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卷/篇章<1  ...1718[19]2021  ...100>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三十七品[7]義第[8]三十一(卷第十九)

[9]

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10]

問曰

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何以故於菩薩道中說聲聞法

答曰

薩摩訶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

復次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般若波羅蜜摩訶衍品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說三十七品涅槃道隨眾生願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欲求聲聞人得聲聞道種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其本願諸根利鈍有大悲無大悲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樹小草根小故少受

問曰

三十七雖無處說獨是聲聞辟支佛道非菩薩以義推之可知菩薩久住生死往來五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說涅槃法不說波羅蜜亦不說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薩道

答曰

菩薩雖久住生死中亦應知實非實道是世間是涅槃知是已立大願生可愍我當拔出著無為處以是實法諸波羅蜜能到佛道菩薩雖學雖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羅蜜故不[11]如佛說:「如仰射空中箭箭相[12]不令落地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箭射三解脫門空中復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墮涅槃地。」

復次若如汝所說菩薩久住生死應受種種身心苦惱若不得實智云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求是道品實智時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能轉世間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間皆從和合生合生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是則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13]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

復次聲聞辟支佛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如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識即是空空即是受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

中論中亦說

涅槃不異世間  
世間不異涅槃
涅槃際世間際  
一際無有異故。」

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三十七品是實智之地

問曰

四念處則能具足得道何以說三十七若汝以略說故四念處廣說故三十七此則不然何以若廣應無量

答曰

四念處雖具足能得亦應說四正懃等諸法何以故眾生心種種不同結使亦種種所樂所解法亦種種佛法雖一實一相為眾生故於十二部經八萬[1]千法聚作[2]分別說若不爾轉法輪說四諦則足不須餘法

以有眾生厭苦著樂為是眾生故說四諦身心等諸法皆是苦無有樂是苦因緣由愛等諸煩是苦所盡處名涅槃方便至涅槃[3]

有眾生多念亂心顛倒故著此身法中作邪行為是人故說四念處

如是等諸道法各各為眾生說譬如藥師不得以一藥治眾病眾病不同藥亦不一佛亦如是隨眾生心病種種以眾藥治之

說一法度眾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比丘言:「知已世尊!」佛言:「云何知?」比丘言諸法非我物不應[4]。」

或以二法度眾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或以四法四念

是故四念處雖可得道餘法行異分別[5]少異觀亦異以是故應說四正懃[6]餘法

復次諸菩薩摩訶薩信力大故為度一切眾生故是中佛為一時說三十七品說異法道門十想等皆攝在三十七品中三十七品眾藥和合足療一切眾生病是故不用多說如佛雖有無量力但說十力於度眾生事足

是三十七品十法為根本何等十思惟精進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語正業正命精進者四正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正精進念者念根念力念覺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正定慧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正見

是諸法念隨順智慧緣中[7]是時名念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懃攝心安隱於緣中故名如意足軟智心得故名根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覺見道用故名

問曰

應先說道何以故行道然後得諸善法譬如人先行道然後得所至處今何以顛倒先說四念處後說八正道

答曰

顛倒也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時名字行者到師所聽道法時先用念持是法時名念處持已從法中求果故精進行時名正懃多精進故心散亂攝心調柔故名如意足

心調柔已生五根諸法實相甚深難解信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心求道是名精進根常念[8]不念餘是名念根常攝心在道是名定根觀四諦實相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長能遮煩惱如大樹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長時能轉入深是名為力

得力已分別道法有三分法覺精進覺喜覺此三法行道時若心沒令起除覺定覺捨覺此三法若行道時心動散能攝令定念覺在二處能集善法遮惡法如守門人有利者令入無益者除若心沒時念三法起若心散時念三法攝[9]實覺此七事能到故名為分

得是法安隱具足已欲入涅槃無為城故行是諸是時名為道

問曰

何等是四念處

答曰

身念處法念處是為四念處

觀四法四觀身不淨觀受[10]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法雖各有四種身應多觀不淨受多觀苦心多觀無常法多觀無我何以凡夫人未入道時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顛倒諸不淨法中淨顛倒苦中樂顛倒無常中常顛倒無我中我顛倒破是四顛倒故說是四念處破淨倒故說身念處破樂倒故說受念處破常倒故說心念處破我倒故說法念處以是故說四不少不多

