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搜尋:自由
#行號
10576b12故、無戲論離攀緣故、無有邊際以說福故、無有微塵說微細故、次第大神通本業出生故、得自由自在力故、無破壞以堅實故、無有邊際以名號無盡故、廣大說大悲本業故,是為如來身。」大神通本業出生故、得自由自在力故、無破壞以堅
卷/篇章<1  ...34[5]67  ...10>
搜尋「自由」 1 / 1 次
月燈三昧經

月燈三昧經卷第五

[5]佛復告月光童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經典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如說修行得四功德何者為四一者成就滿足福德二者為怨家所壞三者成就無邊智慧四者成就無量辯才童子若有菩薩摩訶薩有能於此三昧經典受持讀誦繫念思惟廣為人說得如是四種功德。」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福德成就恒滿足  
於一切時常不斷
受持如是三昧故  
得諸如來之境界
勇健功德所守護  
於一切時常成就
修行如是勝寂定  
必獲無上勝菩提
彼無一切諸怨敵  
常不為怨之所害
智慧成就悉滿足  
於一切時恒不斷
彼人成就無量智  
亦復具足無邊慧
無量無邊勝辯才  
以持如是勝定故
成就滿足福德聚  
亦成最妙菩薩行
彼無一切諸怨敵  
以持寂滅勝定故
彼智廣大無有邊  
亦成無邊勝辯才
其音美妙甚可樂  
以說如是勝定故
善友智者所愛樂  
謂能宣說自義故
諸人皆知是福藏  
宣說如是勝定故
得勝利養妙衣服  
亦獲勝妙上甘饍
顏貌端正甚可愛  
以持如是寂定故
多見諸佛世間親  
以無等供供養佛
無有一切諸障難  
以持如是勝定故
住於佛前而讚歎  
喜心說妙多百偈
於其智慧而不損  
以說如是寂定故
十力世尊在前坐  
相好莊嚴可愛身
無垢鮮淨如金山  
以修如是勝定故
彼智曾無有損減  
多聞智慧亦豐足
成就最勝大法藏  
以說如是三昧故
智慧廣大無有量  
多百劫說而不盡
聞於如是深寂定  
如佛所說安住故
不生一切諸難處  
如是佛子恒為王
如法治國常安隱  
以持如是勝定故
無量無邊億劫數  
十力說彼功德利
說其少分不能盡  
猶如大海一[1]。」
是時童子甚欣悅  
忽然從坐整服起
合十[2]掌面向佛  
生大欣喜而讚言
世尊大雄甚奇特  
能為世親作光明
大牟尼尊說功德  
顯示如是勝利益
大聖世雄為我說  
願垂憐愍救護故
何人能於末代時  
聽聞如是修多羅
迦陵頻伽妙音聲  
深遠雷震悅樂聲
具足無量勝智慧?」  
告月光童作是言
汝今諦聽我當說  
無上最勝微妙行
若欲護持於法者  
聽受如是三昧經
虔心供養一切佛  
以清淨心求佛智
復應修習慈愍心  
聽受如是修多羅
成就頭陀離過行  
修行寂靜功德林
安住大勝上妙智  
聽受如是三昧經
行於惡行諸眾生  
及以毀破禁戒者
如是諸惡比丘輩  
不能聞是三昧經
勇猛修行諸梵行  
其心無有諸穢濁
常為諸佛所加護  
此經當入彼人手
若人於諸無量佛  
給侍恭敬修供養
是人當生末世中  
此經墮在彼人手
若人在於過去世  
於外道中行惡行
彼人聞是修多羅  
其心不喜起嫌惡
於佛法中得出家  
不為涅槃求活命
以慳嫉妬而自纏  
彼必誹謗佛經典
貪著他家起慳悋  
為魔波旬所加護
專求利養破禁戒  
於佛法中必不信
往昔不[3]於善根  
未得智慧起[4]
依止我見愚凡夫  
亦於末世心無信
於其世間禪定中  
便謂已得果證想
自謂羅漢食他供  
彼必謗佛勝菩提
所有一切閻浮處  
毀壞一切佛塔廟
若有毀謗佛菩提  
其罪廣大多於彼
若有殺害阿羅漢  
其罪無量無邊際
若有誹謗修多羅  
其罪獲報多於彼
誰能於此起勇猛  
在於末代惡世中
正戒正法毀壞時  
顯說如是修多羅?」
童子悲號而起立  
叉手合掌發是言
我於今朝師子吼  
在於最勝法王前
我於如來滅度後  
在於[5]末代惡世時
棄捨身命不悋惜  
廣弘如是修多羅
能忍愚夫語言道  
不實誹謗極損辱
罵詈輕毀及恐怖  
勇猛精進而忍受
除去一切諸惡業  
於過去世所造者
內懷不生於瞋怒  
必當安住佛法中。」
淨妙閻浮金色手  
摩彼月光童子頂
如來發於和雅音  
月光童子大威德
我今正當加護汝  
在於末代後世時
不令汝有諸障難  
命難梵行諸障礙。」
更有餘者一時起  
持法比丘八百人
自言:「我於末世中  
必當護持是經典。」
爾時多億夜叉  
即時從坐而起立
更有餘八那由他  
啟請世尊如是言
我等於此比丘所  
謂向從坐而起者
在於惡世末代時  
我必擁護彼比丘。」
當說如是經典時  
以佛神力加護故
所有恒河沙數界  
無量佛剎悉震動
隨其所動諸世界  
隨界應化作多佛
悉是釋迦所變化  
演說如是修多羅
一切所有諸佛剎  
不可思議億眾生
悉得聽聞是勝法  
安住諸佛如來智
於此世界佛剎中  
數有九億諸天眾
一切悉發菩提心  
即於佛所散妙花
所有比丘比丘尼  
[1]波婆素優婆夷
其數七億六千萬  
悉得聞是修多羅。」
牟尼王尊授彼記  
必當見彼兩足尊
其數猶如恒河沙  
皆得修習菩提行
供養恭敬彼諸佛  
為求如來智慧故
悉能於彼諸佛所  
得聞如是妙經典
過於八億劫數中  
皆當得成如來尊
彼福德者於一劫  
度脫眾生令安樂
於其[2]彌勒如來所  
施設無上勝供養
善持彼佛真妙法  
悉得往生[3]安養
彼離垢穢如來尊  
其佛號曰[4]阿彌陀
於彼廣設勝供養  
為求無上菩提故
於其七十阿僧祇  
滿足如是劫數中
不墮一切諸惡趣  
得聞如是勝經典
若有於後未來世  
聽聞如是修多羅
聞已悲泣而淚落  
我已供養於彼人
我今勸語汝一切  
我前所有現在者
由此故得菩提道  
是以付囑此經典

