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7][8]之二十九(夜摩天之十五)

「『又彼比丘共己同侶[9]檀越家先所相識持戒比丘以諂誑心說其過惡或以嫉心說其破戒或以嫉心說其無聞或以嫉心說其行相語檀越言:「汝此門師毀破禁戒。」或說懈無聞無智愚癡如鳥少聞少智彼惡比丘向他檀越如是惡說恒常習近非法境何處得修禪誦等業彼空無物不堅不實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妄語言說者  
惱一切眾生
彼常如黑闇  
有命亦同死
語刀自割舌  
[A1]云何舌不墮
若妄語言說  
則失實功德
若人妄語說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炎火口中燃
口中毒是毒  
蛇上毒非毒
口毒壞眾生  
命終墮地獄
若人妄語說  
自口中出膿
舌則是泥濁  
舌亦如熾火
此如是羂縛  
地獄之前使
破壞法橋等  
皆是妄語過
彼妄語之人  
則非有父母
亦不能持戒  
墮於惡道中
若人妄語說  
彼人速輕賤
為善人捨離  
天則不攝護
自不攝言語  
速疾多瞋恚
心㦜多語說  
常受諸苦惱
常憎嫉他人  
與諸眾生惡
方便惱亂他  
因是入地獄。』

彼佛世尊迦葉如來如是已說妨廢禪誦七種惡法。『彼惡比丘於持戒者作不饒益故天捨口中生刀為少利故他實功德而說言無彼實無過而說有過如是之人是惡沙自謂沙門妄語言說彼人如是常有惡意惡行惡法彼檀越主後時知已心則輕薄其諂曲此第七法是故比丘應當捨此第七惡法所謂悕望飲食供養皆欲在己

「『又復第八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八所謂[1]集種種寶性造作諸寶如是比丘怖畏生死剃除鬚髮[2]服法衣以信出家彼生死中多諸苦惱略而言之有二種苦依陰界入在三界廣則五道又復廣者八大地獄餓鬼欲界六天於欲界中復有枝條種種諸苦於色界中復有心苦無色界中則有退苦欲退時三昧則亂如是心者有無量種分別之苦彼善男子觀苦惱已心生厭離怖畏如是無量過惡剃除鬚髮[*]服法衣以信出

「『又彼沙門復觀餘苦心生怖畏所謂身苦苦二處謂欲[3]隨有身處皆受苦惱色界中云何受苦謂於禪中疲惓故起起彼禪已身則疲惓彼欲退時身威德劣風觸其如是風者本來不觸是故觸身則受苦惱[4]除眼觸受樂無苦則是無記如是分別受苦不同依色身有彼善男子如是聞已生死中一切苦惱陰界入聚和合皆苦

「『彼觀如是無量無邊生死苦已而便出家出家已近不善人近彼人故同其作業聞寶性方畏何性故以信出家聞餘性故更生貪心或聞金性或聞銀性或聞寶性如是聞已不知厭足貪火所燒彼既燒已共惡知識行於山中從山至山從一山峯至一山如是遍行在隱密處貪火所燒晝夜常無有樂時以何因緣如是出家不念彼思惟異性謂捨身性而不思[5]如向所彼人如是心意不正亂心意故妨廢禪誦失於善法彼非沙門亦非俗人為求涅槃故出家性鬼所著則生貪心貪羂繫縛入於地獄。』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觀察身性者  
即是一切性
欲得涅槃者  
調身性非餘
若捨離身性  
貪著於餘性
彼人迷真性  
不得脫苦惱
金性則不能  
除捨諸苦惱
諦知真性者  
得脫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  
此苦難得脫
財於王賊火  
一切皆怖畏
是故應捨物  
如本來無物
捨離則受樂  
攝取則受苦
諦知於身性  
復諦知性相
喜樂於禪誦  
能燒煩惱山
是故黠慧者  
觀察身攝性
眾生知自相  
則得涅槃樂

