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7][8]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

孔雀王菩薩知天眾心復為宣說第十六告諸天眾:『復有善法可愛樂法能制放逸猶如鐵鉤應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謂念死人念死常勤修習不休不息[9]等大惡惱亂一切諸眾生等無能逃避決定無免有生必死能令一切恩愛別離令人喪滅[10][A1]或有從樂生於苦處業繩繫縛自業所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命終時無有伴侶[11]有善業及不善業以為同伴所作善業猶如父母將至樂處不善惡業猶如大怨至地獄餓鬼畜生以是義故應修善業捨離諸惡若能如是修行念死其心則不著於境不著貪欲瞋恚愚癡怖畏死故不為妻子眷屬因緣作不善業一切在家若修此念得寂靜何況出家若有沙門修於念死則不犯戒不樂境界不處憒閙若處憒閙心則散多言之本多見女人能生一切貪欲之處應當捨離思惟念死若處憒閙心意不善命終時當得一切無利衰惱不得安樂臨死之時刀風[12]風之所解截無歸無救業繩所縛將至餘世非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所能救護若能如是修念死相是人則樂持戒智如是修行[13]則能令善業增長不善消以善業故受人天樂後得涅槃

「『若男女知此功德若在家出家若沙門[14]羅門常應念死以念死故其心怖畏不作一切不善之業心作是念:「一切眾生皆當歸死天人地獄餓鬼境界無處不死。」若能如是修行念畏未來世其心不著色聲香味觸如是境界非常不變非不壞法常念無常若心念死不為諸惡之所惱亂常當數數修不淨觀善觀增長數數念死修習增長念無常。「無有常處而不破壞不變不滅愛山峯百千萬億乃至須彌山王劫火所燒皆當[15]況人天身大海無邊一切大河一切龍王所住之處一切諸龍及阿修羅日既出則皆乾竭何況我身舉要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無常變動皆當破壞況我身命當是常[16]不動不破壞法?」若能如是心意常念意善觀察如是修心無處可樂無處可貪無處可瞋貪瞋淨故癡亦隨滅三過故得第一處不老不死不盡不滅如是念死無所緣念是故念死於一切念最為第

「『修念死相復有功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修行諦觀此身猶如虎檻云何觀苦?「如我此身身心病惱[17]老所壞死王將去死網所縛為何所作不能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智是故應當於死未至修行施戒及以智慧不久死至壞於一切眾生之命。」若沙門婆羅門如是係心念於死相所作不空必得涅槃「『復次念死所謂此身唯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無常無我念念變壞速疾不停破壞之法空無所有非堅固法如旋火輪[1]婆城一切諸行皆亦如是我之身命亦復如無有堅固猶如水沫[*]闥婆城如是死一切皆有畢定來至甚可怖畏是故當修[2]之法攝三善業捨三不善。」當作如是念於死想[3]沙門婆羅門自心修念修是念故得大利益。』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先佛偈而作頌曰

「『此六惡[4]  
破壞於世間
老病死不斷  
由於三毒故
五境界大賊  
能劫於善財
此怨詐親善  
行於嶮惡處
放逸不善心  
堅著於境界
能將諸眾生  
疾至三惡道
若有能覺知  
苦等真實諦
是人則能得  
安隱寂靜處
拔斷諸毒根  
增長功德行
[5]離懈怠  
莫近惡知識
若比丘精進  
勤修念死觀
則得無上處  
永離老病死
若有能如實  
覺知於根塵
依止正智慧  
則能[6]有海
[7]常生怖  
離慢及懈怠
親近智慧人  
眾惡不污心
精進心柔軟  
修法離眾惡
正見心不動  
此人應親近
若近惡知識  
則不得善法
若近於勝者  
則不畏眾過
一念及須臾  
晝夜常不離
智者常念死  
無有逃避處
念死最殊勝  
諸念無與等
修行得寂滅  
永離諸塵垢
若有念死畏  
則不起心惡
心離一切[8]  
[9]得寂滅處
不放逸勝果  
世尊如是說
若常念死畏  
則離諸不善。』

