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說四不可得經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7]俱,千二百五十人,及諸菩薩。
佛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四輩皆從,諸天龍神各齎華香伎樂追於上侍。
佛道眼覩見兄弟同產四人,遠家棄業山處閑居,得五神通皆號仙人。宿對來至自知壽盡,悉欲避終。各各思議:「吾等神足飛騰自恣,在所至到無所罣礙。今反當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當造方便免斯患難,不可就之也。」於是一人則踊在空中而自藏形:「無常之對安知吾處?」一人則入市中人閙之處,廣大無量在中避命:「無常之對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則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萬里,下不至底、上不至表,處於其中:「無常之對何所求耶?」一人則計竊至大山無人之處,擗山兩解入中還合:「[8]非常之對安知吾處?」於時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脫;藏在空中者,便自墮地猶果熟落;其在山中,[9]于彼喪亡;在大海中,則時夭命,魚鼈所食;入市中者,在于眾人而自終沒。
於是世尊覩之如斯,謂此四人闇昧不達,欲捨宿對,三毒不除,不至三達無極之慧,古今以來誰脫此患?佛則頌曰:
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一曰年幼顏色煒曄、髮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遊,上車乘馬,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11]拄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
「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恣,莊飾頭首謂為無比,張弓[12]捻矢把執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衝口謂為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13]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14]搒,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15]惡露自出,身臥其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
「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16]于病死,命既甚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樂自恣,放心逸意殺、盜、婬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希望豪富謂可永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推步,慕于世榮,不識天地[17]表裏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化,不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倡[18]道,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19]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
「四謂父母兄弟、家室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遊觀妻妾子息,以自憍恣、飲食快意,兒客僕使[20]趨行,[21]騎視顧影而步,輕[1]蔑眾人計己無雙,奴客庸罵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湯消雪,心乃懷懅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噏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皆自獨留,官爵、財物、僕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2]死,不可得也。」
佛告比丘:「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于世,設無此難,不現身相教化群黎。猶如四方有洪石山廣大且高,上生草木眾果藥樹華實悉茂,忽失野火四山俱發,暴疾相向速于日行。有人白王,說有此患,寧可避乎?」答曰:「不可得也。天中之天!唯有神通乃可濟矣。」
佛言:「有心意識,不解深妙空無之慧,心計吾我,五陰所縛、六衰所惑,欲不老病,規拔此惡[3]分離之患,志于常存,終不可得。唯成法身,陰、衰悉蠲,無內無外進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難之患。如春種穀,令秋不熟,終不可得。殖老、病、死、別乖之本,欲[4]離不終,不如志也。猶樹生果,欲使不落,終不[5]可得也。猶人飲酒,欲使不醉,孰有獲願?種[6]諸根本,欲令不終,不可得也。如人服毒,欲令不死,誰有獲願?種離根本,欲令不別,終不可得也。猶人入溷,欲令不臭,誰有獲願?[7]植老、病、死,欲免斯患,未有如願。人不識此四苦,放心恣意沒沈五道,猶如車輪不得離地,悲哀呼嗟、轉相戀慕無有竟已。猶如狂逸裸形而遊,[8]恍惚妄語謂為真諦。痛哉!誰了此義?唯有解道乃知之耳。」
世尊告曰:「當求解脫。」「何謂解脫?」佛言:「護身口意,初、中、竟善,不為聲聞行,身不犯三罪、口不犯四過、意不念三惡,初、中、竟善也。又身、口、意和而歸三寶,除于三毒,入空、無相、不願之法,向三脫門,是初、中、竟善之德也。三界皆苦,生老病死視身如[10]怨,行于四等[A1]慈、悲、喜、護。不遵大慈無極之哀,趣欲免身至于泥洹,不念一切,便得羅漢,不及十方,雖得免於四患,猶有限礙。」
佛言:「發菩薩意,普令眾生常念遵六度無極之行。初、中、竟善者,謂發意菩薩也。初亦善者,視一切人如父、如母、如身,常等無異。中亦善者,不畏勤苦,在于生死無央數劫,不以為勞。竟亦善者,分別空慧不見吾我。
「又初[11]亦善者,本發大意願濟一切,不為己計。中亦善者,行四等心慈、悲、喜、護。竟亦善者,弘無極慈,欲導群黎遭諸惱患。初亦善者,觀身四大本無化合,緣于無緣。中亦善者,無我、無人、無壽、無命,有斯四事則受身矣。無緣無攀,何從得因?猶如立屋,有材、有土、有水、有草,四事別離各散異處,人合作舍因得屋名。計身四事亦復如是,各[12]在一面,心著所有我、人、壽、命,四大合成因號為人。竟亦善者,了知無身,不[13]倚三界,一切悉空。初亦善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之[14]道。中亦善者,曉知六通之法,入柔順法忍。竟亦善者,知身自然、諸法自然、人物自然,一切如化如幻計皆本無。初亦善者,謂發無上正真之[15]道。中亦善者,解音響慧,得無所從生不起法忍。竟亦善者,逮一生補處,勇猛之狀遊一切生,覩無所起救濟一切,如日普照無所不遍。是為菩薩初亦善者、中亦善者、竟亦善者。」佛言:「行菩薩道多所度脫,猶眾星中月而獨光、光如日初出一時悉遍、猶如炬火在所如照、療諸病如良醫、度群黎如船師、安三界猶國主、降異[16]道如師子,道心普如虛空、心等如地、[17]洗垢如水、燒諸罪如火、遊無礙如風。是為初中竟善菩薩之事,乃為究暢。」
佛說如是,諸菩薩及眾比丘,諸天、龍神、阿須倫,聞經莫不歡喜。
佛說四不可得經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7 冊 No. 770 佛說四不可得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