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Online Reader
Page Loading ...
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3132[33]3435  ...100>
大智度論

[8]大智度[9]論釋初品中到彼岸[10][11]第五十[12](卷三十三)

[13]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14]當學般若波羅蜜!」

[15]

彼岸者於有為無為法盡到其邊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盡有為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無為法中從須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有為為法相義如先說

[*]

[16]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諸法法相[17]生際[18]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

上已說」,今何以更說

答曰

上直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說此廣說上說一此說三

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是實際過去法如即是過去法相未來現在亦如是

復次過去法如即是未來現在法如現在法如即是過去未來法如未來法如是過去現在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異

復次如先說二種如一者世間如二者出世間如用是世間如三世各各異用是出世間如三世為一

復次,「法相名諸法業諸法所作如火為熱相水為濕相如是諸法中分別各各別相是處非處力中說是名世間法相

若是諸法相推求尋究無生法中更無過是者是名無生際」。

問曰

法相可分別有三世無生際是未來法云何有過去現在如阿毘曇說:「生法者過去現在是無生法者未來及無為法是。」云何欲令過去現在有無生

答曰

如先種種說破生法一切法皆無生何但未來無生一時義中已破三世三世一相所謂無相如是則無生相

復次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涅槃者末後究竟不復更生而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無生際。」

[*]

[1]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2]淨報大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

若菩薩未得漏盡云何在漏盡聖人前

答曰

菩薩初發意時已在一切眾生前何況積劫修行是菩薩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聲聞支佛

眾生知菩薩恩故推崇敬重乃至畜生中亦為尊重如菩薩昔作鹿其色如金角七寶五百鹿隨逐[3]若在人中[4]作轉輪聖王惡世恒作大王護持佛法益眾生若出家值有佛法則為世作大度興顯佛法若無佛法則為外道大師四無量[5]羅漢辟支佛雖有無漏利益事譬如一升[6]雖精不如大海水酪薩雖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無量

復次羅漢辟支佛四事供養助道之具多由菩薩首楞嚴經:「文殊師利七十二億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以是故在聲辟支佛前

欲為諸佛給使如釋迦文佛未出家時車匿給使[7]陀耶戲笑毘耶耶輸陀等諸[8]為內眷屬出家六年苦行時五人給侍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9]多羅阿難[10]跡力士等是名內眷屬」。

大眷屬舍利弗[11]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12]盧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13]颰陀[14]羅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是名大眷屬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性生身二者隨世間身

世間身眷屬如先說

法性生身者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菩薩侍從所以者何不可思議解脫經:「佛欲生時八萬四千一生補處菩薩在前菩薩從後而[15]譬如陰雲籠月。」又如法華[16]從地[17]出菩薩等」,皆是內眷屬大眷屬

菩薩眷屬有佛純以菩薩為眷有佛純以聲聞為眷屬有佛菩薩聲聞雜為眷屬是故言:「但欲得菩薩為眷屬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眷屬有三——下者純聲聞中者雜上者但菩薩

淨報大施有人言:「菩薩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受人信未能淨報。」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法皆空不可得何況諸結使菩薩入法性中不證真際是故能淨報施福。」

復次菩薩功德廣大從發心已來[18]一一眾生受一切苦欲以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後當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而自成度一切眾生

又菩薩志願不以阿僧祇為拘如世間[19]及如法性實際虛空等久住菩薩心住世間利益眾生故亦如是久住無有窮已是人不能淨報施福者誰能淨如父母雖有結使諸惡以一世利益子故受其供養[20]得大福何況菩薩無諸結使而住無邊世中利益眾生而不淨畢

又復菩薩但有悲心而無般若尚能利益何況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菩薩無結使云何世間受生

答曰

先已答菩薩得無生法忍得法性生身處處變化以度眾莊嚴[21]世界是功德因緣故雖未得佛淨報施福

[*]

[22]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癡心[23]當學般若波羅蜜!」

[*]