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如斯法:『復次[10]法能多利益沙門婆羅門有何等法所謂離於色慢[11]之慢及財富慢若有色[*]之慢及財富慢是愚癡人口行惡業身行惡業意行惡業以此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於彼生處處處輪轉無量生死[12]大苦惱不可稱說既知過已不起色慢[*]之慢及財富慢若有人能離於色[*]之慢及財富慢當知是人則不造作身口惡業如實見色無常無我空無所有無有堅固是不淨器髮毛爪齒皮肉和無量骨鎖筋髓脂肉屎尿膿血充滿其。「我此色身初亦不淨中亦不淨後亦不淨無量業煩惱因緣所生無堅無常無實無我今我此身若至死時不為我伴乃至一步於塚間或以火燒或為雕鷲[13]鵄狐狗之所[14]。」若人如是思惟[15]於色慢中或滅或薄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起種姓慢自言:「我種姓。」若以實觀於真諦中無有種姓但妄分別以愚癡故妄生分別:「此種姓勝。」「此種姓不如。」如實不然何以故以有生故是故有姓如是變易隨何等人有實布施持戒智慧定心調有此功德其人雖生下姓之中名大種姓何以故以有功德勝種姓故非生種姓功德因緣非生因緣若無功德則無因緣是故沙婆羅門不應起於種姓憍慢

「『[16]觀於色慢若沙門婆羅門及餘行人觀我此色於嬰兒時雖有色貌昂面不動非動時色動時之色非匍匐色乃至少年非中年色中年之色非老年色老年之色非死時如新死色非久死色如我死屍眾蠅唼蛆蟲所啖風吹日曝雨漬濕爛一切破壞分散狼藉滿於塚間此身分散為無量骨節分張髑髏異處咽喉肩臂手指爪甲諸節異處脊骨臗骨髀骨脛骨踝骨足骨指骨以斯如實觀於色故離於色慢

「『云何如實觀財富慢觀已遠離一切世間如實觀知一切世間皆無自在無量種法皆無自在何此法當有自在以一切有為諸法因緣所[A2]不得自在從因緣生譬如屋宅集眾材塼墼[17]合和互相依止名之為屋身亦如皮肉脂骨筋髓和合名之為身無有自是身色相亦無作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如實觀察色慢種姓慢財富慢一切皆滅令薄少

「『復次以不實觀故起種姓慢若如實如是種姓但有分別[1]之人妄生[2]若布施持戒智慧淨行正見和合如是種姓則為殊勝非如愚癡妄起慢心念種姓勝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若能如實知於種於種姓慢一切皆滅或令薄少。』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迦迦村陀如來經偈[3]而作頌曰

「『若有人常起  
色姓財富慢
是人如醉象  
不見嶮惡[4]
一切諸憍慢  
放逸亂諸根
現在人所輕  
命終墮惡道
若人起憍慢  
色富慢所盲
其人則無樂  
命終墮惡道
若恃色富慢  
非為如實見
愚癡無智慧  
不能[*]苦海
色種姓財富  
及以諸樂具
一切皆無常  
智者不應信
若離施戒智  
則無有種姓
若有施戒智  
是種姓最勝
愚者不名富  
非善道種姓
是故智[5]  
離智無種姓
若有持淨戒  
猶如清涼池
斯人大種姓  
是名勝種子
布施戒及智  
[6]勇猛實精進
能與此相應  
是名勝種[7]
若離於正法  
非剃髮種姓
名之為沙門  
名為婆羅門
若修於正法  
有施戒智慧
乃名為沙門  
乃名婆羅門
老能奪壯色  
死能斷命根
財物必散壞  
一切法如是
病能壞強健  
令眾生流轉
若有智慧者  
應離色財慢
知如是惡已  
誰有起憍慢
是故色財慢  
智人所捨離
以修行善法  
則無諸苦惱。』

[8](上顯文中少第十八標文或合或闕本同未詳)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如是說法復次沙門婆羅門復有行法謂第十九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眾[9]平等心得第一樂一切眾生之所愛敬[10]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云何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若沙門婆羅門捨於諍論不與人諍既捨諍[11]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故沙門婆羅門能捨諍論則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

「『復次有法能令沙門婆羅門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觀一切眾生皆為衰惱觀於怨家猶如親友。「此諸眾生生死所攝生死不以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飢渴打縛鞭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如是觀於苦惱眾生得大衰惱於怨親中修平等觀若沙婆羅門作是觀已於一切眾生中得平等若沙門婆羅門復作是念:「此諸眾生眾苦所惱所謂惱諸眾生身心以病衰惱得大苦惱。」於怨親中如是思惟作是念心得清淨以心淨故[12]則清淨[*]顏色清淨一切諸根皆亦清淨如是觀察得現果報一切眾生之所樂見愛敬瞻仰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

