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6][7]之三十二(夜摩天之十八)

又復彼鳥種種形相見者愛樂種種[8]種種受樂所謂樂者有銜蓮花耳聽歌音周迴而行雄雌相隨而遊戲者有鳥群住縱身低縮聽彼樹枝屋舍中聲一心聽者有以嘴[9]勝光明寶[10]處處遍遊行者有七寶從於山中聞歌音故揚翅飛來為聽歌向華枝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好心歡喜復有餘鳥在餘林中種種妙寶莊嚴兩以嘴折取種種敷華[*]來向彼華枝屋復於餘鳥聞歌音已[*]寶鬘有種種色勝妙光明如是來向華枝屋舍普遍虛空皆悉嚴[11]如是來者如是彼林內外鳥獸有種種色種種形相種具足皆可愛樂彼林殊妙嚴好如是彼諸天眾在彼林中種種受樂

爾時彼天五樂音聲在彼林中久時遊戲火所燒猶不厭足復向餘林彼林名為鳥音聲樂無量天女以自圍遶如是歌舞喜笑遊在虛空中手彈箜篌如是飛行有在鵝背如是去者復有餘天乘孔雀者有在空中坐蓮華臺如是去者復有餘天乘七寶鳥在虛空中如是去者一切皆向鳥聲樂林

彼如是在路未至種種勝樂皆悉具足欲至彼名實語鳥為說偈言

「『乘中業乘勝  
餘乘則不然
人以業乘故  
能遍行三界
何誰於何處  
何業云何作
彼則於彼處  
如作受苦樂
業種種雜雜  
心因緣所作
無物叵得者  
久時必皆得
種種異異樂  
由業因緣起
以業因盡故  
種種樂亦無
諸有不亡失  
先所作善業
若欲常得樂  
皆應作餘業
若心常懈怠  
放逸毒所悶
放逸天不覺  
未來苦惱處
一切樂離別  
到大苦惱處
以能破陰界  
是故名為死
彼速疾欲來  
能令命盡滅
天境界所迷  
是故不覺知。』

彼實語鳥以善心故憐愍天眾如是偈說真實之法利益彼天而天不取愛覆心故轉復歡喜而更前入鳥聲樂林一切天眾心皆樂見鳥音聲林如是林者名既如是復有如是鳥音聲樂彼林中樹一切是寶所謂金銀毘琉璃樹有白銀樹[1]頗梨有青寶樹平澤中蓮華之林彼諸蓮華猶如燈樹一切種種甚可愛樂有種種鳥有無量色無量形寶間雜翅不可具說何以故以心善業無量種故鳥之形相如是種雜以心雜故作善業善業雜故得如是果不可具說以心微細速流轉故以是因緣不可具說一切天法皆不可說

天業果報今說少分有好妙欲境界放逸園林流水蓮華河池種種山峰花之林鳥及寶等天女可愛以業果故天世界中如是化現彼此因緣說天可愛如彼善業所作果報不失不滅若不作者果不可復以此因如是說樂又復彼天如是種種鬘莊嚴身以香塗身自身光明而受快樂歡喜心如是觀察鳥聲樂林如是觀見七寶諸樹光明如炎有種種鳥圍遶彼林彼鳥詠若天聞之昔未曾聞如是音聲既得聞已心喜受樂彼一切天聞已皆樂彼如是鳥住樹中而詠歌者有鳥在於蓮花林中而詠歌有在花中而詠歌者有鳥在於蓮華池中而詠歌者彼天聞已心生喜樂若天天女迭共和合種種歌音一切皆止聽鳥歌聲心生愛樂如是彼鳥詠歌音聲普遍山峯諸山峯中一切諸獸自體本性憙樂歌音聞彼歌已或百或千皆悉前近既前近已[2]不動其歌音有在樹底住聽歌者有對天[3]無心欲食聽歌音者於彼林中鳥歌音聲如是可鳥聲樂林可愛如是又彼林中香甚可愛種種華香有種種色隨念皆有香色聲等隨念皆得箜篌齊鼓箏笛歌等種種美音是天音聲彼鳥之音勝彼天聲一根境界如是勝彼林可愛