是六種心惡故能障蔽六波羅蜜門

如菩薩行布施時若有慳心起[24]施不清淨所謂不能以好物施若與好物不能多與[25]外物則不能內施若能內施不能盡與[1]由慳心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法皆空如夢如幻以身骨髓布施施草木是菩薩雖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慳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諸餘人離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不見破戒事所以者何戒為一切諸善功德住處譬如地為一切萬物所依止處破戒尚不得餘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不生破戒心復作是念:「菩薩法者安樂眾生若破戒者惱亂一切。」以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何況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身為苦器法自受惱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應怨人但當自護其心不令[2]起惡譬如人[3][4]雨寒熱亦無所瞋復作是念:「菩薩求佛大悲為本[5]瞋恚則喪志願瞋恚之尚不得世間樂何況道樂瞋恚之人自不得樂何能以樂與人!」

懈怠之人世間勝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鑽火數息無得火期

散亂之心譬如風[6]雖有光明不能照物亂心中智[7]亦復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當攝心然後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醜之事都不覺知散亂之心亦如是世間好事尚不能善知何況出世間法

愚癡人心一切成敗事皆不能及何況微妙深義譬如無目之人或墜溝[8]或入非道無智之人亦復如是無智慧眼受著邪法不受正見如是之人世間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力故能障是六[9]六波羅蜜以是故說:「若欲不起六[*]學般若波羅蜜。」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布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10]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11]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

云何名為福處」?

答曰

阿毘曇言:「[12]善有漏身意業

復有人不隱沒無記是所以者何善有漏業因緣果報故得是不隱沒無記福是果報亦名為福如世間人說:「能成大事多所成辦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說三種布施持戒

何等是布施有人以衣服臥具飲食瓔珞等與人是名布施

問曰

飲食等物便是布施為更有布施

答曰

飲食等物非布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捨與慳心相違是名布施福德是或有漏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聖人得

有人言是捨法相應思是名布施福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即是業口不名為業[13]生故得名業

此布施有二種一者二者不淨

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或親愛故與[14]求勢故與以施故多致勢援或死急故與或求善[15][16]故與或求[17]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小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呪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或求入[18]儻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淨相違名為不淨

淨施者如經中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利故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19]色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如說諸天不淨心布施者宮殿光明薄少淨心布施者宮殿光明增廣此布施業雖過去乃至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問曰

此布施福云何增長

答曰

應時施故[20]增長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21][22]如六念中念捨

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者清淨故若決定心施若自以力致財施若隨所有多少能盡施若交以物施若以[23]田使人等施

如是布施唯有菩薩能以深心行之[24]羅摩菩薩十二年布施已[25]飾乳牛七寶鉢及[*]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26][27]如須帝拏菩薩下善勝白[28]施與怨家入在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醜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為大動天為雷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門如尸毘王為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為[1]自炙其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2]

復有聲聞人布施[3]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於無數千萬世受轉輪聖王及天王福如施婆羅門持一瓶酪施僧世世受樂今得阿羅漢受樂中受樂第一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故[4]世果報為波斯尼[5]王后尸婆供養迦栴延故得今世[6]為栴陀波周陀王后如欝伽陀居士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故即日[*][7]五百賈客得其餘食人人以珠瓔[8]與之卒得大[9][10][11]

如是等布施得今世[*]當知布施論議說不可盡

持戒福處佛說五戒福者是

問曰

云何殺罪相

知是眾生故奪命得殺罪非不故安隱快心得殺罪非散亂狂心奪命得殺罪非作瘡[12]得殺罪非未死身業是殺非口[13]身作是殺罪非但心[14]如是等罪止不作是初戒善相

或有人言謂是不隱沒無記或欲界繫或不繫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非業相應非隨業行或共業生不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欲界欲時得斷知聖人共有是名說不殺生戒相餘戒亦如是隨義分別

諸戒讚歎論議尸羅波羅中說

修定福處雖經中說修慈是修定福亦說有漏禪定能生果報者總名修定福以欲界多瞋多亂故先說慈心為修定福

得慈方便願與眾生樂後實見受樂是心相應法名為慈法

是法或色界繫或不是為真慈是方便慈欲界繫常隨心行隨心生無形無對能緣法非業業相應而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色界欲時得斷知有覺有觀亦無覺有觀亦無覺無觀或有喜[15]無喜或有息或無息亦凡夫人亦聖人樂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先緣得解相後緣實義根本四禪中亦過四禪依止四禪得者牢固有力