「『復次沙門婆羅門復以異法觀諸親友猶如怨家。「一切眾生無有不死不離生死生已復死如是眾生以自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此等眾生諸苦所惱。」如是思惟利益一切眾生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如是比丘修大善業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13]以異法修平等觀此諸眾生業與業藏[14]流轉業所作或善不善皆悉成就以善業故生人天中以惡業故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沙門婆羅門及[15]餘人如是修行心則清淨清淨故[*]則清淨[*]清淨故顏色清淨色淨故一切眾生愛樂瞻仰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必得涅槃心清淨故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如是果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復有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一切眾生共愛別一切眾生生死所攝無一眾生非愛別離此愛別離甚為大惡如是修行心則清淨清淨故[*]則清淨[*]清淨故顏色清淨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以於一切眾生起平等故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以餘業故後得涅槃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復以異法於一切眾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是心輕轉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不淨觀若瞋心起修慈心觀若癡心起當觀察思惟十二因緣是三種心三法對治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於怨親中修平等心意清淨故一切行處心無疑慮則得第一清淨樂覺安臥安諸天所護無能得便有大威德以心淨故[*]則清淨[*]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眾生愛樂瞻仰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受諸天身以是業故終得涅槃。』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於怨親中  
其心常平等
[1]法無偏黨  
牟尼說智慧
若人心清淨  
不為過所污
獨行林樹間  
牟尼說無貪
心無悕望垢  
遠離一切濁
不樂諸境界  
牟尼說寂靜
一切無常等  
如實諦觀察
知世間明闇  
牟尼說勇猛
不厭世間法  
而修行善法
於苦樂平等  
牟尼說離垢
心常知止足  
常遠離諸欲
不悕重供養  
牟尼說清淨
不近惡親友  
不行非義處
獨行自堅心  
牟尼說正業
遠離喜及畏  
愛力不能壞
諸根悉寂靜  
聖說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於一切平等  
牟尼說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業果
捨於善不善  
牟尼為人說
精進斷諸[2]  
常修身念處
如實知受生  
牟尼[3]說為
若人畏生死  
時處常作業
法語攝諸根  
牟尼說寂滅。』

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兜率陀天眾無量種方便說法時諸天眾一心正念捨諸欲樂以柔軟心樂聞說法

孔雀王知諸天眾心調伏故復為說法:『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心當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安樂若沙門婆羅門身心知足知足為伴足為救成就安樂知足之人於一切處無所追求第一安樂眼不貪色於無量色不生悕望亦不分別若見色相心不憶念不求過去可愛之色不愛不樂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不生念不生味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知足常得安樂

「『如是耳聞可愛之聲不愛不樂亦不心念於過去境界若起貪欲心不分別實觀之:「此聲非常非樂非我但有分別害諸眾生愚癡凡夫妄念分別聲至耳根令心惱。」如實觀之如是善觀如實知足如實觀聲空無所有無堅無實但有分別如是觀察一切愛[4]妙音聲一切愛境不生貪著知足故得如是樂

「『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鼻所聞香不生分別不起惡覺亦不思惟聞香已如實觀之:「如此香者無常敗壞變易不實空無所有若著此香則不能脫惡覺亂。」是名知足若沙門婆羅門鼻不愛樂如是境界皆悉觀察以知[5]則得第一清淨之樂修習增廣得第一樂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餘人於舌味中不貪著不念不分別於過去味不念不思惟不善憶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實觀味:「味無常敗壞變易但以分別而生貪著謂為可取。」若如實觀於味不樂心不貪著不生味若能如是於味知足則得安樂

「『復次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如實觀觸:「如此觸者非有自性無常敗壞變易之法如是觸空無所有無堅無實先無今有已有還。」若能如是如實觀觸於過去觸不生係念不愛不樂於觸不[6]隨何等觸來觸其身離貪欲觸是名知足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觀於意法愛以不愛實思惟:「觀法無常敗壞變易空無所有無堅無實此法無常無我先無今有已有還一切磨滅。」如是憶念愛不愛法則知止足於不愛法不生憎嫉於可愛法不生喜樂過去法心不係念亦不味著如是善觀意所樂法於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愛不樂諸沙婆羅門以知足故於六愛中而得解脫。』

孔雀王以偈頌曰

「『若能觀知足  
脫六愛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樂
若以正念心  
如實觀於色
其人於色愛  
不能亂其心
鼻與[7]相應  
若能不貪著
其人意清淨  
鼻過不能亂
智者得舌味  
正觀不貪著
其人於味過  
不能污其心
身受種種觸  
得之不貪著
其人知觸故  
常得安隱樂
於愛不愛法  
其意不貪著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讚。』

