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五

[2][3]之三十四(夜摩天之二十)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4]二十二應勤修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二者善友堅固友堅固王善思惟作久時為王離諸過他不能壞如樹多根長而深入堅牢善住不可傾轉風不能壞如彼牢樹風不能王亦如是知友堅固好心善意一切人愛所共敬重

「『世間法中堅固不壞功德善友有十三種功德具足何等十三一者善知王若有惡能令清淨二者堪能最難作者能為王三者有智若彼善友復有善友則令為四者心盡所有財物善友皆知五者盡[5]善友有利益事勤心作之六者心忽爾相見不撿威儀七者究竟若得衰惱乃至失命則不捨離八者稱意隨心所如心為作九者不匿隨家所有一切不隨其所須索者不悋十者共心若見善友多有具足則生歡喜第十一者若得苦則共同苦設使大瞋心亦不變隨有何一切同食同共遊戲第十二者於所有不劣根求若自有物不苦求與第十三若知家中消息好惡乃至諍鬪如是等事一切盡說不忌不難自家中事乃至諍鬪皆盡說如是十三功德善友如是功德具足善友則是世間

「『如是世間功德具足十三善王成就一則有大力況復有多是故智王應當勤攝如是善友王若勤攝如是善友一切所作可愛之事皆悉成就又因善友能成就出世間道略而言之有十功德具足善友何等為十一者能遮非法之行二者能教修行布施三者能教受戒持戒四者示智能教修智五者好心遮近惡友六者正信業果報七者若見迷惡道時教住善道八者若見毀犯戒時能為除滅九者教令供養父十者恒常數數教誡如是十種出世善友一切惡道皆能擁護猶如父母堅固善友於善友若善友朋不生慢心如是善友非現在世是未來世是故王者應堅善友王若如是善友堅固則修善業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堅善友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三應勤捨離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三者謂不近無益之友言無益者所謂一切誑惑之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導惡行人若惡思思惟已作近如是人大不饒益所失甚失中大者所謂誑惑誑惑有二一者私二者公彰彼公彰者謂博戲等種種誑惑彼私密者詐設形服猶如惡人不識別者心謂之好如是等人外道所攝并實外道外道棘刺誑惑自親亦誑他人不畏後世現善形實是大賊如是等人尚不應見不應共何況親近以為知識善人應捨彼尚不能利益自身況能利他王者應當捨如是等不善知識無益之友不近一切誑惑之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如是等人不與相識正念所正思惟作王若親近善知識行善知識熏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親近無益之友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四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四者所謂瞋喜所不能動若剎利王能持瞋喜彼王國土牢固不壞一切國人皆悉[6]不生厭無能破壞無能得便王若不瞋思惟而非不思惟非無因緣退人職位非無因緣進其官爵與財利等以不瞋故密語不彰非無因緣而舉下他於歡喜處心不高舉是王者身有實意不作諸惡不攝惡人平等重意彼王如是世間法中瞋喜不動而得安隱云何復於出世間道瞋喜不動而得安王若不瞋則為能持生死一垢王若不喜能持力垢彼王如是能持力垢持生死垢人能持如是二垢彼人則能持癡力垢王若如是能持三垢智忍堅意有決定意功德因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世界中為夜摩王瞋喜不動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五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五者所謂不著飲食二法不多貪著何以故貪多飲於王則妨常念飲食在腹[1]彼諸國人左右軍眾心生厭賤有如是念:「彼王心意同如畜生[2]除飲食更無餘心無餘業。」