問曰

云何得是四念處

答曰

行者依淨戒住心行精進觀身五種不淨相何等五一者生處不淨二者種子不淨三者自性不淨自相不淨五者究竟不淨

云何名生處不

[11]諸不淨物和合名為女內有生藏熟藏屎尿不淨外有煩惱業因緣風吹識種令入二藏中間若八月九月如在屎[12]尿坑中如說

是身為臭穢  
不從花[13]
亦不從瞻蔔  
又不出寶山。」

是名生處不淨

種子不淨者父母以妄想邪憶念風吹婬欲火故[1]髓膏流熱變為精宿業行因緣識種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種[2]

是身種不淨  
非餘妙寶物
不由淨白生  
但從尿道出!」

是名種子不淨

自性不淨者從足至頂邊薄皮其中所有不淨充滿飾以衣服澡浴花香食以上饌眾味餚膳經宿之間皆為不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為不淨何況人衣食[3]

地水火風質  
能變除不淨
傾海[4]此身  
不能令香潔!」

是名自性不淨

[5]不淨者是身九孔常流不淨眼流眵耳出結聹鼻中涕流出涎吐廁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諸毛孔汗流不淨[*]

種種不淨物  
充滿於身內
常流出不止  
如漏囊[6]。」

是名自相不淨

究竟不淨者是身若投火則為灰若虫食則為屎在地則腐壞為土水則膖脹爛壞或為水虫所食一切死屍人身最不淨不淨法[7]中當廣說[*]

審諦觀此身  
終必歸死處
難御無反復  
背恩如小人。」

是名究竟不淨

復次是身生[8]死時所近身物所安身處皆為不淨如香美淨水隨百川流既入大海變成醎苦身所食噉種種美味[9]好香細滑上饌入腹海中變成不淨是身如是從生至終常有不淨甚可患厭

行者思惟是身雖復不淨若少有常者猶差而復無常

雖復不淨無常有少樂者猶差而復大苦是身是眾苦生處如水從地生風從空出火因木有是身如是內外諸苦皆從身出——內苦名老死等外苦名刀杖寒熱飢渴等——有此身故有是苦

問曰

身非但是苦性亦從身有樂若令無身意五欲誰當受者

答曰

四聖諦苦聖人知實是苦愚夫謂之為樂聖實可依愚惑宜是身實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為樂譬如應死之人得刑罰代命甚大歡喜實為苦以代死故謂之為樂

復次新苦為故苦為苦如初坐時樂[10]則生苦初行臥亦樂[*]亦為苦[11]俯仰視眴喘息苦常隨身從初受胎出生至死無有樂時

若汝以受婬欲為樂婬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12]如患疥病向火揩當時小樂[13]痛轉深如是小樂亦是病因緣故有非是實樂無病觀之為生慈愍欲之人觀婬欲者亦復如是愍此狂惑為欲火所燒多受多苦如是等種種因緣身苦相苦因行者知身但是不淨無常苦物不得已而養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復弊以從己生故要當養育成就

身實無[14]何以故不自在故譬如病風之人能俯仰行來病咽塞者不能語言以是故知身不自在如人有物隨意取用身不得不自在故審知無我

行者思惟是身是不淨無常無我有如是等無量過如是等種種觀身是名身念處

得是身念處觀已復思惟眾生以何因緣故貪著此身[15]受故所以者何從內六情外六塵和合故生六種識六種識中生三種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樂受一切眾生所欲苦受一切眾生所不欲不苦不樂受不取[*]

若作惡人及出家  
諸天世人及蠕動
一切十方五道中  
無不好樂而惡苦
狂惑顛倒無智故  
不知涅槃常樂處!」

行者觀是樂受以實知之無有樂也但有眾苦何以故樂名實樂無有顛倒一切世間樂受皆從顛倒生無有實者

復次是樂受雖欲求樂能得大苦

[*]

若人入海遭惡風  
海浪[16]起如黑山
若入大陣鬪戰中  
經大險道惡山間
豪貴長者降屈身  
親近小人為色欲
如是種種大苦事  
皆為著樂貪心故!」

以是故知樂受能生種種苦

復次雖佛說三種受有樂受[17]少故名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則失氣味

問曰

若世間樂顛倒因緣故苦諸聖人禪定生無漏樂應是實何以故此樂不從愚癡顛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答曰

