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七
「阿難!何者是一不欲?為一切世間廣宣說故,是一不欲。何者是一切世間?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此名一切世間言說法。此中無有法可別離者,於彼之中所有樹名皆入於此,所有畜生名皆入於此。於彼之中,何者是樹名?有樹名阿奢婆薩他,復有樹名那梨澤迦,復有樹名金富婁沙,復有樹名那嚧,復有樹名奚[2]茶迦,復有樹名羯犍茶,復有名何囉多何囉他,復有名拔達[3]羅目羯多,復有名羯淡婆,復有名毘闍頗羅,復有名毘度鉢囉婆,復有名閻浮,復有名尸羅摩多,復有名優拔囉尸羅,復有名波梨那呵牟羅,復有名闍耶薩他牟羅,復有名毘羅槃多,復有名久舍嘙,復有名鉢囉舍婆帝,復有名阿囉鼻多[4]邏,復有名摩訶波羅穉,復有名摩訶蘇至怛[5]邏鉢茶犁,復有名阿勃嚧闍,復有名娑醯多拔都,復有名阿嘔斯逋嚧拏,復有名鉢囉婆邏拔薩怛邏,復有名羯穉娑,復有名闍耶羅,復有名叉夜多波尸多,復有名毘履沙婆,復有名阿尸毘沙尼雞多,復有名頗羅牟羅,復有名毘尸瑟吒牟羅,復有名跛尸多婆羅,復有名[6]漚陀耶尼鞞舍,復有名毘藪婆邏。復有名鉢履何邏門頭[7]嚧,高百由旬,枝葉遍覆滿五由旬,其根縱廣有七由旬。復有樹名多梨娑牟囉,復有樹名娑陀怒伽。復有樹名佛境界,其彼大樹高百由旬,枝葉遍布覆滿五由旬,其根縱廣具七由旬,然彼大樹最初生葉,亦廣長一由旬,葉形端正。而彼大樹出奇香氣,普遍諸方滿二百由旬。彼樹根下鋪師子高座,名曰阿舍摩那,彼是天帝釋王所化,左右廣一由旬、高一由旬,依倚樹根,其有觸者,猶如迦[8]耶隣提衣。於彼處如來至已,日日行住,豈可眾生知在何處。阿難!我念有如是天眾聚集。如天眾來已,五由旬內皆悉遍滿,如來為彼演說法要。阿難!復有樹名曰善香,復有樹名那茶毘闍多,復有樹名那闍多,復有樹名那穉囉,復有樹名那迷茶,復有樹名嘔叉毘利叉毘闍,復有樹名瞻波牟羅,復有樹名阿地目羯怛迦([9]去),復有樹名目提[10]隣馱牟羅,復有樹名阿輸迦牟羅。阿難!如是說有次第。
「跋達[*]邏 鉢囉叉 阿舍嘙[11]咃競 (吉真[12]反)手迦何利多迦(呵梨勒) 阿羅施 多羅 舍勃嘍婆毘[*][13]耶都 迦毘他 婆邏 伊囉叉婆尼拘嚧徒 達梨茶尼摩 佉殊利 迦毘他 波邏奢尼磨 迦梨夜 尼遮臂 盧儞 毬豆留[14]尤留丘 栴檀那 栴檀那欝鉢都 揭闍毘揭闍 何毘利器 波那娑 迦娑波履剎多 邏呵[15]邏那比利叉毘婆提婆娑 醯多多羅尼(小[16]墻微) 婆邏(百葉[*]墻微) 迦娑嘔多尼臂帝夜娑哆臂帝夜 婆梨駛迦([*]去)
「阿難!此等是彼所生之樹所受用者,覆蔭受用故、花受用故、果受用故、寂止受用故,彼當取名字故。自餘更有草所生樹,受用藥故、為治病故而作名字。彼等如來皆悉能知。復有最勝清淨一切[17]河沙摩那底諸名,於彼處中墮畜生行。諸眾生等種種名字,隨業分異,如業所造。所謂:
「叔迦(鸚鵡鳥) 奢梨迦([A1]鸜鵒鳥) 拘翅羅(鵶鷗鳥) 時婆時婆迦 (命命鳥) 恒娑(鵝) [18]拘嚧安遮(穀祿鳥) 摩[19]由邏(孔雀[20]鳥) 求求娑妬迦([21]鷄鳩鳥) 迦茶迦 迦賓闍邏野多奴磨 迦迦([22]鳥) 迦茶 恒娑([23]鴈) 謨邏(山鷄) 斫迦囉婆迦 (鴛鴦) 婆嗜邏婆邏 迦茶恒[24]婆迦(鴻) 提都[25]囉瑟吒[*]羅 拘拘婆(白鴿) 陀那婆利夜[26]捨磨 尸揵雉都大 迦逋大(班鳩) 迦迦婆迦頻闍邏 (雉) 奚陀那磨揵遮 鳩鳩吒(鷄) 地那馱馱那磨迦伽迦迦 鳩邏邏揭利闍(鵰鷲) 槃多捨迦柘邏 奚摩蘇多阿梨[*]耶([1]鴻) 嘶那夜(鷹) 鞞提那 嘔盧伽(鵂猴鳥) 至至夜婆致夜(鶉) 末蹉利也 迦嚧磨伽 迦婆優婆伽