恒常如是貪樂飲食心常愛樂飲食味故則不思惟法與非法於國土事不能籌量思惟計校不思惟人不能調伏一切左右內外軍眾於大臣等一切國人不能次第如彼相應與其官爵於所作事不知輕重彼王財物唯有損減財物減故則少財物財物少故飲食則盡無飲食故一切輕毀以貪飲食貪多飲食不自節[3]如是妨礙世間饒益云何復為出世間妨謂心貪著樂多飲食常愛諸味不正思惟不能念身不能念不能念心不能念法不能思念苦集滅自餘一切皆不思念如是貪著飲食境界同如畜生無有差別是故應當依順道理應飲食如相應行相應語說清淨諸根如應轉動思惟正道——身受心法苦集滅道如是法中心善調伏能思能念心正念故根轉清相應飲食身則調停身調停故心亦調心調順故能念善法是故不應愛著諸若以飲食內於身中調適相應則為安隱恒常依法而修習之如是彼王能調伏心則正念心正念故能作善業王若如是不貪飲食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所修善業唯如香氣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貪著飲食二味善業因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六應勤修習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六者善思惟善思惟王則於世間及出世間安隱之事一切皆得何以故心功德故善思惟者於現在世若未來世常得勝樂隨何等事善思惟作則無諸過意如是念:「貪欲等垢行惡道應令盡滅以不淨法除貪欲垢以慈悲法除瞋恚垢以觀智法除愚癡垢。」如是皆以心善思惟故能除滅非不善意而能除若惡思惟不能成就世間之法要善思惟則能成就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善思惟作則得成就王若如是心善思惟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善思惟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七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七者謂不待時安詳而作若作世間作出世間利益之久時乃作則不可作既不可作而作之者則不成就譬如有病不時速治久乃治者不可治不可治故則能殺人如是復有無量作法不時速作久乃作者難作叵作不可得如是能障出世間道微少煩惱亦如彼病不速治故煩惱不斷以不斷故則入惡道久乃作之大過患如是障礙出世間道微少煩惱不時斷故漸次增長猶如毒[4]久則增長燒一切身能令眾生若墮地獄餓鬼是故不應安詳待後久時乃作如是王者若諸餘人若諸比丘若諸俗人若大富人一切不應安詳待後久時乃作若人待後久時乃作彼人生過速得衰惱乃經久時不能除滅不能破壞不能斷絕以不斷自得衰惱若人不觀久時乃作則速失壞并根普拔如是之人無彼過故畢竟得樂世間道出世間道如是之人若過始生即能除滅如毒[5]見即除者彼毒[*]喻如煩惱久則增長過生則多是故若有斷始生則為真知而得安隱彼人常樂王若如是不待後時安詳而作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彼人常樂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待時安詳而作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八應勤[6]修行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八者謂以法利益國土非是非法彼多法王能自利益能利益他自利益者若王持戒能護國非不持戒是自利益利益他者謂見有人不隨法行令住法中王者如是正護國土護國土故名三皆和合得既能如是令他依法何況自身不隨法行如是王者則得財物云何得物所謂決定於國土中一切財六分取一是以國土則為大富以正護若國大富王有急事一切人民以愛王知王有急須用財物皆悉多與此是王者第二功德具足成就如是王者正護國土左右軍眾敬愛於王一切方處稱王善名若如是[1]和合具足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以自他利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二十九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二十九者謂常修行十善業道彼十善道第一樂報以要言則有三種謂身身則有三[2]口則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地有三邪見如是十種不善業道顛倒則名十善業道名為慧道名為正道不善業道則無有慧善道有慧故名慧道攝人天生次第乃至到於涅槃彼王如是自身能住復令他人軍眾等住如是王者於諸眾生猶如父母到涅槃隨自所願何道皆得彼王如是一切所念皆悉成就常為天護無有刀劍怨敵等一切國土常不壞亂一切五穀隨時善如天時節日月調和普照一切國土所用一切具足多饒人眾彼王如是正護國後時無常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