非是苦也雖佛說無常即是為有漏法故說苦何以故凡夫人於有漏法中心著以有漏法無常失壞故生苦無漏法心不著故雖無常不能生憂悲苦惱等故不名為苦亦諸使不使故

復次無漏樂是苦者佛不別說道諦苦諦攝故

問曰

有二種樂有漏樂無漏樂有漏樂下賤弊惡無漏樂上妙何以故於下賤樂中生上妙樂中而不生著上妙樂中生著應如金銀寶物貪著應重豈同草木

無漏樂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離此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愛為著本實智慧能離以是故不著

復次無漏智慧常觀一切無常觀無常故不生愛等諸結使譬如羊近於虎雖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是諸聖人雖受無漏樂無常空觀故不生染著脂

復次無漏樂不離三三昧十六聖行常無眾生相若有眾生相則生著心以是無漏樂雖復上妙而不生著

如是種種因緣觀世間樂受是苦觀苦受如箭不苦不樂受觀無常壞敗相如是則樂受中不生欲著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樂受中不生愚癡是名受念處

行者思惟以樂故貪誰受是樂思惟已知從心受眾生心狂顛倒故而受此樂

當觀是心無常生滅相一念不住無可受樂人以顛倒故謂得受樂何以故初欲受樂時心[1][2]樂生時心異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樂過去心已滅故不受樂未來心不生故不受樂現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覺受樂

問曰

過去來不應受樂現在心一念住時應受樂何言不受」?

答曰

我已說去疾故不覺受

復次諸法無常相故無住時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時亦應住是為常住無有滅相佛說:「一切有為法三相。」住中亦有滅相若無滅者不應是有為相

復次若法後有滅知初已有滅譬如人著新衣初著日若不第二日亦[3]不應如是乃至十歲應常不應故而實已故當知與新俱有微故不覺故事已成方乃覺知以是故知諸法無有住時云何心住時得受樂若無住而受是事不然

以是故知無有實受樂者但世俗法以諸心相續故謂為一相受樂

問曰

云何當知一切有為法無常

答曰

先已說今當更答是有為法一切屬因緣故無常先無今有故今有後無故無常

復次常相常隨逐有為法故有為法無有增[4]一切有為法相侵剋故無常

復次有為法有二種老常隨逐故一者將老二者壞老有二種死常[5]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殺以是故知一切有為法皆無常

於有為法中心無常最易[6]如佛說:「凡夫人或時知身無常而不能知心無常若凡夫言身有常猶差以心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歲二十歲是心日月時頃須臾過去滅各異念念不停欲生異生欲滅異滅。」如幻事實相不可得

如是無量因緣故知心無常是名心念處

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使是心?」不見有主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誰當使是心

問曰

應有我何以故能使身亦應有我能使心譬如國主使將將使兵如是應有我使心有心使身受五欲樂故

復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實有若但有身心顛倒故計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以是相故[7]各各有我

若心使身有我使心應更有使我者更有使我者是則無窮又更有使我者有兩神若更無我[8]我能使心亦應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屬神除心則神無所若無所知云何能使心若神有知相何用心為

以是故知但心是識相故自能使不待神也如火性能燒物不假於人

問曰

火雖有燒力非人不用心雖有識非神不使

答曰

諸法有相故有是神無相故無汝雖欲以氣息出入苦樂等為神是事不然何以故出入息等是身相苦樂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為神相

復次或時火自能燒不待於人[9]以名故名為人燒汝論墮負處何以故神則是人不應[10]喻人

又復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實有我若但有身心顛倒故計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汝於有我無我未了而問何以不他身中起我自身他身皆從我有亦不可得若色相若無色相若常無常有邊無邊有去者不去者[11]有知者不知者作者無作者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皆不可得如上[12]中說

如是等種種因緣觀諸法和合因緣生無有實法有是名法念處

是四念處有三種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

云何為性念處觀身智慧身念處觀諸受智慧是名受念處觀諸心智慧是名心念處觀諸法智慧是名法念是為性念處

云何名共念處觀身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是身念處觀受觀法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名受法念處是為共念處

云何為緣念一切色法所謂十入及法入少分是名身念處六種受眼觸生受意觸生是名受念處六種識眼識是名心念處想眾行眾及三無為是名法念處是名緣念處

是性念處智慧性故無不可見無對或有漏或無漏有漏有報漏無報皆有為因緣生三世攝名攝外入攝以慧知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是可斷無漏非可斷是修法[1]無垢是果亦有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有漏念處是有無漏念處是非有皆是相應因