「『有智之人如是勤心觀此身性不樂經營金銀等性此是一切在家之人怖畏根本況出家人出家人者一切捨離彼財物者一切怖[6]財物如是得樂如是財者則非財非財物性何者是物謂觀身性若捨身性而樂餘性——非於禪誦勤精進也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故出家人常應[7]修集誦財物不應求於世間凡物彼因緣故能增長愛是故知足——第一財物餘財物者能令衰此第八法妨於禪誦出家沙門應當捨

「『又復第九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九所謂近王出家之人不應近王何以故近王沙門一切世人嫌不供養彼親近王惡沙門者悕望財物城或村或多人處常求財物不知厭足若不求者徒近於王妨廢禪誦如是比丘發心欲行解脫之道而復返入繫縛道中是故比丘不應近王

「『又復比丘不近何者所謂比丘不近惡人是何人謂惡知識或時染著五塵境界所謂色聲香味觸等不善觀察懈怠愚癡住村中一切除捨不近一切懈怠之人不近一切諂誑之人不近一切貪食味人不近一切商賈之人不近一切屠獵師等惡命活者近一切本性妬人不近一切[1]見之人不近一切不審諦人不近一切我慢之人不近一切卒富貴人不近一切博戲之人不近一切酤酒之人不近一切嗜酒之人不近一切酒肆之處不近樂見婦女之人不近一切婬女主人不近一切儲畜雜貨販賣之人不近一切廚宰之人不近一切獄卒等人不近一切捕鳥之人不近一切戲論之人不近一切信外道人不近一切眾所憎人比丘不應近如是人或與同住或共語言或同道行一切不應何以故多人疑故若出家人若離諸過清淨之人皆不應近彼生疑者謂彼比丘亦同如是以彼比丘或近彼人或同處住如是比丘他過所污是故不應近如是等何況近彼近王者最為凡鄙。』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比丘林應住  
近王最凡鄙
著袈裟近他  
如奴依主命
比丘非近他  
尚不應近天
鵝不應近狗  
以其淨潔故
無我無悕望  
心不求一切
怖畏生死者  
近王則非善
住園林塚間  
若平地若山
則是善比丘  
近王則非善

「『如是種種無量方便捨離近王若近王者梵行人悉皆呵毀所應近者其唯智王是近者畢竟寂靜近智王故必得涅槃隨所得處皆悉不退近彼智王則有方便謂於禪誦堅固精進不作餘業妨廢禪誦親近尊長修習知足其心調順常無貪求以近尊長隨時諮問受持不忘於希有物不求見不生奇特近智王者有此方便。』

爾時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近尊長供養  
隨時[2]請問
修行施戒智  
復親近智王
天人世間中  
能示安隱者
非有中苦縛  
世間之凡王
若無苦惱者  
此乃名為王
若常受苦惱  
不得名為王

「『比丘應近如是智王勿近凡王近世王故廢禪誦若不禪誦復墮地獄餓鬼畜生此是世間凡王境界是故比丘知此過已常不近住林之人若親近王則非所宜故應捨此第九法妨禪誦故

「『又復第十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故沙門應當捨離何者第十所謂比丘悕望請喚貪樂食味既於境界正修行已乃更後時在人間行捨棄林野可愛之處復於人中處處遊行如是比丘近於放逸家家村村從城至城從多人處至多人處如是遍行樂多言說妄行人中樂世俗語樂見親舊親舊知識詳共請喚得好美食既得種種美味食[3]於林中捨離禪誦放逸而行悕望飲以常貪著種種食故不覺身盡如是著味悕望請喚心以為樂

「『又若比丘於境界中不如法行眼見好色愛樂故則生染欲悕望樂見轉復愛著於彼彼處心生憙樂如是比丘行於人中失自利禪誦之業如是失已常悕食味常到他舍眼見色故心生愛樂如是次第耳聞於聲生愛樂鼻得香已心生愛樂如是樂著一切境界為一切縛之所繫縛為一切羂之所繫於一切欲隨逐而行既非在家復非出家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故不應樂他請喚樂他請喚有如是過

