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

四念處觀

身念處觀如音品

觀身不淨時先觀息入出生滅不可得次觀心心相若先觀色麁利難解沈重難輕若先觀心微細難見心空無體託緣妄念無有實氣息處中輕空易解先觀入息從何方來都無所從亦無生處入至何處都無歸趣見滅相無有處所入息既無復觀出息從何處生審諦觀察都無生處至何處滅不見去亦無滅處既無入出復觀中間相貌何似如是觀時如空微風都無相貌息無自體滅由心妄念息即動無念即無生即觀此心住在何處復觀身內都不見心復觀身外無心相復觀中間無有相貌復作是念心息既無我今此身從何生如是觀時都無生處但從貪愛虛妄念起復觀貪愛妄念之心竟空寂無生無滅即知此身化生不實頭等六分色如空影如虛薄雲入息氣出息氣空微風如是觀時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斷無常無生無滅無相無貌無名無字既無生亦無涅槃一相無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名總觀諸法實相如是觀竟欲得神觀身四大如空如影復觀外四大地水火風石壁瓦礫刀杖毒藥如影如空影不能害影空不能害空入初禪時觀息入出從頭至足從皮至髓上下縱橫氣息一時出入無常念己身作輕空想捨麁重想是氣息入無聚集出無分散是息風力能輕舉自見己身空如水沫如泡如影猶如虛空如是觀久修習竟遠離色相獲得神通飛行無去住遠近任意自在是身念處不淨觀九想十想及觀氣息生滅出入空無障礙亦能獲得如意神通先證肉眼次觀天眼見無量阿僧祇十方三世微細色等亦見眾生生死出沒善惡業報皆悉知之明了無礙總攝十力十八不共法能作大身遍滿十方能作小身細如微塵一能作多多能作一能作輕輕能作重醜陋作端正端正作醜陋長短大小青黃赤白悉能變化虛空作地地作虛空地作水火水火作地能令變作金銀七寶石壁草木亦復如是皆能變作金銀七象馬車乘城郭樓櫓宮殿屋宅房舍燈日月大珠及如意珠飲食衣服床榻被簫笛箜篌五欲眾具眾生所須盡給與然後說法令入佛道能自變身作十方佛身名字不同色像差別亦復能令皆作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上肉髻光明遍滿十方間無空處十方遠近如對目前去未來亦復如是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亦復能作菩薩緣覺阿羅漢身釋梵四王諸天身轉輪聖王諸小王身能作四種佛弟子形變為女女變為男亦作六趣眾生之身如是凡聖眾色像一念心中一時行語言音聲復如是亦復能作臭爛死屍縛魔波旬令捨高慢遠離魔業求佛正道臭爛屍觀非獨繫縛波旬魔王亦能降伏一切婬女令捨要欲發清淨心信求佛道是禪波羅蜜身念不淨觀法初修行時能斷五欲一切煩惱能除五能斷十纏若人修習如偈所說

氣息輕空風火觀  
飛行十方無障礙
皮肉筋骨不淨觀  
獲得如意大神通
總名八大自在我  
一切形色能變化
總名十四變化心  
非但變化如上事
能令大地六種動  
變十方穢為淨土
是身念處不淨觀  
總說如是大功德
若廣諸說不可盡  
三十七品亦在中
今已總說身念處  
種種功德差別法