又彼林中復有一根境界可愛所謂天味意所念得勝果味或天酒味天藥草味如是彼林隨念得味如是林中諸味具足

又彼林中復有勝法所謂有山遊戲彼山網普覆種種重樓皆是枝網行而不亂有無量種七寶雜壁有無量種彩畫皆遍多有種種莊嚴天女在重樓上彼林如是種種莊嚴又彼園林復有莊嚴彼林功德具足已說復說山莊嚴可愛具足之相謂毘琉璃莊嚴其山山有七種功德具足何等為七所謂色聲觸味香等隨念皆得有隨念樹七種具足彼處諸天見彼功德癡惑迷亂不見不聞彼鳥說法

彼說法鳥猶如父母所說之法皆悉決定天著境界不聞不覺境界迷故不受鳥行愛曠野復向大林為三種火之所燒然五怨所使喜愛所誑迷於實道[4]有苦樂苦相似樂以著如是虛妄樂故不覺不知益說法不受不取而聽其餘三處行鳥詠歌之聲謂水行鳥天可愛色可愛形相七寶之種種間雜鵝鴨鴛鴦如是等鳥種種音聲并水音聲彼天樂聞美妙聲歌一切時樂放逸而行一切諸天愛彼音聲如是彼天更聞餘鳥種種音聲不聞法音所謂林行種種諸鳥孔雀白鴿莊嚴樹鳥山谷巖窟所住之出美妙聲一切鳥聲皆與相似妙聲之——七寶身鳥以莊嚴山兩兩竝飛在虛空中同共出聲觀彼諸鳥如[A1]莊嚴彼鳥光見者常樂生愛著心如是勝勝眾鳥音彼天樂聞有語聲者有歌聲者[5]有響聲如是無量種種分別跋求之聲種種異聞天有欲心為天女眾之所圍遶聽彼音聲於長久時聞聲受樂更有勝愛覆蔽其心

飲天酒第一味香皆悉具足如天所應從巖窟中如是流出多有妙蜂皆集酒上彼諸天等迭[6]一心同飲天酒不相妨礙復有餘天向蓮華林蓮華葉中多有天酒第一天味香觸具足隨念美味諸天天女恣意共飲舞戲笑迭互一心共同欲意彼諸天等於勝林中遊戲受樂於境界中心不厭足而復更向毘琉璃寶莊嚴之山

彼山多有鵝鴨鴛鴦普皆青影覆萬由旬皆是青影其山舉高三百由旬多有園林饒蓮華池流水盈滿有第一鳥見者皆愛於彼山中有好平地有好山有好巖穴河泉源窟多有行林蓮華水池具足諸華有三種鵝在岸出聲所謂有鵝頗梨寶色七寶間錯或自體白如是鵝山中甚饒莊嚴彼山毘琉璃山普有流水色清淨猶如寶珠彼山多有種種香華多有無量百千諸鳥種種雜鳥以此諸鳥嚴蓮華池彼種種物勝勝希有上上希有愛妙色莊嚴彼山聲觸香等無量種物以莊嚴山六根受樂普山莊嚴

彼諸天眾為欲受樂往到彼山普遍處處歌舞遊戲以蓮華鬘瓔珞其身一切時樂心常歡喜心常愛樂五境界怨如五火燒愛縛其向彼山頂為受樂故希望欲見種種憶念種種分別漸漸欲到漸近彼山見有山窟是毘琉璃彼山窟者青色光明可有一萬以為莊嚴普第一樂勝妙光明若住山天入彼窟種種遊戲若彼諸天入窟中者彼如是窟如是如是轉轉寬博如彼天心如是如是種種憶念如是如是皆於窟中具足而得彼窟名為如念得窟住彼窟天共天女眾恒常受樂不知厭足彼諸天女種種莊嚴以善業故見彼天女心極[1]形服莊嚴姿媚殊絕歌舞喜笑受天之樂

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利益天故佛所說偈書[2]彼山寶窟門上偈如是言

「『死王吞眾生  
衰老飲少年
病至滅強健  
世間無知者
有無量種生  
有無量種退
如生老亦然  
世間無知者
無有一念間  
無一時一日
死無時處住  
世間無知者
已數數受生  
亦曾數數退
癡天迷境界  
世間無知者
此有輪如籠  
貪著於愛欲
愛繩縛將去  
世間無知者
愛過旋波中  
多有分別鳥
此愛河寬廣  
世間無知者。』

