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念誦陀羅尼法,先於三昧耶曼荼羅見聖眾,得灌頂,知本尊。從師受得三昧耶,即於山間[13]閑處,或於淨室,畫本尊尊勝陀羅尼像,安於東壁[14]上,持誦者以面對之。其念誦處[15]掘地深一肘半,地中若有瓦礫、骨灰、毛髮及諸穢物等,並須除之。若無,還取本土填滿,築令平正。土若有餘,其地吉祥。以瞿摩夷和好土,泥地面令平正。又取瞿摩夷和水,誦無能勝陀羅尼二十一遍加持瞿摩夷。其無能勝真言曰:
「曩莫[16]三曼多[17]沒(入)馱(引)[18]喃(引)(一) 唵([19]引)(二) [20]虎魯[*]虎魯(三) 戰拏[21]理(四) [22]摩蹬[23]儗(五)([24]丁以反) 娑嚩(二合引)賀([25]引)」
加持已[26]後,從東北隅起首,右旋塗之。[27]次取蜀葵葉或蓮[28]子葉,揩拭令其光淨,於上取白粉和水,以繩分九位[29]拼之。石上磨白檀香,用塗九位。其九位者,中央安毘盧遮那佛位,右邊安觀自在菩薩位,觀自在後安慈氏菩薩位,毘盧遮那佛位後安虛空藏菩薩位,此菩薩左邊安普賢菩薩位,毘盧遮那佛位左邊安金剛手菩薩位,金剛手[30]菩薩位下安文殊師利菩薩位,[31]毘盧遮那佛前安除蓋障菩薩位,除蓋障[32]菩薩位右邊安地藏菩薩位,是名九位。並用白檀香塗之,以為[33]迎請賢聖之位耳。上安帳蓋,四面懸幡。道場四邊,晨朝奉獻乳糜,齋時獻酪飯并甜[34]膩食,及以諸漿兼諸果子。四門安四香爐,四隅安四淨瓶,盛香水插花或青葉樹枝,以為供養。四角燃四盞酥燈。道場前,於念誦者座前,安置閼伽香水兩椀。所盛供養,取金、銀、熟銅、瓷器,或新瓦器,或[35]螺盃,或新淨葉,餘並不堪。欲盛食時,先淨洗器,覆之以香煙熏[36]內。既盛食已,又須香烟熏之,以無能勝陀羅尼加持水灑之,則於壇中右旋布列。然[37]後於壇前[38]安卑脚床子,去地半[39]寸,或茅草薦,或藉以淨物,念誦者坐之。念誦人應淨澡[40]浴,澡浴法如蘇悉地中說。或以法澡浴,觀法實相以為澡浴。或以在家、出家,護持[41]本律儀戒無所毀犯,以為澡浴。或每日三時,佛前禮佛發露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以為澡浴。或以清淨真言[1]加持七遍,以為[2]清淨。澡浴正誦之時,觀一切法本性清淨,我亦得清淨。如是作意,即誦澡浴真言曰:
「唵[3](引) 娑嚩(二合)婆([4]引)嚩[5]秫[6]馱(引) 薩嚩達[7]摩 (入)娑嚩([8]二) 婆([*]引)嚩[9]戍(引)度憾」
每日入道場念誦,定其時[10]節:或二時,[11]謂早朝、黃昏;或三時,加午時;或四時,依瑜伽,加中夜。若於本教尊勝陀羅尼經,每於白月十五日,除滅業障,增福延命。要[12]期誦一千遍,證出世三摩地,得不忘陀羅尼。其日一日一夜不食為上,或食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飯,或粥為中,或如常齋食為下。身著淨衣服,心應虔誠淨信,心不猶豫。若欲持誦,至道場先雙膝著地,禮毘盧遮那佛及八大菩薩,發露懺悔,發五大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福智無邊誓願集;三、法門無邊誓願學;四、如來無邊誓願事;五、無上菩提誓願[13]成。結[14]加趺坐,以香塗[15]手,結三昧耶印,[16]誦真言曰:
「曩莫三[17]曼多[18]沒馱[*]喃([19]一) 阿三[20]冥(二) [21]底哩 (二合)三[*]冥[22](三) 三[23]昧曳娑嚩(二合引)賀([24]引)」
[25]其印:二手合掌,竪二大指。印於五處:[26]額、右肩、左肩、心、喉,各誦真言一遍加持,頂上散。由三昧耶印真言威神力故,能淨如來地,[27]地波羅蜜圓滿,能成就世間、出世間悉[28]地。