「『若沙門婆羅門行知足法能離如是六種之佛所讚歎。』如是孔雀王菩薩為夜摩天率陀天眾說斯真法:『復次若沙門婆羅門思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一畏於境界畏惡境界不實之見不得利益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色境界如眼緣色而生眼識意識決了分別觀察若境界來生於貪欲如是貪欲境界來惱亂我當生恐怖若見境界斷欲貪愛而不觀視如所分別意亦如是或貪或皆如實知若煩惱起如實觀起[1]無利現在未來以此煩惱不得安樂一切眾生由此煩惱不得利益不得安樂如此煩惱能繫縛一切眾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觀境界者貪欲心生一切能滅[2]薄少

「『是如實觀於眼色復觀於耳因緣和合而生耳識因耳因聲而生於念或生苦受或生樂受如是觀識或復多生貪瞋與癡或生餘猶如然燈觀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善念。」知不善念從緣而生當斷滅之若斷不善善法滿足實觀境界善念增長不善之憙愛共生有愛共生皆悉令滅以滅除而得清淨離濁惡垢得一切樂是故沙婆羅門及餘世間初觀境界中若生惡欲即應斷滅觀於善法滅諸不[3]如是於耳聲中如實了知應生善念

「『復次若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鼻所聞香何生識因鼻因香而生鼻識若不善念生不善念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念:「我今若生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樂今當斷滅實觀察則能斷滅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實觀香生於善念以善念故則能滅於共喜生如是觀已於一切香不生樂著以斷著故而得安樂如是如實知於境界則得如實安隱之處若能如是如實觀香鼻雖聞香於香不樂

「『若沙門婆羅門舌得味時若生不善貪如實念知因舌因味而生舌識作是念時於味不樂不貪不著如實知舌識若知舌識喜愛於味於識得脫得第一樂如是如是實知境界如是如是得無上樂不為喜愛之所壞也

「『於舌味中如實觀已復觀身觸因身因觸而生身識三法和合而生於觸以共觸故生受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觸此觸無動壞變易若生不善覺觀得無利益得安樂如實知觸善念觀察不為喜愛之所惱亂不樂境界

「『以諸方便觀身觸已復觀意法云何而生因意因法而生意識或善不善或無記若緣不善起不善念如實了知:「我緣不善而生意識我生喜愛不得利益惱亂不。」如是思惟觀法出沒則順法行順法行故如實見於一切諸法自相同相不為喜愛之所惱亂以愛薄故而得解脫以解脫[4]得第一樂知一切法皆悉生滅以能如是觀諸境界則生正智能滅一切諸結煩惱煩惱盡故得無漏智以得無漏智相應故得第一是故沙門婆羅門莫信境界一切境界猶如怨家一切眾生境界如蛇若人未得無漏智慧莫信境界境界輕動猶如怨賊詐為親友如此境界悉能繫縛一切眾生。』

爾時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實知境界  
如以鐵鉤持
馳散輕動故  
作諸不利益
悕望迷境界  
樂於分別心
死網羂欲至  
能斷眾生命
為境界所牽  
令人心躁擾
為愚癡所誑  
而不能覺知
境界無定實  
[5]闥婆城
能增長眾苦  
為地獄因緣
境界火所燒  
愚癡欲所[A3]
輪轉不停息  
不覺燒其身
因念故生欲  
因欲生瞋恚
瞋恚覆人心  
死則入地獄
是故有智者  
離欲滅瞋恚
速遠離愚癡  
則能到涅槃
知境界如怨  
遮之而不樂
智者厭境界  
畢定到涅槃。』

是為孔雀王菩薩為諸天眾說佛經法

「『復次第二十二法得大利益何等法[6]所謂不信心若沙門婆羅門及餘善人乃至盡命不應信心如此心者輕躁難攝自性曲戾住一境樂於異境一切愚癡凡夫以此心故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此心一切不可親友躁緣境迷惑一切愚癡凡夫令其流轉在於地獄餓鬼畜生雖常流轉而不厭離如此惡於生死中受大苦惱是故不應信此惡心乃至未得聖印所印不得須陀洹——閉惡道門若不如是遍行諸道受一切苦一切繫縛切羂縛諸使和合甚難調伏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信心。』

