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七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之三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意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轉。云何意業隨智慧轉?善男子!如來無有心意識過。何以故?如來心意識俱不可知,但從佛智而顯現故、如來智慧而為主故。善男子!如來智慧隨順一切眾生心轉、隨順趣入諸眾生意、隨順解了諸眾生識,出生諸法及諸三昧。是故,如來心意識等無能知者,超過因地,遠離緣生,非三有道,解脫諸慢、諸魔事業、諂誑幻惑、我我所執、愚癡無明、黑闇翳障,[1]妙修道品而無散亂,無所分別,入平等性,猶如虛空。
「有如是等無量事業,一一皆以智為先導,是為如來第二十九正覺[2]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復次,善男子!如來正覺見過去世無著無礙,智慧隨轉。智云何轉?所謂:過去種種佛剎顯現成壞,無量無數,如來悉知;彼諸剎中卉木叢林、藤蘿藥草,如來悉知;彼剎所有眾生之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如來悉知;彼諸剎中有情、非情種種音聲,如來悉知;彼剎所有如來出現說種種法,種種眾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眾生於三乘中各得調伏,種種壽量、種種法住,如來悉知;彼諸眾生出息、入息,種種飲食、種種資具、種種相貌、種種根器、種種行解、種種心性、死此生彼,剎那流注、生滅相續,如來悉知。
「如是一切現量所得,非比量知。云何現量?謂不動念如實而知,非流注心入於過去。
「如是[3]知時智慧具足,隨眾生心種種說法,是名如來第三十正覺[*]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見未來世無著無礙,如見現在。此云何見?謂所有未來種種眾生、種種諸法、種種剎土,當生、當滅,曾住、當住……,如是一切如來悉知;所有剎劫當燒、當盡、當成、當住,剎中當成所有諸地——樹木叢林、百卉藥草,麁色、細色,日月星宿、乃至微塵——皆如實知;一一剎中,諸佛當現、當有聲聞、當成緣覺、當成菩薩、當有資具,出息、入息、往來進止、取[4]捨威儀,如來悉知;種種剎中如是眾生當得解脫,於三乘中解脫差別,如來悉知;又彼剎中一切眾生所有諸蘊、諸入、諸界,心、心所法,當生、當滅,如來悉知。
「雖於一切皆如實知,而如來心亦不流注入於未來,為令眾生悟未來性說如是法,是為如來第三十一正覺[*]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見現在無著、無障礙轉。此云何轉?謂於十方現前所有一切佛剎,以三種因微細知見,謂知其相若生若滅。知何等法?謂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聲聞、一切緣覺,一切細色、一切麁色,如來悉知。一切地界微細分析各以若干微塵所成、一切水界以毛滴之知其數量、一切火界焰之起滅悉知其數、一切風界色相飄擊若干微塵,十方虛空以一毛端周遍度量知其邊際,如是等境盡知其相,亦知其生、亦知其滅。
「亦以三種知眾生界:知地獄界、生地獄因、出地獄因;知畜生界、生畜生因、捨畜生因;知焰摩界、焰摩生因、焰摩滅因;知於人界、生人趣因、失人趣因;知諸天界、生天之因、天退沒因……,如是一切,如來現前皆悉了知。知諸眾生心之流注,有煩惱心、無煩惱心,若干眾生諸根調伏、若干眾生諸根不調,如來悉知。
「如來如是於現前境無二智轉不二現行,亦為眾生如是宣說,是為如來第三十二正覺[*]事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男子!此三十二如來甚深事業,諸佛皆悉具足圓滿,為欲調伏一切眾生、令其悟入,略說少分,而實如來所有事業無量無邊,非可宣說。
「善男子!如來復有真實事業,無有分量、不可思議,一切世間所不能測、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心識不能解了、一切智慧不能趣入,周遍一切安立剎土,隨順一切佛平等智,超過一切世間事業,種種施為而無所作,體性平等猶如虛空,法界現前無有分別。何以故?善男子!諸佛世尊顯示法界無二性故,種種諸法、種種眾生、種種剎土、種種心識、種種解脫、種種涅槃……,如是諸法若體、若相,畢竟空故。
「善男子!如來如是自覺法界一味無相、離因緣法,欲令眾生平等悟入猶如虛空無礙法故,為諸眾生轉不退轉無上法輪。善男子!譬如巧匠善能磨瑩摩尼妙寶,善知寶性,採之山石,以乞叉羅藥用水塗磨,以羖羊毛緂以瑩拭。瑩拭不已,又以別藥名利醋味,和水潤之,軟木揩拭。功猶未已,復用摩訶薜舍遮藥以微細物而瑩拭之。尚未有光便入熾火焚燒七日,餘石礦穢一切消除,知非假寶,名為無價摩訶琉璃摩尼妙寶。