「曩莫三[*]曼多[*]沒馱(引)[30]南([31]一) 達[32]囉麼(二合)馱 (引)[33]賭(二) 娑嚩(二合)[34]娑嚩[35](二合)句[36]憾」
結印[37]相:二手大指安於掌中,各作拳,竪二頭指,側並合,安於頂上,[38]從頂向下,徐徐下散。誦真言三遍,即觀自身等同法界,離諸色相,猶如虛[39]空。
「曩莫三[*]曼多嚩日囉(二合)喃([41]引) 唵[42](引)嚩日囉 (二合引)怛摩(二合)句(引)[43]憾」
結印[*]相:二手背相叉,以左大指安右[44]手掌[45]中,與右手大指相[46]拄,即誦真言三[47]遍,獲得自身如金剛薩[48]埵。
「曩莫三[*]曼多嚩日囉(二[50]合)喃([*]引) 唵[51](引)嚩日囉(二[*]合)迦嚩[52]者吽」
[53]其印相:二手虛心合掌,二頭指各安於中指背,二大指並合於中指中節上[54]成,印同前五處,各誦真言一[55]遍。由[56]此加持,[57]自身成被金剛甲冑,一切天魔無能親[58]近。
「曩莫三[*]曼多嚩日囉(二[*]合)喃([60]一) 戰拏[61]摩賀嚧沙拏(二[62]句) [63]薩叵(二[64]合)吒耶(三) [65]吽怛囉(二合)[66]吒憾[67](引)𤚥([68]引)」
[69]結印:二手各以大指捻小指及無名指甲上,各竪中[70]指,頭指並[71]之。左手為[72]鞘,右手為刀,[73]以[74]刀入鞘狀。右[75]刀印[76]左旋轉,辟除道場中諸魔作障者;右旋[77]轉,八方[78]結上下方隅界。然後想道場中須彌山,於山頂上想七寶樓閣。於樓閣中,毘盧遮那佛與八十俱胝十地滿足菩薩摩訶薩以為眷屬而自圍遶。四門四隅各四菩薩及八供養。以內外供養觀想奉獻,了了分[79]明。
「曩莫[83](上)三[84](去)滿[85]馱[*]沒[86]馱[*]南[87](引)(一) [88]噁(二)(引) 薩嚩怛囉(二[*]合)鉢囉(二[*]合)底[89]呵諦怛他([90]引)[91]蘖當[92]矩捨(三) [93]冐地[94]者囉哩耶(二合)跛哩布[95](引)囉迦(四) 娑嚩(二合引)[96]賀([*]引)」
結[1]相:二手內相叉作舉,申右手頭指,屈如鉤形,誦三遍。由印、真言威神力故,諸佛如來及以聖眾不違本誓,皆悉集[2]會。
「曩莫三[*]曼多[*]沒[*]馱喃([4]引)[5]惡(引[6]急呼)」
[7]契相:二手虛心合掌,二小指、二大指相合,餘六指開舒,微屈,如蓮華敷,誦三遍。由此印[8]及真言威力,流出一切微妙寶座,猶如雲海,奉獻如來一切聖[9]眾。
「曩莫三[*]曼多[*]沒[*]馱[*]南([11]一) 誐誐曩三[12]摩三[*]摩娑嚩(二[13]合)賀([14]引)」
[15]即以兩手捧器當額,[16]䠒跪,誦三遍,奉獻閼伽[17]沐浴聖[18]眾。
「曩莫[*](上)三[*](去)曼多[*]沒[*]馱[20]南(引)(一) [21]微輸([22]上)馱巘[23](引)度([24]上)納婆[25]嚩(引)耶娑嚩(二合引)[26]賀」
[*]契相:右手竪掌向外,以左手握右手腕,[27]誦三遍。由此[28]印、真言[29]威力故,流出一切塗香雲海,供養一切如來及諸聖[30]眾。
「曩莫三[*]曼多[*]沒[*]馱[32]南(引) 摩賀(引)昧怛哩[33]夜 (三合)[34]毘庾(二合)[35]那蘖帝 娑嚩(二[*]合)[36]賀」
[*]契相:二手內相叉,仰掌,頭指相[37]拄,誦三遍。由此印[*]及真言威力,流出一切花鬘雲海,供養一切如來聖[38]眾。
「曩莫三[*]曼多[*]沒馱(引)[42]南([43]一) 達[44]麼馱(引)怛嚩 (二合[45]引)[46]拏鼻音[47]蘖帝[48](引)娑嚩(二[49]合)[*]賀」
[*]契相:二手仰掌,[50]以小指、中[51]指、無名指屈竪相背,誦三遍。由此印真言威力,流出一切燒香雲海,供養一切如來及諸聖[52]眾。