念處攝六種善中一種行眾善分行眾善分攝四念處不善無記漏中不相攝

或有四念處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處或有四念處亦有漏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有四念處非有漏者是無漏性四念處有漏非四念處者除有漏性四念處餘殘有漏分念處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處非四念處非有漏法者除無漏性四念處餘殘無漏

無漏四句亦如是

共念處是共念處中身口業是為色餘殘非色一切不可見皆無或有漏或無漏皆有為有漏念處有報漏念處無報因緣生三世攝口業色攝名攝心意識內入攝餘殘外入攝以慧有漏是斷知無漏非斷知有漏可斷漏非可斷皆修法皆無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口業是四大造餘殘非四大造皆有上法有漏念處是有無漏念處是非有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非相應因餘殘是相應因

五善分攝四念處四念處亦攝五善分餘殘不相攝不善無記漏法不攝

有四念處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處或有四念處亦有漏或非四念處亦非有漏四念處非有漏者無漏四念處有漏非四念處者除有漏四念處餘殘有漏法[2]念處亦有漏者有漏四念處非四念處非有漏者虛空數緣盡非數緣盡

或有四念處非無漏或有無漏非四念處或有四念[3]無漏或非四念處非無漏有四念處非無漏者有漏四念處有無漏非四念處者三無為法有四念處[*]無漏者無漏四念處非四念處非無漏者除有漏四念餘殘有漏法

是緣念處緣念處中一念處是色三念處非色三不可見一當分別——念處有可見有不可見可見者一入不可見者九入及一入少分三無對一當分別——念處有對十入無對一入少分

身念處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無漏一入少分

受念處漏意相應是有漏無漏意相應是無漏

心念處亦如是

法念處有漏想眾行眾是有漏漏想眾行眾及無為法是無漏

三是有為當分別——法念處想眾行眾是有為三無為法是無為

不善身念處及善有漏身念處是有無記身念處及無漏是無報受念處心念法念處亦如是

三從因緣生一當分別——法念處有為從因緣生無為不從因緣生

三三世攝一當分別——法念處有為是三世攝無為非三世攝

一念處攝色三攝名

一念[4]受念處法念處外入攝一當分——身念處或內入攝或外入攝五內入是內入攝五外入及一入少分是外入攝

以慧知有漏者[5]斷見無漏者非斷見有漏者可無漏者非可斷

修當分別——身念處不善及無記不應修心念處亦如法念處有為善法應修不善及無記及數緣盡不應修

垢當分別——身念處隱沒是垢不隱沒非垢法念處亦如是

三念處是果亦有果一當分別——法念處[6]果非有果[7]果亦[8]或非果非有果數緣盡果非有果有為法念處是果亦有果虛空非數緣盡是非果非有果

三不受一當分——身念處墮身數是受不墮身數非受

非四大造一當分別——身念處九入及二入少四大造一入少分非四大造

三念處有上一當分別——法念處有為及虛空非數緣盡有上涅槃是無上

四念處若有漏是有若無漏是非有

二念處相應因一念處不相應因一當分別受念處心念處相應因身念處相應因法念處想眾及相應行眾是相應因餘殘是不相應因

四念處分攝六善法六善法亦攝四念處分不善分無記分亦如是隨種相攝

三漏攝一念處分一念處分亦攝三有漏攝四念處分四念處分亦攝有漏無漏攝四念處分四念處分亦攝無漏

是等義,〈千難中廣說

問曰

何等為內身等為外身如內身外身皆已攝盡何以復說內外身觀

答曰

內名自身外名他身

身有二種一者身內不淨二者身外皮髮等

復次行者觀死屍膖取是相自觀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離此法屍是外身行者身是內身如行者或時見端政女人心著即時觀其身不淨是為外知我身亦爾是為內

復次眼等五情為內色等五塵為外身四大為內身四大造色為外身覺苦樂處為內身不覺苦樂處為外身自身及眼等諸根是為內身財寶田宅所用之物是為外身所以者何一切色法盡是身念處故

行者求是內身[1]悉求之都不可得如先說[2]內觀[3]外或當有耶何以故外物是一切眾生著處外身觀時亦不可得

復作是:「我內觀不得外或有耶?」外觀亦復不得:「我或誤錯今當總觀內外。」觀內觀外為別相一時俱觀是為總相

總觀別觀了不可得所觀已竟

問曰

身念處可得內外受是外入攝云何分別有內受外受

答曰

佛說有二種受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復有五識相應受是外意識相應受是內十二入因緣故諸受生內六入分生受是為內外六入分生受是為外麁受是為細受是為內

