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2627[28]2930  ...100>
大智度論

[2]大智度論初品中欲住六神通釋論第四十三(卷二十八)

[5]

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

[6]

問曰

讚菩薩品中言諸菩薩皆得五[7]」,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答曰

通是菩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

問曰

往生品菩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

答曰

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

習不盡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

問曰

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8]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9]終不能生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答曰

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問曰

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

答曰

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

復次先已答有二種漏盡」,此中不說菩薩得漏盡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六神通義如後品中佛[10]讚菩薩品亦已說菩薩五神通義

問曰

神通有何次第

答曰

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眾生心清淨何以故若無希有事不能令多眾生得度

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繫心身中虛空滅麁重色相常取空輕相發大欲精進心智慧籌量心力能舉身未籌量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譬如學[11]壞色麁重相常修輕空相是時便能飛

亦能變化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風作火作風如是諸大皆令轉易令金作瓦瓦礫作金如是諸物各能令化變地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復憶念地相是時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諸物皆能變化

問曰

若爾與一切入有何等異

答曰

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捨勝處柔伏其心然後易入神通

復次一切入中一身自見地變為水餘人不見神通則不然見實是水他人亦見實水

問曰

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12]實水己身他人皆

答曰

一切入觀處廣但能令一切是水而不能令實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令地轉為水便是實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別

問曰

二定變化事為實為虛若實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虛云何聖人而行不

答曰

皆實聖人無虛也三毒已拔故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可轉地或作水相[13]蠟是地類得火則消為水則成濕[14]寒則結成氷而為堅相石汁作金[15]為銅或還為石眾生亦如是惡可為善可為惡以是故知一切法無定相故[16]神通力變化實而不誑若本各各定相則不可變

三者諸賢聖神通[17]六塵中隨意自在見好能生厭想見醜能生樂想能離好醜想行捨心

是名三種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

菩薩得是神通遊諸佛於諸異國語言不同及在遠微細眾生不聞故求天耳通常憶念種種多[18]眾大取相修行常修習故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得已便得遠聞於天人音聲麁細遠近通達無礙

問曰

禪經中說:「先得天眼見眾生而不聞其聲[19]求天耳既得天眼天耳見知眾生身形音聲不解語言種種憂喜苦樂之辭故求辭無礙智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知其心已未知本所從來故求宿命既知所[1]欲治其心病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所度未廣不能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應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眾生麁者多細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如意神通能兼麁細度人多故是以先

復次[2]得法異數法異得法者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取是等光明相常懃精進善修習故晝夜無異若上若下若前若後等一明徹無所罣礙是時初得天眼神通餘次第得如先

復次佛如所自得為人說次第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謂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後夜分得知他心智通盡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後說明次第得四沙門果大者在後

問曰

若天眼易得故在前菩薩何以不先得天眼

答曰

菩薩於諸法皆易無難餘人鈍根故[3]難有

初夜時魔王來欲與佛戰菩薩以神通力種種變化令魔兵器皆為[4]瓔珞降魔已續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5]?」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積福德力故

中夜時[6]寂寞無聲慈愍一切故念魔眾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聞十方五道眾生苦樂聲聞聲已欲見其形以障[7]不見故求天眼

後夜時既見眾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眾生心皆欲離苦求樂是故菩薩求漏盡神通諸樂中漏盡最勝令眾生得之

問曰

菩薩已得無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何以自疑既見眾生而不知其心」?