「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愛樂生死、不淨垢穢,為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之法令生厭離,入於聖法調伏身心。如是,如來精進未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故,令其知[1]見覺悟佛眼。如來精進亦復未已,次復為轉不退法輪。如來精進亦未休息,最後為說三輪清淨如來境界,令諸眾生明了因緣,見法本性,乃至普入一切如來平等法體。善男子!是故汝等應如是解不可思議如來事業。
「若諸菩薩安住於此不可思議如來事業,雖於諸法心得平等,而隨順知一切諸法,離諸過失;雖能隨順三世平等,而不斷絕三寶種性;雖知身性猶如虛空本無搖動,而於十方一切佛剎普現其身;雖知諸法體不可說,而以語言出隨類音說一切法;雖隨眾生心行不同說諸因緣,而離眾生及諸法相。
「善男子!諸佛如來為欲清淨菩薩心故出興於世,而實如來無有變異,常住於此難思事業,不捨精進,授菩薩記,說法不斷。」
爾時,世尊說此如來難思事業深法門已,十方無量阿僧企耶出過算數諸佛剎土地六震動,放大光明,雨眾天花。
此大會中諸大威德無量菩薩、欲色諸天、南閻浮提十六大國及諸小王、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法門,心淨歡喜,踊躍無量,以諸供具供養於佛,所謂種種妙花、種種名香、塗香、[2]末香、衣服、瓔珞、幢幡、鬘蓋以為供養,或以種種微妙音聲歌詠、讚歎、恭敬供養,或以頂上髻中明珠、額上明珠、耳璫頸珠而用供養,或以摩尼妙寶瓔珞、真珠瓔珞、月形瓔珞、嚴諸身分種種瓔珞、寶鎖、寶印、寶釧、寶[3]鐶、寶鏡、寶帶、寶篋、寶冠、眾妙衣服、種種嚴具、諸妙鈴鐸俱散道場恭敬供養。
或以種種妙寶供養,所謂吠琉璃寶、閻浮洲寶、阿濕摩[4]蘖磨寶、室利蘖摩寶、因陀羅尼羅寶、紅頗胝迦寶、如火色寶、火焰光寶、無邊色寶……,如是等寶奉獻於佛以為供養。
復有眾生以金、銀……等種種寶[*]末而為供養,或以沈香、多伽樓香、隨時之香、妙栴檀香、龍花鬚香、赤真珠香……,以如是等種種香[*]末而以奉散。
或復有散種種天花以為供養,所謂波利耶怛羅迦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盧遮迦花、摩訶盧遮迦花、薩他([5]上)羅花、摩訶薩他[*](上)羅花、斫羯羅花、無垢斫羯羅花、百葉花、千葉花、百千葉花、普光花、普香花、光焰花、最勝花、無邊色花、大普遍花、愛樂見花……而以供養。
或有眾生散陸生花,所謂嚩哩色枳花、蘇曼那花、拘蘇摩花、阿提目多迦花、瞻博迦花、阿輸迦花、馱努色迦哩迦花、波吒羅花、目真隣陀花、摩訶目真[*]隣陀花……。
或有眾生以水生花奉散供養,所謂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散如是等種種妙花供養於佛。
一切諸天於虛空中奏諸天樂,清雅寥亮,微妙音聲以為供養,所謂簫、笛、箜篌、琵琶、[6]螺貝、種種天鼓、美妙聲鼓……,種種歌舞,恭敬稱歎供養於佛。復雨種種天諸妙花、種種[*]末香、種種妙寶、種種瓔珞、種種衣服……,如是微妙諸天供具供養於佛。
爾時,十方所有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俱來集會及此眾中諸菩薩等,為供養佛,皆昇虛空,各各變身作天形像。纔變身已,菩薩力故,以眾寶網遍覆大會。其網周匝遶菩提樹,於其四面各四由旬,皆厚八步,種種真珠、瓔珞周垂,懸眾網鐸,寶鈴和鳴,眾寶蓮華以為校飾。其珠瓔珞,一一珠中皆有無量無數菩薩俱時出現,現[1]已恭敬遶佛七匝。遶佛畢已,為諸菩薩一一各化眾寶蓮華師子之座。
爾時,十方無量佛剎一一如來皆以自在威神力故,各[2]令如意寶樹、寶網及諸希有殊特供具,平等普至娑婆世界菩提樹下,羅列寶樹,周匝圍遶,分布供具,莊嚴道場,為欲供養釋迦如來及此經故。作此莊嚴供養之時,此會無量無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普觀一切菩薩大眾,作如是言:「諸佛子等!誰能發起廣大誓願,以大威德,能留於此不可思議種種妙寶莊嚴道場——瓔珞網覆菩薩住處及十方來諸如意樹花菓間列,發焰含輝,常無變易?待彌勒佛下生之時,年方十六,坐於道場,正覺始圓,說此《守護國界主經》,開示演說此陀羅尼,當爾之時以申供養;乃至賢劫千佛出現,亦復如是以為供養。」
說是語時,於此會中有一菩薩名神通自在王,於蓮花座整身威儀,右膝著於蓮花之臺,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能如是,如佛教勅留此道場,供養慈氏……,乃至賢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爾時,會中有神通魔——名妙建立,住四大洲——聞此語已,即白神通自在王菩薩言:「聖者!以何等器安置於此眾寶瓔珞莊嚴道場,經爾所時令不損壞?」
時神通自在王菩薩語彼魔言:「仁者當知:一切器物速疾破壞,多諸障礙;虛空為器,不可損壞,無有障礙,一切器中此為最勝。汝勿瞬目諦觀我身,自當見我廣大之器。」