[5]是以童子菩薩摩訶薩若欲樂求如是三昧——不可思議諸佛所說之法——應善巧知於不思議佛法應當諮請應當深信不思議佛法當善巧求於不思議佛法聞不思議佛法勿懷驚怖勿增怖畏勿恒怖畏。」

爾時月光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於不思議佛法應善巧知云何於不思議佛法應求請問云何於不思議佛法深信清淨[6]不思議佛法不生驚怖不增怖畏不恒怖畏?」

爾時有乾闥[7]子名曰般遮尸棄餘乾闥婆子五百同類俱持音樂種種樂器隨從佛後欲為供養佛爾時般遮尸棄作如是念:「如我於帝釋憍尸迦及三十三天前所設供養今以此歌[8]樂音供養如來天中之應供正遍知。」爾時般遮尸棄乾闥婆子共餘五百乾闥婆子皆各同時擊琉璃琴出妙歌音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以無作遊戲神令彼月光童子於不思議佛法中得一心復令般遮尸棄乾闥婆子等樂器歌音令現殊妙。」

爾時以佛神力故令彼五百音樂善稱和雅發無欲音發順法音發應法音——所謂應不思議佛法偈言

於一毛道現多佛  
其數猶如恒河沙
佛剎國土亦復然  
彼佛剎體空無相
於一毛端現五趣  
所謂地獄諸畜生
及諸餓鬼人等  
皆悉清涼無逼窄
彼毛道處現海  
并諸河流及井泉
皆悉不逼復不窄  
是謂佛法不思議
彼一毛頭現諸[9]  
[10]斫迦婆羅及[11]須彌
[12]目真隣陀大目真  
是曰佛法不思議
彼一毛頭現地獄  
燋熱寒氷糞屎等
有諸眾生生彼者  
受於無量極苦惱
彼一毛頭現天宮  
妙宮廣大十六旬
毛處諸天無量數  
具受諸天極快樂
彼毛頭處佛出世  
其中佛法極熾盛
彼無智者莫能覩  
如是宿業行不淨
毛頭處聞佛涅槃  
或時復聞法滅盡
彼毛頭處或復聞  
佛今現在演說法
或復有人於毛端  
謂己壽命無窮極
或復毛處聞短命  
生已即滅不久停
或復毛道作是想  
我得見佛設供養。』
佛亦不出不供養  
直自想心而欣喜
譬如有人於夢中  
耽著五欲受快樂
覺已不見其欲事  
但以夢故妄見此
所見所聞憶念法  
猶如夢想無真實
若有得此三昧者  
悉能了知如是法
於其世間恒受樂  
謂愛無愛不貪著
常能愛樂於山林  
恒受如此[13]門樂
若人無有諸取著  
遠離一切諸我所
遊行世間猶犀牛  
如風行空無障礙
修習於道起實智  
一切諸法空無我
若有能修如是法  
彼人辯才無有邊
此人恒受於快樂  
其心不著於世間
其心猶如空中風  
於愛不愛無所取
於不愛者難共住  
於親愛者難遠離
棄捨如此二種朋  
專求正法是人樂
若有聞聲貪愛起  
是人必起於瞋怒
愚癡惛慢所纏縛  
以慢力故得苦惱
若有能住於平等  
善能謙下無[1]
愛與不愛善得脫  
彼能常住欣喜行
安住於戒善清淨  
以無垢心樂禪定
恒常樂住山林中  
是人永離諸疑[2]
若人懷惑有顛倒  
愚癡恒樂於諸欲
猶如鷲鳥貪尸肉  
是人必自隨魔力。」