慈應言親愛」,無怨無諍名為親愛」;能緣無量眾生故名為無量」;能利益眾生能離欲故名為梵行」。

慈心餘論議四無量中說

問曰

修定福中佛何以但說慈心不說餘

答曰

四無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憂愁故捨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捨心[16]故福亦少

佛說慈心有五利不說餘何等五一者[17]不傷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18]四者水不沒五者於一切瞋怒惡害眾生中見皆[19]歡喜悲心等[20]事不爾以是故說修定福為慈」;餘者隨從及諸能生果報有漏定

導福處若比丘不能坐禪不能誦經化勸[*]修立福德或有比丘能坐禪誦經見諸比丘衣食乏少力能引致亦行勸[21]及諸菩薩憐愍眾生故以福德因緣勸化又出家人若自求財於戒有失是故勸導以為因緣

財福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車馬田宅等

問曰

上言布施福處」,此言財福」,有何等異

答曰

布施者總攝一切施財施法施俗施道施今欲分別[22][23]

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轉法輪無量眾生得道後舍利弗逐佛轉法輪[24]聖人雖非轉法輪亦為眾生說法得道亦名法施

復有遍吉菩薩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彌勒菩薩等以二種神通力[25]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種種因緣開度眾生亦名法施

諸辟支佛飛騰虛空而說一偈[26]眾生[27]善根亦名法施

又佛弟子未得聖道者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

如是等種種名為法施相

以是故說:「菩薩欲立眾生於六種[28]福者當學般若波羅。」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29]當學般若波羅蜜!」

[30]

何等五肉眼天眼法眼佛眼

[31]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以此礙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32]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A1]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33]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麁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後品五眼義當廣說

[*]

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1]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

眼法所見不過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見十方恒河沙等國中諸佛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近無遠無所罣礙故

問曰

般舟經以般舟三昧力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

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三昧離欲人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

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為差別

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三昧功難如夜[2]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知諸佛心

問曰

如上地鈍根不能知下地[3]菩薩一佛心尚不應知何況恒河沙等十方諸佛心

答曰

以佛神力[4]令菩薩知如經說:「一切眾生無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虫亦能知。」以是[5]以神力故令菩薩知佛心

復次般若波羅蜜無礙相麁細深淺愚聖都無差別諸佛心菩薩[6]一如無異菩薩隨是如故知諸佛心

復次希有難事不應知而知

是故言:「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忘[7]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

一佛所說猶尚難持何況無量諸佛所說欲憶而不忘

答曰

菩薩以聞持陀羅尼力故能受堅憶念陀羅尼力故不忘

復次此中說以般若波羅蜜力畢竟清淨無所著譬如大海含受眾流菩薩從十方諸佛所聞法以般若波羅蜜器大故能受無量法持而不忘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不可譬喻如虛空如劫燒盡已大雨彌滿是雨除虛空更無處能受十方諸佛說法雨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更無能受

以是[8]:「欲聞十方諸佛說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9]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見一切佛世界義[10]五十一之一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及見現在十方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

若見十方佛則已[*]世界今何以復說欲見[*]世界」?

答曰

薩未深入禪定若見十方[*]世界山河草木心則散亂[*]但觀諸佛念佛義中說者但觀諸佛不觀土地山河樹木得禪定力已隨意廣觀

復次[11]清淨佛國難見:「欲見諸佛[12]當學般若波羅蜜。」又一佛有無量百千種[*]世界如先說有嚴淨有不嚴淨有雜有畢竟清淨[*]世界難見故以般若波羅蜜力乃能得見譬如天子聽正殿則外人可見內殿深宮無能見者

十方現在[*]世界可見過去未來諸佛[*]云何得見

答曰

菩薩有見過去未來三入是三昧已見過去未來事如夢中所

復次菩薩有不滅[13]三昧入是三昧已不見諸佛有滅者

問曰

此二法非眼云何能見

答曰

此是智慧假名為眼如轉法輪於四諦[14]得眼

復次菩薩見十方現在佛[*]世界定知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亦爾所以者何一切諸佛功德同故是事如先說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如現在過去來等無異一如一法性故以是故不應難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聞十方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陀那因緣經阿波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廣經未曾有經論議經諸聲聞等聞與不聞盡欲誦受持[15]當學般若波羅蜜!」