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深速而無垢  
遍一切眾生
是心猶如王  
流轉諸世間
難見甚可畏  
輕躁造惡業
若人能攝心  
則至第一道
能將至善處  
亦至於惡道
若調伏離垢  
則至於涅槃
心能作苦樂  
心勢力流轉
能作種種業  
調伏則得樂
是故應護心  
[1]則得樂
若人於境界  
諸根心寂滅
脫生死憂悲  
[2]無住處。』

如是孔雀王為諸天眾說迦迦村陀如來真

爾時諸天眾皆悉歡喜敬心圍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說妙法初中後善為天眾能至涅槃。』

爾時孔雀王復為天眾說如是言:『我於迦迦村陀如來所聞二十二法以義利益安樂天能到涅槃我以此法利益天眾是故宣。』

諸天眾歡喜讚歎合掌敬禮供養孔雀王菩薩既禮拜已夜摩天眾入蓮花林遊戲受樂兜率天眾上昇虛空歸兜率天

爾時夜摩天眾於園林中遊戲受樂乃至[3]善業盡隨其自業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生大[4]種姓常順法行顏貌端正財富具足處好國土或王大臣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住之地有地名曰樂行眾生何業生於彼地彼見[5]聞知若人大心善行直心持戒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離[6]若見素畫女人不生邪見作勸捨令住持戒常為眾生數數說[7]住法中為一切眾生說邪婬過說業果報。『若人邪婬甚為下賤身壞命終墮於地以是業[8]受大苦惱作是觀已不應邪勿於後悔邪婬之罪受報大苦。』為諸眾生說如是法令住正行救惡道行如是之人利利他持戒依戒盡形持戒不破戒不缺戒不穿戒不外實內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摩天中名樂行地生彼天已受無等樂有一大池名曰樂行縱廣五百由旬其池清涼然清淨復有摩偷[9]美飲樹周遍皆是毘琉璃樹真金為葉青寶玉枝圍遶此池五百由蓮華充滿遍覆池水其諸蓮華真金為葉毘琉璃莖琉璃為鬚復有蓮華七寶莊嚴種蓮華遍覆池中種種眾鳥七寶莊嚴出妙音聲無量百千天子天女圍遶此池一一天無量百千天女以為眷屬與此天子娛樂受樂自善業故復於池邊有七寶林名曰[10]於此林中有種種鳥一百流水而以莊嚴無量眾寶莊嚴其林天子天女或在樂池或於此林於五根中受境界樂以善業生此天中聞歌所牽向於岸林復有餘天於此天中命終退歿有諸天女天衣莊見新生天子速馳往趣求為給事

是諸天不殺不盜不行邪婬善業果報生此天中不邪婬故命未終時天女不捨趣於異天終乃去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不離邪婬未命終時天女背叛捨之而去如捨[11]往趣餘天與新生天子而共娛樂歌舞遊戲天子臨欲命終見諸天女背叛趣他心生嫉生大苦惱如地獄苦以心瞋故墮於地夜摩天中離邪婬故無此果報以是因緣先退天子諸天女等皆共往詣新生天子已圍遶入大林中為受欲樂向諸天眾天眾見新生天子心皆歡喜與諸天眾及諸天女或萬或億往詣園林其園林中如意之樹以為莊嚴多有無量種種眾樹無量百千蓮華莊嚴鵝鴨鴛鴦充滿池中無量百千功德大池[12]於此池作天伎樂受五欲樂久受樂已於境界中不知厭足復與新生天子向普光明山遊戲受樂歌舞戲笑一一華池一一園林一一流泉一一山峯一一山原一一山谷一一榛林一一花林一一河中一一山窟一一如意林中一一樹枝蔭覆宮室一切天眾五樂音聲受五欲樂可為喻以其自業相似相應一切往詣普光明山歌舞遊戲互相娛樂於境界樂不知厭一切歡喜諸欲具足向普光明山

爾時中有舊住天聞歌音聲生希有心觀諸天眾諸天眾即皆昇於普光明山舊天見之皆大歡喜初來天眾皆昇虛空無量莊嚴威德光明互相瞻仰一切天眾於此可愛山峯之河泉流水華池園林七寶光明莊嚴宮殿林樹莊嚴諸樂行天而受快樂或在華池或在河岸或在林中或在如意林樹之間在虛空飛至異處或有歌舞或有無量天女圍遶飲天上味離於醉亂既飲上味轉增歡為如是等二種所轉境界火燒歡喜如煙爾時有鳥名曰實智見諸天眾受放逸樂偈頌曰

