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典資訊
- 序
- 1 序品
- 2 報應品
- 3 習相應品
- 4 往生品
- 5 歎度品
- 6 舌相品
- 7 三假品
- 8 勸學品
- 9 集散品
- 10 行相品
- 11 幻人無作品
- 12 句義品
- 13 摩訶薩品
- 14 斷見品
- 15 大莊嚴品
- 16 乘乘品
- 17 無縛無脫品
- 18 摩訶衍品
- 19 四念處品
- 20 發趣品
- 21 出到品
- 22 勝出品
- 23 含受品
- 24 會宗品
- 25 十無品
- 26 無生品
- 27 天主品
- 28 幻人聽法品
- 29 散華品
- 30 顧視品
- 31 滅諍亂品
- 32 寶塔校量品
- 33 述誠品
- 34 勸受持品
- 35 梵志品
- 36 阿難稱譽品
- 37 校量舍利品
- 38 挍量法施品
- 39 隨喜迴向品
- 40 照明品
- 41 信謗品
- 42 歎淨品
- 43 無作實相品
- 44 諸波羅蜜品
- 45 歎信行品
- 46 魔事品
- 47 兩不和合品
- 48 佛母品
- 49 問相品
- 50 大事起品
- 51 譬喻品
- 52 善知識品
- 53 趣一切智品
- 54 大如品
- 55 阿毘跋致品
- 56 轉不轉品
- 57 燈炷品
- 58 夢中入三昧品
- 59 恒伽提婆品
- 60 學空不證品
- 61 夢中不證品
- 62 同學品
- 63 等學品
- 64 願樂品
- 65 稱揚品
- 66 囑累品
- 67 無盡方便品
- 68 六度相攝品
- 69 大方便品
- 70 三慧品
- 71 道樹品
- 72 菩薩行品
- 73 種善根品
- 74 遍學品
- 75 次第學品
- 76 一心具萬行品
- 77 六喻品
- 78 四攝品
- 79 善達品
- 80 實際品
- 81 照明品
- 82 淨佛國土品
- 83 畢定品
- 84 四諦品
- 85 七喻品
- 86 平等品
- 87 涅槃如化品
- 88 薩陀波崙品
- 89 曇無竭品
- 90 囑累品
- 經典資訊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第二十四
- 第二十五
- 第二十六
- 第二十七
- 第二十八
- 第二十九
- 第三十
- 第三十一
- 第三十二
- 第三十三
- 第三十四
- 第三十五
- 第三十六
- 第三十七
- 第三十八
- 第三十九
- 第四十
- 第四十一
- 第四十二
- 第四十三
- 第四十四
- 第四十五
- 第四十六
- 第四十七
- 第四十八
- 第四十九
- 第五十
- 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第五十三
- 第五十四
- 第五十五
- 第五十六
- 第五十七
- 第五十八
- 第五十九
- 第六十
- 第六十一
- 第六十二
- 第六十三
- 第六十四
- 第六十五
- 第六十六
- 第六十七
- 第六十八
- 第六十九
- 第七十
- 第七十一
- 第七十二
- 第七十三
- 第七十四
- 第七十五
- 第七十六
- 第七十七
- 第七十八
- 第七十九
- 第八十
- 第八十一
- 第八十二
- 第八十三
- 第八十四
- 第八十五
- 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第八十八
- 第八十九
- 第九十
- 第九十一
- 第九十二
- 第九十三
- 第九十四
- 第九十五
- 第九十六
- 第九十七
- 第九十八
- 第九十九
- 第一百
問曰:
若諸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隨他教,不受他法,不[24]用他道,不從他[25]聞而說法,何以言「如是我聞」?