彼寶窟門為利益天書佛偈頌其法如是天見之則便尋讀讀彼偈已憶自本生少時間不放逸行以善業故於須臾間正心思惟增長未來無量百千多生之樂增長淨減損染分彼天如是少時正念[3]量百千生數若有見彼寶窟門上所書偈者則生厭離不放逸行若天入窟不讀偈者為唐入

若見不見一切入者皆放逸行在內一處見寶珠聚謂金剛聚青寶珠聚摩伽羅多寶珠之聚大青寶聚而彼寶窟體性自明以寶珠光明更勝第三復以天入中故天身光明令彼寶窟光明轉勝如是彼窟甚為可愛寶窟中天天女眾五欲功德受諸欲樂安隱離惱離於熱惱遠離憂悲自善業故受無量種天勝妙樂彼天既見彼寶地已生歡喜心歌舞遊戲五樂音聲而受快樂又彼寶窟入其中者則見有河第一香觸具天酒盈滿其中酒河兩岸饒飲酒鳥為莊嚴如是鳥者謂名歡喜有名常樂有名常戲名無異味名見可愛名審諦心有鳥名為異處不樂名飲香樂此等諸鳥復有餘鳥在彼酒河遊戲飲酒

天善業故鳥說偈言

「『初飲美味酒  
飲已多作惡
未來得惡[4]  
在於地獄中
飲已能令癡  
癡故造惡業
癡作惡業故  
入於地獄中
初時生歡喜  
後乃得惡報
初時能除渴  
後時甚大熱
初時口意[5]  
後時則失樂
是故有智者  
則不應飲酒
若常飲酒者  
則如鳥無異
飲酒能令癡  
說酒為大毒
若見酒如毒  
彼見不退處
若飲不味酒  
則為飲鐵汁
一切惡一分  
說酒為一分
是心過所作  
一切戒根心
飲酒心不[6]  
不能思惟法
比丘飲酒故  
非阿蘭若行
飲酒令心亂  
不調不知羞
失法空無福  
失現在未來
不知修威儀  
不知時及處
障礙於正法  
唯言說無義
自既不能知  
不知何所說
自口語如屎  
亦自不能知
令世間輕賤  
令法不增長
[7]者飲酒  
如火之炎然
過事皆忘失  
於現事皆迷
況思惟未來  
飲酒三時失
能失壞名色  
或失眾生身
能生無量過  
飲酒障礙法。』

如是彼處住山窟鳥心常歡喜以業因緣天說偈彼天聞已若有善業隨順法行而生彼者憶本前生憶本生故則知酒過知酒過故則不飲酒不放逸行

自餘天眾不受鳥偈猶故飲酒生歡喜心樂音聲歌舞受樂乃至久時彼山窟中種種受樂既受樂已於入時道還如是出如是出猶於境界不知厭足放逸而行樂見園共天女眾復於一切園林之中河岸山谷種種遊戲如是諸天以善業故如是受樂處如是不可譬喻天樂具足

彼諸天等於境界中受諸欲樂不知厭足廣多愛故所言廣自體廣故彼不曾攝恒常開舒是故名又於境界不知厭足以諸境界廣無量故以根常渴不曾斷故如是彼天五欲功德轉轉增長不斷不絕常受欲樂心生希有可愛功德不可譬喻是故彼天不知厭足如海吞流無有足時天不知足亦復如是常一切時於彼天處如是受樂行於種種園林之中水所漂共諸天女遊戲受樂彼天如是乃至作集[1]愛善業盡至於後時退彼天處如自業業繩繫縛如是樂處業盡退已墮於地餓鬼畜生若有餘天餘善業故生於人中在閻浮提大富樂處第一種姓歌舞喜笑種種遊戲常受快樂身色殊妙形服端嚴種種具足勝國土中或為國王或為大臣或迦奢憍薩羅國在安隱[2]彼餘業故