說此偈時月光童子於不思議甚深佛法中得一心安住堪能演說修多羅爾時般遮尸棄乾闥婆等得隨順音聲忍無量無邊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於人天中得安樂利益

[3]爾時佛告月光童子言:「菩薩摩訶薩於諸善功德法利應善決定應不多事應離惡知應依善知識善知識所應常諮問樂聞於法無有厭足應當欣喜常應求法常攝於法應說正法應善巧諮問菩薩於菩薩所起於師想於法師所應當尊重如己師想童子有菩薩能受行此法是人得不思議具足辯得信深入不可思議佛法之海於不思議甚深佛法心得決定於人天中能作照明。」

世尊而說偈言

於過去世多億劫  
不可稱量不思議
爾時有佛兩足尊  
號因陀羅幡幢王
彼時佛說此三昧  
謂無眾生無壽命
猶如泡沫及[4]  
諸法亦如水中月
眾生壽命不可得  
於此界沒他世生
所作之業無失壞  
黑白業報亦不亡
因果相應勝法門  
微細難見佛境界
文字句義不可得  
是妙菩提佛所說
積聚總持大智慧  
億那由經從定出
那由他佛所行道  
如此三昧佛所說
善能滅壞諸病患  
集眾菩薩功德財
一切諸佛咸稱讚  
億那由天所供養
於諸凡夫說實語  
常遠一切外道法
諸佛所讚勝戒財  
如空中電難可執
過去無量億佛所  
智者修行於戒施
久遠遠離惡知識  
得於無上父資財
彼有比丘是法師  
修行梵行慧日子
聞於此法而隨順  
發於最上菩提心
彼因陀羅幡幢佛  
告彼法師比丘言
比丘比丘第一難  
於彼菩提發心難
護戒猶如摩尼珠  
習近善友順菩提
於惡知識恒遠離  
速得無上菩提果。』
[5]往昔於此閻浮提  
二不放逸長者子
於佛法中而出家  
猶如犀牛依山林
得於四禪有神通  
善諸偈論無所畏
地及虛空相悉知  
於空中行如鳥飛
[6]林中安住[7]  
林花繁茂甚奇特
一切異鳥悉來歸  
二長者子共語言
爾時有王出遊獵  
聞其語音至其所
時王恭敬而聽法  
於彼法師深愛敬
時王共相慰問言  
發是語已在前坐
[8]王具有多眷屬  
從王行者滿六億
二中有一是法師  
見王告言:『善諦聽
諸佛出世甚難值  
[9]願大王勿放逸
壽命迅速不久停  
如山[10]水激川流
為老死所纏逼  
無有能救如己業
[*]願大王護正法  
建立諸佛十力法
於後惡世末代時  
應當住於如法朋。』
如是無量聰慧者  
以慈心故向王說
王及六億諸眷屬  
咸發無上菩提心
時王聞是淨法句  
調柔寂滅妙語言
善心踊躍而愛樂  
頭面禮敬而辭去
時有無量餘比丘  
為利養故入王宮
王知彼眾行不端  
并於有德不恭敬
過去導師法已盡  
未來惡世增長時
德器之人甚尠少  
多有無量放逸者
[11]強慳慢諸比丘  
為求利養著諸見
於佛法中不正解  
以諸非法向王說
應當殺害彼法師  
本為王說空斷者
勸王及我修空斷  
都不示王真涅槃
於其業報悉散壞  
諂者說於陰空無
若能殺害彼法師  
必令大法得久住。』
爾時常有護王神  
是王過去善知識
長夜護王令離惡  
彼天告王如是言
願王慎勿起是心  
惡知識言甚可畏
莫於聰慧法師所  
用惡人言興殺害
大王可不憶念耶  
林間比丘所說者
於後末代惡世時  
王應安住如法朋
天為彼王說實語  
於諸佛法莫捨離。』
時王更有餘惡弟  
在於邊方鎮國境
時惡比丘往教化  
令殺法師說空斷
勸我昔來久修行  
不欲令我求涅槃
大王汝兄甚愚惡  
都自不欲令汝活。』
有二比丘為惡師  
以神通力遊空行
以我知故來至此  
今悉具向大王說
汝可速殺二呪師  
必使及時勿後悔。』
王弟尋時被鉀[1]  
順惡人言故往彼
并及一切諸軍眾  
詣彼林中比丘所
依林所有龍夜叉  
知彼王弟惡心來
雨沙礫石大可畏  
王及軍眾悉摧滅
今當觀惡知識言  
摧滅如是大王眾
於法師所起恚心  
於六十生墮阿鼻
時彼取著惡比丘  
勸化如是剎利王
於後滿足十億生  
受於無量地獄苦
彼天勸導彼王者  
及餘擁護於法師
見於恒河沙數佛  
覲佛供養及修行
是王眷屬滿六億  
皆共王去聽法者
其所發於道心者  
各別世界得成佛
彼佛壽命多億歲  
智慧無等不思議
彼人悉修是三昧  
說已皆當般涅槃
得聞如是勝妙智  
能集尸羅功德法
勇猛精進不放逸  
常遠一切惡知識