答曰:
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應從他聞法而說。
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一切[26]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27]出佛法[28]中。
如佛毘[29]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30]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復次,如《釋提桓因得道經》,佛告憍[31]尸迦:「[*]世間[32]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33]中。」
如〈讚佛偈〉中說:
復次,「如是我聞」,是阿難等佛大[44]弟子[45]輩說,入佛法相故,名為佛法。
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46]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47]阿泥盧豆語阿難:「[48]汝守佛法藏[49]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50]法,是無常相,汝[51]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52]受事。汝當問佛:『佛[53]般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經[54]初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
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臥床邊,以此事問[55]佛。
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56]後,自依止,法依止,不[57]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58]於是比丘[59]內觀身,常[60]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61]除世間[62]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63]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64]梵法治;若心濡[65]伏者,應教《[66]刪陀迦旃延[67]經》,即可得道。[68]復次,[69]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70]藏[71]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72]土、某處[73]樹林[74]中。』何以故?過去諸佛[75]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76]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
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故,不應言「我聞」。若佛自說「如是我聞」,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難。阿難問佛,佛教是語,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1]無有咎。
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國仙人鹿林中,[2]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我本不從他聞,法中正憶念得眼、智、明、[3]覺。」是經,[4]是中應廣[5]說。
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墮,處處星流,師子[7]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咷。諸[8]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當是時[9]間,一切草木、藥樹,華[10]葉一時剖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搖,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11]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12]嬈濁,彗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憂愁,諸天女等郁伊[13]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犍[14]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
諸大阿羅漢各各隨意,於諸山林[17]流泉谿谷,處處捨身而般涅槃;更有諸阿羅漢於虛空中飛騰而去,譬如鴈王現種種神力,令眾人心信清淨,然後般涅槃。六欲[18]天乃至遍淨天等,見諸阿羅漢[19]皆取滅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沒,種種禪定解脫智慧弟子[20]光亦[21]滅。是諸眾生[22]有種種婬怒癡病,是法藥師輩今疾滅度,誰當治者?無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蓮華,今已乾枯;法樹摧折,法雲散滅;[23]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隨去;法商人過去,從誰求法寶?」如偈說:
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
如是讚已,白[27]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28]法[29]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爾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汝等善說!實如所言,世間不久,無智盲冥。」於是大迦葉默然受請。爾時,諸天禮大迦葉足,忽然不現,各自還去。
是時,大迦葉[30]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妬路、阿毘曇、毘[31]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眾生故,學得是法,為人演說;我曹亦應承用佛教,宣揚開化。」
是時,大迦葉作是語竟,[32]住須彌[33]山頂,撾銅[34]揵稚,說此偈言:
是揵[35]稚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36]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37]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癡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
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38]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皆能論議,降伏異學。
問曰:
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何以[39]故[40]正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41]頻婆娑羅王得道,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是[42]時,王教勅宮中,常設飯食,供養千[43]人;阿闍[44]貰王不斷是法。爾時,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闕法事;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是中可住結集經藏。」以是故,選[45]取千人,不得[46]多取。
是時,大迦葉與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告語阿闍世王:「給我等食,日日送來,今我[1]曹[2]等結集經藏,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集和合僧。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逐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
是時,阿難慚恥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
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3]汝慇懃勸請,[4]佛[5]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6]是汝突吉羅[7]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又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我釋迦文佛[8]云何獨[9]無?」
大迦葉復言:「佛欲[10]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11]脊痛,四疊漚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12]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13]以不與?[14]是汝之罪,[15]汝[16a]去作突吉羅懺悔!」
[16b]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默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17]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惡心而不答佛。」
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18]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葉[19]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20]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21]福德根。』以是故,[22]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
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羅[23]罪,盡應僧中[24]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手,偏袒右肩,脫革[25]屣,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
爾時,諸阿羅漢[26]議[27]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28]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是第二[29]佛,有好弟子,字憍梵[30]波提[31](秦言牛呞),柔[32]軟和雅,常處閑居,住[33]心寂[34]燕,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35]樹園中住,遣使請來。」
大迦葉語下坐比丘:「汝次應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葉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樹園[36]中,[37]憍梵[38]波提阿羅漢住處。」是比丘歡喜踊躍受僧勅命,白大迦葉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羅漢所,陳說何事?」大迦葉言:「到已,語[*]憍梵鉢提:大迦葉等漏盡阿羅漢,皆會閻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來!」
是下坐比丘頭面禮僧,右繞三匝;如金翅鳥,飛騰虛空,往到[*]憍梵波提所,頭面作禮,語[*]憍梵波提言:「[*]軟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禪定!大迦葉問訊有[39]語:今僧有大法事,可疾[40]下來,觀眾寶聚。」是時,[*]憍梵波提心[41]覺生疑,語是比丘言:「僧將無鬪諍事喚我[42]來耶?無有破僧者不?佛日滅度耶?」是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43]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44]輪將,[45]我[46]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47]可奈何!摩訶目伽連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48]愍。」[49]問:「長老阿難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長老阿難,佛滅度後,憂愁、啼哭、迷[50]悶,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難懊[51]惱,由有愛結,別離生苦。羅睺羅復云何?」答言:「羅睺羅得阿羅漢故,無憂無愁,但觀諸法無常相。」[*]憍梵波提言:「難斷愛已[52]斷,無憂愁。」[*]憍梵波提言:「我失離欲大師,於是[53]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54]下閻浮提,住此般涅槃。」