「『受何業報受何等樂略而言之夜摩天不殺業故天命則長有下中上如是天於六欲天不偷盜故天中大富七寶具園林山峯種種可愛在如是處遊戲受不邪婬故諸天女眾於餘天子悉皆不乃至未退有命以來不往不近彼諸天女一切端正一切好色光明勝妙眼見心若人邪行彼生天中所有天女共餘天如是異異業報成就此如是等身善業行善護不犯樂修多作生於天中受天樂報

「『復第二口四善業樂修多作生於天中口何者業生於天處受何樂報謂修四種口正行不妄語故滿語美語種種實語常一切時第一妙語隨口所說彼語則樂隨語皆不妄語故不兩舌故所有軍眾常不破於一切時隨順供養不惡口故常聞美妙歌舞遊戲喜笑等聲第一悅耳美妙之聲不綺語故常出義語一切諸天愛樂其語信其語彼於天中如是成就口業果報

「『何者意業如是天處受何樂果以不貪故一切[3]一切所須隨念皆得得已不失自餘諸天不能侵奪唯自受用此果報者不貪業以不瞋故一切天愛第一端正可憙妙不邪見故所求皆得如所求得不變不如所念得未曾不得常具足得如是略說十善業道所得果報

「『若布施者則得勝報以布施故富樂轉勝以智勝故勝一切天切樂受願是根本——若癡樂者則非是樂——心自在故福田力故時自在故物自在故信解力以自在故有一善業亦生天中乃有眾生入於涅槃何況生天如是業報第一微何人不知則迷業報迷業報故入於地此如所說十善業道若王修行或國土人或王軍眾以王因緣皆行十善王若如是修十善業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行十善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第三十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第三十者謂信因緣信因緣王若大臣等不迷業報意常正於境界中不放逸行彼因名為果種子緣於時處具足和合彼名信因若信因亦信於果彼以如是諦見因果不作惡業猶如種子與[*]為因如是諦見信因緣故不迷業報彼如是業有善不善生死相續不斷不絕種種苦樂能令眾生處處受生有中流轉如是有中相續輪轉在於地獄餓鬼人之中有三種行福業行罪業行不動行謂四禪行彼福業行是天人因罪業行地獄等因彼不動行是色界因彼三種界王若於中唯諦知[4]彼王不迷生死曠野如是一切此有為中所謂因果王信因過不能壞以能畏過故不造作不善之業常作善業王若如是信於因緣功德力故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信因緣善業因故一切眾生第一勝法謂信因緣是故王者應當精勤修習此法受持此法謂信因緣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一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一者謂供養天以何因緣供養彼天善業行故得生天[1]神通若我造作不善業道能遮止若夜若晝恒常供養一切所作皆能調能於夢中示善不善一切國土不饒益時能為作護令入善法彼天如是能遮不善夜若晝常能擁護猶如父母無量方便種種擁護應供養天彼能作善是故王者供養彼以愛法故離於惡業不為侵他非邪見故無如是意:「離天無業此天造作。」一切世間無如是心:「一切苦樂皆天所作。」無如是心:「供養於天如是供養為利益我不失饒益。」非謗因果非邪見心彼王如是供養天故得他供王若如是常供養天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供養天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二王者應作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二者謂一切時正護國土正護國王隨順法行猶如父一切畏處施與無畏施無畏故晝夜常恒善法增長一切軍眾皆悉敬愛心不捨離內人民或獻財物或復讚歎稱王善名或時晝夜心常思惟欲令其人得安隱樂彼王如是利益一切諸眾生故是以令王自在增長多自在故五穀成熟國土增長一切軍眾皆悉增長國內耆宿願王熾盛彼如是王正護國土名三日日增長和合相應王若如是正護國土於一切時利益國土離瞋離貪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護國土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三王者應作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三者一切時正護妻子護妻子故妻子得樂大臣無量福德多種福德和集增長若有財有何者物何處何時有物不惜給與妻子若與財物若與飲食若與床敷若與衣服或抱持愛語信任令心歡喜施與無畏如力分與施與妻子舍內得福作無量種舍內福此護妻子有大福德若復有人無憐愍或為貪覆不憐妻子彼人之心甚於惡獸殺生食肉食屎獸等若人不能出家住法彼人應當如力如分正護妻子令得安樂自有力無憐愍心不護妻子如是之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是故應以資生布施及餘物若教持戒若大臣能令妻子受戒持教令布施教令習智更餘次第正護其次第如力若大臣如是作者久時受久時壽命王若如是正護妻子功德因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護妻子善業因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四應勤修習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四者謂常習智習智者名一切苦滅出離一切生死之若能決定習智者彼智者名於入大闇墮在闇中得無量種衰惱之者照明如燈死曠野嶮道資糧盲者眼目無力者力伴者伴無救者救病者良藥迷者導師死曠野嶮道遠行飢渴乏者之清冷水之飲食繫縛生死牢獄之者出要之因無親友者則能與作利益親友與無目者作光明眼於死時而作強伴閻摩羅人來近至時於死滅時作大力伴一切惡處能為閉塞於欲墮墜大嶮[2]如手接取若作同侶得一切於裸露者是好衣服無能劫奪若有怖畏破戒罪火熱惱逼者能作無量多枝葉清冷蔭影具足之樹一切眾生眼所[3]皆生愛樂是故智勝於無始來流轉世界諸眾生等能與現在未來世樂更無餘法能作樂因如一智也常應識知種種修習心行正道心善思惟心中安住共餘法動無量種初中不善智則能除能示實道此則安一切饒益皆能成就示涅槃城常應修以修習故善識知故生人天中為王智火能燒一切煩惱乃至後時得寂滅樂更無異法能令出離一切生死如此智者故希望一切地者應當思惟修習此智為他人說王若如是常修習智為他而說樂修多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後正流轉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能修習多智因故終得涅槃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五應勤捨離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五者所謂不樂一切境界若剎利王樂於境界如是王不得安隱若王樂聲觸味香色一切方便不得安隱亦復不能正護國土亦復不能正護自身常樂境界常著心故失法三皆退壞樂境界王餘王能破他破壞故自軍眾等皆生厭惡不復愛樂以厭離故則失王而得衰惱得衰惱故或失壽命是故王者不用縱心樂著境界若不縱心大樂境界彼王則能正護自法或時心淨正攝色聲香味觸等不能動心久時為王王領國土一切軍眾不厭不捨是故他王不能破壞[1]久時不得熱惱久時受樂今既受樂後生樂王若如是不樂境界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不樂境界善業因故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六王不應作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六者所謂不令惡人住國不調伏者不令住國若諸惡人惡業破戒令住國者彼王則不久時為王則於彼人必得殃禍彼大過故國人破壞在劣減五穀不登人不作業王則不能正護國土一切國人於王不樂住國土天不生憐以其國內惡人住故以其國有不調人故彼調伏人亦不調伏第一修業福德之人近惡人故彼則有失是故王者不調伏人不令住國若王不令不調伏人住其國者惡法行人則不住國以不住國則無上過[2]復常能正護國土一切國人皆悉知王不令惡人住在國內則不作惡一切國人皆修行法作非法彼能如是隨法行王一切意念皆悉成就一切國人皆[3]法律依法律行[4]饒益不生不起彼王如是以法為救以法為王若如是以法為本不令惡人住其國內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離惡人善業因