先說盡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所說法者即此十二部經

經中直說者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皆名修多羅」。

諸經中偈祇夜」。

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此人經爾所阿僧祇劫當作佛若記爾所歲當作佛記聲聞人今世後世得道記辟支佛[16]世得道記餘六道亦皆後世受報

諸佛法欲與眾生受記先皆微笑無量種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1]紫等

從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惡道從其光明演無量法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安隱涅槃眾生得遇斯光聞說法者身心安[2]得生人天上從是因緣皆得畢苦

從下二牙出上照人天乃至有頂禪若聾盲[3]皆得除愈六欲天人及阿修羅受五欲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皆厭患欲樂身心安色界諸天受禪定樂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亦生厭患來詣佛所

此諸光明復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還繞身七[4]若記地獄光從足下入若記畜生光從[5]𨄔若記餓鬼光從[6]若記人道[7]若記天道光從胸入若記聲聞光從口入若記辟支佛光從眉間相入記得佛光從頂入

若欲受記[8]現此相然後阿難等諸弟子發問

一切偈名祇夜」,[9]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伽陀」。

優陀那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如佛在舍婆提毘舍佉堂上陰地經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爾時一比丘合[10]白佛:「世尊云何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告比丘:「凡夫人未得無漏道顛倒覆心故於無我無我所心大驚怖若佛及佛弟子聞好法者歡喜奉行無顛倒故[11]復更。」如是等,《雜阿含中廣說

又如般若波羅蜜諸天子讚須菩提所說:「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是名優陀那

又如佛涅槃諸弟子抄集要偈諸無常偈等作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亦名優陀那諸有集眾妙事皆名優陀那

如是等名優陀那經相

尼陀那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中阿含長阿波陀那》,《長阿含大阿波陀那》;《毘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經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是等無量阿波陀那

如是語經有二種

[12]:「我先許說者今已說竟。」

二者三藏摩訶衍外更有經名[13]多迦」;有人言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是

佛說淨飯王強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選擇五百人[14]任得道者將至舍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離欲[15]近親里恐其破戒將至舍[16]令舍利弗[17]連等教化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還將至本生國一切諸佛法本國時與大會諸天眾俱住迦毘羅[18]人林中此林去迦毘羅[*]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子比丘處舍婆提時初夜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道里長遠

爾時佛知其心一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故說偈

不寐夜長  
疲惓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其心[19]逸多睡眠不覺夜長今初夜後夜[20]求道[21]省睡眠故覺夜[22]此迦毘羅婆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著衣持鉢步行疲故覺道長是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門[23]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鞞婆尸佛乃至今日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

如是等經名為出因緣」。何處出於三藏摩訶衍中出故名為」。[24]何名因緣是三事之本名為因緣[25]」。

本生[26]菩薩曾為師子在林中住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二子寄於師子時有鷲鳥飢行求食值師子睡故取[27]子而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已求猴子不得見鷲持在樹上而告鷲言:「我受獼猴寄託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28][29]從汝索我為獸中之王汝為鳥中之主勢同等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飢乏何論同異!」師子知其叵得自以利[30]其脇肉以貿猴子

又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31]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

又昔菩薩作一鳥身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1][2]神羂法著不可解鳥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藥草著其[*]繩即爛壞人得脫去

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是名本生經」。

廣經名摩訶衍所謂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3]》、《法華經》、《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說

[4]佛略([5]呂夜反[6]秦言未曾有)」,如佛現種種神眾生[7]未曾有所謂佛生時身放大光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處復照十方無量諸佛三千大千[*]世界是時於佛母前有清淨好池以浴菩薩梵王執蓋帝釋洗二龍吐水又生時不須扶持而行七步足跡之處皆有蓮華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眾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動天雨眾花樹出音作天[8]

如是等無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經

論議經答諸問者釋其所以復廣說諸義

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所謂四聖諦何等是四所謂苦道聖諦是名論議」。何等為苦聖諦所謂生苦等八種苦等是生苦所謂諸眾生各各生處是中受苦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9]提舍」。

