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報應品
- 3 習相應品
- 4 往生品
- 5 歎度品
- 6 舌相品
- 7 三假品
- 8 勸學品
- 9 集散品
- 10 行相品
- 11 幻人無作品
- 12 句義品
- 13 摩訶薩品
- 14 斷見品
- 15 大莊嚴品
- 16 乘乘品
- 17 無縛無脫品
- 18 摩訶衍品
- 19 四念處品
- 20 發趣品
- 21 出到品
- 22 勝出品
- 23 含受品
- 24 會宗品
- 25 十無品
- 26 無生品
- 27 天主品
- 28 幻人聽法品
- 29 散華品
- 30 顧視品
- 31 滅諍亂品
- 32 寶塔校量品
- 33 述誠品
- 34 勸受持品
- 35 梵志品
- 36 阿難稱譽品
- 37 校量舍利品
- 38 挍量法施品
- 39 隨喜迴向品
- 40 照明品
- 41 信謗品
- 42 歎淨品
- 43 無作實相品
- 44 諸波羅蜜品
- 45 歎信行品
- 46 魔事品
- 47 兩不和合品
- 48 佛母品
- 49 問相品
- 50 大事起品
- 51 譬喻品
- 52 善知識品
- 53 趣一切智品
- 54 大如品
- 55 阿毘跋致品
- 56 轉不轉品
- 57 燈炷品
- 58 夢中入三昧品
- 59 恒伽提婆品
- 60 學空不證品
- 61 夢中不證品
- 62 同學品
- 63 等學品
- 64 願樂品
- 65 稱揚品
- 66 囑累品
- 67 無盡方便品
- 68 六度相攝品
- 69 大方便品
- 70 三慧品
- 71 道樹品
- 72 菩薩行品
- 73 種善根品
- 74 遍學品
- 75 次第學品
- 76 一心具萬行品
- 77 六喻品
- 78 四攝品
- 79 善達品
- 80 實際品
- 81 照明品
- 82 淨佛國土品
- 83 畢定品
- 84 四諦品
- 85 七喻品
- 86 平等品
- 87 涅槃如化品
- 88 薩陀波崙品
- 89 曇無竭品
- 90 囑累品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念處。何等四?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22]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內外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內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外法,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內身中循身觀?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23]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來若去,視[1]瞻一心,屈申俯仰,服僧伽梨,執持衣鉢,飲食、臥息、坐立、睡覺、語默,入禪、出禪,亦常一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時,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2]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譬如[3]旋師,若[*]旋師弟子,繩長知長,繩短知短。』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譬如屠牛師、若屠牛弟子,以刀殺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觀此四分。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4]種種觀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從足至頂,周匝薄[5]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作是念:『身中有髮、毛、[6]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7]胞、𡱁、尿、垢、汗、[8]目、淚、涕、唾、膿、血、黃、白[9]痰、陰、肪、𦙽、[10]腦、膜。』譬如田夫倉中,隔盛雜穀,種種充滿,稻、麻、黍、粟、豆、麥;明眼之人,開[11]倉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麥、是豆,分別悉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觀是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髮毛、[*]爪齒,乃至[*]腦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膖脹、青瘀,膿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12]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烏、鵄、雕、鷲、犲、狼、狐、狗如是等種種[13]禽獸[14]爴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禽獸食已,不淨爛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15]見棄死人身,骨[16]鎖血肉塗染,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17]瑣血肉已離,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瑣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棄死人身,骨散在地,腳骨異處,[18]膞骨、髀骨,腰骨、[19]肋骨,脊[20]骨、手骨,項骨、髑髏,各各異處;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是棄死人骨在地,歲久風吹日曝,色白如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問曰:
四念處中有種種觀,何[22]以但說十二種觀——所謂若內、若外、若內外?
復次,何等是內?何等是外?內外觀已,何以復別說內外?
復次,四念處中,一念處是內,內法中攝,所[23]謂心;二念處是外,[24]外法中攝,所謂受與法;一念處[25]是內外,內外法中攝,所謂身。
何以不但言「觀身」,而言「循身觀」?
云何觀身而不生身覺?
何以言「勤精進一心」?三十七品皆應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
此中若修行四念處時,一切五蓋[26]應除,何以獨言「除貪」?世間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憂」?