受念處品

復次禪波羅蜜中受念處觀如偈說

能斷一切受  
今當更總說
斷除三受法  
一切受亦盡

三受者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如十二因緣中說不苦不樂受但是無明有名無色苦樂二受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滅壞苦憂悲惱如是三受和合共成事不能一一獨生煩惱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受是六根名為六情外受是六塵為六境內外受名六識亦名為心思惟分別如是內外有三十種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是名三十皆由無明不能了故貪善惡業遍生六趣若能修習戒定智慧淨三毒根曰六度是故論言智度大道佛從來生死往來故曰大道智慧斷三受故名為度是故佛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一切貪瞋癡受以為根破戒是惡趣門持戒是善趣門修戒定智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亦得名為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佛無上大菩提門六根名為門心為自在王造生死業時貪著六塵至死不捨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是故名為無上死王譬如世間五月時雨大惡雹穀果樹摧析墮落人畜皆死是惡雹雨譬如金剛無能制者斷諸善根作一闡提是故名為死金剛雨譬如世間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四大海中擒捉諸龍自在無礙食噉令盡能制者是故名為死金翅鳥譬如世間惡轉輪王飛行虛空遍四天下擒捉諸王自在無壞他事業無能制者是故復名死轉輪王一切天人王無能制者唯除一人大力神僊幻術呪師智如金剛能伏一切乃能伏此生死心王亦復如是二十五有無能制者唯除菩薩修戒定慧智獲得初禪至第四禪及滅受想定成就四念處法忍具足得大神通能降伏生死心王一切凡夫及二乘人不能降伏如是死王為無常法之所遷故不能降唯有法大力菩薩生分盡者乃能降之習氣故苦受內苦外苦內苦者饑渴悲惱憂瞋恚嫌恨宿怨不適意事怨憎會時內心大苦如是等苦名為內苦復次求物不得得更失五欲眾具愛別離故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抄劫死亡若遭惡病無藥可治必死無疑憂悲啼哭如是等苦皆名內苦聞外惡罵辱機刺內懷忿怒亦名內苦外苦者若為王法所加鞭杖拷楚牢獄繫閉杻械枷名為外苦亦名內外苦若師子虎狼諸惡毒獸風雨寒熱如是等此名為外苦若自身有病諸根不具足名身苦若為他役使擔負重載若行遠路中間嶮難無止息處如是等是名身苦應學慈悲修空忍之不生瞋恚於怨憎處應作是念是我先世惱害彼人但自責不應瞋他虎狼獅子狂象惡王亦復如是於貪求處應求捨心不應瞋惱觀惡音如空中響彼聲不來耳不往受隨聞隨誰罵誰受則無瞋恚聞好音聲稱揚讚如前觀之亦不生喜禮拜供養一切樂應作是念彼自求福便於我處自作功不聞我事不應歡喜譬如廢田有人耕自求報故地不應喜復有異人多持糞毒刺惡草積種在中掘鑿穿穴高下不彼人自生如是惡心地亦不瞋亦不念彼徒自苦惱有人問言怨害罵辱能忍不瞋是事可爾禮拜供養讚歎樂受何以不喜彼今雖復供養讚歎於我後若遇惡緣便瞋我若打若殺不應生喜苦受樂受皆如幻化無有定相不應瞋喜如彼大地無憎愛菩薩欲求無上佛道應先修學大地三昧亦應學如虛空三昧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不應貪著應作是念苦樂中間故有不苦不若無苦樂則無不苦不樂一切皆是無常生滅不曾暫停生滅無故無生滅處求不可如是觀時即無三受得三解脫男女等亦復如是如幻如化無生無滅不可得如身念處五陰如相不可得故無十八故無一切受何以故六根六塵六識空故求不可見名之為空求亦不得名之空空無有空復次禪波羅蜜中觀受念處無生無無一切受即是涅槃觀察涅槃亦不可無名字故即無涅槃如是觀時初學能斷一切煩惱又得一切宿命通自觀己身現在初生五陰歌羅邏時生滅不住亦見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五陰生滅以身念處天眼力住初禪中能見如是宿命神通一切生處壽命長短苦樂受報飲食衣服種性名字死出沒國土世界欲性善惡悉見悉知現在未來宿命因緣及一切事悉見悉知如過去亦知諸天六趣眾生三世宿命知己不異亦復能知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一切宿命念心中稱量盡願明了無礙於一切眾生中得自在壽命隨其所感長短不同為眾生故現一切身受一切命欲度十方三惡道眾生欲度餓鬼觀受念處住初禪中用如意通美飲食令其苦息而為說法欲度畜生時受念處入初禪時已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住第二禪用如意神通令諸眾生離畜生業得人天令其歡喜而為說法欲度地獄眾生時觀受念處入初禪時已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住第三禪以如意通化十方阿鼻地獄及諸地獄悉為天堂一切苦具變為瓔珞如其苦息如第三禪樂應說法欲度福德大力眾生時觀受念處及三念入初禪初禪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三禪三禪起入第四禪住火一切處放大光明照十方住地一切處十方大地六種震動風一切處戒定慧香遍熏十方住水一切處現月愛三昧十方重病苦惱眾生悉得消除身心安樂住地一切處穢惡世界變為淨土池流華果七寶莊嚴放眉間光召集十方諸大菩薩悉求集會口光頂光放中間光集三界天王轉輪聖王阿脩羅王及諸小王并諸天放下光明普及三塗一切眾生集會聽法悉為受記受記之法凡有九種三乘及六道是名九種差別受記如摩訶般若放光論中若放頂上[A1]髻光明遍照十方集大菩薩并集過去多寶佛等又及十方分身應化無量諸佛十方世界為一切佛土滿中諸佛諸天人三塗八難置於他土不令在會無餘雜眾當知此會但說一乘為一生補處菩薩受如來記若放眉間大光明同頂光中事知此會為大聲聞密行菩薩過十地入佛境界者受如來記如法華中說二種放光受記之法但說佛果事一乘佛智慧無餘雜眾故不說九道記問曰佛大慈悲平等說法眾生普聞復何意故說法華時三變世界八方通同為一佛土初第一變八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同於娑婆上下兩方亦復如是第二變化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同娑婆第三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同於娑婆如是三變各放眉間白毫光移諸天人阿脩羅等三塗八難置於他方不得聞法當知如來心不平等答曰是事不如來智慧非汝境界不應難言佛不平等彼以何故妙法華會但說一乘頓中極頓諸佛智慧為大菩薩受如來記難信難解是故漏盡二乘人新發意菩薩及以不退諸菩薩疑惑不能解何況餘人譬如世間轉輪聖莊嚴四天下集諸轉輪王共論聖王事有王邊智慧大臣乃能信解得近王座同論王事諸餘惡臣愚闇無智則不堪聞不得同何況餘小王及諸僕使而近王座如來頓亦復如是唯有一生補處無垢大士得佛智慧受如來記者乃得聞之此會不說引導之教是故餘人不得在座餘人若聞不解故即生疑謗墮於地獄是故移之置於他土眾五千亦復如是譬如閻浮提人眼不得見上界諸天若得見者兩眼雙瞎薄福德故堪見此諸天光明是故見者兩眼雙瞎天人阿脩羅三塗八難亦復如是尚不得見肉眼眉間受記光明何況聞說受如來記也若得聞者則生誹謗永失信心斷諸善根作一闡將護彼意不得聞之譬如世間饑餓病瘦絕食來久薄腹者不得一往多食乾麩及以強餅𧻓麫驗酒一往飽食必死不疑五千四眾天人阿脩羅三塗八難亦復如是薄福德不堪得聞受如來記問曰諸佛神通無量方便一音說法隨類得解何故移之置於他答曰如汝所問他土之音有二義一者本土是如來藏一切眾生不能解故貪善惡業輪迴六趣二者一切眾生無量劫來常在六趣輪迴不離如己舍宅亦名本土天人阿脩羅等薄福德故不能感見三變座席復不感聞本無如教甚深妙聲是本無如如來如一如無二如本末究竟等唯佛與佛乃能知餘人不解五千四眾天人阿脩羅三塗八不聞本無如不得究竟解故是故名為置於他土復次五千天人阿脩羅及難處異座異聞得解薄少永捨六趣是故復名置於他實不移却不覺不知不離本座物解不故言他土欲重宣受念義而說偈言