「『是故比丘應觀此過不應常在人中遊行若須行有五因緣得行人中一為病人推求醫藥資用因緣得行人中二為饒益尊長因緣行人中三為佛塔[4]舍破壞修治因緣得行人中四為饒益[5]眾生因緣得行人中五為他王破其國土欲化彼王救命因緣得行人為如是因得行人中若無如是五種因緣行人中者是虛妄行妨廢禪誦如是行者於老病死悲啼號哭愁苦懊惱不能得脫惡沙門立沙門者徒爾出家

「『是故比丘若心悕望欲斷愛者心應正觀寂靜諸根依憑[6]附近三寶攝心而行攝三寶故拔斷一切煩惱使根。』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捨離禪誦業  
唯貪著食味
是則非比丘  
其心如餓鬼
除禪更無樂  
智者如是說
離於禪定樂  
更無樂可得
愚人捨上樂  
唯貪著諸味
如是癡惡人  
則得衰惱事
若人樂境界  
常依境界樂
增長不善法  
命終墮惡道
若人離禪誦  
捨持戒布施
剛獷不調伏  
有命亦如死
若順法行已  
在世間不死
離法常愚癡  
有命亦如死
雖有人皮覆  
愚癡同畜生
以智燈光明  
不照其心故
若受持戒者  
可得名為人
一切破戒者  
則如狗不異
若貪不布施  
惡行不[1]調伏
則不名為人  
攝在餓鬼數
若人無戒智  
復無布施寶
彼人雖有命  
則與死不異
若行戒施禪  
受持念三昧
是人亦名人  
應為天所禮
有功德是人  
無功德如羊
功德知功德  
彼人則名天

「『如是功德功德者知功德人者一切處樂無功德彼常受苦是故比丘既聞如是勝功德已不應貪味此第十法妨廢禪誦沙門之人畏生死者應當怖畏

「『又第十一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故沙門應當捨離第十一者謂癡比丘我慢心故不請問他內智不開外向[2]說言一切:「有一切智故我能說我能解義我能讀一切法聚是我所持百千法義我教弟更無有人與我等者。」自心攝受復為他人作如是說

「『彼唯智慢而實無智彼人常為一切眾生說自功德是故世間一切聞者皆生貴重一切世人皆作是言:「此善比丘具一切如是比丘更無與等。」一切世人皆如是而彼比丘最無所解內實空虛無所知心中無物猶如空器亦如秋雲離於禪諸少智人之所供養

「『唯修禪誦持戒勤修精進攀緣善法智慧毘尼調伏莊安住佛法勤不休息[3]大悲熏心此是沙門所應行法

「『彼惡比丘內空無智如是意念若我今者見彼比丘則示我法如是比丘輕賤於我彼檀越家常供養我若就彼學則彼檀越不供養我輕賤於我是故我今隨自所知所解多少為他宣說隨彼聞者解與不解我終不能就彼而學。」如是內空畏他輕賤慢心故既自不解不請問他畏人輕賤

「『如是慢心妄語之人失五學句何等為五所謂妄彼未知故是以為他妄語而說此是彼人破初學句

「『又復次破第二學句所謂偷盜不應受他人供養彼檀越主為智慧故與物供養而彼愚人少於智慧而取其物如是癡人則是偷盜如是名破第二學句

「『又復次破第三學句所謂比丘初出家時受學句依持戒住緣於持戒起如是心:「我今出家。」而彼比丘若不學問何有持戒為他說:「我則多知。」如是名破第三學句

「『又復次破第四學句所謂難問畏他輕賤故謗法而說非法言此是法[4]是第一毀破學句如是名破第四學句

「『又復次破第五學句所謂彼人不知法故同梵行所說正法言非正法作如是言:「汝等一切不知深法汝所說者非佛所說。」彼人如是謗他眾僧作如是言:「唯我能知汝等眾僧一切不知。」如是謗僧畏他輕故語眾僧:「汝說非法。」而僧說者其實是法