觀身法種種門:無常、苦、空、無我等,今何以但言「不淨」?
答曰:
是十二種觀,行者從此得定心。先來三種邪行,若內、若外、若內外;破三種邪行,是故有三種正行。有人著內情多,著外情少;如人為身故,能捨妻子、親屬、寶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內情少;如人貪財喪身,為欲沒命。有人著內外情多——是故說三種正行。
復次,自身名內身,他身名外身;九受入名為內身,九不受入名為外身;眼等五情名為內身,色等五塵名為外身;如是等分別內、外。
行者先以不淨、無[28]常、苦、空、無我等智慧觀內身,不得是身好相:若淨相,若常相,若樂,若我,若實。內既不得,復觀外身,求淨、常、我、樂、實亦不可得。若不得便生疑:「我觀內時,於外或錯;觀外時,於內或錯。」今內外一時俱觀,亦不可得。是時心得正定,知是身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如[1]瘡,九孔流穢,是為行廁;不久破壞、離散、盡滅、死相;常有[2]飢渴、寒熱、鞭杖、[3]繫閉,罵詈、毀[4]呰、老病等諸苦常圍遶,不得自在。內空無[5]主,亦無知者、見者,作者、受者,但空諸法因緣和合而有,自生自滅,無所繫屬,猶如草木,是故內外俱觀。
餘內、外義,如十八空中說。
「循身觀」者,尋隨觀察,知其不淨,衰老病死,爛壞臭處,骨節腐敗,[6]摩滅歸土。如我此身,覆以薄皮,令人狂[7]惑,憂畏萬端。以是故,[8]如身相內外隨逐,本末觀察。又如佛說循身觀法。
「不生身覺」者,不取身一異相而生戲論。眾生於是身中起種種覺:有生淨覺,有生不[9]淨覺;有生瞋覺,念[10]他過罪;有人觀此身:「身為何法?諸身分邊為一?為異?」不生如是種種覺。所以者何?無所利益,妨涅槃道故。
復次,餘凡夫、聲聞人取身相能觀身,菩薩不取身相而能觀身。
「勤精進一心」者,餘世事巧便,從無始世界來,常習常作,如離別常人易,離別知識難;離別知識易,離別父子難;離別父子易,自離其身難;自離其身易,離其心者難。自不一心勤精進,此不可得!譬如[11]攢燧求火,一心勤著,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說「一心勤精進」。
「除世間貪憂」者,貪除則五蓋盡去;[12]猶如破竹,初節既破,餘節皆去。復次,行者遠離五欲,出家學道,既捨世樂,未得定樂,或時心生憂念,如魚樂[13]水。心相如是,常求樂事,還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說「當除貪、憂」。說「貪」,即[14]是說世間喜,以相應故。
初觀不淨者,人身不淨,薄皮覆故,先生淨相,後生餘倒;以是故,初說不淨觀。
復次,眾生多著貪欲,取淨[15]相;瞋恚、邪見不爾故,是以先治貪欲,觀不淨。
念身四威儀等者,先欲破身賊;得一心人,所為之事皆能成辦。以是故先尋[16]繹其身所為、所行、來去、臥覺、坐[17]禪觀身[18]所作,常一心安詳,不錯不亂。作如是觀察,以不淨,三昧易得。
身雖安詳,內有種種惡覺觀,破亂其心;以是故,說安那[19]波那十六分以防覺觀。安那般[20]那義,如先說。[21]身既安詳,心無錯亂,然後行不淨觀,安隱牢固。若先行不淨觀,狂心錯亂故,不淨反作淨相。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門。
不淨觀者,所謂菩薩摩訶薩觀身如草木瓦石無異。
是[22]身外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內身:堅者是地,濕者是水,熱者是火,動者是風;是四事入內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無我、無我所,隨逐自相,不隨人意。苦、空等亦如是[23]說。
「若坐、若立」者,臥則懈怠,身不動故,心亦不動;行則心亂,身不靜故,心亦不靜。
[24]欲以眼見事況所不見,故說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兒」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奪牛命」即是破身一[25]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觀牛四分,更無別牛,亦非是牛;行者觀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為身。所以者何?此四,身一故;又四大是總相,身是別相;若外四大不名為身,入身中假名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26]去四大遠,但以顛倒妄計為身。用是散空智慧分別四大及造色,然後入三念處,得入道。
又此身從足至髮、從髮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無一淨處。髮毛等乃至[*]腦膜,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眾多。穀倉是身,農夫是行者,[27]田種穀是行者身業因緣。結實入倉,是行者因緣[28]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種種不淨。農夫開倉,即知麻、黍、麥、豆種種別異,是行者不淨觀,以慧眼開見[29]是身倉,知此身中不淨充滿,必當[30]敗壞,若他來害,若當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淨、種種惡露等。