行者初觀受念時  
三種受法難捨離
苦受能生諸怖畏  
亦生九惱諸怨害
常懷忿難作方便  
得怨便時斷其命
或淨五欲起怨心  
或諍名利作怨害
或貪住處獲利養  
見勝己來欲殺害
或加誹謗惡名流  
或時願人令殺害
是苦受法有三種  
內受外受內外受
若欲斷除諸苦受  
當觀怨家如赤子
亦如父母及兄弟  
亦如諸師及同學
生生無不從彼生  
是無量劫之父母
我曠劫來曾生彼  
一切皆是我赤子
此觀成時瞋恚盡  
獲得大慈大悲心
怨家悲歎生悔心  
如見父母悉歸命
我往昔曾彼受學  
一切皆是我大師
或修俗禮及五經  
或學出世解脫道
學善法故好名流  
忍惱害故得神通
一切皆是我和尚  
亦是諸師及同學
應當孝順勤供養  
恭敬供養如佛想
若受上妙五欲樂  
人天王處自在樂
三界天王人王樂  
無常至時皆碎破
一切樂受是苦本  
樂報盡故苦報至
貪受榮華謂是常  
愛別離時地獄至
苦樂受盡則無苦  
不苦不樂則無生
具五方便除五欲  
亦除五蓋障道因
五欲五蓋煩惱盡  
具足五支入初禪
二禪三禪第四禪  
還入初禪觀五陰
見身如泡空如影  
出入息如空中風
見過去世無量劫  
諸受五陰生滅空
斷五欲故煩惱盡  
斷五蓋故獲五通
斷五欲故獲如意  
斷五蓋故獲三明
是故諸佛而說偈  
言內外怨賊皆已
除無明父亦滅退  
若能斷貪諸愛盡
自覺覺他名解脫  
諸行魔母既滅盡
無明魔父亦破碎  
既斷煩惱獲六通
立大誓願度一切  
自能斷除三受已
亦斷眾生一切受  
得自在受無量命
亦知一切解脫受  
知受凡聖九道記
亦受補處如來記  
若欲說法度眾生
先現希有奇特事  
深入禪定放光明
普照十方諸世界  
變諸穢惡為淨土
七寶行樹以莊嚴  
三塗八難悉解脫
等齊人天來聽法  
以受念處觀察之
然後為其演說法  
或令世界淨穢異
眾生各見不相知  
形色音聲種種別
眾生各聞皆不同  
各見佛同為說法
都不見他前有佛  
雖復差別各各異
能令一時各解脫  
隨眾生壽命長短
能自在受種種命  
或見短壽入涅槃
或見長壽無量劫  
是受念處初學時
能斷苦樂諸繫縛  
初觀諸受內外苦
亦觀諸受內外空  
不苦不樂受亦空
斷陰界入破無明  
觀三受性非空有
則無繫縛無解脫  
法性無佛無涅槃
亦無說法度眾生  
眾生與佛一如如
本末究竟無差別  
坐道場得成佛道
即是導師方便說  
如人夢中得成佛
放光說法度眾生  
此無佛道無眾生
佛法性相亦復然  
眾生迷惑不覺知
深著苦因不暫捨  
諸苦所因貪為本
捨貪求心無相依  
見諸受空無生滅
證苦無生苦聖諦  
內外假合名為集
無十八界集聖諦  
生滅滅已名寂滅
證無寂滅滅聖諦  
陰無縛解無邪正
證平等慧道聖諦  
四諦無二是一諦
實無差別四種諦  
一諦空故即無諦
無諦巧慧佛三諦  
一切眾生從本來
無生無滅無縛解  
五陰如性非明闇
凡夫與佛無一二

