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910[11]1213  ...14>
搜尋「疾病」 1 / undefined 次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一(一名現在報)

[5]供養舍利品第[6]三十一

爾時尊者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竊生此:「今聞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極妙之法無限[*]曠大不可思議非是辟支所[7]諸法自然無有生滅云何於無生滅法中有三道三乘?」是時長老須菩提即從坐起齊整衣服偏露[8]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即以此偈而歎頌曰

本無如來法  
如空無有形
云何於三道  
各有三乘行
一相本無相  
亦不見生滅
學道無[9]窮盡  
息心為第一
如海無增減  
吞流無有厭
虛空正法性  
曠大亦復然
佛為眾聖王  
三界無等侶
演布無窮慧  
度於未度者
功成不念報  
不求尊豪貴
勉濟一切人  
獲於無上道
如日照天下  
處闇悉蒙明
聖人降神生  
莫不得蒙濟
四大本無主  
忽然在五道
受入三毒根  
遂生有無想
形累在縛著  
識想乃[10]
如沒在深淵  
欲濟甚為難
菩薩大乘學  
剎土各不同
設欲取滅度  
舍利為所在
唯願人中尊  
敷演令開悟
[11]為大世界  
分別善惡趣。」

爾時長老須菩提以此偈問佛已即從坐起遶佛三匝還復本位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須菩提

佛子須菩提  
空慧為第一
暢達三世法  
所說甚玄微
所念不為己  
[12]一切人
常想滅生死  
永在無為處
佛道不思議  
攝意乃應律
入定神足力  
應感不可量
菩薩大乘迹  
現變如恒沙
教化已周訖  
寂然滅心意
見成未必成  
猶有[13]存亡
成亦本無成  
乃應解脫慧。」

爾時世尊告須菩提:「[14]無數恒沙諸佛所說道教濟度眾生各各不同或有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承事諸佛世尊接度眾生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然後如來乃取滅度或有如來至真等正覺淨己國土現不思議神足變化入佛定意敷演道教三十七品或經一劫至百千劫教化終訖皆使眾生永離眾於無餘泥洹界使般泥洹然後如來現般泥洹留身在後普使一切興致供養[15]樂而娛樂之神變光明六度無極復令無[16]數眾生悉得[17]無為大道或有如來在世教化修勤苦行荷負眾生為人重任遊至諸佛一切剎土承受正法修無上大道復於彼剎現神足道於無央數諸佛世界教化周訖現取滅度復現留全身舍利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育養眾生淨佛國土教化既周復使無數眾生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然後如來乃取滅度。」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如來法身眾德具足色身教化不可稱量復留全身舍利接度眾生所度眾生不可窮盡若有善男善女人信心牢固恭奉三寶及供養三世諸佛世尊其功德福不可稱量。」

爾時長老須菩提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佛信法信比丘僧除去猶豫不懷邪見供養法身及現在色身及供養全身舍利此三功德何者為多?」

爾時世尊告長老須菩提:「云何族姓子若有人得信解脫起七寶塔遍一天下隨時供養種種香花其功德福寧為多不?」

長老須菩提白佛言:「[1]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故不如[2]信解脫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舍利繒綵華蓋種種[3]香薰其功德福不可稱量不可以譬喻為比[4]勝彼供養一天下塔者上以故起七寶塔隨時禮敬皆因舍利乃得供。」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復置此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全身舍利滿一天下隨時供養繒綵華蓋種種香薰并供養一天下七寶其功德福寧為多不?」

長老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

佛言:「故不如得信解脫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一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其功德福不可稱量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此善男子善女人供養一天下七寶塔及一天下全身舍利繒綵華蓋種種香薰皆由如來色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須菩提:「云何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信解脫於二天下起七寶塔[5]供養二天下全身舍利并二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繒綵華蓋種種香薰云何須菩提其福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法身承事諷誦翫習不懈其福甚多甚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故此善男子善女供養二天下七寶塔及二天下全身舍利復供養二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繒綵華蓋種種香薰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三天下起七寶塔并三天下全身舍利及三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繒綵花蓋種種香薰如是供養其福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法身其福甚多甚多何以故三天下七寶塔及三天下全身舍利及三色身如至真等正覺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於四天下起七寶塔及四天下全身舍利及四色身如[6]繒綵花蓋種種香薰如是供養其福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