「阿難!如是等彼所生諸鳥名字。阿難!彼中更有餘畜生所生四足眾類名字,所謂:
「迦迦婆 迦俱茶 嘔嚧[2]嚧磨 茶鞞涕𧜟奚邏 施[3]㑚㑚 何履㑚(山羊) 舍舍迦(兔) 毘[*]邏茶(猫) 烏四夜 迦四夜 娑都迷夜 [4]磨迦吒(獼猴) 帝邏破邏娑陀怒[5]揄伽
「此等復有自餘畜生中生四足者。阿難!於彼中復有水中之類名字,所謂:
「末蹉(魚) 麼迦囉(舊稱摩竭) 帝彌(民陵[*]反)[6]秖邏(舊名低彌魚) 嘔達邏伽 叔叔摩邏([A2]虬) 馱大磨 阿[*]揄詫 私鼻多 毘囉拏羯車婆(龜) 漫塗迦(蝦蟇) 三目呵 達嚧那盧荼 鷄婆邏呵悉帝目呵(象面) 毘娑[7]那伽[8]阿囉輸馱 鞞他 毘荼波
「阿難!諸如是等水生眾類,彼閻浮提諸人等輩語言所喚彼等所有名字,於彼之中作事入者,已取訖竟。
「阿難!自餘復有飲血眾類名字,所謂:
「摩舍迦(蚊) 奚邏涕夜 臂茶娑 臂夜多嘔馱 吒舍 富帝夜 跋詫 那磨婆那呵囉 鉢履婆囉婆底 [9]野囉吒(格蜂) 底梨富婆(赤蜂) 磨器夜(蠅) 摩徒迦利夜(蜂蜜) 拔囉摩囉(黑蜂) 蜱梨輸婆(蚤) 鳩馱 侯帝夜娑婆那婆妬婆醯波利[10]娑囉鷄利茶多都彌夜臂卑履也(蟻于)
「此等是彼飲血眾類,所生義中之所攝入,於彼中有如是等句味。有呪方便,名曰一切移行,於此之中皆悉攝入、普平等入、一切總入。
「多緻他系涕(一) 臂利涕(二) 薩帝涕(三) 尼羅涕(四) 乾馱尼(五) 迦那迷(六) 阿囉迷(七) 娑羅迷(八) 娑婆羅迷(九) 阿陀迷(十) 摩陀迷(十一) 摩帝迷(十二) 娑尼呵收隷(十三) 一[11]恒囉[12]娑伽(十四) 娑夜叉阿脩羅(十五) 提婆那伽尼留吉底(十六) 波利婆邏尼留吉底羅斃(十七) 波羅若波履[*]娑羅(十八) 波羅若羅斃(十九) 悉寐利底波履婆羅(二十) 悉蜜利帝波羅帝羅斃(二十一) [13]麼帝(二十二) 揭帝(二十三) 地利帝(二十四) 波履婆羅(二十五) 婆羅陀㑚波邏波多(二十六) 富利摩雞避三藐三佛提避(二十七) 遮利多漫多(二十八) 阿毘薩他那漫多(二十九) 輸羅漫多(三十) 遮利波羅羯羅磨漫多(三十一) 毘奢何羅地夜漫多(三十二) (娑夜叉已下,並是諸天及神持呪所得利益,供養迦葉佛。)
「彼等已於迦葉如來應正遍知,供養尊重、親近承事,為增長智故、增長無畏故。阿難!譬如有一丈夫,智巧方便共他親善,得大分陀利花。得已思量分陀利花端正希有,示彼一朋。彼第二朋者有勝智慧,告彼言:『此好泥中生長此花,以何因緣而不端正?』阿難!有[14]一海名曰欝地[*]耶奴迦,縱廣十二由旬。於彼海中所生分陀利花,高十二由旬。如是如是,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持此等修多羅,若讀若誦,彼等一切皆增長智、增長思念、增長意行、增長受持、增長般若、增長無畏辯才、增長授記、增長普遍分別語言、增長果報親舊眷屬、增長佛法僧寶、增長好行眷屬施戒禪定般若之聚精進豪勢富自在主、增長阿蘭若、增長出家、增長無量種種宿命智慧作證、增長諸眾生輩生死證智慧、增長漏盡作證智慧,如是增長聲聞智、增長勝聲聞智。