已觀內身不淨,今觀外身敗壞;是故說二種不淨:一者、已壞,二者、未壞。先觀己身未壞有識,若結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厭;鈍根結厚者,觀死人已壞,可畏可惡。
若死一日至五日,親里猶尚守護;是時禽獸未食,青[31]瘀、膖脹、膿血流出、腹脹破裂、五藏爛壞,屎[32]尿臭處,甚可惡[33]厭。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來、言語,妖[34]蠱姿則,[*]惑亂人情,淫者愛著;今者觀之,好色安在?如佛所說,真是幻法,但誑無智之眼!」今此實事露現,行者即念:「我身與彼,等無有異;未脫此法,云何自著、[35]著彼?又亦何[36]為自重輕他?」如是觀已,心則調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間貪憂。
又復思惟:此屍初死之時,鳥獸見之,謂非死人,不敢來近;以是故說「過六七日,親戚既去,[37]烏鷲、野干之屬競來食之。」皮肉既盡,日日變異,以是故說「但有骨人」。見其如此,更生厭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實無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緣,受苦無量!」即復自念:「我身不久,會當如是,未離此法。」或時行者見骨人在地,[1]雨水澆[2]浸,日曝風吹,但有白骨;或見久骨筋斷節解,分散異處,其色如鴿;或腐朽爛壞,與土同色。
初觀三十六物,死屍膖脹,一日至五日,是不淨觀。鳥獸來食,乃至與土同色,是無常觀。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說「因緣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觀。觀身相如此,無一可樂;若有著者,則生憂苦,是名苦觀。
以四聖行觀外身,自知己身亦復如是,然後內外俱觀。
若心散亂,當念老病死、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如是等,鞭心令伏,還繫不淨觀中,是名「勤精進」。一心勤精進故,能除貪、憂。
貪、憂二賊,劫我法寶,行者作是念:「是身無常,不淨可惡;如此眾生,何故貪著此身,起種種罪因緣?」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間顛倒樂!人心求樂,初無住時。當觀此樂為實為虛?身為堅固,猶尚散滅,何況此樂!
[3]此樂亦無住處,未來未有,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念念皆滅;以遮[4]苦故名樂,無有實樂!譬如飲食,除飢渴苦故,暫以為樂,過度則復生苦,如先破樂中說。則知世間樂皆從苦因緣生,亦能生苦果;誑人須臾,後苦無量。譬如美食雜毒,[5]食雖香美,毒則害人;世間樂亦如是。
婬欲煩惱等毒故[6]奪智慧命,心則狂[*]惑,捨利取衰,誰受此樂?唯有心識。諦觀此心念念生滅,相續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燈焰。受苦心非樂心,受樂心非苦心,受不苦不樂心非苦樂心,時相各異,以是故心無常。
無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想、思、憶念等亦如是。
餘三念處內外相如先說。
行是四聖行,破四顛倒;破四顛倒故,開實相門;開實相門已,愧本所習;譬人夜食不淨,[7]他了知非,[8]羞愧其事。
觀是四法不淨、無常等,是名苦諦;是苦因愛等諸煩惱,是集諦;愛等[9]諸煩惱斷,是滅諦;斷愛等諸煩惱方便,是道諦。
如是觀四諦,信涅槃道,心[10]住快樂,似如無漏,是名「煖法」。如人[*]攢火,[11]並有煖氣,必望得火。
[12]信此法已,心愛樂佛,[13]是法如佛所說,如服好藥[14]差病,知師為妙;諸服藥病[*]差者,人中第一,是則信僧——如是信三寶。煖法[15]增進,罪福[16]停等故,名為「頂法」。如人上山至頂,[17]兩邊道里俱等。從頂至忍,乃至阿羅漢,是一邊道;從煖[18]至頂是一邊道。
聲聞法中觀四念處,所得果報如是。
菩薩法者,於是觀中不忘本願,不捨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調伏心地,住是地中,雖有煩惱,心常不[19]墮;如人雖未殺賊,繫閉一處。
菩薩頂法,如先法位中說。
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
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20]即是菩薩無生法忍。如佛後[21]品自說:「須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四正勤、四如意足,雖各各別位,皆在四念處中。慧多故,名「四念處」;精進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22]足」。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說「智處」而說「念處」?