二種苦內苦外苦內苦有二種身苦心苦身苦者身痛頭痛等四百四種病是為身苦心苦者嫉妬是等是為心苦二苦和合是為內苦外苦有二種一者王者勝己惡賊師子虎狼[4]蛇等逼害二者風雨寒熱雷電[5]礔礰是二[6]名為外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如是

復次緣內法是為內受緣外法是為外受

復次一百八受是為內受餘殘是外受

問曰

心是內入攝云何言觀外心

答曰

心雖內入緣外法故名為外心緣內法故是為內心意識是內心五識是外心攝心[*]是內心散亂心是外心內五蓋內七覺相應是為內心外五蓋外七覺相應心是為外心如是等種種分別內是為內外心

問曰

法念處是外入攝云何言觀內法

除受餘心數法能緣內法心數法是內緣外法心數法及無為心不相應行是為外法

復次意識所緣法是名為[7]如佛所:「依緣生意識。」是中除受餘心數法是為內法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是為外法

正懃有二種一者性正懃二者共正懃

性正懃者為道故四種精進遮二種不善法二種善法

[8]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五種信等善根時不善法若已生為斷故未生不令生故懃精進信等善根未生為生故已生為增長故懃精進精進法於四念處多故得名正懃

何以故於七種法中此四名正懃」,後八正道」,餘者不名」?

答曰

四種精進心勇發動畏錯誤故言正懃」;行道[9]趣法故墮邪法故言正道」。

性者四種精進性共者四種精進[10]為首因緣生道

若有漏若無[11]若無色如上說

行四正懃時心小散故以定攝心故名如意足譬如美食少鹽則無味得鹽則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復得好馬好車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四正懃中正精進精進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

問曰

四念處四正懃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

彼雖有定智慧精進力多定力弱故者不得如意願

四種定者欲為主得定進為主得定定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心為主得定思惟為主得定定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

共善五眾名為共如意[12]等四種定名為性如意

四正懃四如意如性念處共念處中廣分別說

五根者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13]行者行是道道法時懃求不息是名精進根念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是名念根一心念不散名定根為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名為力如五根中說

是五根五力行眾中常共相應隨心行心數法共心生共心共心滅若有是法[14][15]正定若無是[16]墮邪定

七覺如先說義

問曰

先雖說非以阿毘曇法說

答曰

今當更說四念處義是七覺分無色不可見無對無漏有為因緣生三世攝名攝外入攝[1]斷見[2]可斷修法無垢法是果亦有果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非有相應因二善分攝七覺分七覺分攝二善分不善無記[3]法不相攝無漏二分攝七覺分七覺分攝無漏二分如是等種種千難中廣說

八聖道分如先說

正見[4]智慧如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中說

正思惟觀四諦時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

正方便如四正懃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中說

正念如念念力念覺中說

正定如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中說

正語正業正命今當說

除四種邪命攝口業以無漏智慧除離餘口邪是名正語

正業亦如是

五種邪命以無漏智慧除是為正命

問曰

何等是五種邪命

答曰

一者若行者為利養故詐現[5]異相奇特二者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者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人說四者為利養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者為利養故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邪因緣活命故為邪命

是八正道有三分三種為戒分種為定分二種為慧分

慧分定分分別先說戒分今當說戒分是色性不可見無對無漏有為無報因緣生三世攝色攝非名攝外入攝慧知非斷見不可斷[6]無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四大造有上法非有法[7]應因一善分攝三正三正攝一善分無記[8]有漏不相攝無漏一法攝三正三正亦攝無漏一法如是等種種分別阿毘曇廣說

是三十七品初禪地具有未到地中三十六除喜覺第二禪中亦三十六正行禪中間第三第四禪三十五除喜覺除正行三無色定中三十二除喜覺正行正業正命有頂中二十二除七覺分八聖道分欲界中二十二亦如是

是為聲聞法中分別義

問曰

摩訶衍所說三十七品義云何

答曰

菩薩摩訶薩[9]四念處觀是內身無如病如癰[10]聚敗壞不淨充滿九孔流出是為行廁如是觀身惡露無一淨處骨幹肉塗筋纏皮裹先世受有[11]業因緣今世沐浴華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所成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12]周旋往反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虛無堅固是身無常必破壞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身不自覺無知無作如牆壁瓦石是身中無定身相無有作是身者亦無使作者是身先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八萬戶無量諸[13]及諸飢渴寒熱[14]殘等常惱此身