答曰

有二種菩薩一者法性生身菩薩二者為度眾生方便受人法身生淨飯王家出四城門問老死人是菩薩坐樹王下具六神通

復次菩薩神通先有而未具足[8]於三夜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無[9]

六神通次第常初天眼後漏盡通亦有不[10][11]

答曰

多先天眼後漏盡[12]或時隨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

有人言天耳易得有覺觀四心故二禪天眼易眼識無故心攝不散故三禪如意通易身受快樂故四禪諸通皆易得一切安隱處故

宿命等三神通義十力中說

[13]

欲知一切眾生意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14]

問曰

六通中已說知他心通」,今何以重說

答曰

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界現在眾生心[15]數法不知過去未來及無色界眾生心心數法

凡夫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四天下眾生心心數聲聞通於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千[16]世界眾生心心數法辟支佛通上四禪地隨所得通處已下遍知百千[*]眾生心心數法上地鈍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心心數聲聞不知辟支佛心心數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數法以是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

以何智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答曰

諸佛有無礙解脫入是解脫中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

諸大菩薩得相似無礙解脫亦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新學菩薩欲得是大菩薩無礙解脫及佛無礙解脫以此無礙解脫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大菩薩欲得佛無礙解脫以是故雖已說知他心通」,更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

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若去此則無心猶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17]如佛言:「依意緣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和合

答曰

心不不住而能知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有來去」?又言諸法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去」,若有來去墮常見

諸法無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內六外六塵和合生六識及生六受六想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有知者無有見者

[18]摩訶中言:「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有不虛誑者佛不能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性實虛誑無來無去故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

譬如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不得實法不能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若不取相無所分別則得實法得實法故通達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無所罣礙

一切眾生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眾生有邊若不知何以故說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種智

答曰

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經中說:「切實語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眾生心得其邊際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語皆實必應實有一切智人

復次眾生雖無邊一切種智亦無邊譬如函蓋亦大若智慧有邊眾生無邊者應有是今智慧及眾生俱無邊故汝難非也

復次若言有邊無邊」,此二於佛法中是置答十四事虛妄無實無益故不應以為難

若有邊無邊二俱不實而佛處處說無邊」,眾生有癡愛已來無始無邊十方亦無邊際」。

答曰

眾生無邊佛智慧無邊是為實若人著無邊取相戲論故佛說是邪見如世間常無常二俱顛倒[1]十四難中佛多以無常度眾生少用有常若著無常取相戲論佛說是邪見虛妄若不著無常知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空如是依無常觀入諸法空便是實以是故知無常入真諦中是實十四難中以著因緣故說是邪見

是故說無常以明無邊」,邊故眾生[2]厭生死長久譬如波梨國四十比丘俱行十二淨行來至佛所佛為說厭行佛問比丘:「[A2]——[A3][3]薩羅由[4]羅婆提摩醯從所來處流入大海中間水為多少?」比丘言:「[5]!」佛言:「[6]人一劫中作畜生時屠割剝刺或時犯罪截其手足斬其身首如是等血多於此水如是無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7]啼哭流淚及飲母乳亦如是計一劫中一人積骨過於鞞浮羅大山([8]丹注云此山天竺[9]人常[10]易信故說[11])如是無量劫中受生死苦。」諸比丘聞是已厭患世間即時得道

復次聞十方眾生無邊故心生歡喜受不殺戒得無邊福德以是因緣故初發意菩薩一切世間眾生皆應供養何以故為度無邊世界眾生故功德亦無邊有如是等益故說」。

以是故說悉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時俱至無不遍明

[*]

菩薩摩訶薩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

問曰

何等是聲聞支佛智慧

答曰

以總相別相觀諸法實相是聲聞智慧如經中說:「初以分別諸法智後用涅槃智慧。」分別諸法智慧是別相涅槃智慧是總相

復次知是法為解是法為是流轉是來還是生是滅是味是患是逆是順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間是出世間如是等分別二門諸法名為聲聞智慧

復次三種智慧知五受[12]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患是離三解脫門相應智如是等分別[13]諸法

復次四種智慧四念處智法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不淨智無常智苦智無我智無常智苦智空智無我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如是等分別四門諸法

復次從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智於其中間所有智慧盡是聲聞智慧略說厭世間念涅離三界斷諸煩惱得最上法所謂涅槃是名聲聞智慧

復次般若波羅蜜義品:「[14]菩薩智慧相[15]聲聞智慧是一智慧但無方便無大誓莊嚴無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但厭老病死斷諸愛繫直趣涅槃為異。」

問曰

聲聞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答曰

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時節利根福德有差別

名佛不在世亦無佛法以少因緣出家得道名辟支佛

利根[16]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

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聖法滅後成阿羅漢名為辟支佛身無有相

有辟[17]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18]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義先已廣說

問曰

如佛說:「有四種沙門果四種聖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五種佛子須陀[19]乃至辟支佛三種菩提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聖中佛子中菩提中皆無菩薩云何言菩薩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智慧」?

