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 CBETA Online
大智度論

[11]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釋論之餘(卷第九)[12]

[13]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坐於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眾山無能及者

[14]

問曰

佛以何力故於一切眾生中其德特尊光明威德巍巍乃如是耶

如轉輪聖王諸天聖人亦有大光明威德何以獨言佛德特尊

答曰

此諸賢聖雖有光明威德有量有限譬如眾星日光既出則沒不[15]

佛從無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緣大故果報亦大人無此

復次佛世世修諸苦行無量無數腦常施眾生豈唯國子而已切種種戒種種忍種種精進種種禪定及無比清淨不可壞不可盡智慧世世修行具足滿此果力故得不可稱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緣大故果報亦大」。

問曰

若佛神力無量威德巍巍不可稱說何以故受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繫[16]木盂作腹謗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腳五者毘樓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鉢而還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禦寒又復患熱阿難在後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佛皆受之若佛神力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東方恒河沙等諸[17]世界南西北方上下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何以故受諸罪

答曰

佛在人中生[18]父母受人身力[19]指節力勝千萬億那由他白象力神通力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是淨飯王子厭老出家得佛道——是人豈受罪報為寒熱等所困如佛神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法中何有寒熱諸患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滿十方虛空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聽法眾亦滿虛空(此眾亦是法性身[20]生死人所[21][22])常出種種身種種名號種種生處種種方便度眾生常度一切無須臾息時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1]世界眾生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說法如人法以有二種佛故受諸罪無咎

復次佛即得道時切不善法盡斷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實有不善法報可受但憐愍未來世眾生故現方便受此諸罪

復次如阿泥盧豆與一辟支佛食故受無量世樂心念飲食應意即得何況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眾生乞食不得空鉢而還以是事故知佛方便為度眾生故受此諸罪云何方便憐愍未來世五眾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種種自活之具不能得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於人?」是五眾當答我等雖無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眾苦是先身罪報今之功德利在將來等大師佛入婆羅[2]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鉢而還佛亦有諸病釋子畢罪時佛亦頭何況我等薄福下人!」諸白衣聞已瞋心則便以四種供[3]供給比丘身得安隱坐禪得道是為方便故非實受罪

毘摩羅詰經中說

佛在毘耶離國是時佛語阿難我身中熱風氣發當用牛乳汝持我鉢乞牛乳來。」阿難持[4]晨朝入毘耶離一居士[5]是時毘摩羅詰在是中行阿難持[6]而立問阿難:「汝何以晨朝持鉢立此?」阿難答[7]:「佛身小疾當用牛乳故我到此。」

毘摩羅詰言:「阿難勿謗如來為世尊已過一切諸不善法當有何[8]勿使外道聞此麁語彼當輕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

阿難言:「此非我意受佛勅當須牛乳。」

毘摩羅詰言:「此雖佛勅是為方便以今五惡之世故以是像度脫一切若未來世有諸病比丘當從白衣求諸湯藥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餘?』諸比丘言:『我等大師猶尚有病況我等身如艸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諸白衣等以諸湯藥供給比丘使得安隱坐禪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藥艸呪術除他人病況如來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且默然持鉢取乳勿令餘人異學得聞知。」

以是故知佛為方便非實病也

諸罪因[9]皆亦如是

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

爾時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是時首陀會天梵眾天他化自在天自樂天兜率陀天[10]三十三天四天王及三千大千世界人與非人以諸天華瓔珞天澤香天末香天青蓮華赤蓮華白蓮華紅蓮華天樹[11]持詣佛所

[*]

問曰

佛何以故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眾

答曰

佛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入三昧王三昧從足下相輪光明上至肉髻光焰大譬如劫盡燒時諸須彌山王隨次燃盡光明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悉大明眾生見者畢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佛欲說般若波羅蜜初神力

第二一切毛孔皆悉微笑

第三放常光明面各一丈

第四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笑

第五入師子遊戲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

第六佛坐師子座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以此神力感動眾生有信者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疑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說言:「今所見者是佛真身。」

以佛力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見佛常身遠近無礙是時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大歡喜言:「此真是佛身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法輪時皆以此身。」如是思惟真是佛身

問曰

何以故名為淨居天」、「梵世」?