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踊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
爾時,下坐比丘持衣鉢還僧。
是時中間,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慇懃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闇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2]神通、[3]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
即夜到僧堂門,[4]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5]鑰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鑰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
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坐。」
是時,[6]僧[7]復議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8]法藏?」長老阿[9]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10]弟子,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常歎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以滅度,[11]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12]床。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16]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說[17]言: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19]咄!無常力大,如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便說偈言:
爾時,大迦葉復說此偈: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25]妬路法藏。」
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毘[*]尼法藏?」皆言:「長老[26]憂婆離,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27]說佛在何處初說毘[*]尼結戒?」憂[*]婆離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爾時,須[28]提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29]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增一、憂[30]婆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31]十部,作毘[*]尼藏。」
諸阿羅漢[32]復更思惟:「誰能明了集阿毘曇藏?」念言:「長老阿難,於五百阿羅漢[33]中,解修[*]妬路[34]義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35]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阿毘曇?」[36]阿難受僧教,[37]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38]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39]復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40]於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41]殺,二者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42]名阿毘曇[43a]藏。
[43b]三法藏[1]集竟,諸天、鬼神、諸龍、天女,種種供養,雨天華香、[2]幡蓋、天衣,供養法故。於是說偈:
問曰:
《八犍度阿毘曇》、六分阿毘曇等,從何處出?
答曰:
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5]佛在。[6]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7]闍[8]于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9]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10]語故,作《發智經八[11]犍度》,初品是世間第一法。後諸弟子[12]等,為後人不能盡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有人言:六分阿毘曇中,[13]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14]分〉[15](此是《樓炭經》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16]犍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餘[17]五分諸論議師所作。
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毘曇》。
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蜫勒([18]蜫勒秦言篋藏),乃至今行於南[19]天竺。
皆是廣解佛語故。如說五[20]戒:幾有色,幾無色?幾可見,幾不可見?幾有對,幾無對?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報,幾無報?幾[21]有善,幾不善?[22]幾有記,幾無記?[23a]如是等,是名阿毘曇。
[23b]復次,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愛使,憍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是七使,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見諦斷,幾思惟斷?幾見[24]苦斷,幾見[25]集斷,幾見盡斷,幾見道斷?幾遍使,幾不遍使?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是十智,幾有漏,幾無漏?幾有為,幾無為?幾有漏緣,幾無漏緣?幾有為緣,幾無為緣?幾欲界緣,幾色界緣,幾無色界緣?幾不繫緣?幾無礙道中修,幾解脫道中修?四果得時,幾得、幾失?
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毘曇。
[26]為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27]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28]六萬言;三者、蜫[29]勒,略說三十二萬言。
【論】
云何名婆伽婆?
[41]婆伽婆者,「[42]婆伽」[43]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復次,「[44]婆伽」名「分別」,「婆」名「巧」,[45]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
復次,「[*]婆伽」名「[46]名聲」,「婆」名「有」,是[47]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48]渡;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49]災患,佛已[50]得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51]世界;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52]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
復次,「[53]婆伽」名「破」,「婆」名「能」,是[54]人能破婬怒癡故,稱為「[*]婆伽婆」。
問曰:
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
答曰:
阿羅漢、[55]辟支佛雖破三毒,[56]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57]出,餘氣故在。[58]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59]氣殘,難陀婬欲[*]氣殘,[60]必陵伽婆[61]磋慢[*]氣殘;譬如人被[62]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63]羸瘦?」羅睺羅說偈答佛:
佛問羅睺羅:「是眾中[66]誰為上[67]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68]轉聞是[69]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1]佛言:『[2]舍利弗食不淨[3]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4]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勅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5]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6]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7]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8]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呪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勅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9]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
復次,長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10]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11]水!」佛[12]告[*]必陵伽婆蹉[13]懺謝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時[14]合手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15]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16]必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
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17]殘氣。如諸佛世尊,[18]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無憎愛,是以永無[*]殘氣。
[19]栴闍婆羅門女[20]木[21]杅謗佛,於大眾中言:「汝使我有[22]娠,何以不憂?與我衣食!為爾無羞,誑惑餘人!」是時,五百婆羅門師等,皆舉手唱言:「是![23]是!我曹知此事。」是時,佛無異色,亦無慚色。此事即時彰露,地為大動,諸天供養,散眾名華,讚歎佛德,佛無喜色。
復次,佛食馬麥,亦無憂[24]慼;天王獻食,百味具足,不以為悅,一心無二。
如是等種種飲食、衣[25]被、臥具,讚呵、輕敬等種種事中,心[26]無異也。譬如真金,燒鍛打磨,都無增損。
問曰:
答曰:
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28]異名,名多陀阿伽陀[29]等。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30]亦如是來,更不[31]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34b]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如[35]偈說:
復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38]糠脫故。
復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39]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阿羅呵。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42]名正遍知一切法。
問曰:
云何正遍知?