答曰:
初習行時,未及有智;念為初門,常念其事,是智慧隨念故,以「念」為名。四念處實體是智慧。所以者何?觀內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緣中,不令散亂,故名「念處」。
[23]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諸外道等捨五欲自苦身,不能捨惡不善,不能集諸善法。佛有兩種斷惡不善法:已來者除却,未來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種: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是名「正勤」。
智慧火得正勤風,無所不燒。正勤若過,心則散亂,智火微弱;如火得風,過者或滅、或微,不能燒照。是故須定以制過精進風,則可得定。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思惟定。制四念處中過智慧,是時定慧道得精進故,所欲如意;後得如意事辦故名「如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緣,亦[24]名分。
[25]是十二法,鈍根人中名為「根」,如樹有根未有力;若利根人中名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辦,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辦故名為「道」;事辦,思惟修行故名為「[26]覺」。
三十七品論議,如先說。
問曰:
答曰:
本願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諸法實相故,十方諸佛護念故。如[28]經說:「菩薩到七住地,外觀諸法空,內觀無我;如人夢中縛栰渡河,中流而覺。作是念:『我[29]空自疲苦,無河無栰,我何所渡?』菩薩爾時亦如是,心則悔厭:『我何所度?何所滅?』且欲自滅倒心。是時,十方佛伸手摩頭:『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願!汝雖知此,眾生未悟,汝當以此空法教化眾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門;諸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法門、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觀諸法空故,[1]著是涅槃;諸法空中無有滅處,無有著處;若實有滅,汝先來已滅。汝未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十八[2]不共法;汝當具足此法,坐於道場,如諸佛法。』」
復次,三三昧、十一智、三無漏根、覺觀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如先說。
復次,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說。
是諸法後皆用無所得故。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是棄死[3]人骨在地,[4]歲久,其色如鴿,腐朽爛壞,與土[5]共合,自念:『我身如是[6]法、如是相,未脫此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7]內身中循[8]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外身、內外身亦如是。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應如是廣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正勤。何等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已生諸惡不善[9]法為斷故,[10]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11]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欲生勤精進攝心行道;以不可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如意分。何等四?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精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以不可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五根。何等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五力。何等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七覺分。何等七?菩薩摩訶薩修念覺分,依離、依無染、向涅槃;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依離、依無染、向涅槃。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八聖道分。何等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三昧。何等三?空、無相、無作三昧。『空三昧』名諸法自相空,是[12]為空解脫門。『無相』名壞諸法相,不憶不念,是為無相解脫門。『無作』名諸法中不作[13]願,是為無作解脫門。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如實智。云何名苦智?知苦不生,是名苦智。云何名集智?知集應斷,是名集智。云何名滅智?知苦滅,是名滅智。云何名道智?知八聖道分,[14]是名道智。云何名盡智?知諸婬[15]怒癡盡,是名盡智。云何名無生智?知諸有中無生,是名無生智。云何名法智?知五眾本事[16]分別知[17]無,是名法智。云何名比智?知眼無常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無常,是名比智。云何名世智?知因緣、名字,是名世智。云何名他心智?知他眾生心,是名他心智。云何[18]名如實智?[19]知諸佛一切種智,是名如實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云何名未知欲知根?諸學人未得果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未知欲知根。云何名知根?諸學人得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云何名[20]知者根?諸無學人,若阿羅漢、[21]若辟支佛、諸佛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三三昧。何等三?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22]覺無觀三昧。云何[23]名有覺有觀三昧?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是名有覺有觀三昧。云何名無覺有觀三昧?初禪二禪中[24]間,是名無覺有觀三昧。云何名無覺無觀三昧?從二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是名無覺無觀三昧。[25]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十念。何等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26]滅、念出入息、念身、[27]念死。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28]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佛十力。何等十?佛如實知一切法[1]是處不是處相,一力也。如實知他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法,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二力也。如實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三力[2]也。如實知他眾生諸根上下[3]相,四力也。如實知他眾生種種欲解,五力也。如實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如實知一切至處道,七力也。知種種宿命,有相、[4]有因[5]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6]初劫盡,我在彼眾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7]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八力也。佛天眼淨,過諸[8]天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9]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10]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謗毀聖人,受邪見[11]業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業成就,不謗[12]毀聖人,受正見[13]業因緣故,身[14]就壞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佛如實知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證知入是法,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作,從今世不復見後世,十力也。須菩提!是[15]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無所畏。何等四?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16]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17]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18]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19]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無礙智。何等四?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20]義無礙者,知諸法實相義。法無礙者,知諸法名。辭無礙者,[21]言辭中無礙。樂說無礙者,審諦言無盡。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22]已捨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礙無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何等為字等、語等諸字入門?