魔如其教,諦觀菩薩,見菩薩身臍輪之中有一世界名水光王,謂此世界大水彌漫,猶如大海,故立其名。於此界中有一如來,名吉祥寶蓮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唯有清淨大菩薩眾,於其水中彌漫生於眾寶蓮花。吉祥如來坐寶花王,諸菩薩眾俱坐寶花,恭敬圍遶。時彼如來於大眾中說深妙法,示教利喜。
時神通魔見是事已,即起合掌,恭敬禮拜神通自在王菩薩。爾時,菩薩而告之言:「仁者見於菩薩如是廣大器不?」
魔言:「已見。奇哉,大士!能辦是事。如是大器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亦不可壞,故此大寶莊嚴道場任持無缺、無垢、清淨、無有變異,于何不可?」
時神通魔說此語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自思惟於過去世未曾見此神通自在王菩薩神通之事、未曾聞此法門之時,於聲聞乘懃行精進,欲出三界,自求涅槃。我於今日見聞是已,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起決定極深重心。世尊!設令我於恒河沙劫處大地獄、受種種苦,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甘此苦,終不捨於菩提之心。」
爾時,世尊稱讚魔言:「善哉,善哉!汝大丈夫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大甲冑,不久亦如神通自在王菩薩具足圓滿一切功德。」
爾時,十方種種佛剎諸來菩薩,及此大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心生渴仰,欲聞妙法。
爾時,世尊知此眾會心之所念——樂[5]聞深法,堪持法藏——歡喜怡暢,復欲重為開示,顯說《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放大人相無見頂光,此光名為不捨精進,光遍繞此菩薩大會經七匝已,復繞文殊師利童子百千萬匝。作是事已,入文殊頂。其光入已,令文殊身及其所處師子之座威德光明過於大眾百千萬倍,猶如滿月映奪眾星。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蒙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䠒跪合掌,讚佛功德而說偈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非是菩薩稱量境界。而佛智慧說法無倦,大悲憐愍,不捨眾生故,我承[2]佛力敢欲諮問。世尊!云何名為菩薩瓔珞?云何菩薩瓔珞莊嚴?云何菩薩得殊勝行?云何菩薩得不思議妙法光明,遠離愚闇及諸疑惑?云何菩薩得於如來,大法明門悉能清淨?善哉,世尊![3]唯願為我決定宣說諸菩薩眾出生法門。若諸菩薩得聞此已,能破眾魔、煩惱[4]怨敵,入一切法永無疑惑,現前了知如來境界,漸次深入諸菩薩境,復能漸入一切智境,知眾生心、淨眾生行,遊諸佛剎,摧伏魔軍,速能攝受一切佛教,於一切法自在而轉。」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發起大勇猛心作師子吼,問於如來如是妙義。汝已能於一切如來無量境界明了通達,能問斯義。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如是境界及餘無量諸功德法,[5]皆令汝等速得圓滿,於一切法自在而轉。」文殊師利:「唯然受教。」
佛告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皆悉具有四種瓔珞。云何為四?所謂戒為瓔珞、定為瓔珞、慧為瓔珞、陀羅尼門以為瓔珞,是名為四。
「善男子!云何名為戒為瓔珞?善男子!菩薩有一淨戒瓔珞,謂於眾生起無瞋恚、無障礙心,令諸眾生見皆歡喜,無有厭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二淨戒瓔珞,所謂閉惡趣門、開人天路。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三淨戒瓔珞,謂身、口、意皆悉清淨。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四淨戒瓔珞,謂所欲皆遂、所願皆成、所樂皆得、始終究竟。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五淨戒瓔珞,謂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大般涅槃。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六淨戒瓔珞,謂不破戒,終無悔故;不穿漏戒,無餘過故;不雜戒,無和合故;清淨戒,長白法故;自在戒,隨意所往,體具足故;自在轉戒,於一切時智自在故。