「『五炎遍熾然  
愛風之所吹
諸欲所迷惑  
放逸火焚燒
故業將欲盡  
而不作新業
業盡故還退  
諸天皆如是
若至欲退時  
苦惱破壞心
無有能救者  
唯除於善業
喜樂於富[1]  
常愛諸天女
自心之所誑  
當至大惡處
為無常所壞  
云何不覺知
終至於命盡  
一切皆別離
以心貪境界  
為自業所誑
天命念念過  
以愛破壞心
譬如畫壁滅  
彩畫皆亦亡
以其業盡故  
天報亦隨失
五根貪境界  
未曾有厭足
[2]油投火  
熾然無厭足。』

如是實智鳥為斷天眾放逸心故說偈頌法諸天眾以放逸故迷惑不受以放逸心諸天女或飛虛空或有昇大普光明山昇彼山已其身光明勝百千日其山先有七寶光以天光故山轉殊勝山中無量眾寶園以天光故[A4]轉勝復有餘天在園林中或蓮華中或在枝葉蔭覆宮室眾寶光明莊嚴之處遊戲歌舞受天之樂見此光明得未曾有爾時天眾於園林中既遊戲已一切皆向樂蓮華池遊戲受樂互相愛樂不起嫉[3]安詳昇於七寶光山歌舞戲笑離於怖畏離瞋憂悲離他所攝隨念而行受第一音聲遊戲歌舞如意所念須陀之食上味美飲第一歡喜遊戲娛樂受自業樂如是久時受天樂已向喜見池

其蓮華池長十由廣五由旬甚可愛樂多有眾鳥鵝鴨鴛鴦充滿池中金色蓮華遍覆池水一切皆以青毘琉璃青因陀寶大青寶王赤蓮華寶以砌池底於此池岸周遍生樹黃金為莖白銀枝葉或青寶[4]赤蓮華葉毘琉璃樹頗梨為枝黃金為葉大青寶樹白銀為枝金為葉青寶為枝金毘琉璃以為其樹大青寶枝真金硨磲二寶為葉或有金樹金葉金枝勝於日光或有金樹毘琉璃枝毘琉璃葉猶如雲聚莊嚴可愛或有金樹金枝金葉猶如火聚或有銀樹銀枝銀葉光明端如月盛滿或青寶王樹青寶王枝青寶王葉如沈水煙色相端嚴或有寶樹種種枝條以為莊嚴或白銀枝青寶挍飾復有寶金銀挍飾復有寶樹頗梨三種挍復有寶樹赤蓮華寶白銀挍飾復有寶樹種種諸色眾花具足曼陀羅花俱賒耶舍花以為莊嚴復有果樹果汁之味天上味酒所不能及復有花樹熏百由旬復有聲樹風吹動其音勝於乾闥婆音復有眾樹見之悅樂其樹色相彩畫莊嚴所不能及復有寶樹名曰香煙種種香煙從樹而出諸天嗅皆大歡喜多有如是種種寶樹遶喜見池

諸天眾見此池已得未曾有或食其果或飲果汁或共天女採華莊嚴或有入於天園林中[5]於上味與諸天女戲笑歌舞或有入於蓮華林中遊戲受樂或有食於須陀味或有天子與諸天女飛昇虛空或有天子共諸天女昇七寶殿受諸欲樂如是天眾於蓮華池受五欲樂於境界中不知厭以愛心故不知厭足如酥投火如燒乾於愛欲境不知厭足亦復如是

蓮華池多有眾鳥有一鵝王名曰善時是大菩薩願力故生夜摩天無量百千鵝眾圍遶如閻浮提滿月處空眾星圍繞如是鵝王眾鳥圍遶亦復如是為利天眾以偈頌曰

「『如是去來住  
遊戲歌舞笑
無比最大惡  
不覺死欲至
隨其所至處  
死怨不可避
如是愚癡人  
而猶不覺知
不擇於貧富  
少壯及老年
若在家出家  
無不為死壞
樂人及苦人  
功德無功德
有戒及無戒  
無不為死壞
若持戒破戒  
智慧及愚癡
諸王及庶民  
皆為死所壞
若天若地獄  
若餓鬼畜生
放逸不放逸  
皆為死所壞
若生於欲界  
色界無色界
如是三界中  
皆為死所壞
業網老所壞  
病苦有大力
是死如夜叉  
攝縛諸眾生
如是死怖畏  
第一大暴惡
天為欲所迷  
應泣而更笑
如是習近欲  
欲為苦惱因
習近[A5]增長  
[*]油投火
欲能壞善法  
初味後不安
欲為眾苦因  
後得大衰惱
欲初無安隱  
中後亦如是
非悕望非得  
非為寂靜因
諸根於塵境  
迷著各差別
愚人愛欲樂  
是故墮地獄
若共癡受樂  
隨受得苦惱
此怨詐親善  
能害一切人。』