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法[7]政教其福甚多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供養四天下七寶塔及四天下全身舍利及供養四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小千天下起七寶塔及小千天下滿中全身舍利及供養百色身如[8]繒綵花蓋種種香薰如是供養云何族姓子福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法身政教其福甚多甚多不可以譬喻為比以故供養小千天下七寶塔及供養小千天下全身舍利及供養百色身如來至真等正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中千天下起七寶塔及中千天下滿中全身舍利及供養千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繒綵華蓋種種香薰作如是供養云何族姓子其福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法身政教其福甚多甚多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故中千天下起七寶塔及供養中千天下全身舍利及供養千色身如[*]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云何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於大千天下起七寶塔及大千天下全身舍利及供養萬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繒綵花蓋種種香薰如是供養其功德福寧為多?」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如來法身政[9]功德甚多甚多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故大千天下起七寶塔及大千天下全身舍利及供養萬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三千大千天下起七寶塔及大千天下滿中全身舍利復供養一億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繒綵花蓋種種香薰是供養其福功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言:「故不[10]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法身政教其福功德甚多甚多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故三千大千天下起七寶塔及三千大千天下滿中全身舍利供養一億色身如來至真等正覺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佛復告長老須菩提:「云何族姓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佛世界至百千佛土起七寶塔滿中全身舍利復供養億百千色身如[*]其福功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白佛言:「甚多甚多。」

佛言故不[*]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法身正教其福功德甚多甚多不可以譬喻為比何以一佛境界至億百千世界起七寶塔滿中全身舍利復供養億百千色身如來至真正覺皆由法身而得供養。」

爾時世尊與須菩提而說頌曰

菩薩行善權  
隨形而適化
不於空[1]  
功勳自嚴身
夫欲盡空際  
達了本無觀
[2]形不滯  
正觀自覺悟
眾生法界異  
所趣解脫同
超越生死岸  
無復有無識
人本染四流  
[3]水所漂
四大各還本  
及成四果證
若復入正定  
分別有無慧
顯曜無盡法  
辯才智無礙
安般自攝意  
不起眾亂想
眾結顛倒心  
[4]以智慧劍
[A1]本無形  
細入無有間
所行不思議  
受決乃得悟
諸佛國清淨  
現變無有雙
皆由正法身  
獲此巍巍尊
本無無三道  
亦無成正覺
皆由眾生念  
使有優劣心
忍為諸法藏  
行淨無點污
盡生更不[5]  
斯由法身果
觀諸[6]所行  
聞法無厭足
化導一切人  
盡同正法味
乃於無數劫  
究盡生死海
清淨觀三世  
了達法身本。」

爾時世尊說此偈時有無數百千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五百比丘[7]二百五十優婆塞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8]長老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三達無礙神通清淨演說法身甚深微妙欲有所問願大聖顧愍開悟。」

爾時世尊告須菩提:「有所疑難今正是時如來當為一一分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色身全身舍利此二法性有何差別?」

佛告須菩提:「善哉斯問來色身眾德積聚演布道教訓以三業云何為三一者身行清淨防塞不善二者口言真誠不說非邪三者意專向道無他異念是謂三業具足清淨得[9]道場全身舍利雖復真離此三業永無言教正可有威神光明[10]奉得福故有優劣。」

長老須菩提復白佛:「如世尊所說以有三業各有進退故有差所謂供養色身及供養全身舍利法性[11]法無若干今問如來色身及全身舍利不問如來三業教[12]云何世尊以三業報答夫三業者識[13]所攝識非色身色身非識。」

世尊告須菩提:「云何族姓子全身舍利光明威德與如來色身有異無乎?」

須菩提白佛:「世尊全身舍利亦有威神功德隨人所念各充其願如來色身眾相具足亦有威神功德接化眾生無有窮極所度各異故有差。」

佛復告須菩提:「云何族姓子如來現變光相具足遍滿十方無量世界執權方便隨形適化全身舍利復有此功[14]不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本生契經所說頂王如至真等正覺十二那術劫在世教化說法周訖即捨其壽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身舍利遍滿世界復經十二那[15]世人供養如佛存在說法教化所度亦等是故世尊如來色身全身舍利各無差別。」