[2]童子菩薩摩訶薩應不著於身能棄於命以故童子若著身者作不善法是以菩薩應知色身及以法身何以故[3]佛法身所攝色身也佛以法身顯現非色身也童子是故菩薩摩訶薩欲行[4]所行欲求如來身欲求如來智欲知如來身欲知如來智於此三昧經典應當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修習相應

彼如來身無量福德之所出生如來說於一義所謂諸法從因生故是離諸相以甚深故法無限量無分齊故法無有相無相性法無有相離諸相故法無動搖善安住故法無有二[*]一相故法不可見過眼境故法不可思過心地故法無動轉離戲論故不可說過音聲故法無居處離窟宅故法無窟宅離言音故法無所依過諸見故法無諸過諸報故以心堅固離諸欲故以不壞心離諸瞋故以堅正[5]過諸癡故有所說諸法空故無有生斷諸生故以無常但言說出離聲地寂滅於聲故有音聲以思想故同思想以和會故[6]世俗第一義諦故以清涼離熱惱故第一義諦以如實語故無熱惱以涅槃故無有壞無能勝故無取著滅戲論義故無戲論離攀緣故無有邊際以說福故無有微塵說微細故次第大神通本業出生自在力故無破壞以堅實故有邊際以名號無盡故廣大說大悲本業故是為如來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欲見世間親  
及知佛身云何耶
於此三昧修習已  
即能知於如來身
佛從[7]德所出生  
其身清淨甚光曜
其相平等如虛空  
種種差別不可得
諸佛菩提既如是  
其相狀貌亦復然
其相狀貌不可得  
如來身相亦如是
菩提相貌及以身  
諸佛世界亦復爾
諸力諸禪諸解脫  
如是悉同其一相
諸佛體性正如此  
如來世親亦復然
無有能得見佛者  
肉眼何能見正覺
無量多人作是說  
我曾得見於諸佛
金色微妙無比身  
一切世間皆顯照。』
諸佛如來之所加  
以其力能有神通
便能得見於彼身  
種種妙相自莊嚴
隨廣長相而能現  
世間無能見其相
若有能知身相者  
佛與世間無有別
若有能知其身量  
所謂一切諸如來
佛身無身無差異  
人與修羅亦復然
一切諸心悉空寂  
受諸[8]異報相亦爾
名色相貌既如是  
清淨具足有光明
無有能知者  
修此寂滅定
[9]有世間親  
不思億劫修
無量白淨法  
從此三昧出
以定報力故  
他不見我身
若有如是心  
名色亦復然
心類各不同  
名色相亦爾
若以麁大想  
名色[A1]隨彼
名色若麁細  
悉從憶想起
若人想微細  
名色亦如此
名色若不著  
其心身光照
我念過去生  
七十阿僧祇
此三種惡想  
從本未曾起
以其無漏心  
不思議億劫
利益眾生故  
他不見我身
若有以此物  
心意得棄捨
是人於彼物  
更不[10]共和
我心得解脫  
一切種物中
能體知其性  
而起於智慧
於千億佛剎  
我於中現化
為眾生說法  
是故不可見
無相無狀貌  
猶如於虛空
我身不可說  
語言道斷故
法身大雄猛  
其身從法生
曾無有色身  
說之以為佛
若說於此身  
聞已生欣樂
彼諸魔波旬  
不能得其便
聞是深妙法  
而不生驚怖
不以活命故  
誹謗佛菩提
千億修多羅  
如實智演說
為眾生照明  
彼彼所至處