答曰:
是名三藐三佛陀。
復次,知一切諸法[44]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名不壞相?心行處滅,言語道[45]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復次,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46]名三藐三佛陀。
[47]復名鞞[48]侈遮羅那三[49]般那,秦言明行[50]具足。
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問曰:
神通、明有何等異?
答曰:
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
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52]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53]明。
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問曰:
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
答曰:
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
問曰:
答曰:
諸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55]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1]過是以往不能[2]復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3]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比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4]不覺知,時[5]少疾故。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6]是故[7]名佛明行具足。
行名[8]身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9]是名明行具足。
[10]復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
好去者,[11]於種種諸深三[12]摩提、無[13]量諸大智慧中去,如[14]偈說:
是名好去。
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15]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16]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17]或說[18]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19]眾、十二因緣、四諦等諸[20]法能入道。如是等種種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
[*]復名路迦[21]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
問曰:
答曰:
知二種[*]世間:[23]一、眾生,[24]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世間因、[25]知世間[26]滅、出世間道。
復[27]次,知世間,非[28]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復次,[29]知世間[30]相,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31]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
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34]過!故言無上。
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35]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36]非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37]道,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答。
復[38]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言「可化」,「婆羅提」[39]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佛以大慈[40]大悲大智故,有時[41]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如[42]偈說:
復次,調御[44]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45]里,中官法,下師[46]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47]樂利益,故名師。[48]上四種法治人不久[49]畢壞,不能常實成就。佛[50]成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問曰:
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
答曰:
復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52]以是故不說。
復次,若[53]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54a]故說丈夫。[54b]用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復名舍多提婆魔[A1]㝹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A2]㝹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
云何名天人教師?
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
問曰:
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
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56]生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57]黶子,不名黑人,黑少故。
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58]中智慧[59]利。以是[60]故,二[61]處易得道,餘道中不爾。
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62]則攝[63]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
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64]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復次,人中[65]行樂因多,天中樂報多;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1]報。餘道中[2]善因[*]報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
[*]復名佛陀[3](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4]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問曰:
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5]悶」),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6]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答曰:
復次,是三天,愛之[14]則欲令得[15]一切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16]佛不[17]爾。菩薩時,若怨家[18]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19]佛不惜身時!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20]號。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
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21]淨心,諸結使滅。
諸天雖有福[22]德神力,諸結使不滅[23]故,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故,神力亦少。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
復[27]名阿[28]娑[29]磨[*](秦言無等),[*]復名阿[*]娑摩[30]娑摩[*](秦言無等等),[*]復名路迦那他 (秦言世尊),復名波羅伽[*](秦言度彼岸),[*]復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復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無量名號。父母名字悉達陀(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31]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32]養。如是[33]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
問曰:
汝愛剎利種淨[34]飯王子字[35]悉達多,[36]以是故而大稱讚言一切[37]智,一切智人無也!
答曰:
不爾!汝惡邪故妬瞋佛,作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眾生中,身色顏貌,端[38]正無比,相、德、明具,勝一切人。[39]小人見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況大人!