菩薩摩訶薩觀身如是知非我身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是身假有屬本業因菩薩自念我不應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15]身觀是身無我無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等諸相無相故不作願如是觀者得入無作智門知身無作無作者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是諸因緣作是身者亦從虛妄顛倒故有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是因緣生亦無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從本以來無有生相知是身無相無可取無生故無相相故無生但誑凡夫故名為身菩薩如是觀身實相時離諸[16]染欲心常繫念在身循身觀如是名為菩薩身念處

觀外身內外身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諸受

觀內受是受有三種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是諸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是報果屬先世業因緣是菩薩如是求諸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是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觀是三世諸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亦觀諸受生滅亦知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滅如是[17]不生門知諸[18]不生故無相無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繫心緣中若有苦不苦不樂來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緣觀諸受是名受念處

觀外受觀內外受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心念處

菩薩觀內心是內心有三相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亦不在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使生者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內有顛倒[19]生滅相續故強名為心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20]煩惱相著故名為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為[*]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法念處

觀一切法不在內不在外在中間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無有實定無有是法是誰法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無法若合若散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一切法虛誑如幻諸法性淨不相[1]諸法無所受諸受無所有諸法無所知心心數法虛誑故如是觀不見有法若一相若異相觀一切法空無我

是時作是念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實空故無有相無有相故無作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住是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爾時雖觀諸法生滅亦入無相門何以故一切法離諸相智者之所解如是觀時繫心緣中隨順諸法相不念身知是四法無處所是為內法念處

外法念處內外法念處亦如是

四正懃四如意足[2]如是應分別觀空無處所

云何為菩薩所行五根

菩薩摩訶薩觀五根修五

信根者信一切法從因緣生顛倒妄見心生如旋火輪如夢如幻信諸法不淨[3]無我如病如癰如刺災變敗壞信諸法無[4]如空[5]誑小兒信諸法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無所從來無所至信諸法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6]信相無相而信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得是信根故不復退轉以信根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動不轉一心信依業果報離諸邪見更不信餘語受佛法信眾僧住實道中直心柔軟能忍通達無礙不動不壞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進根者晝夜常行精進除却五蓋攝護五諸深經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誦欲讀至欲聞若諸不善惡法起令疾滅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廣亦不惡不善法亦不愛善法得等精進直進不轉得正精進定心故名為精進根

念根者薩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禪定智慧欲淨身口意業諸法生滅住異智中[7]一心念一心念苦一心念分別根禪定解脫生滅入出一心念諸法不生不滅無作無說為得無生智慧具足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得入念不忘如是諸法甚深清淨觀行得故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定根者菩薩善取定相能生種種禪定了了知定門善知入善知[8]善知出定於定不著不味作依止善知所緣善知壞緣自在遊戲諸禪定亦知無緣定不隨他語不專隨禪定行自在出入無礙是名為定根

慧根者菩薩為盡苦聖智慧成就是智慧為離諸為涅槃以智慧觀一切三界無常三衰三毒火所燒觀已於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轉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9]求佛法如救頭然是菩薩智慧無能壞者於三界無所依於隨意五欲中心常離[10]慧根力故積聚無量功德於諸法實相利入無疑無難於世間無憂於涅槃無喜得自在智慧故名為慧根

菩薩得是五根善知眾生諸根相知染欲眾生根知離欲眾生根知瞋恚眾生根亦知離瞋恚眾生根知愚癡眾生根亦知離愚癡眾生根知欲墮惡道眾生根知欲生人中眾生根知欲生天上眾生根知鈍眾生根知利眾生根知上下眾生根知罪眾生知無罪眾生根知逆順眾生根知常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根知厚善根薄善根眾生根知正定邪定不定眾生根知輕躁眾生根知持重眾生根知慳貪眾生根知能捨眾生根知恭敬眾生根知不恭敬眾生知淨戒不淨戒眾生根知瞋恚忍辱眾生知精進懈怠眾生根知亂心攝心愚癡慧眾生根知無畏有畏眾生根知增上慢增上慢眾生根知正道邪道眾生根知守不守根眾生根知求聲聞眾生根求辟支佛眾生根知求佛道眾生根知眾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名為[11]

菩薩行是五根增長能破煩惱度眾生得無生法忍是名五力

復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壞是名為力

七覺分者菩薩於一切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不入三界破壞諸界相是名精進覺分一切作法不生[1]著樂憂喜相壞故是名喜覺分於一切法中除心緣不可得故是名除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亂不[2]是名定覺分於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亦不見是捨心是名捨覺分菩薩觀七覺分空如是