童子是如來正遍知若欲知如來色身相業者終不能知若青若青色若青相似若青相貌若黃若黃色若黃相似若黃相貌若赤若赤色若赤相似若赤相貌若白若白色白相似若白相貌若紅紫若紅紫色若紅紫相似若紅紫相貌[1]頗梨[2]若頗[*]相似若頗[3]相貌若火若火色若火相若火相貌若金若金色若金相似若金相若電若電色若電相似若電相貌[4]蘇色若蘇相似若蘇相貌若毘琉璃若毘琉璃色若毘琉璃相似若毘琉璃相貌若天天色若天相似若天相貌若梵若梵色若梵相似若梵相貌童子是為如來身如來一切身相不可量不可思議故亦不可說所成就色身諸天世人莫能測量如是狹一切種無有限齊不可思議如是等不可數。」

世尊而說頌曰

一切世界中  
所有諸微塵
并及泉池源  
大海所有水
設有巧算術  
無有知其邊
亦不知塵數  
及與水渧者
如來之導師  
引斯譬喻已
其水渧無限  
微塵亦復然
我觀[5]一切生  
多於彼塵數
發心及起信  
於一時悉知
若於我自身  
顯現外皮色
諸眾生信欲  
無有譬知者
若相及與業  
其色像如是
莫能知佛者  
我相正如是
佛遠離於相  
顯示於法身
甚深無限量  
是佛不思議
正覺不思議  
如來身亦然
是不思法身  
以顯法身故
心業不能知  
無能思此身
及與其身相  
都無測量者
彼法無限量  
億劫所修習
得此難思身  
發淨大光明
眾生無能取  
取之不可得
是故如來身  
難量不可思
於諸無量法  
而取於限量
無分別法中  
[6]無有分別
於分別限量  
說於無分別
離念無分別  
是佛不思議
無限如虛空  
莫能度量者
佛身亦復爾  
猶如太虛空
若有諸佛子  
如實知我身
彼得成於佛  
[7]不思議[8]