阿難!其陀羅尼所生比丘,不以少智入於涅槃,若勝聲聞地取般涅槃、若辟支佛地取般涅槃,[15]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因此善根,當得不生不閑之處,不隨他行、不曾顛倒生疑悔意,於諸法中[16]當說決了。然其法師決了語言、正觀語業,語言決斷,節節部分多知少聞,不假觀他所有言說,乾竭憂愁令他[17]歡喜,善御大眾能善教學。五百徒黨當有利智,發精進中不捨重擔,於諸佛邊常不遠離,當得成就轉輪王業,得勝天行,自智他智、天智人智,自因他因、天因人因,自利他利、天利人利,自莊嚴他莊嚴、天莊嚴人莊嚴,滅自煩惱滅他煩惱、滅天煩惱滅人煩惱,捨離貧窮值遇果報。如是無上般若辯才,自得好行,復令他人如如建立。如是如是,至最勝行,到最勝處、最勝禁戒、最勝禪定、最勝般若、最勝辯處、最勝無畏、最勝辯才、最勝如來所有法力,復至最勝諸佛大悲,當得最勝殊特智慧。智慧寂靜不動牢固,勇猛所熏、戒力所熏、施力所熏、精進力所熏、智力所熏、聞力所熏、慈力所熏、悲力所熏、喜力所熏、捨力所熏、所修事業不諂力所熏、如言所作力所熏、知恩報恩力所熏,利益智慧不住言說,遠離憂愁割斷毒箭,當得攝受一切果報、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能演說一切諸行皆悉無常,如實說法。如是一切所知之中,佛無常智善能轉入,故言一不欲。
「阿難!若有此無常句,如是真正廣說諸法已,能受持者彼當不誑,當能攝受諸佛言教,及佛所說諸功德已,彼等諸法皆悉當得。比丘欲勤學者,此無常句中百六十偈印,應當習誦。阿難!彼中何者是一印?知一切世是一印,婆羅門家呪術是一印。何者謂實言語也?如問婆羅門已,實言語有婆羅門法,此是諸婆羅門一印。波梨婆羅闍有一印,波梨佉因陀羅尼乾陀輩有一印,無諂離諂瞿曇輩有一印。最勝有沙門輩有一印,謂因緣生也。諸賊輩有一印,謂暗夜行。婦女輩有一印,謂瓔珞莊嚴。[1]栴陀羅輩有一印,謂畜狗吠。是為一印。阿難!如是印勝,故口業亦勝。口業勝故,音聲亦勝。音聲勝故,義辯因亦勝。於彼勝印中所有印者,彼印當住是諸沙門釋種子印,所謂因緣也。如是算數書典印,是一切眾生心印。於彼之中何者是心?謂諸物所熏是心、非諸物熏是心,眼是心非眼是心,耳是心非耳是心,鼻是心非鼻是心,舌是心非舌是心,身是心非身是心,意是心非意是心,色是心非色是心,聲是心非聲是心,香是心非香是心,味是心非味是心,觸是心非觸是心,法是心非法是心。何故名非眼是心、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是心,非色非聲非香非味非觸非法是心?無有一法名意者,緣眼緣色生眼識,如是[2]所有眼識非是意識,所有彼識彼非意。若有彼意者,彼意應無分別。阿難!如是若眼識,彼非識界,可言如是緣耳緣聲生耳識。如是所有彼眼識,不移向耳識中,彼亦不別亦不即是。緣鼻緣香生鼻識,所有耳識不移向鼻識中,彼亦不別亦不即是。緣舌緣味生舌識,彼所有鼻識不移向舌識中,彼亦不別亦不即是。緣身緣觸生身識,所有舌識不移向身識中,彼亦不別亦不即是。緣意緣法生意識,所有身識不移向意識中,彼亦不別亦不即是。阿離!所有意識,彼非身識、彼非舌識、彼非鼻識、彼非耳識、彼非眼識。阿難!如是彼意不從身出、不從毛出,乃至不從便利所出,略說乃至不從髮出,彼亦不別亦不不別。阿難!如是彼意本不可得。從何所起?彼亦不可得。