「『彼惡比丘如是則失正法功德最大妄語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不請問他惡業因故不請問他復有大過謂我慢心我慢心故入林中畏他輕賤於示道者而不請問:「何者為道云何心緣何所攀緣云何[5]復攝在心?」如是於他不請不問慢心過故彼不能得如是道故心生疲惓[6]趺坐即爾復作如是念:「此法虛妄彼諸比丘唐為此此非是道實無有禪無三摩提亦無禪無三昧果。」以我慢心畏他輕賤如是誹彼邪見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知時離我慢  
請問於尊長
比丘勤精進  
速得於涅槃
諸從他所聞  
皆為他人說
自知離我慢  
彼比丘諦知
離慢離大慢  
知道知非道
如是知自他  
是知足比丘
我慢心甚堅  
[7]㦜而愚鈍
悕財利供養  
則不得寂靜

「『彼以如是不請問他慢故心堅不能禪誦是比丘常食他食以存性命彼人唯有比丘形服名字比丘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或以心慢不請問他是故學者乃至有命未盡以來常請問他如是比丘心常安樂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生彼處已第乃至到於涅槃以離慢故

「『又第十二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十二者樂多知識多知識名作不饒益如是比丘唯增長愛若有比丘多知識者則多妨亂多所作故妨亂心意心意亂故不得禪出家之人怨親平等猶尚不應近一知何況復有多知識[1]若懈怠者[2]比丘到他舍故即眼見時心則動亂眼見色眼識異本心不攀緣寂靜之法不念觀察心不正直多有言說見知識已次第聞聲則亂緣有異觀察心不寂靜不寂靜故不寂靜觀有所攀緣若見知識一念亦妨況見知識乃至久時是故沙門乃至不用有一知識況多知識若有比丘近知識者饒人處行饒人處至饒人處如是遊行念念命盡而不覺知則失善分若失善分最是自誑乃至不能於一念間修禪讀誦是故比丘如是學者增長染愛不應親近俗人知識

「『又若能令未來安隱示涅槃道——導師知識禪同行則應親近[3]者同行所謂除滅一切煩惱至涅槃城此是第一勝善知識餘知識者則是怨家非真知識以非真故則非知識若見共語共行共業同有所作妨廢善若未來世得其力者乃名知識若示梵行若令修行或教怖畏未來之世示令怖畏——於地獄餓鬼畜生名善知識令身口意造作惡業[4]惡道者一切勿近。』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若示未來世  
彼是善知識
若能遮惡處  
復能救災禍
常說利益法  
利益未來世
彼是善知識  
作知識利益

「『此勝知識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說法多飲食禮拜入舍非示愛聲觸味香色得名知識如是知識非善知識善比丘者應當捨尚不應近此一知識況復近多如是知識生無量過若有知識於未來世作不利益[5]知識實是怨家若有比丘近彼知識妨自業坐禪讀誦

「『又第十三障礙惡法妨廢比丘坐禪讀誦故沙門應當捨離第十三者所謂比丘與惡同處一切比丘與惡同處妨廢禪誦與惡同凡有五種何等為五所謂比丘善持淨戒第一善法有正直心而與第一破戒惡人同處止住不得自在此是第一與惡同處

「『復第二與惡同處所謂比丘不自在過或自在過與邪見人而共相隨若村若城若多人處同行同住此是第二與惡同處

「『又復第三與惡同處所謂比丘常[6]自樂數親舊知識往欲近與共相隨至在俗時先住之家此是第三與惡同處

「『又復第四與惡同處所謂比丘畏他輕賤求知見故到惡處住論師之所共相習近此是第四與惡同處

「『又復第五與惡同處所謂比丘心意動亂不能正行先飲食或臥具等或先食來或先飲來先臥來近婦人來或於先時所受[7]聲香味觸如是種種[8]念思惟念境界境界處念之所破壞餘一切處皆悉可避此境界處則不可避以是第一最惡處故於一切禪誦等業最為妨故自餘惡處皆悉可避唯此一處最不可避境界之樂從自心起分別惡處最為難避唯除坐禪三摩提樂正觀察念如是能避。』