答曰

佛法有二種一者聲聞辟支佛法者摩訶衍法聲聞法小故但讚聲聞事說菩薩事摩訶衍廣大故說諸菩薩摩訶薩事發心修行十地入位淨佛[*]世界成就眾生得佛道此法中說菩薩次佛應如供養佛能如是觀諸法相是為福田能勝聲辟支佛

如是摩訶衍經中處處讚菩薩摩訶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寶頂經:「轉輪聖王少一不滿千子雖有大力天世人所不貴重有真轉輪聖王種處在胎中初受七日便為諸天所貴重所以者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是雖在胎必能紹[1]聖王是故恭敬。」

諸阿羅漢辟支佛雖得根[2]六神通諸禪智慧力於實際得證為眾生福田十方諸佛所不貴重菩薩雖在諸結使煩惱[3]三毒胎中初發無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為諸佛所貴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4]至得一切種智度無量眾生不斷佛種僧種不斷天上世間淨樂因緣故

又如迦羅頻伽鳥在㲉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雖未出無明㲉說法議論之音勝於聲聞辟支佛及諸外道

明網經中說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所說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諸菩薩乃至得聞其名字得大利益況聞其所說世尊譬如人種樹不依於地而欲得其根莖枝葉成其果實是難可諸菩薩行[5]亦如是不住一切法現住生死在諸佛世界於中自恣樂說智慧法誰有聞是大智慧遊戲自恣樂說法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

爾時會中有普華菩薩語舍利弗:「佛說耆年於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於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樂說法?」

舍利弗言:「諸佛弟子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普華菩薩復問:「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言無也!」

若法性無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則能有說』?」

舍利弗言:「隨所得[6]。」

普華又:「耆年以無量相法性為證耶?」

舍利弗言。」

普華言:「今云何言隨所得而說』?如所得法性無量說亦應無量法性無量非量相。」

舍利弗語普華言:「法性非得相。」

普華言:「法性非得相汝離法性得解脫不?」

舍利弗:「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壞相故。」

普華言:「所得聖智亦如法性耶?」

舍利弗言:「我欲聞非說時也。」

普華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聞者說者不?」

舍利弗言:「無也!」

普華言:「何以言我欲聞[7]非說時』?」

舍利弗言:「佛說二人得福無量一心說者一心聽者。」

普華:「汝入滅盡定中能聽法不?」

舍利弗言:「男子滅盡定中無聽法也。」

普華言:「汝信受一切法常滅相不?」

舍利弗言:「信是事。」

普華:「法性常滅無聽法也何以故諸法常滅相故。」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8]定而說法不?」

普華言:「無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言:「爾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普華言:「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舍利弗言:「以何等禪定故一切凡夫皆是?」

普華言:「以不壞法性三昧一切凡夫皆是禪定。」

舍利弗言:「若爾者凡夫聖人無有差別!」

普華言:「我亦不欲令凡夫聖人有差別何以故諸聖人無有滅凡夫人亦無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

:「耆年得道時所知見者是。」

又問:「生聖法?」「不也。」

滅凡夫法耶?」「不也。」

得聖法[9]?」「。」

見知凡夫人法耶?」「不也。」

耆年以何知見故得聖道?」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脫如比丘入無餘涅槃如是如一如[10]如無。」

普華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壞如用是如當知一切法皆如。」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無物不燒是諸上人所說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

又如毘摩羅[11]中說:「舍利弗等諸聲聞皆自說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各各自說昔為毘摩羅[*]所呵。」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菩薩智慧勝於聲聞辟支佛。」