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七淨戒瓔珞,所謂施得清淨、忍得清淨、勤得清淨、定得清淨、慧得清淨、方便得清淨、不放逸得清淨。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八淨戒瓔珞各別圓滿,所謂十地圓滿、不悔圓滿、不懈怠圓滿、不嫌恨圓滿、供養佛圓滿、離八難圓滿、修布施圓滿、得善友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九淨戒瓔珞。云何為九?所謂得無所畏、得無驚怖、得決定心、得近寂靜、得調伏心、得無貪心、得勇悍心、得知一切眾生心念、得寂靜地,是名為九。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十淨戒瓔珞。云何為十?所謂:身瓔珞,圓滿相好為莊嚴故;語瓔珞,如說修行為莊嚴故;意瓔珞,以無煩惱為莊嚴故;剎土瓔珞,以圓滿願為莊嚴故;利他瓔珞,能清淨心為莊嚴故;生處瓔珞,不造諸惡為莊嚴故;菩薩行瓔珞,隨學佛行為莊嚴故;智慧瓔珞,了一切法皆悉幻化為莊嚴故;菩提場瓔珞,一切善根皆悉迴向為莊嚴故;力無所畏、佛不共法以為瓔珞,不捨淨戒,根本體性為莊嚴故,是名為十。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諸三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有於一種三昧瓔珞莊嚴。云何為一?謂於一切眾生界中發起慈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二種三昧瓔珞莊嚴,謂質直心及柔軟心。
「菩薩復有三種三昧瓔珞莊嚴,所謂非幻、非諂、非假。
「菩薩復有四種三昧瓔珞莊嚴,謂不隨順欲、不隨順瞋、不順於癡、不順於怖。
「菩薩復有五種三昧瓔珞莊嚴,所謂斷於五種障礙:一者、愛欲,二者、瞋害,三者、昏沈,四者、掉悔,五者、疑心,斷此五蓋以為莊嚴。
「菩薩復有六種三昧瓔珞莊嚴,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
「菩薩復有七種三昧瓔珞莊嚴,謂不忘失菩提之心,隨順修學七菩提分,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捨覺分、定覺分。
「菩薩復有八種三昧瓔珞莊嚴,謂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菩薩復有九種三昧瓔珞莊嚴。云何為九?善男子!此菩薩心無有忘失,大悲威力不捨眾生,修習建立九次第定,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於初禪得圓滿住;除滅尋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得圓滿住;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入第三禪得圓滿住;斷樂先除苦,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得圓滿住;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於空無邊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於無邊識處得圓滿住;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於無所有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於非想非非想處得圓滿住;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於滅受想定得圓滿住。如是善巧方便力故,真際現前,由先滅力於此安住,然後利樂一切眾生,隨諸法門令得成熟,是名菩薩九種三昧瓔珞莊嚴。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種三昧瓔珞莊嚴。何等為十?所謂法性無亂故、妙定圓滿故、不捨精進故、常樂寂靜故、不斷善根故、心不散亂故、身得安樂故、觀察諸法故、得心自在故、得聖種性故。善男子!此是菩薩十種三昧瓔珞莊嚴。
「善男子!云何名為菩薩智慧瓔珞莊嚴?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一智慧瓔珞莊嚴。云何為一?所謂一切法中斷除疑惑。
「復次,善男子!菩薩復有二種智慧瓔珞莊嚴,謂遠離惡作、現起[1]煩惱。
「菩薩復有三種智慧瓔珞莊嚴,謂[2]斷除愚癡、破無明藏、除去黑暗。
「菩薩復有四種智慧瓔珞莊嚴,謂知苦智慧、斷集智慧、證滅智慧、修道智慧。
「菩薩復有五種智慧瓔珞莊嚴,謂戒蘊清淨,戒體如空不可得故;定蘊清淨,發勝智慧[3]起動念故;解脫蘊清淨,一切諸法體無二故;解脫知見蘊清淨,了知三世體平等故;法蘊清淨,諸法體性無染著故。