三十七品亦在其中觀受念處多故受念處為主獨稱其名(略說受念處竟)

心念處品

復次行者初學禪時思想多念覺觀攀緣猿猴走不曾暫停假使行者數隨心觀亦不能攝即作是念三界虛妄皆心所作即觀是心從何處生心若在內何處居止遍觀身內求心不得無初生處亦無相貌心若在外在何所遍觀身外覓心方所都不見心觀中間亦不見心如是觀時不見內入心見外入心不見內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當知此心空無有主無名無名行相貌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亦非自生是是名者能觀心念心念生滅觀念念生滅觀念念相不可得故亦無生滅如觀我心他心亦復觀心性無有心性無有心性亦無相畢竟無心亦無不見心如是觀竟身心空寂次第入禪能起神通復次菩薩摩訶薩觀心念處學得一切禪定解脫起如意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應先觀其心入初禪次第入至第四禪乃至滅受想定還入初禪觀念處內心外心內外心亦復觀察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如是觀觀諸解脫遍一切他心智三昧以他心智如意神通亦入天眼宿命漏盡神通遍觀中如是諸神通已觀七覺分住他心智三昧念覺分擇分覺分及精進覺分遍觀十方一切眾生心心性欲用十力智分別之一一眾生感聞何法聞何音聲見何色像於何解脫門而得解脫如是觀竟用喜覺分神通三昧令十方六道眾生皆大歡喜用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用如意神通普現色身上中下根隨機說法悉令解脫此心念處初修學時心得證自斷一切心想妄念諸結煩惱亦能如已教他人學但未得神通不能明力不識眾生種種根性所念各異不稱其機利益甚作是思惟但是學時未是說時不應強說非時之言若修禪定獲大神通如意自在他心智差別三昧一念悉知凡聖差別之心通達無量阿僧祇劫過去未來如現在世是學竟乃可說法思惟既竟還入初禪觀於身心空如影息如空風心無相貌輕空自即得神通住第四禪放大光明一者色光遍照十方凡聖色身二者放於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九道凡聖上下智慧悉能遍知彼是處非處及知宿世因緣果報亦如身念處受念處三昧如是竟現一切身十方遠近如對眼前各為說法悉令解脫欲說法時現希有悅可眾生令大歡喜以神通力十方世界穢惡之處變為淨土金銀瑠璃一切眾寶錯其地充滿世界上妙栴檀七寶行樹華果茂盛行列相當臺館樓櫓城邑聚落七寶房如意寶珠光明相照若日月現猶如如來所居淨土諸佛菩薩充滿其中各現神通伏天魔破諸外道或有諸佛寂然禪定上下身分放大光明猶如段雲遍滿十方光明中現一切佛事或有菩薩現不思議四大海水置一毛孔水性之屬不覺往來須彌王置芥子中亦不迫迮還置本處諸四天王及忉利不覺不知三千世界置一毛端亦不傾側一切大眾不覺寬迮如故不異人天交接得相見一切人天未得道者及諸聲聞小行菩薩皆得見此不思議事十方諸佛諸四天及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護羅伽等與菩薩對面共語能以一面對一切面如鏡中像面亦不異然後說法悉令聞者一時得是名菩薩住心念處如意神通如願三昧三十七品一切佛法悉在其中觀心念處本是故心念處為主獨舉其名宣心議而說偈