答曰

[13]四禪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是名淨居三種凡夫聖人共住

過是八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

梵世天生處有三種一者梵眾天小梵生處二者梵輔天貴梵生處三者大梵是名中間禪生處

問曰

離欲是同何以故有貴賤異處

答曰

初禪三種修下禪生梵眾若修中禪生梵輔若修上禪生大梵慈行亦如是如妙眼師念言我為眾人說法皆生梵天中我今不應與弟子同處當修上慈。」修上慈故生大梵天

復次第一清淨心故生大梵[14]

問曰

何以故於四禪中但說初不說中間

初門離欲難故最後微妙難得故中間易入故不說

復次梵世[15]攝色界以第四禪第一妙故別說

復次以人多識梵天不識餘天是故但說梵天以淨居天常憐愍眾生常勸請佛故

復次佛說法聲至梵佛得道時諸天展轉唱告乃至淨居天是故說初不說中[1]

復次梵天近欲界故應聞淨居天是色界主是故應聞如守門人識客客至其主主則識之中間無事故不說

復次二禪大喜三禪大樂放逸是故不說

問曰

何以名他化自在」?

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

化自樂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自樂」。

兜率名知足天

夜摩名善分天

第二三十三[2]」。

最下[3]四天王諸天」。

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

須彌山邊有山名由揵陀羅高四萬二千由旬此山有四頭頭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

夜摩等諸天七寶地在虛空中有風持之令住

乃至淨居亦復如是

如是諸天見佛身清淨大光明淨持諸供具水陸諸華——陸地生華須[4]提為第一水中生華青蓮華為第一若樹生華若蔓生華是諸名華種種異種種香熏各持天華來詣佛所以此諸華色好多香[5]細滑是故以此為供養

云何為天華天華芬熏香氣逆風

諸天瓔珞懸在佛上天澤香以塗佛地天末香以散佛上

天蓮華青何以無黃黃屬火非水華所[A1]天寶蓮華琉璃為莖金剛為臺閻浮那陀金為葉[*]且香天樹葉香持詣佛所

問曰

若諸天供養應持天華人及非人云何得天華

答曰

佛以神足放大光明地六種震動諸天雨種種妙滿三千大千世界以供養佛是人非人或取此華而以供養

復次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華非人華雖非天上華以其妙好故名為天華是故言非人持諸天華」,是則無咎

[*]

是諸天華乃至天樹葉香以散佛上

[*]

問曰

何以以華散佛身上

答曰

恭敬供養故又佛光照皆遙見佛心大歡喜供養佛故皆以諸華而散佛上

復次佛於三界第一福田以是故華散佛上

[*]

所散寶華於此三千大千[6]世界在虛空中化成大臺

[*]

問曰

何以化作此臺在虛空中

答曰

所散華少而化為大臺示眾生因少果多

問曰

何以故臺在虛空中住而不墮落

答曰

佛以神力欲示眾生令知佛為福田得報不失乃至成佛其福不滅

[*]

是華臺[7]垂諸瓔珞雜色華蓋五色繽是諸華蓋瓔珞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

問曰

若佛自有神力何以因所散華而變為臺

答曰

欲令人心信清淨故是人見所供養變成此臺心大歡喜因歡喜故[8]得大福德

[*]

以是華蓋瓔珞[9]嚴飾此三千大千[*]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

[*]

有人言:「轉輪聖王四世界主梵天王千世界主佛三千大千世界主。」

是語非實以是故佛所變化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眾生各各自佛獨為我說法不為餘人

[*]

問曰

佛以一身示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10]諸眾生何以各各見佛在前說法

答曰

佛有二種神力一者一處坐說法令諸眾生遠處皆見遠處皆聞二者佛在一處說法能令一一眾生各自見佛在前說法譬如日出影現眾水

復次眾生不同有人見佛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得[11]淨信有人各各見佛在前說法得心清淨信樂歡喜以是故佛今各各在前而為說法