問曰

何因緣故菩薩智慧勝聲聞辟支佛

答曰

如一本生經中說:「菩薩智慧於無量阿僧祇劫已來合集眾智於無量劫中無苦不行無難不為為求法故赴火投巖受剝皮苦出骨為筆以血為[12]以皮為紙[13]經法。」如是等為法故受無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養其師視之如佛一切所有經書悉皆誦讀[14]於無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籌量尋求諸法好醜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無等思惟分別問難為智慧故供養諸佛及菩薩聲聞問難信受正憶念[15]如是智慧因緣具足故云何不勝阿羅漢辟支佛

復次菩薩智慧五波羅蜜佐助莊嚴有方便於一切眾生有慈悲心故不為邪見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勢力深大[16]勝於聲聞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壞羅漢辟支佛無是事

以是故言:「欲勝聲聞支佛智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

欲得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

陀羅尼」,讚菩薩品中說。「得陀羅尼方便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脫

何者是方便若人欲得所聞皆持應當一心憶念令念增長先當作意於相似事繫心令知所不見事如周利槃陀迦心拭革屣物中[1]禪定除心垢法[2]初學聞持陀[3]三聞能得心根轉再聞能得成者一聞能得得而不忘為聞持陀[*]尼初方便

或時菩薩入禪定得不忘解脫不忘解脫力故一切語言說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為第二方便

或時神呪力故得聞持陀[*]或時先世行業因緣受生所聞皆持不忘

如是等聞持陀羅尼門」。

復次菩薩聞一切音聲語分別本末觀其實相知音聲語言念念生滅音聲已滅而眾生憶念取相念是已滅之語作是念言:「是人罵我而生瞋恚稱讚亦如是。」是菩薩能如是觀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知音聲生滅如響相又如皷聲無有作若無作者是無住處畢竟空故但誑愚夫之耳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復次有陀羅以是四十二字攝一切語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那等。「阿提」,[4]秦言初;「耨波柰」,[5]秦言不生行陀羅尼菩薩聞是阿即時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隨所聞皆入一切諸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摩訶衍品中說諸字門

復次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如是名為陀羅尼門」。

諸三昧門三昧有二種聲聞法中三昧摩訶衍法中三昧

聲聞法中三昧所謂三三昧復次三三昧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作無作三昧復有三[6]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7][8]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諸三昧

復次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十地中定名為三昧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無三昧不應得是深妙功德。」

復次,〈千問中亦有是問:「聖種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答曰:「一切當分別四聖種或欲界繫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亦如是。」

以是義故當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亂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三昧在十一地中

如是等諸三昧阿毘曇中廣分別摩訶衍三昧者首楞嚴三昧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

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9]頻伸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

如有三昧名無量」,菩薩得是三昧者能示現一切清淨身

有三昧名威相」,菩薩得是三昧能奪日月威德

有三昧名焰山」,菩薩得是三昧奪諸釋梵威德

有三昧名出塵」,菩薩得是三昧滅一切大眾三毒

有三昧名無礙光」,菩薩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國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薩得是三昧一切諸佛所說法皆能憶持復為他人講說佛語

有三昧名如雷音」,菩薩得是三昧能以梵聲滿十方佛國

有三昧名能娛樂一切眾生」,菩薩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歡喜

有三昧名喜見無厭」,菩薩得是三昧一切眾生見聞喜無有厭足

有三昧名功德報不可思議一緣中樂」,菩薩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

有三昧名知一切音聲語言」,菩薩得是三能說一切音聲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於一切字中說一字

有三昧名集一切[10]富樂果報」,[11]菩薩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禪定而能令一切眾生聞佛法眾聞聲聞辟支佛六波羅蜜之聲而是菩薩實無一言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羅尼[12]」,菩薩得是三昧得入無量無邊諸陀羅尼