內心外心中間心  
一切皆是心心數
心性清淨無名相  
不在內外非中間
不生不滅常寂然  
非垢非淨非明暗
非定非亂非緣慮  
非動非住非來去
非是非死非涅槃  
非斷非常非縛解
非如來藏非凡聖  
不了名凡了即聖
行者初學求道時  
觀察心數及心性
觀察心數名方便  
覺了心性名為慧
初坐禪時觀不淨  
觀出入息生滅相
不淨觀及出入息  
是心心數非心性
觀心心數斷煩惱  
心性即是煩惱性
心數心性平等觀  
具足禪慧成大聖
不淨初學斷五欲  
久修獲得如意通
初觀息解假名空  
久修飛行無障閡
二觀具足成一觀  
獲得三明見三世
身念受念及法念  
覺了三念由觀心
內假外假內外假  
此三假名非實法
心念非假非真實  
求了三假當觀心
一名心相二名性  
三假由相不由性
從無明緣至老死  
皆是心相之所造
此假名身及諸受  
善不善法及無記
皆由妄念心所作  
觀妄念心無生處
即無煩惱無無明  
心性無念不可觀
觀四念處心想盡  
煩惱盡故即盡智
若觀心性了四念  
解無生法無生智
無妄念心無緣慮  
無雜染故無六道
若人隨順妄念心  
持戒坐禪欲求道
如雨綵衣其色變  
不證無漏著禪味
不得解脫歸四趣  
何況破戒無禪定
顛倒亂心著文字  
心性清淨如明珠
不為眾色之所污  
譬如清淨如意珠
雜色物裹置水中  
能令清水隨色變
青物裹時水則青  
黃赤白黑皆隨變
珠色寂然不變異  
心性清淨如意珠
善惡業雜緣色雜  
十善有漏禪生天
行十惡業生四趣  
持戒清淨修禪智
證得無漏解脫道  
從生死際至涅槃
心性寂然不變異  
譬如世間如意珠
隨人所求皆應現  
珠無心相無異念
隨所求念悉周遍  
心性無體無名字
隨學者業凡聖現  
若人欲求解脫道
具足十善觀三性  
心性眼性及意性
具足三信三解脫  
觀身心空持淨戒
證真如解名信戒  
觀身如影如化生
觀心無主無名字  
觀罪不罪如夢幻
乃至失命不破戒  
持戒畢竟證寂滅
速離得相之分別  
持戒雖空不雜世
亦不著空隨世法  
深入涅槃解脫意
不捨世間十善行  
獲得無漏禪智慧
無定亂心定信時  
修四念處斷四倒
證四真諦一諦相  
是名般若波羅蜜
諸法如性如慧信  
若人具足此三信
是人乃可得法施  
信施戒聞慧慚愧
是此七財名導師  
若不具足此七法
是人不應昇高座  
既無信證自不知
向眾妄語何所說  
此人誑自亦誑他
怱怱亂心謗佛說  
如富長者自有財
所行法施名實施  
若人修道證解脫
如富長者行實施  
受者學者皆効此
先學自證如實說  
不應怱怱亂後世
佛意甚深難可知  
如教修行證乃解
此性雖空無生滅  
隨喜惡業必有報
譬如虛空無明暗  
風雲靜亂有明暗
若平旦時無風雲  
日出虛空大明淨
若風黑雲暴亂起  
虛空塵霧大黑風
是虛空性無垢淨  
不為明暗之所染
眾生心性亦如是  
生死涅槃不能染
眾生心性亦如是  
不為斷常之所染
眾生心性若無常  
念念滅壞無業報
眾生心性若是常  
如空不變無業報
心性亦非非無常  
除煩惱故得解脫
生死解脫不失故  
若言心性非無常
求道不應得解脫  
若捨生死得解脫
當知解脫即無常  
若生死性不可捨
當知則無有解脫  
若言生死不可捨
此人所說不可捨  
若言生死是可捨
此人所說不可依  
若言死法不可捨
眾生則不得解脫  
是義應然何以故
眾生非是生死法  
眾生若是生死法
捨生死則捨眾生  
眾生若是自捨者
亦應自捨解脫法  
眾生之性即心性
性無生死無解脫  
如虛空性無明暗
無有生死無解脫  
眾生心性如明珠
生死解脫喻如水  
萬惡萬善喻眾色
隨善惡業種種現  
顛倒妄念造善惡
隨業受報遍六道  
若持淨戒修禪智
法身處處皆應現  
雖隨業影種種現
心性明珠不曾變  
舍利弗問一比丘
比丘汝今得解脫  
比丘答言舍利弗
我今獲得諸煩惱  
法今不在於涅槃
亦復不在於生死  
若言生死即涅槃
即陰計我是外道  
若言生死非涅槃
離陰是我是外道  
若言不即不離是
亦非不即非不離  
此人具足六十二
悉是邪見外道輩  
眾生非是眾生相
亦復非是非眾生  
生死涅槃假名說
唯佛與佛乃知此  
(略說心義竟)