[*]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12]怡而笑[13]光從口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光故此間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見東方[14]河沙諸佛及彼間[15]河沙等世界中眾生[16]見此間三千大千世界中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

問曰

佛上已多放光明[17]以何故復放斯[18]

答曰

先放光明各各有事如先說今以彼此眾會兩未相見故以光明神力令彼此世界一切大會兩得相見

問曰

如弟子中天眼第一大阿羅漢長老阿泥盧豆暫觀見小千世諦觀見二千世界大辟支佛暫觀見二千世界諦觀見三千大千世界今一切人云何能見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答曰

是佛神力令彼得見非眾生力也[19]阿羅漢[20]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見無限譬如轉輪聖王飛行一切營從及諸象馬眾畜皆亦隨去今佛神力故眾生雖在遠處亦得相

又如般舟三昧力故雖不得天眼而見十方佛[1]無礙

亦如劫盡燒時一切眾生自然皆得禪定得天眼天耳

佛以神[2]令一切眾生皆得遠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而笑」,「[3]如先說餘未說者今當說

問曰

此間眾生遠見彼方是佛神力彼間眾生亦見此方是誰力耶

是釋迦牟尼佛力令彼得見此間三千大千世界及見釋迦牟尼佛并一切眾會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4]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釋論第十五

[*]

是時東方過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邊世界名多寶佛號寶積今現在為諸菩薩[5]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

[*]

問曰

佛所說一切世界無量無邊」,云何言其世界最在邊」?

最在邊是墮有邊相若世界有邊眾生應盡何以故無量諸佛一一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更無新眾生故者應盡

答曰

佛經雖言世界無量此方便說非是實教如實無神方便故說言有

此十四難世界有邊無邊俱為邪見

若無佛不應有一切智何以故智慧普知無物不盡是名一切智若世界無邊是有所不

若有邊如先說咎

此二俱邪見何以故依無邊以破有邊故

是多寶世界非一切世界邊是釋迦牟尼佛因緣眾生可應度者最在邊譬如一國中最在邊不言一閻浮提最在邊

若無邊佛不應一切[6]如上佛義中答佛智無量故應知譬如函大故蓋亦大

問曰

世界名多寶寶有二種財寶法寶何等寶多名為多寶世界」?

答曰

二種皆有

多菩薩照法性等諸寶(言此寶大菩薩所有以為寶冠寶冠中皆見諸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多故名為多寶」。

是中有佛名」。以無漏根道等法寶集故名為」。

問曰

若爾者一切佛皆應號寶積何以獨稱彼佛為寶積」?

答曰

雖一切諸佛皆有此寶但彼佛即以此寶為名如彌勒名為慈氏諸佛雖皆有慈但彌勒即以慈為名

復次如寶華佛生時一切身邊有種種華色光明故名寶華太子

如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7](丹注云舊名定光佛也)

寶積佛亦如是應當初生時亦多諸寶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種種寶集故名為寶積」。

問曰

唯有釋迦牟尼一佛無十方佛何以故是釋迦[8]尼佛無量威力無量神通能度一切眾生更無餘佛

如說阿難一心思惟:「過去諸佛寶華燃燈等皆生好世壽命極長能度一切眾生今釋迦牟尼佛世生壽命短將無不能度一切弟子耶?」是心疑佛時即知阿難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時入日出三昧爾時佛身一切毛孔出諸光明亦如日邊出諸光明其光遍照閻浮提內其明滿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滿已照三千大千[*]世界[9]三千大千[*]世界滿照十方無量[*]世界爾時世尊從臍邊出諸寶蓮華如偈說

