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三
陀羅尼品第二之三「復次,善男子!何等名為海印陀羅尼門?善男子!如大海水印現一切,謂四天下所有色相、或眾生色相、或非眾生色相、山澤、原阜、樹木、叢林、藥草、百穀、日、月、星辰、摩尼雲電、村營聚落、城邑王都,及與諸天男女宮殿、一切資具、香林池沼、渠河泉流、綺麗嚴飾……,如是等類上中下品一切色相,於大海中平等印現,故說大海為第一印、最勝妙印,希奇殊特,無等無過。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此海印甚深三昧,得與一切眾生身平等印、得與眾生語平等印、得與眾生心平等印……,十方世界諸佛語業、轉妙法輪菩薩,皆從海印所流,於口門中平等演說,隨有所說皆與諸佛法印無違、亦無疑惑,能令法界一切眾生皆悉悟解,故說此印諸印中上。所謂:婀([7]上短)字印者,以一切法性無生故;囉字印者,以一切法無染著故;跛字印者,勝義諦門不可得故;者字印者,眼及諸行皆清淨故;娜字印者,名色性相不可得故;攞字印者,愛支因緣連續不斷,皆不現故;拏(上聲)字印者,悟入清淨十力門故;[8]摩字印者,力[9]及菩提分皆清淨故;拏([10]上重)字印者,離諸[11]怨敵及憂惱故;灑字印者,六通圓滿,無罣礙故;嚩字印者,不二之道言語斷故;多 (上聲)字印者,悟一切法真實義故;也字印者,稱如實理而演說故;瑟吒(二合)字印者,制伏任持不可得故;迦([1]上)字印者,遠離世論,無作者故;娑([*]上)字印者,悟四真諦皆平等故;莽(輕呼)字印者,悟一切法清淨道故;誐字印者,入甚深法,無行取故;娑他([*]上二合)字印者,顯[2]示勢力不可得故;惹字印者,超過老死能所生故;濕嚩(二合)字印者,煩惱所行皆遠離故;馱字印者,法界體性不雜亂故;捨字印者,入深止觀皆滿足故;佉字印者,悟如虛空無盡法故;乞叉(二合)字印者,入於盡智、無生智故;娑([*]上)多也阿(四合)字印者,遠離昏沈、懈怠障故;枳穰(二合)字印者,一切眾生智慧體故;賀字印者,摧惡進善,體皆離故;婆([*]上)字印者,慣習觀察,覺悟體故;者[3]車 ([*]上二合)字印者,遠離貪、瞋、癡覆性故;娑莽([4]二合)字印者,念不散動,無忘失故;訶婆([*]上二合)字印者,可以呼召請命體故;[5]哆娑(二合)字印者,勇猛驅逐諸惑體故;伽([*]上)字印者,散滅重雲無明翳故;姹字印者,積集諸行窮盡體故;波[6]羅 (二合)字印者,隨順最勝寂照體故;頗字印者,周遍圓滿果報體故;娑迦([*]上二合)字印者,悟解一切蘊聚體故;也娑([*]上[7]二合)字印者,能除老、死、一切病故;室者(二合)字印者,現前覺悟未[8]曾[9]有故;[10]吒([*]上)字印者,斷生死道,得涅槃故;瑟姹(二合)字印者,悟解無邊無盡體故。
「善男子!菩薩以如是等種種法相分別演說諸字印門,善男子!是名深入海印三昧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蓮華莊嚴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門,隨彼無量大會之中說妙法時,即有廣大妙蓮花座涌現其前,種種色相殊妙莊嚴,其有見者情無厭足。
「此座纔現,身便安處,即於空中雨眾寶花,種種花中出種種聲、種種聲中說種種法——所謂或甚深無量法、或說善巧名句法、或說種種[11]諸譬喻門,如是,或說脩多羅、[12]祇夜、和伽、羅那、伽他、[13]搵陀那、尼陀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優波提舍,說如是等十二分教及種種門,皆為斷除一切眾生諸煩惱故。而菩薩心安住大捨,寂然正受,即能等引,如是音聲說法不斷,滅眾生苦,作諸佛事。
「又於菩薩遍身毛孔出種種光,一一光中出生種種妙寶蓮華,一一花上有一菩薩,遍往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而作佛事。
「是為初入蓮華莊嚴陀羅尼門,若廣說者,不可窮盡。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能入無著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住此陀羅尼門,於一法門心無所著,如是,若二、若三、若十、若百、若千、若百千、若俱胝、若那由他,乃至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法門,皆心平等而無所著,或恒河沙法門亦皆平等,心無所著。如是,閻浮提微塵數法門、四天下微塵數法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法門亦無所著,若一佛剎、若十佛剎、若百、若千、若恒河沙佛剎微塵數法門……,乃至一切佛剎微塵數法門亦皆平等,心無所著。
「若說一門,攝如上說一切佛剎塵數法門皆入一門,一時演說。如於一門,若二、若三……,乃至無量無邊法門亦皆如是,一一門中攝一切門,一時演說。如是說時,心無所著、亦無所住,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其義深遠,稱如實理,次第無亂,文義具足。
「善男子!是名能入無著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善男子!若諸菩薩安住於此陀羅尼門,得微細差別法門無盡智、得微細甚深義門無盡智、得微細詞門無盡智、得微細[14]無邊辯門無盡智。得是智故,東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法;南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A1]方便而問其義;西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詞;北方所有一切眾生同一道場,各隨類音善巧方便而問其辯。如是四方一切眾生一時發問種種法門,菩薩一念悉能領受,心無錯亂,明記無失。於一語業出種種音,一一音聲說一切法,隨諸眾生種類不同、所樂各異,皆得領解,踊躍歡喜,心願滿足。