摩訶衍中佛說六波羅蜜何等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何等是檀波羅蜜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何等是具足與般若波羅蜜和合乃至十住菩薩所得是名具足不具足者初發菩薩心得無生忍法未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是名不具足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者[10]便力未具足者無方便力

佛所說論議經及摩訶迦栴延所解修多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說者亦名[*]提舍」。

聲聞所不聞者佛獨與菩薩說法諸聲聞聽者又佛以神通力變身無數至十方一乘[*]世界說法又復佛為欲天天說法無諸弟子故不得聞

問曰

諸六通阿羅[11]若佛說時雖不在坐以天[12][13]可得見聞若以宿命通并知過去事何以不聞

答曰

諸聲聞神通力所不及處是故不聞

復次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以不種是聞大乘行[14]因緣故譬如坐禪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餘人不見不可思議解脫經中廣說

盡欲受持聞而奉行為」,久久不失為」。[15]

大智度[16]論卷第三十三

𮞛 𬧅 𮅭
聖本缺卷初部
論釋【大】,〔-〕【石】
義【大】,〔-〕【宋】【宮】,等【元】【明】,論【石】
第五十【大】,第四十【宋】,第四十一【宮】【石】,〔-〕【元】【明】
卷三十三【大】,卷第三十三【宋】【元】【明】【宮】,下訖譟持三十三【石】
【經】【大】*,〔-〕【宋】【宮】*
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大】,〔-〕【石】,當學般若波羅蜜【宋】【元】【明】【宮】
【論】【大】*,〔-〕【宋】【宮】*
菩薩摩訶薩【大】,〔-〕【宋】【宮】【石】
無【大】,不【宋】【宮】
者【大】,〔-〕【宋】【宮】【石】
(復次…薩)十字【大】,〔-〕【宋】【宮】
得【大】,〔-〕【宋】【元】【明】【宮】
宗【大】,崇【宋】【元】【明】【宮】
好【大】,如【石】
阿【大】,〔-〕【宋】【元】【明】【宮】【聖】
酥【大】,蘇【聖】【石】
優【大】,憂【聖】
婇【大】*,綵【聖】*
剎【大】,利【聖】
密【大】,蜜【宋】【宮】【聖】
揵【大】,健【聖】
泥【大】,渥【聖】
師【大】*,尸【聖】*
婆【大】,波【聖】
出【大】,生【宋】【元】【明】【宮】
經【大】,經中【聖】
踊【大】,湧【明】
代【大】,伐【聖】
及如【大】,如及【宋】【元】【明】【宮】【聖】【石】
子【大】,〔-〕【宋】【元】【明】【宮】
世界【大】*,國土【聖】*
(復次…薩)十字【大】,〔-〕【宋】【元】【宮】
者【大】,〔-〕【宋】【元】【明】【宮】
布【大】,〔-〕【宋】【元】【明】【宮】
與【大】,〔-〕【石】
皆【CB】【麗-CB】【宋】【元】【明】【宮】【石】,若【大】,與皆【聖】(cf. K14n0549_p0834c23)
起惡【大】,惡起【聖】
遭【大】,連【石】
惡【大】,〔-〕【宮】
懷【大】,能【宮】
然【大】,燈【宋】【元】【明】【宮】
慧【大】,〔-〕【宮】【聖】
坑【大】,𣑮【石】
蔽【大】*,弊【聖】*
導【大】*,道【聖】*【石】
處【大】,者【聖】
者【大】,名【宋】【元】【明】【宮】
思【大】,因【石】
為【大】,〔-〕【聖】
名【大】,〔-〕【宋】【元】【明】【宮】
譽【大】,舉【聖】
與【大】,〔-〕【聖】
