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佛說灌頂經

佛說[23]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24]卷第十一

[25]聞如是

一時佛在鳩尸那竭國娑羅雙樹間

爾時世尊般涅槃時十方國土無央數眾龍八部悉皆悲號歎息禽獸雜類悉皆如是來到佛所稽首作禮畢訖却坐世尊告曰:「有疑者今皆當問正覺滅度多所矜愍設有問者為究竟說。」

爾時他方國土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從座而起稽首作禮而白佛言:「四輩弟子臨終之日若已終者願欲往生十方國土修何功德而得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能愍念四輩弟子及未來世諸眾生等問此願生因緣之福今諦聽吾當為汝而演說之。」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四輩弟子若臨終若未終者願生東方香林剎者其佛號曰入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1]臨終之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臨終之日願生東南方金林剎者其佛號曰盡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2]若人臨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南方樂林剎者其佛號曰不捨樂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命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南方寶林剎者其佛號曰上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3]臨終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方華林剎者其佛號曰習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北方金剛剎者其佛號曰一乘度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北方道林剎者其佛號曰行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東北方青[4]剎者其佛號曰悲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下方水精剎者其佛號曰淨命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5]終之日願生上方欲林剎者其佛號曰至誠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四[6]男女臨終之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洗[7]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旛蓋歌詠三寶讀誦尊廣為病者說[8]譬喻言辭微妙經義苦空非身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敗壞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

[9]復告普廣菩薩摩訶[10]:「十方妙土通洞無窮不可度量諸佛如來所居淨土亦復無量不可稱數今我於此大眾之中為諸四輩未來之世像法眾生說是十方諸佛國土及佛名號不可稱說略演少耳。」

普廣菩薩摩訶薩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淨妙國土有差別不?」

佛言:「普廣無差別也。」

普廣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11]念而至?」

[12]普廣[13]菩薩摩訶薩:「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

普廣菩薩復白佛言:「若四眾男女若命未終若已終者我今當勸修諸福業得生十方諸佛剎也。」

佛言:「善哉普廣[*]菩薩摩訶薩隨意教導十方人也。」

普廣菩薩語四輩言:「若人臨終未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14]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若善願應父母在異方不得疾生以幡燈功德皆得疾生無復留難若得生已當為人作福德之不為邪鬼[15]之所得便種族豪強是故應修幡燈功德[16]過命者修行福業至心懇惻代亡者悔過眾罪罪垢即滅為亡者修福餉遠人無不獲果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親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普廣菩薩又白佛言:「若人在世不歸三寶行法戒若其命終應墮三塗受諸苦痛其人臨終方欲精誠歸命三寶受行法戒悔過罪發露懺謝改更修善臨壽終時聞說經法善師化導得聞法音欲終之日生是善心得解脫不?」

佛言:「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1]善女人等臨終之時得生此心無不解脫眾苦者也所以者何如人負債依附王者債主[2]便畏不從求財此譬亦然天帝放赦閻羅除及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不生惡心緣此福故不墮惡道解脫厄難隨心所願皆得往生。」

普廣菩薩復白佛言:「又有眾生不信三寶行法戒或時生信或時誹謗[3]父母兄弟親族卒得病苦緣此命終或墮在三塗八難之中受諸苦惱無有休息父母兄弟及諸親族為其修福為得福不?」

佛言:「普廣為此人[4]七分之中為獲一也何故爾乎緣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福德七分獲一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室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以是因緣便得解脫憂苦之患長得度脫往生十方諸佛淨土。」

普廣菩薩復白佛言:「若四輩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習行菩提道未終之時逆修三七然燈續明懸[5]旛蓋請召眾僧轉[6]尊經修諸福業得福多不?」

佛言:「普廣其福無量不可度量隨心所願獲其果實。」

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勸造作黃幡懸著剎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7]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8]四十[9]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10]悉得休。」

佛告普廣:「若四輩男女若行齋戒心當存想請十方僧不擇善惡持戒毀戒高下之行諸塔寺請僧之時[11]僧次供養無別異想其福最多無量無邊若值羅漢四道果人及大心緣此功德受福無窮一聞說法可得至道無上涅槃。」