青光琉璃莖  
千葉黃金色
金剛為華臺  
琥珀為華飾
[*]不麁曲  
其高十餘丈
真青琉璃[10]  
在佛臍中立
其葉廣而長  
[11]白光間妙色
無量寶莊嚴  
其華有千葉
妙華色如是  
從佛臍中出
是四華臺上  
寶座曜天[12]
座各有坐佛  
如金山四首
光曜等如一  
從四佛臍中
各出妙寶華  
華上有寶座
其座各有佛  
從是佛臍中
展轉出寶華  
華華皆有座
座座各有佛  
如是展轉化
乃至淨居天  
若欲知近遠
當以譬喻說  
有一大方石
縱廣如[13]  
從上放令下
直過無所礙  
萬八千三百
八十有三歲  
如是年歲數
爾乃得到地  
於是兩中間
化佛滿其中  
其光大[14]
踰於火日月  
有佛身出水
亦有身出火  
或復現經行
有時靜默坐  
有佛行乞食
以此福眾生  
或復說經[15]
有時放光明  
或到三惡趣
氷闇火地獄  
和氣濟寒氷
光明照闇獄  
熱處施涼風
隨事救其[16]  
安之以無患
度之以法樂!」

如是種種方便一時[A2]能度十方無量眾生度眾生已還入本處住佛臍中

爾時世尊從日出三昧起問阿難言:「汝見此三昧神通力不?」阿難白佛:「唯然已見。」重白佛言:「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滿虛空況在世八十餘年!」

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無量現化十方無異佛也

復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不得作天帝釋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轉輪聖王不得一處並治十力世尊亦無一世二佛」。又佛說言佛言不虛世無二佛」;「[1]法難值[2]佛世尊」;「無量億劫時時一有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3]言種種見)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棄([*]言火)二名鞞恕婆附([*]言一切[4])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羅鳩飡陀二名迦那伽牟尼([*]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除此餘劫皆空無佛甚可憐愍」。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餘劫無佛甚可憐愍」?

答曰

雖釋迦[*]尼佛有無量神力能變化作佛在十方說放光明度眾生亦不能盡度一切眾生墮有邊故則無未來世佛故然眾生不盡以是故應更有餘佛

復次汝言:「佛自說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轉輪聖王不得同時出世佛亦如是同時一世亦無二佛。」

汝不解此義佛經有二義有易了義有深遠難解義如佛欲入涅槃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了義。」

依法法有十二部隨此法不應隨人

依義義中無諍好罪福虛實故[5]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6]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是以故不應依語

依智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應依識」。

依了義經有一切智人佛第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一切眾[7]中比丘僧第一[8]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義經如說[9]法師說法有五種利者大富二者人所愛三者端正四者名聲五者後得涅槃——是為未了義云何未了」?得大富是為了了可解說法無財施而言得富」,「得富說法人種種讚施破人慳心亦自除慳以是因緣得富是故言未了」。

多持經方便說非實義是經中佛雖言世無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雖言世無二轉輪聖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但言四天下[*]世界中無二轉輪聖作福清淨故獨王一世無諸怨敵若有二王不名清淨雖佛無嫉妬心然以行業世世清淨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

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是十方恒河沙[10]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諸佛種種法門種身種種因緣種種方便以度眾生

以是,《多持經中一時一世界無二佛不言十方無佛

復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難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餘劫皆空無甚可憐愍。」

佛為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說言:「佛世難值如優曇波羅樹華時時一。」如是罪人輪轉三惡道或在人天中出世時其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三億家不聞不見佛在舍衛[11]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聞不見何況遠者

復次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是時有一貧老母立在道頭阿難白佛:「此人可愍佛應當。」佛語阿難:「[12]無因緣。」阿難言:「佛往近此人見佛相好光明發歡喜心為作因。」佛往近之迴身背佛佛從四邊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從上來低頭下向從地出兩手覆眼不肯視佛佛語阿難:「欲作何因緣?」有如是人無度因緣不得見佛以是故佛[13]:「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樹華。」譬如水雨雖多處處易得餓鬼常不能得飲