[9]童子菩薩摩訶薩有四種言論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難可盡邊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言論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言論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資助言論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言論不可思議童子是為菩薩四種言論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可盡邊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法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法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法不可思議四者淨法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相應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相應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相應不可思議煩惱相應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相應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門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門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門不可思四者清淨門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行說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行說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行說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行說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行說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音聲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音聲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音聲不可思議煩惱音聲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音聲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語不可思議二者責有為語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語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語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語言道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語言道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語言道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語言道不可思議清淨語言道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權密說何等為四諸行權密說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權密說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權密說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權密說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知於諸天何等為一者諸行知於諸天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知於諸天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知於諸天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知於諸天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見知於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知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知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知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知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知名字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知名字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知名字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知名字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知名字不可思議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辯才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辯才不可思議二者責有為辯才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辯才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辯才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決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決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決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決定不可思議清淨決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入不可思議煩惱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度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度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度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度不可思議清淨度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金剛句何等為四一者行金剛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金剛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金剛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金剛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呪術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呪術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呪術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呪術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呪術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出何等為四一者行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出不可思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多羅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多羅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多羅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多羅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多羅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1]何等為四一者諸行[2]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施設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施設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施設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施設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施設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明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明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明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明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明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信義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信義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信義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信義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信義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行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行句不可思二者呵責有為行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行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行句不可思議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思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思議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思議句不可思議三者惱不思議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思議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邊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邊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邊句不可思議煩惱無邊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邊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限量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限量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限量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限量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限量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窮句何等為四諸行無窮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窮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窮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窮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可稱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可稱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可稱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可稱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可稱句不可思議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阿僧祇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阿僧祇句不可思二者呵責有為阿僧祇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阿僧祇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阿僧祇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量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量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量句不可思三者煩惱無量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量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可測量句何等為四一者行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可測量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不行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不行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不行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不行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不行句不可思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智句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智句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智句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智句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智句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智聚等為四一者諸行智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智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智聚不可思四者清淨智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智性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智性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智性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智性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智性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辯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辯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辯聚不可思三者煩惱辯聚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辯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辯性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辯性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辯性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辯性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辯性不可思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多羅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多羅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多羅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多羅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多羅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多羅聚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多羅聚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多羅聚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多羅聚不可思議四者淨修多羅聚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多聞何等為四一者行多聞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多聞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多聞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多聞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財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財不可思二者呵責有為財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財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財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學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學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學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學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學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境界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境界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境界不可思議三者惱境界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境界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業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業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業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業不可思議清淨業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安住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安住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安住不可思三者煩惱安住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安住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道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道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道不可思議三者惱修道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道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斷煩惱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斷煩惱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斷煩惱智不可思議煩惱斷煩惱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斷煩惱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煩惱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煩惱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煩惱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煩惱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煩惱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惡道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惡道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惡道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惡道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惡道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非智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非智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非智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非智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非智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畢定智何等為一者諸行畢定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畢定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畢定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畢定智不可思議是為四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差失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差失智不可思議呵責有為無差失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差失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差失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無明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明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無明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無明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無明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苦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苦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苦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苦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苦智不可思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憂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憂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憂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憂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憂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貧智等為四一者諸行貧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貧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貧智不可思四者清淨貧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生智不可思議等為四一者諸行生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生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生智不可思四者清淨生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內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內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內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內智不可思議清淨內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外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外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外智不可思三者煩惱外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外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慚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慚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慚智不可思議煩惱慚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慚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愧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愧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愧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愧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愧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實智不可思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實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實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實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實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修習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修習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修習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修習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修習智不可思議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事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事智不可思議二者責有為事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事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事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富伽羅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富伽羅智不可思議二者責有為富伽羅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富伽羅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富伽羅智不可思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取著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取著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取著智不可思議煩惱取著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取著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童子[1]菩薩四種取著智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離惡道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離惡道智不可思議呵責有為離惡道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離惡道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離惡道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斷無明智何等為四一者諸行斷無明智不可思議二者呵責有為斷無明智不可思議三者煩惱斷無明智不可思議四者清淨斷無明智不可思議是為四種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何等為四不可思議諸行言說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不可思議呵責有為言說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資助言說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資助言說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如是四種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法陀羅尼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法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法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法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法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童子是名菩薩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相應陀羅尼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相應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相應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尼不可思議煩惱相應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可思議清淨相應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童子是名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陀羅尼門何等為四謂不可思議諸行門於彼中智是名初陀羅尼不可思議呵責有為門於彼中智是名第二陀羅不可思議煩惱門於彼中智是名第三陀羅尼不可思議清淨門於彼中智是名第四陀羅尼童子是為四種陀羅尼門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乃至斷除無明智皆有四種陀羅尼不可思議及其演說亦不可思議說不能盡皆如上說

童子是陀羅尼即是智慧如是智慧則能了知一切諸法但有名字是則名為法無礙智如是法智能達於義是名義無礙如是法智能知諸法言辭差別是名辭無礙若說彼文——若顯示若施設若次第不斷若開曉若廣[1]分別若開示令淺若平等普示——言不吃澁不瘖瘂不怯訥說不滯著[*]任放任放中是名樂說無礙。」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言音所施設  
出聲亦復爾
如所出音聲  
佛智亦復然
所有諸佛智  
聲施設亦爾
如是施設事  
聲光明亦然
如是聲光明  
戒名亦如是
如是戒名字  
佛名亦復然
如是佛名號  
佛功德亦爾
我知一眾生  
悉知爾許名
佛無量語言  
我先已宣說
戒名與佛名  
眾生名亦等
有為多過患  
涅槃德亦然
佛利益如是  
譬喻以顯示
所有諸眾生  
發心已顯示
導師一毛孔  
出光亦如是
一切諸眾生  
名號及信欲
如來過於彼  
以聲身說法
一切眾生名  
顯示一眾生
如是一人名  
顯示諸眾生
一切平等入  
此是正覺說
說於無量名  
為諸菩薩故
我今云何能  
說億不思經
受持是經典  
顯示不怯弱
處眾無礙辯  
演說億經典
如虛空無邊  
辯才亦如是
是菩薩功德  
清淨導眾生
受持是經典  
成於無盡智
數數顯示說  
於法能信受
彼增長智慧  
猶如雪山樹

[2]童子是菩薩行法無礙於法見法而得安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法無礙於法見法而得安住童子是菩薩摩訶薩知非色不異色而說於法知非色不異色而能修行非色不異色而求菩提知非色不異色而教化眾生知非色不異色而見如來但不壞於色而見如來非異色非異色性而見如來及色性及以如來等無有二若能如是見諸法者是名行法無礙行亦復如是。」