爾時世尊告須菩提:「頂王如來全身舍利在世教化為是本識非本識耶?」

須菩提言:「非也世尊皆是頂王威神所接。」

爾時世尊告須菩提:「如是如如汝所言此頂[16]威神全身舍利有是言教是故色身全身舍利法性不同。」

爾時尊與須菩提便說此偈

過去頂王佛  
在世教化久
十二那術劫  
說法無增減
周訖取滅度  
留身演布教
所度無有量  
修一進成佛
舍利識非識  
頂王威神故
捨本不著本  
澹然入無為
卿今雖獲空  
漏盡無有礙
分別如來[17]  
非汝狹劣局。」

爾時座上有八萬四千諸天人民聞佛所說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我等後作佛時皆如頂王如來教化不異。」須菩提遶佛三匝頭面禮足還復本位

[*]菩薩瓔珞經譬喻品第[18]三十二

爾時世尊說法瓔珞講法身福功德無量中有五千菩薩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爾時尊者大[19]目乾連內自思:「此五千正士聞佛所說三身法寶不肯受持各退而去此必有緣事不空。」爾時目連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白佛言:「唯然世尊此五千正士修菩薩道已入如來深法之藏行過聲聞辟支佛上今聞世尊說法瓔珞三身深義不肯受持各退而去。」

佛告目連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義者頭破為七分沸血從面孔出何以故此惡人等本從無數阿僧祇劫恒喜誹謗毀辱正。」

爾時[1]目連復重白佛:「唯然世尊願說誹謗受罪云何?」

佛告目連:「此五千正士從過去恒沙佛已來亦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善權方便[2]便起想著有悔過心於如來所便有退轉方當經歷勤苦之難千佛過去猶不得度此五千正士最上首者名曰勇雖修菩薩摩訶薩行欲求成佛終不可得譬如士夫欲於空中造作七寶宮殿五色玄黃彫文刻鏤如此善男子善女人乃能作不?」

目連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虛空無[3]不可造作。」

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此勇智菩薩光明佛時作師子王吾為梵志修清淨行師子王晨朝跱立六處不動奮迅身體便大雷吼走獸伏住飛者墮落然後乃趣曠野山案行局界求覓群獸逢一象王殺而食髀骨[4]咽死而復穌時有木雀在師子求覓軟蟲取而食之師子張口告木雀曰與吾挽此骨却後若得食當相報恩。』木雀聞入口盡力拔骨乃得去之時師子王後日求食大殺群獸木雀在側少多求恩師子不。」

佛告目連:「時師子王以此偈報木雀曰

「『吾為師子王  
以殺為家業
噉肉飲其血  
以此為常膳
汝既不自量  
脫吾牙[5]
還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爾時木雀復以此偈報師子曰

「『我雖是小鳥  
誠應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負言誓重
若能小寬弘  
少多見惠者
沒命終不恨  
不敢[6]有譏。』

爾時師子王竟不報恩捨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極重反[7]輕賤今當追後要伺師子便不報[8]者終不行世在在處處終不相離。』師子王復殺群獸恣意食之飽便睡眠無所畏懼時彼木雀飛趣師子當立額上盡其力勢啄一眼壞師子驚起左右顧視不見餘獸唯見木雀獨在樹上師子王語木雀曰:『今何為乃壞吾目?』彼木雀以偈報師子王

「『重恩不知報  
反更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雖獸中王  
所行無反復
從是各自休  
莫復作緣對。』」

佛告目連:「時師子王豈異人乎莫造斯觀以然者今此勇智菩薩是時木雀者今汝摩[*]目揵連是此正士等自從是來恒行誹不信如來三身之要方當經歷地獄之難。」

佛復告目連:「若有菩薩摩訶薩修淨瓔珞得三身定者神足遊戲無所罣礙為人重任荷負眾苦譬如空界無所不覆淨妙瓔珞三身法者亦復如是滿足一切眾生所願譬如大海深廣清淨不受穢惡諸不淨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淨妙瓔珞三身法者不受塵垢縛著顛倒譬如摩尼寶珠光明徹照非日月星辰光明所能遏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獲淨妙瓔珞三身法者不為五通神仙禁呪神藥所能制持譬如四道受證自信通[9]度五道不為眾邪所見留住譬如滅盡定人燒盡本行菩薩摩訶薩盡生死根信心牢固不興誹謗譬如士夫得如意珠隨意所念皆現在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如意正觀眾生類[10]純熟根者漸漸訓導各至無為猶如不退轉法不復墮落染著生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不懷畏懼言我當復退轉在生死中譬如非男非女之人[11]示殊妙五樂之中亦不生心染著情欲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周旋教化遍入五道知而不著不起想念拔濟眾生不可稱量。」

