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阿育王經
No. 2043

阿育王經卷第一

生因[11]第一

佛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精舍於彼早起著衣持鉢與比丘眾圍[A1]入王舍城乞食是時空中而說頌曰

佛身如金山  
行步如象王
面貌甚端嚴  
猶若於滿月
與比丘圍繞  
俱行入於城

爾時世尊將欲入城足履門閫有種種不思議事盲者得視聾者能聽啞者能語跛者能牢獄繫閉皆得解脫有怨憎者悉生慈悲犢子繫縛自然解脫[12]其往母所一切諸獸象馬牛等心大歡喜悉皆鳴吼一切飛鳥鸚鵡舍利俱翅羅孔雀等鳥鳴聲相和諸莊嚴具鐶釧釵璫種種寶物在篋笥中自然出聲可愛樂一切伎樂自然俱作是時此地自然[13]無諸穢惡沙礫瓦石荊棘毒草六種震[14]西沒西[15]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中央[*]四邊沒四邊[*]中央沒周迴旋轉現此種種奇特之事爾時空中復說偈

一切大地  
四海為[16]  
國城諸山
以為莊嚴  
世尊蹈地  
六種震動
如海中舶  
為風所吹

時佛入城以神力故令一切人悉生喜踊大海水為風所吹一切人民而說偈言

世間可愛樂  
無過佛入國
大地六種動  
沙礫無遺餘
諸根不具[17]  
悉皆得具足
一切眾樂器  
自然出妙聲
佛光照諸國  
如千日照世
以香水灑地  
[18]檀末香
是時此國城  
莊嚴中第一

爾時世尊行至大路於大路中有二小兒是何伽羅久履[19][20](翻最勝姓)一是久履笴[21](翻勝姓)此二小兒在沙中戲第一小兒名闍[22](翻勝)第二小兒名毘闍耶[23](翻不勝)此二小兒見世尊身三十二相第一小兒以沙為糗捧內佛鉢第二小兒合掌隨喜即說偈言

自然大慈悲  
圓光莊嚴身
已遠離生死  
我今一心念
以心念佛故  
捧沙以供養

是時闍耶供養已而發願言以此善根當令我為一繖地王於佛法中廣作供養佛知其心見其正願未來之世有勝妙果由佛如來為福田故以慈悲心而受此沙即便含笑身出諸光青黃赤白或從頂出或膝下出膝下出光照八地獄寒者得暖熱者清涼光照其身苦惱皆除彼諸眾生心生疑惑我已脫苦為即住此為餘處生爾時世尊為起善念復作化人令至其處彼眾生見而生心言我等今者非異處生但以此人力故令我脫苦於化人更生心念地獄報業悉皆消滅從彼命終生人天中有見諦處從頂出光照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於光明中說苦無常空無我法復說偈言

當精進出家  
相應於佛法
滅除生死軍  
如象破宅舍
若人於佛法  
勤行不放逸
捨一切生死  
得一切苦滅

佛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已還入佛若佛欲記過去業報光從背入若佛欲記未來業報光從前入若佛欲記地獄生者光從足入若佛欲記畜生生者光從踝入若佛欲記餓鬼生者光從脚趾入若佛欲記人生者光從膝入若佛欲記鐵輪王生光從左掌若佛欲記金輪王生光從右掌入若佛欲記天生光從臍入若佛欲記聲聞菩提光從口入若佛欲記緣覺菩提光從白毫相處入若佛欲記菩薩菩提光從肉髻入光從三千世界還者先繞佛三匝然後各隨所入今佛含笑身出光明繞佛三匝從左掌入不無因是時阿難見已合掌而說偈言

佛除掉慢等  
[1]成勝因
不無因而笑  
齒白如珂雪
以智慧能知  
他所樂聞事
以最勝光明  
能令彼疑滅
佛聲如雷震  
眼猶如牛王
人天勝福田  
當記施沙報

佛言阿難我於今者不無因笑有因緣故如來應正遍知現此含笑阿難汝見小兒以手捧沙置鉢中不阿難白佛唯然已見世尊又此兒者我入涅槃百年後當生波吒利弗多城[2][3]阿育為四分轉輪王信樂正法當廣供養舍利起八萬四千塔饒益多人是如來復說偈言