「菩薩復有六種智慧瓔珞莊嚴,謂布施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我輪清淨,知我如幻,體平等故;眾生輪清淨,了所化生皆如夢故;菩提心輪清淨,不求世間異熟果故。淨戒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身輪清淨,猶如鏡像,體平等故;語輪清淨,猶如谷響,體平等故;意輪清淨,了心如幻,體平等故。安忍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離瞋清淨,忍受麁惡加毀辱故;離愛清淨,斷於稱讚敬養等故;斷支節清淨,觀察法身體無二故。精進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無功用清淨,觀察生死猶如夢故;堅固清淨,心如金剛不可壞故;[4]取捨清淨,超過諸相,無取捨故。靜慮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本性清淨,無轉智故;妙觀清淨,無執著故;因緣清淨,生神通故。方便波羅蜜多三輪清淨,謂財攝清淨,成熟一切眾生界故;總持清淨,受持一切妙法門故;大願清淨,莊嚴種種淨佛剎故。
「菩薩復有七種智慧瓔珞莊嚴,所謂無念智慧,住於離念,四念住故;無生滅智,住正斷故;身心寂靜,住神足故;具知根智,住諸根故;摧破四魔,住諸力故;知法本性,住七覺故;知去來智,住八聖故。
「菩薩復有八種智慧瓔珞莊嚴,謂知妙[5]正智,入寂靜故;知深觀智,無翳障故;知諸蘊智,悟法蘊故;知諸界智,空平等故;知諸處智,了空聚故;知因緣智,住無我故;知真諦智,心無亂故;知厭離智,如實觀察真實法故。
「菩薩復有九種智慧瓔珞莊嚴。云何為九?謂知過去智,前際清淨故;知未來智,後際清淨故;知現在智,中際清淨故;知正定智,因無滅故;知不定智,緣和合故;知邪定智,邪業成故;佛平等智,法身德故;法平等智,法無染故;僧平等智,無為德故,是名為九。
「菩薩復有十種智慧瓔珞莊嚴。何等為十?所謂知如幻智,積集相故;知如夢智,分別相故;知如焰智,輪轉相故;知如像智,不往來故;知如影智,因緣合故;知如響智,緣起相故;知法界智,不可壞故;知真如智,無住相故;知真際智,湛然淨故;知有為智,無為性故,是名為十。善男子!是名菩薩十種智慧瓔珞莊嚴。
「善男子!云何名為一切菩薩陀羅尼門瓔珞[6]莊嚴?善男子!菩薩有一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云何為一?所謂正念不忘。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二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文持、義持。
「菩薩有三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於義善巧、於文善巧、分析善巧。
「菩薩有四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不著語、不謇澁語、分明辯語、無雜亂語。
「菩薩有五陀羅尼門瓔珞莊嚴,謂知所聞義隨順行故、知諸文身隨順行故、知了義經隨順行故、知於一切補特伽羅音聲法智隨順行故、知諸世間出世間法隨順行故。
「菩薩有六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如所說理而修行故、證真起說隨宜演故、所言誠諦無諂誑故、言常威德不捨大悲說正法故、善知根器巧能演說無[1]增減故、得世間智知時而說不非時故。
「菩薩有七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迅疾辯、捷利辯、如意辯、無著辯、[2]威德辯、無錯謬辯、一切世間最上妙辯。
「菩薩有八陀羅尼門瓔珞莊嚴,所謂善知天語、龍語、夜叉語、乾闥婆語、阿修羅語、迦樓羅語、緊那羅語、摩睺羅[3]加、人非人等……,乃至一切眾生語言。
「菩薩有九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何等為九?所謂處眾無畏、摧諸異學、說法無畏、善答問難、知廣大說、知隨意說、行正直行、顯金剛力、示現劫燒破著常想、說諸乘法[4]成就眾生,是名為九。
「菩薩有十陀羅尼門瓔珞莊嚴。云何為十?所謂善能除斷一切疑難、善知一切廣大法門、善得無師自然智慧、善說無盡字句法門、善說一切圓滿深義、善能開示無邊佛法、善說無邊煩惱過患、善說無量深解脫門、善能深入眾生根性、善入如來無著無礙辯才智慧。是名為十。
「善男子!是名菩薩陀羅尼門瓔珞莊嚴。」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七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9-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