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稽首一切智。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逮得正智,照明諸法,於知所知,了無罣礙。其名曰:觀自在菩薩、得大趣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蓮華勝藏菩薩、手金剛菩薩、持地菩薩、虛空藏菩薩、除一切障菩薩,普賢菩薩而為上首。如是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眾。復有萬梵摩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從餘生界來詣佛所,俱在會集。
復有萬二千諸釋天眾,與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俱來在會。
爾時,聖尊四眾圍繞,恭敬供養,而為說法。時,三十三天善法場中,有天名善住,處大寶宮,盛縱歡樂,妓麗侍奉,嬉戲馳遊,觀覽娛情,悉暢所欲。忽夜有聲呼:「天善住!汝終期至,七日當死。七生閻浮,入於地獄,後或為人,貧窮生盲,受諸苦惱。」善住聞已,恐怖驚惶,毛竪憂愁,急詣釋提桓因天帝之所,前禮帝足,荒懼白帝:「請帝垂哀,救我苦厄!救我苦厄!我受天樂縱心適意,忽有聲言:『七日命終。七生閻浮,當入地獄,後或為人,貧窮生盲,受諸苦惱。』我今煩荒,心迷識亂,計不知出。惟帝悲愍,拔救苦毒。」釋提桓因聞是語已,深懷怪悼:「云何七生?」默寂須臾,遂見善住於此命終,便[5]愛猪身,猪身畢已受於狗身,狗身畢已受於狐身,狐身畢已受於猴身,猴身畢已受毒蛇身,蛇身畢已當受鷲身,鷲身畢已受於烏身。如是七生,恒食穢惡。釋提桓因見是事已,深哀善住當受大苦,何計何從?誰能救濟?作是思惟:「唯除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無能救者。」
於是天帝其夜後分,齎諸華鬘,種種諸香,末香、燒香、天衣、瓔珞,諸莊嚴具,詣於祇林佛聖尊所,頂禮雙足,右繞七匝,大供養已,便於佛前一面而坐,以善住事具白聖尊。其時,如來頂放大光,其光雜色,流照十方一切生界,還至佛所,右繞三匝,從佛口入。佛遂微笑,告釋提桓因:「有佛灌頂清淨諸趣佛頂尊勝陀羅尼,淨除一切業障,地獄、畜生、閻摩盧迦生死苦惱,破地獄道,升於佛路。天帝!此清淨諸趣佛頂尊勝陀羅尼,但聽聞者,生死相續一切業障,種種苦患,咸悉消滅,當獲善果,得宿命智。從一佛國生一佛國,從一天中生一天中,乃至三十三天宮,常知宿命。能習持者,現百年限,更增其壽,身口意淨,心寧適樂,身苦咸除,獲諸善觸,諸佛觀視,諸天衛護,一切菩薩慈愛繫念。讀誦之者,一切地獄、畜生、閻摩盧迦及諸餓鬼,息除消散,境域空虛;一切佛剎、菩薩天宮,咸闢福門,導之令入。」
於是釋提桓因前白佛言:「聖尊!憐愍攝護一切眾生,唯願為說清淨諸趣佛頂尊勝陀羅尼。」
爾時,聖尊受天帝請,即說陀羅尼曰:
「南謨薄伽([6]上)婆[7]帝底嚟(二合)盧吉夜(翊可[8]反,二合)鉢羅(上二合)底(都里反,下同)毘(上)始瑟吒夜(翊可反,下同)勃陀夜(一)(云歸命聖尊三界勝覺) 怛姪(徒列反)他(二) 烏牟(半音)(三) 毘輸陀(上重)夜麼麼(麼麼云某甲,受持者於此自稱名)娑(上)曼多皤(上)婆(重)娑(上)馺叵(二合)囉(上)拏(上)伽底伽(上)訶(上)那瑣婆(重)皤(上)舜(入)提(五) 阿(上)毘(上重)瑟者夜(二合)素(上)伽(上)多(上)婆(上)者那蜜㗚(二合)多毘(上重)訕(疏皆反)罽(平)(六) 阿訶(上)囉(上)阿訶[9](上)囉(上)(七) 阿愈珊陀(重)囉(上)尼(上) (八) 輸陀(上重)夜輸陀(上重)夜(九) 伽(上)伽(上)那毘(上)舜 (入)提(重)(十) 烏瑟尼(二合)沙(疏我反)毘(上)闍(上)夜舜(入)提 (重)(十一) 娑(上)訶(上)娑囉(上,二合)[10]囉濕弭三朱([11]長)地(上)低(十二) 薩囉皤(上,二合)多(上)他伽(上)多地(上重)瑟姹 (丑遐反,二合)那地(上重)瑟祉低(十三) 阿(上)地哩(二合)跋闍囉(上,二合)迦夜僧訶(上)多(上)那(上)舜([12]入)提(重)(十四) 薩囉皤(二合)皤(上)囉(上)拏(上)毘(上)舜(入)提(重)(十五) 鉢囉(上,二合)夜儞夜多(上)婆(上重)夜(十六) 阿愈舜(入)提(十七) 娑(上)麼耶(余他反)地(上重)瑟祉(二合)低(十八) 麼儞麼儞麼麼儞(十九) 多(上)他(上)多菩(重)多俱知(上)跛唎(上)舜(入)提(重)(二十) 毘(上)娑普(二合)吒(上)勃地(上)舜[13](入)提(重)(二十一) 闍(上)夜闍(上)夜(二十二) 毘(上)闍(上)夜毘(上)闍(上)夜(二十三) 娑麼(二合)囉(上)娑麼(二合)囉([14]上)(二十四) 勃陀地(上重)瑟祉(二合)多(上)舜(入)提(重)(二十五) 跋闍嚟(二合)跋闍囉(上二合)揭囉鞞[15](重)(二十六)(二合) 跋闍[16]藍(二合)婆(上重)皤(上)覩麼麼(二十七)(麼麼云某甲,受持者於此自稱名) 麼訶耶那(上)鉢羅(上二合)婆(上重)迦夜毘(上)舜(入)提(重)(二十八) 薩囉皤(上二合)伽(上)底跛唎舜(入)提(重)(二十九) 薩囉皤(上,二合)多伽多娑(上)摩戍阿 (二合)娑地(上重)瑟祉(二合)低(三十) 勃陀(重)夜(二合)勃陀(重)夜(二合)(三十一) 毘(上)菩([17]長)陀(上重)夜(三十二) 娑(上)曼多跛唎(上)舜(入)提(重)(三十三) 薩囉皤(上,二合)多(上)他伽(上)多地(上重)瑟奼(丑遐反。二合)那地(上重)瑟祉(二合)低(三十四) 莎訶(三十五)(注:平上去入者,從四聲法借音讀。注半音者,半聲讀。注二合者,半上字連聲讀。注重者,帶喉聲重讀。注長者,長聲讀。注反者,從反借音讀。羅、利、盧、栗、黎、藍等字傍加口者,轉聲讀。)」
「天帝!此清淨諸趣佛頂尊勝陀羅尼,淨諸罪障,除諸惡趣,八十八俱胝百千恒河沙諸佛所共宣說,守護喜讚,一切如來智印印之,為除一切眾惡趣故;一切地獄、畜生、閻摩盧迦,諸罪惡類沈溺苦海,受諸痛毒,為解脫故;為諸短壽、薄福、下陋、卑賤惡業諸眾生故;趣於地獄種種生類夭折失心,亡背正路諸眾生故,說此陀羅尼行閻浮提,淨除罪業,令歸解脫。天帝!汝當持此尊勝陀羅尼為善住說,當為閻浮眾生、諸天天子、一切含識,宣揚讀誦,思惟習念,恭敬供養,受持修行。我今以陀羅尼印教約付囑天帝,汝當善持。聞此陀羅尼者,百千劫中,所積業障咸得清淨,不墮地獄,不生畜生、[1]閻摩盧迦、餓鬼惡趣,不受阿修羅、夜叉、羅剎,及富丹那、迦吒富丹那、癲等鬼神之身,乃至犬、龜、鳥、獸、蚊虻、毒蛇、腹行之類,并諸小蟲,不復更受;恒與佛俱,或生菩薩勝族,或生婆羅門、大姓剎利、大姓居士大家,以此陀羅尼力得清淨生,至坐菩提,獲正遍覺。天帝!此清淨諸趣尊勝陀羅尼,威神廣大,具大功果,有大力能,是大吉祥。如日藏寶珠,皎潔無垢,淨若虛空,所在之處光明照朗。此陀羅尼所置之處,威神洽被,亦復如是。持此陀羅尼者,一切罪惡皆不能染,柔和潤澤,清淨無垢,如閻浮檀金。