爾時尊與目連而說頌曰

菩薩本意淨  
猶如金剛山
執意不可毀  
受證如彈指
雖在世教化  
不著緣本想
遍學一切法  
竪立大法幢
猶如二士夫  
執意各有術
相將至戲堂  
各欲現其[12]
須彌四寶山  
縱廣甚峻高
三百三十萬  
六萬由旬數
一人在山頂  
手執甘露瓶
一人在山下  
執瓶受甘露
寫者亦不泄  
受者[1]不捐棄
彼人各凡夫  
未獲通慧道
云何[2]目乾連  
此為極難不
雖難未足奇  
三法身甚難
從億千萬劫  
欲聞淨瓔珞
分別三[3]身慧  
斯法最為難
卿今莫愁憂  
已超眾苦患
得聞三法要  
自濟復濟彼
若有族姓子  
篤信修習法
現世盡諸漏  
神通遊自在
所生國土淨  
七寶宮殿成
諸根悉完具  
心淨如虛空。」

爾時世尊與目連說此品時有億那術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願所生國土盡同一相無有誹謗三法身者。」

爾時目連起禮佛足[4]三匝已還復本座[5]

[6]菩薩瓔珞經三世法相品第[7]三十三

爾時世尊告軟首菩薩:「吾昔成佛積功累行自致如來至真等正覺棄國捐妻不貪榮位宣布一切諸佛法藏隨前適化而度脫之如醫王療救眾病隨病輕重然後投藥若有眾生今身現在種過去病菩薩亦知而救護或復眾生身已過去種未來病菩薩亦知而救護之。」

是時尊者劫賓㝹白佛言:「世尊何善男子善女人身處現在種過去病云何身過去種未來病云何身在未來種現在病?」

爾時世尊告劫賓㝹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如來前而問斯義[8]所利何以故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所宣法藏施為佛事不思議莊嚴佛樹進行成佛。」

爾時世尊與劫賓㝹而說頌曰

清淨聲柔軟  
遍聞十方界
具足諸善根  
拔苦離眾惡
分別三世行  
無入無所生
如來悉觀察  
獨善無等侶
初發弘誓心  
不為少許人
意廣如虛空  
濟度恒沙數
今在樹王下  
眾相自嚴飾
降伏諸外道  
奉修正法教
首戴七覺花  
身被慚愧服
和顏忍辱心  
獨步無[9]
無畏如師子  
[10]無有難
色像如月初  
諦視無厭足
一切十方世  
悉來供[11]
隨本心所願  
盡歸解脫門
本我所發願  
不限劫數期
哀愍諸眾生  
為演甘露法
欲求人身難  
聞受正法難
生處中國難  
遭遇真人難
豪貴執信難  
慳嫉惠施難
縛著受證難  
分別三世難。」

爾時世尊復告劫賓㝹:「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分別三世婬怒癡病遠離縛著無復生滅足自由變化無方如此善男子善女人入三世定意三昧盡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行眾善根本悉現在前諸佛世尊八等正道進趣泥洹所以諸佛出現於世觀察眾生究盡[12]令知道門如來三達觀三世法無量無限不可思議或有眾生應聞過去法如來便說過去滅盡眾行不起或有眾生應聞現在如來便說現在正教遠離縛著或有眾生應聞未來法如來便說未來未生不起滅法。」

是時尊者劫賓㝹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應聞過去法如來與說過去滅盡眾行不起也云何眾生應聞現在法如來與說現在正教遠離縛著也云何眾生應聞未來法如來與說未來未生不起滅法?」

爾時世尊告長老劫賓㝹:「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劫賓㝹白佛言:「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長老劫賓㝹:「若有菩薩摩訶薩觀了三世無量無限不可思議是辟支羅漢所及何以故如來所行非彼境若有菩薩摩訶薩身處現在眾行具足從過去如來受決便聞現在如來說過去法過去滅盡眾行不起心即開悟即得[13][14]如來[15]等正覺十號具足是謂菩薩摩訶薩身處現在應聞過去法過去滅盡眾行不。」