有三昧名一切樂說」,菩薩得是三昧樂說一切字一切音聲語言譬喻因緣

如是等無量力勢三昧

問曰

是三昧即是三昧門不

答曰

三昧即是三昧門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但說三昧復說三昧門

答曰

佛諸三昧無量無數虛空無邊菩薩云何盡得菩薩聞是心則退[13]以是故佛說三昧門入一門中攝無量三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餘蜂盡攝

復次展轉為門如持戒清一心精進初夜後夜懃修思惟離五欲樂繫心一處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

復次欲界繫三昧[1]未到地三昧門到地三昧是初禪門初禪及二禪邊地三昧是二禪三昧門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三昧亦如是煖法定是頂法三昧門頂法是忍法三昧門忍法是世間第一法三昧門世間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門苦法忍乃至金剛三昧門

略說一切三昧有三相出相是出入相名為門住相是三昧體

如是等法聲聞法中三昧門

摩訶衍法中三昧門波羅蜜義諸三昧分別廣說

復次尸羅波羅蜜是三昧門何以故[*]是佛道所謂[*][*][*]清淨戒[*]是定[*]生是定[*]能生慧[*]是三[*]能斷煩能與涅槃以是故尸羅波羅蜜及智慧三昧近門

餘三波羅蜜雖是門義名遠門如布施因緣得福德福德故所願皆得所願故心柔[2]慈悲心故知畏罪念眾生觀世間空無常故攝心行忍辱忍辱亦是三昧門精進者於五欲中制心除五蓋心不亂心去則攝不令馳散[3]是三昧

復次初地[*]是二地三昧門如是展轉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門十地是無量諸佛三昧門

如是等名為諸三昧門

問曰

陀羅尼三昧門為同為異若同何以重說若異有何義

答曰

[4]說三昧門陀羅尼門異今當更說三昧但是心相應[5]陀羅尼亦是心相應亦是心不相應

問曰

云何知陀羅尼是心不相應

答曰

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三昧修行習[6]後能成陀羅尼如眾生久習欲便成其性

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如坏瓶得火燒熟能持水不亦能令[7]得度河禪定無智慧亦如坏瓶若得實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燒成熟能持菩薩二世無量功德菩薩亦因之而度得至佛

如是等三昧陀羅尼種種差別

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但大乘中

答曰

小法中無大汝不應[8]大法中無小者則可問如小家無金銀不應問

復次聲聞不大[9]懃集諸功德但以智慧求脫老病死苦以是故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10]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

復次聲聞法中多說諸法生滅無常相諸論議師言:「諸法無常若無常相則不須陀羅尼何以故諸法無常相則無所持唯過去行業因緣不失如未來果報雖無必生過去行因緣亦如是。」摩訶衍法[11]相不不生不滅相亦不實諸觀諸相皆滅是為若持過去法則無咎以持過去善法根諸功德故須陀羅尼

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如是等種種分別陀羅尼諸三昧

以是故言:「欲得諸陀羅尼諸三昧門當學般若[12]波羅蜜。」[13]

[14]大智度論釋布施隨喜心過上第四十四

[15]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學般若波羅蜜

[16a][16b]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

隨喜心者隨喜品中說

復次隨喜名有人作功德見者心隨歡喜讚言:「善哉!」無常世界中為癡[17][18]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

是故菩薩但以隨喜心過於求二乘人上何況自行

問曰

菩薩云何能以隨喜心過聲聞辟支佛人以財布施上

答曰

聲聞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薩於傍見之一心念隨喜讚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19]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一切眾生故以此為得無量佛法故——以二種功德過求聲聞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

復次以諸法實相智慧心隨喜故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上

復次菩薩以隨喜心生福德果報[*]向供養三世十方諸佛過聲聞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以少物獻上國王得報[20]又如[21]吹貝用氣甚少其音甚大

復次菩薩以隨喜功德和合無量諸餘功德乃至法滅亦不盡如少水[22]大海中窮劫乃盡

持戒三昧解脫解脫知見亦如是

問曰

[23]諸佛次第有菩薩菩薩次第有聲聞辟支佛今言菩薩欲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有何奇

答曰

不以聲聞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德比菩薩功德[1]以隨喜心能勝何況菩薩自行功德

求聲聞辟支佛人懃身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智慧力福德過其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斤斧者疲苦終日計功受賞匠者[2]又如征鬪者[3]主將受功

[4]

若隨喜心故勝於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說菩薩隨喜」?