法念處品

復次菩薩初學坐禪觀法念處者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善法者有二種一者有漏十善道及有漏四禪四空定是世間善法二者出世間善無漏四禪四空定四四定滅受想定三十七品是出世間善法不善法者有二種者身口意十惡法二者身口意作五逆罪有一人重於五逆是人學道值惡知識魔鬼入心常說是言我解大乘甚深空義犯四重婬欲熾盛飲酒食肉不持齋戒作如是諸法悉空誰垢誰淨誰是誰非誰作誰作是念已即便破威儀破正命無量眾懶墮懈怠不能求道見此易行惡趣空法即便破戒共相朋黨謗佛謗法罵比丘僧毀一切比丘令使疑惑悉皆破戒斷諸佛種罪重五逆命終悉入阿鼻地獄常詐稱言如善根法師解甚深義餘精進者悉是勝意比丘不如我等如是欺誑壞眾生故但著惡趣空實不識佛法毀三寶故罪重五逆大集經中佛告頻婆娑羅王未來世有諸惡比丘行婬破戒飲酒食肉向四眾說我解如此大乘空義多領無量破戒眷屬四眾無力不能治之佛復語王言我今以此大乘經法付囑國王令治破戒諸惡比丘王若不治死入地頻婆娑羅王聞已悉之是名惡法法行比則不行此破戒惡法無記法者一非十善二非十惡中間散亂無記之心善惡不攝名無記復次阿毘曇中色中一可見十則說有對無記謂八種餘則善不善此是十二入色中一可見者眼有二入但見前境善惡眾色不自見眼根覺是名一可見若見人等親中人記之妄別經久後得相見時猶故相我曾某處共居相見餘眾生非眾生色復如是皆屬一色入是故說言色中一可見十則說有對者耳對音聲鼻對香臭舌對於身對眾觸意對法是故說言十則說有對無記謂八種者耳根對聲不能相見不知處不見色像不能記錄亦復不識冤親中人及餘音聲非人響聲若眼不見心意不覽不能記但能相對譬如有人於說法座下坐心緣外事境外境界眼亦不觀乃至緣座不曾聞法師語聲鼻舌身根亦復如是不能記錄故名無記設有記者悉意等三事和合乃能記之獨不能記四根對四塵故言八種不能相記是故說言無記謂八種餘則善不善者意法相對悉能記錄善不善事我曾某處作如是功德若干善法我曾某處作若干重罪若干輕罪我於某處不作善惡隨宜而都無所作我曾某處得若干好物若干不好物善不善法亦復如是然其意根都無處能懸屬正當五塵之事譬如神龜懸悟密事悉能記錄不名無記但得名為善不善法能總覽十二入法六識由心意但少分能盡知攀緣計校名之為心屬當受持名之為意是故大集經中坐禪學道法行比丘觀三性一者心性二者眼性三者意性此三法輕利用事強故復次法念處內法外法內外法內法者是六情外法者是六塵名為六內外法者名為六識亦名六神名十八界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二因緣悉是其中今但總說餘者亦攝一切一切煩惱無明為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至心至念名之為識識共色名曰名色六處生貪名為六入因入求名之為觸念色至法名之為受貪著心即名為愛四方求覓名之為取如是法名之為有次第不斷名之為生次第斷名之為死眾苦所逼名之為惱乃至識法因緣生貪亦復如是如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中心悉皆具足名為煩惱生老病死二因緣非是解脫夫解脫者因眼見色生貪愛心名為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未睹色名為獨頭無明亦名無始無明亦名不共無明若眼不對色則不能生愛無伴共合故無愛行二法不能於中種識種子是故名為無明獨頭無明不共無明二乘聲聞及諸行初入道者不能斷此無始無明諸佛菩薩及二乘行人但斷有始共伴無明共愛合故名之為伴能作行業名為始生是身初因故為無始無明無明為父愛心為母行業和生識種子亦得名為種識種子種未來身故名為種名色是芽故名生如是別知乃能斷除求解脫者應觀察生死父母斷令皆盡不令有餘夫觀察者眼見色時應作是念明根塵意識屬當妄想和合共生眼識覩眾色像假名為眼復作是念何者是眼空是眼明是眼