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一佛[*]世界不為一切餘諸[*]世界

是處劫空無有佛出甚可憐愍亦是此間一[*]世界非為一切餘諸[*]世界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復次聲聞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雜阿含經中說:「譬如大雨連注渧無間不可知數諸世界亦如是我見東方無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壞其數甚多可分別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三種心苦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一切[*]世界皆有三種人下人著現世樂中人求後世樂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憐愍眾生有因緣云何無果報佛言:「若無老不出世。」是人見老死苦惱眾生心中作:「我當作佛以度脫之拔其心病濟後世。」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緣何以故獨言此間有佛餘處[1]譬如有人有木無火有濕地而無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眾生身有老死苦心有婬癡病佛為斷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無佛

復次人無量而言唯須一醫此亦不然以是故應更有十方佛

復次,《長阿含中有經言鬼神王守北方與眾多百千萬鬼神後夜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住放清淨光照祇[2]皆令大明合掌讚佛說此二偈

大精進人我歸命  
佛二足中尊最上
智慧眼人能知見  
諸天不解此慧事
過去未來今諸佛  
一切我皆稽首禮
如是我今歸命佛  
亦如恭敬三世尊。」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

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後別歸命釋迦[3]尼佛若無十方現在當應但歸命釋迦文尼佛不應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復次去世有無量佛未來世亦有無量佛以是故現在亦應有無量佛

復次若佛於聲聞法中言有十方無數無量佛眾生當言易可遇」,不勤求脫;「若不值此佛當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譬如鹿未被[4]時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圍而出亦如是有老死苦聞唯有一佛甚難可心便怖畏勤行精進疾得度苦以是故佛於聲聞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無若有十方佛汝言無得無限罪若無十方而我言有生無量佛想得恭敬福所以者何善心因緣福德力大故譬如慈心三昧力觀一切眾生皆見受樂雖無實益慈觀故是人得無量福十方佛想亦復如若實有十方佛而言無得破十方佛無量重罪何以故破實事故肉眼人[5]雖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無量若實[6]而意謂無其罪甚重人自用心尚應信有何況佛自說摩訶衍中言實有十方佛而不信[7]

問曰

若有十方無量諸佛及諸菩薩此眾生多墮三惡道中何以不來

答曰

生罪重故諸佛菩薩雖來不見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說法而以罪故不見不聞譬如日出盲者不見雷霆[8]聾者不聞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說法眾生有無量劫罪垢厚重不見不聞如明鏡淨水照面則見翳不淨則無所見如是眾生心清淨則見若心不淨則不見佛今雖實有十方佛及諸菩薩來度眾生而不得見

復次如釋迦牟尼佛在閻浮提中生在迦毘羅國遊行東天竺六大城[9]飛到南天竺億耳居士舍受供養有時暫來北天竺月氏國降阿波[10]龍王又至月氏國西降女羅佛在彼石窟中一宿[11]今佛影猶在人就內看之則不見出孔遙觀[12]相如有時暫飛至罽賓隸跋陀仙人山上住虛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樂住此中願佛與我佛髮佛爪起塔供養。」[*]今現存(此山下有離越寺離越應云隸跋[13])人與佛同國而生猶不遍何況異處以是故不可以不見十方佛故而言無也

復次彌勒菩薩有大慈悲而在天宮不來此間可以不來故便謂無彌勒耶彌勒近而不來不以為怪十方佛遠何足怪也

復次十方佛不來者以眾生罪垢深重不種見佛功德是故不來

佛知一切眾生善根熟結使薄然後來度如說

諸佛先觀知有人  
一切方便不可度
或有難度或易化  
或復有遲或有疾
或以光明或神足  
種種因緣度眾生
有欲作逆佛愍除  
或欲作逆佛不遮
剛強難化用麁言  
心柔易度用[*]
雖有慈悲平等心  
知時智慧用方便。」

以是故十方佛雖不來不應言無

復次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羅漢大菩薩彌勒等尚不能知何況凡[14]

復次諸佛大菩薩有時眾生恐懼急難一心念或時來度之

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處國一佛圖有人癩風病來至遍吉菩薩像邊一心自歸念遍吉菩薩功德願除此病是時遍吉菩薩像即以右手寶𤦲光明摩其身病即除