伴【大】,僠【石】
萎【大】,委【聖】
福【大】,〔-〕【宋】【宮】
福【大】,得【宋】【元】【明】【宮】
廣【大】,多【聖】
園【大】,薗【石】
韋【大】,違【石】
莊【大】,嚴【宋】【元】【明】【宮】【石】
勝【大】,稱【宋】【元】【明】【宮】
又【大】,復【聖】
象【大】,𠌵【石】
兔【大】,菟【聖】
所【大】,〔-〕【聖】
須彌陀【大】,須施彌【石】
今【大】,令【聖】
示【大】,〔-〕【宮】
果【大】*,〔-〕【宋】【元】【明】【宮】*
果【大】,〔-〕【宋】【宮】【石】
珞【大】,〔-〕【宋】【元】【明】【宮】【聖】
號【大】,號為【聖】
卒【大】,為卒欝【宋】【元】【明】【宮】
伽【大】,欝伽【聖】
已【大】,以【聖】
殺【大】,教【宋】【元】【明】【宮】【聖】
生【大】,生惡【元】【明】
或【大】,〔-〕【石】
放【大】,心【聖】,施【石】
刀【大】,力【聖】
燒【大】,能燒【聖】
歡喜【大】,喜權【宋】【宮】
三【大】,〔-〕【宋】【元】【明】【宮】【聖】
導【大】,道【聖】【石】
法【大】,財【聖】
財【大】,法【聖】
諸【大】,者【聖】
果報神通修得【大】,修得神通果報【石】
導【大】,道【石】
殖【大】,植【宋】【元】【明】【宮】
施【大】,〔-〕【宋】【宮】
者【大】,〔-〕【宋】【元】【明】【宮】
【論】【大】,〔-〕【宋】【元】【明】【宮】
肉【大】,論肉【元】【明】
眼【大】,眼淨【聖】
令【大】,各令【聖】
十方【大】,〔-〕【石】
然燈【大】,燈然【宋】【宮】【石】
根【大】,根心【石】
故【大】*,〔-〕【聖】*
故【大】,故知【明】【聖】
心【大】,心則【宋】
者【大】,〔-〕【宋】【元】【明】【宮】
故【大】,〔-〕【宋】【元】【明】【宮】
(大智…一)二十一字【大】,〔-〕【元】【明】【宮】【聖】【石】
五十一之一【大】,四十二之一【宋】【宮】
諸【大】,〔-〕【宋】【元】【明】【宮】
國【大】,國土【聖】
際【大】,除【宋】【元】【明】【宮】
中【大】,〔-〕【宋】【元】【明】【宮】
者【大】,〔-〕【宋】【元】【明】【宮】
但【大】,人但【宋】【元】【明】【宮】
縹【大】,𦆝【聖】
樂【大】,隱【石】
瘂【大】,㾈【石】
匝【大】,𮞛【石】
𨄔【CB】,𬧅【大】,踹【宋】【元】【宮】,腨【明】
髀【大】,䏷【聖】
齊【大】,臍【宋】【元】【明】
先【大】,光【聖】
六【大】,從六【聖】
掌【大】,手【聖】【石】
不【大】,不可【石】
結【大】,經【宋】
目【大】,築【宮】【聖】,𮅭【石】
堪【大】,勘【聖】
若【大】,故若【聖】
婆【大】,波【聖】
乾【大】,建【聖】,〔-〕【宮】【石】
婆【大】*,波【石】*
放【大】,施【聖】
精【大】,〔-〕【宋】【宮】【聖】
減【大】,滅【石】
大【大】,為【元】【明】【聖】
見【大】,聞【聖】
云【大】,〔-〕【宋】【元】【明】【宮】
經【大】,〔-〕【宋】【元】【明】【宮】
者【大】,〔-〕【聖】【石】
猴【大】,獮猴【石】
孤【大】,辜【宮】
言【大】,吾【宮】
爪【大】,扴【聖】
熱【大】,執【石】
羂【大】*,衒【宋】【宮】【聖】【石】*
水【大】,氷【明】
首【大】,手【宋】【元】【明】【宮】【聖】【石】
毘【大】,鞞【宋】【元】【明】【宮】,裴【石】
呂夜反【大】,〔-〕【明】,上夜反【宋】,力夜反【元】
秦言未曾有宋元明宮四本俱作本文
怪【大】,怖【石】
伎【大】,妓【宋】【元】【明】【宮】【石】
波【大】*,婆【聖】*
方【大】,大方【宋】【元】【明】【宮】
漢【大】,漢弟子【聖】
耳【大】,眼【聖】
眼【大】,耳【聖】
法【大】,法法【石】
不分卷【聖】
論卷第三十三【大】,到彼岸卷第三十三【石】
求【CB】,生【大】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