世尊即說偈言

以色顯菩提  
以菩提顯色
是不相似者  
最勝以顯說
所說色相麁  
色性甚深奧
色與菩提等  
差別不可得
如涅槃甚深  
以聲故宣說
涅槃不可得  
聲說亦復然
音聲及所說  
彼二不可得
如是空法中  
涅槃不可得
說涅槃寂滅  
寂滅不可得
一切法無生  
如前後亦爾
一切法體性  
涅槃等相似
知者真出家  
與佛法相應
若覩佛色身  
說已見如來
我身非色像  
無有能見者
知於色自性  
是色相如是
能知色性者  
為顯示大身
如是諸五陰  
我已知相貌
達法自體性  
安住於法身
安住法身已  
為眾生說法
如來微妙法  
不可以言宣
理深不可知  
聞於正覺說
但音聲語言  
我已得初果
若除一切想  
遠離戲論事
無有[3]存想  
而見世大師
若人能知空  
即便知色相
無有異空說  
別有色自性
若能知色者  
是則能知空
若能悟空者  
是則知寂滅
若人能知色  
是色相如是
不為億魔嬈  
退動彼菩提
不能知此道  
取著則成失
非物取物想  
物取於非物
為親財利誑  
於法中有失
非果取果想  
亡失沙門財
懈怠少精進  
而不住戒聚
不應行法人  
:『此非佛說。』
或復有人言  
我行於菩提。』
無慧難調者  
更互不相敬
悕求美名譽  
不善住禁戒
恒念何時得  
名聞普周遍
為求利養故  
廣集眾多人
慠慢縱放逸  
專求覓利心
樂在白衣舍  
為恭敬利養
造寺及塔廟  
斯皆為名利
依止取著心  
常求渴愛欲
專營世俗業  
止住魔境界
向彼白衣說  
愛欲如火[1]。』
若入俗人家  
[2]污他女[A2]
白衣於是人  
恒作大師想
[3]候男夫行  
婦女相染合
彼家以美饍  
供給是比丘
反於彼妻所  
如自己婦想
白衣於婦所  
尚不起嫉妬
而出家比丘  
他妻生嫉忌
俗人處居家  
善護持五戒
況得出家已  
棄捨一切禁
[4]諸音樂  
而以供養我
行供養最勝  
末世莫能成
自毀諸禁戒  
見他持律者
向於世間說  
彼與我無異。』
聞讚持戒者  
毀戒行惡境
聞說真佛法  
:『非佛所說。』
心無有慚愧  
喪失沙門財
若勸真實語  
誹謗我所說
戒不完具者  
棄捨我道教
毀謗於正法  
阿鼻獄為家
我未曾見聞  
修習如是行
愚癡住惡者  
能獲於佛智
彼諸諛諂者  
及以多曲偽
我悉知是人  
智矚恒不絕
我若一劫中  
說彼諸過失
自謂菩薩者  
但能說[A3]
童子汝當知  
彼無惡不造
[5]末世時  
慎勿與親友
以不亂濁心  
接引共語言
承事而供給  
為求佛道故
當問其夏臘  
若是耆宿者
應供養恭敬  
頭面接足禮
勿觀他過失  
彼必至道場
莫生瞋怒意  
[6]起慈悲心
若見彼過咎  
不對說其愆
常念所作業  
必獲如是果
若於老少所  
語言常含笑
發言先慰問  
滅除己慠慢
衣服及[7]  
常以奉供養
作如是心施  
是等悉成佛
若長宿請問  
為求法施故
應先作是言  
我學習不廣。』
又復作是言  
汝等甚黠慧
於汝大人前  
豈敢輒宣說?』
說時勿倉卒  
[8]器非器
觀其機器已  
不請亦為說
若於大眾中  
見他毀禁者
勿歎持戒德  
當歎施等行
若見少欲者  
與持戒相應
起於大慈心  
讚少欲持戒
若毀禁戒少  
持淨戒者多
得彼勝伴黨  
便可歎持戒
初觀察大眾  
悉樂諸善法
所有善法者  
一切悉讚歎
多聞  
精進及少欲
知足遠離行  
顯示如是法
讚歎如是法  
盡說他世道
諸無悲愍事  
慈心勿忿怒
在空住禪樂  
遠離憒閙眾
汝當歎彼德  
此名總持門
[9]樂空閑處  
勿專行施業
一心修宴坐  
莫謂戒最勝
住淨戒聚已  
能集多聞持
求是三昧故  
常供佛舍利
能以蓋幢幡  
花鬘[10]
為求是寂定  
而供養諸佛
以勝上伎樂  
妙歌相和雅
為供佛舍利  
勇健不劣心
所有諸花鬘  
一切香衣服
悉持供養佛  
為求佛智故
眾生諸福分  
平等施無偏
為求無礙智  
謂諸佛無上
我曾先佛所  
施設不思供
以無偏依心  
求此寂定故
佛出甚難遇  
人身得亦難
信佛法亦難  
出家具戒難
汝今得值佛  
發於菩提心
勿捨堅誓願  
安住其善行
若受持此經  
於後末世時
速得無礙辯  
受持不忘失
若能持一偈  
福聚難思議
況復悉能領  
如義具足受
眾生盡得佛  
勇猛悉供養
[1]恭敬而尊重  
盡眾生數劫
若於此三昧  
能受持一偈
於彼前功德  
十六不及一
我知佛智慧  
不思議利益
受持此三昧  
一切佛所行。」