佛復告長老劫賓㝹:「復有菩薩摩訶薩處現在應聞現在法從現在佛而受記[*]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是謂菩薩摩訶薩身處現在受現在[*]去離縛著無生滅想有菩薩摩訶薩身處現在應聞未來法如來與說未來未生不起滅法是時菩薩心即達悟即得[*]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謂菩薩摩訶薩身處現在說未來法未來未生不起滅法。」

是時長老劫賓㝹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分別三世眾行所趣耶為聲聞辟支亦有此行乎?」

佛告劫賓㝹:「從信地見地乃至三耶三佛地皆有三世無量無限不可思議眾行所趣便受名號。」

是時長老劫賓㝹白佛言:「世尊云何從信地見地乃至三耶三佛地皆有三世無限無量不可思議眾行所趣得受名號耶?」

佛告長老劫賓㝹:「汝欲廣[1]如來至真等正覺分別三世眾行所趣當一一敷演其義從信地見地薄地無婬怒癡地從須陀洹乃至三耶三佛皆悉分別三世所趣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信地見地薄地無婬怒癡地分別三世眾行所趣於是族姓[2]善男子善女人以信解脫得根覺意[3][4]有時成就有時不成就如此等或在聖地或在凡夫地從不退轉乃至一生補處是謂菩薩摩訶薩永離凡夫受如來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訶薩從信地薄地婬怒癡地各各有別。」

是時長老劫賓㝹白佛:「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從信地乃至無婬怒癡地或在聖地或在凡夫地?」

佛告長老劫賓㝹:「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從初發意求無上身處現在聞過去法便不信樂而捨之去何以故本無信樂故有狐疑中道退還不至究竟爾時弊魔波旬[5]得其便化作佛形往至菩薩所勸進菩薩言:『善男子知不乎前所說非如今說是汝應聞未來法應得受今乃聞吾說過去法唐勞其功不成果報[6]不速捨本意更發弘誓然後乃成無上等正覺?』菩薩聞之心懷猶豫即便退轉在凡夫地是謂菩薩摩訶薩於三世法不獲無上正真等正覺。」

佛復告長老:「劫賓㝹云何菩薩摩訶薩分別三世眾行所趣牢住聖地而不退轉於是族姓子若有菩薩摩訶薩信地乃至無婬怒癡地身處現在聞過去法眾行所趣不疑不難無所畏懼心即開解霍然大悟便聞如來授其名號當為無上正真等正覺爾時弊魔波旬化作佛形來至菩薩語菩薩言:『善男子知不乎我前所說是今所說非若能變悔從吾教者便成無上正真等正覺。』菩薩聞之心遂歡喜:『將非波旬化作佛像來沮我意乎?』心如金剛不可壞敗此善男子善女人離凡夫地恒在聖地是謂菩薩摩訶薩聞過去法心不退轉。」

佛復告長老劫賓㝹:「如汝所問從須陀洹乃至三耶三分別三世眾行所趣或在凡夫地或在聖於是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現在身聞過去法應從過去而得信解[7]從波旬說邪徑道:『善男子為知不乎過去已滅眾行無本十方世界空寂無形何不求方便發弘誓心如是行者得佛不久。』菩薩聞之便懷猶豫:『我今所行將非如是乎?』即捨本願退菩薩行方欲修習[8]魔之言教是謂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法便有退轉。」

佛復告長老劫賓㝹如汝所問菩薩摩訶薩已得聖地離凡夫地善思念之於是族姓子猶如有人身處現在聞過去法心不恐懼無所疑難波旬復來壞敗菩薩言:『我所說者權詐合數非真實汝今捨前本心更發無上至真等正覺如來道正爾不久。』菩薩聞之心自念言:『吾已受決在無上道今此非佛是弊魔波旬耳。』便捨之去不與從事是謂菩薩摩訶薩離凡夫地牢住聖地。」

爾時世尊與劫賓㝹而說頌曰

如來等正覺  
分別三世空
永離諸縛著  
乃應賢聖地
如來授其決  
稱國土名號
不為魔所壞  
無能移動心
從億百千劫  
定意不錯亂
自然得覺[9]  
乃應如來慧
八等正真道  
運濟諸苦厄
不戀諸財寶  
[A2]與身命諍。」

