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有三德學,號真學,為上品;其持具戒學,號承法,為中品;其受卑戒學,號依福學,為下品;其行三事,號散侍,為外品。
又真學三德者:一曰戒行備具;二曰多知經法;三曰能化度人。是為三德,號真學者也。又承法具戒者,[20]純五戒,信審罪福,奉承法教也。又依福卑戒者,但持上四戒,不持酒戒,隨世習俗,不變[21]欲事,是為依福學也。
[22]又散侍三事,非戒也。何謂三?一者、身[23]歸法;二者、供養法;三、[1]名於同學法。持自有[2]弓分別,無師無所承,自然心好,無所拘礙,名散[3]侍法也。真學功德勝於承法學百倍也,承法功德勝依福百倍也,依福功德百倍勝散侍也,散侍功德勝凡俗百倍也。
凡俗之人或不如畜生,畜生或勝於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入地獄,[4]罪竟為餓鬼;餓鬼罪竟,轉為畜生;畜生罪竟,乃還為人。畜生中皆畢罪,便得為人。是故人當作善,奉行三尊之教,學上四品之法,長離三惡道,展轉天上,下生人中豪尊,世世受福,[5]德長解脫。[6]
若失威儀一事者,[7]常自學如法,應時自赴誡誨即解。若懈怠不勤者,應退著下座,後有功德乃更復之;若受語不用及犯戒者,應便彈棄莫著眾中,恐敗餘人;若新受法未滿三月者,其有所犯,先不應問也,未習故也。若諸學者,承用此律,上下相檢,乃可至竟,疾成大願。
散侍法
問曰:「若有善男子,欲入正道,欲依大道而不耐戒,當作何行以求福祥?」
師曰:「亦有三事,名散侍法,好可奉。何謂三?一者、身所護法,二者、供養法,三者、於同學法。行此三事,即勝作凡俗時百倍也。
「又散侍身所能法者云何?雖不持戒,當與凡俗小異;遊居之處數就有經道之處,若見世俗所行善者,法之惡者莫用,好言識也,醜語勿名。是為散侍第一法。
「又散侍供養法者,云[8]何當侍三寶?朝夕莫懈,心常歸向,並修經書;若居貧窮無用供養者,當加勤仂,見人福躬親佐助,心代其歡。是為散侍第二法。
「又散侍於同學法者云何?當敬愛其輩無相憍慢,坐起念之,出入參之,如己觀也;若行路者,近則相問,遠當待望,慎莫背忽。是為散侍第三法。」
師曰:「行[9]者三事雖未即度,猶如地多石多草,種雖不好故得少少,以續其時,猶勝不種也。種業不廢,會得好地,所種乃成,收歛有盈;斯亦然矣!行之不休,福德扶持,會受真戒號。」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7 冊 No. 771 四品學法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三寶弟子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