復一國中有一阿蘭若比丘大讀摩訶其國王常布髮令蹈上而過[15]丘語王言:「此人摩訶羅不多讀經何以大供養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見此比丘即往到其住處見此比丘在窟中讀法華》,見一金色[1]光明人騎白象[2]供養我轉近便滅我即問大德:『以我來故金色光明人滅?』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薩遍吉菩薩[3]自言:「若有人[4]誦讀法華經我當乘白象來教導之。」我誦法華[5]故遍吉自來。』」(遍吉,《法華[6]名為[7]普賢)

[8]一國[9]比丘誦彌陀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人欲死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彼大眾俱來。」即時動身自歸須臾命終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明日灰中見舌不燒阿彌陀佛經見佛自來般若波羅蜜舌不可燒

皆今世現事如經中說諸佛菩薩來者甚多如是處處有人罪垢結薄一心念佛信淨不必得見佛終不虛也

以是諸因緣故知實有十方佛

[*]

爾時[10]世界有菩薩名曰普[11]

[*]

讚菩薩品中已說

問曰

云何名」?

答曰

其明常照一切[12]世界是故名普明」。

[*]

見此大光見地大動又見佛身到寶積佛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緣有此光明照於世地大震動又見佛[13]?」

[*]

地動佛身光明如先說

問曰

是普明菩薩於諸菩薩中最尊第一應自知因緣何以問佛

答曰

是普明菩薩雖大不能知諸佛智慧神力譬如月光雖大日出則滅以是故問佛

復次菩薩常欲見佛心無厭足無因緣尚欲見佛何況有大因緣

復次是事不應疑譬如犢子隨母未足怪也又如小王朝宗大王應爾故諸大菩薩亦如是得利[14]故常欲隨佛是菩薩見是事心即覺知是必大事見無數無量[*]世界皆得相見以是故問

有人言是菩薩自有神力能知亦是釋迦牟尼佛力令知但為諸小菩薩不知故問諸小菩薩怖難未除不能問佛是故為之發問是普明菩薩發其[*]世界與諸小男小女人俱以是故知不能問佛譬如大象能[15]大樹令諸小象得食枝葉