[3]夜摩天攝勝光明園處第九地竟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見聞知或天眼見復有地處名曰正行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有人隨法正行第一清報亦清淨業清淨故受樂果報聖人所勝善布施少於智慧以布施故生於天中受天愛果所謂天處何人得彼天中果報謂有人善心清淨生敬重心柔軟之心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4]所謂耳聞先時有人曾共婦女而行婬欲如是聞已心不喜於先欲事心不思念不生覺觀復能遮他不聽思念如是成就清淨業行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正行地處受本所修善業果報生彼處已愛樂種種香味觸等無量境界行園林中天蓮華池百千天女之所供在於園林蓮花之池流水處行無時暫住先所未見不可譬喻不可具說種種天樂足受彼無量種樂於境界中心不知足

又於彼處有無量種天妙園林如是彼處始生天子[5]婦女眾而[6]遶之於餘園林有天女眾在中遊戲見始生天心則欲發行則異本以天衣鬘種種莊嚴見始生天即便前始生天子見彼天女五倍欲發即前往近彼諸天女始生天子迭相雜合彼此共受無量種樂同心一意不相違返如是天女一切共歌歡喜舞笑彼諸天女生如是心:『此始生天是我夫主。』始生天子有如是心:『此諸天女是我之婦。』如是天子共諸天女彼此相信相疑慮喜笑歌舞迭相愛樂在園林中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蓮華池至蓮花池從一枝舍至一枝舍從一叢樹至一叢樹從一池去復至一池如是池者寶之色彼池多有鵝鴨鴛鴦種種音聲有如是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耳聞心樂如心意[7]如是水生色香味具在彼池中有無量種歌舞遊戲受諸快樂既受樂已復見餘處有異天眾歡喜遊行始生天子見之即往天女眾五樂音聲歌舞遊戲如是而去

爾時彼天既見如是始生天子而說偈言

「『山園林等中  
或在蓮花池
一切重樓處  
共天女受樂
或於金山中  
或毘琉璃峯
[8]園林叢樹  
共天女受樂
隨念可愛樹  
或在流水河
或在寬廣[9]  
共天女受樂
七寶間雜處  
或在山河中
或平地好處  
共天女受樂
曼陀羅樹林  
青優鉢羅林
種種鳥音[10]  
共天女受樂
種種地分處  
或於寶林中
或在可愛堂  
共天女受樂
或五樂音聲  
令心樂[11]清涼
常歌舞遊戲  
共天女受樂。』

彼諸天等為始生天如是說偈始生天子聞說偈已彼處復有名實語鳥如法利益令正行故為說偈言

「『山園林等中  
或在蓮華林
癡為愛所迷  
共天女俱墮
或在金山中  
或毘琉璃峯
食善業盡已  
共天女俱墮
隨念可愛樹  
或在流水河
遊戲善業盡  
共天女俱墮
七寶間雜處  
或在山河中
為境界所迷  
共天女俱墮
曼陀羅樹林  
[12]憂鉢羅
[13]癡所盲  
共天女俱墮
種種地分處  
或於寶林中
不修行善法  
共天女俱墮
或五樂音聲  
令心樂[*]清涼
貪著故時過  
共天女俱墮。』

彼實語鳥為利益天隨順饒益令天安隱正行故如是說偈彼天放逸雖聞不受彼諸舊天猶尚不取況始生天

彼新舊天為放逸毒之所傷故普皆歌舞生歡喜在園林中處處遊戲受境界樂自身光明不假餘照彼一切天共天女眾復向一名山鬘山彼山鬘山多有無量種種寶性有種種寶而為莊嚴普山光明百千蓮華日初出以為莊嚴有百千億流水泉池彼山[1]有四叢林所謂一名百池流水二名大光三名嚴山四名普香此名四林在彼山彼山一廂百池流水叢林之中有隨念樹有百千池金銀青寶迦雞檀那諸寶色魚遍池中其池之水清淨涼冷如意念水盈滿彼池多有園林圍遶彼池鵝鴨鴛鴦音聲可聞者心樂

有一切時常歡喜鳥見彼天眾而說偈言

「『一切命無常  
少年不停住
此天處亦爾  
而天不覺知
諸法念不住  
次第皆失壞
業繩所繫縛  
世間不覺知
千億諸天眾  
在園林遊行
退時將欲到  
世間不覺知
六欲諸天等  
放逸受愛樂
一切皆失滅  
世間不覺知
樂如水沫聚  
如夢所得物
速滅不久停  
世間不覺知。』