書寫、讀習、誦念、供養、受持、修行此陀羅尼者,當知此處地獄業除,諸趣咸淨。書此陀羅尼安置幢上,樹於高山或高屋上,及餘高處,或浮圖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子、善女人等,見此陀羅尼幢,若近幢,若幢影霑身,若幢風吹身,或為幢風飄塵著身,罪業便消,不生地獄、畜生、閻摩盧迦、餓鬼、阿修羅中,不墮諸惡趣,一切如來諸佛當與授記,得不退轉至登正覺。以種種華香、種種諸鬘、種種幢繖、幡蓋、瓔珞,諸莊嚴具并諸塗飾,修大供養,於四衢道造塔,安置此陀羅尼,行道頂禮,當知此輩是摩訶薩,佛之法子,法之梁柱,舍利之塔。」
爾時,閻摩法王其夜將曉來詣佛所,以種種天華、種種諸香、雜香、燒香、天衣、瓔珞,修大供養,右繞七匝,頂禮佛足,白佛言:「聖尊!我知佛恩,非不知恩。今為報佛恩故,擁護一切,常勤奉事此大威力、大功果陀羅尼,閉地獄門,淨諸惡趣。」
爾時,四天王繞佛三匝,前白佛言:「唯願聖尊說此陀羅尼修行之法。」佛告四天王:「諦聽!諦聽!我今當說。若有命短,求長壽者,當於白月十五日,澡浴清淨,著淨潔衣,受八戒齋,誦此陀羅尼千遍,諸障便除,病愈壽增,獲大安樂,地獄、畜生,諸惡趣苦,咸悉解脫。乃至畜生、諸惡趣類,耳得聞此陀羅尼者,便復不受惡趣之身。[2]嬰纏重病者,病皆消散,諸趣清淨,命終之後生現樂界,蓮華化生,不受胎藏,常知宿命。若諸眾生罪業所牽,命終之後生於惡趣,應以此陀羅尼呪土二十一遍,散其[3]骸骨之上,隨其所生,若地獄、若畜生、或閻摩盧迦、或餓鬼趣,乃至阿鼻地獄、禽獸蜫蟲,咸謝苦身,生天受樂。日日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罪滅福增,眾人愛敬,命終之後生極樂國。若常念持此陀羅尼,命終之後生諸淨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一切佛剎作大光照,常與佛俱,諸佛護育,而與授記,乃至獲證大涅槃樂。修行此陀羅尼者,當作方壇,四面正等,散種種淨華,燒種種香,右膝輪著地,長跪一心,普念十方一切諸佛,作合十指爪印當於心上,二頭指、二大拇指各相屈按,稱『娑度(云善哉)』,誦此陀羅尼一百八遍,即為供養承事八十八俱胝恒河沙那由他百千諸佛,如佛供養而作供養,亦為供養四大天王,一切讚善稱是佛子,以大菩提莊嚴其心,獲無礙智。凡欲誦念此陀羅尼者,皆當至心如法作合十指爪印,是為修行陀羅尼法。」
佛告釋提桓因:「天帝!當以此法救除眾生地獄諸趣一切苦惱,淨諸趣業,獲長壽果。天帝當還,可授善住天子此陀羅尼,滿七日已,汝共善住來至我所。」
釋提桓因受佛教已,還於天宮,以此佛頂尊勝陀羅尼授善住天子。善住受已,修行供養六日六夜,爰至七日,諸惡趣業皆得解脫,居天福處,獲大長壽,歡喜踊躍,大聲唱言:「阿呼佛陀耶!阿呼達摩耶!阿呼僧伽耶!阿呼毘[4]耶陀(云陀羅尼)救拔眾生一切苦厄,令我得脫諸惡趣苦!」
爾時,天帝釋提桓因部屬侍繞,將善住天子,齎種種華香、燒香、塗香,并種種鬘、蓋繖、幡幢、衣服、瓔珞,乘天寶輅,備天莊嚴,來至佛所,作大供養,右繞萬匝,便於佛前一面而立,頌讚佛已,退坐聽法。佛[1]申金色右手慰護善住,而與授記。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9 冊 No. 968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gaoyuefeng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