「曩莫三[*]曼多[*]沒[*]馱[*]南([54]引) 阿囉[55]囉迦[56]囉沫隣捺[57]埿[*]摩賀(引)沫[58]履 娑嚩(二[*]合)[59]賀」
契相:[60]虛心密[61]令,開掌如器,誦三遍。由此印、真言威力,流出無邊飲食雲海,供養一切如來及諸聖[62]眾。
「曩莫三[*]曼多[*]沒馱([64]引)[*]南(引) [*]怛他([65]引)[*]櫱[66]怛紫娑叵(二合)[67]羅寧(二) 嚩婆([68]去)娑[69]娜(三) 誐誐[70]猱[71]娜哩[72]野(二[73]合)娑嚩(二[*]合)[74]賀」
[75]契相:右手作拳,竪中指,以大指捻中指中節,誦三遍。由此印真言威力,流出一切燈明雲海,供養一切如來及諸聖[76]眾。又復如[77]來大乘經所說,當觀想[78]幢蓋、幡網、瓔珞、衣服、繒綵等物,諸供養雲海充遍法界,誠實言伽[79]他而[80]讚曰:
「曩莫三[*]曼多沒馱(引)[*]南([*]引) 薩嚩他欠烏娜[*]蘖(二合)[83]帝 娑[84]叵囉呬(引)𤚥誐[85]誐劍娑嚩(二合引)賀([86]引)」
[87]其[*]契相:二手相叉合掌,右押左,誦七[88]遍。次想自身於心中有圓明月輪,了了分明,於月輪上想[89]欠字,白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思欠字實相義,所謂一切法等同虛空,[90]離諸色相,離諸障礙。則於真實理中,觀自身作金剛波羅蜜佛母菩薩[91]像,左手持蓮花,其蓮花上有五股金剛杵;右手作仰掌,垂手為施願勢,具頭冠瓔珞,面貌慈愍,拔濟一切眾生勢。作是觀已,二手外相叉作拳,竪[1]二中指,以此金剛波羅蜜印加持,印於四處,謂:印心、[2]額、喉、頂,印已便散[3]手,誦金剛波羅蜜真言曰:
「[4]唵 薩怛嚩(二[5]合)嚩日哩(二[6]合) [7]吽」
當印四處時,各誦一遍,即用前印安於額上,誦三遍,以為灌頂。[8]灌頂已,其印手分兩邊,以金剛拳[9]繼頂後,誦真言曰:
誦三遍,即結被甲印:二手各作金剛拳,各竪頭指當心相纏,如[12]繼甲冑,即於背後亦復如是,次臍,次兩膝,[13]却繞腰後,漸當心,次兩肩亦如是[*]繼。次繼頂下、項後、額前,[*]却於腦後以[14]兩金剛拳[*]繼,漸垂手兩邊徐[15]徐下,如垂帶勢,即以兩手掌相拍三聲,誦被甲真言曰:
又拍掌真言曰:
「[*]唵嚩日囉(二[19]合)覩[20]史耶(二[21]合)[22]縠」
自想己身成本尊已,二手合掌,屈二頭指,[23]甲相背,以二大指[24]壓[25]二頭指頭,如彈指勢,即誦尊勝陀羅尼曰:
「曩[26]慕(引)婆誐嚩帝(一) 怛𡃤(二合)路[27](引)枳也(二合)(二) 鉢囉(二合)底[28](丁以[29]反)(三) 尾始瑟吒(二合[*]引)也[30](四) 勃馱(引)耶 ([31]五) 婆誐嚩帝(六) 怛儞也(二[32]合)他(引)(七) 唵(八) 尾戍 (引)馱也(九) [33]三麼三滿[34]多嚩婆娑(十) 薩頗(二合)囉拏[35](十一) [36]孽底[37](丁異[*]反)誐賀曩(十二) [38]薩囉[39](二合)婆(引)[40]嚩秫[41](輸律[*]反,下並同)第(十三) [42]阿鼻詵[43]左𤚥[44](十四)(引) 素誐多嚩[45]囉嚩[46]左曩[47](十五) [48]蜜㗚(二合)多 (引)鼻曬罽(十六)([49]入) 阿(引)賀囉阿(引[*]上)[50]賀囉(十七) 阿 (引[*]入)欲散馱(引)囉抳(十八) 戌[*](引)馱[51]也[52]戍馱也[53](十九) 誐誐曩尾秫提(二十) 鄔瑟抳([54]三合)沙[55](二十) 尾惹也尾秫提(二十[56]二) 娑賀娑囉[57](二合)(二十三) 囉濕弭 (二合)散祖(引)[58]禰帝(二十[59]四) 