是故問佛:「[16]大德何因何緣有此大光明[17]地大震動又見佛身?」

大智度[18]卷第九

(大智度…九)十五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九釋初品中現普身第十五【宋】,大智度論卷第九釋初品中現普身【元】【明】,大智度論卷第九釋初品中現普身第十二【宮】,大智度經論釋初品中現普身九【石】
(龍樹…譯)二十一字【大】,〔-〕【石】
【經】【大】*,〔-〕【宋】【宮】*
【論】【大】*,〔-〕【宋】【宮】*
現【大】,見【宮】
木盂【大】,大杅【宋】【宮】,木杆【石】
佛【大】,〔-〕【宋】【元】【明】【宮】
人【大】,有【宋】【元】【明】
一【大】,〔-〕【宋】【石】
生死人所得【大】,生也死也人也所不【石】
得【大】,〔-〕【宮】
也【大】,〔-〕【宋】【元】【明】【宮】【石】
世界【大】,〔-〕【宋】【元】【明】【宮】
門【大】,〔-〕【宮】
養【大】,養佛【宋】【元】【明】【宮】
佛【大】,〔-〕【宮】
門【大】,門下【宋】【元】【明】【宮】
鉢【大】,佛鉢【宋】【元】【明】【宮】
言【大】,曰【宋】【元】【明】【宮】
疾【大】,病【宋】【元】【明】【宮】
皆亦【大】,亦皆【石】
磨【大】,摩【宋】【元】【明】【宮】
葉【大】,華【宋】
是【大】,時【宋】【元】【明】,〔-〕【宮】
第【大】,〔-〕【元】【明】
天【大】,〔-〕【宮】
已【大】,以【石】
間【大】,〔-〕【宋】【元】【明】【宮】
天【大】,〔-〕【宮】
天【大】,〔-〕【石】
漫【大】,曼【宋】【元】【明】【宮】
軟【大】*,濡【宮】【石】*
世界【大】*,國土【石】*
邊【大】,四邊【宋】【元】【明】【石】
得大【大】,大得【宋】【元】【明】【宮】
嚴飾【大】,莊嚴【石】
今【大】,令【明】
淨信【大】,信淨【宮】【石】
熙【大】,嬉【宋】【宮】
光從口出【大】,笑光【宋】【元】【明】【宮】【石】
恒【大】,如恒【元】【明】【石】
恒【大】,如恒【元】【明】
亦【大】,皆【宋】【元】【明】【宮】【石】
以何【大】,何以【石】
光【大】,光明【石】
設【大】,諸【石】
及【大】,及餘處【宋】【元】【明】【宮】
耳【大】,可【石】
故【大】,〔-〕【宋】【元】【明】【宮】
笑【大】,〔-〕【宮】
(大智…五)十七字【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第十六【宋】,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元】,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明】,十方諸菩薩來品第十一【石】,((大智…五))十七字=((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第十六))十七字【宮】,〔大智…五〕十七字-【宮】
摩訶薩【大】,〔-〕【宋】【宮】
智【大】,知【宋】【元】【明】【宮】
(丹注云舊名定光佛也)【大】,舊名錠光佛【宋】【元】【明】【宮】,((舊名定光佛))【石】
文【大】*,牟【明】【石】*
照【大】,〔-〕【宋】【元】【明】【宮】
色【大】,莖【宋】【元】【明】【宮】
白光間【大】,日光開【石】
日【大】,日一一諸寶坐【宋】【元】【明】【宮】【石】
太【大】,大【元】【明】
盛【大】,威【宮】
行【大】,法【宋】【元】【明】【宮】
害【大】,苦【宋】【元】【明】【宮】
一【大】,〔-〕【元】【明】
是【大】,〔-〕【宋】【宮】
秦【大】*,此【明】*
勝【大】,勝也【石】
以【大】,已【石】
何【大】,何以【石】
生【大】,〔-〕【元】【明】
布【大】,〔-〕【宮】
法師【大】,如法師【石】
等【大】,〔-〕【宋】【元】【明】【宮】
國【大】,〔-〕【宋】【元】【明】【宮】
人【大】,〔-〕【宋】【元】【明】【宮】【石】
言【大】,言阿難【宋】【元】【明】【宮】
無【大】,無佛【石】
桓【大】,洹【宋】【元】【明】【宮】
牟【大】,文【宋】【元】【宮】【石】
箭【大】,創【石】
雖俱【大】,俱是【宮】
有【大】,有佛【宋】【元】【明】
耶【大】,也【石】
振【大】,震【明】
時【大】,時時【石】
羅【大】,羅羅【宋】【元】【明】【宮】
于【大】*,於【明】*
光【大】,光明【宋】【元】【明】【宮】
陀【大】,陀也【宋】【元】【明】【宮】
人【大】*,夫【石】*
一【大】,〔-〕【宋】【元】【明】【宮】
光明【大】,光明色【石】
手【大】,掌【宋】【元】【明】【宮】
自言【大】,白佛【宮】
誦讀【大】,讀誦【宋】【元】【明】【宮】
經【大】,〔-〕【石】
經【大】,或【宮】
普賢【大】,普賢也【石】
有【大】,〔-〕【宋】【元】【明】【宮】
一【大】,〔-〕【宮】
世界【大】,國【石】
明【大】,明者【宋】【宮】【石】
世界【大】*,國土【石】*
身【大】,身者【宋】【宮】【石】
大【大】,〔-〕【宮】
劈【大】,躄【宋】【元】【明】【宮】
(大德…身)十九字【大】,〔-〕【宮】
地大【大】,大地【宋】【元】【明】
論【大】,經論【石】
宜【CB】【麗-CB】,宣【大】(cf. K14n0549_p0579a17) 頃【CB】【麗-CB】,頓【大】(cf. K14n0549_p0581b08)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