「『剎利王復有一法是三十七王應勤修獲福德一切國人皆不厭惡成就相應現在未來二世利益三十七者所謂依前過去舊不斷先得依法而與使人軍眾一切人民先來得者不斷不奪若地若物依本常與有何人種姓次第先來得者隨相應與一切人民則於其王不生厭惡左右軍眾一切不[5]相妨礙王不憂悔不生熱惱王位不國土不亂恒常正住一切職人不偏斷強不[6]不違法律一切國人如自業心生歡喜天心喜故以時降雨寒暑隨常豐不儉無刀兵劫龍心不瞋一切善不捨其國行於餘國彼王國土以行法故餘天不壞以人因緣是故有天以人力故則有力彼王既知如是過已依先舊與不斷不奪若王善行第一法行於國內人依次第來隨相應與依祖父來隨所應與若王國土令法久住依法正護如彼次第依分而與如是次第依法王者一切天眾不求其便其國土彼王大富國土具足以大富故施作福持戒修智王若如是依隨法行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不違法善業因

「『若王成就此如是等三十七法攝取彼法住彼法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彼從樂處復得樂處。』

爾時彼名善時鵝王為說過去尸棄如來所說偈言

「『若王軍眾淨  
法行制諸根
彼則有法慧  
生天世界中
若王時賦稅  
依法而受取
彼則捨離貪  
為夜摩天王
若王忍愛語  
瞋喜不能動
彼護國土故  
生天中最勝
若王不朋諍  
不看友非友
彼則心平等  
得天眾中勝
若王勤敬宿  
供養諸尊長
彼意堅不貪  
得為天中王
若王依先世  
隨祖父法與
彼不奪眾生  
得為天中王
[7]修施戒  
說法制諸根
彼護國土人  
天世界中貴
若王捨非法  
攝取行法者
彼正法持戒  
生天中最勝
若王離婦女  
唯親近善人
彼則無垢意  
生天中為王
若王不普信  
唯攝取善人
彼命終真見  
夜摩天中勝
若王愛善名  
不貪著財物
彼離貪垢故  
為夜摩天王
若王不邪見  
心愛樂正見
彼淨見不動  
為夜摩天王
若王勤施戒  
亦常修行智
彼得諸國土  
後生為天王
若王常愛語  
生他人[1]
[2]土清[3]  
生天中最勝
若王實語說  
不動如須彌
彼登[4]階梯  
天眾中如幢
若王無因緣  
不舉下軍眾
彼王民不厭  
命終為天王
若王知好惡  
亦知有力無
[5]王有慧力  
生夜摩為王
三界[6]一勝  
所謂名三寶
王若能供養  
彼王則生天
若王時見人  
能利益國土
彼離慢心儉  
生天中最勝
若王離睡垢  
則離於癡過
彼智境相應  
決定為天王
若王離懈怠  
常堅固精進
彼能竭過海  
來世為天王
若王友堅固  
常隨法行者
彼善友圍遶  
生天為天王
若王離惡友  
常捨離不近
彼則離諂毒  
生天為天王
若王持瞋[7]  
不樂作惡業
彼離惡垢故  
常為天中王
若王不貪味  
唯愛樂善法
彼能示善道  
黠慧生勝處
若王善思惟  
隨順善法行
彼如法見道  
到夜摩天處
若王時速作  
依如是法行
彼速離諸苦  
為夜摩天王
若王法利國  
或以王法護
彼為人所讚  
生天天亦讚
若王行十善  
是如來所說
彼是修行法  
生天為天王
若王信因緣  
如是道非道
彼則離見垢  
黠慧生天勝
若王供養天  
如所應而作
彼得天供養  
生天中最勝
若王護妻子  
心意不濁亂
彼自妻知足  
生天中最勝
若王遠境界  
愚癡所愛者
彼則是持戒  
[8]生天為王
若王捨惡人  
近依法行者
彼是善法王  
應為夜摩王
若王[9]法行  
是護國土主
應一切地主  
亦堪夜摩王。』