薩嚩怛他(引)孽多[60](引)(二十五) 地瑟[61]侘(引二合)曩(引)地瑟恥[62](二合)多(二十[63]六) 畆捺㘑 (二合)([64]二十七) 嚩日囉(二合)迦(引)耶([65]土)(二十八) 僧[66](去)賀怛[67]那秫第(二十九) 薩嚩[68](引)嚩囉拏尾秫第(三十) 鉢囉(二合)底儞[69]靺多也(三十一) 阿(引)欲秫第(三十二) 三麼耶([70]引)地瑟恥(二合)帝(三十三) 麼抳麼抳(三十四) 怛闥多[*](引)步多俱胝[71](三十五) 跛哩秫第(三十[72]六) [73]尾娑怖(二合)吒[74](三十七) 勃地秫第(三十八) 惹也惹也(三十[75]九) 尾惹也尾惹也(四十) 娑麼(二合)囉娑麼(二合)囉(四十一) 薩嚩勃馱[*](引)地瑟恥(二合)多秫第(四十二) 嚩日㘑(二[*]合)[76]嚩日囉(二合)[*]孽鞞(四十三) 嚩日囕(二合)婆嚩覩(四十四) 麼麼[77](四十五) (某甲)薩嚩薩怛嚩(二合[*]引)([78]四十六) 難([79]上引)[80]左迦([*]上 引)[81]也尾秫第(四十[82]七) 薩嚩[*]孽底[83](四十八) 跛哩秫第(四十[84]九) 薩嚩怛他[*](引)[*]孽多([85]五十) 三[*]摩[86](引)濕嚩(二合引)[87]娑(引)地瑟恥(二合)帝([88]五十一) 勃[89]𠆙勃𠆙 (五十二) 冐(引)馱也冒[90](引)馱也(五十三) 三滿多跛哩秫第 (五十四) 薩嚩怛他(引)[*]孽多(引)(五十五) 地瑟[91]姹(二合引)曩(引)([92]五十六) 地瑟恥(二合)多(五十七) [93]摩賀(引)[94]畝捺㘑(二合)(五十八)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九)」
所誦之聲,不高、不下、不緩、不急,一心緣觀毘盧遮[95]那佛,了了分明誦七遍已,印頂上散。取菩提子念珠安於掌中,誦加持念珠真言曰:
「[*]唵 尾嚧遮[96]那[97]麼羅 娑嚩(二合引)賀[98](引)」
誦七遍已,[99]安頂上,[10]以左手[101]當心承珠,右手移珠。每與「娑嚩[102](二合)賀」齊聲移[103]一珠,念誦至一百八遍,乃至一千遍,却取珠蟠於掌中,合掌安於頂上,而發所求清淨[1]妙願,願一切眾生皆悉獲[2]得。復結[3]本尊印,[4]誦七遍或三遍。復結金剛波羅蜜印,又[5]復結五種供養印,并誦五種真言而供養之,具如上說。即結不動尊印,[6]誦一遍,以印左轉,即成解界,執閼伽器奉獻供養。即結前三昧耶[7]印,當頂上奉送,誦三昧[8]耶真言一遍。不解此印,便誦金剛解脫真言曰:
「[*]唵 嚩日囉(二[9]合)[10]謨(引)訖叉(二[11]合)[12]穆」
奉送諸佛聖眾,如前禮拜。發露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已,出道場後,即於靜處[13]轉讀大乘經,觀第一義諦,以此妙福迴向所求,助成悉地。若作息災法,面向北,其壇圓,觀聖眾白色,道場中所供養物皆白,身著白衣,面向北坐,燒沈水香。若作增長法,面向東坐,本尊及供養,并自身衣服悉皆黃色,燒白壇香。若作降伏法,面向南坐,本尊及供養并衣服並青色或黑色,燒安[14]息香。若作敬愛法,面向西[15]坐,觀本尊赤色,及[16]飲食、衣服皆赤,燒酥合[17]香。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972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法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gaoyuefeng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