誰是彼意?彼亦不可得。是誰不求?彼亦不可得。阿難!如是一切法不可得故,有意印耶?何者彼意?言意者,所有心意識、六種識身、七種識界。於彼之中何者是心?過去心無所有,其過去心唯有名字。何以故?如來曾說六種識身,如來不曾說六種身識,以是義故,如是有實六種識身及意七種識界。如來不曾說七種識界,以是義故,此是實有七種識界是意。阿難!如是以意離意、以識離識、以界離界,本無所有虛空自在。若本來離,何故如來作是數耶?為邪取故。彼中所有邪取彼即非取,若非取者彼即不受,若彼不受彼無戲論,若無戲論彼不聚集,彼無所有虛空自在。於中何者是心想心?何者是想?我想、眾生想、命想、福伽羅想、婦女想、丈夫想、童男想、童女想、座想、床想、過去想、未來想、戒想、三昧想、智想、解脫想、解脫知見想、地想、水想、火想、風想、念處想、正斷想、神足想、根想、力想、覺分想、道想、助道想、佛想、法想、僧想、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得果想、三明想、涅槃想。阿難!如是一切想我想,然彼我想本不可得,是故一切非實,是故言想如陽焰。如是所有若想若識若意彼等和合,所和合者,彼等一數中一切或勝或劣。若想如陽焰者,當知彼識亦如陽焰。若識如陽焰,當知是意亦如陽焰。何故言如陽焰?[3]無因緣故言如陽焰。無道理可說、無方便可說,以是故言猶如陽焰。其陽焰者有何真實?如意有實性有真性者,何者是意自性?何者意真性?若意有真性自性,彼即無物,即為是虛,即是為空,即為自在,乃至略說故言本性清淨心。若有本性,即是涅槃。何因緣故言有本性?無作者故言本性,是為沙門釋子所印。若得是印,當盡生死流轉。」作是語已,長老阿難白佛言:「世尊!豈可生死流轉別耶?彼印復別耶?為當彼印盡生死流轉耶?」作如是語已,佛告長老阿難言:「生死流轉者,所有初。何者初?所有後。何者後?所有中。故言生死流轉。如是三世平等,是生死流轉。若有眾生能證知者,彼等不取如此句義,故言生死流轉。若眾生輩有初中後,彼得未來生陰聚轉。若彼等初所攝受,以不取故,如來說法於中無法,是舊物名者。何以故?一切諸法新新無舊故。若是法生,彼法還滅。於中何者法生?謂無常法生。如是若無常生,彼生時無常。若生時無常者,彼生已無常。若生已無常,彼不成就。若不成就者,彼不可說。若不可說者,彼則為空。若為空者,彼不可得不空。如是畢竟空、畢竟無物、畢竟處、畢[1]竟自在,故言一切諸法不生。一切法應如是見。或言相、或言印,或彼如是名如彼相。何者彼非相?如剎那。云何剎那?若不染著。如是如是,示相攝持諸法相等,於彼之中諸凡夫輩而生染著。此名一印。何因緣名一印?無印印故言一印。阿難!何者二羅叉?謂無明及渴愛。復有二羅叉,愛縛及見縛。復有別二羅叉,煩惱住處及觀察煩惱地。復有別二羅叉,名字及言說。復有二羅叉,不實行及濁煩惱行。復有二羅叉,欲念覺及瞋念覺。復有二羅叉,欲及滅。復有二羅叉,不善念及懈怠。復有二羅叉,雜瞋眠、不實行求欲。復有二羅叉,無明流及有流。復有二羅叉,不隨順及不信。復有二羅叉,不問自浪言及著瞋恚。復有二羅叉,取漫及自煩惱。復有二羅叉,各別[2]相及不順取。復有二羅叉,趣煩惱住處及事物。復有二羅叉,有為諸法及無為諸法。復有二羅叉,諸聖法及非諸聖法。復有二羅叉,世間諸法出、世間諸法。復有二羅叉,諸勝法及無[3]勝諸法。復有二羅叉,三昧言說及攀緣言說。復有二羅叉,行施想福事及一切思惟所發作福事。復有二羅叉,愛及憎。