問曰

此七覺分何以略說

答曰

七覺分中念精進上已廣說三覺今當說菩薩行喜覺分觀是喜非實何以故是喜從因緣作法有法無常法[3]著法若生著是無常相變壞則生憂凡夫人以顛倒故心著若知諸法實空是時心悔我則受虛誑人闇中飢渴所逼食不淨物晝日觀知乃覺其非若如是觀於實智慧中生喜是為真

得是真喜先除身麁次除心麁然後除一切法相得快樂遍身心中是為除覺分

既得喜捨諸觀行所謂無常觀苦觀空無我觀生滅觀不生不滅觀有觀無觀非有非無如是等戲論盡捨何以故無相無緣無作無戲論常寂滅是實法相若不行捨便有諸諍若以為實則以為虛若以則以為虛若以非有非無為實有無為虛於實愛著於虛恚憎生憂喜云何不捨得如是喜七覺分則具足滿

八聖道分者正見正方便正念正定已說正思惟今當說

菩薩於諸法空無所住如是正見中觀正思惟相知一切思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何以故斷一切思惟分別是名正思諸思惟分別皆從不實虛[4]顛倒故有分別思惟相皆無菩薩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見是正是邪過諸思惟分別是為正思一切思惟分別皆悉平等悉平等故心不如是等名為菩薩正思惟相

正語者薩知一切語皆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分別是時菩薩作是念語中無語相一切口業滅知諸語實相是為正語是諸語[5]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是菩薩行正語[6]諸有所語皆住實相中說以是故諸經說菩薩住正語中能作清淨口業。」[7]一切語言真相[8]有所不墮邪語

正業者薩知一切業邪相虛妄無實皆無作相何以無有一業可得定相

問曰

若一切業皆云何佛說布施等是善業殺害等是不善餘事動作是無記業」?

答曰

諸業中尚無有一何況有三何以故如行時已過則無去業未至亦無去業在去時亦無去業以是故無去業

問曰

過處則應無未至處亦應無今去處應是有去

答曰

今去處亦無去何以故除去業今去處不可得若除去業今去處可得者中應有去而不然除今去處則無去業去業則無今去處是相與共緣故不得但言今去處有去

復次若今去處有去業去業應當有今去處離今去處應當有去

問曰

若爾者有何咎

答曰

一時有二去業故若有二去業則有二去者何以故去者則無去若除去者今去處不可得今去處故亦無去者

復次不去者亦不去[9][10]無去業若除去者不去者更無第三去者

問曰

不去者不去應爾去者何以[11]言不去

答曰

除去業去者不可得除去者去業不可得

如是等一切業空是名正業菩薩入一切諸業平等不以邪業為惡以正業為善無所作不作正業不作邪是名實智慧即是正業

復次諸法等中無正無邪如實知諸業如實知已不造不如是智人常有正業無邪業是名為菩薩正業

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住不戲論智中不取正命不捨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常住清淨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見命不見非命如是實智慧以是故名正命

若菩薩摩訶薩能觀是三十七品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漸漸得成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卷第十九