彼處諸天欲上山時彼一切時常歡喜鳥以利益心天善業故如是說偈彼諸天等樂境界故不聽不取不覺不知不能見諦不看彼如生盲者有道不見

爾時彼天次向第二大光叢林彼林光明勝於一百日之光明彼林諸樹有勝光明或樹光明或寶光明勝妙功德皆悉具足光明炎彼大光林三種光明普遍彼林彼如是林普皆可愛流水河池而為莊嚴有隨念樹莊嚴林處如是林處各各差別彼諸天眾各在異處五樂音聲歌舞遊戲種種受樂善業漸於彼山中復在異處受境界樂如大醉象如是林中久時受樂

[2]彼天眾於彼山中自心動故次第復向[3]山之林於中復受五境界樂為放逸怨之所迷惑不知畏退無有方便而可得脫唯初時樂後則衰惱聲味色香受諸欲樂愛亂心處處遊行

復見餘林普彼林外有蓮華林周匝圍遶隨念樹莊嚴彼林百千種華而為莊嚴有餘大樹有殊妙香而莊嚴之又復多有流水河池而為莊嚴又復多有種種鳥獸七寶枝舍而為莊嚴又復多有種種香美飲食之河諸天眾到如是山或百千到歌舞遊戲迭共為伴同一欲心俱到彼林共天女眾久時受彼此迭互希望境界

又復彼天未知厭足於彼山處次復更見大可愛林名曰普香彼林甚香樹枝華香金枝華蓋覆彼林上有居尸奢第一妙香又彼林曼陀羅華第一妙香香氣流布普百由天聞彼香生希有心彼諸天眾嗅如是等無量妙香入彼林中彼諸天眾迭相[4]同一心欲受境界樂不知厭足處處遊無量種行

彼天如是處處遊行遊戲而行如是漸向山鬘山頂遂爾前到百百千千彼山頂上見有大城城甚可愛其城縱廣五百由旬普彼城中有行重樓金寶殿舍銀寶殿舍毘琉璃[5]車𤦲之舍如是種種妙寶殿舍而為莊[6]巷相當門狀可愛皆是妙寶普彼城中饒[7]蓮華彼諸天眾入如是城心生歡喜種種功德具足[8]受樂在寶舍中寶園林中或復在於蓮華池中枝華舍中或華林中復在於蓮華池中或復在於饒華地處或復在於山窟之中或復在於山谷之中或復在於山脇之處彼天如是或在城中或在餘處山頂之上共諸天女處處受樂無量種[9]多種受樂五樂音聲功德具足如是遊戲種種受樂

彼受樂時鳥見之故為說偈言

「『諸天本善業  
一切必當盡
後受苦惱時  
乃知放逸過
心樂著欲者  
唯受微少樂
彼樂未久間  
後時必當壞
樂境界樂者  
常有希望心
見婦女放逸  
後時必當壞
天著境界樂  
不慮退時苦
至後破壞時  
乃知退苦惱
天若近婦女  
而共放逸行
終至後退時  
彼一切捨離
一切欲退天  
無與共行者
唯有一切業  
隨後與同行
常應修善業  
常捨不善業
常離於放逸  
常行不放逸
放逸是有根  
不放逸寂靜
放逸不放逸  
如所說其相
勇者常思惟  
修行善業樂
常修行法者  
則不受諸苦。』