爾時世尊迦葉如來而說偈言

「『不善觀察風  
所吹熾然火
彼正觀察雨  
能令滅無餘
眾生先所起  
久時無明暗
[9][10]智慧燈  
能令滅無餘
欲癡火能燒  
地獄愚癡人
智者則不爾  
是故得涅槃
如是十三法  
智光明能除
是故畏過者  
常應勤持戒
拔出自身中  
三種過根本
以智慧大火  
燒多煩惱薪

「『如向所說與惡同處應設方便一切遠離家沙門寧當獨行勿多[*]亦莫懈怠村本城本多人處過去樂事[*]勿樂念本時節會之日饒人之處本曾遊行亦勿[*]念悕望欲見亦勿攝受諸惡弟子諸惡知識亦勿親近勿樂愛聲觸味香色勿生染勿不正行心莫驚動亦勿悕望飲食敷病藥所須勿著種種雜色袈裟亦勿方便[1]搗令平[2]洗浴不以脚足揩踏身體勿作種種間雜言語如是燒滅無始闇聚

「『惡生死五道是門六塵境界分別焰起地餓鬼畜生之中常燒常炙一切世間愚癡凡夫處處流轉燒炙失壞入苦海中生死轉行猶不厭離捨行持戒若人生天第一放後退彼天與先同侶勝者離別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受第一苦[3]火所燒無有救者放逸所壞悔火所燒生在地獄餓鬼畜生

「『是等故[4]有怖畏未來退者一切皆應修行正法常不斷絕如是法律一切如來遍知為放逸天斷除放逸若人生天一切皆是持戒力故若有善修善調伏心如是之人不得言死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

「『等天眾一切未知生[5]天因戒之輕重為饒益示汝彼業是故說此十三法門人天世間迭互為因人世界中則能持戒天世界中則不能持人死生天若不放逸退生人以是因緣故說此經。』

彼佛世尊迦葉如來利益天人饒益安樂乃至涅槃如是利益一切世間

爾時彼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并天眾等生厭離雖處於欲而於欲中不行放逸皆悉成就不放逸行[6]禮世尊迦葉佛塔[7]清淨彼一切天如本來時還如是去

迦葉世尊第六經竟

此法名為六修多羅山樹具足地處流行

爾時天眾一切皆出迦葉佛塔問於天主牟修樓陀而作是言:『[8]天王云何知此佛塔?』

時天眾如是問已牟修樓陀天主告言:『汝等天眾一切皆聽我有因緣先見此塔我於先時始生此天放逸而行憙樂境界五羂所縛周遍行此夜摩地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處而行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山至山從巖至巖從崖至崖從一花池至一花池從一峯處至一峯處多有無量百千天子[9]天女眾之所圍繞彼天女眾無量百千服飾莊嚴天子前歌舞憙笑遊戲圍繞我於爾時如是遍觀此天世間樂著境界五欲功德心生歡愛心所牽我三處行皆不妨礙所謂水中在鵝背上從一鵝背至一鵝背次復在於鴛鴦背上從一鴛鴦至一鴛鴦次復乘鴨在鴨背上從一鴨背至一鴨背次復在於蓮花之中從一蓮花至一蓮花在水波中從波至處處遊戲隨意而行無有障礙一切[10]戲歌舞歡笑心極受樂如是遊行

「『我既如是種種戲已復念餘戲謂處陸地乘於殿堂百千天女圍遶相隨從山至山一山峯至一山峯從一山谷至一山谷從一園林至一園林從一山窟至一山窟我於爾在如是處行不障礙

「『如是次第在虛空中復乘堂殿百千天眾而為圍遶作諸天樂出妙音聲歌舞喜笑遊戲而行遍此一切天之世間見不可說種種異多有七寶光明照曜勝妙之處如是山峯處處遍見有百千樹七寶莊嚴如是次第見有河百千蓮華集在其岸處處皆有微妙蓮華我共天眾皆如是見在虛空中如是下一切諸欲功德具足