(義第三十一(卷第十九))九字【大】,卷第十九【石】,〔義〕-【宋】【宮】,〔義第三十一〕-【元】【明】
三十一【大】,二十五【宮】
【經】【大】,〔-〕【宋】【宮】【石】
【論】【大】,〔-〕【宋】【宮】【石】
取【大】,〔-〕【宮】【石】
柱【大】,拄【宋】【元】【明】【宮】,注【石】
不【大】,以不【宋】【元】【明】【宮】
四【大】,二【石】
是【大】,〔-〕【宋】【元】【明】【宮】【石】
為【大】,名為【宋】【元】【明】【宮】
取【大】,耶【石】
多【大】,〔-〕【宋】【元】【明】【宮】【石】
等【大】,〔-〕【宋】【元】【明】【宮】
止【大】,正【宋】【元】【明】【宮】【石】
佛【大】,〔-〕【宋】【元】【明】【宮】
覺【大】,學【宋】【元】【明】【宮】
是【大】,〔-〕【石】
肋【大】,勒【石】
尿【大】,〔-〕【宋】【元】【明】【宮】【石】
間【大】,開【宋】【元】【明】【宮】【石】
血【大】,肉【宋】【元】【明】【宮】【石】
子如【大】,如偈【宋】【元】【明】【宮】
如【大】*,如偈【宋】【元】【明】【宮】*
洗【大】,淨【宋】【元】【明】【宮】【石】
相【大】,想【元】
盛【大】,成【石】
相【大】,想【元】【明】
時【大】,是【石】
好【大】,如【宮】
久【大】*,又【石】*
申【大】,伸【宋】【元】【明】【宮】,曳【石】
愈【大】,逾【宋】【元】【明】【宮】
大【大】,久【宮】
我【大】,身【石】
樂【大】,以樂【宋】【元】【明】【宮】
崛【大】,崖【元】
樂【大】,樂受【宋】【元】【明】【宮】
生【大】,〔-〕【宮】
異【大】,〔-〕【石】
不應【大】,應不【石】
損【大】,積【宋】【元】【明】【宮】【石】
隨【大】,〔-〕【宋】【元】【明】【宮】【石】
得【大】,知【宋】【元】【明】
知【大】,〔-〕【宋】【元】【明】【宮】【石】
但【大】,〔-〕【宋】【元】【明】【宮】【石】
但【大】,世但【宋】【元】【明】【宮】
人【大】,神【宮】
(有知…有)十三字【大】,〔-〕【宋】【元】【明】【宮】【石】
聞【大】,〔-〕【宮】
是【大】,〔-〕【宋】【元】【明】【宮】
有【大】,〔-〕【宋】【元】【明】【宮】
亦【大】*,有【宋】【元】【明】【宮】【石】*
入【大】*,人【石】*
是【大】,是一【宋】【元】【明】【宮】
或【大】,或是【宮】
或【大】,或有【宮】
有【大】,〔-〕【宮】
審【大】,不審【宋】【元】【明】【宮】
觀【大】,說【宮】
不【大】,不可【元】【明】
蚖【大】,蛇【石】
礔礰【大】,霹靂【宋】【元】【明】【宮】
種【大】,〔-〕【宮】【石】
法【大】,內法【宋】【元】【明】
念【大】,今【宋】【宮】
趣法故【大】,〔-〕【宮】【石】
性【大】,各【宋】【元】【明】【宮】【石】
有【大】,〔-〕【宋】【元】【明】【宮】
主【大】,生【宋】【元】【明】【宮】
行者【大】,〔-〕【宋】【元】【明】【宮】
心【大】,必【元】【明】【宮】【石】
墮【大】,隨【宋】【元】【明】【宮】,隋【石】
心【大】,忍【宋】,必【元】【明】,〔-〕【石】
知【大】,智【宮】
不【大】,非【宋】【元】【明】【宮】【石】
明註曰漏南藏作法
是【大】,〔-〕【宋】
異相【大】,〔-〕【宋】【元】【明】【宮】【石】
修【大】,循【宮】
相【大】,非相【宋】【元】【明】【宮】
漏【大】,法【明】,明註曰漏南藏作法
行【大】,〔-〕【宮】【石】
焰【大】,肉【宋】【元】【明】,災【石】,災【宮】,焰=肉【宮】
漏【大】,〔-〕【宮】【石】
周旋【大】,同遊【石】
病【大】,痛【宋】【宮】,摩痛【石】
刑【大】,形【宋】【元】【明】【宮】
循【大】,〔-〕【宮】【石】
染欲【大】,欲染【石】
入【大】,八【宮】
受【大】,法【宮】
相【大】,想【宋】【元】【明】
客【大】*,客塵【宋】*【元】*【明】*
污【大】,惡【石】
如是應【大】,應如是【元】【明】
苦【大】,苦空【宋】【元】【明】【宮】
所【大】,〔-〕【宮】
拳【大】,捲【石】
信相【大】,作【宋】【元】【明】【宮】【石】
常【大】,掌【石】
住【大】,信【宮】
為【大】,〔-〕【宮】【石】
之【大】,〔-〕【宋】【元】【明】【宮】【石】
知【大】,〔-〕【宋】【宮】
著樂【大】,樂著【宋】【元】【明】
定【大】,散【宋】【元】【明】
可【大】,生【明】
誑【大】,詐【宋】【宮】【石】
皆【大】,等【宋】【元】【明】【宮】
法【大】,〔-〕【宋】【元】【明】【宮】【石】
知【大】,如【宮】
有所【大】,所有【宮】
故【大】,者【石】
(無去…者)十字【大】,〔-〕【石】
故【大】,〔-〕【宋】【元】【明】【宮】【石】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