也塵是眼也意是眼也為當識獨生名為眼也眶骨是眼也精淚是眼也人是眼也若空是眼無色無對無所見故應是眼若明是眼無根無覺無所知故不應是眼若根是眼精淚瞳人匡骨白異空明未覩不見色空明設現精盲之人眼不破不能見色當知空明及根都無有眼若色是[A2]色性無知不能自見空無生處無情無不與根合當知色塵空無有眼何以故使根塵對空明不現意不屬當即不見色知根塵空無眼復作是念意是眼也若意是能見色者盲瞎之人意根不壞不能見色當知無眼假使不盲有眼之人眼不對時意根不壞不能見色以是定知意非是眼空無根無生無滅無名無字眼空無根無有生滅亦無眼名字諸因緣故無集無散無識如是觀時不見眼始來處無始法亦無無始法不可得故名曰無始空無有無始可破故亦無無始空為世流布故名為方便慧明解無始空是名方便慧無始空亦無無無性亦無名之為慧性若破和合共伴無明方便智若破無始無明名之為度故名為智度菩薩母方便慧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萬行得蒱蔬則生如來家故名不生更有一解若斷有始和合無明是名無生若知無始無明能斷能知無所斷故是名無生法名之為慧是名中慧破有始無明名為盡智慧亦得名為盡智有為煩惱盡故名為盡智斷無始無明名為無生智若知無無始則無始空名無生法忍無法亦無不見不無無亦不有是觀無明生亦無亦不見無性見無無性亦非是不見非非無所見無有無所見亦非非無有無所見不名有所得不名無所得名為如如性無生法忍慧非智之所十八種空智所能攝無名可說故亦非是無明是故佛言五陰之法既非是有亦非是不斷不常不在中道無空無無相亦無有無作不合亦不散名相法亦無既見有眾生不見無眾生涅槃非是有亦復非是無是名法念處雖知諸法爾精進禪定苦行求佛道不墮惡趣空誓度一切眾其心不退轉更略復次眼見色時即反觀察內求覓眼誰能見色何者是眼從何處生如是處生如是觀都不見眼亦無生處亦不見亦無生無字都無明貌復觀於色從何處生誰使汝如是觀時不見生處亦無使來者求其生不可得故如空中影如夢所見如幻化無生無滅即無有色無所得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六識為枝條心識為根本無明波浪起隨緣生六識六識假名字名為分張識隨緣不自在故名假名識心識名為動轉識遊戲六情作煩惱六識緣行善惡業隨業受報遍六道能觀六根空無主即悟諸法畢竟觀妄念心無生滅即斷無始無明空解六識空得解脫無六識空無縛解何以故六識非有亦非空無名無字無相貌亦無繫縛無解脫為欲教化眾生故假名方便說解脫脫心空名金剛智何以故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生滅無名字無相貌無繫無縛無解脫一切結無障礙假名說為金剛智總說心作二分名心相二分名心性相常共六識行心性畢竟常空寂無有生滅無三受則無一切諸煩惱復次修行者欲破業障諸煩惱作如是思惟由我有身故諸業聚集生我今此身從何處來本無從何生誰之所作如是觀時即知此身因過去世無明行業和合聚集而來生此我今不能見過去世造業因緣但觀現世從生已來所作善惡比知過作是念竟觀我現在世殺生偷劫邪婬善惡及無記心先觀婬欲愛境強故我於某處某年某時共某甲誰使我作業在何處業若屬我遍身內外中間觀察都不見業業若在身外在何方所遍觀察之都無處所既不見業觀造業心業若與心俱心念念滅業亦應如是觀時亦不見不滅初念見和合觀察即空無念無滅默然正定念起即更觀數數重觀察不念見和合念生不復生既無妄念則無現在世過去亦爾復作是念心行若無常我亦無業報何以故念念滅盡故心行若是常我亦無業報何以故常法如空不變易故但虛妄念如夢所見無作夢者何況見夢法心相如夢者諸行如夢法無夢無夢法亦無觀夢者夢非是生滅亦非無生滅觀夢者亦然觀察心相及行業不斷不常觀亦爾是名觀心相破一切業障名之為解脫即觀心性時心性無生滅無名無字無斷常無始無原不可得當知無心無無心亦無心名字如是觀察竟坐禪眼不睡覺觀不復生次第入諸禪觀身如泡影次第發五通獲得如意誓度眾生是名字脫也