佛告普廣及大眾人民天龍八部諸鬼神等各各諦聽思惟吾言我今欲於此大眾之中說那舍長者本昔因緣罪福之事此大長者居羅閱祇國恒修仁義飢窮乏者沙門婆羅門諸求索者悉欲供養無所遺惜父母大慳無供養心長者有緣行至他方晨朝澡洗著衣結束已畢跪拜父母叉手白言:『今有緣事往至他方有少財物分為三分一分供養供給父母一分珍寶施諸沙門及貧之者餘有一分自欲持行。』父母言:『於兒行後修諸福若有人來從求索者悉當施與。』於是長者便辭父母遠至他方

如是去後父母邪見念子心[12]沙門婆羅門及貧乏者往從乞匃貪邪見無施與心子行去後若干日數應還到舍父母計其應還歸家往到市所[13]羊骨頭蹄膏血果蓏雜[14]持散家中

那舍長者從遠方還見其父母歡喜無量接足禮拜問訊起居父母亦復歡喜踊躍語那舍言:『於汝行後為汝設福沙門婆羅門國中孤老乞者以汝財物悉施與之。』兒聞設福布施貧乏心大歡喜又語兒言:『我亦復請諸沙門設福始竟今日家中草穢狼藉猶未掃除。』兒見狼藉相貌如是信其父母為設福德復歡喜踊躍無量

久後之間父母衰老得諸病苦便即命終那舍即便殯[15]屍骸安厝粗從父母命終轉讀尊經燒香禮拜歌詠讚歎無一時廢竟于三七經聲不絕作是思惟我父母在世極憂念我多修福德今我又復請諸聖眾想我父母緣此功德故應往生十方剎土供養恭敬面見諸佛。』

於是那舍忽得重病奄便欲死唯心上暖中大小未便殯斂至七日後乃得蘇解家中問言:『那舍長者病苦如是本死今蘇從何而?』

長者那舍語其家言:『我數日[16]善神將示以福堂無極之樂又到地獄靡不經歷眼中所覩唯苦痛耳今我又見餓鬼住處生父母在中受苦見我來看悲號懊惱欲求免脫不能得出我思父母在世之時大修福德意謂生天[17]更墮在餓鬼獄中受諸苦惱?』那舍長者說此語已向其家中懊惱流淚:『今家中當作何方功德之力拔我父母使得解脫?』

那舍長者又自思惟:『我父母昔病苦之大修福德欲終未終及命終已然燈續明轉經行道齋戒一心乃至三七未曾懈廢[1]父母而更生此罪苦地獄必當有意。』便問親族及諸耆宿耆宿答言:『我不了此深妙之可往諮問佛世尊也。』

於是長者便往[2]佛所頭面作禮胡跪合掌而白佛言:『欲有啟唯願世尊慈愍不怪。』佛言:『便說。』

長者那舍說向因緣:『父母在世常修福德及命終後為供三七至安厝畢謂言生天而更墮在地獄[3]已問耆宿耆宿不了今故問佛為我決緣我重病奄便欲死七日乃蘇善神將我經歷地獄靡不周遍以是因緣得見父母在苦劇[4]修福如此而更墮罪不解所以今故問佛唯願世尊[5]解釋我疑修何福業令我父母解脫厄難不遭[6]苦患悉得生天封受自快樂無極得涅槃道?』

佛語長者:『汝一心諦聽我之所說汝前欲行往至他方留財寶物與汝父母令汝父母修諸福德父母邪見欺誑於汝實不修福妄言為作修諸福緣以慳貪故墮彼地獄。』

長者聞佛神口所說疑惑永除作如是言:『是我之過非父母咎。』即於佛前代其父母悔過此罪慳貪之殃長者父母於彼地獄[7]得休息

佛語長者:『[8]我借汝天眼使汝得見父母休。』長者於是承佛威神見其父母皆得休息

那舍長者又白佛言:『今者又當作何福業使我父母解脫彼苦?』

佛語長者:『[9]諸聖眾安居三月行道欲竟可還家中作百味飲食之具種種甘美以好淨器盛持供養及好衣服種種華香金銀珍寶雜碎供具以施於僧汝得福使汝父母解脫此難不復[10]更受餓鬼形也。』