月燈三昧經[2]第五

𮗝
以下梵第十八品 Samādhyanuparīndanā.(°rindana)
渧【大】下同,滴【宋】【元】【明】【宮】下同
爪【大】,指【聖】
殖【大】,植【宋】【元】【明】【宮】
高【大】,憍【元】【明】
末代【大】,末世【宋】【元】【明】【宮】
波婆素【大】,婆索及【宋】【元】,婆塞【明】
Maitreya.
安養 Sukhāvatī.
Amitāyus.
以下梵第十九品 Acintyabuddhadharmanirdeśa.
聞【大】,問【宋】【元】【明】【宮】
婆【大】,〔-〕【聖】
詠【大】,咏【聖】
山【大】,上【宋】
Cakravāḍa.
Sumeru.
Mucilinda, Mahā-mucilinda.
沙【大】,妙【宋】【元】【明】【宮】
高【大】,憍【宋】【元】【明】
網【大】,罔【聖】
以下梵第二十品 Indraketudhvajarāja.
炎【大】,焱【宋】【宮】【聖】,𮗝【元】【明】
以下梵第二十一品 Pūrvayoga.
寒【大】,〔-〕【聖】
時【大】,時寒【聖】
時【大】,其【宋】【元】【明】【宮】【聖】
惟【大】*,唯【宋】【元】【明】【宮】【聖】*
瀑【大】,暴【宋】【元】【明】【宮】
剛【大】,鋼【聖】
仗【大】,杖【聖】
以下梵第二十二品 Tathāgatakāyanirdeśa.
佛法身【大】,法【聖】
佛【大】,〔-〕【聖】
智【大】,〔-〕【聖】
以【大】,離【宮】
福【大】,神【宋】【元】【明】【宮】
異報【大】,果報【宋】【元】【明】【宮】【聖】
惟【大】,唯【聖】
共和【大】,和共【宋】【元】【明】【聖】
頗梨若【大】下同,〔-〕【聖】,玻瓈若【宋】【元】【明】【宮】下同
梨【大】*,黎離【聖】*
梨【大】,黎【聖】
蘇【大】下同,酥【明】下同
一切生【大】,一眾生【宋】【元】【明】【宮】
雖【大】,佛【宋】【元】【明】【宮】【聖】
覩【大】,親【宋】【元】【明】【宮】【聖】
卷第五終【宋】【元】【明】【宮】【聖】
卷第六首【宋】【元】【明】【宮】,以下梵第二十三品 Tathāgatācintyanirdeśa.
辭【大】,詞【元】【明】
辭【大】*,詞【宋】【元】【明】【宮】*
是【大】,如是【宋】【元】【明】【宮】
若【大】,演【宋】【元】【明】【宮】
以下梵第二十四品 Pratisaṁvidāvatāra.
存想【大】,有想【宮】
焰【大】,焱【宋】【元】【明】
當【大】,常【元】【明】
伺【大】,同【元】
貝【大】,具【元】
後【大】,彼【宋】【元】【明】【宮】
常【大】,當【元】【明】
飲【大】,餘【元】【明】
簡【大】,揀【元】【明】
常【大】,當【宋】【元】【明】【宮】
末【大】,粖【宋】【元】【明】【宮】
恭敬【大】,敬恭【宮】
第五【大】,第六【宋】【元】【明】【宮】
亦【CB】【麗-CB】【磧-CB】,來【大】(cf. K11n0181_p0036c03; Q10_p0778a02) 婦【CB】【麗-CB】,歸【大】(cf. K11n0181_p0043c21) 少【CB】【麗-CB】,小【大】(cf. K11n0181_p0044a14)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