「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
「羅字門,一切法離垢故。
「波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
「遮字門,一切法終不可得故,諸法不終不生故。
「[24]邏字門,諸法度世間故,亦愛[25]枝因[26]緣滅故。
「陀字門,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婆字門,諸法婆字離故。
「荼字門,諸法荼字淨故。
「沙字門,諸法六自在王性清淨故。
「多字門,入諸法如相不動故。
「夜字門,入諸法如實不生故。
「吒字門,入諸法制伏不可得故。
「迦字門,入諸法作者不可得故。
「伽字門,入諸法去者不可得故。
「闍字門,入諸法生不可得故。
「䭾字門,入諸法性不可得故。
「賒字門,入諸法定不可得故。
「呿字門,入諸法虛空不可得故。
「哆字門,入諸法有不可得故。
「若字門,入諸法智不可得故。
「婆字門,入諸法破壞不可得故。
「車字門,入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眾亦不可得故。
「魔字門,入諸法魔字不可得故。
「火字門,入諸法喚不可得故。
「拏字門,入諸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故。
「歌字門,入諸法聚不可得故。
「醝字門,入諸法醝字不可得故。
「遮字門,入諸法行不可得故。
「荼字門,入諸法邊[8]竟處[9]不可得故,不終不生[10]故。過荼無字可[11]得。何以故?更無字故。
「諸字無礙無名,亦[12]不滅,[13]亦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14]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空!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
「若菩薩摩訶薩,[15]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16]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知當得二十功德。何等二十?得強識念,得慚愧,得堅固心,得經旨趣,得智慧,得樂說無礙,易得[17]諸陀羅尼門,得無疑悔心,得聞善不憙、聞惡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18]得無增減,得善巧知眾生語,得巧分別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緣、四諦,得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別日月歲節,得巧分別天耳通,得巧分別宿命通,得巧分別生死通,得能巧說是處[19]非處,得巧知往來坐起等身威儀。須菩提!是陀[20]羅尼[21]門、阿字門等,是名菩薩摩訶薩[22]摩訶衍。」
[*]【論】
釋曰:
「字等、語等」者,是陀羅尼,於諸字平等,無有愛憎。又此諸字,因緣未會時亦無,終歸亦無,現在亦無所有,但住吾我心中,憶[23]想分別覺觀心說;是散亂心[24]說,不見實事,如風動水則無所見。「等」者,與畢竟空、涅槃同等。菩薩以此陀羅尼於一切諸法通達無礙,是名「字等、語等」。
問曰:
若略說則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陀羅尼門,今何以說是字等陀羅尼名為諸陀羅尼門?