爾時世尊與劫賓㝹說此偈已時座上有七億眾生聞說三世平等正法言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座上復有無量眾生心猶未悟各有狐疑內自思惟:「今日如來所說言教演三世法受決成佛各有前後十方諸佛亦當說此三世法不乎?」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心中所念[10]便放眉間相光明普照十方無量恒沙剎土一一光明有百千億恒沙剎土一一剎土有百千億蓮華一一蓮華有百千億摩尼一一摩尼珠現百千億七寶講堂一一講堂現百千億七寶高座一一高座現百千億如來至真等正覺一一如來盡說菩薩三世眾行所趣六度無極

爾時眾會盡見十方無量世界奇特異變歎未曾有各各白佛言:「甚奇甚特未曾所見未曾所聞今日如至真等正覺放此光明普見諸佛所行法。」或見眾生在如來前而受決者或見眾生聽受法者或見眾生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者如是眾會所見不同一切十方諸佛世界興致供養香華繒綵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世尊觀察眾生心中所念復以神足感動十方無量世界請諸如來至真等正演說三世平等正法

東方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思惟佛名無念如來至真等正十號具足[1]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即於大眾而說頌曰

過去眾行趣  
不見生滅本
解脫應受決  
乃應賢聖地
法性離諸有  
不造三世塵
勇猛超眾行  
如花自然敷
如來現教[2]  
普潤有形類
清淨如明珠  
心堅如安明
諸佛功德具  
永離諸更樂
防制塵欲愛  
自然無所染
佛法實奇特  
二乘所不及
權智現眾變  
具五分法身
我亦無師受  
不從有為學
沐浴甘露淵  
解脫莊嚴身。」

南方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莊嚴佛名嚴淨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今日十方佛  
普現神足變
各說三世[3]  
究盡如來業
一相本無形  
深入無邊崖
以法講[4]  
如空無所念
法鼓震大千  
十善功德具
拯濟下劣人  
永離生死海
諸佛所以現  
變化不可量
因緣成道果  
乃應賢聖地
十方剎土集  
各說三世法
自然逮正法  
定意現在前
一一諸毛孔  
放百千光明
演說諸道教  
消滅三毒本。」

西方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淨復淨佛名越淨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眾生性若干  
不觀解脫慧
三世法常住  
起滅如法性
賢聖入定觀  
分別十二緣
七處觀三法  
悉歸真如性
不願樂生天  
亦不僥倖法
是為明三世  
常念擇善友
[5]明為慧  
最為第一義
分別有無想  
故號人中尊
諸法各有性  
所行悉歸空
如人測度空  
先當分別身
瞻覩如來顏  
諸法自然足
口演八種音  
度人無有量。」

北方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化成佛名無染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四大本無性  
自生自然滅
我不[6]彼緣  
物物無所有
無著宣解脫  
牽引示甘露
恣人本所願  
各令獲果證
[7]行施度  
統領十方界
七覺自然寶  
充滿一切人
留教化眾生  
不念四無想
永離八不閑  
恒與賢聖俱
本從三達智  
聞此三世慧
今離三垢塵  
受決三世尊
行施未曾悔  
專意離顛倒
諸在邪徑者  
示之以正道。」

東北[8]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忍慧名香盡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法性自然生  
無形不可覩
習聖禁戒律  
無數非有數
住本亦無住  
尋究本無形
甚深難測度  
乃應在聖地
分別現在法  
不染空無[9]
過去生已盡  
得離三世患
身為眾患器  
漏出諸不淨
能捨入正慧  
漸至無為道
意正不染邪  
不捨大道心
心淨如鍊金  
趣道亦不難
人生在五道  
分別內身觀
三世為何從  
令人懷愚惑。」

東南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賢聖普集名觀世苦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

諸佛觀一切  
三世空無相
慧斷愛欲本  
乃應賢聖地
[10]勤苦行  
供養恒沙佛
眾智一切具  
故號人中雄
信為甘露法  
不生二見心
在眾如師子  
所說震十方
生死諸穢濁  
根本不可尋
了達三世患  
親近如來律
夫欲求佛道  
[1]為第一
焚燒狐疑叢  
自然無所念
佛遊無量境  
慧光之所照
淨除一切法  
分別三世行。」