我入涅槃後  
當生孔雀姓
名阿育人王  
樂法廣名聞
以我舍利塔  
莊嚴閻浮提
是其功德報  
施沙奉於佛

佛時取沙授與阿難而語之言汝取牛糞用和此沙塗佛經行地阿難受教即用塗地至波吒利弗多城有王名旃那羅笈多[4]([5])時王有子名頻頭娑羅[6]([7])頻頭娑羅長子名修私摩[8](翻善結)

是時有詹波城婆羅門生一女色貌端正國中第一相師記曰是女[9]當作王[10]應生二子第一子作四分轉輪王第二子出家得婆羅門聞是語已生大歡喜欲樂富貴將其女往波吒利弗多國以一切莊嚴之具莊嚴其身而白頻頭娑羅王言我女端正國中第一與王作婦王即納之以置宮內一切內人皆作是念此女端正彼國最勝若王見者必當樂著不愛我等諸內人等思惟是已便令其作剃毛師為王剃毛又於一時王令剃毛當剃毛時王便得眠王眠既覺心生歡即語其言汝有所須隨意所說即白王言我願與王共相娛樂時王語言汝是剃毛師我是國王云何同汝復白王言我是婆羅門女非剃毛師彼婆羅門本欲以我為王夫人王又問言誰令汝作剃毛師耶答言內人又語言汝今勿復更為此事即便取之以為夫人少時有[11]十月生子時王念言我今無憂即名此兒為阿輸柯[12](即是阿育翻為無憂)乃至生第二兒除心憂故即名此兒為毘多輸柯[13](翻為除憂)其體麁澁父不愛念時頻頭娑羅王欲相諸子誰堪紹繼即命外道相師名賓伽羅跋娑[14](翻蒼犢)語言[15]和上我欲相諸王子若我滅後誰堪為王賓伽羅跋娑答言大王欲相王子當入金殿乃至頻頭娑羅王將至金殿時阿育母語阿育言大王今日欲相諸子汝可往彼阿育答言王不喜我云何得往母語言汝今但去阿育答言今當如命願母遣人將食至彼乃至阿育從波吒利弗多城時有大臣名曰成護遇見阿育問言今者欲何處去阿育答言今日大王於金殿上欲相諸子我今往彼成護即以最勝舊象與阿育乘阿育乘象至金殿所至已於諸王中而便坐地諸王皆有種種飲食金銀為器時阿育母即便遣人辦飯與酪盛以瓦器送與阿是時頻頭娑羅王語相師言汝當次第相諸王子於我滅後誰堪為王相師思惟言阿育堪為王者王不重之必當殺我思惟是已便白王言我今以因緣相不出其名答言好相師即言若王子中有好乘者便堪為王大王復言汝可更相相師復言若勝坐處是堪為王大王復言汝可更相相師復有好飲食及以好器則堪為王時諸王子聞其此言各各思惟若有好乘坐處飲食器者我當作王阿育思惟今此相師不出其名以相故說若好乘等堪為王者我乘最勝坐大地飯酪第一我器地造以水為飲如我所見我當作王是時相師問訊其母其母問大王滅後誰當作王答言阿育復語相王或更問堪作王者汝可遠去不須住此若阿育得王汝當更來是時相師遠至餘國時頻頭娑羅王所領國名德叉尸羅欲為反逆不從王化頻頭娑羅王語阿育言汝可集四種兵往至[1]器仗資物悉不與之乃至阿育領四兵眾從波吒利弗多國出眾人白阿育言我等今者無有器仗及以資物云何當能征[2]彼國阿育答言若有功德應為王者器仗資物自然而出作此語已應時地器仗資物一時而出是時阿育領四種兵罰德叉尸羅時德叉尸羅人民聞阿育來半由旬莊嚴道路香水灑地奉迎阿育而說我等迎王不為鬪諍亦不與彼大王相嫌但王所遣大臣在我國者為治無道願欲廢是時人民以諸供具供養阿育迎至國中如是乃至廣說時阿育王遣使往佉師國師國中有二健兒白其王言我等二人力能平山彼阿育來不足臣事是時諸天而發聲言阿育當為四分轉輪王領閻浮提不可逆時頻頭娑羅王長子修私摩從苑中還入波吒利弗多城是時頻頭娑羅王第一大臣頂上無髮從城內出中路相逢修私摩戲[3]拍其頭是時大臣思惟說言[4]以手拍若作王時[5]以刀害我宜作方便令其後時不得為王是時大臣令五百臣離修私又言阿育當為四分轉輪王我等應當悉共事之乃至令德叉[6]羅人民反此大王不復臣屬頻頭娑羅王遣修私摩往征罰之修私摩雖復到彼而不能罰是時阿育自還本國頻頭娑羅王身遇重病命將欲絕