「善男子!是為菩薩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善男子!菩薩得此陀羅尼故,於大會中處大法座,於其肉髻最處中心頂骨交際忽現如來,身鎔金色,相好莊嚴,而以右手摩菩薩頂,即時菩薩便得色身相好莊嚴具足圓滿,與佛平等,又得如來語業莊嚴具足圓滿、又得如來意業莊嚴具足圓滿……,得如是等種種佛法具足圓滿。
「既得是已,隨此大會一切眾生心界不同、欲樂差別、所疑有異說種種法,或一日夜、或二、或三、半月、一月、一年、百年、或百千年,隨其心樂久近多少常說妙法,無有窮盡。如是說時,不飲、不食,不羸、不瘦,身心無倦,以是如來威德護持難思力故。
「菩薩又得四種大智。云何為四?所謂微細了知眾生心行各差別智、微細分別[1]一切諸法無窮盡智、善能分別三乘修行諸次第智、具足圓滿隨順堪任演說法智。
「善男子![2]是名略說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若廣說者,無量無邊、等虛空界、無有窮盡、與如來等,皆為利益諸眾生故。
「善男子!是為八種陀羅尼門。若有菩薩安住此八陀羅尼門,則能總持一切如來及諸菩薩所說妙法,令諸菩薩辯才無盡。一切眾生若有聞者,愛樂歡喜,情無厭足。」
爾時,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聞此法已,心懷踊躍,以偈讚曰:
爾時,世尊稱讚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讚說此陀羅尼,如諸佛說等無有異,我今隨喜。善男子!今此會中有六十[6]億那由他出家菩薩及與無數百千萬億在家菩薩,聞此陀羅尼門皆得無生法忍,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佛作禮,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心及虛空、陀羅尼、菩提無二無別,皆以大悲為其根者,而此大悲復以何法而為根本?」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發斯問,為欲利樂多眾生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此大悲根復以眾生受苦為本。」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眾生受苦復以何法而為其本?」
佛言:「從煩惱生。」
又問:「煩惱以何為本?」
佛言:「從於種種顛倒邪見而生。」
又問:「種種顛倒邪見以何為本?」
佛言:「從虛妄分別生。」
又問:「虛妄分別以何為本?」
佛言:「此妄分別[1]無有根本、無有色相,難知、難斷。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起大悲心,勞謙忘倦。譬如甘蔗及以胡麻,以物壓之,漿油便現。菩薩亦爾,大悲深重,復起十六大悲之心,作是念言:『[2]傷哉,眾生常為身見之所繫縛,種種邪見以為窟宅。我當為彼演說妙法,悉令除斷。傷哉,眾生於斷、於常執著建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斷見?常見?」
佛言:「善男子!言斷見者,布施、供養皆無果報;善行、惡行,此世、後世,皆無有果;父母變化皆悉斷無。何以故?譬知燒木已成[3]其灰,終無生理,是名斷見。言常見者,王常為王、貴常為貴,貧富、男女、端正、醜陋、象馬等類常無改易。何以故?譬如種子,隨其本類各別生芽,終無雜亂。善男子!此等眾生作如是見皆無果報,菩薩為彼起大悲心,開示演說緣起之門,令其信入因緣果報。
「菩薩復念:『傷哉,眾生起四顛倒,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無淨計淨,我當為彼說甚深法,令除顛倒。
「『[*]傷哉,眾生於其無我、無我所中計我、我所,我當為說微妙之法,令其除斷我、我所見。
「『[*]傷哉,眾生為諸蓋障之所覆蔽,貪箭中心,瞋火熾盛,身心俱焚,昏沈睡眠之所迷醉,掉舉惡作纏繞不捨,於甚深法常懷疑惑,我當為說微妙之法,令其隳裂諸蓋之網。
「『[*]傷哉,眾生戀著六處,眼纔見色,隨色名相而生執著,耳聞音聲、鼻嗅香臭、舌嘗滋味、身觸細滑、意分別法,皆隨名相而生執著,我當為說深妙之法,令不樂著六處空聚。
「『[*]傷哉,眾生多起諸慢——[4]為慢、過慢、及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為慢?[5]謂於下劣眾生計我勝彼。言過慢者,於己等者言我過彼。慢過慢者,於他勝己計我勝彼。言我慢者,於色計我乃至於識亦計於我,令心高舉。言增上慢者,增上聖法曾未獲得,向他人說:「我得聖法。」言卑慢者,於彼多分勝己之人言我少劣。言邪慢者,於己邪見無德之中[*]謂己為正,翻[6]詔他人以之為邪。如是等慢,我當為彼說甚深法,令其除斷,住於平等。
「『傷哉,眾生趣向邪道,遠離聖道,我當為說正道之法,令遠邪徑。
「『[*]傷哉,眾生為恩愛奴,受其驅策,妻妾男女以為枷鎖,杻械繫縛,染著耽味,不能捨離,令身、口、意不得自在,我當為彼說離貪法,令其三業動止無覊。
「『[*]傷哉,眾生更相鬪諍,瞋恚結恨互為怨讎,當為說法,令其除斷。