答曰

凡夫人煩惱覆心吾我未斷著世間樂云何能勝求聲聞辟支佛者

聲聞支佛利雖勝鈍同在聲聞地故不說

問曰

聲聞辟支[5]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說六

答曰

此六[6]法中攝一切聲聞辟支佛

若說布施已說信聞等功德何以故聞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種財施法施

持戒攝三種戒律儀戒禪戒無漏戒

定攝諸解脫三昧等

慧攝諸聞慧思慧修慧

脫攝二種解脫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解脫知見攝盡智自知漏已盡於三界得解脫於是中了了知見

是中助道法聖道法已說

復次若不[7]涅槃功德是中不說過上」,以其功德薄故

問曰

勝名力[8]相奪今菩薩不與聲聞辟支佛競云何言勝

答曰

[9]於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譬如人於一華中但取色香蜂但取味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10]如是等喻可知以隨喜心深利智慧相勝聲聞辟支佛布施等諸功德

是六法布施檀波羅蜜義中分別聲聞辟支佛法持戒尸羅波羅蜜義品中分別聲聞支佛法說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念佛中分別[11]聲聞辟支佛法[12]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大智度論…八)二十二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釋初品中六神通【元】,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釋初品中六神通第四十三【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釋初品中六神通等【明】,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釋初品中六神通第三十六【宮】,大智度論卷二十八釋初品中六神通第四十三【石】
聖者龍樹【大】,龍樹菩薩【宋】【元】【明】【宮】【石】
後秦龜茲國【大】,姚秦三藏法師【宋】【元】【明】【宮】【石】
【經】【大】,〔-〕【宋】【宮】【石】
【論】【大】,〔-〕【宋】【宮】【石】
神【大】,〔-〕【宮】【石】
由【大】,田【明】
田【大】,由【明】
所【大】,〔-〕【宮】
趠【大】,趙【石】
是【大】,作【元】【明】
酥【大】,蘇【宋】【元】【宮】【石】
得【大】,〔-〕【宋】【元】【明】【宮】
敗【大】,則【宋】【宮】
用【大】,周【石】
六塵【大】,空虛【石】
眾大【大】,大眾【石】
故【大】,〔-〕【宋】【宮】
來【大】,〔-〕【石】
神【大】,〔-〕【石】
難有【大】,有難【石】
瓔珞【大】,纓絡【明】
力【大】,方【宋】【宮】
還【大】,遠【宋】【元】【明】【宮】
蔽【大】,弊【宋】【元】【明】【宮】
今【大】,令【石】
咎【大】,谷【石】
時【大】,〔-〕【宋】【元】【明】【石】
耶【大】,〔-〕【宮】
智【大】,知【石】
【經】【大】*,〔-〕【宋】【宮】*
【論】【大】*,〔-〕【宋】【宮】*
心【大】,〔-〕【石】
世界【大】*,國土【石】*
知【大】,緣【石】
摩訶【大】,〔-〕【宋】【宮】
入【大】,八【石】
生【大】,〔-〕【宋】【元】【明】【宮】
那【大】,佛【宋】【元】【明】【宮】
脂【大】,胎【石】
甚【大】,其【石】
但【大】,俱【石】
稱【大】,勝【宋】【元】【明】【宮】
丹注云【大】,〔-〕【宋】【元】【明】【宮】【石】
以【大】,〔-〕【宋】【元】【明】【宮】
見【大】,見以【宋】【元】【明】【宮】
也【大】,〔-〕【宋】【元】【明】【宮】【石】
眾【大】,陰【石】
門【大】,聞【石】
菩薩【大】,〔-〕【宋】【元】【明】【宮】
與【大】,是【宋】【元】【明】【宮】