彼鳥如是利益天故已說此偈彼諸天等放逸行故不聽不受而復更為境界所盲行園林中種種遊戲或在園林或在可愛寶城等中受種種樂

彼天在於山鬘山中既受樂已而復更向千峯之山希望欲見彼寶山故天境界是故次往天善業因而受快樂見彼寶山生勝愛心一切欲樂皆悉具足於一切時多有華果流水河池蓮華之林具足而有彼一切天於彼樂處見則受樂行亦受樂亦受樂見彼勝山生希有心謂山鬘山彼大勝山復有眾山周匝圍遶皆是寶山是故彼山名曰山鬘彼山多有園林華池有流水河多有寶[1]無量眾鳥種種音聲如是諸鳥皆是寶身種種形相皆悉可愛莊嚴山[2]普彼山[*]光明悉遍彼諸光明有百千種如是寶山在諸山中見彼寶山頂[3]虛空有大光明微妙殊勝彼諸天等上如是山天女眾五樂音聲遊戲受樂心生歡喜上彼山上如意念行有在空中而遊行者有共天女同一欲心於五境界受諸欲樂愛河所漂不暫停者若寂靜樂則是常樂捨未來世如是寂靜利益安樂而樂天樂如是天樂如雜毒蜜而諸天眾心生樂著初時似賢後則不實非是樂與樂相似彼天不知[4]生樂共天女眾五樂音聲隨心遊戲上彼山如是如是上彼山上如是如是見彼山隨見何處轉勝可愛如是寶山普皆可樹林河池種種諸鳥在園林中滿彼山無量百千種種園林莊嚴彼山七寶光明周匝圍遶普彼天眾共諸天女歌舞遊戲徐上彼山竝行並看天及天女種種形服莊嚴身更無異心心常樂樂放逸而行彼諸天眾自身光明共自光明無量形服莊嚴天女圍遶同行安安詳詳如心意行上彼山上善業力故自作善業自得樂報決定自受遊戲歌舞在河池中有無量種受諸快徐上彼山五樂音聲離病無倦心生歡如是遊戲彼如是行見無量種山谷[5]谿𡼏各各差別隨自意行隨何處行皆無所如是次第[6]漸上山上

彼山鬘山復有異處有大鵝王住在其中鵝王者寶莊嚴身名曰善時見彼諸天行放逸行彼諸天等勝善業故得彼樂命應怖畏時而便喜笑

爾時菩薩善時鵝王為利益彼一切天故住山窟中隨順修行寂靜善業益天故為除放逸畢竟利益彼諸天故第一勇勝種種微妙一切天愛美音聲語覆一切所有音聲而說偈言

「『愛欲染心癡  
常樂著境界
彼天則不知  
利益未來世
此餘少福德  
臨欲至退時
退已到異處  
受自業果報
百千生中間  
為業鎖所縛
此業縛眾生  
須集道資糧
若天恒受樂  
常作不善業
彼因不相似  
癡者住心中
為欲所迷惑  
唯食而待死
若不能諦知  
不能利眾生
為欲所迷惑  
唯食而待死
若為身樂故  
壞法是愚癡
一切時一心  
常勤修善業
捨離不善[7]  
此是智慧相
放逸不持戒  
食本前業盡
以放逸行[8]  
不久退天處
彼常如是意  
為時所催驅
後為悔火燒  
無有能救者
惡不可得避  
眾生決定受
後到於死時  
知已寂靜行。』

善時鵝王第一勇勝自體如是美妙音聲彼天眾如是說偈如是鵝王菩薩音聲為一切天作無量種無量音聲章句示現皆悉相菩薩之聲美妙勢力勇而復勝蔽天音

彼處如是一切天眾復聞遠處有大音無量天女之所圍遶種種莊嚴勝妙寶殿一切時華一切時果皆悉具足無量蓮華遍覆其處多天女眾歌聲可愛妙寶瓔珞光明照耀七寶間錯園林水池而為莊嚴幢幡枸欄種種莊嚴百千天女妙音聲歌五樂音聲聞者心樂毘琉璃寶大青寶柱真金柱等之所莊嚴大師子座之所莊嚴如是寶殿行虛空中夜摩天王在彼殿上多有無量百千天女供養天王百千合掌讚歎天王在虛空分明如[1][2]喜心向山鬘山為欲往見善時鵝王

如是鵝王以大願力為利益天生在夜摩憶本前生是故天王生敬重心來向之為聽法故為於自身并為天眾利益安樂饒益自他不墮惡道離放逸故

爾時彼天山鬘山中遊戲受樂在種種處山園林中或有在於平處住者或有在於山谷中者或有在於蓮華林者或有在於池水中或有在於殿堂上者或有在於寶舍中者或有在於山峯中者或有在於河岸處者有在於山頂上者或有在於華林中者或有在於果林中者或有在於隨念樹者或有在於毘琉璃金隨念樹者或有在於無量[3]見則可愛樹林中者一切皆悉共天女眾共多眾或共少眾一切天眾速生喜心歌舞嬉笑看彼天王見大天王坐勝殿上成就無比天之快樂見已疾走一切天眾盡力而走既見天王牟修樓陀[4]看竝走心眼俱樂眼觀不捨轉轉前近彼諸天眾如是思惟:『摩天主牟修樓陀為欲聽法是故來詣善時鵝王我今往見供養天王。』