西南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無量藏佛名忍慧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2]諸法本  
緣想不可壞
行至自然固  
乃應在聖地
諸佛行方便  
[3]德訓化眾生
菩薩修弘誓  
四等無增減
增上無為道  
清淨無所染
遍布智慧[4]  
消滅三世患
賢聖在世化  
[5]修止觀法
一一分別慧  
乃應賢聖道
三世本性空  
念想不思議
生滅更互興  
入定乃得除
不著三界有  
爾乃獲無盡
為人演威儀  
永獲安隱處。」

西北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賢善佛名賢柔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如來現權慧  
[6]統領十方界
分別三世空  
乃應賢聖行
法界不可量  
如空無窮盡
得佛定法忍  
不興二見心
吾昔得[7]  
分別內外空
今自致正覺  
得離三世苦
如來廣長舌  
百福自嚴飾
蠲除思想心  
至誠無二業
佛為眾行本  
演暢十二門
[8]意成道跡  
不復由五道
猶如仰射空  
勢盡還復墮
宣暢三世法  
無量不可窮。」

上方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吉祥佛名行盡如來至真等正覺[*]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過去諸賢聖  
頒宣正真典
不染名色法  
乃應賢聖律
菩薩本發意  
[9]修如來教
[10]深法無增減  
不見解脫人
徹聽無量世  
分別眾生根
專一思惟一  
成就有無法
無相非有相  
不念三世識
觀了無所有  
得號人中尊
一切諸法本  
因緣合會成
思惟無形法  
空寂本無形
十住道地法  
心念不退轉
一行成正覺  
無復生老死。」

下方去此八江河沙有佛土名曰極深佛名寶聚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11]世尊[*]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在大眾中而說頌曰

忍智修道果  
永離三[12]世本
自淨復淨彼  
乃應賢聖法
為說無上道  
周旋無有方
執權盡諸行  
度人無懈怠
遭遇賢聖樂  
聞法信受樂
度人斷垢樂  
泥洹永寂樂
我行過三界  
遠離惡[13]報業
得親善知識  
聞法日增益
超越三界表  
神足遊虛空
[14]如有[*]  
愚者所修習
六度大乘法  
忘已萬物盡
得昇十住地  
故愍復來化。」

爾時長老劫賓㝹聞十方佛三世之法眾行所趣心開意解霍然大悟即從坐起頭面禮還復本位有無央數諸天人民[15]天龍鬼神[16]乾沓和阿須倫[17]迦留羅[18]旃陀羅摩休勒及非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無數諸天人民聞佛演說三世法本皆歎佛德深義無諸佛法身不可沮壞亦非羅漢辟支所及是時[19]眾會悉皆願樂分別身中內外三世趣道場逮不退轉[20]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一