「『[*]傷哉,眾生遠善知識,隨逐惡友,不相捨離,如指與甲和合相依,造諸惡業無暫休息,當為說法,令捨惡友,近善知識。
「『[*]傷哉,眾生[7]貪求名利無有厭足如海吞流,得之彌盛如火益薪,遠離無垢實相智慧,我當為說真實之法,令斷名利,獲清淨智。
「『[*]傷哉,眾生無明黑闇,無我法中橫起我見、眾生、壽命、補特伽羅,當為說法,斷除如是種種邪見,令去[8]瞖膜,開淨智眼。
「『[*]傷哉,眾生生死牢獄輪迴禁繫,五蘊怨賊之所殺害,當為說法,令出三界。
「『[*]傷哉,眾生為魔羂索之所繫縛,五欲纏繞不得出離,我當為說超魔之法,令絕魔羂,斷五欲纏。
「『[*]傷哉,眾生閉涅槃門,開生死路,當為說法,令閉三惡,入涅槃門。』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起十六種大悲之心。」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言:「善男子!此大悲門即是一切菩薩之母,菩薩住是大悲之中即能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日夜勤修,速得圓滿。
「云何名為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所謂菩薩若見一切愚癡重闇、長眠大夜無智眾生,便以智慧先自覺察,復以智慧覺悟一切愚癡眾生,是名菩薩第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愛樂二乘,其心狹劣,菩薩便起廣大之心,令其安住大乘法中,是名菩薩第二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愛樂非法,縱恣三業,無善法欲,菩薩自住正法園苑,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三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邪命自活,矯詐貪求,先以自身住於正命,復令眾生安住正命清淨法中,是名菩薩第四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撥無因果及一切法,起大邪見,自住正見,復令眾生安住無垢正見法中,是名菩薩第五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無知惡念積集煩惱,自以智眼安心正念,復令眾生住於正念,破無知闇,開智慧明,是名菩薩第六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棄捨正法、住不正法,先[1]自安住正法之中,復令眾生解了正法,是名菩薩第七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慳悋所覆,菩薩自身起無慳心,一切皆捨,復令眾生勤修捨行,是[2]為菩薩第八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毀犯淨戒,於表無表,不能遵行,便以淨戒莊嚴其身,復令眾生堅持淨戒,是名菩薩第九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瞋恨熾然,蘊積諸惡,以慈忍力而自莊嚴,復令眾生安住此法,是名菩薩第十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身心懈怠,遠離精進,自以精進甲冑嚴身,復令眾生捨懈怠心,懃勇不惰,是名菩薩第十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散亂妄念,菩薩自住三摩呬[3]多寂靜觀察,亦令眾生捨亂住定,是名菩薩第十二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惡慧無智,便以智慧而自莊嚴,復令眾生捨離惡慧,具足般若波羅蜜多,是名菩薩第十三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非理作意,行於邪道,菩薩即以善巧方便如理思惟,亦令眾生捨於非理,安住正道,是名菩薩第十四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昏亂,無知煩惱所害,菩薩自住隨念分別、種種分別、微細分別一切境界,遠離煩惱,復令眾生斷除煩惱,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十五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身見有見,牢獄所繫,而以智慧了達自身,不為見縛,復令眾生遠離身見,不計於有住正智慧,是名菩薩第十六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諸根縱蕩,馳流境界不能制伏,而自柔和,心無放逸,復令眾生安住律儀,善守根門,三業調順,是名菩薩第十七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無慚無愧,不知恩報,斷滅善根,便以慚愧而自莊嚴,知恩知報,修諸善根,復為眾生說法開示,令具慚愧,能知恩德,圓滿善根,是名菩薩[4]第十八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隨業漂溺,不能勉出,菩薩自現越渡瀑流到於彼岸,復令眾生斷除惡業,越生死流,到涅槃岸,是名菩薩第十九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