如是彼名善時鵝王以願力故生彼天中而作鵝王既見天主牟修樓陀念本生時從尸棄佛所聞經法為令天主牟修樓陀心歡喜如是說已語天王言:『天王當知業如是得此天處以大法勝故得此處若得此處不放逸行於後退時心不生悔命盡死時醜面可畏地獄之使不來現前汝夜摩王慎勿放逸勿放逸行汝於彼處聞我音聲故來至此汝既捨離一切境界為聽法故而來至若苦惱者隨順法行則非奇特若受天不放逸行此則為難汝夜摩主牟修樓陀若不著欲則為大樂若更餘天近汝隨汝而行為軍眾者善得生處以得近汝善知識故恒常得樂近惡知識樂不可得汝夜摩主牟修樓陀於此天眾多作利益諸天眾以近汝故得二種樂謂今世樂涅槃樂汝等諸天一切軍眾各各還向自地處去我今復欲更向其餘放逸天處為除放。』

善時鵝王如是說已彼諸天眾於山頂上飛昇虛空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聞說法已隨喜讚歎上天宮殿天眾圍遶上昇虛空共諸天諸天女眾之所圍遶復有餘天住山鬘山千峯之中遊戲受樂如是放逸放逸而行界所迷愛樂境界為愛所壞於園林中蓮花水池意念樹林如是如是迭共同伴遊戲受五樂音聲天樂之音不可譬喻在飲食河遊戲受樂一切時華一切時果眾鳥音聲悉具足饒蓮華池具足之處自業[10]第一樂如是乃至[11]善業盡作集業盡業盡故如自業行或墮地獄或墮餓鬼墮畜生若以餘業得生人中同業之處第一富樂或近海畔或在其餘饒流水處作大富廣多商賈或作國王常在海畔[12]舶具多有財物多有人眾一切人愛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五

觀【大】,〔-〕【宮】
品【大】,品第六【宮】
第【大】,〔-〕【宋】【元】【明】【宮】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務【大】,豫【元】【明】
內【大】,因【明】
唯【大】下同,惟【明】下同
王【大】,量【宋】【元】【明】【宮】
芽【大】,牙【宋】【宮】
芽【大】*,牙【宋】*【元】【宮】
修行【大】,修習【明】
等【大】,稱【明】
邪【大】下同,衺【明】下同
憶【大】,億【明】
因【大】,因果【元】
大【大】,天【宋】【元】【明】【宮】
堓【大】,岸【宋】【元】【明】【宮】
矚【大】,觸【宋】【元】【明】【宮】
命【大】,令【宋】【元】【明】【宮】
又【大】,天【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宮】
餘【大】,除【宋】【元】【明】【宮】
迭【大】,遞【元】【明】
陵【大】,凌【宋】【元】【明】【宮】
王【大】,有【宋】【元】【明】【宮】
最【大】,耳【宋】【元】【明】【宮】
得【大】,國【宋】【元】【明】【宮】
涼【大】,淨【宋】【元】【明】【宮】
實【大】,寶【元】【明】
彼【大】,被【宋】【元】
第【大】,等【元】【明】
害【大】,喜【宋】【元】【明】【宮】
當【大】,常【宋】【元】【明】【宮】
依【大】,修【宋】
化【大】,華【元】【明】
愛【大】,受【宋】【元】【明】【宮】
船【大】,舶【元】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