如《放牛譬喻經》中說:
摩伽陀國王頻婆娑羅,請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須新乳酪[40]酥供養佛及比丘僧,[41]語諸放牛人,來近處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憐愍此放牛人,語言:「汝往見佛,還出放牛。」諸放牛人[42]往詣佛所,於道中自共論言:「我[43]等聞人說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44]何能別知實有一切智[45]人!」諸婆羅門[46]喜好[*]酥酪[47]故,常來[48]往諸放牛人所作親厚,放牛人[49]由是聞婆羅門[50]種種經書名字。故言:「四[51]違[52]陀經中治病法、鬪[53]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54]如是等六十四種世間[55]伎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難。其從生已來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祕法問之,若能解者,實是一切智人。」
作是論已,前入竹園,見佛光明照[56]於林間。進前覓佛,見[57]坐樹[58]下,狀似金山,如[*]酥投火,[59]其炎大明,有似[60]融金,散竹林間上,[61]紫金光色,視之無厭,心[62]大歡喜,自相謂言:
如是思惟已,禮佛而坐,問佛言:「放牛人有幾法成就,能令牛群[1]番息?有幾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2]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3]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養牛主。[4]若放牛人知此[5]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長善法。
「云何知色?知黑、白、雜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云何知相?[6]知牛[7]吉不[*]吉相,與他群合,因相則識;比丘亦如是,見善業相,知是智人;見惡業相,知是愚人。
「云何刮刷?[8]為諸[9]虫飲血則增長諸[*]瘡,刮刷[10]則除[11]害;比丘亦如是,惡邪覺觀虫飲善根血,增長心[*]瘡,除則安隱。
「云何覆[*]瘡?[12]若衣若草葉以防蚊[13]虻惡刺;比丘亦如是,[14]念正[15]觀法,覆六情[*]瘡,不令煩惱貪欲、瞋恚惡虫刺蕀所傷。
「云何知作煙?除諸蚊[*]虻,牛[16]遙見煙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17]如是,[18]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虻,以說法煙[19]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
「云何知道?知[20]牛所行來去好惡道;比丘亦如是,知八聖道能至涅槃,離斷常惡道。
「云何知牛所宜處?能令牛[21]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說佛法時,得清淨法喜,諸善根增盛。
「云何[22]知濟?知易入易[23]度無波浪惡虫處;比丘亦如是,能至多聞比丘所問法。說法者知前[24]人心利鈍、煩惱輕重,令[25]入[26]好濟,安隱得度。
「云何知安隱處?知所住處無虎、狼、師子、惡虫、毒獸;比丘亦如是,[27]知四念處安隱,無煩惱、惡魔、毒獸,比丘入此,則安隱無患。
「云何留乳?犢母愛念犢子故與乳,以留殘乳故犢母歡喜,則[28]犢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29]罄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無乏。
「云何知養牛主?[30]諸大[31]特牛能守牛群故,應養護,不令羸瘦,飲以麻油,飾以瓔珞,標以鐵角,摩刷、[32]讚譽稱等;比丘亦如是,眾僧中有威德大人,護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眾[33]得種諸善根,隨其所宜恭敬供養等。」
放牛人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34]等[35]所知不過三四事,放牛師輩遠不過五六事,今聞此說,歎未曾有!若知此事,餘亦皆爾,實是一切智人,無復疑也。」
是經,此中應廣說。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問曰:
世間不應有一切智人。何以故?[36]無見一切智人[37]者。
答曰:
[39]一者、事實有,以因緣覆故不見。譬如人[40]姓族初,及雪山斤兩、恒[41]河邊沙數,有而不可知。
二者、實無,[42]無故不見。譬如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覆而[43]不見。
如是一切智人,因緣覆故汝不[44]見,非無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緣?未得四信,心著惡邪;汝以是因緣覆故,不[*]見一切智人。
問曰:
所知處無量故,無一切智人。諸法無量無邊,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況一[45]人!以是故,無一切智人!
答曰:
如諸法無量,智慧[46]亦無量無數無邊;如[47]函大蓋亦大,[*]函小蓋亦小。
問曰:
佛自說佛法,不說餘經。若藥方、星宿、算經世典,如是等法;若[48]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說?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
雖知一切法,用故說,不用故不[49]說;有人問故說,不問故不說。
復次,一切[50]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51]此已攝一切法。
問曰: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53]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
答曰:
此事[54]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55]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搆牛角得幾[56]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
復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58]渡處有惡虫[59]水,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
復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復次,若人[1]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2]非令有作無,[3]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4]他作耶?」[5]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6]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7]行。
復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8]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
復次,此十四難,[9]是邪見非[10]真[11]實;佛常以[12]真實,以是故,置不答。
復次,置不答,是為答。有四種答:一、決[13]了答,[14]如佛第一涅槃安隱;二、解義答;三、反問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汝言無一切智人,有是言而無[15]義,是大妄語。實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16]故:[17]知處非處故,知因緣業報故,知諸禪定解脫故,知眾生根善惡故,知種種欲解故,知[18]種種世間無量[19]性故,知一切[20]至處道故,[21]先世行處憶念[*]知故,天眼[22]分明得故,知一切漏盡故;淨不淨[23]分明知故,說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實相故,永離三界欲故。如是種種因緣故,佛為一切智人。
問曰:
答曰:
是名為婆伽婆。
大智度論卷第二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4-07-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