勅語使人可遣阿育更往德叉尸羅國速令修私摩我今欲以國事付之爾時諸臣以黃薑汁塗阿育身示作病相復煮落叉[7](不解翻)汁以鉢盛之置在一處唱阿育病是時頻頭娑羅王未終之頃諸大臣等莊嚴阿育至大王所大王言此是王子大王應當授之王位若修私摩還我復當以王位與之是時大王聞是語已心大瞋忿時阿育言若我如法得為王天當即時與我天冠作是言已諸天即以天冠著其頭上大王見已倍生瞋恚遂有熱血從其口出即便命終阿育於是即登王位登王位已即拜成護為第一臣是時修私摩聞大王終阿育就位生大瞋恚即與兵眾欲罰阿育時阿育王於其城中出多兵眾守城四門令二勇猛大力之將領諸兵眾守南西二門復令大臣成護領諸兵眾守城北門時阿育王自領兵眾守城東門大臣成護以諸方便於城東門作諸機關刻木以為阿育王身及諸軍眾掘地作坑與無烟火以物覆之復以燥土用置其上時修私摩領諸兵眾欲攻北門成護語言汝莫攻我當攻東門汝若得殺阿育王者我自降伏時修私摩便從其即迴軍眾往攻東門見機關人悉皆不動於是直前即墮火坑自燒而死修私摩死彼有軍主名跋陀羅[8](翻賢)由他[9]([10])大力勇[11]領諸軍眾其數過千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即得阿羅漢果時阿育王領理國事有五百大臣於阿育王起輕慢心阿育王語諸大臣可折取花菓樹以護棘刺樹諸臣答言大王不爾當折取棘刺樹以護花菓樹阿育王復言不如是當折取[12]樹護棘刺樹如是至三時諸大臣不受其教阿育王瞋即自拔刀斬五百臣首乃至阿育王復於一時將五百[13]女入於後園園中有樹名阿輸柯樹生花葉阿輸柯王見而[14]此樹與我同名是故歡時阿育王身體麁澁諸女人等不欲近之王園中眠諸女人等為欲令王不歡喜故樹花葉乃至令盡阿育王覺見無花葉而問諸女樹花脫盡誰之所作諸女答言我等所阿育王瞋即以竹箔裏諸女人以火燒之以其惡故時人謂為[15]陀阿輸柯王[16](翻可畏)臣成護白旃陀阿輸柯王如是所作若打若殺當付餘人不應自作王即募覓能行殺者是時山中有村村中有人善織衣業而生一其父字之名耆利柯[17](翻山)其人可畏能行不仁恒罵父母家中男女悉皆打拍乃至一切眾生無不殺害常以網捕為業以其殺害多人復謂之旃陀耆利柯[18](翻可畏山)王覓惡人而值遇之使者語言王今欲以殺害治人汝能為不其人答言閻浮提中悉令殺盡我亦能使者以其所說還白大王王即語言將此人來使者受教往彼語之王令汝來其答使言且待少時須見父母即白父母阿育大王欲以一切殺害治人令我為之我今欲去母不許其人[1]故便害父母還使人處使人語言汝來何遲其人答言父母不聽我來已害之後至王處白大王言欲治人者當作牢獄莊嚴獄門極令華麗令見之者無不愛復白王言請王嚴教有入獄者悉不得出王言甚善是時旃陀耆利柯往至雞寺中有一比丘誦修多羅修多羅中說地獄事謂鑊湯鑪炭刀山劍樹等種種苦事若有人生地獄者隨罪治之乃至廣說如五天使修多羅中說地獄事是時旃陀耆利柯聞此語一切隨之造地獄具時舍衛國有一商主共婦入海至海生兒仍名兒為海[2]十二年海中往[3]遇五百賊害此商主奪其財物唯兒得免後於佛法出家次第遊行至波[4]弗多國至已早起著衣持鉢入國乞食以不悉故見地獄門種種莊嚴便入其中為欲乞食入已見諸苦具即便欲出旃陀耆利柯見而執之語言汝今受死不得出也是時比丘心懷怖懼啼泣流淚旃陀耆利柯語言汝今何事啼泣猶如小兒比丘答言我不[5]惜此身但為值遇解脫難故出家難得我今已得釋迦難值我已得值法中真法我猶未得是故憂惱旃陀耆利柯語比丘言我已受大王命有入此獄者悉不得出是時比丘啼泣而言汝當申我一月答言一月不可聽至七日比丘思惟死近勤修精進至滿七日有王子共內人語阿育王見而生瞋忿即令將此二人付獄治罪旃陀耆利柯即以二人置鐵臼中以杵擣之比丘見已深生怖畏說偈言