長者那舍即如佛言還家供辦不違尊教供養已緣此生天封受自然無為快樂。『汝今欲見汝父母所生宮殿處不今更以[11]汝得見不復[12]。』長者承佛威神之力見其父母生在天上諸天娛樂自在隨意無復[13]

佛告[14]那舍:『罪福如是不可不慎如長者眼所見心所開故言自作自得非天與人長者父母雖在餓鬼其罪小輕一切餓鬼受罪甚重不可具說長者父母其罪輕者有小福德扶接使爾長者修福竟于三七[15]諸餓鬼受罪輕也所以然者前章中言若人在世不識三寶不修齋戒無善師教過命已後兄弟父母親屬知識為其修福七分之中為獲一也是故長者父母有罪雖在地獄餓鬼之中受罪輕者緣修福故七分獲一今修福德供養眾僧以是因緣解脫眾難故得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若人未終臨終之日若已終竟又是終日父母親族知識朋友為命終者修諸福[16]齋戒一心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一心[17]禮敬十方諸佛又當稱揚十方[18]別以華香供養諸佛可得解脫憂苦之得昇天上[19]泥洹道。」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若未終時禮拜十方諸佛命終之人所生之處常得值佛千劫萬劫億萬劫數重罪之殃無不得脫亦復當為說是灌頂無上章句三世諸佛天中之天各皆順[20]三世如來說是無上總持章句普廣[*]菩薩摩訶薩汝當諦聽我今為汝及一切眾生諸病苦者若其臨終若已終竟復是終日聞此章句所生之處當得見佛不墮八難遠於惡道。」

於是世尊在大眾中宣說諸佛無上章句即作偈頌而說之曰

波利富樓那  
遮利三[21]
達舍尼羅佉  
摩訶毘羅訶
伽帝三[*]  
毘陀摩伽帝
摩訶伽利波  
[22]婆彌[23]
娑婆婁伽提  
修鉢利富那
阿利那達摩  
摩訶毘波提
帝利毘波伽  
修勒波僧祇
醯帝三博叉  
摩訶三[*]
阿陀摩羅尼  
阿利摩羅多
毘鼓三[*]  
達尼佉羅陀

佛語普廣菩薩摩訶[*]:「是為灌頂無上章句[24]定不二解除[25]者無量罪厄令過命者得生天上隨心所願往生十方此大章句真實之言在所生處常見十方微妙淨土若在世時應當受持如是章句齋戒一心為過命者七日七夜受[26]八禁長齋菜食禮敬十方諸佛世尊當發大誓:『願我獲得僧那僧涅諸眾生輩使[27]無上正真大道。』」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諸大眾善男子善女人等及天龍八部一切鬼神:「汝等眾輩聞說十方淨佛國土復聞說是那舍長者因緣[1]生信心不?」

普廣菩薩復從坐起[2]世尊言:「說是十方諸佛淨土無量功德莊嚴快[3]復得聞是那舍因緣世尊又說眾事因緣甚善[4]心大歡踊躍無量世尊說是多所利益後世眾生緣此解脫以為軌則不復貪悋資生之物此經言但生施心無所愛惜隨意施與貧乏使足國土豐饒施心平等如是漸漸積功累德悉成佛[5]。」

普廣菩薩[6]摩訶薩又白佛言:「若四輩男女修學是願生淨土灌頂經典有幾事行得此經法?」

佛言:「普廣有十二事可得修學是經典一者不信九十五種邪見之道二者堅持禁戒至終不犯三者勤學禪定教未學者忍辱不瞋見惡不惱五者常樂布施愍念孤老六者常勤精進晝夜不懈七者若行來出入朝拜塔像及諸尊長然後捨去八者集眾人為作唱導普得信心九者不貪世[7]衣服伎樂資生之物常好苦行依四依法行此法時無所悕望但欲利益諸眾生輩不於其中悕人利養十一者至終不諂邪命自活十二者行此[8]時不擇富貴豪樂之人貧苦求者等心看之無有異想是為十二正化之事。」