坐禪修覺意

復次修法念處應勤坐禪久久修習得一切定解脫三昧如意神通發願誓度一切眾生先觀眾生感聞何法而得入道若修多羅優婆提舍若毘尼若阿毘曇若布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說三毒對治之法若四大若五陰若十二入十八界若十二因緣若四念處若四禪若四真諦若不說法直現神通若疾是遲是處非處如是各各感聞不同色像音聲名字差別各各不同皆得聖道或有眾生不可教化假使說法神通變化無如之或有眾生若先說法及現神通不能生要先同事自恣五欲及餘方便破戒之事欲心得息隨應說法即可得道如是觀竟諸眾生一切世事應可度者乃得見耳餘人不見如是籌量觀弟子心而為說法是名好說法不令著機十號中名修伽陀佛如是觀察入初禪初禪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三禪禪起入四禪四禪起入四空定四空定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住第四禪觀四念處法念處三昧如意神通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諸大菩薩三界人天悉來集會四念處力能令大眾各見世界淨穢不等各不相知現不思議神通變化無量種感見佛身亦復如是於一法門無量名差別不等現無量身為眾說法各不相獨見一佛一念心中一時說法見聞雖復各不同得道無二只是一法是名菩薩法自在三昧法念處成就故三十七品亦在其中但法念處為主獨稱其名總說法念處竟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

肉【CB】,內【大】 CBETA 按:依前後文意及句型,「明」字疑作「眼」。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