大師佛慈悲  
第一仙正說
此色如泡聚  
不實不常住
此身色端嚴  
滅為何所趣
是故應捨離  
癡人[6]樂法
此緣我當知  
解脫在此獄
依此當得[7]  
三有之海岸

爾時比丘於一夜中精進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果旃陀耆利柯語比丘言是夜已過明相已現受苦時至汝應知之比丘答言我今不知汝之所說是夜已過明相已現[8]能自知無明夜過智慧日現我以智慧日光見一切世間皆無有實是故我今欲以佛法攝諸世間語旃陀耆利柯言我今此身隨汝意作是時獄主無慈悲心不見世間即大瞋[9]忿以此比丘置鐵鑊中盛以[10]血屎[11][12]薪火煮此比丘乃至薪盡身不爛壞是時獄主見其不異即生瞋忿打罵獄卒今何故不多與火獄主即便自與薪火而火不燃既見不燃便看鑊中見此比丘坐蓮華上結[13]趺坐見是事已即往白王時王聞已與一切人民共往看之是時比丘即以神力於一念頃從鐵鑊出身昇虛空譬如鵝王飛騰空中現十八變時阿育王見此比丘猶如破山[14]於空中心生歡喜而說偈言

汝身同人身  
神力過人力
我不知此事  
汝今為是誰
是故當正說  
應令我知之
若我知此事  
當為汝弟子

爾時比丘心自思惟此王今能堪受佛語廣作塔供養舍利為一切人受法饒益作是思惟已欲顯其功德而說偈言

佛滅一切漏  
無比大慈悲
最勝論議師  
我是彼弟子
無盡正法力  
不著一切有
佛人中牛王  
自調復調他
令我今得脫  
三有之牢獄

復次大王如佛所記我入涅槃百年後於波吒利弗[15]城當有王名阿輸柯作四分轉輪於我舍利廣作供養起八萬四千塔復次大王王所起獄與地獄等於此獄中殺害無王當除之於一切眾生施與無畏大王今應滿世尊意即說偈言

是故大人王  
於一切眾生
當起慈悲心  
施與無怖畏
當滿世尊意  
廣起舍利塔

爾時阿育王生念佛心合掌懺悔而說偈言

我歸依佛法  
及世尊弟子
汝今十力子  
當起忍辱心
我所作眾惡  
悉懺悔於汝
今當修精進  
深生恭敬心
我莊嚴此地  
以種種佛塔
其白如珂雪  
如佛之所[16]

比丘答言善哉即以神力還其所住時阿育王欲從獄出旃陀耆利柯合掌說言大王知我已受命入此獄者皆不得出時王語言汝今欲殺我耶答言如是王言我等誰最前入旃陀耆利柯答言我最前入時王語諸獄卒捉旃陀耆利柯置落可屋[*](不解翻)以火焚之又復令人破壞此獄於一切眾生施與無畏時王生心欲廣造佛塔莊嚴四兵往阿闍世王所起塔處名頭樓那[1](翻瓶)至已令人壞塔取佛舍利如是次第乃至七塔皆取舍利復往一村名曰羅摩[2](翻戲)於此村中復有一塔最初起者復欲破之以取舍利時有龍王即將阿育入於龍宮而白王言此塔是我供養王當留王即聽許是龍王復將阿育至羅摩村王思惟此塔第一是故龍王倍加守護我於是塔不得舍利思惟既竟還其本國時阿育王作八萬四千寶函分布舍利遍此函中作八萬四千瓶及諸幡蓋付與夜叉令於一切大地乃至大海處處起塔又言國有三種小中大若國出千萬兩金者是處應起一王是時德叉尸羅國出三十六千萬兩金國人民白阿育王言王當與我三十六函聞是語即便思惟我欲處處廣造佛塔云何此國頓得多耶時王以善方便語彼人民當除汝三十五千萬兩金又言若國有多塔若國有少塔從今已去悉聽不復輸金與我乃至阿育王往耶舍大德阿羅漢處說言欲於一日一念中起八萬四千塔一時俱成而說偈言