答曰:
先說一大者,則知餘者皆說;此是諸陀羅尼初門,說初,餘亦說。
復次,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
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25]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26]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
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
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27]木陀,秦言第一義。
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
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
若聞[28]邏字,即知一切法離輕重相。[29]邏求,秦言輕。
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無縛無解。婆陀,秦言縛。
若聞荼字,即知諸法[30]不熱相。南天竺荼闍[31]他,秦言不熱。
若聞沙字,即知人身六種相。沙,秦言六。
若聞和字,即知一切諸法離語言相。和(于波[32]反)波他,秦言語言。
若聞多字,即知諸法在如中不動。多他,秦言如。
若聞夜字,即知諸法入實相中,不生不滅。夜他跋,秦言實。
若聞[36]摩字,即知一切法離我所。[37]魔迦羅,秦言我所。
若聞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伽陀,秦言底。
若聞[38]陀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多[39]陀阿伽陀,秦言如去。
若聞闍(社[40]音)字,即知諸法生老不可得。闍提闍羅,秦言生[41]老。
若聞濕波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如濕波字不可得。濕[42]簸字無義,故不釋。
若聞叉字,即知一切法盡不可得。叉耶,秦言盡。
若聞哆字,即知[45]諸法邊[46]不可得。[47]阿利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邊得何利。
若聞若字,即知一切法中無智相。若那,秦言智。
若聞[49]婆字,即知一切法不[50]可破相。婆伽,秦言破。
若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伽車提,秦言去。
若聞[2]蹉字,即知一切法無慳無施相。末[3]蹉羅,秦言慳。
若聞伽字,即知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
若聞[*]他([4]土荼[*]反)字,即知諸法無住處。南天竺[*]他那,秦言處。
若聞拏字,即知一切法及眾生不來不去,不坐不臥,不立不起,眾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
若聞頗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頗羅,秦言果。
若聞醝字,即知醝字空,諸法亦爾。
若聞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動相。遮羅地,秦言動。
若聞[6]吒字,即知一切法[7]此彼岸不可得。[8]吒羅,秦言岸。
是字常在世間,相似[12]相續故、入一切語故「無礙」。如國國不同,無一定名,故言「無名」。聞已便盡,故言「滅」。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13]而況字可說!諸法無憶想分別故「不可示」。先意業分別故有口業;口業因緣故,身業作[14]字;字是色法,或眼見、或耳聞,眾生強作名字。無因緣,以是故「不可見」、「不可書」。諸法常空,如虛空相,何況字說已便滅!是文字陀羅尼,是諸陀羅尼門。
問曰:
知是陀羅尼門因緣者,應得無量無邊功德,何以但說二十?
答曰:
佛亦能說諸餘無量無邊功德,但以廢說般若波羅蜜故,但略說二十。
「得強識念」者,菩薩得是陀羅尼,常觀諸字相,修習憶念故,得強識念。
「得慚愧」者,集諸善法,厭諸惡法故,生大慚愧。
「心得堅固」者,集諸福德、智慧[15]故,心得堅固如金剛;乃至阿鼻地獄事,尚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苦!
「得經旨趣」者,知佛五種方便說法故,名為得經旨趣:一者、知作種種門說法,二者、知為何事故說;三者、知以方便故說,四者、知示理趣故說,五者、知以大悲心故說。
「得智慧」者,菩薩因是陀羅尼,分別破散諸字,言語亦空,言語空故名亦空,名空故義亦空;得畢竟空,即是般若波羅蜜。
「智慧樂說」者,既得如是畢竟清淨無礙智慧,以本願、大悲心度眾生故樂說易。
「得陀羅尼」者,譬如[16]破竹,初節既破,餘者皆易;菩薩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羅尼,諸陀羅尼自然而得。
「無疑悔心」者,入諸法實相中,雖未得一切智慧,於一切深法中無疑無悔。
「聞善不[17]喜、聞惡不瞋」者,各各分別[18]諸字,無讚歎、無毀[*]呰故,聞善不喜,聞惡不[19]瞋。
「不高不下」者,憎愛斷故。
「善巧知[20]眾生[21]語」者,得解一切眾生言語三昧故。
「巧分別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緣、四諦」者,五眾等義如先說。
「巧分別眾生諸根利鈍、知他心、天耳、宿命、巧說是處非處」者,如十力中說。
「巧知往來坐起等」者,如〈阿[22]鞞跋致[23]品〉中所說。
「日月歲節」者,日名從旦至旦,初分、中分、後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時:春、秋分時,十五時屬晝,十五時屬夜;餘時增減——五月至,晝十八時,夜十二時;十一月至,夜十八時,晝十二時。
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24]七日半。
有四種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間月,三者、[25]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間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閏月者,從日月、世間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
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歲。是歲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復始。菩薩知日中分時,前分已過,後分未[26]生,中分中無住處,無相可取,日分空無所有。到三十日時,二十九[27]日已滅,云何和合成月?月無故,云何和合而為歲?以是故,佛言:「世間法如幻、如夢,但是誑心法。」菩薩能知世間日、月、歲和合,能知破散無所有,是名「巧分別」。
如是等種種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