「『此天世間百千種殿處處皆饒我常於中行無障礙謂在三處——虛空如是遊戲種種受樂

「『我復有時遂見六山有六光明穿空而出色分明不知何物我時見已生希有心專念思惟:「此所見者昔未曾有為是何物?」如是念即并行殿一切天眾速疾前去詣六光我既到彼六光明所并殿俱墮我先所有光明威德一切損減我於爾時心自思惟:「是何物是何勢力令我自身并此天眾一切皆墮威德光明一切損減?」

「『我於爾時既思惟於天眾中有一舊天名無垢廣彼天先見如是六山六種光明[11]語我言:「天王今者莫有所畏王則無過此於天王無有不吉王今聽以何因緣天王今者并此天眾空中而墮過去曾有無量天王曾於此處虛空中行不能得過皆如是墮天王先來未曾得聞以不知故欲如是過即便下墮威德光明一切欲滅此之因緣我今為說此處常有六佛如來正遍知明行滿足天中之天一切世[A2]實知見於此山樹具足地中作六佛塔利益天人此佛塔者是所應禮所應供養拜供養無不得力何以故更無勝故如是佛塔不可得[12]以此因緣天王今者如是下。」

「『我時告彼無垢廣言:「佛在何處?」彼無垢廣即答我言:「今者悉無世間之中一切皆無彼一切知一切悉見知欲過惡知生死中諸苦惱精勤修行六波羅蜜劫數滿足三阿僧祇得一切智入於涅槃此是略說欲得廣聞此佛塔更為廣說此六佛塔今者在於山樹具足地處中住。」

「『我於爾時聞彼舊天無垢廣言生希有心勢力已共彼宿舊無垢廣天并諸天眾到六塔所到已思惟為欲聞法度生死故入佛塔入佛塔已聞如是法彼佛世尊之所宣說。』時彼天眾得聞天主牟修樓陀如是語已辭天王向自地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亦向先來自住之處說佛塔竟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

觀【大】,〔-〕【宮】
品【大】,品第六【宋】【元】【明】【宮】
於【大】下同,于【明】下同
採【大】,采【明】
披【大】*,被【元】【明】*
界【大】,畏【宋】【宮】
唯【大】下同,惟【明】下同
惟【大】,性【宋】【元】【明】【宮】
賣【大】,實【元】【明】
修集【大】,修習【宋】【元】【明】【宮】
邪【大】下同,衺【明】下同
勤【大】,難【宋】【宮】
妄【大】,忘【宋】【元】【明】【宮】
自【大】,寺【宋】【元】【明】【宮】
眾生【大】,眾僧【宋】【元】【明】【宮】
尊長【大】,尊者【宋】【元】【明】【宮】
調伏【大】,調根【宋】【元】【明】【宮】
他【CB】【磧-CB】【宋】【元】【明】【宮】,化【大】,化【麗-CB】(cf. Q19_p0523c17)
大悲【大】,大慧【宋】【元】【明】【宮】
此【大】,非【明】
忘【大】,妄【宋】【元】【明】【宮】
加【大】,跏【宋】【元】【明】【宮】
愯【大】,㦜【宋】【元】【明】【宮】
耶【大】,邪【明】
名【大】,多【宋】【元】
何【大】,行【宋】
到【大】,則【明】
名【大】,多【宮】
自樂數【大】,樂數見【宋】【元】【明】
用【大】,同【宋】【元】
憶【大】*,億【明】*
如【大】,始【宋】【元】【明】【宮】
起【大】,能【明】
推【大】,椎【宋】【元】【明】【宮】
洗浴【大】,洒浴【明】
悔【大】,惱【宋】【元】【明】【宮】
諸【大】,說【明】
此【大】,生【宋】
頂【大】,須【明】
心【大】,身【明】
天王【大】,天主【宋】【元】【明】【宮】
為【大】,摩【明】
嬉【大】,喜【宋】【元】【宮】
而【大】,如【明】
遇【大】,過【宋】【元】【明】【宮】
云何【CB】【麗-CB】,何云【大】(cf. K20n0801_p0410b15) 真【CB】【麗-CB】,甚【大】(cf. K20n0801_p0417b04)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