異【大】,〔-〕【宮】【石】
支【大】,支成阿羅漢名為辟支佛身無有相有辟支【石】
如【大】,如今【石】
洹【大】,〔-〕【石】
胄【大】,冐【石】
意【大】,道【宋】【元】【明】【宮】
欲【大】,故【石】
乃【大】,〔-〕【石】
相【大】,根【石】
而【大】,法【宋】【元】【明】【宮】
法【大】,汝【石】
于【大】,於【明】
耶【大】,聖【石】
如無別【大】,〔-〕【宋】【宮】
詰【大】*,鞊【石】*
墨【大】,點【石】
受【大】,寫【元】【明】
說【大】,脫【石】
法【大】,是【宮】
大【大】,大因【宋】【元】【明】【宮】
憶【大】,意【石】
名【大】,〔-〕【宋】【元】【明】【宮】
憐【大】*,隣【宋】【元】【明】【宮】*
秦言初【大】,(秦言初)【元】,(此言初)三字夾註【明】
秦言不生【大】,(秦言不生)【元】,(此言不生)四字夾註【明】
三【大】,〔-〕【石】
復【大】,復以【石】
支【大】*,枝【宋】【元】【宮】【石】*
頻伸【大】,嚬呻【宋】【元】【明】【宮】
富樂【大】,德業【宋】【元】【明】【宮】
若【大】,生【元】【明】
王【大】,主【石】
沒【大】,悶【石】
是【大】,〔-〕【宋】【元】【明】【宮】【石】
軟【大】,濡【石】
亦【大】,〔-〕【宋】【元】【明】【宮】
已【大】,以【宋】【元】【明】【宮】
法【大】,法也【宋】【元】【明】【宮】
久【大】,人【宮】
人【大】,〔-〕【石】
致【大】,〔-〕【宋】【元】【明】【宮】
殷【大】,慇【石】
供【大】,共【宋】【元】【明】【宮】
滅【大】,法【石】
波羅蜜【大】,波羅蜜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宋】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終【明】,卷第三十一終【石】,卷末石山本有大智度經論卷第三十一之十字,但三十一石山本朱註作二十八
(大智度論…四)十六字【大】,〔-〕【元】,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首【明】,卷第三十二首【石】,((大智度論…四))十六字=((釋初品中隨喜迴向等))九字【明】,((釋菩薩隨喜二十九))八字【石】
(【經】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八十五字【大】,〔-〕【宋】
(一切求聲聞辟支佛人持戒)十一字【大】,〔-〕【CB】【麗-CB】【元】【明】【宮】【石】(cf. K14n0549_p0785a18-19)
(時欲以隨喜心過其上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十七字【大】,〔-〕【CB】【麗-CB】【元】【明】【宮】【石】(cf. K14n0549_p0785a18-19)
闇【大】,寊【石】
蔽【大】,弊【石】
迴【大】*,䢗【石】*
甚【大】,其【石】
吹貝【大】,次日【石】
置【大】,買【石】
若【大】,〔-〕【宋】【元】【明】【宮】
但【大】,俱【石】
三【大】,參【石】
冒【大】,置【宮】
曰【CB】【宋】【元】【明】【宮】,言【大】
佛【大】,佛功德【宋】【元】【明】【宮】
事【大】,〔-〕【宋】【元】【明】【宮】
向【大】,同【宮】
勢【大】,執【石】
但【大】,俱【宋】【元】【明】【宮】
少【大】,小【石】
聲聞辟支佛法【大】,〔-〕【宋】【元】【明】【宮】
不分卷【元】【明】【石】
三藏【CB】【麗-CB】,[-]【大】(cf. K14n0549_p0777b03; T25n1509_p0256b12) 河恒【CB】,恒河【大】(cf. 蘇錦坤《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2013.9) 監【CB】,藍【大】(cf. 蘇錦坤《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2013.9)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