於先七塔中  
取世尊舍利
我孔雀姓王  
一日中造作
八萬四千塔  
光明如白雲

乃至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已守護佛法時諸人民謂為阿育法王一切世人而說偈言

大聖孔雀王  
知法大饒益
以塔印世間  
捨惡名於地
得善名法王  
依法得安樂

阿育王經卷第一

[3]右梁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於陽都壽光殿譯見寶唱錄

緣【大】,緣品【宋】【元】【明】【宮】
其往【大】,往其【宋】【元】【明】【宮】
淨【大】,靜【宮】
踊【大】下同,涌【明】下同
踊【大】*,涌【宋】【元】【明】【宮】*
衣【大】,依【宋】【元】【明】
足【大】,者【宋】【元】【明】【宮】
栴【大】,旃【宋】【宮】
笥【大】,笴【宋】【元】【明】【宮】
翻最勝姓【大】,〔-〕【明】
翻勝姓【大】,翻姓【宋】【元】【宮】,〔-〕【明】
翻勝【大】,〔-〕【明】
翻不勝【大】,〔-〕【明】
怨【大】,惡【宋】【元】【明】【宮】
王【大】,名【宋】【元】【明】【宮】
名【大】,〔-〕【宋】【元】【明】
翻月護【大】,〔-〕【明】
月【大】,曰【宋】【元】【宮】
翻適實【大】,〔-〕【明】
適【大】,遍【宋】【元】
翻善結【大】,〔-〕【明】
夫【大】,人【宋】【元】【明】【宮】
女【大】,后【宋】【元】【明】
娠【大】,身【宮】
即是阿育翻為無憂【大】,〔-〕【明】
翻為除憂【大】,〔-〕【明】
翻蒼犢【大】,〔-〕【明】
和上【大】,和尚【宋】【元】【明】【宮】
彼【大】,波【宋】
罰【大】下同,伐【宋】【元】【明】【宮】下同
手【大】,以手【宋】【元】【明】【宮】
今【大】,今尚【宋】【元】【明】【宮】
汝【大】,汝當【宋】【元】【明】【宮】
尸【大】,〔-〕【宋】【元】【明】【宮】
不解翻【大】*,〔-〕【明】*
翻賢【大】,〔-〕【明】
翻伏【大】,〔-〕【明】
伏【大】,代【宮】
猛【大】,健【宋】【元】【明】【宮】
花【大】,花果【宋】【元】【明】【宮】
婇【大】,采【宋】【宮】
說【大】,悅【宋】【元】【明】【宮】
旃【大】下同,栴【宋】【元】【宮】下同
翻可畏【大】,〔-〕【明】
翻山【大】,〔-〕【明】
翻可畏山【大】,〔-〕【明】
瞋【大】,恚【宋】【元】【明】【宮】
至【大】,至于【宋】【元】【明】【宮】
反【大】,返【宋】【元】【明】【宮】
利【大】,〔-〕【宮】
為【大】,〔-〕【宋】【元】【明】【宮】
所【大】,不【宋】【元】【明】
渡【大】,度【宋】【元】【明】【宮】
唯【大】,惟【宋】【元】【明】【宮】
忿【大】,怒【宋】【元】【明】【宮】
濃【大】,膿【宋】【元】【明】【宮】
溺【大】,尿【宋】【元】【明】【宮】
與【大】,以【宋】【元】【明】【宮】
加【大】,跏【宋】【元】【明】【宮】
臨【大】,林【宋】【元】【明】【宮】
多【大】,〔-〕【宋】【元】【明】【宮】
說【大】,記【宋】【元】【明】【宮】
翻瓶【大】,〔-〕【明】
翻戲【大】,〔-〕【明】
(右梁…錄)三十一字【大】,〔-〕【宋】【元】【明】【宮】
繞【CB】【麗-CB】,遶【大】(cf. K30n1013_p0347b05)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