復有二羅叉,漏境界及無漏遠離。復有二羅叉,置言處及開示法。復有二羅叉,欲及堪能。何故名為二羅叉?作叉那([4]隋云不功夫)及分別諸事。於中何者分別事?眼是事、耳是事,鼻舌身意是事。色是事,聲香味觸法是事。地界是事,水界火界風界是事。如是二十一心濁煩惱事。三不善根是事,十不善業道是事,不離迷惑是事。如是等諸事,彼等非事。」作如是語已,長老阿難白佛言:「世尊!所有此等諸事,云何此等非事?」佛告言:「阿難!於此中有眼想者生眼事,所有眼想彼即眼事。耳想者、鼻想者、舌想者、身想者,意想者生意事,所有意想彼即意事、彼即非事。如是諸眾生輩,所有非事攝取為事,取事已即生瞋恚心,以瞋恚故生重瞋[5]心,以重瞋恚故即住於害母及於害父及作無[6]間業。阿難!以是義故汝應當知,如有事想者當生瞋恚。阿難!譬如有一丈夫幼稚之年,母所生育長養乳哺增長諸根。諸根增長故、諸根成熟故,得熟煩惱。然彼於他家婦女,身中生於無明。然入無明已,父母為[7]娶納以為婦。納已歡喜,依時非時欲染所牽,於彼婦邊有愛縛心,於父母邊不生敬重。以不敬故,而罵父母及以毀辱。於彼婦女不生厭惡而反繫縛,於父母邊應生敬重應作報恩而反毀辱逐遣令出。此由欲染煩惱,令當來世趣修羅身。若有想者,應須厭惡此等諸欲。如是以眼事是欲者、耳鼻舌身意事是欲者,非是眼諸欲亦非眼事,亦非耳亦非鼻非舌非身,非意諸欲亦非意事;亦非色諸欲非色事,非聲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諸欲非法事;亦非色欲諸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所有諸欲,然諸眾生作諸欲想。彼婦女非眼、非眼是婦女,非諸欲是婦女亦非婦女是諸欲,彼所有諸欲以分別生。若分別生彼等諸欲,於中迷惑愛染執著,惡分別所起,彼等向造地獄之業、彼等向造畜生之業、彼等向造閻羅世業。如是為地獄諸欲所牽向地獄中,為畜生諸欲、為閻羅世諸欲所牽,向畜生中、向閻摩羅世。如是欲濁將向惡趣。於中若有大惡不證知者,彼為無智,以無智因緣生諸煩惱及以分別,是故名為分別諸欲。丈夫所有貪愛染欲作分別已,於己親邊而行欲事。於中何者是丈夫?非眼是丈夫乃至非意是丈夫,非色是丈夫,非聲非香非味非觸非法是丈夫。如是眼非婦女亦非丈夫,耳鼻舌身意非婦女亦非丈夫,聲香味觸法非婦女亦非丈夫,色非婦女亦非丈夫,乃至法非婦女亦非丈夫。如是若婦女若丈夫皆不可得,唯有分別。所有分別者,彼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不從西方、不從北方來,不從上方、不從下方來,亦不從方不從非方。如是如是,若不來者彼當何處去?如是既不來者,彼非來相。若無所去,彼來亦不可見。若非去相,彼即無相。是故言一切諸法無有相耶。復有二羅叉。何等為二?證事想羅叉、思惟已增長諸行羅叉。於中何者實捨增長?若有眾生作實想已,如來於中作不實想,然復如來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所有眾生作實想已,於彼之中如來非有眾生想,況復諸眾生輩作是想。如是如來一相具足,所謂無想智,為眾生還說此業。說何等業?若彼業行行涅槃業。誰作涅槃業?若業若煩惱。誰作業?誰作煩惱?謂無明及不正思惟。如是所有無明及不善思惟,彼即是苦。彼若有苦,彼一切世間心不喜樂。以心不樂故有生轉,雖有生轉亦非意喜,所謂地獄、畜生、閻羅世中。