剛強難化,而以自身謙卑仁讓,承順師長,復令眾生安住謙敬,是名菩薩第二十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心懷嫉妬,於修善者多生障礙,便以善根自嚴其身,復令眾生捨離猜忌障礙之心,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二十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貧窮困苦,復無法財,菩薩示有資生無量、具七聖財,復令眾生無所乏少,住聖財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二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長嬰病苦,四大毒蛇互相違反,傷害身心,菩薩即以無病功德而自莊嚴,復置眾生無諸病惱安樂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三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愚癡無智,遠智光明,菩薩便以智慧光明自嚴其身,復令眾生安住無癡智慧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四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樂著三界穢惡深坑、輪迴五道,菩薩巧能自出三界,復以善巧出三界道運諸眾生,是名菩薩第二十五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違背正道,行於邪徑,自安正法,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六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愛著身命,嚴飾資養,冀其長存,不知此身無常不淨,無有慚愧,不知恩德,菩薩便現厭惡自身,棄捨榮好,復令眾生觀察無常,生厭離想,是名菩薩第二十七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遠佛、法、僧,菩薩自身紹三寶種,復令眾生紹佛、法、僧,使不斷絕,是[5]為菩薩第二十八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退失善法,菩薩便以善法嚴身,復令眾生住善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九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遠離師長,不行六念,菩薩則以六念自嚴,復令眾生常修六念,如實觀智,是名菩薩第三十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業煩惱網之所縈覆,菩薩便現裂業惑網,亦令眾生絕生死因,安住正法,是名菩薩[6]第三十一不共事業。
「若見眾生具諸不善,遠離善根,菩薩便自蠲除諸惡,具[7]善莊嚴,復令眾生具足善根,遠離不善,是名菩薩第三十二不共事業。
「善男子!是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若諸菩薩安住此業,一切善法恒自增長,具足圓滿。
「復次,善男子!菩薩復有無量事業。何以故?謂眾生無邊,眾生煩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菩薩隨彼一切眾生煩惱差別亦說無邊解脫[8]門故。
「善男子!假使恒河沙數世界滿中眾生所有之行——或聲聞行、或緣覺行……所有事業——比此菩薩最初所發菩提之心所有事業,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如是,百千分、俱胝分、百俱胝分、千俱胝分、算分、歌羅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皆不及一。何以故?二乘自為斷除煩惱,菩薩事業不為自身,普為除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是故,菩薩所有事業比於二乘最為殊勝,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何以故?凡夫眾生所修事業,皆與一切顛倒相應;二乘所作,其心狹劣;菩薩事業遠離顛倒,無量無邊。是故,菩薩所得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以是義故,超過一切凡夫、二乘。」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聞是法已,踊躍歡喜,遍身怡暢,心得清涼,而作是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善能分別甚深微妙菩薩種種陀羅尼門、大悲之門及與不共事業之門。我聞佛說,歡喜頂受,如法奉行。」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第三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997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9-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