時普廣聞此心大歡喜:「我當奉行至終不犯。」

佛說經竟是諸大眾無不歡喜阿難因從坐:「演說法竟當何名之?」

佛語阿難:「此經名為普廣所問十方淨土隨願往生』,亦名那舍罪福因緣』,又名灌頂無上章句』。」

佛說是經已人民天龍八部聞佛所說作禮奉行

[9]灌頂經卷第十一

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CB】,灌頂隨願徃生十方淨土【大】,大灌頂神呪【元】【明】
經【大】,普廣所問經【宋】
聞前元明俱有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第十一亦名普廣所問經二十一字,但上記中問下經字明作品字
臨終之日【大】,〔-〕【宋】【元】【明】
若人臨終【大】,〔-〕【宋】【元】【明】
若【大】,若人【元】【明】
蓮【大】,蓮華【宋】【元】【明】
命【大】,臨【宋】【元】【明】
輩【大】,眾【宋】【元】【明】
除【大】,浴【宋】【元】【明】
因【大】,諸因【宋】【元】【明】
又【大】,〔-〕【宋】【元】【明】
薩【大】*,薩言【宋】*【元】*【明】*
欲【大】,願【宋】【元】【明】
告【大】,言【宋】【元】【明】
菩薩摩訶薩【大】*,〔-〕【宋】*【元】*【明】*
業【大】,愆【宋】【元】【明】
之所得便【大】,所得便也【宋】【元】【明】
過命【大】,命過【宋】【元】【明】
男【大】,善男【宋】【元】【明】
便【大】,更【宋】【元】【明】
時【大】,是【宋】【元】【明】
福【大】,福者【宋】【元】【明】
繒【大】,雜【宋】【元】【明】
讀【大】,誦【宋】【元】【明】
佛【大】,清【宋】【元】【明】
燈【大】,然【元】【明】
九【大】,九燈【元】【明】
生【大】,苦【宋】【元】【明】
僧次【大】,次第【宋】【元】【明】
沙門婆羅門【大】,婆羅門沙門【宋】【元】【明】
猪【大】,諸【宋】
穀【大】,殼【宋】【元】【明】
殮【大】,斂【宋】【元】【明】
來【大】,中【宋】【元】【明】
更墮在【大】,反更墮【宋】【元】【明】
而今【大】,今我【宋】【元】【明】
到【大】,〔-〕【宋】【元】【明】
中【大】,之中【宋】【元】【明】
地【大】,地獄【宋】【元】【明】
解釋我疑【大】,釋我疑網【宋】【元】【明】
苦患【大】,患苦【宋】【元】【明】
小【大】,少【宋】【元】【明】
今【大】,令【元】
請【大】,〔-〕【宋】【元】【明】
更受【大】,受苦【宋】【元】【明】
威【大】,我威【宋】【元】【明】
受【大】,生【宋】【元】【明】
罣【大】,障【宋】【元】【明】
那舍【大】,者長【宋】【元】【明】
日【大】,〔-〕【宋】【元】【明】
業【大】,德【宋】【元】【明】
禮敬【大】,敬禮【宋】【元】【明】
號【大】,名【宋】【元】【明】
證【大】,入【宋】【元】【明】
本【大】,奉【宋】【元】【明】
慢【大】*,曼【宋】*【元】*【明】*
帝【大】,利【宋】【元】【明】
陀【大】,伽【宋】【元】【明】
必【大】,畢【宋】【元】【明】
亡【大】,二【宋】
持【大】,行【宋】【元】【明】
向【大】,證【宋】【元】【明】
罪【大】,非【宋】
世尊言【大】,佛言世尊【元】【明】
樂【大】,說【宋】
心大歡喜【大】,大善【宋】【元】【明】
道【大】,〔-〕【宋】
摩訶薩【大】,〔-〕【宋】【元】【明】
榮【大】,業【宋】【元】【明】
經【大】,法【宋】【元】【明】
卷末題三本俱各同卷首題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