供【大】,菩薩瓔珞經供【宋】【元】【宮】,不分卷【宋】【元】【明】【宮】
三十一【大】,三十【宋】【元】【明】
及【大】,度【宮】
臂【大】,肩【宋】【元】【明】【宮】
窮盡【大】,窮極【宋】【元】【明】【宮】
滋【大】,茲【宋】,次【宮】
為大【大】,使天【宋】【宮】
念【大】,接【宋】【元】【明】,向【宮】
存亡【大】,存忘【宮】
去【大】,〔-〕【宋】【元】【明】【宮】
極伎【大】,然致【宮】
央【大】,〔-〕【宋】【元】【明】【宮】
無為【大】,無上【宋】【元】【明】【宮】
世尊【大】,〔-〕【宮】
得【大】,〔-〕【宋】【元】【明】【宮】
香薰【大】,香勳【宋】【宮】,以下混用
(勝彼…上)十字【大】,〔-〕【宮】
其【大】,并【宋】【元】【明】【宮】
來【大】*,來至真等正覺【宋】【元】【明】【宮】*
政教【大】下同,正教【宋】【元】【明】【宮】下同
來【大】,來至真等正覺【宋】【元】【明】
福【大】,〔-〕【宋】【元】【明】【宮】
如【大】*,如是【宋】【元】【明】【宮】*
深【大】,染【元】【明】【宮】
住【大】,往【宋】【元】【明】【宮】
駃【大】,駛【宋】【元】【明】
鏟【大】,𨩱【宮】
造【大】,還【宮】
法【大】,佛【宋】【元】【明】【宮】
二百【大】,二千【宮】
是【大】,〔-〕【宋】【元】【明】【宮】
至【大】,昇【宋】【元】【明】【宮】
恭【大】,供【元】【明】
壹【大】,一【宋】【元】【明】【宮】
誡【大】,戒【宮】
界【大】,不【宮】
勳【大】,訓【宋】【宮】
述【大】,術【宋】【元】【明】【宮】
王【大】,王者【宋】【元】【明】【宮】
境【大】,界【宋】【元】【明】【宮】
三十二【大】,三十一【宋】【元】【明】,二十二【宮】
目乾連【大】*,目揵連【宋】【明】【宮】,目犍連【元】*
目連【大】,〔-〕【宋】【元】【明】【宮】
便【大】,〔-〕【宋】【宮】,還【元】【明】
象【大】,像【宋】【元】【明】【宮】
鯁【大】,哽【宋】【元】【明】【宮】
齒【大】,出【宮】
有譏【大】,譏有【宋】【宮】
更【大】,見【宋】【元】【明】【宮】
怨【大】,恩【宋】【元】【明】【宮】
慧已【大】,以慧【宋】【元】【明】【宮】
純熟【大】,純淑【宋】【元】【明】【宮】
將【大】,持【宋】【元】【明】【宮】
伎【大】,技【元】【明】
不捐棄【大】,亦不捐【宮】
目乾連【大】,目揵連【宋】【明】,目犍連【元】【宮】
身慧【大】,慧身【宮】
遶三匝已【大】,遶佛三匝【宋】【元】【明】【宮】
卷第九終【宋】【元】【宮】,卷第十六終【明】
菩薩瓔珞經【大】,〔-〕【宋】【元】【明】【宮】,卷第十首【宋】【元】【宮】,卷第十七首【明】
三十三【大】,三十二【宋】【元】【明】【宮】
所利【大】,有所【宋】【元】【明】【宮】
有【大】,所【宋】【宮】
慧【大】,銳【元】【明】
養【大】,奉【宋】【元】【明】【宮】
原【大】,源【元】【明】
受【大】*,授【明】*
別【大】*,莂【宋】【元】【明】【宮】*
至【大】,正【元】【明】
知【大】,〔-〕【宋】【宮】
若【大】,〔-〕【宮】
真【大】,直【宋】【元】【明】【宮】
善【大】,盡【宋】【元】【明】【宮】
即【大】,則【明】
何【大】,可【宮】
返【大】,反【宮】
魔之【大】,隨魔【宋】【元】【明】【宮】
悟【大】,寤【宋】【宮】
便【大】,佛便【宋】【元】【明】【宮】
加【大】*,伽【宋】【明】*,跏【宮】*
誡【大】,戒【宋】【元】【明】【宮】
本【大】,法【元】【明】
受【大】,授【宋】【元】【明】【宮】
福【大】,法【元】【明】
造【大】,告【宮】
昔【大】,普【宮】
方【大】,〔-〕【宋】【元】【明】【宮】
想【大】,相【元】【明】
志【大】,立【宋】【元】【明】【宮】
實【大】,寶【宋】【宮】
持【大】,特【宮】
德訓【大】,功訓【宋】【宮】,功勳【元】【明】
雲【大】,空【宋】【元】【明】
令【大】,念【宋】【宮】
統領【大】,統攝【宋】【元】【明】【宮】
授【大】,受【宋】【元】【明】【宮】
息【大】,自【宋】【元】【明】【宮】
上【大】,二【宮】
深法【大】,染法【宋】【元】【明】【宮】
佛【大】,號佛【宋】【元】【明】【宮】
世本【大】,惡界【元】【明】
報業【大】,部業【宋】【元】【明】【宮】
象【大】*,像【宋】【元】【明】【宮】*
天龍【大】,龍天【宋】【元】【明】【宮】
乾沓和【大】,揵沓惒【宋】【元】【明】【宮】
迦留羅【大】,伽留羅【宋】【元】【明】【宮】
旃陀羅【大】,真陀羅【宋】【元】【明】
眾會【大】*,諸人【宋】【元】【明】【宮】*
清【大】,菩薩瓔珞經清【宋】【元】【宮】,不分卷【宋】【元】【明】【宮】
想【CB】【麗-CB】【磧-CB】,相【大】(cf. K12n0385_p0634a03; Q12_p0307a02) 恒【CB】【麗-CB】,恆【大】(cf. K12n0385_p0638c10)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