譬如糞除上有糞汁,如是所有糞除上所有糞汁,彼等一切皆悉臭穢。如是如是,若以苦緣所生者,彼等一切亦皆是苦。譬如毒樹彼之所有,若根若莖若葉若花若果,彼等一切皆悉是毒。如是如是,苦所生者,彼等一切皆悉是苦。阿難!譬如有人為大利[1]鈇之所斫害。復有一人被他鈍鈇之所斫害。如是,阿難!若為利鈇所害所受苦惱,若被鈍鈇所害彼亦受苦惱,彼一切皆亦悉是苦。如是如是,若有苦受之所生者,彼等一切亦皆是苦。於彼之中八聖道分名字言語,於此閻浮提中以名字喚,如此處言: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然此北方邊地之處,有惡行人城,彼城實大縱廣二由旬,如此處言正見乃至正定,即彼處言:
「彌多羅拔題(一) 偷羅奴佛提(二) [*]婆羅拔都(三) 那那頗(四) 斯呵那陀(五) 奚羅奴嗚(六) 毘伽羅呵波題(七) 三摩多闡奴(八) 。
「是名八聖道,以此名字語。復次阿難!八聖道言語名字。阿難!於此南方有城,名曰嘶途娑題嚧。阿難!彼城實大。於彼處八聖道名字所說,如此處言正見乃至正定,於彼處言:
「[2]阿茶布(一) 多茶布(二) 尼劫利(三) 毘低祇(四) 阿㝹流他(五) 波毘婆他(六) 婆摩波題(七) 娑地尼嗟(八) 。
「如是等八聖道,彼處名字語言。阿難!於此東方有城,名曰阿那婆㝹,彼城實大。彼處八聖[3]道名字言說,如此處言正見乃至正定,即彼處言:
「毘[4]摸呵(一) 三摸其叉摩題(二) 毘地拔提(三) 多彌那(四) 尼呵摸(五) 優求多(六) 低呵陀(七) 薩婆僧其叉夜(八) 。
「彼處八聖道,如此名字言說。阿難!此等所作名字,於諸法中名字和雜。
「阿難!於四大天王處八聖道分,所有名字如來曾說,如此處言正見乃至正定,即彼等言:
「毘茶[5]晡(一) 波奢嘶多囉母嚧(二) 娑陀那(三) 三摩低舍(四) 優頭符(五) 毘娑摩尼舍(六) 尼尸犁沙[6]叉 ([7]七褚罵反)尼沙波利耶耶(八) 。
「阿難!此等彼處所有名字,如來所知。餘名字中所有語言,教勅此等眾生令住。而如來知彼等眾生諸根各別已,還當如是而為說法。阿難!如來為孫陀羅龍王及為阿那婆達多龍已說此八聖道分,如此處言正見乃至正定,即彼等言:
「囉低(一) 囉咤婆低(二) 嚘嘍求(三) 嚘囉求(四) 迦漫低 (五) 三漫低舍(六) 娑俞殺咤(七) 波奢多扠尼(八) 。
「阿難!此等八聖道分名字,為諸龍廣說,以此言說降諸龍王及摩伽陀處所有眾生,令得解脫。阿難!復有一城名曰普熟,彼城廣大。彼處如來說八聖道分,如此處言正見乃至正定,然彼等處言:
「阿羅符(一) 匕嘶使(二) 毘[8]漫都(三) 三[*]漫都(四) 尼蘆度(五) 阿𡃰者(六) 浮寐鉢低(七) 尼波輸扠奴(八) 。
「阿難!此等彼處名字言說,所有如來悉知演說八聖道分。阿難!如是善行事,言觀察事、斷事、毘尼印事,名行轉智,知彼名字,如世間處所有語音、所有言語、各各言說、語業授記音聲,此名字言說,如國土方俗名字,應當證知名字語言。於彼處中諸事句持印,我今欲說。如彼所有名字語言印,應當知,當令得彼不住之眼,所有疑行當令除斷,所說聖喻應當證知,當善受持。」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1 冊 No. 1341 大威德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