國中儉  
我以旃檀湯
沐浴如來體  
豐樂人歸佛
我昔作王時  
有佛名帝釋
其國有災起  
王發慈止息
我昔作王時  
供養調帝佛
用諸百萬寶  
造食獻如來
昔為梵志信  
見佛名悉達
以百千頌讚  
供養天人師
昔為梵志時  
佛名帝釋幢
合掌以正信  
當來願如佛
始從燃燈佛  
至於帝釋幢
七萬六千佛  
我皆盡供養
滿二阿僧祇  
供養於諸佛
不曾心有異  
志願菩提處
第三阿僧祇  
亦為王供養
佛名安隱日  
滅度而起塔
我昔為國王  
種種供養佛
滿足皆隨意  
起塔名法王
昔為大商主  
見佛名悉供
我以眾金花  
散佛呈供養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寶髻
為佛作金網  
以覆大師上
昔為商人時  
佛名上蓮花
作銀花供養  
散布如來上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上稱
我以上妙室  
供養於如來
昔為大國王  
佛號名勝論
正證菩提日  
我以四兵護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無垢
造塔并浴室  
及以燃燈明
我昔作王時  
見佛名合覺
坐石而入定  
音樂以供養
昔為商人時  
見佛名修行
降怨度人眾  
掃地令佛過
昔為商人時  
聞佛名淨住
欲來造寺舍  
園苑毘訶羅
昔為大國王  
有佛名相師
摩尼寶供養  
我時為菩薩
昔為大國王  
有佛名繫都
我造法王塔  
繒幡以供養
昔為大國王  
有佛名捨重
我以瓶杖施  
起塔并設會
我昔為商主  
有佛名見義
以金寶真珠  
種種香供養
我為大國王  
佛名諸兵義
佛遊於人間  
四兵迎供養
我為大國王  
佛名他利見
欲入於城內  
設樂香花供
我昔為商主  
有佛名底沙
以諸莖木香  
根香散供佛
我昔曾為大仙人  
見晨宿佛在寶龕
但一伽他而讚佛  
超過九劫修苦行
昔為梵志名最上  
見佛名曰毘婆尸
兩手持苣發菩提  
歡喜布散如來上
菩薩昔為商主時  
見佛世尊名尸棄
并有弟子聲聞眾  
三月衣食而供給
昔為商人深正信  
於彼毘婆尸佛所
并諸弟子聲聞眾  
三月衣食而供給
昔為商人深正信  
佛名迦留村陀佛
請佛家資盡布施  
隨佛出家持梵行
昔為商人深正信  
見佛迦耶迦牟尼
先造立寺生恭敬  
後乃方隨佛出家
昔為梵志名最勝  
於兩足尊迦葉佛
由聞喜護所說語  
乃得出家修淨意
菩薩昔作國王時  
於彌勒仙修供養
入定見我當作佛  
時仙却來供養我
從安隱佛至迦葉  
供養七萬七千佛
一切如來皆奉侍  
乃能數滿三僧祇
皆悉歡喜而供事  
未曾少許心別異
皆發無上菩提願  
為菩薩時供養佛
一切示現而授記  
對眾咸言當作佛
我先求願皆滿足  
如先所願今思忖
此願皆令得滿足  
彼佛世尊諸大德
授我無上菩提記  
我昔曾作尸毘王
復為一切施主時  
并及尾濫大王身
捨身捨寶行檀度  
昔為商主入大海
持戒專求趣彼岸  
能害自身令眾樂
皆令得度於苦海  
往昔曾作仙人時
常行忍辱波羅蜜  
身體手足被支解
由行忍辱心無退  
如緊那羅本生說
我曾欲竭於大海  
以滿精進波羅蜜
皆由口業真實語  
昔名藥物大臣時
牛出梵志共論義  
當滿般若波羅蜜
諸天擊鼓而助喜  
昔為梵志名生然
勤修勝禪波羅蜜  
頭上鳥生男女卵
定中不起鳥能飛  
修行滿六波羅蜜
慈心常有思念處  
我廣心求尊重願
發願願求皆滿足  
彼諸大德一切佛
我皆供養天人師  
三有苦海諸眾生
一切皆歸涅槃路  
我為菩薩修供養
從彼光明王身後  
乃至帝幢佛世尊
度得一千俱胝眾  
況復成佛度無邊
世間之尊大導師  
已度未度人天眾
我已置立橋船筏  
堅固度於諸有情
我若入於圓寂後  
由能濟度無邊人
諸有能修福德者  
當來皆入涅槃城
我若入於圓寂後  
而能修集於佛事
少許供養於形像  
即得生天無量樂
我若入於圓寂後  
遺留法寶甘露味
如若有情聞此者  
皆能修習出離去。」
已上諸佛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五

告【CB】【麗-CB】,答【大】(cf. K37n1389_p0703a06) 所【CB】【麗-CB】,處【大】(cf. K37n1389_p0703b14) 爾【CB】【麗-CB】,是【大】(cf. K37n1389_p0705b19) 亦【CB】【麗-CB】,常【大】(cf. K37n1389_p0705b23) 猶【大】,由【麗-CB】 當【CB】【麗-CB】,常【大】(cf. K37n1389_p0706a12) [-]【CB】【麗-CB】,還【大】(cf. K37n1389_p0707b17)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