彼諸天眾如是思既思惟已一切皆近夜摩天王五欲功德境界之樂一切具足天衣天鬘以為莊嚴彼一切天皆悉前向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行虛空中若天在於一千[5]峯山遊戲樂者如是見已衣莊嚴一切皆前到天王所禮拜供養既供養已轉勝歡喜歌舞戲笑近王面前一切皆與夜摩天王和合一處共向鵝王菩薩之所彼鵝[6]菩薩第一聰明有大智慧以本願力為彼諸天除放逸故生在夜摩彼一切天皆到鵝王菩薩之所夜摩天王既見菩薩敬重心敬重法故共天女眾從殿而下鵝王菩薩常說大法常作法吼既見天王牟修樓[*]法吼彼大鵝王法勢力故於一切天最為勝妙光明殊絕法威力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三

觀【大】,〔-〕【宮】
品【大】,品第六【宋】【元】【明】【宮】
憶【大】下同,億【明】下同
銜【大】*,㘅【宋】【元】【宮】*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妙【大】,好【宋】【元】【明】【宮】
頗梨【大】下同,玻瓈【明】下同
明【大】,眼【宋】【元】【明】【宮】
草【大】,果【宋】【元】【明】【宮】
唯【大】下同,惟【明】下同
有響聲者【大】,〔-〕【宋】【元】【明】【宮】
互【大】,共【宋】【元】【明】【宮】
愛【大】,受【宮】
在【大】,夜【明】
滅【大】,減【宋】【元】【明】【宮】
果【大】,作【宮】
失【大】,適【明】【宮】
正【大】*,止【宋】【元】【明】【宮】*
貧【大】,貪【宋】【元】【明】【宮】
愛善【大】,善愛【宋】【元】【明】【宮】
洲【大】,州【宋】【元】【明】
夜摩天攝勝光明園處第九地竟【大】,(夜摩天攝勝光明園處第九地竟)【明】
邪【大】下同,衺【明】下同
婦女【大】,天女【宋】【元】【明】【宮】
圍【大】,園【明】
念【大】,合【宋】
園林【大】,林園【宋】【元】【明】【宮】
池【大】,處【宋】【元】【明】【宮】
處【大】,聲【宋】【元】【明】【宮】
清涼【大】*,清淨【宋】【元】【明】【宮】*
憂鉢羅【大】,優鉢羅【宋】【元】【明】【宮】
樂【大】,欲【宋】【元】【明】【宮】
廂【大】下同,葙【宮】下同
又【大】,入【宋】【元】【明】
巖【大】,嚴【元】【明】
愛樂【大】,受樂【宋】
車𤦲【大】,硨𤦲【宋】【元】【明】【宮】
行【大】,街【宋】【元】【明】
蓮華【大】,運華【宋】
受樂【大】,愛樂【明】
樂【大】,種【宋】【元】【明】【宮】
蜂【大】,峯【元】【明】
峯【大】*,蜂【宋】*
插【大】,埵【宋】【宮】
心【大】,故【宋】【元】【明】【宮】
谿𡼏【大】,溪㵎【宋】【元】【明】【宮】
漸上山上【大】,漸漸上山【宋】【元】【明】【宮】
者【大】,心【宮】
故【大】,者【宋】【元】【明】【宮】
畫【大】,晝【宋】【宮】
歡【大】,歎【宋】【宮】
到【大】,倒【宋】【元】【明】【宮】
普【大】,竝【宋】【元】【明】【宮】
峯山【大】,山峯【宋】【元】【明】
王【大】,〔-〕【宋】【元】【明】【宮】
見【CB】【麗-CB】【磧-CB】,是【大】(cf. K20n0801_p0435b07; Q19_p0538b11)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