如是善時鵝王為放逸諸天說如是偈時天眾為欲所迷雖聞鵝王說如此法而不聽於園林中蓮華林中果樹林中樹枝蔭覆香淨之室無量百千眾蜂妙音天眾天女各共歌舞出妙音聲不可譬喻復有天眾坐天寶地觀於可愛蓮華之池[1]自業果

觀天眾菩薩鵝王作是思惟:『此諸天眾無心識耶不知必定受[2]苦惱天中欲退有五怖相何等為五[A6]一切可愛可樂愛重天與天同業不復和合愛別大苦是為初二者可愛可樂天之境界不復和合與之離別是為第二退沒大苦三者退時見異天眾遊戲受樂自觀己身如燈將盡業風所不知何趣心生苦惱過於地獄是名第三退沒大苦四者欲退沒時隨所生處或生地獄餓鬼畜生了了自見見生處故心生大[3]火所燒受無量苦是名第四退沒大五者退時受大苦惱作如是念:「我本曾聞知識說法以放逸故貪著境界而不聽受亦不修行以放逸故貪境界故。」復作是念:「作惡法不聽受法不持禁戒[4]智慧從生來放逸所誑今為悔[5]而燒我心業繩繫縛而將我去由放逸故。」是為諸天於退沒時五種大苦如是天眾不覺不知放逸所誑貪心所壞。』

善時鵝王一心思惟欲設方便:『當以何方便為天說法令得善業?』爾時菩薩鵝王久思惟已為利他故[6]願偈言

「『常行於戒施  
哀愍諸眾生
成就一切事  
是故應持戒
與慈悲和合  
遠離於悕望
利益諸眾生  
所作必成就
勇猛無虛誑  
常行於法施
遠離慳嫉[*]  
所作必成就
持戒寂滅人  
尊重供養師
知應作不作  
所作必成就
不諂曲憎[7]  
常說於愛語
誠實不虛誑  
所作必成就
知處及知時  
知可作不作
知有力無力  
所作必成就。』

如是鵝王知法修行為說法師以法成就利益眾生。『此天放逸我當云何為之說法令離放逸?』久思惟已[*]念本生:『我於往昔生閻浮提於迦那迦牟尼世尊所曾聞之法我今應說我於爾時生閻浮提大長者家作長者名優鉢羅達多彼佛如來知我命終生夜摩天樂行之地願生鵝王當為放逸諸天子等宣說我法今正是時當為宣說。』

爾時鵝王思惟是已以清淨心利益天眾以慈悲心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8]天眾受五欲處與諸鵝眾圍遶而住見彼天眾遊戲山或遊花園或遊枝葉蔭覆宮室或於虛空坐寶宮殿或有天子共諸天女食須陀味爾時菩薩鵝王作如是念:『今正是時當為放逸諸天說法我今當以美妙音聲演說偈頌掩蔽天子天女歌音天子天女著欲放逸得聞法聞我音聲耳識愛樂必至我所。』作是念已出妙音聲念佛功德起慈悲心昇七寶鵝眾圍遶滿十由旬無等妙音以偈頌曰

「『及死時未至  
應修行福德
勿自保其命  
於後生悔恨
若行於放逸  
是名為死處
若不放逸行  
第一不死句
若行於放逸  
此道非寂滅
依不放逸故  
智慧得涅槃
天眾莫放逸  
放逸非寂滅
非寂滅行故  
則墮於地獄
若已失當失  
若今現在失
皆由放逸過  
如來如是說
是故一切時  
當勤加精進
遠離於放逸  
則得寂滅法。』

如是菩薩鵝王昇彼山上以美妙音說此偈令天女歌皆悉掩蔽其聲不美諸天眾聞鵝王音皆生愛樂遍於山上一切諸天未曾有謂是歌音——以貪著心非敬重法——一切皆來向山峯中至鵝王所爾時菩薩鵝王復以偈頌如前所說時諸天眾天子天女聞其音聲心皆隨順

