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21]是時,國王名不離先尼,出行國界,道過佛所,身蒙塵土,解劍退[22]蓋為佛作禮。[23]天尊曰:「就坐。」王即坐。
佛問王:「王所從來,身蒙塵土。」王即退坐,稽首對:「諾!屬行國界有災異者。」
佛告王[24]曰:「王治當以[25]正法,無失節度,常以慈心養育人民,所以得霸治。為[26]國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統理民事不可偏枉。諸公卿群[27]寮下逮凡民皆有怨辭,[28]王治[29]行不[30]平海內皆忿,身死[31]魂神[32]常入太山地獄,後雖悔之無所復及。王治國平[*]正常以節度,臣民歎德四海歸心,天、龍、鬼神皆聞王善,死得上天後亦無悔。王無好[33]婬妷以自荒[34]壞,無以忿意有所殘賊,當受忠臣剛直之諫,夫與人言,常以寬詳無灼熱之。
「當以四意待於國民。何謂為四?隨時廩與,和意與語,所有珍寶與民共之,[35]占視老病及諸[36]鰥寡。王如是者,國中和平即得其福,壽終上天所願自然。王不可以常得自在,人皆敬畏以之為樂,名象、好馬、寶車、賢臣,群[*]寮百官導從前後,內藏珍寶倉[37]庫百物,皆當腐壞無長存者。
「年少會老強健必病,含血之類皆當歸死,珍寶、妻子、[38]家室內外不可[39]常得,如人夢見殿舍、好園、樹木、[40]花果、池水、流泉,遊戲其中快樂無極,寤則霍然莫知所在,覩世所有皆如人夢。
「王寧見樹有華果,華果不能常著樹,青青之葉會有萎落;天冠、巾幘、黼[1]黻、名服不能常好,流水不能常滿;放火曠野,火盛焰赫不久則滅;暴風、疾雨、雷電霹靂,斯[2]臾之間霍然不[3]見,日欲出時星無精光,日之盛明照於天下不久[4]則冥,世間無常亦復如是。喻如四面有大石山,上下皆有六山俱[5]到同時共合,其中人物含血之類,無有豪賤皆當[6]糜碎。
「人有四事不可得止:老至體枯、病來心惱、身死神去、所有珍寶皆當棄捐不可得保,此四一至不可得離無避逃處,非口所能守請陳謝,不可[7]財許求哀得解。是時,所有名象、良馬、珍寶、壯士、群臣、百官護導前後,孰能為王排却之者?王寧見師子,獸中最猛,遙見群鹿意欲所取,便前搏撮裂食其肉,如斯之痛安可言乎?[8]命如師子取群鹿時,人命欲終身體不寧,血脈為消面色為變,命日欲促,五[9]藏不治不思飲食,雖有神呪、良醫、善藥不能使愈。口為妄語,其所索者家室恣之,身體皆痛如被掠治,手足[10]抂攘骨節欲解,口乾息極羸瘦困劣,不能起居坐臥須人;若得良藥糜粥甘食人當含之,[11]必復苦極筋脈欲[12]絕,但有出氣無復報入,脣燥乾焦,正氣竭盡邪氣在處;舌稍却縮面目無色,耳鼻閉塞不聞聲香,手足拘攣筋急,口噤欲言不能,手或把空[13]莫索邊傍,[14]白汗目淚流出相[15]續,心意著痛識轉消滅無所復知,[16]熅去身冷魂神去矣。所有珍寶、父母、兄弟、妻子,內外知識、奴婢皆當棄捐,隨行獨去不[17]知所到,世間雖樂不得久留。
「王當是時當何恃怙?唯有孝[18]順慈養二親,供事高行清潔沙門,[19]見凡老人當尊敬之,所有財寶與民同歡,當以[20]慈心施惠於民,無以讒言殘[21]害民命,為王之法當宣聖道,教民為善,[22]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諸聖諮嗟,天、龍、鬼神擁護其國,生有榮譽死得上天。
「身死神去,當何所恃?[23]惟恃善耳。火盛煒[24]煒恃水滅之,飢渴之人[25]惟恃水穀,老恃机杖,盲恃有目,冥恃燈火,疾病困篤恃良醫藥,船行巨海風浪[26]盛猛恃彼[27]榜櫓,道有[28]盜賊恃藏匿處。身死神去[29]惟[30]恃修善,[31]猶逢彼難各恃其事,以自拔濟宗室獲安。王無以為樂飲食極味,遊居自在[32]不可常[33]得,飽滿皆當消散不可常得,好香塗身苾芬[34]括鼻,珠璣瓔珞奕奕[35]曜目,水陸好華[36]以為[37]校飾,金縷織成以為名服:白毳衣、文繡衣、雜綵衣、無極衣、細疊衣、細緻衣、[38]錦綾衣,此皆無常不可久保。
「宮觀高臺華闕殿舍,黃金、白銀、七寶床㯓,氍[39]毹𣰅㲪綩綖細軟以藉身體,[40]七寶織成文繡綾綺以為幃帳,柱梁[41]殿戶彫文刻鏤,燒眾雜香遊戲其中,斯皆無常不可久保。
「琴瑟、箏笛眾[42]音集聚,歌舞倡伎眾音盈耳快樂[43]可言,斯亦無常,如[44]幻如夢不[45]得久保。象馬寶車光目之觀,王一出時[46]椎鐘鳴鼓[47]驛導前後,王乘羽蓋之車侍者持幢,翠毛[48]䳰羽彫文其柄以拂塵土,治填道路丹畫欄楯,眾民所觀無不敬畏,好華名香皆以迎王,稱壽萬歲斯亦難保。
「王寧見人欲死[49]時不?諸家內外聚會其邊,[*]椎胸呼天皆云奈何,[50]喐[51]吚哽[52]咽淚下交[53]流,嗚呼痛哉神靈獨逝:『[54]捨吾如之[55]乎!』聞之者莫不傷心,[56]覩之者莫不助哀。載之出城捐於曠野,飛鳥走獸[57]摑𭠧食之,身中有蟲還食其肉,日炙風飄骨皆為乾,往昔諸王尊榮豪貴,隱隱闐闐亦如大王,今日霍然不復見之。此[58]皆無常之明[59]驗也。古[60]常如此況於今日,王熟思之無念[61]婬妷,無受侫言[62]證人入罪,當受忠諫治以節度,當畏地獄酷治之痛,諸含血之[63]蟲皆貪生活不當殺之。」
佛說諫王經
顯示版權資訊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14 冊 No. 514 佛說諫王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4-11,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