如是鵝王於人中時[1]者子名優鉢羅達多於迦那迦牟尼佛所聞正法而來生此今以妙音敷揚宣說勝妙無等天子天女一心諦聽鵝王所說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二

觀【大】*,〔-〕【宮】*
品【大】*,品第六【宋】*【元】*【明】*
無【大】,死【宋】【元】【明】【宮】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唯【大】*,惟【明】*
劍【大】,鍼【宮】
是【大】,時【明】
婆【大】,媻【明】
摧【大】,催【明】
住【大】,佳【宋】
為【大】,猶【明】
乾【大】*,犍【宋】【元】【宮】*,揵【明】*
固【大】,問【宋】
若【大】,〔-〕【宮】
怨【大】,冤【宋】【元】【明】【宮】
離懈怠【大】,觀解脫【宮】
渡【大】*,度【宋】【元】【明】【宮】*
死【大】,苦【宋】【元】【明】,無【宮】
過【大】,惡【宋】【元】【明】【宮】
當【大】,常【宋】【元】【明】【宮】
七【大】,六【宮】
姓【大】*,性【宋】*
受【大】,及【宮】
烏【大】,梟【宋】【元】【明】【宮】
啖【大】,噉【宋】【元】【明】【宮】
憶【大】*,億【明】*
次【大】,次第十八【明】
合和【大】,和合【元】【明】
目【大】,智【宋】【元】【明】【宮】
憶【大】,慢【宮】
而作【大】,〔-〕【宋】【元】【明】【宮】
岸【大】,道【宋】【元】【明】
為【大】,無【明】
勇猛【大】,猛勇【宋】【宮】
姓【大】,子【宋】【元】【明】【宮】
(上顯…詳)十八字【大】,〔-〕【宋】【元】【明】【宮】
若【大】,若起【宋】【元】【明】【宮】
命【大】,紷【明】
亂於【大】,論【宋】【元】【明】【宮】
血【大】*,面【宋】*【元】*【明】*
復【大】,次【宋】【元】【明】【宮】
業【大】,緣【宋】【元】【明】【宮】
餘人天【大】,以餘人【宋】【元】【明】【宮】
如【大】,知【宋】【元】【明】【宮】
惡【大】,過【宋】【元】【明】【宮】
說為【大】,為說【宋】【元】【明】【宮】
美【大】,善【宮】
足【大】,是【明】
求【大】,求不念【宋】【元】【明】【宮】
境【大】,香【宮】
得【大】,則【宋】【元】【明】【宮】
令【大】,貪【宋】【元】【明】【宮】
善【大】,善法【宋】【元】【明】【宮】
愛【大】,〔-〕【宮】
乾【大】,犍【宋】【元】【明】【宮】
耶【大】*,邪【明】*
心【大】,之【宋】【元】【明】【宮】
到【大】,得【宮】
愛【大】,受【宋】【元】【明】【宮】
種姓【大】,姓種【宋】【元】【明】【宮】
聞知【大】,〔-〕【宋】【元】【明】【宮】
邪【大】下同,衺【明】下同
令【大】,念【元】【明】
報【大】,執【明】
甜【大】,甘【宋】【元】【明】【宮】
心【大】,志【宋】【元】【明】【宮】
晝【大】,燼【元】【明】,盡【宮】
久【大】,又【宋】【元】【明】【宮】
樂【大】,貴【宋】【元】【明】【宮】
蘇【大】*,酥【宋】【元】【明】【宮】*
姤【大】*,妬【宋】【元】【明】【宮】*
枝【大】,妓【元】
飲【大】,食【宋】【元】【明】【宮】
受【大】,愛【宋】【元】【明】
大【大】,諸【宋】【元】【明】【宮】
悔【大】,為【宋】【元】【明】【宮】
集【大】,習【宋】【元】【明】【宮】
火【大】,大【明】
願偈言【大】,偈頌曰【宋】【元】【明】【宮】
愱【大】,嫉【宋】【元】【明】【宮】
詣【大】,諸【宋】【元】【明】【宮】
大【大】,作【宋】【元】【明】【宮】
異【CB】【麗-CB】,畏【大】(cf. K20n0801_p0509a11) 縛【大】【磧-CB】,轉【麗-CB】 誑【大】【磧-CB】,䛘【麗-CB】 倍【CB】,陪【大】 轉【CB】【麗-CB】,縛【大】(cf. K20n0801_p0517c16) 者【CB】【麗-CB】,得【大】(cf. K20n0801_p0518a0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